余生,交给路上 - xp1024.com
《余生,交给路上》


第一章 旅行,是一种情怀

那一年的生日,冬日。我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一封辞职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六个字,余生,交给路上。

过去的日子里,我努力做一位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这之后,我想努力的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东晋的陶渊明找到了他的世外桃源,那是他内心深处的一方净土。王维喜欢在山里找寻一条青溪,那是一条百转千回,淡泊安宁的清澈小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王维,将他的后半生搁置在一种不食人间烟火味的田园牧歌中去了。

大昭寺前,一位位用身体匍匐着前来朝圣的藏民们,黝黑的脸庞上刻着坚韧,一步一丈量的朝拜之旅,让你唏嘘泪目。洛阳街头,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悠闲小城地底下,却将中国大半部泱泱历史囊括其中。莫高窟的千年壁画,每日迎来送往,你是否知道这些壁画的默默无闻的画工们,又是如何毅力般的在这大漠戈壁腹地寂寥的描摹着这些佛像的。

美国东部,许多人都涌向纽约去看这座超级大城时,我却在一个大风雪停后的第二天,踏上了寻找梭罗住过的瓦尔登湖。正是这条湖,梭罗写下了影响人类精神独立的小说《瓦尔登湖》。

在伊朗,我没有逗留德黑兰,而是去了一个叫萨维的小城,那里女性的黑袍更加的严实与神秘,在伊朗大选的日子里,我浑然不知,照样在街头溜达,却被当地的武装警察开着吉普将我们拦下,我还记得那明晃晃的镣铐,挂在那位相貌英俊却眼神犀利的男人腰间,分外刺眼。我脑子里迅速闪出了影片《逃离德黑兰》的画面…..

有惊恐,有孤独,却从未有过放弃。因为,旅程最多的还是快乐!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时间,对于每一位来说都是平等的。现代人将大量的时间,消耗在各种社交软件上,认为这就是圈子。于是,我们又被各种圈子束缚着,每日尽量让自己在圈里活的像模像样,不落人后。然而,空虚与焦虑却与日俱增。于是乎圈子越多,越是让你烦躁不安。我们翻动着书页的欢愉,早被狭窄银屏所取代,而那山,那水,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呢?

佩服余秋雨先生,他辞去了重要职务之一头扎进了世界文明遗址的考察中去,从此与古人神交,与天地为伍,泥步修行,最终写下了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中华文脉》等著作,心里没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情怀,又如何洋洋洒洒的写下书中的感悟呢?

人,说到底,是一种情怀支撑着我们的一生。旅行,便是一种情怀,并不一定要赋予旅行更多的意义。总之,喜欢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以及陌生的居住环境和远方的真实的自己。

我想,这就是我的旅行意义吧。

安逸的家,早已容纳不下我们不安的灵魂。

记得是某一年的六月,江南梅雨的缠绵过早的到来。长在江南的人,总会有着大漠孤烟直的遥想。告别江南湿漉漉的雨季,我只身踏上了前往青藏高原的旅程。

初见青藏高原时的震撼,依然记忆犹新。天空湛蓝容不下一丝闲云,祁连山昆仑山消融的雪水滋润着六月成片绿茵茵的草场,而山峦确是土黄色,那是亘古遥远之色。

有人将青藏高原称称之为“第三极”,那是相对于南极,北极而言。因为这里海拔世界最高,气温与南北极同样寒冷。

2亿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汪洋一片,波涛汹涌,早在那时就已经孕育了成为世界屋脊的雄心。山河见证,岁月荏苒,当经历了多次的喜马拉雅板块运动之后,青藏高原,最终隆起于世,傲立于世!

亿万光阴,对于整个宇宙而言,也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已。凤凰磐涅后的青藏高原,又马不停蹄的孕育着中华文明的源头--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9个省区,润泽了泱泱大国的文化底蕴。

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经过青藏高原,她的最终目的地是拉萨,当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逻些。那里,有等候她的新郎,吐蕃王松赞干布。作为皇室宗亲的文成公主,奉唐太宗的旨意,踏上了与藏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征程。这一走,便是长达半年的时间,走过三千多公里的路程。

在那个交通远不如今日发达的唐朝,这,该是怎样的一条和亲之路呢?

藏族司机阿桑师傅的一声叫唤,将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

我们乘坐的小巴,在阿桑的引领下,一路上到了海拔4千米的日月山。车轮驶过的这条路,是昔日的唐蕃古道,这里曾经走过一支长安来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他们带着唐朝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汉文化,行走在这条通往吐蕃的路上,马蹄声踏破了宁静的山谷,走在巍峨群山之间,高原未知险境,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因为,在这支队伍的中央,簇拥着的是大唐公主,他们以安全送达公主过日月山为己任,因为那是一个王朝的承诺,藏汉和谐的动力。

文成公主在走过日月山这段险路的时候,有没有退缩的念头?一位才16岁的唐朝公主,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女孩,是如何度过眼前这条通往拉萨的漫漫征途呢?

站在日月山上,常年经受高原风洗礼的经幡整齐的向着一个方向飘扬,五彩斑斓,那是青藏高原的灵魂。当年,也是站在日月山头,回望身后走过的路,文成公主不仅潸然泪下,繁华的长安,永别了,因为翻过了这道日月山,便是吐蕃的境地了。

从此,长安便在她的回忆中了。

我想象着文成公主下马,极目远眺东方的情景,那是她的故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繁花似锦的长安与脚下萧瑟苍茫的大地想成了鲜明对比,未来还能再回长安吗?文成公主感慨万千,她双膝下跪,噙着泪水,向着来时的路,长跪不起。

文成公主是幸运的,她遇上了爱她的松赞干布。成了吐蕃皇后以后,文成公主致力于传播大唐文化,成为了唐蕃往来的使者。

我从江南来到西宁,完全不同的地域地貌,风土人情使我着迷。按照地理解释,一入到西宁城,便是属于青藏高原范围了。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青藏高原顾名思义,是以青海,西藏的地域为主的。

一头纯白色的牦牛,从我身旁经过,她的身上被主人披挂着五彩斑斓,她是藏人的神灵,是这片雪域的真正的主人。

阿桑师傅继续开着车行驶在高原间,车里响起了藏语歌曲,听不懂唱的是什么,但总感觉藏语歌曲就像是在念佛经,全民信教的藏族,转经诵经便是他们的日常,也正是这样的宗教信仰,这里的人们单纯,善良,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车随山转,山随湖旋。当藏语小曲戛然而止时候,我知道,青海湖到了。

我相信初见时的美好,就像我初次见到青海湖。到达的时候,正值中午,它让我有见到海的感觉,因为蓝的清澈,她就像是一位遗世独立的高原公主,独自在这海拔三千多的高原上,吸收了日月精华,与天对话。对于人类,她是陌生的,她从200多万年的古海洋走来,带着深邃与神秘,从此隐居于此。

没有江南湖泊的花枝招展,她质朴,沉静,自然且带着一股幽远气息,这便是她的魅力。

我决定在青海湖住一晚。阿桑师傅笑着说,打这么远来一次,不容易啊,是应该多看看咱们的青海湖,放心吧,明天中午你再坐我的小巴回西宁也行。

我找了一家最靠近湖畔的旅店住下,此时,暮色降临。

穿过一小片草场,偶有零星的牧人赶着几只羊回家,游人渐次散去,青海湖在暮色氤氲中,呈现出了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一面。

这才是他本来的面孔。晚霞熏染,静谧安详。此时此刻,圣湖恢复了她孤傲的一面。沿湖漫步,湖面变换成了一种幽蓝色,将这座湖的所有秘密深藏湖底。

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

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

谁,抚我之面,慰我半世哀伤,

谁,携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谁,扶我之肩,驱我一世沉寂

…….

我的耳畔响起了这首《谁,执我执手》诗。仓央嘉措,曾经的六世达赖,在布达拉宫的灵塔殿里,供奉着历届的达赖喇嘛,唯独没有仓央嘉措的一席之地。如果没有六岁那年转世灵童的身份,他或许也和所有的藏族青年一样,和心爱的玛吉阿米过着平淡的一身。可是,命运注定他不能贪恋红尘的一切,他必须毫无杂念的坐在法床上,接受众多信众的顶礼膜拜。

可他心里却放不开那位叫玛吉阿米的女孩,于是,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俗世与佛门,终究不能两全。

这位曾经的雪域之王不曾料到青海湖会是他24年最后的归宿。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至今仍然是个谜。《清史稿》记载,寥寥数笔,康熙传旨,将这位犯了戒律的六世达赖押解京城,病死在青海湖。

还有一说,他在押解去京的途中,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而逃到了阿拉善地区,从此隐姓埋名,普度众生,潜心修佛,最终修得正果。

他的死因,最终成了千古之谜。当地的人们,因为爱戴他而宁愿相信后一种结局。但事实如何,唯有叩问这青海湖了。

青海湖早已经习惯了匆匆前来又匆匆离开膜拜的人们,就像我这位过客一样,带着她一湖的故事,又匆匆上路了。

第二章 尼雅往事

当我们将途中的美景化成一张张照片时,我们可曾知道或许那景,那物便是一段逝去的历史。时光,会冲淡我们初遇时的欣喜,然,历经岁月之后,铭刻在脑海里的是旅程中,那些不经意与你邂逅的一段往事,且越来越清晰。

一段旅程一段往事。

乌鲁木齐是我认为最不像中国城市的城市。街上的清真寺,维族人热情的语言还有新疆女孩的姣好容颜,一切都因这座城曾经属于这两个字:西域。

这是个有神秘往事的地方。

相比较湿润的江南气候,这里气候干燥。出生江南的人,对于大漠戈壁,总会心生向往。秋天对于新疆来说,是奢侈而短暂的。避开了人流汹涌的天山天池,在新疆博物馆里静静的徘徊。透过谜一般光晕的陈列品,让你真实的感知到了你来到了远方的这座城,这不亚于看一场唯美绝伦的风景。

先去博物馆,是这些年旅途中养成的习惯,它能让你迅速的融入到一座城的风骨中,也会让千篇一律的旅途生活,活色生香起来。

曾经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列国,它们有的静静的躺在沙漠深处,等待着人们将它们重新唤醒,而有的还在沿用着千年前的地名,我在一处橱窗前停顿了下来,久久不愿离去。这里陈列着一些简单木牍,有的呈长方形,有的呈楔形。木牍上面刻着一些形似蝌蚪的文字,古拙中透着一些幽远气息。

看了一些介绍,知道这是一种叫佉卢文的文字,发掘自一千七百年前的尼雅遗址。

因那里曾经流淌着一条叫尼雅的河流而得名。

在尼雅遗址的范围里,更有一个已经逝去了的古国,叫精绝国。它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小国。原来并不为人知的这个古国,却因为前几年的一部影片而声名鹊起。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呢?为何佉卢文已经成为了一种死文字了呢?

回到宾馆里,我始终念念不忘这个精绝国,总想解开它神秘的面纱。翻阅了一些资料,精绝国是真实存在的。最早出现在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西域传》里,里面是这样描述的:精绝国,王冶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

这的确是个小国。人口才四百八十户,离开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但虽属小国,人们却安居乐业,富庶宁静。这是东汉时期描述的精绝国,然而,到了大唐时,精绝国成了另外一幅景象了,《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媲麽川东入沙積,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这也是对精绝国文字的最后记载了,这以后,精绝国正式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再也没有关于它的只字片语。《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从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间西行的见闻,当他途径尼壤(就是尼雅遗址)时,当地已经是一片沼泽地了,野芦苇遍地生长,几乎遮盖了所有的道路。一千多年的岁月,让曾经富甲一方的这座西域小国,缘何彻底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这些木牍上的佉卢文,又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那一晚,我满脑子都是这些诡异的佉卢文,它至今都不被专家读懂。

旅行,有时就是有意的去邂逅一段逝去的历史,一场有趣的探索。

第二天,根据我的行程安排,我要去位于鄯善县的库木塔格沙漠走走。如今交通的便利,让遥远也变得可能。

从乌鲁木齐去鄯善县,有动车可以直达。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到了鄯善县。让我惊叹的是,沙漠居然与鄯善老城南部相连接,站在老城街边,就能近距离的看到绵延的沙山轮廓,据说也是最为靠近人类居住地的沙漠,真不可思议。

土黄色纯净沙山,它应当是绵延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从老城打车到沙漠边缘,也就几分钟的路程,沙漠与城镇的咫尺距离,再次让我惊叹不已。

此时是黄昏。安静,荒凉,仿佛身处外星球。远处有人在沙脊上嬉笑,行走。落日有些孱弱无力,却将她们幻成了剪影,声音似乎来自遥远的星球,显得那么的不真实。沙丁车司机是一位老司机了,他游刃有余的带着我们翻越一座座沙山,当你在为自己是否会被甩出车外捏把汗时,沙丁车却轻易的一跃到了沙的背面,车上的游客惊叫着欢呼着,神秘的沙脊便显露在我的眼前了。

行走在沙脊上,这真的就是一条沙漠的脊梁,绵延远方。这里的沙,相较于沙山脚下,更加的细软绵柔,颜色也更加的单纯,让人不忍破坏它的和谐。风带动着沙发出的悉悉索索的声音,显得四周更加的万籁俱静,让人心生敬畏之心。环顾四周,暮色已临,沙脊上的沙,此时因风而舞动起来,这是世界上最为荒凉的沙舞,上演了千年之久却依然乐此不彼。

此时,斜阳将金黄色的沙山,映射成了土褐色。我想到了那伫立塔克拉玛干深处的尼雅遗址,远在沙漠腹地,我只能望而却步,风沙湮没了又再现,循环往复,直到有人发现了它。

“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西行时,经历了最为险恶的沙漠,靠着毅力穿越出了此地。他路过尼雅城时,尼雅早已不复东汉时期描述的繁盛,剩下的也只是残垣断壁,荒草遍地了。

尼雅遗址上的精绝古国,应当就是被这风沙彻底湮没了。

国之不存,文字又有何意义呢,最终,佉卢文这种短暂而谜一样的文字,也就在那一刻,戛然而止,成为了一种死文字。

11月初的新疆,迎来了第一场雪。原本想去看金色胡杨林,也只能放弃前往。或许,下一站,有比胡杨林更为精彩的地方等着我。

第三章 远方,有一座故城在等我

有一种风景,没有过多的人工雕琢,却有岁月沧桑的厚重,有千年风雪侵蚀后的华美,有神秘诡谲的故事,有一种风景,叫故城。因沧桑而壮丽,因岁月而迷香。那些藏在故城里的风花雪月,是相机拍摄不出的,唯有踏足在此,置身其中,感受其中,故城才会将最美的一面呈现与你。

11月,邂逅了北疆的一场大雪。银装素裹该是它本来的面目。远方,有一座故城,几年前就在我的旅行名单中了,它叫交河故城。不仅仅是因为它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还有它有“最美废墟”的称呼。

从乌鲁木齐出发,乘坐动车一小时就可以来到吐鲁番了,对于北疆的这座城市,我很快与葡萄联系起来了,只是这次我无心参观闻名遐迩的葡萄沟,十一月也不是葡萄盛宴的季节,在吐鲁番市郊不远处,有一座故城与我有约。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北疆,我怎能错过这位遗世独立的睡美人呢?

我不赞成没有目标的说走就走,那只能让你的旅途一片空白,有目标有计划的选择一些地方,然后,不要犹豫,说走就走,那是旅途的美好,那是向往地的召唤。

交河故城,离开吐鲁番市区也只有17公里。无论你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都不会太远。

冬季,对于新疆来说过了最好的旅行季,这些本就不太热门的地方,就显得有些清冷。不过,我倒是认为这应该是行者最喜欢的旅行方式,可以从容慢慢的咀嚼着这一景一物。这本该是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初见交河,惊叹于故城的规模庞大,更惊叹于全部建筑用生土筑成,几乎找不到一块木料。土黄色的一片,有点像大小不一的蚁冢,又有点像电影里火星上的场景。然而,这一切却是曾经的一个国都,车师国的都城,名为交河。

《汉书?西域传》里说道,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称交河。车师国,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交河城曾经是车师国的国都。穿梭在故城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是井然有序。曾经的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区域依然清晰可辨,中央大道明显。你依然可以穿堂入室,走街串巷。

漫步故城,几许苍凉,几许萧瑟。

中央大道,是连接着南部佛寺与中央大塔的主干道,千年前上演的金戈铁马,是不是让交河城毁于一旦的原因呢?佛寺如此众多,却缘何今天的吐鲁番地区都是信奉***教呢?走过民居院落,曾经的窖藏,佛龛,水井遗迹尚在,只是,人去楼空,中央大道两侧,有数不清的土垣,这些千年前的民间作坊,换醒了曾经交河商业的繁华,而如今,也只剩下废墟了。

这里曾经盛行佛教,故城北面有塔林,东西各有佛寺,以中央大塔为界,南面也有佛寺和寺院区,可见当时佛教在交河的繁荣昌盛。

交河故城究竟是毁于战争还是宗教?曾经辉煌一时的国都,大都逃不了这样的命运。这世间,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唏嘘故城的前世今生。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第四章 梭罗的湖

我读了一本书叫《瓦尔登湖》,这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一本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作者梭罗本人用了二年的时间,独自一人居住在瓦尔登湖湖畔的生活。

这是怎样的一条湖呢?1845年的瓦尔登湖,充满了野趣。它离开北美康科德镇两英里,梭罗记载了这条湖的春夏秋冬与生机盎然。

小木屋建在湖边,蜂鸟六月会来,白肚皮燕子掠过水面,狗鱼重七磅,五针松枝头的鱼鹰,北美鹟在他的棚子里筑窝......

于是,梭罗抛给我一个独自行走在湖畔的背影,还有谜般的散发着幽蓝色的瓦尔登湖。

这条湖,也就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2017年的三月,我启程去了美东,开始了我的寻找瓦尔登湖之旅。

连续的暴风雪,肆虐着美东新英格兰地区。抵达波士顿时候,这座秋天有着童话色彩的城市,俨然已成雪国。这样的暴风雪每一年都会光顾纽约以及新英格兰地区。

这座城处处都有早期英国人踏足北美时的烙印,许多居民甚至操着一口爱尔兰英语。记得下雪的那一晚,我在贝肯山街头漫步。古老的瓦斯灯散发着黄光,温暖着寒夜。这让我想起一幅珍藏在波士顿艺术馆里的油画,画中一位十九世纪英国上层妇女,穿着黑色的束腰蓬蓬裙,撑着一把黑雨伞,正走在这样的瓦斯灯下。十七世纪,102名英国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轮船登陆北美新英格兰,从此亦开启了美国历史。而这幅画,也再现了那个时期的波士顿街头最为普通的场景。

穿过宽敞的中央公园,几位黑人流浪汉似乎每日蹲守在此,口中操着含混不清的语言。我知道,他们并无恶意,只是目光并不友善。

公园的尽头,有一座爱默生学院,我奇怪的想到了张爱玲。她曾在这家学院念过文学。她是否也领略过美东暴风雪的夜晚,也曾走过这中央公园?还依稀记得她毅然离开了那位用情不专一的胡冉成,只身前往美国。在文学营,认识了大她二十九岁的美国人赖雅。这以后,她始终陪伴在赖雅身旁,十一年的相伴,直至赖雅去世。这位性情孤傲的女人,宁愿孤独,也不违心。

这样的夜晚,我似乎看到了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他正惬意的蜗居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小木屋里,享受着他自己做的野莓果酱。

第二天,风雪后的波士顿,一切就像没发生什么似的。天,湛蓝,空气,清冷。人们又恢复了以往的秩序。几台黄色的铲雪车,在白色世界里显得突兀,正加足马力的铲雪。

太阳出来了。太阳总是能拉近城中人与人的距离,与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的早餐问候,暖阳重新照亮了人们的笑脸。我想,是时候去拜访我朝思夜想的瓦尔登湖了。

网络的发达让什么事情都效率倍增。很快,我知道了从波士顿出发如何到达瓦尔登湖。我必须坐火车到一个叫康科德的地方下车,再步行大致三十分钟路程。

火车票售票口,问了那位一脸严肃的男人,到达瓦尔登湖是不是要坐到康科德?回答依然是美式的统一,咨询旅行问隔壁的窗口。果然是职责分明,即便是知道的,也不会回答和他工作无关的问题。

美东火车的确有些老旧,噪音也大。车轮停下时与铁轨的摩擦的尖锐刺耳声让我受不了。火车经过了一些不知名的小镇,我紧盯着每一站的站牌,怕错过了我的目的地。一个小时后,我到达了康科德镇。

远离了繁忙的波士顿,这里便是梭罗数次提到过的康科德镇了。

这是一个宁静的小镇,与所有的美东城镇没多大区别。我顺着谷歌地图的指引,一路向着小镇深处走去,那里,有一条湖正等着我。

路上几乎没什么人,安静的只听到我踩在白雪上的嚓嚓声。两旁的民居倒是为小镇增添了不少旖旎,被主人用心装点成了风格迥异的风景。我努力回忆着梭罗笔下的康科德镇,有个酒吧,有买黑麦和种子的店铺…….如今,踪影全无。那时的路远没有今天这么容易走,梭罗在书里记载,从瓦尔登湖步行到康科德需要一天的时间。

而如今,我用了四十五分钟左右就到达了瓦尔登湖。

并没有太多的惊艳,这是一条隐藏在丛林里的极其普通的湖,面积并不大,一眼几乎可以望到尽头,却有着扑面而来的文艺气息。周围有沙滩,只是已被白雪覆盖,高大的油松,橡树围在湖的四周,这种油松梭罗在书里屡次提及。

我见到的是蓝色的瓦尔登湖,湖水清澈,纯净一如百年前。而梭罗却能看到这条湖呈现出的不同颜色。他在书里这样写道:从稍远点地方看去,湖面便呈现深蓝色,比天空更蓝;在这样的时间里,泛舟水上,用分离的视角观察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不可描述的淡蓝色,好像用水浸泡过的或者色泽变换的丝绸和利剑青峰,倒比天空而本身更像天蓝色了……瓦尔登湖蓄了多少水才折射出了绿色,我是永远说不清的…….

梭罗细致的描写,让我心生一丝伤感。我们的日常已被各种交际,刷屏充斥着,却唯独没有留下时间,去欣赏一池湖的变幻,一朵花的怒放。

生活,原来可以简单到只剩下一条湖,一把斧子,一座木屋。

梭罗将这条湖称之为最自然的一口井,他用斧子在湖畔建了一座木屋,他用劳作享受着自然的馈赠与回报。

绕湖而走,雪地上多了些脚印,是慕名而来的旅客。那座夜间有小松鼠出没,夏天听风雨,冬天屋外抹上黑泥的小木屋早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后人为了纪念他而仿造的木屋。

我静静的坐在雪地上,眼前的这条湖静谧的犹如一面镜子,它曾经只属于梭罗,如今也属于我,属于前去拜访的游客。梭罗是否也曾这样静坐于此,看湖的四季交替,看白肚皮燕子掠过湖面…….他的背影,掠过丛林,在我眼前闪过。

天色渐沉,该告别瓦尔登湖了。梭罗曾经说过,与湖里呱呱大叫的潜鸟相比,我不觉得更孤独;与一片豆叶,一颗醡浆草,一只马蝇,还有一只大黄蜂相比,我也算不上孤独,我不比磨坊小溪,风信子,北极星,南风,四月的阵雨,一月的融雪或者新房子里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就是与瓦尔登湖本身相比,我也不觉得孤独。请问,那孤独的湖可有陪伴吗?

梭罗,并不孤独。极简生活,让他充盈。

我终究做不到隐居丛林,我们必须回归都市。但当你迷茫,当你为物欲所困时,心中不妨时常流淌着这样的一条河。

第五章 黑袍下的渴望

五月的一天,我和lee君悄然到达了伊朗首都德黑兰。从曼谷转机,历经了八个小时的行程,伴随着一颗不安的心,一路上,脑子里总是出现***组织疯狂的画面,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国度呢?

旅行的魅力在于,前方一切未知。而这种未知,会让你选择一些不寻常的路。当飞机开始盘旋在伊朗上空的时候,我隐约嗅到了一丝古波斯神秘气息。

入境时,我发现大多数的入境伊朗的女性,都已经将准备好的头巾包裹住了头部,我也入乡随俗,熟练的用黑色围巾将我的头发全部包裹起来。这得益于出发前的练习。

入夜时分的德黑兰,有些不安的氛围。当地司机操着蹩脚英语,带着我和lee君,穿梭在嘈杂拥挤的街道,驶向酒店。一路上,无序的摩托车,老旧的汽车从我们车旁近距离驶过,总有要撞到我们车的惊恐。有些饭店门口,垃圾堆成了一片,显然白天的喧嚣还未停止。

初来乍到,我对这未知国度的探索兴趣,被这乱哄哄空气中夹杂着波斯香料的夜晚所颠覆了。

第二天,按照行程,我和lee君去了离开德黑兰一小时半的小城,萨维。我向来喜欢到达一个国家时,选择首都周边的一些小城去探索,因为那里会有一些真实的人文风俗。

萨维并不大,也不是一个旅游城市。然,这确是我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悠闲且毫无束缚的看一个真实的伊朗。

这里的宗教色彩更为浓烈。多数女性还是从头到脚披着黑色的长袍,她们将自己隐藏在黑袍之下,只留出一对迷人好奇的大眼睛。

伊朗人总是热情的与我们搭讪,这种过分的热情,其实是国家长期被禁锢后的渴望。他们渴望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交流,渴望了解更多的这个世界。

于是,我和lee君走在街头,常被当地人热情的称呼为“秦”。有的直接问我们是不是来自“秦”?

我很好奇,想了很久,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称呼中国人为“秦”呢?

秦朝的“秦“。对,我来自秦。某一天,我很自豪的回答他们“对,我来自秦”。

这个很穿越的称呼,是我行走许多国家后首次听到的。

中国人首次有“秦人”二字出现的是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距今二千多年前:是时,康居侯视汉兵,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这里的秦人,就是指汉人。

那么,为何伊朗人延续了称呼中国人为“秦”呢?

行走在伊朗土地上,处处都有着古波斯人的遗风。波斯,这个古老的称呼,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而却在1935年才正式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由巴列维正式将波斯改名为“伊朗”。因此,波斯几乎就是伊朗的代名词了。

中国处于秦汉时期,今天的伊朗被称为“安息国”,安息这个词,源于古伊朗的阿尔撒西王朝,汉朝人译音称之为“安息国”。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安息国也是在《史记?大宛列传》里面。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浦陶酒。城邑如大宛。”这里的大月氏,大宛都是古代西域小国,今中亚一带。

最早的秦朝人便在公元前200年与波斯安息国有了商贸往来。“秦人”这一称呼,应该就是那个年代的烙印吧。到了汉朝,古波斯与大汉朝的民间,政府间的贸易频繁,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途径波斯安息国。东汉时班固在《汉书匈奴传》里也用了“秦人”,记载是这样的:于是卫律卫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可见,秦汉两代中国人,被当时的外族人称之为“秦人”。

就做一回“秦”人吧,且让我穿越时空一回,与古波斯人相遇在大秦帝国。

伊朗人的热情,很快消散了初来时的紧张与不安,当你从心里上消除了对一个地域的恐惧时,你也就正式开始了探索之旅。

了解一个国度的风俗,往往可以从早餐开始。我喜欢将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花在早餐上。这是跟我的一位德国朋友劳拉学来的。她在节假日的时候,邀上家人朋友,共进早餐,这种充满仪式感的用餐,却是将生活过的透彻,过的慢条斯理的最好方式。

在柔和色彩餐巾的铺垫下,一桌丰盛却其实很容易料理的早餐,就摆上了餐桌。面包是店里买的,草莓果酱是女主人自己做的,奶酪黄油也是店里买的,还有一些肉制品,牛奶,水果等,几乎都不需要怎样去动手制作,只要拿上餐桌就行。就这样,劳拉为每一位倒上咖啡,一个惬意,舒朗的早晨就这样在咖啡香氛中开始了。我们天南地北的聊天,聊人生,聊旅行,聊家庭,聊孩子,聊工作……

时间,不知不觉的在餐桌上流逝,而人与人却越靠越拢,平时的家庭成员的磕绊,朋友间的误会,也都一并随着这愉快的早晨,烟消云散了。

一顿早餐,最终吃成了晚宴。

我问劳拉,这样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劳拉则笑说,时间是浪费在喜欢的事情上的,像今天早晨,我和许久未见面的朋友们碰面了,和姐姐,姐夫也见面了,我感到很开心。

相对于德式早餐,伊朗的早餐没有那么丰盛,却是地道的***式的早餐。一块像布一样的饼,折叠放进小篮子里,展开那块“布”,几乎呈正方形,有些像新疆的“囊”,只是颜色略白。他们称之为“面包”,吃进嘴里干的冒烟,必须涂上黄油或者蜂蜜,才能下咽。当地人喜欢喝红茶,在无数个旅行的日子里,早餐的一杯咖啡或者红茶,是让你进入当日状态的开始,看似百无聊赖的啜饮,其实是安排着一天的行程,我喜欢有着暖阳的早晨,一杯茶香的氤氲,简单却丰盈的内心,用纸和笔记录我的旅程与情绪,记录对未知明天的期盼。

第六章 灯,我来熄灭

每一天,我都需要繁复的装扮好自己,才能出门。门外是四十度的高温,而我必须长裤长袖,外加一条包头巾将全身包裹起来。这样的装扮,由初时的新奇,到后来的无奈,但始终是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宗教习俗。

萨维并没有什么值得去看的风景,唯有一座当地的老清真寺会有游客前往。老清真寺门口每天总是聚集着很多人,而且那些天,萨维街头处处可以看到印有政府官要人员头像的海报,我们看不懂他们的文字,但是感觉最近正在举行着一些官方重要活动。

那天正好是星期五,也是伊朗每星期念经朝拜的日子。街上时不时传来了古兰经诵经声,我和lee君打算去他们的市集走走。市集是每一位旅人向往和留恋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仅可以得到价廉物美的食物以及生活用品,还能一览当地的风土人情,最主要的是市集这种最为亲民的地方,总会在无数个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慰藉着每一位游子的心,像是嗅到了家乡厨房里的味道。

大清真寺的北面,便是萨维最大的一个集市。那里也是人流量最多的地方。我和lee君的出现,很快便引来了当地一些人的搭讪。很能理解,封闭的伊朗人,尤其像萨维这样的小地方,很少有外国人光顾。起初,我和lee君有些防备,总担心他们有什么企图,可是后来证明,我们错了。他们单纯想法的就是想与不同国度的人练练英语,彼此增进了解而已。有一些更是自告奋勇要当我们的免费导游,我和lee君还是委婉的谢绝了,只是,在我的内心,心生了一份感激之情。

集市是露天的,很大,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品。从生鲜食品到家用品一应俱全。当地的牛羊肉最多,很多小商品都来自中国。

我挑选了一些蔬果和几条围巾,并付了钱。当地的钱的面额超大,十万的和一百万的面额,印的相似,必须看仔细了。有一回就错把一百万的当成十万的去付钱,幸好lee君发现的及时。

集市里有些嘈杂,也时不时的有一些警察,穿着制服,腰间别着镣铐到处巡逻。我知道他们也在注意着我们,但是我们光明磊落,也就什么都不怕了。

来伊朗之前,我听说不能随便拿着相机到处乱拍,网上报道曾经有一位韩国人,在德黑兰到处乱拍照,居然拍到了伊朗一处秘密情报处,但是这位韩国人不知情,在离境的时候,被当地政府扣押了。所以,我和了lee君还是小心翼翼的,我带着的相机也不敢随处乱拍摄,我们尽量让我们的旅程,没有任何的不愉快的经历。

走出集市,步行回酒店。正当我们走到一处街角拐角处时,忽然,一辆绿色吉普车在我们面前停了下来,我和lee君还未反应过来,就见到从车里迅速下来两位穿着警服的警察。他们挂在腰间的手铐十分的刺眼。我被震慑住了。那位年轻点的上前问我们哪里来,我们如实回答。然后要求我们拿出证件,幸好,我有将护照带在身边的习惯。他们仔细的核对着我们的护照,此时,我的心,却狂跳不已。

旅行那么多年,从未遇见过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其他的国家,那倒也没什么,可这是伊朗,我知道,如果解决不好,会引起大麻烦的。

那位年轻警察,一边看着我们的护照,一边用手机和手机另外一头的人通话,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估计也是在汇报着我们这两位“可疑的外国人”。

我尽量声色柔和的解释着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单纯旅行,可是那位警察似乎并没有马上放我们走的意思,而且他的英语实在不能进一步沟通,他身旁的那位高瘦型男人问我们为什么来萨维。

这让我有点晕旋。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他们似乎随时要拿出腰间的手铐铐上我们的姿势。僵持了一会,那位高瘦的又问了一句,你们住在哪里,lee君似乎想到了什么,告诉了他们我们在萨维入住的酒店。于是乎,这两位警察开始拨通酒店的电话来核实。此时,当地的民众开始围拢来了,他们的围观让我们很是窘迫,不知道是善意还是无聊,我很难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出来。

我有些沮丧,lee君安慰着我。那两位警察还在叽里呱啦的和电话那头聊着什么,我们的忍耐也到了最低的极限。最后,高瘦男人将电话传给了lee君,电话那头终于传来了酒店前台熟悉的声音,我知道是那位长睫毛女人,她在电话里安慰了我们,让我们纷乱的心安静了下来。

最后,两位警察归还了护照,我们才得以释放。看着他们的吉普车扬长而去,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缓释下来。回到酒店,那位长睫毛前台女士告诉我们,原来最近伊朗正在举行选举,今天正好是选举的最后一天,所以全国都实施着比较严格的巡查。

有惊无险是旅途中常有的事,而这场虚惊确是刻骨铭心的,却也是旅途的魅力所在,接下来的日子,我和lee君去了伊斯法罕,这座位于伊朗中部的城市,也是我最喜欢的伊朗城市,我甚至认为这是伊朗最摩登,最开放的一座城。伊斯法罕的女性,漂亮,摩登,取代黑袍的是色彩艳丽的头巾,轮廓分明的五官,紧身牛仔裤衬托下的婀娜身姿,波斯人的基因,在伊朗俊男美女的血管里崩腾不熄。

这是伊朗前卫新潮女子的装扮,很多女性还是将自己最美年华藏在了黑袍下。

我粗略读过一本伊朗小说《灯,我来熄灭》,这是伊朗女作家佐雅的一部小说,描述了女主角克拉丽丝十七年的婚姻生活,最后剩下的只是家庭,杂物,儿女校园,准备晚餐,邻里往来等事情,她,彻底被生活的琐碎湮没了,与爱人唯一剩下的一句临睡前的话是:灯,你关还是我关?

直到有一天克拉丽丝遇见了新邻居艾米勒,她的生活改变了。但这一切只是《廊桥遗梦》般的美好,最终,她还是理智的回到了现实中来,回到家庭,丈夫,孩子身边。

女性的一生多少会遇到像克拉丽丝那样的境遇,我们都会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每天不厌其烦的说上一句:灯,我来熄灭,门,我去关掉……

这是生活的美好,平凡才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位于扎音德鲁河上的三十三孔,是一座拱桥,建于十五世纪,全长298米。拱桥有拦截河水的作用,是萨法维时期的建筑。白天的三十三孔桥,没有夜晚点灯时的浪漫,却能一睹它的浪漫。遇见一位年轻男孩,坐在桥的拱洞中,专注的弹着吉他,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爱情,又似乎在思念着远方的姑娘,与世无争。

老巴扎里很有中东情调,琳琅满目的波斯手工地毯,让我想起了一部动画片《阿拉丁神灯》,那满世界飞翔的地毯。

第七章 闲居·徽南

我一向是个胸无大志之人,只想有生之年,走遍一些我想走的地方,写一些闲淡文章。走过了很多地方,有些地方会一时兴起而许诺自己再去一次,可最终都没有成行。直至今年五月,我遇见了这片古村落。

如果现代文明尚未进驻到这些村落,它们会宁静,安详,遗世独立到永远。如果这片村落没有标注“世界文化遗产”的字样,它们也就像中国许许多多散落在苍山翠竹深处的村落那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着。

现代科技的融入,究竟是好还是坏?现在言语还是过早,但至少,许多的文化遗存被有效的保护起来了。

走进古村落,踏着青石板街巷,店铺依次延伸,村民们早已学会了使用支付宝,微信等这些现代产物,古村落并不古老,但是,当忙碌了一天的村落平静下来时,当游客们渐次散去时,当晚霞洒落在阡陌农田时,沉淀下来的便是古村落本来的面目。

宁静是它最初的模样,村中的一汪池水,倒映着错落有致,白墙黑瓦的古朴民居,也滋养了一代代村落里的人们。

徽南黔县古村落,以宏村,西递村为典型的皖南村落,至今仍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

今晚月色正好,且让我睡在有着樟木香味的房间,透过雕花窗棂,看一池荷塘月色,听一曲轻柔音乐,便也做一会徽南女人了。

斑驳的古巷,犹如迷宫,初次造访的人,很有可能会迷失在里面走不出去,偶尔会路过一些深院高墙人家,推开有着铜扣的木门,院落精致有序,古朴典雅,所有的门都是敞开的,似乎并不防备着生人的到来,任你随意的参观。曾经的富甲一方的徽商,便隐匿在这白墙黛瓦,院落高墙之内。

路过的祠堂,书院更让人联想起曾经乡儒学究的读书时的吟诵声。

村妇在流动的溪水里洗衣,只见她们娴熟的用木棒捶打着衣服,有说有笑,并不注意我就再她们身旁。我随口问了一句,这水从哪儿来?这样洗衣服洗得干净吗?村妇似有不屑一顾的回答道,从山上来,你们城里人洗衣服才洗不干净呢?

我抿嘴而笑,其实是心里羡慕不已。如今,还能用山泉水洗衣服的地方,真的不多见了,便心生向往了不少。我继续行走,沿溪而行,却不经意的回头看洗衣服的村妇们,她们闲淡的生活在这里,和谐,与世无争便是生活馈赠给她们的,这样的洗衣妇,我也想。

吃一碗乡里的家常面,笋干炒肉丝豆腐干面,味道清淡,笋干的香味渗透到了细滑的面条里,很合江南人的口味。于是,兜兜转转中也会见到长长的巷子深处,有人家在竹编上晒着各种食物,那些经过太阳暴晒后的食物,也就成了菜干,像笋干,梅干菜等,待冬季来的时候,将这些菜干在水中泡一泡,变软后又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古巷中隐约传来了饭菜的香味,古朴而诱人,我知道该回村中的客栈了,一壶茶,一剪时光,一袭荷香,我发现我已经梦呓在这徽南的村落中了。

像今晚这样的时光,远方的你,可否愿意随我而来呢?

天边有一抹霞光,将村落印衬的更加的静谧,安详。

第八章 江南·良渚

十月金秋,将我引向了离上海不远的浙江。虽久居江南,但却未曾好好的游历过。前一程旅行的行李箱里,夏天的阳光余温尚未褪去,我又放入了秋衣的绚彩,往往是北国的寒风夹杂着东南亚椰树的馨香,于是,我的行李箱便成了恒温行李箱。

我要为这一季的秋色,染上一段江南记忆的华彩。

旅行,向来于我而言是说走就走的,想好了,就付诸行动。多年的旅行生活,让我习惯了设立一个旅游的主题,景色带来的冲击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更多的是注重旅途中的感受与人文。

文化之旅还是惬意度假,一人独行还是小团体的出行,其实都各有特色。渡一个秋意江南到的时光,寻一段散落江南深处的久远历史。我很快就为这段江南行立了主题。

江南,一个用诗组成的地方,顾名思义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然而,江南,还有一个被文学化的江南,那就是太湖以南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吴越之地,自古孕育了诗意文化。也孕育了江南文化。

良渚,这个坐落在余杭不起眼的小村,却是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比中国有历史记载的夏朝还要早。一个杭州郊外普通的村庄,但在历史迷和考古学家眼里,这个地名,非同寻常,它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是与人类文明一起出现的。

良渚位于今天的浙江杭州余杭区,离开杭州十六公里。

然而,当我到达那里的时候,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小村,只留下了一座已经废弃的遗址公园,慕名而去的良渚文化村,却成了房屋开发商的乐园,良渚人擅用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增加财富的同时,却不擅长宣传这一比黄河文明还早的文化。黄河流域文明是我们熟悉的中华文明的孕育之处,然而长江流域的良渚,却只是漏了下脸,便湮没在了历史长河里。

走近遗址公园,荒草满园,几名工人正在作业,园内冷清的让人望而止步。问了一位工人,他说遗址公园早没有了,但还是可以进去看看的。

我有些犹豫,但还是望而生畏,止步不前。虽不是不远万里前来,但还是有些遗憾没有近距离的走近这片古遗址。但事实告诉我,就在这片土地上,五千年前,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且持续了一千年之久。而如今,我却真实的站在这片遗址前。

古遗址没看成,于是我又去了良渚玉文化博物馆,但还是被一纸通告挡了回去,告知良渚玉博物馆正在重新修建,择日重新开放。

或许,这样一个隐藏江南深处的地方,注定是秘不宣人的,我只能怪自己来的不是时候。

良渚,尘封了几千年后,终于一如羞涩的姑娘,站立在了世人面前。但人们还未看清她的容颜,便又一头钻入了历史迷雾深处,不再现身。且带着一个巨大的谜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一时的良渚古国悄然而逝呢?

良渚留给世人最经典也是最让人迷惑的遗产就是大量的玉器。我因为没看到这些古玉器而有些悻悻然。1986年,反山和瑶山的出土玉器就多达1600多件,在众多玉器中,有一种叫玉琮的玉器是良渚所特有的,也是良渚人创造的。玉琮上精雕细琢的神人兽面纹像,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它们是良渚人的神徽还是一种信仰图腾,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神人兽面纹饰,在其他的良渚玉器中处处可见,至少良渚人的信仰是统一的,良渚人已经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有了自己依赖的精神世界。

面对着如此精美的玉器,真的很难想象这些出自于5千年前的人类,在那个金属工具尚未出现之前,良渚人究竟是如何雕琢,钻孔这些坚硬的玉器的呢?这至今还是个谜案。

良渚文化的突然消亡,也是至今未能解释的一大谜题。这个在历史长河里刚刚准备扬帆远航的船只,还未历经大风大浪就已经倾覆在海洋里。

中原文明,黄河流域一路奔腾而来,以陕西山西河南为核心,书写了一部华夏文明史。从甲骨文到殷墟的青铜礼器,从秦始皇的难以读懂的篆书到雅俗共赏的小篆等,汉唐风骨便牢牢的扎根在了中原土地上,并孕育出了诗经,尚书等文化典籍。

人们不禁要问,长江流域生活的先民,为何没有传承下文明?比中原文明还早一千年的良渚文化,为何就半路夭折?那些曾经生活在此的人民去了哪里?

对消逝的良渚古国,专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水灾导致了良渚文明的衰亡。有的则认为是战争,导致良渚古国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社活动荡。而笔者则认同一种说法,学者赵辉先生解析道:良渚人占据了一个局部的地理优势,饭稻羹鱼的生存环境为他们提供了享乐的条件,他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安逸丰富,在这个宗教占主导地位,组织化程度高的社会,浪费享乐之风弥漫,非生产性的支出,如制玉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长期从事玉器研究的王明达先生对良渚玉器的制作做过详细调查,发现在良渚时期制作一件带有“神徽”的玉琮大概需要二个月时间,这还不包括玉料开采和运输需要时间。而那个年代,是没有金属道具,放大显微镜和照明设施的。可想而知,良渚人对制作玉器投入了多少的精力和时间啊。昂贵的玉器,也只能是少数人的消费品,而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的玉器制造,最终财政的入不敷出,让良渚古国走上了穷途末路。

这种说法笔者认为也是最为接近真相的一种说法。二千年前的良渚古国,究竟为何消亡,良渚人去了哪里?你有什么更为好的说法吗?

穿起一双酒店特别准备的蓝布拖鞋,我静静的依窗而坐。一壶茶,一剪月光,一颗江南心,一段隐藏在江南深处的故事……思绪从良渚古国拉回到了现代。

第九章 江南·南浔

江南深处,有一座古镇叫南浔。

直达的交通便利,让这座深藏深闺的江南古镇,不再扭捏腼腆,而是以一种静谧不喧嚣的姿态,默默的迎接着四方宾客。南浔,并不难寻。

初见南浔,觉得它与常见的江南水乡区别不大,黛瓦粉墙,小桥流水,乌篷船,甜米酒……这些江南应有的元素,南浔都有。

可是,当你行走南浔阡陌巷弄,依河而建的百间楼里饭菜飘香,孩子们的眼神依然纯朴时,你又会感觉到它的独有气韵,与别不同与周边的江南古镇。

临近上海的周庄古镇,是商业化的江南,乌镇的确很美,浓墨渲染下,总有一种华而不实担忧。西塘古镇人气不错,却骨子里少了一种什么。

江南,是江南人心底深处的江南,不因世事变迁而改变,是应该以闲云野鹤般,静伫一旁的江南,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江南,而非一日铸就的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堆砌而成的一个江南。

巷子幽深,光线昏暗,斑驳灰墙里隐隐传来阵阵潮湿老味,那是年代久远民居自然散发出的,我称之为“家味”。有点像小时候的上海,每每走过里弄石库门弄堂,家家敞开的大门里,就有类似的年轮的味道。

沿河而坐,三五成群,或嗑瓜子唠家常,或一壶清茶打发一个下午。南浔人还在延续着百年前的生活,似不愿受惊扰守着自己的闺阁的女孩,江南的古朴在此,江南的含蓄也在此。这,也是我梦里的江南。

择一本书页发黄的老书,临一扇百年的雕花窗棂而坐,藏书楼的气韵便扑面而来。不必刻意书是什么年代的,也无需搞清楚藏书楼里藏书的数量,只想静静的坐在一隅,听南浔人讲一段关于南浔百年的商贾故事。

清末年间,一位叫刘墉的商贾,经营丝绸而富甲一方,成为南浔“四象之首”。到了晚年,刘墉的资产已达到2000万银两。刘墉虽家财万贯,平时生活却十分节俭,他认为,刘家的今日都是祖上积德而至,不能暴敛天物。到了晚年,更是扶贫救困,乐善好施。

藏书楼就是刘墉的孙子刘承干创办的,刘承干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不惜重金藏书,收书,刻书。藏书楼最多藏书记录是13万册。

南浔人从祖上那里学会了谦卑,低调,恪守着以义寻利的道理,将湖丝名扬天下,也将古训与做人道理代代相传。

依河而建的百间楼,高低错落,有三叠式马头墙,也有琵琶式山墙,各楼之间有门相隔。旧时的船埠,散落在河道间,想象着当年商人上岸,下船搬货的情景。“百间楼上依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这便是张镇的《寻溪渔唱》里描绘的百间楼,好一幅江南水墨画卷。

夜幕降临,乌篷船一字整齐的停泊在了沿河边,石拱桥上三三两两旅人走过,桥那头有米酒香阵阵袭来,我寻味而去,隐没在江南夜色中。

第十章 由麻子的故事

曾经走过的风景,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化成几张捧在手里的相片回忆,当你发誓要看尽世间风景,背起行囊,风雨兼程时,却发现这世上的风景不过如此,触动你心灵深处的却是在路上,遇见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这一季,只听故事,不谈风景。

我因波士顿秋季的绚烂而任性的留了下来,只为捡拾一片红叶,我等了整个秋季。当偶尔翻看一本书的时候,那片红叶,依然有波士顿秋天阳光的味道。

秋季波士顿,于我,除了满城红叶,还忆起曾经在地铁站弹吉他唱歌的由麻子。

红线是我在波士顿依赖的主要交通工具,它串联起了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查尔斯河,贝肯山等波士顿主要的地区。

每次下了查尔斯河这一站,总会有歌声。可这次却是一个女人略带沙哑的嗓音,唱的是德永英明的《真夜中》。唱功显然并不十分突出,甚至有些许的走音,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

尤其人在异乡!

齐耳短发,三十来岁,一把吉他,一副不太完美的嗓音,外加一个谜,吸引了我。

知道她叫由麻子,是在一个罕见的雨天。波士顿很少下雨,我总会为雨天欢呼。

没能赶上一班地铁,站台上只剩下我一人,和波士顿老旧的地铁发出的刺耳声相比,这一刻显得冷清,整个站台唯有麻子的略显凄沧的歌声。

她唱了一段就停了下来,对我笑了笑。因为我一直在看着她专注的唱歌。我说:还有第二段呢,为什么停了?

她却做了个夸张的表情,然后说你也喜欢德永英明?

我点点头。她告诉我她叫由麻子,来自日本静冈县。

我好奇,一个日本女人,缘何会在美国的地铁站唱歌,这颠覆了我对日本女性的传统思维。

我分明看到了她身旁的tips的纸盒子。

她有没有看出我的疑虑,我不得而知。总之,她放下了手中的吉他,而我也愿意再次错过一班地铁,与她聊一聊。我告诉她,我去过静冈县,喜欢那里。真的,不恭维…

她说,她更喜欢美国。

她带着日本腔的英语与我带着中国腔的英语,在熙熙攘攘搭乘地铁的人流中,愉快交谈。

没有人注意我们。

就像没有太多人注意她的歌声一样。

你来留学的?她忽然点燃了一支烟,我想到了她的沙哑声线。

不,我早已经过了读书的年龄,主要是没那精力去读书。我解释道。

我又补充了一句:来看看波士顿秋天……

她笑了笑,只有笑容才让我确信她是日本女子,有虎牙。

她从随身斜背的包里,突然拿出一张照片给我看,一张全家福,一双可爱的女儿,男人敦厚稳重,女子甜美依人…

我杨起头,表示更加的疑惑不解?只依稀记得说了句:你的女儿像你……漂亮。

她此时腼腆了起来,说她不漂亮。我觉得,我有点恭维。

她说她在日本,有个幸福的家,来美国,只是想尝试做一回歌手的滋味…她喜欢唱歌,在日本也唱,只是在家中,她做不到背上吉他流浪唱歌,在日本这种形象的女性会被诸多猜疑。

她说她喜欢美国的独立与自由,她唱自己的歌,感受无拘无束音乐带来的快感,以后会尝试自己写歌,她不在乎有没有听众…她只是想证明自己,她不想一生只是围绕着老公,孩子身边……

列车呼啸而来,我用日式方式,深深的向由麻子鞠了一躬,到了别。

我跳上红色地铁,我看到由麻子在向我挥手。

我想,她应该又拿起那把吉他,唱她的歌了吧…

这是由麻子的故事。

第十一章 山泉大叔的故事(上)

2015年的某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去网香格里拉的路上,顺道去了虎跳峡。听说在虎跳峡中甸,有一处尚未开放给游客的峡谷,称之为中虎跳,那里有更为陡峭幽深的峡谷,而且游客稀少。

我向来不喜欢那些挂着几个a的风景区,除了昂贵的门票,便是人头人头攒动。中虎跳,让我充满了遐想与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有一位生活在峡谷旁的山泉大叔,他的经历与传奇故事让我好奇。我曾经在某个旅行网站上略闻了他的故事,一个将客栈开在悬崖边上的大叔,一位自带故事的大叔。旅行中,有故事,风景是可以忽略的,这次旅行,不谈风景,只听故事。

从虎跳峡镇上坐一辆小面的,当地人吧虎跳峡镇叫做桥头。我上了那辆小面的,也是唯一通往中虎跳的车子,老旧不堪的车里,里面挤满了人,他们都是从镇上赶集回家的村民,于是,货物与人便挤在了一个狭窄的空间里。车厢里不时传来了鸡屎味道,鸡鸭扑腾翅膀声音,我寻声而去,那是村民们从集市里带回家的战利品,将它们装在袋子里。淳朴的村民早已习惯了车厢的热闹与味道。

虎跳峡一路绵延几十公里,深壑处是稷山将蜿蜒伴随,一如玉带般镶嵌在峡谷下,中虎跳这一段路,盘旋而上,路面的宽度顶多也就两辆车擦肩而过的距离,一旁是山势陡峭的绝壁,另一旁便是深不见底的峡谷,而且根本就没有隔离栏,只是画有一条颜色略显黯淡的黄色,作为警示作用。

一路上,我的心跳也随着司机夏师傅每一次转弯而提速,每一次过弯的时候,他总是将车轮开在峡谷最边缘,我都会发出一声惊叹,只要差一点就会坠入山崖,而夏师傅却吹着口哨,像小孩玩过山车般,若无其事的山道旁一跃而过,留给我的还是那颗噗噗乱跳的心。

峡谷旁生活人们,世代敬畏着大山,从小就学会与大山峡谷和谐相处。他们甚至知道,什么时候悬崖上岩石会塌方,他们熟悉这些岩石的特性犹如知道自己孩子的脾气一般。

幸好,一路上有司机清脆的口哨声,才让我紧绷的心放松了下来。

惊魂了半小时后,我已经在山泉大叔的客栈了。

这间客栈的确占据了中虎跳的最佳位置。山中幽静,耳畔只有峡谷下奔腾的金沙江湍流的声音,空气的味道基本由牛粪,马粪和山野独特气息组成。

初见山泉,典型的山里老农打扮,脏兮兮的一件条纹卫衣,早已经分辨不出原有的颜色,头戴一顶破破的绒线帽,年龄介于五六十间。

他实在看不出是一位经营着客栈的老板,山泉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便问我从哪来,住几天?他操着云南口音。

我如实告诉了他,同时,对眼前近在咫尺的峡谷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看惯了城里的水泥森林,眼前的深山峡谷,让人浮想联翩,在自然界面前,人就是何等的渺小。我情不自禁的举着相机乱拍起来。

山泉大叔指着前面的峡谷问我,你能看出那上面有什么吗?

我抬着头,眼睛望着他指的方向,峡谷因地质作用,寸草不生,常年的风雨侵蚀,亘古而怪异,有一种摄人的气势。我说,我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山泉大叔说,最顶端的石头,像一只猴子嘛,他的云南口音浓重,我还是听懂了。

第十二章 山泉大叔的故事(下)

我说我真的看不出像什么。他自顾自的继续说:”没有太阳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只公牛,天气好的话,像一只猴子......他索性一屁股坐了下来,全然不顾我有没有听他的说话,此刻,我注意到,他望着对面的山崖,眼里满是柔情。他更像是一位长者,正在向一位来访者介绍他的家人一般。这天天气独好,午后的阳光移向了院子,院子里铺上了一层金黄色,而那头的峡谷却暗沉了下来。我坐在了客栈的院子里,享受着峡谷中吹来的山风,卸下旅途的疲惫,我望着远处山泉大叔说的那只“猴子”,它似乎正在向我微笑招手。

在这里,山是主题,人是陪衬。山泉大叔问我要不要喝上一杯咖啡,我点点头,接着他继续说他们家的咖啡是虎跳峡最好喝的。

我有些将信将疑。

他进去了一会,不一会便捧出了一杯热气腾腾的香浓咖啡放在了我的面前,是现磨的咖啡。

能在深山峡谷中品尝到一杯温暖的现磨咖啡,我有些受宠若惊,也有些好奇的问道:“你这手艺从哪儿学来的?”

“以前和我的老婆学的”大叔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你喝喝看嘛,好喝吗?”他似乎更关心那杯出自于他手工的咖啡味道。

我喝了一口,不住地点头称赞。

的确好喝。

他此时有些腼腆了,拉了一把椅子坐在了我的面前,我这才看清楚,他的右手是残疾的,萎缩的肌肉将右手掌变成了握拳状。

他低下了头,说:“我老婆做的咖啡比我的好喝,可惜,她死了.....”。

我一下不知说什么好了,有些惊诧。

我原以为他会继续他的故事的,而他却对我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他说我是记者,要不就是某旅行网站刺探旅游情报的,我哭笑不得。

他看着我的表情,显然感觉自己说错了话,便若无其事环顾了下自己的客栈,说了句“今非昔比咯”。

“什么今非昔比?”我继续问道。

“前几年,我的客栈生意很好,基本来我客栈的都是外国人,因为中国人知道我客栈的人不多,你是少数几个。”

我端正了坐姿,明显感觉他是想要讲故事给我听。

“我老婆艾玛是澳大利亚人,他喜欢徒步运动,很多年前,她独自一人来中虎跳徒步,她很喜欢这里,后来,我们好上了嘛,她嫁给了我,我家后面的那条徒步路线,就是我和艾玛一起摸索出来的。后来,我们的客栈在外国朋友徒步圈里出了名了,许多老外冲着我的客栈来的,其中许多是艾玛的朋友。”

我注意到他提起艾玛时,神情沮丧。

“你现在一个人撑着这家客栈吗?”我问道。

山泉继续说:”艾玛在几年前的一次尼泊尔徒步登山中失足身亡了,她走了嘛,现在客栈生意冷清了许多。“

我默不作声,彼此沉默了一分钟。

我望着偌大的客栈,因失去了女主人的撒手离去而落寞了不少,想当年也该是门庭若市,门客云集吧!

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只记得说了些诸如: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应该走出阴霾,重新打理好你的客栈,你的客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等等的话。我只记得,他一个劲儿的点头。

我们只是途中的一个过客,你走过我,我走过你......我忽然想起了这句话。

旅途中不只是有风景,更有一些愿意向你吐露心扉的朋友,他们的故事,温暖了旅途,也丰富了你的旅途。

或许,走完这一程,你我早已忘记了彼此的模样,但却会忆起,某个阳光的下午,在偏远的虎跳峡旁,我坐在金沙江畔,听一位山里的大叔絮絮叨叨的讲他的故事,他的人生......

这,便是山泉大叔的故事。

第十三章 陪你跨年

总是抱怨时间白驹过隙,又到了跨年的那个夜晚了。还记得每一年,都是谁在陪你跨年吗?多少个日日夜夜,陪伴我们最多的是家人。人的一生,家人的定义也会随着岁月悄然而变,年少时,我们依赖我们的父母,他们一次次的陪伴着我们跨越成长路上的年,当我们脱离了父母的羽翼,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跨年时,人生便是一次华丽的转身,谁陪你跨年,能陪你跨年一世的人,也将主宰着你的人生格局。

这样的人,或许是我们的上司,同事,朋友,更多的可能是我们身边亲密的人。

在你的生命中,跨年那晚,有上司陪同,有同事的把酒言欢,那证明你是一位事业有成且人缘极好之人,如果是朋友相伴,证明你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如果只与家人跨年,那你一定是家庭和睦,注重亲情伦理之人。

人生,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个不同的跨年画面勾勒而成的。

这一生,我们都会遇到与不同的人跨年,这是常态,而真正始终陪你跨年到老的人,应该是我们的另一半,他(她)或许在你眼里不完美,或许不够浪漫,或许给不了你要的生活,或许与你的情志不同,但却始终陪你跨年。比起能为你一掷千金,给你豪车豪宅,却给不起时间陪你跨年的人,你更需要哪一位呢?

我的一位富太太朋友,每一年跨年的时候,也是她最为寂寥的时刻,对于她来说,呼朋唤友不是问题,她可以在朋友圈里活的有滋有味,跨年那一晚,她晒出来的照片,朋友们左拥右簇,羡煞旁人。然而,当曲终人散,必定是人走茶凉,朋友们只能给与你一时的快乐,真正能陪伴你一起跨年,一起相拥到天明的人,始终是我们的枕边人。

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越是缺乏什么,就越是喜欢晒什么。或许,这位富太不缺朋友,唯独缺的是那一位始终如一相伴陪伴跨年的人。

生活中,万事淡淡的就好,交朋友亦是如此。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时的浓烈,狂热都会使我们平添烦恼,淡如水,并不是指不注重友情,恰恰相反,最高的友情是云淡风轻的,是心知肚明的,根本无需整日黏合在一起。

现在的社会,我们都应学会由浓转淡,淡淡的做人,淡淡的情感宣泄,淡淡的专注一件事情而不喧嚷,淡淡的与所爱的人,执手一生.......

我们有时也会孤身一人跨年,那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得不分开,还记得很多年前的跨年夜,老公因工作去了远方,而我是一个传统的人,坚持的认为,跨年夜本该与家人在一起的,失落之情当然是有的,临近十二点后,便是一个崭新的一年,我打算自己为自己倒计时一个人跨年,正当我心情不佳时,老公电话来了,那一晚,他和我在电话里一起倒数10,9,8,7,6,......

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幼稚,那时还是新婚,有些矫情。如今的我,内心早已强大,甚至认为自己一个人可以穿越沙漠,孤身一人跨年是常有的事,因为我喜欢天南地北的行走。爱旅行的人,注定会常常形单影只的,当没人陪你去你看远方的日出时,那唯有自己去。当没有人欣赏你认为的风景,唯有自己去欣赏,那恰好我认为是旅行的魅力。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它有许多种形式跟随我们,当高朋满座时,不见得你不孤独,当孤身一人在路上时,也不见得就一定孤独,真正的好时光与高境界是享受独处。

无论你与谁跨年,感恩那位陪伴我们跨年的人,因为那是一个特殊有意义的夜晚,你们一起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能陪你跨年到老的人,不是因为你有多福气,而是两人相濡以沫,一起见证岁月的结果。夫妻间感情的经营,是闲中岁月的磕绊,是相互尊重的维系,是一起成长的信任,无需山盟海誓,只需陪伴跨年。

最后祝所有人

2019年万事如意!

第十四章 雪国街头那少年

走过的风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的模糊,唯有一些人一些事,他们在你日后的谈资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那些连风景都黯淡的故事,只属于旅人,属于旅途。

关于雪国,川端康成在小说《雪国》开篇这样描述:穿过县境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下来…………。札幌是不是雪国,我不太在乎。在我看来,整个冬日莹白一片的地方,日本是很多的且都可以称为雪国。当我第一次去札幌的时候,正值四月。东京已是尾樱灿烂的时节,札幌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那是入夜时分,我和依琳悄然来到了这座城。

暗了许多,比起繁花似锦的不夜城东京。

一切静悄悄的进行着,静静的下了飞机,静静地坐上了的士,静静的在暗夜里前行,静静的入住酒店,静静的看那晚繁星流动.......那属于北海道的满天繁星。

日本,给我的印象,静静的。

那天,没有雪。

没有雪?那还是北海道吗?依琳说,我们来的不是时候,我赞成。

第二天,北海道慷慨起来,下起了密密的小雪,我和依琳兴奋不已,北海道显出了本来的面目。即便是浅浅的一层雪,却也银装素裹了大地,与江南的落雪即化完全不同。惊艳了,雪国该有的,它都有了。

我们到雪国了。

札幌并不大,有几条主要的街市贯穿,褪去了暗夜的包裹,白日里的札幌是现实的。商业区依然繁忙,地下一个世界,地面又是一个世界。我认为,日本的地下世界堪称另一座城,无论东京,大阪甚至札幌,地下成熟的商业圈远比地面热闹的多。

我和依琳推着行李箱,走在去往另一个酒店的路上,按照行程,我们今天必须换一个酒店居住。依琳建议步行,她说新酒店并不远。

于是我们步行,雪,早就停了。路上只剩下斑驳的雪印,太阳却高高的悬了起来,好个艳阳天。

我们开始在好天气里好心情起来。一路说说笑笑,总认为那酒店近在咫尺,当我两感觉有些疲倦的时候,才意识到酒店根本找不到。不认识日文,不会说日文,网上预订的亚帕酒店,若隐若现,却始终与我两捉着迷藏,不见真面目。

我俩彻底妥协了。

依琳说找个人问问吧,我巡视了周围一番,看见一位少年,坐在自行车上,正等着红灯过马路呢,我一个箭步上前,用英语问道:“麻烦您知道附近有个亚帕酒店吗?”少年有些腼腆,年龄约摸十五六岁,他接过我手中的酒店地址,想了想,对我俩点了点头,意思是跟着他走。我知道,少年的英语并不好,或许他是个羞涩的男孩,总之,他没有说一句话,静静地骑上了脚踏车,示意我两紧跟着他。

我和依琳一路尾随着少年,他始终不发一言,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却不把我们落下。走过繁华的街市,时间也在一分一秒的过,少年始终不紧不慢的引领着我们,却还是没有到达我们的亚帕酒店。

我隐约看到了少年的额头沁出了汗珠,他一会看看地图,一会看看街市两旁的门牌号码,努力的寻找着什么,但始终示意着我们紧跟着他,依琳有些沉不住气了,小声说:“都快半个小时了,这男孩看来也不认识这酒店,我们也不要再跟着他了,自己找吧。”

我没说什么,但我感觉少年眉宇间的自信。“继续跟着他吧,就当是锻炼身体,减减肥吧。”我笑着说。

依琳有些不满的看着那位若即若离的男孩,口里喃喃说道:”不知道他在搞什么鬼。“

”信任他吧,这男孩也想把事情做好,你没看到他窘迫的样子吧,给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我说道。

依琳年龄比我小,她似乎还是有些不甘心。

我看见少年在前面的十字路口停下了,脸上挂着微笑,一只脚踏在脚踏车的踏板上,一只脚着地撑着脚踏车,他没有了刚才的窘迫。

他看见我们走近了,指了指前方的一栋小楼,嘴里也没说任何话,一脸的释然。

我明白了,亚帕酒店就在前方了。

我想告诉少年,我们已经拖累他很多时间了,我内心的过意不去,没法用语言表达,此刻我恨自己没有学习日语。

少年还是将我们带到了亚帕酒店门口,我依稀记得,他露出了憨憨的笑容,黝黑的脸庞,稚嫩而单纯,像是一位解答出难题的学生,露出的纯真的笑容。我望着这张质朴的笑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我连说了好几个”thank you,thank you.......”但我知道,那是苍白无力的,我又用中文说了许多客套的话,少年还是憨憨的笑着,扶着他的脚踏车,抹着额头的汗.......他应该没有听懂我说的话。依琳示意少年赶紧去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他花了整整五十分钟的时间,只为帮两个陌生人找酒店。

我深深的向少年鞠了一躬。我想,我能做的只有这样了,我想表达的感谢,却因为语言障碍而失语了。当我抬起头时,少年踏着他的脚踏车,匆匆的消失在了路的远方。

或许,这天他是约了同学打球去的;或许,他是前去上课去的;或许他是赶着回家见父母的;但少年愿意帮助两位异乡人找到酒店而放弃了他的时间.....

少年值得被尊重。礼貌,尊重,帮助,与耐心不正是一个社会最需要的吗?我深深的一鞠躬,不只是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少年,更是对一个礼仪之邦的尊重。

我们的社会,或许也需要这样的一位少年,当你迷茫时,当你在异乡的街头徘徊时,当你需要别人指路时,总有人伸出耐心的手,牵着你走过内心的不安。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应该是新泄县,位于本州岛上。

我许久未被感动过了,却在异乡的某段旅途中,邂逅了温情。

第十五章 出发

无数次的出发,无数次的感动,为自己每踏出一步而欣喜,从开始的胆怯到现在的游刃有余,走过的还是那些风景,而看风景的心早已变迁。

旅途的魅力,最初只是追逐风景,而现在是出发时的那份心情,五味杂陈,有担忧,有窃喜,有期待,更有憧憬……

旅途的魅力,或许只为偶遇一次途中人,偶遇一次途中事,或途中听过的那首歌,和那杯有故事的美酒,和看一次绚烂无比的晚霞……

我喜欢出发,诗人汪国真这样描写: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于是,我会选择再出发。

我有我喜欢出发的理由。

一: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在路里,路在脚下,脚去丈量,凡是你用自己的双脚丈量过的土地,都是你的一本书。余秋雨老师称之为“路书”。

你的气质里有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常听人这样说,走过万里路的人,身型与思维的确超过常人,体型不再臃肿,思维不在迟钝,见惯了高山湖泊,大海大漠,内心的坚定会写在容颜里,直到老去。

这也是行走的力量。

二:出发是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唯有热爱生活,生活才不会辜负我们。我们最终都会走向平凡,由年少轻狂到走向坦然,生活不会眷顾我们太多,给予我们额外的色彩,走向平凡却是平淡生活的终极幸福,出发去旅行,便是我们平凡生活的小确幸,小激情,在平淡中咀嚼生活的甜蜜。

三:出发去旅行,无需考虑要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更多的是自己眼中的自己。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心境,是我们厌倦了自己城市的庇护所。在远方,你可以随意的装扮自己而不在乎路人的眼光,因为没人认得你;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梳自己喜欢的发型,高声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没人在乎你,也没人注意你,你就是你自己。

我在欧洲的那些日子,将自己以前从不敢尝试的服饰与发型,统统试了个遍,我每天梳着两根麻花辫,“招摇过市”,没有异样的目光,反而有欣赏的眼神流露,这是我在自己的城市不敢尝试的发型,我终究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那是因为我太在乎别人的眼神了。

后来发现,真的无需把自己太当回事,其实没几个人会在乎你今天穿什么,梳什么发型。有时候,我们是自己束缚了自己却茫然不知。

有时候,我们想做回自己并不难,找一两个合得来的旅伴,或一人独旅,有多远走多远,那个时刻,你只能做回你自己,或许因为一次旅途,你认识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第十六章 古墓之旅

我是古墓发烧友,于我而言,那些透着潮湿霉味的地下幽冥世界,不是恐惧,更是一种生机盎然,一种对生命的留恋与尊重。

九朝古都洛阳,洛阳铲随便一铲子下去,都有可能惊扰古人沉睡千年的美梦。这是一座叠加在古人安魂场所之上的城市,没有一个城市,能有如此多的古人深埋地下,他们或是帝王将相,或是布衣百姓,我认为,整个洛阳市,就是一个两重世界的融合,生与死,古与今,巧妙而和谐的共存着。

四月的一天,我独自一人去了河南洛阳,恰逢我正在写一本书《北宫飘雪》,也在起点女生网连载,书中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这座城,因此,我也莫名的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好感。

现如今,洛阳的现代建筑很难再找到那些古人生活的遗存,唯有伊洛河,依然夹杂着古代的泥沙,奔流不息,述说着这里曾经的风云变幻。

历经了东周,两汉,北魏,隋唐,后梁后晋的洛阳,地下的诸侯,王公贵族们依然潇洒的驾着马车驰骋,虽然他们看不懂地上喧嚣的车水马龙,不过倒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不经意中,抛给世人一个河洛文明的千年谜题。

唐代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士,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到,北邙山是古代风水墓葬的一个地方。北邙山,又名邙山,海拔三百米,洛阳市北。洛阳古墓博物馆就坐落在此。也是我此次洛阳之行的一部分。

现在改名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感觉文艺了许多,也降低了参观者对古墓畏惧的心理。但我总感觉怪怪的名字,与古墓主题相去甚远。据说原来的古墓博物馆,因参观者寥寥无几而显得阴气逼人,后来改了名后,人气骤然旺盛起来。

长长的水泥阶梯,将游客引领到了一个地下幽冥世界,我的穿越之旅也开始了。博物馆陈列的墓葬并非古代的帝王将相,都是一些家庭合葬墓,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正的墓葬砖块拆开后、再一件件的搬到博物馆里建成的,真实的还原了古墓内部的场景,这就更让人浮想联翩了。古人将死后的世界,看的比生前还重,正所谓事死如事生,因此,你才能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古代幽冥世界,其实它们生机勃勃。

走下最后一阶台阶,叩响沉睡千年的墓门,一座座古墓,就镶嵌在长廊两边,在阴暗的地下世界里显得寒气逼人。这是专属的地下陈列区,展示了各朝代古墓,一阵潮湿味道伴随而来,这个区域主要陈列的有北魏,两汉,西晋,唐宋时期的二十三座典型墓葬。所有的墓葬都是从邙山地下原件搬迁过来的,在按照古墓的原样拼起来的。

按照参观顺序,我挑选了一些代表性的古墓参观。西汉古墓的特点是首次用了空心砖,以及墓壁上的一些画像石,壁画等,由于墓门十分的低矮,需要弓着身子进去参观,这无疑给神秘的地下宫殿增添了一丝诡异。西汉墓室的石雕墓门,通常会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等吉祥绘图。

有一幅东汉壁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壁画画的是东汉出行图,壁画宽0.6米,我仔细看了,颜色依然鲜艳一如两千年前,画中墓主车骑出行,图中画了九乘安车,七十余人物,五十余匹奔马。壁画附近,散落着一些陶罐,陶壶,耳杯,铜镜等器物。

这些器物也正好让我近距离的与东汉古人对话,那一场汉末衰亡,三国雄起的场面居然被汉人的画笔留了下来,也为我的《北宫飘雪》添加了一些很好的素材。

而北宋的砖室墓却别有洞天,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顶,整个墓室就像是一座八角亭,设计巧妙。北宋墓室的许多墓壁上喜欢雕刻牡丹花,寓意着富贵吉祥。可见,洛阳牡丹早在古代就已经是寻常百姓吉祥物了。

唐朝墓葬并不多,上图为唐中宗年代,西域安国首领安菩墓,出土了五十件唐三彩。而曹魏正始八年墓(公元247年),这座墓葬的亮点是出土了铁帷帐构。古人有坐在帷帐中见客习俗,这也是洛阳唯一一座曹魏时期的古墓。

走出幽暗的地下世界,似有重回人间后的喜悦。我庆幸自己穿越回了现代社会,短暂的拜访,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拜访,我想,他们在那个幽静的世界里,也想一窥现代人的生活,而我们的到访,也让那个无光的世界,增添一抹亮色。

你若读懂了古人,古人便会与你会意一笑的。

第十七章 汉画像石之旅

有些旅程,与我的爱好有关,喜欢艺术品收藏与鉴赏,自然会为了一件宋代钧窑瓷器,一块汉代玉石,一幅明代书画而启程,只为一睹它历经千年的真容。

因为年代久远,汉代留给我们不多的历史遗存,而这些遗存,也只能在某些古都才能一窥容颜。我向来喜欢年代遥远的东西,触摸或者近距离看到这些器物,你会心潮彭拜,会由衷的与古人对话,古拙中带着幽远的气息。

如果说汉代哪一样留存至今的器物,最能解读那个年代的社会群像,我首推汉画像石。而我国汉画像石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而徐州的汉画像石艺术馆并不远,而且种类也比较多。

说走就走,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长时间对一个地方的向往而促成的。徐州的汉画像石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区,走入馆内,仿佛坠入了大汉的世界,林林总总的敦厚的石头阵容,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来自地下的石头,曾经陪伴着墓主人度过了千年春秋,石头上面刻画的内容,大都与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有关,刻画的线条,于今天审美来说粗拙了许多,但那恰恰是古人的手笔,每一条线条都浸润了古人的审美与那个年代的风格。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石壁上的装饰刻画,神秘悠远,从汉代画像石里,我们可以探知那时的先民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触摸这些两千年的石块,如同触摸到了汉代的一段历史,一部刻在石头上的汉代史。

汉画像石刻画的题材多数为车马出行,舞乐杂技,六博对弈,迎宾待客,宴饮,钟鸣鼎食,男耕女织等。而首先进入我视线的是车马出行图,这是汉代最常用的雕刻图案。凝视着眼前的这幅车马出行图,彷如看到了汉人坐着自家的马车,羽扇纶巾,从容淡定的踏上马车,而马车则长嘶一生,扬长而去。而另外一种祥瑞也是汉代人喜欢描述的图案,汉代人将想象中的瑞兽珍禽被视为引领升天的吉祥物。

有一组名为“庖厨迎宾”的画像石吸引了我,那么的生动与鲜活,是汉代人的日常。画像石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一人在案上切肉,一人在炉子上“炙”肉,汉代人将今天的烤肉称作为“炙”,炉子上吊挂着待烤的食物。第二层刻画着摆放着的酒器,炉灶和担水的场景。第三层是迎宾的场面。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如今的徐州,民间美食还是喜欢烤肉,曾经到过一家火锅店,那对长箸很有汉韵,这不就是两千年前,汉人吃饭时用的筷子吗?长长的能够夹起对面的肉食。原来,很多习俗是可以跨越二千年而保留的。

一块画像石上的画面,再次让我吸睛。两人分坐在亭子两侧正在玩一种棋子,那叫“六博”棋,是汉代最为流行的棋子,双方各持六个棋子行棋,亭子左侧有一儿童坐在杌子上逗着牛玩呢。

有一块竖直形的画像石上,刻画的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舞蹈“建鼓舞”。这种舞蹈最早是楚国的舞蹈,楚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记载:扬袍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画像石上鼓在中央,两位妙龄女子手持“桴”,各立鼓的两侧,一边击鼓一边起舞,姿态迥异,时而奔放,时而舒展。而“桴”就是击鼓棒。

我仿佛听到了阵阵鼓声,和那对翩然起舞的女子,她们衣带飘飘,笑若桃花.....正在此时,耳旁有位女士对我说:“小姐,我们就要关门了,请尽快参观。”

我点了点头,看了看表,有些依依不舍,又看了看画像石上那些抚琴者,纺车,这里活脱就是一个汉代社会的缩影。

步出了门外,我有些感慨,汉代人对待死亡却比现代人更为豁达,在这些画像石上面,看不到画有一丝悲悲凄凄的东西,却处处充盈着生命的乐观与对未来的期待。

我是画像石艺术馆的最后一位客人,看着徐徐关上的大门,我心里说了句:see you !

第十八章 弗朗明戈,跳起来

旅途并不一定都是美好的回忆的,有的旅程,让你回味浪漫与美好,而有的旅途却有惊无险,甚至认为,旅途中遇到的不幸本该是旅途中的亮点。它会让你对未来的旅程更加的珍惜与谨慎,途中的不幸从未打消我继续前行的步伐,反而却让我的脚步更加的坚定,内心更加的强大。

去西班牙之前,我被告知这个国家的小偷猖狂。我记住了,而去之前我还千叮咛万嘱咐同去的两位姐妹,而最终我还是成了小偷临幸的那一位。

但我从不怨恨这个地方,却决定还要去一次,与自己最爱的人。

马德里与巴塞罗那是西班牙两大著名的城市,游客一般都绕不开这两个地方。九月的西班牙,犹如西班牙女郎般,热情妩媚,地中海的风赋予了这个国家热情的气息,无论是张扬着浓郁的艺术氛围的巴塞罗那还是三毛一见倾心的马德里,这个让寒冷的北欧羡慕妒忌恨的国度,是北欧人心目中的度假胜地,同属于欧洲,西欧北欧的阳光显得尤为的吝啬,而西班牙不仅有炽烈的阳光,还有热情似火跳着佛朗明戈舞蹈的西班牙女郎。

还记得初到巴塞罗那的那个夜晚,那个灯火不太明亮的小酒馆里,我和江丽还有mini三女人,从遥远的上海飞到了这里,旅行有时就是那么的美妙,我们三位虽同住一城,却因为各忙各的而很少聚一聚,却在万里之外的西班牙,开始了我们九天的旅程。第一晚,我们就不约而同的想去看弗朗明戈舞蹈。

一杯sangria微酒精水果酒,是西班牙最普遍的饮料,街头巷尾都能喝到,这种葡萄酒参合了朗姆酒,再加入柠檬,青柠与橙汁的调味酒,是夏日里最解渴的饮料。

帷幕拉开,艳丽的女郎矜持高傲手持着红似火焰的大摆裙,表情不笑也不怒,头发梳成一个大发髻,紧贴在脑后,将女性特有的矜持与妩媚表现了出来,似有大丽花的感觉。她们随着管风琴的音乐翩然起舞,女性的刚与柔脚后跟的踢踏声,抑扬顿挫,紧随着女郎的舞步而发出悦耳的踢踏声。这种起源于吉卜赛人的弗朗明戈舞蹈,本在街头巷尾随意而跳的民间舞蹈,如今也就成了西班牙的国宝艺术了。

人们很难不被现场的气氛渲染着,我们也跟着那红裙女郎摇摆起来,江丽甚至想要留在巴塞罗那跟那位舞者学跳弗朗明戈,然而,曲终人散,最终回到现实。

有一种美好,不必一定要占有它,曾经拥有过,经历过,并在日后的旅途中给你回忆,那便足也。就像在巴塞罗那的这一晚,领略了弗朗明戈的魅力,便也不负来一趟西班牙了。

回忆有时比经历现场更为温暖。那杯sangria果酒,我却总是念念不忘,以至于回家后便自己琢磨着如何炮制一杯。但味道终究像是缺了点什么,mini说的透彻,她说就缺乏一股子西班牙的热情唄,我想想也有道理,就像米酒,我喝过很多种米酒,韩国的,日本的,云南的,湖北的.....却始终没有一杯属于江南的。那是我们熟悉的口味,即便一样的米,一样的水,一样的糖,一样的方法去做,但始终是缺了当地的一种灵性的。唯有自己的舌尖,才能品味出来。

米拉之家是一幢特别奇怪的建筑,它犹如一座巨大的蚁穴伫立在市中心,又有点像退潮后的沙滩,荒诞不经的建筑,正是设计师高迪的灵感,而这一切的参观,永远只是游客式的走马看花,直到我们三人去了塞戈维亚小镇。

第十九章 惊魂塞戈维亚

古城塞戈维亚(segovia),是行走西班牙不容错过的地方。这里沉淀着西班牙厚重的历史,城中青石铺路,巷陌幽深,源于公元80年罗马时期建城,当时也只是为了军事需要。

城中有建立在山上的古城堡,古称阿尔卡萨尔(alcazar)城堡让我想到了伊莎贝尔一世女王曾经住在这座城堡,她光复了伊比利亚,攻打了格拉纳达,赶走了长期统治的阿拉伯人,资助了哥伦布航海事业,这位眼光深远的女王,铸就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的基础和野心。

古堡中有罗马时期留下的战衣和兵器,让人想象曾经的塞戈维亚的军事重地。穿越时光,我仿佛见到了伊莎贝尔女王,身着镶满红宝石的斗篷,头上戴一顶银冠,令人惊叹的容颜多了一份坚定……

古堡中依然能感觉到她的存在,游客的拜访和她曾经为西班牙取得的成就。

如今的塞哥维亚早已经是西班牙重要的一个旅游城镇。高耸入云的罗马水桥,是这座古城的灵魂。由二千年前走至今日,水桥没有毁于战争,依然坚固如初。古城的节奏,闲淡宁静,渴了,可以小坐路边,喝上一杯宝石红颜色的singerellla那是西班牙最具代表的含酒精饮料。可以说,到了西班牙,不喝上一杯singerralla 等于没有来过西班牙。

口中啜一口满是鲜果汁的鸡尾酒,看人来人往,云卷云舒,谁能料到,二千年前的塞戈维亚,却是兵戎相见,弥漫着硝烟的小城。这座小城的命运,也与一位女王紧密的连在了一起,她,就是伊莎贝尔一世女王。

这位相貌出众,有着一头卷曲金发的女子,早已成了她哥哥亨利四世的政治联姻的目标。亨利四世想把妹妹嫁给与皇室有血缘关系的葡萄牙国王阿方索五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伊莎贝尔早又了意中人了,他是邻国阿拉贡王子费尔南迪,他是一位即英俊又精明能干的王子。1469年,伊莎贝尔与费尔南迪私定终身,这种举动,对当时的卡斯蒂亚王国(西班牙当时的称呼)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叛。亨利四世得知以后,非常气愤,用尽各种方法想要阻拦妹妹的婚姻,然而,向来就不安分的伊莎贝尔,在二个月后与费尔南迪成婚了。

卡斯蒂利亚王国在古时为一个独立的王国,如今是西班牙的塞哥维亚的所属省份。伊莎贝尔的特立独行,擅自嫁给邻国国王的行为,彻底的激怒了亨利四世,他剥夺了伊莎贝尔的王位继承权,还派军队抓捕妹妹伊莎贝尔,这激起了邻国阿拉贡子民的反抗,因为伊莎贝尔的丈夫就是阿拉贡的国王。亨利四世自知,敌不过伊莎贝尔,也在1474年病死了。

这以后,更加坚定了伊莎贝尔成为女王的决心。几百年来,卡斯蒂利亚王国,不曾有过女性专权。女性是不允许单独执政的,可是,夺取王权,联合邻国阿拉贡打败阿拉伯统治地残余势力,是伊莎贝尔的心愿。

从8世纪初开始,阿拉伯人经过了直布罗陀海峡,登陆了欧洲大陆,建立了几十个哈里发国家,而格拉纳达就是最后一个残存的哈利法小国。她至所以嫁给阿拉贡国王,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想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阿拉伯的残存势力。

这一个愿望终于实现了,1474年的寒冷的一个夜晚,伊莎贝尔为自己精心的画了一个妆容,穿上缀满宝石的长袍,脖子上戴了一串红宝石项链,她希望红宝石能为她带来幸运。

在广场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伊莎贝尔被人群簇拥着,人们看到的是一位雍容华贵,仪态万千的女王。她的头顶,被戴上了一顶银色的皇冠。

她被宣告为王,人们欢呼雀跃。她在一片欢呼声中,镇定的走向塞戈维亚大教堂,跪地祈求天主,赐福臣民。

这以后,伊莎贝尔表现出了她的政治天分与军事才能,她打败了格兰纳达,巩固了自己的王权地位。

她与丈夫费尔南迪强化天主教在西班牙的地位,因为他们二人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又出资资助了哥伦布的航海事业,使得西班牙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了富可敌国的航海大国。

杯中的酒喝干了,只剩下冰块。可是,伊莎贝尓的身影,始终在眼前走过,谁又能料到,这样的地方如今成了旅行圣地。

罗马水桥依然坚固,如今没有了二千年前的功能,但却俯瞰着塞戈维亚的前世今生,不远处支起的白色帐篷,是一家专卖西班牙当地产火腿的集中地,走入其中,各式各样的火腿,应接不暇,这是西班牙人引以为傲的国食,一位英俊的男士手持着刀叉,切片让我们试试味道,的确,在众多的卖家中,他的自制的火腿口味的确出众,我们三人连连点头,决定买几包带回国内。

也许是在这样的悠闲的一个小城镇,我已经卸下了被偷的紧张的神经,也就放松了我肩上的双肩包,从包里取了钱,付了款,我们三人和那位店家攀谈起来。准备离开这里的时候,我手中拿着那三包火腿,猛然有一位女士拍了拍我的后背,示意我的背后的包包被拉开了,我迅速的看了看我的双肩包,第一层的拉链已经全部被打开了,我的黑色钱包被偷走了。我惊出了一身冷汗,第一反应是我的护照,我的信用卡.....

江丽见状提醒我,让我查查我的护照,钱财是小事,护照不见了,将会有很大的麻烦的。

此时的我,有些不知所措,但多年的旅行经验让我立马镇定了下来,我伸手摸了摸包里的贴袋,幸好,护照在,卡包也在。我舒了口气,多年的旅行经验让我本能的不会将钱财和护照,信用卡放在一起。它们都在,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mini建议去报警,可我最终选择了放弃,不是因为我不在乎被偷的钱,而是认为人在旅途,钱财的损失就当是交了一次学费,重要的是如何继续维持旅行的激情,让接下来的旅程不受影响。

旅程中的很多感受,不一定都是美好与浪漫的,甚至是沮丧的回忆,正如这次的西班牙被偷事件,但是在人的一生中,旅行占据的是人生阅历的极少部分,而这极少部分中,不愉快的经历又是微乎其微的,但确是人生的一种况味,只要是没有威胁人生安全的经历,我都认为是旅途中最为美妙的风景。

第二十章 身边的风景

我们总在寻觅着这世间最美的风景,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身边的风景固然没有外面的世界那么旖旎多姿,但,最好的留到最后。

身边的风景,或许是一个地方,或许是一个人,一群人,耳熟能详却总没有给与更多的时间,理由是因为就在自己的身边,所以什么时候都能去看。

和平饭店几乎是陪着我们长大的,也可以说我就是听着父辈们说和平饭店故事成长的。这个饭店是所有上海人的情结。

小时候,这座饭店近在咫尺,它与黄浦江相依相偎。依稀记得睡梦中有轮渡船鸣的声音,在某个早晨,那是一天的开始,每一天我都会步行经过外白渡桥,然后经过和平饭店,那时候还懵懂,总觉得那厚重的旋转门背后,是一个浮世绘的世界,是我们小孩子不能随便进入的世界。每每路过,心中总会有一丝羡慕,憧憬,崇敬。

就这样,和平饭店成了我身边最为神秘的一道风景,总想推开那道门,却始终没有机会。

岁月总会悄悄的偷走我们的城,悄然不变的是一座城的风骨,变化的是我们日渐成熟的思想。后来,由于许多的变迁而搬到了离开和平饭店更远的地方居住,那一道门始终为我关闭着。

再后来,工作,成家,养育孩子,尽量的完美自己的人生,也再也没有那份情怀去一探心中的那座风景。

以后的时光,为了工作,我必须奔走在世界各地,纽约大都会的豪迈酒店,迪拜的海底酒店,东京的安缦酒店......睡过了许许多多的不同国家的酒店,心中也就再没有惦记着和平饭店的那扇门。

也曾约会老友于和平饭店,却已没有了小时候的那份崇敬之情,匆匆的交谈着,匆匆的喝着咖啡,匆匆的浏览了下我酒店内部的摆设,原来沉重的转门后面也不过如此,这只是我们约会的场所,我们又匆匆的汇入到了人流中。

步履匆忙,已经让我们无暇顾及曾经心中久仰的那个地方。这也是现代人的无奈。

上个周末,也算是2019年的第一个周末,我又约了老友小聚和平饭店,这次是约会在了和平饭店出了名的老年爵士吧。

推开那扇厚重的旋转门,门缓缓的转动着,和平厅依然还是巴洛克风情,地面依然是意大利大理石构建,顶端还是那座古铜色镂花吊灯,仿佛看到了英国剧作家卡活儿,漫步大厅中,而314房间变成了他灵感的源泉,也成就了他的戏剧《私人生活》。

步入老年爵士乐吧,那乐曲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很近。萨克斯风的悠扬,《夜上海》曲调的回旋,舞池中的摇摆的旗袍魅影,无不把你拉回到了那个民国岁月,那个叱咤风云的年代,一杯鸡尾酒,一段四季歌,光影交错中,那些散发着谜一般魅力的老年爵士乐队成员,平均年龄在八十岁,但却全身心投入的演绎了一段老上海的风尘。

我似乎又回到了我年少时的时光,路过了和平饭店,那扇神秘的旋转门后,是一段上海滩的往事,而我们步履匆匆,总是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看身边的风景,去听一段过往的陈年旧事。

每一年,每个月,我们都会不辞辛劳的去远方,寻访我们认为的风景,那些远方的风景,是暂时的,只能给与你一时的欢愉,而真正的风景,不在路上,在身边,是能融入你心里的那一道风景。

第二十一章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火了

开年以来文化圈最火的一件事情,莫过于1月16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颜真卿唯一一件书法真迹《祭侄文稿》借给日本东京博物院展览。为什么火呢?原因是台湾当局这样的举动,引发了大陆人民的争议。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创“颜体楷书”。这篇《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祭祀侄子颜季明的书法草稿真迹,从书法的字里行间来看,多处涂抹,融入了颜真卿的个人情感,可以看到,颜真卿在写这些文稿的时候,内心是极度悲愤的,尤其是“父陷子死”四个字,用墨特别的浓重,这幅文稿的背后,其实是一段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家庭变故。

我在台北故宫看到过这幅真迹,去了台北,不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实为可惜,颜真卿唯一留世的墨迹,就躺在台北故宫的恒温橱窗里。你若想一睹他的真迹,唯有去台北故宫。

第二十二章 淡水·晚霞

台北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去过三次,依然是故宫博物院里的美物,让你顿然感知你在台北。老旧的街市里有美食夜市支撑着,巷陌间有时光倒流的痕迹,台北有些陈旧,信手拈来的台北故事,会有似曾相识的韵味,这座城的往事,与所有的都市的旧事,大同小异。

就像走过的太多的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印记,台北也很文艺,有巨大的诚品书店,有街角打扮日式的少女,有很迎合游客口味的夜市,有很入流的信义区的101大厦,也有很潮的西门町。但,始终没有找到台北的精髓。被日本占据过,与大陆隔阂过,那方不太大的“宝岛”,自然滋生出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化,那或许就是台北精髓。

不一定追随世界上所有的朝阳,却会莫名的喜欢一些地方的夕阳,看过吴哥窟巴肯山的晚霞,是醉人的,它有一种魔力,让前来此地的人,心甘情愿的坐等一场落霞。当晚霞熏染山头,所有静候的人,发出了唏嘘的声音,或许是对晚霞最美的赞叹。

我离开了台北,去淡水看夕阳。

夕阳之美,是因为短暂而美好。美好之后,便是一日中白昼的最后时刻,人们将夕阳之美带进梦里。

台北捷运很方便,从台北到淡水是直达的。淡水这地方,是适合怀旧的,空气中都有闲淡的风情。淡水老街依河而建,河流并没什么特色,老街上有美食,古董店,咖啡奶茶店,,然,这一切都没有给我太深的印象。

散落的几座庙宇,福佑宫最为古老,相传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这些闽南的庙宇,当初的兴建,都与当地渔村渔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祈求海上作业一帆风顺,渔民们将所有的心愿与祈福,寄托在了这些江河岸边的庙宇中。

这其实与我国闽南一带的习俗大致相同。

吃上一串淡水鱼丸,也顺便将出名的铁蛋一并带上,或选一间面朝大海的风景房,品尝当地的河鲜,喝上一杯当地的纯酿生啤,幸福也就那么简单了。

服务生告诉我,这些生啤都是当天酿造的,不会过夜。

正合口味!

晚霞是挑选时间上演的,阴天,雨天你都看不到,还要挑选不同性格的人上演,步履匆忙者,是无缘看见晚霞的,心情不佳者,也是无缘见到那抹美轮美奂的斜阳的。其实,所有的风景,最终看的都是自己的心情。

再美的风景,没有好心情,都是枉然。

淡水的晚霞,印染在了淡水河畔,河水红了一片,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夕阳下嘻戏,孩子们踩着单车,相互追逐,老人迎着河岸,打起了太极拳,夕阳越来越美,河面也由红色变成了金色,孩子们的笑闹声越来越大,这是他们一天中最后的嘻戏时刻,他们要尽量的赶在夕阳落山前尽兴的玩耍一下,恋人们是这个时刻最好的簇拥者,依偎在晚霞之下,这时候所有的山盟海誓,都会化成美好的回忆。待夕阳过后,一切归于现实。

我见到一位女尼,面对着河岸,双手合十,微闭双眼,这一刻,她或许在发愿,或许她远道而来,临着淡水河畔,默念一些她的话语。

晚风将女尼的长袍掀起一角,我看着这样的画面,立马偷偷的按下了快门,她始终专心的双手合十,心无旁骛,面向淡水,清瘦的身影和恬淡的面容,她的身影,融入到了淡水那一抹晚霞中,是我当晚看到的最美的画面。

或许,我们在旅途中追寻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路过的朝阳与晚霞。我记得国外有一本旅行书籍,作者不记得了,我很喜欢书名《a thousand splendid suns》,一千个灿烂的朝阳!

能追随朝阳脚步的人,是幸福的,能看到一千个不同的日出的人,一定是一位行走世界的人,也是一位自律的人。因为朝阳的升起,很短暂且很早,必须舍弃贪睡而守候着。

记得有一年去了云南元阳。路途遥远,只为看元阳梯田上冉冉升起的日出,因为那是梯田最美的时刻,日出的瞬间,光芒万丈,将梯田中的水照射成了千万个闪闪发光的镜子,山间一早雾气缭绕,这一刻成了仙境。

同行的一位摄影师,为了抓拍太阳缓缓升起的全过程,天还未亮就已经架着大炮筒等在观景台了。那时,正是春节前后,因为这个时候的梯田是一年中最美的,灌了水的梯田,层层叠叠,波光粼粼远看犹如一面面镜子,镶嵌在山野田埂间。

2月是云南颇为寒冷的季节,第一天的早起,却并未如愿以偿,因为那天是阴天,第二天还是如此,看不到太阳。我劝说还是算了吧,下次有机会再来,他告诉我,他的镜头里有这个世界无数个日出与日落,他自己也没有数过拍过多少张,但最美的那张,永远在下一张,他愿意等待这一张。

我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也愿意陪他继续留在元阳。

第三天,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6点30分,太阳开始露出了小半边脸,朋友开始欢呼起来,他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拍摄中。

“这应该是我拍出的最美的一张日出照片。”他自言自语。

我说一定是的,就凭你的执着。

他随后笑着说:“我每一次拍摄,都会说这句话的。”

后来,他的这幅《多依树的日出》获得了云南省摄影大赛一等奖,我知道的时候,就致电祝贺他,他说他就要前往南极了。

“最好的日出照片,应该在南极岛。”他在电话里这样说。

“好吧,等你的南极大片吧。”

他,就是那个追逐太阳的人。

所有到过的,或者即将到达的地方,最后都化成了他相机里的一千个朝阳。

思绪将我拉回到了淡水,夕阳渐下,当最后一抹晚霞隐匿在了水平面下后,一切的绚烂归于平淡。

淡水那晚的晚霞,最美的并不是晚霞本身,那些映衬在晚霞下的生灵,万事万物,生生不息才是晚霞最美的景象。

第二十三章 花莲·海风

走着走着,发现记录旅途中的感受,远远多于旅途中的风景。

走着走着,发现旅途中的酒店,不能选平庸的。

走着走着,发现世界每个角落的日出日落都不同。

走着走着,发现自己越来越年轻了,脚步也越来越轻快了

........(做鬼脸)

初见花莲,印象深刻的却是太平洋。喜欢大海大洋的直率与大气,喜欢听海浪拍岸的声音。因此选择了近距离听海的酒店,斯图--酒店。这座酒店几乎就是建立在悬崖之上的,站在房间的露台上,浩瀚的太平洋就在脚下。

我喜欢海,是因为我的另一半出生在海边。海,给了他宽容的心态,海,也给了他朴实的笑容,他努力,敬业,总让我自惭形愧。他喜欢海,我也就喜欢了。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它涉及到亚洲,大洋州,南北美洲,如此宽广而深邃,而洋流附近的国家,风俗却千差万别。曾经在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待过一段时间,黄昏时分,我会牵着我的鲁鲁漫步la jolla海岸,圣地亚哥有长长的海岸线,露露是我的爱犬,她喜欢海,每次看到海会雀跃不已,总是俏皮咬着我的裤管把我拖向海浪,海鸟懒散的聚集在礁石上,它们似乎是这里的主人,对于露露的到来,置之不理。露露会故意骚扰它们,而海鸟依然懒得理睬。

那段时间,有露露的陪伴,有太平洋的海风相依,只是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我必须和露露分别了。

分别那天,露露很紧张,她一直在我脚边转悠,预感到我即将离她而去。我蹲下身子,抚摸着露露的长而卷的毛,她本能的靠紧我,睁着那对泪眼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我忍住眼泪悄悄说:“待会露露去joanna姐姐家了,我会记得你的,露露,希望你也不要把我忘掉。我要回中国了.....”

露露猛地咬住了我的裤管,死命的将我拖向屋外,我知道,她要我带她去海边。

海风依旧,海鸟飞舞,只是我已经无心再去欣赏,我记住了这里海风的味道,也记住了曾经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露露。

露露最终还是去了别人的家庭了,她过得怎样?会不会想起我?

这以后,我回到了中国,就再也没有了露露的消息。但我时常记得她。

花莲的这片海域,让我嗅到了熟悉的la jolla 海岸的味道,酒店的无边泳池,让我仿佛置身于太平洋中,泳池的边缘,俯身往下看,便是茫茫的太平洋。

夜幕降临,整个泳池只剩下我一人,天色开始灰暗了起来,要下雨了,泳池与海也融合在了一起。本来计划要去参观当地著名的静思堂,是由证严法师创办的一个佛教机构,然而却贪恋眼前的这片海而放弃了,短暂的花莲三天时间,都在酒店里度过。

夜晚的浪涛声,此起彼伏,催人入眠,我隐约看到了露露向我走来,摇着毛茸茸尾巴。

人的一生有很多过客,我们会在某时某地,想起一些事,一些人,或是一只宠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了。

第二十四章 北投·温暖

旅途中经过的地方,有些地方印象深刻,而有些地方却平淡一如白开水,平淡的风景与平淡的心情,以及平淡的人与事,构成了你对某些地方,平淡的印象。

那些印象深刻的地方,或许是风景让你一生难忘,或许是景色平庸,而发生在这里的旅途事情,让你对这个地方记忆犹新,有的甚至是今生难忘。

去北投的时候,因为那里因温泉而著名。诗颖带上11岁的儿子与我一起同行,她是我谈得来的闺蜜,两人很久没有这样亲密旅行了,平时各忙各的,聚在一起的时光,自然很开心。

她的儿子布丁是一位中美混血儿,一段时间不见,男孩长得很高了,也像极了他爸爸。有一头卷曲的粟色头发。

北投,离开台北市不远,位于台北最北段的一个小镇。这里因温泉而出名,预定的酒店里多数配有温泉浴池,但是不是真温泉就不得而知了。它的格局有点仿造日本的温泉街,像九州的汤布院等,但又有鲜明的台湾地方特色的温泉小镇。

这些地方,多数旅行特色就是泡泡温泉,吃吃美食与漫步小镇。

小镇的路很长,高低起伏,不是平坦的路,需要很好的耐力才能走完全程。旅途中,其实我认为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徒步。

徒步,让我们头脑更清晰,徒步,让我们的体魄更健康,久居城市,出门车辆代步,想要徒步却总是被各种理由充斥,所以旅行中,能徒步的地方我尽量做到。

小镇的路,弯曲绵长,路过的许多有些特色的小店,也路过了张学良曾经被软禁在北投的?”禅园“。禅园依然是北投最为人气的地方,每次路过都是门庭若市,可见少帅的影响力。

禅园内的”汤屋“如今改为游客泡汤,曾经专给张学良的专用汤池,早已不复存在。喜欢张学良的人们,或许,只要亲身到过了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算是一种感怀吧。

从”禅园“出来,暮色笼罩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淡淡味道,那是北投的温泉挥发出的味道,有点九州“汤布院”的况味,也是这样的淡淡的硫磺味,绵长的小道,只是汤布院的温泉街,我更喜欢。

该去觅食了。

诗颖牵着儿子布丁的手,温顺的问他今晚想吃什么,布丁只顾着看着手机,脱口而出想吃汉堡包。

我发现了诗颖脸上的不悦,语气也就不那么客气了:“能不能放下你的手机啊,布丁,来台湾旅行该吃当地的美食啊,为什么又要吃汉堡?

“我喜欢吃汉堡,妈咪。”布丁不高兴了。然后,两人有了争执,忽然,只见布丁一个健步穿过了人行道,消失在了对面的人群里。

我两被布丁的这一举动吓蒙了,不知所措。

诗颖叹了口气:“早知道有这么一天的了。”

我们急忙冲过了人行道,在人群中寻找布丁的身影。

我一边叫着布丁的名字,一边安慰着诗颖:“叛逆期的孩子是这样的,别急。”

布丁始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此时,我有些着急了。

诗颖到是信心十足,她确定儿子就在附近,不会走很远,她太了解布丁了。

于是,我两在北投的街心花园,捷运站寻找着布丁。诗颖有些疲惫,坐在了街心花园的长凳上。她声音比平时略高了些说道:“布丁,妈咪知道你就在附近,你有你的选择这没错,妈咪只是想让你也多多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饮食,能不能再给妈咪一些机会来了解你,你现在能出来吗?妈咪想你了......”

街心花园有一些过路人,有的好奇的看着诗颖,有的则似乎明白了什么,淡然一笑。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着,布丁始终没有出现在我们面前,我还是沉不住气了,坚持再去远点地方找找,再不行就报警了。

诗颖却很平静,她说这孩子从小胆小,不会走很远的,他说不定就在不远处偷偷地看着我们呢。

不一会,果然,不远处一个瘦小的身影向我们走了过来,我一下子走上去抱住了布丁:“布丁,你真让阿姨急死了。”

布丁眼泪刷的流了下来。他走向诗颖,母子两人动情的拥抱在了一起,布丁口中说道:“妈咪请原谅,我以后不再乱跑了。”

知子莫如母,没人知道,在北投的这样一个街心花园,上演了一场母子情谊。

所以说,旅途中值得回忆的事很多,有些回忆起来至今仍然温暖。

写于泰国华欣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