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助大唐迎贞观 - xp1024.com
《我助大唐迎贞观》


第1章 古墓

李建国,年方二十三,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的本科生。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简单地说就是造房子。李建国个人喜欢的是考古方面的学问,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对古时候各个朝代的奇闻趣事都很感兴趣。不过,这些东西在他父亲眼里就是所谓的不务正业,再加上家里的亲戚包括他父亲都是做的建筑行业,最终李建国妥协了。

虽说爱好不是土木专业,不过选了土木专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李建国的父亲李新华是项目经理,可以“走后门”,最终也是把他放到了一家公司里,整天与电脑相伴,朝九晚五,开始了与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枯燥无味的生活,呜呼哀哉!

这一天,老总让李建国到公司的一个项目上走一趟,不知道是不是老板想给他“放假”了,那个项目的负责人正是李新华,李建国当时也没有想太多,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出发了。

李新华负责的那个工地在SD济南,因为这个项目投资比较大,李新华已经在济南呆了六年了,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建国去SD玩了不止一次了。

李建国到过SD很多地方,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孔子故乡曲阜,美不胜收的百草园,济南的趵突泉和芙蓉街等等。每次去这些地方,他都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古代,历史的气息萦绕在自己身旁,让李建国久久难以忘怀,但是终归还是要走出这些地方,回归到现实,步入城市的喧嚣。

下午时分,到达了济南西站,走出站台,李建国便瞧见自己的父亲早已在那里等候了,看来这一切李新华已是“洞察先机”了。

“欢迎公司领导来工地视察!”李新华突然冒出了这一句,边说边迎了上来,李建国感觉到这完全是无底线地讽刺。

李建国并没有搭理他,李新华也没有继续调侃的意思。上了车后,李建国才开口说了一句。

“爸,你下次能不这样明目张胆地给我请假吗?”

“怎么了?”李新华佯作不知道地问了一句。

“还怎么了,你工地上有什么事要交接就不能让公司安排别的人来吗?让我过来这不是摆明了让我偷懒吗?我可是个热爱工作的良好青年,你这影响可不好啊!”看到自己父亲的样子,李建国也是故作严肃地说道。

李新华突然笑了一声:“噗嗤,我说你想什么呢?你爸我是这样的人吗?工地上三期正式开始,今天是土方开挖,我让你过来呢,一是想让你多学点东西,二是走的时候把一些资料带回公司,还偷懒呢!我可不是以权谋私的人!”

“啊?敢情不是给我放假啊?拿我当跑腿的了?”李建国眼睛瞪大了看着自己的父亲。

“你现在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现在的你就是白纸一张,上面什么都没有。”

听了父亲的话,很明显李建国是不认同的,当下也是反驳了:“爸,你这么说就是小瞧我了,怎么说我也是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怎么可能会是像你说的白纸一张。”

……

一路上父亲问了李建国一些公司里的事,李建国也一五一十地回答了。半个小时后,总算是到了工地项目部了。李建国上一次来这里是去年了,今年来到这里已是大变样了,因为这个项目是商业住宅楼,一期和二期已经完工了,一幢幢高楼也是拔地而起,工地上也是人来人往,准备着三期的建设。挖土机也是有着好几台,想来是开挖土方的。

李新华把李建国带到了他的经理办公室,把东西放下,说了一句:“走,我们一起去工地上看看。”说完便是拿着安全帽走了出去。李建国连忙在桌上拿了一个安全帽跟了上去。

两人来到了工地上,突然有一个工人走了过来,对李新华说:“经理,你可来了,那里出了点事,你快过来看看。”

两人顺着那个工人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有一群人围在那里,挖机也是停了下来。李新华眉头一皱,边走边问:“出什么事了?是有人受伤了吗?”因为工地上的安全事故偶尔也会发生,但是近几年工地管理已经趋于完善,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安全事故。

那工人也是连忙回答:“那倒不是,只是挖机挖土的时候,突然挖到了一些东西,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也不敢再挖了,大伙也是过去看热闹。”

“大伙都让让,经理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人群让开了一条路,两人走上前,才是看到土方下面的情况。那是一扇古老的双开门,半面已经有所损坏,应该是挖机造成的,另外半面完好无损,在门上还有着一些精美的壁画,透过那破损的半面门,可以清楚的看到里面是一个斜坡,一节一节的阶梯延伸到深处,没错,这是一座古墓!

工人也都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的看着李新华,有人开口了:“经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啊,怎么地底下还有门啊,是不是通到地府的?”

李新华眉头紧皱,并没有回答那个人。李建国听到那个工人的话,也是忍不住地笑了一声。李新华瞪了他一眼,不过李建国并没有理会,只是捎了捎头,说了一句:“爸,这应该是一座古墓,而且根据我的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一座唐朝的墓葬。我建议不要再挖了,联系文管部门,这属于文物了。”

工人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些一无所知,就连李新华也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地看着他,“你小子又是怎么知道这些东西的?”

“这些是我的爱好,这扇门后是墓道,墓道采用斜坡设计是唐朝墓葬特有的风格,而且门上还有精美的壁画,想来墓主身份不低,至少也是某些贵族官僚的墓。我觉得还是先停工吧!”李建国看向自己的父亲,面带严肃地说了一句。

工人们顿时骚动了起来,因为停工不是小事,可能会延误工期,当下一个个的也是看着李新华,显然是等他的决定。

李新华沉默了一会,吐出了一句:“那先停工吧,我联系一下有关部门!”

第2章 下墓

项目部办公室里,李新华正在打电话。

“哎,好的,我们工地现在已经停工了,你们尽快派人过来一趟。嗯,好的!”

李新华挂完电话,李建国也是走了进去,“爸,你刚刚是联系了文管部门了吗?”

“嗯,没错。不过这一次你小子倒是做的不错。刚才人家说了,幸亏有你,要是我们继续挖掘的话,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坏。人家说了,明天过来要给你表扬哦!”李新华笑嘻嘻地说了一句,“没想到你的那些不务正业的爱好有些时候还能起到一些作用啊!”

李建国没好气地白了自己父亲一眼,“要不然你非要我选择土木工程专业,现在的我可能已经是一名考古学家了!”

“少在那里扯了,你先休息一会吧,文管部门的人明天会过来的,到时候再看吧!”

“爸,我有个想法,不知道你能不能答应我?”

“哦?你说说看。”

“我想进入那座古墓里看看!”李建国满是期待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坚定不移地说了一句。

“不行!这绝对不可以!”

“爸,你是知道的,我一向很喜欢历史,考古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这次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那古墓下面是个什么情况我们心里根本没底,万一有什么危险怎么办?你还是等明天人家文管部门的人来了,再跟着过去看看就行了。”

“爸!”

“好了!我说了不准就是不准,你先去休息吧!”李新华摆了摆手,示意李建国出去。

走出了办公室,李建国虽然有些沮丧,但是光凭父亲的一番话显然是不能打消他下墓的念头的。既然明着不行,那就等大伙都睡着了,自己悄悄地下去看看。

夜慢慢的静了下来,项目部上也是没了任何嘈杂,李新华也是早早地回房间睡觉了。李建国找来了手电筒,塑胶手套,还有绳索之类的一些必备物品。这也是他从网上搜到的,为了避免损坏墓室里的东西,手套是必备的。因为墓室里留下的任何东西,都是民族的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李建国拿着这些东西,悄悄地溜出了房间,慢慢地朝着工地上走过去。李新华也是让人用安全带把那块地方围了起来,虽然在黑夜里,但是还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打着手电筒,找到那块地方是轻而易举。李建国慢慢地爬下基坑,用手电筒照着那扇门,此时也是仔细地看清了门上的壁画,壁画可以说是精美绝伦,呈现的是一个个舞姿曼妙绰约的女子,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有半扇门被挖机损坏了一部分。通过损坏的这半扇门,我可以清楚地嗅到古墓里的气味,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简直是妙不可言!

此时李建国的心情也是激动万分,他也很想早一点进去看看,也不知这座古墓是否是唐朝的墓葬。李建国一向对大唐文化十分敬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还有那名留青史的一代女皇帝武则天,自然还少不了令人称颂的唐诗。他已经是等不及了,深吸了一口气,朝着那扇门走了过去。走到门前,李建国戴上了塑胶手套,门上有两个拉环,左右各一个,李建国轻轻地推开了门,打着手电照了进去。跟白天所看到的情况一致,是一段斜着向下的阶梯。李建国慢慢走下阶梯,往墓室深处延伸的应该就是墓道了。这是一条笔直的墓道,墓道的墙壁上刻画的依旧是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壁画上的人物穿着令人眼前一亮,服装上的图案大多都是花花草草,不过却给人一种自由,丰满的感觉,这些倒很像是唐朝的艺术风格。

李建国没有就此停下脚步,继续朝着墓室走去。走了大概两三分钟,终于是到了墓道的尽头,此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比较大的墓室,呈圆形,往上慢慢变尖,是一个锥形墓室。墓室顶部有着几个天井,很像是现在的四合院。墓室的四周有着几个站立的陶俑,以作为墓主的陪葬。墓室的地面上到处堆放着一些瓷器和其他陶制器具,想来应该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

在墓室的中央就是棺椁了。李建国也是慢慢走上前去,想看清楚点。最上面的是个长方箱形木制棺材,在棺材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看上去很是气派。棺材下面是一座石制棺床,这是唐朝时期墓葬的特色。一般的平民下葬所用的棺床是土制的或者直接不设棺床,富贵人家或者一般的小官所用的是砖棺床,只有一些贵族或者大官才会用石棺床。看来这座古墓的主人生前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棺床正前方是一座石碑,上面所记载的是墓主生平的事,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石碑损毁的较为严重,已经是看不太清楚了,而且上面的字所用的是楷书,所以辨识起来也是有一点的难度。不过李建国也是可以看出个大概,墓主生前是唐朝正四品上的官员,官拜中书侍郎。唐朝的官员品级分为正,从,上,下,共九品三十级,所以这个墓主的官位算是四品中最高的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墓葬才会有这样的规格。

李建国又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木棺,这口木棺所用的也是上等木料。不过让他感兴趣的还是木棺上所雕刻的图案,上面雕刻着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与唐朝的服饰风格相差无几,甚是精美。

李建国又继续走到了墓室的四周,仔细观察着墙壁上的壁画。唐朝壁画创作也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毕竟唐朝是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和文化也是高度发达,而壁画作为文化艺术的产物,自然也是空前鼎盛的。

来到了墓室的周边,李建国也是清楚地看到了墙壁上的壁画。大部分刻画的都是些花花草草。往后,就是一些墓主生平的事,被活灵活现地刻画在了墙壁上。包括墓主是怎么被封官,做过什么大事等等,壁画简直就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李建国已经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第3章 异变

此时的李建国正在仔细地观看着墙壁上的壁画,突然棺椁处传来了一阵“嘎吱”的声响,吓得他也是打了一个冷颤,猛地转过身,狠狠地盯着那棺椁。然而那声音却没有再传出,李建国也是松了一口气,准备离开这座古墓。

正当他打算朝着墓道方向走过去的时候,棺椁处又是传来了“嘎吱”的声音。李建国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口木棺,因为他发现棺盖明显移动了一下,此时李建国的后背已经是被冷汗打湿了,双腿也是不停的哆嗦,根本移动不了半步。

“诈尸”一说他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所谓的“粽子”李建国一直觉得也只会存在于电视里,难道今天自己要亲身体验了吗?李建国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眼睛仍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木棺,不管怎么样,也要过去一看究竟。

李建国艰难地抬起了脚,朝着棺椁迈出了第一步,并没有什么异象,才松了一口气,继续迈出了第二步,还是一切顺利,胆子也是慢慢变大了。随着一步一步地接近棺椁,李建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都快提到嗓子眼了,不过好在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也是稍稍安心了一点。

此刻,李建国已经是到了棺椁的位置,当目光落在棺盖上的时候,李建国瞳孔骤然一缩,因为棺盖确实移动过了,刚才的一切都是真的。棺盖稍微偏移了一点,露出了一条缝,李建国打起手电,想要透过缝隙看清楚棺材内的一切。当打起手电照进棺材的时候,李建国又是被吓了一跳,因为他发现棺内没有尸身,难道是自己看错了?

李建国双手抓住棺盖,用力地推开,棺材也是露出了大半,也是真真切切地看到棺内确实没有尸身!但是在棺内却刻着字,由于是在棺内,所以保存完好,李建国也是能明白大概写的是什么意思。

“吾生于官宦之家,受吾父之教诲,自幼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吾于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屡次随秦王出征,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吾为报秦王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要务。武德九年,吾参与玄武门之变,为秦王谋得帝王之位,终成大事!”

“听这上面的介绍,这人应该是房玄龄了,可是我记得房玄龄官拜大唐宰相,为什么在这里写的是官拜中书侍郎,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李建国挠了挠头,自言自语道。

“看来是没什么事了,我还是赶紧回去睡觉吧,继续呆下去瘆的慌!”说完李建国便欲转身而去。突然,棺内射出一道强光,将整个墓室也是照亮了。

“我靠!什么鬼!”李建国也是被吓得直接爆了一句粗口。但是话音刚落,他便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受控制的被吸住了,慢慢地被拖进棺内,“什么玩意啊!”,此时李建国的脑海里也是闪过了无数个念头,也许我会变成一个死人,也许我会被永远困在这座古墓里,也许……

当整个身体被拖进棺内的时候,棺盖也是突然合上,接着李建国便感觉到一阵刺眼的光芒,然后便是眼前一黑,晕了过去,再也没有半点知觉。

……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李建国慢慢睁开了眼睛,恢复了知觉,发现自己躺在了一张床上,此时的李建国只是感觉头很痛,也没有心思去观察周围的环境。

“也许是文管部门的人来了,发现了墓中的我,告诉了父亲。”李建国喃喃自语地说了一句。

“爸!我醒了,你在哪?”李建国大喊了一声,可是却没人回应他。

没过多久,李建国突然听到了开门声,紧接着便传来了一阵奇怪而又陌生口音,“小兄弟,你醒啦!”

李建国也是努力地把头转了过去,仔细打量了一下进门的人。进来的是一个特别奇怪的人,并非是长相奇怪,而是这个人的穿着和发型有些另类,感觉就像是古装剧里的演员一样。此人年纪倒是和李新华相差不多,大概五十岁左右的样子,略显消瘦,最令李建国惊讶的自然就是他所穿的衣服,李建国一眼就能认出那是古代服装,衣服上印着花花草草,倒是像唐朝的服饰。

“我去,这是什么鬼?难道我被抓来当群众演员拍古装戏了?”李建国也是十分疑惑,接着便是看向那个人,问了一句:“这位大叔,请问你们是在拍戏吗?不过我可没有报名做你们的群众演员啊!”

然而,那个人并没有回答他,而是一脸疑惑地看着李建国,“小兄弟,你刚刚说的是什么意思?老夫愚钝,不明白你所说的意思。”

“大叔,你是入戏太深了吗?是不是跳不出来了?还是说现在已经开始拍摄了?不过大叔,你的敬业精神我很佩服,不过你们这随便抓群演的行为可不好。”说完李建国也是打量一下四周,发现周围的摆设也是变成了古代的风格,这更是让他觉得是在拍古装剧了,然而李建国发现自己的衣服没有换,当下也是有些不满地说道:“大叔,你们房间的一切布置得不错,道具做的也是很好,但是你们既然找我来做群演,最起码要给我换一下衣服吧!”

那个中年人仍是一脸茫然,不过仍是说了一句:“小兄弟,你是我府中下人发现的,发现你的时候你晕倒在我府衙前,老夫便冒昧将你带回府中调养,不知小兄弟姓甚名谁?”

“我说大叔,你入戏还挺快的,不过周围摄影机都没有,我们这是在对台词吗?那我的台词呢?剧本也应该给我看看吧!”

那个中年人仍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在李建国看来他是在演戏,不过演的确实逼真,毫无破绽。

“小兄弟,兴许你是累了吧!你的话老夫不知如何回答啊。你先喝口茶,我们再慢慢聊,如何?”那位中年人指着床边的茶几,“茶是我刚刚命下人端来的。”

李建国看着那个中年人,也是忍不住的笑出了声,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我听说剧组的道具基本都是假的,没想到你们剧组这么良心化,这茶真是不错,茶香沁人心脾!”

“呵呵,小兄弟过奖了,老夫房玄龄,不知小兄弟如何称呼?”

第4章 我来到了唐朝

“噗嗤”,听了那位大叔的话,李建国刚喝到嘴里的茶也是一口喷了出来,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直接用手擦了擦嘴。

“怎么了,小兄弟?是不是茶凉了?”大叔看到李建国这个样子也是急忙问了一句。

“不是不是,我说大叔你也太逗了!你是房玄龄,那我就是李世民!”在李建国看来,大叔就是在演戏,所以他也忍不住地调侃了一句。

然而李建国话音刚落,那个大叔脸色瞬间变得严肃了起来,厉声道:“小兄弟请慎言!虽说皇上刚刚登基,大赦天下,但是我等讲话还需注意分寸,不可放肆!”

李建国一脸茫然地看着大叔,无奈地耸了耸肩,“得,大叔你牛逼!我也不跟你扯了,我该回家了,再演下去我怕自己真的出不了戏了。话说这儿是哪啊,车站在哪?”

“小兄弟要回去了吗?无妨,我可以让下人送小兄弟一程,此处是大唐国境,长安,不知小兄弟家住何方啊?”

“大叔,咱能不闹了吗?我真的要回去了,消失了这么久,我爸肯定急眼了。我看我还是自己出去打个车吧!”面对大叔的话,李建国也是无可奈何,说完便是起身,“大叔你自个儿继续演吧,我要走了。”

大叔看李建国要走了,也是起身了,“小兄弟要走了吗?恕老夫直言,我觉得小兄弟你还是先换一套衣服吧。老夫不知道你的衣服从何而来,但是如果你就这么走出去,只怕你会被当成外族,如此多有不便。”

“大叔,我看你真是着魔了,你这样走到大街上才会被当成异类,不跟你扯了,我走了。”

打开房门,李建国走了出去,才发现这个“拍摄地点”是一所大宅子,有点像四合院,不过是大型的四合院,出乎意料的是并未发现任何剧组人员走动。偶尔走过两三个同样穿着戏服的人,他们都是用着同样奇怪的眼神看着李建国,让他很是不解。

“这特么什么剧组啊?只看见演员,看不见任何拍摄工具和剧组人员,真是穷的叮当响。”李建国也是喃喃自语了一下。

李建国快步走出了这所大宅子,出了院子便是人来人往的街道。可是,令他惊讶的是街道上的人都是穿着戏服,街道两边的房子也都是古代的那种阁楼,还有着各式各样的小摊位,摊主也是在不停地吆喝着。

“这是什么情况?”李建国越发摸不着头脑,继续往前走着。但是每个从他身边经过的路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盯着李建国,还有两三个成队的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时不时地指着他,显然也是在议论他。

这个时候,一个十分荒诞的念头在李建国脑海中浮现。

“我,我特么不会是穿越了吧……如果刚刚那个大叔表现成那样还可以说成巧合,但是眼下这个情况明显已经超出了这个范畴。我记得昨晚那个古墓的主人可能就是房玄龄,而刚才那个大叔自称是房玄龄,这两者难道是巧合?”此时的李建国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或许可以问一下刚才那个自称房玄龄的大叔…”

想到此处,李建国也是转身往回走,再次走进了刚才的那所宅院,“房先生,房先生!”,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李建国也是特意改变了称呼,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自己刚才的行为真的是有点过了。

“小兄弟又回来啦!现在可知老夫刚才所言非虚!”房玄龄走了出来,微笑着说道。

“房先生,晚辈有事请教!”李建国恭敬地鞠了一躬。

“小兄弟但说无妨。”

“房先生,不知今年是何年?”

“皇上刚刚登基,年号贞观,今年自然是贞观一年。”

“贞观一年…”这四个字犹如晴天霹雳,此时的李建国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头晕目眩,双脚都是站不住了,打了一个踉跄。

房先生见状也是赶忙扶住了李建国,“小兄弟你没事吧?”

“贞观一年…难道我真的穿越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可不想永远留在这个鬼地方,我要回去啊!”李建国已经是六神无主,不由自主地哭喊了起来。

“小兄弟不用慌张,你且告诉我你家住何方,老夫一定让人把你送回家!”房玄龄当下也是连忙安慰道。

“没用的!我想我是再也回不去了,也许我永远都要就在这里了…”李建国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

“小兄弟,既来之则安之,如果回不去了那就留下来,只要你愿意,就住在我这里吧,想住多久都可以,哈哈!”

李建国也是赶忙双手抱拳,对着房玄龄深深鞠了一躬,“房先生,刚才的事真是多有得罪了,如果有什么无礼的地方还请先生不要放在心上。”

房玄龄摆了摆手,“小兄弟不必多礼,老夫生平最欣赏你们年轻人,而且老夫看得出小兄弟为人豪爽,谦逊有礼,老夫对你很是满意!”

“房先生谬赞了。房先生,不知您现在官居何位?”

“老夫之前乃是中书侍郎,为正四品官职。新帝即位,为了赏有功之臣,也是提拔了老夫为中书令,正三品官员。”

“有功之臣说的应该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了。”李建国心里虽是这么想着,但是却没有说出口,毕竟“玄武门之变”是属于忌讳,说出来定是有所冒犯。

“小兄弟,我已经命下人给你准备好了房间,你先去休息吧。”说完房玄龄便是挥了挥手,便来了一个穿着下人服饰的人,“你带这位小兄弟去吧。”

“是,老爷!”那个下人也是恭敬地应了一声。

跟着那个人,李建国来到了一个新房间,房间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床上还放着一身新衣服。此时的他也是没有任何心思再去观察房间里的其他东西,“扑通”一声倒在床上,回想着今天所发生的一切。

“看来我真是穿越了,真是活见鬼了!没想到刚来到唐朝就遇到了房玄龄这样的人物,我记得到了贞观二年,房玄龄就该晋升宰相了。这都什么事啊!不过刚刚房玄龄有句话没说错,既来之则安之,反正我现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在这里过一天算一天吧,而且我对历史了如指掌,肯定能在唐朝混得风生水起!”

慢慢地,李建国睡着了……

第5章 中秋节

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当李建国醒来的时候,外面已经是黑夜了。

走出了房门,此时李建国也是仔细打量了一下房玄龄的宅子。这个宅子确实很大,想来也是李世民赏赐给他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房玄龄十分看重。毕竟房玄龄当了二十年的宰相,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现在有这样的赏赐也是应当。

院子西面有一处凉亭,房玄龄和一个妇人正坐在那里,想来应该是房玄龄的夫人。对于房玄龄的夫人,李建国从史书上也是有所了解。房玄龄的夫人为卢氏,是个性格贞烈的女子,房玄龄对这位夫人也是很尊敬的,做任何事之前也是需要得到这位夫人的首肯。

“小兄弟,过来坐坐,今晚月色不错,一起来赏月啊!”房玄龄看到李建国站在那里,便招呼一声。

李建国走到凉亭,双手抱拳,对房玄龄恭敬地鞠了一躬。

“小兄弟,此处没有外人,不用如此多礼。来,我给你介绍,这位是我的夫人。”房玄龄指着旁边的妇人,含笑着说了一句。

“房夫人。”李建国也是冲那位妇人行了礼。

“呵呵,小兄弟不用如此多礼。老爷,他便是你白天跟我提起的那个年轻人吧。”房玄龄的夫人声音较为轻柔,沁人心脾,让人心安。

“夫人说的不错。”房玄龄点了点头,然后看着李建国,“小兄弟,快坐,今晚月色不错!”

李建国坐在了房玄龄夫妇二人对面,此时也是瞧见了房玄龄夫人的面貌。房玄龄的夫人算不上貌美,甚至可以说是很普通,年龄应该是比房玄龄小几岁。当李建国仔细打量她的时候,她也是面露和善地看着我,“小兄弟,不知如何称呼?年方几何?家住何处啊?”

房玄龄听了夫人的话,也是拍了拍大腿,“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小兄弟的名字!”

“晚辈姓李,名建国,今年二十有二。我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出来可能夫人也难以理解。”李建国恭敬地回答了房夫人的问题。

“哦?小兄弟姓李?”房夫人一副惊讶的表情看着我,而我也是察觉到房玄龄的眉头一挑。

“是的,夫人。不过我跟当今圣上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个平民百姓。”李建国也是打趣地说了一句。

房玄龄站了起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英雄不问出处,我第一眼看见小兄弟就知道你非比寻常,说不定日后我们可能会同朝为官,共同为当今皇上效力!”

“房先生过誉了,晚辈也确实有为官的想法,为大唐尽一份力!”

“好!当今圣上求贤如渴,礼贤下士,有机会老夫一定向皇上举荐你!”

“如此就多谢房先生了!”又是对着房玄龄行了一礼,李建国抬起头,突然问了一句,“今晚的月亮好圆啊!房先生,今天是中秋节吗?”

“中秋节?”房玄龄和他的夫人也是一头雾水地看着李建国,显然对中秋节这个词甚是陌生。

转头李建国也是了然,中秋节是到了宋朝才慢慢流行开来的,才有后来的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不过唐朝的时候中秋赏月还是比较盛行的。

“我差点忘了!中秋节就是八月十五,在我家乡,中秋节是很重要的,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都是可以休假的。”李建国也是帮着房玄龄和他夫人解释了一番。

听了李建国的话,房玄龄夫妇也是颇感兴趣,“看来小兄弟的家乡应该是个很美丽的地方,中秋节真是个很不错的名字!”

“是啊,以往的中秋节我都是陪着家人一起过的,今年却缺席了。”抬起头看着皎洁无暇的月亮,李建国随口便吐出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好!好一个千里共婵娟!”房玄龄眼睛一亮,脱口而出,“没想到小兄弟文采如此出众,出口成文,此句堪称经典!”

“呵呵,房先生过奖了,晚辈也只是借花献佛,此句并非我所作。”

“哦?那是何人所作?能写出此句的大才,老夫倒是很想结识。”房玄龄显然对这些很是感兴趣。

此时房玄龄的夫人走到了房玄龄身旁,“老爷,每次说到才子文章你就没完没了,难道你看不出来小兄弟是想家了吗?”,房夫人比较细心,当下也是安慰道:“小兄弟,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就把我们当做你的亲人。”

“多谢房夫人了!”李建国也是感激地回了房夫人一句。

房玄龄此时也是反应了过来,跟他夫人对视了一眼,便是开口道:“夫人,我有一个提议,不知道你觉得如何?”

“哦?不知是何提议啊?”

“我们膝下无子,不如收这位小兄弟为义子如何?”

回过了神,李建国看着他们夫妇俩,一时不知道开口说些什么。

房夫人打量着李建国,微笑着说道:“我没意见,老爷做主就行,我对这个小兄弟也是喜欢的很,有一种亲切感。”

“既然夫人没意见,那就这么定了!”房玄龄见到夫人同意了,很是开心。

此时,李建国倒是有些六神无主,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过对于他们夫妇二人的热情,他却十分感动,也是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人。犹豫了片刻,李建国便是跪了下来,大喊了一声:“义父义母在上,受孩儿一拜!”

房玄龄夫妇见状,也是喜不自胜,赶紧把李建国扶了起来,“孩子不用多礼,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起了身,李建国也是想到了什么,“义父义母,今天是中秋节,孩儿亲手做一道点心给你们,然后我们一起赏月!”

“孩子,你想吃什么点心我吩咐厨房做就是了,你不用亲自去做了。”房夫人也是连忙拦住了李建国,说了一句。

“母亲有所不知,这道点心整个大唐也只有我做的出来了。”说完李建国便是朝着厨房的方向走过去。

第6章 长安城

李建国要做的自然就是月饼了,好在自己以前看外婆做过,不过那个时候是用机器,如今来到了唐朝,只能一切从简了。

鸡蛋,面粉,油,红豆,糖,好在这些食材还有,要做出月饼倒也不是太过困难。

忙碌了大约一个小时,唐朝第一批月饼出炉了,虽说看起来没有现代的月饼那么精致,但是也别有一番风味。

“义父,义母,点心来了!”李建国将刚做好的月饼端到了他们面前。

“孩子,这是什么点心?我竟从未见过!”房夫人一脸疑惑地看着月饼,房玄龄也是来了兴趣,看着李建国,似是询问的意思。

“义母,这叫月饼,是我家乡的小吃。在我家乡,每年中秋都是要吃月饼的,您先尝尝。”

房玄龄倒是先拿起了一个,嘴里嘟囔着:“月饼,倒是个不错的名字,跟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圆。”

房玄龄夫妇尝过以后皆是赞不绝口:“味道极佳,这道点心要是放到长安城,定是大卖啊,如此可口,又是如此新奇!”

“义父,说到长安城,孩儿明天想去城里逛逛,我对大唐的长安城一直都很感兴趣!”听到房玄龄提到长安城,李建国也是想到了什么。

房玄龄点了点头,“长安是我大唐的都城,自然是热闹非凡,明日你且去玩吧!”

“多谢义父,那孩儿先回房歇息了,您和义母也早点歇着吧!”说完李建国便是离开了。

“老爷,这孩子真不错!”我走后,房夫人看着房玄龄,笑着说了一句。

“夫人说得不错,他日皇上见了他定会重用,这孩子总是给我一种神秘感,感觉他脑子里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房玄龄感叹了一句。

李建国回到房间后,便是躺在了床上,脑子里想着长安城的繁华。虽然白天的时候李建国曾到过街市,只不过那个时候没心思去欣赏这一切。盛唐时期的长安城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店铺林立,市场繁荣,且与周边国家文化贸易交流密切,如今虽说是贞观初期,不过想来长安城应该也是初具规模。

第二日,李建国也是早早地起床了,简单梳洗后,跟房玄龄夫妇打了声招呼便出门了。

长安城的街市分为东市和西市,古书曾有记载,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积集”,西市“市内店肆如东市之制”,简单地说,东市和西市经营内容很齐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应有尽有。这些都是史书的记载,一切自然还是眼见为实。

房玄龄的宅子离东市颇近,算是二环以内了,搁在现代,这种房子压根儿只能看看,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李建国先到了东市,街道上人来人往,没有汽车,没有红绿灯,就是原汁原味的闹市。此时的李建国已经换下了现代的服饰,也不会再有人对他指指点点,反而每次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会用一种欣赏的目光看着,因为李建国身上穿的是上等布料做的衣服,也许他们是把他当成了富家子弟。

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店铺,有酒楼,药铺,客栈,布店等等,自然也是少不了青楼。不过,长安的青楼与李建国在电视上看到的倒是大不相同,门口并没有女子四处揽客,看上去倒是有点像现代的会所。街道两旁除了店铺,还有着很多小贩在摆摊,少了城管,他们无疑要比现代的小贩幸福得多。除了本土的商贩,偶尔也能看见外国人,想必也是仰慕大唐文化而来。

最令人感叹的便是长安城里的女子,她们穿着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令人眼前一亮,开放程度简直可以跟现代想比。她们的穿着样式已经是渐渐从遮蔽趋于暴露,而服装上的花纹妆饰也是略显复杂,彰显着无尽的奢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再说说唐朝女子的体型吧,现代提倡清秀面条,而此时长安城中的女子个个体态丰腴,显得有些肥胖,这也是唐朝独特的审美观。

在长安城逛了许久,李建国也是见识了很多,以前只能从史书中窥探一二,如今却是身临其境,自是感触颇深。之后,也是去了西市看了看,布局跟东市差不多,人流量也是不输东市,热闹非凡。

就这么在长安城里逛着,一直到了正午,李建国便是感觉到腹中饥饿。进了一家名叫“醉仙楼”的店铺,想来应该是家小饭馆。刚进门,店小二便迎了上来。

“客官,吃点啥?”

对于唐朝的菜式,李建国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有些什么菜,便是回了一句:“你们这里有什么特色菜吗?”

那个店小二听到李建国这么问,又打量了一下我的穿着,脸上笑容更甚:“一看客官就不是本地人,你可算来对了地方,我们醉仙楼是长安城有名的酒楼。我们这里的招牌菜有:八仙盘,清凉碎,凤凰胎,小天酥,红烧熊掌……”

“行了行了,你再说下去我也不懂,你随便上几样就行了!”

“好嘞,客官,要不要来点酒,我们店有上等的石冻春!”

听到酒,李建国也是来了兴趣,在现代的时候,他也是尝过不少好酒。如今到了唐朝,更是不能错过美酒,当下点了点头,“给我来一壶!”

“好嘞,客官你稍等,酒菜马上就来!”店小二说完也是笑眯眯地离开了。

这家酒楼规模不小,楼下楼上都有座,出入的人也是穿着亮丽,看来档次也是挺高的,再加上地处长安,估计也是相当于BJ大饭店的存在了。等了也就一刻钟左右,店小二就端着酒菜上来了,“客官,您要的酒菜,齐了,慢用!”

李建国看着桌上的菜式,色香味俱全,而且造型独特。倒了一杯店小二口中的“石冻春”,酒香扑鼻,确实不同于现代的酒,少了加工工艺,酒反而显得清醇可口。李建国也是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那口感简直不能更赞了,心想要是拿回现代,定是大卖。

就这么独自地品味着美酒佳肴,也是让李建国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放在此处,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第7章 神秘男子

酒足饭饱后李建国也是起身准备离开了。

“小二,结账!”

“来了,客官,酒菜还满意吗?”

“不错,称得上美酒佳肴!”李建国毫不吝啬地夸了一句。

“客官过奖了,一共八两四文钱。”

李建国拿出了钱袋子,早上出门的时候,义父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当下也是直接给了店小二十两。

“给,剩下的不用找了,就当是我的打赏吧!”

“哎哟客官,您真是太客气了,客官慢走,以后常来!”

离开了醉仙楼,李建国也是准备回去了,走了一小段路,前面突然围着一群人,似是有什么突发状况。

“难不成唐朝也有碰瓷的了?”心里虽是这么想,李建国却也耐不住好奇,挤上去想看个究竟。

起争执的双方,一方是一对父女,另一方是一名壮汉,也不知是为了什么而争执。

“这位兄台,这是发生了什么事啊?”偏过头,李建国向旁边的一位路人询问。

“那个老汉数月前借了那壮汉三十两银子,写下欠条,承诺按时归还,还不起的话便拿自己的女儿抵债。这不,今天是归还欠款的日子,老人家拿不出钱,那壮汉就要带走他的女儿。”那路人看了李建国一眼,也是详细地描述了一下。

“怎么,朝廷允许私自买卖人口吗?”听了那个路人的话,李建国大吃一惊,便是问了一句。

“我们平民百姓哪有什么地位,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出得起钱,衙门是不会过问的。不过,看这样子当初那欠条上的以女抵债应该是那壮汉强加上去的,估计他是看上了老汉的女儿。喏,那个女子就是他女儿。”那个路人指着躲在老汉身后的女子,说了一句。

李建国顺势打量了一下那个女子,眉清目秀,面容姣好,也确实颇有姿色,看来那壮汉今天势必要带走那个女子了。

“老头,这是当初写下的欠条,上面有你的手印,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没钱还就拿你的女儿抵债,你难道还想抵赖吗?”那名大汉拿出了一张纸,冲着那位老汉说道,“就算是闹到衙门,我也不怕!”

那位老汉死死地拽住自己的女儿,将她护在身后,哭喊了一句,“以女儿抵债是你逼我加上去的,我当时没办法,钱我会想办法凑给你的,但是我绝不会把我女儿交给你的!”

那名壮汉有些不耐烦了,“老头,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

正当李建国要上前阻拦的时候,人群中让开了一条道,走出了一名白衣男子。那人看上去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手执纸扇,风度翩翩,眉清目秀,长相俊雅,一看就是富家子弟,不过却没有半点纨绔之气。

那名男子走上前,说了一句:“言诺而不与,其怨大于不许,老伯,你既然许下了如期还钱的承诺就应该遵守。”

那名大汉见状,以为那名男子是在帮他说话,当下也是谄媚地说了一句:“这位公子说得好啊!说得在理嘛!”

那个神秘男子笑了笑,摇了摇头,“欠债还钱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既然是欠钱,那不是还钱就行了吗?”说完,他对身边的一个人使了个眼色,看样子那个人应该是他的手下。那个手下也是心领神会,掏出了银子,递到那个壮汉面前,“银子拿去,休要在我家少爷面前放肆!”

那个壮汉见状,并没有收下银子,而是恶狠狠地盯着那个男子,“看来这位公子是想多管闲事了!”

那位神秘男子笑了笑,“这里是长安城,天子脚下,难道你行事想要如此霸道吗?”

那个壮汉听了神秘男子的话,眉头挑了挑,“好!看来这位公子是铁了心要和我做对了,既然如此,那就且看天意了!”说完,那名壮汉拿出一枚铜板,转身对老汉说:“老头,既然这位公子要帮你,那我就给你个机会,一切就看你的运气了。这是一枚铜钱,现在我把它藏于我双掌之中,你要是能猜对铜钱在哪只手里,那这件事就这么算了,欠的钱就不用还了,如若你猜错了,那你的女儿就必须跟我走,谁也拦不住,如何?”

那个老汉唯唯诺诺,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李建国终于是按耐不住,走出人群,“老伯,我猜这个很在行的,要不我帮你吧!”

那个老汉见状,仍是很担心,“不用了,不用了!”

“老伯,放心吧,不会有事的。”转向那个壮汉,李建国开口说道:“我来替这位老伯猜没问题吧!”

那个壮汉抓了抓头,咂了咂嘴,“奶奶的,今天是什么日子,爱管闲事的东西这么多吗!好,既然你非要当出头鸟那就来吧,你可要小心的猜了,她女儿的命运就看你的了!”

那个壮汉把双手藏于身后,片刻时间,伸出了双手,“小子,你猜吧!左手还是右手?”

李建国笑了笑,走到那名壮汉面前,抓着他的左手,“我猜那枚铜钱在你的左手里!”

“哈哈,老头,他猜错了!”那名壮汉突然大笑了一声。

“我猜错了?不会吧。”说完李建国便是抓着他的右手,扳开他的右手掌,空空如也,“瞧,你的右手掌中没有,铜钱若是不在左手里,还能在哪?”

那个壮汉一时间说不出话了,冷哼一声,瞪了李建国一眼,便是灰溜溜地离开了。那个老汉见状,连忙拉着他的女儿朝着李建国跪了下来,“女儿,快给恩公磕头!感谢恩公救命之恩!”

李建国见状连忙走上前扶起了老汉和他女儿,“老伯,不必如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说完,从兜里掏出了三十两银子,“老伯,这银子您收好,把女儿带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这…”老汉有些犹豫。

李建国见老伯不肯收下,便是直接硬塞给了他,老伯也是一口一个“恩公”,不停地感谢,然后才带着女儿离开了。

正当李建国也打算离开之时,之前那个神秘男子的手下拦住了我。

“公子先别走,我家少爷有请!”

李建国看向那个神秘男子,那个神秘男子也是看着他,点头笑了笑,李建国也是点头示意,走上前,打了声招呼。

“这位公子,有何事?”

第8章 畅谈

“阁下刚刚见义勇为,且机敏过人,另在下钦佩,如若不弃,可否与阁下交个朋友?”那位神秘男子态度和善,气度不凡,令李建国也是颇有好感。

“自然可以,在下刚刚也是受了兄台的感染,才挺身而出的。”

“长安城是何等地方,在下也只是为长安城的安定略尽绵薄之力,不足以一说。”那个神秘男子笑了笑,“西市的群贤居是长安城最大的茶楼,在下想与阁下叙谈一番,如何?”

“甚好!”李建国对这名男子也是很感兴趣,此人来历不凡,这么一来正好可以了解他的底细,当下也是爽快地答应了。

李建国跟着那个神秘人来到了西市,见到了他口中的“群贤居”。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地方是一个高雅场所,这茶楼里应该都是一些贤人志士。这个茶馆确实很大,足以和东市的“醉仙楼”想比。

唐朝的茶文化也是十分鼎盛的,陆羽的《茶经》就是专门介绍唐朝的茶文化,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更是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因此,在长安城有这么大的茶楼也在情理之中。

李建国跟着那个神秘人上了茶馆的二楼,神秘人的手下并未跟过来,而是在茶楼外等候。茶楼里人很多,大多都是饱学之士,谈吐不凡,三五成群地交谈着。李建国与神秘人进了一处厢房,准确地讲,就是一个包间。

那个神秘人招呼了店小二过来,“给我来一壶西川白露,再来几样你们店的特色糕点。”

“好嘞,二位客官稍等,马上送到!”那个店小二也是很热情,出入这里的都是一些文人墨客,所以连着店小二也是被慢慢感染了。

店小二走后,那个神秘人率先开口问我:“在下王秦,未请教阁下名讳?”

“在下李建国。”李建国也是客气地回答了他。

“李公子,我看你面生得很,阁下应该是才来的长安吧!”王秦随意地问了一句。

“王兄说得不错,在下的家乡离得比较远,一向仰慕长安城的盛况,所以便来长安游玩。”李建国并没有告诉他真实情况。一来,自己与他并不是太过熟悉,二来,自己也不想借着房玄龄的名声行事。

“原来如此!那李兄此次来到长安城觉得如何?”王秦并没有继续深究,而是岔开了话题。

“如若没有刚才的那件事,我对长安城倒是十分的满意!”我也是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真是让李兄见笑了,不过这也只是百姓之间的小吵小闹,无伤大雅!”

“王兄所言,在下不敢苟同。”

“哦?愿闻李兄高见!”

此时,店小二也是把茶点端来了,“二位客官慢用!”

王秦拿起茶壶给我倒了一杯,“李兄,你且说你的看法。”

“王兄,恕我直言,长安城虽然繁荣,但是今天的这件小事却暴露了许多问题。”

“愿闻其详。”

“王兄,我且问你,假如今天我和你没有出现,那名女子定是会被那个壮汉掳走,确否?”

“这是自然,不过,这也算不得什么大问题吧。我朝并未明令禁止买卖人口,卖身为奴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事无法阻止。虽然我也是不太赞成买卖人口的行为,但是若是你情我愿,那我等也不敢干涉。”王秦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早在我朝之前,这种现象便是存在了。”

李建国摇了摇头,“王兄也许自幼出生在富贵人家,衣食无忧。买卖人口,卖身为奴的现象之所以会存在,那是因为大唐还有着一些百姓吃不饱饭,仍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如果他们可以吃饱饭,谁会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呢?再者,就是大唐律法存在着缺陷,这才让得那些人钻了空子。百姓若是无法可依,无法得到保障,那势必会造成动乱。大唐的经济确实繁荣,但是在这繁荣经济之下,也是存在着不少隐患的。”

王秦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李兄所言倒是真切,无不是切中要害。”

“若是我等避之不言,那对大唐是百害而无一利。”

王秦看着李建国,询问了一句:“李兄,那你觉得应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李建国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大脑也是快速运转,归纳出一条条计策,“首先,应当大力发展农业,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技术和方法都需要革新。其次,应当完善律法,让百姓有法可依,生活得到保障。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注重教育行业,多建学校。”

“学校?”王秦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李兄口中的学校是否就是学府?”

“正是,我走遍长安城,都是大大小小的商铺,却未看到一所学校。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应当注重人才的培养,前朝留下的科举制其实存在着诸多弊端,需要进行完善。以知识教化世人远比律法约束重要得多。”我结合现代的一些东西,此时也是全部说了出来。

“李兄所言令人敬佩,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李兄,像你这样的饱学之士为何不考取功名,为国效力呢?”王秦感叹了一声,“李兄若是得以重用,真是我朝之幸啊!”

“王兄过奖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效力,我自是义不容辞,只是在下对科举考试实在是没多大兴趣。”在现代的时候,李建国就对考试没多大兴趣,如今身在唐朝,要他拿着毛笔参加科举考试,只怕更会头大。

“好一个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李兄的文采令人钦佩,出口成文,你若是去参加科举考试,状元之位非李兄莫属!”王秦猛地一拍桌子,大笑了一声。

李建国跟王秦聊了许久,从他的谈吐,见识,能感觉出王秦并非是普通的富家子弟,或许还是朝中某位大官的儿子,可是在他的印象中,贞观初期并没有姓王的官员,久思无果,李建国也是不去想了。两人一直聊到黄昏,李建国感觉与王秦聊得甚是投缘。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李建国也是对王秦说了一声:“王兄,你看天色已晚,今日就聊到这儿吧,我也该离开了。”

王秦看了看天色,“跟李兄聊天真是痛快,天色都这么晚了我都没有察觉,那今日就到这儿吧,我们改日再聊!”

“好!那在下就先告辞了,改日再会!”李建国双手抱拳,对王秦拱了拱手。

离开了茶楼后,李建国便朝着房府走去……

第9章 科举考试

“义父,我回来了!”进了府门,李建国便是喊了一声。

出来的不是房玄龄,而是他的夫人,“建国,你回来啦!今天玩得开心吗?”

“还不错,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跟他聊得甚是痛快。哎,义母,义父去哪了?”

“你义父进宫了,还没回来呢,走吧,先进屋!”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是房夫人对李建国就如同亲生儿子一般,让他很是感动。

“义母,你对科举考试了解多少?”进了屋,李建国也是赶忙问了一句。

“怎么,建国你要参加科举考试?”

“有可能吧,我也想看看科举考试是什么样的。”

“科举考试我知道的也不是很多,这个你要问你义父,你义父不让我参与政事。”义母笑了笑,“不过建国,你义父今天进宫就是向皇上举荐你的,我看呐,你就别参加那个科举考试了。”

“义父今天进宫就是为了这件事吗?”

“对啊,你义父平时是不用上朝的,这是皇上恩准的,除非有什么事情需要汇报或者皇上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和他商议,你义父才会进宫的。”

“而且你义父说了,你是一个可造之材,定能为大唐做出很大的贡献。”

李建国正和房夫人聊着的时候,门外传来了一阵大笑。

“夫人,夫人,我回来了!哈哈”房玄龄边走边笑着喊道。

听到是房玄龄回来了,房夫人也是赶忙出门迎接,“老爷,有什么好事啊让你这么得意忘形。建国可是等了你好长时间了。”

“哦?我正要找他呢!走,我们进屋说。”

见到是房玄龄回来了,李建国也是连忙起身,“义父,您回来啦!”

义父脸上笑容未散,也是继续说了一句:“建国,我刚刚见到皇上了,也向皇上介绍了你的情况,皇上对你很感兴趣,让我明天带你进宫。”

李建国心中微暖,同时也是佩服房玄龄的一片赤诚之心,他这么做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唐着想。

“义父,我想我暂时不能就这么进宫见皇上,因为我不想依靠义父的关系进阶,我想凭借自己的本事考取功名。”李建国想了想,也是开口说道。

“哦?你怎么突然想要参加科举考试了?”房玄龄略感疑惑,突然问道。

“我今天在长安城遇到了一个姓王的公子,我与他谈了许久,甚是痛快,他对国家大事很是了解,也甚是关心,所以才有这样的决定。”

“哦?你把今天的事和他的一些情况跟我说说。”

当下李建国也是把今天的事和王秦的情况一五一十地描述给了义父听。

房玄龄听了过后,也是含笑地点了点头,似是明白了什么,但是却没有说出来。

“义父,你可知道这个叫王秦的人?”李建国连忙问了一句。

“这个人我也不认识,不过既然你决定了参加科举考试,那义父我绝对支持!”房玄龄似是有些隐瞒,李建国也没有继续追问,便就这么过去了。

“好吧,那义父能不能跟我说一下科举考试的具体事项,我也好早做准备。”对于唐朝的科举考试李建国虽是了解一些,但是那毕竟是史书记载,如今真真切切地遇到了,自然也要弄个清楚。

“科举是从前朝开始实行的,后来到了我朝将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如今的科举考试分为两科,常科和制科。常科是每年举行一次,而制科是由皇上临时下令举行的。今年皇上并未下令举办制科,但是今年的常科却是临近了,就在下个月。”义父也是一五一十地给我详细讲解“常科考生都可以参加,因为皇上注重人才。科举及第后也不是就直接可以做官的,还需要经过吏部的选拔,对及第考生的人品,样貌等等进行再次选拔,之后才能进行录用任职。”

听完房玄龄的话,李建国也是若有所思,心想义父所说与史书上记载的出入倒不是很大。

“义父,那科举考试的科目有哪些?”

“我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不过进士科最受欢迎,因为我朝很多官员都是进士科出身。不过此次,皇上要亲自出题,因为皇上对这次科举考试很重视。本来皇上想让我当主考官的,但是我推辞了,所以皇上就让杜如晦来做主考官。”

“杜如晦?”李建国也是大吃一惊,因为他也是没想到唐太宗会让此人做主考官。杜如晦和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玄武门之变”就是二人出谋划策,居于首功。“房谋杜断”说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对于此人,李建国也是十分钦佩。

“正是他,我和他交情颇深,关系可是很好的。皇上登基之后,也是提拔他为兵部尚书,深得皇上重用。”房玄龄含笑着说道。

“义父,你为何要推辞掉做这个主考官呢?”李建国也是有些疑惑。

“对于科考的那些考生,谁做这个主考官都会头疼。因为每年科考,考生齐聚长安,那些享负盛名的才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会把自己写的文章先拿给主考官过目,想要占得先机,如此就会受到注意。所以,这个差事可不好做,就让老杜那个家伙去头疼吧。”房玄龄大笑了一声,笑容中有点奸诈。

“义父,我决定了,下个月我要参加科举考试!”此时,李建国也是下定决心,他想凭借自己的实力金榜题名。毕竟在现代的时候,自己连中国最难的高考都对付得了,更何况现在的科举考试。

房玄龄点了点头,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好!既然你决定了,义父绝对支持你,义父相信你一定可以金榜题名。需不需要义父去跟杜如晦那个老家伙打个招呼?”

李建国摇了摇头,“不用了,义父也太小看我了,如果我用这种才能高中的话,那我刚刚早就答应跟你去面见皇上了。”

“好小子,有志气!天色不早了,你早点回房休息吧!”房玄龄也是关切地对李建国说了一句。

李建国点了点头,“好的,那孩儿就去回房休息了,义父义母,你们也早点休息。”

说完,李建国也是回自己的房间了。

房玄龄看着李建国离去的背影,突然对义母说:“夫人,这次可是有好戏看了!”

房夫人一脸不解,“老爷,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房玄龄故作神秘道:“你且看着吧,等科举考试结束后,你就懂了,哈哈!”

第10章 养生之道

第二天清晨,李建国早早地起床了,梳洗了一下便是走出了房门。在现代的时候李建国每天都有晨跑的习惯,只可惜如今身在唐朝,没有所谓的环湖公园作为锻炼的场所,但是还是可以在院子里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建国,你起这么早,怎么不多睡会?”来人正是李建国的义父,房玄龄。

“义父,你不也挺早的吗?”李建国简单地回了一句,便继续做运动。

房玄龄看着李建国,一脸的不解,“建国你这是在做什么?是在练武吗?”

“非也非也,我这是在做运动。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我家乡那里提倡生命在于运动,每天坚持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李建国淡定地回答。

房玄龄显得愈发迷茫,“你这孩子总是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

“义父,您今年应该有四十七岁了吧?”李建国话头一转,突然问道。

房玄龄略显诧异,随即点了点头,“是的,义父已经老了。”

“对了,建国啊,昨晚我与你义母商量了一下,我和你义母决定了,从今以后把你当作我们的亲生儿子看待。”

“什么?”李建国大叫出声,他自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史书有记载,房玄龄是老来得子,生了四个儿子,不过后来房玄龄的第二子房遗爱与妻子高阳公主勾结,密谋造反,最后被杀,这也导致了房家一家忠名受累。

“你是个好孩子,你义母也很喜欢你,这件事昨晚还是她先提出来的。”房玄龄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自从自己来了唐朝之后,相当于无父无母,而房玄龄夫妇对自己更是无微不至,当下他也是没有丝毫犹豫,跪倒在房玄龄面前,“父亲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房玄龄连忙把李建国扶了起来,“好孩子,快起来,为父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

此时,房玄龄的夫人也走了出来,看到这个样子,也是感到有点奇怪,“老爷,建国,你们这是怎么了?”

李建国看到房夫人,连忙走上前,跪在面前,“娘亲,受孩儿一拜!”

“好孩子,好端端的,怎么行这么大的礼?”

房玄龄走了过来,对着自己的夫人说了一句,“夫人,我已经把昨晚你跟我提的那件事告诉了建国。”

房夫人听后,也是连忙把李建国扶了起来,“建国,虽然你跟我们相处的时间不长,可是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对你却有一种亲切感,所以昨晚我才和你义父提起了这件事。”

李建国也是毫不掩饰地说道:“也许我这辈子再也回不去了,以后孩儿定会好好孝顺父亲和母亲的!”

房玄龄会心一笑,话题一转,“建国,科考在即,你难道不需要温习一下吗?”

“父亲,你也说了,此次科考是皇上亲自出题,应该会有所不同。再说了,临时抱佛脚,又如何抵得上别人的十年寒窗呢?”李建国回答道,“父亲,母亲,今天我想教你们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房玄龄夫妇疑惑地问道。

“是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虽然无法做到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但是我所说的养生之道却是可以让父亲和母亲延年益寿。”李建国表现出来的从容更是让房玄龄夫妇感到不可思议。

“那你倒给我们说说,何谓养生之道?”房玄龄对这个义子一向是不用正常的思维去看待,在他眼中,这个孩子就像永远无法摸清的迷一样。

而李建国来自于未来世界,所知所见自然是这个时代的人永远也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如今他已是身在唐朝,自然也是需要把知道的一切带到唐朝,他要让整个大唐因为他的出现更上一个台阶。

“父亲,母亲,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我们不可违背自然规律。首先我们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要协调好,保证我们睡眠的时间和质量,因为我们在睡觉的时候,身心都会得到放松。其次就是我们的饮食,就是所谓的忌口,注意我们的饮食习惯。再次,就是要养性,保持心境平和,无论何时何地,戒骄戒躁。”李建国娓娓道来。

房玄龄听了之后点了点头,似是有些明白李建国的意思,倒是房玄龄的夫人难以理解。

“父亲,朝廷诸事繁多,你要多注意身体,能不动怒的时候尽量不要动怒,同时也要少操心,江山代有才人出,父亲大可不必过于忧虑。”李建国看着房玄龄,关切地说了一句。

房玄龄笑了笑,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如果放在以前,我定然做不到如此。皇上于我有知遇之恩,我定当将我的一生奉献给大唐。但是如今有你在了,我很放心,大唐的未来终究是要倚仗你们这些年轻人的!”

“父亲放心,孩儿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哈哈,为父相信你!”

“建国,你刚刚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是何意?”房玄龄话题一转,问了一句。

“养生亦需养体,而养体讲究的便是一个动字,意为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度的劳作,都是可行的,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我们体内血液的流通,有利于新陈代谢,如此,我们的身体健康才可以得以保障,延年益寿自然也就是可以做到的。”这些大部分是李建国在现代的时候从电视节目上看到的,再加上他自己的见解,也是全部说出来了。

房玄龄领悟的也是很快,李建国所言就像给他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建国,你说的这些可比宫廷里的太医还要全面了,我没想到你对医理也是了解很深啊。”

李建国摇了摇头,“这些并不是我说的,我也只是按部就班罢了,他日我会将这些写成一本书,让它在整个大唐发行,让所有平民百姓都能受益!”

“你能这么想,为父很欣慰。百姓是国之根本,当今圣上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大唐才会如此强盛。”对于这一点,房玄龄很是认同,也是表扬了李建国一句。

李建国再次跪倒在房玄龄夫妇面前,“父亲,母亲,孩儿希望从今以后,你们可以好好地修身养性,可以长命百岁,永享天年!”

房玄龄连忙扶起了李建国,“好孩子,快起来,我和你娘明白你的心意,以后我和你娘都听你的,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三人相视一笑…

第11章 科考来临

一个月转眼即逝,科考在即,可是李建国丝毫不担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他行为处事的方针。

这天,李建国正在房间里想事情,他在想着建设大唐的方法,各种天马行空的方案都在他脑海里闪过,在这个世界,他是主角,他拥有着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更为广阔的世界观!

“建国。”房玄龄推开了门,冲着屋里喊了一声。

房玄龄的声音也是将李建国惊醒,从各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思绪里回过了神。

“父亲!”李建国迎了出去,恭敬地喊道。

房玄龄看到了李建国,脸上也是露出了笑容,“明日就是科考了,我过来看看你有没有什么需要为父替你准备的。”

李建国拍了拍胸脯,“父亲放心,孩儿定会全力以赴,此次科考,那三甲之列定会有我之名。”

“你倒是信心十足啊,但是切莫大意,小心阴沟里翻船。”房玄龄提醒了一句。

“孩儿知道了。”

房玄龄点了点头,“今日你早点歇息吧,明日我便不送你了,以免惹人非议。”

说完,房玄龄便是离开了。房玄龄走后,李建国也是没有心思再去想别的事了,早早地上床休息了。

翌日清晨,李建国早早地起来了,准备了一些必备物品就出门了,房玄龄夫妇也没有出来跟他说上一句话。李建国离开后,房玄龄走了出来,看着府门的方向,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科考地点设立在礼部南院,贡院。原本科考的主考官应是礼部侍郎,但是此次科考的主考官却换成了杜如晦,也显示出此次科考的不同之处。李建国出门后,便是朝着贡院的方向走去,一路上皆是一些背着纸篓的年轻人,想来也都是些考生。这样的场景也是让李建国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高考,都是一样的可以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但是心境却是大不相同,至少已经没有了高考时的压力。

“贡院”,科举考试的考场,此时的贡院门口聚集着大量的考生,都是怀揣着金榜题名的念想,十年寒窗,一朝金榜题名,便可位列朝臣,扬眉吐气。此时最为淡定的自然就是李建国了,他并没有理会周围的嘈杂,闭目养神。

等了许久,贡院的门打开了,走出了一个身着官服的人。看到有人出来了,那些考生也是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的都是望着那个人。

“科考开始,请诸位考生进场。切记,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不得带入,否则将会取消科考资格。”

说到最后,那人的表情也是变得严肃了许多。考生们排着队,一个接着一个地走进场内,李建国也是跟在队伍后面。进入贡院后,李建国便是看到有一排侍卫在那里等候,而侍卫身后便是考场了,想来这些侍卫应该是搜身的,防止有考生舞弊。

“没想到唐朝的时候对舞弊行为就抓得这么严了。”李建国喃喃自语了一句。

“诸位考生,科考是为了选拔真正的可用之才,为我大唐效力,所以科考严禁舞弊行为,若是发现,不单单将会取消此次科考资格,而且也会取消以后的科考资格!”

说话的是一个中年男子,他站在侍卫中间,面无表情地看着面前的考生。

“那不是杜如晦杜大人吗?怎么他是主考官?”李建国听到身边的几个考生小声地议论了一句,也是好奇的看了一眼。

“原来他就是杜如晦。”李建国仔细地打量了一下。杜如晦年龄虽比房玄龄小上几岁,但是却比房玄龄显得更为沧桑,像是身有病患,即便如此仍是肩负起为大唐选拔人才的重任,倒是让李建国心生钦佩。

“诸位考生,侍卫们将会逐个搜查你们,若是此时仍抱着侥幸心理的,趁早打消这样的念头,以免被搜查出来颜面尽失。”杜如晦仍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众人,随后对着那些侍卫挥了挥手。

考生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走到那些侍卫面前,等待搜身。

搜身程序走完,仍是查出了三个身带不明之物的考生。侍卫将他们拖出了考场,一路上那三个考生还在喊着“再给我一次机会”。李建国也是想起了“死猪不怕开水烫”这句话,用来形容他们仨再合适不过了。

“好了,检查合格的考生现在可以入场了。记住,进入后按照每个座位上所标的名字入座,不可乱了次序。”杜如晦说完便是率先入内,后面紧跟着一个个考生。

进入考场后,考生们一个个地都是忙着找自己的座位。李建国找了小半会,也是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也不知是巧合还是怎么的,李建国的座位居然是在主考官的眼皮底下。

“难道父亲和杜如晦通过气了?但是这么安排是几个意思?想要给我制造压力吗?”李建国也是心生疑惑,有点不解。不过,这对他来说算不上大问题,经历过现代的高考,李建国的心理素质已经不是一般的好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考场内的其他考生也是纷纷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一个个地坐着等待主考官宣布考试的开始。

此时,坐在主考官席位的杜如晦,看着井然有序的考场,也是点了点头,开口说了一句。

“尔等入座完毕,那此次科考正式开始,请诸位打开桌上的卷轴,便可开始答题了!”

李建国拿起面前桌子上的卷轴,小心翼翼地打开。试题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大唐的发现现状如何?

这次的试题对别的考生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难题,甚至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了。场内的考生在看到试题后纷纷松了一口气。在他们看来,这次科考根本就是一次锦上添花的机会,如今的大唐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展现出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盛况,他们觉得只需要歌功颂德即可。

场内唯一表现出不同神情的就是李建国了,他对此次的试题感到有些惊讶,因为这个问题他曾经与王秦交谈过。

“难不成他已经跟皇上提及了我?”李建国心里忍不住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但是转头一想,“即便如此,皇上也不可能因为他的几句话就直接在科考中出这样的试题,这样岂不是太儿戏了!”

李建国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把这一切当作是巧合,毕竟王秦并不知道自己会来参加科考,那次的交谈,自己也明确的告诉了他不会去参加科举考试。

想完这些,李建国也是不再犹豫,提笔答题。

第12章 不一样的答卷

考生们个个都是在埋头答题,而李建国脑子里也是回想着当日与王秦说的那些话,边想边是将它写下来。

李建国要说的并不是跟其他考生一样的锦上添花,反而他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千篇一律的东西谁都能写出来。

“农业改革,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各种出现在李建国脑海里许久的想法如今也是全部写了下来,若论真知灼见,只怕在场的考生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李建国想比了。

“考官,纸!”这已经是李建国要的第三张答题纸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李建国硬生生地写出了一大堆东西,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潮水般涌来。

李建国的举动自然也是引起了其他考生的注意,一个个的都是把目光放在了李建国身上。

“嘿,看来这小子溜须拍马的功夫很厉害啊,这都写了第三张纸了!”也不知从哪个考生嘴里传出了这么一句。

“肃静!”坐在主考官席位的杜如晦厉声喝道,他自然也是注意到了李建国,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目光便是移开了。

李建国仍是埋头答题,并没有注意到周围的情况。此时的他写到了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话出现在唐朝科考答卷上着实令人难以理解,眼下李建国也顾不上这些,只要是有利于大唐的发展,他全都写下来了,至于如何去实现,那是以后的事。

场内的其他考生大部分已经写的差不多了,一个个地也是陆续停笔。最后,整个考场也就只有李建国还在写着,考生们也是纷纷看向李建国。

杜如晦走下来看了一眼李建国,并未出言打扰,而是转向其他考生,“已经写完的考生,将你的答卷置于桌上后,便可离开了。”

那些考生将自己的答卷放好后,便是陆陆续续地退场了。到最后,考场内就只剩下了李建国和杜如晦两个人,杜如晦就这么一直等着,并没有催促李建国。

过了许久,李建国终于是停下笔,写完了。当他抬起头环顾四周的时候,发现周围一个考生都没了。

“他们早已写完离场了。”杜如晦见到李建国写完了,开口说了一句。

“呃,杜大人,晚生是不是已经超过时限了?”李建国这才意识到定是自己答题的时候太过入神,以至于忘了时间。

“无妨,此次科考本就是皇上临时开设的,并且是由皇上亲自命题,除了不可舞弊之外,并没有别的规定。”杜如晦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

“杜大人,晚生也是写完了,虽说没有时间限制,但是却让杜大人等了晚生这么久,真是过意不去。”李建国起身双手抱拳,对着杜如晦鞠了一躬。

杜如晦摆了摆手,“这就更无妨了,本官乃是主考官,目的就是为了给皇上选拔出真正的可用之才,倘若你真的是个可造之材,本官等再久也是值得。”

“杜大人大义,晚生敬佩万分,这是晚生的答卷。”李建国将自己的答卷平整地放在桌上,足足写了八张纸。

杜如晦拿起李建国的答卷,看了片刻,便是惊讶地望着李建国,“皇上所出的试题本就令本官难以理解,如今你的答卷更是让本官感到意外。”

“不知杜大人此言何意?”

“此次的试题对于众多考生来说只是一次展示文笔的机会。如今,我朝国泰民安,百姓也是丰衣足食。所以,此次的试题对于考生来讲无疑是锦上添花的歌功颂德。可是本官从你的答卷上并未看到半句肯定的话,这是为何?”杜如晦不解地望着李建国,问了一句。

“杜大人,晚生不敢揣测圣意。但是既然皇上出了这样的试题,也许皇上想要听的并不是锦上添花的话,皇上所需要的或许是不一样的声音。我要做的就是把我心里想说的全部说出来,为大唐效力,为皇上尽忠。”李建国义正言辞地回答道。

杜如晦听了李建国的话,也是明白了他的意思,点了点头,“说得好,也许皇上此次突然开设制科,就是为了寻找你这样的人才。你能直言不讳,倒是很像魏征魏大人。不过,你这答卷里的大部分策略,本官不甚理解,你可否跟本官说说?”

李建国点了点头,“杜大人既然有此意愿,晚生定当遵从!”

当下李建国也是一五一十地给杜如晦讲解自己所写的东西。杜如晦边听边是不停地咂嘴,显然对于李建国所提的策略很感兴趣。

两个人就这么聊了许久,甚是投机,年龄上的差距丝毫不会影响他们对政事的见解。

“哈哈,好,痛快,本官已经很久没有跟人聊得这么痛快过了。”杜如晦大笑道,“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却如此有见识,你的这些策略本官是闻所未闻,但是本官可以感觉到这些策略的价值。如今可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本官一定禀明圣上,让皇上重用你!”

“杜大人言重了。如果没有你们这些老臣,又怎么会有如今的大唐,你们才是大唐的中流砥柱。”李建国也是谦逊地回答道,“杜大人不用跟皇上言明,以免有失公允。晚生认为,只要皇上看到了晚生的答卷,以皇上的圣明,定会用我的。”

“说得不错,当今圣上礼贤下士,对我们这些老臣更是敬重。你是一个可造之材,也不枉本官今日等了你这么久,这笔买卖相当划算。他日我们同朝为官,共同为皇上效力,为大唐效力。”杜如晦相当的高兴,这也是他第一次跟比他小这么多的晚辈聊得这么开心。

对于杜如晦,李建国也是打心底里佩服。历史上的“房谋杜断”确实名不虚传,他的那些策略换做旁人,理解起来定是有些困难,而杜如晦直接肯定了他的策略,这也是让李建国没有想到的。房玄龄的计策,杜如晦的决策,如今的这两个人都是站在李建国这一边,这也是让李建国安心了不少。

李建国能提出这么多改革的方案自然是难得,但是也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才能一帆风顺,立竿见影,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深得唐太宗信任,如此一来,自己的改革计划可以顺利进行了,为大唐开创一个不一样的贞观之治。

第13章 进宫面圣

李建国把答卷交了以后,跟杜如晦道了个别,便是离开了。

李建国走后,考场里只剩下了杜如晦一个人。

“这个小家伙可真不简单!皇上此次临时开设制科,又出了这样的试题,莫非就是为了他吗?”杜如晦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便是着手收拾考生们的答卷。

李建国离开贡院之后,便是回到了房府。

“父亲,孩儿回来了!”走进府门,李建国就朝着院里喊了一声。

房玄龄听到了声音,连忙走了出来,边走边是埋怨道:“你这孩子现在才回来,科考应该早结束了吧,我可是早就看到有考生从贡院里走出来了。”

“父亲休怪,皆是因为我想说的话太多了。既然暂时见不了皇上,索性就全部写在我的答卷上。事后又和杜如晦杜大人叙谈了一会,我们聊得过于投入,所以忘了时辰。”李建国解释道。

“哦?那个家伙啊,他这个人可是孤僻得很,不过却深得皇上信任。皇上拿不定主意的事,都会由他来做决断。”提到杜如晦,房玄龄也是毫不避讳地揭了一下短。

“父亲,孩儿方才与杜如晦大人所聊甚多,杜大人对孩儿的一系列策略十分赞成。”李建国将杜如晦跟他说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听后也是很高兴。

“既然他肯定你的策略,再加上为父的支持,你定然可以大展身手。”房玄龄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笑着说道,“明日我要进宫面圣,不如你随我一同前去如何?”

李建国有些犹豫,“父亲,科考刚结束,还没有放榜,我想等科考成绩出来了再说。”

“无妨,皇上传召我明日进宫就是商议此次科考的事,届时杜如晦也会在场,还有长孙无忌大人和魏征大人,估计皇上是想从此次科考的考生中挑选出优秀的,委以官职,故而需要与我们这些大臣商议。你去了,也可以早日与这些权臣接触接触,日后对你而言自然是好处良多。”房玄龄也是耐心地讲解给李建国听。

“那好吧,明日我随父亲一同进宫面圣。”李建国点了点头。

翌日清晨,李建国便随着房玄龄进宫了。

在东市与西市的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名为“朱雀大街”,往南则是长安城的南门出口明德门,往北则通向皇城的入口朱雀门。

房玄龄带着李建国来到了朱雀门。朱雀门的守卫看到来人是房玄龄,连忙行礼,嘴里喊了一句“房大人”。房玄龄点了点头,指着李建国对守卫说了一句:“此人随本官一起进宫面圣的。”

那几个原本还想拦下李建国的守卫,听到房玄龄的话也是连忙退来,“房大人,请。”

李建国瞧见这一幕,咂了咂嘴,对着房玄龄说了一句:“看来父亲很受皇上器重,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我带进了皇城。”

房玄龄并未说什么,领着李建国走进了皇城。进入了皇城,李建国才是看到了皇城的恢宏之气。城墙高达十米开外,厚度将近二十米,比长安城仔墙更为坚固高大。进入皇城便是一座座楼阁,王亲贵族便是居于此处,甚是气派。

“我们马上要到承天门了。”就在李建国欣赏皇城的气派之时,房玄龄提醒了一句。

“承天门?”李建国不解地问了一句,对于长安城他曾经也只是从史书上了解个大概,其内部布局并未多加了解,此时也就像个乡巴佬进城一样,对什么都感到新奇。

“承天门是太极宫的正门,意义非常,一般有重大事情都要是在此处进行,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一个广场,处在皇城与承天门之间。如果有重大事件,则会在广场上举行,而皇上则会亲至承天门楼。”房玄龄耐心地讲解给李建国听,“至于太极宫则是皇宫的中枢,整个太极宫内有些十六座宫殿。皇上与文武百官朝会的地方则是在太极宫的太极殿,而我们此次要去的地方则是两仪殿。两仪殿是皇上接见主要朝臣的地方,一般只有一些决策大臣才可进入。一般有任何大事,皇上都会先在两仪殿与一些重要大臣商议决定之后,才会在太极殿开朝与众大臣讨论。”

李建国听后连连点头,如果不是房玄龄告诉他,他自然是不会知道这些事。

此时,李建国跟着房玄龄来到了承天门,承天门正好对应着皇城的朱雀门,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四百多米的横街从承天门前穿过,形成了房玄龄刚刚所说的宫廷广场。承天门上建着高大楼阁,也是邀请群臣的地方。

走进承天门,便是进入了太极宫。

“此处便是太极宫了。”房玄龄指着面前的宫殿,继续说道:“东面是东宫,乃是太子居住的宫殿,西侧是掖庭宫,乃是皇宫内宫女们住的地方。”

“太极宫的前殿便是我之前所说的太极殿,而两仪殿在太极殿的北侧。走吧,我们先去两仪殿。”房玄龄提醒了一句,李建国便跟了上去。

李建国跟在房玄龄后面走着,一路上也是遇到一些人跟房玄龄打招呼,然后都是用着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房玄龄身后的李建国。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房玄龄此时的地位众人皆知,深得唐太宗信任,史书上有记载,贞观前期靠房玄龄,贞观后期靠魏征。以房玄龄的身份,从来没有带着一个陌生人进入皇宫,如今他们看到了,自然是感到很奇怪。

两人穿过太极殿,并没有在太极殿逗留,而是直奔两仪殿而去。李建国对此倒是略显遗憾,他本想亲想看看真正的朝堂宫殿是什么样子的,是否跟他以前在电视中看到的一样。

来到了两仪殿门口,两人也是停下脚步。李建国能听到殿内有声音传出,想来也是皇上正在跟大臣们商议事情,而殿外居然连一个传话的人也没有,这倒是让李建国很不解。

“父亲,为何这里连个传话的人也没有?”

“哦,一来,此处是军机重地,外人是不能在此的。二来,也是皇上给我们这些老臣的恩典,我们进殿无需传召,可直接进殿。”房玄龄解释了一声,“建国,你先在门外等候,为父先进去,等为父让你进来的时候,你再进殿。记住,进殿后,无论你看到什么,都不可在皇上面前失了礼仪,知道吗?”

房玄龄的最后一句话让李建国很是不解,但还是点了点头。说完,房玄龄便是转身推门而入,留下了李建国在门外等候。

第14章 原来是你

房玄龄进入两仪殿之后便是没了动静,留下李建国一人在殿外傻站着。

两仪殿内…

一名年轻男子坐在殿内中央的龙椅上,面前站着三个人。那个年轻男子看到房玄龄进来后,也是连忙起身相迎。

“房爱卿,你来了。”

原来这名年轻男子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此时李建国走进来的话,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唐太宗就是上次他在长安城结识的王秦。

房玄龄见到唐太宗,就欲跪下行礼,唐太宗见状连忙将房玄龄扶住。

“房爱卿,朕不是说过了吗,以后在两仪殿内,没有君臣之别,不必如此拘礼。”,李世民转身对着殿内的其他三人道:“你们也是,以后在此处不用拘泥于此等繁文缛节,这是圣旨!”

“臣等遵命!”,殿内的那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房玄龄双手抱拳,跟那三个人也是打了声招呼:“长孙大人,魏大人,杜大人,久违了!”

那三个人也是对着房玄龄抱了抱拳,以示回礼。原来这三个人就是昨日房玄龄提到的长孙无忌,魏征还有杜如晦。

“杜爱卿,既然房爱卿来了,你有什么事就直说吧!”李世民看向杜如晦,说了一句。

“皇上,此次科考倒是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考生,这是他的答卷,请皇上过目。”杜如晦将答卷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打开看了片刻,又是看了一眼这位考生的姓名,便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就是此人,诸位爱卿,此人就是朕曾与你们提及过的那位在长安城见义勇为的少年。朕曾与他有过一席之谈,当日他所说的与这答卷上所写的相差无几,而且朕记得他的名字,李建国。”

“皇上,此人虽然年纪尚轻,但是却非常有远见。其阅历更是丝毫不比我们这些老臣差,且此次科考他当属头名,臣以为可委以官职,为我大唐效力!”此时,杜如晦看着房玄龄,不断地向他使眼色,示意他附议。然而,房玄龄却无动于衷,装出一副什么都没看见的样子。以往,凡事只要房玄龄和杜如晦首肯,那基本上大局已定。

“这个家伙倒是比我还心急。”房玄龄暗自偷笑地说了一句。

“房爱卿以为如何?”此时李世民看向房玄龄,问了一句,“房爱卿,朕之前与你提及过此人,这是他此次科考的答卷,你批阅一下如何?”

“皇上可记得老臣之前在皇上面前举荐过一个人?”房玄龄话题一转,突兀地问了一句。

杜如晦此时一脸疑惑地看着房玄龄,喃喃自语了一句:“这个老家伙搞什么鬼,刚刚使了眼色装作没看见,现在又扯别的。”

“记得,朕当然记得,朕上次不是已经恩准爱卿所请,爱卿可随时带他进宫。”李世民见房玄龄扯开话题,并没有丝毫不悦的神情。

“皇上,老臣今日已经把他带来了,此人现在就在殿外等候,皇上可随时宣他进殿。”

“哦?那还等什么,赶紧宣他进殿吧!”,李世民催促了一句,“诸位爱卿,先看看房爱卿举荐的人吧,他可是很少这么做的。”

房玄龄转过身,对着门外喊了一声:“殿外的人,你可以进来了,皇上要见你。”

在殿外等候多时的李建国都快要睡着了,在听到殿内传出这么一句话,也是连忙打起精神。

“马上要见到李世民了,我该说些什么,是不是要像电视里一样跪下高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是不是也应该自称是草民。”此时李建国心里也是冒出一个个疑问。平时,他倒是不用太在意这些礼节性的问题,可是现在马上要见到唐朝最高的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如果不注意礼节,皇上的一句话就会让李建国丢了性命。

“算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进去再说,况且父亲还在里面,就算我无意间冒犯了皇上,父亲也不会坐视不管的。”李建国想到这里也是稍微安心,深吸了一口气,推门而入。

李建国推开门,先进入他视线的有四个人,其中两个是他认识的,自然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两个应该就是房玄龄昨晚跟自己提过的魏征和长孙无忌了吧。

李建国视线一转,便是看到了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人,那人就是他之前在长安城认识的朋友王秦,也就是如今的唐太宗。

李世民看到了李建国,先是惊讶,继而大喜,打趣地说了一句:“李兄,多日未见,别来无恙啊!”

李建国此时仍是没回过神,盯着李世民看了很久,才是吐出了一句:“原来是你,你,你是当今皇上?”

“咳咳”,房玄龄假意咳嗽了一声,示意李建国注意礼数。

李建国听到房玄龄咳嗽了一声,看了一眼,便是意识到了问题,连忙跪了下来。

“草民不懂礼数,无心之失,冒犯了皇上,请皇上恕罪!”

李世民连忙将李建国扶了起来,嘴里说道:“你我是朋友,朋友之间何需礼数,那日我们聊得如此投缘,你难道忘了吗?”

李建国暗自苦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此时,他也是想明白了,王秦,秦王,如此简单的事情,自己居然到现在才发现。

此时,杜如晦似乎察觉到了李建国的尴尬,当下连忙走出来圆个场,“原来是你小子,可还记得我吗?”

李建国见到是杜如晦,连忙躬身行礼,“杜大人,晚生见礼了!”

然后又是转向另外两个陌生人,“这两位应该就是魏征魏大人和长孙无忌大人了吧?”

“你这书生年龄虽小,倒也有点见识。”说话的是魏征,他年龄与房玄龄差不多,不过表现得却比房玄龄严肃许多。

“魏大人就是这个脾性,小兄弟不要在意。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成就,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长孙无忌看着李建国,笑着说道。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年龄与李世民相仿,看上去为人比较和善。

“房爱卿,你是如何与李兄弟结识的?”李世民略感好奇,也是突然问道。

“老臣有一日出府的时候,发现李小友晕倒在路边,老臣便让下人把他带回了府,此后李小友一直住在老臣的家里。经过几日的相处,老臣发现李小友是个可造之材,这才斗胆向皇上举荐。”房玄龄并未将他和李建国的关系说出来,想来应该是为了避嫌。

李建国看了一眼房玄龄,并未说什么,自然是清楚房玄龄这么说的意思。

第15章 封官

两仪殿内,李世民听完房玄龄所言,心中了然。

“房爱卿,杜爱卿,你们二人举荐此人有功,朕本该赏赐你们,只是一时间也不知该赏赐点什么,暂且把你们的功劳记下,以后一并奖赏。”李世民看着房、杜二人,说了一句。

房玄龄,杜如晦二人连忙躬身行礼,说道:“皇上,为大唐选拔人才是臣等本分,理所应当,不敢要赏赐。”

“好,不愧是我大唐的忠臣。”李世民赞叹了一句,继而又是看向李建国,“李爱卿接旨!”

李建国先是愣了一下,回过神后,连忙跪了下来,“草民接旨。”

“朕决定拜你为尚书令,官居二品。”

李建国听了之后,也是大惊。对于唐朝的官职等级,李建国还是有所了解的。尚书令乃是正二品官员,位份仅次于太师、丞相,可以说得上是位高权重。最重要的,这个职位是李世民登基前所担任的,在李世民登基后,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而如今,李世民直接把这个官职给了李建国,足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器重。

不单单是李建国感到惊讶,房玄龄,杜如晦四人也是大吃一惊,显然也是没想到李世民会把如此重任交给李建国。

此时,魏征走上前,说道:“皇上,尚书令一职一直空缺,如今直接任命给一位新人,是否不太妥当?李建国或许是个大才,可毕竟年纪太轻,资质尚浅,皇上此举只怕会惹得满朝上下有所非议。”

房玄龄和杜如晦听了魏征说的话后,眉头一皱。他们自然是听得出魏征此话的意思,显然魏征对李建国的才学有所怀疑,并不是太过信任。不过他们脸上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对于魏征,他们自然是了解,一向是有话直说,直言进谏。他们与魏征也会有政见不合的时候,但是那只是朝政方面,双方并没有私仇。

李世民听后也是有点不太高兴,眉头皱起。

“魏爱卿,你总是喜欢在朕高兴的时候,一盆冷水泼下来。”

魏征讪笑道:“因为皇上总是脑子发热,如果老臣泼一盆冷水,就能让皇上头脑变得清醒,那么老臣愿意一直泼下去。”

李世民听后,显得有点尴尬,但是并未发怒,他看着李建国,笑了一下,说道:“你看看,这就是魏征,一向直言不讳,都敢明目张胆地骂朕了。”

李建国此时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陪笑道:“皇上,其实魏大人所言不无道理,草民年纪尚轻,资历更是不如诸位大人,如今让草民担如此重任,实在有些不好。”

李世民摆了摆手,坚定不移地说道:“此事朕已经决定了,不容置喙。此次科考,你是头名状元,理性赐予官职。再者,房爱卿和杜爱卿极力推荐你,而且朕也相信你绝对可以胜任。”

李世民看着魏征,又是说了一句:“魏爱卿,既然你不相信李建国的能力,那朕与你打个赌,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如果他表现没有任何疏漏,那你可就得肯定他的能力。反之,那朕就安排别的职位给他,如何?”

魏征知道这是李世民作出的最后让步,当下也是点了点头,“如此,那就依皇上所言。”

“甚好。”李世民点了点头,又是看着李建国,说:“李爱卿,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明日早朝,朕将会在文武百官面前宣布此事。日后,你行事可先行与房爱卿他们四位商讨,然后再禀告朕。”

“草民记住了!”李建国连忙答应道。

“房爱卿,杜爱卿,魏爱卿,长孙爱卿,你们四人日后也要多多协助李爱卿,共同为我大唐效命!”

“臣等遵命!”房玄龄四人躬身应道。

“你们四位卿家先行退下吧,朕还有话与李爱卿讲。”李世民吩咐了一句。

“臣等告退。”房玄龄四人躬身行礼,便是退出了两仪殿。

李世民看到房玄龄四人离开之后,也是松了一口气,瞬间像是变了一个人,起身走到李建国身旁,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

“李兄,现在就只有我们两个人了,不用再如此拘礼了。”

“皇上,这……”李建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哎,有人在的时候,你我是君臣,没人在的时候我们就是朋友。你可以继续把我当成王秦。这是圣旨,你必须要听命!”

李世民这么说,让李建国感到无奈,只能听命。

“李兄,你年方几何?”李世民话题一转,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我今年二十有二。”

“果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李世民感叹了一声,“李兄,我有个提议,不知你觉得如何?”

“王兄请讲。”

“我想与你结拜为兄弟,不知你意下如何?”李世民突然提出的意见也是让李建国十分意外。

“皇上…不对,王兄,此事只怕不太合适吧。”

“没什么不合适的,就这么定了。我年长你几岁,以后没人的时候,你就叫我大哥,我就喊你二弟吧。”

李建国感到特别无奈,只能答应李世民,否则李世民定是又要搬出圣旨来威逼,只能喊了一声。

“大哥…”

“哈哈”李世民看到李建国这个样子,很是高兴,“二弟,明日早朝宣布任命,定会还有其他朝臣持有反对意见。一来,在他们眼里,你年纪尚轻,资历尚浅。二来,他们并不认识你,不知道你有几斤几两。所以,明日的任命不会太过顺利,你可明白?”

李建国点了点头,他自然是明白李世民的意思。虽然他是皇上,但是朝臣的意见他不能置之不理。倘若强行任命,朝臣们自然只能遵旨,但是心中的定然不满,如此一来,只会影响君臣之间的关系。李建国只有证明自己,拿出自己的实力,才能堵住朝臣们的嘴。

李建国目光坚定地望着李世民,说:“大哥放心,我知道怎么做,我定然会让那些反对的朝臣无话可说,认可大哥的决定。”

李世民对李建国的表现很是满意,“不过你也不用太过担心,有刚才四位卿家支持你,那些朝臣也不会太过放肆。今日你且回去吧,明日早朝我们再见。”

李建国点了点头,应了一声:“小弟知道了,那我先走了。”

李建国说完便是退出了两仪殿,李世民看着李建国离去的背影,自言自语道:“看来明日早朝可是有一场好戏可看了!”

李建国离开两仪殿后,便是朝着皇宫出口的方向走去。对于刚刚的事情,他就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当了大官,又和李世民称兄道弟,简直是直接走上人生巅峰,以后便是他李建国大展宏图,让众人大开眼界的时候了。

第16章 萧禹

李建国回到家后,房玄龄已经是在大厅等候多时了。

“父亲,孩儿回来了!”李建国进屋后喊了一声。

房玄龄见到李建国回来了,也是起身相迎,说了一句:“怎么这么久,皇上都跟你说了什么?”

李建国当下也是把刚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听后也是感慨了一下。

“没想到皇上如此看重你,这倒是好事啊!”房玄龄很是满意,“不过,皇上有件事说得倒是不错,你想安稳地坐上尚书令的位置,倒是有点困难。”

“这点孩儿明白。我年纪尚轻,资历尚浅,确实无法让满朝文武信服。到时候,他们有所刁难倒也在情理之中。”李建国自然是明白这点,所以也是直接说了出来。

“你说的不错,不过,明日早朝当着皇上的面,他们也不会过于放肆。而且,今日两仪殿内连同为父在内的四位官员,算得上是文官之首,到时候我们都会全力支持你的。尤其是杜如晦那个家伙,他对你可是特别欣赏。刚刚我和他从两仪殿内出来后结伴而行,一路上他可是不停地在我面前夸你。我可是很少见到他这样子。”房玄龄笑眯眯地说道。

“父亲放心,明日孩儿会让质疑我的人无话可说的。日后,我更会用行动来证明自己,让他们无地自容的。”李建国信心十足地说道。

房玄龄点了点头,很是欣慰,“这点为父相信你。不过,明日早朝有一个人你可一定要注意!”

“何人?”李建国眉头一皱,问了一句。

“此人名叫萧禹,资历颇老。他曾是高祖身边的重臣,如今辅佐皇上。此人素来与我、杜如晦不和,皇上也不是特别喜欢他,但是碍于情面,无法苛责于他。明日早朝,他定会反对皇上对你的任命。”房玄龄表情严肃地说道。

“孩儿明白了。”,对于萧禹这个人,李建国虽没有见过,但是曾经从史书上了解过。萧禹曾是隋炀帝身边的重臣,而后被贬。李渊起兵后,才归顺大唐,而且深受李渊重用。但是李世民即位后,由于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如今看来,史书所记载的是真的了。

“好了,天色不早了,你早点回房休息吧,明日,我们一同上朝。”房玄龄提醒了一句。

“是,那孩儿歇息去了。父亲,您也早点歇着吧!”李建国关切地说了一句,说完便是离开了。

“老爷。”房玄龄的夫人走了进来,喊了一声。

“夫人你还没睡啊?”房玄龄问了一句。

“没呢!老爷,我刚刚在房门外听到了你跟建国的谈话。如果明日早朝,他们为难建国,你该怎么办?”

“怎么,夫人不相信建国的实力吗?”

“我自然是相信的,只是建国他来历不明,无名无分,倘若那些官员以此为口舌又该如何?”房夫人有些担忧地看着房玄龄,问了一句。

“夫人放心,如果明日早朝建国真的应付不了局面,我自有办法堵住那些家伙的嘴。时候不早了,夫人早些歇着吧!”

听到房玄龄这么说,房夫人自是安心许多,也不再多言,便回房休息了。

第二日清晨,李建国与房玄龄一同进了宫。太极殿内,一群文武大臣在那里互相交谈。房玄龄带着李建国与几位要好的官员交谈了一番,并向他们介绍了一下李建国,这其中就有着大名鼎鼎的侯君集。

“想不到小兄弟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成就,当真是令人羡慕。”侯君集看着李建国,说了一句。

“侯大人过奖了,晚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跟各位大人学习的。”李建国谦逊地说了一句。

侯君集对着房玄龄双手抱拳,说道:“房大人放心,这件事本官一定鼎力相助。”,其他几位官员也是连忙躬身应道。

“皇上驾到!”随着太监一声高喊,殿内瞬间安静了下来。

李世民坐于龙椅之上,文武百官皆是跪下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卿家免礼平身。”李世民挥了挥手,继续说道:“此次科考成绩已出,头名状元乃是一名叫李建国的考生。”

李建国上前一步,跪下行礼,“草民李建国,叩见皇上。”

“免礼平身。”李世民指着李建国,看向满朝文武,“诸位爱卿,此人就是李建国。”

“真是英雄出少年,我大唐人才辈出,乃天佑我大唐!”侯君集上前一步,率先开口道。

“侯大人说得好,我老程就喜欢结交这样的少年英才,哈哈!”一个略显肥胖的中年男子大笑道。

“老程?莫非此人就是程咬金程知节?”李建国暗自嘀咕了一下,当下也是多看了那位中年男子一眼,粗犷豪放的性格与他的长相显得极为相配。

“二位卿家所讲正是朕想说的,如此少年英才,怎可不为我大唐所用?”李世民微笑着说道,“而且房爱卿与杜爱卿对此人更是推崇备至,再加上他是此次科考状元,所以朕决定任命他为尚书令,不知各位卿家以为如何?”

李世民话音刚落,大殿内立刻就骚动了起来,纷纷议论着。

“皇上,臣以为此事不妥!”就在大臣们议论着的时候,走出了一个人,突兀地喊了一句。旋即大殿内变得安静了,大臣们一个个地看着那个人。

“哦?萧卿家有何异议?”李世民看着他,问了一句。

“看来此人就是萧禹了,果然还是出现了。”李建国自言自语了一句。

“皇上,恕微臣直言,此人或许确如各位大人所言有才学,但是毕竟太过年轻,资历尚浅。这满朝上下,无一不是跟着皇上立下赫赫功勋的人。尚书令一职位高权重,交给一个如此年轻的人恐怕不妥吧!”萧禹表现得理直气壮,不过说得确实是滴水不漏。

“是啊,萧大人所言也不无道理啊…”萧禹说完,便是引起了一干大臣的议论。

李建国眉头微皱,心想自己应该站出来了,否则事态只会更糟糕。

第17章 口舌之争

“既然萧大人以为在下没资格担任尚书令一职,那不知萧大人认为谁可以胜任?”李建国终于是按捺不住,问了一句。

“至少不是你这样的晚辈,在这朝堂之上,个个都是你的前辈,经验比你丰富,能力更是比你强了数倍,我看你还是回去锻炼几年再来吧!”萧禹说话丝毫不给李建国留颜面,让人听了很不舒服。

“依我看,让你萧大人来任尚书令一职最合适。”侯君集说了一句,但是明显带着讽刺的意味。

“侯大人说笑了,本官不才,但是跟这毛头小子相比,还是不在话下的。”萧禹当下也是丝毫不让地回了一句。

“这个老东西真是不要脸不要皮!”李建国暗自骂了一句。

此时,房玄龄也是忍不住了,站了出来,“萧大人,以你的身份和地位,为难一个后生,怕是不太好看吧。”

“房大人此言差矣,本官这是为大唐尽忠,尚书令一职有多重要想比诸位都清楚。如今任命一个如此年轻的人,难道本官就不能过问两句吗?”萧禹看向房玄龄,语气显得颇为不客气。

李世民冷眼旁观地望着这一切,此时的他不能过于偏袒任何一方。朝政之事本就是大臣们各抒己见,眼下的情况他也是很无奈,“萧卿家,李建国乃是状元之位,足以证明他的才学。”

“皇上,有才学是一回事。这朝政之事光靠才学可是行不通的。如果皇上确实想要重用他,大可先让他担任五品以下的官职,待他学习一些朝政之事,日后再提拔,如此才会令大臣们信服。”

“是啊,萧大人说得也挺有道理的…”萧禹话音刚落,就引起了一部分大臣们的响应,私下纷纷议论着。

“萧大人说的晚辈不敢苟同。”李建国自知是不能继续躲了,站了出来,说道:“年纪的大小怎么能说明能力的大小呢?自古便是英雄出少年,古往今来如此的人物比比皆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定三分天下,跟随刘备出山之时年仅二十,而后更是成了刘备的军师。周公瑾二十一岁时便是跟随孙伯符奔赴战场,平定江东。汉武帝刘彻登基之时尚且才十六岁,但是后世提起他之时,不仍是敬佩万分。大将军霍去病十七岁时就可将匈奴杀得四散逃窜,令匈奴不敢犯境。既然他们都能做到,萧大人又怎么知道我做不到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好!说得好!好一个莫欺少年穷!”李世民激动地喊出了声。

“说得好啊,说得好啊!此人果然不同凡响啊!”

“是啊,难怪连房大人和杜大人都是推崇有加。”

“…”

殿内的氛围瞬间被李建国的一席话带动了起来,风向也是一下子转变了,群臣们看向李建国的眼神都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萧禹也是咬了咬牙,一下子也是说不出话来了。

“萧卿家,你还有何意见?”李世民看着萧禹,淡漠地问了一句。

“皇上,虽然此人有几分才学,口才也是不错。但是,老臣还是那句话,尚书令一职不同于其他职位,还请皇上慎重。我朝四品以上的官员都是一点点地提拔上来的,且都是用功劳换来的,而此人的家世背景尚未查清,皇上就对他如此信任吗?”萧禹仍是不依不饶地追问了一句。

还不待李世民开口,房玄龄便是开口道:“萧大人过虑了,其实李建国乃是我的义子,对于他,老夫愿用头上的乌纱担保!”

房玄龄此言一出便是引起了一阵骚动,就连李世民也是瞪大了眼睛,因为这件事房玄龄并没有跟他说过。

萧禹突然冷笑了一声,“房大人,既然此人是你义子,你如此作为,是否有失公允?”

房玄龄也是笑了笑,“老夫一向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心只为大唐着想,为皇上尽忠。身正不怕影子斜,老夫为人如何,诸位大人清楚,老夫问心无愧!”

“房爱卿为我大唐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的忠心朕绝对相信,朕也绝对相信他不是徇私枉法之人。”李世民正色说道。

“房大人为人一向光明磊落,难不成萧大人你对房大人有所怀疑?”此时,杜如晦也是按捺不住说了一句公道话。

“杜大人言重了,老夫自然不敢对房大人有所怀疑。只是房大人刚刚也说了,此人只是他的义子,那房大人能否将此人的家世背景告知于众位大臣?”萧禹对着房玄龄躬身致歉,嘴里问了一句。

房玄龄眉头紧皱,因为对于李建国的来历,自己也不清楚,李建国只是曾经跟他说过自己的家乡比较遥远,并无它言。

此时,李世民也是看着房玄龄,因为对于李建国的来历,他也是不清楚,自然也是想知道一二。

萧禹盯着房玄龄,而房玄龄也是不知道说什么,当下萧禹也是连忙发难:“看来房大人对此人也是不了解,那说明此人来历成谜,用这样的人合适吗?”

“这个老东西还真是让人讨厌,好,既然你要玩,那我奉陪到底!”李建国咬牙切齿,自言自语了一句。

李世民眉头紧皱,看向李建国,后者对着李世民笑了笑,示意他不用担心。

“萧大人,英雄不问出处,你只需要把我当成一个平民百姓即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晚辈只是一心想为大唐效力,以我所学,为皇上分忧。若是萧大人要论及出身,那晚辈倒想问一句,萧大人以前是为隋朝效力,如今又是为大唐效力,是否也是有所不妥呢?”李建国也是丝毫不让,出言讥讽道。

“小辈放肆,本官跟随高祖多年,本官跟着高祖打天下的时候,你还在喝奶呢,如今你居然敢数落我!”萧禹厉声喝道。

“好了,二位切勿争吵。”李世民见气氛不对,也是连忙出来打圆场,“萧爱卿切勿动怒,你的忠心朕也是相信的。依我看,任命一事就这么定了吧,况且朕之前也与魏爱卿打过一个赌,暂且给李建国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看他表现得如何再做定论。萧爱卿,你以为如何?”

“既然皇上决定了,那老臣也无话可说,且一个月后看吧!”萧禹终于也是松口了。

房玄龄等人也是松了一口气,李建国对着萧禹拱手说道:“多谢萧大人成全。”

萧禹冷哼了一声,自言自语道:“暂且让你得意一个月,一个月后我看你还有何脸面嚣张。”

李世民见萧禹没有什么意见,此事也算是暂且告一段落,面向百官,说道:“既然如此,那朕就任命李建国为尚书令。”

李建国连忙跪下谢恩,“多谢皇上恩典。”

“好了,既然如此,那便退朝吧!”李世民挥了挥手,淡淡地说了一句。

第18章 打算

早朝过后,李建国的任命终于算是暂时定下来了,百官们也是相继过来祝贺。

“李大人,恭喜了。”来人是魏征,对着李建国拱手说道。

李建国也是连忙回礼,“魏大人客气了,晚辈日后还要请魏大人多多指教!”

魏征摆了摆手,“不用客气,今日你在朝堂上的表现倒是令老夫刮目相看,这件事能顺利解决也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你也不用太过高兴,萧禹这个人可不是这么好说话的,如果你要想在尚书令这个位置上坐稳,那就要拿出点成绩出来,否则,一个月后萧禹定会以此为由,向皇上弹劾你,盯着这个位置的人可是不少啊。”

“多谢魏大人提醒,晚辈一定会注意的,定不会辜负皇上的恩典。”对于魏征,李建国一向很尊敬,当下说话也是表现得很客气。

魏征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在年龄上我虽然算是你的长辈,不过如今我们已经是同朝为官,日后你不用以晚辈自称。好了,皇上还有事召见我,就先告辞了。”

李建国对着魏征拱了拱手,“告辞。”

“建国。”此时房玄龄走了过来,他刚刚正好看到了魏征与李建国说话,“魏大人刚刚没跟你说什么吧?”

“没说什么。”李建国回了一句,“魏大人不愧是朝廷重臣,看来以后我要多跟他学学。”

房玄龄笑了笑,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魏征大人的确是我大唐的中流砥柱,而且他敢于谏言,直言不讳,所以说话比较直,你不要往心里去。”

“怎么会呢!我倒是挺喜欢魏征大人这样的性子。父亲,你说魏大人是大唐的中流砥柱,那你和杜如晦大人不一样也是大唐的中流砥柱嘛!”李建国回以一笑。

“呵呵,其实比起杜如晦那个家伙,我倒是自愧不如。我一直都是为皇上出谋划策,而杜如晦一直是为皇上决策,所以比起他,我倒是少了几分果断。”提起杜如晦,房玄龄也是感叹了一声。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房谋杜断。”李建国自言自语了一句。

“对了,建国啊,皇上刚刚还有事要召见我们,我们赶紧过去吧!”房玄龄想起了,突然说道。

“好的。”

两仪殿内,房玄龄与李建国推门而入。魏征,杜如晦,长孙无忌,还有早朝时遇见的侯君集也是在场,李世民正与他们说着话。瞧见李建国进来了,李世民也是停了下来,打趣道:“呵呵,我们的李大人来了!”

李建国有点尴尬,略显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皇上,你就不要拿臣寻开心了。”

“李大人,方才退朝后我都未曾来得及祝贺,还望见谅啊!”侯君集走了过来,拱手说道。

“侯大人说笑了,之前的事多谢侯大人仗义执言了。”李建国指的自然就是早朝的时候,侯君集替自己说话。

“李大人客气了,我等皆是为大唐效力,自然要相互扶持。萧禹那个家伙也确实过分了一点,所以才出来说了句公道话。”提及萧禹,侯君集也是脸色不太好看,显然也是有点看不惯他。

杜如晦走了过来,面带笑容地看着李建国,“好小子,我果然没看错你。”,然后又是看向房玄龄,似是有些埋怨道:“倒是你个老家伙居然不声不响地收了一个这么优秀的义子,你也太不厚道了。”

“哈哈,杜大人说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今天早朝才说出来。”长孙无忌大笑了一声。

“诸位爱卿说的是,这次朕也看不过去了。”李世民也是凑了一句,“房爱卿,你可知罪?”

房玄龄连忙拱手说道:“皇上勿怪,臣知罪,诸位大人也请见谅。”

“哈哈,好了,玩笑归玩笑,言归正传。”李世民脸色也是变得略显严肃,“李爱卿,下面要说的事还是与你有关。”

“臣洗耳恭听。”

“诸位爱卿,今日早朝的事,你们也看到了,朕在文武百官面前答应了给李爱卿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朕与魏卿家的赌约。尚书令一职位高权重,但是既然朕已经任命了李建国担任,那么我希望诸位爱卿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尽心竭力地协助李爱卿,共同为大唐效力,可不要让朕输了这场赌约。”

“臣等遵命!”房玄龄几人异口同声地回应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转向李建国,“李爱卿,现在说说你的想法,你可有何打算?”

李建国沉默了片刻,方才开口道:“皇上,臣的确有些想法。”

“哦?说说看。”李世民有些好奇,其他几个人也是看向李建国。

“皇上,你应该还记得之前在长安城发生的那件事吧?”

“这个朕自然记得,要不然朕怎么会认识你这样的少年英雄呢?”李世民打趣地说道。

李建国有点无奈,接着说道:“那次我就跟皇上说过,大唐的律法其实存在缺陷,才会让那样的人有机可趁,所以臣打算先从此处开始,完善大唐的律法。”

“李爱卿,你的想法确实可行,而且经你上次一说,朕也确实发现我朝的律法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是历朝历代以来,编写律法至少需要数年之久,可眼下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李世民眉头紧皱,有些担忧。

“皇上请放心,臣有信心在一个月内,重新完善大唐律法。”李建国并不是自大,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人,李建国对法律的认知显然不是这个朝代的人所能相比的。

“李爱卿,朕并非是信不过你。只是你为何要先选择完善律法呢?朕记得当日你还提了不少其他的建议,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实施起来也并不困难。”李世民有些疑惑,显然不明白为何李建国要择重避轻。

“皇上,百姓乃是国之根本,而律法不单单是用来约束和惩罚百姓的,同时也是可以维护百姓的权益,使他们的生活有所保障,真正地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李建国也是把自己所学说了出来,这些都是他以前上政治课的时候学到的。

李世民有些茫然,显然是不太明白李建国说的是什么意思,而几位大臣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

“李大人,你说的着实有些晦涩难懂,我们有点不太理解。”长孙无忌有些尴尬地说道。

“你们又不是穿越过来的,能理解就有鬼了。”李建国心里虽是这么想,嘴上自然是不能这么说,“皇上,诸位大人,我刚刚说的其实就是想表明律法的重要性,待我完成后你们自然就会明白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转向几位大臣:“你们觉得如何?”

其他几个人并没有开口,因为他们心里也是没底,倒是魏征站了出来说了一句:“皇上,你应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皇上选择了李大人,那对他就应该要有足够的信任。”

“既然如此,那李爱卿你且大胆去做吧,朕等你的好消息。”李世民也是下定决心,同意了李建国的意见。

“多谢皇上!”

第19章 唐律

两仪殿内,李世民最终也是敲定了令李建国完善律法一事。

“李爱卿,你可否告诉朕你准备怎么做?”李世民对于李建国如何开展完善律法一事很是好奇,所以忍不住问了一句。

“皇上,在臣回答皇上这个问题之前,皇上可否告知臣,如今的大唐遵行的是何种律法?”李建国并不打算重新修订律法,毕竟现代的律法是经过无数人,灌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方才编写而成。如今仅靠他一人又如何能完成呢。所以李建国打算在唐朝原有的律法基础上,加以修正与完善。

李世民看向魏征,“魏卿家,你告诉他。”

“是。”魏征恭声应道,然后转向李建国,“我朝如今的律法是高祖皇帝以隋朝的《开皇律》为基,制订的《武德律》,其中的内容与《开皇律》基本一致。”

“魏大人可否将其主要内容说一下?”李建国问了一句。

魏征点了点头,“《武德律》包含十二篇,共计五百条。这十二篇为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其中,名例律乃是罪名和量刑的通例,为总纲部分,包括五刑,十恶,八议等等。”

李建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其实唐朝的律法对于封建社会来说已经算是比较完善的了,完美地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了统治机构能够正常运作。

“魏大人,不知这五刑是哪五种刑罚?”李建国打算先从刑罚入手,制订一套新的刑罚。

“五刑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魏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李建国点了点头,转向李世民,说道:“皇上,臣想先从这刑罚入手,取消流刑,杖刑和笞刑。”

“取消?这恐怕有点不妥吧!”李世民有些疑惑,不明白李建国这么做的意思。

“皇上别急,我有新的主意用来替换。杖刑与笞刑意在惩罚罪犯,但是肉体上的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换成管制与拘役,而徒刑我想把它划分成有期与无期,至于具体期限则按照罪名的大小量刑。”李建国也是参照自己所学的知识,按部就班地说了出来。

“管制和拘役所谓何意?”李世民有点好奇地问道,其他几位大臣显然也是来了兴趣,一个个地看着李建国。

“所谓管制其实是对罪犯不实行关押入狱,但是限制其一定自由,然后对其进行教育改造,一般是针对于罪行轻,危害小的人。至于拘役,是进行短期关押,并进行劳动改造。”李建国一五一十地解释给他们听,“至于有期徒刑,应当延长入狱期限,根据罪行的轻重量刑,而无期徒刑自然就是实行无期限的关押,特殊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刑。而至于那些穷凶极恶之徒,自然就是直接判处死刑。”

李世民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倒是魏征眉头皱起,说道:“李大人,如此一来,似乎刑罚更加严苛了,这样做是否会适得其反?再者,延长徒刑期限,那朝廷的负担就会加重,毕竟犯人入狱之后,就相当于是朝廷在养着他们。”

“魏大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乃是立国之本,如此一来既可震慑罪犯,也可警示百姓。至于朝廷负担加重,我自然也会有对应的方法去解决。”李建国一脸严肃地说道,毕竟他是来自于法治社会,法律意识比起眼前这些人自然是强得多。

李建国继续说道:“在这些刑罚之下,可以再附加刑罚,比如加收罚金,剥夺其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得来的款项自然可以归入国库,如此一来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剥夺政治权利是什么意思?”李世民和其他几位大臣皆是一脸茫然地看着李建国。

“所谓剥夺政治权利就是不能从政,不可参与科考,更不能担任官职,如此也可以阻止一些心术不正者为官。”

“这个提议不错,朕喜欢!”李世民拍了一下桌子,大叫道。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了一眼,皆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皇上,李大人所言虽然有道理,只是如此一来是否会引起民愤,毕竟处罚太过严苛,恐怕会引起诸多不满。”魏征一下子给李世民泼了一盆冷水。

李世民的脸瞬间横了下来,刚想说话,李建国率先开口:“魏大人不用担心,我的主意可还没说完呢。接下来就是重点,臣想把户婚律分成户律和婚律,婚律自然就是婚姻法,而户律则是关于百姓的律法,保障百姓的利益,包括禁止贩卖人口,奴役百姓等等,使百姓的生活得以保障,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

“嗯,这个主意不错。”魏征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不过你说的这些实施起来只怕会有不小的难度。因为此举可是涉及到不少人的利益关系。”

“这个我也知道,万事开头难,但是一定要执行的,律法的核心关键就是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谁触犯了律法,都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此才能让律法深入人心,提高对律法的认知。”李建国坚定不移地说道。

“好,说得好,李爱卿,朕绝对支持你的建议,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必须都要遵行律法,否则必当严惩不贷!”李世民一脸严肃地说道,“李爱卿,此事宜早不宜迟,你尽快将刚才所说的编写出来,然后呈于朕看。”

“是,臣遵旨!”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如何?”李世民也是看向其他几位官员,问了一句。

房玄龄笑了一声,说道:“皇上,臣自然是支持李大人的。杜大人,你说呢?”

“你个老家伙支持有什么稀奇的。皇上,臣也没意见,毕竟当初臣也向皇上举荐过李大人,自然是相信他的能力的。”杜如晦自然也是同意李建国的。

李世民又是问了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意见,二人皆是表示赞成。

“皇上,臣自然也是没意见,只怕到时候在朝堂上宣布此事之时,会引来不少的非议。”魏征也是实话实说,李建国此举毕竟是侵犯到了许多人的利益,自然不会进行得太过顺利。

“无妨,他们若有意见,那朕自会表示立场,支持李爱卿。”李世民摆了摆手说了一句,“李爱卿,既然如此,那完善后的律法可有命名?”

“有,完善后的律法就称之为《唐律》!”李建国恭声应道。

“《唐律》,好,就叫它《唐律》!”李世民激动地说道。

第20章 阻挠

《唐律》一事受到了李世民以及几位重臣的首肯,李建国也是松了一口气。起初,他脑海里产生这样的想法之时,还是有些担忧的。毕竟要想构建一个法制社会,在封建王朝之时还是颇为困难的。李建国担心李世民以及众位大臣无法接受这样的意见,如今看来他的担心倒是显得有些多余了。

“李爱卿,此事就这么定了,你回去之后先行撰写,完成后呈于朕看,然后朕再于早朝之时宣布此事,如何?”李世民做事丝毫也不拖泥带水,同时也显示出李世民对此事的重视。

“皇上放心,臣明日就能将新的律法呈上。”毕竟新的律法并没有太大的改动,所以李建国也是信心十足,毫不犹豫地说道。

“如此甚好,那明日早朝朕就在文武百官面前宣布此事。”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了一句。

“多谢皇上,那臣就先告退了。”李建国拱手弯腰行礼,便是退出了两仪殿。

房玄龄等人见状,也欲行礼告退,李世民却突然说了一句:“几位爱卿,你们先等等,朕还有事与你们商量。”

房玄龄等人也是一脸疑惑地看着李世民,“皇上,还有何吩咐?”

“明日早朝,注定又是少不了一场争执,所以朕希望你们明日务必全力支持李爱卿!”李世民一脸严肃地说道。

房玄龄眉头紧皱,“皇上,你的意思是…”

“李爱卿此举无疑是截断了多数人的财路,以往这些大臣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但是不少人都是有着一些违反律法的行为,而朕也是刚登基不久,所以一直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如今既然有了新的律法,那必须要明正典刑,无论是何人,只要违反了新的律法,皆是严惩不贷。天子犯法亦与庶民同罪,何况他们。”李世民对于一些人也是忍耐了很久,如今也是时候收拾一下了。

魏征眉宇间有些担忧地说道:“皇上,只怕此事不易啊。”

“这个朕自然知道,你们是朕最信任的几位卿家,朕希望你们能全力协助李建国,完成此次律法的变革。”

“皇上放心,臣等必当竭尽全力,协助李大人!”房玄龄等人异口同声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如此甚好,你们先行退下吧。”

“臣等告退!”

房玄龄等人退下后,李世民自言自语了一句:“二弟,你可不要让大哥我失望啊!”

房府内,李建国正忙于编写《唐律》,房玄龄也是从皇宫里回来了,来到了李建国的房间。

“建国,进展怎么样了?”房玄龄亲切地问了一句。

李建国头也没抬,说道:“快了,马上就完成了。需要改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只是多加了几条而已。”

“那就好,不过你也别太劳累了,明日早朝可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呢!”房玄龄提醒了一句。

“父亲放心吧,我知道了。”

房玄龄见到李建国这个样子,便不再多言,离开了。

翌日清晨,李建国拿着编写好的《唐律》与房玄龄一同进宫了,半路上也是正好遇到了杜如晦,双方打了声招呼,便是同路而行。

“小家伙,老夫果然没看错你,办事效率可是比我们这些老家伙高多了。”杜如晦夸奖了李建国一句。

“杜大人过奖了,在其位,当谋其政,多做实事总比尸位素餐要好的多。”李建国自谦了一句。

“哟,我道是谁,原来是尚书令大人啊!”一道略显不和谐的声音传了过来,来人正是萧禹,此时脸上还挂着笑容,笑容中有着几分嘲讽的意味。

李建国见是萧禹,也是故作客气地说了一句:“原来是萧大人,久违了。”

“李大人,听闻你重新编写了律法,不知是真是假?”萧禹看着李建国手中拿的一本册子,问道。

“萧大人何必多此一问呢?我朝的律法存在着不少纰漏,本官只是稍加完善而已。”

萧禹听完李建国的话笑了一声,说道:“好啊,新官上任三把火,不过本官倒是希望李大人这把火能烧得久一些,不要忘了你这尚书令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多谢萧大人提点,本官铭记在心。”李建国显得极为平静,脸色没有丝毫得变化。

李建国说完也是不想与他多说废话,与房玄龄,杜如晦加快了脚步。

“哼,我看你能得意多久,待会朝堂之上,我可不会让你的计划得逞的!”萧禹看着李建国等人的背影,冷哼了一声。

太极殿内,李建国正在与房玄龄等人聊天,等待早朝的开始。萧禹进殿后看向李建国,嘴角扬起,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

“建国,看这样子,待会早朝这萧禹又是要针对你了。”房玄龄也是注意到了萧禹的表情,对李建国说道。

“这是必然的,他可一直都没有把我当成尚书令,千方百计的想让我下不了台。”李建国淡淡地笑了笑。

“不过也不用太过担心,皇上昨日吩咐过我们几位大臣,要全力支持你完成这次的计划,他想要破坏也不会那么容易。”房玄龄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示意他放松一点。

“呵呵,他倒是太小看我了,我既然敢提出这样的计划,自然就会保证计划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我要让他明白,他的那点伎俩对我不会有任何作用。”李建国自信满满,丝毫没有把萧禹放在眼里。

“皇上驾到!”太监的一声高喊,太极殿内也是瞬间安静了下来。李世民走了出来,坐在龙椅之上,扫视了一下文武百官,然后又是与李建国对视了一眼。看到李建国那充满自信的眼神,李世民也是满意地点了点头。

文武百官纷纷跪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李世民挥了挥手,继续说道:“诸位爱卿,自朕登基以来,我朝的律法未曾做过任何修改,仍是高祖皇帝时所用的《武德律》,而《武德律》又是承自于前朝的《开皇律》。昨日,尚书令李大人向朕提出律法存在诸多纰漏,朕已命他重新完善,今日想与众位卿家一同商榷。”

“皇上,臣有意见!”

第21章 针锋相对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也是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说这话的自然就是萧禹无疑了。

“这家伙果然不会罢休。”房玄龄嘀咕了一声。

“呵呵,该来的总会来,没什么好意外的。”李建国显得很平静,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李世民被萧禹突然冒出来的这句话搞得也是很不爽,但是仍面无表情地问道:“哦?萧卿家有何异议?”

“皇上,《武德律》乃是高祖皇帝命人撰写。如今皇上刚登基不久,就命一个黄口小儿重新撰写,只怕会引来非议。”萧禹说话丝毫不给李建国面议,脸上笑容更甚,“李大人莫要见怪,本官说话一向比较直。”

李建国回以一笑,淡淡地说道:“萧大人也是为大唐着想,本官又怎么怪罪萧大人呢。只是本官很好奇萧大人效忠的是高祖皇帝呢,还是当今圣上呢?”

“本官效忠的是大唐,不知李大人此话是何意?”萧禹狠狠地剐了李建国一眼,问了一句。

“呵呵,萧大人别激动,本官并无他意。既然萧大人效忠的是大唐,那如今大唐的律法存在着纰漏,萧大人为何还要装作视而不见呢?难道皇上命本官完善律法会对大唐造成危害吗?”李建国丝毫不让。

“哈哈,想必李大人定有过人之处,我倒想看看李大人是如何完善的,还请李大人指教了!”萧禹话中透着一股不屑。

“前段时间,本官在长安城亲眼目睹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名壮汉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意欲抢夺他人的女儿用来抵债。在大唐的都城,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李建国将那次发生的事情描述了一下,可是奇怪的是并没有多少大臣感到意外,皆是表现得很平静。

萧禹冷笑了一声,说道:“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欠债还钱乃是天经地义,既然还不起钱,自然就拿人抵债。这些是属于平民百姓间的纷争,难道还值得在这朝堂之上议论吗?”

李建国无奈的摇了摇头,看来这些大臣们的思想觉悟不够高,所以才会习以为常。

“诸位大人,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的江山社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律法面前,人皆平等,上至王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并无二致。我们为官者,当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谋福利,总比尸位素餐要好得多。如此,大唐才能江山永固,百姓亦可安居乐业。”李建国看向众位大臣,开口说道。

李建国话音刚落便是引起了众位大臣的议论。

“李大人说得极是啊。”

“是啊,说得好啊。”

“……”

李建国的一番话也是引起了大臣们的好评。萧禹见到风向转变,也是气得咬牙切齿。

李建国见到群臣的反应,也是感到很满意,继续说道:“诸位大人,本官决定将户婚律分为户律与婚律,户律即为保障百姓生活的律法。再者,刑罚中取消流刑,杖刑与笞刑,延长徒刑的期限,改为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并增加管制与拘役两种新刑罚,另外对于违反律法之人加以罚款,没收其财产,取消参与科考和参政的权利。”

大臣们听后皆是一脸茫然,不理解李建国所言何意,当下李建国也是一一讲解,众人听后皆是了然。

“众位卿家,你们觉得李爱卿的建议如何?”李世民看着众位大臣,问道,同时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使了个眼色。

房玄龄与杜如晦旋即心中了然,异口同声道:“皇上,臣等附议!”

随着房玄龄与杜如晦带头,众多大臣也是纷纷迎风倒,应声道:“皇上,臣等附议。”

唯独萧禹和几位与他交好的大臣始终未曾变态。李世民也是发现了这点,看向萧禹的方向,问道:“萧卿家,你可还有什么异议?”

萧禹咬了咬牙,说道:“皇上,依李大人所言,对于违反律法者处以所谓的罚款,没收财产等,不知所得的款项是否尽归国库?”

“这是自然,律法是朝廷所定,违反律法就等同于违抗朝廷的命令,处罚的款项自然是全部归于国库。”李世民淡淡地说道。

萧禹皱了皱眉,与身边的几位大臣对视了一眼,那几位大臣皆是露出一副苦涩的表情。想来,这一帮人应该是游走在律法边缘的害群之马。

萧禹沉默了片刻,说道:“皇上,新的律法过于严苛,而且李大人所加的几条处罚只怕执行起来会有困难吧。处以所谓的罚款,与苛捐杂税一般,长此以往,只怕百姓会怨声载道,有损皇上圣明。”

对于萧禹所言,李建国却是大笑了一声,“哈哈,萧大人此言未免太过牵强了吧?处罚皆是针对于违反律法之人,如果是心怀坦荡,依法办事的人,又怎会去担心自己会被处罚。对于那些违反律法之人,如果我们还要视而不见的话,才是有损皇上圣明。”

“说得好,李爱卿所言正是朕想要说的。新的律法虽然严苛,但是也保障了黎民百姓的生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律法一事,朕意已决,萧卿家难道想抗旨吗?”李世民眼神锐利地盯着萧禹。

萧禹打了一个冷颤,哆嗦了一声:“皇上,臣……臣附议。”

“很好,另外,在新的律法之中,朕还想加一条。日后,为官者不可经商,否则依法论处。”李世民扫视了群臣厉声道,“此项规定是为防止官商勾结,从而损害到百姓的利益,危害社稷。”

在李世民说出这项规定之时,李建国察觉到萧禹面色变得更加难看了,“难不成这家伙还有这一手?”李建国心想,“看来皇上是忍让已久,这次是要彻底整顿了啊。”

“臣等谨遵圣命!”群臣异口同声道。

“很好,既然如此,接下来就可以向百姓宣布新的律法,告知天下。此事就李爱卿去办吧!”李世民看向李建国,说道。

李建国点了点头,“臣遵旨!”

“如此,便退朝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大臣们跪下高呼,便是纷纷退出太极殿。

第22章 国有经济

早朝过后,大臣们已是纷纷离开了。李建国也欲与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出宫。

“李爱卿,你且等等,朕还有话跟你说。”李世民突然走到李建国旁边,说了一句。

李建国看了一眼李世民,旋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对房玄龄说:“父亲,你跟杜大人先走吧。”

“好的。”房玄龄点了点头,又向李世民行了一礼,才与杜如晦离开了太极殿。

“皇上,不知还有何事需要吩咐臣的?”李建国问道。

“此处说话不便,走,去两仪殿。”李世民说完便是转身而去,李建国也是连忙跟了上去。

两仪殿内,李世民坐于上,李建国开口喊了一声:“皇上。”

“怎么又忘了?不是说过了吗,没有外人的时候你我兄弟相称。”李世民提醒了一句。

“大哥。”李建国显得颇为无奈。

“呵呵……下次可不要再让我提醒你了!”李世民笑着说道。

“大哥,你让我前来还有什么吗?”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开口说道:“二弟,今日早朝的事你也看到了。虽然最后律法一事成功告一段落,但是只怕那些人并不会依法办事。”

“大哥,你的意思是……”

说到这,李世民脸色变得无比严肃,说道:“新的律法一定要推行下去,只有文武百官重视起来,大唐的百姓们才会信服新的律法。”

李世民继续说道:“今日早朝上,我加了一条官员不可经商,你可知是为什么?”

“莫非大臣之中有人在经商?”李建国试探性地问了一句。

“不错,据我所知,以萧禹为首的几位大臣一直都有经商的行为。以往因为我刚登基不久,而这些大臣皆是对大唐有功,所以我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视而不见。如今,正好可以借着推行新律法立威了,杀鸡儆猴。”李世民目光如炬,说道:“我准备就先从文武百官开始,然后昭告天下。”

“大哥,直接从文武百官下手固然可以立威,但是只怕也会惹得其他官员人人自危。况且,萧大人为人虽然有点让人讨厌,但是说到底也是大唐的功臣。”李建国皱眉道。

“功是功,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再说了,律法面前,人人平等,这话可是你说的。你现在又想为萧禹求情,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李世民对于李建国的话感到十分的不解。

被李世民这么一说,李建国感到有点尴尬,说道:“大哥,律法初定,并不成熟,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而且日后还会有更多的律法条文需要完善到《唐律》中。至于我为萧大人求情,那是因为萧大人并不是大奸大恶之徒,我又岂能公报私仇呢?”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得好,但是官员不可经商,这是铁则,难道要我继续装作视而不见吗?”

李建国摇了摇头,思考了片刻,方才开口道:“大哥,我倒有一个主意。既可解决你的烦恼,还可以让皇上发一笔横财,增加国库的收入。”

“哦?说说看,我倒想听听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李世民感兴趣地问道。

“大哥,这个方法叫国有经济体制。”

“国有经济体制?那是什么东西?”李世民一脸疑惑地问了一句。

“大哥,我们不妨给萧大人一个台阶下,以朝廷的名义接管萧大人正在参与的生意。日后,这些生意可以直接由朝廷来管理,所获得利润也可归入国库。如此一来,既可以给萧大人一个脱身的机会,又可以增加国库收入,岂不是一举两得吗?”李建国娓娓道来,以前自己学的东西此时也是派上了用场。

“由朝廷接管?”李世民突兀地问了一句。

“是的,不单单如此,日后大哥还可以开一些商铺,经营一些别的生意。这些商业活动就是所谓的国有经济,而日后所获得利润自然就是属于国库的,如此也不算是违反律法。”李建国侃侃而谈。

“这倒真的是个好办法!”李世民赞叹道。

李建国继续说道:“如果大哥直接下旨处罚萧禹,只怕会让那些有功之臣寒心。毕竟律法是新定的,很多人的思维并没有转变过来,需要慢慢改变。”

“你所言的确有些道理,那我这次就给萧禹一个机会。明日你代我去萧府走一趟,向他禀明利害,看他作何反应。”李世民看了李建国一眼,说道。

“没问题,我想此时萧大人恐怕已经是惶恐不安了,也许他正在想办法如何全身而退呢。”李建国笑着说道。

“我这次虽然给了他一个机会,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明日你去他府中传我口谕,以后让他没事就不用上朝了,在家安享晚年吧,俸禄不减。”李世民正色道。

“好的,明日我亲自去拜访一下萧禹大人。我与萧大人也并无多大的恩怨,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与萧大人化干戈为玉帛。”其实李建国对萧禹并没有多大的仇恨,两人皆是因为政见不合罢了。说到底,萧禹毕竟也是大唐的老臣,于大唐有功,李建国并不想与这些老臣的关系搞得太僵。

李世民对于李建国的话也是很满意,也很放心,转头说道:“律法改动一事应昭告天下,并将《唐律》推行下去,让百姓们对新的律法有所了解。”

“大哥放心,此事我会办妥的。另外,我还有个想法。以后在长安城之内应设巡逻队,避免发生任何有违律法之事,对于触犯律法之人,应当及时逮捕,让百姓的生活得以保障。”李建国想起上次长安城发生的那件事,仍是心有余悸。百姓的权益受到危害之时,他们只有选择报官,但是如此一来,程序太过复杂,甚至有些官员更不会理睬这些琐事,只有时时刻刻关注着长安城的动向,百姓们才能安心。

“好,此事也交由你去办吧。”李世民吩咐了一句。

“好的。”

李世民看向李建国,欲言又止,终于还是忍不住地问了一句:“二弟,有时候我在想你脑子里为什么总会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

“呵呵,大哥,日后还会有更多的想法,你且慢慢等着吧!”李建国笑着说道,“大哥,如此我就先告退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李建国便是退出了两仪殿。

第23章 交谈

李建国回到家后便是来到了房玄龄的书房,房玄龄坐在书房似乎在想事情。

“父亲,我回来了。”李建国打了一声招呼。

房玄龄看到李建国回来了,也是放下思绪,笑着说道:“皇上刚刚找你又有什么事吗?”

“的确有点事。”李建国点了点头,“父亲,你知道萧禹大人的府第在哪吗?明日我要去萧大人家走一趟。”

“你要去萧府?皇上是打算处置他吗?”房玄龄问了一句。

“父亲,如果皇上真要处置他的话早就派人去传旨了,我何必还要亲自前去呢?”李建国笑着说道。

“那就好,萧禹这个人虽是让人厌恶,但毕竟那是在朝堂之上,皆是因为政见不合,说到底他也是大唐的功臣。”房玄龄也是个深明大义之人,当下也是为萧禹辩解了两句。

李建国笑了笑,“父亲所言自是不错,但是不管怎么说,今日皇上已经下旨,朝廷官员不可经商。而萧禹身为朝廷命官,自然也是难以逃脱。”

房玄龄迟疑了片刻,方才说道:“这件事我也是略有耳闻。今日皇上作出这样的决定,我也是已经猜到了皇上定是冲着萧禹去的。”

“官员经商确实存在着很多危害,并不利于大唐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其他商人而言,也不公平。谁也不知道是否会发生以权谋私的事情。”李建国面色严肃地说道,“皇上此举倒真是让我敬佩。在此之前我也曾想过将此条规定写入新的律法之中,但是由于考虑到其他很多因素,可能会牵扯到许多利益关系,所以也就没有提出来。”

房玄龄点了点头,表示很满意李建国的做法,“你能这么想我也是很欣慰。如今的你锋芒太甚,要知道凡事不能太过。现在文武百官的眼睛可都是盯着你,如果你稍有偏差,定会成为众矢之的。”

“父亲放心,孩儿深知登高易跌重的道理。我一心只想给大唐带来盛世繁荣,从未有过其他的想法。既然如今皇上如此重用我,我自然要大展身手,才能不辜负皇上隆恩。”李建国自然是能听出房玄龄话中的含义。

“很好,你能这么想我很高兴。不过,为父也希望你能处理好跟其他大臣的关系。只有受到群臣的拥护和尊重,你才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才能真正的为大唐做更多的实事。除此之外,在你做任何事之前,你多为百姓着想,做一个百姓人人称颂的好官。不过这一点为父对你很是放心,从你这一次替皇上完善律法一事就可以看出来。”

其实李建国对于房玄龄的话再熟悉不过了,毕竟李建国熟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些所谓的大道理早已是烂熟于心。但是对于房玄龄的谆谆教诲,李建国还是有点感动的。

“父亲,你的教诲孩儿定会铭记于心。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名言也是脱口而出。

“说得很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者,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如此方才算是一个好官。”房玄龄赞扬了一句。

房玄龄转头又是想到了什么,开口说道:“你可知道皇上准备如何处置萧禹?”

李建国点了点头,“皇上本想依照新的律法处置,并将他的财产尽数充公。”

“不可,万万不可。”房玄龄厉声道,“虽然萧禹触犯律法,但是我也曾调查过他。据我所知,萧禹经商所得的钱财大部分都是用于接济平民百姓,而且从未有过以权谋私的手段,如此处置着实过了。”

李建国也是被房玄龄的话震惊到了,片刻才回过神,“父亲,你是说萧禹经商所得是用来接济平民百姓的?”

“这也是我最近调查得知的。之前皇上听说萧禹经商一事之时,就命我暗中调查此事。只是调查一直未曾有什么进展,这次的调查结果我也未曾禀报给皇上。”,房玄龄继续说道:“如果皇上真的依法处置的话,只怕会引来非议,法律不外乎人情,更何况萧禹也是为百姓着想,只是方法欠妥,还是应该从轻处置。”

李建国此时心里也是百感交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从未想过萧禹经商的目的会是这样,如果当时真的依法处置萧禹的话,只怕自己日后会愧疚万分了。

“父亲放心,我已经给皇上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计策,不会让萧禹受罚的,而且皇上也已经同意了我的计策。”

李建国把自己给李世民出的主意仔细地说给了房玄龄听,房玄龄听完也是特别满意李建国的主意。

“如此的话,那真的是两全其美了。那明日你就去萧禹府上吗?”房玄龄问道。

“嗯,皇上委派我前去与他交涉,我相信萧禹一定会同意这个决定的。”李建国笑着说道。

“这个计策确实不错,只是皇上让萧禹以后无事不用上朝,这道口谕你要如何告知萧禹?”房玄龄皱了皱眉,问道。

“父亲,你是担心萧禹接受不了吗?”

房玄龄点了点头,叹了口气,说道:“萧禹自高祖起兵以来就一直跟在高祖身边,为高祖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虽说平日里在朝堂上我们这些老家伙时常会因为彼此的意见不合而争吵,但是我们都是有着相同的目的,都是一心为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如果换做是我,定然也是难以接受这样的结果。”

“父亲请放心,我不会直接在萧禹面前宣布皇上的口谕的。明日我会好好跟萧禹大人说的,必然不会强迫萧大人的。”李建国正色道。

“那就好,那就好啊,说话做事一定要多考虑大臣们的感受,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令大臣们心寒。从萧禹那里收回的产业,皇上可有说如何处置吗?”

李建国摇了摇头,说道:“还没有,我打算向皇上建议令户部接管。户部掌管钱粮,接管这些正合适。”

房玄龄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让户部接管的确可行。还有你向皇上建议在长安城设置巡逻军一事,也要尽快着手操办。至于推行新律法一事就交给我吧,这乃刻不容缓的大事。”

“那就有劳父亲了,如果没有其他事,那孩儿就先告退了。”李建国拱了拱手,弯腰说道。

“好。明日我会谴下人带你去往萧府。”

“好的。”说完李建国便是走了出去。

4第24章 冰释前嫌

第二日清晨,李建国早早地就起床了,打点好一切准备前往萧府。房玄龄让府中的一个人带着李建国前去。

不过是片刻的功夫,李建国便是到了萧府门口。萧禹的府第算不得很大,看上去也没有那么气派奢华,甚至说得上是普通。此时此刻李建国对昨日房玄龄说的话也是深信不疑了,萧禹经商所得并没有用于贪图享乐。

李建国吩咐了下人在外面等候,便独自上前敲门了。敲了片刻后,出来了一个仆人。

“你找谁?”那个仆人看了一下李建国的穿着,语气显得颇为客气。

“麻烦通传一声你家老爷,就说李建国来访。”李建国面带笑容地说道。

“你稍等,我进去通传一下。”那个下人说完便是快步走了进去。李建国在门口等了片刻,那个下人便走出来了。

“李大人,我家老爷有请。”

那个下人领着李建国来到了大厅。李建国落座后,问了一句:“你家老爷呢?”

那个下人连忙恭敬地回答道:“大人稍等片刻,我家老爷马上出来。”

那个下人说完便是离开了,李建国也是仔细打量了四周。客厅的摆设颇为雅致,没有丝毫奢华,令人感到十分舒畅。

李建国在前厅等了片刻,内堂便是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李建国也是连忙起身,看向内堂的方向。

“尚书令大人来访,本官有失远迎,还望李大人莫怪。”说话的自然便是萧禹,人还未到,便是开口说道。

萧禹现身后,李建国走上前,笑着说道:“萧大人,是本官不请自来了。”

“李大人,请入座。”萧禹坐下后,继续问道:“不知李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李建国笑了笑,“怎么,没事就不能来萧大人府中坐坐吗?”

萧禹冷笑了一声,说道:“李大人,明人不说暗话,有何事你就直说吧。”

“萧大人,如今《唐律》已是完成。皇上昨日更是加了一条官员不可经商的规定。皇上近几日也不知道从何处得知了萧大人经商的消息,龙颜大怒,所以谴我今日前来一问究竟。”李建国颇为客气地说道。

“呵呵,所以李大人今日前来是带着皇上的旨意的,是吗?”萧禹面无表情地问道。

李建国摇了摇头,“萧大人你错了,皇上并无旨意传达给我,只是命我前来向萧大人一问究竟。不知这个消息确否,还是故意有人诬陷萧大人。”

“本官一向敢作敢当,皇上得到的消息确实不错。本官如今是在经商,不知道皇上打算如何处置我?”萧禹看向李建国,问了一句。

“萧大人,皇上本想依法处置你的,但是被我拦了下来。”李建国当下也是没有必要继续隐瞒了。

“哦?李大人会如此好心吗?在本官的印象当中,我与李大人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好到那种地步吧?”萧禹感到很是疑惑,不明白李建国为何会帮自己。

“萧大人说到哪里去了。我们关系虽然并未好到那样的程度,但是也没有萧大人想的那么坏吧。”李建国心平气和地说道。

“莫非李大人忘了,皇上当初任命你为尚书令一职之时,本官可是极力反对的,而且还恶语相向。难道李大人一点也不在意吗?”萧禹看着李建国,问道。

李建国略显无奈地摇了摇头,“萧大人这么想的话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朝堂之上,你我不和那是政见不同而已,而且萧大人也是为了大唐江山着想,担心在下无法胜任尚书令一职罢了。其实,我对萧大人还是很钦佩的。”

“不敢当啊,尚书令大人。毕竟在下可是触犯了律法之人,已是戴罪之身。”萧禹冷笑道。

“萧大人,事到如今,你还要继续隐瞒下去吗?”李建国终于是坐不住了,直截了当地问道。

“不知李大人此话何意?本官已经承认了罪名,而且没有丝毫隐瞒。”萧禹故作镇定地回答道。

李建国站了起来,走到萧禹面前,弯下腰,双手抱拳说道:“萧大人,你大义令在下佩服。我已经得知萧大人经商乃是以所得钱财接济平民百姓,难道萧大人还要继续在我面前有所隐瞒吗?”

萧禹听了李建国的话愣了片刻,方才苦笑着说:“此事有什么好说的。本官能力有限,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可是我选择的方法有欠妥当,所以此次触犯了律法,本官也是无话可说。”

“萧大人,你能明白这点就可以了,我已经向皇上提了一个万全之策,不会有任何麻烦的。”李建国把当日跟李世民说的计策详细地告诉了萧禹。

萧禹听后叹了口气,“真是不服老都不行了,李大人的才学智慧非我等所能相比。这样的计策换做是我,恐怕想再久,也是无济于事。罢了,这次是我欠你一个人情,他日有机会我定会报答。”

“萧大人客气了,你我同朝为官,理应相互扶持,共同为大唐效力。以往我对萧大人还有所误会,还请萧大人勿要见怪。”李建国拱手说道。

萧禹摆了摆手,“哪里的话,以往我也是对你有些偏见。因为你年纪尚轻,所以我对于你的能力也是有所怀疑,说来是我小看你了。如今看来,你虽然年轻,但是能力却比我这个老家伙要强得太多。大唐能有你这样的人才,我也是放心了。”

“萧大人谬赞了,萧大人乃是大唐功臣,自高祖起兵以来,萧大人便是跟随在侧。论起资历,我是万万比之不上的。”李建国谦逊地说道。

“资历再老,若是无真才实学,没有济世报国之心,那也只是倚老卖老罢了。小家伙,好好干吧!大唐的将来就靠你们这样的少年英才了,我也该好好休息了。”萧禹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感叹了一声。

李建国愣了一下,“萧大人,你……”

萧禹笑着摇了摇头,“虽然此次我逃过一劫,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道理我还是知道的,皇上不会这么轻易饶恕我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皇上应该还有口谕要你传达给我吧?”

李建国有点尴尬,不好意思地说道:“萧大人说的不错,皇上想让你日后在家安享晚年,无事不用上朝了。”

“这个其实我已经猜到了,既然如此,那我就遵照皇上的旨意行事了。”萧禹丝毫没有动怒,反而表现得很淡然。

“萧大人,我想如果告诉皇上真相,皇上一定会谅解你的。”

“呵呵,那倒不必了。如果换做以前,皇上这么对我,我定会心有不甘。但是如今,我很是放心,因为有你这样的人才在朝堂为官,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你可直接回禀皇上,就说我定会遵旨。”萧禹表现得很是坦然,没有丝毫不甘,反而感到很畅快。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