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 - xp1024.com
《马到功成·马云向左,马化腾向右》


上篇 影响力马云 引言 马云的影响力

2006年3月,一档名为《赢在中国》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这是一场主题为“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的商战真人秀,众多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而最为人乐道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赢在中国》的评委之一,阿里巴巴的马云。

很多观众甚至表示,看《赢在中国》只是为了看马云。虽然其他的评委也同样出色,比如熊晓鸽,比如史玉柱,但长相“古怪”的马云无疑是吸引最多眼球的人物。睿智的点评、敏捷的思路、犀利的提问,这一切的表现,让参赛者和观众深深地记住了马云。

不仅拥有“演说家”的激情,思想上的闪光更让马云“赢在中国”。他没有过多“假、大、空”的长篇大论,那种扎扎实实的“煽动性”更容易将人“洗脑”。你会觉得电视机里这个瘦小男人说的每一句话都那么在理,这就是马云的影响力。

马云的独特魅力来源于他的过往,他对创业的理解是其影响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1964年出生的马云,1995年才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他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虽然因此赢得了中国“互联网之父”的称号,但这次创业并没有给马云带来太多的成就感。

1999年,马云再次创业,建立了阿里巴巴。这一次,他的创业团队达到了18人。这一次,马云并不孤单,这支18人的创业团队即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仍不离不弃。这些人都相信,跟着马云一定能成功,马云对他们的承诺也一定会兑现。

这18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蔡崇信。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于美国的蔡崇信,在认识马云之前,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级投资经理,其年薪高达70万美元。在和马云接触过几次后,蔡崇信毅然放弃海外高薪,表示愿意加入马云的创业团队。马云明确告诉蔡崇信“跟着我,一个月只有500块人民币”。蔡崇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且一干就是10年。

“十八罗汉”的最初选择,无疑是正确的。马云没有让他们失望,随着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马云缔造了一个“神话”。

在阿里巴巴上市前的内部演讲中,马云说:“到今天为止,我都觉得是这个时代给我的机会太好了,我的同事给我的机会太好了。这也就是李嘉诚和他儿子的区别。李嘉诚永远是说:把钱放在桌子上大家一起赚,所以李嘉诚越做越大;他儿子想把人家口袋里面的钱全掏到自己口袋里,结果香港人都觉得上了他的大当。”

有了李嘉诚做榜样,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后,他拥有的股份比率不足10%,他将大部分财富留给了投资者和员工。凡成大事者,必有大胸怀。相比那些创业之初信誓旦旦,一旦套现就作鸟兽散的创业者,马云的魄力和胸怀令人叹服。正是这样的魄力和胸怀,铸就了马云的影响力。

早在2006年6月,美国权威财经杂志《Business2.0》曾公布“全球50位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排行榜”。作为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的企业家马云,排名第15位,而同时入选的比尔?盖茨排名第21位。

纵观中国互联网领域的“英雄”,马云绝对称得上“另类”。马化腾、丁磊等人是程序员技术出身,李彦宏、张朝阳等人有海归背景,而“土生土长”的马云早年不过是个英语教师。然而,他却一手打造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马云常说:“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似乎目前阿里巴巴的事业对于马云来说仍远远未够,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上篇 影响力马云 第一章 马云来袭,世界震惊

“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是美国《福布斯》杂志对马云的描述。这个小个子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亲手缔造的“阿里巴巴帝国”已经成为全球神话。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认为马云“改变了全球商人的生意方式”,而马云只是淡淡地说道:“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h3>第一节 绝不与任何人交换这个时代</h3>

与很多有着光鲜背景的互联网神话制造者不一样,马云的出身很平凡。

他没有多少钱,创办公司的时候甚至只能把家当办公室。但马云有自己的特点:有梦想,能坚持。他经常沉浸在梦想中,并为自己的梦想激动不已。普通人马云成功了,因为他把握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马云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过去的10年,让马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企业领袖。马云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恩赐,没有互联网浪潮就不会有阿里巴巴,也不会有马云今天的成就。回顾过往,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云会多次说道:“我绝不与任何人交换这个时代!”

1995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到了互联网。搞过传统行业的马云,发现自己收获不大。突然看到互联网这么一大块“新大陆”,马云终于“冲动”了。这一年,他辞去了大学老师的公职,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开始创业,中国黄页在他手下诞生了。

很多年轻人都觉得马云真有远见,1995年就看到了互联网的前景,但马云说:“我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我没有看到,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弄个事情看看再说。”运气还不错的马云就碰上了互联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进去以后叫盲人骑瞎马,后来发现会骑马的人都掉了下来,我这样不会骑马的人就扛到了现在。”

1997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马云,被国家对外经贸部“招安”进了北京。响应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马云要帮助国有企业与互联网接轨。

在国家部委干了两年多,马云再次出走,这次他决定回杭州老家自己干。

马云创业之初也想为大客户服务,但美好的愿望不能取代残酷的现实,大企业对网络这块好像不大感冒。倒是市场的反应表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对把产品通过互联网卖到国外更加感兴趣。

马云决定顺应市场,放弃大企业,专门服务小企业。1999年,马云在杭州创立了专攻中小企业B2B的阿里巴巴。走到这时,马云才算正式上了路。

回到杭州的马云,很快赢来了“春天”:又上《福布斯》,又拿几千万美元的投资。马云快速地扩展,请来大批的国际团队和MBA,结果,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阿里巴巴的国际化经营团队也未能幸免。

马云决心请这些MBA下课,用自己的队伍,用自己的土办法,最后坚持本土化。不能首先实现本地化,国际化是不靠谱的。

成功度过互联网冬天的马云,开始带领着阿里巴巴飞速发展。

2003年,马云创建淘宝网,开始抢占国际大鳄eBay的C2C中国市场。随后,马云只用了3年时间,成为中国C2C的霸主。马云成功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一个电子商务的“庞然大物”。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集团有将近5000员工成为百万富翁,马云亲手培养出世界上最大的百万富翁群,他兑现了自己创业时“苟富贵,毋相忘”的诺言。

“资本时代已经过去,创意时代正在到来!”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如此预言。事实正是如此,史玉柱让广告深入人心,每个人对他的广告产品是“爱恨交织”;马化腾则创造出比现实更广阔的虚拟世界;而马云改变了全球商人的交易,让很多人在一夜间变成了商人……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是一个资源整合,硬实力对抗让位于软实力竞争的时代;这更是一个资本向智慧转变的时代……

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伟大;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这样的时代,有谁舍得与别人交换呢?

<h3>第二节 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h3>

史玉柱曾说过:“商业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就是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获取最大利益。我是一个商人,做的事情就是在不危害社会的前提下为企业赚取更多利润。要一个商人又赚钱又宣扬道德,那不是商人,而是慈善家。”

同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人物的马云有着和史玉柱不同的商业观,他立志要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阿里巴巴的企业愿景是“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点,从马云的创业历程就能看出。

1995年,马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

1999年,马云创办阿里巴巴。

2002年,马云推出了诚信通,建立网络的诚信体系。

2003年,当所有人都认为马云将在B2B领域深度挖掘的时候,他突然创建了淘宝网,涉足C2C领域。

2005年,马云收购雅虎中国,进入搜索和门户领域。

2007年,马云宣布成立阿里巴巴第五家分公司——阿里软件,进入企业商务软件领域。

至今仍有人百思不得其解:马云到底要做什么?阿里巴巴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It?电子商务?零售?搜索?国际贸易或者其他?

马云告诉大家:阿里巴巴是一家服务公司,自己的目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对阿里巴巴最准确的定位,也确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云曾说:能够说清楚阿里巴巴是什么的人,绝不会是自己的对手。马云打比方说,阿里巴巴现在好像在建一幢大楼,今天装一根水管,明天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也只是个大概轮廓。

马云并不认同“阿里巴巴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说法,他更倾向于“阿里巴巴是一家商务服务公司”。阿里巴巴只是将全球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的平台,因此,“倾听客户的声音,满足客户的需求”是阿里巴巴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什么是电子商务?马云说:电子商务现在被说得越来越神奇,阿里巴巴不是一家It企业,而是一家服务公司,它以网络为手段帮助客户,把客户变成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不要成为高科技公司,马云讲高科技是说给别人听的,如果自己都相信了,那就麻烦了。所以说,阿里巴巴不是高科技,不是It企业,是商务服务公司。互联网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

“电子商务就是一个工具,阿里巴巴是个服务公司”这一理念,让马云坚定了信心:技术就应该是傻瓜式服务。阿里巴巴能够发展这么好,主要是马云这个CEO不懂技术。大批懂技术的人跟不懂技术的人工作,会很开心,马云也觉得很骄傲,因为有80%的商人跟他一样不懂技术。他要求阿里巴巴技术要非常简单,使用时不需要看说明书,一点就能找到想要的东西。技术应该为人服务,不能让人为技术服务。

电子商务这个工具跟传真、电话没什么区别,它只不过是把传真、网络、电脑、电视、报纸、媒体等结合在一起。拿回去用这个工具,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电子商务。所以,马云说“人们不要把电子商务看得太神秘”。

马云告诉客户,企业要成长需要做很多工作,电子商务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企业发展中运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投多少钱进去要三思而后行,有效果就多投,没有效果就少投。而对于为什么没有效果,这也需要多方面思考,搞清是电子商务本身的问题还是企业内部的问题。阿里巴巴定位为帮助大家在网站上收集其他人的信息,在网上促成交易,从而把企业的产品推到全国、全世界。

一件产品、一种服务的好坏不是由评论家或媒体来判断,而是要看企业是否从中获益。因此,马云倡导将电子商务还给商人。他说,将电子商务还给商人,就是让商人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商务。用商人能听懂的语言,开发商人能使用的技术,让商人来控制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就是利用先进的手段,增加贸易机会,提高生产和贸易效率,降低生产和贸易成本。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产品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也不会对社会生产产生影响。

马云说,今天是用电子商务帮助客户成功,如果明天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客户成功的话,他一定会扔掉电子商务把它经营起来,客户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样的办法并不重要,因为,只有客户成功了,自己才能赢利。这一直是马云不变的初衷,因此每次遇到自己的客户,他总是和他们沟通、探讨企业经营的方法,他认为:第一,要想好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然后才能摆脱各种诱惑,照着这个思路一路走下去;第二,要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选择具有长远空间的业务去发展。

如此真诚和设身处地的劝告方式,使阿里巴巴赢得了客户的信赖。马云说,阿里巴巴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帮助客户赚钱,过几年帮助他们快乐地赚钱,再过几年帮助他们赚大钱,最后帮他们省钱。阿里巴巴可以改变一切,但不改变“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使命。

<h3>第三节 这个使命不是赢利,而是改变世界</h3>

2005年9月6日早上8时30分,北京中国大饭店,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正在吃早餐。

这是一顿普通的星级酒店早餐,水果拼盘、面包、果酱、茶水,人均费用不过人民币190元,外加15%服务费。所不同的是,陪同布莱尔一起吃饭的并非国家政要,而是九位中国企业家。其中,坐在布莱尔右侧的正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马云是布莱尔的老朋友,早在2003年,布莱尔访华期间就在上海接见过马云。“布莱尔对我们比较熟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互联网改变了中国。我告诉布莱尔先生,英国给我的第一个友好表示,是我还不认识布莱尔的时候,他们就给了我5年的多次往返签证。”马云曾这样回忆道。

布莱尔对马云也是十分推崇,他说:“阿里巴巴在英国很有名,它正在改变全世界做生意的方式。”布莱尔清楚地知道,阿里巴巴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而这些中小企业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产品。

中国的许多产品都以物美价廉闻名于国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供应国,尤其在小商品生产发达的江浙一带。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开始在中国本土实施就地采购,“中国制造”正在迅速全球化。

不过,如何才能让产品远销海外或被外商看中,一直是困扰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的难题。一方面是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限制。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不太会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开销来引起外商的注意。

浙江杭州人马云来了,他要改变这种状况,他说自己的使命是“改变整个世界”。于是,情况开始有了变化: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项目,将中小企业化零为整,然后再化整为零,解决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困境,也圆了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梦想。

阿里巴巴的中国供应商服务主要面对出口型的企业,依托网上贸易社区,向国际上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的客商推荐中国的出口供应商,从而帮助出口供应商获得国际订单。其服务包括提供独立的中国供应商账号和密码,建立英文网址,让全球220个国家逾680万专业买家在线浏览企业信息。

中国供应商的具体内涵简单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帮助客户展示他们的产品及企业;其二,搜集客户的产品,并由阿里巴巴统一带到各种国际展会参展;其三,对于基本的应对外商的礼仪和相关知识进行协助辅导。

从这三方面来看,很容易看出“中国供应商”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有多大的帮助,其价值仅以参展广交会的费用来看至少可以达到十几万。

马云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将中国的中小企业带到了世界的舞台!这些走向国际的中小企业,是懂得回报的,他们不会吝啬每年的中国供应商会员费。现在,中国供应商的会员费是每年4~12万元。也因此,如今的中国供应商项目已经吸纳了超过数万名会员,正在为马云带来每年过亿元的巨额收入。

在2000年前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上网行为是收发邮件、浏览新闻、搜索信息,这是一个被称为初识网络的“网民”时期;2002年后,短信、即时通讯、交友、游戏成为上网者的最爱,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社区,这是一个上网者开心、网络服务商赚钱的“网友”时期。这两个时期,上网者基本上充当的是网上消费者的角色。这一阶段互联网企业赢利的主要来源是短信和网络广告,网络还是一个被动的商业工具。2004年以后,网络变得不再被动。“网商”,—个互联网的新赢利模式正在被深入挖掘,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网商,是指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互联网上进行商业活动的商人和企业家。据阿里巴巴公司调查显示,在我国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中,已有1/4的企业开始尝试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在数亿的网民中,已有数以百万的人开始进行网上交易。

网商是一个新生的互联网应用人群,随着这个新兴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它会逐渐取代目前主流的“网民”和“网友”概念,使电子商务成为对于互联网用户来说必不可少的应用,电子商务将得到广泛的普及,带动整个互联网走进“网商”时代。

“网商”群体的诞生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的概念,反映了一个事实,而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电子商务特别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变化和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依托越来越普及的互联网,让每一个互联网用户都享受到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

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网商的组成部分,商人和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到B2B、B2C的魅力,而广大的普通民众也在自由、开放的C2C网站上流连忘返,网商群体正在迅速扩张、发展。马云用大笔资金投入并提供给所有人免费交易平台的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以及出于信用系统考虑而免费提供的支付宝服务,所有这些,都毫无疑问地为所有有志于从事网络贸易和网络创业的人们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马云成就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也成就了在阿里巴巴和淘宝网活跃着的网商们,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互联网的网商时代。

2004年6月12日,1000多名中国网商云集杭州,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阿里巴巴公司主办的中国首届网商大会在西子湖畔召开。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发展历史上,此次大会堪称商人群体应用电子商务的事例第一次大规模浮出水面,它不仅标志着互联网商业的渐趋成熟,也是中国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方法和成果的一次展示。

马云概括举办此次大会的初衷:“只有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成功了,电子商务产业的春天才会真正来临。”

马云希望“网商大会”能为网商群体和整个中国互联网事业指明出路,提供广泛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他告诉大家,B2B模式最终将改变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从而改变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近乎“疯狂”的马云时时刻刻坚持着他的梦想,如今,马云的“全球”梦想成真,阿里巴巴也已成为全世界的“财产”。

<h3>第四节 做人类没有做过的事情</h3>

曾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萨瑟兰先生,在提及他加入阿里巴巴顾问委员会时表示,阿里巴巴正帮助全世界的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实现tO的梦想,阿里巴巴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方式。

萨瑟兰先生的这一席话说到了点子上,马云正领导着他的团队,从事一场人类从未有过的大事:对中国和世界的商业生态进行“改造”。

马云的电子商务,要做的是“人类没有做过的事情”。他这么有底气,是因为他手里有两张“牌”:以阿里巴巴为主的B2B和以淘宝为主的C2C。马云电子商务“帝国”发展的过程,也是这两大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

B2B(Busio Business)是企业与企业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行为。传统的企业间交易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无论是销售还是采购都要投入巨大的产品成本。而B2B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建立最初印象,到讨价还价,再到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的过程,能让企业之间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阿里巴巴刚建立时,马云就要做中小企业的解救者。亚洲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供应商密集,众多的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而受制于大贸易公司。因此,只要这些小公司登录阿里巴巴网站,就可以被带到美洲、欧洲等更广阔的市场。

在网络盛行时代,某家公司要进入他国市场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网络的即时性和大量信息将使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原先只有国际公司才能获得的商机。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是马云的独创。马云不愿意去模仿那些已经成熟的企业的做法,他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中小企业特别适合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讲资金、讲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不是讲规模而是讲灵活,以量取胜,所以被称为“蚂蚁大军”。阿里巴巴每年的续签率达到75%,而中小企业的死亡率都可以达到15%,他们续签至少说明他们已经存活下来了。

有人认为,与其他电子商务企业一样,阿里巴巴B2B依然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由电子商务整体所处的发展环节决定。实质上,阿里巴巴最终希望实现的是一条中小企业共生共荣的生态链,完成马云的“live at Alibaba”(生活在阿里巴巴)蓝图的描绘。阿里巴巴B2B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遥遥领先的庞大客户群,以及多年积累的强大的客户服务能力,这使它的平台更为成熟。

事实上,平台和社区一直是阿里巴巴商务模式中的“关键词”。基于中国的土壤,建立中国式的平台和社区,为中国商人服务,这是马云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平台的延伸趋势,也使得马云的“中国制造——中国销售”变身为“全球制造——全球销售”。

B2B业务之外,马云还有一张王牌,就是C2C业务。C2C消费者对消费者是一种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网上交易模式。它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C2C无须交税,无须雇用员工或花钱宣传,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不需有实体店铺,只需一个仓库或可以即时提货的地方,亦可每月上交不过百元的管理费申请一间网上店铺,人人都可拥有一份可以随时带来财富的职业。正如马云所说:“它是一个市场,谁有东西都可以上来吆喝。”

2004年,一份来自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报告声称:根据对全球上百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上升到3000美元的时期是信用重建时期。而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迅速,人均1000美元这条均线已被突破。

马云在对这份报道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环境已经到了可以解决物流和资金流的时候了。而阿里巴巴进入的C2C领域,正是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

马云认为,相对来看,模式较为成熟的是B2B。如果说门户网站堆积的是信息,那么B2B网站堆积的则是商人客户,这是一笔资源,想复制也难。

2003年,马云杀入被eBay(中国)垄断了90%份额的中国C2C市场,推出以免费为号召的淘宝网。创办淘宝网时,马云将eBay易趣定义的“个人拍卖”改为“个人交易”,重新定义了C2C。

在B2B方面,马云正逐步将阿里巴巴由为中小企业提供在线交易平台的初级服务,转变成为中小企业的生态链提供服务的更高级B2B业务。不仅提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服务,还在中小企业最急缺的线下展会、贷款融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提供更加全面的增值服务。

在C2C方面,马云投入100亿元改造电子商务产业生态链,推动人们通过互联网创业,推动中小企业将自己的企业搬到互联网上。这一举措也将让阿里巴巴的C2C业务更加活跃起来,让更多的消费者成为网上淘金的老板。

马云通过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了解中国广大消费者的根本需求,准确预测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避开为大企业服务的激烈竞争,建立了只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务平台,开拓个人用户的交易业务。

马云“做人类没有做过的事情”,“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梦想正一步步得到实现。当马云在为别人提供服务付出努力的时候,他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h3>第五节 草根缔造的全球神话</h3>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股票一上市立即高开30港元,尾盘收于39.5港元,较发行价13.5港元大涨192%,打破了新鑫首日劲升1.2倍的纪录,成为当日港股新股王。阿里巴巴总共发行了8.59亿股,其中6.315亿为旧股,其余为新股,融资约15亿美元,远高于此前腾讯和百度上市的造富效应(后两者的融资规模分别为1.8亿美元和1.09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上市带来的员工百万富翁数量是空前的。招股说明书披露,阿里巴巴约有4900名员工持股,平均每名员工有9.05万股,若以11港元的招股中间价计算,每人通过IPO得到的财富刚好100万港元。这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这个数字说明,阿里巴巴的成功已经达到一个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当年跟着马云艰苦创业的骨干们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在创业初期,马云给他们的允诺是:“阿里巴巴一旦成为上市公司,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会得到回报。”

作为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和创始人的马云持有阿里巴巴B2B子公司5%的股份,计1.89亿股,以招股价上限计算,上市后马云身价为22.7亿港元。这个持股比例在同业老板中是很低的,原因很简单,马云说自己不想控制公司。

2005年,百度在美国上市曾引起业界轰动,当时马云就放言:阿里巴巴上市一定会超过百度。两年后,马云的话变为现实。以股价和融资规模计算,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百度,同时阿里巴巴的业绩也超过了百度。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不仅宣告了经过艰苦创业的马云最终取得了令全世界都瞩目的成功,同时宣告了中国B2B电子商务模式的成功。

阿里巴巴刚创立时,天下It精英蜂拥而至,不少人是为了阿里巴巴的上市,是为了阿里巴巴的股份。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以及阿里巴巴团队中的骨干则没有对自己的“身价”多做计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要做世界上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上市之后,马云继续着阿里巴巴的神话,他带领阿里巴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截至2008年9月30日,阿里巴巴两个网上交易市场拥有3560万名注册用户,付费用户将近40万。国际交易市场及中国交易市场分别拥有690万和2870万名注册用户,两个交易市场的企业商铺总数达到420万。

根据2007年阿里巴巴的财务报表显示,其总收入达到21.63亿元(人民币),增长59%。2007年实现净利润9.678亿人民币。

单从流量和注册用户来看,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网上市场和商人社区之一。

马云虽没有“海归”背景,却从不缺少海外文化的滋养;他成长于“草根”阶层,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完美结合,使马云看上去不“土”不“洋”。用马云自己的话说,这叫“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

马云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他的英语又很有特色。马云讲话的内容和风格很中国化,具有中国式的含蓄与机智,这使得外国人都很喜欢听他讲话。在国际交流中能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这与马云做事的风格十分相近。

优游于中西两个世界的马云很快发现,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子商务都立足于为大企业服务,而中国八成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资讯信息的缺乏、国际贸易成本偏高,这些都是让中小企业发愁又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马云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他给阿里巴巴的战略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在当时,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盲目拷贝欧美国家的模式,马云却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之旅,并一举开创了一种电子商务的新流派。这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发展过程,需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马云做到了,他探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模式,也创造出一个新的商界“神话”。

马云,这个早年的英语教师,非网络专业人士,毅然下海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中搏击。作为文化人,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眼光,追求“以文治企”、以求变求新赢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商人,他又有着敏锐的市场意识,善于抓住每一次市场机会,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

马云是个演讲天才,他的演讲天马行空,常能带来“拨去见日”的感觉。在马云的众多演讲中,不乏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语句,而他能够在短短的6分钟让“软银”的孙正义掏出2000万美元,更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几年来,马云多次应邀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沃顿商学院等全球培养MBA的顶尖学府和达沃斯论坛、世界企业峰会上演讲。他善于学习,并能引经据典、灵活运用,用历史上成功战役的经验来指导阿里巴巴的一场又一场“商战”。

马云重视企业文化,在阿里巴巴成立初期,他就开始用文化为企业打下根基。后来,便有了“六脉神剑”的企业价值观……

现今的马云早已成为扬名全球的优秀企业家,阿里巴巴也毫无争议地成了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马云的成功是一个艰苦锻造神话的历程,阿里巴巴的成功更是如此。没有任何人和事是能凭空而起的,让我们来看看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还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

<h3>附录 马云语录之战略选择</h3>

这世界上没有优秀的理念,只有脚踏实地的结果。

一个好的东西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说得清楚的往往不是好东西。

关注对手是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赢。

我们是教人钓鱼,而不是给人鱼。

企业家是在现在的环境,改善这个环境,光投诉、光抱怨有什么用呢?国家现在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失败只能怪你自己,要么大家都失败,现在有人成功了,而你失败了,就只能怪自己。就是一句话,哪怕你运气不好,也是你不对。

中国电子商务的人必须站起来走路,而不是老是手拉手,老是手拉着手要完蛋。

我是说阿里巴巴发现了金矿,那我们绝对不自己去挖,我们希望别人去挖,他挖了金矿给我一块就可以了。

我深信不疑我们的模式会赚钱的,亚马孙是世界上最长的河,8848是世界上最高的山,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宝藏。一个好的企业靠输血是活不久的,关键是自己造血。

小企业有大的胸怀,大企业要讲细节的东西。

战略有很多意义,小公司的战略简单一点,就是活着,活着最重要。

上篇 影响力马云 第二章 如果我能够成功,80%的人都能成功

1964年,马云出生。瘦小的马云从小调皮捣蛋,并热衷于打架。在经历了三次高考后,“马大侠”才勉强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虽然留在大学教书,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马云不甘寂寞。1995年,创办“中国黄页”;1997年,加盟对外经贸部。摸索着前进的马云,直到1999年才找到自己的归宿,这一年他创办了阿里巴巴……

<h3>第一节 西湖畔,“大侠”初长成</h3>

1964年9月,马云出生于杭州西湖边上一户普通人家。

小脑袋、小身子的马云从小就“闲不住”。他的中小学时代,是在父亲的拳脚下长大的。马云经常跟一群孩子打架,但没有一次是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最厉害的一次被打得缝了13针,挨了学校处分,被迫转学。

“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马云自嘲道。马云不属于功课好的学生,初中毕业时想考个二流高中,结果连考两次都没考上,原因之一就是数学太差。

数学这个弱项极大地牵制了马云的成绩,虽然马云“野心”勃勃地想到北大上学,但他的数学成绩实在太差,以至于连续通过三次高考,才“摇摇晃晃”进入了与北大相差甚远的杭州师范学院专科。

第一次参加高考,马云数学考了1分。他觉得自己根本就不是上大学的料,只好去打工。他先去一家宾馆应聘,结果陪他一块儿去的表弟被录用了,而他却被拒绝了,因为表弟长得又高又帅。无奈,他只好去做不要求长相只要求有力气的搬运工,每天蹬着三轮车给人运送各种货物。

有一次,他给一家单位运书时,捡到一本小说,闲暇时他随手翻阅,竟然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主人公曲折的生活经历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深深打动了他,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不经过一番磨炼是无法成功的。就在那一刻,马云下定决心,准备参加第二次高考。

第二次高考,数学考了19分,仍然没有成功。然而,马云毫不气馁。连续两次高考失利,反而让他越战越勇。由于无法说服父母让他继续复读,他只得一边打工,一边复习。为了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每到星期日,他就早早起床,赶到离家有一个多小时路程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去复习。

马云的第三次高考成绩出来后,数学虽然破天荒地考了79分,但他的总分仍然属于专科线,离本科线还差5分。

幸运的是,就在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学院读专科时,该校的英语本科专业由于升本时间不长,招生没有满额。于是,马云摇摇晃晃地被调配到了本科,算是捡了个大便宜,而且歪打正着,虽然马云的数学奇差,他的英语却奇好。

早在12岁时,马云就对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他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边的一个小旅馆学英语,一学就是8年。

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马云就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游览的同时练习英语。8年的学习彻底改变了马云,外国游客带给他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他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因为经常与老外接触,马云的英语口语水平明显高出一般同学。马云的大学班主任沈昌洪对马云的第一印象就是“口语特别好”。

“马云的英语卷面成绩不是最好的。”沈昌洪回忆道。那时候英语系男生、女生读书都很用功,成绩拔尖的女生中,就有后来成为马云夫人的张英。沈老师说,一般情况下,满分100分的卷子,最好的同学能拿到80多分,马云一般在80左右。“他的写不是最顶尖的,说却厉害。”

沈昌洪在英语课上喜欢师生互动,让学生轮流上台讲词汇、语法和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候,马云往往就成了风云人物:他潇洒地走上讲台,将国外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不只是同学,连老师也听得津津有味。沈昌洪现在想来,口语好其实为马云打开了另一个成长通道:可以很快接触到新生事物,也更容易读懂西方文化。

大一时,马云在西湖边偶遇一个澳大利亚农场主,后来,这个农场主邀请马云暑假时去澳大利亚交流。当时要出国必须政审,学校的领导专门进行讨论,最后,系里做了个破天荒的决定:同意马云去澳大利亚。“当时老师出国的都很少,他成了学生中的第一人。”一个多月后,马云回来了,带着很多照片,兴奋地给大家讲述见闻。这次出国让马云的口语进步更快、见识更广了。

大学时代的马云非常善于与人沟通,办事麻利又有办法,很有“大侠”风范。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对马云的交际能力印象深刻。同学描述马云“学什么像什么,无所不能”。组织活动,老师有事不能出席,马云总能找到办法说服;办晚会,马云第一个报名,演哑剧小品,表现专业;学生会没钱搞舞会,他从警察学校借来音响,从财经学院借来扩音器……

不仅如此,进入大学校园的马云还将往日打架的劲头用到学生工作上。由于英语基础好,学习很轻松,为了打发空闲的时光,马云便进了校学生会。大学四年,马云做了三年学生会主席,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对于一个二流高校学生来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成名之后,马云总喜欢拿当年三次高考自我调侃为“帮助成绩不好的人找回信心”。

其实,马云的“成绩不好”不过是年少时的贪玩导致的,等他“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时,已经完全变了个人。中学时期,他会清晨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大学几年他几乎每天都一个人跑到宾馆门口跟老外“对话”。这类“闻鸡起舞”的故事今天已无从考证,但这确实为马云的外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时光很快过去了,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马云成了学院唯一一个到高校任教的本科毕业生。他被分配到了杭州电子工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外语,马云成了大学里的“马老师”。

<h3>第二节 马老师的“大学生活”</h3>

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云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担任英语老师。马云是当年杭州师范学院500名本科毕业生中唯一到高校任教的,当时的马云比较活跃,老师这个职业恐怕也干不长久。

杭州师范学院的院长觉得马云作为唯一的“火种”,一定要做好表率,给师范学院留个好名声。于是,老院长找到马云,半开玩笑半“威胁”地和马云打了个赌:“马云,你能不能老老实实地当5年英语老师?”

那时候,马云身边有许多朋友和同学都跑到外面的花花世界里“淘金”,从商和出国的很多,如果不是老院长的这句话,估计马云很快也会有“动作”。马云明白老院长的“苦心”,没有太多的犹豫,他答应了。

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

在国内互联网圈内,马云的能言,就像张朝阳的时尚、陈天桥的稳重、王雷雷的直爽一样出名。创办阿里巴巴之后,一直在国内土生土长的马云可以很轻松地在欧美向海外用户做精彩演讲,水平丝毫不差于国内演讲。马云自己解释,这两下子主要是当年教书的时候练出来的,上台从来不备讲稿,一开口收都收不住。

大学毕业任教不久,马云到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外语。由于课讲得异常精彩,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因为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这种“表演”效果还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英文。说起那段经历,马云依然得意洋洋,“我研究过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是我加入进来,风头会盖过他,我的秘籍是真能叫人脱口讲外语的”。

尽管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当时马云的工资每月仅110元左右。马云从来就是一个激情四射、不甘平凡的人,平静的校园生活让他感到憋闷。

1992年,马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特别艰难,经常入不敷出。马云眼看着翻译社要陷入困境,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后才开始收支平衡。

翻译社的经历相比于日后的阿里巴巴,没有给马云带来多少成功的感觉。但马云认为,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他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著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马云在创建翻译社的时候,仍然兼着学院老师的身份。在工作之余,永远保持着工作热情和充沛精力的马云,还教着夜校。马云教书教得很好,他并不让他的学生读死书、死做试卷,因为在马云眼里,做试卷是没有能力的表现。

马云全英文式的课程让他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上的互动气氛让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比如周宝宝,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崇拜马云,最后也脑子一热追随着马云创业去了。后来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的戴珊也是马云的学生,她回忆,那个时候的马云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马云在大学做老师的那几年,几乎奠定了今后阿里巴巴创业路上最核心、最忠诚的创业团队。这些伙伴和记忆,应该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马云的妻子张英,是马云在大学里认识的。由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人已经走过了多年相濡以沫的日子。张英一直默默地在背后支持着马云,鼓励着马云,成了马云忠实的人生伴侣和得力的事业伙伴。

还在大学任教的时候,马云买了第一套房子。这套房子是马云和张英向家人和朋友借钱买的,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后来,马云把第一套房子卖掉,买了那套后来“赫赫有名”的湖畔花园,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说起购房心得,马云颇有感触。他说他要是投资房产,绝对不会投资那些流行的房型,而会选择一些比现在流行面积大一点的房子。比如当时的湖畔花园,是比三室一厅要大一点的别墅,这样自己就永远站在时代前面。

这个思路同样适用马云后来创建的阿里巴巴,总是做得比现有的网站要好一点、多一点,这样才有了“在全世界是商人都要使用阿里巴巴”的宏伟梦想。

1994年,马云第一次听说了互联网。当时他们学院有一个叫比尔的外教,是个美国人。这一年,比尔回了一趟美国,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比尔和马云大谈互联网,马云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比比尔还激动。也就在这一年,那个5年的承诺已经到期,马云想应该离开学校了。他觉得自己马上就到30岁了,再不干点什么的话一辈子等于白过了。

1995年,30岁的马云成为“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之一。也就是在一年,马云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马云的辞职在学校引起了不小震动,事后马云说,自己当初扔掉铁饭碗,去搞不被人理解和看重的互联网,如果失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马云辞职下海的决心和勇气,来源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判断。

当时的马云并不知道,“互联网之父”的称号正等着他去摘取。

<h3>第三节 辞职下海:中国黄页“骗子”</h3>

1995年之前,马云属于学校,他要为人师表,做个优秀的英语老师;1995年之后,马云决定“出去闯闯”。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但一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并不多。看到未来,看到商机,立即付诸行动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马云,这个后来被冠以中国的“互联网之父”的小个子,在30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能不能成功,对马云来说是个未知数。但他知道,做一件事无论成败与否,总得去试一试、闯一闯,不行还可以掉头;如果不做,总走老路子,是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的。

抱着“大不了再回学校教书”的想法,1995年4月,马云拿出6000元积蓄,又从亲友那里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了10万元。马云、张英、何一冰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那个时候的马云,每天都要出门去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那时,人们对互联网是什么东西都知之甚少,没有人相信马云。在那段痛苦的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马云描述自己当时的角色,是“狂热的宣传员”和“疯狂的推销员”。

为了拿下一家杭州企业的生意,马云一连跑了5趟,但企业老板总是怀疑电子商务是骗人的东西。为了说服这位老板,马云为他收集了大量有关电子商务的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向他讲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在网上做广告比在其他媒体上做有更广泛的效应。任凭马云费尽口舌,老板还是将信将疑。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马云没有放弃。走时他向老板要了一份企业的宣传材料,几天以后马云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杀了回来,当企业老板看到电脑上显示的自己企业的网页时,终于同意付款。

草创时期的每一单都是艰难无比,随着朋友的介绍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推广,中国黄页慢慢有了收入。马云开始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那些还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里,马云被当做骗子。但他仍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因为马云始终坚信: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的万米长跑,除了要跑得像兔子一样快,还得像乌龟一样有耐力。

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有了名气。到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达到了700万元!

但是,福祸相依。1996年,互联网开始成为各大媒体的热点,成为新经济的有力代表。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刚开始有些声色的时候,“敌人”也在一夜间冒了出来。

当时,与马云竞争最激烈的当属杭州电信。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杭州电信注册资本3亿多,马云注册资本仅2万;杭州电信有着非常好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马云在这两项上几乎空白。不仅企业,就是老百姓,都觉得马云是个“游击队长”,手下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

为了让中国黄页存活下去,马云不得不做出抉择。他在竞争与合作中,选择了后者,最后决定和杭州电信合作。1996年3月,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60万人民币,占30%的股份;杭州电信投入资金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

从一开始,马云与杭州电信的合作就显得有些强人所难,很快,双方的合作出现了问题。虽然杭州电信也看好马云的中国黄页,却急于做大、赚钱;马云则认为,做互联网公司就像养孩子,中国黄页现在就像个3岁小孩,还没长大怎么挣钱!

双方争来争去,分歧日深。资本高的一方自然有更多的话语权,大家开始情绪激动地处事。先是何一冰要辞职,然后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要辞职,最后马云也要辞职了,整个事件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

为了不让自己亲手创造的中国黄页毁于一旦,马云决定与杭州电信分道扬镳。

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把当时所拥有的中国黄页21%的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只希望让他们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黄页。毕竟,中国黄页就像马云亲手养大的孩子。

1997年被迫离开中国黄页,是马云创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失败。关于马云的离去,外界有很多传闻,但究竟为什么,马云直到今天也没有说太多。也许,那时的马云又有了新的想法!

马云虽遭遇了人生中首次创业的挫折,但他并未因失败而落泪。成功需要积累,这是一条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道理。

马云说,很多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其实,创业并不在于想法多么出色,而是要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想法付出代价。正是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马云才能走到如今辉煌的地步。

<h3>第四节 二次创业在EDI</h3>

从1995年上半年创办中国黄页,到1997年下半年的离开,马云已经在互联网闯荡了两年多,虽遭遇了挫折,但他的名声早已传开。

1997年10月,马云结识了外经贸部的王建国。随后,在王建国的引荐下,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简称EDI)邀请马云加盟。1997年12月,33岁的马云决定北上。在EDI的重金邀请下,马云带着8个人到达北京,正式加入EDI,马云出任电子商务中心信息部经理。

后来,陆续又有两批人北上,马云的北京团队达到13人。在加盟EDI后,马云及其团队主要负责两块,一块是外经贸部官网,开始大家一起做,后来只留下一人负责;另一块是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这是马云真心想做的。

马云在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运作该中心所属国富通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从1997年年底加入,马云带领他的团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

其中,外经贸部站点成为国内部委中最早上网的政府站点,也是1999年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荐优秀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被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称为“永不落幕”的交易会。马云随后又与雅虎杨致远合作,使国富通成为雅虎在中国的独家广告代理。

马云的二次创业,效益来得很快:国富通和中国商业交易市场网站,当年就实现赢利,纯利高达287万元。拿着不菲的工资,马云手下的这帮年轻人都很开心。马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些和他的理想存在差距。

马云在外经贸一直被称作“怪人”,他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尽管他的创业激情同样感动了身边的好多同事,但是,最终在网站的定位上与领导层产生了分歧。领导层认为网站的定位应该为大企业服务,而马云却认为电子商务的未来在于中小企业。多次交流未果后,马云开始陷入痛苦之中。

1998年年底,马云做出决定,他要放弃北京,重回杭州再次创业。

马云在做了决定后,召集了同来北京的十几名“精兵强将”。当时马云给了他们两个选择:一是推荐他们到雅虎等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以他们的工作经验加上马云的推荐,收入绝对不低;另外一个选择,就是跟马云一起回杭州打天下。但马云不向他们承诺一个美好的未来,他可以承诺的只是500元的薪水和一起创业的艰辛。马云让大家考虑一个晚上,而众人出去以后,不到5分钟就集体返回,所有人都表示愿意跟随马云,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一起来的,就一起回杭州!”

在北京的最后几天,18个创业者一起去了长城,这是他们到京之后第一次集体出游。一群人在长城上,激扬文字。所有人在长城的气势的影响下,充满了豪情壮志,他们发誓要建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为之骄傲的网站。

如今,长城上的照片被当做历史资料载入阿里巴巴史册,而马云也在多年后对跟随自己的创业者表示了感谢:“非常感谢那么多年大家的一路陪伴。大家那么相信我,一直伴随我走到了今天。”当时的马云也许没有想到,就因为自己的一句话、一个梦想,阿里巴巴竟有了今天的辉煌。

离京前的一个晚上,马云和十几个年轻人聚在了北京的一个小酒馆里。那天晚上外面下着大雪,众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后一起唱起了《真心英雄》这首歌。许多人都不记得那天晚上马云到底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明天之后将面对怎样的生活。大家唯一记得的是:唱了一个晚上的《真心英雄》。

多年以后,这首歌伴随着阿里巴巴度过了许多危难时期,比如第一次互联网低潮,比如“非典”。这首歌也许最能代表马云的侠客情怀,也许代表着阿里巴巴的一种精神。其实,无论是谁,在最困难的时候只要唱起这首歌,都会充满感动和希望。

当然,在外经贸部的两年,并非只有痛苦。有了国家部委的经历,马云的层次又有了一次飞跃。马云曾坦言:“在这之前,我只是杭州的小商人。这次为国家工作,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不再是井底之蛙的马云,将给互联网带来一个“疯狂”的阿里巴巴。

<h3>第五节 不疯魔不成活,创办阿里巴巴</h3>

2004年,马云在麻省理工大学演讲。台下坐了一位GE的总裁,他听完马云的演讲后,说马云是个疯子。后来,马云将他请到杭州。这位总裁在杭州待了3天,最后他对马云说:“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疯子,现在才发现你们公司有100多个疯子。”然而,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疯子”,才有了如今的阿里巴巴。

时光回溯到1999年1月,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将跟随自己的18个人召集到家中,他说:“我们开始创业了,请大家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放在桌子上。但有几个原则,第一不能向父母借,不能动老人的退休本钱;第二不能向亲友借,影响人家一辈子的生活。我们是愿赌服输,输了,钱都是自己的;如果不成功,大不了重新来过!”说完,马云率先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放到了桌子上。

接着,大家开始凑钱。虽然这些人在北京EDI工作时的工资并不低,但大家都是年轻人,追求高消费,积蓄并不多。看着有些“疯狂”的马云,大家的赌性都被激发了起来,最终凑出了50万元人民币,这是阿里巴巴最初的创业资金。

这次集资的意义,远比表面上的影响更为深远。

第一,它决定了公司的性质是股份制公司。创业的50万资金,马云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他要想控股当大老板轻而易举,其他人也不会反对。但马云仍将股份分给了大家,他更看重的是团队,是朋友和友情,这也是后来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源头。马云说:“我们很健康,股份每个员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我们不是家族企业。”

第二,它一开始就把阿里巴巴放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马云当时已经接受了西方先进、健康的公司理念。“家族气、小本本主义、小心眼,这些东西都不行,西方的公司是用制度来保证的,而我们中国人是用人来保证。”他当时就提出:公司是永远的,人是会换的!正是这种理念和制度保证了阿里巴巴持续、长远的发展,使阿里巴巴有可能成为一个持久的企业。

1999年2月21日,阿里巴巴召开第一次员工大会,这是阿里巴巴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阿里巴巴的第一次员工大会实际上也是创始人大会,与会者无一例外都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马云在会上的演讲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但神情有些凝重。马云说:“1995年我做出的决定,我对自己讲可能改变了自己一辈子所从事的事业。而今天,我把大家请过来,跟大家探讨至少5年、10年我们要做的事情。雅虎的上市,亚马逊的上市,这一系列公司的上市,导致我们在想,I是不是已经到了顶点?雅虎是不是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大家今天到这里来都很着急,都在想我们这么做下去前途在哪里?玩下去玩一个什么东西出来?我们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大家可能都带来了方案,我们从基础做上去以后的好处又在哪里?”

接着,马云说出了自己构想的网站模式:不做门户,也不做B2C,而是做面对中小企业的B2B。这个“疯狂”的想法,让会议的争论异常激烈。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虽然美国的三大模式(门户、B2C、C2C)都能找到,但绝大多数网站都是门户网站。会议上的多数人认为做门户网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但马云坚决否定了这个提议,他说:“大部分人看好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搞了,已经轮不到你了!”

马云的构想起源于1999年2月,他在新加坡参加的亚洲电子商务大会。虽然讨论的是亚洲电子商务,但发言的85%是美国人,说的全是eBay和亚马逊。马云突然想到,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B2B模式是针对大企业的,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马云曾不止一次地说:“在网络经济时代,有时一个错误的决定要比没有决定更好。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决定出来以后有90%的人说好,你就把这个决定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那不是你的。别人都可以做得比你更好,你凭什么?”

这就是马云的逆向思维方式,看起来疯狂,却往往有效。

平凡、安稳的生活不是马云所追求的,他需要“激情燃烧的岁月”。当然,也没有人会相信向来“张牙舞爪”的马云会安安静静地老实待着。他张扬、高调,一旦确定了目标,便会疯狂地去实现它。

为了实现马云提出的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成员几乎完全从公共场合销声匿迹。由于资金有限,他们没有租写字楼,而是在马云家办公,最多的一次房间里坐了35个人。

阿里巴巴的创始团队们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大家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讨论创意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湖畔家园的住户们经常会看到,住在马云家中的这群人早晨六七点离开,下午三四点又回来了。

付出就有收获,1999年3月,在春意盎然的杭州,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

虽然只有50万元的创业资本,马云还是认为未来的公司应该具有俯瞰世界的眼光和气魄,所以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据说,为了这个名字,马云思索了很久。直至一次在美国吃饭的时候,他突发奇想,想到了“阿里巴巴”这个久远的世界传说。马云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测试,马云发现这个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

就这样,“疯狂”的马云,为自己的公司确立了一个注定要影响整个世界的名字:阿里巴巴。

<h3>第六节 淘宝网,天下有免费的午餐</h3>

2003年,阿里巴巴的内部网站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这个帖子提醒阿里巴巴的员工,要注意一个制作思路与阿里巴巴极为相似的网站正在迅速聚拢人气,它的名字叫淘宝。这个帖子迅速引起了阿里巴巴员工的注意。

随之而来,网上的议论也越来越多。没多久,有人把网上的议论搬到了网下,当时有员工还对阿里巴巴高层在此事上的麻木不仁、反应迟钝感到愤怒。有人公开问领导:为什么对这样一个网站不闻不问?马云描述当时的情况,说自己只是“笑而不答”。

首先看出端倪的是公司的老员工,因为这个淘宝网站所有服务人员的网名,用的都是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名字。众所周知,马云是个“金庸迷”,于是有人开始猜测淘宝就是阿里巴巴的网站。

这个故事差不多已经成为阿里巴巴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段子,故事的开头颇多悬疑:2003年,刚过完农历新年,10名阿里巴巴的员工被一一叫到马云的办公室。马云跟他们说的是同样一件事,说公司有一项秘密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不管愿意与否,员工都必须承诺保密。签了协议后,必须单独与一个团队工作一阵子,这件事谁都不能告诉,包括家人和朋友。

来者都表示愿意签这个协议,实际上他们并没有仔细看过这份协议,不仅因为协议是全英文的,而且当时的气氛也容不得他们细看。所有人都承认,自己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签下协议的,而这十几个人就是淘宝网站制作的核心成员。

马云后来解释,当时想的是完全秘密地把淘宝制作出来,因此在一些方式方法上做得有些神秘,制作团队也会有一种被完全隔离的感觉。接下来就是“非典”,在被“非典”阻断与外界联系的日子里,淘宝网站被制作出来,并于当年5月初在网上正式公布。

此前一直宣称将专心致志并确实一直专注于B2B领域的阿里巴巴,为什么这个时候要建一个免费的C2C淘宝网呢?

原来,随着阿里巴巴一路顺风顺水、迅速发展,马云并没有满足于在B2B领域傲视群雄,他将目光投向了用户基础庞大且同为电子商务的C2C领域。从2002年开始,马云就一直关注着C2C王者eBay。

成立于1995年9月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在问世不到7年的时间里高速发展,取得了傲人的业绩。拥有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4200万注册用户,2001年eBay全球年度销售额已超过90亿美元,赢利9000万美元。

中国首家C2C网站易趣网在2002年被eBay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此举已表明国际大鳄eBay要来中国抢夺市场。

2002年年底,马云发现:在易趣网上,出现了非个人对个人的大宗交易。这个现象引起了阿里巴巴高层的高度重视,在他们的观念里,电子商务原本就不存在B2B和C2C的明确界限,个人对个人的交易做大了,实质上与企业对企业的交易并无区别。在eBay登陆中国,并且成功收购易趣后,马云的弦绷得更紧了,建立淘宝网实际上是一种战略的需要。

马云率先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尽管阿里巴巴的高层们都声称除了防止易趣从C2C这一端进攻阿里巴巴的B2B之外,电子商务其实并无边界。但以马云的性格,他原来的“如意算盘”应该是让阿里巴巴从B2B去融合C2C。

eBay的出现让马云的算盘打没了,他不得不提前做C2C网站。现在,马云面对的不仅仅是慧聪网,以及诸多专业性网站争夺中国制造业商人的市场份额,还要拉出一条战线来与eBay作战。如果只是这样,那问题就简单得多,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免费的C2C网站是要烧钱的。

天下难道真有免费的午餐?马云用淘宝网给了大家一个肯定的答复。

淘宝网的使命是“没有淘不到的宝贝,没有卖不出的宝贝”。

免费的午餐迅速赢得了“人气”,淘宝网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切都来源于用户的支持。

很多人更关心,为何马云要让淘宝网的制作如此神秘,甚至在淘宝出现的很长时间内都宣布只是个个人网站呢?对于这些,马云说只是想了解淘宝出现后用户真正的反应。如果知道背后有一个阿里巴巴在支撑,用户们对淘宝的感情肯定不能被准确地测量出来,这样一来,对市场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2003年6月,淘宝网在网上公布一个月后,制作者们按照阿里巴巴的惯例给淘宝在网下和网上都举办了“满月酒”。在网上,淘宝收到了众多的祝福。由于当时淘宝还是以个人网站的面目出现,用户们担心淘宝的资金不足,有人甚至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网上商店的部分商品来拍卖,卖得的钱留给淘宝。

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注册会员超6200万人,覆盖了中国绝大部分网购人群。2008年第一季度,淘宝网交易额突破188亿;2007年全年成交额突破433亿。

根据2007年权威机构调研,淘宝网占据中国网购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C2C市场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

淘宝网倡导诚信、活泼、高效的网络交易文化,坚持“宝可不淘,信不能弃”。

淘宝网已成为广大网民网上创业和以商会友的首选。2005年10月,淘宝网宣布:在未来5年,将为社会创造100万就业机会,帮助更多的网民在淘宝上就业,甚至创业。截至2007年,淘宝已经为社会提供超过20万的直接就业岗位。

<h3>第七节 网上沃尔玛,崛起的“马云帝国”</h3>

曾有人问马云,阿里巴巴最大的对手是谁,马云不假思索地回答:沃尔玛。

这个答案颇让人疑惑:沃尔玛是做零售的,阿里巴巴是做电子商务的,两者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成为竞争对手呢?

其实阿里巴巴做的事情确与沃尔玛有相似之处,马云创造的“电子商务+零售”的新商业模式,已经有点“网上沃尔玛”的意思。

沃尔玛是世界零售巨头,它创造了一个从小镇走向世界的神话,其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严格控制供应链每一环节的成本。麦肯锡全球管理咨询公司认为,沃尔玛也和一些贸易型公司交易,但更多的是和生产厂家直接交易。沃尔玛选择全部自己去做,采购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其实都非常高,但是传统供应链的低效率和多级加价足以支撑起沃尔玛的利润空间。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经为海尔产品进入沃尔玛等超级零售终端的采购体系而喜,却又因为沃尔玛借终端力量对上游供应商利润的榨取而忧。对此,马云有自己的对策:沃尔玛的采购与销售链条其实完全可以放在网上。阿里巴巴涉足产业链恰恰是要提高传统供应链的效率,还利润于原始厂商,降低沃尔玛等零售商的压榨。

沃尔玛通过整合整条供应链,向下游消费者提供具体的有形产品服务。对整条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使得沃尔玛有更大的主控权,这样形成的经济体也更有竞争力。现在B2B、B2C、C2C三种形态趋向合并,如果沃尔玛进军中国的B2C电子商务领域,马云将不得不面对这个全球化的商业巨兽。马云果断判断出:沃尔玛的业务迟早会搬到网上,所以两者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马云决定提前“备战”。他为阿里巴巴勾勒出这样的“未来”:以阿里巴巴为平台,逐步将中小企业的销售中心、人事中心、技术中心、支付中心和财务中心都放在上面,其间阻挡在B2B、B2C及C2C之间的一切障碍都将被打通。那时,阿里巴巴将成为一个虚拟的商务王国,其中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游戏规则、自己的运作体系。

在电子商务行业,大家普遍认为B2C领域处处是黄金,亚马逊当年上市时的空前盛况就能说明一切。短短两年内,亚马逊的股价从17美元一路飙升到140多美元。经过了这么多年,B2C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却只占了不到1%的份额,而后起步的C2C模式却达到了市场份额的2%。

因此,马云对传统的B2C并不看好。他说:即使美国有那么好的配送和物流基础,亚马逊也只有5%的利润。在中国,B2C市场已经很成熟,但是亚马逊、当当还是活得很辛苦,说明这个模式有问题。马云开始通过淘宝网来探索新的B2C模式,实现他的“网上沃尔玛”之梦。

从2005年开始,马云尝试将阿里巴巴的买家和卖家引到淘宝,鼓励淘宝网的卖家去阿里巴巴进货,再把产品销售给下游的消费者,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打通B2B和C2C的界限。

在这样的构想之下,淘宝网2006年5月10日推出“淘宝商城”这一B2C交易平台。它成为大品牌商家的乐园,这些被招揽的品牌都是在线拍卖网站最畅销的商品门类中的超级品牌。这不仅仅是解决淘宝网赢利模式的问题,更是马云打通B2B、B2C和C2C的一个绝妙战略布局。

实际上,淘宝算得上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生存的零售组织型企业,它在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提供了一个以契约制为基础的第三方平台。淘宝承接的是买卖双方的组织任务,要制定基本的规则,调控双方关系以求达到平衡,淘宝一直试图通过不断修订规则来使买卖双方获得最佳的平衡。

过去以亚马逊为代表的传统B2C模式需投入巨资建立仓储、配送中心,中间成本极大,利润则仅可维持在5%左右,而融合了B2B及C2C模式的淘宝B2C新模式则不存在物流、配送、支付等瓶颈。

传统B2C的赢利模式在于压低生产商的价格,进而在采购价与销售价之间赚取差价,在中国电子商务的近10年经验里,以往的B2C模式鲜有成效;而淘宝的B2C新模式将帮助厂商直接充当卖方角色,把厂商直接推到与消费者面对面的台前,让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技术和产品创新,最终让广大的消费者获益。淘宝全新的B2C模式的目的就是帮助厂商赚钱,帮助消费者省钱,最大限度压缩中间环节成本,最终达到厂商和消费者共同受益的目的。

到2006年,包括摩托罗拉、阿迪达斯、苹果等在内的厂商都在淘宝网上开设了专门的网上店铺,而华硕电脑、迪斯尼家电、马克华菲等厂商还专门为淘宝网的B2C平台推出了定制产品。

淘宝更像个网上商圈,在这里面任何零售业态都有。阿里巴巴上的生产厂家通过在淘宝开店,能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运用阿里巴巴的管理软件把握市场需求更为方便,可以做到及时调整库存,这点已经十分类似沃尔玛了。马云要做的就是“嫁接”,把传统的零售经验跟以前的电子商务经验加在一起,然后生成新的模式。到时,他就可以骄傲地说:“沃尔玛有的他都有,沃尔玛没有的他也有。”

2006年年底,淘宝网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人均网购消费563元,交易总额突破169亿元人民币,超过易初莲花100亿元、沃尔玛99.3亿元的全年在华营业额,是国内零售业巨头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全年销售额的2.6倍。

马云通过改进完善淘宝网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远超过他所获得的收益,这是他在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胜利。他通过电子商务将零售业做得像沃尔玛一样完美,又一次印证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思想。

<h3>附录 马云语录之机遇</h3>

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

互联网是4×100米接力赛,你再厉害,只能跑一棒,应该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都不要放弃今天。

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

有时候死扛下去总是会有机会的。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所以尽量不要免费,等你有了钱以后再考虑免费。

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如果早起的那只鸟没有吃到虫子,就会被别的鸟吃掉。

上篇 影响力马云 第三章 别人看不清的模式也许最好

在阿里巴巴之前,互联网流行的是三大模式:雅虎的门户、亚马逊的B2C以及eBay的C2C。马云则提出:“看得清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看不出怎么赚钱的模式说不定最好。”于是,他打造出互联网的第四种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的阿里巴巴B2B模式。在马云的“阿里帝国”中,诚信通、淘宝网、支付宝、雅虎中国以及阿里软件等一系列产品,一直引领着互联网的潮流。

<h3>第一节 阿里巴巴:B2B的王者</h3>

阿里巴巴刚建立不久,就有一位青岛商人需要在青岛本地购买设备,苦于没有信息来源,不得已之下才找到阿里巴巴。青岛商人并没费多大力气,只是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了一条求购信息,便很快解决了问题。还有一家东北企业利用网络,每年从网上搜集义乌、温州企业的最新产品图样,接着从当地购回样品照着生产,然后再到阿里巴巴上发布信息寻找买家。一年下来,他们90%的买家都来自阿里巴巴网站!

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马云在看到国内“大好形势”的同时,也意识到阿里巴巴仍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是真正获得丰厚的利润。于是,他在阿里巴巴上开设了一个专区——中国供应商,把中国大量的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供货信息,以会员形式免费向全球发布。

到2001年12月底,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会员迅速达到100万人,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此数目的B2B网站,并在当月实现赢利。阿里巴巴真正开始赚钱了!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因为它向全世界宣告马云创建的电子商务B2B模式是正确、可行的。

阿里巴巴开始逐渐被业界认为是全球最优秀的B2B网站,国内外模仿阿里巴巴的网站大量出现,有的直接抄袭,甚至连那句“如有问题,请与阿里巴巴联系”也不做修改。

2004年2月17日,马云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再获8200万美元的巨额战略投资。这笔数额巨大的投资,也是中国互联网业界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一笔私募资金。此次投资人包括软银、富达创业投资部、GGV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

过去几年当中,软银、富达和tDF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始终是阿里巴巴的投资人,总部位于硅谷的GGV是才加入的投资人。这次私募由软银牵头,私募后软银继续保持阿里巴巴第二大股东的地位,最大的股东则是公司的管理层和员工。

马云接受上述投资,是因为他们的投资目的符合公司长久持续的发展战略要求。马云说,中国电子商务的产业格局将有巨变!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网商”将成为焦点,中国互联网将由“网民”和“网友”时代转入“网商”时代。作为“网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个使命,要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

从2000年底,阿里巴巴的会员就以每日增长一两千的速度发展,每天可收到3500条商品供求信息,700余种商品信息按类别和国别分类。一个想买1000支羽毛球拍的美国人可以在阿里巴巴上找到十几家中国供应商,了解他们不同的价格和合同条款;位于中国西藏和非洲加纳的用户,可以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走到一起,成交一笔只有在互联网时代才可想象的生意……

如今,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B2B企业,更是中国B2B行业的“王者”。

按营业收入计算,阿里巴巴占据了国内50%以上的市场份额,第二位的环球资源只有20%。按注册用户计算,阿里巴巴更是无人能敌,高达2000多万,而第二位的慧聪网只有300万,营业收入不到阿里巴巴的1/10。其他的中小网站如中国化工网、中国服装网等行业垂直网站更是难以望其项背。

在B2B领域,阿里巴巴基本上没有竞争对手。难怪马云说,他用望远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虽然狂妄倒也是事实。因为在B2B领域,参与者基本上都是企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认准一个平台就不会那么容易转换。

B2B网站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习惯于享受互联网的免费大餐,大部分的注册者都不愿意购买付费服务,国内大部分B2B网站都处于烧钱的状态。B2B收入模式以会员费和广告费为主,由于免费客户也可以发布、搜索信息和使用一些基本的服务功能,出于成本考虑大部分中小企业选择免费服务,付费会员比率一般只有10%左右。

行业赢利的艰难、阿里巴巴遥遥领先的优势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将使其他B2B网站难以撼动阿里巴巴的领先地位。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使用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的仍不到三成,而这一比率呈现出快速提高的趋势,也就是说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小企业选择这一服务。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收费服务将越来越为用户所接受,更多高价值的B2B增值产品的出现也将使客户更心甘情愿地购买付费服务。阿里巴巴近年注册和付费会员的高速成长说明了这一点,会员收费为阿里巴巴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

阿里巴巴能成长为“B2B王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中国拥有世界数量最庞大的产品供应者,蜂拥而至的世界各国采购者。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阿里巴巴为它们提供了高效而低成本的营销渠道。

马云最先发现这一商机,并紧紧地把握住了机遇。“马太效应”让阿里巴巴的会员数量成倍增长,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被阿里巴巴占据。

马云的日子开始好过起来,他开始向全球出击,到世界各地去展示他的“绝世口才”。如今,商人们打开电脑,看到的界面是indows;将来,他们看到的也许会是阿里巴巴!因为马云说:“他们需要的一切服务,阿里巴巴都将提供!”

阿里巴巴,不仅是B2B的王者,更要成为“贸易”的同义词!

<h3>第二节 诚信通:诚信通天下</h3>

2002年3月,一双紧握在一起的蓝色小手标志,出现在阿里巴巴中文网站部分会员的商铺页面上,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诚信通。

诚信通只是一个软件,重要的是其无形的价值,它承载着诚信的记录和评价。诚信通同时也是一种信用评价机制,它与其他信用评价机制相比有着很显著的特点:政府部门、银行和不少社会机构都有信用评价机制,但这些信用资料既没有形成网络,也不公开。阿里巴巴对申请成为诚信通会员的客户有严格的审核程序,企业的资料,除了它的资质,还包括它提供的别人对它的评价和其他会员对它的负面评价,阿里巴巴都会在网上公开,而且不会删除。一个诚信通客户想要了解另一客户是很简单的事。

做人要讲诚信,个人的诚信越好,声誉就越好。做企业就像做人,声誉和诚信对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马云开始注重阿里巴巴网站上的企业是否诚信经营,他要打造中国企业的诚信,树立阿里巴巴的诚信。

2001年年底,B2C网站My8848轰然倒塌,直接将网络信用推向崩溃的边缘。这是中国互联网环境变得浮躁的一个缩影,当时许多网络公司纷纷从免费网络服务转向收费服务,单方面撕毁了之前承诺的免费协议。网络信用变得岌岌可危,中国电子商务在发展初期遭遇了诚信危机。

各电子商务公司降低门槛和扩大规模,鱼龙混杂,平台上各客户的品质和规模必然良莠不齐,甚至有不少企业会浑水摸鱼,以次充好,影响了整个虚拟市场的大环境。因此,“诚信”被推到了台前,成为马云和阿里巴巴不得不马上解决的难题。

马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重塑网络信用之路。马云认为,在B2B领域,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诚信。国内在线支付系统的不发达、邮政网络的滞后、诚信环境的缺失,使得安全支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如果诚信体系不建设好的话,电子商务信息流仍是毫无价值的。

于是在2002年3月,马云和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计划。该计划主要通过第三方认证、证书及荣誉、阿里巴巴活动记录、资信参考人、会员评价等5个方面,来审核申请诚信通服务的商家的诚信。该计划实施的结果显示,诚信通的会员成交率从47%提高到72%。这是首次用传统手段,而非技术手段来解决网络商家之间的信任问题。

在阿里巴巴构建的商务平台上,诚信通档案是诚信通会员必填的基本信息。它由4个部分组成,主要是用来展示会员的一些基本诚信情况,包括:A&V认证信息、阿里巴巴活动记录、会员评价、证书及荣誉。

A&V认证信息包括公司注册名称、地址,申请人姓名、所在部门和职位,并同时需要出具相应的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等。提供商业信息的企业,必须首先通过这个认证。

阿里巴巴活动记录是指某一网商在经营过程中的信用表现,及其与阿里巴巴共同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时间。时间越久,越能证明该网商的诚信度。

会员评价是指在商务活动中,合作方的会员对企业进行的评价。为了避免企业会员之间的恶意攻击,马云准备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只有诚信通会员才能拥有评价的权利;二是评论以后相互留档案,不可以匿名,必须公开。

此外,类似ISO体系等行业认证也成为诚信通会员重要的参考要素,并且阿里巴巴会用优先排名、向其他客户推荐等方式,来奖励那些诚信记录良好的用户。

据阿里巴巴的市场调查显示,有85%的买家和92%的卖家,会优先考虑与诚信通会员合作,其成交率也是普通会员的7倍。

但这种信用服务体系也存在缺陷,比如一些企业不大愿意公开信用评价,在合作双方完成交易后,无论双方满意与否,基于不愿付出时间成本以及不愿苛求等心理因素,他们可能选择以沉默方式代替公开评价。而且网站会员能否公正、客观地评价对方信用,仍需考验。一些企业为了增加诚信指数不择手段,与那些根本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互换好评,常常会出现一家诚信指数本来很低的企业在几天之内就蹿升到前几名。

对于这些弊端,马云认为这与中国互联网大环境有关: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桎梏,仍然是诚信体系的不完善。要想带动整个互联网进入“网商”时代,必须有完善的诚信体系。

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的电脑普及和互联网使用程度与中国不能比,而且美国的社会诚信体系十分完善,因此它的电子商务有非常好的社会基础。而中国人做生意前往往有一个心理预设,即“我的生意对象是不可信任的”,需要在多次接触后才能建起基本的信任感,交易成本很高。阿里巴巴的目标是在这个交易平台上建起一个诚信体系,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诚信是摆在中国电子商务面前的一座独木桥,只有勇敢跨越才能取得胜利。2004年,阿里巴巴在融资8000多万美元后,马云觉察到: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诚信体系。他的口号是“只有诚信的商人能够富起来”,马云认为,电子商务进行到后来,势必遇到一道门槛,那就是社会诚信体系。电子商务是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中进行的,如果没有诚信,买卖是很难做成的。

面对外界提出的“在一个大的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前,阿里巴巴是否能以一己之力建立起这个诚信机制”这一质疑,马云这样回答道:“在阿里巴巴的游戏规则下游戏,就一定要遵守这个机制。也许三年之后,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业务就会变成一个新的行业标准;在做生意的时候,大家会把对方是否是诚信通的用户作为考量因素。诚信通可以使人们轻松地知道对方的商业信誉记录,以减少自己在交易中上当的可能性。阿里巴巴的商家为了证明自己的商业实力及维护自己的商业诚信,就非常有必要去使用诚信通。如此一来,所有的客户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必须为自己的诚信埋单。”

马云全力打造诚信通,改善电子市场环境,规范中小企业行为,这不仅增加了阿里巴巴的业务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阿里巴巴的品牌影响力,一举多得。马云让“诚信”真正通达天下。

<h3>第三节 淘宝网:与eBay的较量</h3>

2003年,马云的办公室,一向激情四射的马云此时沉静得像一尊雕像,他的目光停留在户外的广告牌上。那是国际C2C巨头eBay的户外广告,对于初进C2C领域的马云来说,eBay既是一座横亘在淘宝发展道路上的高山,更是一个值得挑战的对象。而事实也证明,淘宝从出生第一天起就面临着一个个强大对手,也加速了淘宝成为行业内王者的脚步。

eBay的存在使马云和阿里巴巴,尤其是淘宝在其每一个战略步骤上都极其小心翼翼,这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压力。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对手存在,才激发了马云的潜力。在中国市场上,马云带领着阿里巴巴和淘宝,在市场的浪潮中,与eBay展开了较量。

在2004年到2005年间,马云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美国人身上。原因很简单,淘宝网遭遇到eBay的强力阻击。

自2003年7月始,eBay启动了全面的市场推广计划,在付出了比正常广告费高出一倍的代价后,eBay与新浪等门户网站签订了对淘宝网的“封杀协议”。当时eBay的CEO惠特曼认为,这轮推广将结束中国电子商务的“诸侯战争”,胜利者将是eBay。当时她预计,在一年半内完成对中国拍卖市场的垄断,但事实证明她错了。

作为全球互联网大亨,eBay在中国的扩张相当霸道,它用3亿多美元买了国内最早的C2C网站易趣网,希望称霸中国网上交易市场。

但可惜的是,eBay和惠特曼太低估他们的对手了。对马云而言,打败eBay并非难事。

2004年10月,在交易额、成交率、日新增商品数、注册用户数和网页浏览量这5项指标中,淘宝有4项超过了易趣,战胜对手只是时间问题。马云自信地说,eBay曾说要用18个月灭掉淘宝,还有一个月就到期限了,估计要灭淘宝是不太可能了。他承认,eBay有个不错的团队,自己很尊重他们。但马云表示:这一次,eBay输了。

马云认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看不到”,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跟不上”。从看不到对手的存在到看不起对手,随后,中国公司将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震惊。如同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术,国内公司虽然“身材”不如对手,却能充分利用自己灵活多变的“步伐”,让对方“疲于奔命”。

正如马云所说:“eBay是大海里的鲨鱼,淘宝是长江里的鳄鱼,鳄鱼在大海里与鲨鱼搏斗,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要把鲨鱼引到长江里来。”迄今为止,阿里巴巴是唯一在美国大选期间狂打电视广告的中国企业。按照马云的解释,他这么做是为了在中国打败eBay做好铺垫。

战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石。马云认为,eBay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如阿里巴巴。作为互联网企业,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战略错误。当方向出现偏差,再想取胜难度就很大了。

eBay最大的失误,就是把本应用于开拓市场的资源放在了封杀对手之上。当技术平台、后台支撑、资金流、物流,以及正常的服务器维护都不能做好的时候,eBay却忙着四处“封杀”淘宝,其败局早已注定。在面对中国市场的尴尬时,惠特曼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2005年6月15日,准备一年内在中国C2C投入1亿美元的eBay重燃战火,结盟环球资源染指B2B。几乎在同一时刻,马云的阿里巴巴立即还以颜色,阿里巴巴网上支付工具“支付宝”攻下一城:阿里巴巴网上支付系统实现了与招商银行的无缝对接。电子商务两大巨头对战火热升温,双方剑拔弩张。

其实,早在与招商银行合作之前,支付宝已经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国际信用卡组织VISA签署了多种战略合作协议。马云的反击强劲有效,受阿里巴巴和招商银行签约“坏消息”的影响,eBay股价下挫3.5%。

支付宝,是马云针对网上交易推出的全付款服务。2003年10月首先在淘宝网推广,截至2005年7月,会员已突破200万,每天产生的交易超过2万笔,欺诈率不到万分之一。它的客户中,既包括百度、江民、金山等网络企业,也包括佐丹奴等一批传统企业的网上平台,更有很多中小型的个人购物网。这些盟友的用户只要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付款,就能得到“全额赔付”的保障。

在中国,很难找到两家企业,竞争程度能像阿里巴巴和eBay这么激烈。

在马云的办公室里,一开窗户便能看到不远处eBay的大幅广告。同样,淘宝的广告牌也做到了易趣门口的地铁口。双方的争斗其实已远不止于家门口,其范围逐步突破中国市场,背后牵动的可能也将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和eBay,还包括雅虎、环球资源在内的一些海外同行。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观点,马云推出淘宝,是想延缓eBay进军B2B的步伐。单从结果来看,马云这步棋走得非常成功。阿里巴巴已成功地从eBay手里抢下了很大一块“蛋糕”,并且分量还在扩大中。

淘宝网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收入大部分来自B2B领域。为了抢占市场,马云坚持C2C的淘宝网免费。

马云称,与eBay的战斗已经结束,阿里巴巴最大的胜利是在创新领域打败了eBay。早在eBay收购Skype前,淘宝网早已提供买方卖方发送即时消息的服务——淘宝旺旺。甚至有人说,惠特曼决定收购Skype的灵感恰恰来自淘宝旺旺。

淘宝的羽翼已丰满,eBay错过了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的最佳时机,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两足鼎立”。如果eBay在淘宝刚推出来的时候就宣布免费,而不是浪费资源去做些“封杀”之类的事,也许结局会是另外的样子。然而,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个长相“古怪”的马云。

<h3>第四节 支付宝:踏上电子商务的新征途</h3>

2003年10月,马云在淘宝网推出了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正式进军电子支付领域,这是马云为解决电子商务支付环节的安全问题做出的举动。

同样在2003年,马云参加的达沃斯论坛会议,就指出中国各银行的发展之路非常缓慢,在银行业从事电子商务上会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电子商务的经验,但缺乏营业执照。因此,在资金流里面必须建设的是安全问题,如果资金流不能解决安全问题,电子商务也就没有前景可言。

马云认为电子商务公司要想成功,要做今天能做得到的事,也要做明天必须要面临的事,更要想后天美好的日子。但是今天的事情必须解决掉,明天做什么要准备好。针对很多电子商务恶性案件引发的不利现状,他认为支付问题是“今天”要解决的事情。电子商务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电子商务,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子商务环境,根本没有真正的诚信和信任可言,而要解决安全问题,就必须先从交易环节入手,彻底解决支付问题。

从1999年8848等电子商务网站的兴起开始,电子支付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然而,由于安全方面的隐患,特别是曾出现的“网银大盗”和“证券大盗”等恶性案件,闹得人心惶惶。一时间,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蒙上了巨大阴影,网上支付业务近乎停滞,整个电子交易的普及与发展也遭遇巨大阻碍。

据调查资料显示,在选择电子支付考虑的诸多因素中,39.8%的商户关注电子支付是否快捷和方便,64.5%的商户首选安全因素,这也成为支付公司和银行共同关心的问题。从技术角度看,国内电子支付的安全系数远远高于国外,但是从支付安全管理而言,与国外比,还存在不小的距离。

在商业日益发达的今天,银行是有条件做电子商务支付的。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处在电子商务里的阿里巴巴知道怎么做,却不能做,因为他们缺乏资金;另一方面,银行有资金,却不知道该怎么做。

如果跨国公司在中国做电子商务支付,未来70%~80%的资金流走的都是电子商务,这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电子商务资金流的流失对产业的危害非常大,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资金安全。阿里巴巴不做,跨国公司肯定会抢先一步完善这个业务。因此,马云下决心要让中国的支付业务健康发展,他决定立刻做电子商务的支付,必须跟中国人民银行合作,与各个商业银行联合。

支付宝的业务运作流程是:买家在确定购物后,先将货款汇到支付宝,支付宝确认收款后通知卖家发货,买家收货并确认满意后,支付宝汇款给卖家完成交易。买卖双方通过支付宝进行交易,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作为诚信、中立的第三方机构,不收取任何费用,而且起到了保障货款安全及维护买卖双方利益的作用。

到2005年2月,马云的支付宝又推出了“全额赔付”制度。对于使用支付宝而受骗遭受损失的用户,将全部赔偿其损失,而且将“全额赔付制”扩展至阿里巴巴B2B,以及所有采用支付宝支付工具的电子商务公司。这种主动全额赔付以保障用户利益的做法,在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尚属首例。这种制度既表明了马云解决电子商务支付问题的决心,又显示出他对“支付宝”的绝对信心。

要解决物流和资金流的问题,马云就必须让支付宝变成一个最活跃的平台。因此,他对这个当时还只有90多人的公司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和财力。同时,支付宝公司也是阿里巴巴最为活跃的一个子公司,它的谈判对象都是资金流与物流方面特别优秀的银行和企业,甚至还将阿里巴巴对手的客户也吸引过来。

马云认为银行的加入是对自己的最大帮助,特别是各个银行充分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才产生支付宝这样的工具。他觉得这是银行充分意识到其自身对支付宝的需求,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成果。阿里巴巴也要全力投入产业建设,这个环境建立起来,这个生态链建立起来,支付宝业务才能发展起来。

据艾瑞咨询的调查显示,2004年中国网上购物网上支付总金额达到6.8亿,2007年更是达到惊人的88.8亿元人民币。以B2C网上购物为例,通过工行B2C在线支付完成的购物交易额从2001年的11万元上升至2003年的12亿元。

截至2008年8月,支付宝的注册用户已突破1亿大关,仅次于美国Paypal的1.8亿用户,排名世界第二。支持使用支付宝交易服务的商家数已经超过百万,涵盖了虚拟游戏、数码通讯、商业服务、购买机票等多个领域。

马云可以自信地宣布,支付宝的出现搅活了中国电子商务支付的一池水。事实上这一市场已经吸引了很多跨国巨头,中国本土也产生了超过几十家的大小公司逐鹿这一领域。在这一领域无论是从交易额和用户覆盖来看,本土化的阿里巴巴都占据了优势。

马云用支付宝的形式与银行合作,将电子商务做得更为完善,巧妙地解决了困扰行业发展的支付安全问题。他为自己解决了困难,为银行创造了机会,也为广大的用户解决了后顾之忧,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生意机会。

<h3>第五节 雅虎中国:从“红海”到“蓝海”</h3>

2005年5月,马云接到了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吴鹰打来的电话,他约马云去美国打高尔夫。马云当时正为淘宝成立两周年的事情忙碌着,本想推辞,但吴鹰的热情让他无法拒绝,只得应下。

在球场,马云不单见到吴鹰,还见到了一些硅谷投资界、互联网界的人物。其中,他最熟悉的就是雅虎“酋长”杨致远。由于不会打球,马云同杨致远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没有人想到,他们谈话的内容后来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互联网业的格局。

在这次谈话后3个月,2005年8月8日,雅虎中国将要与阿里巴巴进行并购的消息率先在《福布斯》上泄露出来。在这条消息被各个网站疯狂转载的同时,阿里巴巴的相关人士不断收到记者的垂询,但记者们得到的只有一句话:不予评论。

随后,数家平面媒体开始对此事进行猜测性的报道。得到这个消息并关注此事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2005年8月11日下午,萦绕人们心中的重重迷雾终于被“吹散”。阿里巴巴召开新闻发布会,马云在台上正式对外宣布: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马云对此次与雅虎的牵手十分看好,在发布会上他说,和雅虎联姻,这种机会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不抓住会终生遗憾。马云甚至表示,自己为了这一天,已经等了7年。

马云并没有白等这7年,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通过此次购并,阿里巴巴拥有了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全球知名的雅虎品牌在中国的无限期独家使用权、雅虎强大的技术平台、10亿美元的现金入股等。有了这些,原本就“膀大腰圆”的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更是如虎添翼。马云在雅虎中国的推动下,显得雄心勃勃。他表示,希望在中国诞生一个真正像eBay、MSN这样的公司。

正如马云所说,他始终关注着雅虎。杨致远也始终关注着阿里巴巴,双方早已心有所属,两家的联姻是水到渠成的事。当被问到如何使用雅虎的10亿美元“嫁妆”时,马云宣布,雅虎送来的10亿美元将用于打造中国最强大的搜索平台,其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超过Google。

马云自创立阿里巴巴以来,一直定位在电子商务上。阿里巴巴做B2B、做淘宝等业务,凭借着不断增多的电子商务信息,已经确立起了自身的优势。

当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随着业务的增加,面对B2B阿里巴巴、C2C淘宝以及B2C交易的买卖商家,如何确保它们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迅速选择有效信息?如何将这三种模式有效整合,使资源相互共享、传递,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如何让买卖双方在三个平台中可以自由升级、转化、过渡,最终实现一站式服务?这些是马云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而引入搜索引擎,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选方案。

自1999年雅虎进入中国以来,雅虎中国一直作为一个独立品牌在国内发展。虽然业绩平平,但也称得上国内互联网的著名品牌。在并入阿里巴巴体系后,昔日的雅虎中国作为一个实体将不复存在,其原有的搜索、门户、电子商务等各项业务势必会被阿里巴巴分解、整合。

在拿下雅虎中国这块“战略高地”后,豪情万丈的马云表示,他准备搬到北京来花更多时间跟雅虎团队一起努力,并希望能够暂时担任雅虎搜索引擎总经理,为打造全球第一搜索品牌而奋斗。他表示,阿里巴巴不会为了搜索而搜索,未来全世界的电子商务离不开搜索引擎!

在马云的计划里,雅虎中国的搜索业务将被重点分割出来,由他亲自掌控经营。“一拍”将被并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雅虎中国门户继续独立发展,但很可能会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站进行内容整合。

在经过一系列的整合与调整后,阿里巴巴已经“旧貌换新颜”,不仅公司资产结构变了,股东也变了。最关键的是,雅虎一下子掌握了新阿里巴巴40%的股权和35%的投票权。对此,马云表现很乐观,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从成立阿里巴巴第一天起,就决心不让任何一家公司绝对控制它。马云明确告诉大家,阿里巴巴仍掌握在他的手里。

新阿里巴巴公司董事会仅仅由4个成员组成,分别是马云、杨致远、孙正义,最后一个则是马云的老搭档、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蔡崇信,董事局主席由马云出任。马云要让外界明白,雅虎只不过是阿里巴巴重要的投资者和合作者。

马云强调,并购不是为了圈更多的钱,而是秉承一直以来的理想:要做全世界最伟大的公司,要做102年的公司。现在就是要把阿里巴巴做好,把淘宝做好,把雅虎中国做好!

阿里巴巴结盟雅虎的影响深刻,具有时代效应,搜索市场将迎来新的竞争;国内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将获得更新、更多的发展机会。

<h3>第六节 阿里软件:缔造“阿里王国”</h3>

2007年新年刚过,马云又推出“阿里软件”这一流程再造的大手笔。阿里软件的定位是: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客户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成本控制管理、资金信用管理、风险防范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它也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继成立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及雅虎中国之后的第5家分公司。

在马云的公司蓝图中,B2B的阿里巴巴主要为中外企业贸易提供平台;淘宝网主要提供企业和个人对终端消费者的在线销售;雅虎中国主要为企业和用户提供低成本的在线营销;支付宝主要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强大的网上支付体系;阿里软件主要帮助商人管理生意。在五大平台上,信息、信用、沟通、支付等各大体系互相支持、互相影响,非常完备,而且对这五大平台进行整合之后,又将催生出更多的新业务。

马云认为,随着阿里软件公司的成立,电子商务和软件配合的时机已经非常成熟。他强调,阿里巴巴必须进入企业内部的管理,只有这样,阿里巴巴才会在中小企业和全球电子商务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进军软件业,马云其实已等待了很久,成立阿里软件公司他也筹划了5年。当时有人跟他说做电子商务要走美国模式,要先做企业管理软件再做网上交易,而阿里巴巴正好相反,于是不断有人说要收购阿里巴巴,认为它一定会倒闭,这件事对马云的刺激很大。

对于阿里巴巴涉足软件业的原因,阿里软件总经理王涛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说明:当电子商务领域一定要建立诚信体系时,阿里巴巴就开始推出“诚信通”服务;要有交易市场,他们就建立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要能安全支付,他们就推出了支付宝;要能方便地找到信息,他们就收购了雅虎中国。如今做软件,则是因为市场有这个缺口,很多中小企业需要软件来管理自己越做越大的生意。

阿里软件的定位是电子商务和企业管理结合的软件服务领域。马云相信“阿里软件3年后将成为中国最出色的软件公司”,这很符合他“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理念。与传统管理软件企业相比,其最大竞争力是拥有1800万注册企业会员和阵容庞大的淘宝个人大卖家。

阿里巴巴网和淘宝网在2007年4月推出阿里软件系列免费试用版,这套软件包括内贸版、外贸版和网店版。阿里软件的目标是:把电子商务延伸到中小企业内部,提供电子商务营销工具、客户管理、进销存+财务、供应链管理等软件工具。从中小企业的角度看,实际上是把本来由企业完成的部分管理与营销功能外包给阿里巴巴。而用户们的反馈是:其实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个虚拟的职业经理人。

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市场又对中小企业不够重视,因此,马云将阿里软件的切入点仍定位为中小企业。

中国至少有2000万家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而使用管理软件的企业只占了20%。原因很简单,现有的管理软件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很难在中小企业中进一步普及应用。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10%,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而,制作一种低门槛的软件就成了关键,这也是阿里软件诞生的原因。

阿里巴巴学院总监张璞说,任何人都可以像登录邮箱一样进入自己的企业数据库,所有的企业信息化功能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阿里软件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马云总是用“ork at Alibaba”来概括未来5年内的总体战略。

阿里软件考虑到安全的因素,因而采取了SAAS(在线软件服务)模式。因为是在不用安装客户端软件的情况下就可以使用软件,并能够帮助客户安全保存数据,因而可以防止病毒攻击,非常安全。这个模式在国内还没有成熟应用的产品,所以,阿里软件推出正式商业化的SAAS模式的软件产品,成为软件行业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

为了唤起中小企业主对世界格局的清醒认识,马云说:世界在逐渐变平。这意味着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大象和蚂蚁共舞,小虾米也可以和大鱼一起逐食,但同时意味着竞争更加残酷。变化是应对充分竞争的利器,因为在一个日趋扁平的世界里,如果墨守成规,唯一的结局就是死亡。

阿里软件所做的事情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它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先进、便捷的方法和手段。马云认为电子商务必须跟软件配合才能走向下一步,阿里巴巴必须进入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在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企业必须加强信息管理,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

有数据显示,电子商务网站为中国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达110多万,而其他第三方行业还会带来上千万人的就业机会。作为电子商务领头羊,阿里巴巴的前景也颇被看好。作为新一代企业的代表,阿里巴巴最大的成就是拉动了整整一个企业阶层的发展和成熟,并使之参与到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增长中,这是其超越其他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的价值所在。

马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推出了阿里软件。虽然该软件面世的时间相对比较晚,但是作用非常明显。阿里软件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真正实现“让天下没有难管的生意”。阿里软件的出现,让马云的“阿里王国”逐渐成形。

<h3>第七节 对企业价值观的思考:饿死也不做游戏</h3>

2008年8月,曾有媒体报道称,雅虎中国已经与国内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接触,准备半路杀入网游市场。而此前马云曾发表过互联网寒冬来临的言论,很多人认为马云是准备效仿网易,借网游这块“金矿”度过寒冬。

随后,马云做出回应,称此消息并不属实,雅虎中国没有进军网游的计划。马云称,目前雅虎中国的重点仍是生活服务的电子商务领域,暂无任何计划进军网游领域。“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其实,早在2008年3月,马云就曾在公开场合放话,称阿里巴巴在网游方面没有投入过1分钱。他坦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玩游戏,更不相信网游会改变中国现状。

提到网络游戏,马云感慨颇多。他说,不做游戏是跟自己的价值观有关。马云对于网络游戏的看法,最早来自自己的妹夫。马云的妹夫是个不错的小企业家,这样一个精明的成年人,却也十分迷恋游戏。他曾和马云说自己会玩游戏到凌晨三点多,还会和马云的妹妹抢电脑。

马云没有想到,游戏会对人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他认为成年人都会着迷,何况自制力尚弱的小孩。

世界上最先进的游戏国家有美国、韩国、日本等,但这些国家并不鼓励自己的老百姓玩游戏。马云将做游戏与企业价值观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游戏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所以我不做游戏,饿死也不做游戏”。

尽管在互联网行业做游戏很赚钱,但马云在赚钱与创造社会价值之间,选择了后者。

“我们没有投过1分钱到游戏当中,如果将来有一天阿里巴巴开始做游戏,可能只会投棋牌类游戏。”

这种舍得放弃小金子,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理念,使得马云把握住了互联网的命脉。也正是基于这种对电子商务的坚定信念,他并没有追逐暂时的功利,而是立志于将阿里巴巴做成世界知名网站,实现“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的目标。

马云有着独特的企业家情怀,他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真切的看法,并且付诸行动。这些不仅是他创建阿里巴巴的内涵和延伸,更是他做企业的真正动力和目的。

马云对企业、企业家与社会责任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理解:社会责任不该是一个空的概念,也不单纯局限于慈善、捐款,而是与企业的价值观、用人机制、商业模式等息息相关。做企业赚钱,能赚很多的钱,许多人都这么想,但这不是阿里巴巴的目的。让员工快乐地工作和成长,让用户得到满意的服务,让社会感觉到企业存在的价值,这才是阿里巴巴的责任所在。

马云觉得在当前的国内形势下,企业要做到3件事情:

第一,必须是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起社会责任。如果自己挣再多的钱,但是制造的产品与服务是对社会有害的,那么这样的企业是不负责任的企业。

第二,依法纳税。一方面想着避税,一方面又想着年底要捐多少钱,这样的企业也不会长久。

第三,企业应该把所有的钱用在扩大自己的经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上。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就业机会,马云觉得大学生需要的不是低廉的工资,大学生需要的是就业机会,而创业机会最大的是企业家。

2007年12月,阿里巴巴发布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行业在经历了启蒙和起步阶段之后,正在进入大规模应用的发展阶段。而阿里巴巴集团应该以阿里巴巴B2B公司为契机,更密切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发展。

马云表示,通过电子商务去扶助中小企业、个体创业者乃至部分弱势人群,协力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经济新秩序,将永远是阿里巴巴的最大驱动力。

早在1999年刚创业的时候,马云就跟创业者讲了两件事,一是要把社会责任感植入商业模式,也就是说做出来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对社会负责,如果卖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对社会有害的,如果中小型企业不喜欢,做得再成功也不行,马云相信电子商务一定会改变社会;第二就是必须依法纳税。

阿里巴巴集团的社会责任对象,包括了客户、合作伙伴、员工、股东、公众、社会和国家,“客户在阿里巴巴收获了他们的生意与事业,合作伙伴赢得市场,员工在公司提升了能力,获得了快乐,对股东,我们也做到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随着阿里巴巴的上市,电子商务对中国互联网和经济的促进作用已被整个社会认识到。但一家企业的努力,不足以推动电子商务跃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电子商务已经到了一个需要构建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发展阶段。阿里巴巴集团将把生态化作为企业核心战略,协同最广泛的产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共同培育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和各种社会其他经济力量展开合作的同时,马云着重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打造社会诚信体系,一是致力于创造社会就业机会。

马云特别关注电子商务给就业问题带来的效应,他曾提到,中国有10多亿人口,希望电子商务能够使更多的人有就业机会,“有了就业,家庭就能稳定,事业才有发展,社会也就能稳定,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据测算,以月收入超过2000元计,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国内已有超过10万个人用户在淘宝网上直接解决就业问题,加上网络销售对物流、快递公司等产业的带动效应,淘宝网创造的就业岗位将会更多。

马云已经将社会责任感贯穿于工作中,甚至融入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的人,用不遗余力的呼吁来唤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h3>附录 马云语录之市场策略</h3>

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打地基,我们要盖什么样的楼,图纸没有公布过,但有些人已经在评论我们的房子怎么不好。有些公司的房子很好看,但地基不稳,一有大风就倒了。

eBay是大海里的鲨鱼,淘宝则是长江里的鳄鱼,鳄鱼在大海里与鲨鱼搏斗,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要把鲨鱼引到长江里来。

今天要在网上发财,概率并不是很大,但今天的网络,可以为大家省下很多成本。这个世界没有人能替你发财,只有你自己才能替你发财,你需要的是投资和投入,spendtime,iime,o,把自己的时间投资在网络上面,网络一定会给大家省钱,但不一定今天就能赚多少钱,赚钱是明天的事,省钱,你今天就看得到。

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为社会创造环境,企业家必须有创新的精神。

赚钱模式越多,越说明你没有模式。

上当不是别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贪,是因为贪才会上当。

蒙牛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以踏踏实实的产品、服务和体系做出来的。

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

诚信绝对不是一种销售,更不是一种高深空洞的理念,它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

上篇 影响力马云 第四章 经营魔咒:“独孤九剑”与“六脉神剑”

马云是个武侠迷,他甚至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命名为“六脉神剑”。马云更是一个金庸迷,他自称“风清扬”。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马云“出招无形”,暗合了风清扬“独孤九剑”中“招无常形”的特点。

<h3>第一节 执行力第一:立刻!现在!马上!</h3>

“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酒店房间内,突然传出马云愤怒的叫喊声。

是什么让马云如此气愤呢?原来,马云有一次在长城看到涂鸦式留言,如“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到此留念”这样的话语,深受启发。他认为阿里巴巴应由网上论坛BBS按行业分类发展,因此,马云要求技术人员将BBS上的每一个帖子检测并分类。技术人员认为这样的人工分类,有违互联网自由的传统习惯,但马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用户方便、快捷地利用阿里巴巴,所以他坚持己见,要求技术人员照做。当时很多人不同意,拍着桌子同马云吵。争吵最激烈时,马云仍不改初衷,他始终认为方便用户才是对的,自己的思考也是对的。

后来,马云出差到了外地,通过电子邮件要求技术人员立即完成这一程序,结果他们还是不同意。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后来,马云回忆说,当时自己真想立刻飞回去,猛拍那些技术人员的脑袋。

马云的愤怒让技术人员不得不做出让步,也正是因为他的强硬要求,阿里巴巴的发展方向最终才确定下来,获得有效的执行。他的这种作风,也使得企业在网络泡沫时期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实现了赢利。

马云曾和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两位“时代先锋”给出了一样的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

工业时代的发展是人工的,而网络时代一切都是信息化的。信息瞬息万变,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马云认为成功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立刻、现在、马上”干出来的。

高效率的执行力,一直是阿里巴巴成功的一大法宝。马云曾将阿里巴巴称为“一支执行队伍而非想法队伍”,他多次强调,有时迅速地去执行一个错误的决定要好过优柔寡断或者没有决定。因为马云知道在执行的过程中,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并改正错误。

马云在创业之初就懂得这样的道理:企业只需要一个思想家,其他的都要是“立刻、现在、马上”的执行者。

当年,马云带着和他一起到北京闯荡的8个伙伴重回杭州,自己的人员还没安置好,就已经有新人加入。当时有个香港小伙tonny,是个程序工程师,刚从加拿大回来。tonny本来是回家看亲戚的,因为他父亲和马云是朋友,tonny于是便想见见马云。

没想到见面后,tonny就想加入阿里巴巴。结果马云说,跟着我干,一月只有500元人民币的工资。tonny听完后,表示这点钱每月还不够他给女朋友打电话用。马云也不啰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强求,企业初创就这个条件。tonny在和阿里巴巴的几位技术人员交谈后,当即决定跟着马云干。后来,tonny成为阿里巴巴的一位老总。tonny后来回忆说,正是马云雷厉风行的性格最终促使他决定留下来。

招人讲究速度,阿里巴巴的成长也是如此。初期50万元的原始资本就是马云与18个创业同伴在家中募集的。从此,马云的家成了阿里巴巴的办公室,员工住的地方不能离马云家超过5分钟,每天深夜回家睡几个小时马上又开始工作,“立刻、现在、马上”的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

经过数月的筹备,阿里巴巴横空出世,业绩不错。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阿里巴巴内部,大家关于网站的未来还是充满疑虑。因为那时候资本市场看好的是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网站,阿里巴巴的模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多少人认同其价值。

马云清楚地认识到,阿里巴巴要想赶超这些大门户网站,赢得商机,就要强化“内功”。“内功”的修炼,就需要员工有超强的执行力。

在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团队的资历并非最高,但团队执行力肯定最强。2006年,阿里巴巴服务机房整体往市区迁移。在搬家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东西遗失或者损坏,因此多数人都很头痛搬家。然而在这次搬迁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高效合作,居然没发生任何故障。在业内看来,这依靠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术水平,更体现了团队的认真、执著与责任心。这也是阿里巴巴的竞争优势,在执行力这一点上,阿里巴巴已经远远甩开了对手。

马云在国外努力推销阿里巴巴,以寻求资本市场青睐的同时,也要向自己的伙伴们推销阿里巴巴。马云的态度坚决,内部允许争执,但争执必须是面对面的,必须马上解决。如果向第三方说,就表明是在动摇军心,那就必须离开这个团队。

阿里巴巴唯一的思想家,就是马云自己,他不仅像个布道的牧师,更像一个极具魄力的教练,能将自己的思想化为员工超强的执行力,来书写阿里巴巴的传奇。

<h3>第二节 脑袋小,想问题不专注不行</h3>

2003年,阿里巴巴的大股东孙正义召集了他投资的所有公司经营者开会,每人有5分钟时间陈述自己公司的现状,马云是最后一个。马云陈述结束后,孙正义说:“马云,你是唯一的一个三年前对我说什么,现在还是对我说什么的人。”

当然,这并不是说马云前后说的是同一番话。孙正义指的马云三年前说的话,就是1999年阿里巴巴创建时所确立的目标。当时,马云判断,中国必将加入tO,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到国外开展业务指日可待。所以,阿里巴巴创立的第一个构思就是,通过互联网帮助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帮助中国企业出口。马云经过认真考虑,认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所以,阿里巴巴应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这是马云最早的构思。到2003年,马云仍坚持这样的构想。马云的专注和坚持让孙正义决定继续投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发展证明,这个构思一直是马云“专心”要做的唯一大事。这也是阿里巴巴能走到今天,并愈走愈坚定的关键所在。这个构思在经过了几年的互联网风潮的沉浮之后,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

做人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人一辈子不可能样样精通,不可能任何道理都明白。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很了不起。

马云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面对的是别人的长处,显露的却是自己的短处。他只有找到了突破点,一心一意地走下去,才可能成功。马云觉得创业的时候,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这些都不要受外界影响,自己确定要做这个事情就要坚持下去。

1999年,马云在杭州以50万元创业,建立阿里巴巴网站。这时,正值中国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新浪、搜狐、8848等网站生意兴隆,互联网被人们称为“烧钱”的行业。

马云也要投身成为其中的一员,他和他的追随者们也被认为是一群疯子。别人怎么看无所谓,经历了几次创业磨炼的马云早已习惯,他已经将阿里巴巴作为实现商业梦想的希望之舟,他要做的就是充满激情地向前走。

做过翻译公司,做过黄页的马云,从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起,就立下了做102年企业的愿望。从那之后,马云所做的所有事,不管是秘密打造淘宝,还是并购雅虎中国,包括联交所IPO,都只有一个主题:电子商务。与雅虎中国并购时,马云的一项坚持是:“有一样东西不能讨价还价,就是企业文化、使命感与价值观。”

2005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举办的“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创新”论坛上,马云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他再次重申了专心做好一件事的坚决态度。

马云提到,他不知道2005年以后阿里巴巴是什么样子,但是在3到5年间,他仍会围绕电子商务发展自己的公司,阿里巴巴绝对不能离开这个中心。10年的创业经历告诉他,阿里巴巴永远不能追求时尚,不能因为什么东西起来了就跟着起来。

2005年8月,阿里巴巴完成了对雅虎中国的并购,这一事件所引起的争议甚至盖过了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百度公司的风头。当时,网络上众说纷纭,有人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是因为看到百度的股票上涨了,也想在搜索上趁机捞点好处。

马云对这一类说法做出了回应,他认为阿里巴巴不要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也不会因为Google和百度的股票上涨,就也想做什么,就像四五年前他不相信短信会改变互联网的命运,也不相信游戏会改变生活。他不希望他的儿子玩游戏,也不想别人的儿子玩游戏。他坚信电子商务会影响中国经济,中国正因为缺乏诚信体系,缺乏网络基础的建设,所以它会有一个蛙跳式的发展。

马云在这次演讲中,不单单是为了反驳“跟风百度”之说,而是将他和阿里巴巴所做的事情,确定为公司的发展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显然不是一两年内就可以实现的。马云曾说过,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机会的时候。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并购雅虎中国是阿里巴巴扩充自身实力的一个有利机会,早在2005年以前,马云就意识到了搜索引擎技术对互联网公司发展的重要性,阿里巴巴要巩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地位,要更快、更稳地向国际市场扩张,就需要通过并购获得当前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

并购搜索引擎的目的,仍是为了电子商务服务。马云在并购雅虎中国之后并没有将重心转移,他的重点仍在电子商务上。雅虎中国的改版已经说明问题,其更倾向于电子商务搜索平台的设计,再次说明马云仍专注地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构想。

马云坚持“专心做一件事”,坚持一切皆为目标服务。他让后来者明白: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想改变什么事情,想清楚了就坚持这一点。专注一定会赢得胜利,马云的内心始终十分清楚,他告诉所有人,创业、做企业,其实就这么简单。

<h3>第三节 出手无招的“独孤九剑”</h3>

马云自己很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最喜欢的武侠人物是中的大侠风清扬。马云甚至将自己化名为“风清扬”,与网友互动,多次在论坛上发帖。

风清扬的武功“行云流水,任意所至”,他的“独孤九剑”讲究“不拘泥,随机应变”。风清扬认为,剑招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用剑招的最高境界是从有招到无招。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不学,更不可被学来的东西束缚,将任何言论奉为教条,这种言论就成为最大的束缚。

马云十分推崇风清扬的“无招胜有招”,他在进军搜索引擎市场的时候,用的正是这种功夫。

马云“招无常形”,在并购雅虎中国后迅速进行调整,将其门户的定位重新回归到搜索。他的目的很明确:雅虎有自己的搜索技术,而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方面也有很深的积淀。对于电子商务来说,占领大型门户仅相当于封锁购物街上大的店面而已,而占领搜索则等于完全封锁整条购物街。马云就是要创造这种搜索加电子商务的模式,并重点推广。

在阿里巴巴成功收购雅虎中国三个月后,雅虎中国新的首页正式改版:昔日眼花缭乱的首页被简洁的页面替代。马云在北京宣布:在中国,雅虎就是搜索,搜索就是雅虎。雅虎中国多年的门户网站形象全面颠覆,其业务重点已经全面转向搜索领域。

对于雅虎中国的将来,马云有着一如既往的“狂妄”:做中国搜索市场上的第一。在并购之前,包括雅虎中国、3721、一搜等“雅虎系”在国内搜索引擎中排名第二。但如果把其中的三个搜索引擎各自独立开来,则力量都显弱小,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高,无法和百度、Google抗衡。当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于使用百度、Google之后,怎样把他们拉过来成为雅虎中国的用户,成为阿里巴巴要迈过的一道坎儿。马云出招无常形,这次他选择了娱乐营销。

从2005年末开始,雅虎中国大规模的市场活动正式开始。马云说,如果自己没有看过,阿里巴巴不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在看过后,他才明白娱乐代表未来。马云甚至表示雅虎在未来3年内要把中国的娱乐进行到底,把娱乐彻底大众化。

为此,马云在短短半个多月时间里就“烧”掉了超过1.1亿元人民币。先是在2005年11月21日,以8000万元人民币夺得央视《新闻联播》后5秒广告标板;之后又在2005年12月1日,成为华语音乐榜中榜的首席赞助商;2006年1月4日,花费3000万元盛邀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三大名导演围绕“雅虎搜索”主题各自创作一部时长2~3分钟的网络电影短片,以展现雅虎搜索的新形象;随后又联手湖南卫视和华谊兄弟,打造全新的2006年娱乐表演秀“雅虎搜星”。

除了这些巨额的宣传投入外,马云还在美国成立了由30多位顶尖华人科学家组成的搜索技术研发团队。他还将2000多台服务器从美国搬到了北京,到2006年又有3000多台服务器进来。

不仅如此,此前统领雅虎中国的周鸿祎投入几千万打造的搜索引擎一搜已宣告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雅虎搜索要把3721、雅虎和一搜集中起来,形成合力。

2006年1月6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将3721网络实名更名为“阿里巴巴网络实名”,涉及范围包括原实名体系的全线产品,即网络实名、实名网址、实名搜索,目的是完成对全线B2B业务的整合。此次实名业务品牌的更换,是2005年8月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后,两者具体业务第一次全面融合。而3721网络实名业务是雅虎中国的核心资产,也是现金流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2006年1月12日开始,阿里巴巴已通过邮件通告代理商进行品牌更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雅虎搜索都不用为挣更多的钱伤脑筋,马云把这个任务丢给了阿里巴巴。雅虎搜索的任务就是做好搜索引擎,为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做好服务工作。当然,这个任务并不轻松。

马云主导雅虎中国的转型,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在门户的角逐中,与熟知中国国情的本土门户网站竞争,雅虎难以大展拳脚;第二,从赢利模式来看,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仍十分有限,加上淘宝网的免费三年,为了规避单一利润来源带来的风险,让雅虎中国回到搜索时代,可以在利润来源上实现突破。

但这些都只是竞争和赢利方面的分析,通过阿里巴巴的成长路径和“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很容易看出,雅虎专注搜索是为“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服务的,阿里巴巴的未来模式就是“Google+eBay”模式。

马云说,eBay在美国越来越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尴尬境地。eBay的卖家很多,结果发现钱都投到Google上去了,这些企业不光将广告投到Google上去了,还将店也开到Google上去了。用Google搜索之后,发现全是eBay卖家们开的店。从某种意义上说,Google也是电子商务。Google模式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没有出现,但5年、5年后肯定会出现。

马云认为,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肯定是两种,一种是淘宝网,另一种是搜索引擎。马云也不知道哪种模式会胜出,所以他两种都做。

马云相信阿里巴巴的优势,B2B业务完全能够融入到“Google+eBay”的模式之中。阿里巴巴有供货商,淘宝的卖家可以到阿里巴巴进货。因为有这么多电子商务服务,阿里巴巴可以推出有多种电子商务服务的套餐,而其他对手则无法做到。

马云说,将雅虎搜索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优势结合,将是“Google+eBay”模式的撒手锏。毫无疑问,马云的“独孤九剑”将在搜索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h3>第四节 我们都是悄悄进村</h3>

阿里巴巴的前六年,用马云的话说就是“悄悄进村,迅速抢占市场”。从B2B到C2C,从阿里巴巴到淘宝网,再到支付宝,马云做了太多外界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但他一件一件地做了下来,而且做一个活一个。在人们都认为中国的环境还不成熟的时候,马云却说“不能等到环境好了再去做,因为好了以后就轮不到你了”。

2001年、2002年,在互联网最痛苦的时候,马云在公司里讲得最多的词就是活着。如果互联网公司都死了,他只要还跪着,就还有机会。而等到互联网春暖花开、各公司纷纷排队赴海外上市,马云拿着8200万美元风险投资却说:没必要过早上市,把自己暴露在对手的眼皮底下。

2003年初,马云准备进军个人网上电子商务业务领域,淘宝网项目从一开始就处于极其保密的状态。内部所有愿意参与该项目的员工,先要签一份保密协议,承诺在6个月内不能向其他任何人透露自己参与的项目,这些人包括朋友、家人、同事甚至上级。

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正式运营。直到2003年7月7日,马云才在杭州正式宣布投资1个亿,要把淘宝网打造成中国最大的个人网上交易平台。项目的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绝大多数员工直到宣布后才知道淘宝幕后的故事,而那时淘宝网已经诞生快两个月了。

马云口才出众,他在演讲的时候也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有意无意地迷惑对手,故意示弱,以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

2004年底,马云在参加“2004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前,就对媒体说:他对eBay和邵亦波都很佩服,只是易趣今年不走运,从国外派了一批管理者来中国,2005年他们可能会醒过来。他甚至把淘宝比成三轮车,而eBay是装甲车,无论是管理、资本、人才,还是对未来电子商务的理解,eBay一定比淘宝强。马云在恭维对手的同时,也“谦虚”地表示对中国市场和对中国人的把握,淘宝还是有优势的。

马云的话,有放“烟幕弹”的嫌疑,他是在故意向对手示弱。示弱也是一种经营策略,需要智慧和技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策略往往被许多人忽略,很多人和企业都喜欢逞强而不甘示弱。在强手如林的社会竞争中,人们常因为忽略了示弱,赢得了面子输掉了“里子”,因逞一时之勇而惨败的事例不胜枚举。

2005年,马云又说,几年前,大家认为阿里巴巴的模式不对,2004年才有人说阿里巴巴的模式比较好。而他本人也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么模式,但是他觉得:只要客户赚钱,阿里巴巴就一定能赚钱。

对于此后众多企业纷纷涌进B2B市场进行投资的行为,马云甚至坦承“实在想不通”。在2005年阿里巴巴上海网商论坛上马云说,现在阿里巴巴的B2B还没有真正成形,现在赚的钱根本不是钱。他告诉那些投资者或投机者,今天的B2B才只是市场的初级阶段,尽管阿里巴巴每天有100万的稳定收入。

阿里巴巴B2B做了这么多年,马云却认为到现在他还没有真正看懂B2B。在2005年阿里巴巴上海网商论坛上,他又放起“烟幕弹”。马云的“想不通”和“看不懂”,却不能阻止人们对阿里巴巴的学习和模仿,因为环境已经预示着未来B2B的无限风光。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马云并没有失去“狂人”本性。对于首轮战胜eBay中国,他不无挖苦地说:“淘宝能活下来,是因为对手臭棋出得太多。”美国华尔街一直认为,雅虎和eBay所向披靡,但他们却在中国受到了阻截。当当、卓越拷贝别人的模式,易趣也是如此。当马云的淘宝网出现时,易趣才有了真正的成长,而淘宝的成长也得益于竞争对手的封杀。

一直讲究“悄悄进村”的马云,在雅虎中国的誓师大会上,重新恢复“狂妄”。他说自己的企业比百度更国际化,而且在技术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雅虎在技术上的投入是19亿美元,每年要投入10亿美元以上的研发经费。阿里巴巴在美国建了一个研发中心,它的技术可以马上使用,然后进行本土化。同时,阿里巴巴的现金也是优势。

2005年,马云甚至放言将战败Google,而说这话的时候,Google在中国已经从“沉睡”到“入世”。马云在评价对手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从他说的一段话也许可以找到答案:有竞争的市场才是比较好玩的市场。今天你扔一个爆竹,对方扔一个炸弹;明天你扔一个爆竹,对方以为是炸弹,虚惊一场;后天你扔一个炸弹,对方以为是爆竹,如果捡去玩,不死也是残废。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人在江湖跑,哪有不挨炸。

悄悄地进村,悄悄地出手,马云的确很“可怕”。

<h3>第五节 CEO必须看得到灾难</h3>

当年海尔的张瑞敏怒砸冰箱一事,很多人认为这是海尔的“灾难”公关。马云却认为张瑞敏砸冰箱是在解决“灾难”,然后才把“灾难”变成优势。如果一开始就说企业要利用“灾难”进行公关,这样的心态持续下去,员工只会不断地制造灾难。公关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在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很多企业家特别注重媒体公关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影响力,甚至不惜将企业遇到的“灾难”当成公关的法宝。马云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不能把“灾难”当公关,企业遇到困境时,企业家要立即处理,解决灾难。

与海尔一样,阿里巴巴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遇到过不少危机。淘宝网历时半年研发出的“招财进宝”产品,于2006年5月新推出竞价排名服务。该产品是淘宝网为愿意通过付费推广,从而获得更多成交的卖家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可是,事情并非马云想象的那样顺利。“招财进宝”在推出的短短20天内,就有6000多名卖家在网上签名,声称要在6月1日集体罢市。这个服务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还酿成了一次不小的风波。

对此,马云立即做出反应。他在淘宝网的论坛上发表署名文章,就“招财进宝”存在的问题向各位卖家道歉。同时,还对“招财进宝”的价格做出了调整。

马云认为由于淘宝网卖家增长非常快,推出这项服务是希望让新的卖家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但此举被网友们认为淘宝违反了公平原则。此后,马云还强调淘宝三年不收费的承诺不会改变,“招财进宝”并不是为了收费。如果按照商品上线的时间来决定商品位置的话,那么后上线商品的交易概率将大大降低,淘宝希望通过这一服务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调节优化市场环境。

对于网友的罢市行为,马云不敢怠慢。2006年5月29日,他继续在淘宝论坛上以风清扬的署名发了一篇帖子,对推出的“招财进宝”再次做出详细解释,并且谈到了这一举措的真正出发点,他表示:

首先,淘宝网承担了阿里巴巴在未来五年内为中国创造一百万就业机会的重要指标任务。为了能让更多的买家和卖家以最低的门槛参与到淘宝网的创业和发展中来,阿里巴巴2004年决定再度免费三年,并且绝不会违背自己的承诺,做出三年免费的承诺是所有股东和董事们一致同意的大事,如今没有一个股东再要求阿里巴巴在淘宝收费赚钱。有人说阿里巴巴的资金压力很重,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大家:阿里巴巴拥有的现金储备至少可以为淘宝网再免费二十年。目前淘宝网不是要思考如何赚钱,而是要思考如何做成全世界最好的交易平台。

其次,阿里巴巴也对所有参与淘宝建设和发展的会员们承诺过,未来一定要找到一种公平合理的收费模式,一种让淘宝网能发展、让会员能发财、让买家能快乐的模式。我希望能实现一种能够让愿意付费的人付费、不愿意付费的人可以永远免费的理想商业模式。当然这种想法只在理论上出现过,世界上真正的成功者几乎没有,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淘宝网在不断的发展中,永远秉承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我们的团队想走别人不敢走或没人敢走的路,因为我们年轻,更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在创造中国电子商务的历史。

最后,推出“招财进宝”是想帮一些店主创业更顺利一点。很多店主想给自己的网店做点小投资,让自己的小店效率更高、访问量更大。我觉得是个小小的投资游戏,是让很多小店主们“小赌怡情”一把的功能而已,与其他淘宝推出的功能没多大区别。淘宝现在每天的在线产品已经超过了2800万件,未来三年内将会有5000~8000万件。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办法,那会严重影响用户的满意度。淘宝网一定要做些大胆的尝试,绝不是因为出于钱的考虑。

事实上淘宝所收取的费用,还不够买淘宝网每天耗费的打印纸。马云没想到“招财进宝”会闹得这么大,觉得淘宝确实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产品本身也还不够完善,沟通也不对,他表示淘宝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完善这些产品,希望广大用户能原谅,给年轻人一次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淘宝每一次推出新产品、新功能都能得到用户的支持和帮助,马云对此真诚地表示感谢,并呼吁让大家再次一起完善淘宝。他说放弃是很容易的,但他绝不会放弃自己的梦想,淘宝是大家的淘宝。

马云认为,“招财进宝”受到抵制主要是因为推出之前与用户的沟通没做好。很多人在参与调查的时候还都没用过,一听说是收费,就认为凡是收费的都是不好的。马云坚称,“招财进宝”是个好东西,但事情发展却被扭曲了。

然而,马云的解释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马云不得不做出决定:既然淘宝是大家的淘宝,那就发起投票,由大家来投票决定“招财进宝”的生死。后来,经过10天的网民投票,38%的用户支持,61%的用户反对,“招财进宝”被取消。这种通过网民投票的方式来决定一项C2C网站新功能是否保留的做法,在电子商务发展史上尚属首例。

在此次的企业危机中,马云并没有把“灾难”当成公关手段,而是以坦诚的态度向客户做出了解释,并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虽然“招财进宝”被迫停止,但马云并没有泄气,他认为不排除经过完善后重新推出这个很有前景的平台。

<h3>第六节 客户利益永远最重要</h3>

马云曾说过,阿里巴巴也有“三个代表”,他说:“我们的三个代表,第一,必须代表客户利益,第二,必须代表员工利益,第三才是代表最广大的股东利益。”在谈到如何体现“客户利益”时,马云这样说道:“营业额很重要,但我要给大家一个清楚的信息,我们的客户数、客户满意度更为重要。为客户服务好,这是永远不会变的道理。”

“客户是父母,股东是娘舅。”这是马云提及客户与股东对于阿里巴巴的影响时用的一个比喻。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个服务型的企业,马云深知客户的重要性。马云说过,阿里巴巴有自己的“六脉神剑”,这就是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诚信、敬业、激情、拥抱变化、团队合作,以及客户第一。

马云在和员工谈到阿里巴巴的使命时,会反复提到阿里巴巴是为客户服务这一宗旨。他说:“不要小看阿里巴巴这个网站,我们给很多人在创造就业机会,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帮助中小型企业做生意,我们如果帮助中小型企业钱赚越多他们能够雇更多的人,更多人有更多的机会,这个社会会更稳定。”

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很多人都说阿里巴巴创造了很多的“富翁”,这些富翁当然是指阿里巴巴的员工。马云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觉得阿里巴巴要让客户成为富翁。他更希望自己的客户赚钱,马云的这段话就足以说明问题:“我可以很高兴地告诉大家,阿里巴巴一定会培养出无数的千万富翁出来。但是阿里巴巴要把自己的员工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首先第一个是要有更多的客户因为用了阿里巴巴成为百万富翁,这是最关键的。阿里巴巴的使命是帮助中小型企业,它们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其结果是我们公司也挣钱。”

很多人好奇阿里巴巴为什么会受欢迎,马云告诉他们:“阿里巴巴是商人们用来赚钱的工具,因为大家依靠阿里巴巴赚到了钱,所以受欢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帮客户赚钱”已经成为马云心中阿里巴巴的真实价值所在,阿里巴巴因此也成为“一等一”的产业。

实际上,社会价值的大小几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产品或企业的命运。尽管价值有时因人而异,有时还无法用金钱来度量,但对于阿里巴巴来说,电子商务这个最大的产品,它创造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

多数企业出于对利润的渴求被动地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先意识到产品的社会价值,然后才开始制造产品。马云的不同在于,从一开始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产品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因此,他反复强调,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是阿里巴巴的责任;同时他还告诉自己的销售人员,到客户那里去的时候,眼睛不要盯着客户的钱,阿里巴巴是想为客户多赚一点钱,然后在多出来的那一部分里分一点。

在被阿里巴巴称为“六脉神剑”的价值观中,“客户第一”被置于价值观金字塔的最高端,并有详细阐述:客户是衣食父母。无论何种状况,始终微笑面对客户,体现尊重和诚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用客户喜欢的方式对待客户。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使客户资源的利用最优化。平衡好客户需求和公司利益,寻求并取得双赢。关注客户的关注点,为客户提供建议和资讯,帮助客户成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阿里巴巴所有产品或服务的推出,都建立在这一价值观上。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正是阿里巴巴受到客户欢迎的根本原因。马云在面对不同客户时,他没有采取复杂的个性化服务,而是化繁为简,替客户着想,为客户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客户的生意做得更加轻松。

当今社会,“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已成为口头禅,许多公司也将“客户永远是对的”这一原则奉为最高信条,包括阿里巴巴也是如此。但马云认为,有时候客户是错的,他们不知道企业在干什么,但是企业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客户都是“懒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管好用、方便就行了,至于怎么操作,那是企业应该操心的事情,他们也不想去了解电子商务交易后台方面的知识。

阿里巴巴是一家商务服务公司,帮助用户在网上达成合作。所以,马云把电子商务的交易概括为简单的一句话:它是一个工具,不是炸弹,使用这个工具,它能帮客户把产品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它能帮客户在网站上收集其他人的信息,它能帮客户加强内部管理。

马云认为,客户往往并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更多时候,客户的直观表述是:更多、更便宜,如果仍然听从“客户永远是对的”,往往会失去客户,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失去。所以,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时客户并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所以,马云认为要相信客户都是懒人,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想客户之所想,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

马云以“客户利益最重要”为基础,在“客户是懒人”的前提下,为方便客户进行电子商务的操作,他收购雅虎中国,完成了信息流建设;与中国邮政合作,完成物流方面的建设;与银行合作,并推出支付宝,努力解决资金流的问题。马云还希望将电子商务变得像自来水一样方便,“随手一拧就是”。同时,阿里巴巴的员工必须要认同这一文化,要以顾客为导向,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h3>第七节 在别人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h3>

当别人都说“以不变应万变”时,马云却说“拥抱变化”。阿里巴巴不仅有“三个代表”,还有“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项就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马云讲究的是“以变应万变”,综观马云的创业发展,他是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在别人改变之前先改变自己,这是马云的经营之道。

2004年阿里巴巴的一次人事变动,便足以说明马云在企业经营上的“变化”之道。

2004年12月15日,阿里巴巴的全体员工在杭州大剧院召开员工大会,马云宣布了阿里巴巴领导层的一系列重大变动。

这次变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是阿里巴巴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人事调整。”马云在大会上这样说道。此次人事变动包括:原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首席运营官关明生将出任阿里学院教授,全面负责阿里学院;原阿里巴巴国际事业部总经理李琪将出任首席运营官;原阿里巴巴中国事业部总经理张瑛将退出阿里巴巴管理层。

其实在此次大会召开之前,马云已有计划调整阿里巴巴的公司组织结构:原来的四个主要机构——公司总部、中国事业部、国际事业部和淘宝事业部,将调整为“国际站”、“中国供应商”、“海外发展”、“诚信通”和“中国网站”,作为公司重要支持的“技术”、“市场”、“行政”等部门将和新调整的五个重要部门一起,由新首席运营官李琪全权负责,而“淘宝”仍为独立分支。马云如此变化的目的很明确,“这将使阿里巴巴的结构更为集中,更利于发挥作用”。

李琪是此次人事调整中变动最大的一个,由原来的国际事业部总经理转为出任海外发展部总经理,并直接接替关明生任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一职。而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过辉煌成绩的关明生,将卸任COO和CPO两职,全力负责阿里学院的教务工作。

“我们要在最好的时机做出调整,而不是在问题出现的时候。”这是马云在大会上的讲话。他要让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公司的稳定发展期,才是它做出重大调整的最好时机”。

马云在2004年所做的人事调整,是为巩固阿里巴巴的市场地位以及市场扩张提供充分条件。关明生负责的阿里学院,诞生于2004年9月10日,其功能是强化阿里巴巴客户的电子商务知识。“这里不仅有杭州电子学院、亨利商学院,还有北大、清华、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世界知名学院,我们将与他们互换教师和教育场所。”马云将其描述为“围湖造海”。

阿里学院的作用在于:给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主提供学习和提升机会,而他们成为阿里巴巴的忠实商户。关明生被调任全力负责阿里学院,与“阿里学院将用更系统庞大的培训活动代替过去的零散行为”密切相关,目的是进一步巩固阿里巴巴的客户群。

“阿里巴巴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扩大市场。”马云的人事调动意图明显,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扩大市场也就是扩大客户规模。

事实上从2004年年初开始,马云已在打造阿里巴巴的全球“帝国梦”。马云在阿里巴巴创业之初,就将眼光放在国际市场。当国外将阿里巴巴模式视为继雅虎(门户)、亚马逊(B2C)、eBay(C2C)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B2B)时,阿里巴巴在国内还名不见经传,直到2001年底马云才将重心放在中国。随着2004年中国加入世贸的三年预备期的结束,阿里巴巴再次转战海外的最佳时机已经成熟。

马云的“变招”为阿里巴巴赢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阿里巴巴由此迅速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电子商务平台。

对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马云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在不断的变化中求生存,在不断的变化中求发展。如果发现公司没有变化,公司一定有压力,所以说我希望告诉你们每一个人,看看你自己的成长,是否带来变化,transformation也是变化。我们的网站,traffic,我们的Revenue,各方面是不是有变化,我们的服务策略是不是有变化。我们要不断地去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你觉得昨天赢的东西你今天还要希望这样赢,很难了。一定要创新,变化中才能出创新,所以要学会在变化中求生存。”

互联网是变幻莫测的,它的发展和未来很难让人看清楚,整个互联网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发展起来的。“以变制变”,让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如鱼得水,变化的形势反而给了马云更多的机会,使他在变中获益,变中求胜。

<h3>附录 马云语录之企业管理</h3>

孙正义跟我有同一个观点,一个方案是“一流的Idea加三流的实施”;另外一个方案,“一流的实施,三流的Idea”,哪个好?我们俩同时选择“一流的实施,三流的Idea”。

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我觉得网络公司一定会犯错误,而且必须犯错误,网络公司最大的错误就是停在原地不动,最大的错误就是不犯错误。关键是我们要反思各种各样的错误。为明天跑得更好,错误还得犯,关键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三年以前我送一个同事去读MBA,我跟他说,如果毕业以后你忘了所学的东西,那你已经毕业了。如果你天天还想着所学的东西,那你就还没有毕业。学习MBA的知识,但要跳出MBA的局限。

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CEO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CEO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

阿里巴巴的“六脉神剑”就是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诚信、敬业、激情、拥抱变化、团队合作、客户第一。

阿里巴巴的“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

“四项基本原则”的第一条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我们要不断地去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你觉得昨天赢的东西你今天还要希望这样赢,很难了。一定要创新,变化中才能出创新,所以要学会在变化中求生存。第二,永远不要把赚钱作为公司的第一目标。赚钱,它是个Result,不要把赚钱作为我们的目标,否则我们都会很累……第三个,我们讲“三个代表”,第一必须代表客户利益,第二必须代表员工利益,第三才是代表最广大的股东利益。所以请记住,阿里巴巴公司就是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我们要走80年……第四条,阿里巴巴永不追求超额的利润,不追求暴利。我们追求公平合理的利润和收入。公司要追求公平合理,我们每个员工对自己的收入也要公平合理。因为人好了总是还想再好,但是我觉得公平合理才能有利于长远。

上篇 影响力马云 第五章 个人财富不重要,有钱大家一起赚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成功后的马云却不寂寞,因为他的背后有一帮很不错的人。创业之初的“十八罗汉”,愿意抛弃数十万美元年薪跟着他的蔡崇信,还有日本软银的小个子“巨人”孙正义……美国的《福布斯》都觉得应该替马云宣传宣传,中国互联网的各位“大佬”也都愿意同马云一起“论剑”。这,就是马云的影响力。

<h3>第一节 我成功的背后有一帮很棒的人</h3>

阿里巴巴曾有令互联网同行羡慕不已的梦幻“四O”组合:CEO(首席执行官)马云、COO(首席营运官)关明生、CtO(首席技术官)吴炯和CFO(首席财务官)蔡崇信。

马云和蔡崇信在阿里巴巴刚创立时结识;关明生2001年1月加盟阿里巴巴,曾在GE等世界500强企业中担任要职;2000年5月加入阿里巴巴的吴炯,则是雅虎搜索引擎的发明人。

四个聪明人凑在一起,人们并没有看到像别的网络公司高层常有的动荡与纷争,阿里巴巴仍坚定地向一个目标挺进,原因何在?因为马云要求每一个员工既有能力,又能坚持公司不变的远景、使命和价值观。

如果说早期创业时的李琪和孙彤宇是马云的左膀右臂,那么,蔡崇信和关明生则是阿里巴巴能将辉煌持续到现在的关键人物。

蔡崇信在阿里巴巴刚成立时加入,就任CFO。他的到来,使阿里巴巴真正开始了规范化运作。蔡崇信放下70万美元的年薪,投奔马云,每月只拿500块人民币的薪水。在湖畔花园,蔡崇信和第一批员工讲股份、讲权益,将18份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的英文合同,让马云和“十八罗汉”签字。

如果没有蔡崇信的加入,阿里巴巴会是一个家族企业,会一直以“感情”和“义气”来维持团队。蔡崇信将阿里巴巴做成了规范公司,并以正式合同的形式,将最初的创业团队绑在了一起。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阿里巴巴因此能将最初的创业激情和团队文化一直维系下去。

关明生在2001年初加入阿里巴巴,就任COO。当时因为遭遇互联网寒冬,阿里巴巴前期的全球扩张留下了烂摊子,这是阿里巴巴在成长期遇到的最大困难。关明生到来后,执行B2C,拆除海外分公司,收缩全球市场,“回到中国”,并以强力的手腕裁掉大批员工。

关明生对阿里巴巴最大的贡献,在于将马云最初提到的团队文化和创业精神发挥到极致,使得马云逐渐成为阿里巴巴的“精神领袖”。

李琪和孙彤宇是做管理和销售的,管理和销售当然也很重要。但对于任何企业、组织来说,思想文化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在阿里巴巴,如果没有武侠文化、笑脸文化,没有淘宝的倒立文化,没有阿里巴巴这支拥有超强战斗力的团队,管理和销售做得再好,也只可逞一时之强,无法一直坚持下来做到今天的成就。

管理和销售是可以替代的,而文化、团队和耐力是很难被复制的,而这正是阿里巴巴成功的关键。文化的体系化、丰富、持续、发扬,关明生和蔡崇信发挥了关键作用。

或许阿里巴巴以后会遇到很多风险和困难,但马云并不孤独,因为他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正是这些和马云有着共同梦想的创业者们,推动着阿里巴巴不断发展、壮大。

那支在马云最困难时仍不离不弃的十八人创业团队,成了他创业道路上最有力的支柱。

平时,马云说到他的团队时自豪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他说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他深陷困境的时候,总是能遇到好人。这一切都是人际关系,是友谊,是合作伙伴关系。没有合作者就没有阿里巴巴,而没有马云的话,也许还会有另一个阿里巴巴。

200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团队获得“2007年最聚人气团队奖”。马云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时,作了获奖感言:阿里巴巴可以没有马云,但不能没有这个团队。

马云曾多次强调,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他说:创业时期不要找明星团队,不要把一些成功者聚在一起。已经成功者在一起创业很难,创业初期要寻找那些没有成功、渴望成功、团结的团队。等到事业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请一些人才。创业要找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

什么才是“最合适”的人呢?马云有自己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人品好。这是合伙人互相信任、相互合作的前提条件。刚开始创业,没那么多经验或精力去规范和约束,更多的是激情和自发。选择人品好的伙伴可以使企业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互补性要强。进行团队选择的时候,必须看清每个人的长处,而一些小的缺陷要学会包容。选择互补性强的团队并非只是说性格上的互补,而是每个人长处的互补,这其实涉及分工的问题。

第三,要善于沟通。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双方都有责任主动去沟通。有效的沟通是强大执行力的前提,只有把每个人的想法理解到位,才会获得好的执行效果,而理解的前提就是有效的沟通。

第四,能共同承担责任。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误、不断学习改进的过程。总结错误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每个人都要为错误承担责任,而不是互相指责。

在提及自己和团队的关系时,马云将朋友的帮助放在了首要位置:“我从来就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知识英雄。阿里巴巴今天的成就是很多朋友的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不过是做了5%的工作,朋友们做了更多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把我推上前台,我只是他们的代言人,我只是出来练练。”

马云能容人,所以能聚人、留人。他深知一个人能力再强也比不过团队的力量,他说过:“少林派很成功,不是因为某一个人很厉害,而是因为整个门派很厉害。”

正如马云所说的“我成功背后有一帮很棒的人”,其实,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支持,没有朋友、家人,以及创业团队的支持,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h3>第二节 我没有控制团队</h3>

中的刘备团队一直被认为是管理学中最好的团队,刘备在得到以诸葛亮为首的文官团队倾心辅佐后,选择合适的根据地推行正确的内外政策,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图谋统一天下。不仅联合东吴一举击败了曹操这一最为强大的敌人,还巧妙地抓住各种机遇接连夺取荆州、益州和汉中,迅速建立起了与曹操和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的军事政治集团。拥有这样的团队,是很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

但是,马云认为刘备团队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实中最完美的团队应该是中的唐僧团队,他们的成员都有缺点,最后却成功取到了真经。

马云认为,唐僧把去西天取经的终极目标认识得很清楚,具有很强的使命感。他面对各种诱惑,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该做的事情,他不会去做。因而他是一个好领导。

在唐僧的团队里,唐僧知道对孙悟空要管得紧,所以随时会念紧箍咒;猪八戒小毛病多,但不会犯大错,偶尔批评批评就可以;沙僧则需要经常鼓励一番。唐僧看起来是无能的,但他的领导力是很强的。于是,明星团队打造成功。

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向唐僧学习,用人用长处,管人管到位,充分发挥员工的作用。不然只会造就一个明星企业家,而非一个强大的企业系统。

马云觉得自己就是唐僧那样的领导人,他曾笑言:“公司里的员工都像自己这么能说,而且光说不干活,会非常可怕。”马云说自己不懂电脑,销售也不在行,但是公司里有人懂就行。

和别的企业一味强调“客户第一”不同,马云认为“员工也是第一”。没有员工,就不会有阿里巴巴。只有员工开心了,客户才会开心。客户的那些鼓励言语,又会让员工发疯一样地去工作,这是阿里巴巴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员工就是企业的内部客户。企业必须先服务好员工,让他们有良好的情绪,让他们一想到工作就觉得快乐、喜悦,愿意并且能够在企业的平台上不断成长,在工作中获得超越工作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他们才能把这种使命感与情感传递给客户。客户在接触到这种情绪与情感时,他们才会相信企业的承诺。

马云不仅会把自己的快乐展示出去,而且经常会制造气氛来逗员工开心。在公司里,他就像个闲不住的大男孩,一不留神就出现在员工身后,眉飞色舞地聊聊业务,不露声色地给些启发。马云曾把手机铃声设成《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他喜欢围棋,可是下得很臭;玩一种叫四国的游戏,也很臭;玩“杀人游戏”时总是第一个出局,原因是话太多。

马云认为,其实每个员工都想有一种归属感,如果高层领导把公司的远景规划与员工共同协商,员工就会有一种我们是一家人的归属感。为了“家”的兴旺发达,他们就会与公司荣辱与共,生死患难,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责无旁贷地为公司效劳。

阿里巴巴在刚创立时,马云就要求创业的伙伴们必须住在离办公室步行5分钟就能到的地方,而办公室就是马云位于湖畔花园的住房。

于是,阿里巴巴的几个年轻工程师在湖畔花园附近的南都花园租了一套毛坯房,租金每月500元,几人分摊。那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屋里除了床垫几乎什么都没有,其简陋凄凉让人心酸。年轻的工程师们,用报纸把四周的水泥墙糊了起来,这是唯一的装修,所用中英文报纸全部是It技术类的。年轻的工程师,既能彻夜苦战,也能苦中取乐。半夜闲下来时,他们就玩“杀人游戏”,据说这个游戏能使每人的个性显露无遗。

正是有了这帮年轻气盛的“普通”手下,马云创造了今天阿里巴巴的“奇迹”。对于成功后的阿里巴巴,马云仍不愿用精英团队。马云认为,大家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人在一起做一些不平凡的事,这就是团队精神。只要每个人都欣赏团队,就一定能够成功。

阿里巴巴追求的是高素质和人性化,“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心态只能使人陷入自私自利、狂妄自大的恶的人性泥潭。基于以上几点,马云才会这样说:“我没有控制团队。”

马云永远相信一点,就是不要让别人为你干活,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去干活。

<h3>第三节 我相信孙正义喜欢我,所有投资者都喜欢我</h3>

2000年1月,在与孙正义首次见面后,马云和蔡崇信再次来到东京。第一次是马云想要孙正义投资,这次一见面,孙正义主动提出:“我要投资阿里巴巴,要占30%的股份。”

马云接受了,不过,他有自己的条件:首先,马云希望孙正义能亲自做这个项目;其次,希望用软银自己的资金;最后,是价格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孙正义回复:他从来不做任何公司的董事,他只愿意做马云的顾问;他可以将自己的基金给马云;至于价格,马上商量。

一番争论之后,双方达成了一致:软银投资阿里巴巴3500万美元。价钱谈拢了,可是一回到国内,马云又反悔了:他觉得孙正义给的钱太多。于是,孙正义的助手接到马云的一条信息:阿里巴巴只需要2000万美元,多的钱他不要。孙正义的助手大为不解,认为马云昏了头:还有人会嫌钱太多。

马云没有和他过多解释,直接给孙正义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自己只要2000万,希望孙正义理解,如果没有缘分合作,那么还会是很好的朋友。5分钟后,孙正义给了马云回复:谢谢马云给了他一个商业机会,他一定会使阿里巴巴名扬世界,变成像雅虎一样的网站。

孙正义接受了马云的意见,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如此一来,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然绝对控股。关于这次风险投资的谈判结果,蔡崇信后来表示,这是孙正义投资经历中让步最多的一次。

对于到手的钱都不要,马云自己都承认这是在赌博,但他只赌自己有把握的事。因为他以前控制的团队不超过60人,掌握的钱有限。2000万美元这笔钱他管得了,过多的钱就失去了价值,对企业是不利的,所以他反悔,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有人曾怀疑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事实就是这么简单,马云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也这样坦承。他还补充说:他一直认为不管做任何事,脑子里不能有功利心。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钱的时候,眼睛里全是人民币、港币、美元,全部从嘴巴里喷出来,人家一看就不愿意跟你合作。

在孙正义提出要帮助阿里巴巴成为第二个雅虎时,马云也一再强调:阿里巴巴永远坚持一个原则,即“我们花的是投资人的钱”,所以要特别小心。雅虎是今天世界上最小气的公司,而我们每天考虑的也是如何花最少的钱,去做最有效果的事情。杰出的企业家都可以毫不吝啬地做出数亿元的投资决定,同时又会节省每一分他认为应该节省的钱。正是这种对钱的价值尊重,才能让投资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

2000年1月18日,软银与阿里巴巴正式签约。软银向阿里巴巴网站投资2000万美元拓展其全球业务,同时在日本和韩国建立合资企业。马云的小心翼翼,毫无功利之心,为阿里巴巴带来了生机。从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并持续了长达两年的低迷不振状态,唯有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粮草充足,衣食无忧。

马云认为从投资阿里巴巴开始,孙正义一直信任自己,几乎完全没有干预过企业的相关事务。两个人的理念一样,就是要赢在未来,对阿里巴巴作长期的战略考虑。马云常在电话中和孙正义开玩笑,阿里巴巴如果缺钱,他第一个电话肯定打给对方。孙正义则回应说,马云当然应该打给他。

玩笑归玩笑,现实很快得到印证。在马云收购雅虎中国的过程中,孙正义主动让出了3.5亿美元的股份。有人认为孙正义是在套现,但不可否认的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网都处在飞速发展时期,如果继续投入资金,或者继续持有原来的股份,将可以在今后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而且,3.5亿美元对于孙正义来说,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

马云和孙正义的交往,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合作伙伴成功了,自己才可能成功。做生意无非是为了利益,马云却认为企业家功利之心不可太重。一开始就想着如何赚投资人的钱,这样的企业家,投资人是不会喜欢的。

雅虎、阿里巴巴、孙正义,都将钱押在了未来和信念上。这种感觉,马云认为只有自己和孙正义本人才能理解。孙正义告诉马云,正是因为自己要跟他做一辈子的朋友,才愿意退出。这句话,在马云眼里的价值,远远高于3.5亿美元。在产业最低谷的时候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理想的人并不多,孙正义和马云就是这样的人。

雅虎中国总裁曾鸣曾用“大舍大得”来概括阿里巴巴的战略选择,他认为马云为了实现使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战略目标,一直“舍得”让新成立的业务处于战略亏损状态。

马云在2007年年会上指出,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以及雅虎都不要着急,尤其对于淘宝和支付宝而言,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做规模”。他表示要忘掉money,忘掉赚钱,不要理会外界关于自己“不能赚钱”的指责。

关于阿里巴巴淘宝网是否要收费的问题,马云始终认为淘宝要真正赚钱,他还是那句话:要开始考虑赚钱的时候,是帮别人真正赚了钱的时候。但现在,还不是淘宝收费的时机,因为市场还需要培育。就像几年前他经常讲的,如果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金子,不断捡起来,当他身上装满的时候就会走不动,就永远到不了金矿的山顶。

直到现在,马云对于投资者的要求依然没有放松,他希望风险投资者是作为一个策略投资者进入阿里巴巴的。有很多投资者会追着马云谈合作,但他表示自己不需要太多钱,马云不把钱作为第一因素的思想赢得了更多投资人的青睐。

马云需要的不是风险投资,不是赌徒,而是策略投资者。他们应该对马云有长远的信心。两三年后就想套现获利的,那是投机者,马云是不会要这种钱的。

<h3>第四节 看了《福布斯》封面,才知道自己有多丑</h3>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花园的那间小屋里,马云给自己的创业团队画了一个“饼”:阿里巴巴将是一个持续发展超过百年的公司;阿里巴巴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之一;要让全世界每个商人都用阿里巴巴。实现目标的标志是什么?马云说:“能上《时代》或《福布斯》的封面报道。”

当时很多人并不敢想这一切,甚至连马云也不会想到16个月后自己就上了《福布斯》的封面。

2000年7月的一期《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一改以往全球跨国公司总裁们的头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活力四射的中国人的笑脸。

这个笑脸人物正是马云,《福布斯》配的大字标题是:为眼球而战。杂志上是这样描述马云的: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杂志内文中还写道:“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般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马云笑言,看了这期《福布斯》,才知道自己其实真的很丑。这个早年的普通英语教师,竟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

《福布斯》上那篇名为《小虾米的B2B》的封面文章中这样点评马云:“马云的方向是准确的。美国只有20家大公司有购买一个集装箱锤子的需求,但有555个五金批发商、20900个零售商只要买一箱或一盒锤子,这些小企业对阿里巴巴非常感激。在不久的将来,这只小虾米B2B的成长速度,可以超过鲸鱼。”

《福布斯》对阿里巴巴在2000年中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其资深编辑马修?施夫林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网()采访时说:“我们认为这家网站有巨大的潜力。它虽然注册在香港,但是有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千上万的商人在这里买卖各种商品,像印度产的活塞、荷兰的猪腰。这是个非常好的市场,潜力很大。”

在马云看来,《福布斯》给予自己和阿里巴巴的赞誉,更多的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种肯定。他说:“从创业的第一天起,阿里巴巴就立志要做全球最好的站点,我们相信中国人一定能做出全球最好的站点。这次阿里巴巴被《福布斯》这一权威的全球性杂志选做封面故事,说明我们以前的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应只争朝夕,在新经济时代打响中国制造的品牌。”

创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杂志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财经杂志,在全球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其中,绝大多数为企业家,订户多为企业CEO或高级管理人员。马云能够得到如此权威刊物的青睐,对于提高自己和阿里巴巴的国际影响力是大有裨益的。

马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00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将马云评为2001年全球百位“未来领袖”之一;美国亚洲商业协会评选他为2001年度“商业领袖”。

2002年5月,马云又成为日本最大财经杂志《日经》的封面人物。该杂志高度评价阿里巴巴在中日贸易领域里的贡献:“阿里巴巴已达到收支平衡,成为整个互联网世界的骄傲。自中国加入tO以来,日本市场逐渐升温,大量的日本企业将目光投向阿里巴巴,并对她寄予了浓厚的兴趣和希望。”

2003年,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点名要见那个“改变了全球商人生意方式”的马云。到2005年9月,布莱尔再次访华,他仍“念念不忘”小个子的马云,并在9月6日还同马云等人共进早餐。

还是在2005年9月,当第五届“西湖论剑”召开的时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应邀而来,在“论剑”结束后,克林顿与马云共进晚餐,畅游西湖。用马云的话说“老克乐坏了,直夸杭州美”。

2007年4月,比尔?盖茨在参加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回答:亚洲的下一个“盖茨”将是阿里巴巴的马云。

随着西方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与中国企业取得商业往来的数量增多,国外媒体甚至有这样的预言:未来40年,马云将替代盖茨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

马云的国际知名度就这样迅速提升,若是问某些外国人,所熟知的中国公司老板都有谁,马云的名字肯定会出现在他们的讲述中。随着阿里巴巴事业的蒸蒸日上,雅虎的杨致远和软银的孙正义都成为马云的“粉丝”。

有着“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运作”思想的马云,并不会在已有的成绩面前停滞不前,他的管理理念是“全球的大市场”。所以,他现在的目标是,在未来的数年内,让阿里巴巴跻身全球互联网公司前三甲。

<h3>第五节 网络江湖大佬“西湖论剑”</h3>

2000年7月,马云出差香港,有幸和“武侠宗师”金庸见了一面。临别时,金庸为马云手书:“神交已久,一见如故。”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

几个星期后,马云看到当时中国互联网的几个有名的CEO都在“掐架”,他想干脆邀请他们一起来搞个“西湖论剑”,顺便把金庸也请来。于是,马云便和自己的市场部副总裁Porter沟通,Porter是个会说中文的美国人,来阿里巴巴前是北京奥美公关公司的总监。他一听马云的提议就连忙表示反对:“这是不可能的!几个CEO之间关系都不太好,金庸又很难请到,你能不能给他们先打个电话,如果他们都同意,我可以协调。”

第二天,马云打电话邀请金庸,金庸当即就答应了。马云再打电话给丁磊和王峻涛,两人都是金庸迷,一听金庸来,立马答应。张朝阳和王志东听说丁磊和王峻涛都来,也接连答应下来。

在Porter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马云独自一人就搞定了。事后,马云对Porter说:“做Business就这么回事,想是可以想很多,但重点在做不做得出来。”

“西湖论剑”就这样在马云的“招呼”下“成形”了。2000年9月10日,杭州西湖边,第一届“西湖论剑”正式开始。会议的主题是:“新千年,新经济,新网侠。”参会嘉宾有新浪的王志东、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8848的王峻涛,以及马云,主持人则是著名作家金庸。当然,还有上百名不请自到的记者。

既然有“武林高手”金庸在场,马云就提出“网侠”的概念,把网络与江湖扯到了一起。结果第一届“西湖论剑”,五位“掌门人”谈武侠多于谈网络。

当然“网侠”论剑,还是离不开“网”的。在谈到网络赢利模式时,王志东概括出四种:广告、收费、佣金和提供解决方案。张朝阳、丁磊和王峻涛都表示认同,马云则认为:“看得清的模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模式,看不出你怎么赚钱的模式说不定最好。”

至于网站模式,则众说纷纭。除了门户外,有人看好B2C,有人看好C2C,唯独没人看好B2B。马云却坚持阿里巴巴要走B2B,他还试图说服王峻涛相信B2C和C2C没有前途。

第一届“西湖论剑”时,马云的名声远不及王志东、张朝阳和丁磊,阿里巴巴的名声也比不上新浪、搜狐和网易。那时人们提起网络总会将马云这个中国“互联网之父”遗忘,马云对此一笑置之:“我确实比他们三人更早投身互联网,但我不觉得,也不习惯,更不喜欢别人称我为中国‘互联网之父’。这名字不应该是这代人的,应该是上一代的。况且互联网并不论资格,我不喜欢父,只喜欢子。”

第一届“西湖论剑”前,阿里巴巴和马云并不为外界所熟识。“西湖论剑”之后,五大网站和五大掌门人自然而然被业界和社会接受,虽然阿里巴巴当时的实力与三大网站的实力相差不少。阿里巴巴和马云开始引起业内关注,很显然,马云的“借力打力”获得了成功。

随后马云又接连举办了四届“西湖论剑”。

第二届“西湖论剑”于2001年10月21日举办,这次会议的主题延续了首届的话题:经营、赢利、成长。此次参会的嘉宾有:网易的丁磊、新浪的茅道临、搜狐的张朝阳、tom总裁王兟、8848的王峻涛。

这届“论剑”意义深远,杭州市政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全国近百家媒体进行了现场采访。会议结束后,新华社、中新社等全国性媒体发了专稿。“西湖论剑”,逐渐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随着2002年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结束,第三届“西湖论剑”于2002年11月3日举行,主题是:泡沫后的精彩,网络改变生活。嘉宾有:腾讯的马化腾、3721的周鸿祎、前程无忧的甄荣辉、携程的梁建章、联众的鲍岳桥。与会嘉宾纷纷表示,本届“西湖论剑”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正式复苏。而作为东道主的马云,说本届“西湖论剑”将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转折,网络的核心是服务,是要赢利,赢利了还要考虑持续赢利。

第四届“西湖论剑”于2003年11月3日举行,主题是:中国,下一浪!嘉宾包括:百度李彦宏、软银孙正义、tOM王雷雷、携程梁建章、腾讯马化腾、易趣总裁邵亦波。此次“论剑”没有对媒体开放,马云的解释是,因为参会的多家网站都处于筹备上市时期,很多情况比较敏感,所以不便透露。

也是在这次“论剑”中,马云首次提到“阿里巴巴对到纳斯达克淘金完全不感兴趣”。

第五届“西湖论剑”于2005年9月10日举行,这次正值阿里巴巴成立6周年。马云给此次“论剑”定的主题是:天下。所以,邀请的嘉宾除了新浪的汪延、搜狐的张朝阳、网易的丁磊、腾讯的马化腾外,还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尽管如此,媒体的关注点仍放在马云和杨致远身上,因为在此不久,阿里巴巴刚刚并购了雅虎中国。

马云在本次“论剑”中发表了电子商务将改变中国的演讲,他大胆预言“下一个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将出现在搜索和电子商务之间”。在马云眼中,“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今天,互联网革命性的发展成就了新经济力量的突起,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经济模式扮演了重要角色。前十年互联网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在今后十年互联网将以亚洲为中心,以中国为中心”。

马云小时习过武,又“热衷”于打架。身材瘦小的他,打架多凭技巧,技巧最讲究借势,所谓四两拨千斤。成年后的马云善于造势,善于“借力打力”。“西湖论剑”,是马云的一个绝妙创意。

成功举办五届“西湖论剑”,身为东道主的马云成功地让世人看到了自己的影响力。自此以后,江湖论剑,谁人不识马云!

<h3>附录 马云语录之团队</h3>

什么是团队呢?团队就是不要让另外一个人失败,不要让团队任何一个人失败。

创业时期千万不要找明星团队,千万不要找已经成功过的人。创业要找最适合的人,不要找最好的人。

如何把每一个人的才华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这就像拉车,如果有的人往这儿拉,有的人往那儿拉,互相之间自己给自己先乱掉了。当你有一个傻瓜时,很傻的,你会很痛苦;你有50个傻瓜是最幸福的,吃饭、睡觉、上厕所排着队去的;你有一个聪明人时很带劲儿,你有50个聪明人实际上是最痛苦的,谁都不服谁。我在公司里的作用就像水泥,把许多优秀的人才黏合起来,使他们力气往一个地方使。

网络公司将来要判断三个:第一,它的team;第二,它有tec,拥有这些东西,才是存在的必要。

Judge一个人、一个公司是不是优秀,不要看他是不是anford,不要judge里面有多少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要judge这帮人干活是不是发疯一样干,看他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回家。

权威是你把权给别人的时候,你才能有真正的权力,你懂得倾听、懂得尊重,承担责任的时候,别人一定会听你的,你才会有权威。

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共同努力,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就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首先要说服大家认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干活。

我认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网站。也只有他们开心了,我们的客户才会开心。而客户们那些鼓励的言语、鼓励的话,又会让他们像发疯一样去工作,这也使得我们的网站不断地发展。

领导力在顺境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出来,只有在逆境的时候发挥出来的领导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

记住,关系特别不可靠,做生意不能凭关系,做生意也不能凭小聪明。

永远把别人对你的批评记在心里,别人的表扬,就把它忘了。

上篇 影响力马云 第六章 创业者最好的大学是社会大学

马云是所有期待成功的创业者的偶像,他“人小鬼大”,总是一副精力过剩、咄咄逼人的模样。马云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创业,即使大家都不同意自己,他也会对自己说“YES”。马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的创业者:最好的大学是社会大学。

<h3>第一节 一辈子都在创业:永保“零度”状态</h3>

马云说,人一辈子都在创业。他不认同“二次创业”这样的口号,既然从第一天创业起就一直在创业,那根本就不存在“二次创业”的说法。创业的思维已经和他融为一体,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马云能永保“零度”状态,不断进取。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就是马云“创业理论”的有力证明者。乔布斯20岁时就开始创业,在10年间将“苹果电脑”从一家只有两个创业者的车库公司扩展成一家员工超过4000人、市价20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乔布斯30岁时却被自己所创办的公司炒了鱿鱼。就这样,曾经是他生活重心的东西一夜之间就不见了。随后几个月,他成为公众的负面示范,乔布斯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好,甚至想过要离开硅谷。

既然创业者从第一天创业起,就一直在创业的路上,成功和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乔布斯被董事会淘汰出局,但是他一直热爱的事业并没有否定他,所以他决定一切从头开始。

在接下来的5年里,乔布斯开了两家公司,分别是公司和Pixai公司。Pixai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制作出了《玩具总动员》这部世界上第一次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之后,这家公司阴差阳错地又被苹果电脑公司买下了,乔布斯于是又回到了当初的根据地,而发展的技术居然成为苹果公司后来复兴的核心。

过程很艰难,但乔布斯一直保持着创业精神,让苹果公司重新接纳自己。失败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头再来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成功也并非是最终结果,创业者们需要时常告诫自己:既然选择了创业,就要永保“零度”状态,创业者一辈子都在创业。

马云认为创业者选择了创业,就必须一直坚持下去。暂时的失败并不能代表永远的失利,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代表将来的成功,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理想的道路上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最初的时候,有人说阿里巴巴如果能成功,就等同于要把一艘万吨轮船抬到喜马拉雅山上。马云却说,他的任务是把这艘万吨轮船从山顶抬到山下。别人怎么说,是没办法的事,但是自己要明白将要去哪里,自己能给社会创造什么价值。

2002年,是互联网泡沬破灭得最为彻底的时候。马云将阿里巴巴当年的目标定为“活着”,他希望公司员工坚持下去,等待来年春天的到来。到了年底,阿里巴巴不仅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还实现了赢利。马云将这一切归功于“坚持”,他说,很多人比他们聪明,很多人比他们努力,为什么他们成功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坚持下来了。虽然后来每一个目标的提出,都会招致诸多反对的声音,但是马云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造梦者,每一个当初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一举成为中国最高市值的互联网公司,这还不包括它旗下的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口碑网等众多网站。此外,这次上市还破了多项港股纪录:香港历史上IPO认购冻结资金额的最高纪录、香港历史上首日上市飙升幅度的最高纪录、近年来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阿里巴巴还是全球范围内自2004年Google上市以来IPO融资额最高的科技股,实际融资额达到16.9亿美元,超过了当年Google的融资额16.5亿美元。阿里巴巴的上市无疑是中国互联网2007年度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而这也不过是当初马云激励团队时提到的一个梦想。正是在“寒冬”期的坚持,正是那股创业不止的精神,才创造出后来的诸多纪录。

马云说当自己到60岁时,还能和现在这帮做阿里巴巴的伙伴们站在桥上,听到广播里说,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红,股票继续往前冲,成为全球……马云说,只有那时才叫真正成功。

马云的这番内心告白,是他过去和将来的最大愿望。他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种坚持的成功,创业是一辈子的创业。正如马云所言,放弃就等于失败,只有坚持才能成功。虽说在外界看来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马云仍然不忘告诫公司员工,要对外界的赞誉置若罔闻,坚持创业精神。

马云表示:因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有一天如果自己上了什么封面,就把自己当做上了一个娱乐杂志一样。不要认为那是成功,成功是很短暂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很大的。

在马云心里,创业之路没有终点,一直会伴随创业者的一生,他也一直在试图告诉创业者们一件事: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创业者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但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只有永保“零度”状态,才不会自满,不会故步自封,成就才会更大。

<h3>第二节 对自己说“YES”,即使90%的人不同意</h3>

马云并不想做商人,他只想创办一家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在他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所有技能。

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不是伟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马云觉得伟大的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把为众人服务作为奋斗的目标。比如比尔?盖茨,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让千万人都用得上电脑软件”作为目标;譬如山姆?沃尔顿,他主张天天低价,立志建立一种既便利又廉价的商业模式;再如马云本人,他刚开始创业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然,仅有使命是不行的,必须产生财富,这样自身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

有了这样的认识,马云提出了一个“YES理论”。他认为,如果要说创造价值和赚钱哪个重要,他会说Yes,都重要。但一定要问哪个更重要,则创造价值更为重要。如果创造了价值没有钱,这个价值根本不是价值;如果创造了这个价值,结果没人愿意付钱,这是垃圾,这不是在给社会创造价值,而是在创造垃圾。

别人问马云喜欢能干的员工还是听话的员工,他也说Yes,就是既要听话又要能干。因为马云相信,能干和听话是不矛盾的。能干的人一定不听话,听话的人一定不能干,这种人要来根本没用,因为不听话本身就不能干。

多年以来,马云给人一种“特别坚持自己是对的”的感觉。不仅来自他坚持对自己说“Yes”,而且马云认为,一个人被说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马云也曾经犯过错误。

在2000年的时候,高盛和软银的投资到位后,马云决心大干一场,阿里巴巴把摊子铺到了美国硅谷、韩国,并在伦敦、中国香港快速拓展业务。但是此时,管理的危机随即出现,他手下的那些世界级的精英都开始向马云灌输他们各自的理论和方法。阿里巴巴美国硅谷研发中心的同事说技术是最重要的,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副总裁坐镇香港总部,他们认为向资本市场发展是最重要的。

都是精英的言论,都说得有道理,马云开始拿不定主意了。他说,50个聪明人坐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此时,才成立一年的阿里巴巴已经变成了跨国公司,员工来自13个国家。

对于未来的发展,马云确实无法拿定主意,公司在风雨飘摇之中,最后还是马云对自己说了“Yes”。2000年底,阿里巴巴破釜沉舟,启动“回到中国”战略,随后进行全球大裁员。

在一个重大决定面前力排众议是需要勇气的,做任何事都能一直力排众议则是难能可贵的。自信,是一个简单的词,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个世界不缺思想家,思想家太多,就难以统一思想。马云的做法是,对自己说Yes,即使有90%的人不同意。

马云说,如果再早一点对自己说Yes,后果就不会那么糟糕。对周围的人,马云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心浮气躁请你离开。

回想1995年,马云从美国回来后,在美国朋友的协助下,他开始为自己的海博翻译社建立首页。当时中国的网络是用速度很慢的拨号上网连接方式,足足花了三个半小时才打开一半的网页。但是即便如此,马云仍然相当自豪,他证明了互联网的存在。

随后,他决定进入互联网行业。在决定辞职前,马云找了二十几个朋友咨询,大多数说不行,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马云不顾大家的劝告,坚持行动。对于他的这个举动,朋友们都说他是个傻子。

马云后来回忆说,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自己也没信心。只是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

马云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一直强调的是,永远对自己说YES。因为他知道,很多时候,创业者被别人说服往往是犯错的开始。

<h3>第三节 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h3>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马云来说却是“受尽屈中屈,才为人上人”。马云从创业初到现在,伴随着他的是“骗子”、“傻子”、“疯子”和“狂人”的称号。难怪马云在成功之后,感慨地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

胸怀,是男人面临困境时的表现。迷恋武侠小说的马云说:“委屈再大莫过中的乔峰,冤枉再大莫过中的令狐冲。”回顾马云的过去,能看出他是一个真正的侠客。

1995年4月,马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中国黄页”网站在他手上诞生。万事开头难,最初的阶段,也是公司最艰难的时候,马云最落魄的时候,公司账面上不过200元钱。最重要的是,1995年的互联网远没有如今普及,多数企业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互联网”这个词。对互联网的疑问,让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举步维艰,迟迟无法打开局面。

为了宣传“中国黄页”,马云还得附带加大“互联网”这一名词的推广。他曾在媒体上说,“比尔?盖茨认为互联网将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话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后来马云自己坦言,这句话其实是他杜撰出来的。原因很简单,“互联网作用大没有用,比尔?盖茨才有说服力”。

有了比尔?盖茨的“帮助”,又在朋友的帮助下,马云终于陆续同望湖宾馆等单位开始有了业务合作。然而,当时国内还没有开通互联网,马云一直依靠美国寄过来的打印纸网页为客户构筑梦想。“胆大”的马云兜售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此虚无缥缈的商品让人信服是很困难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马云是一个骗子,当时马云心中的委屈可想而知。

马云的忍受直到1995年7月才得到回报,上海开通了44K的互联网专线,马云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1995年8月的一天,马云请来望湖宾馆的总经理,他从杭州打长途电话到上海联网进行了一次现场的“互联网”演示,并且让杭州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全程录像,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产品。

经过3个多小时的等待,网页才下载完毕,电脑上出现了望湖宾馆的主页。总经理这才信服了马云,同意将望湖宾馆的介绍放到“中国黄页”上,一个月后总经理得到了一个意外之喜。

1995年9月,世界妇女大会要在北京召开。几个美国妇女上网搜索中国的宾馆,只找到了望湖宾馆,于是她们决定住在望湖宾馆。当得知望湖宾馆位于杭州,离北京有1000多公里时,这几个妇女还专门从北京飞到杭州,在望湖宾馆住了一个晚上,因为这是她们在互联网上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宾馆。

马云的委屈这时才得到释放,他也看到了希望,认为只要将“中国黄页”做好,一定会对中国有利。正当他踌躇满志,“误解”渐渐离去的时候,“欺诈”却不请自来。

1995年的下半年,有几个来自深圳的“老板”找到了马云,表示愿意出资2万元,做“中国黄页”的代理商。正捉襟见肘的马云一时喜出望外,没怎么犹豫就将“中国黄页”的核心模式和机密技术和盘托出,还派出技术人员亲赴深圳,帮助他们建立系统。

马云的热情服务让这几位老板十分满意,他们表示先回深圳看看,然后“三天后再回杭州签合同”。

然而,马云直到现在也没有等来这份合同。原来,这几位深圳老板回去后迅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然后依托“中国黄页”的技术,制造出与“中国黄页”一模一样的产品。在马云最艰难的时候,这就像是往他伤口上撒盐。马云最终还是扛了下来,多年后,马云提及此事仍欷歔不已:“当时真的受不了,但我还是把它扛下来了。”

好事多磨,马云的委屈还远没有结束。随着人们对互联网行业越来越感兴趣,很多对手加入进来。

一无社会资源、二无政府资源的马云为了寻找出路,再次忍受着委屈。他改竞争为联合,决定和对手杭州电信合作。可惜,马云的“忍辱负重”换来的却是最终的决裂。杭州电信与马云在经营理念上的分歧日益加深,马云无奈之下选择了退出。

“东打西拼最后却丢了自己的孩子”,马云心中的委屈和不甘,外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最后他还是硬着心肠,将自己拥有的“中国黄页”股份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带着委屈离开了“中国黄页”。

回顾“中国黄页”的历史,马云所受的委屈实在不小。正是有了过往的委屈,马云如今的胸怀非同一般。身材瘦小的马云,胸怀却非常宽广,他说:“十个有才华的人有九个是古怪的,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你要去包容他们。男人的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越撑越大,人家气死你就不气。”

直到如今,马云认定的事情,每每引起无数人的争执,阿里巴巴的员工都可以跟马云拍桌子,同他争吵。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梦想,这样就事论事的争吵,反而撑大了马云的胸怀,增长了他的见识。他的胸怀和见识,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阿里巴巴。

<h3>第四节 不打甲A,直接进世界杯</h3>

马云做企业,一开始是不被人理解的。他没有按常理竞争国内市场,而是将眼光放到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用他的话说就是“避免国内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

刚创立公司的时候,马云就将公司定位为全球化的企业,因而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为了注册一个好的名字,马云思索了很久。直到一次在美国一家餐厅吃饭时,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

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马云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他开玩笑说从外婆到孙子,都读阿里巴巴。就这样,马云将公司的名字确定为“阿里巴巴”。

对于起名,马云还有一种说法:他选择“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是希望企业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十大网站之一,也希望全世界的商人都用阿里巴巴。既然企业定位是国际性的,那就需要有个优秀的品牌,响亮的名字是关键。

马云又提到取名“阿里巴巴”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取“阿里巴巴”这个名字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他做淘宝,有一天也要走向全球。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优秀大企业。

1999年,马云参加完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已经意识到一个巨大的机会即将出现。当他决定建立阿里巴巴网站的时候,他明白这个机会的价值链是双头并举的:一头是海外买家,一头是中国供应商。但在当时,中国的工厂还未成气候,商业模式中所有成功的关键因素都集中在海外。

马云说,当时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中国公司,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中国不可能有好的互联网公司。同时,像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超级买家都在西方,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企业都在西方,能向互联网投资的主流资金也都在西方,所以马云决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机会,首先搞定国外市场。

要实现这个目标,马云心目中的阿里巴巴网站必须是全球性的,只做国内只会将阿里巴巴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他认为阿里巴巴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失去“第一”,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马云认为他的企业是帮助中国企业出口,中国产品肯定是海外的买家。至于如何让这些企业成为买家,他有个形象的比喻:办一个市场就像办一个舞会,舞会里面有男孩子、女孩子,如果要把他们都请进来很难。马云的策略是先把女孩子请进来,再把优秀的男孩子请进来,这样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在国内互联网轰轰烈烈的年代,阿里巴巴已经在国外宣传造势。马云表示,1999年、2000年阿里巴巴的战略很明确,迅速实现全球化,成为全球电子商务企业;打开国际电子商务市场,培育中国国内电子商务市场。

很多人认为,阿里巴巴在国外的名气比在国内大,这跟他们1999~2001年三年间的全面战略有关,阿里巴巴迅速打进了海外市场。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实现全球化了,但是全球化并非请几个外国员工或者在海外建厂这么简单,阿里巴巴在全球化的战略上做过很多事。1999年、2000年、2001年阿里巴巴的基本活动是在欧洲和美国,马云在欧洲和美国做了很多演讲。马云记得最惨的一次演讲是2000年在德国组织的一次演讲,1500个座位结果只来了3个人,他觉得很丢脸。但没有办法,马云还是得演讲下去,那时候阿里巴巴的推广工作很难做。作为一个国际网站,阿里巴巴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出口,因此必须在海外寻找卖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外国人先了解阿里巴巴。

马云将阿里巴巴总部定在中国香港,他希望办一个由中国人创办的公司,让全世界骄傲的公司。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阿里巴巴在美国设了研究基地,在伦敦设了分公司,然后在杭州建立了它在中国的基地。

关于不把阿里巴巴总部定在国外的疑惑,马云有自己的主张。他始终坚持将阿里巴巴留在中国,因为马云要让全世界人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创办的公司,阿里巴巴是一家让全世界华人骄傲的中国公司。

马云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不管外界怎么变化,还是不受干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他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做自己的使命,从企业初创就开始放眼全球,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完善,一直在圆他们“电子商务帝国”的梦。

<h3>第五节 进攻者永远都有机会</h3>

所有接触过阿里巴巴的人,都会觉得这家公司是个特别主动、富有“进攻性”的企业,而马云更是一个高超的“煽动者”。很多人甚至认为马云是个“疯子”,喜欢“口出狂言”,富有“进攻性”。也正因为马云的这些“形象”,有些人甚至还把马云看成是个“满嘴跑火车”的“骗子”。

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名誉”,马云笑言“自己和阿里巴巴是一路被人骂过来的”。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进攻者”生存的世界,只有不断地进取才有机会。马云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让他最需要的人接受自己,然后把自己的“狂言”变成现实,事后让人称赞不已。

有这样一个事实,几乎任何与马云有过深接触的人,都会莫名其妙地被他“忽悠”几回。当年在北京帮马云做《书生马云》节目的同乡好友这样评论马云,说他就像一剂毒药,把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了。比如孙彤宇,他原本是去拉马云做广告的,结果客户没做成,反倒成了马云的人,而阿里巴巴CFO蔡崇信,也几乎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把自己“谈”进去的。

说马云是“骗子”也好,是“进攻者”也罢,不得不承认,这个小个子的浙江企业家,身上有一种特异的、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这种魅力有时候更是一种魔力,叫人心甘情愿地聚拢到他的身边。

在人们眼里马云是这样的人:“疯子”+“狂人”。每逢节日,他都会把自己打扮成维吾尔族姑娘或江南渔夫。即便是在严肃的媒体采访场合,他也会习惯性地做出各种小动作。对此,他的解释很简单:这有助于思维和表达。

他的狂放不羁,突出表现在2005年第五届“西湖论剑”上。在与克林顿对话时他跷着二郎腿;在听张朝阳、丁磊、马化腾、汪延和经济学者张维迎论战,兴起时他会直接拿把椅子走到台上,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做起了演讲;而他的身影偶尔也会出现在大排档,人们看到他喝得微醉的模样,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手舞足蹈。

即便是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台上,他也照样表现得“张牙舞爪”。在这所受人尊敬的大学的讲台上,他跟诺基亚总裁精彩激烈的辩论,得到了台下1000多名听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如今的马云,已经习惯了别人把他当“狂人”看待!正是因为这样的从容与不羁,才造就了马云的辉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马云办不到的。”对于马云来说,这句话当之无愧。

马云其实狂而不傲,他始终是一个直面现实又憧憬梦想的清醒者。即使阿里巴巴放眼全球都找不到与之抗衡的对手,但他始终持有一种危机意识。就是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却在2005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一年,我压力挺大。

同丁磊、陈天桥、李彦宏这些人不同,马云非常不“务实”,经常是“不走寻常路”。他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赚不赚那几个亿没什么了不起的。当时阿里巴巴的收入来源是向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的会员收取年费,这两个体系的会员均依附阿里巴巴网站。

收入来源虽然单一,但因会员数量庞大并保持迅速增长,使整个集团活得相当“滋润”,每年的营业收入保持翻倍的增速。从“每天赢利100万”到“每天交税100万”,再到“现在赚的只是零花钱而已”,马云火热的性格让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公司的实力与良好的赢利前景。

马云又有些“口无遮拦”,即使谈到竞争对手,他也不回避要与之PK一下。说到马化腾的腾讯网,马云认为自己看不到对方任何的增长。在腾讯也推出自己的免费B2C门户之后,马云则认为这是一步“臭棋”。他认为,当初创立淘宝网的时机和今天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腾讯继续实行免费无疑是一个错误。在击败eBay之后,马云底气更足,他将竞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百度和Google。

就是这个“攻击性”很强的“狂人”,最终将阿里巴巴带到了香港交易所。200亿美元的市值,使阿里巴巴成为仅次于Google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人对马云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他还会创造出怎样让人惊奇的事情呢?

<h3>第六节 有多高的人生境界做多大的企业</h3>

1999年1月,全球互联网的第一个高潮悄然而至。雅虎、亚马逊等美国网站的先行者纷纷上市,美国纳斯达克的股票一路上扬;杨致远等人一夜暴富,孙正义等风险投资商获利几十倍,就连买了网络股的股民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中国互联网市场也热闹非凡,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新浪、搜狐、网易不但势头强劲,而且也在跃跃欲试上市。

此时的马云,两手空空,无声无息;他的团队这时不过“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最糟糕的是情绪低落,心中迷茫。

这是阿里巴巴诞生的大背景。

马云是一个伟大的“布道者”,是一个辉煌梦想的“鼓吹者”。随着阿里巴巴的声名远播,愈来愈多的人知道了马云的“Ihaveadream”:做中国人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做个102年的企业!

一个18人的创始团队,经历多年风雨,依然不离不弃;一个上千人的团队,能够无宗无派,精诚团结,在中国近乎天方夜谭。阿里巴巴能做到这样不能不归功于企业文化的力量。

阿里巴巴初创时,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没有严格的工作流程,而是自由争论,平等决策。

马云说,因为自己不懂技术细节,而同事们都是世界级的互联网顶尖高手,所以自己很尊重他们,他们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吧。尊重和不干预,马云对待工程师一直是这个态度。开始公司里只有三四个工程师时是如此,后来公司里的技术人员发展到500人,还是如此。马云一直把他们当做一个另类群体,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甚至给他们特殊政策和特殊待遇,并为他们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一个网络公司离不开技术,马云时常为阿里巴巴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网络高手而自豪。在他千方百计吸纳人才时,其中很多人都是像雅虎搜索器开发者——吴炯这样的技术人才。阿里巴巴的工程师分为P1、P2、P3三个等级,但成为P3以后还可以发展。马云早就宣布过:工程师可以做技术副总裁,也可以做COO和CEO。阿里巴巴的现任COO李琪就是工程师出身。

马云用自己的人生观给阿里巴巴注入了活力,他看重“团队、朋友、友情”,这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源头。马云认为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很健康,也很合理,股份每个员工都有,最大的股份在管理者手里。这是个很科学的概念,阿里巴巴不是东方家族企业。

上市是所有网络公司的梦想和目标,也是阿里巴巴的梦想和目标。上市曾经是激励阿里巴巴创业者的动力,但不是全部。后来,许多人是奔着上市、奔着阿里巴巴的原始股票来的,后来加盟阿里巴巴的国外高管、跨国公司英才中这样的人更多。在市场经济中,为上市、为股票而来,无可非议。但事实证明,仅仅为此而来的人,很难与阿里巴巴共患难。当阿里巴巴遭遇寒冬赢利无望、上市无期时,这些人中的多数就会选择离开。

马云在回顾阿里巴巴的创业历程时,总结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经验,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初恋情人是最美丽的。

阿里巴巴从成立以来一直备受质疑,都说这个东西不可能。但是马云说自己不怕骂,在中国反正别人也骂不过他。这个“火星人”永远坚信这句话:你说的都是对的,别人都认同你了,那还轮得到你吗?你一定要坚信自己在做什么。

马云坚定不移地走着电子商务的道路,尽管电子商务也许3年、4年甚至5年都挣不到钱,但马云相信8年、10年后一定能够挣到钱。所以,阿里巴巴坚持把钱投入电子商务中。

到今天为止,马云仍觉得自己当时的战略举措是对的,在诱惑面前、在压力面前阿里巴巴都没有改变。

最初创建“中国黄页”时,马云提出的口号是:打造真正的雅虎。再次创业创建阿里巴巴时,马云的想法是:要做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口号也随之演变为“做世界十大网站之一”,两个口号体现了马云的人生境界——狂,却能激励人心。

马云最值得人称赞的是,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为这个信念鞠躬尽瘁。他坚信互联网会影响中国、改变中国,坚信中国可以发展电子商务。相信电子商务要发展,必须先让客户富起来,如果客户不富起来,阿里巴巴就是一个虚幻的东西。马云希望阿里巴巴为中国创造非常多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最大的财富不是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是经历过失败,犯过很多错误。失败过的人,会把握每一次机会。丰富的过程能让人成长,成长有快有慢,当拥有了别人所没有的经历时,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境界。而所拥有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企业是人做出来的,高度当然由人决定。阿里巴巴的成绩,来源于马云的人生境界。

<h3>附录 马云语录之创业</h3>

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我为什么能活下来?第一是由于我没有钱,第二是我对i一点不懂,第三是我想得像傻瓜一样。

Ifnotnoho?

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的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困难不是不能躲避,不能让别人替你去扛。九年创业的经验告诉我,任何困难都必须你自己去面对。创业者就是面对困难。

20世纪80年代挣钱靠勇气,90年代靠关系,现在必须靠知识、能力!

80年代的人不要跟70年代、跟60年代的人竞争,而是要跟未来、跟90年代的人竞争,这样你才有赢的可能性。

创业者光有激情和创新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好的体系、制度、团队,以及良好的赢利模式。

不要贪多,做精做透很重要,碰到一个强大的对手或者榜样的时候,你应该做的不是去挑战它,而是去弥补它。

所有的创业者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

绝大部分创业者从微观推向宏观,通过发现一部分人的需求,然后向一群人推起来。

可能一个人说你不服气,两个人说你不服气,很多人在说的时候,你要反省,一定是自己出了一些问题。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别人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不能拷贝我的苦难,不能拷贝我不断往前的激情。

80年代的人还需要摔打,不管做任何事,要检查主观原因。

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第一天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就是帮助别人成功。

生存下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有结果未必是成功,但是没有结果一定是失败。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引言 成功的“拷贝”者

马化腾,人称“小马哥”。他面如冠玉、谈吐斯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有如一介书生,甚至有点内向、文弱。如果不是那只戴着红领巾的“小企鹅”动静闹得太大,你很难将在商界里有着腾腾“杀气”的“QQ帮主”和现实生活中文质彬彬的“小马哥”联系在一起。

1998年底,马化腾开始创业,做的是IM(即时通讯),现在QQ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行业老大;2003年,他投身门户网站,现在流量居国内三甲之列;2005年,马化腾大举进军休闲游戏,把原来的业界老大联众斩于马下;斥资进入大中型网游后一路高歌猛进,让盛大、网易等诸多“豪强”纷纷提高警惕;2006年,马化腾又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在拍卖和在线支付上利刃一亮出,就让电子商务“大佬”马云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在中国互联网业,能够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有不少,却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像马化腾这样能在多条业务线上游刃有余,且都能做到行业前列。

“辛苦做出来的新业务,腾讯其实就在后面等着,他们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要来占市场也是事半功倍的<strike>rike>事情。”tOM的前CEO王雷雷略带嫉妒的言论,道出了很多互联网老总的“无奈”。

其实,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平台并不少,但能够成功复制其他业务的并不多。腾讯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马化腾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平台很多,比如游戏、邮箱、门户,但为什么进行扩张成功的却不多呢?”

马化腾的成功源于他的后发惯例——在决定某项新业务在何时推出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自身的学习周期与该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当前业务与未来扩展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这样的惯例,源自马化腾的学习力。

例如,在淘宝网推出“招财进宝”业务时,马化腾看到C2C市场的广阔前景,于是及时地推出腾讯拍拍的电子商务业务。其实早在2003年,当阿里巴巴闭门研发C2C淘宝网的时候,腾讯也在同步研发,甚至一度提出与阿里巴巴合作,但终因马云出让的股份太少而作罢,电子商务计划一直搁置。直到看到淘宝大获成功的时候,马化腾才决定推出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2006年3月腾讯拍拍正式运营,凭借腾讯强大的用户群,马云的淘宝网一下子处境尴尬。

马化腾的后来居上,让在电子商务领域如鱼得水的马云很是恼火。“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拍拍的推出,加速了淘宝网“招财进宝”业务的流产,马云毫不掩饰对马化腾和腾讯的“指责”。

“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新浪的创始人王志东也一如既往地“耿直”。甚至在百度的搜索栏中敲入“腾讯”和“抄袭”,搜索结果多达1210000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业界对马化腾的看法,但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微软、Google也是抄袭大王,从indows到Office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对于落得“抄袭者”骂名,马化腾不以为然,“抄可以理解成学习,是一种吸收,是一种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It领域确实如此,只要有好的东西就难免会被模仿、学习。马化腾并不止步于模仿,他更追求创新。“所以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马化腾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新,学习成功的榜样,做到谋定而动、后发制人。

马化腾的学习力是腾讯最大的生产力,也因此成就了腾讯今日的辉煌。马化腾告诉人们:学习,不仅能增加个人的知识储备,更是一个企业不断成长的关键所在。有了“小马哥”强劲学习力的支持,腾讯的未来值得期待。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一章 让我们一起“大回晌、大影响”

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马化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书生气十足。但互联网的众多巨头们都视他为“公敌”,因为马化腾拥有互联网最赚钱的工具之一——腾讯QQ。当互联网业内人士眼热于腾讯庞大的用户群时,马化腾却说,腾讯要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h3>第一节 8亿人的沟通新方式</h3>

没有百度李彦宏的海归经历,也不像阿里巴巴马云那样“不懂互联网”,技术出身的“土鳖”马化腾,在2007年被《时代》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然而,直到此时,马化腾的知名度仍不高。

不过,要是提到腾讯QQ,几乎家喻户晓。你知道马化腾这个人吗?不知道。这应该是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的第一感觉。的确,和那只胖胖的小企鹅相比,马化腾显得“无名”许多。但创造腾讯QQ的人,正是这个“无名”的马化腾。

其实,在创立腾讯公司之初,马化腾没有想到那只并不起眼的小企鹅日后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甚至会改变中国人的上网习惯。1998年底,毕业于深圳大学的马化腾在深圳创办了腾讯公司。10年之后,腾讯公司从最初的即时通讯工具QQ发展成了集在线游戏、新闻门户、在线商务以及QQ即时通讯工具为一体的网路平台。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一些数据:

2007年7月13日,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3000万。这是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网民由此开始进入“沟通新时代”。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出现在2001年2月,当时OICQ(QQ的前身)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00万,成为当时国内即时通信工具超越国外竞争对手的标志性事件,QQ也从此踏上了腾飞之路。

300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澳大利亚总人口的1.4倍,或者北京和上海人口的总和;就行业来说,超过排名第二的即时通信工具10倍以上。

如今,全世界的人越来越多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资讯,同时也更加乐意通过在线聊天的方式与亲友、同事和事业伙伴进行沟通。QQ已经成为中国人仅次于电话和手机的第三大沟通工具。而在使用频率上,QQ甚至超越电话和手机。这表明,以QQ为代表的在线即时通信平台,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沟通方式,中国人已经进入一个多向度沟通的“新时代”。

2008年初,腾讯公布了关于QQ用户数字的最新资料,同时在线人数已突破4000万。截至2008年3月31日,腾讯即时通讯工具QQ的注册账户数已经超过7.834亿,活跃账户数超过3.179亿,QQ游戏的同时在线人数达到400万,腾讯网已经成为中国浏览量第一的综合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拍拍网也成为中国第二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很多人认为腾讯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传奇。但马化腾知道,“传奇”光环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困惑。创业之初,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马化腾率领自己的团队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

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马化腾曾拿着腾讯的产品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闭门羹吃多了,一鼻子灰的马化腾“感觉挺挫折”,但他还是决定锲而不舍,他不断自励:“经过很多次的尝试后,总会有用户接受我们。”当马化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QQ放到互联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时,奇迹发生了,就连马化腾本人也没有想到,QQ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展了500万用户!

在这之后,马化腾的腾讯才开始有了点腾飞的感觉。QQ这种即时通信工具在互联网产业中展现出了极其美好的发展前景。现在回忆,马化腾认为腾讯是在“对专注的坚持下”取得了第一笔风险投资,使公司有了生存下去的基础。

在随后的十年间,马化腾创造了一个奇迹:腾讯公司不仅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沟通习惯,甚至还创造了一种文化。

很多人已经习惯说:“别CALL我,Q我。”时尚青年男女背着企鹅背包、穿着QQ服装、床头摆着QQ相架、床上扔着QQ靠枕……他们甚至形成了所谓的“QQ族”。网民更将QQ视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们通过QQ尽情展示着才情、智慧和幽默,QQ寄托着网民太多的情感和希望。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位年纪轻轻、文质彬彬的书生领袖——马化腾。

<h3>第二节 互联网很赚钱,QQ最赚钱</h3>

早在2006年,腾讯2006年全年财报和第四季财报中显示,腾讯净利润10.6亿元,远超过百度、新浪、网易、搜狐,成为中国赢利最多的互联网公司。

2008年5月14日,腾讯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额达到14.3亿元人民币,较2007年同期增长85%;净利润为5.3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

好消息接踵而来,瑞信将腾讯的股票目标价提高,高盛和花旗银行都建议投资者增持腾讯股票。香港恒生指数服务有限公司在2008年6月10日让腾讯成了恒生指数成分股——一只网络股破天荒地获得了蓝筹待遇。

虽然现在如日中天,但在发展之初马化腾也遇到过困境。在马化腾成功拉来IDG和盈科数码220万美元投资后,注册人数继续以陡峭的曲线疯长,如何找到赢利模式成为腾讯发展的关键。

最初腾讯的主要赢利分为三部分,即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通信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

马化腾探寻赢利模式是从网络广告开始的,在2000年7月25日新一版腾讯软件中,一个BANNER广告条就被塞在消息接收端中。尽管随后腾讯的网络广告销售开展得很不错,但是,相对于每天新增注册用户几十万(最高时每天新增用户曾达80万)、一个月就要新加两台服务器的投入而言,网络广告有点杯水车薪。

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为马化腾和腾讯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当时马化腾的情况是,拥有逼近亿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量,而且这些用户含有大量的消费诉求。但是,马化腾苦于没有收费的渠道,移动梦网通过手机代收费的协议(运营商分15%、SP服务商分85%)解决了他的这个大难题。马化腾迅速开展收费会员业务,限制页面注册,开展移动QQ业务,并在增值服务业务方面发展起来。

移动QQ聊天是腾讯真正走向赢利的第一步,是即时通信业务平台的一次拓展。通过网络注册的QQ号码与手机号码的绑定,手机成了移动的QQ,可以随时接收线上好友的信息,从原来单纯的“PC对PC”聊天模式发展到“PC对手机”及“手机对PC”的互动模式,短信业务量大增。

而腾讯互联网增值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会员服务、社区服务、游戏娱乐服务三大类,具体业务包括电子邮箱、娱乐及资讯内容服务、聊天室、交友服务、休闲游戏及大型多用户在线游戏等。

除此之外,QQ卡通品牌的外包则成为腾讯的一个特殊收入来源。1999年马化腾与原本做生产、销售服饰、礼品和玩具的广州东利行合作,依靠东利行固有的渠道和制造优势,结合QQ品牌优势,推出了QQ品牌专卖店,这成为我国互联网文化在线下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除了QQ卡通玩具、服饰之外,腾讯还推出了独立的衍生品牌“Q-Gen”,放大QQ的品牌外延,纵深发展服装业。马化腾不但可以扩大腾讯的品牌影响力,而且可以分享10%以上的代理费分成。

马化腾曾表示,“移动业务只能体现腾讯核心价值的周边部分,基于PC的增值服务才是腾讯真正的核心价值”。随着腾讯的日益成熟,马化腾的路渐渐宽阔起来。

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间,马化腾让腾讯这只小企鹅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强大。即便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马化腾仍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2008年11月12日,腾讯公布了截至9月30日为止的2008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核财报,总收入为人民币20.245亿元,同比增长91.4%,权益持有人应占赢利为人民币7.371亿元,同比增长72.9%。

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到8.562亿,比上一季度增长4.1%。

即时通信活跃账户数达到3.551亿,比上一季度增长3.9%。

即时通信服务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4530万,比上一季度增长7.9%。

“QQ游戏”门户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仅包括小型休闲游戏)达到440万,比上一季度增长11.2%。

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3030万,比上一季度增长16.1%。

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1480万,比上一季度增长10.4%。

再来看看腾讯2008年上半年的业绩摘要:

总收入为人民币30.327亿元(4.421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84.8%。

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20.358亿元(2.968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4.2%。

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6.266亿元(9140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55.6%。

网络广告收入为人民币3.674亿元(5360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4.7%。

毛利为人民币21.912亿元(3.195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2.6%。

经营赢利为人民币15.026亿元(2.191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17.8%。

期内赢利为人民币11.942亿元(1.741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1.2%。

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赢利为人民币11.784亿元(1.718亿美元),比2007年同一时期增长88.6%。

腾讯的各大业务线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已形成了即时通讯业务、网络媒体、无线和固网增值业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和广告业务七大业务体系,并初步形成了“一站式”在线生活的战略布局。

与中国其他互联网公司相比,马化腾领导下的腾讯无论是在营业收入,还是在各项业务的发展速度上,都走在前列,成为互联网行业最赚钱的企业。

<h3>第三节 虚拟资产Q币</h3>

2002年3月QQ的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的时候,腾讯的主营收入仍来自于无线。运营商对SP政策的改变让马化腾吃尽苦头,如何对一些服务收费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

腾讯的最大用户群是学生,他们只能支付几元的小钱。马化腾心里清楚,“用户不会愿意为了这点小钱不停地跑到邮局汇款”。付费通道,是马化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且这个通道必须既顺畅,又方便。

于是,在2002年5月,马化腾推出了虚拟货币系统。这种虚拟货币被命名为“Q币”,定义为1个Q币代表1元人民币,即大家所说的“兑换”。用户付费后通过等值面额的卡号、密码与QQ号关联进行“充值”。马化腾的目的很明确,让QQ用户拥有自己的“资产”。当然,“如果用户不买Q币,那Q币就不存在,Q币的价值和用户的充值价值是匹配的。”

拥有Q币的用户,在马化腾构建的虚拟世界中就会享受到很多服务。Q币的具体用途有以下几条:

1.号码服务。在腾讯的号码服务中,使用Q币可以申请QQ行号码和会员号码。QQ行号码提供会员级的密码保护、手机取回密码、手机锁等服务,而会员号码除此之外还提供会员靓号、好友分组上传/下载、会员密友、会员邮箱等一系列服务。

2.QQ秀。使用Q币可以在QQ秀商城给自己或朋友购买各种虚拟商品:服饰、场景、化妆……而且,还可以到QQ照相馆和网友一起合影!

3.QQ游戏。从QQ2003版起,已经有了QQ游戏功能。使用Q币可以兑换游戏币,还可以购买游戏中的道具!

4.QQ交友。在QQ交友中心不仅可以查到各种网友的资料,还可以查到对方的QQ号码,甚至可以给他/她赠送虚拟礼品。使用Q币还可以申请成为QQ交友中心的高级会员并进行续费。

5.QQ贺卡。可以发送电子贺卡给好友,不仅可以发送到对方的信箱,还可以发送到对方的QQ上。

Q币被设计出来后,马化腾最初采用了在无线业务上合作多时的电信运营商的代收费业务,腾讯终于有了无线增值以外的收入。但电信的渠道不可控制,而且代收费成本极高。当时,不论固话还是移动运营商提成比例都在50%以上。

用户该采用哪种渠道付费呢?马化腾选择了银行卡。因为用银行卡付费,手续费不过1%。于是,马化腾迅速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银行卡付费业务,凡是通过银行卡充值的用户可以得到9折优惠。

腾讯随着发展壮大,开始有能力扩大渠道利润。为了节省渠道成本,马化腾用8.8折优惠来促使包月用户使用银行卡付费;针对那些不愿意每月充值续费的用户,马化腾又开通了“一点通充值”——将QQ号和用户银行卡账户绑定,当Q币、Q点低于一定数值时,银行会自动向QQ账号按设定数值充值。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Q币是单向流动的。用户一旦充值便无法再将Q币兑换成人民币,于是,用户花掉Q币的速度以及是否愿意持续使用Q币,开始决定腾讯的生存状况。

腾讯2006年年报显示其2006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96.3%,达到28.004亿元,而同期其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8.253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32.0%,在2006年度总体收入中占65%,其中Q币销售功不可没。

Q币的大获成功,让很多人费解。用人民币来购买Q币,再用Q币从网上买来各种虚拟的物品来装饰自己的虚拟空间,而且6个月后这些物品就会自动作废,这样的行为真的有些不可思议。

马化腾却从不这么看,他觉得这就像穿衣服,大家都穿免费的衣服那还有什么意思?如果你能找到一件绝版的衣服,你就一定肯为此付费。马化腾说:“这就是用户的心理需求。”

马化腾的腾讯就像一个超级娱乐城,QQ就是一张进城的免费门票。要想在这里盖房子,腾讯会提供装修材料;要在这里养狗养猫,腾讯就来负责宠物的衣食住行;还可以在这里打牌下棋,看电影听音乐。只要有Q币,一切周到的服务都由腾讯来提供。

在马化腾营造的网络世界里,Q币的流通是畅行无阻的。所有的商品都是虚拟的,甚至这些商品过了腾讯规定的时间期限会化为乌有。但是Q币又是真实的,它是QQ用户在现实世界里通过各种途径用人民币买来的。

如果把腾讯看做一个国家,它在世界上应该算是第三人口大国。这个“国家”通行的货币就是Q币,只要你拥有QQ,你的资产就是Q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Q币早已冲出了腾讯的“疆界”,可以用来购买其他网站游戏的点卡、虚拟物品,甚至一些电影、软件的下载服务。

可以说在目前的网络虚拟货币中,Q币是流通性最好的。Q币的特殊价值,让不少人从中看到了商机,淘宝网等网站上,还有人专门开设Q币与人民币双向兑换的“商店”,为虚拟货币与现实货币的对接,打开一条网络通道。

马化腾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

<h3>第四节 我不是全民公敌</h3>

从1999年将QICQ投放出来,到2000年4月,腾讯迅速拥有了超过500万的注册用户量。凭借OICQ的成功,马化腾开始了扩张式发展。

2003年,马化腾开始做门户,成为新浪、搜狐的对手;后来做休闲游戏和大型网游,跟陈天桥和丁磊狭路相逢;2005年,马化腾又在网络拍卖和在线支付上出手,追赶马云;此后,马化腾更冲入搜索市场,将目光瞄向百度李彦宏。

马化腾如此迅速地先后进入门户、电子商务、在线游戏、搜索等多个领域,其结果又是怎样呢?没用多少时间,马化腾的腾讯便成了中国三家最大的综合门户网站之一、第二大C2C网站、最大的网上休闲游戏网站,其社区服务QQ空间的活跃用户数甚至超过了世界知名网站Facebook。

由于拥有高达亿级的注册用户,马化腾在推出任何一项产品和服务时都能享受到庞大用户基数所带来的好处,几乎是一出手就成为该领域内不可忽视的强者。其实,马化腾由最早的即时通讯转向全面发展也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1999年,马化腾开始做IM(即时通讯),到2009年已经拥有了近3.5亿用户,全球排名第一。事实上,直到2003年以前,马化腾都只在IM领域发展,并依靠和移动运营商的合作获得无线收入。马化腾占有IM市场70%以上的份额,几乎垄断了中国的IM市场。但2003年微软的MSN进入中国,成为腾讯的转折点。此前,捆绑在indows平台上的MSN占有中国IM市场10%的份额,是马化腾最大的对手。

“当你发现根本没办法跟MSN硬拼时,就不得不想其他办法。”硬拼,是指马化腾仍不做其他业务,和MSN死耗在IM上。MSN有微软旗下的Offidows等强大业务线支撑,要打消耗战,马化腾只能坐以待毙。于是,他决定带领腾讯向多条业务扩张。

自此,马化腾开始了中国互联网的“全民公敌”之路。不管马化腾愿不愿意,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曾向他宣战。所有一线互联网大佬都开始警惕这只看似憨厚,实际上充满攻击性的小企鹅。

第一个动手的是马化腾的老朋友丁磊。2003年,网易大力推广研发多时的IM工具网易泡泡。没过多久,新浪、搜狐跟进了IM市场。接着,网游老大盛大、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老牌软件商金山都推出了自己的IM工具。周鸿祎更是要把雅虎的IM技术拿给所有人共享,扬言要“围剿”腾讯。世界范围内,本来Yahoo、AOL、MSN三分天下,接着,eBay借收购Skype、Google通过自我研发也积极跟进。

除了腾讯,IM对其他公司都是副业。他们若是在IM上败了,伤不了太多元气;马化腾若丢了IM,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感到压力很大的马化腾,索性放开手脚,“全民公敌”决定变被动为主动。

既然对IM动手最早的是三大门户,马化腾将第一个反击点选择在门户网站上。2003年,马化腾挖来在tom和网易先后担任内容总监的孙忠怀,让他筹建qq.,大力打造腾讯的门户之路。同时马化腾又推出游戏平台,主攻以棋牌类为主的休闲游戏。当时在棋牌类游戏市场中,联众、中国游戏中心等拥有百万级的用户,三大门户分别有千万级的用户。但马化腾拥有数以亿计的QQ用户,他的底气很足。

到2004年年底,QQ游戏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100多万,超过联众成为最大的休闲游戏门户。仅用两年半时间,腾讯网成为流量最大的中文门户。在此基础上,马化腾大举进军大型网络游戏。腾讯旗下的QQ幻想等游戏很快便积累了百万级的用户,迅速跻身中国网游第一阵营。

与此同时,早在2003年马云闭门研发C2C的时候,马化腾就有进军电子商务的打算。他向马云提出合作,终因马云出让的股份太少而作罢。等到了2005年淘宝大功告成、同时也推出自己的IM工具时,马化腾随即在2005年9月拿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表面上看是马化腾“入侵”到马云的领地,但对腾讯而言,颇有点“保卫战”的意思。

扩张后的利益随之而来,2006年第一季度,腾讯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包括网络游戏、社区等业务)达到5430万美元,同比增长193%,与网络游戏老大网易的相应收入5620万美元相差无几。而腾讯的总收入高达8030万美元,同比增长115%,远远甩开了网易,居中国互联网之首。

马化腾觉得自己是“被市场逼出来的”,互联网市场变化太快,到底路怎么走,谁也说不好,完全由自己主导。互联网在数月内,就会有很多新东西冒出来,哪些才是热点呢?这就需要看竞争对手的反应。看看别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后自己再选择。有了竞争对手,才有参考,才有斗志。面对“杀过来”的对手,是硬顶,还是迂回作战?马化腾有自己的答案。

在对手的“围剿”中,马化腾转守为攻。对于自己“不幸”成为“全民公敌”,马化腾很平淡地说:“如果没有压力,我就不思进取,迟早耗死。”

付出总有回报,2007年3月5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中国十大重要企业,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均位列其中。《商业周刊》对入选的十大企业都做了点评,马化腾的腾讯公司,其成长过程被称为“帝企鹅日记”。

文章中这样写道:“腾讯是中国即时通讯领域中的领导者,它的网络聊天工具QQ要远远强于微软的MSN。腾讯将一只可爱的企鹅作为自己的吉祥物,这使得该公司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中国网民的认识。与其他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腾讯在投资人面前表现得非常低调,因为腾讯是在香港上市而不是在纳斯达克。但是腾讯的即时通讯服务在中国市场上具有统治地位,为此,应该有更多的国外投资者了解并关注腾讯。”

<h3>第五节 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h3>

2006年,马化腾和腾讯的高层们专门开会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腾讯最终要做成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最后,会议得出的结论是:“受尊敬”的公司。这家员工平均年龄20多岁,以娱乐为主的公司,自上而下都显得老成持重。

而在此次会议之前,马化腾就曾多次公开谈及腾讯的愿景:腾讯要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在马化腾看来,最受尊敬有三个标准:一是口碑,他坦承,有些服务做得不够好,用户功能和用户体验也把握得不够好;二是公司实力,不是要争第一或第二,但要具备做事的实力;三是社会责任,腾讯有一个公益基金会,主要方向是青少年教育。

尊敬,就是义与利的统一。腾讯之“利”可观,之“义”曾遭网友质疑,他们认为腾讯收费项目过多,有些收费不尽合理。马化腾回应说,腾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这要算一种“大义”。他自己就收到过通过QQ找到伴侣的喜糖,何况收费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摆出来供选择的,“如果免费服务也做成收费,那市场肯定就不答应”。

马化腾走向“最受尊敬”还有一个必经门槛,就是多元化带来的团队膨胀及管理上的挑战。2004年3月700人,2005年3月1131人,到2006年已有约3000名员工,两年间增加了3倍多,对此他采取了曾引起业界关注的末位淘汰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摆脱以前有一点‘大锅饭’的心态,短期可以温情,但长期就会把自己害死。末位淘汰效果很好,大家更重视业绩了,更重视用户价格和用户长期发展了”。

“公司发展得越大,我们的责任也就越大”,谈及企业的发展,腾讯公司主要创始人之一、首席行政官陈一丹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责任。尽管才成立了10余年的时间,但腾讯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提供商,腾讯公司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很多人都曾问过马化腾,腾讯的未来怎么走?实际上,腾讯刚刚成立时,这就是腾讯创业团队的一个共同话题。很多人都希望腾讯未来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成为市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或者是成为收入和利润最多的互联网企业。

然而,马化腾将公司的发展远景定位在“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上。谈及这个愿景,陈一丹坦言:“腾讯很清楚自己的责任,我们的任何经营行为都可能会影响到上亿的用户,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风向,只有得到用户的尊敬和爱护,才能确保腾讯未来的健康发展。”

那腾讯如何做到最受尊敬?陈一丹说,全体员工都共同拥有、理解和执行的腾讯企业文化起到正确引领的作用。首先,不断地承担起更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依托自身的网络平台和资源优势,去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其次,腾讯要成为一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服务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企业,让腾讯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源源不断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更丰富;再次,腾讯要成为一家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企业,凭借“正直、尽责、合作、创新”的价值观,时刻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感,重视用户的体验,超水平地满足用户的期望。在他看来,腾讯对于社会、用户的责任和价值贡献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腾讯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问题。

在谈到为什么将正直排在腾讯价值观第一位时,陈一丹说:“我们希望我们的员工做人以德为先,正直是根本。”正直是一个很有宽度的词语,既有公正、正义、诚信的内涵,也有尊重自己、别人、规律和制度的内涵。“在企业的‘正直’很简单,就是员工做事做人都出于公心,出发点是为了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为了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虽然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但企业社会责任离深入人心确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中,优秀企业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企业群体,以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由于中国互联网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作为互联网企业,经常碰到很多法律前沿的问题。学法律出身的陈一丹说:“作为互联网行业领先的企业,因为积累的法律实战问题和案例很多,看到的行业需要法律规范的地方有很多,应该有责任去代表行业或联合行业,主动积极地就各类法律前沿问题同各级司法机关进行探讨和交流,积极呼吁加强网络环境下各项法律完善或法律保护,促进互联网法律环境的健康完善。”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一个比较低调的公司,随着企业不断成长,在求发展过程中如何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是马化腾关注的重点。

随着腾讯实力的强大,马化腾明显感到能力越强,担子越重,责任也越大。腾讯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企业,它和非常多的合作伙伴、企业、社会、政府、用户息息相关。马化腾说:“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股东负责,或者为投资人负责,或者为员工负责,更重要的是要为用户、社会承担起重要的责任。”

随着2006年马化腾启动腾讯慈善基金会以来,腾讯已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马化腾希望腾讯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希望带动行业、社会其他有能力去投入的企业做得更多,能够一起为中国的高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h3>附录 让我们一起感受“大回响,大影响”</h3>

尊敬的各位用户、腾讯网的合作伙伴们:

大家好!

在过去的2006年,美国的《时代》商业周刊将“2006年年度风云人物”颁给了“YOU”——全体网民。可以说,这是整个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不仅标志着互联网融入传统社会的完成,也标志着以网络为代表的平民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多元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打破了地域界限,证明了天涯只是咫尺;网络超越了国界、民族、宗教,建造了人类最大的新群体势力。每一个国家的“YOU”,都有斑斓色彩,拥有不同的网民生态、网络文化、网络生活,以及网民影响力。

每次上网,我都会和大家一样,看新闻、找资讯、贴BBS、写BLOG、体验网络购物,在网络上,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身处在这样一个时代,天天活在网上,潜在网中,每个网民都希望借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获得共鸣,并找到积极回应的人,找到一种在人群中被回应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而蓬勃的力量。作为服务最多中国网民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所希望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一方天地,一个为中国网民提供“大回响、大影响”的网络互动平台,因此今年腾讯网将“大回响、大影响”确立为最新的品牌口号!

“大回响、大影响”来自于很多普通网友给我们的震动。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超过15万的网友通过腾讯网向总理建言献策,关注国计民生;在2007年的除夕之夜,有近50万人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同胞通过腾讯平台观看春晚,与国内的亲友在线守岁,“合家团圆”;去年热带风暴肆虐我国湘南地区之时,十几万网友通过腾讯的平台踊跃捐款、奉献爱心;还有很多的腾讯用户自发组织起来关注公益、关注环保、关注弱势群体,这其中有关注环保的QQ义工、关爱青少年成长的QQ母亲、关心社会发展的QQ两会群,倾心教育事业的QQ老师;更有更多的网民每天都在通过腾讯的平台进行着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进行着情感的沟通,传递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不仅代表了未来,还代表了主流的价值观念,他们在传递着他们自己的“大回响、大影响”。

“大回响、大影响”来自于互联网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从去年开始,博客、视频网站、交友网站等众多web2.0的概念就成为全球互联网产业的热点。作为互联网上内容的使用者和创造者的千千万万个网民,推动网络进入了社区化的时代。多元化、个性化、强调原创和交互成为社区的显著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些社区中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干,有效地激发自己的潜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见。

社区化的道路代表了产业发展的趋势,而由社区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将推动产业的发展。可以预见,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注意力经济”、“服务体验经济”后,将进入“影响力经济”时代。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未来中国的互联网也将更多地与传统行业深度整合,体现互动平台的价值,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始在网络中和他们的用户建立健全的品牌关系。腾讯本身也是这种趋势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目前,已经有很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企业开始尝试利用腾讯的平台与消费者进行线上品牌沟通。“大回响、大影响”的力量将帮助产业融合,为社会创造价值。

“大回响、大影响”也来自于腾讯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腾讯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在过去8年的发展道路当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们给出了三个答案:

首先,腾讯要成为一家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腾讯目前有超过2.3亿的活跃账户,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荣耀,也是压力,这就不断地要求我们承担起更多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依托自身的网络平台和资源优势,促进社会和谐繁荣;其次,腾讯要成为一家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企业,让腾讯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源源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更丰富;最后,腾讯要成为一家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企业,要时刻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感,重视用户的体验,超水平地满足用户的期望。

正是在这样的期望下,腾讯开始逐步明确并清晰企业的发展战略。从1998年腾讯QQ第一次开始吸引用户的关注,到今天,腾讯进一步打造出拥有2.3亿活跃账户的即时通讯服务QQ、中国流量第一的互联网门户qq.、5700万活跃账户数的QQ个人空间、271万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的QQ游戏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在线生活”的理念,细分了网民对于资讯、沟通、娱乐和商务的需求。而“大回响,大影响”,也正是表明了我们对用户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表明,腾讯将更加重视网络的汇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对于用户的价值。

网络的空间是无穷的,网民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腾讯愿意与全体用户以凝聚2.3亿的个体之力来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进程,以释放2.3亿个体的汇聚之力来展现每个网民的个性力量。让我们一起“大回响、大影响”,构筑一个全面汇聚文化观念的互联网和谐社区。

让世界回响希望,让生活演绎精彩!

<span class="right">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2007年4月)</span>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二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玩出来的生产力

马化腾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随便弄着玩的那个叫OICQ的小玩意,日后会成长为互联网的“大鳄”。从深圳大学的高才生,到网络公司的工程师,马化腾一度是互联网行业内的“票友”。正是这种“玩票”心理,“一不小心”玩出了一个“QQ帝国”。

<h3>第一节 深圳大学的高才生</h3>

20世纪六七年代,祖籍广东潮州的马化腾父母响应中央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艰苦的海南工作。1971年10月,他们的小儿子马化腾出生在海南岛。

马化腾全家在海南的时候不仅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设施和书籍更是缺乏。马化腾从小喜欢《天文爱好者》,尽管当时马父一个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但儿子喜欢的书刊,马父一直坚持订阅了20多年。

马化腾父母对马化腾姐弟的教育特别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为人正直,而且要“夹着尾巴做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马化腾从小养成了低调行事的习惯。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跟着追赶经济大潮的父母从海南迁到了深圳。从小就对天文很感兴趣的马化腾刚到深圳时,就看中了一款900多元的天文望远镜。马化腾父母当时每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元,父母没有同意儿子的“奢侈”要求。后来,马化腾的母亲偶然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日记中写道:“我想买个天文望远镜,但老爸老妈不让,未来一代科学家就这样被老爸老妈扼杀了。”马化腾的父母商量后,觉得不能就这么“扼杀”了未来的科学家,一咬牙凑钱买下了那架天文望远镜。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化腾开始面临高考。他对天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曾多次表示要报考天文学专业。父母劝他“天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还是报个实际点的专业。在家人的劝说下,马化腾在1989年的高考中,以高出重点线100多分的成绩,报考了建校不过6年的深圳大学。深圳大学,即将成为马化腾腾飞的起点。

1983年5月10日,深圳大学正式成立。同年9月27日深圳大学开学,第一批210名本科生到校上课。从筹办到开学,仅用8个月,速度之快国内外罕见,深大也由此被当时来深圳视察的邓小平誉为“深圳速度”。

深圳大学建立之初,实行了非常符合深圳这个新兴城市气质的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和尝试:在全国最早提出“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率先推行学分制、双学位制、勤工俭学制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深大的在校生已达2.4万人,综合了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

2006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曾发布《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调查报告》,并依此推出了“中国高校富豪校友榜”,前十名中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传统名校,而深圳大学则与南京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并列第九。报告中特别指出:“深圳大学的实力令人关注,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内充分利用了自己身处国家经济特区深圳的地域优势,在杰出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超越众多老牌院校。”

正是在改革创新思想的指导下,深圳大学培养出了许多“人物”。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红豆公司的董事长周海江都毕业于此,马化腾更在深圳大学的“名人榜”上再添一笔。

作为改革开放的潮头,以计算机配件为代表的电子加工业已经逐步成为深圳工业的主流。马化腾就读的专业正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新兴的深圳大学让他有机会更早地接触到计算机。

马化腾在刚进大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考砸了,那件事让他明白了学习不能光靠小聪明,还要打好基础。他曾透露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而在89届深圳大学的老师们回忆,当年马化腾笔试还不错,只是机考成绩不理想,综合成绩还不至于说“砸锅”。

求学的四年中,马化腾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大学期间,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准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甚至经常为学校计算机维护提供不错的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第一代黑客的马化腾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市场意识: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他娴熟的计算机技术能轻易解决掉普通的电脑病毒,学校电脑室的老师们也经常请教这位学生,马化腾便以清除机房机器中的各种病毒为条件来换取上机的时间。有时为了能有更多的上机时间,马化腾干脆将电脑硬盘锁住,弄得学校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

因为有了比常人更多的机会,兼之自身的努力,马化腾的计算机水平稳步上升。他每年的考试成绩都能排在前五名,马化腾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天文所没有的乐趣。

在度过了快乐充实的四年大学生活后,1993年,马化腾大学毕业,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h3>第二节 工程师的第一桶金</h3>

1993年,大学毕业的马化腾仍不愿意离开深圳,他决定继续留在深圳发展。很快,马化腾进了一家叫“润讯”的公司,成为一名电脑工程师。

润迅公司成立于1990年,最初是经营寻呼的,是90年代深圳乃至中国通讯产业的一颗明珠,其“一呼天下应”的广告至今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90年代初,对传呼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事这一行的企业一般都有相关的背景。由于相对垄断,中国最早的这批寻呼企业过的简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马化腾就是在润迅正处在天堂般生活的时候,加入进来的。

马化腾最早的职务是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拥有娴熟计算机水平的马化腾很快适应了工作,他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做到了润迅公司开发部主管。

升为主管的马化腾始终对互联网情有独钟,于是他向润迅公司提出利用互联网做无线寻呼业务,并开发出了一个系统。可惜的是,这并没有得到公司的支持。此时,马化腾已经有了自主创业的想法。

自主创业是需要资本的,马化腾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他需要的是资金。作为软件工程师的马化腾,他的第一桶金并非来自互联网,而是股市。

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为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是在特区深圳,炒股几乎成了“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马化腾回忆道:“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吃饭都不知道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在这种形势之下,工作不久后的马化腾于1994年跟随大潮进入股市,开始了自己的“股海生涯”。在炒股的同时,马化腾仍不忘老本行,他很快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大大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动态的股民们。

看着计算机被应用到实际中,科班出身的马化腾的学习力被激发了。“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早在1993年,马化腾的师兄史玉柱开发的“汉卡”软件已经红遍中国,巨人集团更是名噪一时。从史玉柱身上,马化腾看到了技术的力量。

于是,马化腾和几个朋友开始着手分析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的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风靡一时的“股霸卡”。股霸卡简单实用,一经推出,大受好评,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股霸卡的火暴,让马化腾的经济实力大增,在“股海”的搏杀更让他获益匪浅。沉稳而有耐心的个性,让马化腾在股市中如鱼得水。业界更是传闻马化腾曾经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马化腾迅速积累了百万资金,这为马化腾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那时流行的一句话是:“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刚起步。”这时候不到30岁的马化腾已经开始“起步”,初显财富新贵的“霸气”。

在赚钱的同时,马化腾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信息的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那该如何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

股霸卡的成功,让马化腾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马化腾的“实用主义软件”的概念开始出现,“实用”成为马化腾后来在软件市场上寻找商机的第一理念。马化腾开发的股霸卡,是能够联网显示即时信息的。这一创造更让他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马化腾在经历“股海”洗礼时,没有让自己的目光离开互联网。

<h3>第三节 慧多网的深圳站长</h3>

因为股霸卡的成功,马化腾不仅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其在互联网圈子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尽管如此,马化腾当时并没有着急离开润迅公司,沉稳是他的性格,他仍然不紧不慢地等待着时机。在股市的这段时间里,他并不是将互联网抛置脑后。相反,他更加痴迷于新兴的计算机事物,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投资建立的慧多网深圳站。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还存在着一个更早的体验网络乐趣的慧多网。慧多网,英文名称是CFIDO,诞生在1984年的美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

直到1991年的时候,有热心的网友在北京架设了国内的第一个慧多网长城站。一个站往往就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个MODEN。用户就是靠拨电话接通服务器,服务器就是那台电脑,然后下载BBS里最新的帖子,离线后看信、回信。回信的方式是将信息打包后,再拨号上传到服务器。慧多网是早期互联网网站的雏形,它的口号是“慧多网上不言谢”。意思是说:任何人帮助了你,你无须表示感谢,只需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就可以了。这个口号间接成就了慧多网的深圳站。

早期的网虫们都喜欢在慧多网上“冲浪”,这帮网络“先驱”是最早感受到网络的吸引力的。后来,他们也成为互联网的佼佼者,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马化腾已经在慧多网上挂了半年之久,他发现自己在这上面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也许是为了体现出慧多网的口号,马化腾决定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慧多网的乐趣,他毅然投入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搭建起慧多网的深圳站点,而他自己成了慧多网深圳站的站长。

马化腾在工作之余,几乎都泡在慧多网上。那时,马化腾的英文名字“pony”开始在慧多网深圳站有名了。马化腾开始真正忙碌起来,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虽然当时的网络并非遍地黄金,但众多志同道合之人汇聚一起,没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大家更能以诚相待。众多的网络英才便由此认识,马化腾很快结识了当时在BBS上混迹多年的丁磊。

此时的丁磊早已辞掉公职,南下广州淘金。1996年的时候,他在c上架设了一个名为“火鸟”的BBS,是广州有名的计算机高手。在深圳的马化腾很快和广州的丁磊混熟,两人私交很好,经常在一起喝酒,讨论以后如何进行创业。

同为1971年出生的两人英雄惜英雄,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的故事是一段佳话。“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

马化腾担任慧多网深圳站长一事,现在看来仍有“玩票”性质,其实马化腾是在“玩”中探索创业的方法。计算机出身,搭建网站,马化腾是想在“玩乐”中实践自己的诸多想法。

在多年之后,曾有媒体询问马化腾当年作为一名“超级网虫”,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是否基于一种玩的心态?马化腾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从一开始接触网络,我就知道它哪些方面是有用的。我是有目的地选择,并不只是玩。所谓的玩,是想知道这个东西为什么好,用户为什么会喜欢它,是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去尝试。”

正是基于研究的心态,马化腾做站长的时候就不会把自己当成一名简单用户。再次提及慧多网的站长经历,马化腾这样说道:“做慧多网时,我做到了站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网站。当时我就觉得很有用,觉得这个东西可以提供新的通讯方式。以前是4根电话线只能4个人同时用,现在是可以上万人同时访问互联网,我的舞台就大得多了。”

“超级网虫”马化腾在担任“马站”职务的时候,通过网友们的介绍,接触到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小玩意。

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使用ICQ,并成为ICQ的注册用户。

ICQ是英文“Iseekyou”的缩写,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寻呼机,所以ICQ也被人们称为“网络寻呼机”。在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个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因上网冲浪交流的需要而设计了ICQ后,这个被形象地称为“网络寻呼机”的软件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卷走了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心。

这个“网络寻呼机”制造得不错,三个犹太小伙子还因此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定名为Mirabilis,正式向人们提供ICQ服务。最后他们以近3亿美元的价格将ICQ出售给全球最大的网站之一——美国在线,这不过是1999年的事。

ICQ改变了这三个犹太人的命运,远在中国深圳的马化腾也被这个看似不怎么起眼的小工具影响了。

<h3>第四节 从ICQ到OICQ</h3>

1998年,一直在润迅工作的马化腾,被内心的创业想法冲击着。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创业的资本已经具备,马化腾手中已有了百万的积累,已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他要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爱好和热爱的行业中。

很显然,“马站”是热爱互联网的。当时身为润迅开发部主管的马化腾却不得不面临着痛苦的抉择,作为开发主管,因为市场的需求,公司要求马化腾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寻呼业务上。而马化腾基于对市场的了解,认为应更侧重于互联网方面的相关开发,由于当时寻呼业的火暴形势,马化腾的建议没有引起润迅的重视。

作为ICQ的早期用户,马化腾看到了这个“网络寻呼机”的发展前景。于是他提出关于开发类似ICQ软件的提议,润讯高层对此却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个小东西有任何前景。后来有一位润讯的中层干部曾透露:“在当时的讨论中,有人说:‘这东西究竟是收钱还是不收钱?如果不收钱,我做它来干什么?’”当时多数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并没有认识到,客户远比现金收入重要。

道不同不相为谋,随着自己建议的被否定,1998年10月,马化腾毅然离开润迅,从此马主管的身影便在润讯消失了。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已经深刻认识到互联网价值的马化腾准备自己创业,但唯一让马化腾感到担心的就是做互联网软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在互联网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由于资金紧张,丁磊将自己写出的网易免费邮箱系统及163.域名以119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广州的飞华网。

这个消息对于仍举棋不定的马化腾而言,起到了推动作用,马化腾似乎看到了中国互联网未来的走向:网络必然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潮流。于是,马化腾决定投身互联网行业。在今天看来,马化腾当时的决定尽管有着一定的风险性,但无疑是明智的:随着手机的兴起,寻呼业务迅速走向了衰落。

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和自己的大学同学张志东一同创办了腾讯,公司注册为“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腾讯”这个名字带有很强的公司定位含义,就是做有关互联网与通讯方面的业务,“腾”表示信息跳跃的一种方式。

最初腾讯的目标是研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功能是让用户可以不必拨打长途电话,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信息发送到寻呼机上。实际上,在创建腾讯之初,马化腾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所有的判断是来自他5年的网龄和职业经验。

回顾腾讯的整个发展过程,马化腾自己认为是“很简单、很平常”。但“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腾讯初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的腾讯公司是个十分寒碜的“小公司”:连马化腾在内才3个人。其创业资金全部来自马化腾和张志东多年的辛苦积累,腾讯成立之初,马化腾根本没想到要争霸天下,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活下去”。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他们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总之,什么业务只要有都去接,公司看上去更像个杂货铺。

这时的马化腾仍念念不忘ICQ这个小玩意,作为用户他一直觉得ICQ很不错。当时,手机的普及率很低,“大哥大”是大富豪的标志,即使有个BP机也是相当拉风的。马化腾觉得ICQ能够在电脑上提供即时信息功能,这个就像是BP机。他认为,ICQ可以做PC机之间的传呼机。但ICQ有个很大的缺点,ICQ没有中文版,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马化腾就想做一个中文的ICQ。

很快,马化腾模仿ICQ的中文网络寻呼机诞生,他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OICQ。1999年2月,腾讯推出了“寻呼软件”OICQ,名称不过在“ICQ”的基础上加了一个“O”,意为“Open”(开放的意思),谐音仍取和ICQ相近的意思“Oh,Iseekyou”。

从当时来看,OICQ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创新,完完全全是马化腾基于ICQ的一个翻版。马化腾自己都表示,那时候公司忙于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别的,OICQ不过是他的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

当然,这个“副产品”OICQ并非完全照搬ICQ,马化腾也不是简单地将其汉化。从用户的体验角度入手,在将ICQ汉化的同时,马化腾还是做了一些小改动。虽然OICQ脱离不了ICQ的痕迹,但技术出身的马化腾,很快发现了ICQ的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录,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

马化腾将前后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并编写了一套服务器终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如此一来,无论OICQ的用户在何处登陆,其用户信息始终保存在统一的服务器终端,不用担心以往添加的好友会丢失。而且OICQ一诞生,就具备离线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它甚至还提供个性化的头像。

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异,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当互联网通过网吧形式在中国全面铺开,把信息存储于服务器而不是用户电脑的特色,让OICQ成了每台电脑桌面上的必备软件。

无心插柳柳成荫,马化腾的这个无心之作却成就了腾讯的“传奇”。

<h3>第五节 卖不掉的“小企鹅”</h3>

2008年,在香港上市四年的腾讯市值已经超过百亿美元,腾讯已成为互联网行业最具有竞争价值的企业。但恐怕没有人想到,马化腾最初制造出OICQ的唯一想法不过是等它成熟后卖掉套现。

时间又回到1999年,随着网吧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OICQ独特的离线消息功能和服务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实用性上要比只有本地保存功能的ICQ更受用户欢迎,OICQ已经开始走进大众的网络生活。但OICQ当时没有直接为马化腾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甚至还给马化腾带来不少麻烦。当时的互联网精英们也根本看不起这只“小企鹅”,认为整天摆弄这么个小玩意的马化腾不会有太大出息。

马化腾曾经把OICQ作为项目给中华网看,但后者说要到3万用户时才买。当时马化腾心想:3万用户得做到什么时候?马化腾自己也不知道OICQ的市场潜力会有多大,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OICQ放到网上供用户免费使用,这个不被人看好的OICQ在1999年的11月就发展到了100万用户。OICQ的良好表现让马化腾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但是,大量的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在使马化腾兴奋的同时,也让他难以支撑。因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让开“杂货铺”为主的腾讯感到巨大的财务压力。当时既没有资金更新设备,腾讯的工作人员也快发不出工资了,马化腾不得不拿着OICQ出去寻求融资。

然而,运营商的态度一点也不积极:ICQ此时正“风行天下”,运营一个新的聊天工具风险太大,赢利才是他们追求的根本。在国内寻求融资无望的情况下,朋友们开始劝马化腾卖掉OICQ。马化腾对OICQ的信心也开始动摇,他开始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进行了实质性谈判。

从当时的互联网发展情况来看,马化腾的想法无疑是明智的,他这个“小小”的腾讯公司最初的侧重点根本不在OICQ上。要想让公司存活下去,卖掉OICQ这只“吃钱”的小企鹅,对于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公司来说是活命的最佳出路。如此一来,马化腾似乎铁了心要把这只看起来傻乎乎的小企鹅处理掉了。当然,OICQ毕竟是自己的“孩子”,马化腾给自己定了一个底线:OICQ不能低于100万出手。

即便如此,马化腾发现该如何卖掉自己的产品也比写代码难得多。这是一门需要重新学习的课程,马化腾不得不咬牙“补课”。在研发出OICQ之后,由于不懂市场运作,马化腾拿着OICQ出去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马化腾成功之后仍不忘当初的辛酸。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每当进行到实质性阶段时,对方公司却“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计100万的底线,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

随着OICQ用户的继续暴增,马化腾反而愈发地陷入困境之中。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马化腾的言语中仍有些无奈:“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计算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

如果不是看到好友丁磊的网易拿到了风险投资,不堪重负的马化腾最终很有可能60万就处理掉OICQ。网易获得风险投资让马化腾意识到了互联网的价值,他开始意识到OIC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间。马化腾最终决定不卖OICQ了,“我们决定自己‘养’下来”。

自己养下来,就得需要有足够的资金,OICQ这只小企鹅也得“吃饭”。为了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和几个合伙人开始“疯狂”地寻找风投。他们一共做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却大多是石沉大海。

1999年的深圳高交会挽救了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马化腾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腾讯找到了活路,OICQ这只企鹅将不再饿肚子。

“当时我问马化腾,你的公司凭什么值这么多钱?”最早向腾讯投资的IDG合伙人之一林栋梁后来回忆说,“马化腾就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性格温和的马化腾也会说出这样的“狠话”,足见当时的腾讯已经面临很大的困境。

当腾讯2004年在香港上市后,马化腾这样评价自己当年的经历:“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OICQ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h3>第六节 崛起的QQ帝国</h3>

刚推出OICQ时,马化腾还担心与ICQ等同类即时通讯软件的竞争。到2000年4月,OICQ的用户达到500万的时候,马化腾才松了一口气。他认为OICQ总算进入正轨,能够产生消费惯性,带动用户数量发展。这个时候,马化腾的想法也开始多起来,他开始看清腾讯的未来之路,他有信心将腾讯做大。

从他为个人用户设定的OICQ口号就可以看出,“别Call我,Q我”,马化腾的“野心”随着OICQ的发展而膨胀。

腾讯的真正崛起开始于2000年。

马化腾需要OICQ给腾讯带来利益,首先想到的是在OICQ上做广告。腾讯是世界上第一个在ICQ上做广告的,AOL的ICQ是在腾讯推出广告之后的几个月才效仿的。如今,腾讯的广告每日10亿次的显示量和每日100万次的点击量是任何网站都不敢想象的。广告商按照包月制在腾讯上做广告,要是按照显示或点击次数,就没人支付得起了。如果按日点击量和日显示量计,目前腾讯已经成为全国网络广告的最大载体。

但2000年刚刚起步的OICQ远没有如此强的实力,当时OICQ给腾讯带来的广告收益不足以令马化腾满意。马化腾需要再想办法,于是他想到与运营商合作,这一次腾讯真的要腾飞了。

2000年8月,马化腾与广东移动签了一份合作协议。通过网络与移动的互通,使腾讯的用户能和广东地区的移动用户通过“移动QQ”和手机短信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互通。当时短信服务刚刚推出,运营商非常需要有合作伙伴来促进这个业务。在此基础上,马化腾又再跟其他几家运营商合作,“移动梦网”正式推出。如果没有当时与其他运营商的合作基础,马化腾与“移动梦网”在政策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走到一起恐怕还得多费周折。

移动梦网计划彻底激发了腾讯在无线SP市场的商业潜力,马化腾由此找到了除广告之外的第二大利润来源。在与传统通讯合作方面,马化腾带领腾讯走在了世界即时通讯发展的前沿,他甚至开拓了即时通讯发展的新思路。

学习与创新,给马化腾带了丰厚的利益。2000年在与广东移动的合作中,腾讯实现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马化腾开始扭亏为盈。此后,马化腾相继推出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及付费QQ会员制,继续扩大腾讯的业务范围。其中,腾讯的品牌外包更是互联网企业的一种极大创新。

QQ卡通品牌的外包是与广州市东利行合作的,东利行原本是一家生产、销售服饰、礼品和玩具的外向型企业。其固有的渠道和制造优势,结合QQ品牌优势,QQ卡通专卖店迅速扩大到120家。除了QQ卡通玩具、服饰之外,他们还推出独立的衍生品牌——Q-Gen,放大QQ的品牌外延,纵深发展服装产业。在合作模式上,腾讯收取10%以上的代理费分成,而当时著名的卡通形象ty的代理费也不过是5%。

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投放广告,以及腾讯的会员增值服务和腾讯的品牌外包,马化腾和他的腾讯迅速腾飞。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2002年腾讯的净利润是1.44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0倍多;2003年,腾讯的净利润为3.38亿元,比2002年又翻了一番多。

2004年6月16日,腾讯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马化腾第一次如此高调地引起众人的关注。同年,腾讯公布2004年业绩财报,腾讯实现营业额11.44亿元,同比上升55.99%;实现净利润4.46亿元,同比增长38.6%。

2007年9月19日,港股市场出现井喷,恒生指数一举突破25000大关。受利好消息影响,腾讯的股价一度涨至45港元,创下上市三年来历史新高,市值突破798亿港元(约102亿美元)。

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回顾历史,腾讯帝国的崛起经历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刻:2000年6月,腾讯QQ注册用户的数量高达1000万;2002年3月,该数字增长了九倍,达到1亿;仅仅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腾讯QQ的注册用户数量再翻一番,突破2亿大关;到2007年,腾讯QQ注册用户总数达到6.471亿,其中活跃用户数多达2.732亿;到2008年3月,腾讯QQ的注册账户数已经超过7.834亿,活跃账户数超过3.179亿。小企鹅几乎遍布全中国,马化腾的口号“别Call我,Q我”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更有突破,现在的流行语是:“今天,你Q了吗?”

在腾讯的2006年的全年财报和第四季财报中显示,腾讯净利润10.6亿元,远超过百度、新浪、网易、搜狐,成为中国赢利最好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已成为真正的QQ帝国。然而,这些却都是马化腾“玩”出来的。

马化腾为人低调,他的名字远没有腾讯的小企鹅有名。那只胖胖的小企鹅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腾讯的形象代言人,而马化腾是当之无愧的“QQ之父”。

在马化腾看来,无论是公司的名称,还是QQ小企鹅,都是“偶然”所得的。当然,腾讯的崛起不是“偶然”,更多的是“自然”。当别人不把OICQ这个小玩意当回事的时候,它却在不经意间“自然”地成长起来,这一切连马化腾自己都始料未及。

“网上很多的新体验我都会使用。”正是凭着这份好学与骨子里的“不安分”,马化腾“玩”出了新意,“玩”出了价值,更“玩”出了互联网的传奇,正如马化腾所说的:“其实,‘玩’也是一种生产力。”

<h3>附录 腾讯在“一横一竖”中构筑未来</h3>

《东方企业家》:腾讯在未来的业务方向上将有哪些创新性的设计?如何保证在产品和服务渐趋多元化的同时,不会丢失核心竞争优势,且不断强化之?

马化腾:腾讯未来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发展并完善体现社区化和互动性网络人际平台;进一步凸显个人信息处理的功能;更加强调互联网应用的整合,尤其是与无线互联网资源的整合,3G机遇的融合;即时通讯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传播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价值诉求也是即时通讯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今天,腾讯的目标就是要搭建这样一个网络生活的平台。大家都知道,腾讯公司是从专注于互联网即时通讯起家的,从我们熟悉的QQ,到企业级的RtX,这套完整的即时通讯产品线是我们的基础,也是一个纵向的核心。同时在横向方面,我们经历了一年时间的不断完善,极大扩展和丰富了我们的qq.门户网站。

未来,在深度整合的基础上,腾讯将采取“一横一竖”的业务模式,原有的即时通讯工具和门户网站将从两个维度叠加包括MMS、AP等在内的无线增值服务;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互动娱乐服务,以及包括多媒体、音乐、电子杂志等在内的网络内容服务,和包括B2C、C2C、拍卖在内的电子商务。这种布局可以服务更多用户量,搭载更前沿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扩展更广泛的网络增值业务,实现更多的用户需求。

《东方企业家》:从目前运营情况看,腾讯所采取的所谓“一横一竖”业务模式的市场前景如何?

马化腾:企业发展必须顺应环境才能有广阔的空间,要说腾讯业务模式的市场前景,首先需要了解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的成熟,互联网服务商开始为最终用户提供越来越多优秀的服务项目。在个人消费市场,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娱乐体验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主流;在商用市场中,要实现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人与企业的互动、人与服务的互动,这个市场正方兴未艾。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正在超越单纯的吸引眼球和注意力,开始真正思考并实践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多媒体音视频技术和网络海量资源去为用户创造价值,开始关注用户的感受和体验,为用户提供适用易用的一站式服务,互联网经济的回暖正标志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与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几年来,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是:用户的成熟和技术的进步像两驾马车一样驱动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互联网自身的崭新服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上网目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正是基于这种多元化的应用环境,深度整合将成为互联网产业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代表了互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体现了互联网作为媒体平台、沟通平台、交易平台和增值服务平台间的资源共享模式,以及相互结合所激发的价值。

相信腾讯的业务模式顺应了互联网深度整合的趋势,当这种整合愈加深入的时候,顺应这种趋势将使互联网应用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将迎来雪崩式的增长。那时,网络生活化将会跃然而出,成为一个必然。

《东方企业家》:网络是发展极为迅速且业务模式相对比较容易被复制的行业,要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无疑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化腾:其实除了网络,大多数行业的业务模式都容易被复制。因此,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保持核心竞争力。庞大的用户数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而坚持以“用户价值”为中心一直是我们的核心发展战略。腾讯会坚持一贯路线,深入挖掘用户在娱乐和应用方面的需求,不断加强本土化应用和突出优势。

《东方企业家》:网络公司在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微软)时,通常存在着3种命运:被彻底打败、被对方收购,或者依附于其他巨头。腾讯何以超越这一宿命?

马化腾: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是值得尊重的,正是高素质的竞争对手的存在才促进了我们更快地成长。目前其实有很多网络公司在独立良好地发展着,相信您所说的三种命运并不是一种宿命。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将是“网络生活化”的十年,是这个产业继续繁荣、攀登新高峰的十年,这会给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带来繁荣商机。腾讯会一直坚持自己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特点,树立互联网的一大品牌。

《东方企业家》:腾讯目前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是什么?最为担心的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

马化腾:腾讯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维持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赢利模式;如何搭建一个高效的、科学的管理平台和架构;如何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能够为员工提供发展舞台的企业文化氛围。而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实还是自己。成为一个优秀公司并不难,然而要成为一家卓越的公司不容易,优秀往往是卓越的敌人,超越自身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和超越,实现“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的愿景。

<span class="right">《东方企业家》杂志2005年9月专访马化腾节选</span>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三章 寻找新蓝海,拷贝就是学习力

从OICQ到QQ,从即时通讯软件到门户,从纯娱乐工具到商务办公……马化腾不断开疆辟土,腾讯进入一个又一个新领域,也创造出很多商界“神话”。马化腾从未停止寻找蓝海的脚步,拷贝就是学习力,马化腾并非限于模仿,创新也是他的法宝。

<h3>第一节 OICQ变脸QQ</h3>

2000年,马化腾的OICQ已经占领了中国即时通讯90%以上的市场。但是,福祸相依,马化腾的麻烦其实早已“潜伏”起来。

早在1999年8月和9月,美国在线(Ameri On Line,简称AOL)就两次给腾讯发来律师函,信函中称ICQ是AOL的注册商标,任何在名称中使用ICQ字样的同类软件都有侵犯AOL商标使用权的风险。而马化腾在1998年11月注册的oiet以及1999年1月注册的oi两个域名均侵犯了AOL的知识产权,AOL要求腾讯给OICQ改名,否则将诉诸法律。

然而,这些并没有引起马化腾的足够重视。他认为自己注册OICQ域名的时候,AOL并没有在美国境内注册“OICQ”,更谈不上在中国注册了,所以他觉得自己没必要理会这些。很快,到了2000年3月3日,AOL正式向全美仲裁论坛(NAF)递交起诉书,并以律师函通知腾讯向NAF提交域名争议答辩书。

随后,腾讯及时进行了答辩,并私下与美国在线进行了多次交涉,但腾讯还是没能逃脱失败的命运。2000年3月21日,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oi和oiet域名归还美国在线。

正蓬勃发展的腾讯公司,在十分突然的情况下,不得不将oi域名易主。2000年的一天,几十万腾讯用户在没有受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纷纷掉线。这不是一次技术故障,而是腾讯有意的行为。用户再在浏览器中输入.oi的地址名,只会跳转到ICQ的主页。

眼睁睁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马化腾第一次品尝到失意的滋味。马化腾在无奈之下,只好放弃使用oi的域名,暂时启用新域名——te.及te.。此后两年时间,腾讯一直以te.域名作为其主要网站入口,直到qq.的出现。

对于oi的改名,腾讯公司对外称“改名是我们主动的决定,没有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干扰。目前还是过渡期,各项对外业务依然用OICQ的名字。到2001年稍后时间会完全改过来”。

为避免再次受困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问题,马化腾带领着腾讯做了一系列的改变。2001年3月,腾讯推出最新测试版OICQ2000Build0325。这次“OICQ2000”直接更名为“QQ2000”,而且以往OICQ的各种可爱卡通头像也进行了更新。登录腾讯的网站,也会发现所有OICQ文字均已经被QQ所代替!似乎在转眼间,OICQ从网上蒸发。

在0325版本之前,OICQ2000一直是腾讯即时通讯软件的正式名称,QQ不过是网友对OICQ的一种昵称,不料一夜之间却成了OICQ正式的新名字,让人感觉颇为意外。不过,QQ听起来更亲切、更可爱。

“信手拈来”网友的发明,马化腾简单地“拷贝”了一下,就将腾讯和ICQ之间的冲突化解。最重要的是,腾讯的原有用户几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除了那次集体掉线事件外,腾讯的用户们似乎根本不在乎腾讯的“小企鹅”是叫“OICQ”还是叫“QQ”。选择“QQ”让一切顺理成章,马化腾长舒了一口气。毕竟,才起步的腾讯“稳定压倒一切”。

马化腾的此次“变脸”还算及时,因为随后的一些事实证明了他在面对知识产权时的“主动决定”是正确的:2001年2月,AOL时代华纳与香港华娱电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腾讯要想继续使用OICQ这个名字肯定是行不通了;而且,OICQ里有不少让用户选择的卡通头像,包括汤姆猫、史奴比、大力水手、Kitty猫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明星”又都属于美国迪斯尼公司所有。

马化腾一直在“免费”使用这些耳熟能详的卡通形象,却没有得到这些形象的所有者,比如迪斯尼的任何授权!以当时腾讯的价值,以上那些卡通形象的品牌价值加起来,只怕几十个腾讯都抵不上!而一旦这些卡通形象的所有者向腾讯提出索赔或者要求版税,马化腾将要面对的恐怕是一个足以让腾讯倒闭若干次的天文数字赔偿。马化腾及时让OICQ变为QQ,现在看来,实在是不得已的“高招”。

OICQ这颗“定时炸弹”总算是解除了,在AOL、迪斯尼等大举进攻中国市场之前,马化腾及时地解下了缠在身上的无形镣铐。在OICQ刚推出的时候,这些国外著名的卡通形象的确给腾讯争取到了大量的用户。只不过现在如果再接着用下去,很可能就“成也头像,败也头像”。

OICQ发展到2001年,其在国内同类软件市场上可以说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因此,无论是腾讯软件的改名也好,头像“变脸”也罢,都不会给它造成致命的损失。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马化腾才会果断出手,让OICQ成为“历史”,QQ从此傲视江湖。

<h3>第二节 “血战”qq.域名</h3>

OICQ“变脸”为QQ后,腾讯的用户持续增加,马化腾的腾讯发展之路看起来一帆风顺。然而好景不长,马化腾很快就发现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与腾讯业务极其相似的“QQ信使”、“QQ俱乐部”等网页,这些网页都来自于同一个域名:qq..。

在被美国人送上法庭之后,马化腾学会了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腾讯的利益。2002年12月,腾讯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提出对qq..域名的投诉。

投诉书中写道:原注册人,北京鼎扬科技有限公司杨某注册和使用域名qq..具有恶意,腾讯公司对QQ文字组合享有多种权利,被投诉人杨某应当将注册的域名qq..转让出来。

虽然被投诉人在网站内容上与腾讯QQ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还有利用QQ名称之嫌。然而,杨某注册的qq..域名时间要早于腾讯现有名称诞生的时间。

2003年1月16日,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组认定,此案争议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标志既不相同,也不构成混淆性相似,无法满足立案条件。专家组不支持投诉人腾讯的投诉请求,驳回其投诉,并一致裁定维持被投诉人杨某作为qq..域名注册人地位。

腾讯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落了个“当完被告当原告,败了原告败被告”的尴尬结局。马化腾自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004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下的二级域名全球开放注册。就在.开通注册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qq.被厦门注册商商务中国升级成功,注册人是原先三级域名qq.的持有者黑龙江数据通信局的刘某。

10天之后,腾讯才发现二级域名qq.被人抢注。继qq.域名被同行提前拥有后,qq.再次丢失,马化腾开始有些上火了。备受域名折腾的马化腾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于是,马上要求商务中国把刘某注册的qq.域名归还给他们。

在双方沟通过程中,马化腾坚持认为,QQ是经腾讯精心开发和推广的,已被中国网民所熟知的即时通讯工具,QQ已成为腾讯产品与服务的代名词,只有他们才可以合法注册,并享有qq.域名。

商务中国却认为,qq.成功注册,完全符合域名管理机关IC对于优先升级的条件规定。为了保护.下已经注册的三级域名,在正式注册.二级域名之前的一定期限内,IC允许三级域名持有者优先注册二级域名。而拥有三级域名QQ.hL.的刘某是在优先升级期间内申请注册二级域名的,完全符合规定。

这次域名纠纷,马化腾又输了。

眼睁睁地看着oi、oiet、qq.、qq.一个个离自己远去,马化腾有些“急眼”了。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坚定了要寻找到qq.这块最后、也是最坚实的落脚石。此时,qq.正静静地等待着远隔重洋的“小马哥”的召唤。

早在1995年,美国一位叫罗伯特.亨茨曼的软件工程师,就注册了qq.域名,并把它作为个人电影艺术网站入口使用。后来,罗伯特转行做商业咨询后,无暇打理这个网站,就把qq.这个域名放在国外拍卖网站登记待售。罗伯特似乎成心不想卖掉它,因为他开价200万美元,导致qq.一直无人问津。

所有与QQ相关联的域名,腾讯是一个都没有。是放弃,还是强力收购?无论怎么做,马化腾都得付出不小的代价。马化腾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腾讯已经陷入了域名“绝境”。

2003年3月,腾讯和罗伯特.亨茨曼取得联系,准备从国外高价购买qq.域名。

按照国际互联网上最著名的域名交易商GREAtDOMAINS的域名估价模式,域名价值由域名长度、商业价值和所在的顶级域名决定。qq.域名已经达到GREAtDOMAINS所评定的最高级别,估价大约在10~120万美元。

照这个价钱,罗伯特对于主动找上门的腾讯应该是不会心慈手软的。交易价格双方都没有对外透露,但肯定不会太低,每个人都明白马化腾此举是为了维护QQ品牌的放手一搏。于是,业界便有了腾讯1000万人民币收购qq.域名的传闻。

在这一系列域名“血战”中,马化腾和腾讯被折腾得够呛。不过,qq.域名的回购,不仅了却了马化腾的夙愿,让腾讯这只“小企鹅”找回了这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也为腾讯日后进入门户之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3>第三节 韩国虚拟穿衣游戏到QQ秀</h3>

腾讯内部员工都熟知马化腾有个经典的QQ秀形象,那是一个穿着发光牛仔裤、戴着黑色墨镜的刺猬头青年。如此前卫的装扮,当然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马化腾身上。但马化腾给人的印象是充满青春和活力,又有些叛逆,有人甚至说他是与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最相像的中国人。

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装扮,通过虚拟的QQ秀来展现,这是马化腾的一大创举。实际上,QQ秀的出现正是马化腾超强学习力的体现。

2002年的一天,腾讯产品经理许良在韩国考察时发现一个名叫Avatar的游戏在当地很受欢迎。在这个游戏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角色的造型,如发型、服饰、表情、场景等,而这些造型都需要付费购买。许良立刻想到,可以将虚拟形象引入QQ,让QQ用户通过虚拟形象传递信息。

许良和同事们做出了好几个创意方案,马化腾对他们的思路给予了认可,并表示:“腾讯必须创新,即使遭受挫折,也不走跟风复制的路线!”许良在对大量用户进行调研后一遍遍地修改方案,马化腾觉得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一个用户愿意花1~2元为自己的QQ增添服装和饰品的话,这个项目带来的收入就是天文数字”。

在腾讯公司内部,QQ秀也点燃了每个人的激情,“白天在办公区忙工作,晚上在咖啡厅玩头脑风暴”成为当时腾讯人主要的生活方式,马化腾更是联合服装服饰、手机、饰品公司共同开发了风靡QQ世界的QQ秀。2003年1月,QQ秀终于对用户开放。

2003年之前,QQ虽然取得较大成功,但腾讯的主要业务都是围绕无线增值展开。“QQ秀”等虚拟产品和服务的诞生,为腾讯打开了另一道门。腾讯又先后诞生了QQ空间、QQ宠物等虚拟产品。到2006年,这些虚拟物品的销售已经成为腾讯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QQ秀是基于QQ平台的虚拟形象设计系统。用户可以用Q币在QQ秀商城购买虚拟服饰、珠宝首饰、场景来装扮自己在QQ空间、QQ聊天室、腾讯社区中的虚拟形象。

在腾讯网站上花Q币如流水的用户中,相当一部分人正是寻求心理上的满足:追求个性的少年希望自己的形象与众不同,他们会选择周杰伦式的发型和表情;爱美的女孩则更愿意为会眨动的眼睛付费。马化腾显然洞悉了这些需求,或者说在引导用户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消费。

QQ秀从两三元到七八元不等,一身打扮少说也要二三十元。然而正是这些小打小闹汇集成腾讯的巨额收入,据2006年腾讯财报显示,2006年腾讯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上的收入为18.2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32.0%。

虽然基于韩国的“穿衣游戏”,马化腾在QQ秀的再度开发和经营中充分体现了对用户心理的分析、掌握和利用,超越了简单的复制。

QQ秀在卡通形象基础上,更增加了时尚青春形象,同时强化趣味性和社区属性,完全将时尚与娱乐融合在一起,马化腾在提升用户虚拟生活品质方面是下足了工夫。

QQ秀作为腾讯QQ软件的重要增值业务,在整个QQ帝国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互联网范围内最为成功的虚拟形象系统,QQ秀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亿万网民的神经。QQ秀在2007年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5亿,每个网民,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要见到自己或好友的QQ形象。

马化腾知道QQ秀作为腾讯用户个人形象的展示平台,需要不断地完善。他在已有的经典版本基础上,不断升级,将华丽、个性、时尚同特性完美结合。当前我们已经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现实世界里潮流服饰的版本,还为诸多服饰品牌预留了虚拟店铺,用户可以在其中寻找到全品牌、全系列与现实并无两样的精美虚拟服饰。QQ秀、服装品牌、时尚杂志,三者的融合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

QQ秀的不断升级,也可以看出马化腾在开始尝试延伸腾讯用户群的年龄段。QQ秀新增的时尚青春形象,直指白领市场,使一些从学生变为职场白领的用户也随着QQ一起长大。

从某种角度而言,QQ几乎可以代表整个互联网,网民可以通过QQ享受到几乎任何一种互联网服务。而QQ秀作为互联网虚拟生活的自我形象,是用户自身的代表。将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表现得很好,不仅个性十足,还具有成长性,马化腾让用户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即使拥有互联网市值第一的公司,马化腾并没有躺在QQ巨大的成功上裹足不前,而是依然保持了创业公司随时关注用户,与用户成长紧密相连的创新激情。

马化腾在QQ秀刚出来后,又找到一些著名的手机和服装公司,如诺基亚和耐克等国际知名公司,让他们把自己最新款的产品通过QQ秀用户来下载。QQ秀由这些公司提供服饰设计、手机等多种产品,迅速风靡互联网世界。

马化腾说,QQ秀这块业务的增长速度很快。已有超过40%的用户,进行了购买。马化腾知道,只要每个用户愿意花1~2元钱的话,QQ秀的收入就十分惊人。马化腾独到的眼光再次为腾讯挣到了钱,2004年的前三个季度,腾讯赢利达到3.28亿元。

马化腾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领导,不仅学习韩国的虚拟穿衣游戏,他更向许多大公司学习成功经验。除了QQ秀,马化腾还“学习”新浪推出QQ短信和QQ铃声,“学习”网易推出交友业务——QQ男女。

2002年,“腾讯正式推出了QQ交友中心……”当这条系统消息一在QQ上发布,立刻受到了QQ一族的极大关注。

QQ交友中心又称为QQ男女,起源于网易的交友中心。马化腾在看到网易的交友中心后,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模式,于是他毫不犹疑地“学习”网易,推出了QQ交友中心。从核心内容来看,QQ交友与其他的网上交友中心类似——建立一个内容广泛的用户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有照片、联系方式、个人介绍、交友倾向、情感随笔等资料供用户查询。但是QQ交友中心紧密依托QQ及其增值服务,有超过数亿QQ用户做基础,具有很多其他交友中心不具备的优势。

马化腾相信,有了QQ秀、QQ短信以及QQ交友,QQ族们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Q”得更爽。

<M,进军商务办公</h3>

2004年元旦前夕,马化腾推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te Messenger(简称腾讯tM)。腾讯一直主推的QQ和RtX两个即时通讯产品,分别针对个人和企业市场,而腾讯tM主要面向商务办公环境的个人用户。随着即时通讯市场的不断发展,马化腾的即时通讯产品定位也正不断走向细化。

中国即时通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腾讯QQ在中国市场上虽占据龙头地位,但是微软MSN等产品凭借其简洁的界面,无广告骚扰等优势正在不断蚕食腾讯QQ的市场。尤其是在商务办公市场,不少人正逐渐向MSN转移,而网易泡泡、朗玛UC等国内的即时通信软件同样也是紧追不舍。尤其是网易泡泡,推出免费发短信等备受欢迎的业务。

马化腾自2003年开始动作频频,不断改进和丰富腾讯产品。从tM的定位和产品的特色看,显然是马化腾感受到了MSN以及网易泡泡等其他即时通讯软件的压力而作出的应对之举。

首先,马化腾推出了QQ2003,将原来的腾讯QQ软件做了很大程度的升级。不仅界面漂亮很多,也集成了很多的增值业务。虽然有借鉴微软MSN的痕迹,但是QQ2003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应。而RtX由于针对中小企业市场,这一产品还没有取得广泛的市场认同。而QQ的个人娱乐气息又太浓,在商务市场上有点不合时宜,而且很多公司都已经封闭了QQ的端口,使得QQ逐渐远离了商务人士,而这一人群显然是能带来收益的用户。

接着,马化腾推出了腾讯tM。这一动作意味着腾讯意欲收回商务办公这一“失地”,其特性也有明确针对性。

tM目前仍是免费软件,界面风格朴实,侧重熟人间的沟通和联系,主要面向商务办公环境中有IM使用需求的用户。

在功能上,tM弱化了娱乐、休闲的内容。使用上,tM需要用户首先将手机与腾讯IM系统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后,方可登陆并免费使用。这也意味着,用户的“好友”身份相对真实,方便用户进行熟人间的沟通。并且,还可以通过tM免费发送短信。由此可见,马化腾想得很周到。

从使用环境出发,tM在屏蔽其他用户的打扰以及获得更多行业信息方面进行了探索,推出了“智能秘书”免打扰和“公开名片”、“行业黄页”、“行业查找”等功能。

tM既然脱胎于QQ,自然保留了很多QQ的功能,同时穿上了商用的外衣,整体上是一个中西合璧的软件。tM显然是与QQ一体的,虽然tM没有QQ中一些好玩的功能,但是有些项目需要积累一定时间或者花钱才能使用,在商用IM领域,这样的增值服务还并不多。

通过扩展功能,看出了tM设定的人性化。在tM界面的底端,有一个tM小秘书,进行有意思的提示。通过它,还能把商务秘书、留言、备忘等项目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像通讯录、网络硬盘、网络黄页、天气预报等都很实用。尤其是通讯录、网络硬盘以及天气预报等。通过网络硬盘,可以跟联系人进行高速的点对点连接,便于大文件相互交流。问题是这个网络硬盘容量并不大,如果要增加容量,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算是tM的增值服务了。

tM很早就以门户网站的模式进行运作,提供娱乐新闻等资讯。在完善QQ功能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有意思的扩展功能,比如表情、通讯录、网络硬盘等。尤其是表情,可以当做内容提供商很重要的一个创作部分,成为增值服务。

tM系列是针对商务办公用户专门设计的即时通讯软件,一直凭借本身简约实用的商务功能以及腾讯家族的超强人气深受办公一族的喜爱。马化腾明确表示,腾讯非常看好即时通讯产品在商务领域的应用前景,今后tM将成为腾讯家族中与QQ同等重要的成员。

由此可见,马化腾抢占白领用户市场的决心之强烈。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MSN,反而加强了娱乐化而主动放弃商务市场,使得马化腾在商务办公即时通讯市场的路将有望越走越宽。

<mail</h3>

2005年3月,腾讯自成立以来首度爆出收购消息,被收购方是同样在中国有广泛影响的第二大邮件客户端软件商Foxmail。

Foxmail是中国最著名的软件产品之一,于1996年由张小龙创办,是为国人所熟悉的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不用登录网页就可收发电子邮件的Foxmail中文版,以其清新、友好的界面,实用、体贴的功能赢得了国人的喜爱。使用人数超过300万,英文版的用户更是遍布20多个国家。马化腾一举将其收购,显示进军邮箱服务的决心。

其实,早在2003年5月,马化腾就推出了QQ邮箱。当时,这一举动被看做是腾讯想要抢占免费邮箱的头把交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QQ邮箱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事实上,很多QQ用户也仅仅当这是QQ的一个功能而已,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

与此同时,网易、新浪、搜狐、tOM、21等各大电子邮件提供商各有自己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用户群,没有谁能占据绝对的优势。由于电子邮箱带来的收入和短信、网络游戏等增值服务相比并不丰厚,多数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基本业务,并没有付出很大的力量去抢夺市场。

但是作为一个定位为门户的网站,要想在互联网上取得一定的地位,邮箱用户的注册数已经成为一种非正式的标志。马化腾早已明确表示要将qq.打造成一个娱乐型的门户网站,因此qq.的邮箱也将是其江湖地位的一种标志。

在市场不断细分的情况下,马化腾希望能不断稳定和巩固自己的阵营,收购Foxmail无疑是其布局中的一步。马化腾的优势很明显,在即时通讯领域,除了微软的MSN已经无人可以和腾讯掰手腕了。借助其庞大的用户群,收购Foxmail后能给腾讯的邮箱服务带来一个新台阶。

自2000年5月腾讯QQ的在线人数突破10万以来,仅用了4年时间就达到了100倍的增长。而注册用户已经达到3亿多了。据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即时通讯服务正和电子邮件、搜索引擎、上网浏览资讯等网络应用一样,最大化地融入到了网民的日常生活中。

据《腾讯QQ全资收购FOXMAIL创办人团队将加入腾讯》披露:“QQ之所以将Foxmail作为第一个收购对象:一,加强QQ在用户桌面端的垄断优势;二,利用QQ现有的SP资源、收费渠道将Foxmail强大的用户群转化为收益;三,通过Foxmail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比如RSS等;四,Foxmail的股权结构非常适合被收购,不会遇到太大的谈判阻力。”

由于微软对OE的开发停滞,一度也给了Foxmail机会,但是最终Foxmail并没有表现出那种独霸市场的张扬气势。这恐怕也是张小龙选择投奔马化腾的原因所在,毕竟在腾讯的平台上,Foxmail能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即时通讯软件和邮件作为互联网通信应用的两个孪生兄弟,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优缺互补使用的。不少IM厂商也提供和自身eb邮件系统的捆绑,如MSN和mail,马化腾在致力发展即时通讯的同时,大力发展邮件系统,这也可以看到其打造一个大平台的决心。马化腾表示腾讯的定位是即时通信领域,腾讯QQ信箱的目标也不在或者并不仅仅在于电子邮件市场,而在于稳固QQ在国内即时通信市场的龙头地位并回击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即时通信软件开始发展的时候,与电子邮件完全是两个应用,毫无关联。ICQ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注册方式就是一串数字。脱胎于ICQ的QQ,其注册方式和ICQ一样。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邮件和即时通信这两种互联网上最广泛的应用,越来越有结合的趋势。由于网络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希望能及时获取电子邮件,把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软件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当初,马化腾并没有开发出腾讯自己的邮箱系统,一部分用户放弃了腾讯,选择投靠微软的MSN。在加入了QQ邮箱后,马化腾的腾讯QQ+QQ邮箱便足以与微软的MSN+mail形成对抗。

MSN重视熟人间的联系,凭借其简洁的界面和实用的功能,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办公人士的青睐。相比QQ,MSN的用户基本都是办公室白领,他们具备更高的广告价值以及更高的潜在商业价值,在线时间更长,使用规律也更稳定。这也是马化腾推出企业版tM的原因所在,在收购了Foxmail之后,马化腾给人们发出一个信号,一个更加完善的平台注定腾讯要铸就自己的“帝国”。

<h3>第六节 不止于模仿:QQ的创新</h3>

“马化腾是业内有名的抄袭大王,而且他是明目张胆地、公开地抄……”新浪创始人王志东一如既往地“耿直”。

“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西都是抄来的。”对于淘宝网“招财进宝”的流产,马云毫不掩饰对马化腾和腾讯的指责。

甚至在百度的搜索栏中敲入“腾讯”和“抄袭”,搜索结果多达1210000项。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业界对马化腾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未必正确。

“微软、Google也是抄袭大王,从indo领域确实如此,只要好的东西就难免会被模仿抄袭。马化腾不止于模仿,他更追求创新。

就像腾讯最经典的企鹅形象,腾讯首席技术官张志东回忆说,最早腾讯考虑用寻呼机作为QQ形象,后来改为鸽子,寓意“飞鸽传书”。但由于设计上的偏差,设计出来的鸽子变胖了,看起来更像一只企鹅。马化腾一看企鹅的设计似乎更有趣,于是就大胆创新,让“企鹅”成为QQ的“形象代言人”。

1999年,首届高交会(全称是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举行。高交会前,腾讯现任首席艺术官陈一丹曾找到一家玩具生产商,准备制作企鹅形象的储钱罐,想在展会上送给观众。没想到,生产出来的企鹅却变“胖”了。更没想到的是,这只胖胖的企鹅在高交会上大受欢迎。由于观众疯抢,马化腾只得由送改卖,价格还从5元1个涨到10元1个。高交会一结束,马化腾马上请来专业设计公司,把企鹅好好打扮了一番,这才有了现在这个戴着红围巾的胖企鹅形象。

QQ企鹅形象的大热让马化腾很受启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于是,他干脆把QQ企鹅授权做成实实在在的商品,腾讯成为唯一把虚拟产品成功发展为线下实际商品的互联网企业。

马化腾深谙网民需求,OICQ在设计之初就确定要和通讯连接,借鉴了ICQ的经验,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与需求。以实用、够用、反应快为主要出发点,马化腾和合作伙伴考虑了多种相关协议,使得产品的使用性和发展性同时兼备。马化腾把自己定位成一名挑剔的用户,针对相关产品的“缺陷”下工夫,如ICQ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而OICQ就可以通过网上查询直接寻找好友。

马化腾深知,模仿是需要创新的。他不盲目跟风,更不会无端创新。他选择的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他们。马化腾的创新理念很早就渗透到了QQ的诸多产品中,比如离线消息、QQ群、QQ表情、移动QQ、QQ秀等。产品的创新与技术革新让马化腾获得了庞大的用户群,为稳固整个腾讯体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马化腾还很注重培育自己的核心优势。早期的IM厂商都没有集中全部精力做即时通讯软件,他们或涉足游戏,或在做电信系统集成项目。正因为如此,给了马化腾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才有了今日的QQ帝国。

在核心优势上的突围而出,对马化腾的触动特别大。他认为腾讯要想继续发展,战线不能拉得太长,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

2004年,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上市后,马化腾加快了腾讯的创新机制建设,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就是建立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用户心理与行为。腾讯已在深圳、广州、北京和上海分别设有体验室。

从2006年开始,马化腾带领着腾讯进入到创新的第三个阶段——战略创新。马化腾致力于为全中国的网户提供优质的在线生活,他希望这种在线生活就像水和电一样,成为大家日常习惯性使用的服务。

在知识产权方面,腾讯拥有几百项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并且十分重视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专利技术在我国互联网企业中是数一数二的,正是这些关键性技术保障腾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腾讯在网络安全、存储技术、数据挖掘、视频多媒体、中文处理、P2P分布网络这六个方面拥有核心技术。作为腾讯创新战略的一部分,马化腾还成立了腾讯研究院,与北大、清华、交大、哈工大等十几所高等院校的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层合作,有效拓展了腾讯公司的产品与技术优势。

2006年5月,腾讯创新中心在深圳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腾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创新机制正式确立。

创新产生价值,创新铸造品牌,创新改变生活——这是马化腾一直实践的道路。秉承了“学习—吸收—创新”的发展思路,马化腾和他的腾讯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h3>附录 盘点腾讯十大成功产品</h3>

1.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十名——QQ音乐

高清正版音乐,发布速度一流,还有简洁的QQ音乐客户端,播放音乐实时显示在QQ客户端上,开通绿钻还能第一时间免费下载高清歌曲,QQ音乐一经推出便迷倒了万千青年。

2.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九名——QQ影音

简洁清爽的画面,提供多种先进功能,无广告纯绿色版本,QQ影音一经推出,便彻底将暴风影音推入了太平洋。尽管目前在功能上稍差于KMplayer以及Mplayer,但有着影音小组的不懈投入,QQ影音的成功志在必得。

3.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八名——QQ图标

QQ图标本不是一个产品,但QQ图标的影响实在深远。腾讯公司推出的任何一项服务,只要是能够点亮QQ面板上的一个图标,便会得到人们的喜欢。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腾讯的一项项产品赢得了令人艳羡的用户数量,获得了一个个的成功;而腾讯也在这种QQ图标带来的效应中一次次赚得盆满钵满。

4.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七名——手机QQ

在手机上用QQ聊天,让QQ脱离电脑,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聊天的欲望,真正方便QQ用户。手机QQ一经推出,便立刻风靡手机用户。在方便了用户的同时,腾讯公司也保持了QQ的活力,可谓创意独特、一举两得。

5.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六名——QQ秀

QQ秀是腾讯公司在濒于绝境的情况下从一款韩国软件给虚拟形象穿衣服中学习过来的。可能这款韩国软件早已销声匿迹,但QQ秀挽救了腾讯公司,打造了这个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航空母舰”。

6.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五名——QQ群

学校毕业时的毕业纪念册被一个班级QQ群替代,曾经风行于网络的聊天室几近消失,每个明星都拥有自己的粉丝QQ群,每个行业都拥有各自的行业交流QQ群等。没错,QQ群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而伴随QQ群的群共享、群空间也成为我们交流分享必不可少的方式。

7.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四名——QQ游戏

从《欢乐斗地主》、《连连看》到《QQ炫舞》、《地下城》与,从跟风模仿到研发独创,QQ游戏作为腾讯四大网络平台之一,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社区。

8.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三名——QQ文件中转站

得益于QQ邮箱优秀的服务和使用的便捷,又加之QQ提供了超一流的速度,1G到无限容量的存储空间,尽管只提供了短短的7~16天不等的保存期,QQ文件中转站一经推出便立刻风靡网络硬盘市场。

9.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二名——QQ邮箱

作为目前国内邮箱提供商中的佼佼者,QQ邮箱提供了绿色清爽的界面,便捷强大的功能,这个受到一致好评的产品正逐渐深入人心。如果加上腾讯公司的Foxmail客户端及邮箱、邮箱阅读空间、webQQ等产品,QQ邮箱越来越受欢迎。

10.腾讯十大成功产品之第一名——QQ客户端

作为腾讯的产品基础和核心,QQ客户端的地位无法替代。拥有近十亿注册账号,3亿多的活跃用户,以至于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世界上做得最成功的IM是QQ”。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四章 决战江湖,QQ超强战斗力

无论是在即时通讯领域,还是门户网站,甚至是“豪门”聚集的网游市场,马化腾带领的腾讯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能在这么多领域纵横驰骋的互联网企业家,放眼世界,独马化腾一人。江湖的“血雨腥风”,更彰显QQ小企鹅的超凡实力。

<h3>第一节 注册收费,寡头QQ的失误变局</h3>

2000年12月18日,腾讯推出一个新的收费业务“QQ俱乐部”。一时间,关于QQ即将收费的流言四起,这不过是马化腾前期的一个“预热”行为。

2001年2月,腾讯开始限制免费用户的注册,很多网友开始很难注册到QQ号码;2002年3月,腾讯又推出“QQ行靓号地带”的业务,开始出售QQ号码;2002年7月,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后QQ的新用户将实行收费,每月价钱在2元;2002年9月,“QQ行”正式收费,到2002年年底,免费号码和一次性申请(付费)长期使用的号码基本停止发放,QQ开始主打收费牌。

选择QQ注册收费的道路,马化腾在后来谈到,这也是无奈之举。马化腾在看到许多It巨头对腾讯的领域虎视眈眈时,决定有所动作。QQ在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拥有绝对垄断地位,马化腾不相信竞争者能给QQ带来真正的威胁。对于用户来说,一两元钱的注册费也无关痛痒。因此,也没引起用户的太大反弹。

腾讯通过注册收费获得了多少收入,人们无从知晓,但获利丰厚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到2002年,QQ已经基本停止了免费注册,但与此同时腾讯网站公布的注册用户数量仍在增长。

不过,收费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马化腾在限制注册收取费用的时候,也失去了大批用户,给竞争对手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就在腾讯大力推广每月月租2元的QQ号码时,当年以向用户提供免费聊天产品和服务成就霸业的马化腾猛然发现,对手们已经纷至沓来。MSN、雅虎通,使出各自的法宝,依靠门户之利重拳出击,开始大肆抢夺腾讯的“地盘”。

同是IDG投资,新浪UC,凭借领先的娱乐通信平台概念、时尚个性的功能异军突起。屡试不爽的免费法宝,更加细分的人群定位,同样的志在必得。马化腾这回受到了真正的强有力的挑战。

虽然腾讯QQ的垄断依然,但是绝对已经不那么绝对了。与以前那些只有几千人在线的对手相比,这些新对手们,更强大,更有生命力,发展速度更快,威胁也更大。马化腾面临的是一场更激烈的“大战”。

“MSN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打死的,所以目前矛头对准的是Uy发誓要让UC消失,这也是腾讯最近恢复免费放号的焦点所在。”这是腾讯的一位高层的原话。

Pony,了解QQ的人都知道这是QQ号码为10001的马化腾的英文昵称。显然,他已经嗅到危险的气息。马化腾说:“下一步QQ要强化休闲娱乐功能,同时坚持免费放号。”

于是,2003年6月腾讯公司在庆祝移动QQ三周岁生日的时候,宣布新开通移动QQ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QQ号码,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包月费用。就这样,马化腾再次打开了长期使用号码的发放之门。紧接着,2003年8月,马化腾向外界宣布重新开放免费注册,但规定连续7天不登陆的话会被收回。一周后,政策又得到调整,改为一个月不登陆会收回号码。

和悄然限制免费注册相比,这次腾讯开始主动联络媒体,大肆笼络人心。但他们的热切并没有得到同样的反应,和两年前的群情激奋相比,这一次网民除了对免费条款条件苛刻表示不满外,反响很平静,这其中的变化很值得人们玩味。可以看出,QQ对于广大用户来说,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显然市场和用户已经开始变得成熟。

马化腾在取消QQ注册收费后,又开始为QQ的更好出路和大发展苦苦思索。如何准确定位腾讯的未来发展,是他思考的重中之重。

历经一系列的市场角逐,此时的“小马哥”终于觉醒:QQ本身并不能成为“摇钱树”,充其量它不过是用来种植“摇钱树”的土壤而已。在明白了QQ不是金银宝矿,而是充满商机的“聚宝盆”后,马化腾对如何让这片“沃土”产生更多的财富,有了新的思路。

当时在无线增值领域,免费短信成为各大门户拓展市场赢利能力的一大法宝。不过,马化腾早已意识到这一市场正在日益萎缩。于是,他对包月收费短信业务开始进行调整。

2004年新年期间,在网易泡泡宣布泡泡收费的同时,马化腾在腾讯网站上对外宣布:“在这节日的喜庆里,腾讯还开展免费短信活动,让您不用花一分钱就可轻松发短信!另外还特地准备了精彩的节日短信内容,同样全部免费发送!让你轻轻松松地为你的亲朋好友带来节日的温馨祝福!(2月29日前免费发送)腾讯tM和移动QQ同样免费,tM更将免费发送自写短信延期至2004年3月1日。”

在马化腾的新战略中,贺卡、交友等增值业务成为其中的重头戏。而之前与中国移动合作无线QQ的动作更是马化腾为腾讯发展所做出的大手笔。它换来的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手机卡中的内置移动QQ业务,无疑给了马化腾先发制人的强劲动力。与中国移动在手机下载、游戏等方面全面合作,表示马化腾所率领的腾讯重新扬起了战斗的号角。

<h3>第二节 腾讯的最大竞争对手是MSN</h3>

马化腾在QQ注册收费失手后,才真正发现自己面对的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其实遍布暗礁。

马化腾知道自己最大的对手不是AOL的ICQ,而是和indows捆绑在一起的微软的MSN以及后来的indows Messager(indows使者)。这两者并不是一个东西,后者包藏着更大的野心和杀机。

MSN非常类似QQ,是纯粹的即时通信系统。而indo战略就是要开发出I操作系统,使得全球所有电子信息交流都由微软的系统来支持。

在2002年的时候,马化腾也许还有资本拒绝免费用户注册。但是,如果他不能让自己的产品有别于对手,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新鲜和创意,那么MSN完全有可能在中文即时通信领域笑到最后。因为用户迁移的成本虽然很大,但是如果对手是深谙捆绑销售策略的微软,再加上腾讯的疏漏,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MSN除了依赖indows这个平台达到传播目的外,微软还通过周边相关的内容对MSN进行充实,这也构成了MSN“攻城略地”的坚实基础。并且,在刚进入中国之初,MSN的用户群相当小。它能够成长到威胁国内IM领头软件QQ,不能不引起马化腾的注意。

在马化腾推出QQ之初,中国还没有像样的IM软件。虽然ICQ当时已经有接近亿人的注册规模,但由于语言与习惯的不同,ICQ在国内的用户始终是小众,根本无法形成对QQ的挑战。

并且,马化腾很认真地完善了ICQ本身很多被忽视的细节。比如离线消息、个人资料等,构成了QQ以至后来的tM的基本模板,显示了在新概念软件到来的时候,本土化特色的顽强生命力。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QQ抓住了许多用户,注册量也是一涨再涨。

在网络游戏风行之前,上QQ甚至是大多数用户上网的唯一理由。甚至有人说,如果不是QQ,内地网吧的发展恐怕不会这么快。同时,快速发展的网吧,同样给了QQ甩开对手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QQ经常被看做是一个上网闲聊的工具,缺乏真正进入商务领域的外衣和特性。因此,不少公司和单位对QQ的端口进行封锁,把QQ归为“草根文化”,这样一来在学生与上班族之间就人为地设了一道“鸿沟”。

这是马化腾不愿意看到的,却给了MSN机会。很多人不得不暂时选择放弃使用QQ,MSN成功进占了与QQ不太相关的“地盘”。MSN设计高雅、时尚,容易赢得商务人士的喜爱。这种群体的传播,本身有很多相互影响的因素在其中。

当上班一族这个群体足够大的时候,它的资源特性能够让不少用户拥有这个工具,能方便快捷地构成自己的人脉网络。这是MSN的聪明而被QQ忽略的地方,很明显,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的群体和以商务人士为主的群体,本身的价值也有所区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用户群开始交叉,QQ过去的学生用户已经成长为白领和商务人士。沉浸在网络之中的用户,大多会选用多种工具,以连接这两个交叉人群。于是,便有了很有意思的事情:选择QQ,大多数是因为习惯;而选择MSN,是因为联系人群的发展。

这一切仅仅意味着更激烈竞争的开始。

QQ和MSN都摆脱了当初的青涩模样,马化腾在2004年推出了商用版QQ——tM迎战MSN,风格跟MSN相当接近;MSN同样也在吸收tM的一些功能,两者相互影响的深度可以用“进化”来形容。

如果说之前,QQ与MSN一直处在暗战阶段,那等到2005年,马化腾开始遭遇MSN的强势进攻。

2005年3月,腾讯收购了中国最著名的国产电子邮件软件开发商Foxmail。就在马化腾志得意满的时候,早在2001年底就开始在中国布局的微软正式结盟雅虎,向腾讯叫板,马化腾立时身处风口浪尖。

2005年10月12日,微软和雅虎达成协议,宣布将在2006年5月实现MSN和雅虎通的互联互通。届时双方用户可实现互发消息、相互添加好友等基本通讯功能的共享。

在该协议达成之后的十几天里,除了腾讯外多数中国IM厂商都表达合作意向。只有马化腾站出来说“不”,腾讯QQ的拒绝加入成为互通的最后堡垒。

马化腾的理由很充分,在当时的IM市场,只有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QQ实现赢利,仅2005年上半年的收入就达6.34亿元,其他IM全部亏损。

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让QQ无条件地开放,这就让所有的即时通讯软件都可以利用QQ的用户去赢利,没有这种道理。”同时他还说:“我不觉得QQ封闭,那叫QQ的核心竞争力。新闻是新浪网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没有去跟其他网站共享,难道就是‘封闭新闻’了?”

MSN是拉帮结派、招兵买马准备攻城;马化腾则依靠着雄厚实力,厉兵秣马欲决一死战。一旦微软、雅虎得手,中国近40家IM厂商全面互联互通,QQ又将何去何从呢?

早在微软的“互联互通”提出来之前,马化腾一直有块心病没有解决。那就是QQ的客户群价值长期偏低,一直局限于低年龄、低收入、低消费的“三低”群体,凭借这样一个用户群体,是很难吸引高含金量的广告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腾讯所获得的广告收入一直与庞大的用户数量不成比例。而MSN由于成功的市场推广,其适用于商务场合、联系同事、朋友和亲人的定位赢得了越来越多白领用户的认可。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马化腾做了种种努力。一方面,腾讯大举进军企业市场,2003年9月,马化腾隆重推出企业级实时通信产品“腾讯通”(RtX),竭力跻身企业市场;另一方面,仿照MSN,腾讯开发出了tM,通过引入一系列的商务功能,试图吸引白领用户。

马化腾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凭借着QQ的强大人气,马化腾的孤军奋战取得了卓越成绩。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第二季度,QQ市场占有率由上季度77.8%增长至79.1%,而MSN的市场占有率由15%降低至13.4%,与QQ的份额差距接近66%。另外,QQ在家庭中的占有率为79.7%,而在公司和办公场所QQ的占有率为72.1%,在上班族人群中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75.1%,远远高于MSN的20.1%和16.9%。

即便在被认为是MSN传统优势领域的商务办公场所,QQ同样保持了绝对领先的地位。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在办公地点使用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超过了1200万,在腾讯日均4000万的同时在线用户中占到了近三分之一,更是MSN最高同时在线人数318万的近4倍。

此前,在某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报告中,腾讯QQ更以高达80.2%的市场份额,雄踞中国即时通讯市场榜首。

随着办公、商务用户的迅速增加,QQ已经将MSN甩在身后。腾讯相关人员透露,通过内部用户调研和相关运营数据分析显示,自2006年来,QQ在商务办公场所的同时在线用户数量每年都保持着50%以上的增长率。

<h3>第三节 门户之争:“赶英超美”的梦想</h3>

马化腾此前曾不惜血本收购qq.域名,源于自己的一个梦想:让腾讯加入到与新浪、网易和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门户之争”。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门户网站中拥有一席之地,马化腾的腾讯“小企鹅”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弱不禁风。但“赶英超美”的梦想始终萦绕在马化腾的心中。

2003年11月20日,马化腾测试开通“.qq.”域名,标志着腾讯正式以娱乐型门户的姿态进军竞争已白热化的门户网站之列。

长期以来,中国的门户网站是新浪、搜狐、网易统治市场。随着tOM、腾讯的加入,以及MSN中文门户的发布,还有雅虎3721,我国门户网站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国外的互联网门户也在不断“登陆”,因此一些门户网站不断寻求产品的创新,同时也在不断加大门户网站细分市场的投入。

搜狐实施战略转型,放弃紧盯新浪的市场定位,转向内容建设;网易对首页进行全面改版,对各个频道进行全面优化,相继推出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用以配合内容建设进程;新浪新闻则把最快和最多做到了极致。马化腾在收购深圳网域部分股份之后,完成了即时通讯、网络游戏、门户网站的布局,成为又一个超级门户。作为已经迈开多元化发展道路第一步的腾讯,进一步决胜门户市场是其战略的必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门户网站是目前能提供多样化赢利通途的唯一成熟平台。短信、网络游戏、新闻定制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和广告共同成为网站获利业务,而这些业务全部依托门户网站来完成。

拥有以亿级计算的用户规模,使得马化腾整天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对于这么多的用户,腾讯是否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服务?为此,马化腾制订了一个以QQ为中心的10年大计划,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包括qq.门户、休闲游戏、大型网游、电子商务,以及增值服务等丰富内容的腾讯大门户。

根据这一长远规划,QQ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聊天软件,而是腾讯公司实现更大发展的一个可进行深入挖潜的应用平台。通过QQ这个平台,腾讯能够进行商务、购物和游戏等相关的增值综合服务。

为了呼应互联网娱乐的多元需求,提供多样化网络娱乐内容成了腾讯的关键内容。马化腾表示,qq.将满足全体QQ用户对于网络娱乐生活体验和新闻资讯等方面的需求。腾讯糅合即时通信工具和门户网站,交叉提供无线增值、互动娱乐、网络内容,以及电子商务服务,在门户战略上的“浓墨书写”,旨在逐步实现收入多元化。

要想撼动新浪、搜狐和网易这“三座大山”在门户领域的强势地位,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年,tOM在线沿袭李嘉诚旗下的tOM集团做大媒体集团的思路,发誓说要进门户前三,前雅虎总裁周鸿炜更是声称要为“全球第一门户”在中国夺回属于自己的位置。与以往那些门户挑战者不同,马化腾虽然声势不大,但是实力强,没多久就在门户领域攻城拔寨,其势锐不可当。

马化腾当然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既然要做门户,“内容为王”的道理他是懂的。所以在内容设置上,马化腾聘请了《南风窗》离任主编陈菊红担任腾讯网总编辑,同时从新浪、网易和搜狐等传统门户挖来了约500名财经、文化和科技频道编辑,以充实内容建设——网络媒体“老大”新浪,也不过有600名编辑。

从2006年开始,腾讯还启动了年终的“影响中国”网络盛典,效仿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全面盘点历年对“主流人群”产生影响的社会、娱乐和商业事件及人物。腾讯更开发出自己的股票行情系统,用上千万美元在各大地方投入广告。最后,马化腾还找了一个广告业的大人物刘胜义来做副总裁,统管腾讯网事务及全公司的品牌。马化腾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做门户我也要进前三。

付出总有回报,权威数据显示,qq.自2003年底上线以来,短短3个月时间就跃居门户排行十强。腾讯网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基于即时通讯工具QQ的传播形式,将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送达桌面,这种形式可以被称做“桌面门户”。腾讯依靠这种方式,轻松松松进入门户前三。

<h3>第四节 策马登途,杀入“流淌着金子”的网游</h3>

2006年8月5日,美国证券公司飞利凯睿在对外发布的报告中预测:“休闲游戏将在未来5年内占据整个游戏产业总收入的50%。”飞利凯睿的分析师们认为,休闲游戏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网游市场重要的推动力量,还表示免费网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能非常显著地吸引到玩家。更有新闻出版总署的相关人士,在分析了中国游戏产业发展的一些特征后,也指出休闲游戏将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新元素。

如果这些分析和预测都准确的话,马化腾和他的腾讯无疑是在走一条光明而又有前途的康庄大道。

说到休闲类网络游戏,不得不提此领域曾经的大哥级人物——联众世界鲍岳桥。

1998年,鲍岳桥与简晶、王建华创办了休闲类网络游戏中赫赫有名的“联众世界”,后来他们倾力把它打造成为最负盛名的棋牌类网站。鲍岳桥也因此被评为“中国科学院跨世纪青年科学家”。

2000年6月,联众开始正式成立联众俱乐部,并实行收费会员卡制度。其会员卡价格定为年卡120元,月卡35元。一年后,这一模式占到了联众总收入的50%左右。

到2001年4月,联众网络游戏很快就荣获三项第一,两项“中国第一”和一项“世界第一”,即注册用户数量中国第一,同时在线人数世界第一,以及占有中国在线游戏市场用户份额66%,也是中国第一。鲍岳桥因此当选为“2001年中国It十大风云人物”。

然而,这一格局在2006年被早已对休闲游戏青睐有加的马化腾打破。他动作之迅速,出手威力之巨大令人瞠目——仅仅用一年时间,QQ游戏便超越联众,成为网民们最喜爱的休闲游戏平台。

2005年11月,第三届西湖论剑刚一结束,QQ游戏就突然发力开始进入公测阶段。QQ游戏来势汹汹,志在必得,把鲍岳桥打了个措手不及。

综观QQ游戏的发迹历程,其快、准、狠的特征非常突出。QQ游戏推出才一年,马化腾就在北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活动,庆祝QQ游戏突破100万用户。QQ游戏的推出可以说是马化腾在充分挖掘用户即时通讯以外的娱乐需求之上,打的一手好牌。究其原因,是由于庞大的免费玩家仍然是主流,对比联众游戏,买卡人群需求到后来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根据艾瑞调查机构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2月,腾讯旗下的小型网络休闲游戏同时在线人数冲破了200万用户大关。这也是自小型网络休闲游戏在我国扎根发展8年多来,同时在线人数所创造的国内最高纪录。

面对QQ游戏的风光之势,鲍岳桥只有黯然神伤。2006年2月27日,作为中国棋牌类游戏网站最早的创始人,鲍岳桥无法忍受马化腾的QQ游戏已经超过自己许多的事实,采用了特别的光头形象示人。他希望自己的新形象与联众新口号“快乐每一天”在业界再度引起注意。无独有偶,曾经一直奋力与联众竞争的“中国游戏中心”,这时也感觉到大江东去,心中一阵悲凉。

相对于大型网络游戏市场的纷争不断,休闲游戏市场可能在大众眼里平静不少,殊不知这里却一直是战火纷飞,狼烟四起。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2007年中国休闲游戏的格局与状况:

QQ:注册总用户数达5.979亿,QQ游戏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仅仅是小型休闲游戏)达到316万。

联众:注册人数1.5亿,同时在线人数最高为60万。

边锋:同时在线人数最高为35万。

中国游戏中心:注册用户数约为1亿,同时在线最高为30万。

盛大泡泡堂:同时在线最高时,人数超过70万。

久游公司劲舞团:同时在线人数最高为30万。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看似遍地黄金的休闲网络游戏,也是一条荆棘坎坷路。淘金者的蜂拥而入,使得市场陷入无序竞争状态。人们都想着在这块大蛋糕中分得自己的一份,但是真正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少之又少。

随着市场竞争关系的日益加剧,一批网络游戏的运营商和代理商纷纷黯然落马,等待马化腾的是新一轮的洗牌。

腾讯最初的游戏是以小型休闲游戏为主,从在线总量上看,在线棋牌类是最大的,直到2007年腾讯才推出一款中型游戏“QQ三国”,马化腾对自己公司的产品评价仍以稳为主:“算不上大作,但算得上是一个精品。”

马化腾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代理两条腿走路。代理这种模式十分成功,虽然在做代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代理一款好游戏,产品信息不是特别清晰,比如有人拿到《劲舞团2》后,那之前《劲舞团1》的客户数据库会不会转过来,这样一来风险就很大。但同时,如果你不代理,有一堆公司等着代理,怎么办?这是马化腾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其次,代理游戏竞争非常激烈。每个游戏代理商都想拿到很好的价格,很多游戏代理商都想学习盛大那样,先做代理,回头再做并购。有些厂商的竞争策略是全方位的,有的产品即使不赚钱也要拿下来,避免竞争对手介入,这给其他公司增加了很多困难。

马化腾基于上面两个认识,坚持腾讯必须做一些自主研发。他亲自筹建研发中心,对于游戏开发上最大的人才问题,马化腾在收购一些不错的游戏研发团队时,是毫不手软的。

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股市震荡下行的局面下,腾讯的股价依然非常抗跌,而同行们多数都创下20%以上的跌幅。对此马化腾评价说,“多亏我们业务均衡,刚好大家曾经不看好的网游现在成了宝贝”。

马化腾认为,对于网络游戏而言,由于既能够从消费者那里直接获得现金,又不是奢侈品,正好成为这个时期的避风港。

不过,在马化腾看来,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现在仍然局势太乱,“暴利搅得人心浮动,好多小公司凭一款游戏就做运营商,连煤老板都在投资网游,还梦想要上市”。马化腾认为,现在很多人不相信发行商的力量,只有等到生产商、发行商、运营商分工明确,真正的网络游戏工业才可能实现。

<h3>第五节 欢迎来“踩踩”我的“Q-Zone”</h3>

SNS,全称Social w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SNS日渐火暴,互联网行业纷纷投身于SNS的浪潮之中。

马化腾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腾讯的Q-Zone横空出世。这个由腾讯在I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将成为中国第一SNS。原因很简单,马化腾的QQ拥有这些惊人的数字:7.834亿QQ注册用户,活跃账户数超过3.179亿。

更重要的是,Q-Zone是能赚钱的!尽管由于上市公司规则的限制,腾讯没有单独披露Q-Zone的财务指标。但这个与QQ捆绑在一起的Q-Zone,从其商业模式来看,赢利是必然的。

从即时通讯开始,马化腾一直讲究应用。腾讯的整个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将应用和服务逐步丰富化的过程。按照推出的顺序,在即时通讯、聊天室、QQ群、QQ秀和Q-Zone的发展链条中,Q-Zone是腾讯社区化的最新形式。

某种意义上,Q-Zone是QQ秀赢利模式的扩大化版本。最初的QQ秀是简单的,但是很成功。此后,腾讯又推出了QQ宠物,也获得了成功。Q-Zone与QQ秀的不同在于,QQ秀只能卖卖衣服、背景和道具,而在Q-Zone里,大到桌椅板凳,小到鲜花野草通通都可以卖。

腾讯2006年第四季度虚拟物品销售收入达到3853.8万美元,包括QQ秀、宠物、Q-Zone和QQ会员。这部分业务已经占腾讯业务收入的42%,成为最主要收入来源。

拥有大量用户的马化腾,甚至不需要将精力花在虚拟商品的设计上。腾讯和一些设计公司签订外包协议,由外部设计好图样,然后在自己的平台上进行销售。这使得虚拟商品的丰富程度能够突破企业资源的局限,从而实现销售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马化腾知道,满足用户的情感需要才是虚拟商品的价值所在。所以,他要让腾讯不是简单的产品型公司。“一切以用户价值为归依”,已经成为腾讯的口号。技术只能用于搭建平台,而对用户情感的发掘,才能带来利润。

这意味着,每一个腾讯员工都不只是对技术敏感,他们还需要能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腾讯的员工当然都是腾讯的用户。”这是腾讯员工的共识。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需求,引申到用户的需求,然后再将这种情感进行包装。腾讯提供的每一种服务,都要从这些包装里面找到一种或多种匹配的情感。“换一种说法,那就是为用户的情感表达和传递提供合适的通道。”

比如,一个职业的写手去Q-Zone看一看,可能会觉得Q-Zone太花哨。但他不知道,年轻的用户同样受不了专业博客上的严肃、冷清和单调。由于Q-Zone提供了一些动态显示功能,为了顺畅阅读Q-Zone,用户甚至还需要下载一个小小的插件。但是,对于有好奇心和时间的年轻网民来说,这不是什么障碍。如果能让自己的空间里面,有一些飘来飘去的小玩意,花一些时间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马化腾来说这些小玩意就是利润,用户在自己的空间中摆放这些个性装饰,是需要付费的。用户对社区复杂性的接受和包容程度,直接关系到腾讯的收入,在越复杂的结构下就能有越多的商品被卖出。

当然,一个庞大而又细分的社区还能带来其他好处。Q-Zone已经成为腾讯网流量最大的部分,流量意味着广告价值。

“通过Q-Zone来捕捉用户特征,用数据挖掘技术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投放,将是Q-Zone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腾讯互联网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吴宵光这样说过,尽管腾讯网的流量已经超过了网易,但腾讯的广告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通过社区来让广告找到更准确的目标受众,成为挖掘广告价值的新手段。

另外,马化腾还在尝试向传统产业学习,和传统产业合作。“借鉴现实也是很好的创新手段。”现实中大部分能卖的东西,理论上在Q-Zone里面也能卖。

现实中用户不能满足买很多衣服的欲望,但在Q-Zone里面就可以做到。一些知名服饰品牌已经和腾讯展开了合作,当它们推出新品,可以由腾讯推出相应的虚拟商品,起到了很好的广告认知效果。

“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做一个成功一个。我们也有很多失败,只不过风险不是太大。”腾讯是个能容忍失败的公司,但不能容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所有人既要有创新精神,又要善于总结归纳经验教训。

所有的SNS提供商都是马化腾学习的对象。只要他觉得好的服务,就会组织一个小组来研究,如果适合腾讯做,就调动资源去做。

正如马化腾自己所说:“腾讯网的用户主要是年轻用户,虽然我们很早就开始做博客,但直到现在也还只是个人空间,尤其缺少‘名博’,没有‘名博’就会缺少影响力,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改变的地方。”

在提及Q-Zone时,马化腾充满了期待:“我们的个人空间产品Q-Zone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现在有很多创新性的业务,比如在品牌空间,Dior、中国联通、农夫茶、 Clear等很多品牌都已经进入,他们的一些文化与业务在我们的品牌空间里得到展现和互动。不过,这仍然只是开始,Qzone有非常强大的势能,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开发和利用好它,这确实也是我们的业务部门正在思考的问题。”

<h3>第六节 你有“支付宝”,我有“财付通”</h3>

2003年,当马云闭门研发淘宝网的时候,马化腾也在同步研发电子商务网站,甚至一度提出要与马云合作。两人性格迥异,合作之事最终不了了之。在看到淘宝势头不错的时候,马化腾拿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腾讯拍拍。此事一度令马云大为恼火,甚至公开指责马化腾“抄袭”自己。二马的第一次“碰撞”似乎来得有些晚。

一直以来,马化腾都是较为保守的人,他追求的是稳健踏实。QQ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追随者,而做门户的思路也绝非马化腾首创,至于腾讯拍拍,更是因循着新浪一拍、淘宝网等的老路。在中国的商界中,追随者的身影向来比创新者多,马化腾的保守可以说是整个大环境下的一个普通现象。

腾讯与淘宝最终没有达成一致,可能是马云胃口太大了,也许是马化腾放不下求人的架子。二者一个开始做起了并不熟悉的即时通讯淘宝旺旺,另一个则不惜重金从对方那里挖来一批人做起了构想中的拍拍。

网络电子商务,是所有关注互联网发展的人都十分关心的方面。腾讯曾经做过一些相关市场调查,而让马化腾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对“在网上购物时,是否希望同卖家即时沟通一下”这一问题的回答中,约超过94%的人都认为“非常需要”。

这让马化腾思量很久,最终产生了做拍拍网的想法。通过这次调查,马化腾对C2C有了新的定义。

C2C的全称为er to er,也就是消费者对消费者。而马化腾则在这一意义之上,因为深受即时沟通思路的影响,给出了C2C全新的另一个定义,即沟通达成交易(unicate to erce)。

“推出拍拍网,进入C2C电子商务市场,我们的目标不是去克隆一个淘宝,我们在C2C的内部定义上是和传统的电子商务是有区别的,我们的C2C是希望通过通讯手段(即一个C)最终完成交易(即另一个C)。”马化腾介绍道,“腾讯最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对用户间的沟通上,我们做电子商务就是希望用户能通过沟通最终完成交易。”

对中国的用户而言,更多的人习惯在商店与卖家直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进行购物。“所以,在网上购物时,单凭一个简单的网页描述,是比较难让用户产生信任感的,就更谈不上交易的完成了。”意识到这非常关键的一点后,马化腾决定,要让自己的C2C更加体现中国网民的消费习惯。

于是,拍拍网就这样诞生了。2006年3月13日,马化腾在北京为旗下C2C电子商务网站拍拍网举行主题为“生活创造需求,沟通达成交易”的正式运营发布会。这个拍拍网模式直接对准了马云的淘宝网,有所不同的是,淘宝网用的支付工具是“支付宝”,而腾讯拍拍推出的是“财付通”。

得益于QQ客户端庞大的活跃用户,拍拍网很快就拥有了900万注册用户,网站访问量排名也进入全世界前500名。2006年6月6日,马化腾又就旗下拍拍网新政策正式对外宣布,拍拍网实行完全免费3年。

免费牌,在C2C领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招式了。淘宝就是用这招打败了易趣,坐上了国内C2C市场的头把交椅。而如今,马化腾又借淘宝收费之际,大张旗鼓地推出免费3年这一招。相同的历史会重演吗?这的确令人期待。

马化腾的拍拍声称免费3年,给了马云的淘宝网一个很大的打击。2006年5月,淘宝才推出竞价排名服务“招财进宝”,准备实施收费服务。面对淘宝用户的讨伐之声,马云可以不顾,但马化腾的拍拍要免费,这个目的很明确:从淘宝挖用户。马云的“招财进宝”招来的是一大堆“麻烦”,无奈之下,淘宝于2006年6月12日正式停止了“招财进宝”服务。马化腾第一次“偷袭”马云得手。

马化腾在打出免费牌的同时,还不忘加大力度推出拍拍网“蚂蚁搬家”的二期活动,即在2006年6月6日至7月6日期间,只要铺货满50款以上的用户,就可获得拍拍网颁发的限量免费金牌标志,并且可同时获得免费黄金推荐位。此举一出,大大降低了进入的门槛,为拍拍网用户提供了更好的C2C交易环境和创业平台,培养了更多的网购买家并帮助卖家促成交易。

据易观国际发布的《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C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指出,2006年第二季度C2C市场规模(按成交金额计算)为57.1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C2C市场快速发展,开始进入盘整期。在国内C2C市场,排在前列的三大门户网站是淘宝网、eBay和拍拍网。

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在C2C整体进入盘整期的时刻,马化腾的拍拍网就以其庞大的客源、强大的后台支持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跻身于这个电子商务平台之中,成为国内C2C市场上重要的生力军。在整个C2C交易平台中,拍拍网以高速的发展造就了国内C2C市场的三足鼎立格局。

不过,C2C市场现在虽然一片火热,但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拍拍网的未来,依然充满诸多变数。

<h3>第七节 腾讯SOSO:不走寻常“百度路”</h3>

从2005年以来,马化腾又是开门户,又是做网游、玩转电子商务,这一系列举动将马化腾构建庞大腾讯帝国的野心暴露无遗。也许是看清了马化腾一贯后发制人的招式,也许是一时之间还没有适应他这种快速多元化扩张的脚步,当腾讯SOSO推出时,人们似乎没有太多惊讶的表情。

2006年3月2日,马化腾推出腾讯旗下搜索网站SOSO网(.soso.)独立承载搜索业务,并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丰富和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信息应用服务。

马化腾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阐述其发展战略:为用户打造满足各层次需求的在线生活模式,其中网络搜索归属于“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这一层次,满足用户基本的需求。而体现这一构想的是SOSO网站的上线,也是腾讯致力于一站式、全价值链在线生活战略的具体体现。

其实,此番大张旗鼓进军搜索市场,马化腾早在2005年便开始有所筹谋。2005年初,马化腾便与Google开展业务合作,正式启用Google的网页搜索和在线广告等。利用Google的搜索引擎技术,为腾讯服务。

SOSO网不仅囊括了网页、图片、论坛、新闻、音乐、搜吧、词典,还集合了QQ群组和QQ空间内容的搜索。不过最具独创性的功能还属SOSO的“综合搜索”。在这个讲求差异化才能利益化的市场,SOSO独特的竞争力便在于它与腾讯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整合创新。“比时下其他几个搜索引擎更加专注于满足用户,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实际需求。”这就是SOSO的优势所在。腾讯SOSO确立了“社区化”+“娱乐化”的发展战略,这充分利用了腾讯现有的用户群体和娱乐内容等资源。

和百度的“知道”一样,马化腾让SOSO上也有一个网络互动问答的“问问”。网络互动问答的形式,最早发源于韩国,如今在国内如火如荼起来。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8年10月人们在SOSO问问上咨询回答问题的总量已经突破2亿。

网络互动问答的诞生,源自一种需求: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里如何快速准确地获知自己想要了解问题的答案。传统的关键词搜索,问题与答案的匹配度难以满足需求,而且很多问题也经常查不到答案。例如“鱼为什么睡觉时还睁着眼睛”,也许你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但有人就是想知道。在用户需求面前,问问、知道等网络互动问答平台于是孕育而生。

在国内,互动问答平台的出现,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一些较早推出的知名问答网站,问题解答量有达到3000多万的。腾讯的SOSO问问,上线2年多,已解决的问题就达到6000万,问答总量更是突破2亿。现在,每天都有超过600多万的网友在此寻找各种问题的答案。

有调查数据显示,53%的问问用户在线时长超过1个小时,这远远超出了很多其他互动问答平台的用户在线时间。艾瑞咨询调查表明,2008年2~7月,问问月度访问次数快速增长的同时,对核心搜索产品搜搜的用户月度访问次数贡献率也持续走高。贡献率继2008年4月突破20%之后,至2008年7月已达30.1%。

腾讯SOSO负责人熊明华认为,搜索将是腾讯的重要服务,搜搜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三个特点。

三个特点是基于腾讯用户的三个需求:社区化、个性化、精确化。他认为,在SOSO的产品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满足以上三个特点的产品是SOSO问问。

熊明华表示智能化和整合性搜索将是SOSO下一步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尤其是整合方面,SOSO将与腾讯的所有服务整合,包括客户端的IM、播放器,以及Q-Zone等web服务。

近年来,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日趋垄断的趋势越发明显,而腾讯SOSO在其搜索市场中从一开始就处在二线运营商的境地。面对国内搜索老大百度,国际巨头Google,以及国内中搜、新浪、网易等,SOSO能以自己的不同定位有所作为吗?

2008年6月,根据艾瑞咨询最推出的《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监测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百度和Google垄断趋势继续有所加大,而在二线运营商成长空间都被压缩的大环境下,腾讯SOSO搜索请求量出现了持续增长,并在2008年第一季度突破了10亿次。

看来,腾讯SOSO在有效地落实“社区化”和“娱乐化”的战略前期下,促成其获得蓝海成长空间。

<h3>附录 整合商业模式,共创在线生活</h3>

从我的角度来看,如今的互联网实际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运用构造出了一个全新在线的生活社区。对我们来说,互联网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实际是一个很现实、方方面面的行业结合非常紧密的在线版本的升级。所以,我会从用户的角度看互联网商业模型有哪些。

我尝试定义在线生活的名词,就是说在互联网普及、融入生活的情况下,互联网在任何时间、地点,用任何终端、任何接入方式都可以通过网络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信息获取、通讯沟通、休息娱乐、商务这四个方面的需求。

现在我们可以用这四个需求是怎样的变化来对比,首先是资讯,就是说在传统生活中我们是通过报纸、书籍、电视广播,是一种割裂、被动式的信息获取方式。在线生活是通过搜索引擎,通过新闻门户,通过互动的网络电视、网络电台的方式,非常便捷,另外,在分享信息的时候还可以和社区进行互动。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点。

第二,谈通讯有什么区别,从过去的书信、电话、传真、寻呼,在在线生活中人们可以实现文本、视频等方式进行非常有效的沟通,而且形式非常多样化,比传统的通信方式有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在里面。

下一个就是娱乐。大家知道,在传统的生活中,人们是通过电影、电视、户外活动方式等享受休闲娱乐的,在线生活网络实现娱乐,我们可以通过游戏、音乐、个性形象等,各种丰富的方式来享受休闲娱乐。

最后一个是商务方面的需求,我想这是更加高端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去是通过面对面的商品交易,或者是用现金和票据进行支付,在在线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电子支付的平台来进行更加便利的,同时对成本来说也是更加节省的,它能高效地实现商务活动。

大家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独立的产业,互联网是什么?怎么赚钱?我来归一下类,大概三类赚钱的方法。第一是媒体的方式,意思就是说对普通的用户和使用者是完全免费的,只对企业和商家收费。我想这和传统的媒体概念一致,但也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通过网络的平台,网络媒体更加不同的一点就是搜索,搜索是传统的方式无法达到的,快速、海量是搜索的特点,这是非常大的亮点。

第二是增值服务,这种商业模型是向消费者收取费用的,也许不是所有使用服务的用户必须收费,但可能有一部分增值服务需要付费。我们看到,通信、网络电话,比如说电子邮件,及时通信的增值服务,网络游戏,还有彩铃、彩信等,这都属于增值类的通信服务。

第三种类型就是交易类,就是说人们通过提供一个平台撮合买家、卖家,能够让他们高效达成商务上的交易,然后通过这样的服务来收取注册和中介的服务费,我想所有线上的服务不外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我们现在谈的是希望从用户角度看,通过一站式的在线生活的企业能够为整个商业模型提供一个专业的服务。我们试图了解这个新的产业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就是研发环境、运营体系等有什么不同。线上服务和传统的软件研发也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它的研发是需要更快速地推向用户,推向市场,很快地和用户互动起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关在实验室里面去研发一年,然后再推出。同时进行运营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强,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涉及到很多商务的方面,所以在安全、跨平台等方面需求是非常强的。

另外,服务性非常强,除了媒体以外,另外其他两类实际就是服务业,所谓的第三产业,所以它对服务的专业性是要求非常强的。我们如何对最核心的、最下面的用户负责任?能够怎么去研究用户的需求。

所以我们看到,和用户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对用户的研究,再通过产品服务于用户,我们讲消费者用户、企业用户,通过现金流的方式返回到运营平台,形成这样一个循环。

刚才我谈了三类模型,我们有什么服务可能做呢?媒体刚才也谈了一些,一些就是所谓的传统的品牌类广告,还有一些就是目前增长势头非常快,在美国来说已经接近一半份额的搜索的广告收入,就是竞价排名。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新媒体,比如说通过手机终端和网络电视的方式来提供新媒体广告的机会,但是目前这还不是非常成熟。还包括在游戏内部,我们叫用电广告,其实这也是媒体的形式。

第二是增值服务,这刚才也谈了,种类非常复杂,在中国互联网来说,现在是一个主力,就是说中国互联网发展了十年到现在,目前仍然是增值服务唱主角。包括几方面:一是无线增值业务,二是网络游戏、互动娱乐。现在大概是六十几亿。除此以外,增值服务还有很多,我想腾讯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包括虚拟形象,还有付费的音乐和影视下载,还有棋牌类游戏、宠物等。

最后是交易类,中国发展有很多热点,下一个热点是什么?我觉得下一个热点应该是电子商务,但是时间可能未必这么快,因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也需要和搜索互相配对。交易类的模型中国现在已经有雏形了,但规模还是非常小,企业没办法赚钱,都是在培养市场。我们看一下目前有哪些类型,目前比较火的市场是C2C,按现在的市场份额来看,应该是淘宝、eBay,还有阿里巴巴、慧聪等,人力资源方面有51job、招聘等企业,房地产方面也有专业公司,就是搜房网,这是和商务有关的企业,这对未来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我想从用户的角度来谈在线生活模型的看法。下面我们尝试用三种不同的纬度来看用户的需求。第一个其实我们已经谈了四大方面的需求,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应用。事实上这也是腾讯在布局整个互联网产业的时候有目的、有次序地做这样一个布局,所以很多人也挑战,说腾讯什么都做,和什么人都形成竞争,这里有一个误解,实际我们做的方式是以自己用户群的社区为核心,在不同的行业里面切入其中一部分,希望在这块地服务强化社区的黏性。

第二个需求,分析用户的年龄不同的需求变化。这是一个从儿童到老龄的变化。作为服务提供商,做产品我们一定要很清楚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需求。对应到中国,中国互联网用户群现在是1.1亿,也有说法是1.5亿,这是不同的统计口径,但在未来非常有机会到3个亿或者4个亿的水平。实际上中国的网民年龄组成结构,根据调查,现在网民70%是30岁以下,而每年产生2~3千万的毕业生,从学校一年一年推上来,现在有一亿的网民每一年都要大一岁,都往上推,这个结构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思考不同分众的用户群的需求,对我们产品提供商的要求更加细致、更加专业化了。

最后的需求是场景变化的需求。我们刚才只是看人类的四大基本需求,这还不够,同样有这几个需求,同样也是这个年龄层,但在不同的环境下需求偏重也不一样。人们通常有几个需求,首先是在学校和在工作,这是一个不衔接,当然有部分边工作边读书的,这是一个不衔接的过程。另外是在外面和在家里,这也是两个不同的应用环境。刚才提的这几个应用需求会更加偏重一点,比如工作中更加注重通信和效力,比如电子邮件、会议等,在学校可能是学习,获取资讯更加重要,所以相对其他的应用来说,这方面的场景会要求在学校中对资讯获取,以及社区交流,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更加重要。家庭也是一样,我们可能其他的需求都有,但是另外两个场景更偏重娱乐、休闲、亲情这样一种场景的需求变化。

最后构成出这样一个场景,从你出生到年纪非常大,都有一个家庭的场景。刚才左边讲四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层次来划分,右边是尝试在线生活产业的布局,就是说下端从IN、电子邮件、无线、3G等不同的需求到上面,还有博客等,我们试图针对贴近用户的不同场景、不同年龄层的不同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这是我对中国未来互联网的一个理解,谢谢大家!

<span class="right">马化腾在2006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节选</span>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五章 经营之道,“很粉很年轻”的领导者

1971年出生的马化腾,斯文、年轻。就是这样一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领导,一手打造了QQ帝国。马化腾不仅有超群的学习力,在企业运营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年轻的马化腾用“很粉很年轻”的领导力,让腾讯这只“小企鹅”一飞冲天。

<h3>第一节 用户至上,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h3>

马化腾,人称“小马哥”。他面如冠玉、谈吐斯文,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有如一介书生,甚至有点内向、文弱。假如不是那只戴着红领巾的“小企鹅”动静闹得太大,你很难将在商界里有着腾腾“杀气”的“QQ帮主”和生活中的“小马哥”联系起来。

有人把腾讯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没有马化腾,还会有李化腾的出现。事实果真如此吗?马化腾有自己的回答,他认为一个企业能够成功,关键在于是否以用户为核心。在谈到企业的经营时,马化腾会追问自己三个问题:新的领域我们是否擅长?如果不做,用户会蒙受什么样的损失?如果做了,在新的领域中自己到底又具备怎样的竞争优势?

马化腾认为很多互联网公司出于尽快收回投资的需要,对利润、资本过于关心,却未必能够把握住用户的真正需求。从最初腾讯聊天室的外挂,到腾讯社区的建立,其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培养一定数量的具有忠诚度的用户。这种操作上的理念,是马化腾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

互联网市场可谓一日多变,很短的时间内可能就会冒出很多新鲜事物,时刻把握判断热点的能力是非常不简单的“武功”。这意味着要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一个市场的领航者。随着腾讯的一天天发展,马化腾知道自己任重而道远。

在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香港上市的腾讯市值超过美国上市的新浪、搜狐、盛大和tOM公司的总和。从把QQ以100万人民币卖给别人没人要,到成为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偏安于深圳的马化腾,赚钱的速度比当初深圳两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更让人惊奇。

很多人在研究腾讯的核心竞争力时,总会发现腾讯在每个方面都算不上最好,除了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数据之外。那么腾讯的竞争力难道只是用户数吗?

实际上,腾讯真正赖以发展的基础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扭结在一起的强势用户关系。只有这群用户相互之间不断交流,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竞争力。如果问新浪的用户有多少和QQ的用户有多少,这种数字上的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马化腾可以凭借自己的用户,围绕用户的人际关系处理来做更多的文章。但新浪不行,因为新浪的用户不是关系用户,相互之间没有依赖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不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了,这时候沟通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现代社会无一不是以沟通为基础的。社会分工的极大发展,造成了沟通的无处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的诞生,电子邮件的诞生,IM的诞生,为更加顺畅地沟通准备了外部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远程的协助或者部分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人们寻求分工和协作的范围扩展到整个网络。这样极大地刺激了对沟通的需求,使得沟通的需求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人们为了寻找可以分工和协作的对象,也为了方便为其他人提供分工或协作,便逐步开始了网络的社会化,逐步建立网络上的社会关系,并将这种社会关系演化成为现实中的关系,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化网络。

这其实就是用户最迫切和最实际的生活需求:快速处理事物与快速接受信息之间,构建彼此畅通的桥梁。马化腾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让QQ火暴起来。而腾讯之所以是腾讯,是因为在马化腾的带领下,时刻倾听用户需求,以用户需要什么腾讯就满足什么的理念来绝对占有市场。这个战略是明智的,它直接抓住了用户的需求,从而省略了很多层级的限制,将产品直接送达用户面前。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是马化腾取得如此成绩的根本所在。

多年的摸爬滚打让马化腾明白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用户至上,用户的需求就是市场。正如马化腾所说:“QQ的广大用户是腾讯价值的基础,脱离了用户价值,腾讯的所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只有不断增加用户社区价值,注重平台健康发展,增加活跃、忠诚用户,我们才可以有长远的发展。腾讯始终坚持‘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发展安全健康活跃平台’的战略,将不断强调创新理念,在营运和服务上丰富和提高用户体验。”

<h3>第二节 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h3>

“那么大的活跃用户群,即使插根扁担都能开花。”这是tOM的前CEO王雷雷对腾讯的评价。

马化腾的腾讯拥有令业界“垂涎”的用户群体,王雷雷话语中充满了“醋意”。其实,在中国互联网界,大多数的同行们都认同王雷雷的看法。

但马化腾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平台很多,比如游戏、邮箱、门户,但为什么进行扩张成功的不多呢?”很显然,马化腾看到了强大的用户群是一把双刃剑,产品质量不过关,一个不小心就会让大量的用户流失。所以,马化腾认为,腾讯的产品质量是保证腾讯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很简单: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几乎所有了解马化腾的人提到他时,都会用“专注”这个词来评价他。在三五个月热点便会轮流转的互联网界,腾讯十年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也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腾讯的成功并非偶然。“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为腾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马化腾的认真和专注更成了腾讯人最可信赖和依靠的支柱。

马化腾对此不无骄傲:“最初有几家有实力的企业都在做与我们类似的事儿,可只有我们一家公司专注于做即时通信服务,专注使我们技术上有了积累。其他公司多采用外包形式开发,不是自己去做,只用合同约束,用户接触的只是一个客户端的软件,这个软件工作量其实并不大,到一定规模肯定不行;当时几家公司在用户达到1000左右就不行了;我们与他们不同,在后端做的工作更多,难度也更大。”他认为中国的用户是很挑剔的,“使用起来不稳定就不会选你,哪个好些就用哪个”。

专注,使马化腾不受他人左右,也能看得更远。在马化腾之前,做即时通讯软件的企业没有一个能够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发展壮大;放眼全球,也没有哪一家IM运营商像腾讯这样将自己的命运“吊”在了即时通信这一条线上,更没有哪一家企业像腾讯这样走到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这一步。

马化腾坦言腾讯在产品的开发和软件功能的设计上,曾参考过国外的其他同类产品,“但这种与多方有实力的企业携手合作的商业模式,我们也是自己一路探索过来的”。在马化腾看来,专注与合作是互补的两方面,专注并不代表硬着头皮撞南墙,“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现机会就要立刻去把握它,要有敏锐的市场感觉,这种变化给过我们压力,却也是我们成功的契机”。

其实早在马化腾投身创业之初,“专注”已经被融入腾讯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中。

在个人创业上,如何选对一条有发展前途的路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条路是否有前途”。做自己熟悉的事,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看来,模仿ICQ做OICQ是那时的马化腾唯一能够选择的一条道路。只要身处深圳,自然能够感觉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热度,创业在一段时间内是深圳互联网业的主旋律。但在深圳,大把的新机会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新鲜事物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这使得马化腾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当时只有干自己最为熟悉的事情”,对于马化腾而言,当时的门户网站、邮箱等热门业务,并不是自己的特长,自己最熟悉的互联网软件ICQ就成了唯一的切入点。直到如今,依然有部分技术至上的业界人员对马化腾和腾讯的成功存在着异议,认为OICQ完全是一款抄袭ICQ的软件。但他们都忽视了马化腾是如何将OICQ做大、做强的,这正是马化腾专注的能量所在。

即使在当前,腾讯在互联网业务上全面开花时,马化腾也认为自己并没有分散精力:“从表面上看,大家觉得腾讯现在什么都在做。实际上,我们一切都是围绕着以QQ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和平台在发展的。”马化腾的意思很清楚,腾讯一定是专注于QQ,他希望“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继续腾讯的辉煌。

<h3>第三节 你不适合拿太多的股份</h3>

在外界看来,腾讯应该是马化腾的腾讯。然而有意思的是,每次腾讯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都是从争吵开始的,并非以马化腾的“一言堂”作为结尾。

比如在最早引进QQ秀的时候,马化腾乍听之下并不看好这个项目,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腾讯内部也发生了激烈争吵。马化腾最终“勉强”同意用一周时间完成开发,尝试向用户推出。结果,QQ秀由此红遍天下。正是马化腾的“从众”式妥协,把腾讯带入意想不到的成功轨道。

“公司上市之时,就是创业团队散伙之日”,这样的规律,在许多公司一遍又一遍地上演着。腾讯却是个例外,迄今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当中,腾讯的创业团队可以说保留得最完整——首席技术官张志东、首席信息官许晨烨、首席行政官陈一丹等依然是公司高层。

“除了我们这几个创业者都是同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股本结构比较合理。”直到现在,马化腾还是认为,这是腾讯成功的最得意之笔。

有这样一段往事:当年相邀四位伙伴共同创业,马化腾出主要的启动资金。有人曾经想加钱占更大的股份,马化腾一口回绝:“根据我对你能力的判断,你不适合拿更多的股份。”他解释说,未来的潜力要和应有的股份匹配,不匹配就要出问题。“拿大股的不干事,干事的股份又少,矛盾就会发生。”

相比早期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对股权的懵懂,马化腾的股权治理意识很明晰。“当时是有意这样做的”,因为马化腾知道,也许公司未来会有更重要的人加入,就算他没钱,先欠着后面补都行,“股份要跟你未来作的贡献和能力以及在公司起的重要性尽量匹配”。

不仅如此,马化腾还自愿把所占的股份降到47.5%。“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但同时,他又要求自己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股份大家平分,到时候肯定出问题,同样完蛋”。

马化腾有个朋友,跟两个人合伙开了家公司。不过三个人都很强势,意见不合,下面的人不知道听谁的,最后收场很难看,马化腾吸取了这样的教训,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技术、业务、行政和信息部门。因为都是多年的同学,彼此的特长都知根知底。

如此设计,使创始团队能在维持张力的同时保持和谐。没有人能够独断,保证了意见不合、讨论,甚至互相泼冷水的空间,但彼此是多年的同学,不好意思一不和就撕破脸不认人;被逼着去说服别人,就需要提炼、把问题想得更清楚;彼此定位不同,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判断,保证认识全面;最后马化腾有一大股,该做决定的时候还是有一锤定音的权力。

这就是马化腾,十年前就在为今后的种种可能筹谋。到今天,几位伙伴都留在腾讯,不离不弃。

马化腾很少发脾气,为人儒雅,但每一步都有计划。当年一起创业的几个伙伴至今都还在腾讯抱团发展,团队之稳定,互联网少见。腾讯有集体管理的传统,亲情、朋友之间的关系多过于上下级、铁的纪律这些东西。女员工喜欢叫老板“小马哥”,男员工多叫他的英文名Pony。为人谦恭的马化腾,“坐在办公室就能胸怀天下”。

正是在这样团结和睦的团队下,马化腾才能施展拳脚。既能博取众人所长,又有最终的拍板权,马化腾才能带领腾讯迅速走向强大,成为互联网界业务领域最广的企业,傲视天下。

<h3>第四节 谋定而动,后发的风险最小</h3>

当别的公司千辛万苦做出了新的业务,却很容易被瞄在后面QQ后来居上,在一些其他的互联网老总看来国为QQ有庞大的用户群,超越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

其实,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平台并不少,但能够成功复制其他业务的并不多。马化腾的成功源于他的后发惯例:在决定某项新业务在何时推出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如何将企业自身的学习周期与该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协调,形成一个比较稳妥的扩张节奏,保证企业始终在当前业务与未来扩展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例如,在淘宝网推出“招财进宝”业务时,马化腾及时地推出腾讯拍拍的电子商务业务。早在2003年,当阿里巴巴闭门研发C2C的时候,腾讯也在同步研发,甚至一度提出与阿里巴巴合作。但终因马云出让的股份太少而作罢,电子商务计划一直搁置。直到2005年淘宝大功告成,腾讯才在当年9月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业务。

“做企业不是比谁动手早,而是比谁活得长。”后来丁磊对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论断深得马化腾的赞同。早在2001年,华为总裁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也阐述过同样的观点,马化腾深知其中的滋味。

因为之前他已经品尝过“苦涩”:腾讯早期曾经做过邮箱业务,但推出没多久就被停掉了,甚至连马化腾自己都承认“不愿用第二次”。当时马化腾认为这个项目简单,不需要花费什么精力,“搭起架子就推出去了”。尽管注册使用的人很多,但当时邮箱竞争太激烈,烧钱多,却没有赢利模式,导致最后根本无法支撑邮箱系统的正常运营。

有了这次深刻的教训,马化腾又一次意识到自己的“老办法”是正确的——“谋定而后动”,前提是不能一味地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因为顾客买的不是发明或技术,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所以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实际上,QQ能够崛起,就是马化腾后发之道的最好证明。

1998年,马化腾开始创业,做的是IM,现在QQ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行业老大;2003年他投身门户网站,现在流量居国内三甲之列;大举进军休闲游戏,把原来的业界老大联众斩于马下;斥资进入大中型网游后成长势头一路看涨,让盛大、网易等不得不纷纷加强警惕;2006年挥刀杀入电子商务领域,在拍卖和在线支付上利刃一经亮出,就让马云、王志东等前辈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感。在中国互联网业,能够横跨多个业务线的企业有不少,却没有哪一家互联网公司像马化腾这样能在多条业务线上游刃有余,且都做到行业前列的。

正如马化腾所说:“抄是一种学习,一种吸收,一种取长补短。”马化腾做得最成功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做到谋定而动,后发制人。比如早期的QQ,其前身OICQ基本上是ICQ的汉化版本,马化腾依托ICQ的功能,将其进行改造、升级,并大力创新,QQ这只小企鹅很快走进了亿万网民的心中。

在个人创业和业务拓展上,选对一条有发展前途的路往往显得极为重要。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后发的风险最小,马化腾选择了“跟风”,这和他稳重的性格有关。后发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马化腾认为对于创业者而言,能够最终生存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他一直觉得,模仿ICQ做OICQ是当时他唯一能够选择的道路。

马化腾说,他自己喜欢上网,喜欢在网络的犄角旮旯里寻找能为自己所用的商机。于是,他模仿建立会员制,将免费和付费用户的服务区分开来;模仿韩国网游,赋予QQ个性化的虚拟形象;他收购Foxmail,强化了QQ邮箱功能。逐渐QQ门户网站、QQ拍拍、SOSO的腾讯搜索引擎等。

每一次的模仿,都不是一种简单的冲动,马化腾都会赋予其自身的创新。

马化腾的理想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个仅供聊天的软件,他要的是以腾讯QQ为基础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互联网社区:“我们做的这些服务反过来让腾讯的社区有别于其他的竞争对手,现在人们用的QQ,已经不是一款软件,而是各种各样的服务。别人就很难全方位打你。”

在马化腾的心里,用户是上帝,尊重用户永远是最好的选择。QQ简洁易于操作的界面、可爱的形象等细节也都是这种服务理念的体现。

有人说,树大招风。腾讯的肆意扩张和自身超负荷的运载潜藏着被“围剿”和自耗的危机,的确,危机是随时都存在的。不过所幸的是,马化腾的个性和敏锐的眼光让他保持着冷静,他仍在不断思考着腾讯未来的发展方向。

<h3>第五节 我实际上是个产品工程师</h3>

毫无疑问,马化腾是腾讯名副其实的老板。但他跑业务的时候,名片只是简单地印上工程师的称号,他希望客户从他身上看到腾讯有强大的后盾,而不是老板头衔。“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仅在深圳就有上百家之多,我们希望腾讯的经历能给年轻人一些启发。”

只要不是非出去不可,马化腾每天都会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上网。他说:“我实际上是个产品工程师。”

写程序出身的马化腾曾经形容说,自己创业至今还是保持着“产品经理”的心态,这种更加专注于技术和细节的习惯,使得他在回顾十年的创业历程时充满了理性的分析,而并非感性的回忆。

比如同样是回顾融资的艰难,搜狐CEO张朝阳会谈起那个冬天北京的寒冷,并认为曾经的焦虑能够转化为日后成功的动力;可马化腾会详细分析当年的投资者盈科对腾讯的态度变化,前因后果逻辑严密,像是在讲一道数学题。

严肃的马化腾更愿意谈论自己每天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爱给自己的产品挑错,我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创业十年,他似乎一直在保持对技术的新鲜感,“我感兴趣的互联网产品,腾讯都做了,哪天如果让我遇到更新的,就想着自己的公司也赶快做一个”。

现在,马化腾每天的互联网生活,包括看资讯、搜索、购物、付款、玩游戏,全部使用自己公司的产品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创业成就感的来源,“但即便如此,我现在最缺的也还是产品经理”。

刘胜义是马化腾挖到腾讯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在加盟腾讯前,这位马来西亚籍华裔曾是阳狮广告CEO,对互联网几乎一无所知。但来到腾讯的3年时间,他所负责的网络广告收入增长了80%,向马化腾交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在共同出席2010年上海世博会赞助签约仪式时,马化腾与刘胜义不约而同地系上粉色领带、穿上粉色衬衫。“粉”这个字可以理解成“很、非常”,又由于是多数年轻人喜欢的颜色,粉也可以被理解成是“年轻”的代名词。对于粉色是否是腾讯的工作颜色,刘胜义笑而不答,却说:“马化腾是个很年轻的人。”在刘胜义眼中,说老板年轻显然不是说他不沉稳,而是强调在It圈里混所必需有的资本。

年轻可以是一种心态,可以对没试过的东西有一种好奇、一种冲动。在这一点上,马化腾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初靠即时通讯起家,谁也没想到这个潮州小子竟有那么大的野心,把所有存在的而他们没有的业务都要试一遍。

“无线有100多亿元的盘子,我们必须进去;网游有70多亿的盘子,腾讯不能放弃;广告有30多亿的盘子,腾讯不能放弃;腾讯不能放弃的还有搜索、电子商务。”这句话在若干年前被评为“互联网豪言壮语”,这在提醒,马化腾是互联网界的“全民公敌”。

但是,马化腾成也“年轻”败也“年轻”。在腾讯的8亿用户中,青年学生占据了最主要的力量。现在的初高中学生、大学生以及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中,使用QQ的比例极高。虽然如此庞大的用户基础使腾讯的网络虚拟商品——QQ秀、QQ宠物等的收入大幅增长,但这种过于年轻的用户结构使许多广告主对腾讯的广告价值大打折扣。

“好多人说起自己用QQ时会感到脸红。”马化腾说到这个现象时毫不忌讳地承认,“许多白领上班的时候用MSN,觉得是在工作,下班的时候用QQ,是在休息。”

缺乏高端用户,也就缺乏高端影响力。马化腾意识到这个问题,也极其希望打破这个瓶颈:“我希望能陪着他们(用户)走,他们一年比一年长大,我们就会慢慢转型。”

<h3>第六节 “降薪裁员”与“华为模式”</h3>

2006年3月31日,马化腾以全体邮件的方式向员工发布了薪酬调整和引入5%末位淘汰机制的方案。

邮件大致内容为:薪酬调整之后,此前按季度派发给员工的季度奖改在每年年末发放,如果员工年中离职,季度奖金将被取消;年末奖金发放结构为“双薪+年终奖+原来的季度奖+考核奖”,其总和的60%年末发放;如果员工年后即离开公司,余下年后发放的40%将被取消。此外,公司各部门严格执行5%末位淘汰机制。

“季度奖”在腾讯员工当期收入中占20%。因此,尽管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马化腾已经以“组织激活”为口号,对接下来的系统组织结构、考核标准、薪酬制度等调整做了全员性的前期铺垫,但突如其来关于薪酬变动的邮件还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季度奖金年后发放的新规定用意很明显,“对打算离职的员工影响很大,而选择在过年前后离职的员工将会损失40%的奖金”。季度奖之所以考虑年底统一发放,一方面是出于防止挖人,另一方面也是在执行2005年公司第四季度就新的岗位考核以及个人岗位定级的规定。

新的定级制度不再按照职位的高低,来决定员工在公司获取价值的大小;而是根据能力以及对公司贡献的大小,在不同部门中划分类似于“初做者、有经验者、骨干、专家、资深专家”等4~5个不等级别。

如此一来,原来能力相近的人员,可能由于在过去入职时的议价能力不同,以及职位不同,在薪资上存在很大差别,而定级后这样的差距将逐步缩小。“真正优秀的员工是很欢迎这样的政策的,这个新的薪酬政策保护20%的优秀者。”这也许是马化腾的真正用意。

然后,对于那些因重新定级而导致收入即将下降的员工来说,2006年3月31日的这封邮件显然刺激了他们,一时间“腾讯裁员”与“腾讯危机”成为热点话题。

随后,在2006年4月24日,马化腾又主动发布一份声明,表示腾讯此举并非裁员,而是进行正常的薪酬改革。声明虽然澄清了流言,但腾讯内部员工的不满仍是马化腾需要注意的地方。

其实,在不少腾讯内部人士看来,对于他们年轻的掌门人马化腾来说,真正的难题并不是对付那些满天飞舞的“大降薪、大裁员”流言,而是通过改善组织构架和激励机制,解决由于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人员骤然膨胀,以及同时面临的被竞争对手挖脚的难题。

2005年,腾讯员工由年初的1100人激增至年底的2500人,翻了一番多,而这种大力扩招的趋势仍在继续。

腾讯研发管理部负责人在公司内刊上不无忧虑地指出,他来公司三年,公司人数一直是三位数增长,见证了公司从小型公司向中型公司的转变。可再往下呢?腾讯是一直走人员高速扩充之路,还是走提高人均效率产能、夯实中型公司基础之路呢?

很显然,马化腾本身也感受到了这种骤然膨胀的压力。早在2005年第四季度,腾讯就以“运动”的方式,发动员工参与公司的大讨论:公司组织结构大调整后,如何“组织激活”?

“在不断加人的情况下,我们每人平均创造的收入是不断下降的。”2006年1月,腾讯有关人士在其内部刊物中指出,“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招人,如此一来我们在管理意识上有些放松。”该文同时提出目标:在2006年,腾讯必须在不断下降的“每人每季度创造的收入”曲线上看到拐点。

为此,马化腾在2005年第四季度,根据新业务的拓展,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将不断增设的新部门重新归类后细分为8大单元:其中,根据业务体系划分出四个业务系统——无线业务、互联网业务、互娱业务、网络媒体业务;另外,根据公司日常运转划分出四个支持系统——运营支持、平台研发、行政等职能系统、企业发展系统。

不过,由于快速扩张,公司可提供给员工晋升的岗位,明显赶不上员工的增加速度,从而使得员工在腾讯的价值提升空间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

腾讯人力扩张面临着两大烦恼:一方面防止优秀员工流失,另一方面激活整体竞争力——这是一个庞大的管理难题。而马化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颇有些华为的影子——脱离职位高低的岗位定级、每年5%的末位淘汰制、给员工以股票和期权。

“公司有不少华为出来的人,如无线产品部,整个彩铃组基本上都是从华为过来的人。”腾讯内部一位人士表示,虽然岗位定级和末位淘汰是国际的通行做法,“也未必一定是照搬华为。”但是,马化腾在组织变革中,的确有意无意地与华为进行比较。

“腾讯目前近3000人中,有一半是技术员工,就算向华为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据悉,马化腾在公司组织构架和管理咨询上聘请了惠普公司代为整体规划。腾讯不少中层员工均表示:“我们都觉得它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从整体上看,马化腾的“华为模式”,至少“看上去很美”。

“制度完美只能起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关键看考核与执行。”一位腾讯老员工表示,对于新制度能否达到留住优秀员工,并实现组织激活的效用,“观望”成了第一选择。

据这位员工透露,在腾讯,有不少拥有期权的员工都已经离开了,“说明期权并没有起决定作用”,而2004年以后新入腾讯的员工,能得到期权的机会就更少了。

对于2006年发生的这些事,马化腾需要认真思考。因为就在这一年的2月,他已经把总裁之位让给刘炽平,自己则专心于腾讯的战略发展和产品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是他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

<h3>第七节 “双打”搭配,干活不累</h3>

马化腾对公司治理的精明,几乎是天生的。2005年,年仅34岁的他,就开始为自己寻找接班人了。

更为奇妙的是,腾讯的接班人不是“你上我下”式的换位,而是“双打”:新的职业经理人与创始人同时出现在管理岗位上。“人一多,产品线一多,规范管理的压力落在我们这些创业者身上,确实很容易出现问题。”马化腾这样解释引入职业经理人的目的。

于是,来自高盛的刘炽平先后担任首席战略官和总裁,来自微软的熊明华担任联合首席技术官,来自阳狮广告的马来西亚籍华人刘胜义担任网络营销执行副总裁,来自华为的刘成敏担任无线业务系统执行副总裁……马化腾与刘炽平、张志东与熊明华各自配对的“混合双打”由此形成。

关于新业务的开展,以为请个高人来就可以解决,这是不现实的。“你自己一定要有了解”,需要“不断充电”。在拍板行动之前,马化腾需要想清楚几个事情:比如是否做搜索,哪些是技术的问题,哪些是非技术的问题;有哪些是可以用合作解决的;哪些是必须自己投入的;商业模型是否成型,收费还是不收费。比如是否做电子商务,看eBay和淘宝怎么赚钱,在未来5年还是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做这个服务对自己的社区是不是很重要,有生意往来对既有的朋友关系是不是有帮助。而一旦决定做了,大到框架怎么搭、小到具体如何实施都放手给选定的人。

开拓新业务的领军人基本都用自己人,从技术人才里挑选。除了qq.是请孙忠怀空降,因为做门户技术含量不高,跟腾讯以前的业务也不太一样。这样做不是没有原因的,马化腾在刚尝试网络游戏的时候是代理韩国游戏,以业务运作而不是技术研发为重,当时从外面挖运营的人才来做,但忠诚度不高,最后全部走了。

接下来就会遇到真正的困难,因为是做研发出身,业务和推广是不在行的,逼迫他们提高又不太现实,往往是拔苗助长。所以马化腾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先把产品做好,让业务自身滚动成长,市场推广暂时搁置。在内部挑选,很可能选出来的人在业界比较算不上最好的人才,所以就需要在团队上做些补偿,尤其是进入到需要强力市场推广的阶段。要让找很强的副手,内部找不到,就去外面挖。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马化腾的硬性“备份机制”。

马化腾在腾讯壮大之后明显感到公司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是在创业时期没有想到的。2005年,公司部门总数达到了30多个,他意识到再靠原来的管理办法可能行不通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针对各个重要岗位找来更国际化、更有管理经验的人,总裁刘炽平、CtO熊明华、网络媒体系统EVP部门负责人等全部是空降。而他自己则退居董事长,专心为腾讯搭构未来,“把主要的时间花在看战略、未来产品上”。

2006年2月,有麦肯锡和高盛背景的“空降兵”刘炽平从马化腾手中接过总裁的位置。“总裁就是作为CEO的继承人,我们是这样培养的。”马化腾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仅表明已开始为自己培养接班人,也意味着,当年与马化腾携手创业的四位伙伴将听这位外来“空降兵”的号令。

刘炽平早在2003年扶助腾讯上市的时候就跟马化腾相识,对腾讯情况十分了解。直至2005年初马化腾把刘炽平引入腾讯做首席战略投资官,观察了一整年,知其“懂的东西很细、问问题的技巧到位、得到多方认可”之后,才给其总裁一职,并且只主要负责市场和销售,可谓步步筹谋。同样是任命总裁,陈天桥就是一声令下,唐骏一步到位,之前两个人只有数面之交。在中国互联网里,常常有人拿陈天桥来反衬马化腾。一个“疾如风,侵略如火”,一个“徐如林,不动如山”。

到2005年的时候,腾讯还基本是几个创始人各管一块。但腾讯的业务变得多样化也更专业化,不可能靠一个人掌管。马化腾对伙伴们讲,一定要培养出接班人。“我们的责任是更多地支持接班人去做,更多在跨部门之间协调,更多的决策、具体的事情都是交给他们去做。”公司的两个CtO中,一个是创始人张志东,另一个是从微软空降的熊明华。9人的核心高管团队里有4人为外部空降。

“没办法,”马化腾说,“因为有些专业知识,无论怎么补课,就是到不了那个级别。指望你的提高去迎合公司发展的风险太大,所以一定要请人来替换你的功能。”比如CFO曾振国、行政总裁网大为,要搞资本运作、要跟国际大公司合作就是要靠空降兵们积累很多年的专业知识能力。

现在,市场和销售交给刘炽平,各条具体业务线交给各高层,马化腾最大的工夫下在跟踪前沿。每天晚上马化腾都泡在网上,各大门户的科技频道如DoNeec社区都去看看;以及国外的新兴服务、有意思的产品,要下载下来用一下;新上市的网络游戏,也要进去玩一玩。

在腾讯内部,马化腾也被叫做“首席体验官”。一个新产品出来,他会首先以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去感受,哪里不方便,哪个按键用起来别扭,哪里颜色刺眼,要对很多细节提出建议。马化腾很好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真正实现了“‘双打’搭配,干活不累”的企业管理方式。

<h3>附录 腾讯的企业文化</h3>

1.愿景: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腾讯将以长远的眼光、诚信负责的操守、共同成长的理念,发展公司的事业。与公司相关利益共同体和谐发展,以受到用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和社会的尊敬为自身的自豪和追求。

坚持“用户第一”理念,从创造用户价值、社会价值开始,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同时促进社会文明的繁荣。

重视员工利益,激发员工潜能,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员工价值的最大实现。

通过成熟有效的营销、管理机制,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利益增长,给予股东丰厚的回报。

与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成长,分享成长的价值。

不忘关爱社会、回馈社会,以身作则,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不分国界,在全球互联网行业、全球华人社区不断强化腾讯的影响力,保持综合实力在全球前三名。

2.使命: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

腾讯以高品质的内容、人性化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可靠、丰富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腾讯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源源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持续关注并积极探索新的用户需求、提供创新的业务来持续提高用户的生活品质。

腾讯通过互联网的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和丰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3.价值观:正直,尽责,合作,创新

正直:

做人德为先,正直是根本。

保持公正、正义、诚实、坦诚、守信。

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公司制度,从而自爱自强。

尽责:

负责是做好工作的第一要求。

不断追求专业的工作风格,不断强化职业化的工作素质。

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有杰出的肩负责任的能力,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

合作:

团队优秀才能真正成就个人的优秀,与环境和谐发展是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础。

积极主动,重视整体利益,从而创造优秀的团队绩效。

放眼长远,胸襟开阔,不断追求优秀的合作境界。

创新:

创新不仅是一种卓越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卓越的人生信念。

在方式、方法、内容上,时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精益求精,谋求更好的成果水平。

不断激发个人创意,完善创新机制,以全面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公司的不断成长。

4.企业精神:锐意进取,追求卓越

锐意进取:

目光向前,不仅去做,还要执著地去做。

坚韧不拔,任何困难和挫折也阻挡不了腾讯一往无前的意志。

勇于变革,善于变革,以变革求生存、求发展。

培养提高学习能力,善于学习,持续学习。

追求卓越: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在反省中超越自我,在学习中超越平庸、不断进步。

实现目标后体验成功的快乐,追求过程中体验奋斗的乐趣。

5.经营理念: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发展安全健康活跃平台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坚持“用户第一”理念,为用户创造价值、维护用户正当利益是经营的第一要务。

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感,重视用户的消费体验,服务水平适当超出用户的期望。

注重培育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与用户沟通的服务水平。

以用户价值的最大化创造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发展安全健康活跃平台:

以即时通信和门户网站“一纵一横”为核心,构建最佳业务架构和产品组合,兼顾技术开拓、利润获取、竞争优势,有效支持公司稳健发展中。

所有公司产品和服务要树立健康社会的理念,肩负培育行业良性发展秩序的责任,引领行业运行规则,最有效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以良好的机制和制度,保持公司的技术活力、竞争活力和成长活力。

6.管理理念:关心员工成长、强化执行能力、追求高效和谐、平衡激励约束

关心员工成长:

重视员工的兴趣和专长,以良好的工作条件、完善的员工培训计划、职业生涯通道设计促进员工个人职业发展。

重视企业文化管理,以健康简单的人际关系、严肃活泼的工作气氛、畅快透明的沟通方式,促进员工满意度的不断提高,使员工保持与企业同步成长的快乐。

激发员工潜能,追求个人与公司共同成长。作为个人要有先付出的意识,甘于为团队奉献智慧和勤奋,以优秀的团队成就个人的优秀。

强化执行能力:

再好的研究策划,没有好的执行就会成为空谈,强力执行是腾讯在管理上的核心原则之一。

良好的执行力,要依靠优秀的机制、规范的制度、精诚的合作、有效的激励、感人的榜样,但最重要的,要依靠每位腾讯人对公司的热爱和对工作的负责精神。

谋定而后动才能果决执行,要精于总结,执行才能不断完善。

追求高效和谐:

由于公司规模扩大,必须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保持较高的公司系统运作效率。

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和业务变化,动态优化企业的管理,形成和谐有序的内部环境。

在高效与和谐的环境下,坚持结果导向的管理原则,有效支持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

平衡激励约束:

根据工作贡献和成果价值,形成差异化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大力推动员工了解制度并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强化制度的有效实施,形成无形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强调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保持平衡有度,为实现内部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下篇 学习力马化腾 第六章 性情“小马哥哥”,快乐与财富无关

当深圳大学的小学妹问马化腾,周末都有什么爱好时。马化腾想了想,回答说:“我周末一般不出门,是个‘宅男’。”这就是马化腾,有性格又低调。他的快乐与财富无关,所以他会投入2000万建立慈善基金会,他的爱心和沉静赢得众人的尊敬。

<h3>第一节 巨龙低调潜行</h3>

2004年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年度新锐奖”;2006年1月入选全球最富盛誉的国际著名经济组织——达沃斯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2006年12月入选中国It十大财经人物;2007年6月入选全球品牌论坛“影响中国生活方式的100人”。所有的奖项都给了一个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在中国,恐怕没有多少人不知道那个可爱的小企鹅——QQ。每天,在它的“嘀嘀”作响中,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网上相遇、相知,彼此相互交流,分享着喜怒哀乐,却有很多人不知道是马化腾。

多年来,务实、低调、沉稳这些词语似乎是贴在马化腾身上的标签。“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领袖!”马化腾为人很低调。但就是这样一个貌不惊人、不事张扬的“白面书生”,以QQ这个小小的聊天工具,频频创造着令世人惊叹的纪录。

马化腾年轻得有点令人意外,极像个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即使现在大红大紫,也看不出“少年得志”的自负,只有超越年龄的平静和淡然,唯有在谈到计算机和网络时,才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和满意。

和多数工程师出身的管理者相似,马化腾低调而不张扬,甚至给人一种太专注于企业内部的事而没有精力去做自我宣传的感觉。

马化腾自己对他的低调解释得很简单:“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公司业绩令人折服,成为商业上的经典案例,腾讯的经历为年轻人提供启发——腾讯的故事其实就是他们的故事,而不是我个人的种种言行。”

1998年,马化腾创办了深圳腾讯计算机有限公司,随后推出了QQ的前身OICQ,这款基于ICQ的即时通讯产品迅速红遍全国。短短十年,马化腾由一个软件工程师,一跃成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他不仅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互联网即时通讯业发展的典范。

在中国It界这个喧嚣浮躁、风云变幻的世界,坐拥几十亿资产的马化腾,至今依然保持着一个创业者的警觉和清醒。“中国互联网发展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长盛不衰,所以每当外界说腾讯如何成功、如何领先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清醒的。我不认为腾讯目前做得已经是十分成功了,保持谨慎的做事心态和足够的危机意识在我看来是十分必需的。”马化腾说。

时至今日,腾讯已从当初一个单纯的即时通讯服务提供商,发展为一个集即时通讯、销售、新闻门户、在线游戏、互动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公司。在摊子铺大之后,该用什么方式罩住它们?电子商务的免费模式、门户广告收入能否真正带领腾讯走进财富殿堂?“中国市场现在有很多的机会,但今天的领先者不一定是明天的领先者。”马化腾一如既往地冷静。

马化腾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惊人的,但他始终不曾显露出半点狂傲与自大。这更增添了他的神秘感,没有人知道马化腾究竟在思考些什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马化腾始终关注的是业务的增长。

他对未来充满忧虑,他坚信互联网的冬天还可能到来,有些领域明显存在着泡沫,比如视频。另外在搜索、网游、无线、品牌广告等方面的增长都有限,而要花钱的地方又很多,比如web2.0的项目,传统媒体也在提价格,而这些都会压缩赢利空间。

对此,马化腾又将怎样应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再好的项目也如同那张暗藏艰险的寻宝图,除了努力,没人送你到达你想去的地方。”为了将QQ理想不断延续下去,在互联网这变幻莫测的江湖中,马化腾还在努力潜行着。

马化腾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但这种低调从来没有掩饰他的野心。在互联网界,2008年的QQ绝不只是一个“小企鹅”,在对手眼里,那是一头獠牙闪亮的“猛兽”。

刚进入腾讯公司的新员工,会在公司培训中被告知公司的远景目标:世界第一即时通讯、中国第一网络媒体、中国第一游戏门户、中国第一电子商务、中国第一网络社区、中国网游综合第一、中国第一3G服务,同时还成为三大搜索门户之一。

2008年,马化腾借助QQ的优势,全面进军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就像一只章鱼尽可能地伸出触角去垄断每一片海域:即时通讯、电子商务、搜索、网络媒体、互动娱乐、无线增值服务。

在已经披露的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报里,前三季度腾讯总营收7.34亿美元,赢利将近3亿美元。2008年6月10日,香港联交所将腾讯吸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这是互联网公司在香港股市的首例。

在全球经济面临的寒冬里,腾讯手上还备足了超过20亿人民币的现金。在马化腾眼里,腾讯最终要成为全面的在线生活的互联网公司。

他能做到吗?谁也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中国13亿人,QQ的用户数已达8亿。

<h3>第二节 周末不出门,甘愿当“宅男”</h3>

2008年9月,马化腾出席了深圳大学杰出校友报告会。当深圳大学的小学妹们仰慕地问马化腾,周末都有什么爱好时。马化腾挠了挠头,想了一会儿,才不好意思地回答道:“我周末一般不出门,应该算个‘宅男’吧。”没人会想到,大名鼎鼎的“QQ帮主”居然说自己是个“宅男”。其实,认真分析马化腾的性格特点,不难发现小马哥这次是实话实说。

“宅男”的特点之一是不喜欢社交。马化腾不太喜欢应酬,即使是对媒体的选择,马化腾也一直觉得平面媒体比较好,可以这样随便聊,而面对着摄像头会感觉不太舒服。马化腾很低调,不喜欢说话,简单直接,效率很高,现在因为不断接受采访,已经好很多了,但相比其他的互联网企业的领袖,他真的很低调。

害羞也是“宅男”的表现。马化腾是一个相当害羞的人,和女生说话都会脸红,有一次腾讯搞文艺晚会,女主持人要求拥抱马化腾一下,马化腾虽然抱了,但是所有人都看到他的脸红了,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样子。

腾讯刚好适合马化腾这种性格的人。每种性格都有成功的可能性,能顺着一条路走下去,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在这个过程中,马化腾看到很多人在做着很艰难的事,由于没有机遇,只能选择坚持或者放弃。

马化腾觉得:“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乐趣所在,面对网络我就特别兴奋。”上大学之前,马化腾比较喜欢天文和地理,家里到处摆满了这方面的杂志。上了大学之后他发现,这些乐趣离现实太远了。网络给了他一个新的世界,这个新世界也为他的事业、为其他人带来了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转变源于业界对自身行业的认知。此前,无论参考美国经验还是检视中国现状,即时通讯软件都不过是网络众多服务中的一个细分。但当互联网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价值,人们有所依凭地进行思考,得到的一个朴素智慧是:谁能锁定用户,谁就获得了无穷的赢利可能性。

而这正是马化腾成功的原因所在,QQ的注册账户总数近8亿,活跃账户数为3亿多。依靠这款中国网络业的“杀手级产品”,马化腾几乎可以进入互联网上任何一个领域,并获得足够量级的稳定用户群,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为什么是腾讯的QQ而不是其他网络应用具备如此人气?为什么即时通讯软件这种在世界其他市场没有赢利方式的产品,在中国很赚钱?为什么在包括微软的MSN在内的近40款软件觊觎QQ的位势如此长时期,它仍能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

答案就在马化腾身上,相比于其他互联网的公司领头人,马化腾的媒体曝光率很低。公司内外对他的一致评价为“低调”。更多时候,他喜欢待在腾讯总部,测试公司的产品。

马化腾其实就是腾讯最大的产品经理,他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腾讯的产品总设计师。他会试用腾讯所有的产品或服务,然后提出问题。

在马化腾过去的10年间,他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中午12点到半夜12点,甚至更晚。但现在,他的作息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天的工作尽量在工作时间完成,尽早休息,因为马化腾开始认识到有些事“急也急不来”。

自从腾讯的经营走上正轨后,马化腾就过着很享受的企业家生活,每天不用朝九晚五地赶时间上班,过着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居家的悠闲生活。

用马化腾的话说就是,“有时候不辛苦但是压力大,有时候辛苦但压力不大”。为了不使自己头脑发热,马化腾平时经常上网,看看杂志、看看书、打打游戏,过着与普通网虫一样的在线生活。

马化腾结婚比较晚,他和妻子是在网上相识、相恋的,但不属于网恋,更多的交往和认识是在网下进行的。有消息说马化腾花6000万办婚礼,很显然这是不符合他的性格。有熟悉马化腾的人称:马的婚礼很低调,只不过请了一些老员工和老朋友,外人均不得知。

马化腾人很温和,很少与人红脸,更不会对谁拍过桌子,是个性格很好的人。但腾讯员工都知道和马化腾开会并不轻松,马化腾话不多,多数时候在听。但一旦发话,就能一针见血,问得很细,随便对付是不好糊弄的。有了这样认真的态度,马化腾才能博取众人之所长,腾讯才能做到集思广益。

马化腾喜欢打游戏,据说还相当有天赋,是个策略玩家。即便对手拼命想阻击他,都很难做到。酷爱武侠小说、怪招不断的马云如此形容马化腾所向披靡的攻击性,“QQ的攻击永远是悄悄的”。

<h3>第三节 来吧,一起献爱心</h3>

2008年汶川地震后,马化腾说:“十年来我们一直有QQ在线的曲线表,当天曲线表掉了一截,通过IP地址看到四川一段几乎消失了。我心里清楚,很多用户可能再也上不了QQ了。那一瞬间给我的震撼是很强烈直观的。”

马化腾号召公司以及全体员工累计4次共捐出2000万元,随后,马化腾又发挥了腾讯的巨大能动性。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30万人通过腾讯的支付平台和即时通讯捐助2300万元,这也是国内最大的一次在线捐助行动。马化腾的“来吧,一起献爱心”活动,汇集的不仅仅是腾讯人,还有全国人民真诚的心。

其实,早在2006年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时候,马化腾就这样说过:“腾讯的远景是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成立公益慈善基金会表明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去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腾讯希望通过投身公益的行为去关爱社会、回馈社会,以身作则,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马化腾在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2006年9月,腾讯捐赠2000万元,向民政部申请发起设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为国内首家发起设立公益基金会的互联网企业。基金会的宗旨是“致力公益慈善事业,关爱青少年成长,倡导企业公民责任,推动社会和谐进步”。腾讯基金会将主要从事扶贫济困、救孤助残、赈灾救援、抗击疫情、助学兴教等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及青少年(特别针对其中困难群体)的教育发展项目和其他社会教育发展项目。

基金会成立伊始,便捐出100万在广东、广西地区兴建5所春蕾小学,以帮助那些因贫困失学的女童重返校园。在互联网企业家中,马化腾一向以“热心公益”著称。在基金会成立前,腾讯还投入数百万资金致力于各类社会救助、救灾扶贫活动。

2007年3月17日,腾讯向深圳市绿色基金会捐赠9万元,并由以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为首的员工志愿者利用周六在深圳市新的市政公园大沙河公园种植了280棵树木,兴建了“腾讯绿色林”,呼吁市民“珍爱绿色、珍爱家园”。

2007年2月14日,“琴瑟合璧,大爱无疆——腾讯?红十字2007新春公益慈善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隆重举行。在著名旅美小提琴家柴亮与夫人的精彩演绎中,马化腾与知名企业、成功人士共同成为红十字会少儿大病救助基金项目创始和发起的第一批支持者。

2007年2月,马化腾参与了儿基会和深圳红荔书画馆举行的“爱——从深圳出发”广西、贵州行文化扶贫活动,为本次活动捐赠一笔助学物资,并发动网友广泛参与这一文化扶贫活动。

2006年12月,腾讯公司向贵州黔东南自治州、重庆大足、四川石渠等贫困山区的学生们捐赠了3000件,价值近50万元的新棉衣。为了解决贫困山区的需求,以决定今后的公益活动方向,时任腾讯公司副总裁的郭凯天曾带领公益慈善基金会筹备小组专门奔赴黔东南州进行了4天的实地考察。

2005年8月18日,腾讯公司向遭受百年一遇洪灾的广西梧州地区捐款10万元,帮助受灾地区灾后重建。

2005年1月15日,深圳市红十字会、深圳市慈善会联合主办“深圳有爱”为印度洋海啸赈灾义演,腾讯员工自发捐赠善款103711元。马化腾个人捐赠QQ号88888,拍卖26万元全部捐赠红十字会。

2003年“非典”期间,腾讯向小汤山医院赠送了价值10万元的电脑设备及软件,并为医护人员提供专用的QQ号码用于即时共享医疗信息。

2003年3月,腾讯公司组织捐款30万元,为患白血病网友阿旦成功做了干细胞分离手术。

2002年12月19日,腾讯公司向广东省清新县贫困山区的广东省清新县白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清新县浸塘镇高华塘小学捐赠了一批电脑,用于改善该地区的教学条件,支持教育事业。

……

马化腾领导下的腾讯,进行的一系列公益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在第六届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马化腾“中国儿童慈善家”称号,授予腾讯公司“公益明星企业”称号,以表彰其对少儿公益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h3>第四节 在“冬天”过分谨慎会丧失机会</h3>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大事。尽管这次危机曾在多次的挽救中拖延,但最终还是爆发了,这不是各国政府拿出几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就可以解决的,很多债务、不良资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

就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来讲,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对新兴的创业公司造成比较大的压力,因为这个时候他们需要融资。相反,对于已经稳定下来的几家大互联网公司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大,甚至可能有利于他们开展业务。

2008年11月11日,腾讯迎来了自己的10岁生日。11月13日,腾讯发布的财报显示其第三季度总营收达20.25亿元人民币。当互联网弥漫着过冬气氛时,马化腾却似乎不受困扰。

腾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马化腾这样的观点:“如果在冬天过分谨慎将丧失机会,对未来长远发展不利。”

很多互联网业内人士都认为互联网的“春天”才刚刚开始,马化腾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这个时候正是互联网公司努力抓住市场份额和用户的关键时期。

在确定腾讯做门户的时候,马化腾早已做好了战略步骤。首先,腾讯借助娱乐资讯切入,有了基础之后再加强高端平台建设,流量上来之后再将其转化成收入。如今的腾讯广告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广告收入同时需要匹配一个媒体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只有流量肯定是不够的。下一步,腾讯要把流量转化为品牌影响力,同时促进广告销售的成长。

腾讯2008年第三季度来自广告业务的收入为2.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2%,环比增长11.8%;而新浪第三季度来自广告业务的收入为7621万美元。从这些数据来看,互联网广告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

网络广告发展了10年才开始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其收入可能只能排到互联网收入的第三位。但互联网广告的“天花板”是非常高的,长期来看,广告肯定能成为互联网最大的收入来源。因此,马化腾认为:“广告是一个比较稳健的商业模式。”

除了广告收入外,目前国内互联网业最大的利润来源是网络游戏。2008年的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会增长40%~50%,网络游戏将进入一个3~5年的大发展时期。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同时会追求更廉价的娱乐,一个月只需花费几十元的网游显然是个很好的娱乐选择。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们认为,网游业务将在未来2~3年成为腾讯的增长引擎。易观国际的报告也显示,腾讯已经进入网游业前三甲。

在网游业务上,马化腾的策略是建设一个大平台。相对其他网络游戏运营商,腾讯的网游平台抗风险能力非常强。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腾讯的研发能力就已经赶不上腾讯平台用户对娱乐的需求。所以马化腾一方面加强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引进代理、合作开发游戏产品,以保证腾讯游戏供应线的发展。

腾讯2008年第三季度总营收达20.25亿元人民币,其中网游的收入为6.799亿元,环比增长50.3%。

从2008年腾讯的收入看,网游所占的比重已经增加。但马化腾坚持腾讯的主营业务不会只是游戏,“我们要建设一个社区平台,娱乐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金融危机对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冲击最大,马化腾认为:“只要企业最终能够活下来,未来几年还有机会再来。”创业型公司一定要抓住瞬间即逝的机会,同时,公司负责人在作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遇到障碍的时候要如何解决。只有这样,投资人才会很放心地把资金投给你。创业型公司如果没有想清楚或者觉得差不多了,就贸然行动,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当然,创业团队也很重要。马化腾自身的成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业团队稳定。创业公司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人品,即使对方能力再强,人品有问题的话也需要慎重考虑。创业伙伴也不应该拉帮结派,而是要很坦诚、很简单、实事求是地做事。

马化腾已经感受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中国网民也在不断成熟,这给腾讯造成很大的转型压力。但他有信心,只要腾讯继续尊重网民的需求,开发出适合用户的产品,就一定能在互联网行业继续站稳脚跟。

<h3>第五节 财富对我没什么影响</h3>

为人处世低调、性格内敛的马化腾,在2008年10月30日发布的《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中以107.4亿元排名第九。

拥有如此巨大的财富,难免不被外界提及。谈及与日俱增的名气,马化腾一如既往地低调:“我是在普通家庭中长大的,没什么特殊的。我和家人的生活习惯都没有什么变化,潮州人习惯喝粥,现在也一样。住的房子顶多是大了一点。还有,创业的时候是单身,现在成家了,有了小孩,要多分配些时间照顾家里。除此之外,对我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从当年毫不起眼的小公司腾讯,到现在拥有近8亿用户、市值达800多亿港元。作为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马化腾占腾讯的股份约为13%,个人身家达100多亿。面对巨大的个人财富,马化腾却说:“我没有关心过股价、股票,每天股价涨涨跌跌,我觉得它没什么变化。”

马化腾用更多的时间把自己“藏”在那个精心布置的办公室里。他不用经常出现在员工面前,公司的许多重要事务也都是由总裁或者首席运营官出面,他很少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他甚至仍然学不会沉下脸批评做错事情的员工,但是一个更加规范和职业化的腾讯也许根本就不需要他来做这些事情。

不过,即使是一线的普通员工也能通过公司内部的BBS和RtX,与他毫无障碍地直接交流。在下属眼中,他还是那个没有架子的Pony,是公司的精神领袖而非冷冰冰的老板。如果电梯只能坐10个人,马化腾是第11个来的,不会有人主动给他让位置,大家觉得很正常,老板也得和他们一起等电梯。

马化腾一如既往地低调,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有资格说大话”。创业的艰辛已经远去,财富没有改变马化腾的工作方式,他仍会“晚上如果不上一下网,再看一看人数、服务器,老觉得漏了什么东西”;财富没有改变马化腾的个性,他不活跃也不外向,“我的朋友,或是同学或是网友,遇到了,交往多了,也就固定下来。我是不擅长主动结交的”。

财富也没有改变马化腾的生活习惯,马化腾多次表示:“对衣服没有什么偏好,如果没有正式活动,我都喜欢穿一些t恤之类休闲一点的衣服。”至于名牌,马化腾更是没有太多的概念。好在有夫人的指点,小马哥才有了一些基本认识。

财富总会带来一些压力,马化腾最多的消遣方式就是和同事们去K歌,偶尔也会去打打乒乓球。至于上网,除了腾讯的网站,门户的科技频道是马化腾经常去的地方。国内几个著名的It论坛他仍然会去泡,偶尔来了兴致,他还会去国外几个专业的IM技术网站交流交流。

似乎,财富的变化并没有给马化腾带来太多的改变。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生活的变化,在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下,有些改变却由不得个人决定。

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资本市场,不少公司股票大幅下跌,此时该买入还是卖出?马化腾作出了选择:减持股票。从2008年11月20日至25日的4个交易日,马化腾大幅减持腾讯股票1184.7万股。

其实,马化腾减持腾讯股票从2008年5月以来已多次发生。据港交所2008年6月12日的交易资料,马化腾11天内连续3次减持股票,分别是:5月26日减持30万股,平均价67.24港元;5月30日减持5万股,平均价69港元;6月2日减持30万股,平均价69.016港元。

经过上述4次减持,马化腾共套现超6000万港元,持股量由12.65%降至12.64%。不过,最近的减持规模远远超过之前水平:以这几天的平均收盘价40.525港元计算,马化腾套现规模达4.8亿港元。

马化腾对腾讯股票的大量减持,给了外界一个信息:是否意味着腾讯的股价已到顶?面对外界的质疑,腾讯内部人士主动否认了这个说法。而马化腾也从未评价过腾讯股票,以他的持股量计算,此次减持量其实很少。只是由于腾讯股价高,按金额计算才显得规模大。

这也许只是出于马化腾个人理财需要,拥有太多的财富,也拥有太多的琐事。马化腾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因为他的财富是和腾讯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h3>第六节 令人尊敬的沉静型领袖</h3>

业界曾有这样一个传闻:2004年,当时正意气风发的陈天桥找到马化腾,发出合并两家公司的邀请。陈天桥的意见是:我来做董事长,你做CEO,我们立刻就能够统治中国互联网行业。但马化腾的回答是:我不必跟你合作,两年之后也能称雄中国互联网。

马化腾的回绝颇有底气,传闻的两个主角,就像是中国网络界的两极。陈天桥,作风强硬,霸气十足;马化腾则性格温和,不会轻易退缩。这样的对话,倒很符合两人的性格。

当然,传闻永远是传闻。2006年春节前夕,素少面对媒体的马化腾在某平面媒体的采访中听闻此事,一改平日不温不火的形象,声音不高但用力地说:“没有,绝对没有,我不可能讲这个话,这是瞎传的。”

“城头变换大王旗”,如今的中国互联网,形势变幻无常。在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已经换过多个代表人物:最早,是张朝阳,随后是王志东,然后是丁磊,近两年又变成了陈天桥和李彦宏……每次变换,不止是新领袖的出现,而是一个行业的战略转移。

在这个风云莫测的群体中,1998年就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马化腾始终是最少被描绘的角色。向腾讯内、外探问对马化腾的评价,所能听到的不过是低调、专注、谨慎等寥寥数语。即便是长期关注网络行业的人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好腾讯,是因为它有QQ,但对马化腾,不是太有把握。其实,深究马化腾的个性,这一切是因为他属于沉静型领导。

巴达拉克教授在他的著作《沉静型领导》中说:大多数卓越的领导者并非公众英雄,他们不是抱持高姿态、为理想而战的斗士,而且也并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他们也不会充任什么道德讨伐运动的急先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很有耐心,非常谨慎,循序渐进;他们做正确的事情——为了他们的组织,为了他们周围的人们,也为了他们自己——不动声色,毫发无伤。

沉静型领导者,他们的超凡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谦逊与克制。事实上,由于很多困难的问题只能通过一系列长期的细微努力才能解决。所以,沉静领导之道,尽管乍看起来显得步调缓慢,但经常会被实践证明,是使一个组织,乃至这个世界,得以改善的较快途径。

毫无疑问,马化腾是属于沉静型的领导。他创造了一个奇迹:用3个月的时间发明一台“永动机”——QQ,然后坐地生金。

在不温不火的姿态背后,马化腾更是一个富有竞争性的完美主义者。对于那些让他不满的产品,他不会掩饰失望:早年推出的门户“做得很烂”,一度与QQ捆绑推出的邮箱系统,“我自己都不愿用第二次”,无线增值业务缺乏创新则让他“很惭愧”……这种不满足让他很少参与管理。

因不事外交,他只把工作分为两部分:内部看“人的问题”,外部看“未来做什么”。而每天工作的间隙,他会把It类网站看上几轮,一旦发现什么合适的创新,就想办法移植到腾讯来。除了工作,马化腾爱好并不多,即使婚后,他仍时常加班到深夜。他甚至是企业家中极少乐于表示自己不爱读书者:“管理方面的书,知道了也就够了。不会因为你知道,企业就能变得怎么样,还是得看你做的事情。”

正是在马化腾的沉静领导下,腾讯才成为互联网这个以混乱著称的行业里,相对运营规范的公司之一。腾讯的合作态度相当谨严:他们不是简单地使用对方的资源,而是会非常仔细地与对方讨论,这个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是什么?双方怎样合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去完美主义本色及对工作的沉静,马化腾相当理智,在互联网业内最容易被跟风的一些问题上,他总能保持反大众智慧的思考。

当越来越多的即时通讯软件选择与竞争对手实现互联互通,腾讯却不准备太早顺应潮流。马化腾并不否认前端软件的开放非难事,但让他不作为的原因是:QQ后台的软件非常复杂,需要6000台服务器协同工作,开放带来的不是服务的丰富,反而可能破坏自身的稳定性。

是否应该通过对个人品牌的打造来宣传公司?他说,除了性格,自己保持低调最主要的理由是“没有这个需要”:多数网络公司要靠宣传让中国移动这样的企业用户重视自己,但腾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品牌必须建立在产品和服务上。只有腾讯需要到大学校园里招聘时,创始人的抛头露面才是必要的。

马化腾一直很低调,不喜欢在公司内部搞活动,公司上市的时候连酒会都没有办。这和腾讯的价值观有关:正直、尽责、合作、创新。

凭借这种低调、沉稳的性格,马化腾带领着腾讯一步一步走向辉煌。腾讯已经逐渐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马化腾自然成了受人尊敬的领袖。

<h3>附录 你所不知道的马化腾</h3>

1.马化腾当年的惠多站叫Pony-soft,Pony是马化腾在大学期间为自己取的英文名字,意思是小马驹。腾讯的员工喜欢私下称其为“小马哥”,当面则叫他Pony。

2.马化腾的家庭条件不错,他的父亲曾经代管过一段时间腾讯公司的财务,马化腾有个姐姐,在深圳电信工作。

3.马化腾有个很“烧钱”的爱好是天文,腾讯里也有几个天文爱好者,闲下来,马化腾会和这些同事交流天文爱好。

4.马化腾创业之初没有买车,第一辆车是2001年年底、2002年年初买的,是一辆沃尔沃S80,香槟色,70来万,这是款以安全性能著称的车,符合马化腾的性格。

5.马化腾喜欢打游戏,在创业之初,那时流行CS,每天下班,马化腾就会和同事分成两队进行比赛夺旗,赢的多半是马化腾。马化腾在打游戏上有相当的天赋,他还是一个策略玩家,因此,即便他的对手拼着命想阻击他,都很难成功。流行那会儿,马化腾也玩,据说他的级别非常高。之后腾讯自己进军网络游戏,马化腾就玩自己的游戏。游戏部的员工也与马化腾相对接触最多。2007年3月,QQ休闲游戏在线用户突破300万人,马化腾亲自出席了内部庆功酒会,和每个人碰杯。

6.马化腾在技术上很强,关于他和CtO张志东谁更强一些,内部有过讨论,结论是张志东更强一些。张志东是华南理工的计算机硕士,在腾讯创业前在深圳很有名的黎明电脑工作,张志东软硬都很精通,很厉害。马化腾在产品方面的感觉比张志东要好一些,他的长处是能够把很多事情简单化。

7.马化腾一天要抽一包烟,他抽烟的时候多是在考虑问题,思考用户体验。

8.马化腾结婚比较晚,他和妻子是在北京见的面,而且是网友,但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网恋,更多的交往和认识是在网下进行的。网上有消息说马化腾花6000万办婚礼,这不符合他的风格,他的婚礼很低调,只请了一些老员工和老朋友,外人均不得知。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