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 - xp1024.com
《夏德》


第1章 入唐

华夏。

西历20x6年x月x日。

某省省会。

天心小区。

a栋8楼801室。

漆黑的卧室中,细微的呼吸声有规律的响起——显然,卧室的主人正处于熟睡状态。

突然,一个黑洞出现在卧室主人的头顶。

光芒一闪,漆黑的卧室再无有规律的呼吸声。

……

——————————

某平行空间。

唐国。

武德9年9月1日。

傍晚时分。

关中地区。

终南山北麓某人迹罕至处。

“唉——”

一声饱含复杂情绪的叹息在终南山北麓某人迹罕至处响起。

……

——————————

入夜。

长安城。

春明门外。

借用系统之力从终南山北麓某人迹罕至处来到春明门外的李华见春明门城门紧闭,不慌不忙的打开系统界面。

两三秒钟后。

李华手持高音喇叭,朝着春明门城楼高声道:“昆仑山正一真人请见唐国天子。”

李华的声音传至春明门城楼时,城楼中的值守兵卒皆是一愣。

一会儿后。

值守兵卒中的领队一边把头伸出城墙,一边大喊道:“何人在城下喧哗!”

“昆仑山正一真人请见唐国天子。”李华再次高声道。

“小娃娃,莫闹!”看清李华模样的领队对李华道。

(现下的李华是一个只有五周岁的小孩。)

“我乃昆仑山正一真人。”李华道。

对于李华的自我介绍,领队没有当真。

只见领队左右看了看,问道:“娃娃,你的父母在何处?”

(在领队的意识中,身为孩童的李华肯定不会在夜间远离父母。)

“我乃昆仑山正一真人。”李华没有回答领队的问题,而是开口道,“现下,我要见唐国天子。”

“娃娃,再闹,你和你的父母都要受罚。”领队有些恼怒的开口道。

领队的态度让李华意识到自己不闹出一点动静是见不到李世民。

于是,李华再次打开系统界面。

……

——————————

半个时辰后。

东宫。

丽正殿。

正殿。

“昆仑山正一真人敬问唐国天子无恙。”双手合十(站合十礼)的李华朝李世民问候道。

李华的问候语让李世民眉头微挑。

“放肆!”李世民身后的值守宦官朝李华喝斥道。

李华看了一眼李世民身后的值守宦官,朝李世民问道:“唐国天子,我的问候有违礼之处?”

“你觉得你的问候没有违礼之处?”李世民朝李华反问道。

“在我眼里,我的问候符合礼节。”李华回答道。

“在大唐,你的问候纯属无礼。”李世民道。

李世民的话,李华无法否定。

“唐国天子,我觉得我们实无必要继续纠结问候礼节。”李华道。

“李华,你进献此宝的目的是什么?”李世民指了指身前桌案上的琉璃莲花灯(太阳能充电),问道。

(李世民见李华前,已从他人嘴里知悉李华的一些信息——李华从春明门进入长安城后,对身旁的大唐将士说了一些信息。)

“陛下何必明知故问。”李华回答道。

“你进献宝物的目的真的只是为见朕一面?”李世民问道。

“我赠送琉璃莲花灯的目的确实只是为见陛下一面。”李华回答道。

“那么,你见朕是想从朕这里得到什么?”李世民问道。

李华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开口道:“陛下,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不宜让他人听见。”

“有这个必要?”李世民问道。

“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会引发滔天巨浪。”李华回答道。

听见李华的回答,稍作思索的李世民挥手示意正殿内的宦官、宫女退出正殿。

十数秒钟后。

“说吧。”李世民道。

“陛下,我设法见您一面的原因是我想跟您做一笔交易。”李华道。

这一刻,李世民一脸愕然。

“你说什么!?”感到不可思议的李世民问道。

“我说我设法见您一面的原因是我想跟您做一笔交易。”李华语气平静的回答道。

“你居然想跟朕做交易——李华,你是不是魔怔了?”李世民问道。

“我没有魔怔。”李华一脸正色的回答道。

通过李华的回答和面部表情,李世民发现李华真的想跟自己做交易。

“看在你还是稚童的份上,朕不计较你的冒失行为——你退下吧。”李世民沉声道。

“陛下,我觉得您应该听一听交易内容。”李华道。

“退下。”李世民道。

李世民命令李华退下不等于李华会乖乖退下——身上背负的任务由不得李华乖乖退下。

“唐国天子,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李华道。

闻言,李世民变颜变色。

“放肆。”脸色阴沉的李世民喝斥道。

“我可以为大唐延续百年国祚。”李华道。

“笑话!”李世民道。

“从昆仑山到长安城,山遥水遥。”李华道,“我远涉山水来此,不是为了讲笑话。”

“大唐国祚岂是你一个区区稚童能延续的。”李世民道。

“事实是,我确实有办法延续大唐国祚。”李华道。

“如此,朕倒要听听你如何延续大唐国祚。”李世民道,“李华,你若胡言乱语,就别怪朕无情。”

“我知道天子威严不容儿戏。”李华道。

“说。”李世民道。

“陛下,我手里有高产农作物的种子。”李华道,“大唐农人种植我手里的高产农作物能解决吃饭问题。”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的神情严肃起来。

(在李世民看来,李华还真有可能手握高产农作物的种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李世民清楚粮食与国祚的关联性。)

“欺君是死罪。”李世民道。

“我不是来求死的。”李华道。

“大唐农人种植你手里的种子,能增产多少粮食?”李世民问道。

“您的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李华回答道。

“什么叫做‘你无法回答’?”李世民问道。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李华回答道。

“你说的对——你手里的种子是否是高产种子,确实要亲眼看一看。”李世民道。

“陛下,我手里还有一样东西。”李华道。

“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火药!”李华回答道。

“火药为何物?”李世民问道。

“火药——杀人利器。”李华回答道。

因‘杀人利器’四个字,李世民看李华的目光充斥警惕。

“火药能延续大唐国祚?”李世民问道。

“大唐若能善用火药,就不会再被突厥骑兵兵临长安城。”李华回答道。

李华提及突厥骑兵兵临长安城一事,李世民心生波澜。

“一件兵器而已,不可能有你说的那么神奇。”李世民面无表情的开口道。

“请不要小觑火药——虽说火药确实只是一件兵器。”李华道。

“李华,据朕所知,你随身携带的东西就只有一个喇叭和一盏琉璃莲花灯。”李世民道。

“火药有些危险——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李华道。

“你把火药藏在什么地方?”李世民问道。

“木炭、硫磺、硝石可制火药。”李华回答道。

“你说什么!?”李世民有些诧异的问道。

“我说木炭、硫磺、硝石可制火药。”李华回答道。

“木炭、硫磺、硝石真的能制火药?”李世民问道。

“欺君是死罪。”李华回答道。

“朕实是没想到你会这么轻易的说出火药的制作方法。”李世民道。

“我是为展现我的诚意才把火药配方告诉您。”李华道。

“诚意!”李世民问道,“李华,你想从朕这里得到什么?”

“我想从陛下手里得到巴蜀两地。”李华回答道。

李世民只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想明白李华的言中之意。

“你想裂土称王?”李世民双眼微眯,问道。

“我想开国承家。”李华回答道。

“野心不小。”李世民道。

“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能延续大唐百年国祚。”李华道,“大唐的百年国祚比巴蜀两地值钱。”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陛下,想必您不会否认大唐的百年国祚比巴蜀两地值钱。”

“诚然,大唐的百年国祚比巴蜀两地值钱。”李世民道,“但是,我不认为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能为大唐延续百年国祚。”

“跟天子做交易,让天子吃亏是最不明智的行为。”李华道。

“李华,在你已把火药配方告诉朕的情况下,你手里的筹码就只剩下高产农作物的种子。”李世民道。

“我把火药配方告诉您不等于我失去了火药这一筹码。”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知道火药配方是一回事,善用火药是另一回事。”李华回答道。

“听你所言,莫非火药的使用方法跟火药配方一样重要?”李世民问道。

“在重要性上,火药的使用方法不输火药配方。”李华回答道。

“朕可以命令将士摸索火药的使用方法。”李世民道。

“没有我的指导,大唐将士就只能用性命摸索火药的使用方法。”李华道。

“朕从未听闻兵器使用者在摸索兵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会丧命。”李世民道。

“火药不同于一般兵器——它既能伤人,也能伤己。”李华道。

“朕可以命令兵器大匠摸索火药的使用方法。”李世民道。

“您若坚持认为我手里的筹码就只剩下高产农作物的种子,我无可奈何。”李华道。

“李华,你知不知道朕可以用刑具逼你说出你藏匿高产农作物的种子的地点?”李世民问道。

“陛下,我乃昆仑山正一真人。”李华回答道。

“你说这话的意思是你不畏惧刑具?”李世民问道。

“我若想走,没人能留下我。”李华回答道。

“朕若想留你,你走不了——除非你会飞天遁地。”李世民道。

“陛下,你是不是不准备跟我做交易?”李华问道。

“李华,你把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的使用方法交出来,朕赐你一场富贵。”李世民回答道。

“天下万邦,大唐与我渊源最深——我真的不想离开大唐。”李华道。

“没人会逼你离开大唐。”李世民道。

(在李世民心里,他不允许李华离开大唐——如果火药真有李华说的那般神奇。)

(在保密性上,高产农作物不如火药配方。)

“我无法在大唐开国承家意味我只能远走域外。”李华道,“毕竟我必须在五年内建立属于我的国家。”

“你若无法在五年内裂土称王,会遭受什么后果?”李世民问道。

“我若不能在五年内开国承家,必死无疑。”李华回答道。

“朕可以保证你的安全。”李世民道。

“杀我的力量是一种伟力——即便您贵为唐国天子,也无法阻止杀我的伟力。”李华道。

“在大唐境内,谁都无法杀害朕想保的人。”李世民道。

“您还真是自信。”李华道。

“这是自然。”李世民傲然道。

“陛下,夜深了,我想休息了。”李华话锋一转,开口道。

对于李华强行停止话题的行为,李世民不介意。

(李世民知道李华不可能轻易交出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的使用方法。)

“李华,你就在东宫住下吧。”李世民道。

“我在东宫居住期间,能享受什么样的饮食起居?”李华问道。

“功臣子弟。”李世民回答道。

“功臣子弟的标准,低了。”李华道。

“你想享受什么样的饮食起居?”李世民问道。

“陛下的嫡子在东宫享受什么样的饮食起居,我就想享受什么样的饮食起居。”李华回答道。

“可以。”李世民想了想,答应道。

“还有,我希望由皇后亲自负责我在东宫居住期间的饮食起居。”李华道。

“李华,你的请求还真多。”李世民道。

“还请陛下满足我的小小愿望。”李华道。

“你为何希望由皇后亲自负责你的饮食起居?”李世民问道。

“只有如此,我才能不折不扣的享受到我该享受的饮食起居。”李华回答道。

通过李华的回答,李世民弄明白李华担心什么。

“李华,朕会让皇后亲自负责你的饮食起居。”李世民道。

“谢谢陛下。”李华感谢道。

第2章 退让(1)

东宫。

某偏殿。

坐在木制浴桶里的李华一边清洗自己的身体,一边回想自己跟李世民的对话。

(跟着领路的宦官来到居住的地方后,李华让殿内的值守宦官准备洗澡水。)

(李华自己动手洗澡是因为此时的李华还不习惯他人的伺候。)

……

——————————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皇后,刚才……”李世民对长孙皇后道,“……所以,你需要负责李华在东宫的饮食起居。”

“妾身会用心照顾李华的。”长孙皇后对李世民道。

“从李华的说话方式和行为举止判断,李华应该不懂我们大唐的礼节——在你照顾李华的过程中,若是李华的言行有冒犯之处,你不要放在心上。”李世民道。

“一切以国事为重。”长孙皇后道。

“甚好。”李世民道。

“陛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长孙皇后道。

“你问。”李世民道。

“李华日后交出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的使用方法后,你会不会留李华一命?”长孙皇后问道。

“我不是心胸狭窄的人。”李世民回答道,“只是,李华能否活命的关键不在我。”

“明白了。”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照顾李华的过程中,设法让他放弃裂土称王的思想。”李世民道。

“我会尽力设法让李华放弃裂土称王的思想。”长孙皇后道,“只不过——”

“你没有信心?”李世民问道。

“受人蛊惑的人很难听进他人的意见——稚童更甚。”长孙皇后回答道。

“我已经命人探查李华背后的人。”李世民道。

“稚童心性不定——若是能长时间隔断李华与其背后之人的联系,我想我应该能让李华放弃裂土称王的思想。”长孙皇后道。

“李华在东宫居住期间,不会有机会与其背后之人再次联系。”李世民道。

“那就好。”长孙皇后道。

“皇后,李华与我的对话内容,你不要向外透露。”李世民道,“毕竟李华与我的对话内容惊世骇俗。”

“妾身明白。”长孙皇后道。

……

——————————

东宫。

某偏殿。

已清洗完毕的李华靠着浴桶边缘,看着偏殿天花板,喃喃自语道:“看来,我要想完成‘开国承家’的任务,需要转变一下行事方法了。”

……

——————————

武德9年9月2日。

清晨。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从寝殿的值守宫女嘴里得知李华已然起床,长孙皇后喃喃自语道:“是该去见一见这位受人蛊惑的稚童了。”

……

——————————

东宫。

某偏殿。

“皇后殿下安康。”李华朝长孙皇后问候道。

面对李华的问候,长孙皇后点点头。

“李华,你住在这里,习惯吗?”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没有什么不习惯的。”李华回答道。

“那就好。”长孙皇后道。

“您来我这里的目的应该不只是询问我是否住得习惯!”李华道。

李华的话语让长孙皇后意识到李世民说得对——李华不懂大唐的礼节。

“我想带你见见我的孩子——他们和你差不多大。”长孙皇后道。

“看来,我有机会见大唐太子了。”李华道。

“现在的大唐没有太子。”长孙皇后道。

闻言,李华怔了怔。

(不熟悉历史的李华只知道李承乾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册立为太子——李华不清楚李世民册立李承乾为太子的具体时间。)

“是我冒失了。”李华道。

“没关系。”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只想见天子的嫡长子。”李华道。

“就依你的意思。”稍作思索的长孙皇后答应道。

……

——————————

东宫。

丽正殿后的广场。

长孙皇后一边漫步,一边朝李华问道:“李华,你为什么拒绝跟承乾一起学习?”

(虚岁八岁的李承乾每天都要接受名师的教学。)

“教导中山郡王的名儒教不了我。”李华回答道。

“你说这话,我不爱听。”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没有贬低教导中山郡王的名儒的意思。”李华道。

“你厌恶学习?”长孙皇后问道。

“所谓教导中山郡王的名儒教不了我是指这些名儒教导的东西不适合我。”李华回答道。

“你想学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当下,我没有想学的东西。”李华回答道。

“李华,不是教导承乾的名儒教不了你,而是你厌恶学习。”长孙皇后道。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李华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刻,长孙皇后双眼一亮。

“这是你做的诗?”长孙皇后问道。

“这是我脑海中浮现的诗。”李华回答道。

“能说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你不应该厌恶学习才对!”长孙皇后道。

“在我眼里,儒家学说止步于修身、齐家。”李华道,“皇后殿下,儒学治不了国。”

听见李华的话,长孙皇后止步。

“儒学乃圣人学说,不可辱之。”长孙皇后看着同样止步的李华,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我尊重儒家学说。”李华道,“但是,儒家学说真的无法治国。”

“仁孝,天下之本。”长孙皇后道。

“法,天下之本。”李华道。

“你是法家人?”长孙皇后问道。

“我嘴里提及的法不是法家的法。”李华回答道。

“也就是说,你否认自己是法家人?”长孙皇后问道。

“我不是法家人。”李华回答道。

“你的法和法家的法有什么不同?”长孙皇后问道。

“我的法是‘民法’,法家的法是‘王法’。”李华回答道。

“没听明白。”长孙皇后道。

“您没听明白,我不奇怪。”李华道。

“何谓‘民法’?”长孙皇后问道,“何谓‘王法’?”

“解释何谓‘民法’、何谓‘王法’涉及我的治国之道。”李华没有回答长孙皇后的问题,而是开口道,“治国之道,字字千金。”

李华的话一出口,长孙皇后立时明白李华不打算解说何谓‘民法’、何谓‘王法’。

“治国之道确实字字千金。”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昨晚跟天子的对话,您应该听天子说了吧?”李华问道。

面对李华的问题,长孙皇后转头看向自己身后的随侍宫女。

“你们退到一旁去——没有命令,不得擅自靠近。”长孙皇后对自己身后的随侍宫女道。

闻言,长孙皇后的随侍宫女当即后退。

待到自己的随侍宫女退到一定距离,长孙皇后看着李华,回答道:“陛下已经把你昨晚跟他的对话告知我。”

“这就好。”李华道。

“李华,你为何在此时提及你昨晚跟陛下的对话?”长孙皇后问道。

“我稍后再解释我为何在此时提及我昨晚跟天子的对话。”李华回答道。

“你现在准备说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我现在想从您嘴里知悉天子的年龄。”李华回答道。

(李华不能让长孙皇后意识到他早就知晓李世民的年龄。)

(读过白居易的《七德舞》的李华算得出李世民的年龄。)

“你问天子的年龄干什么?”长孙皇后目光警惕的问道。

“中山郡王是您和天子的嫡长子。”李华回答道,“若是没有意外,中山郡王会在日后的某一天被天子册立为大唐太子。”

“我是在问你你问天子的年龄干什么!”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天子的年龄与中山郡王的安危有莫大关联。”李华道。

“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您把天子的年龄告诉我后,我会说清天子的年龄与中山郡王的安危有何关联。”李华道。

“天子的年龄属禁中机密,不可外泄。”长孙皇后道。

“我观天子面貌,天子现下应该不足三十岁,对吧?”李华问道。

面对李华的问题,长孙皇后沉默。

“皇后殿下,你今年多少岁?”李华问道。

“莫非我的年龄也与承乾的安危有莫大关联?”长孙皇后反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陛下的年龄和我的年龄为何会关系承乾的安危?”长孙皇后问道。

“中山郡王现年八岁——天子现下不到而立之年意味中山郡王需要在太子的位置上呆很久。”李华回答道。

“慎言。”长孙皇后警告道。

“这里只有您和我——我说的话,您不外泄,没人会知道。”李华道。

“慎言。”长孙皇后再次警告道。

“皇后殿下,有一点,你需要明白。”李华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什么?”长孙皇后下意识的问道。

“比皇宫更危险的地方是东宫,比天子更难当的是太子。”李华回答道。

听见李华的回答,长孙皇后愣住了。

把长孙皇后的表情看在眼底的李华接着道:“皇后殿下,在过往的王朝中,没有几位长年太子成功登上大宝。”

“李华,你刚来长安,可能不清楚陛下对承乾的爱护有多深。”长孙皇后道。

“前汉的孝武天子亦曾对戾太子刘据爱护有加。”李华道。

“放肆!”长孙皇后喝斥道。

“忠言逆耳。”李华道。

“李华,不要再说不敬的话了,我不想听。”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你是中山郡王的母亲——身为母亲的你有责任听我继续说。”李华道。

“你——”长孙皇后道。

刚开口,长孙皇后就不知如何把话说下去——此时的长孙皇后很矛盾。

“从天子把我昨晚跟他的对话告知你可知,您与天子感情笃厚。”李华道,“但是,不管天子如何爱您,您终有色衰爱弛的那一天。”

“没想到我在你眼里的形象是以色事人者。”长孙皇后道。

“我是一个男人,我比你了解男人——喜新厌旧是男人的天性。”李华道。

“你还只是一个稚童。”长孙皇后道。

李华没有在意长孙皇后有意点明自己还是一个孩子。

“皇后殿下,所谓您的年龄与中山郡王的安危有莫大关联是指您有极大可能先于天子离世。”李华道,“换言之,您无法长年为中山郡王保驾护航。”

联想到李华自称‘昆仑山正一真人’,长孙皇后心怀戒备的问道:“你能看透一个人的寿数?”

“我没有能力看透一个人的寿数。”李华回答道。

“那你怎说我无法长年为承乾保驾护航?”长孙皇后问道。

“我的五感很敏锐。”李华回答道。

“你把话说清楚。”长孙皇后道。

“我已通过我的听觉发现您有病在身。”李华道。

(通过近距离的相处,李华借助自身非人般的视觉、听觉发现长孙皇后的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当然,李华能通过自身视觉、听觉发现长孙皇后的身体不健康的一部分原因是李华早就清楚长孙皇后有病在身。)

(因男女有别,李华不好说他通过视觉发现长孙皇后的身体处于不健康状态。)

“听觉!?”长孙皇后道,“荒唐。”

“皇后殿下,请实事求是的告诉我——你是不是有病在身。”李华道。

“我确实有病在身。”长孙皇后想了想,坦诚道。

“如此,我通过自身听觉发现您有病在身一事也就不能说荒唐了。”李华道。

“我依旧认为你通过自身听觉发现我有病在身一事荒唐。”长孙皇后道。

“好了,我们不要再纠结我通过自身听觉发现您有病在身一事是否荒唐了。”李华道。

长孙皇后看了一眼李华,没说话。

“鉴于您是天子的枕边人,我认为你肯定清楚天子的身体情况。”李华道,“皇后殿下,请你在心里默默对比一下你的身体情况和天子的身体情况。”

“我相信,通过对比,你会弄清楚自己是否有极大可能先于天子离世。”

“李华,我从不讳疾忌医。”长孙皇后道。

“大唐的医术水平并不高。”李华道。

“大唐有名医。”长孙皇后道。

“据我所知,当下的大唐只有孙思邈这一位医家大师。”李华道。

“孙道人确是医家圣手。”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认可孙道人的医术。”李华道,“只不过,孙道人也有无能为力之时。”

第3章 退让(2)

“李华,我相信承乾。”长孙皇后道。

“您的这份信任源自您是中山郡王的母亲、中山郡王是您的孩子吧?”李华问道。

“正是。”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殿下,中山郡王被册立为太子后,如果有其他皇子想暗中夺取中山郡王的太子位,您如何处理?”李华问道。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我没必要回答。”长孙皇后回答道。

“据我所知,您已为天子诞下两子。”李华道。

心思一转,长孙皇后想明白李华没有在话语中明言的意思。

“李华,你越来越放肆了。”长孙皇后脸色不悦的开口道。

“玄武门之变才过去没多久!”李华道。

“闭嘴!”长孙皇后喝斥道。

“问题不会因你有意逃避而不存在。”李华道,“皇后殿下,解决问题的首要是正视问题。”

“四郎对承乾的感情,我看在眼里。”长孙皇后道。

“请不要小觑天子之位的诱惑性。”李华道。

“陛下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动玄武门之变。”长孙皇后道。

“好吧,我们略过玄武门之变。”李华道,“皇后殿下,我相信你读过史书。”

“过去发生过的事不等于未来会发生。”长孙皇后道。

“说句不中听的话——您这是在自欺欺人!”李华道。

“李华,你这是在挑拨天家关系。”长孙皇后道。

“您可以把我说的话说成是挑拨天家关系!”李华道,“但是,我建议您不要在心里把我说的话看成是挑拨天家关系。”

“你就是在挑拨天家关系。”长孙皇后道。

“你执意这么想,我们换个话题吧。”李华道。

李华提议换话题的行为正中长孙皇后下怀。

“就依你——换话题。”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在刚才提及我昨晚跟天子的对话的原因是我打算退让一步。”李华道。

“退让一步!?”长孙皇后问道,“李华,你打算怎么退让?”

“首先,我用我手里的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换取巴蜀两地。”李华回答道,“然后,我愿以巴蜀两地为聘礼,迎娶您为天子诞下的皇嫡女。”

闻言,长孙皇后精神一振。

“也就是说,你打算放弃裂土称王?”长孙皇后问道。

“放弃开国承家意味放弃自己的生命——我没有轻生的念头。”李华回答道。

“如此,我就想不明白你说的话了。”长孙皇后道。

“我把巴蜀两地作为迎娶皇嫡女的聘礼不等于我会立即交出巴蜀两地。”李华道。

“你打算在你成婚的那一天交出巴蜀两地?”长孙皇后问道。

“不是。”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何时交出巴蜀两地?”长孙皇后问道。

“五十年后。”李华回答道。

“我不明白你为何选择在五十年后交出巴蜀两地。”长孙皇后道。

“我不会立即交出巴蜀两地的原因是我需要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开疆拓土。”李华解释道,“皇后殿下,五十年的时间足以让我得到并巩固新的领土。”

“你是不是打算调用巴蜀两地的力量攻击大唐?”长孙皇后问道。

“天下不是只有大唐一国。”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调用巴蜀两地的力量攻占不毛之地?”脑海中浮现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的长孙皇后问道。

“不毛之地!?”李华问道,“您嘴里提及的不毛之地是指哪里?”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李华根本没意识到巴蜀之南的云贵高原和巴蜀之西的青藏高原是唐人眼中的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自然是指巴蜀之南。”长孙皇后回答道。

(长孙皇后对巴蜀之西的青藏高原没有概念——吐蕃崛起前,中原对巴蜀之西的青藏高原知之甚少。)

长孙皇后的回答让李华想到了云南,进而,李华意识到唐代的云南确属不毛之地。

“我不会放过巴蜀之南。”李华道,“不过,巴蜀之南不是我想要的地方。”

“你一下说你不会放过巴蜀之南,一下说巴蜀之南不是你想要的地方——李华,你把我绕糊涂了。”长孙皇后道。

“打个有点不恰当的比方——他人赠送您一件礼物不等于这件礼物是您想要的东西。”李华道。

“巴蜀两地的西面是连绵不绝的高山——你肯定不会想要不适合人居住的高山。”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您不要再琢磨我向何处开疆拓土——您只要知道我从未想过调用巴蜀两地的力量主动攻击大唐即可。”李华道。

“有些事,我要了解清楚。”长孙皇后道,“如此,我才好为你向陛下传话。”

“我会在天子面前指明我打算向何处开疆拓土。”李华道。

“你既这么说,我也就不穷根究底了。”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倘若天子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我希望你能随我去巴蜀。”李华道。

“你让我随你去巴蜀?”长孙皇后一脸诧异的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长孙皇后想了想,问道:“人质!?”

“说到人质,中山郡王比您更合适做人质——虽说您在大唐的地位高于中山郡王在大唐的地位。”李华回答道。

“你应该明白——承乾是绝对不可能做你的人质。”长孙皇后道。

“这一点,我清楚。”李华道。

“除了做人质,我想不出你让我随你去巴蜀的其他用意。”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在我请您随我去巴蜀的用意中,做人质只是次要用意。”李华道,“或者说,做人质只是微不足道的用意。”

“我想知道你让我随你去巴蜀的主要用意。”长孙皇后道。

“中山郡王是您和天子的嫡长子。”李华道。

“你这是在解释你让我随你去巴蜀的主要用意?”长孙皇后满心疑惑的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通过史书可知,很少有天子活过七十岁。”李华道,“换言之,五十年后,大唐的天子有很大可能是中山郡王。”

“当然,五十年后,大唐的天子还有可能是中山郡王的后代。”

“还是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您是天子的妻子,天子会相信您。”李华道,“您是中山郡王的母亲,中山郡王也会相信你。”

“李华,你把话说透彻点。”长孙皇后道。

“明白的说,在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的时间里,我希望巴蜀两地和大唐和平相处。”李华道。

“你把话再说透彻点。”长孙皇后道。

“您是一个见证人——我需要您见证我统治下的巴蜀对大唐没有恶意。”李华道。

说完,想到什么的李华接着补充道:“皇后殿下,您随我去巴蜀后,可以把您在巴蜀两地的所见所闻告知天子和中山郡王。”

“懂了。”长孙皇后道。

“您总算是懂了。”李华道。

“李华,我以什么名义随你去巴蜀?”长孙皇后问道。

“唐国使节。”李华回答道。

“我不可能以天子使节的名义随你去巴蜀。”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刚才说的是唐国使节,不是天子使节。”李华回答道。

“大唐使节不就是天子使节么。”长孙皇后道。

“唐国使节代表唐国,天子使节代表天子——唐国和天子不能混为一体。”李华道。

“大唐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大唐。”长孙皇后道。

对于长孙皇后把国家和国家元首混为一体的理念,李华皱了皱眉。

“皇后殿下,您为何认为您不可能以唐国使节的名义随我去巴蜀?”李华问道。

(想到长孙皇后接受的教育和自己接受的教育存在很大差异,李华决定忽视长孙皇后把国家和国家元首混为一体的理念。)

“过去未有女人成为天子使节的先例。”长孙皇后回答道。

“没有先例可以开先例。”李华道。

“先例不能随便开。”长孙皇后道。

听见长孙皇后的话,李华沉默。

一会儿后。

“这样吧,您以皇嫡女的母亲的身份随我去巴蜀,之后,我尊奉您为国母。”李华道。

“何谓国母?”长孙皇后问道。

“类似于太后的尊位。”李华回答道,“当然,因天子尚在,为避讳,有国母无太后。”

“李华,在我看来,我随你去巴蜀对我有弊无利。”长孙皇后道。

“您怎么会这么想?”李华问道。

“我离开皇宫随你去巴蜀,承乾就少了一颗能为其遮风避雨的大树。”长孙皇后回答道。

“你随我去巴蜀对中山郡王的益处远大于你留在宫中对中山郡王的益处。”李华道。

“胡说。”长孙皇后道。

“儒家学说厌恶后宫干政意味您无法插手朝堂上的政事。”李华道,“由此,您留在皇宫的作用仅限于吹吹枕边风。”

“当然,枕边风很有威力。”

“问题是,随着您的年龄的增长,您吹枕边风的次数势必会日渐减少。”

“皇后殿下,在中山郡王从太子过渡为天子的过程中,越往后越重要。”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您随我去巴蜀意味身在巴蜀的您有能力影响大唐收回巴蜀两地一事——中山郡王是您的亲生儿子,天子肯定清楚您不愿看到其他皇子取代已成为太子的中山郡王做大唐下一任天子。”

“李华,你的说法有一个漏洞。”长孙皇后道。

“什么漏洞?”李华问道。

“你前面不是说我有极大可能先于陛下离世么。”长孙皇后回答道。

思维一转,李华想明白了长孙皇后说的话的潜在含义。

“孙道人治不了的病不等于我没办法治。”李华道,“皇后殿下,我有办法让你活过八十岁。”

“我可不认为你的医术比孙道人的医术还高。”长孙皇后道。

“我不会医术。”李华道。

“你既不会医术,就不要乱说你有办法让我活过八十岁。”长孙皇后皱眉道。

“皇后殿下,我有医书。”李华道。

“孙道人熟读各类医书。”长孙皇后道。

“我的医书不同于孙道人熟读的医书。”李华道。

“你的医书是不是记载了不外传的秘方?”长孙皇后问道。

“你可以这么想。”李华回答道。

(对医学一窍不通的李华不知道如何向长孙皇后解释现代医学和中医的不同。)

“李华,我不会随你去巴蜀。”长孙皇后道。

“为什么?”李华问道。

“承乾被陛下册立为太子后,能影响承乾前途的凶险只可能来自宫内。”长孙皇后回答道,“我离开皇宫,承乾就要独自面对来自宫内的凶险。”

说到这里,长孙皇后顿了顿,继续道:“我认为——你提及的外部助力对承乾的益处比不上我在宫中为承乾消弭凶险对承乾的益处。”

(长孙皇后不认为李承乾会自己作死自己。)

“原来您是这么想的。”李华道。

“李华,待到陛下处理好今天的政事,我会把你做出的退让转告陛下。”长孙皇后道。

李华先感谢长孙皇后帮忙传话,然后开口道:“皇后殿下,你和天子见面后,只需说我做出的退让——关于我请您随我去巴蜀的话题,你就不要告诉天子了。”

“为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因为您已拒绝随我去巴蜀。”李华回答道,“由此,多言无益。”

“李华,天子应当知道你想让我随你去巴蜀。”长孙皇后道。

“前面,我说了一些有关于中山郡王的话——皇后殿下,您该不会把我说的那些话也告知天子吧?”李华问道。

“我是不是会把你说的那些话告知天子,你不用关心。”长孙皇后回答道。

“是我冒昧了。”李华道。

“你知道就好。”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想请您帮个忙。”李华道。

“什么忙?”长孙皇后问道。

“我觉得我居住的偏殿应该有一个名字。”李华回答道。

“你想让我为你居住的偏殿起个殿名?”长孙皇后问道。

“我已为我居住的偏殿想好了名字。”李华回答道。

第4章 退让(3)

“说说你想好的殿名。”长孙皇后道。

“谨身殿。”李华道。

“谨慎的谨,身躯的身?”长孙皇后问道。

“正是。”李华回答道。

“谨身殿——好名字。”长孙皇后赞扬道。

“皇后殿下,能否请您为我居住的偏殿题写殿名?”李华问道。

“你怎么不自己题写殿名?”长孙皇后问道。

“我不会用毛笔写字。”李华回答道。

从李华嘴里得知李华不会写毛笔字,长孙皇后的脸上流露出明显的惊讶表情。

“你不会写字?”长孙皇后问道。

“我是不会写毛笔字,不是不会写字。”李华回答道。

“你写字不用毛笔?”长孙皇后问道。

“用毛笔写字太麻烦了——我过去写字不用毛笔。”李华回答道。

“不用毛笔怎么写字?”长孙皇后一脸疑惑的问道。

“皇后殿下,我来自昆仑山。”李华回答道。

“昆仑山!?”长孙皇后想了想,试探性的问道,“李华,你是不是在向我表明你来自仙家洞府?”

面对长孙皇后的问题,李华的反应只是微微一笑。

把李华的反应看在眼中的长孙皇后问道:“你真来自仙家洞府?”

“此时此刻,不管是我承认我来自仙家洞府,还是我否认我来自仙家洞府,你都不会完全相信我的表态。”李华回答道。

“你说得对。”长孙皇后道,“我现在确实不会完全相信你的表态。”

“所以,我是不是来自仙家洞府,日后自有分晓。”李华道。

“眼见为实。”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请为我题写殿名吧。”李华道。

“我们回宫。”长孙皇后道。

“嗯。”李华道。

……

——————————

傍晚时分。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听完长孙皇后转述的话,李世民良久无语。

(某些不利于李承乾的话语,长孙皇后没有告知李世民——李华终究还是影响了长孙皇后。)

一刻钟后。

“皇后,你觉得我应该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吗?”李世民问道。

“这是政事——妾身不能插手政事。”长孙皇后回答道。

“你说说你的想法不算插手政事。”李世民道。

“我不知道该不该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长孙皇后道。

“你是心有顾虑,还是真不知道该不该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问道。

“兹事体大,我是真不知道该不该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长孙皇后回答道。

“我是真希望你能帮我参详一下是否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道,“可惜,你不知道该不该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

“对不起。”长孙皇后一脸歉意的开口道。

“你不用跟我说对不起。”李世民道。

“我应该跟陛下说声‘对不起’。”长孙皇后道,“毕竟我让陛下失望了。”

“皇后,你我夫妻一体。”李世民道。

“陛下,关于是否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您要是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可以慢慢想。”长孙皇后道。

“李华在一夜之间做出退让意味李华着急据有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李华不是有五年的时间么。”长孙皇后道。

“五年的时间不算长。”李世民道。

“关于交易,您掌握着主动权。”长孙皇后道,“故此,您可以慢慢想。”

对于长孙皇后的观点,李世民不置可否。

“皇后,你怎么看李华?”李世民问道。

“您是在问我对李华的印象?”长孙皇后问道。

“对。”李世民回答道,“我就是在问你对李华的印象。”

“以我观之,李华心性成熟、心思深沉。”长孙皇后想了想,开口道。

“依你看,李华会不会是一个好夫婿?”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的问题一出口,长孙皇后的脑海就浮现出李华说过的四个字——喜新厌旧。

“陛下打算为李华赐婚?”长孙皇后问道。

“大唐需要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李世民回答道。

“我和李华接触的时间不长,由此,我不清楚李华会不会是一个好夫婿。”长孙皇后道,“不过,我知道丽质不一定会幸福——如果丽质嫁给李华。”

(在长孙皇后心里,说出‘喜新厌旧是男人的天性’的李华肯定不会专一爱护李丽质。)

“你既不清楚李华会不会是一个好夫婿,又怎么知道丽质不一定会幸福!”李世民道。

“李华心思深沉。”长孙皇后道。

“这么说,你不赞同赐婚?”李世民问道。

“我不赞同赐婚,也不反对赐婚。”长孙皇后回答道。

“不赞同、不反对——皇后,你的态度,我知道了。”李世民道。

“陛下,你是不是打算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长孙皇后问道。

“你怎么会这么想?”李世民问道。

“陛下的赐婚言论。”长孙皇后回答道。

“关于是否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我还没想好。”李世民道,“不过,我现在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李华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

听见李世民的话,长孙皇后心生波澜——把李世民所说的话结合起来考虑,长孙皇后知道李丽质十有八九会嫁给李华。

“是我误解圣意了。”长孙皇后道。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皇后,话锋一转,问道:“皇后,李华真的不会写毛笔字?”

“我为李华题写殿名的时候,曾让李华试着用毛笔写字。”长孙皇后回答道,“在李华用毛笔写字的过程中,我发现李华确实不会用毛笔写字。”

“会不会是李华故意装出来的?”李世民问道。

“从李华握笔和运笔的姿势看,李华是真的不会写毛笔字。”长孙皇后回答道,“再者,装作不会写毛笔字对李华没什么好处。”

“李华不是特意强调他来自昆仑山么。”李世民道。

“神仙一流怎么可能不会写毛笔字。”长孙皇后道。

“这倒也是。”李世民道。

“李华握笔和运笔的姿势显示李华不会写毛笔字,李华写出来的字显示李华真的识字。”长孙皇后道,“因两者之间的矛盾,我很是好奇昆仑山的书写工具。”

“听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见识一下昆仑山的书写工具。”李世民道,“可惜,李华并未随身携带昆仑山的书写工具。”

“说到昆仑山的书写工具,陛下,我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长孙皇后道。

“尽管说。”李世民道。

“李华进献的琉璃莲花灯,我恳请您把它退还给李华。”长孙皇后道。

“你不喜欢琉璃莲花灯?”李世民问道。

(李世民把李华赠送给他的琉璃莲花灯转送给长孙皇后。)

“没人会不喜欢能够绽放光华的琉璃莲花灯。”长孙皇后回答道。

“你既喜欢,为何劝我把琉璃莲花灯退还给李华?”李世民问道。

“我留下琉璃莲花灯会有损陛下的圣明。”长孙皇后回答道。

长孙皇后想要表达的意思,李世民清楚。

“没这么严重吧。”李世民道。

“我惟愿陛下‘爱贤’之名遍传寰宇。”长孙皇后道。

“皇后,我昨晚送你琉璃莲花灯时,你就想劝我把琉璃莲花灯退还给李华吧?”李世民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好,我听你的。”李世民道。

“谢陛下。”长孙皇后道。

……

——————————

东宫。

谨身殿。

(制作并安装门额不需要多少时间。)

将李世民命人退回的琉璃莲花灯随意搁置在桌案一角后,李华再次打开系统界面。

(李华认为尽早熟悉系统有利于自己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

——————————

夜。

东宫。

丽正殿。

正殿。

从值守殿外的宦官嘴里得到某个消息的常福(内侍省内侍、李世民的贴身宦官)轻步走到李世民身旁,小声对李世民道:“陛下,李华求见。”

闻言,李世民放下手里的奏章。

“叫他进来。”心中疑惑李华来意的李世民对常福道。

“是。”常福道。

一会儿后。

“李华,你这个时候过来,所为何事?”李世民朝李华问道。

“我找您的原因是我想求证一件事。”李华回答道。

“什么事?”李世民问道。

“陛下,您是不是于上月下诏外放宫女?”李华问道。

“是有这回事。”李世民回答道。

回答完,李世民问道:“你是从何处得知朕于上月下诏外放宫女?”

“傍晚时分,我无意中听谨身殿内的值守宫女谈及宫女出宫归家一事。”李华回答道,“之后,我询问了相关值守宫女。”

“原来如此。”李世民道。

“是谁建议陛下下诏外放宫女?”李华问道。

李世民没有回答李华的问题,而是开口道:“这不是你该关心的事。”

“陛下,您不应该听信他人之言外放宫女。”李华道。

“怎么——外放宫女一事错了?”李世民问道。

“错了。”李华回答道。

“外放宫女是德政。”李世民道。

“当前,外放宫女是恶政。”李华道。

“恶政!?”李世民眉头一皱,道,“自古以来,人皆云外放宫女是德政。”

“人云外放宫女是德政不等于外放宫女真的是德政。”李华道。

“李华,外放宫女一事哪里错了?”李世民问道。

“此时外放宫女等同于残害宫女。”李华回答道。

“外放宫女为何等同于残害宫女?”李世民问道。

“陛下,在我回答您的问题前,我想先向皇后殿下咨询两件事。”李华回答道。

回答完,想到什么的李华问道:“是由皇后殿下主持外放宫女一事吧?”

“皇后是后宫之主——外放宫女一事由皇后主持。”李世民回答道。

“如此,还请陛下派人请皇后殿下过来。”李华道。

“常福,你去请皇后过来。”李世民对身后的常福道。

“是。”常福遵命。

两三分钟后。

“李华,你想问我什么?”从寝殿来到正殿的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从寝殿来正殿的途中,长孙皇后已从常福嘴里知悉李世民为何请她去正殿。)

“皇后殿下,外放的宫女是不是能力差、体力弱的宫女?”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优留劣汰实属正常。)

“外放的宫女是不是入宫年久的宫女?”李华问道。

“对。”长孙皇后回答道。

“陛下,您下诏外放宫女的本意是不是希望那些归家的宫女生儿育女?”李华问道。

“这是自然。”李世民回答道。

“那些归家的宫女十之七八难以怀孕。”李华道。

“李华,你怎么知道那些归家的宫女十之七八难以怀孕?”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皇宫规矩森严。”李华回答道。

“归家的宫女难以怀孕和宫中规矩森严有联系?”长孙皇后问道。

“皇宫规矩森严意味犯错就要受罚。”李华回答道,“为避免受罚,宫女们会时刻集中精力。”

“皇后殿下,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日久天长之下,宫女们会因精力损耗过多而气血紊乱。”

“更有甚者,会出现气血两亏。”

(在入宫的宫女中,除少部分比较幸运外,绝大部分宫女的生活质量还比不上外面的平民女子。)

“居然还有这回事。”李世民有些惊讶的开口道。

“陛下,您可以安排御医为入宫年久的宫女把脉。”李华对李世民道。

“朕明天就命御医为入宫年久的宫女把脉。”李世民对李华道。

“皇后殿下,宫中的宫女都是前隋时期入宫的吧?”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大唐开国后,上主和天子都不曾从民间甄选良家女子入宫吧?”

(上主——李华对李渊的称呼。)

(结合李华说话的语境,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听出‘上主’是指李渊。)

“除籍没入宫者,宫中的宫女基本都是前隋时期入宫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宫中的宫女入宫后,除了伺候贵人,应该不会再做其他诸如纺纱织布之类的事吧?”李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第5章 退让(4)

“陛下,在民间的平民家庭中,妻子不仅要为丈夫生儿育女,还要为家庭财计出一份力。”李华对李世民道。

“男耕女织。”李世民对李华道。

“宫女只知道伺候人等于宫女没有一技之长。”李华道。

“没人天生会纺纱织布。”李世民道。

“陛下,外放的宫女是能力差、体力弱的宫女。”李华道。

“你说这话是想表达什么?”李世民问道。

“外放的宫女能力差、体力弱意味外放的宫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纺纱织布。”李华回答道。

“归家的宫女可以慢慢学。”李世民道。

“民间男女的婚嫁年龄是十五六岁——外放的宫女肯定都过了婚嫁年龄。”李华道。

“过了婚嫁年龄不等于嫁不出去。”李世民道,“李华,衙署会遣人为过了婚嫁年龄的女子议婚。”

“我指出外放的宫女过了婚嫁年龄的意思是归家的宫女的父母十有八九不会让归家的宫女在家里呆太久。”李华道,“无法在家久呆的宫女也就没时间慢慢学。”

“归家的宫女嫁入夫家后可以接着学。”李世民道。

“民间婚配,好的人家标准高。”李华道。

李华的话,李世民不知如何反驳。

两三秒钟后。

“归家的宫女的夫婿稍微逊色些不意味外放宫女等同于残害宫女。”李世民道。

“确实。”李华道。

“李华,我想你还有话要说。”李世民道。

李华先点点头,然后问道:“陛下,隋末大乱以来,天下人口是否大损?”

“隋末大乱以来,天下人口大损。”李世民回答道。

“皇后殿下,宫中的宫女应该基本上收不到家里的书信吧?”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

“没有几个宫女能够收到家中的书信。”长孙皇后回答道。

“陛下,因天下人口大损,外放的宫女不见得有家可归。”李华对李世民道。

这一刻,李世民眉头微皱。

把李世民的表情看在眼底的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皇后殿下,外放的宫女出宫后,应该不可能有再回宫的机会吧?”

长孙皇后看了一眼李世民,回答道:“外放的宫女没有再回宫的机会。”

“身无一技之长、外无血亲可依——陛下,这样的宫女的下场如何,可以预见。”李华对李世民道。

“李华,衙署可以遣人为无家可归的宫女议婚。”长孙皇后对李华道。

“皇后殿下,大战一起,最先因战死亡的人是军人和随军民夫,其次是老、病、残,最后是妇孺。”李华对长孙皇后道。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长孙皇后问道。

“我说的话的意思是刚安定下来的天下男少女多。”李华回答道。

(中原王朝更替后,新王朝的男女人口比例总是失衡——男少女多。)

“原来你说的话是这个意思。”长孙皇后道。

(因妻妾有别,身为皇后的长孙皇后无法用男子纳妾一事说外放的宫女给他人作妾是一个不算差的归宿。)

“李华,朕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李世民对李华道。

“请问。”李华对李世民道。

“你关注外放宫女一事的原因仅是你认为外放宫女是恶政?”李世民问道。

“我关注外放宫女一事的原因不仅仅是我认为外放宫女是恶政。”李华回答道。

“朕想知道你关注外放宫女一事的其他原因。”李世民道。

“陛下,我想收纳您下诏外放的宫女。”李华道。

“你是想尽数收纳朕下诏外放的宫女,还是想收纳一部分朕下诏外放的宫女?”李世民问道。

“我想尽数收纳您下诏外放的宫女。”李华回答道。

“此次外放的宫女当有数千之多。”李世民道。

“陛下,此次外放的宫女有三千之数。”长孙皇后对李世民道。

“李华,皇后说的话,你也听到了。”李世民对李华道。

“对我而言,三千宫女不算多。”李华对李世民道。

“多少宫女才算多?”李世民问道。

“把宫中的宫女都算上,我都不嫌多。”李华回答道。

“李华,你年岁如此小,怎就如此痴迷女色?”李世民问道。

“女色!?”李华问道,“陛下,您认为我收纳宫女的原因是痴迷于宫女的身体?”

“你收纳宫女的原因难道不是痴迷于女色?”李世民反问道。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李华回答道,“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李华,此诗的诗名是什么?”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警世。”李华回答道。

“李华,你收纳宫女的原因是什么?”李世民朝李华问道。

“我想把外放的宫女培养成我的助手。”李华回答道。

“助手!?”李世民好奇的问道,“你想把外放的宫女培养成什么样的助手?”

“治国安邦的助手。”李华回答道。

李华的回答出乎李世民的预料。

“你别跟我说你打算让女人出任亲民官?”李世民问道。

“我确有打算让女人出任亲民官。”李华回答道。

“我还是第一次听闻有人打算让女人出任亲民官。”李世民一脸不可思议的开口道。

“您可以把我的打算视为开先例。”李华道。

“李华,你知不知道让女人出任亲民官会掀起滔天巨浪?”李世民问道。

“我知道让女人出任亲民官会掀起滔天巨浪。”李华回答道。

“既如此,你为何还打算让女人出任亲民官?”李世民问道。

“我让女人出任亲民官属不得已之举。”李华回答道,“倘若可以,我不想遭受世人非议。”

“怎么个不得已?”李世民问道。

“我的治国理念跟世间所有人的治国理念不同——为在我的国家推行我的治国理念,我需要听话的官员。”李华回答道。

“你需要听话的官员不一定要任用女人。”李世民道。

“‘听话’二字的意思不是阳奉阴违,而是不打折扣的落实。”李华道。

“你不可能找不到听话的官员。”李世民道。

“我的治国理念跟世间所有人的治国理念不同。”李华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你的治国理念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李世民问道。

“我的治国理念会遭到官僚集团的反对。”李华回答道。

“女人就这么可靠。”李世民道。

“女人感性,男人理性——感性的女人不如理性的男人可靠。”李华道。

“何谓感性?”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简单的说,感性就是随自身喜恶接人待物。”李华回答道。

“李华,既然女人不如男人可靠,你为何认为女人为官比男人为官更听你的话?”李世民朝李华问道。

“这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在男人的世界中,女人基本没有出头的机会。”李华回答道,“陛下,我让女人出任亲民官等同于为女人打开了一扇出头的大门。”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男人有权欲心,女人亦有权欲心。”

“甚至,因女人的虚荣,女人的权欲心比男人更重。”

“离开你,女人出头的大门就会随之关闭?”李世民问道。

“在以儒学为治国学说的国度中,没有男人有胸怀接纳女人参政。”李华回答道。

“不可否认,你让女人出任亲民官能够获得女人的忠心。”李世民道,“但是,女人干政,其祸——”

刚说到‘祸’字,意识到长孙皇后在自己身边的李世民连忙止语。

“‘女人干政,其祸无穷’是一句谬语。”李华道。

(在现代社会中,女人执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李华,史有明文。”长孙皇后对李华道。

“史书确有女人乱政的记载。”李华对长孙皇后道,“但是,女人乱政的根源不在女人。”

“女人乱政的根源在哪里?”李世民朝李华问道。

“女人乱政的根源在突然执掌权力的女人没有系统性的学过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听见李华的回答,李世民双眼一亮。

“李华,你对女人乱政的看法,朕是头一次听说。”李世民道。

“陛下,我对女人乱政的看法有错吗?”李华问道。

“你对女人乱政的看法是对是错,朕不便评说。”李世民回答道。

“是我冒昧了。”李华道。

“李华,朕想提醒你一件事。”李世民道。

“请说。”李华道。

“君主治国时,不是想如何就能如何。”李世民道。

“您这是在提醒我让女人出任亲民官一事不易。”李华道。

“聪明。”李世民道。

“多谢陛下的提醒。”李华道。

“李华,你能否跟朕说说你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道。

“先前,我对皇后殿下说‘治国之道,字字千金’。”李华回答道。

“这么说,你是不想跟朕说你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道。

“您与其关注我的治国之道,还不如关注大唐——”李华回答道。

想到自己即将说出口的话不宜让外人听见,稍作停顿的李华话锋一转,道:“陛下,请您让殿内的宦官、宫女都退下。”

李世民先深深的看了一眼李华,然后挥手示意正殿内的宦官、宫女都退出正殿。

十数秒钟后。

“现在,你接着把你刚才没说完的话说完。”李世民道。

“陛下,我认为您应该关注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一事。”李华道。

闻言,李世民脸色微沉。

“李华,你这是第二次在朕面前说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李世民道。

“我确实是第二次在您面前说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李华道。

“关于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一事,你确定你不是在危言耸听?”李世民问道。

“我很确定自己在说什么。”李华回答道。

“李华,你是怎么知道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李世民问道。

“自秦以来,中原未有三百年王朝。”李华回答道。

“汉室享国四百年。”李世民道。

“前汉和后汉不是一个王朝。”李华道。

“诚然,自秦以来,中原未有三百年王朝。”长孙皇后对李华道,“但是,你不能凭此断定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

“导致过往王朝灭亡的祸根,大唐也有。”李华对长孙皇后道,“故此,我认为大唐国祚不足三百年。”

“导致过往王朝灭亡的祸根是什么?”李世民朝李华问道。

“导致过往王朝灭亡的祸根有很多——在此,我就讲一点。”李华对李世民道。

“不要只讲一点。”李世民道,“李华,关于导致过往王朝灭亡的祸根,你知道多少讲多少。”

“陛下,我准备讲的祸根很重要。”李华道。

“导致过往王朝灭亡的其他祸根也重要。”李世民道。

(通过自身与李华的几番交流,李世民不再把李华视为什么都不懂的稚童——长孙皇后亦不再把李华视为什么都不懂的稚童。)

“若您解决不了我准备讲的祸根,您把导致过往王朝灭亡的其他祸根都解决,大唐国祚也无法超过三百年。”李华道。

“既如此,你先说你准备讲的祸根。”李世民道。

“陛下,农田兼并问题会导致大唐国祚无法超过三百年。”李华道。

“农田兼并的危害性,朕知道。”李世民道。

“那么,您可有解决农田兼并问题的方法?”李华问道。

面对李华的询问,李世民沉默——熟谙国事的李世民不知如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

“李华,朝廷可以打击农田兼并。”长孙皇后对李华道。

“皇后殿下,天家是不是想传承至地老天荒?”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

“天家自然是想传承至地老天荒。”长孙皇后回答道。

“如同天家想传承至地老天荒,大唐的贵族门阀亦想传承至地老天荒。”李华道。

“你说的话与朝廷打击农田兼并有关联?”长孙皇后问道。

“在民间的各色物产中,农田是最有价值且最保值的财产。”李华回答道,“由此,贵族门阀若想实现自家传承久远的目标,大肆兼并农田是最稳妥的途径。”

第6章 退让(5)

“朝廷有能力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长孙皇后道。

“您说朝廷有能力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我相信。”李华道,“可是,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的首要不是能力。”

“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的首要是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决心。”李华回答道。

“决心!?”长孙皇后道,“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的首要怎么会是决心?”

“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的首要就是决心。”李华回答道。

“我认为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的首要是能力。”长孙皇后道。

“皇后,李华没说错——遏制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的首要确实是决心。”李世民对长孙皇后道,“不下决心,空有能力的朝廷遏制不了贵族门阀大肆兼并农田。”

“陛下,决心很难下?”长孙皇后朝李世民问道。

“下决心不难,下定决心才难。”李世民回答道。

“明白了。”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关于陛下说的话,还应该再加上一句。”李华对长孙皇后道。

“加什么?”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一代天子下定决心不难,代代天子下定决心才难。”李华回答道。

“确实如此。”长孙皇后道。

(不管是李世民,还是长孙皇后,都没说用开疆拓土的方式解决农田兼并问题。)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没说用开疆拓土的方式解决农田兼并问题的原因有二——其一,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没自大的认为大唐的对外作战能每战皆胜;其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皆知开疆拓土只能缓解农田兼并问题的爆发时间,不能解决农田兼并问题。)

“铁打的贵族门阀,流水的王朝。”李华道。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的双瞳微微一缩。

“李华,你是不是有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李世民朝李华问道。

“您怎么会认为我会有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李华朝李世民问道。

“因为你期盼裂土称王。”李世民回答道,“朕想,你肯定希望你辛苦建立的国家国祚绵延不绝。”

“陛下,我没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李华道。

“实话?”李世民问道。

“实话。”李华回答道。

“依朕看,你不见得没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李世民道。

“我确实没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李华道。

“李华,你就愿意看到你辛苦建立的国家在两三百年后灭亡?”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我当然不愿看到我辛苦建立的国家在两三百年后灭亡。”李华回答道。

“铁打的贵族门阀,流水的王朝。”李世民对李华道,“李华,既然你辛苦建立的国家注定要在两三百年后灭亡,你何必裂土称王——成为贵族门阀不好么!”

“陛下,您误会了。”李华对李世民道。

“误会!?”李世民问道,“朕误会了什么?”

“我没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不等于我辛苦建立的国家注定要在两三百年后灭亡。”李华回答道。

“对!”想到一事的李世民开口道,“你还有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

听见李世民的话,李华微微一怔。

(李华说他没办法解决农田兼并问题不等于他辛苦建立的国家注定要在两三百年后灭亡的意思不是指他手里握有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

一秒钟后。

“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价值连城。”回过神来的李华不动声色的开口道。

(李世民误解李华说的话正中李华下怀。)

“说到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和火药,李华,皇后已把你做出的退让告知朕。”李世民道。

“陛下,我做出的退让,您是否满意?”李华问道。

“是否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朕还没想好。”李世民回答道。

“原来您还没想好。”李华用略带失望的语气开口道。

“李华,兹事体大,你应该让陛下好好想想。”长孙皇后对李华道。

“陛下,皇后殿下说得对——是我心急了。”李华一脸歉意的对李世民开口道。

“你明白就好。”李世民对李华道。

长孙皇后看了看李世民,又看了看李华,想了想,对李华道:“李华,我想提醒你一件事。”

“请说。”李华对长孙皇后道。

“不要想着收纳陛下下诏外放的宫女。”长孙皇后道。

“为什么?”李华问道。

“陛下的旨意很明白——外放的宫女‘各归亲戚,任其适人’。”长孙皇后回答道。

“我收纳陛下下诏外放的宫女属对抗陛下的旨意?”李华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道。

“月难圆,世间美事总难全。”李华道。

“李华,你刚才既说‘对你而言,三千宫女不算多’,又说‘把宫中的宫女都算上,你都不嫌多’。”李世民对李华道,“由此,朕有一事想不通。”

“您有何事不明?”李华朝李世民问道。

“鉴于你肯定清楚巴蜀两地没有那么多官位安置成千上万的宫女,朕想不通你对收纳宫女持多多益善的态度。”李世民回答道。

“我会组建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李华道。

“你让女人守护你的安全?”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你怎么会想着组建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李世民问道。

“因男女在先天上的差异,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不如由男人组成的亲卫军。”李华回答道,“可是,我没办法。”

“没办法!?”李世民问道,“难道说你组建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是不得已之举?”

“正是如此。”李华回答道。

“‘不得已’在何处?”李世民问道。

“陛下,您肯定不希望看到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您控制的、由青壮男子组成的军队。”李华回答道。

“假设朕允许你裂土称王。”李世民道,“李华,你可以在裂土称王后组建亲卫军。”

“组建亲卫军事关我的安全。”李华道,“我认为——早一天组建好自己的亲卫军胜过晚一天组建好自己的亲卫军。”

“你认为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能守护你的安全?”李世民问道。

“在一个国度中,君主面临的最直接危险是刺杀。”李华回答道。

“李华,敢于刺杀君主的刺客肯定是武艺高强之人。”长孙皇后对李华道。

“皇后殿下,您是想问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能否解决刺客吧?”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

“你猜对了。”长孙皇后回答道。

“我打算组建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意味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肯定能解决刺客——我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李华道。

“你凭什么认为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能解决刺客?”长孙皇后问道。

“刺客刺杀一个人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刺杀成功的关键。”李华回答道,“因女人的心思比男人的心思更细腻,女人比男人更容易发现异于寻常之处。”

“女人的心思确实比男人的心思更细腻。”长孙皇后道。

“还有,刺客的武艺再高,也只是寥寥数人——人力有穷时。”李华道。

“用数量淹没刺客?”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这会死很多人。”长孙皇后道。

“也许吧。”李华道。

“你指出外放的宫女有可能下场凄惨时,我以为你的心肠是软的。”长孙皇后道,“没想到,你的心肠并不软。”

“派遣刺客刺杀君主是下下策中的下下策。”李华道。

闻言,长孙皇后一滞。

“对。”长孙皇后道,“派遣刺客刺杀君主确实是下下策中的下下策。”

“李华,朕既不希望看到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由青壮男子组成的亲卫军,也不希望看到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李世民对李华道。

“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对长安城构不成威胁。”李华对李世民道。

“朕也认为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对长安城构不成威胁。”李世民道,“不过,军队终究是军队。”

“这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不会在长安附近久呆。”李华道。

“朕知道这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不会在长安附近久呆。”李世民道。

“陛下,能否容我静思一会?”李华问道。

“静思!?”想到什么的李世民问道,“李华,你不会是又想拿什么东西跟朕做交易吧?”

“还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您。”李华回答道。

“朕不认为你拿出的东西能让朕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军队。”李世民道。

“您还是听听我稍后会拿什么东西跟您做交易。”李华道。

“你既不死心,朕就姑且让你静思一会。”李世民道。

“谢陛下。”李华感谢道。

感谢完,李华闭目。

数十秒钟后。

睁开双眼的李华试探性的问道:“陛下,现如今的大唐是如何制盐的?”

李世民想了想,回答道:“大唐制盐的方法应该是煎煮。”

(身为天子的李世民并不了解现如今的大唐如何制盐,不过,熟读典籍的李世民曾在书中看过先民煎煮制盐的记载。)

“大唐真是用煎煮的方法制盐?”李华问道。

(李华不知道中国沿海产盐地从什么时候开始晒盐。)

“朕知道的制盐方法就是煎煮。”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如果您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您控制的、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我就让大唐子民用远低于当前盐价的价格吃盐。”李华道。

(鉴于食盐是生活必需品,李华知道食盐的价值。)

“你有办法降低盐价?”李世民脸色严肃的问道。

“我有办法降低盐价——如果大唐是用煎煮的方法制盐。”李华回答道。

“你降低盐价的办法是不是改进制盐的方法?”稍作思索的李世民问道。

“是。”李华回答道。

“你说你能改进制盐的方法,朕相信。”李世民道,“但是,你的制盐法不足以换取朕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军队。”

(李世民以为李华的制盐法不过是让大唐食盐的产出数量提高一到两成——一到两成的食盐产出数量不足以让李世民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他控制的军队。)

“陛下,我能让大唐子民用远低于当前盐价的价格吃盐。”李华强调道。

“用你的制盐法制盐,盐价便宜不了多少。”李世民道。

“倘若我的制盐法无法让盐价大幅度下降,我又怎么可能认为我的制盐法能换取您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您控制的、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李华道。

“这么说,是朕的判断出错了?”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用你的制盐法制盐,盐价能便宜多少?”李世民问道。

“依照我的估计,用我的制盐法制盐,盐价能便宜——”李华回答道。

刚说到‘便宜’二字,意识到商品价格可以被人为控制的李华当即止语。

“李华,你怎么说到一半不说了?”李世民问道。

“陛下,我说到一半不说的原因是我刚刚的说法有误。”李华回答道。

“也就是说,你刚才欺君了?”李世民问道。

“我刚刚的说法只是有误——说法有误不等于欺君!”李华回答道。

“那么,你刚刚的说法哪里有误?”李世民问道。

“因盐价可以被人有意操控在某一水平,我没办法让大唐子民用远低于当前盐价的价格吃盐。”李华回答道。

“李华,你的行为就是欺君!”李世民道。

把李世民说的话听在耳中的李华开口道:“陛下,请允许我换一个说法。”

“你就算换一个说法,欺君依旧是欺君。”李世民道。

“您还是听一听我的新说法是怎么说的吧。”李华道。

“朕给你一个面子。”李世民道。

“陛下,我的制盐法能大幅度压缩制盐成本。”李华道。

第7章 退让(6)

“相较于大唐的制盐法,你的制盐法能压缩多少制盐成本?”李世民问道。

“如果大唐的制盐法是用十个铜钱制一斤盐,那我的制盐法就是用一个铜钱制十斤盐。”李华回答道,“甚至,我的制盐法能用一个铜钱制一百斤盐。”

“你没夸大其词?”李世民问道。

“用一个铜钱制十斤盐,没有一丝夸张成分。”李华回答道,“用一个铜钱制一百斤盐,需要各方面完美配合。”

(相较于煮盐法,晒盐法是跨越性进步。)

“如此,怪不得你前面说你的制盐法能让大唐子民用远低于当前盐价的价格吃盐。”李世民道。

“陛下,我的制盐法是否能换取你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您控制的、由女子组成的亲卫军?”李华问道。

“一千人。”稍作权衡的李世民回答道,“李华,你的制盐法能换取朕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千人军队。”

“一千人太少了。”李华道。

“按照你之前的说法,朕认为一支千人军队足以守护你的安全。”李世民道。

“我说‘一千人太少了’的意思不是说一支千人亲卫军无法守护我的安全——我也认为一支千人亲卫军足以守护我的安全。”李华道。

“那么,你为何说‘一千人太少了’?”李世民面色平静的问道。

(其实,李世民知道李华为何说‘一千人太少了’。)

“我组建一支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守护我的安全;其二,吸纳多余的宫女。”李华回答道,“陛下,一支千人亲卫军实现不了我组建亲卫军的第二个目的。”

“李华,你搞错了一件事。”李世民道。

“我搞错了什么?”李华问道。

“此时此刻,你没有一名宫女。”李世民回答道。

李世民的回答让李华一愣。

两三秒钟后。

“是啊!”回过神来的李华道,“此时此刻,我没有一名宫女。”

“所以,你组建亲卫军的第二个目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李世民道。

“陛下,我的制盐法值钱吗?”心中有了某个念头的李华问道。

“李华,你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我想用我的制盐法换取宫中的宫女。”李华回答道。

“你不拿你的制盐法换取朕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军队了?”李世民问道。

“我连一个宫女都没有,如何组建亲卫军。”李华回答道。

“这倒也是。”李世民道。

“陛下,我想用我的制盐法换取宫中的宫女。”李华道。

“李华,你用你的制盐法换取宫中的宫女后,朕就不会再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军队。”李世民道。

“我知道已经使用的交易筹码不再具有价值。”李华道。

李世民先微微颔首,然后问道:“你想要多少宫女?”

“这一点,我说不好。”李华回答道。

“‘说不好’是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按照我的想法,宫女多多益善。”李华回答道,“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制盐法在您心目中的价值——虽说我的制盐法确实很值钱。”

“另外,我不了解维持皇宫正常运作需要多少宫女。”

“假设维持皇宫正常运作需要一千名宫女、皇宫总共有三千名宫女。”李世民问道,“李华,你不会是想要两千名宫女吧?”

“我有这个想法。”李华回答道。

“你还真敢想。”李世民道。

“我自认我的制盐法有如此大的价值。”李华道。

“朕不否认你的制盐法值钱。”李世民道。

“陛下,您是否同意我用我的制盐法换取宫中的宫女?”李华问道。

“朕同意你用你的制盐法换取宫中的宫女——只要你的制盐法真能大幅度压缩制盐成本。”李世民道。

“好。”李华一脸高兴的开口道。

“你先别忙着说好。”李世民道。

“怎么了?”李华问道。

“朕同意你用你的制盐法换取宫中的宫女不等于你可以尽数收纳皇宫多余的宫女。”李世民回答道。

“这么说,我只能收纳一定数量的宫女?”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我的制盐法能换取多少宫女?”李华问道。

“你的制盐法能换取五千宫女。”心中早有计较的李世民回答道。

(李世民知道皇宫宫女的大致数量。)

“我的制盐法只能换取五千宫女?”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食盐跟大唐子民的生计息息相关。”李华道。

“没有你的制盐法,大唐子民也能吃上盐。”李世民道。

“有了我的制盐法,大唐子民的日子至少能宽裕一点——虽说我不知道大唐现下的盐价是多少。”李华道。

“李华,你要知道——五千宫女不少了。”李世民道。

“陛下,用我的制盐法提炼出的食盐皆是上等食盐。”心思数转的李华开口道。

(李华想到了古代中国平民没有财力长期食用没有异味的精制盐。)

“用你的制盐法提炼出的食盐真的都是上等食盐?”李世民问道。

“千真万确。”李华回答道。

“鉴于你的制盐法能让大唐子民吃上上等盐,朕就再多给你三千宫女。”李世民道。

“陛下,能否再多给一些宫女?”李华问道。

“你已收获八千宫女了。”李世民回答道。

“我希望再多些。”李华道。

“好吧。”李世民道,“朕再给你一千宫女。”

“九千名宫女和一万名宫女只差一千之数。”李华问道,“陛下,能否再多加一千宫女?”

“你想凑足一万之数?”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皇宫也需要宫女。”李世民道。

“按照我的猜想,皇宫并不缺我想得到的一万宫女。”李华道。

“朕要是不同意再多加一千宫女呢?”李世民问道。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李华回答道。

“就冲你说的这句话,朕满足你想要凑足一万宫女的愿望。”李世民道。

“多谢陛下。”李华感谢道。

“李华,你把你的制盐法交给朕吧。”李世民道。

“我现在还没办法把我的制盐法交给您。”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陛下,我的制盐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李华回答道。

“懂了。”李世民道。

“李华,我有一事想弄清楚。”长孙皇后对李华道。

“您想弄清楚什么事?”李华朝长孙皇后问道。

“我想弄清楚你是否能养活你收获的一万宫女!”长孙皇后回答道。

“我不会让我收获的一万宫女吃不饱、穿不暖。”李华回答道。

“你如何让一万宫女吃饱穿暖?”长孙皇后问道。

“我现在还没头绪。”李华回答道,“不过,对我而言,让一万宫女吃饱穿暖不是什么难事。”

“希望如此。”长孙皇后道。

“李华,你的制盐法得到证实后,朕才会给你一万宫女。”李世民对李华道。

“应当如此。”李华对李世民道。

“从你的态度看,一万宫女想必是你的囊中之物。”李世民道。

“没错。”李华道。

“有了一万宫女的你接下来是不是想着着手组建亲卫军?”李世民问道。

“说心里话,我想组建亲卫军。”李华回答道,“只不过,我一时不知拿什么换取你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您控制的、由女人组成的亲卫军。”

“李华,你若把火药的使用方法告诉朕,朕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军队。”李世民道,“当然,我只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朕控制的千人军队。”

“陛下,自我把火药配方告诉您后,您有没有派人依照火药配方秘密制作火药?”李华问道。

“没有。”李世民回答道。

(在知晓火药配方的情况下,李世民认为早一天制造火药和晚一天制作火药没区别。)

“您是不是尚未派人验证火药配方的真假?”李华问道。

“我确实还未派人验证你给出的火药配方是真是假。”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您就这么相信我给出的火药配方?”李华问道。

“你以诚待朕,朕亦会以诚待你。”李世民回答道。

(其实,李世民没有派人验证火药配方的真假的原因是尚不了解火药威力的他不在意火药配方的真假——在李世民眼中,就算李华给出的火药配方是假的,他也没损失什么。)

“您的诚意,我看到了。”李华道。

“你肯不肯把火药的使用方法告诉朕?”李世民问道。

李华想了想,回答道:“我愿意用火药的使用方法换取您允许长安附近出现一支不受您控制的、由女子组成的亲卫军。”

“甚好。”李世民道。

“陛下,您先别忙着说好。”李华道。

“为什么?”李世民问道。

“我希望我的亲卫军能不受人数限制。”李华回答道。

“不可能。”李世民道。

“退一步——我希望我的亲卫军能突破千人限制。”李华道。

“你想组建一支多少人的亲卫军?”李世民问道。

“我想组建一支由五千宫女组成的亲卫军。”李华回答道。

“两千人。”稍作权衡的李世民道,“李华,朕的底线是两千人。”

“一个都不能多。”

听见李世民的话,李华沉默。

一会儿后。

“陛下,如果您愿意把长安附近的一块土地送给我,我接受您的底线。”李华道。

“你想要哪块土地?”李世民问道。

“长安城东南、终南山北麓有一地有温泉——我想得到那块有温泉的土地。”李华回答道。

(李华不知道蓝田县汤浴镇在唐代是不是叫汤峪。)

“你想在你说的温泉地安家?”李世民问道。

“我想在我说的温泉地修建别业。”李华回答道。

“你若想得到你说的温泉地,你组建的亲卫军就只能是一支千人军队。”李世民道。

“陛下,我刚才说的话是‘如果您愿意把长安附近的一块土地送给我,我接受您的底线’。”李华道。

“温泉地和普通土地价值不一样。”李世民道。

“两千人的亲卫军真的不算多。”李华道。

“一千人。”李世民道。

“陛下,真的不能——”李华道。

不等李华把话说完,知道李华想说什么的李世民出声打断李华的话。

“只能是一千人。”李世民道。

李世民的话语让李华意识到李世民的态度。

“这样——如果您能迁走我说的温泉地的百姓、出钱修建别业,我愿意接受千人亲卫军。”李华道。

“朕只会遣人迁走你说的温泉地的百姓。”李世民道,“至于出钱修建别业,李华,朕不会出钱修建别业。”

“这样一来,我很吃亏。”李华道。

“李华,如果你放弃组建亲卫军,朕可以出钱修建别业。”李世民道。

“算了。”李华道,“还是我自行筹钱修建别业吧。”

(在李华看来,由谁出钱修建别业只是一桩小事——用亲卫军组建权换取修建别业的钱财,不值。)

“李华,你该把火药的使用方法告诉朕了。”李世民道。

“陛下,请您过一会遣人往谨身殿送三十斤木炭粉末、十斤硫磺粉末和二十斤硝石粉末——明天白天的某个时候,我为您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李华道。

“你嘴里说的某个时候是指什么时候?”李世民问道。

“您什么时候处理完政务,我什么时候为您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李华回答道。

“我这就遣人把木炭粉末、硫磺粉末和硝石粉末送去谨身殿。”李世民道。

从李世民的话语中听出李世民打算立即遣人办事,李华连忙阻止李世民。

“等一下。”李华道。

“怎么了?”李世民问道。

“因火药的威力非同寻常,火药配方十分关键。”李华回答道,“故此,我认为您最好遣您最信任的人把木炭粉末、硫磺粉末和硝石粉末送去谨身殿。”

第8章 退让(7)

“最信任的人!?”李世民问道,“李华,有必要如此谨慎?”

“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李华回答道,“除非你不介意敌人用火药对付大唐。”

“既如此,朕就遣常福亲自把木炭粉末、硫磺粉末和硝石粉末送去谨身殿。”李世民道。

“还有,您最好命常福一个人经手木炭粉末、硫磺粉末和硝石粉末。”李华道。

“就依你所言。”李世民道。

“陛下,东宫的北面是禁苑吧?”李华问道。

“东宫北面是内苑。”李世民回答道。

“考虑到火药的威力,我认为在内苑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最为合适。”李华道。

“可以。”李世民道。

“东宫负责膳食的地方应该有不少活鸡活鸭吧?”李华问道。

“你想干什么?”李世民问道。

“人的身体并不比鸡鸭的身体更坚硬。”李华回答道。

“你想用活鸡活鸭测试火药的杀伤力?”李世民问道。

“我有此想法。”李华回答道。

“你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时,内苑会出现活鸡活鸭。”李世民道。

“活鸡活鸭的数量最好过百。”李华道。

“可以。”李世民道。

“对了。”李华道,“陛下,常福往谨身殿送木炭粉末、硫磺粉末和硝石粉末时,还要送一些木箱。”

“木箱关系你明天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朕会命常福携带木箱去谨身殿。”李世民道。

“还有,您前往内苑观看我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前,最好先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不管内苑出现什么样的响动,都不要惊慌。”李华道。

“你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时,会出现很大的响动?”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李华,守卫宫廷的军队没有你想得那么脆弱。”李世民道。

“若是火药的数量足够多,其响动会胜过天上的雷霆。”李华道。

“夸张。”李世民道。

“夸张!?”李华道,“陛下,火药可是我用以换取您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的交易筹码。”

“火药又不是抛车,其响动怎么可能胜过天上的雷霆。”李世民道。

“抛车是什么东西?”李华一脸疑惑的问道。

“你连抛车都不知道?”李世民面带惊讶的问道。

“我不知道抛车是什么东西。”李华回答道。

“李华,抛车是发射石弹的机械。”李世民道。

“发射石弹的机械!?”李华道,“这不就是投石机么。”

“原来你把抛车叫投石机。”李世民道。

“陛下,您前往内苑观看我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前,还是先知会一下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李华道。

“朕去内苑看你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时,会知会守卫玄德门的军队。”李世民道。

“我说的是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不是守卫哪一座城门的军队。”李华道。

“朕认为知会守卫玄德门的军队足矣。”李世民道。

“陛下,如果您执意认为知会守卫玄德门的军队足矣,那我先在此声明一点。”李华道。

“你想声明什么?”李世民问道。

“我演示火药的使用方法时,会出现很大的响动——倘若宫廷因火药爆炸的响动而出现混乱,您别怪我。”李华回答道。

“陛下,我认为您应该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一直关注李华神情的长孙皇后对李世民道。

“皇后,你为何认为朕应该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李世民朝长孙皇后问道。

“宫廷混乱意味危险。”长孙皇后回答道。

“这一点,朕清楚。”李世民道。

“鉴于避免宫廷混乱就是避免危险,事先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是应做之事。”长孙皇后道。

“还有,对您而言,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不过是一道命令的事。”李华对李世民道。

“李华,有些事,年纪太小的你可能还不懂。”李世民对李华道。

“我不懂什么?”李华问道。

“朕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有可能导致宫廷中人人心浮动。”李世民回答道。

(因玄武门之变才过去不久,李世民忧虑自己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不要在意内苑可能出现的响动的行为有可能引发李渊的误会——才登基没多久的李世民担心李渊因误会而拼死一搏。)

(李渊做了九年天子——凭借玄武门之变获得权力、登基不足一月的李世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其对军队的彻底掌控。)

一瞬间,长孙皇后想明白了李世民说的话的意思。

“李华,你有没有办法清除火药爆炸造成的响动?”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我没办法清除火药爆炸造成的响动。”李华回答道。

“一点办法都没有?”长孙皇后问道。

“半点办法都没有。”李华回答道。

“如此,事情麻烦了。”长孙皇后道。

“麻烦了!?”李华问道,“皇后殿下,你也担心宫廷中人人心浮动?”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陛下,宫廷中人人心浮动不是什么大事。”李华对李世民道。

(李华不知李世民在担忧什么。)

“宫廷中的人心安定问题不是小问题。”李世民对李华道。

“宫廷中人人心浮动好过宫廷混乱。”李华道。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眉头一皱。

(不了解火药的李世民不认为火药爆炸会出现很大响动。)

(问题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李世民又担心火药爆炸会如李华说的那般出现很大响动。)

数秒钟后。

“李华,是否知会守卫宫廷的所有军队,朕自有判断。”李世民道。

“既如此,我就不操心了。”李华道。

……

——————————

武德9年9月3日。

午时。

东宫。

玄德门城楼。

李世民先看了一眼正在往回跑的兵卒,然后朝李华问道:“李华,火药的使用方法就这么简单?”

(往回跑的兵卒已成功点燃黑火药的引线——为保证肩负引爆火药的兵卒的安全,李华特意延长引线长度。)

“是的。”李华回答道。

十数秒钟后。

“轰隆——”

一声巨响自内苑传至玄德门城楼。

……

——————————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听到北面传来的巨大轰隆声,正在书写的长孙皇后停笔。

“火药爆炸造成的响动居然这么大。”长孙皇后一边转头望向北方,一边喃喃自语道。

……

——————————

内苑。

火药爆炸处。

常福走到李世民身旁,朝李世民汇报道:“陛下,被固定在四周的鸡鸭全死了。”

“朕知道了。”把一地狼藉尽收眼底的李世民对常福道。

李华看了看常福,朝李世民问道:“陛下,火药的威力没有让您失望吧?”

“火药的威力出乎朕的预料。”李世民回答道。

“这就好。”李华道。

李世民一边往玄德门方向走,一边开口道:“李华,敌人不是傻子。”

“什么叫做‘敌人不是傻子’?”跟随李世民往回走的李华问道。

“火药只能让敌人吃一次亏。”李世民回答道,“下一次,敌人可以绕过堆放火药的地方。”

“我刚刚只是为您展示火药的使用方法和威力。”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我还没说如何把火药运用于战争中。”李华回答道。

“李华,如何把火药运用于战争中。”李世民问道。

“攻城时,大唐将士可以在敌方城门前堆放火药。”李华回答道。

“利用火药炸开敌方城门?”李世民问道。

“如果火药的份量足够,大唐将士还可以利用火药炸塌敌方城墙。”李华回答道。

“城门是城门,城墙是城墙。”李世民道。

李世民言语中的意思,李华明白。

“火药能炸塌城墙。”李华道。

“看来,火药是攻城利器。”李世民道。

“陛下,火药不仅是攻城利器,还是守城利器与野战利器。”李华道。

“何谓野战?”李世民问道。

“野战是指双方在城外作战。”李华回答道。

“把火药运用于守城和野战,是不是太冒险了?”李世民问道。

“一点都不冒险。”李华回答道。

“被固定在火药四周的鸡鸭全死了。”李世民道。

“我们刚刚引爆的火药足足六十斤。”李华道。

“你把话说清楚。”李世民道。

“陛下,我们可以把炸药箱小型化。”李华道。

“小型化!?”李世民问道,“你的意思是把火药装在一个小木盒中?”

“是的。”李华回答道。

“炸药箱小型化后,还能杀敌?”李世民问道。

“当然能。”李华回答道。

“把炸药箱小型化后,如何杀敌?”李世民问道。

“先点燃小炸药盒的引线,再把小炸药盒扔向对面的敌人。”李华回答道。

李世民顺着李华的话一想,双眼顿时放光。

“好!好!好!”李世民一脸兴奋的开口道。

“陛下,我把小炸药盒称之为手榴弹。”李华道。

“李华,小炸药盒应该有一个霸气一点的名字。”李世民道。

“小炸药盒的名字平凡点,更有利于杀敌。”李华道。

李华的话一出口,李世民当即转头看向李华。

一两秒钟后。

“你说得对。”收回目光的李世民道,“此刻,朕也觉得小炸药盒的名字应该平凡点。”

“也就是说,您同意我把小炸药盒称之为手榴弹了?”李华问道。

“朕不反对你把小炸药盒称之为手榴弹。”李世民回答道。

……

——————————

东宫。

丽正殿。

正殿。

“陛下,之前内苑传出的轰隆声是什么声音?”房乔朝李世民问道。

“玄龄,之前内苑传出的轰隆声是火药爆炸发出的声音。”李世民回答道。

“火药爆炸!?”长孙无忌一脸疑惑的朝李世民问道,“陛下,什么是‘火药爆炸’?”

“辅机,火药是……”李世民回答道,“……火药堪称国之利器。”

“陛下,火药真有您说的那般神奇?”杜如晦朝李世民问道。

“朕刚才说的话没有夸张成分。”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李华的底细,您了解了吗?”房乔朝李世民问道。

(房乔、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对李华有一定的了解——房乔、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等唐国高官不可能不关注东宫内的信息。)

“朕已派人去查李华的底细。”李世民回答道,“可惜,暂时一无所获。”

“陛下,您准备如何封赏进献火药的李华?”长孙无忌朝李世民问道。

“说心里话,朕不知道如何封赏进献火药的李华。”李世民回答道。

“是不是李华在封赏的问题上不知进退?”熟悉李世民的长孙无忌问道。

“与其说李华在封赏的问题上不知进退,还不如说李华在封赏的问题上狮子大开口。”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李华想要什么?”杜如晦朝李世民问道。

“现在,朕还不能明言李华想要什么。”李世民回答道。

这一刻,杜如晦、房乔和长孙无忌都意识到李华想要的东西非同寻常。

“不管李华想要什么,臣认为我们都应当尽可能满足他。”稍作思索的杜如晦开口道。

“克明,你为什么这么想?”李世民问道。

“大唐需要火药对付突厥人。”杜如晦回答道。

“你说得对。”李世民道,“大唐是需要火药对付突厥人。”

“所以,为拿到火药配方,我们应当尽可能满足李华。”杜如晦道。

把杜如晦的话听在耳中的长孙无忌对李世民道:“陛下,李华只是一个稚童。”

“辅机,你想说什么?”李世民朝长孙无忌问道。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特殊手段从李华手里得到火药配方。”长孙无忌回答道。

“你嘴里提及的特殊手段是指什么手段?”李世民问道。

“诱导。”长孙无忌回答道。

“李华可不是一般的稚童。”李世民道。

“李华再不是一般的稚童,也只有六岁。”长孙无忌道。

“你认为诱导有用,朕不奇怪。”李世民道,“毕竟你没见过李华。”

第9章 退让(8)

“这么说,我们不可能通过诱导的方式从李华手里得到火药配方?”长孙无忌问道。

“在朕看来,我们无法通过诱导的方式从李华手里得到火药配方。”李世民回答道。

“在诱导没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可用手段不多了。”长孙无忌道。

“辅机,李华已把火药配方告知朕。”李世民道。

闻言,长孙无忌、房乔和杜如晦一愣。

一秒钟后。

“陛下,李华真的把火药配方告知您了?”率先回过神的杜如晦朝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李华给出的火药配方不会是假配方吧?”长孙无忌朝李世民问道。

“李华给出的火药配方是真配方。”李世民回答道。

“奇怪!”房乔满心疑惑的开口道。

“玄龄,你在奇怪什么?”李世民朝房乔问道。

“通过您刚才说的话可知,您尚未封赏李华。”房乔对李世民道,“陛下,狮子大开口的李华在没有得到其想要的东西的情况下献出火药配方,实属奇事。”

(房乔知道李华在东宫受到礼遇——李华在东宫受到礼遇意味李世民没用强制手段逼李华交出火药配方。)

“根据李华的说法,他把火药配方告知朕的原因是为展现诚意。”李世民道。

“对于李华的说法,您信吗?”房乔问道。

“因火药配方是真非假,朕信李华的说法。”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既然我们已然知悉火药配方,臣恳请您尽快下诏制造手榴弹。”杜如晦对李世民道。

“关于制造手榴弹,李华提出了一个建议。”李世民对杜如晦道。

“什么建议?”杜如晦问道。

“李华建议组建一个专门负责制造手榴弹的衙署。”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大唐不是有专门制造武器的武器监么。”长孙无忌道。

“辅机,李华建议组建新衙署的理由是尽可能降低火药配方外泄的可能性。”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道。

“如此,想必您已同意李华的建议。”长孙无忌道。

“是的。”李世民道。

“陛下,专门负责制造手榴弹的新衙署叫什么?”杜如晦朝李世民问道。

“大唐兵工厂。”李世民回答道。

“大唐兵工厂!?”长孙无忌道,“这还真是一个新奇的名字。”

“不管是手榴弹,还是大唐兵工厂——李华的命名确实新奇。”李世民赞同道。

“陛下,李华是不是提议由他亲自管理大唐兵工厂?”房乔朝李世民问道。

“李华并未主动提出由他亲自管理大唐兵工厂。”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您打算命谁管理大唐兵工厂?”杜如晦朝李世民问道。

“李华向朕建议组建大唐兵工厂时,朕有意让李华管理大唐兵工厂。”李世民回答道,“毕竟大唐没人比李华更清楚如何制造手榴弹。”

“可惜,李华拒绝担任大唐兵工厂厂长。”

说到这里,李世民顿了顿,继续道:“现在,朕还没想好命谁管理大唐兵工厂。”

“陛下,我实是没想到李华会拒绝担任大唐兵工厂厂长。”长孙无忌对李世民道。

“对于李华的拒绝,朕预料到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道。

(在李世民眼中,期望裂土称王的李华答应担任大唐兵工厂厂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李世民有意让李华担任大唐兵工厂厂长的原因不只是大唐没人比李华更清楚如何制造手榴弹——李世民想用大唐兵工厂厂长一职试探一下李华裂土称王的决心。)

“陛下圣明。”长孙无忌道。

“朕是因李华想要的东西而对李华的拒绝有所预料。”李世民道。

“陛下,鉴于火药是国之利器,大唐兵工厂只能交给信得过的人管理。”杜如晦对李世民道。

“大唐兵工厂确实只能交给信得过的人管理。”李世民对杜如晦道。

说完,想到什么的李世民补充道:“克明,李华还建议新组建的大唐兵工厂直接听命于朕——其他衙署不得插手大唐兵工厂。”

听见李世民的补充,杜如晦看向房乔和长孙无忌。

与此同时,房乔和长孙无忌也看向杜如晦。

一秒钟后。

“陛下,臣觉得李华的建议甚佳。”收回目光的杜如晦开口道。

“玄龄、辅机,朕该采纳李华的建议吗?”李世民朝房乔和长孙无忌问道。

“陛下,臣亦以为李华的建议甚佳。”房乔和长孙无忌齐声回答道。

“既然你们都说好,朕就采纳李华的建议——新组建的大唐兵工厂直接听命于朕。”李世民道。

(因李华提到野心者可以利用火药偷袭宫廷,为避免火药配方和火药成品外泄,李世民早就决定直辖大唐兵工厂。)

……

——————————

申时。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李华,你来找我,所为何事?”长孙皇后朝李华问道。

“我想请您带我去掖庭宫看看。”李华回答道。

“你去掖庭宫干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听闻掖庭宫是宫女居住的地方。”李华回答道。

“你不会是想去掖庭宫挑选陛下答应给你的一万宫女吧?”长孙皇后问道。

“我就是去掖庭宫挑选天子答应给我的一万宫女。”李华回答道。

“你还真是心急。”长孙皇后道。

“我是想早一日收获属于我的一万宫女。”李华道。

“李华,你还没把你的制盐法交给陛下。”长孙皇后道。

“我已把我的制盐法写在这些纸上。”李华一边从怀中掏出一叠纸,一边开口道。

说完,李华把写好制盐法的纸张放在一旁的桌案上。

长孙皇后看了一眼桌案上的纸张,开口道:“你的制盐法还未得到证实。”

“挑选一万宫女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李华道。

“什么意思?”长孙皇后问道。

“我去掖庭宫挑选宫女,天子命人证实我的制盐法。”李华回答道,“待我挑选好一万宫女,我的制盐法想必也得到了证实。”

“如此,两不耽误。”

“要是你的制盐法不能大幅度压缩成本呢?”长孙皇后问道。

“你们可以尽数收回我挑选好的宫女。”李华回答道。

“李华,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长孙皇后道。

“请说。”李华道。

“宫中的宫女由我决定去留。”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我是不是可以把您说的话理解为您替我挑选天子答应给我的一万宫女吧?”李华问道。

“你的理解非常正确。”长孙皇后回答道。

“怎么会这样。”李华皱眉道。

“李华,陛下并未允诺你亲自挑选他答应给你的一万宫女。”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由您替我挑选天子答应给我的一万宫女是您的主意,还是天子的主意?”李华问道。

“是我的主意。”长孙皇后回答道。

“您怎么会想到替我挑选天子答应给我的一万宫女?”李华问道。

“一万宫女不是小数目。”长孙皇后回答道。

“没听明白。”李华一脸茫然的开口道。

“宫中的所有宫女加在一起,优秀者不足一万。”长孙皇后道。

“明白了。”李华道。

“你明白就好。”长孙皇后道。

“皇后殿下,您不会是想把宫女中的拙劣者都推给我吧?”李华面色怪异的问道。

“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长孙皇后道。

言毕,长孙皇后接着问道:“李华,你怎么会那样看我?”

面对长孙皇后的询问,李华尴尬一笑。

“皇后殿下,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李华一脸歉意的开口道。

“你的道歉还真是新颖。”长孙皇后道。

“还请您接受我的道歉。”李华语气诚恳的开口道。

“你的道歉,我接受了。”长孙皇后道。

见长孙皇后接受自己的道歉,李华长舒一口气。

“皇后殿下,关于挑选宫女一事,我有两点想法。”李华道。

“你说。”长孙皇后道。

“第一,我想尽可能的收获识字的宫女。”李华道。

“我会考虑你这一想法。”长孙皇后道。

“第二,您为我挑选的宫女,其年龄不能超过三十五岁。”李华道。

“可以。”稍作思索的长孙皇后开口道。

“多谢皇后殿下。”李华感谢道。

“李华,在挑选宫女一事上,你就只有两点想法?”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难道你不想多收获一些貌美的宫女?”长孙皇后问道。

“能入宫的女子必定容貌姣好。”李华回答道。

“原来如此。”长孙皇后道。

……

——————————

傍晚时分。

东宫。

丽正殿。

正殿。

“晒盐法!?”看完李华送至长孙皇后那里的纸张的李世民朝长孙皇后问道,“皇后,你觉得晒盐法可行吗?”

“应该可行。”长孙皇后回答道,“不过——”

(长孙皇后看过李华写在纸上的晒盐法。)

“不过什么?”李世民问道。

“我不敢保证晒盐法能大幅度压缩制盐成本。”长孙皇后回答道。

“现在,你我只能寄希望于李华没有说大话——晒盐法真能大幅度压缩制盐成本。”李世民道。

“事到如今,也唯有如此。”长孙皇后道。

“皇后,关于挑选宫女一事,我想说一点。”李世民道。

“请说。”长孙皇后道。

“掖庭宫中,有一部分宫女是籍没入宫者——你替李华挑选宫女时,把籍没入宫的宫女尽数划拨给李华。”李世民道。

“这样做,妥当?”长孙皇后问道。

“在李华提出的两点想法中,没有不要籍没入宫的宫女。”李世民回答道。

“籍没入宫的宫女进入掖庭宫时,受过炙面之刑。”长孙皇后道。

(籍没入宫的宫女受过炙面之刑不等于籍没入宫的宫女惨遭毁容式炙面。)

(韦珪在贞观时期的经历可以侧面证明籍没入宫的宫女并未惨遭毁容式炙面——韦珪惨遭毁容式炙面意味韦珪既不可能在贞观元年被册封为贵妃、也不可能在贞观二年诞下纪王李慎。)

“我的姬妾中,也有人受过炙面之刑。”李世民道。

(此时,李世民的后宫只有长孙皇后一人——韦珪等人尚未被李世民册封为妃嫔。)

“陛下,我把籍没入宫的宫女送交李华时,李华有可能拒绝收纳籍没入宫的宫女。”长孙皇后道。

“你对李华说——他若不要籍没入宫的宫女,我们不另外替补其他宫女。”李世民道。

“据我所知,有一些籍没入宫的宫女已超过三十五岁。”长孙皇后道。

“你可以把年龄过线者剔除在外。”李世民道。

“陛下,我会按照您的意思为李华挑选宫女。”长孙皇后道。

李世民点点头,开口道:“你把你挑选出的一万宫女交到李华手里后,记得留意一下他对一万宫女的安排。”

“您想知道李华如何安排一万宫女?”长孙皇后问道。

“其实,我是想知道李华对籍没入宫的宫女的安排。”李世民回答道。

“你为何想知道李华对籍没入宫的宫女的安排?”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对籍没入宫的宫女的安排可以反映李华对大唐的态度。”李世民回答道,“毕竟籍没入宫的宫女都是大唐罪人的亲属。”

“明白了。”长孙皇后道。

“皇后,你留意李华对籍没入宫的宫女的安排时,一定要注意方法。”李世民道,“我不希望李华察觉我在试探他。”

“我一定会注意方法。”长孙皇后道。

“还有,你——”李世民面带犹豫的开口道。

“陛下,你想说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皇后,我希望你能择日安排丽质和李华见面。”李世民回答道。

“你想让丽质和李华多多亲近?”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我会择日安排丽质和李华见面。”长孙皇后道。

“丽质和李华见面时,你要在一旁照看着。”李世民道。

“丽质和李华见面时,我不在旁边胜过我在旁边。”长孙皇后道。

“皇后,李华心性成熟、心思深沉。”李世民道。

第10章 退让(9)

“您怕丽质吃亏?”长孙皇后问道。

“我担心李华把他的心机用在丽质身上。”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丽质和李华见面时,我会在一旁照看着。”长孙皇后道。

……

——————————

武德9年9月4日。

未时。

东宫。

显德殿。

正殿。

“李华,说出你的来意吧。”李世民对李华道。

“陛下,我想从您这里挣些钱。”李华对李世民道。

这一刻,李世民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你刚才可是说你想从朕这里挣些钱?”李世民面色诧异的问道。

“您没听错——我刚才就是说我想从您这里挣些钱。”李华回答道。

“原来朕的耳朵没出问题。”李世民道。

“陛下,我缺钱。”李华道。

“你缺钱,朕就得给你钱?”李世民问道。

“是挣钱,不是给钱。”李华回答道。

“你在东宫内的一切用度都不需要花钱。”李世民道。

“陛下,修建别业需要钱,养活一万宫女也需要钱。”李华道。

“李华,你是不是已想好拿什么东西跟朕做交易?”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你想拿什么东西跟朕做交易?”李世民问道。

“权臣。”李华回答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陛下,想必您厌恶权臣吧。”李华回答道。

“难道你能解决权臣问题?”李世民问道。

“我知道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华回答道。

“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世民脸色严肃的问道。

李华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开口道:“陛下,在回答你的问题前,我认为我们应该先确定我的回答值多少钱。”

“你要多少,朕给多少——只要你的回答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世民道。

“爽快。”李华道。

“李华,你打算从朕这里拿走多少钱?”李世民问道。

“我打算从您这里挣走长安城一年的赋税。”李华回答道。

“你这是狮子大开口。”李世民面色不悦的开口道。

“陛下,你才说‘我要多少,您给多少’。”李华道。

“朕事先没想到你的胃口如此大。”李世民道。

“修建别业和养活一万宫女需要大笔钱财。”李华道。

“朕不可能把长安城一年的赋税都给你。”李世民道。

“您愿意为我的回答支付多少钱?”李华问道。

“两千贯铜钱。”李世民想了想,回答道。

“两千贯铜钱——这也太少了吧!”李华一脸难以置信的开口道。

“两千贯铜钱不少了。”李世民道。

“陛下,要不您就当我今天没来过?”李华问道。

“李华,你是知道的——大唐才走出隋末大乱。”李世民回答道。

“我知道大唐才走出隋末大乱。”李华道,“可是,我也很难啊!”

“这样,朕再加五百贯铜钱。”李世民道。

“陛下,国库中的钱财是不是少得可怜?”李华问道。

“国库没有多少钱。”李世民回答道。

从李世民嘴里知悉唐国国库没有多少钱,李华的思维飞速转动。

数秒钟后。

“陛下,我认为我们可以变通一下。”心中有了想法的李华开口道。

“怎么变通?”李世民问道。

“您若允许我在长安城贩卖食盐,我可以不要长安城一年的赋税。”李华回答道。

“你想在长安城贩盐?”李世民语气怪异的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李华,朕若允许你在长安城贩卖食盐,你真的不要长安城一年的赋税?”李世民问道。

“没错。”李华回答道。

“不后悔?”李世民问道。

“不后悔。”李华回答道。

“好。”李世民道,“朕允许你在长安城贩卖食盐。”

“总算有钱修建别业和养活一万宫女了。”李华一脸笑容的开口道。

把李华的笑容看在眼里的李世民开口道:“李华,朕觉得你有必要知晓一件事。”

“什么事?”李华问道。

“大唐并不禁止民间商贾自由买卖食盐。”李世民回答道。

听见李世民的回答,李华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您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唐并未实行食盐专卖制度?”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聪明反被聪明误。”李华自言自语道。

(李华一直以为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实行食盐专卖制度。)

李华的自言自语没有瞒过李世民的耳朵。

“李华,不是朕主动提议用贩盐许可换取长安城一年的赋税。”李世民道。

“陛下,交易达成后,我会履行我应该履行的义务——即便我在交易中吃了亏。”李华道。

闻言,李世民看李华的目光充斥赞许。

“现在,你该告诉朕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世民道。

“关于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我一点一点的说,您一点一点的听。”李华道。

“可以。”李世民道。

“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一步是军政分离。”李华道。

“何谓军政分离?”李世民问道。

“所谓军政分离是指不容许军人干涉国家政事。”李华回答道。

“你的意思是——大唐将士只管打战,不管其他?”李世民问道。

“您可以这么理解。”李华回答道。

“战事也是政事。”李世民道。

“陛下,我们现在不是在讨论战事和政事的关系。”李华道。

“大唐将士不应该只管打战。”李世民道。

“控军掌政者,权臣也。”李华道。

“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二步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二步是以文御武。”李华回答道。

“如何以文御武?”李世民问道。

“首先,截断由将入相的通道——”李华回答道。

不等李华把话说完,李世民就打断李华的话。

“你的意思是——大唐的将军不能凭军功入朝为相。”李世民问道。

“我就是这个意思。”李华回答道。

“截断由将入相的通道会寒了大唐将士的心。”李世民道。

“宁与钱财,莫与权力。”李华道。

“钱财只能满足底层军士。”李世民道。

“陛下,您认为高层将领比底层军士重要?”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我认为底层军士比高层将领重要。”李华道。

“这只是你的想法。”李世民道。

“一位深得军心的将军做宰相,您能睡安稳?”李华问道。

李世民看了一眼李华,没说话。

“其次,派遣文官出任军队的领导人——即禁止武将担任兵部尚书。”李华道。

“如何以文御武,你说完了吗?”李世民问道。

“说完了。”李华回答道。

“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三步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三步是禁止官吏久任一职。”李华回答道。

“什么叫做‘禁止官吏久任一职’?”李世民问道。

“禁止官吏久任一职是指禁止官吏长时间任职某个职位。”李华回答道。

“多少年算长时间?”李世民问道。

“超过十年肯定算长时间。”李华回答道。

“超过十年是算长时间。”李世民道。

“陛下,在某些关键性职位上,官吏的任职时间还要缩短。”李华道。

“关键性职位是指什么职位?”李世民问道。

“如吏部尚书、民部尚书之类的职位。”李华回答道。

“管理天下官吏的吏部尚书和管理天下钱粮的民部尚书确是关键性职位。”李世民道。

“说起来,兵部尚书也属于关键性职位。”李华道。

李世民点点头,问道:“在某些关键性职位上,官吏的任职时间最长应为多久?”

“最长不能超过五年。”李华回答道。

“五年——不长不短。”李世民道。

“陛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四步是强制退休。”李华道。

“何谓强制退休?”李世民问道。

“所谓强制退休是指勒令一定年纪的官吏致仕。”李华回答道。

“一定年纪是指多大?”李世民问道。

“简单的说——宰相一级的官员,年满七十必须退休;宰相以下的高级京官,年满六十五必须退休;中低级京官和地方官员,年满六十必须退休。”李华回答道。

“地方大员年满六十也必须退休?”李世民问道。

“您要是认为地方大员的退休年纪早了些,可以改为地方大员年满六十五必须退休。”李华回答道。

“地方大员六十五岁退休,比较合适。”李世民道。

“您既觉得地方大员六十五岁退休比较合适,那就按照您的想法执行。”李华道。

“李华,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是不是还有第五步?”李世民问道。

“是还有第五步。”李华回答道。

“说说第五步。”李世民道。

“陛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五步是举荐连坐制。”李华道。

“什么叫做‘举荐连坐制’?”李世民问道。

“朝廷官吏举荐平民入朝为官,被举荐者犯罪,举荐者同罪。”李华回答道。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世民问道。

“我说的话不是这个意思。”李华回答道。

“‘被举荐者犯罪,举荐者同罪’不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么!”李世民道。

“举荐者犯罪,被举荐者无需同罪。”李华道,“被举荐者建功,举荐者不受赏。”

“李华,推行举荐连坐制会导致再无人肯为国荐贤。”李世民道。

“考虑到您说的话,推行举荐连坐制时,可以退一步。”李华道。

“怎么退?”李世民问道。

“十年内,被举荐者犯罪,举荐者同罪。”李华回答道,“十年后,被举荐者犯罪,举荐者不受罚。”

“如此,还是会导致再无人肯为国荐贤。”李世民道。

“陛下,权臣都有一张很大的关系网——推行举荐连坐制就是缩小权臣的关系网。”李华道。

“即便是权臣,也不能把平民一下子从白身推到高位。”李世民道,“所以,相较于缩小权臣的关系网,为国荐贤更重要。”

“权臣举荐的平民只会是贵族门阀的子弟,不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真正平民。”李华道。

“这一点,朕知道。”李世民道。

“如此,您就该清楚权臣可以通过举荐贵族门阀的子弟入朝为官联络其与贵族门阀的感情。”李华道。

“你说的,朕都清楚。”李世民道。

把李世民说的话听在耳中的李华开口道:“陛下,我只是告诉您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您是否接受我的说法,我不强求。”李华回答道,“毕竟大唐的是您的大唐——不是我的大唐。”

“李华,朕认为举荐连坐制不妥,你不要不满。”李世民道。

“我没有不满。”李华道。

“朕觉得你说‘大唐是朕的大唐,不是你的大唐’就是在发泄不满。”李世民道。

“这是错觉。”李华道。

“错觉就错觉吧。”李世民道,“李华,你接着说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的第六步。”

“没有第六步。”李华道。

“没有第六步!?”李世民皱眉问道,“是真的没有第六步,还是你不肯说第六步。”

“是真的没有第六步。”李华回答道。

“不要赌气不说。”李世民道。

“在正常情况下,按照我给出的五步行事,权臣出现的几率微乎其微。”李华道。

“正常情况下!?”李世民问道,“要是情况不正常呢?”

“面对非正常情况,我也束手无策。”李华回答道。

“朕不认为你会束手无策!”李世民道。

“在非正常情况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李华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意思。”李世民道。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思是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一概而论。”李华道。

第11章 退让(10)

“原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这个意思。”李世民道。

“因我预料不到非正常情况是什么情况,我——”李华道。

说到‘我’字时,李华的脑海浮现出一种非正常情况。

继而,李华改口道:“陛下,我刚才想到了一种非正常情况。”

“什么情况?”李世民问道。

“新君年幼的非正常情况。”李华回答道。

“幼主。”李世民道。

“新君年幼期间,容易出现权臣。”李华道。

“面对新君年幼的非正常情况,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世民问道。

“前任天子只可私下告诉储君谁可辅政,不可替储君任命辅政大臣。”李华回答道。

“由新君任命辅政大臣?”李世民问道。

“由新君任命辅政大臣比由前任天子任命辅政大臣更易定下新君和辅政大臣之间的君臣名分。”李华回答道。

“由新君任命辅政大臣确实比由前任天子任命辅政大臣更易定下新君和辅政大臣之间的君臣名分。”李世民赞同道。

赞同完,李世民话锋一转,问道:“在辅政大臣人选一事上,要是新君心中的辅政大臣人选和前任天子心中的辅政大臣人选不一致,怎么办?”

“如此,我也没办法。”李华回答道。

“朕还以为你知道怎么办。”李世民道。

……

——————————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丽质,稍后,我带你去见李华。”长孙皇后对李丽质道。

“不能立即带我去见李华?”李丽质朝长孙皇后问道。

“此时,李华在显德殿和你父亲谈事。”长孙皇后回答道。

“李华和我一样大,对吧?”李丽质问道。

“对。”长孙皇后回答道。

“母亲,我们现在就去显德殿找李华吧。”李丽质道。

“我不是说李华正在和你父亲谈事么。”长孙皇后道。

“李华和父亲谈论的事肯定不是国事。”李丽质道。

“你怎么知道李华和你父亲谈论的事不是国事?”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和我一样大。”李丽质回答道。

“丽质,李华和你一样大不代表李华和你父亲谈论的事不是国事。”长孙皇后道。

“连承乾哥哥都没资格和父亲谈论国事,年纪更小的李华就更不可能有资格和父亲谈论国事了。”李丽质道。

“李华有资格和你父亲谈论国事。”长孙皇后道。

“李华比承乾哥哥还厉害?”李丽质一脸惊讶的问道。

“现阶段,李华比承乾厉害。”长孙皇后回答道。

“李华竟然比承乾哥哥还厉害。”李丽质有些难以置信的开口道。

“丽质,我相信未来的承乾一定不会输给未来的李华。”长孙皇后道。

“对。”李丽质道,“未来,承乾哥哥一定不会输给李华。”

……

——————————

酉末。

东宫

谨身殿。

见李华回到谨身殿,常和(谨身殿内官阶最高的宦官)立即上前。

“尊上,陛下遣人送来了二十五斤黄金。”常和对李华道。

(被分配到谨身殿工作的宦官和宫女用‘尊上’称呼李华。)

(被分配到谨身殿工作的宦官和宫女用‘尊上’称呼李华的原因是受到李世民礼遇的李华在唐国无官无爵。)

“你说天子派人送来了二十五斤黄金?”李华一脸惊讶朝常和问道。

“是的。”常和回答道。

“常和,天子为什么派人送来二十五斤黄金?”李华满心疑惑的问道。

“奴婢不知。”常和回答道。

“来人没有明言天子赠我黄金的原因?”李华问道。

“没有。”常和回答道。

“你没问送黄金的人?”李华问道。

“上官不说,奴婢不敢问。”常和回答道。

见常和一问三不知,李华沉思。

数秒钟后。

“常和,二十五斤黄金能换多少铜钱?”想到什么的李华问道。

“二十五斤黄金能换两百五十万钱铜钱。”常和回答道。

“两百五十万钱铜钱就是两千五百贯铜钱吧?”李华问道。

“是的。”常和道。

“我知道天子赠我黄金的原因了。”嘴角微扬的李华开口道。

……

——————————

夜。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皇后,丽质和李华的见面,没出问题吧?”李世民朝长孙皇后问道。

“一切安好。”长孙皇后回答道。

“一切安好就好。”李世民道。

“陛下,难道您认为丽质和李华的见面会出问题?”长孙皇后问道。

“我有这个担心。”李世民回答道。

“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长孙皇后问道。

“今天,李华在我那里吃了个亏。”李世民回答道。

“吃亏!?”长孙皇后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未时,李华来显德殿找我……”李世民回答道,“……得知大唐并未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后,李华自语‘聪明反被聪明误’。”

“陛下,李华知道自己吃亏后,有没有说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说了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世民回答道。

“关于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权臣出现的几率,李华的说法不是胡言乱语吧?”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的说法不是胡言乱语。”李世民回答道。

“吃了亏肯认——不错。”长孙皇后道。

“对于李华吃亏认亏的做法,我也很赞许。”李世民道。

“陛下,在李华吃亏一事上,我有一点浅见。”长孙皇后道。

“说说你的想法。”李世民道。

“您能不能赐予李华一些钱财?”长孙皇后问道。

“我为什么要赐予李华一些钱财?”李世民反问道。

“李华吃亏认亏不等于李华心里没有一点介怀。”长孙皇后回答道。

“李华是有可能心存介怀。”李世民道。

“李华手里握有高产农作物的种子——大唐需要高产农作物的种子。”长孙皇后道。

“皇后,李华去见丽质时,朕就派人往谨身殿送去二十五斤黄金。”李世民道。

“陛下圣明。”长孙皇后道。

……

——————————

武德9年9月5日。

东宫。

显德殿。

正殿。

“陛下,我想出宫。”李华对李世民道。

“出宫!?”李世民眉头一挑,问道,“李华,你想去哪?”

“我想去长安城内的东西两市看看。”李华回答道。

“一定要去?”李世民问道。

“整天呆在东宫,实在无聊。”李华回答道。

“李华,你去东西两市的原因是不是你想在东西两市开设盐铺?”稍作思索的李世民问道。

“昨天,我收下了您遣人送至谨身殿的黄金。”李华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我没有退回您遣人送至谨身殿的黄金意味我已放弃您给我的贩盐许可。”李华回答道。

“你没必要放弃朕给你的贩盐许可。”李世民道。

“做人不能太贪心。”李华道。

“倘若不放弃朕给你的贩盐许可是贪心,你在其他方面的需求就是贪婪了。”李世民道。

“贪心是指什么都不想放弃。”李华道。

“东西两市鱼龙混杂——李华,你去东西两市,朕担心你的安全。”李世民道。

“陛下,您可以派兵保护我。”李华道。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李世民道。

“我在大唐没有仇人。”李华道。

“朕还是担心你的安全。”李世民道。

见李世民始终不许自己去东西两市,李华眉头微皱。

“既如此,我不去东西两市了。”李华道。

“你不出宫了?”李世民问道。

“我只是不去东西两市,不是不出宫。”李华回答道。

“你要去哪?”李世民问道。

“我想去您答应给我的温泉地。”李华回答道。

“说到朕答应给你的温泉地,李华,你想要的温泉地是不是在宁民县境内?”李世民问道。

“宁民县在哪里?”李华问道。

(李华不了解蓝田县的变迁。)

“你不知道宁民县在哪里?”李世民面带讶色的问道。

“我不知道宁民县在哪里。”李华回答道。

“据朕所知,长安城东南、终南山北麓就只有宁民县境内有温泉。”李世民道。

“陛下,您这里有长安城周边的地图吗?”李华问道。

“当然有。”李世民回答道。

“能不能请您在地图上指出宁民县所在?”李华问道。

“长安城周边的地图是机密文档。”李世民回答道。

“也就是说,我不能看长安城周边的地图?”李华问道。

“如果你保证不对外透露地图内容,朕可以允许你看长安城周边的地图。”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我保证不对外透露地图内容。”李华道。

得到李华的保证,李世民示意常福去拿长安城周边的地图。

一会儿后。

李世民指着地图(地图摆在李世民身前的桌案上)某处,介绍道:“这里是宁民县。”

把李世民指出的地方看在眼里的李华一脸惊讶的开口道:“没想到这里居然有一座县城。”

“李华,你在地图上指一下你想要的温泉地。”李世民道。

闻言,李华上前。

“陛下,我想要的温泉地在这里。”李华指着地图上的某处,介绍道。

“你指的地方归宁民县管辖。”李世民道。

“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想要的温泉地归蓝田县管辖。”李华道。

“武德二年,分蓝田县为白鹿、蓝田二县。”李世民道,“翌年,改白鹿县为宁民县。”

“原来是这样。”李华恍然道。

“李华,你想要的温泉地离长安城数十里。”李世民道。

“我知道我想要的温泉地离长安城数十里。”李华道。

“你现在去你想要的温泉地意味你今天回不了宫了。”李世民道。

“这一点,我清楚。”李华道。

“看来,你是准备在你想要的温泉地过夜。”李世民道。

“可以的话,我想在我想要的温泉地呆两三天。”李华道。

“你为什么想在你想要的温泉地呆两三天?”李世民问道。

“我想实地考察一下我想要的温泉地。”李华回答道。

“有这个必要?”李世民问道。

“考察过后,我才能大致知晓修建别业需要多少钱。”李华回答道。

“这样的事可以交给将作监去做。”李世民道。

“修建别业是私事——我的私事可以麻烦将作监?”李华问道。

“朕说行就行。”李世民回答道。

“既如此,相关事宜就麻烦将作监了。”李华道。

“李华,你打算修建多大规模的别业?”李世民问道。

“别业至少要有一千间房屋。”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修建一千间房屋?”李世民用惊讶的语气问道。

“一间房屋住十人,一万宫女需要一千间房屋。”李华回答道。

“按照你的算法一算,一千间房屋确实不算多。”李世民道。

“通过您刚才问话的语气可知,修建一千间房屋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吧?”李华问道。

“别业朴实一点,修建一千间房屋不需要耗费太多钱财。”李世民道,“别业华丽一点,修建一千间房屋会耗资不菲。”

“如此说来,我需要大出血啊!”李华道。

“这么说,你是打算修建华丽一点的别业?”李世民问道。

“只有华丽一点的别业才配得上我想好的别业名字。”李华回答道。

“说说你想好的别业名字。”李世民道。

“养心殿。”李华道。

“养育的养,心性的心?”双目闪过一道精芒的李世民问道。

“正是。”李华回答道。

“养心殿——好名字。”李世民道。

听见李世民的话,李华的心里生出一个想法。

“陛下,能不能请您为我的别业题写名字?”李华问道。

李世民没有回答李华的问题,而是开口道:“李华,你该多练练毛笔字了。”

“我知道我的毛笔字不堪入目。”李华道。

“知道不足就要下功夫弥补自身不足。”李世民道。

“我听您的。”李华道。

“李华,你的别业修建好了以后,朕会为你的别业题写‘养心殿’三字。”李世民道。

“多谢陛下。”李华感谢道。

第12章 退让(11)

“你的感谢,朕收下了。”李世民道。

“陛下,请您让殿内的宦官、宫女都退下。”李华道。

“你又想对朕说某些不宜被他人听见的话?”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常福,你和殿内的其他宦官、宫女都退出去。”李世民对常福道。

闻言,常福当即领着正殿内的宦官、宫女退出正殿。

十数秒钟后。

“说吧。”李世民对李华道。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李华对李世民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鉴于您对我的帮助,我想回报一下您。”李华回答道。

“回报!?”李世民道,“李华,你不是道谢了么!”

“我道谢后,突然发现口头道谢不足以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李华道。

“那么,你打算如何回报朕?”李世民问道。

“陛下,我打算用‘贤才’回报您。”李华回答道。

“你要荐贤?”李世民问道。

“不!不!不!”李华回答道。

“不是荐贤是什么?”李世民问道。

“抡才。”李华回答道。

“你想告诉朕如何选拔人才?”稍作思索的李世民问道。

“我想告诉您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李华回答道。

“朕知道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李世民道。

“这么说,您是不想听我说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李华道。

“朕说‘朕知道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的意思是朕希望您说些有新意的话。”李世民道。

“您担心我老调重弹?”李华问道。

“朕有此担心。”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您尽可以安心——我不会老调重弹。”李华道。

“如此,你说说如何从民间选拔人才吧。”李世民道。

“在现有条件下,从民间选拔人才的最佳方法是考试。”李华道。

“你嘴里提及的考试是指科举吧?”李世民问道。

“在大唐,用考试的方式从民间选拔人才属科举范畴。”李华回答道。

“李华,科举属老调重弹。”李世民道。

“您说科举属老调重弹,我不否认。”李华道。

“你刚才说‘你不会老调重弹’。”李世民道。

“我要说的是——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李华道。

“公正!?”李世民问道,“难道你认为当下的科举制不公正?”

“在我眼里,当下的科举制不公正。”李华回答道。

“你确定你了解当下的科举制?”李世民问道。

“对当下的科举制,我了解不多。”李华回答道。

(李华对唐代科举制有一定的了解。)

“对当下的科举制了解不多的你说当下的科举制不公正,朕该信吗?”李世民问道。

“看待一种制度是否公正,不一定要对相关制度有彻底的了解。”李华回答道。

“当下的科举制,哪一点不公正?”李世民问道。

“在当下的科举制中,考生上交的考卷有没有遮蔽其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李华问道。

“没有。”李世民回答道。

“考生上交的考卷没有遮蔽其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意味考官可以依据自身对考生的喜恶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华道。

“考官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李世民道。

“贵族门阀看不起庶族寒门。”李华道。

“朕是不是可以把你说的话理解成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问道。

“您的理解非常正确。”李华回答道。

“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不会那么没风度。”李世民道。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李华道。

闻言,李世民眉头一皱。

把李世民的表情看在眼里的李华问道:“陛下,大唐自立国至今,应该举行过数次科举了吧?”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在举行过的数次科举中,有几位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折桂?”李华问道。

“在举行过的数次科举中,甚少有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折桂。”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有时候就是那么没风度。”李华道。

“李华,你忘了一种可能性。”李世民道。

“甚少有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折桂的原因不是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而是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不如出身贵族门阀的考生?”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回答完,李世民接着道:“朕相信你肯定清楚出身贵族门阀的考生比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更有机会接触经典。”

“我不否认出身贵族门阀的考生比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更有机会接触经典。”李华道。

“所以,你不要臆测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道。

“但愿您是对的——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不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华道。

“从你说的这句话可知,你还是认为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道。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李华道,“陛下,大唐的官位是有数的。”

“朕以为出身贵族门阀的考官不会恶意打压出身庶族寒门的考生。”李世民道,“不过,因人有七情六欲,朕认为考官是有可能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说到这里,李世民问道:“李华,遮蔽考生的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是不是能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遮蔽考生的姓名、籍贯等表明身份的信息是为糊名,又称弥封。”李华回答道,“单靠糊名并不能有效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糊名为什么不能有效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世民问道。

“字迹。”李华回答道。

“以字辨人?”李世民问道。

“就是以字辨人。”李华回答道。

“除糊名外,朕若想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还要怎么做?”李世民问道。

“誊录。”李华回答道。

“什么是誊录?”李世民问道。

“把已糊名的考卷交给善写楷书的书吏用正楷抄录一遍。”李华回答道。

“好办法。”李世民赞赏道。

“誊录过后是对读。”李华道。

“何谓对读?”李世民问道。

“对读就是核对原卷和誊录卷。”李华回答道。

“是应该对读。”李世民道。

“对读有两项标准。”李华道。

“哪两项标准?”李世民问道。

“其一,原卷和誊录卷应当一字不差;其二,誊录卷的字体不能有鲜明的书写者特色。”李华回答道。

“对读是要有你说的这两项标准。”李世民道。

“陛下,不打折扣的实施糊名、誊录、对读后,考官也就难以再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华道。

“难以!?”李世民问道,“不打折扣的实施糊名、誊录、对读不能彻底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

“不能。”李华回答道。

“如何才能彻底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世民问道。

“我只知道最大限度的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不知道如何彻底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李华回答道。

“李华,在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一事上,你是不是没有其他要说的了?”李世民问道。

“在防止考官因自身对考生的喜恶而随意决定考生的去留、名次一事上,我没有其他要说的了。”李华回答道,“在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一事上,我还有话要说。”

“说。”李世民道。

“首先,选择考官时,应当避免考官和考生存在亲戚、师徒之类的亲密关系。”李华道,“其次,选定考官后,相关考官要锁院。”

“何谓锁院?”李世民问道。

“所谓锁院是指考官不得出入考场、不得与外界交通消息。”李华回答道。

“把考官软禁在考场中?”李世民问道。

“用‘软禁’一词形容锁院,不算错。”李华回答道。

“相关考官为什么要锁院?”李世民问道。

“锁院能有效避免考题在开考前外泄。”李华回答道。

“从考题出来至开考,时间不短。”李世民道。

“不对。”李华道。

“哪里不对?”李世民问道。

“锁院的起止日期不是从考题出来至开考。”李华回答道。

“锁院的起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李世民问道。

“自官员得知自己被选为考官之日起,至科举放榜之日止。”李华回答道。

“锁院的截止日期为什么要从开考日延后至放榜日?”李世民问道。

“考生考完不等于科举结束。”李华回答道。

“阅卷?”李世民问道。

“不受外界影响的阅卷才是公正的阅卷。”李华回答道。

“李华,从官员得知自己被选为考官之日至科举放榜之日,时间很长。”李世民道。

“我知道。”李华道。

“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会遭非议。”李世民道。

“刚开始时,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是会遭非议。”李华道。

“你既知道——”李世民道。

不等李世民把话说完,知道李世民想说什么的李华出声打断李世民的话。

“那些非议不过是无关痛痒的非议。”李华道。

“那些非议可不是无关痛痒的非议。”李世民道,“毕竟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涉及官员体面。”

“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用意是为国择贤。”李华道,“非议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就是存心期盼大唐奸佞当道。”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陛下,您可以通过身边的宦官向外表明‘非议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就是存心期盼大唐奸佞当道’。”

“朕通过身边的宦官向外表明‘非议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就是存心期盼大唐奸佞当道’只能堵住官员们的嘴——在官员们心里,朝廷长时间软禁考官的行为依旧是有辱斯文之举。”李世民道。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李华道,“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一刻,李世民沉默。

两三秒钟后。

“世间确实少有两全事。”李世民道。

“所以,相较于官员们的内心活动,通过科举制从民间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李华道。

“两害相权取其轻。”李世民道。

“陛下,关于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我就说到这里为止。”李华道。

“你把你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李世民问道。

“我把我该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李华回答道。

“你给出的回报,朕很满意。”李世民道。

“您满意就好。”李华道。

“李华,如何公正的运用科举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是你的治国之道的一部分吧?”李世民问道。

“如何公正的运用考试机制从民间选拔人才是我的治国之道的一部分。”李华回答道。

(李世民提及的科举制和李华提及的考试机制不是一回事——李世民没有意识到他提及的科举制和李华提及的考试机制不是一回事。)

“说心里话,朕对你的治国之道越来越感兴趣了。”李世民道。

“您若想了解我的治国之道,可以看我如何治国。”李华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愿意辅佐朕治理大唐?”李世民问道。

“您的理解有误。”李华回答道。

“你说的话该如何理解?”李世民问道。

“您可以通过我对我的国家的治理了解我的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第13章 退让让(12)

“看你治理你的国家是远观,你辅佐朕治理大唐是近看——远观不如近看。”李世民道。

“我倒是认为远观好过近看。”李华道。

“李华,你就这么执着于裂土称王?”李世民问道。

“我不否认我对开国承家的执着。”李华回答道。

“之前,朕告诉你朕还没想好是否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道。

“之前,您是对我说您还没想好是否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华道。

“其实,在是否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一事上,朕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道。

“原来您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华道。

“朕说出自己的态度后,你是不是很失望?”李世民问道。

“此刻,我的内心反应不是失望,而是庆幸。”李华回答道。

“庆幸!?”李世民问道,“你的内心反应真是庆幸?”

“千真万确。”李华回答道。

“这怎么可能。”李世民道。

“只要您还没做出最终决定,我就还有机会——即便你现在的态度是倾向于不允许我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华道。

“你要知道——一个人的态度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李世民道。

“笑是一天,哭也是一天。”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与其用悲观的心态面对某事,还不如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某事。”李华回答道。

“李华,放弃裂土称王吧。”李世民道。

“陛下,关于开国承家,我愿意再退让一步。”心思数转的李华开口道。

“怎么退让?”李世民问道。

“我可以放弃汉中。”李华回答道。

“你真的愿意放弃汉中?”李世民问道。

“我真的愿意放弃汉中。”李华回答道。

“你知不知道汉中对巴蜀两地的意义?”李世民问道。

“汉中是巴蜀两地的北大门。”李华回答道。

“原来你知道汉中对巴蜀两地的意义。”李世民道。

“陛下,您不仅可以保留汉中,还可以在汉中驻屯重兵。”李华道。

“你不介意朕在汉中驻屯重兵?”李世民问道。

“不介意。”李华回答道。

“朕在汉中驻屯重兵意味朕可以随时发兵南下。”李世民道。

“我不过是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五十年后,巴蜀两地会回归大唐。”李华道。

“你这句话的意思是朕发兵南下得不偿失?”李世民问道。

“鉴于巴蜀两地最终会回归大唐,您发兵南下确实是得不偿失之举。”李华回答道。

“朕发兵南下可以早日收回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大战一起,生灵涂炭。”李华道,“陛下,得到一个完整的巴蜀远胜得到一个残破的巴蜀。”

“李华,朕有一事不明。”李世民道。

“什么事?”李华问道。

“你据有巴蜀两地后,打算朝哪个方向开疆拓土?”李世民问道。

“沿长江东出海外。”李华回答道。

“也就是说,你打算向海外开疆拓土?”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海外可是蛮荒之地。”李世民道。

“对我而言,蛮荒不算什么。”李华道。

“假设你不在意蛮荒。”李世民问道,“以假设为背景,你何不向巴蜀之南开疆拓土?”

“我记得我曾对皇后殿下说我不会放过巴蜀之南。”李华回答道。

“你也曾对皇后说巴蜀之南不是你想要的地方。”李世民道。

“巴蜀之南确实不是我想要的地方。”李华道。

“海外就是你想要的地方?”李世民问道。

“海外确实是我想要的地方。”李华回答道。

“海外是蛮荒之地,巴蜀之南是不毛之地。”李世民道。

“您说这话是想表达什么?”李华问道。

“朕实是想不通你独爱海外的原因。”李世民回答道。

“一山难容二虎。”李华道。

听见李华的话,李世民怔了怔。

一秒钟后。

“在你眼中,向海外开疆拓土能有效避免‘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回过神来的李世民问道。

“我是这么认为的。”李华回答道。

“李华,朕越来越看不明白你了。”李世民道。

“什么叫做‘您越来越看不明白我了’?”李华回答道。

“你不在意海外的蛮荒,又明白‘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如此,你应该直接去海外建国才是。”李世民回答道。

“我是汉人。”李华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我直接去海外建国,最大的受益者会是海外蛮夷。”李华回答道,“陛下,我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汉人。”

“你直接去海外建国怎么就是海外蛮夷受益最大?”李世民问道。

“我来自昆仑山。”李华回答道。

“你把话说清楚。”李世民道。

“简单的说,我能给予我的国民福运。”李华道。

“你怎么给予你的国民福运?”李世民问道。

“我会把昆仑山的知识一点一点的传授给我的国民。”李华回答道。

“教书育人?”李世民问道。

“你这么理解,不算错。”李华回答道。

“教书育人就是福运?”李世民问道。

“知识改变命运!”李华回答道。

“知识改变命运——李华,你的说法很新奇。”李世民道。

“昆仑山的知识,万金难换其一。”李华道。

“也许吧。”李世民有些不以为然的开口道。

李世民的态度,李华看在眼里。

“您对昆仑山的知识不以为然,我不意外。”李华道,“毕竟你不了解昆仑山的知识。”

“李华,你刚才说你希望最大的受益者是汉人。”李世民道。

“我刚才是这么说的。”李华道。

“独爱海外的你是不是打算向海外迁移汉人?”李世民问道。

“您猜对了——我就是想向海外迁移汉人。”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向海外迁移多少汉人?”李世民问道。

“您的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您。”李华回答道。

“你不知道向海外迁移多少汉人?”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你想向海外迁移多少汉人?”李世民问道。

“自然是多多益善。”李华回答道。

“李华,即便你放弃据有汉中,朕的态度依旧是倾向于不允许你据有巴蜀两地五十年。”李世民道。

“为什么?”李华问道。

“因为朕不相信你会在五十年后把巴蜀两地归还大唐。”李世民回答道。

“我说了——您可以在汉中驻屯重兵。”李华道。

“朕在汉中驻屯重兵并不能保证大唐在五十年后能兵不血刃的收回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我该如何才能让您相信我会在五十年后把巴蜀两地归还大唐?”李华问道。

“你若答应朕一件事,朕就愿意相信你会在五十年后把巴蜀两地归还大唐。”李世民回答道。

“什么事?”李华问道。

“你建国后,由朕的儿子替你管理巴蜀两地。”李世民回答道。

(李世民的回答是李世民经历一番深思熟虑后的收获。)

“陛下,你就不怕您的儿子届时不肯把巴蜀两地归还大唐?”李华问道。

“朕还真不担心朕的儿子届时不肯把巴蜀两地归还大唐。”李世民回答道。

“没想到您这么信任您的儿子。”李华道。

“说一句粗俗一点的话——肉烂在锅里。”李世民道。

闻言,李华一滞。

“确实。”李华道,“肉烂在锅里。”

“所以,你不用操心朕的儿子届时不肯把巴蜀两地归还大唐。”李世民道。

“陛下,我不可能允许您的儿子替我管理巴蜀两地。”李华道。

“想必你清楚拒绝的后果。”想过李华会拒绝的李世民面色平静的提醒道。

“我不允许您的儿子替我管理巴蜀两地不等于我拒绝了您。”李华道。

“你不允许朕的儿子替你管理巴蜀两地等同于拒绝朕。”李世民道。

“并非如此。”李华道。

“朕不明白。”李世民道。

“陛下,您提议由您的儿子替我管理巴蜀两地启发了我。”李华道。

“启发!?”李世民问道,“朕的提议启发了你什么?”

“您可以让皇嫡女替我管理巴蜀两地。”李华回答道。

“你允许丽质替你管理巴蜀两地?”李世民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丽质不适合替你管理巴蜀两地。”稍作思索的李世民开口道。

“皇嫡女也是您的子嗣。”李华道。

“你打算迎娶丽质。”李世民道。

“我迎娶皇嫡女不影响皇嫡女是您的女儿的事实。”李华道。

“丽质嫁给你后,就是你家的人。”李世民道。

“皇嫡女嫁给我后,还是会听您的话。”李华道,“毕竟您终归是她的父亲。”

“李华,朕说了——丽质不适合替你管理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李华想了想,开口道:“陛下,您执意认为皇嫡女不适合替我管理巴蜀两地的原因无非是担心我和皇嫡女的夫妻关系影响皇嫡女听您的话。”

“这样——我愿意继续退让。”

“怎么退让?”李世民问道。

“我可以放弃迎娶皇嫡女。”李华回答道。

这一刻,李世民错愕。

“你要放弃迎娶丽质?”李世民问道。

“我是不得已放弃迎娶皇嫡女。”李华回答道。

“好一个不得已。”李世民面色不虞的开口道。

“陛下,我是真的想迎娶皇嫡女。”李华道。

“在你说出你可以放弃迎娶丽质前,朕以为你是真心想迎娶丽质。”李世民道,“此刻,朕不相信你是真心想迎娶丽质。”

“对我而言,迎娶皇嫡女有利无弊。”李华道,“所以,我确实是真的想迎娶皇嫡女。”

“你说的这句话,朕很不满意。”李世民道,“李华,朕相信你知道朕为何很不满意你说的这句话。”

“我知道。”李华道。

李世民先深深的看了一眼李华,然后问道:“朕的女儿是朕的子嗣,朕的儿子也是朕的子嗣——你为什么只允许丽质替你管理巴蜀两地?”

话落,想到什么的李世民补充道:“朕提出的问题的背景是假设你和丽质并非夫妻。”

“我只允许皇嫡女替我管理巴蜀两地的原因是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满足。”李华回答道。

“满足!?”李世民问道,“你的言外之意是朕的儿子不会满足于替你管理巴蜀两地?”

“您的儿子有很大可能不满足于替我管理巴蜀两地。”李华回答道。

“朕会嘱咐朕的儿子不要乱来——如果你同意朕的儿子替你管理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我是外人。”李华道。

“你不相信朕会嘱咐朕的儿子不要乱来?”李世民问道。

“我相信您会嘱咐您的儿子不要乱来。”李华回答道。

“那么,你说‘你是外人’是何意?”李世民问道。

“人这一辈子很长。”李华回答道。

“你认为朕的嘱咐只能起一时之效?”李世民问道。

“您认为您的嘱咐能让您的儿子奉行一辈子?”李华反问道。

“朕的儿子会始终践行朕的嘱咐。”李世民回答道。

听见李世民的话,李华微微一笑。

笑完,李华开口道:“您的儿子乱来时,我相信您的选择只会是帮您的儿子对付我。”

李华的态度让李世民眉头一皱。

“按照你的逻辑,丽质也有可能不满足于替你管理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诚然,皇嫡女是有可能不满足于替我管理巴蜀两地。”李华道,“但是,皇嫡女不会乱来。”

“丽质怎么就不会乱来?”李世民问道。

“我能允许皇嫡女替我管理巴蜀两地不代表您能允许皇嫡女替您管理巴蜀两地。”李华回答道,“退一步,您能允许皇嫡女替您管理巴蜀两地不代表大唐的朝臣会允许皇嫡女替大唐管理巴蜀两地。”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陛下,皇嫡女认识到大唐的朝臣终归不会允许她替大唐管理巴蜀两地后,乱来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