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在大唐 - xp1024.com
《寻美在大唐》


有关唐太宗的介绍

中华帝国千古一帝,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子。出生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李世民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

这时隋政已衰,天下大乱,李世民便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准备举兵反隋,夺取天下。他的密友、晋阳县令刘文静因受瓦岗军首领李密株连,被捕入狱。

李世民以探视为名,与他在狱中拟定了召募兵士、西入关中、创立帝业的起兵计划,并通过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将这个计划转告给了李渊。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分统左、右两军,并肩作战,于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李世民实为唐王朝之开国皇帝。武德元年(618)三月,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薛仁杲父子率部进犯关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讨。将其击败。薛仁杲投降后被处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人刘武周叛乱,率众南下,相继打败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将,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谨守潼关以西。李世民主动请缨,并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和寻相等。接着,李世民又麾军北进,终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势如破竹,相继收复了河南的多数郡县,将隋朝的残余势力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孤城之中。接着,又果断地采取围城打援的作战策略,生擒了窦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继平定了隋末以来两个势力最强的领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变领袖时,表现他出众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继承人的问题大伤脑筋。同时,在战争的过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战、谋略过人的部下,如敬迟敬德、李靖、房玄龄等,这样大大加强了秦王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帝位的能力,终使两人的帝位之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两天以后,唐高祖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

就在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太宗遣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太宗于是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以为无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议和,随即北归,此即为「便桥会盟」。

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列为第一,并任为宰相,执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骁将尉迟敬德的不满。他们自恃战功显赫,资深位高,口出怨言,扰乱庆功秩序,甚至还挥拳打伤前来劝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诸将争功,大吵大闹。对此,唐太宗声色俱厉地对李神通说:「叔父虽在义旗初起之时,有首倡之功,但后来却在同窦建德和刘黑闼的两次作战中,一次全军覆没,一次望风逃窜。玄龄、如晦运筹帷幄,安定社稷,论功行赏,理当第一。你虽是我的叔父,国家贵戚,但却决不能以私恩滥与功勋之臣同赏!」接着,他又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在读《汉书》时,看到汉高祖时的有功将领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对高祖心怀不满,因而想引以为鉴,有意保护功臣,不使其子孙断绝。但你却经常居功自傲,触犯法律。我今天才明白汉初大将韩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杀,家破人亡,并非是汉高祖的过失。国家大事,只有赏罚两种。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爱,免得将来后悔。」李神通和敬德听了这番警告以后,当即表示悔过自新,这场争功风波很快便得到平息。接着,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

不久,宰相封德彝鉴于有些折冲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魏征却拒不签字,中间虽经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实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召来魏征:声色俱厉地说:「简点健壮中男入军一事,是我已经同意的。这件事究竟与你有何干系,竟这样固执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这是甚么意思?」魏征郑重地回答道:「我听说竭泽而渔,并不是打不到鱼,但明年无鱼;焚林而猎,并不是捕不到兽,但明年无兽。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人!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我没有深思熟虑,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如果长此以往,还能求得天下大治吗?」遂立即下令停止简点中男,并给魏征赏赐了金瓮一口。

贞观四年(630)三月,唐将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其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以北,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余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万人。如何处理这十多万突厥降众,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议。大多数朝臣认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的严重边患,今天有幸将其灭亡,应该将他们全部迁到黄河以南的内地居住,打乱他们原来的部落组织和结构,分散杂居在各个州县,引导他们耕种纺织。这样,就可以使原来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变成易于制服的内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远空虚。亦有人提出,少数民族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向来如此。应该将他们驱赶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内地,以绝心腹之患。只有中书令温彦博力排众议,主张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的原有部落,顺从他们的生活习俗,这样既可以充实空虚之地,又可以加强北边的边防力量。最后,还针锋相对地指出:「天子对万事万物,应该像天覆地载一样,无有遗漏。今天突厥在穷困潦倒之时归降于我,能将他们拒之于外而不予接受吗?」唐太宗很赞成温彦博的建议,并补充说:「自古以来都是贵中华而贱夷狄,只有我对他们都是爱之如一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于是,他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了定襄和云中两个都督府,统领突厥降众。对于愿意归附的各级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数族官员就有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继迁入长安居住的有将近万家。唐太宗的这个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边很多民族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纷纷将唐太宗尊为「天可汗」(意思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几代都有少数民族的血统,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为鲜卑人,皇后长孙氏的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太子-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长孙皇后所生,由于这一缘故,加上李世民的伟大胸襟,唐初并不过分歧视少数民族。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贞观十三年(639),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赞曾(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松赞干布闻讯大喜,亲自从首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来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礼接见李道宗。他看到中国的华丽服装和壮观的仪仗,十分羡慕。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贞观十七年(643)四月,太子李承干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在其吃饭之时,他便指着饭食对李治说:「耕种田地,春种秋获,都要经过辛勤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饭吃」;见其乘马,便说:「马能代人步行,节省体力,如果使用得当,不尽其力,才可以常有马骑」;见其乘舟,便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就会成为君主,想想水与舟的关系,能不畏惧吗」;见其在树荫下乘凉休息,便说:「这棵树的躯干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绳子量过以后,就可以锯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虽然无道,但只要善于接受谏言,就可以成为圣明天子。」他并且还教训其它几个儿子说:「父亲疼爱儿子,这是人之常情,不用教导,人人自知。作儿子的能够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听教诲,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是无可奈何的。以前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燕王刘旦骄横跋扈,狂妄不服,霍光只下了一道诏书,就身死国除。作臣子的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学刘旦的样子。」据说,从此以后,这些龙子龙孙们都奉公守法,很少有人胡作非为。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以高丽执政泉盖苏文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太宗在位期间,除政治、军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会、文教方面都有更张。在社会方面,太宗鉴于士族仍然垄断高官之途,为了平抑门第、为国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选《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为标准,重新评估士族,无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以延揽人才。

为了提供优良教育的环境,太宗建立了以国子监为首的京师学。包括在高祖时建立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太宗时建立的律学和书学,增建校舍,足以容纳二千名学生学习。又设弘文馆,专门供皇族及高级官员子弟入读,一时文教之风大盛,四夷君长都遣子弟来长安学习。

同时,太宗又注重编修书籍和历史。他命令搜求民间死去学者的遗书。隋末,在洛阳的隋代藏书在运住长安途中都于黄河,势余的只有一万四千部,约九万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馆,其中就藏书二十多万卷;太宗又认为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北两学,经学纷云,于是孔颖达加以整理,颁为《五经定本》,是为《五经正义》的稿本,成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基本。史学方面,太宗立国史馆,编选南北朝及隋朝历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统,另一方面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谆谆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我自从登极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才干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带关系的借口。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后,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据才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奸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

对于官吏的个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脱颖而出的。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龄负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完整的体系。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格也相当于律,是皇帝对国家机关或个人因时因事而颁行的诏书汇编。式则是国家机关经常和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令、格、从积极的方面来规定国家机关和官民人等应当遵守的制度,而律则从消极方面规定违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罚制裁。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多才多艺

唐太宗的诗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于他的谦虚,在世时一直没有让人编他的诗文集子,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文水平了解较少。其实,在《全唐诗》和《全唐文》里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四处征战,精通骑射,所以他对于骏马和弓尤其喜爱,为此还写了诗,如《咏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

对于马唐太宗更是偏爱,他有首《咏饮马》写的很有感情:“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连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因为对骏马的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

唐太宗虽然诗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却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编自己的诗文集。清朝人后来将他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经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即灭于隋的南陈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于世,那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唐太宗在这里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应该做什么,和文人应该做什么,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论今天听来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

唐太宗的明智还表现在他为政的正确观念上,他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为教训,不到海边,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这点的,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来。

唐太宗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他主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注意对技法的研究,写了《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从初学书法到深入都做了论述。贤德后妃

唐太宗作为一代的名君,他的后妃中也有两个和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

长孙皇后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诗文,也聪明贤惠,和唐太宗一样很有气度,是个母仪天下的典范。她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哥哥长孙无忌本来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后来一直跟随左右,玄武门之变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为倚重。但长孙皇后却总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职,以免再出现汉朝吕氏和霍氏专权的局面出现。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到临终时还对唐太宗说要防范外戚专权。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认识得相当深刻,外戚专权不但祸乱朝政,也会殃及家族,长孙皇后确实是有远见的。

对于后宫的嫔妃们,长孙皇后非常体贴,有的嫔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药去资助她们,所以她在后宫里威信极高。后宫里的稳定也为唐太宗理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在唐太宗发怒要惩罚因为进谏而冒犯他的魏征时,长孙皇后还极力规劝,而不是火上浇油,终于使唐太宗醒悟过来。长孙皇后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一样反对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临死时要求不可厚葬,浪费钱财,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坟。死时她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昭陵。

至于徐妃,即徐惠,也很贤淑知礼。在唐太宗后来兴土木时她还上疏劝止,不可劳师动众,在《旧唐书》里全文照录了下来。

晚年错误与反省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武士彟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武士彟,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字信,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唐朝的开国功臣,卓有政绩的高级官员,女皇武则天的父亲。

武土彟青年时期。挑担子去各村卖过豆腐,又曾和同乡许文宝经营过木材生意,“因致大富”。据《册府元龟》记载:武士彟“才器详敏,少有大节,及长,深沉多大略,每读书,见扶主立忠之事,未尝不三复研寻,尝以慷慨扬名为志”。可见,武士彟是个读书识字有政治抱负的人,而不是以致宙为目的的一般商人。隋朝来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并州和全国一样,到处爆发了农民起义。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深沉行人略”的武土彟,弃商从戎,在太原做—名队正。

武上彟的发迹,与他结认并忠诚李渊,李世民父子有直接关系。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遣世袭贵族唐公李渊为并州、河东抚慰大使,镇压今山西境内的毋端儿、历山飞等农民起义军。李渊初到并州,“行写于汾、晋”,就和“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武士彟建立了联系,并经常“休止其家”,受到很好的款待。第二年,李渊做了太原留守(太原地区最高长官),就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当时,人民到处起义,声势浩大,武士彟阴劝李渊起兵,并进“兵书及符瑞”。李渊表示:理解他的好意,如果将来取得成功,“当同富贵耳”。当时李渊是太原地区最高长官,武士彟是其下级官吏,他们竟敢一起讨论十恶不赦的“谋反”之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深厚的了。

大业十三年初,李渊、李世民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乘乱起兵,夺取天下,遂命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召募士兵,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并表示要按查此事。由于武士彟的劝说,王威、高君雅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为李渊消除了起兵的障碍。

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建立大将军府,武士彟为大将军府司铠参军,并随唐军西行进入长安。唐朝建立后不久,李渊对支持他起兵的功臣大加封赏,武士彟为二级功臣,并给予他以犯罪免死的优待。

两《唐书》武士彟传都说他“武德中,累迁工部尚书”,根据《册府元龟》的材料看,没有成为事实。《册府元龟》《退让》载:“武士彟,武德中为工部尚书,判六尚书,赐实封八百户。士彟为性廉俭,期于止足,殊恩虽被,固辞不受。前后三让,方遂所陈”。他愿意“捡校右厢宿卫”即做唐宫近卫军军官。

武士彟在近卫军中供职期间,仍留在原籍的夫人相里氏和一个儿子相继死去。武土彟勤于职守,没有回家。后来李渊知道此情况后,特下敕表扬。相里氏死后还留下武元庆和武元爽两个男孩。

武士彟的妻子死去不久,李渊就主动为他这位“廉俭”“忠勤”的功臣老友考虑起续娶的问题了。李渊选中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令桂阳公主主办婚事,结婚费用全部由国库支给。皇帝提亲、公主主婚、费用国家支给,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殊恩和殊荣,由此也足见李武两家关系之密切。

武士彟和杨氏结婚以后,共生了三个女孩,武则天是其次女。按《通鉴》说武则天享年82岁计算,她当出生于武德七年(624年)。

武土彟后半生的历史发生了转变,即由唐朝中央转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扬州长史,和利州(今四川广元)、荆州(今江苏江陵)都督等地方军事长官。

据《册府元龟》记载:“武德末,……畅州有人告赵郡王孝恭有变,……高祖令士彟驰驿检校扬州”。扬州是地方重镇,掌握江淮、岭南大权的畅州都督李孝恭谋图发动兵变,这是关系到唐朝在江淮地区统治的大事。难怪唐高祖李渊一听到他孝恭有变,大为吃惊,就急忙派遣武士彟去扬州任职。派遣的地区和时间都说明李渊对武十彟的信任和器重。

“武土彟,武德末为扬州都督府长史(即副都督),开辟田畴,示以刑礼,数月之间,歌谣载路”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借进京朝见之机,竟和近卫军事官刘德裕、长孙安业等“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阴谋败露,被唐太宗以“谋反”罪杀死。唐太宗遂调升武士彟去利州担任都督。武士彟去利州上任,最早也是贞观二年初了。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正式把帝位传给新太子李世民,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利州都督李孝常“谋反”被杀,而新上台的李世民,竟提升武士彟去李孝常的根据地去接任,这说明李世民对武士彟是绝对信任的,也说明在“玄武门之变”中,武士彟是支持和拥护李世民的。

鉴于李孝常的残余势力仍然猖狂活动,武士彟上任利州都督后,“招辑亡叛,抚循老弱,赈其匮乏,开其降首”,时间不长“郡境又安”。受到唐太宗的表扬和奖励。

武士彟担任利州都督之职.大约有四年时间(贞观二年初,至五年底)。其大人畅氏和子女们也都住在利州,正是武则天五至八岁的时候。武士彟任利州都督很有政绩,在这里生活了几年的武则天后来又执掌了唐朝中央大权,并做了皇帝,因此,利州盛传武则天的故事,并留有有关她的遗迹。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民改任武士彟为荆州都督。他在荆州打击豪强,“宽力役之事,急农桑之业”,使荆州生产发展,“奸吏豪右,畏威怀惠”,唐太宗手敕称誉他的“善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唐太祖李渊病死。武士彟听到老友病逝,十分悲痛,“因以成疾”。唐太宗屡遣名医诊治,武士彟仍因医治无效而死去,终年59岁。太宗命并州大都督李绩主办丧事,棺木及丧葬费用都由政府支给。遵死者遗嘱,把武士彟的灵枢运回并州文水老家安葬。武则天掌权后,屡次追封她的祖先。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追封其父武士彟为孝明高皇帝,其文水坟墓为昊陵。现在文水县城以北20余里有个武陵大队,可能与武则天祖先的坟墓有关。

郑重声名:本书绝对不会太监

(本书以有存稿20多万字了,只是我自己还在审阅中,毕竟我不是职业写手,每天还要工作,只能向支持我的读者郑重承诺:本书绝对不会太监,保证最少每3天更新2章,最多时,比如放假,一天跟新2~3章,希望大家看时点点鼠标,收藏一下,在推荐一下,我也有点点虚荣心的~~~)恩,暂时就这样了吧,以有特殊原因不能跟新的,我会给大家提前解释的。收藏收藏~~~~推荐推荐~~~~

唐朝官制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隋唐时期官员俸禄形式主要有米、田两种。唐时无论职事官或勋官、散官,均可按官品占有不同数量的永业田,职事官还可按品占有不等数量的职分田。另外,京官每年还有禄米,从正一品七百石到从九品递降到三十石,高级官员还有货币形式的俸禄。

唐朝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荀假”。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假(如春节假七天)、定省节(三年探望父母一次,共三十五天)、婚假(九天)、丧假(视与死者关系而定时间长短)、病假(最长不超百日,过百日则解职)。官员身体欠佳或年逾七旬可以退休,称致仕,五品以上官员退休由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由尚书省批准。五品以上官员退休享受半俸,有功之臣因皇帝特恩者可获全俸。

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唐代官员有散官与职官之分。散官是一种表示身份地位的等级称号,没有实际职掌,相当于我们今天机关里的局级、处级纪检监察员之类。职官表示实际职守,有职有权。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月俸开始时称俸料,只给铜钱与食料。唐玄宗开元年间,月俸又包括杂用、防阁和庶仆等内容。防阁是一种卫士,相当于今天的警卫员,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配有防阁;庶仆是一般的佣人,配给六品以下的官员。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唐代官员的俸钱中不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总的趋势是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钱高出京官。

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的俸禄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

一、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递至从九品为30石,都是每年供给一次,外官无禄。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亲。”此后,规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若无粟则以盐代禄。此外,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奖禄一季或一年。

二、土地。在均田制度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顷,二品10顷,递至九品2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三品10顷,递至九品2顷50亩。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此外,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递至九品2顷。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如果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若被除名者,则仅受口分之田,若袭爵者,不另给田亩。这些规定,只是政府的一种限田措施,并不能实授其地。不过,《食货志五》说:“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但从白居易的《问议百官职田》看,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还是靠职分田。职分田一般按每亩收六升的租率出佃,所谓“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

三、俸料。唐代官员的俸料制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谓俸料,包括月俸、食料、杂用,职事官又有防合或庶仆(一品至五品有防合。一品防合96人;六品至九品有庶仆,六品有庶仆15人)。这套内容复杂的俸料制,至唐玄宗时才合为一项。《新唐书食货志五》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令百官防合、庶仆俸食杂用以月给之,总称月俸”。唐代官员的俸料法定额数与实际收入往往差别很大,这在地方官尤其为甚。其俸钱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或以公廨钱充,或以户税充,或以青苗钱充等等。

隋唐五代的官员,按规定到了七十岁是要退休的,称之为“致仕”。官员请求致仕叫做“乞骸骨”。如果不满七十但疾病缠身者,也可提前要求退休。反之,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者,虽年过七十也可继续留任。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本人应直接上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退休者,则只要尚书省按规定统一办理即可。致仕之后,若有特殊需要,也可再度出仕。

官员致仕时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据《唐会要致仕官》说,有的可以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品秩并未改变(致仕后,例晋一级,至宋代才成为制度)。在经济待遇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终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给全俸。六品以下者,旧制前四年给半俸,天宝时令给至终身。此外,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受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本品现任官之上,以表尊崇。这些制度和规定对于鼓励官员退休是有一定作用的。

唐朝货币的基本单位:

1贯:1000文(开元通宝)

1两白银=1贯

1两黄金大约等于8-10两白银。

真正通用的货币是文、贯、白银。黄金很少使用。政府计价是以贯为单位的。

当时的物价:一把上等陌刀的价格大约1000多文

今天已经没精力更新了

今天不想写,才下班,太累了,想轻松下,哎大家体谅下~

关于更新的子数

最近有些章节很多都没达到3000+字,这是因为我把章节缩小了,打散了很多,不过我还是打算把它们以后修改到3000字以上,所以不要怀疑这本书更新的字数问题

第一章 这样也能穿越?

“妈的,老子不就是少了张文凭嘛,就不录用我”我骂骂咧咧的走出了人事部大门,惹来了周围其他面视者的白眼。我无奈的摇了摇头,苦叹一声,失望的自语道:“哎!看来我还是回老家老老实实当我的农民算了,干嘛非得进城受这个鸟气啊。”

和其他多数打工者一样,我也是由农村来到城市里找工作的,以前听起在城里工作的老乡说起城里的生活我就激动不已,羡慕他们能到城里挣钱,我们农村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剩不了几个钱,而到了城里,不仅能挣钱,还能长见识,比在农村强多了,于是我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退了学,已18岁高二的学历来到了gz。到了这里,才发现现实中的城市和我理想中的城市是那么格格不入,到处充满着勾心斗角,迩谀我诈。现实的残酷让我不能适应,我找过很多活,但因为不能面对这个现实,我选择了逃避。

回到了那间我租来的小破屋,我收拾好了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没有找房东退房,因为我已经欠了一个月的房租。

我挤上一辆开往去火车站的公交车,我来到了车站,买了张gz—cq的车票,座在候车室里等了起来,发车时间是晚上11:35,抬起手腕看了看表,现在才8:44,“哎”我叹了口气,把头埋在双腿间,想睡上一觉。闹哄哄的候车室里温度很高,才一小会儿,我便被一阵小孩的哭声吵醒,低低的骂了一句,才发现衣服已经湿透了,我站起了身,想起来活动活动,才发现随着我的站起,很多人的目光便盯着我的座位,随即我又座了回去,这种情况下还是老老实实的呆着好过点。终于挨到了11:35,我结束了那如同自己被当做红薯那样烤的等待,乘上了开往家乡的火车。

看着窗外不断闪过的房屋,树木,我不由的想起了父母,他们或许现在还没睡吧,还在叨念着他们的儿子过得现在怎么样,想起为了让自己读书,父母的省吃俭用,却换来了自己的不争气。我用力用手撕扯着头发,好想哭上一场,“哎”我重重的叹了口气,闭上眼睛,终于沉沉睡去

不知过了多久,我被火车播音员吵醒:“亲爱的旅客朋友们,您所乘座火车本次航班的终点站cq已经到了,请您看好您的随身物品,做好下车的准备”我使劲摇了摇了,看了看表,已经是第三天凌晨了3点多了,我吃了一惊:我居然睡了整整一天一夜没醒过来。随着一声火车的鸣镝声,火车渐渐停稳下来,我拿好我的旅行包,走出了火车站。这时迎面走来了3个妇女,跑过来对人群喊到:先生,老兄,到我们旅馆住嘛,服务好得很。我没有理会这些人,拦了一辆空着的出租车,对司机问道:“去永川要多少钱。”“现在这么晚了,我不走。”司机看了看我道。“300块,要走就赶快。”我不耐烦道,因为我想早点回家看一看父母。司机再瞧了瞧我,道:“看你不象坏人,那好嘛。”我上了车,车便朝永川驶了去。又花了一个多钟头,车便驶入了永川,我叫司机再送我去郊区的农村,把我送到我家去,这回司机怎么也不肯了,于是我付了钱,沿着马路朝家里走去。等到天蒙蒙亮时,我已经走到了村口处那条我儿时玩耍的小河,我站在河岸往周围瞧了瞧,见没人,便脱光自己,除去了不防水的手表,跳进了河里。乘了几天的车,没洗过一次澡。在河里,我完全放松了我自己,长长的舒了口气,然后潜入了水里。大约过了2分钟,我才浮出水面,然而,出现在眼前的情景却让我大吃了一惊

河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了这么大的雾,四周一片白茫,我吓了一跳,赶紧朝记忆中的岸上游去。然而,任我怎样游,怎样努力,却始终游不上岸。“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吧,呵呵,没想到我竟然将死的如此窝囊,一丝不挂的死在了河里”我绝望了,傻笑着喃道。正当我绝望时,忽然脚下碰到了一处泥沙,我努力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慢慢将脚放下,终于,我笑了起来,一种劫后余生的心情油然而生。我小心翼翼的用脚在水底摸索着前进,进程虽然很慢,但是我终于上了岸,再也坚持不住,昏倒在地上。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雾慢慢散去,沉寂以久的官道上驶来了一辆精致的马车,车内传出了阵阵银铃般的笑声。

“杏儿,别闹了,你看外面景色多美啊。”马车里,出现了一个如空谷幽兰的声音。

“小姐,马上就到利州了,到时和老爷他们团聚后,咱们几不能再这样随便了,现在得抓紧时间好好的玩儿呢”车内有传出了一个如黄莺出谷的嗓音。

“杏儿,你说要是我爹娘知道我偷偷跑出京城来找他们,他们会生我气么?”先前一个女声道。

“不会的,小姐,老爷和夫人见了你一定会很开心的,最多也只是责备你两句而已,小姐,你可千万别又想回京城啊,我们好不容易才跑出来的。”杏儿急道。

扑哧一声,被叫做小姐的女孩笑出了声来“呵呵,瞧把你吓得,我只是随便问问而已,再说了,都要到利州了,我还能调头吗?”

“小姐啊,你可知道,其实我是不希望你被选进皇宫嫁给一个大你接近40岁的老头,我是为你担心啊。”杏儿望着小姐那令老天都嫉妒的容貌,心里暗道。“虽然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小姐你,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理解你的,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幸福的。”

就在这时,马车突然在一坐约2丈高的桥上停了下来。驾车的中年马夫跳下了车,向桥下仔细张望着。

“达叔,车怎么停下了。”杏儿在车内问道。

“四小姐,桥下有人遇难了,我们救是不救。”被叫做达叔的中年汉子对车内喊道。

“啊,达叔,把他救上来吧,这荒郊野岭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人,我们不救他,可能就害死他了。”车内,四小姐想了想道。

“好吧”达叔应道,从桥上一个翻身,便落在了桥底的沙泥上。走近一看,才发现是个光着身子的俊秀年轻人,见他蓄发短浅,暗道:“难道是个和尚,怎么没有戒疤?”伸手探了探年轻人的鼻息后,才朝桥上喊道:“四小姐,麻烦把我的衣衫丢两件下来。”

不久,车内钻出了2个娇小的女孩儿,一个大约才14岁,身着一身青色长裙。绝美的容颜略带愁色。一个大约15、6岁,身着粉衣,容貌虽比不得青衣女孩,却也是小家碧玉,站在青衣女孩身后。

达叔接住衣服,替年轻人穿上,然后提起那人,大喝一声,双腿使劲一蹬,跳起了一丈多高,然后单手抓住桥上伸沿出来的石头,攀爬上了桥。

不错,这个年轻人就是我了。可惜我到现在都还昏迷不醒,达叔将我靠在车门旁,然后将四小姐和杏儿扶上了车,再给我喂了口水,继续驾车朝利州驶去。途中有几次我差点从马车上摔下来,达叔只好将我安置在了车内,和四小姐共乘一车。

就这样,马车在傍晚时终于驶进了利州,直奔利州刺史府上。守卫大门的侍卫一见到达叔,忙跑过来迎道:“大总管,您怎么来利州了。”

“我是护送四小姐来的,你们过来帮个忙,把这个年轻人带好后院先安置好。”说完,单手将我提了出来,跟在四小姐身后走进了府里,四小姐临进门时停下回头望了我一眼,这才朝里走去

而我则被2个侍卫扶着来到了一间屋子,把我安置在床上,替我压好了被子,这才离开,我依旧昏迷不醒。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终于醒了过来,才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难道自己已经回到了家,可怎么感觉不对劲啊。”我纳闷地小声自语道。终于,我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我正穿着古代的衣服,躺在古代的床上,看着周围都是古代的摆设,我大脑一片茫然我忽然想起了父母,不知道他们失去了儿子以后会怎样生活,将来谁来赡养他们,我的心痛的揪成一团。使劲儿埋怨了自己一阵,我才重新振作起来,不管怎么样,努力活下去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我得弄清楚我究竟穿越到了哪个朝代,然后才慢慢借靠对古代的了解来发展自己。

第二章 汉朝?唐朝?

我努力的把情绪稳定下来,暗暗发誓道;“既然老天让我来到了这里,那我就一定要活得更好。”刚发完誓,我的肚子变抗议起来了。于是,我掀开被子,下了床,打开门走了出去。一路上,我边走边低头思量自己的身世问题,“以后要是有人问起来我该怎么说呢!”我抬手摸了摸头,短短的头发让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注意:“不管哪个朝代总有和尚吧,我就冒充一个从小被送进寺庙当和尚的孤儿,不久前才还俗的一个和尚,嘿嘿。”想起自己最大的问题就被自己如此容易的解决了而且又会不引起他人怀疑,我不禁笑出声来。

“什么人?”一声暴喝在我附近响了起来。我抬头一看,便看见一个长满络腮胡子,身高和我差不多,大约1.78的大汉,出现在离我不到10米的前方。双手按住腰间的刀,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注视着我。于是我向他拱手抱拳,朗声道:“在下乃是你家主人所救之人,不知兄长可愿意带我去见你家主人,我想当面感谢他。”大汉听了,这才放松下来,收了刀对我笑道:“刚才不好意思了,我还以为是刺客呢,原来你就是我家四小姐救回来的那个年轻小和尚啊。”。”“晕,我还没解释自己是个和尚你自己倒给我安上了,也好,省的我费力解释”我暗想。“刺客?”我问道,“不错,我家大人曾追随高祖打天下,手上沾了不少敌人的血,因此这些年来一直有人想伺机刺杀大人。”听了大汉的话,我心里琢磨着“:高祖?那这究竟是汉朝还是唐朝啊?等下得问问。”大汉话说完,又走过来围着我仔细瞧了瞧,摇了摇头道:“可惜了,可惜了”“我不禁好奇的问道:“什么可惜了啊。”大汉拍了拍我的肩膀,遗憾的对我道;“老弟,可惜了你这一副皮囊啊,如此俊的模样怎会出家做了和尚呢?”听到大汉这般说起,我哭笑不得,解释道:“我现在已经还俗了,不在是和尚了。”大汉听了,也高兴道:“我就说嘛,兄弟你如此人才当和尚岂不是太委屈自己了。”我听了,不由从心里对这个大汉起了丝好感,觉得他很耿直,遂道:“大哥,我杨,名贤,字子廉。你要是不嫌弃,就叫我贤弟或子廉吧。”大汉听后,对我大笑道:“哈哈,贤弟也是个痛快人,不过我今日职责所在,改日我定请你喝酒。我的姓是我家老爷赐给我的,姓武,不过没名字,和我一起的人都叫我武大。贤弟要是看得起我,就叫我武大得了。”不一会儿,我变和武大处熟了,两人是相见恨晚。待见到时机成熟,于是,我问道:“麻烦武大哥告诉我现在是什么时候。”武大听了楞道:“你问这个干麻,现在不就是大唐贞观10年正月15日啊,对了,忘了告诉你,再过2月就是四小姐14岁生辰,她可是你的救命恩人,可得好生谢谢她。”

我怔住了,隐约听见14岁生辰,四小姐,口中喃喃自语道:“大唐,居然是大唐,我居然来到了大唐,而且还是贞观时期,只要我找到了武则天,取得了她的信任,哈哈,富贵荣华唾手可得”我兴奋了,看着武大的眼里冒出了光芒,恨不得扑上去狠狠的咬上一口,看是不是在做梦。

“你想,想干嘛,不要这样看这我。”武大见我看着他的眼光就象几年没见过女人的老兵一样,充满着欲望。

我醒悟了过来,对武大歉意的笑笑道:“呵呵,刚才想起了一点小事,哦,对了,还没请教你家大人的名讳呢。”

“小事就露出这样的目光,那要是大事怕是要吃人了。”武大暗想,但口中答道:“我家大人就是前工部尚书,现今利州都督大人武士彟。”

“武士彟。”看熟电视剧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我再熟悉不过了,就是武则天的父亲嘛,等等,我在想到武则天于贞观11年以14岁的年龄入宫,武则天也是排行第四,那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就是救我的那个四小姐吗?也就是说我是由武则天救回来的,我心里那个激动啊,这下好了,有了这一层关系更方便我以后接近她。

“四小姐是不是叫武则天?”我还是不放心,于是问道。

“什么武则天啊,女人怎么会有什么名字呢,你真是的,我家四小姐叫武二囡。”武大不满道。

是了,这个时代的女人地位都很低下,武则天这个名字也是由武二囡做了皇帝之后才自己取的。

“对了,你刚才说的武则天是谁啊,我怎么没听过?”武大问我道。

我心里笑道:你要是知道了那我还混个屁啊。嘴里却道:“那是我随便取的一个名字。”

武大听后,惊道:“随便取都可以取如此好的名字,贤弟,看来你一定有大学问,不如帮哥哥我也取个名字吧,武大武大的叫起来很别扭。”

我听了想想便道:“行,”然后故意装作一副沉思的样子,半响才道:“那以后叫你武大钊吧。”

其实这个名字也是我随便乱起的,但是武大还是很高兴,冲我抱拳道:“贤弟果然大才,这个名字我喜欢。我还有任务在身,改日在叙,就此告辞了。”

“告辞。”我也学样拱手抱拳含笑道。

耽搁了这一阵子,肚子更饿了,不行,得找点东西吃。于是我沿着路继续往前面走去,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中年壮汉,看见我便道:“你怎么在这里,我找你半天了,老爷等着见你呢。”

“哦,可是能不能先让我吃点东西啊,我几天没进食了。”我捂着肚子道。

中年壮汉听我这样说后,哎哟一声,右手拍了拍头道:“瞧我这脑袋,光顾着忙别的,忘了给你送吃了来了,你跟我来。”说完带头朝前走去。一路拐了几个弯,终于来到了一处别院,中年汉字对我道:“你以后和他们一样叫我达叔吧,对了,你怎么称呼。”

“晚辈杨贤。”我赶紧道。达叔吩咐几个下人给我准备好了吃的,便自己坐在一旁看着我,问道:“你是和尚?”

“曾经是,现在不是了。”

“哦”达叔简单的应了一声。

吃完了饭,达叔带我来到了一间书屋里,然后关上门,退了出去。我走到了房间里那张靠近中央的书桌前,便看见了一张宣纸上写满了字,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若飞若动,若往若来。我不禁叫到:“好字,真是好字。”

“哈哈哈哈,小友过奖了。”房内突然传出了一阵爽郎,中气十足的笑声。

我猜他肯定就是武士彟了,果然,武士彟一出来就给我以莫大的压力,目光直视着我,让我感觉喘不过气来,仿佛心上压了座大山。我也不甘示弱,抬起头,眼睛直盯着他。终于,他又是哈哈大笑一声,仔细的瞧了瞧我,对我道:“不错,不错,真是一表人才,你叫杨贤对吧,听武达说你曾经是和尚,但不知你学识如何啊。”(唐朝的和尚大都是有文化的人)

“晚辈学识浅薄,比不得大人您。”我恭敬道。

“哈哈,不用谦虚,我可不是那种疾贤妒能的人,你且替我抄一篇文章。”武士彟笑到。说完拿出一本书来。我知道这是考量我了。于是我拿起毛笔,闭上眼睛,努力去体会那种一代文豪的感觉,在现代,我是瘦金体书法爱好者,而且造诣很高,于是我便以瘦金体书写开来。我手不停挥,如“龙蛇竞走、磨穿铁砚”。武士彟看着我的动作,越看越惊,当他看见我所书写的字时,再也刃不住了,拍案而起,连声道:“好字,前所未见的好字,贤侄果然大才。来人,快快看茶。”我越写越兴奋,抄到结尾,我觉得状态还在,结合自己现在的心态,写下了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下武士彟更惊了,眼睛望着我咕遛直转,微微点头,不知打我什么注意,可惜我也没注意。

第三章 林芸林瑶

武士彟坐在书桌旁边,小泯了一口茶,这才对我点头一笑,随意问道:“贤侄果然大才,不知是否带冠,可有表字。?”

“晚辈虚岁19,字子廉。”我小心答道,生怕露出丁点儿破绽。

“哦,子廉。”武士彟仔细嚼爵了一阵,这才道:“不错,是个好名字,是你师父取的。”

我听了怕他问我师父又是何人,便硬起头皮答道:“不是,乃是我成年时自己所取。”

武士彟听后,道:“哦,我看你一表人才,可愿为朝廷出力啊?”

“承蒙大人抬爱,晚辈听从大人吩咐。”我知道出仕的机会来了,果然,武士彟又道:“你还没户籍吧,这样,你姓杨,同我夫人杨,不如我将你认做侄子,你可愿意。”我大喜,这样一来我就摇身一便成了世家子弟了。于是我马上向武士彟鞠躬拜道:“侄儿贤拜见姑父。”武士彟亲自起身将我扶了起来,盯着我哈哈笑道:“好,好,贤侄,你且下去准备准备,今晚大家一起宵夜,我替你介绍你那几个弟弟妹妹。”说完,从外面招呼进来一个下人,领着我搬去了东厢房,并给我准备了一身锦衣白袍。然后给了我2个15、6岁大,长相平常的使唤丫头。

我躺在床上,望着屋顶静静的思考着我以后的发展,这时,一声怯怯的呼喊吵醒了我:“表少爷,您该沐浴更衣了。”我转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着绿衣的小丫头正抱着姑父给我准备的衣服站在我面前喊道。在她身后,一个身穿红衣小裙的丫头正吃力的提起一桶热水走了过来。我不忍心看着这花季般的少女受到摧残,于是便起身走了过去,接过了水桶,在2个丫头吃惊的表情中将水倒进了木缸。我看着她们吃惊的表情,问道:“你们叫什么名字。”红衣丫头怯怯的问道:“表少爷,我们是不是惹您不高兴了。”我没有回答她,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绿衣丫头,问道:“你们什么时候进府的,给我说说我几个表弟表妹的情况。”这时红衣丫头才松下气,拍拍胸口,忘形地翠声道:“刚才可吓了我一跳。”绿衣丫头急声呼道:“姐姐,不要”红衣丫头醒悟过来,担心的忘着我,心里忐忑不安的想道:“糟了糟了,这下完了,都怪我,都这样了脾气还改不过来,还连累了妹妹,怎么办啊!”绿衣丫头拉了拉红衣丫头,一起跪下带着哭腔对我道:“芸儿求表少爷不要生我姐姐瑶儿的气,芸儿愿用一切来补偿。”红衣丫头听后急道:“不行,表少爷,有什么都冲我来吧,都是我的错,不关我妹妹的事。”其实我根本就没有生气,不过,现在我倒是对这2个丫头起了疑心。“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呢?”我暗想。我将目光移向了2个丫头的手,只见那双小手纤系白嫩,指若尖葱,这绝对不是普通人拥有的,这2个女孩的身份绝对不仅仅只是个丫头那般简单。于是,我问道:“不用再欺瞒我了,我都已经看出来了,老实交代,你们究竟是什么身份,混进武府干什么。”瑶儿见瞒不住我,站起想要向我冲来。芸儿赶紧拉住了她,对我轻声叹道:“我和姐姐本也是官宦世家,父亲曾经乃是建成太子的侍卫统领,在一次醉酒中,父亲无意中诋毁了皇上,触犯了天颜,以致我们全家遭受了灭顶之灾,只剩我和姐姐逃了出来,如果你愿意饶恕我姐姐。我愿意生生世世伺候表少爷你。”“妹妹,不要说了,父亲交代过我要保护你,我就是死也不会让你受到委屈的。”瑶儿听了急道。

“够了,我什么时候说了要惩罚你们的啊,你们以后也不要在做什么下人了,再说你们也不会做下人的事”我说道。

芸儿听了以为我要赶她们走,急道:“表少爷,我们不会的,我们可以学,千万不要赶我们走啊。”

“我没说不要你们,等会儿我把你们的卖身契拿来还给你们,到时是去是留你们自己决定吧!”

芸儿和瑶儿互相对望一眼,彼此点了点头,突然对着我跪下道:“表少爷,我们还有话对你说。”

我赶紧把她们拉了起来,摸着那柔若无骨的小手,我怎么也不相信这是长在2个相貌平常的女孩身上。果然,芸儿、瑶儿同时从我手里收回了手,低着头,道:“表少爷,这张脸不是我们的真实容貌。”说完,举手在额角和脸上一揭,我便看见了2张杏脸桃腮,明眸皓睐,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

“林瑶,林芸参见表少爷。”芸儿和瑶儿同时向我匐了匐了红脸道。心中暗道:“要是他敢调戏我,我一定杀了他。”

作为侍卫统领的女儿又怎么会不懂武功呢,看着这2张绝世容颜,口中不禁念出了一首诗来:“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不仅我痴了,林芸,林瑶也羞红了脸沉侵在诗的意境中

我虽然痴迷,但并没有起色心,心里只有震撼和欣赏,毕竟我是现代的人,抵抗能力要好一点,看着2个少女微微泛红的小脸,我轻轻的咳了一声:“我要洗澡了,你们快出去吧。”林芸和林瑶对视一眼,同时点点有,迎着我不解的目光走到了我身边,脱下了我的衣服,吓得我迅速的跳进了木缸里,惹得这2个小丫头咯咯直笑。饶是我这个大男孩也不禁羞红了脸,恨不得找个地逢钻进去。

林瑶和林芸轻轻的揭开自己的裙纱,褪尽最后一层遮羞布,露出那如冰雪般的肌肤,盈盈一握的细腰,双手遮住胸部,点点春光泄了出来。红着脸也跟着钻进了木缸里,我又急又羞的喊道:“你们干什么?不要考验我的耐性,我可不是柳下惠,再这么下去,我可管不了自己了,你们快出去。”

“少爷,我们知道你是好人,你要了我们吧。”林芸红着脸道。

“我不是好人,我是坏人,你们不要这样好不好,我承认我现在的确对你们存有好感,但是我不希望你们是感激我或是害怕我不要你们才这样做,我要的是我们双方之间由爱而产生的自然反应,知道了吗?”

林芸和林瑶吃惊地望着我,点了点了,幽幽的道:“少爷,您真好,其实您刚才帮我们提水再到后来又为我们作诗的时候我们就喜欢你了,从小大大,除了爹娘从来没有人象您这样关心过我们,少爷,以后不要离开我们好不好。”

“真的。”我问道,说实话,我从心底希望是真的,毕竟随便哪个男人对美丽的事物都会有占有欲,我也不例外。

林瑶和林芸用力的点点头,坚定的道:“以后要是你不要我们,我们就死在你面前。”

我听了急忙表态道:“不会,我杨贤发誓,无论如何,除非你们主动离开我,不绝对不会抛弃你们。”听到这话后,林瑶和林芸同时扑进了我的怀里痛哭起来,我知道这里面有她们的艰辛,但同时也有她们的希望,于是我紧紧的搂住她们,轻轻的抚摩着那光滑细腻的后背,嗅着2女体内散发出的处子幽香,加上2女哭泣时起伏的胸部摩擦着我,我不禁心猿意马。渐渐的将头埋了下去,对着一张朱唇玉面吻了上去

感受到怀里玉人儿的不安,我放慢了节奏,轻轻抚摩着她的后背,嘴向着她的胸部吻去,含住了一棵粉红鲜嫩的玉丸,不住吸吮起来。怀里的人儿开始配合我,发出了阵阵呻呤。

林芸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姐姐和我发生的动作,混身发热,脸刷的一下又红了起来,羞得双手掩遮住粉脸,悄悄的略张五指,从缝隙间偷窥起来。这时,林瑶忍不住呻呤一声,让林芸忍不住颤动了一下,险些叫出声来,怕再次出糗,便站起身来想要逃走,此时的我如何会放走一个自己本就喜欢的女人,想也不想便拉住了她,将他们姐妹一个一个的抱上了床,翻身压了上去

第四章 初见武二囡

抚摩着两女娇小的面容,看着她们紧闭的眼睛,微微颤抖的眉毛,我似乎能感受到她们心里的不安。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卑鄙,利用她们的少年心智,利用她们那感恩心,利用她们的不辛遭遇,我居然对她们做出

我翻身坐了起来,芸儿和瑶儿闭着眼睛等了半天也没感觉到我对她们做那种事,睁开眼来,才发现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已经不在房间里了。

我出了房门,随便拣了一条小路顺着走去,一边走一边庆辛自己能及时止住欲望,否则我将使两个花季少女永远失去了那一份纯真。房间里,芸儿和瑶儿望着还没关紧的门,轻轻叹了口气,心里既是高兴也带有失望。

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看了看天色,用现代的时间来估量大概在下午3点左右,离晚上宵夜的时间还早,于是我便慢慢放松了心情,赏起路边的景色来。都督府很大,我转了半天就已经找不到回去的方向,一路上,各类花草树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些植物中,有很多是后世已经稀有的植物。来到武府内湖的一座小亭里,站在亭里,倚栏而靠,看着那长满湖面的青色莲叶,我不由想起了在现代我家门前那池塘里也种满了莲藕,到了春夏时节也是这般景象,我突然觉得心里好象少了什么,突然剧烈思念起家来。我想起了父母那长满干茧的双手,爬满皱纹的脸庞,觉得是那么的美丽,心绞得发痛起来。默默的在心里向老天求道:“希望老天爷保佑我的父母平平安安,希望政府能多关心他们不过,我还是希望老天你把我送回原来的时空”想起再也看不到的父母亲人,再也回不去故乡,我想起了王维写过的一首诗,伤感地开口小声呤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独自黯然伤神了一会儿,我又振作起来,不管如何,我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返身沿着一条小路向前走,看见迎面过来一个府里的下人,便叫住他道:“麻烦站住一下,东厢房怎么去。”

那个下人见我衣着鲜明,不象普通人,大着胆子问道:“那是我家表少爷的住所,公子怎么去那儿。”

“我就是你们的表少爷,刚才出来转了一下,才发现自己居然迷路了。”我道。

“啊!”下人吃了一惊,低着头,再也没有先前随意,唯唯诺诺道:“请表少爷赎罪,小的这就带您回去。”说完调头走在我前面。我听了暗想:“看来武府的规矩一定很严了。”于是用自己认为万分和蔼的语气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我看起来很怕吗。”那下人一听,吓得转身向我跪下磕头道:“少爷恕罪,少爷恕罪,小的叫武吉。”我见到武吉跪下,倒是把我吓了一跳,连忙扶起他道:“不要害怕,我不会怪罪你的。”武吉听到我这样说后,神色自然了许多,再次带着我朝居所走去。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害怕,路上随便和他聊了几句,拉拢了关系,才问道:“你刚才为什么害怕。”武吉朝我悄声道:“我们这些自小被买进来的下人一辈子都是武家的人,不象其他的包时工,他们做几年便可以赎身返家,我们却不行,因此没有地位,主子想怎样就怎样。我们最怕遇上不讲理的主子了,要是这样,那不死也得掉层皮了。”“哦,那你刚才就以为我是不讲理的主子了?”我笑道。武吉一听,心里嘎噔一下,提在嗓子眼儿,低头慌道:“还请少爷恕罪!”“我没有生气,放心吧,我不是那种人,其他主子是那种人吗。”我好奇的问道。“不是,老爷和夫人都对我们很好,大少爷和二少爷虽然调皮了一点,但是没做出出格的事情来,大小姐和二小姐最好了,对任何人都很好!”武吉答道

庭院深处,一红装少女双手托着杏腮,望着镜子里那张美艳而不施粉黛的容颜,愁眉不展。少女身后站着一位姿态葱秀,袅袅娉娉的粉衣少女,对红装少女不住的劝道:“小姐,你就别乱想了,愁坏了身子就不好了,反正离选秀还有些日子呢,说不定你真的能找到一个理解你,支持你的如意夫君呢。”“杏儿”红装女子站起来,走在窗前,望着远处走来的两个人影,指尖轻抚这脸庞,朱唇轻启,坚定道:“你别说了,我不会爱上这些男人的,他们只把我们女人当附庸,玩物,如果这样,我还不如进宫,等我将来有了权利,我一定要用事实来证明女人不比男人差。”杏儿一听,急得跺脚道:“小姐,皇上都四十多岁了,您要是进了宫去,得了宠还好,要是不得宠,那不是害了自己吗?”红装女子叹了口气,道:“可是,可是我想证明咱们女人不比男人差,在学问上斗过他们有什么用,没有权利,什么也改变不了的。”杏儿也叹了口气道:“小姐,这或许就是咱们做女人的命吧。”随即又兴致道:“对了小姐,刚才我过来时管家吩咐下来,那天您救回来的那个英俊和尚原来是夫人走散多年的侄子,原来叫杨贤,是你的表哥呢。”“哦,那又怎样?”红装女子不以为然道。“现在府里都传开了一首诗呢,连老爷都叫了好的。听说就是您那个和尚表哥做的,对了,他好象现在不是和尚了。”杏儿看着红装少女的脸调诩道。红装少女想起初次见到我的情形,红了红脸“恶狠狠”道:“死丫头,快把诗念给我听听。”“呵呵,小姐您等不急了啊。”杏儿继续调诩道。见到小姐似乎又要发飙的表情,这才缓缓念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念道一半便停了下来,红装少女正听在兴处,见突然停了下来,便急道:“还有呢,别停啊,快念。”“啊,没有了啊,小姐。”杏儿做出一副迷茫不解的表情。“我的好杏儿,快别逗我了,快念啊。”红装女子摇着杏儿的手撒娇道。“小姐,那让我想想啊,我可能忘了下面的了。”杏儿摆摆手笑道。见红装少女似乎又有发飙的表情,这才叫道:“想起来了,后面是: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啊”红装少女听了,低低轻呼一声,口中喃喃自语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脑里却忍不住浮现出第一次见到我的情景,脸上浮起红晕来。“小姐,小姐,你在念什么呢?”杏儿见红装少女低头红脸自语,忍不住问道。红装少女被打断思绪,抬起头白了杏儿一眼,嗔道:“死丫头,坏我好事哩!”“嘻嘻,小姐该不会是在想表少爷吧,对,表少爷年轻英俊,又博学多才,是女人都会迷上他的。”杏儿自作聪明的道。红装少女听了慌乱急道:“我没有,你再敢乱说,看我不扯烂你的嘴。”杏儿听后朝红装少女笑道:“我只是随便说说,小姐您慌什么啊,难道—”杏儿故意停顿了一下,才道:“小姐您真的在想表少爷,恩,不错,肯定是这样,男的英俊,女的漂亮,小姐和他真是天生一对呢。”“你乱讲。”红装女子高叫一声,向杏儿扑了过去,杏儿早就闪在一边,见势跑出门去,红装少女也跟着追了出去。

我跟着武吉经过一处庭院门前,刚走过门,便看见一团粉影撞了过来,我连忙躲开,正想叫住她,只觉胸口一疼,一团红影便撞进了我怀里,我便顺力倒了下去,在武吉和杏儿的惊呼声中急忙一把拉住了做始踊者,连着她一并倒在了地上。我刚想发火,一张倾城倾国的绝世容颜便出现在了我眼里,甚至比芸儿和瑶儿还美上一分。我不由的痴了

(本书以有存稿20多万字了,只是我自己还在审阅中,毕竟我不是职业写手,每天还要工作,只能向支持我的读者郑重承诺:本书绝对不会太监,保证最少每3天更新2章,最多时,比如放假,一天跟新2~3章,希望大家看时点点鼠标,收藏一下,在推荐一下,我也有点点虚荣心的~~~顶下哈!!!)

第五章 武府家宴

“你能不能放开我。”怀里的人儿见我呆呆的望着她,娇呼一声,惊醒了了我。“哦,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我这才放开她尴尬的爬起,伸手拉了她一把,扶她起来。“啊,小姐,你没摔着吧,快给我看看。”杏儿惊呼一声,掩着小嘴跑了过来,埋怨自己道:“小姐,都是我不好,杏儿该死!”“好了。杏儿,你看我不是没摔着嘛。”红装少女轻轻拍了拍杏儿的后背柔声道。然后看了我一眼,问道:“你就是杨贤,怎么跑我这儿来了?”我迷惑的看了武吉一眼,心想:“她怎么认识我?不会是他暗示的吧。”道:“不知小姐是如何得知在下就是杨贤的。”武吉这才抢嘴道:“四小姐,表少爷在后院迷了路,我这是带他回去呢。”“什么,你说她就是四小姐,那个武——武二囡”说到这里,我突然掩住嘴,差点就叫出武则天来了,心里却震惊不已:难怪她能被李世明父子看上,原来是长了一张迷惑众生的脸。

武二囡听见我这么叫她,不满的看者我,心中却不住的埋怨起:“爹娘也真是的,干嘛给人家取这么个名字,难听死了”嗅着那淡淡的处子芳香,看着和我相隔祗尺的那张脸,浅浅柳眉似乎忘了长出来,飘逸轻柔的秀发披散在两肩,动人的红唇微微撅起,几乎可以挂个油瓶儿,睁得大大的眼睛无辜的看着我。一种别样的情素在这暧昧的气氛中滋长。我再也忍不住,将嘴映了上去,在武吉和杏儿的惊呼声中,我一把将武二囡紧抱在怀里,在她来不及尖叫时便已经含住了她的嘴唇。

武二囡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得紧紧闭住双眸,细长的睫毛微微颤抖不止,想要挣扎,却又无从为力,只有紧闭着嘴唇,用力的摇着头,突然重重的咬了我嘴唇一下,我疼得大叫一声,从迷失中醒悟过来。武二囡睁大着双眼恨恨的看着我,眼圈红红的,浮现出一层薄薄的水雾,我看了心里不禁对她越发怜惜起来,一举推翻了先前想要借助她来达到目的的计划,见我松手放开了武二囡,杏儿连忙赶过来扶住她,不住的一边瞪着我一边安慰武二囡。武二囡还是恨恨的看着我,我吃不消,走过去轻轻拉住她的手,看着她柔声道:“对不起,你比传说中的武二囡更加美丽,不管你是不是决定进宫,我都会尊重你的选择的,永远都会。”

武二囡呆呆的站在原地,看着我和武吉的背影,陷入了迷茫中:怎么办,怎么办,我刚才心里怎么会那么痛,为什么?我到底还要不要进宫,他真的不是真的尊重我。“哎!”武二囡轻轻叹了口气,在杏儿不解的目光中走进了屋。

在武吉的带领下,我回到了我住的小院,林芸和林瑶已经醒来了,见到我急忙跑过来迎接,见武吉识趣的辞别而去,林瑶林芸这才急问道:“少爷,您这么长时间跑哪儿去了,现在都酉时了,老爷已经派人过来叫你几次了,都没看见你人,我们担心您半天了。”我捉起她们的小手,笑着轻轻拍道:“呵呵,少爷没事,只是出去走了一圈,迷路了,还好遇见了武吉,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见我这样说,她们两个才放下心来。这时,武士彟又派人来催我了,我便跟上那个仆人来到了武府的客厅,只见他们都到齐了,还有几个我不认识的人。武士彟见我来了,指了指身边的座位道招呼我道:“贤侄快来,等会儿我给你介绍你的弟弟妹妹。”说完又对着身边的一位中年美妇含笑道:“怎样,夫人,这个侄儿合你意吧。”中年美妇看着我,含笑不语,只是满意的点头。我已经从他们的对话里听出她便是武士彟的夫人杨氏,于是上前鞠躬,恭敬地道:“侄儿贤给姑母问安。”杨氏伸手扶起我,点点头,这才开口微笑道:“好,好,好。”便拉起我问起我以前的事情来,我当然是满嘴胡言了。

又来了几个人后,宴会便开始了,席间,武士彟给我介绍起了我不认识的人,这时武元庆和武元爽都和我差不多大,对我这个冒出来的表哥很是好奇,当介绍到又一为容貌与武二囡不相上下的年轻女子时,我才知道她便是历史上的韩国夫人,武二囡的姐姐。最后,介绍起武二囡时,我和她都尴尬的互相笑了笑,举起酒杯,她小酌了一口,我一干而尽,便得到了元庆元爽两兄弟的喝彩,连武二囡和武大囡看着我的眼神也略有光彩。武士彟更是哈哈大笑道:“贤侄好酒量,和那混世魔王有得一拼。”看着我迷惑的眼神,武士彟轻轻咳了一声,道:“就是那辅国大将军程咬金,贤侄久在寺庙,不知也情有可原。”然后又指着一位威严十足的中年人道:“这位便是京城赶来的御史大人李济李大人。”听了介绍后,我一扫先前的随便,拱手道:“久闻李大人公正无私,今日一得见大人,时乃晚辈之辛。”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果然,李济听到我如此抬高他,也不由抚须哈哈大笑:“早听说武大人你有个才华相貌皆为出众的侄子,今日一见果然不假。”我和其他人听后,心里都鄙视不已,武士彟暗想:我这个侄儿才得两天,你又什么时候久闻了。口中却说道:“哪里哪里!到是见了大人您后才知大人你比传说中的更加令人敬服啊。”

李济听都更是得意不止,武士彟又向他说道:“大人,我这侄子,自幼便聪慧过人,只是以往不屑参加乡试,以至现今想参加科举却不得其门啊,可惜他那铨铨抱国之心。”说道这里,武士彟不禁假装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李济听后,“哦”了一声,便转头望向了我,我赶紧点头应道:“还望大人垂怜晚辈的这翻心思。”我刚说完,武士彟便递上了一万贯钱,道:“一切就有劳大人你了。”李济眯着眼睛看了看钱,点点头道:“既然令侄有心报效朝廷,我明日回京便向皇上举荐,只是还望大人你也得配合啊。”“那是那是,我明日也会向皇上上书举荐。”武士彟道。“恩,相信有你我二人举荐,皇上定会免去特许令侄乡试,让其直接参加科举的。”李济点点头笑道。

“哈哈,那是,来,李大人,我敬你一杯。”武士彟道。

“哟,不敢烦劳大都督,我先干为敬。”李济笑道。

“哈哈,你呀!”武士彟摇摇头笑道。

晚宴结束后,“姑父,侄儿有一事相求。”我叫住准备离席而去的武士彟。“什么事啊。”武士彟疑惑道。“您派给我的那两个丫鬟的卖身契约可以给我吗?我想替她们赎身。”我不好意思起来。“哦—”武士彟用男人才懂的眼光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提醒我道:“男人嘛,发泄一番可以,可别沉迷进去,误了终身,卖身契是小事,等会儿我让管家给你送来。”“那,姑父,可以现在给我吗?”我急道。“你呀,等不及了?好吧。”说完叫武达将林瑶林芸的卖身契拿来给我。

我接过那两张薄薄的黄纸,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这才向姑父道谢一声,准备告辞回去武士彟他们强烈要求我再作一首诗,我推辞不脱,于是又抄写了一篇后世的诗,这才放我而去。而我也因拿到了芸儿和瑶儿的卖身契,一路摇摇晃晃高兴的向住所走去,却没留意身后武二囡和她姐姐那两道热切的目光

第六章 “ 韩国夫人”?武大囡

一觉睡醒,天已经大亮了。看着身边熟睡的林瑶两女不禁温馨地笑了,这两个丫头,昨天怎么也赶不走,非得和我挤在一起,还好我没犯下错误。使劲摇了摇头,我起身出了房间。

来到正厅,草草的吃了点东西,便给林瑶他们带了吃的往回走去。经过一条岔道时,不远处传来了一阵“劈啪”碎裂的声音,我好奇的顺着声音走了过去,到了一座小院,才发现声音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正待我开口询问站在院门的小厮时,一个花瓶从天上掉了下来,落在离我不到一步的地方,摔了个粉碎,我不禁咋舌:乖乖不得了,这要是掉我头上,那我就算不死也得搞个脑震荡啊,妈的,不知道谁发这么大的火,还是别惹算了。正当我想转身溜走的时候,一声女人的哭叫求饶声传进了我的耳朵。这下我可沉不住气了,欺负一个娘们算个求。于是我火气冲冲的闯了进去,来到门前,一脚揣开了房门

只见一个年纪约16、7岁的女孩正懒懒的躺在床上,头发散散的披着,大声的呵斥着,十分嚣张的样子。我一时认不出她是谁来。此时地上正跪着一个丫鬟低低的辍泣,右脸肿得老高,嘴角处竟还渗出一丝血来。

碎裂的陶瓷碎片,脚踩上去“哗哗”作响。女孩显然被我吓了一跳,睁大眼睛呆呆得望着我。我走到那个丫鬟身边,扶起了她,叫她先出去。丫鬟对我摇摇头,然后可怜巴巴的看着那个女孩,脸上露出一幅知错求饶的表情,女孩十分好奇我的举动,不耐烦的挥手示意她退下去,丫鬟这才松了口气,感激的看了我一眼,迅速的掩门退出门外。

我见那女孩不仅心恨手辣,还这么校长,终于忍不住心中的那口恶气,火气腾腾的冲到她面前,瞪着她一言不发,女孩这才吓了一跳,可怜兮兮的望着我。小心翼翼的道:“表哥,有事儿吗?”我这才人出她就是历史上的韩国夫人,武二囡的姐姐——武大囡。“难怪小小年纪就如此心狠手辣了。”我恨恨的想道。故意装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抱拳压指,咬牙切齿地道:“嘿嘿,看不出表妹你火气还挺大的嘛,哥哥今天我给你消消火。”武大囡下意识地往床角缩去,蜷成一团,用被子使劲儿将自己裹了起来,弱弱地道:“表,表哥,你想干什么?你,你还没吃饭吧,我马上叫春儿给您乘燕窝来。”

“嘿嘿,不用了。”我扬了扬手里提着的纸袋,起了作弄她的心思。邪邪地笑道:“哥哥我早吃过了,倒是妹妹你,都这么晚了还赖在被窝里不起来,肯定没吃吧!可别饿坏了身子。”在武大囡一声足以震破耳朵的尖叫声里,我一把扯开了她身上缠裹着的被子,映入眼里的情景连我也怔住了

看着武大囡一丝不挂的娇躯,雪白如脂的肌肤泛起点点红晕,修长笔直的玉腿,光滑平坦的小腹之间,一片浅浅稀疏的黑色遮挡住了那神秘的贞洁;以及那小小的肚兜所掩盖不住的胸脯露出一抹嫣红,更是显得春色盎然。武大囡此时连死的心都有了,“糟糕了,被表哥看了个精光,我以后还怎么做人啊,要是传出去,谁还肯娶我。”想到此处,武大囡委屈的哭了起来。

“你,你混蛋,你居然还看。”武大囡见我不时的偷偷往她身上瞄上一眼,指着我叫出声来。我连忙转过身去。“你,把被子递过来啊。”武二囡没好气的喊道。我忙把被子扔给了她。不久,身后便传来了一阵蟋蟋挲挲的穿衣声,我几乎想忍不住掉过头去再看她一眼。“好了,你过来,我有话问你。”过了一会儿,武大囡叫道。

我转过身去,只见武大囡柳眉倒立,杏眼圆睁,单手叉腰,一手指着我,隐隐有发火的迹象,我连忙抢先讨饶道:“表妹,大囡,我,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想吓唬吓唬你而已,可是没想到你里面居然什么也没穿,我也没想到会事这样啊。”

“什么,你说什么?不是有意的?我教训自己的丫鬟关你什么事?我不穿衣服关你什么事,你的意思是指我没穿衣服倒是我的错了?”武大囡气急败坏的道。

听见武大囡这样说,我乐得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武大囡也为刚才自己所说的羞红了脸,见我笑她,火火的冲过来使劲地踩了我一脚,疼得我叫出声来,抱着脚,怨怨的看了她一眼,武大囡扬眉瞪眼得意的冲我道:“还没扯平呢,要是我嫁不出去,我赖定你了。”看着这张梳云掠月,美若天仙的脸旁,我痴痴的道:“不用以后,现在都可以。”武大囡听后,脸上再度浮起红晕,看着我痴痴的样子,伸手在我腰间用力的拧了一把,垫起脚尖,咬住我的耳朵轻轻地道:“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反正你以后别忘了,我赖定你了。”说完,象一阵风似的跑了出去,留下一阵残香让我相信了那不是梦。

“不会吧,这样就赖上我了啊。”我吃惊的自语道,心底却是兴奋不已。(其实我不知道,古代的女子十分克守贞洁,要是身体被男子瞧见,要么嫁给他要么报官,或者自杀)

“哎!”我看着手中为林瑶她们包的早餐,努力的不去想刚才发生的事儿,慢慢的朝居所走去回到居所,看见瑶儿芸儿她们姐妹俩还在酣睡,脸上挂着安稳的笑容。想起她们以前那段逃生的苦难日子,不禁伸出手轻轻抚摩她们的脸庞。这可能是她们这段时间来睡得最安稳的觉了。为她们理了理头发,将探出来的胳膊放进被子里压好,就这样默默的守在床前,看着她们睡觉的样子。“爹,娘,不要离开我姐姐,你在哪儿呢?不要丢下我啊”“姐姐,我好怕不要离开我,好不好,以后就是嫁人我们也嫁一起”睡梦中的芸儿焦急的发出阵阵梦语,我看的心痛如绞,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自己不是也再也见不到父母,亲人了吗?将瑶儿芸儿紧紧揽在怀里,我哭了,任由泪水滴落在她们的脸上。“少爷,你怎么哭了?”瑶儿已经醒了过来,从我怀里坐起来,伸手从小衣里掏出一张手帕,替我差拭起来。“没什么,只是想起了一些伤心事儿。”我尴尬的松开手,将还在熟睡中的芸儿放下,这小丫头习惯性的朝我怀里拱了拱,还瘪了瘪嘴。林瑶看着我,幽幽道:“少爷可以给我说一说你的那些伤心事儿吗?”我听了,叹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哎只是想起了以前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那时候不懂事,做什么都不征求他们的意见直到现在再也见不着他们了我才”我轻轻的搂住瑶儿半真半假的讲了起来,连什么时候怀里多了个人儿都没注意,直到怀里传来了低低啜泣的声音,才发现芸儿已经醒了。“姐姐,我想爹娘!”芸儿哭着向瑶儿抱了,姐妹俩抱头痛哭,我也跟着哭了起来

“你们肯定饿了吧,来,我给你们带了好吃的。”从悲伤中醒来,我渐渐开朗了起来,或许这种心情感染了她们姐妹,在我的劝哄下,她们也开朗起来,气色好了许多。拿出二女的卖身契,对她们道:“你们看,从今天起,你们自由了。”说完,在她们惊喜和难以置信的目光中,我用力将那两张薄薄的黄纸撕得粉碎

“来,尝尝,很好吃的。”在二女满面羞红和脉脉含情的目光中,我夹了一筷子食物,抄她们口中喂去。“啊,嘴巴张开点啊,多吃点,呵呵,这样才对嘛。”在我温柔的言语声中,瑶儿和芸儿满满地吃光了我带回来的食物。“讨厌,以后再也不吃那么多了,肚子都涨痛了。”瑶儿摸了摸肚子,看着正在一旁偷偷笑个不停的我不满的嗔道。“哼!少爷,我不依,人家都说了不要的了,你还往我嘴里塞,我也要喂你。”芸儿也满的朝我嗔道。“好,好,好,我接受你们惩罚该行了吧,真是好心没好抱。”我故意不情愿地嚷道。瑶儿和芸儿对视一眼,眼珠子一转,笑道:“这可是你说的啊,那好,就罚你——”说到这儿,瑶儿故意拖长语音,在我急切的目光下,才嘻嘻一笑:“罚你喂我们一辈子,总该行了吧!妹妹,你说呢?”芸儿点点头,郑重其是地道:“姐姐说地不错,你以后就养我们一辈子了,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能抛下我们,否则,我们就再也没有活着的希望了。”说到后面,声音不禁又沙哑起来,我听得爱怜不已,也郑重发誓道:“我发誓,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林瑶林芸姐妹二人,如有违背——阿”正当我要说出违背誓言的报应时,瑶儿芸儿同时伸出小手捂住我的嘴。“不要,就算你哪天不要我们了,我们还是不怪你。”我听后,心里渐渐沉重,用力紧紧地抱住了她们,在心底发誓道:“如有违背,定让我天打雷劈,死无葬身之地。”

第七章 武二囡生辰

二月后,已是贞观十一年(637年),府里到处充满着喜气,到处张灯结彩。我十分好奇,顺手拉住一个正在忙碌的下人问道:“今天府里是什么日子,怎么这么热闹。”“表少爷,您还不知道啊?今天就是四小姐14岁的生辰了,老爷要好好的为小姐庆祝一番。”“啊!”我惊叫一声。呆站在原地,口中喃喃道:“14岁,14岁了,武照14岁了,那岂不是马上就得入宫了?”想起武照那张绝美精致的脸,想起这两月以来,我和武大囡,武二囡的感情越来越深厚,越来越觉得彼此离不开对方,我的心又痛了起来。“不行,我得阻止她被选入皇宫!”“可是我拿什么阻止,我没权没势,自己都还寄人篱下”“难道和她们私奔,可是能逃到哪儿,她愿意么?”转眼间,我脑子里已经思虑了很多可以避免让武二囡被选入皇宫的想法,可是没有一个让自己满意。“表少爷,您是不是还有事儿?要是没事儿,我就忙活去了。”那个下人见我站了这么久也没说过一句话,问道。我摆摆手,示意他退下,无奈的叹了口气,对融入这个时代的愿望越发炽热起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改变武二囡入宫的历史。

再也没有闲逛的心思,我心情低落的回到居所。

“子廉哥哥,你怎么了。”正在做女红的林芸见我脸色不佳,关心的问道。我摇摇头淡淡的笑道:“我没事儿,你忙你的吧!”在我的要求下,武府也给林瑶林芸俩姐妹配了一个丫鬟,给她们安了个远房表亲的身份。见林芸一脸担忧的神色,我冲她笑笑,露出一个一切放心的表情。这才朝内室走去。

“姐姐,你怎么看,子廉哥哥这是怎么了。”林芸将刚才所发生的事向林瑶讲述后不放心地问道。林瑶摇了摇头,也露出担忧的神色,道:“我也不清楚,反正我们只要子廉哥哥他平平安安就好了。”林芸伸手抓住林瑶的手,坚定道:“恩,姐姐,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保护子廉哥哥平安!”“恩,妹妹,子廉哥哥是好人,天下最好的人了,没有人比他更尊重体谅咱们女人了,一定要保护好他。”“姐姐,你说子廉哥哥喜欢咱们吗?”“喜欢啊,不然他干嘛每天晚上都抱着咱们睡觉,那么爱惜我们。”“可是他为什么不要了咱们呢?总是说我们太笑了,可是我们都十六了啊,要是换做别人,都当娘了。”“唾!你个丫头,真不害臊!还当娘呢!羞!”林瑶好笑道。“好了嘛,姐姐,你就别笑话我了,你不是也想吗?我们到底哪儿小了?”林芸不依的撒娇道。听起妹妹这么问,林瑶也不禁暗自问道:“对啊,到底哪儿小了,子廉哥哥为什么这么说啊?难道是——?”想到那儿,林瑶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胸脯,又瞧了瞧林芸的胸脯,羞红了脸,伏在林芸身上,在耳边悄悄道:“可能是说咱们”林芸听了也不禁满面羞红

“杏儿,我今年多大了?”在一面铜镜前,一个年轻女人望着镜中的绝美脸庞,伸手轻抚,问道。

“小姐,你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啊,今天可是你14岁的生辰啊!过了今天,你就成年了,还要举行笄礼呢”杏儿不解的问道。

“杏儿,你说我表哥他喜欢我吗?”年轻女子又道。

“我就说小姐你喜欢表少爷吧,你那时还不承认,放心吧,小姐,凭你的容貌,气质才学,只有瞎了眼睛的男子才会不喜欢小姐呢!而且我敢肯定表少爷一定喜欢你。”杏儿笑道。

“哎,但愿如此吧,他身边的林瑶姐妹也不输我,还有,姐姐也喜欢他,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他们了。”年轻女子轻叹了口气,道。

“小姐,你真傻!咱们女人遇到一个对自己真心实意的男人不容易,况且表少爷又是这么出众的人,嫁给他总比嫁给皇上好吧,听说皇上的后宫可是有三千佳丽呢!”杏儿劝解道。

“诶,我说,杏儿,你究竟收了我表哥多少好处啊,这么帮他说话!”年轻女子故意没好气的问道。“没有啊,小姐,你别因为我说的误会表少爷啊,那样就是杏儿的过错了。”杏儿急声道。“行了,呵呵,我故意逗你呢,我表哥我还不知道啊?他这个人对自己喜欢的女人都很好的,罢了,好不容易才遇见自己心里一直渴望的那种男人,哎!和别人分享就分享吧。”说完,低低地念出了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愁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小姐,你别这样好不好,表少爷很喜欢你的,在说了,你不是天天都和他见面的吗?干嘛这么伤感啊?”杏儿关切的劝导。“恩,谢谢你,杏儿!”武二囡擦了擦眼眶冲杏儿道。

中午,生辰宴席开始了,随着“赞礼官”的一声开始,悠扬的古琴声中,武二囡缓步进入行礼会场,跪在香案前的垫子上接受行礼,武士彟和杨氏则端坐在观礼椅上,注视着会场上的一切。武二囡先将手在铜盆中洗干净,长发被梳成发髻插入发簪,随后,起身加上一件衣服,并在向父母行过叩拜大礼后,喝完递上的礼酒,同样的步骤一共重复了三遍,一个时辰后整个成人礼才算结束。周围便传来了欢呼声,礼炮也燃放起来。我坐在亲友席桌上,身边是林瑶,林芸,武大囡三女和武士彟夫妇。武二囡过来端起一杯酒,先向父母敬酒,然后再向我们敬酒。头一次喝酒的她小脸红红的,刹是可爱,我不禁爱怜起来。宴会进行到高潮,我渐渐忘了武二囡就是在这年被选入皇宫时——

“圣旨到——”一个又尖又高的声音响了起来,传便了整个大院。“观爱卿所奏,举贤而不避亲,朕心甚悦!特许汝之侄可免去乡试,直接赶赴京城参加科举大考听闻爱卿有二女甚佳,又闻卿之小女于此时成年,特许半月后入宫侍奉”司礼太监宣读完圣旨后,朝武士彟媚笑道:“都督大人,您老接旨吧!”武士彟听到圣旨,先是一喜,但听到皇上要武二囡入宫时,心里猛烈一惊,强稳了心神,抖着手,缓缓接过了圣旨。武二囡听到圣旨后面,眼前一黑,顿时昏了过去。“小姐!”杏儿惊呼一声,扶住武二囡。“把小姐带回闺房!”武士彟无奈的叹口气摇摇头道。我也怔住了,脑子一片空白,依稀听见那太监对武士彟道:“令千金果然绝色啊!”

“子廉哥哥(表哥),你没事吧?”林瑶姐妹俩和武大囡同时叫住我。我冲她们微微一笑,摆了摆手,不理周围惊讶的目光摇摇晃晃的朝门外走去

“哎!”武士彟摇头叹了口气,这才对司礼太监笑道:“公公既然来了,就一同入席吧!”“哈哈,好说,好说,都督大人既然有请,小人就却之不恭了”

第八章 选秀风波

酒宴依然进行着,我踉跄而无力的走出了武府,手指紧握成拳,指尖深深的嵌入掌心,我好恨!好恨!心痛的快要碎裂。林瑶和林芸跟着我追了出来。“子廉哥哥,你怎么了,说话啊!我们还有机会的!”瑶儿拉住我,摇着我的胳膊急道。“还有机会?哈哈!人家是皇帝!我能有什么机会?难道叫我造反?我拿什么反?都不要说了,我现在只想一个人静一静!”我沮丧地摇了摇头,脸色苍白,无力的说道。“可是——”瑶儿还想劝我,芸儿拉住了她,对她摇了摇头,对瑶儿道:“姐姐,就让子廉哥哥静一静好了,我们走吧!”我感激的看了芸儿一眼,冲她们笑了笑:“放心吧!我不会做傻事的!”瑶儿和芸儿这才离开,还不时回头看向我!等到看不见她们人影后,我的眼泪慢慢地流了出来,顺着脸滑落下来。“我要权力!权力!!!李世民!总有一天,我会将我的照儿夺回来!!”我在心里狠狠的发誓道。

“公公,请!”武士彟对司礼太监举杯敬道。“哈哈!武都督,您太客气了!这次都督大人要是以后真成了皇亲国戚可得感谢一个人!”司礼太监笑道。“哦,公公,这是何意?还望公公明示!”武士彟听了心中一惊,不动声色的问道。司礼太监侧身附在武士彟耳边低声道:“都督大人幼女此番能入宫侍奉陛下全靠长孙大人的功劳,都督大人以后当多多感激才是啊!”“啊!长孙大人,莫不是长孙无忌?”武士彟惊呼一声道。“嘿嘿,我的都督哩!您糊涂了?这陛下跟前能说上话的有几个长孙大人?”司礼太监笑道。“饿!那是,那是,老夫糊涂了,让公公您见笑了!还望公公此番回京替我向长孙大人传一句话:就说我武士彟非常感激他,以后必有‘厚报!’”武士彟恨恨地道。司礼太监并没有注意武士彟说话的语气,媚笑道:“都督您太客气了,别说一句,就是一百句,一千句咱家也给您带到!”“哈哈!来,诸位,我们一起敬公公一杯!”武士彟站起身来,端杯冲周围客人喊道。司礼太监立即站起来眉开眼笑道:“诸位,客气了,客气了,咱家公务在身,不能多喝了,只此一杯啊,来都督大人,干!”又转身对武士彟道:“都督大人,咱家这就回去了,半月之后记得送令千金进宫啊!”武士彟急忙拉住司礼太监道:“公公来利州一趟不容易,没能品到利州的特产怎能就走了呢,不急!不急!来人啊,给公公收拾间客房来,今晚公公就将就住这儿吧!”司礼太监眼珠子一转,瞅了瞅武士彟,意味深长道:“也好!那咱家就打扰都督大人了!”

“娘,姐姐,我不要入宫!姐姐,我不要入宫,”武二囡一醒过来就急声道。“好,好,我们二囡不进宫,不进宫!”杨氏轻轻揽住武二囡安慰道。“娘!”武二囡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杨氏肩上哭了出来。“哎!我苦命的孩子,娘看得出来你喜欢你表哥,你姐姐和林家姐妹也喜欢那小子,回头我叫你爹爹想想办法!”杨氏轻轻拍打着武二囡的后背道。又哭泣了一会儿,“娘,不用了,我想通了,不能因为我害了爹爹!”武二囡止住了哭声,擦了擦脸,坚定的一字一顿道:“我决定入宫,侍奉皇上,将来表哥也好有个帮衬!”顿了顿,看着武大囡道:“姐姐,你以后替我好好照顾表哥!”说完,又忍不住,扑倒在杨氏怀里哭了起来。“不要,妹妹,你不能这样,表哥,表哥他不会接受的,你这样不仅帮不了表哥,还会害了表哥的,表哥会因此一蹶不振的!”武大囡听了,焦急的说道。此时,我已经来到了武二囡的闺房前,听见武二囡说道要为我放弃自己时,我终于忍不住,一脚揣开房门,对着武二囡怒吼道:“你她妈的把自己当什么了,宝吗?我看你什么都不是,老子就不要你进宫,大不了咱们一起私奔,我看谁敢拦我!”屋子里的人都被我这一出吓的呆住了,武二囡见到我发火的样子,勾着头小心的低低道:“表哥!”“把头抬起来,你自己看看你自己,都成什么样儿了,不是还没入宫吗?为什么要这么早就放弃自己!”我继续吼道。武大囡怕我吓坏她,忙拉了我一把。看着武二囡那双红肿的眼睛,我再也忍不住,一下冲上前去,将她紧紧地搂在怀里,生怕她离开我身边!武二囡也忍不住了,在我怀里又一次痛苦了起来!杨氏看着紧紧相拥的我们,又看了一眼一脸忧愁的武大囡,低低地叹了口气,起身离开了房间。

武大囡见整个房间里就只剩下自己好象是多余的了,失望的叹了口气,道:“表哥,妹妹,我也走了!”我看了眼武二囡,她冲我点点头,于是我松开武二囡,站起来,一把拉过她,将她也抱上了床,突然,我脑子里出现出一个邪恶的主意:如果她们都已非完壁之身,那他们还能进宫吗?

于是,我紧紧按住她们俩,不顾她们的反抗,将她们的衣服扒光,渐渐的,她们停住了反抗,默默的含泪注视着一切。我忍痛不顾她们的感受和目光,轻轻俯身吻住那一抹嫣红,轻轻的压了上去“夫君!轻点儿!”不理会她们的娇呼,我依然埋头陷入那红尘粉欲之中不能自拔。轻轻吻着那一双凝如白玉的纤手,不由赞道:“‘垂手如白玉,香自袖中来’也不过如此啊!”“夫君,等会儿怎样给爹说啊!”武大囡羞红着脸,埋在我怀里道。“呵呵,不用担心,反正做也做了,大不了我带着你们私奔!”我轻抚着她们那光滑如脂的后背,笑着安慰她们道。“啊,可是这天下都是皇帝的,我们能逃哪儿去啊!”武二囡担心的问道。“这个你们不用担心,我有办法!”我朝她们露出一个让他们放心的笑容道。其实我根本就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我在赌,赌皇帝里不会要一个被摘去贞洁的女子!

果然,当天黑后我们三人连觖出现在武士彟面前时,给武士彟说出了我们之间发生的事,武士彟听了又喜又怒,喜的是女儿可以避免入宫了,怒的是这么大的事我们没有和他们商量就发生了,而且还把他俩个女儿都给要了。看着武士彟脸上变化不断的表情,我扑通一下跪到地上,道:“姑父,侄儿是真心喜欢她们的,恳请姑父能将她们许配给我!”武大囡和武二囡听了也跟着跪下道:“父亲!女儿别无所求,哪怕父亲将我们赶出家门也好,只求父亲能够成全我们!”武士彟又惊又怒,重重一拍桌子,指着我喝道:“你个畜生,我好心收留你,不想你却狼子野心,得了我一个女儿不说,居然将她们姐妹一同给要了,你要老夫如何敢再收留你!此事传出去,你要老夫如何面队父老乡亲,列祖列宗!”“姑父,侄儿知道您一时很难接受,可是要我放弃她们,我办不到,就算皇上亲自来了,除非将我杀死,否则没人可以拆散我们!还望姑父大人成全!”说完,我重重的在地上磕起头来!杨氏在一旁见了,心痛不已,伸手戳了一把武士彟,道:“哎,大囡,二囡,你们真不介意,要知道,这小子可是还有林家那姐妹啊!”“恩,我们真不介意,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在一起!”武大囡和武二囡同时点头道。“哎!也罢!既然你们都已经发生关系了,我也无话可说,子廉啊,以后我那俩个女儿就交给你了,不过你还得答应我一个条件!”武士彟无奈的叹了口气道。我们听了一喜,我急道:“姑父,什么条件,您说,只要我能办到,我一定努力去做!”“这次科举考试你必须拿下状元来做为迎娶我这俩个女儿的聘礼!”武士彟点头笑道。我听了松了一口气,对武士彟跪谢道:“多谢姑父成全!”武士彟点点头,挥了挥手示意我们退下

“武大,去把王公公请到书房来!”武士彟见我们退出去后,对门外喊道。“哦,老爷。”武大一边走,一边自语道:“不是都说了以后要叫我武大钊的吗,怎么还是叫我武大啊?”

“都督大人,这么晚了叫我过来有事么?”司礼太监问道。

“王公公,我那小女恐怕是不能入宫了!”武士彟道。“哦,这是为何?”司礼太监道。

“小女自幼和我家远亲定了亲的,今日人家已经找上门来,要我圆了这场婚事,因此——”武士彟道。“哦!这么说大人您那千金是真的不能入宫了?怎么今中午没听你说啊?”王公公道。“呵呵,公公,人老了,脑子有些不好使了,这是老夫一点心意,望公公不要嫌弃!”武士彟陪笑递上了一叠厚厚的礼薄。司礼太监翻开看了几页,这才眉开眼笑道:“好说,都督大人放心,陛下乃一代明君,不会夺人之妻的。倒是大人要小心提防长孙大人啊!”“公公说的及是,我会小心提防的!”武士彟笑道,心里却道:“一只贪婪的老狐狸。”“呵呵,那咱家就放心了,要是没别的事儿,那咱家就去休息了?”“哦,公公请!”武士彟忙道,将司礼太监送出了书房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