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 - xp1024.com
《即将到来的股市大突破》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世界经济进入景气上升周期

2010年,仍是全球经济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的过渡期,经济回暖虽然步履蹒跚,但趋势不可逆转。据巴黎银行、摩根士丹利、德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及高盛五大投资银行的统计资料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总体缩水0.7%,2010年经济恢复较为强劲,估计增长率可达4.78%左右。

过渡期的含义是:2011年全球经济再次滑向负增长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了;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较2010年会有所减缓;2011年是世界经济进一步调整的时期,金融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国家、企业及个人去杠杆化的阵痛过程将继续,国际贸易及资金流向将继续由区域不平衡向平衡转变。而这一调整过程是全球经济走向健康、恢复活力的必经之路。

支持经济持续回暖的因素有:欧美各国央行将维持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QE2)措施引致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欧债危机演变成全球危机的概率极小;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在金融风暴中日趋成熟,能更有技巧地把握稳定和发展的节奏,实现长治久安。

欧美各国2011年将保持低利率政策,这几乎没什么可怀疑的。各大投资银行把欧美各国加息的预期纷纷推迟到2011年底,甚至2012年。2010年欧元区和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仍旧很低(欧元区1.5%,美国1.6%)。在低通货膨胀氛围内,维持低利率政策可为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刺激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投融资环境。

美联储宣布的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加上奥巴马宣布的减税政策延续,可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双管齐下,双剑合璧。不排除美国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这些政策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进一步恢复。

欧债危机已经被区域化和隔离化,由此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危险不复存在。爱尔兰、西班牙危机对市场的冲击程度远低于希腊危机。从惊恐地应对希腊危机到镇定地面对其他欧盟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这说明各国银行和企业在希腊危机白热化时,已经将其他有问题的欧盟国家的风险计入账面,并准备了应急措施。世界股市和债券市场也已经提前反映了这些风险的分摊。

希腊经济和爱尔兰经济占欧洲经济的比重很小,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的资金足够救助葡萄牙、冰岛、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五国的债务危机。当然欧盟各国发展严重不平衡、统一货币政策但没统一财政政策仍是其软肋。如果欧元区真的可以结束在争吵和妥协中发展的局面,抱团取暖(比如统一发行欧元债券或“不择手段”地扩大内需,即核心国对边缘国产品的消费需求),基本上可以度过债务危机。但是从根本上对弱国进行改革,使欧元区最终朝最佳货币区方向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尽管如此,相对于新兴经济体的欣欣向荣,发达经济体却难复往日荣光,它们在“没有信用、没有工作、没有快乐”中苦苦挣扎。经济低增速、失业率高企、消费者信心不足很可能成为部分发达经济体今后数年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并不是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很大程度上的结构性调整。主要发达经济体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如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正、房地产市场泡沫以及结构性债务等,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我修复。

与之相反,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迅速崛起的中产阶层,则预示着新兴市场的巨大增长潜力。特别是人口众多的亚洲、拉美地区经济体,数亿人的劳动力大军将推动城市化、贸易发展和科技创新。这次金融危机对于新兴经济体造成的仅仅是一次外部冲击,一旦这些经济体采取了应对政策,减缓外部冲击,经济就能够沿着原有的高增长轨道继续增长。

鉴于此,2010年12月19日发布的《世界经济风险指数与主权国家评级》报告称,从2011年起,世界经济将进入8年为一个周期的上升期,但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面临透支增长、通货膨胀、财政紧缩等不利因素,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长将放缓。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处在大变局中的中国经济走向

股神巴菲特把从美国发端并迅速波及全球的2008年金融海啸称为“金融珍珠港事件”。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的轰然倒地,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世界著名的四大投资银行不是倒闭就是被关闭、被改制,世界级公司如美国国际集团、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通用汽车公司等,一个个都像美国珍珠港的舰艇一样沉下去了。

2009年5月,媒体刊出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上是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新加坡和马六甲海峡。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一艘艘大货轮都停在那儿,照片上注明是735艘。735艘货轮,其运量相当于全球运量的1/4。不只是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100多艘,还有鹿特丹港300多艘。这就是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冲击之大即便不是绝后的,也是空前的。

而金融危机反映的只是一个表象,危机触及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内核,说到底,是全球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其中有两大失衡: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中国则是最大的生产国,后者将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部分卖给美国,双方形成了一个产销供求链。而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这个链条突然断裂,于是全球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和危机。危机逼迫这两个经济大国进行调整,即调整它们的增长模式,美国必须从消费导向转为出口导向;而中国则相反,从原来的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和消费导向。调整的结果是出现新的国际平衡。只有在这两个大国间实现经济贸易平衡,全球经济才能够再度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这个由金融海啸带来的大变局,给中国带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即进行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和消费导向的革命性变革。我预测,在未来10~15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新增量中,将有16%~17%由汽车行业提供,汽车行业将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经济拉动力最强的行业之一。由于汽车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涉及石油化工、钢铁、电力、轮胎、金融、维修服务等众多行业,可以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因此,发展汽车行业可以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中国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们还将看到,汽车消费将带来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居民生活及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汽车消费的普及,不仅会改变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他们的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方式,也会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加快城乡居民的融合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汽车的普及,将改变居民的居住方式,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的生活方式,如旅游、郊外休闲等,都将更加便利。这种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极大地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居民消费需求。

另一个是电信业。在未来10~15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新增量将由电信业提供。可以说,随着中国放开3G牌照,从2009年开始掀起了3G网络投资建设的高潮。有分析员指出,电信运营商的资金投入将超过3100亿元,电信设备制造商将成为主要得益者。尽管3G需要电信运营商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但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加上市场广阔,不仅会吸引更多存量用户由2G转向3G,也会吸引更多新用户进入3G市场。有人甚至认为,在未来8~10年,3G的启动将拉动中国经济规模增加至少10万亿元人民币。

由于电信业对居民消费有直接拉动作用,电信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电信业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拉动,不仅表现为电信业本身,还表现在电信业创造居民消费需求上。我们只要看看这10多年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就能够看到电信业在创造居民消费方面的作用。因此,3G的启动在未来8~10年内增加居民消费10万亿元的预期并不夸张。而且如果考虑到对电信业上下游新产业的影响,那么这种拉动居民消费的作用可能比我们预估的还要大得多。

由汽车行业和电信业可推及所有由中国政府推动的排浪式消费领域。我们也可以尽我们的想象,列举出尽可能多的泛消费领域可能产生的变革机会,比如食品饮料(含酒业)、住宅、商业、家用电器、旅游等消费类行业。

从2008年金融海啸带来的中国当下的历史变局中我们会看到,一场原本一直是纸上谈兵的内需转型,确实可以引发中国扩大内需的消费升级,请不要忘了,这场升级革命将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发生!可以想见,随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向内需大力倾斜,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由家庭汽车、数字电视、高清平板电视等在各个层面的排浪式消费即将展开。

这种排浪式消费革命又将和新一轮的中国城市化狂潮相耦合。截至2009年末,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市化水平已达46.6%。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无论是与世界上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都相对较低。因为相对较低,所以具有强大的后劲及爆发力。再强调一次,这一城市化进程是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的大国展开的,这将成为世界史上一次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伟大壮举,这是前所未有的!

未来,扫除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取消户籍制度——势在必行。这一障碍的扫除,意味着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终将被打破。预计到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甚至更高。中国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首先,城市化必将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现在中国城市的房价和世界城市的平均房价相比,不是高了而是太低了,中国楼市的价格因为人口的刚性需求还将迅速攀升。由于人口众多和土地稀缺,未来北京和上海都市圈(合计将共超过5亿人口)的房价将高得惊人,超过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中国未来的另一条房产金蛇带就是广深珠港澳,延伸到海南海西,像一条金链沿海岸线蜿蜒而上,人口规模将逐步接近两亿。另加上五颗内陆明珠——成都、重庆、武汉、西安、沈阳,它们分别对周边地区超过1亿人口形成辐射效应。这些城市链将是未来20年中国城市的经济版图,虽然存在的障碍很多,但经济发展大趋势终将受到时间的检验。

本节从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这个背景条件下来看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中国政府大力度的扩大内需政策,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正在到来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经济正孕育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机遇。2009年和2010年,是中国从出口导向向内需导向转型的起始年。这种转型是普遍的,广泛的:一是覆盖的人口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的心理认知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二是覆盖的行业,从房地产、汽车、家电、电信到服装、化妆品、饮料等,林林总总。作为市场投资者,从现在起就不失时机地逢低买入与中国消费结构转型相关的优质资产投资标的,长期持有,你无疑会成为这场内需消费革命的最后赢家。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中国未来8年的“投资时钟”

2004年,世界著名投资银行美林在《投资时钟》研究报告中给我们勾勒了世界及中国的经济周期。“投资时钟”理论将资产轮动和产业策略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将经济周期分成四个阶段,即衰退、复苏、过热和滞胀阶段。在完整的经济“繁荣——衰退”周期中,按照“投资时钟”模型顺时针转动,依次投资债券、股票、商品和货币会获得巨大收益。“投资时钟”模型,就是研究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规律,为资产配置提供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

在衰退阶段,经济增长停滞,巨大的产能和下跌的大宗商品价格导致通货膨胀率降低,企业赢利微弱并且实际收益率下降。中央银行降低短期利率以刺激经济发展,导致收益率急剧下降。此时,投资债券是最佳选择。

在复苏阶段,宽松的经济政策起了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加速,并处于潜能之上。然而,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因为空置的生产能力还未耗尽,周期性的生产能力扩充也变得强劲。企业赢利大幅上升、债券的收益率仍处于低位,中央银行仍采取宽松政策。这个阶段是股票投资者的“黄金时期”,投资股票是最佳选择。

在过热阶段,企业生产能力的增速放缓,开始面临产能约束,通货膨胀抬头。中央银行加息以求将经济拉回可持续增长的道路上来。此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稳处潜能之上。收益率曲线上行并趋于平缓,债券的表现非常糟糕,股票的投资回报率取决于强劲的利润增长与估值评级不断下降的权衡。此时,投资大宗商品是最佳选择。

在滞胀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降到潜能之下,但通货膨胀率却继续上升,通常这种情况部分归因于石油危机。产量下滑,企业为保持赢利而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工资与物价螺旋式上涨。只有等通货膨胀过了顶峰,中央银行才能放松货币政策,这就限制了债券市场回暖的步伐。时,企业赢利状况恶化,股票表现非常糟糕,持有现金是最佳选择。

和美林的“投资时钟”理论表述相似的是“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经济不断出现“衰退——紧缩——恢复——扩张”的内在规律、成因、影响以及相关应对策略的学问。实际上,长期以来,人们就发现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持续波动。经济学家们对许多国家宏观经济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后发现,宏观经济运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相对膨胀和衰退;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如价格、产出、消费、投资和货币存量等,在时间序列上显示出围绕其长期走势上下波动的特征,且对长期走势的偏离幅度存在持续性。另外各种经济活动还表现出类似的波动性、易变性以及同总动态之间的互动性。

经济周期的特征:(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3)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4)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决定。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

结合美林的“投资时钟”理论,2010~2012年的世界经济仍处于衰退和复苏的交替阶段,表现为复苏中的经济走势极不稳定。2010年,欧洲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是2008~2009年金融危机救助政策“后遗症”的显现,全球经济也因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而发展减缓,陷入到“高负债、低增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需求减弱,全球走出危机的进程也相应延长,美联储的加息计划延至2011年。

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外部力量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力量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依靠“投资加出口”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被动式调整”。在“地产调控加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加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经济下行小周期确立,复苏之路变得曲折。但与西方经济体“两高一低”(高失业率、高负债率、低增长率)的经济图景不同,中国经济未来两年的图景是:增长的高速时代已经过去,将从上一轮11%的高增长回归到8%~10%的中速增长,“适度经济增长、温和结构性通货膨胀和低水平产能过剩”等矛盾因素相伴而生。

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的时间(至2012年)里,中国宏观调控可能会陷入迷局之中。中国经济似乎陷入矛盾且复杂的境况,一方面是高增长的趋势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微观运行矛盾凸显。多种问题累积,矛盾几乎无法调和,多级目标导向的中国宏观经济决策可能会陷入宏观调控迷局。

我预估,中国经济下行小周期将延续到2011年底,但中国经济转型的艰难阵痛可能加剧这一经济下行小周期的延长。和经济下行小周期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的长期调整。必须看到,从2009年8月开始的股市持续调整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熊市,两者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调整是市场的自发行为,是对2009年上半年过热资本市场的必要修正,因此应该被看做健康的调整,包括政策的微调,都是为了市场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政策面和资金面在可预见的将来仍然宽松。股市总体估值和2008年时相比不便宜,但和未来走势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尤其考虑到国内外极为过剩的流动性,股市上升空间将会很大。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平稳并走向复苏,中国股市可能迎来一次时间跨度最长的牛市。

如果我们将未来世界经济周期定为8~10年,那么,2010年仅是这轮经济周期的一个起始年,即上述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所指的复苏初期。我预估,2010~2012年,中国股市上证综指将围绕2200~4200点上下震荡,这种波动正好反映了市场对该时期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迷茫预期,同时也是市场投资者一次不可多得的逢低建仓的机会。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发生在2010年的小周期危机,使世界经济大概需时3~4年才能彻底走出衰退期,进入复苏期。2012~2013年是一个重要时间段,中国经济转型将进入攻坚阶段,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多,预示着金融危机后一波真正的投资荣景期逐渐到来。我们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在以后的时日里上证综指将突破6442点的历史最高位,发达国家股指在上升时期冲破万点。

中国股市预计在2016~2017年达到巅峰状态。牛市不言高,那时,上证综指的高度可能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经济长周期大概到2017年开始进入敏感期,预示着该周期的向下拐点可能再次到来。经济荣景的长周期进入后期,投资就需要非常小心,投资者需要再一次为重新到来的泡沫破灭做好准备。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四大市场预期助推中国崛起

买股票就是买未来,买未来实际上也就是买预期。认识中国股市下一波投资荣景的宏观动向,可依据几条清晰可辨的主线:一是中国经济多个新增长点的最终生成;二是人民币处在长期升值的通道里;三是国际国内流动性泛滥,中国将处在流动性大爆炸的旋涡中;四是中国崛起的价值重估。这四条主线现在尚不明朗,但唯其不明朗,才给了中国投资市场以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只要任何一条得以兑现,都可能在中国股市激起投资冲击波,更遑论四条主线在未来交织、耦合,从而产生巨大能量的合力共振。

对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2020年趋于下降,但仍将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预期的增长减速凸显持续提高生产力的政策的重要性,包括推进劳动力再分配、提升人力资本、鼓励创新等措施。此外,中国正在进一步改革,以确保经济增长在社会、能源、环境各方面都具有可持续性,这些对于促进生产力提高和社会效益改善都很重要。

中国经济在持续高增长了30多年后现在进入下降期,亟待找到下一波荣景的增长点。所幸的是,在经历过经济危机后,一些经济领域正在发生变化,能源、生物、信息和新材料、高科技制造业这四个领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能源方面,低碳能源会使我们逐渐脱离几百年来依靠传统化石能源的情况,转而依靠风能、太阳能等一系列清洁能源。

随着人民对健康需求的增加,生物技术应运而生。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环保技术的应用等,都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对于信息的发展,更多的是在高通、海量、智能软件方面。移动网络、互联网和电视网的三网融合以及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部分。

由于新材料的应用,特别是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将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将使得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更好。

其实,中国政府从2000年就启动了12个面向未来的重大科技专项,比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应用,生物制药以及下一代无线通信网络等,所有这些都已经或将成为中国未来一二十年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

随着中央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陆续出台,新兴产业将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带动国内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它们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求,成长性好、技术和资金密集度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的新产品或服务。

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必然在产业关联效应强的产业或行业,其具有回顾效应、前瞻效应和旁侧效应,其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或行业,有望产生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成为主导的消费热点,并由消费市场作为支撑,拉动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上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和中国特有的人口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未来一二十年的中国消费大潮。

对通货膨胀的长期预期。2010年以来,全球各类食品价格上涨之声不绝于耳,以色列的西红柿、韩国的大白菜、中国的大蒜及巴基斯坦的面包等产品价格都罕见走高。与此同时,美国通货膨胀预期重燃,欧洲通货膨胀率升至近两年来的最高点。通货膨胀也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预示通货膨胀的石油、黄金、棉花等国际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出现了暴涨局面。此外,钻石、翡翠等规避货币贬值的珍稀物品价格也疯长,2010年翡翠批发价涨了一倍多。

许多市场人士把粮食价格上涨归因于极端天气导致的投机因素,对此,肯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和菲律宾等国政府还发出警告:预计2011年将出现极端天气,加上交易商进行投机行为,2011年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现象。而且,世界发展运动组织警告说,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资银行的粮食投机有可能推动粮价进一步上涨。

但我认为,全球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应归咎于美元贬值。在美元贬值下,全球汇率干预问题还在纠结之中,发达国家指责新兴经济体操纵本国汇率,新兴经济体则反驳发达国家借助宽松货币政策诱导本币贬值,货币战争在一幕幕上演,国际热钱到处兴风作浪,通货膨胀之声响彻全球。热钱纷纷涌入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市场,部分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

如果顺藤摸瓜,我们不难发现,全通货膨胀的真正根源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为救市长时间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是流动性泛滥的直接结果。

同样,中国也面临了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这轮来势凶猛的通货膨胀,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国际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2)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3)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压力;(4)正在推进的资源价格改革带来的价格上涨压力。

起始于2010年6月至10月的A股上升行情,实质就是对持续通货膨胀预期的一种反映,这次反弹突破了长期受压制的3000点的瓶颈。在通货膨胀不断演化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大量资金流向保值增值类股票。此外,供应链中游的制造业以及下游的消费品(如食品、酿酒、零售)类股票也从通货膨胀预期中直接受益,一再被市场投资者挖掘、跟踪和炒高。在股市以外,字画、瓷器、邮票等一些防通货膨胀类藏品,作为投资品而被普遍看好。

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的预期。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跌破8∶1、7∶1大关。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平,维持在6.8∶1的水平。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复苏的关键时期,欧美与中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摩擦日渐增多,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为主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指出中国应使人民币升值。很多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竞争的新兴国家,也纷纷加入到欧美的队伍中,这些新兴国家将在诸如20国集团峰会等多边框架内联合发达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

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在外界压力下让人民币升值,难免落下屈从欧美的口舌;另一方面,如果不升值,可能会损害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人民币是否该升值?以何种方式升值?对市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预计人民币升值只是时间问题。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未来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必须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使用范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来中国投资,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第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中国需要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这就需要在汇率制度上进行改革。如果人民币汇率还是实施紧盯美元的政策,中国政府就不得不采取类似美国的货币政策,即实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无疑会加剧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

第三,中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与扩大内需的目标,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手中的钱比以往更加值钱,能够在市场上买到更多东西。而且人民币升值会使得国外进口的商品变得更加便宜,有利于改善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状况,对缓和国际贸易争端具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我们都知道,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控,两国之间的汇率变动也有“一只手”在调控,这就是两国经济的相对基本面。此次金融危机不仅没有摧垮中国经济,反而催生了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傲立于世界群雄之中。而遭受危机重创的美国至今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高企。因此,让一个相对实力不断增强的货币去紧盯一个相对实力不断衰减的货币,这本身不利于汇率机制的合理化和国际化,未来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

预计人民币将进入长期的升值通道,因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决定了人民币升值的时间和空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国际收支顺差与日、德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将会很大,人民币升值的时间也会很长,保守估计为10年左右。只是在吸取了日元快速升值产生泡沫的教训,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就业的不利影响后,人民币升值过程必然是缓慢的,并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征。在缓慢升值期(约5年时间),预计人民币将每年升值4%~5%左右,升值幅度为20%~30%。随着国内外条件逐步具备,人民币将进入快速升值期,保守估计也要5年左右,升值幅度在50%以上。其实,即便人民币不升值,升值预期也将一直存在,而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存在且不断被强化,热钱押注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就不会改变,而且势必愈演愈烈。

就股市来说,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一直被强化,中国股市就一直会有利多的预期存在。即便人民币不升值,人们的升值预期也会助推中国股市的发展。未来,伴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强化、国际游资不断进入,中国证券市场酝酿着新一波出人预料行情的概率就会很大。

当年日元升值初期,也只有少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1979年,国外净购入日本股票仅1.92亿美元,到1980年已猛增到61.5亿美元。1986年,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已超过280万亿日元,交易额高达160万亿日元,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1987年4月,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猛增至2.66万亿美元,第一次超过纽约证券交易所的2.652万亿美元市值。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3113日元,此后便一路狂奔不断攀升,到1987年9月,已升为26000日元,并于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日元。

同样的情况在中国台湾地区也出现过。1988年10月,台湾地区银行受到压力,对台币采取了缓慢升值的政策。尽管如此,还是吸引了大批海外热钱流入套利。受台币升值预期的影响,台湾股市加权股价指数从1985年7月的600点逐渐上升到1986年9月的2505点,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短短的一年里(至1987年10月1日),股价指数便升至令人惊叹的4600点高位。就在那时,受全球股市突发风暴的冲击,台湾股市加权股价指数曾一度回落到2298点的低点,但在稍作整理后再度进入飙升轨道,并在1988年9月26日达到了历史顶峰——8870点。

从海外经验看,当某种货币存在升值预期时,汇率与股市就存在这样一种关系:预期本国货币升值→热钱流入→股价上涨→吸引更多热钱流入→货币升值压力增大→汇率上升→热钱流出→股市大幅下挫。在热钱大量涌入后,股市自然会走出一轮非常凌厉的上涨行情,但是热钱从股市撤离后,处于高位的股价会突然下挫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股市大起大落的系统风险无疑不利于股市融资、资产配置、定价等功能的发挥,减弱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国际流动性泛滥的预期。中国未来的生产率提升空间有多大?答案是:无限大。其中,经济结构转型的实效已经开始显现。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看好,将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些资本除了投入实体产业外,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着的价值低估,尤其是前者。如前所述,对人民币长期升值、美元长期贬值的强烈预期,强化了这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

在欧美,金融危机行将过去,欧美金融机构也将重新活跃起来。货币创造机制和信用有关,一旦信心好转,国际流动性就会逐步宽松。这说明,新一轮货币供给浪潮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世界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放缓,为了恢复经济增长,欧美各国一直保持了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这使美元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加上全球的资本流动,欧洲美元、亚洲美元甚至石油美元越来越多。日本经济也是采取低利率政策甚至零利率政策10多年不变的国家,使得日元的流动性空前增加。未来,全球三大经济体可能长时间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货币政策在加大全球经济失衡的同时,也会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预期越来越强烈。

由于存在刚性需求,中国房地产的价格还将在原来暴涨的基础上持续上涨。中国股指自2008年暴跌73%,虽然2009年已有部分价值回归,但从2009年8月起至今,一直处在大调整中,从而使中国股市成为全球表现最差的股市。但世上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如我分析的那样,中国股市正在酝酿一波大牛市。

一旦出现大牛市,全球充足的流动性无疑会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块资产“洼地”,届时,国际投资者将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的方式,以各种角色(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涌进中国,进入房地产市场、企业和股市。这些全球流动性资本一旦进入中国,在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的同时,也通过外汇结算把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输入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或者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甚至两者同时增长,完成了国际流动性与中国流动性的对接。

流动性泛滥也将来自中国国内。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对房地产调控重拳出击,“新国八条”和房产税组合拳之凶猛,让房地产商和投机者措手不及。通过行政限制和利率上调、税收等措施基本封杀了楼市的投资(投机)需求,虽然这种封杀要持续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与此同时,“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则是试图通过增加廉租房的供给,对楼市进一步调控。随着一系列严厉的组合拳出击,楼市成交量将大幅下降,并且消费者物价指数可能继续上涨推动进一步加息,房产持有成本将不断增大,那些拥有多套投资房的人可能会承受不住压力,要抛售减压,一旦出现恐慌性抛售,保守估计,房价将出现30%左右的回调也未可知。

未来房价究竟会跌多少,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关键看消费者物价指数(决定加息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由农产品价格决定,农产品价格主要由美国或者说由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华尔街的金融寡头决定。尽管农产品在2011年已经涨势疯狂,但是国际投资银行仍然唱高农产品,同时大力推高石油价格——化肥等主要农资品都是从石油中生产的。也就是说,未来我们很可能发现农产品价格会继续上涨。其逻辑就变成了: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比如现在中国北方大旱)→国际投资机构推高石油价格→化肥等农资品价格上涨→中国农产品出现刚性缺口→国际游资疯狂炒作→农产品价格继续飙升→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到10%以上,房贷利率提高到12%以上→更多中国炒楼者支付不起利息→不得不抛售少量房产,房价下跌,但很难卖掉→出现大量恐慌性抛售,房价大跌。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房价下跌的幅度,是由石油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所决定的。

新一轮调控对房地产及相关领域形成冲击,大大地挤压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空间,并迫使大批资金流入股市。历史经验表明,资金面状况是主导A股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楼市交易不像股市那样可以随时兑现,房地产交易需要过程,因此热钱并不会很快流入股市。这和我以下作出的下一波股市投资荣景将在2012年出现的判断基本吻合。

国内庞大的居民储蓄规模对未来流动性泛滥的影响也不可小视。近些年来,庞大的人民币储蓄规模一直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通常在股市不涨或处在熊市的时候,这些储蓄不会进入股市,但一旦股市行情持续高涨,并出现暴涨行情,就将引虎出笼,对推高股市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中国崛起的价值重估的预期。在未来20年内,正像美国在20世纪初崛起为世界强国一样,中国正在或将要发生的巨变会持续影响中国的每一个层面,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一个全新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实体,在政治领域及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善于创新,能够承受动荡,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并最终超越美国的经济总量最大的国际经济体。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四章详尽分析。

大国崛起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中国确立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产业的纵深延伸不仅能培育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将使得中端制造业、上中游资源资本品行业面临巨大的内外需求拉动力。伴随着城市化和重工业化,高级服务业在信息技术的武装下将获得长期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力量将逐步显现。

近几年进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表明,中国产业迈向了垂直一体化;制成品、机械与交通运输设备等出口规模加速扩大表明,包括中端和终端在内的产业链群在中国已经形成。由此我们看好未来国内经济的逻辑在于,内外因素驱动下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仅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使得企业投资回报率增加,企业实力增强,估值水平得以提升。

中国在产业链延伸、产业升级和确立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过程中,经济增长获得内需和外需的双拉动,增长速度和潜力必然提高,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的崛起本身带有城市化、重工业化的特征,所以一定是“资源消耗型”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上游资源和原材料以及资本品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也提高了这些行业的估值水平。

国际投资机构看好中国市场,证实了我提出的“大国崛起的价值重估”的观点。2009年8月4~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多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的专家称,国际投资者现在对亚洲和中国市场仍然非常看好,他们正准备增加对亚洲和中国的投资。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在与国际投资者进行广泛接触后发现,国际投资者对亚洲和中国市场非常看好,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投资机构,正准备增加对亚洲和中国的投资。

高盛集团执行董事、中国区首席策略分析师邓体顺也表示,就债券与股票而言,高盛更看好股票。现在国际投资者最喜欢的两个市场,第一个是巴西,第二个是中国,而最谨慎投资的则是美国市场。高盛对中国股票市场长期走势的看法非常乐观,认为未来20年中国股票市场占全球股市的比重有可能由2%提高到20%左右,其中蕴涵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近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惊人。我预计中国资本市场的总市值有望在未来10年或者再长一点的时间里超越美国。

美国东部时间2020年4月1日下午3点30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一个消息在悄悄传开,根据最新收盘数据,加上纳斯达克的股票总市值,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为33.8万亿美元,这与已经收盘的中国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相比已经少了2000万美元。这样的消息让场内的“红马甲”颇为震惊,第二天《华尔街日报》刊出头版头条——《中国雄狮挑战美国牛》。

目前,这只是一个美梦,一个中国人向往已久的梦!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大胆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如果能够满足我们设定的条件,2020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可能达到我们预测的上限——80万亿元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股票总市值首超国内生产总值。

吴晓求预计,2020年以沪深市场为轴心形成的中国资本市场将是全球最重要、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的资产交易所之一,其市值将达到60万亿~80万亿元人民币。

“这个预测是有依据的,也是比较保守的。”吴晓求认为。以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来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将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中等发达国家100%的证券化率标准计算,我们股市的总市值也正好是这些。

不管是多少,都表明了中国资本市场正在追击全球资本市场老大——美国。据计算,2010年8月3日,中国股市总市值已达5.3万亿美元,超越伦敦股市的3.74万亿美元,也超越了市值4.8万亿美元的日本股市。

中国是新兴国家,股市表现出了蓬勃生机。过去的15年,美国股市总市值没有太大的变化,前10年基本维持在13万亿~15万亿美元之间,只是在最近5年的牛市中出现了接近5%的增长速度。如果按照最近5年平均5%的增长速度推算,2020年美国的总市值大约是33万亿~34万亿美元。

一旦2020年沪深股市总市值达到80万亿元人民币,加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股市,同时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中国股市的总市值就有可能超过34万亿美元,中国雄狮挑战美国牛也不再是梦!

就在吴晓求预测中国雄狮挑战美国牛的同时,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也开始制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白皮书”,不少专家建议在白皮书中明确预估到2020年沪深两市的总市值,而赞助这项研究的世界银行专家更是相信2020年中国股市的市值将超过美国。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说,从1999年他首次买入中国股票起,从来没有卖出过,只有买进。罗杰斯解释道:“中国将是下一个强国,对此我毫无疑问,在今后的几十年内投资中国将获得巨大财富,即使中国股市再下跌50%,我也不愿意卖出中国股票。”

除了罗杰斯,购买中国石油股和比亚迪汽车股的巴菲特,购买中国工商银行股的沙特王子,以及购买中国股票的国外投资者和中国的亿万股民,在中国迈向全球最大资本市场的过程中,都成为“大国崛起的价值重估”的看好者。

在2009年初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当投资大师巴菲特被问及如何看待未来的中国经济和股市时,巴菲特给出了“看好”的回答。

每一年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的结尾都会写道:“我们实在是万分幸运,我们出生在美国。”很多人喜欢神化巴菲特,但巴菲特却非常冷静地认识到,他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实就像中了六合彩——生在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赶上美国迅速发展的伟大时代。如果是其他时间出生在其他国家,他再聪明,再努力,也不会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

而到了现在,他认为,中国投资者同样非常幸运,生在一个日益强大的国家,赶上一个日益发展的时代。巴菲特说:“中国有一个很棒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的成长,释放出巨大的潜能,中国还会不断成长,这才刚刚开始。我会告诉所有中国人,你们都很幸运,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比100年前或者200年前好多了,有很多很好的机会,经济会持续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会不断提升,会越来越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好得令人难以置信。世界正在发现中国,中国也在发现世界。”

股东大会上,当有人问巴菲特对投资中国企业的看法时,巴菲特说,在前几年还不会想到投资中国的比亚迪汽车公司,也不会关注中国石油,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虽有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因为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巨大市场,这一点,没有人可以忽略。

其实,除了投资比亚迪和中石油,巴菲特还有一个投资中国的举动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如果说投资中石油是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直接出手,投资比亚迪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控股的中美能源出手,那么投资汇源则是巴菲特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可口可乐公司出手。尽管全面收购最终被中国商务部否决,但据报道,双方就其他合作仍在紧锣密鼓地商谈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对投资中国的浓厚兴趣。

巴菲特对中国的信心来自历史,也来自未来。过去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87万亿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33万亿元,增长了15倍,上证指数从1990年的99点上涨到了现在的2800点,最高时达到6421点。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股市有一天也会上涨百倍吗?2008年12月,有位中国记者问到巴菲特对中国股市的巨大跌幅与对中国市场的未来怎么看,巴菲特说:“我看好中国市场,不要计较短期利益,未来10年中国股市必将是世界之最。中国很有潜力,我希望把潜力变成事实。在下一个100年里,中国将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国家,我希望中国经济前景光明,发展得越来越快。”

巴菲特看好中国,我们国人能不看好吗?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市场的恐慌与价值投资的契机

对利好的漠视与对利空的过度反应,似乎成了2009~2010年中国股市的常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上市公司业绩增幅也领先全球,但股市市值却跌落得最惨,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积极表现为何没有体现在股市运行上,市场又在担忧什么?我认为有五点。

第一,中国股市的下跌,最先源于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出台10条举措,被房地产业内称为措施最严、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新国十条”。4月19日,A股出现了“黑色星期一”,短短一天内,沪指连续跌破3100点、3000点两大关口,下跌150点,跌幅高达4.79%,创下自2009年9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接二连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让地产股成为持续下跌的“重灾区”。有分析认为,这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是中长期的,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有较大区别。更重要的是,现在多数投资者不清楚未来是否会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使得对地产股的短期恐慌进一步加剧。

楼市的下跌也影响到银行股的走势,因为银行是地产的主要贷款方。流动性收紧已不再是新闻了,2010年初至2011年2月,收回流动性的预期不断增强。2010年5月2日央行宣布,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已经不下3次,收紧流动性贷款约3000亿~4000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使得A股短期难以走出跌势。

第二,股市下跌是市场投资者对源于2010年宏观经济发展放缓的一种担忧,尤其是对加息的担忧。鉴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通货膨胀率较高,中国推出密集加息政策,甚至货币政策的收紧还很可能贯穿2011年。至此,已经实行了多年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位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适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适度从紧,这成为众多投资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正是这些担忧,对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

第三,中国股市从诞生至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是企业本位,认为股市的主要功能是融资。中国股市过度扩容,使股市资金大量分流,大规模“内出血”、场内资金不足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分红的现象,致使中国股市成为经济“反向晴雨表”。

第四,中国投资者投资心理素质较差。中国投资者投资产品类别较单一,局限于股票、基金、房地产,其他领域也有,但不够发达或成熟,参与者少,期限较短,短线投资较多,投资心态是急功近利的。另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除了高储蓄还有高投机,两极分化。从大部分基金的表现来看,基金公司的投机心态非常明显,总希望可以在暴涨暴跌的中国股市里捞一把,追涨杀跌也是中国基金目前的病态,比散户更具投机性。

而这种现象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很少见,在那里,很少有人直接炒股。国外投资者主要投资于全球基金、共同基金,投资范围广,成熟度高,参与者多,长期投资者居多,看重长期收益,是真正的投资。

第五,中国股市的问题需要在中国经济上找原因。我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会这么快过去,欧洲债务危机也一直处在不断的余震中。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忧虑,一定会反映到中国股市上来。为了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球各国猛药救市,这些措施导致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加息等调控政策先后出台。

另外,中国经过连续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处在阶段性高峰期,扩张性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2008年金融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如我要在第二章中分析的那样。在审时度势后,中国经济步入了艰难而华丽的结构性转型阶段,而转型是有阵痛的,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最终出现前,反映经济状况的中国股市必然处于不断调整的阶段。

尽管如此,我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最终必然反映到股市上,换句话说,决定股市走势的最终力量必定是宏观经济走势。

此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将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市场;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也会导致国际热钱流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在未来推动股指上扬。

其实,不光中国股市,欧美股市也很难说是经济的晴雨表。很多时候,股市走势都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相背离的。当然,站在5年、10年以上的周期看,股市可以反映经济走势,但反映并不等于股市能预测经济走势。中国的股市由于很多特殊原因,对经济走势的反映程度较差,但从长期来看,终将反映经济走势。比如,2002年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上升期,中国股市在3年时间里却是大熊市,好像并没有反映经济走势。但是,如果把时间延长到2007年,中国股市出现了一波大牛市行情。

2010年年底,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已达2000多家,和全球主要股市相比不可谓不多。总市值已位居全球前三位,这个规模与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基本一致。由于中国的大部分大型企业已上市,因而上市公司的经营可以逐渐反映中国的经济状况,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会逐渐体现。

就在中国股市因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暴跌时,中国股市的价值回归与国际接轨日渐临近。经过几年的深度调整,沪深股市的估值水平已与成熟市场比较接近。上市公司2010年的年报体现了这一点,全年实现营业额15.27万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5.66%,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37.35%,全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35.2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75元。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业绩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从净利润总额来看,历史上业绩最好的一年是2007年,那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不到1万亿元。2009年打破了这个纪录,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85万亿元。2010年,上市公司实现的净利润总额再超2009年,创历史新高。

由于上市公司业绩创新高,使得沪深股市目前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预计2010年沪深上市公司全年净利润总额达1.6万亿元,12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33万亿元,以此推算沪深股市整体市盈率仅16.87倍,处于历史低位,与全球成熟市场基本一致,甚至还要低。市场人士统计得出的一组数据显示,1999~2008年这一为期10年的经济景气周期,A股市净率27倍,而截止2010年底的市净率17倍不到,相比历史估值,其偏离度为17%,存在明显超跌现象。

中国股市正倚在小周期的熊牛转折的分界线上。大凡类似的过程,常会被市场人士逐渐认同,而不是一下就认同。随着对下一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增长周期的预期,资本市场上总有那么一批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和个人率先入市,他们的投资行为又逐渐为大众投资者后知后觉,形成社会共识,从而影响股市。

先知先觉的投资机构和个人在2010年股市的漫漫调整期想了些什么?显然,他们的视野已越过当下,他们想得更远。由于全球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一致行动,这一始自2008年年底的刺激经济的巨大努力,终将在今后几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产生助推效应,使世界经济从大萧条的黑暗中慢慢爬升出来,最终在不断的量变中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其深远且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走势在世界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乃至全球逐渐明朗乐观起来,我们可以发现,从2010年股市低迷期开始,股市已暗流涌动,出现了一些微妙且积极的变化:在大盘指数不断下跌的熊市格局中,却不断有一些类股(医药、信息、科技、消费等)持续走红,它们走红的背后是各类投资主题从复苏到振兴再到景气,各路资金也从试探性入场到躁动,最后跑步进场的变化过程。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也出现了变化:两市新开账户不断增加,每周动辄有上十亿元资金流入股市,其中还不包括市场上可能正在被大盘的“牛市期待”重新启动的“睡眠账户”。在经历了长期熊市后,越来越多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在内的主流机构以及大部分散户,都开始对长线看好。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已不再像股市最坏时期那样大规模减仓,而是在不露声色地建仓、增仓或调仓。此外,包括保险资金、新发基金的增量资金也正在进入暗流涌动的股市。

在对未来中国中长期经济走势普遍看好的预期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美元贬值的预期也形成广泛共识。于是,人民币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包括那些熊市时大规模撤退的国际游资又开始大规模集结,悄无声息地返回中国资本市场。纯粹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最佳情况是人民币实际升值的幅度总是小于预期的幅度,而且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越长,因升值预期无法满足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越多,对于国内股价的上涨就越有利。

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汇金三大主力的进场成为市场可能反弹的风向标。保险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的超级主力之一,一贯以其先见之明为业内津津乐道。2010年5月,中国人寿开始申购基金和买入股票,而且疯狂地买入银行股,投入资金大约有200亿元。虽然,200亿元的规模与中国人寿上万亿元的资产总规模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于当前沪市每日800亿元左右的成交额来说,它的进场规模确实不容小觑。同时,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等保险公司也都有试探性买入。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也传递出一些信息,给保险公司带来了一些鼓励,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是,上调保险资金时股票和基金投资比例的限制。按照保监会此前的规定,对股票和基金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公司总资产的20%,现拟上调到25%;对股票与股票型基金投资余额调整为20%,合计考虑,不再单独针对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设限;单一股票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不超过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1%;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10%和保险公司上季末总资产1%的,需另外报批;投资锁定期超过3个月的余额,不超过可投资股票资产的30%。对此,有分析人士预计,理论上至少将有4000亿元的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到股市。

的确,随着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激增,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10年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指出,目前“预计有超过1.5万亿元保险资金需重新配置”。那么,监管部门在如今股市低迷的情况下放松了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闸门,不仅有利于减缓保险资金的投资压力,也为有些“疲软”的股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金融资本进行趋势投资相比,产业资本一直被外界看做价值投资的典范。回看2004年和2008年资本市场低迷之际,正是产业资本大举入市“抄底”,二级市场进入波澜壮阔的上涨期之时。而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增持热潮”,尽管这种增持还是试探性的。

2010年岁末至2011年初,大股东增持公告频频被披露。2011年1月26日,又有3家公司发布控股股东增持公告,包括时代出版、友阿股份及迪马股份。对于不断波动的市场而言,大股东的增持行为虽然不能改变股价指数的走向,但至少是对价值被低估的一种认可。

据统计,2011年1月1~26日,两市共计有15家公司发布增持公告,发生增持行为25次,其中,健康元、御银股份、津劝业等多位控股股东都先后不同程度地增持或回购公司股票。津劝业两家股东买入2951.28万股,增持市值超过2亿元,居于两市增持之首。

一边是大股东的频频增持,一边是市场的久久淡定。大股东增持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趋势,现在似乎还很难讲,股价指数的稳定与推动力似乎就更难评估。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目前的增持现象虽然尚未成为一种趋势,但可以看到,公布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股价已触底,而大股东的增持更能说明价值被低估的事实。

我认为,在股价触底、价值被低估的中国股市,一场“碎步走向超级牛市”的大变局终将形成。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2012:下一轮超级牛市的开端

2012年是一个绝对无法忽视的重要年份。

在涨跌波动的中国股市,2012年将成为比2005年年底至2007年年底的牛市时间更长的超级大牛市的始点。这是由中国人口与经济统计学趋势决定的。要不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恐怕中国股市的上一波牛市(2005年底至2007年年底)至今还没有结束。中国新农村建设引发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再次大规模转移,中西部各个大小经济区域受政策扶持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和发展的热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老的经济特区的深圳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上海,经济正在重新定位和规划;天津新区开发带动了黄渤海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海峡两岸大小三通迎来了“大中华经济圈”的形成。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顺利召开,并引发后续的世博会效应;迪士尼乐园在长达10年的谈判后最后落户上海。在中央政策指导下,中国正在形成大规模的内需消费潮,以及在经济转型政策倾斜下新兴产业的最终形成等,都将使2012年后的中国经济迎来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景气周期。届时世界经济好转,也有助于中国经济最长的一次景气周期的形成。

下一波长牛市的形成显然是一系列经济增长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截至2009年,中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9.3%,是世界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的3倍,是全球其他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率的两倍多。

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长放缓的趋势,但经济危机同时又在倒逼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工业制造在危机中经历了重创,但同时也经历了凤凰涅、浴火重生。新农村建设展开,城市化加速,中产阶层消费群体迅速崛起,以及由庞大的国内人口促成的消费市场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级。

调查表明,买房、购车、自费旅游是当今乃至未来中国中产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目前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没有成为一个实力群体,这正好说明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巨大潜力。今后几十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表现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经济活动的总量水平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提高并在较低层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期。

我将在第二章详细论述这些具有人口学意义的大牛市形成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机在危害中国经济的同时,也给建立在新技术、低成本条件下的新能源产业(包括动力新能源等)、高端服务业(包括金融、消费升级、网络等)、以医疗和健康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尤其以干细胞和基因技术为核心,进入商业化阶段)以及改造规模化传统产业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未来,我们将看到,新一波经济增长浪潮将和3G、4G等升级换代的技术革命浪潮交叉融合,而后者是我们迄今看到的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它是一次由芯片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信息革命,是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It革命的“否定之否定”。而这场3G技术革命浪潮在中国才刚刚拉开帷幕。

3G不仅可以推动与3G相关的产业链的形成,更可拉动近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对刺激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它将形成一条包括3G网络建设、终端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信息服务在内的通信产业链,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2010年后的3年内,该产业链将拉动1.8万亿~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根据经济学的乘数效应原理,在投资项目选择上必须着力于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大的项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基础设施对于总产出的贡献》指出,电信行业投资带来的生产率增长明显高于交通、电力甚至教育等领域投资带来的生产率增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带动的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0倍,就是15万亿元,相当于10个三峡工程。3G投资也将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其贡献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出贡献;二是通过信息化产品提升其他行业的生产效率,进而提高这些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度。

需要指出的有两点:(1)如果说中国在过去没有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话,那么在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信息革命浪潮,以及本次的3G技术革命浪潮中,中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新出现的3G技术革命浪潮,在未来10~15年左右将和中国庞大的人口生命周期相耦合,和中国产业改造相耦合,和中国“十二五”规划相耦合。这可能出现世界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场技术革命大跃迁和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大幅提升。

有关大牛市形成原因之一的新兴产业布局,我们将在第四章进行分析。

上述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将引发中国历史上一次很大的投资浪潮,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也将直接影响或拉动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钢铁、水泥、能源、高速公路、航空、家电、消费、商业、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政府在2009~2010年进行的政策强制性指引,将一改中国经济过去30年来一直沿用的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一场内涵式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正在到来,虽然变革在短期内不可能完成。

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在经历了世界金融海啸后的新一波世界经济增长浪潮中,中国将作为世界经济真正的引擎来发挥作用。联合国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与我的预测吻合。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可能仅为1%,不过,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50%。正如美国从1929年的那场大萧条中蜕变成世界超级大国,中国也很有可能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中浴火重生,成为新的超级大国。

至此,我们相信,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晴雨表的A股,终将从危机过后的熊市阴霾中走出来,碎步走向世界历史上最长的一次超级大牛市,而这个超级大牛市的起点就是2012年。

和我2006年出版的《大财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机会》一书中设定的长牛市的假设一样,中国下一波投资荣景的前提条件是:(1)没有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2)没有全球性政治、社会或经济危机;(3)中国股市的上升是建立在证券制度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之上的,投资者也是理性的。在假设的基础上,如果我们充分了解了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长周期,就能为未来必将到来的新一轮超级大牛市做好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现在就开始勤做功课,一步步逢低买入中国潜力股,然后耐心持有,等待下一次大牛市的到来。

当然,随着下一波大牛市的到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从恢复到复苏,再到全面复苏,由于供不应求,上游产品价格将不断被推高,世界能源紧缺也将引发新一轮价格大幅上涨。所有这些,都将使中国通货膨胀率再次上升。再一次,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开始了繁荣和泡沫相伴相生的过程,一些相关的股票将带头持续上涨。尽管那时通货膨胀率也会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央行加大收紧银根的力度,但同时,中国股市指数也会被推向一个历史巅峰。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我认为,在2010~2012年市场信心不足的背景下,战术上强调仓位控制,力图灵活操作。同时,在时间换空间的积累下,当2012年时机到来时果断行动,逢低买入股票,然后把它们忘掉,直到2017年长周期向下的大拐点到来之前果断卖出,即便2017年后仍然有很大涨幅也在所不惜。

2012~2017年的中国股市繁荣和泡沫交织的过程,也为下一轮经济危机埋下了令人忧心的种子,只是这次危机什么时候到来,导火索是什么,从哪国或哪个地区出现,我们无法预测。基于下一波长周期以及中国经济还有15~2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期来推算,下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可能是好多年以后的事。

第一章 大牛市前夜的中国股市 迎来中国价值投资的时代

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公司股票24年,持有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32年,吉列刀片股票19年,这几只牛股几乎贯穿了巴菲特投资生涯的一半时间,也把巴菲特推到了全球巨富的地位。巴菲特说:“如果你发现了3个伟大的企业,你今生将会变得很富有!”

巴菲特在1987年开始大举建仓可口可乐股票,到1997年时,巴菲特投资可口可乐10年赚了14倍。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即使你给我1000亿美元,给我100个全球最能干的经理,要我打败可口可乐,我也会把钱还给你,并告诉你,这不可能!”巴菲特一贯偏好投资消费类股票!

如果我们以道指、标普500、纳指为样本,选取100家于2000年前上市的美国本土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将其分为10类,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这10类企业在过去30年里的市盈率差异是相当大的。据《上海证券报》的资讯统计,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信息服务229.77倍,批发零售131.34倍,生物医药77.86倍,电子半导体电信57.65倍,消费品41.09倍。排在后五名的是:文化传播29.97倍,电气28.22倍,机械运输设备及服务26.61倍,金融25.90倍,能源及化工12.74倍。

从个股看,黑马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信息通信电子、生物保健行业。在100家公司中,市盈率超过100倍的有17家:家得宝1963.29倍、思科1025.84倍、时代华纳731.38倍、微软578.82倍、甲骨文576.46倍、戴尔547.47倍、安进508.06倍、沃尔玛409.24倍、快捷药方258.33倍、应用材料238.12倍、百思买236.46倍、奥多比215.16倍、联合保健集团202.74倍、沃尔格林179.40倍、英特尔173.96倍、高通159.08倍、劳氏118.54倍。低于5倍的有6家:波士顿地产4.24倍、康菲石油3.60倍、罗克韦尔自动化3.56倍、雅诗兰黛3.03倍、新闻集团2.70倍、高盛2.18倍。

很多人看完上述内容可能会感叹自己怎么没有像巴菲特那样及早发现可口可乐这样的优秀公司。可是,如果眼下你还不关注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那么几十年后,你恐怕也会扼腕叹息自己错过了一生中获得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收益的机会。

从经济格局看,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正在融入全球统一的大市场。沃尔玛、家乐福等一些世界级连锁巨头抢占中国市场后,又进入到行业兼并重组的新一轮战斗中。不光是零售行业集中度在加强,细分的所有行业的兼并重组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到最后,势必有几家巨大的、最有规模的、最有效率的巨无霸企业成为行业龙头。

对中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来说,随着国内区域壁垒的拆除,它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它们的成长不但表现在行业的自然增长上,还表现在市场份额的非常规提高上。例如,在上市公司青岛啤酒身上,我们看到了美国AB公司1960年时的身影。1960年,A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约为10%,经过40年的发展,到2002年,AB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49%。而青岛啤酒目前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2.5%,它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一片大好。

更重要的是,像青岛啤酒这类中国龙头企业,我们更看好它的是未来利润率的提高。由于中国目前还存在着区域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青岛啤酒的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占总收入的比重过大,分别为8%和16%,造成青啤净利润率很低,仅为3%。而AB公司这两者之和才16%。可以想见,在未来,消除了区域壁垒之后,像青岛啤酒这样的龙头企业,将不再需要负担如此高昂的营业费用和销售费用,那么,它的净利润率也会大幅上升。

在中国,像青岛啤酒这样的公司绝不是个案,它是当今中国一批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未来10年,随着以“上证50”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的利润增加且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增速增长,这为即将到来的中国长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海外资本市场看,当人民币开始第一个10%的升值时,全球资本会像潮水般涌入中国,人们接着又会预期下一个10%的升值。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赚钱效应,又将诱发更多的全球资本到中国资本市场上来。进一步看,当欧元区、美元区投资者投资于人民币资产的证券市场后,由于有货币升值部分的补偿,所以他们在中国股市里可以接受比本国股市更高的市盈率,这将是未来推高中国股市市盈率的又一重要力量。当然,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在大牛市里,当赚钱效应引发疯狂投资时,人们不再计较市盈率的高低。日本20世纪80年代股市平均市盈率曾在疯狂的时候达到60倍,由此可见中国股市未来市盈率的可容忍性。

今天的中国经济,呈现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常相似的景气状况。1985年,日本经过黄金发展期后,各产业竞争力非常强,年均贸易顺差高达470亿美元。美国联手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向日本施压,要求日元升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从此,日元兑美元从1985年的260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最高点——80日元兑换1美元,上升了足足3倍。在日元升值的强大预期下,全球资本都涌向日本,日经指数也从1985年的7600点升至1990年最高点39000点,升了5倍。日本的地产价格也升至历史最高位,东京地产总值一度超过了全美的地产总值,难怪那时从日本国内传出有人要收购整个美国的狂妄叫嚣。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未来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后全世界第四大硬通货,人民币崛起已势不可当。对一个美元区投资者来说,如果2007年他将1亿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投入中国资本市场,即使假设存入银行时没有利息或资金本身不升值,到2017年,如果人民币升值1倍,他只要卖掉人民币资产换回美元,那么年复合报率仍有10.5%。同美国30年期国债5%的收益率相比,高出一倍。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从2005年年中中国央行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已是一个确定且不争的事实,而对这一确定事件进行投资,潜在的风险要比30年期美国国债小很多。

假设中国是一家上市公司,199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8.27元兑换1美元,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7733亿元人民币,那么从美元角度来衡量,16年前的1995年,中国经济总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创业板公司,系统风险及政策风险很大。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10年的强劲发展,中国早已今非昔比: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四。2007年7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87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7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相差不多。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又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的股票调查部长小原笃次认为,2025年前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美国。

无论在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外汇储备规模上,中国都已名列世界前茅。可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2005年7月1日,央行放开人民币兑美元的浮动汇率,到今天也只有近8%的升幅,因此对外资而言,中国是一个价值被大大低估的“蓝筹股”。

换一种角度看,美国沃尔玛和微软两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5000多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万多亿元,是目前沪深两地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5,也就是说,仅美国两家上市公司就可以买下中国上市公司1/5的资产。这岂不很荒谬!其实,这里的言外之意是,在中国资产被严重低估时,中国股市所谓的市盈率还重要吗?正是看到这一严重被低估的事实,以巴菲特、索罗斯、罗杰斯、比尔·盖茨等为代表的投资大鳄竞相重仓投入中国资本市场就不足为奇了。“拥有中国资产,分享中国成长果实”将是未来一二十年华尔街的主要话题。

2002年,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首次超过美国(57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自2001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得很快,到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存底的30.7%,连续4年位居全球第一。从中不难发现,全球资本正快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最佳的投资选择。

由于有了日本的前车之鉴,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货币急速升值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破坏力,因此采取了相应的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措施,同时吸引更多海外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全面增强各行业竞争力。但在中央政府坚持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同时,又遇到了一些新挑战,其中之一就是通货膨胀。我预计,从现在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也会加剧。全球资本,特别是当前全球资本流动性泛滥,进入中国市场追逐有限商品将引起通货膨胀急剧升温。另外,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正在日益增强,它在向全球输出更多商品的同时,也凸显了自身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因此,对中国政府来说,这似乎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人民币升值,失业率上升,竞争力下降,要么接受通货膨胀以及更多的贸易摩擦。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最终会走一条中间路线,既要接受人民币升值,又要采取让升值相对缓慢的方式,同时忍受轻微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来说,人民币升值及通货膨胀是人们思考未来资产配置及证券选择的两大前提,那些能抵御通货膨胀的上市公司,是未来几年的大赢家。

在中国,中国资产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说对A、B、h股的投资都只是一种方式,那么当前投资哪个市场、什么样的公司最能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资产指的是主营业务在中国大陆、收入主要为人民币的公司。按此定义,显然目前的A股、B股、h股都属于中国资产。投资这样的公司,从市场整体角度看可以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成果。其中,我更看好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

由于中国香港和内地股市将同步进入一轮长牛市之中,因此,选择长期投资于未来至少还有15年人口红利分享的中国各行业龙头企业,其风险当然就小。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中国股市大跌73%,为投资中国股市创造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好机会。我们可以看到,汇丰集团的资产在过去30多年里涨了几十倍,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和黄地产上市公司涨了上百倍,因此真正优秀的公司是值得长期投资的。中国企业目前同全球大型跨国企业相比还只是小级别的,还只是小舢板,但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若干年后,从这些企业,特别是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里,一定会崛起一批像沃尔玛、可口可乐这样的世界级大企业。目前,中石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远洋、中国神华等,都早已呈现繁荣发展的势头了。

当然,我说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的角度而不是交易角度来看股票。当前股市上还时常有人倡导选择小盘股,这是由于旧的投资理念的存续影响。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对小盘股就不关注,关键在于小盘股所在公司的运营风险太大,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概率不高,加上容易被兼并重组,即便暂时存活下来,成长性可能很好,但面临着能否永续存活的挑战。在我心目中,完美的投资标的应风险级别相当于债券,成长级别又相当于高科技股。我们可以把投资类型细分为三种:第一种,高风险与低回报;第二种,风险与回报对称(有效市场理论信奉的那种);第三种,低风险与高回报。但凡投资者,永远都在寻找第三种投资。这就要求投资者平时做好功课,开阔视野,并准备好头寸随时出手。在大多数时候,投资者就像一头倚伏于丛林中静等猎物出现的猎豹,当市场因各种原因出现利好转机时,投资者就应该全力出击。从这个角度看,投资者更喜欢的不是长牛市的逼空上涨,而是像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或者像2009年8月至今的股市调整期,因为在股市大幅上涨中寻觅被低估的股票其实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但在调整市里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找出大把好股票来。

投资者通常应采取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在投资前对所要投资的企业小心求证,做足功课,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财务报表。例如,在投资万科A股时,去它遍布全国的楼盘考察。总之,在每一次重要的投资决策形成前,投资者一定要问自己,今天如果将头寸投在某个股票标的上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由于每一次投资行为都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所以一旦买入,就应该长期持有,几年都不换手。钻石级的投资机遇永远是稀缺的。

抛弃技术分析而专注公司基本面进行投资的策略在中国已渐成气候。证券市场每日价格波动甚至大震荡,对投资者来说都已成为一种常态,市场只不过是大众各种心理的随机反映。市场的“二八”现象表明,永远有80%的投资者亏损,成功的投资者永远都不是大多数。投资者不是先知,无法预测未来股指会怎么变化,指数的底和顶在哪里,这些只有上帝才知道。为此,投资者应该抛弃指数分析和量价分析,也不要用个股图形作为判断投资的依据。所谓图形只是一种工具,是大众对公司每日看法的图表化反映。从历史曲线试图引申出未来走势,那是荒唐的!但投资者仍然应该看重基本面分析,寻找不同行业中能在未来10年、15年、20年甚至30年内都能存活下来的优秀企业。

现在世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对中国宏观经济认识的高度还远远不够。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40万亿元人民币,日益改善的法制环境,这些都为跨国公司巨头的诞生提供了土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也具备了成为世界巨头的各种素质。本土企业可以发挥本土文化融合性强和成本低的优势,迅速崛起。对投资者来说,要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趋势,都从中国经济增长、生产力比较优势中挖掘未来可能成为国际巨头的本土企业。如中兴通讯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它有非常清晰的主业,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管理团队都很优秀。过去10多年里它的国内销售额直线上升,从40亿元上升到160亿元,海外销售额从3亿美元上升到10多亿美元。通常认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做到20亿元的销售规模后很难再有增长,但中兴、华为、Ut等一批企业在突破了20亿元后仍在高速增长。这表明,它们已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现在正是投资这些企业的最佳时机。

在我眼里,类似的中国优秀企业还有万科和招商银行,其股票都到了可以长期持有的时候。此外就是招商局、华润等,这些企业都不必完全依赖人的因素,因为它们本身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一些投资者可能因所投资的上市公司股票出现短期调整而忽略其长期增长趋势,这是目光短浅的!未来10年将是中国上市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要把目光仅仅停留在短期收益率上,要有长期发展观和前瞻性预见。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家这一职业阶层正在崛起。过去30年企业家经受的各种考验和面临的各种艰难困苦,已使得这些土企业迅速成长并成熟起来。也许在未来10年、20年里,我们可能需要不断修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但这不为过,因为我们总是发现自己的预期过于保守。我认为,在未来5~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中国证券市场也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机遇,并将改变以前的投资赢利模式,这个赢利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投资”。

我们生活在一个进行着深刻变革的国家,处在一个伟大的投资时代。从现在开始,投资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找中国最优秀的公司,能带来最大利润的公司。以前我们不敢说这样的公司很多,现在可以说了,特别是那些即将爆发的成长型企业。我们深信,如果你手中拥有这些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的股票,坚持数年,甚至10~20年,你的财富将随着这些企业的高速增长达到惊人的地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投资者与其说是证券投资者,不如说是一个企业投资者,投资股票就代表着投资企业,投资了一个企业,在短期内企业还没有来得及表现出其深层次价值时就被你卖掉了,那就太愚蠢了!

第二章 寻找大牛市:十字路口的迷思与战略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性迷思

20世纪,中国在经受了长期艰难困苦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宏伟的、持续的和富有远见的“强国富民”战略,并显示出赶超世界强国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来的30多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3%,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经济高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获得极大提高:198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517亿元人民币,1990年增加到1.8558万亿元人民币,2000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8.9万亿元人民币)。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2005年全球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赶超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赶超日本只是时间问题。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按照年末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兑换人民币6.6227元),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094亿美元,日本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5.4万亿~5.5万亿美元。至此,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30多年前,中国、墨西哥、西班牙、印度、荷兰、澳大利亚等的经济总量大体相当,如今中国的经济总量分别是它们的2.5倍、1.6倍、2.3倍、2.3倍和2.1倍;30多年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1.87%,如今占3.28%;30多年前中国只占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45%,如今已上升到11.38%;30多年的时间,世界生产总值增长1.8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则奇迹般地增长了3.9倍!

自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非西方国家能像崛起的中国这样,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向世界强国地位挺进的过程中,中国拥有诸多优势:过去30多年来约9.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亚洲最大的外资吸收国、似乎永不枯竭的廉价劳动力以及现代化的军队。显然,中国已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获得了巨大好处。我们有理由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不会慢下来。最晚再有20年的时间,到20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保守地讲,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表示了担忧。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是,高速增长还能持续多长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多安表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总依靠公共建设投资来拉动。中国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

在经合组织主任研究员、中国与印度问题专家理查德·赫德看来,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来自庞大的人口规模,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中国内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进程所带动的巨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家庭消费需求。

法国经济学家迪亚娜·奥什海什说,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尚需努力,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在她看来,中国希望通过对外开放的捷径来提升科技实力,但不一定能掌握核心技术,因为跨国公司非常谨慎,极力保护核心技术和机密。奥什海什认为,创新是文化积淀的结果,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中国还不具备成为“世界新兴实验室的条件”。

在担忧中国未来发展的言论里,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2006年撰写的《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的文章中的观点可以说极具代表性且中肯。他语出惊人:“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英国和美国一样。中国只有在经历过经济萧条后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向前的。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15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美国经济几乎瘫痪,但现在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但没有阻止它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论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不无担忧地指出,在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经历过一次毁灭性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

中国在投资、出口和消费方面都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面对更高的薪水要求、更高的技术要求、更多的贸易壁垒、更多的汇率问题、更高的能源消耗、更大的贫富差距、更高的房价和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联系到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能否延续过去30多年来创造的经济奇迹?对这个问题,中国多次表示了信心。央行于2008年末短期内数度降息、国务院暂免利息税政策出台、4万亿人民币对扩大内需及振兴工业的拉动计划、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对捍卫和延续这一奇迹的强大决心。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末中国不失时机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判断: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变,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怎样理解?中国经济今后的发展趋势又如何?中央作出这个判断固然有鼓舞信心的意味在里边,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判断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并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呢?只有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才能说清楚是变了还是没变。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中国目前还处于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这意味着中国还有巨大的“追赶”空间。

第二,尽管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漫长的“填空”阶段。填什么空?城市化、工业化乃至新农村建设进程方兴未艾,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需要建设的空间还很大。

第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期望与需求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经济发展既是强大的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

结论是:只要中国经济“追赶”的态势没有改变,“填空”的空间没有改变,“需求”的刚性没有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也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

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不能仅仅依据几个数据,短期的经济指数下行也无法说明中国经济未来的长期趋势。那么,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主线又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从一般的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是结构转型,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仍然非常强劲:

就业不充分。城乡二元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效率更高的工业、服务业转移,充沛的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消费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愿望强烈。过去几十年人民群众吃穿用等物质生活的改善,直接带动食品、纺织、家电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与之相关的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发展。未来,中国消费结构面临着吃穿住用行等的升级,房地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更长,带动力也更强大。

总之,经济发展阶段的相对差距、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的相对空间,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指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

在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阴霾的背景下,怎样理解这一判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具体指什么?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说过:“我们希望至少有50~70年的和平时间。”意思是中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搞建设。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不是个别国家的需求或愿望,而是客观要求。到了新世纪,不打仗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性观念。所以,战略机遇期首先是国际和平环境形成的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表明,战略机遇期不仅关乎国际环境,国内的稳定也至关重要。

面对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出现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一般来说,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有三条依据:第一,在这段时间内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我们有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21世纪20年代是全球经济在遭遇了金融危机后上涨周期的起点,水涨船高,也使得未来中国经济可以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

从表面上看,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不少“不利”数据,但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中国过去那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使然。这是对中国经济的挑战,一旦在客观上提供过去所不具备的实现科学发展的条件,就会孕育中国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具体来说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时期,正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绝好机会。这时,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调整的问题,而是不调整就没有活路。

第二,降低不合乎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经济预期。这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多的利益群体从中受益。与此同时,一些利益群体开始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以房地产为例,在中国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是我们的基本水平。可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上连经济适用房都在100多平方米甚至200多平方米,老百姓想买小房子都没有。经济发展暂时出现困难,有助于降低不合理预期,对科学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

第三,虽然现在经济发展出现困难,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并没有改变。只有老百姓能吃饱饭,社会才可以保持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过一段紧日子,举国共度时艰反而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政府压缩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开支,少一些面子工程,都将有助于改善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关系,赢得社会对政府更多的支持。

面对当前科学发展的新机遇,中国政府领导国家发展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律认识得更加深刻,在应对危机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政府已深切体会到,要适度稳定发展速度,在发展中解决一系列问题;要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推动经济发展。例如,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的出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调整内需与外需比例的过程中,政府更注重的是扩大内需,同时在应对外需严重下滑过程中逐步完成内需的结构性调整。

第二章 寻找大牛市:十字路口的迷思与战略机遇 “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推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会议。中国领导人打算利用下一个5年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规划,使中国走向更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下一个5年规划里不再像以往强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更优质、更环保、可能也较为缓慢的增长上。

201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正式颁布。至此,我们相信,中国政府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已经用文件的形式作了制度性安排。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是基于“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的完成情况制订的。过去的5年是中国不平凡的5年。“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阶段性成果。

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全面落实,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进展,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公布的22个主要定量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等15个指标超额完成或提前完成。

尽管“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在一些领域,改革进展依然缓慢,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把握时机。例如,经济增长模式仍没有扭转,甚至有所扭曲,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缓慢。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突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投资为重点的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客观上导致发展对改革的依赖程度下降,通过制度变革促发展的空间在压缩,包括投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性问题没有明显改善。总之,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其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方式,例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途径,以土地批租和发展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等。在内外发展条件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方式转型与变革的任务更加艰巨。

在部分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的同时,一些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改革成效却不大。例如,垄断行业改革滞后,财税体制改革未能如期启动,积弊日增。此外,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尚未有大的突破。大部门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职能调整的阶段,中央与地方关系仍未理顺,创新体制的运行效率未有明显的提高。

为此,作为新的起点,“十二五”规划将定调新的国家方略。未来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十二五”规划将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将发达国家历时一两个世纪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过程在“十二五期间”全部实现,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要求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

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十二五”期间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后程”,是承上制订“十二五”规划启下解决关键性问题、作出决定性贡献的重要时段。由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

“十二五”规划强调,必须正视当前中国发展模式还有较大缺陷这一现实。比如,在对待人的发展问题上中国还属于低端人本阶段,工业化方面还是一个创新小国,城市化方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国际化方面对外出口依赖度过大,体制支撑方面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仍然滞后,比较优势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这些现实国情,都在提醒中国要认清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特别注意增强忧患意识。

“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改革任务。

“十二五”规划将为中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础。未来几年,中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将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扩大内需”单独提出,表明中国政府将“扩大内需”战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着眼于消费、投资与出口平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更着眼于让更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二五”规划共分12部分,其中第二部分题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8年该比重仅为48.5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投资所占的比重。近5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接近50%。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指出,“扩大内需”的单独提出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的轨道。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正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向国务院提出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中咨报告”)所指出的,中国产业正处在由“快速壮大”向“发展”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未来5年,中国将努力构建“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的产业体系,以实现产业真正壮大。因此,未来5年是中国产业发展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

如何选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关于“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与重点研究课题的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全球各国都处于危机后的再平衡期,欧美政府普遍“重启工业化”。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这些国家的工业产出占全球份额下降,使其决心扭转这一趋势,这无疑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上升趋势的抑制。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产出比重已达到极限,工业化质量的提升之路还很漫长。如果再加上国际社会以汇率调整和气候变化为名,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更苛刻的要求,那么“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将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使中国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十二五”期间,中国产业战略转型方向要明确,而这个方向可以概括为“融合、创新、绿色、开放、安全”。显然,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已显现出非常明显的交叉与融合的特征,“十二五”规划将中国的重要产业领域划分为基础工业、装备制造业、交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产业与农业六大领域,并提出在这六大领域的发展中需着重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与此同时,改变过去重点在国内布局的思路,而应站在全球资源的角度布局,保障产业安全。

中国已成为碳排放大国,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减排压力巨大,未来许多“两高一资”产业将面临生存困境。事实上,无论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还是中国本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局限性,绿色发展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过去30多年的发展,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利用,使中国能源资源开发逼近极限,同时,也导致水资源、耕地、草地等主要农业资源呈现日益减少的趋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与此同时,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制于国际市场,使得产业安全受到威胁。即便没有外来压力,产业的绿色转型都不可避免。当然,普遍共识是,发展绿色产业不仅仅是挑战,还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与产业竞争的核心。无论是通过发展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还是以先进的能源技术构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都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从政策层面来看,2010年中国政府密集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政策表明,未来5年绿色产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例,这是一个将来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在未来5年将受到更大关注。

此外,针对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将把建立和规范废旧资源回收体系、扩大和规范废旧资源范围与管理、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提高创新能力仍然是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投资显然是“十二五”期间的重头戏。尽管中国的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已跻身世界前列,但是长期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以新能源汽车为例,虽然政策已经给予特别重视,但是两个“五年计划”中国家财政在研发上的投入仍不足20亿元人民币,不及美国一次性在动力电池上投入的24亿美元的1/10。企业方面,中国汽车行业企业年研发投入约为40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通用、丰田等单个跨国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总和。新材料产业方面,也同样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从事复合新材料科研生产的单位有1000家,但其中90%以上为研发能力薄弱的中小企业。

投入不足导致中国的产业基础、制造技术长期滞后。“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中,仍有许多产品的关键技术依赖引进或模仿;有些装备虽已实现国内制造,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如高端轴承、特种材料、机床数控系统、铸锻重大工艺等基础装备技术,长期依赖进口。

创新能力弱导致中国工业总体水平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炼钢企业多达500多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只有73家,其余大部分是年产钢几万吨和几十万吨的小企业;31个省市中仅有5个未建炼油厂,但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因此,“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加快改变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和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状况,将通过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复合式发展”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稳定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是重要保障。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调研显示,其涉及的大多数地区都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本地区重点新兴工业领域的创新投入力度,同时也呼吁希望获得国家层面的专项资金扶持。

第二章 寻找大牛市:十字路口的迷思与战略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经济的华丽转身

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需求减弱,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过去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驱动力——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带动经济增长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正在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的制约,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能源威胁在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至147美元每桶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在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尤其依赖外资和房地产。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发展带有东南亚国家发展模式的痕迹,而后者已经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宣告破产。依赖外资使得内资企业缺乏竞争力,我国出口的近6成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近9成都来自外资企业;依赖房地产,则技术含量低,带动的重化工业都是钢铁、水泥等能耗大、污染重的行业,增大了节能环保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房地产行业快速致富的特性打破了总体上资金配置的平衡,减少了本应流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的资金。

中国政府早已认识到上述种种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特别是过去10年来,惊人的工业增长速度使环境污染、高能耗、劳动者权益等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对滞后,意味着以资本和工业来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再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更多的人滞留在乡村或被城市经济边缘化。这些人无法在城市定居,加剧了城乡不平等,也损害了经济发展质量。太多劳动力留在农村,也使农业生产率无法提高。

鉴于上述种种,中国已到了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而恰恰就在这时,中国遭遇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酷的全球性金融寒流。虽然中国国内流动性充足,加上资本管制和金融市场相对封闭,有效地保护了中国经济免遭全球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但间接影响还是不可避免的。国际外部环境的迅速恶化,暴露了中国过去经济结构过于依赖外贸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中国不得不加速从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向以依靠内需和投资的结构转型。

从现状看,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困难,一方面,出口急剧减少,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倚重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势必出现明显乏力的局面,而一部分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产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

回顾过去15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水平。换句话说,历史不断提醒我们,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走向繁荣。

我们再看当今社会。从已掌握的情况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一是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之后,美国又提出其科技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和“智慧的地球”等。二是欧盟宣布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三是英国要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优势。四是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五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与核能技术。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带领全民共克时艰,努力化解2008年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不仅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而且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009年9月21日和22日,国务院连续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听取各界意见。4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科研院所教授、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温家宝总理和与会者就有关产业的战略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局、科研攻关和政策支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强调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因此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着眼于进行技术和产业变革。为此,必须做好战略决策储备、科技创新储备、领导人才储备、产业化项目储备。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首次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七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温总理在讲话中指出: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产能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和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工业文明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20世纪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崛起,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中国计划用20年的时间,使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章 寻找大牛市:十字路口的迷思与战略机遇 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为基础,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针对中国现阶段产业基础和技术水平,中国将在七大领域重点培育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七大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1.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等。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包括高速铁路、大型飞机、导航卫星、海洋工程设备等。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5.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的发现和应用。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6.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7.新能源汽车产业,包括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4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争取达到15%左右(10万亿元以上),并吸纳、带动就业能力的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参与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革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预测,如果“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能顺利实现,那就意味着10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22.5%~31.5%。支撑这一发展速度的主要动力来自新兴产业中一批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的龙头企业。

第二章 寻找大牛市:十字路口的迷思与战略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金来自哪里?

2010年12月5日有媒体报道,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出资10万亿元人民币或1.5万亿美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一位参与“十二五”规划起草工作的人士透露,该规划大约要到2011年“两会”之前正式定稿公布。市场传言的10万亿元投资规模还不明确是否最终会写入产业发展规划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将不再是简单的政府投资支持,而是包含一揽子政策框架。

“这个匡算类似于政府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计划’。”这位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人士解释道。

所谓4万亿计划,真正由中央政府投资的规模和比例,只有1.18万亿元,不足30%,其余都来自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包括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此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匡算,也是按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会有多少,带动多少社会资金”这种模式作一个匡算。

实际上,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牵头制定规划的发改委已经提出了一个“三步走”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第三阶段,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支持的具体方式,会是一种政策和资金投资方式组合,而不是简单的政府资金投资。

一是由发改委主管的一个支持基金。如果企业在科技上有突破,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企业可以提出申请,国家进行投资。这笔基金的规模会放大。

二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一个企业技术改造基金。如果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加或改造设备,可以申请此项基金,支持技术改造。这种基金的规模也会扩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由发改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参与其中。其中,科技部主要负责对重大技术、关键设备研发的支持,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领域的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则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产、制造、应用、技术标准等领域。财政部主要涉及具体的资金支持、补贴领域,比如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太阳示范工程”的支持等。商务部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引资,以及推动中国相关产业产品的出口、推广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则参与一些领域的调研。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支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税收支持政策。比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在享受“三免三减半”政策(符合条件企业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税)之后,有望继续减征企业所得税。目前中国普通企业所得税率是25%,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是15%,继续减半之后,有望享受7.5%的低税率。此外,税收政策还包括研发费用的1.5倍所得税抵扣,即如果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000万元,所得税抵扣或少缴纳1500万元。

第二,消费端补贴。包括新能源企业消费的客户端补贴、太阳能发电使用方的客户端补贴,以及企业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对应的增值税部分抵扣等。

第三,政府采购类支持政策。比如今后政府对公共企业、路灯等类似产品的采购,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产品。

第四,国家对企业研发的支持。过去中国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都设立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今后有望在企业设立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也会有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在这里进行,有相关的配套资金支持。

第五,吸引人才政策。比如目前组织实施的“千人计划”等,吸引人才的主体可以是企业,由政府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在中央和地方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警惕一哄而上、过度投资。例如,在太阳能、风能设备领域,主要是风电设备、多晶硅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发改委已经就潜在过剩问题提出了警告。

从各地方政府陆续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来看,几乎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计划,江西、四川等中西部省区也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此外,大型商业银行也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门的研究跟踪小组,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进行自身信贷投放转型,这也加大了该领域的资金供给。

第二章 寻找大牛市:十字路口的迷思与战略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分布图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如此重大的产业变局下,未来哪些地区将从中获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出台一揽子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至此,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走上了大力发展之路。如上所述,未来5年将投入10万亿元规模的资金,尽管名录尚未公布,但实际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项目早就在全国展开了。根据平安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全国除云南、西藏和宁夏三地暂时没有发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向,其余省市均已在其可以涉足的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项目投资。然而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及产业结构不同,投资的重点也大不同。

从整体分布来看,东部省份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已经领先一步,各个产业的项目投资总额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东部省份也出现了多个地级市同时发展某产业,形成集聚优势。从产业覆盖率方面也可以看出,江苏、浙江和广东三个东部省份已经完成了对七大产业的全覆盖,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和福建5个东部省市完成了六大产业的覆盖。

至2010年底已完成近800亿元的项目投资,东部地区占据先导地位,其中以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为代表的东部最发达地区,通过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及较密集的项目建设,在该产业发展中明显领先。

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尚处于以封装、LED照明产品为主的较低层次,自主性较差。全国共有12个省市涉足LED照明领域,但是仅有河南、湖南和江西三省的投资以内资为主导,其余9省市均通过招商引资等传统途径引进台资和外资。

新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巨大,设备制造的发展快于新能源的应用。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发展新能源及相关设备的省份高达25个,是7个新兴产业中涉及省份最多的,规划投资总额更是高达4391亿元。在包含具体投融资规模等信息的发展项目中,13个风电及风电设备制造项目共获得了近1193亿元的投资,22个光伏太阳能项目约投资1400亿元,4个核电及核电装备制造项目的投资近1593亿元,包含沼气等生物质能发展项目在内的7个其他新能源项目投资近204亿元。

目前对生物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投入较多的省份,多数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从2009年药物生产规模来看,化学药物生产大省包括河北、山东、浙江、内蒙古等。生物产业项目较为密集的区域则集中在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是由央企和国企主导,目前吉林、陕西、山东、四川、重庆、江西、浙江和广东等省市在航空设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吉林、河北、北京、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等省市均在轨道交通装备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而海洋工程装备则在辽宁、山东和广东3个沿海省份率先获得发展。

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广东、吉林、江苏和辽宁等省,主要靠地方政府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例如广东梅州市打造的全省最大的稀土产业园、吉林市建设的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辽宁辽阳市的国家芳烃及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是现有汽车制造基地,故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的省份多是传统汽车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有吉林、湖北、山东、天津、江苏、辽宁、陕西和浙江等8个省市。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200多亿元的投资进入相关项目。

第三章 寻找大牛市:人口学的思考与需求潜力的挖掘 人口红利: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

从人口波动情况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致经历了3次人口转变:第一次生育高峰发生在1950~1957年。这段时期平均生育率高达35.56%,约有94%的妇女生育3个孩子,近半数的妇女生育6个孩子。这个阶段的人口基数比现在小,但平均每年出生的人数仍高达2088.5万人;第二次生育高峰发生在1962~1971年,持续时间长达10年。这个时期的平均出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高达32.32%,每年的出生率都达到30%以上,平均每年的出生人数高达2795.2万人,比第一次生育高峰期的平均数高出了700多万人;第三次生育高峰发生在1981~1990年。这个时期虽然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出生率仍相对高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以来的出生率。这段时期出生率的平均值为21.34%,比第二次生育高峰期的平均值下降了34%左右。到第三次生育高峰结束后,中国人口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1.4亿人。

首先,人口对消费起着主导与决定作用。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与建国初期相比,中国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增长,现在的人口规模差不多相当于那时的3倍,人均收入水平更是提高了100多倍。1949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只有100多元人民币,1980年大约为460元,到2009年已经达到23000元人民币。相应地,消费规模和消费能力也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寻找大牛市的契机,必须将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人口因素——计量进去。除了前面论述的政府的制度性安排之外,未来大牛市还源于由世界金融危机孕育出的中国另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内需升级。内需升级是由一系列中国特有的人口因素决定和促成的,包括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中产阶层消费群体的迅速崛起,以及由庞大国内人口促成的消费市场。我相信,随着人口因素推动作用的显现,一轮前所未有的消费浪潮正席卷而来。未来,内需拉动将和制造业升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等合力托起中国新一波的增长荣景。

从人口结构特征看,中国劳动人口的规模庞大,劳动力资源充足。16~64岁的人,2016年将达到9.9亿的峰值,2050年为8.7亿,比2000年还多2800万,高于目前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总和。从市场容量看,中国人口总量大,人均收入仍处于较快增长阶段,内需潜力巨大,这必将成为较长时期拉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

我们预判,未来10~15年,在老龄化社会到来之前,是中国经济充分享受人口红利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预计还很大。因为中国劳动力众多,每年新增人口就高达1200万以上。2009年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在未来20年内将持续存在。按人口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测算,今后20年将有3亿农村人口陆续转为城镇人口。这表明,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

人口转变通过高储蓄率、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使得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享受人口红利。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提高的贡献率约为5%左右,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以上。

其次,人口的生育周期对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形成周期性冲击。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中国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目前正好处在21~49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消费能力,都是最强的。这也是导致当前房地产热、汽车热、教育热、旅游热、医疗保健热等的重要人口基础。

第二,人口转变通过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经济规模、最终消费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消费率。一般来说,人口规模大、消费水平高、增长速度快,会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率。

本章试图再寻找大牛市的契机,研究和探索未来拉动中国内需升级的人口因素。

不仅如此,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国初期,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达到80%,农村地区更是高达90%。换句话说,那个时期人们的收入主要花在填饱肚子上。到了2009年,中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5%,城镇的恩格尔系数大约只有36.7%。与此同时,居民用在其他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大增加。

经济史学家利用欧洲和北美17个国家1870~1913年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口结构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结论:美洲新大陆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旧大陆高出0.47个百分点,这90%以上可归结为新大陆人口结构方面的优势,即通过具有年龄选择特点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相对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力。

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经济增长目标,还是经济增长方式,都必须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消费、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人口因素对这两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那么,人口转变又是怎样通过对消费制度变迁的作用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呢?首先,人口转变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潜在的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指的是劳动力充裕进而出现了劳动力廉价、雇工便宜的现象。正是因为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率造成了之后几十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这使中国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因为人口多,劳动力价格、工资价格就降下来,从而使中国的劳动力、中国的产品在整个国际市场显得相对廉价。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整个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中国的人口红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5%~34%,而在“东亚奇迹”时期(1974~1996年),更是高达34%~50%。

再次,国民的储蓄行为也会影响投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储蓄和投资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由于中国人传统的储蓄观念根深蒂固和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导致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用储蓄进行投资的缺口始终存在。这意味着在资金紧缺的中国,还有相当部分的储蓄没能被有效利用,大量储蓄资金在金融机构休眠,使得中国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大规模储蓄成为潜在的“投资冲动”的一大诱因。

第三章 寻找大牛市:人口学的思考与需求潜力的挖掘 新农村建设推动国内消费需求的跨越式增长

早在20世纪末,就有人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后必然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研究员林毅夫就是关注这方面问题的典型代表。他在20世纪末就开始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表示担忧,并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必然要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由此,他提出了在中国开展“新农村运动”的主张。其主要观点是:

1.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市场极度疲软、物价不断下降的新形势下,刺激总需求对启动当前经济增长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中国经济得以走出困境的关键。

2.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更直接,政府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是,仅仅依靠财政支出来弥补民间投资和消费不足是难以长久奏效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虽然加大了财政对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但对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一直很有限。

3.中国经济能否在较短时期内摆脱困境,取决于经济中是否存在着因结构原因而未实现的社会需求,以及政府政策是否能给这种蓄势待发的需求创造一种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否则,中国经济只能靠各个产业淘汰大批效率较低的企业来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这个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其代价之昂贵也是可以想见的。

4.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日本相比,中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即中国有广袤的农村市场。这个市场潜力很大,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远未饱和。因此,一旦农村市场得以全面开拓,将对中国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强的乘数效应。它将成功启动疲弱多年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城市经济一起形成良性循环。

5.开发中国农村市场的努力已有好多年了,效果却一直不佳,其原因不在于农民收入太低,而在于与消费耐用品不配套的基础设施。农民即使买得起彩电、冰箱、洗衣机,却没有电、电视信号、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这一问题在经济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尤甚。

6.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中国早日走出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所导致的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物价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政府应该动用财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络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篇于1999年倡导“新农村运动”的论文发表6年后,建设新农村的观点被中央采纳,写入了2005年的中央文件里。2006年3月确定的“十一五”规划的六大任务中,头一个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月4日中国政府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进行新农村建设。至此,新农村建设也显现出大概的轮廓:

1.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未来5年中央财政支出1000亿元用于进行乡村公路网建设,并以沼气设施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2.改革农村税费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强化县一级、弱化乡一级财政职能。2006年起开始停征农业税,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起取消全国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3.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并在2010年前投资200亿元建设乡村卫生室和文化室。

我们不能不佩服林毅夫当年具前瞻性的洞察力。林毅夫的“新农村运动”观点在中央文件里变成了“新农村建设”,“运动”改成了“建设”,不仅在用词上显得更科学,更为重要的是,其内涵和意义变得更深厚。

林毅夫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希望通过“新农村运动”来解决长期困扰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的通货紧缩问题。而通过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提法,则体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不仅具有自动消化中国过剩产能、缓解通货紧缩的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拉动困扰中国很多年的内需埋下了伏笔。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中国内需将出现跨越式增长。

林教授提出的“新农村运动”的类似观点在海外也有。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政府就尝试了“新农村运动”,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新农村运动”,韩国农村经济获得了极大发展,城乡差距大幅缩小。2004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是1∶0.94。“新农村运动”成为韩国城乡和谐发展,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韩国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参考。

把农村发展纳入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新农村也将惠及中国十几亿人口。中国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农村地区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还没通公路、农民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的水,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而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农村集中了中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需求,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此,温家宝总理早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强调,将“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商务部从此启动了“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改造传统的“农家店”,财政支农力度空前加大。

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官员表示,消费结构升级只有与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以城镇中上等收入家庭的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今后数十年,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经济扩张将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表现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等一批相关产业增长→经济活动总量提高→农民向非农业转移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民收入提高并在较低档次上形成消费需求→为加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建筑业提供市场→国民经济进入扩张性的良性循环。这样的良性循环自2002年以来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的数字更直观:2008年,汽车、住宅、通信器材三类商品对北京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率为54.5%,特别是汽车的贡献率高达42.5%。

与此同时,农村消费市场也逐渐走出低迷,并快速成长。

从中长期来看,拉动中国内需的革命性因素正在形成之中。现在20~30岁的人占比很高,差不多有2.2亿人,到2015年估计有2.5亿人,还会进一步增加。这个群体人口占比那么高(占中国总人口的1/6,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一代在社会当中占比是最高的。他们的父辈现在50岁上下,是所谓中国的“婴儿潮”。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光荣母亲”政策下出生的人口所占比例很高,所以他们的子女所占的比例也很高。二三十岁这个年龄段是消费力最强的。如果这个群体再年轻一点,他们可能不需要结婚,还在上学,也不需要买车。如果到了35岁以上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需要储蓄,也不敢拼命消费。但二三十岁这个年龄段,恰好是成家立业的年龄段,婚庆请客要花钱,旅游结婚要花钱,拍婚纱照也要花钱,等等。和同辈人进行攀比的结果是,他们买消费耐用品,买房买车,所有这些所谓的配套消费一样都不能少。

平均来看,一对夫妇的配套消费要支出5万~7万块钱不等,相当于他们3年的积蓄,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而按社会收入计算,这个年龄群体的收入不是很高,那他们又怎么消费得起?回答是,老一辈的财富向下一代的转移,尤其是现在的“下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当年中国“婴儿潮”的一代人。他们储蓄了一辈子,就为两件事,一是自己养老,二是为孩子成家立业。而在孩子成家立业这个花钱当口上,他们是绝对不会吝啬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6个人买一样东西,小夫妻两个,加上父母与岳父母,6个人买一套房子,6个人买一辆车。在当今世界,是不是没有什么东西是中国人买不起的?于是,你将看到,中国正在或将出现一个高储蓄阶层的毕生储蓄的一部分向高消费阶层转移的漫长过程。即便年青一代的社会收入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但这种收入从高储蓄的上一代,向能花钱的下一代转移,或者说向“啃老族”这一代人转移,将带来未来几十年中国排浪式消费需求的增长。

第三章 寻找大牛市:人口学的思考与需求潜力的挖掘 城市化进程引发消费需求的质变

世界历史表明,工业化过程也是城市化进程,经济现代化就是依托这两个过程来实现的。这两个过程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工业化创造的现代消费品是面向城市人口的,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分工要求,也只有在城市体系中才能顺利实现。所以,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要靠工业化来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

城市化创造需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城市化会引发大规模的投资需求。具体包括:一是会引发生产性投资,从而为转入城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二是会引发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信、垃圾和污染物处理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满足城市人口生活的基本需要,也为现代消费品进入居民消费领域,提供了条件。例如,目前中国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是农村的11倍,因为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有城市中发达的给排水和电力体系作为依托才得以普及。这也是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等基本家电在城乡之间的普及率能相差2~4倍的根本原因。至于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更是需要具备发达的道路条件。三是会引发房地产投资,以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和工商企业的发展需求。从住宅投资规模看,由于城市住房比农村要讲究,地价也高,所以根据2009年资料,中国的城市住宅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3,但人均住房投资却大约是同年农村人均住房投资的12倍。从2003~2009年的投资情况粗略计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多出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城市人口的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口的收入,自然有更高的消费能力。此外,即便是现代农村,仍保留了很多自然经济的痕迹,许多消费品是自给自足的。从统计资料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中有超过40%的消费品不是通过现金购买的,直到2010年,全国农村平均仍有14.1%的消费品不是通过现金购买的。所以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会带来消费总量的增长。

第三,服务业的发展也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密不可分。城市工业体系的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如流通与通信服务体系、金融与法律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与交易体系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离不开商业服务与医疗、娱乐等的服务业的发展。而在农村,由于受到人口聚集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限制,这些服务业缺乏发展空间。

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乃至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延续了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就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结构。从产出水平看,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可以满足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的消费需求;但从需求水平看,由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需求总规模与供给总规模严重不对称,由此形成了社会经济总量循环过程中的巨大断层。这也是中国储蓄率长期过高,以至于不得不长期过度依赖外需的原因之一。

在当代中国,收入差距拉大是导致过度储蓄和产能过剩的基本原因,但收入差距既表现在人群之间,也表现在城乡之间,例如城乡人均入差距1978年为2.68倍,到2009年已上升到3.31倍。经济学理论表明,居民储蓄水平是随收入水平上升而不断提高的。2009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是77%,而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是67%,这说明,城市家庭储蓄水平比农村家庭储蓄水平要高出10个百分点。城市人口虽然不是主体,但因为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占有超过70%的居民总收入,城市人口的储蓄能力强就导致了过高储蓄率的发生,相应抑制了消费总量与供给总量的平衡,由此引发了产能过剩。

如果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则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就必然导致内需长期受到限制。所以调整城乡人口比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大大拉动内需,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处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平均城市化率应该在55%左右,在人口稠密的东亚地区,这个比例则为75%左右,而服务业的贡献率在50%左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46.6%,服务业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城市化率和服务业的贡献率还比较低,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未来中国城市化率提高的潜力巨大。如果把中国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2/3,即从目前的6亿增加到9亿,使服务业的贡献率提升到50%,中国经济增长创造的内需将是长期的。

此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延伸,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它对刺激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人口消费、带动民间投资、积极扩大内需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也将带动房地产、餐饮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在什么阶段?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7.9%提高到2009年的46.6%还多,拥有6.2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全世界平均城市化率是55%,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率是85%。

中国当前的物质基础可以保证70%的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但却只有46.6%的城市人口。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只有加速城市化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如果以50平方米大小的房屋面积计算,农转非每年完成1%,就需要租售住房700万套。如此一来,即使中国年出口率为0,也可以保证国内生产总值每年10%的增长率。

此外,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趋势,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6%,城镇人口将超过9亿人,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消费增量足以创造出相当于2009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每年有1300万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工作和生活,预计到2020年,将有6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显然,中国城市化将是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

中国正进入城市化从局部突破到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原因是:第一,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全面推进,并且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如,以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进;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的发展相当快,将拉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成为连接东部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接口;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将呈现大城市群、城市化、省直管县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将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消费型城市的兴起,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趋势,而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住房建设的重心将从沿海大城市转移出来,投向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城市,这将为中西部地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机遇,因为中西部有些地区的城市化率还不到20%。

推动城市化进程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通过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落户,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将增加农民对城市住房的需求,也势必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推动城市化进程也将促进城市间的竞争,继而成为新阶段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如果说过去30多年区域间的竞争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长足增长,那么,未来10年,城市间的竞争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添新的活力。

未来,如果把中国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到2/3,即从现在的6亿增加到9亿,中国服务业的比重将提升到50%甚至更高。届时,中国过去多少年来一直在探讨的拉动内需的问题,可望从根本上解决。以城市化为导向的经济振兴,可望在未来10年产生超过22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由此消费需求与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将前景无限。

第三章 寻找大牛市:人口学的思考与需求潜力的挖掘 中等收入阶层崛起,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2011年的春节是在全球经济形势仍然不明朗的背景下到来的,但中国经济却继续逆风飞扬。

据全国假日办统计,以休闲旅游方式度过春节的人,2011年已突破1.3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额1200亿元,同比增长22.4%。

一些宏观经济学家断言,旅游、居住、交通等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意味着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开始进入“剧变期”,消费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将不断上升。

知名投资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表示,从2010年起,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望从投资拉动型转变为消费拉动型。无独有偶,德意志银行亦表达了类似观点,称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行业将成为未来5年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两家投资银行均对中国的消费市场表示了极为乐观的预期。法国巴黎百富勤中国证券研究部主管欧文预测,中国正步入第三个消费高峰,将满足人们对质量、品牌、时尚、食品安全卫生的需求,并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住房和汽车的需求。欧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出现消费需求的爆炸性增长。

从消费品行业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市场份额都由该行业的前三大品牌分享,而新兴的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关注度更甚,这将使那些具备优势的品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好发展。我预测,高端消费品行业在今后5~10年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其中,电信、银行、保险、医疗、旅游、网上娱乐等服务业及高端消费品行业的股票将会有突出的表现。

看好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队伍,另一个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经成长为消费主力军。这些独生子女的消费习惯已经大大不同于其父辈,他们追求消费而非积蓄。我预判,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将会逐渐降低。

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人均年收入2.5万~3万元、家庭年收入7.5万~10万元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从事脑力劳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白领。2010年,符合上述标准的人数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3.5%。据此推算,2009年中国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为7000万个,家庭年均收入7.5万元,家庭平均拥有资产31万元。到2015年,以上数字均将成倍增长,达到中等收入阶层标准的家庭总数为3亿个,家庭平均资产达100万元之多!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将不断上升,从2009年的62%上升到2015年的71%,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20年再上升到78%,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等收入阶层具有怎样的经济特征,从而使得人们另眼相看?进一步分析,至少可以归纳为六方面:教育背景通常较佳;有基本的经济基础和创业知识;比较富有,愿意在相对约束但不是完全约束的环境下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可产生拉动效应,往往可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有部分固定资产。

具体来讲,对于未来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构成,一些关注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社会经济学家有过非常明确的表述。他们认为,有5种人将成为中国新兴的中等收入阶层的代表,包括:科技企业家、金融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尤其是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规范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将日益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主流群体;同时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也将成为整个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对于这样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当然与普通人有所不同。调查表明,买房、购车、自费旅游是当今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三大消费热点。在深圳和上海等地,绝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都拥有住房,特别是深圳。统计数字显示,已有7成深圳家庭拥有房产。即使在全国房价最高的上海和北京,中等收入阶层购房热依然不减。

在购房费用方面,有些人选择了一次性付款,更多的人则首选消费贷款。还贷能力和信用等均高于一般水平。目前,已拥有一套房产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希望拥有或已着手购置第二套房产的大有人在,进行购房投资的人也占很大比重。

除了购房,购车和旅游休闲也是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热点。目前,在衣食方面,中国城市居民已丝毫不逊色于西方发达国家,只是在住行和其他方面还比较落后。但在中国,车房俱备已是中等收入家庭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在休闲消费上,中等收入阶层也正向国际水平看齐。由于工作原因,许多人休闲机会极少,因而对休闲度假反而更为重视,无论国内外的黄金旅游线路上,还是城市中独具情调的餐饮场所中,以及娱乐健身设施集中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总体来讲,中等收入阶层善于构思和接触“高级文化”,喜欢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有高度的公德心,喜爱家居布置,衣着引领时尚,消费讲求品位,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消费支柱群体,他们的存在对加强中国消费、拉动内需可谓功不可没。

但至今,中国中等收入阶层还不是实力群体,这正好说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巨大的消费潜力。国家统计局2009年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最高的是深圳,为20548元,其次是上海,为10932元。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离中等收入水平还差得很远。但不容否认,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地区正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一代,正不断加入这个群体:他们是20~40岁左右的年轻人,着眼未来,创造财富;他们投身贸易、金融、It、传媒和演艺事业;他们中有学者、专家、律师、医生、职业经理人等。

通过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过程。随着教育的普及,这个领导中国消费、主导社会文化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形成。

第二,诚如麦肯锡公司指出的,建议“另类关注”,呼吁外国企业在中国应该放低眼界,否则它们将有可能失掉巨大商机。如今中国的蓝领工人随着收入提高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一股消费力量。这一消费力量却被大多数跨国企业忽视。麦肯锡研究报告的这一论断对外国在华企业的一些基本设想提出了质疑。争夺低收入消费者的外国在华企业相对较少。但也有例外,其中最成功的范例要数宝洁公司,它专门为中国这个市场的蓝领阶层设计和生产产品。不过,许多其他外国企业仍然将焦点集中在大多居住在沿海城市的富裕消费群体上。麦肯锡公司指出,现在到了关注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时候了。

第三,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正成长为下一波经济景气周期中的准中等收入阶层,这个群体到2011年将增至2.9亿人,大约相当于当今美国的总人口。随着这一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将成长为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其人数到2025年将达到约5.2亿,相当于那时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

第四,我对未来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也非常看好。按照传统看法,农村人口的收入跟城镇人口有很大差距。这是事实,由于城乡收入存在差距,农村消费只是城市消费的1/3,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差不多落后城市人口10年,现在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相当于城市人口2001年的水平。

未来农村消费趋势,从过去二三十年城市发展的轨迹中可见一斑:城市人口先是买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接着买手机、电脑,然后买汽车。其实,农村家电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了,我们相信,将来农村发展的速度有可能快于城市。随着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如今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原来认为农民不需要买洗衣机,因为他们连自来水都没有;农民不需要买电冰箱,因为他们连电都没通;农民不用买电脑,因为他们没有通互联网;农民不用买车,因为路没修好。但因为新农村建设掀起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所有这一切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都实现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的起飞创造了重要前提条件。

此外,就在过去的一些年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几千年来的农业税免了,农村孩子的学费免了,连书本费、学杂费也免了,有些农民还有了低保和社保,这些都是中国农村的新发展。在农民保障大大增加、农民与城市人口收入差距又快速缩小的情况下,未来农村的消费肯定将大幅增长。

中国社会还处在急速转型的过程中。行业垄断、部门垄断以及权力市场化等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背离的“非常”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随着合理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逐步建立,制度性樊篱将被拆除,社会日益开放。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能力主义原则,有望成为中国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届时,中等收入阶层的队伍将壮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将使中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最后剩下的也将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从而有可能加入中等收入阶层。

有人说,再过一二十年,在中国大都市,中等收入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是不无道理的。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进程向纵深推进,人们越来越有理由期望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快速崛起,因为这不仅预示着一个富裕时代的开始,而且将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走向更繁荣理性的阶段。也许到那时,今天我们眼中的中等收入水平已成为平均水平的代名词,如果你再回顾历史,将不难发现,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崛起正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中最为壮观的。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预测,再过1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5年前后,中国将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且比较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这将为中国在21世纪30年代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章 寻找大牛市:巨国效应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13亿人口的红利效应

由于历史原因,全球国家众多,大小不等,面积大的有一二千万平方公里,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多的有十几亿人,少的只有几千人。这种国别上的巨大差别常常使国力大小不同:大国再穷,“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总体实力不会太差;小国再富,总有不足。科威特曾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被相对贫穷却面积较大的伊拉克不费吹灰之力就侵略了。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之所以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败,不仅在于美国是一个富国,而且是个大国,伊拉克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中国在近代史上那样贫弱,西方列强曾竭尽全力想瓦解中国,把中国彻底变成它们的殖民地,但未能如愿,因为中国太大。

发展经济学认为,大国发展经济具有一系列小国无法比拟的优势。大国优势首先表现为综合国力。中国由于人口包袱沉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都排名靠后,但从总体看,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也代表了很强的实力。目前中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到2009年底,中国绝大部分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跃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茶叶、大豆、甘蔗居第三。主要工业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发电量、棉布、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糖、原油分列第四、第五,其他产品的位次也明显靠前了。中国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排名中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了2009年的第二位。2006年初中国外汇储备突破8900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更是高达2.4万亿美元。中国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员之多,堪称发展中国家之最。中国国内市场之大,使得立足于大规模生产方式之上的工业技术不会碰到与市场不相容的难题。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的后发优势。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总量上有着巨大的自然资源:拥有耕地15亿亩;在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至少有20多种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二,铁的储量居世界第三;在生物资源方面,南北地跨近50纬度,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植物品种繁多,农副土特产品极其丰富。

作为一个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国家,人均存款数很低,但作为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居民总储蓄额和国家外汇储备却很高这就是一种实力,这种实力是许多富裕小国甚至富裕大国都无法比拟的。现在,新加坡富裕是世界上公认的,同时中国综合国力要比新加坡大几百倍也是世界公认的,从资源角度来看,甚至要大几千倍。中国、印度在人均收入很低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尖端工业,制造卫星、原子弹,这就是大国效应使然,这在那些小国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市场是有着巨大潜力的市场,而且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将从国际市场进口5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预计今后10年,中国至少将保持年均增加2500万台以上电视机,如果加上更新换代的需要,年均销量有望更大。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电视机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230万~240万台每年,如此计算,仅仅依靠国内市场,中国就能容纳20多家左右的电视机生产厂家,使电视机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9亿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必将在21世纪20年代掀起一波新的消费潮,届时将引领中国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周期,批量生产和批量消费时代的序幕也将拉开。

尽管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指出,按美元汇率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大低估了中国的实际收入水平,然而就是按这种低估水平计算,中国国内市场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如果考虑到中国正在规划的许多新兴产业,我预判未来中国市场的扩张将无可限量。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开展,中国正在从一个被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成为一个主动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乃至世界自由贸易的旗手。中国和其他国家近些年来形成的巨大贸易顺差,主要是与美国、荷兰、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竞争力比中国更强的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还会出现巨大逆差?这种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中国的巨国效应。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出现了一种贸易理论,叫“新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一个国家存在着规模经济,那么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越低。假定有两个国家,它们资源相同,但国家的经济规模不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处于优势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贸易顺差的原因。

在人口规模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有13亿人口,这个效应在贸易上是巨大的。举例来说,如果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能够买得起家用电器,家用电器市场的规模应该和人口数量这个重要因素相关性更强。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是耐用消费品的第一大消费国。对于很多产品来讲,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到消费品,中国都是(或者说现在不是未来也将是)全球第一大市场。

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占就业人口的18%,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能购买汽车、住宅等高价商品。由这个具有强劲消费能力的人群构成的市场,是中国生产能力不如很多欧美国家但在和这些国家的贸易中却能够形成相对优势的原因。所以,即使中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不如很多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但中国企业却享受了巨大市场的好处。

这个巨国效应是如何增强中国的竞争力的呢?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从公元元年到1870年,中国经济总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高达33%。由于存在巨国效应,所以中国是一个有着贸易优势的国家,这个优势曾经在过去世界历史中独领风骚2000多年。现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巨国效应再一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曾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像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大量使用日本家电。但日本企业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错误,那就是短视,当时这些不可一世的日本企业只看到中国大市场,它们实行高价策略,尽量攫取了当下利益,却无形中给了中国企业比较大的价格竞争空间。到20世纪90年代末,也就是短短10年间,中国企业已将被日本企业占领的大部分市场收复,在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市场上,市场份额更高达60%~90%。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中国企业尽享了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同时也获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家电行业的成长与发展是巨国效应的成功例证,类似例子在中国其他行业也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另一重要优势表现在工业资源方面不必绝对依赖国际贸易。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拥有工业用的主要自然资源,煤炭、石油、非燃料性矿藏也十分丰富。虽然这些资源尚不足以使中国成为资源输出大国,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供应国内工业发展所需不存在任何问题。当某些品种短缺时,中国可以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补充。当国际市场价格适当,国内开发产量尚不充足时,中国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进口一些原材料。甚至当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生产成本时,如果外汇充足,中国完全可以在缩减国内产量的同时,大量增加进口。一旦国际环境中出现不利因素,中国又可以凭借自身的大国优势和潜在优势,依靠国内资源游刃有余地支持工业增长。仅就这一点来说,资源匮乏的小国除了进口之外,别无选择。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依靠巨国效应,集中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156项大型骨干项目,把新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准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年。像“一五”期间(1953~1958年)建设156项大型骨干项目那样,像当年搞卫星、原子弹那样,现在中国又集合一个大国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探索小国难有作为的外层空间和宇航技术产业群,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群、超导技术产业群、宇宙技术产业群、电子技术产业群、海洋开发技术产业群、光纤技术产业群、精密材料产业群、核技术产业群,从而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了21世纪一些关键性技术的主动权。

中国经济的巨国效应还表现在它的高速增长期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长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通常为10~15年,在这一周期里经济年均增速在10%左右。我们可以以日本、巴西和过去曾轰动一时的亚洲“四小龙”作为例子来说明。巴西高速增长期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了这类周期增长模式的特例,高速增长期长达30年左右,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才出现了严重衰退,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后也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出现了衰退。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不禁要问,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是否也会像上述国家和地区那样出现危机?如果还将持续高速发展下去,还将持续多少年?我只能说,未来中国的巨国效应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我在这里试用城市化进程来论证。

从世界各国看,城市化进程是一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即除了工业化以外,就是城市化了。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进程将加速,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发展中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1978~2010年的32年间,中国总人口数从12.47亿增加到13.6亿,中国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从17.9%上升到2009年的47%。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陈甬军判断,预计中国201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0%。实际上,自1998年起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率仍然十分低。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只有47%,比低收入国家高,却大大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更是相差甚远。专家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间将是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阶段。近年来,中国城市化率的年均增长率是1.44%,这个数字表明,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加上城市自然人口增长率,每年城市要新增约2000万人口。这个数字是巨大的,按照这个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8亿~9亿,城市化率为60%左右。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慢下来,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维持在76%左右,届时城市对整个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5%以上。

从人口学考虑,中国学界有一个严重误区,即随着时间推移,中国人口规模将越来越大,甚至达到15亿~16亿,甚至一直膨胀下去。我以为,由于20世纪70年代人口“一胎率”政策和进入21世纪以来受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影响,中国从21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口将严重老化,并出现负增长趋势。这种趋势将在21世纪30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里加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全部死亡为止。到2050年起中国人口总数将大大减少,如果中国政府管理人口政策得当,届时中国总人口将维持在9亿~10亿这一合理水平。虽然人口总数较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巨大,但与中国过去口总数相比,中国将第一次出现较为合理的人口总数水平。加上205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处于世界首位,人口负增长以及总人口的急剧减少,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处在世界发达国家前列。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总数将会达到7亿左右。

从现在起到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6%,时间跨度为40多年,其中城市化进程加速主要发生在2010~2020年,时间跨度至少10年。城市化是一个可以产生巨大需求的社会现象,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曾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他说城市化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现代史也表明,城市化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支撑。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当前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便可以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认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970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0年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在1978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10年后的1987年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达到1万亿美元,随后的情况怎样演变呢?我们注意到,当达到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后,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日本的城市化率是64%,而中国2000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2%。直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高达397983亿元人民币(约合6.04万亿美元),城市化率却只有不到50%。这个巨大差异体现的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巨大潜能。我们预判,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增加到10亿,未来20年中国会建造2万~5万座摩天大楼,等于10个纽约市的大楼数。到2025年,超过170座城市需要公共交通系统,是欧洲的两倍还多。这是世界公共交通史上最繁荣的一幕。

中国从现在起每年将有2000多万的城市新增人口,需要与之配套的设施之多是可以想见的,比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住房等。与此相对应的是钢材、水泥、能源、电力需求激增,这些又加快了经济重工业化的进程。重工业化的加快发展,特别是汽车社会的来临,将继续加剧与传统城市结构的矛盾,进而推动新的城市化进程,为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城市间高速公路、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带来发展契机。这个需求每年需要上万亿元的投资,而这样巨大的需求将在中国持续至少20年。巨大的需求必将成为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中国组团式城市群的崛起。所谓组团,是指区域内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域的城市之间形成网状联系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也就是以城际合作、城乡一体的形式,在使区域经济生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每个城市都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组团式城市群已率先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地区形成,而且这种经济区的发展由南向北逐渐展开。当上述“三维制高点”在中国成熟与完备后,将占全国人口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工业总产值的90%、进出口总额的95%,即以区域经济非均衡的发展,实现全国相对均衡的进步。依据计算,有可能使用国土面积的20%,创造中国财富总量的80%,彻底减轻全国其余高达80%国土上的发展重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由此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

在组团式城市群战略中,令人瞩目的就是长江三角洲的15个城市打造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经济协调会”成立于1992年,由上海、南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苏州、无锡、常州、杭州、湖州、宁波、嘉兴、舟山、绍兴15个城市组成。15个城市的市长于2004年2月15~16日会聚南京举行会议,讨论如何联手打造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这个名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市长峰会”的会议,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重点讨论“世博经济与长三角经济合作”,并协商解决八方面问题,包括培育并建立区域性科技市场、推动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早在1976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世界存在“六大城市群”观点时,就已经把中国的长三角列入世界的前六大城市群之一,其他五大城市群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而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则为第六大城市群,由上海、浙江、江苏3个省市的沿江地区及杭州湾地区的城市构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超过7400万,面积1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选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占了4个,接近半数。长三角地区只占全中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在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中,长三角地区的贡献率超过了32%。

珠江三角洲是未来中国另一个世界最大的“巨型城市”。如果形成,珠江三角洲附近的9个城市将合而为一。据悉,中国已有了规划。即将诞生的这个超级城市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和出口加工业的中心,范围将从广州一直延伸到深圳,包括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惠州和肇庆。该计划将在未来6年内完成,合并后该地区将成为一个覆盖16000平方英里的生活区域,足有英国大伦敦地区的26倍,城市人口也将超过4000万。此外,正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的高铁将总长3100公里沿线的这些城市连接起来。未来,这个区域还将有150项改善基础的建设项目,其中包括能源、水力以及电信等。

对中国巨国效应的分析,我的结论是:中国未来经济保守地说还将高速增长10年。当然,在这期间,我们并不排除由于外力因素(包括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世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使中国经济增长受到影响的情况存在。

第四章 寻找大牛市:巨国效应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区域、行业与技术的梯度增长效应

依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工业化的过程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应由非农业部门提供。但是,1949年以后,中国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在支持工业体系独立和完善的同时,农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无力被后者有效利用,以至于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造成贫困,劳动力素质不高又导致过度贫困。这样便大大弱化了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广大农村陷入了“资金缺乏→过度贫困→素质低下”的恶性循环之中,更重要的是,这种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二元现象: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落后的农业并存;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并存;一部分具有工业化、现代化因素的城市同幅员辽阔的以传统方式生产和生活的农村并存;少量优秀科学家、学者等民族精英同大量文盲、半文盲并存。

与上述相应的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长期以来,中国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机制。1949~1978年的近30年里,由于贯彻“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政策,加上片面追求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路线,造成了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日益畸形,众多中小城镇则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轻视非生产性建设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长期以来欠账很多。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性转移的严重瓶颈。不仅如此,中国城乡之间人为造成的壁垒,严重阻碍了众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上政府实施口粮配给制和户籍管理制,农业过剩劳动力完全失去了正常进入城市经济系统的自由,从而在制度上把广大农民摒弃于工业化过程之外。

与上述相呼应的是支持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不足、能源匮乏、资金短缺、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构性短缺也是过去妨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是说,1949~1978年,中国既存在某些部门的资本存量闲置,也存在着部门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在初步工业化以后,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存量调整的活力,从而大大抑制了经济增长。这种痼疾不断地以经济周期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多地表现在一些“瓶颈部门”,它们成了中国生产能力和资源机制的硬约束,常常使处于扩张状态的经济运行不得已突然减速,甚至停顿下来,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高涨状态下跌入低谷的现象。

孤立地看,上述这些常常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然而,我认为,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当它们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配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发展环境,上述种种包袱却意外逐渐演变成了若干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这些因素还将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巨国效应再度显现,中国呈现了具有替代性、连续性、持久性发展特点的经济局面。

第一,不均衡蕴涵着效率改进和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以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例,二者之比经常为1∶5左右。只要持续存在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劳动生产率就可望获得持续显著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村乃至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农业劳动力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而向非农业持续大规模转移的过程。

另一个例证是加工业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之间的缺口。据有关方面估计,1978~200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约有1/4~1/3的加工业生产能力由于能源、运输和部分原材料供给短缺而闲置,经济高速增长进程也往往因为这方面的缺口而被打断。如果能源(主要是电力)、运输(主要是铁路运输)和部分原材料工业的投入有长足增长,那么,它们有可能带动加工业以数倍于这些部门自身的产量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在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之间长期形成的非均衡增长状态开始缓解,通过资源向高效部门转移,以及消除“瓶颈”,中国经济效率的改进迈出了举足轻重一步。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

落后地区的存在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过去,人们一直用“卫星上天,老牛拉犁”来形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这非常贴切。中国一方面拥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才拥有的原子弹、航天、电子等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在农村许多地区依然沿用数千年延续下来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老牛拉犁”便是其中一类。与其他二元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技术差距是最大的。然而,就是技术上的差距,蕴涵了推动中国经济技术进步非常有利的条件。技术差距大,意味着经济中的落后部分有获得技术迅速进步的可能性,落后地区可以越过好几个阶段后来居上。

采用先进技术的行业会对采用落后技术的行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在中国,先进部门向落后部门传递先进技术,要比国际间的技术传递成本低得多。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中军工技术向民用部门的传递,城市企业技术向乡镇企业的传递,以及科技兴农等,都是颇有成效的。未来,随着阻碍技术转让的藩篱进一步拆除,通过技术传递来推动技术应用将在中国以空前的速度发展。

城乡消费水平差异使某些工业部门的成熟期延长。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发展的后果之一是,城乡消费水平差距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趋扩大。农业与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之比,1952年为1∶2.4,1978年升到1∶2.9。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1983~1985年间曾达到1∶2.3,到1989年又回升至1∶2.7。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导致了不同的消费结构,如城乡居民在较高档次的消费品上的差距就相当大,由此形成了中国消费需求独有的“断裂”现象,即城市居民对某些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高潮过去很长时间之后,农村居民的大批量需求才刚刚开始。这一现象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两次消费高潮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相对持续期。平心而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上的严重滞后,对工业增长的影响不但不是消极的,还是非常有益的。

一方面,这种差距避免了对某一档次消费品需求浪潮的集中到来。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在同一区域内的收入差距是偏小的,这种收入差距很可能在某个时期形成对某类消费品集中的普遍的需求而出现较大的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消费差距就起到了分散消费需求的作用。

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能够有效延长某些耐用消费品行业的成熟期。中国的家电行业,如电视、冰箱、洗衣机、音响设备等,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城镇地区形成了长时间的排浪式消费。到了21世纪的今天,经济学家已普遍相信,随着拉动内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将迎来源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二次消费潮。新一代的耐用消费品如轿车、住房等,也因为农民兄弟的参与而维持一个持久的消费期。试想一下,这是一个有着9亿人口的广袤市场啊!

第二,过去30多年来,中国劳动力过剩所导致的低工资与高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持久而独特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看,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大军总会成为抑制工资上涨的一个强有力因素,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具有长期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基本走向是追逐高科技行业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高附加值行业。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是有基础的,随着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在出口结构中份额的不断提高,随着轿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并陆续出口,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望大展拳脚。这意味着中国可能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均占优势,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很难同时具备的。中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中长期维持较低工资水平,劳动密集行业又引入新技术,这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更具竞争力。中国是人口大国,工业部门容易在国内实现一体化,一般不会出现市场容量小而不足以形成规模经济的状况。

第四章 寻找大牛市:巨国效应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效应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正成为趋势。各经济集团逾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障碍,逐渐扩大经济版图。在新一轮国际经济集团的竞争中,中国警觉到自身可能被排除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外,早在80年代末就开始不失时机地用战略眼光分析国际经贸环境和形势,按照经济联系和对外发展的崭新思路,从国内地域特征出发,对包括与周边国家相关地区在内的大区域经济进行再规划。到2010年,中国已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开放网络和国民经济有机系统,以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这是巨国效应的又一个例证。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先锋当属华南经济圈。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与港澳台之间的经贸交流活动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广东与福建两省,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近80%集中在福建,而广东的70%以上来自香港。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港澳台、广东、福建逐渐形成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根据统计资料,此一自然结合的经济区域早在1995年人口就超过1.1亿,生产总值近3000亿美元,发展潜力惊人。到21世纪初,中国内地与港澳台之间已产生高度的“依存效应”。到2009年底,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依存度高达17%,对香港高达22%,合计接近40%。就整体而言,台湾进出口贸易对大陆的依存度高达10%。在中国内地吸引的外资中,港台资金合占80%以上。据台湾“陆委会”委托民间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两岸产业分工正朝着内地生产、香港资金调度、台湾接单与研发的模式发展。香港学者金耀基教授在描述华南经济圈内在联系时是这样阐述的:

在经济上,香港与内地越来越紧密,香港的资金、人才、信息对中国经济发展有重大催化作用,而香港与珠江三角洲更出现了“前店后厂”的依存关系。没有香港,便没有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没有广东,也没有香港的安定繁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一种“系统内”的关系,而非“系统间”的关系。显然,香港、广东已是荣枯与共的经济区域。不止于此,台湾与大陆,特别是福建,也逐渐形成互补共长的经济区。于是一个香港、广东、台湾、福建合成的大经济区正在东亚浮现。

华南、台湾、香港、澳门毗邻,往来方便,这种地缘关系是促成其经济自然结合不可或缺的条件。诸地同胞血脉相连,语言相通,文化背景相近,沟通容易,能够相互认同,经济结合的社会及文化条件具备,此其一。广东、福建、东南沿海的“黄金海岸”以辽阔的内陆地区为腹地,联结内地庞大资源与劳动力市场。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华人的对外经贸关系极为活络,联结了世界庞大的产品市场。两者互相依赖,展示了雄厚的实力,步向经济协同发展顺理成章,此其二。中国劳动力充沛且成本低廉,但资金不足,工业技术水准及服务水平还较低;台湾、香港、澳门自然资源匮乏,劳动力不足且成本高昂,但资金却充沛,工业技术水准及服务水平也佳,彼此正可互通有无,扬长避短,此其三。最后,利用港澳台、东南亚及世界强大的华人经济,将那里的资金、信息、管理技术与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较高的科技市场水平和科技人才结合起来,将大大增强开发尖端技术和产品的实力,对中国科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港、澳、穗、深、珠五地正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在产业布局上,港、澳、穗、深、珠五方中任何一方都不宜求面面俱到发展“大而全”的协作系统。香港将进一步发挥综合型自由港口、国际金融中心、咨询信息中心、中国与西方科技交流中心的作用,成为中国与亚太国家和地区交流协作的重要桥梁,成为全球华人、华裔加强沟通的重要交流中心。

到21世纪初,港、澳、穗、深、珠五大城市群已大致形成了一个“超级产业链”。在产业政策及结构上,五地也回应作出重构:华南经济圈中的香港辐射效应是最大的,在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管理等功能上对澳门、广州、深圳、珠海将形成垂直合作关系。从发展趋势看,广州、深圳、珠海高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将在若干年后形成经济优势,形成香港、澳门对其依附性越来越大的局面。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五地的经济融合将遵循以垂直合作为主,但从长远看,以水平合作为主的模式,这是一种结构性互补。

如今,中国沿海地区早已和内陆各省市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经济分工和协作关系。因此,如果把战略视角进一步投向21世纪20年代,在一个涵盖港澳台、亚洲和世界的华人及沿西太平洋中国“黄金海岸”各省市的基础上,再有10年时间,至2020年,这一华人经济圈应可将经济融合的巨大利益逐步扩散至中国北方及广袤的内陆地区。从21世纪20年代开始,经济整合和协作将可望在集约化程度上展开。

显然,华南经济圈的成功典范给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进程中积极拓展与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参与新世纪条件下的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为加强与该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在迎接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挑战中,无疑正在效仿华南经济圈一体化的模式,把它和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当成一个发展架构来处理。可以想见,未来,中国沿海地区将在原来区域整合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五大块跨国产业协作系统,其基本框架是:

1.东北亚跨国产业协作系统。以中日韩为主体的国家构成的黄渤海经济协作圈,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中国、日本、韩国不仅地理位置邻近,而且文化上很接近,增进合作的条件非常好。再考虑到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三个国家具有形成未来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同时,这三个国家不仅在产业发展阶段上多少存在着差距,而且日本的尖端技术和资本,韩国的生产技术、成功的产业化和结构调整经验,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将形成互补优势,这三个国家合作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是巨大的。

在东北亚跨国产业协作系统中,第一层次的协作是以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等沿海地区与朝鲜、韩国的经济协作为核心形成国际经济协作圈和三角洲经济互补关系。政府考虑将一些三角洲地区建设成经济开放区,如辽宁的大连、营口,山东的烟台、威海和青岛。这些地区几乎覆盖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开放区一建成,即可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阵地。

第二层次的产业协作是指第一层次的协作范围向北扩展,在中国、朝鲜、韩国与日本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主要以中国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与日本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带动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的产业协作。

第三层次的产业协作是将协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实行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中国东北地区的产业协作。主要以中国的劳动力、俄罗斯的资源、日本的资金相结合为主要条件,推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协作,逐步形成东北亚经济圈。

从发展前景看,东北亚地区很有可能组成一个以高科技为龙头,实行梯度产业转移和技术转让体系的区域协作结构。中国东北地区既可以承接从日本、韩国转移出来的相当部分的产业,又可向蒙古、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转让某些技术,是东北亚理想的合作中心。所以,中国东北地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利用日本、韩国的先进技术和俄罗斯远东的自然资源,把在东北的集团公司变成双向进出口加工基地:一方面,引进日本和韩国的先进技术,利用东北地区的原料和劳动力,进行加工并返销日本、韩国,向俄罗斯、蒙古、朝鲜出口;另一方面,引进日本、韩国的技术和进口俄罗斯原料,在东北地区加工,再向日本、韩国出口精料、半成品和成品。

2.长三角跨国产业协作系统。第一层次的协作包括长江三角洲(即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市)和部分长江流域地区与韩国、日本的合作。上海是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城市。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与其相比,浙江具有更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这将维持其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已将苏、浙、沪三省市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了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约27000平方公里,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面向亚太地区的主要窗口,也是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技术实力比其他地区雄厚,最有条件扩大对外产业协作。因此,长江三角洲将利用自身外向型经济优势,首先与韩国和日本发展多元化经济关系,吸收韩国和日本的资金、技术。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还将发展一些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

第三层次的产业协作是将合作范围扩大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中国在太平洋东西两岸都有产业合作网络的局面。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参与这二者之间的产业合作,对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3.亚洲西南大陆桥产业协作系统,指的是沿着传统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连接太平洋的北部湾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及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协作网络。它对中国海南、贵州、四川、西藏的发展,缅甸的发展,以及大陆桥两边地区的交流协作,都将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为发展亚洲西南大陆桥协作系统,中国方面将首先由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组成北部湾经济区,由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西藏等省组成大西南经济区,然后与周边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建立湄公河流域发展系统的产业协作关系。中国的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经济区同时与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协作,构成一个亚洲西南大陆桥发展协作圈,形成一个由北部湾的北越和广西的海岸向北延伸,从广西进入云南,通向缅甸,迄于孟加拉湾的交通网络,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推动亚洲最后一个未开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为了推进中国西南地区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贸易,极需振兴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早与有关国家或地区作出制度性安排,分阶段实行。建立通向南亚、中东的陆上和空中通道,包括建立以昆明为起点站,经过缅甸北部到印度东北地区,再与印度公路和铁路相连的国际公路网和铁路网。同时,开通至印度阿萨姆和加尔各答的航线。这一计划一旦实现,将大大缩短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印度洋的距离,在一定意义上,使中国成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它进而获得了便捷的“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西南地区通向印度洋,又可以通向太平洋,穿过巴拿马运河,再进入大西洋。

4.陆上丝路跨国产业协作系统。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开拓一条穿越中亚连接欧洲市场的交通要道对中国非常重要,即开拓“陆上丝路跨国产业协作系统”。目前中国原油进口的70%以上都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大多也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一旦马六甲海峡在非常时期(如战争)因某些原因而被封锁,中国原油进口就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阿富汗境内发现的一处巨型多金属聚合矿更增添了中亚对中国的吸引力。据美国军方的地理专家估计,这个富含铁、铜、锂和钴的多金属聚合矿潜在开发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美国军方认为,开发这个多金属聚合矿有望使深受战乱贫穷之苦的阿富汗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中国政府早就意识到开发中亚资源和推动中亚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谋划修建中亚和欧洲铁路的构想。无论是从商业利益上考虑还是从战略利益上考虑,修建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高速铁路对中国都极具吸引力。与常规铁路相比,高速铁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运输大量商品和物资。这将为中国从中亚地区进口原油和矿产提供极大方便,而中国出口商品也能更快捷地抵达中东和欧洲市场。

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同协作系统内各国进行国际产业协作的基础。1992年初,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中国境内全线贯通,成为继欧亚第一大陆桥后与欧亚各国联系的又一大动脉。中国西北和西部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沿着第二欧亚大陆桥可发展成陆上丝路经济系统。其中,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宁夏与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构成小丝路发展圈;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与原苏联中亚细亚部分及中东构成中丝路发展圈。中丝路发展圈还可以衍生出同属伊斯兰教地缘文化的西北亚穆斯林经济圈。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建成,为中国中西部各省区向西开放、开拓伊斯兰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伊斯兰国家市场广阔,它包括中阿拉伯各国和南亚,特别是中东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大量石油和黄金储备。最后,由于第二欧亚大陆桥穿越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直到大西洋东海岸的荷兰的鹿特丹,中国西部与国际联系大为拓展,西出国门加入中亚、北非,乃至东西欧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使得作为太平洋国家的中国可以直接同大西洋联结起来,在那里找到许多窗口。

按照自由贸易原则,中国西部有著名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展开的跨国产业协作。通过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适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优化贸易和投资环境,实现降低商品、资本和服务流动成本的目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已为今后实现这一地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未来5年,亚洲西南大陆桥和第二欧亚大陆桥因为高铁的建成可望贯通,遂使西南丝路和西北丝路由历史走向现实:由兰新(兰州——乌鲁木齐)和第二欧亚大陆桥南下至成都,接上成昆(成都——昆明),然后转入缅甸,经过马来西亚至新加坡。至此,中国对外经贸区域一体化战略将得到全方位体现:中国将既是一个大陆国家(背靠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大西洋国家、印度洋国家;两个大陆(欧、亚大陆)加上三个海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总体发展与开发模式,将使21世纪中国现代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中立于不败之地。

5.中国——东盟跨国产业协作区。20世纪末21世纪初,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构想开始正式浮出水面。中国早于1992年就已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1993年,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成立;1995年,中国——东盟高官会议正式建立;1996年,中国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1997年,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此后,“10+3”(东盟10国加上中国、日本和韩国)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确立。到2010年,东盟跨国产业协作区又吸收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入。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并参加了《曼谷协议》。此外,东盟还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积极推动更广泛的地区合作。200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确定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即根据双方各自经贸优势,把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合作的重点领域;第二,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今后10年内,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三,加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在不断拓展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显然,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是促进中国——东盟进行区域整合的一大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其他经贸大国都在发展自由贸易区,不仅在地理上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也形成了很多自由贸易区,还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跨越不同地域的自由贸易区(如欧盟与拉美的墨西哥、智利结成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在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广泛合作,如1999年10月签订的《欧盟——南非框架协议》。而在亚洲地区,除正在成长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种现状使各国失去了巨大的、本来有可能获得的贸易实惠。

好在东盟各国经过10多年谈判,对消除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统一产品标准和关税术语、简化和统一海关程序、建立人员交流和信息交流机制等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制定了中长期目标,确定了一套相当固定的谈判模式和协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为最终实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自由化做了充分准备。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不仅消除了贸易壁垒,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也进入了紧鼓密锣的实施阶段。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被誉为未来的“黄金水道”。2004年10月,第三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原则通过了有关建造由中国昆明至新加坡的“泛亚铁路计划”。2006年9月8日,中国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会议就加快泛亚铁路东南亚走廊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中国与东盟共建的泛亚铁路有望在2015年竣工。

泛亚铁路东南亚走廊全长5000公里,连接新加坡与中国南部,途径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专家指出,一旦高铁开始建设,将为沿途各国的制造业、物流业带来巨大商机;建成之后,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也将大有保障。更重要的是,泛亚铁路计划一旦实施,它将把中国、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重要的南北经济走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预示着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和东盟之间打破关税和技术壁垒无疑将扩大双方的贸易规模,同时在这一区域合作框架下,通过贸易转移、贸易创造产生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将促使中国和东盟实现双赢。预计到201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人口将高达17亿,总产值3万多亿美元。中国——东盟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55%,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48%。到那时,在世界三大经济集团中,从人口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超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从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比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总产值低一些;但从进出口贸易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外贸易额要低于欧盟,却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从整体看,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将大大加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相匹敌的竞争力,增强防范和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减缓经济全球化冲击。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中国可以和东盟各成员国优势互补。在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可以把石油原料运往新加坡提炼,然后卖给日本。新加坡可以通过资金动作方法,协助中国推动经济改革。

此外,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从长远看,可以提高中国劳动力素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不仅提高中国和东盟在亚洲的地位,还可以改变整个亚洲的经济格局,更重要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体现的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其产生的倍乘效应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为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亚洲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而人民币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强势国际货币的地位也正在形成之中。

第四章 寻找大牛市:巨国效应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区位优势效应:从边缘地带到中央王国

中国的巨国效应正形成“中国因素”、“中国辐射”和“中国脉动”等持续的巨大影响力,随着这些影响力的日益扩大,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区位优势也逐渐确立。我预判,这种区位优势将在未来10年发挥到极致,即中国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和亚太经济中投资、金融、贸易和消费等的引力场、动力源。中国与周边亚太地区将形成更大的产业链,成为世界经济历史上最庞大的世界工厂、世界农场、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中枢。

中国当下的区位优势,是一系列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根源在于中国的巨国效应。

中枢崛起规律。在一个特定的经济场内,在一定的经济时期内,经济区和贸易区的范围是一定的。随着经济增长与扩张,经济区、贸易区的终极区域就会生成“增长极”,形成新的贸易中枢,进而成为经济中心。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环地中海的国际贸易曾造就威尼斯、热那亚等经济文化中心;20世纪的东西方贸易促成了美国、日本相继崛起;今天,环太平洋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崛起的条件。

边缘递进规律。在特定时期内,经济区、贸易区的中心与边缘是特定的。可是当几个经济区碰撞、融合并开始形成更大的经济区时,原来处在经济区边缘的区域会递进转化为新经济区的中心区域,而原处经济区中心地带的区域则可能变成新经济区的边缘区域。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南方各省与港澳组成新的华南经济区时,深圳、珠海、惠州就由边缘区域的小渔镇一跃成为新兴的经济中心。再比如,中国沿海地区在大西洋时代曾处于边缘经济区域,可是随着更大的环太平洋经济区的形成,中国沿海地区开始逐渐转化为新兴的环球贸易中心区域。

周边协同规律。在地缘政治时代,远交近攻,相邻成仇。但在地缘经济时代却发生了根本变化,相邻相亲,同行互补,各地区的生存、兴衰、进退、荣辱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友好的一致性、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的共同性,正促使世界各个地区重新组合。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周边国家正在形成新的和解浪潮,新的经济伙伴关系正在取代过去的政治敌对关系。当今世界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周边(双边、多边)一体化,正是这种周边协同规律的体现。

泛化传播规律。当新的更大的经济中心形成之后,它的经济能量就同时向周边国家辐射,原先比较落后的边缘区域会因此获益,迅速同中心区域一道崛起。比如北美洲的墨西哥、西欧的西班牙、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就是由于地缘经济的泛化传播规律而成为新的全球投资热点的。

总之,20世纪后期至今的中国地缘经济时代的生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天时地利。在大西洋经济时代,中国处于边缘地带;而今,在新兴的亚太经济时代,中国却处于中心区域。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典型的“中央王国”,到清朝时式微了;而今,在新的地缘经济时代中国作为新崛起的“中央王国”,又一次被赋予了全新的经济含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一系列举足轻重的亚太经济圈正在中国周边形成。

——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始运转;

——安第斯国家共同体部长理事会通过了小地三区的共同对外关税;

——墨西哥、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三国元首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约;

——由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组成的南锥体共同市场决定四国自由贸易区和关税联盟即将启动;

——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协议定出最后期限;

——在欧洲方面,独联体12国决定成立跨国经济委员会,从而向以经济合作为中心的一体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欧盟首脑会议就吸收中东欧六国加入欧盟进行了磋商。

在亚洲,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也掀起了:

——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西太平洋经济圈,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3,中国同日本是该经济圈的两大支柱;

——南太平洋经济圈。由中国大西南(云贵川桂琼)、粤港澳、东南亚和大洋洲组成,中国、东盟、澳大利亚是南太平洋经济圈的三大支柱;

——南海经济圈。以南中国海、海南省为核心,由东盟、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粤港澳组成。在此,中国海南、新加坡和越南将构成三大中心;

——华南经济圈。主要由广东、海南、港澳台构成,形成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驾齐驱的四大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长三角经济圈。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山东、福建,还有台湾,江淮海大三角与闽海三角,辐射到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东南亚,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之一;

——黄海经济圈。以中国山东、韩国、日本构成黄海大三角,辐射到华北、朝鲜、俄罗斯和蒙古,这是中国与亚太地区潜力最大的经济区域之一;

——环渤海经济圈。以中国辽东、山东、东北、京津唐大三角与朝鲜、韩国、日本构成环渤海大三角,包括俄罗斯和蒙古,在西太平洋是另外一个潜在的经济中心;

——日本海经济圈。以中国东北、山东与日本、韩国为三大中心,形成环日本海大经济圈,包括朝鲜、蒙古、俄罗斯,形成以图们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一体化区域经济;

——环华经济圈。也叫环中国周边经济圈或亚华经济圈,主要包括中国云贵川桂与缅甸、泰国、印支三国组成的西南环华经济圈;中国西藏、青海,与印度、尼泊尔、锡金、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组成的南亚环华经济圈;中国新疆、内蒙古,与俄罗斯、阿富汗、蒙古、中亚国家组成的中亚环华经济圈;中国内蒙古、东北,与蒙古、俄罗斯组成的北方环华经济圈;

——在东南亚,到2010年,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已经达到18个。

可喜的是,世界还在不断分化、重组中,被分化成海洋经济圈、大河共同体、区域经济圈、文化共同体、资源经济圈、宗教共同体、生态经济圈、语言共同体,像黑海经济圈、多瑙河共同体、东亚经济圈、大中华共同体、石油经济圈、伊斯兰共同体、马克经济圈、拉丁共同体等。而在这一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处在这一世界格局的极佳位置:它位于欧亚中国板块与环太平洋盆地的中心,欧亚大陆桥和环太平洋经济圈的中心,位于世界环球贸易和经济区域的中枢地带。中国是唯一由世界三大经济圈环绕的国家,它们是欧亚大陆桥、亚太经济圈和环太平洋经济圈。同时,中国东临太平洋,西居亚欧,南连印度洋,与日本一衣带水,与美国隔洋相望,与俄罗斯毗邻。

第四章 寻找大牛市:巨国效应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高铁开启中国城市圈的联动效应

几年前,“高铁”这个概念对人们来说还很陌生,今天它已成为中国国内产业中为数较少的成功产业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坦承美国铁路技术比中国落后了10年。他说:“从第一条跨州铁路的诞生,到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成,美国向来走在世界前列。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中国的飞船上天、反导技术突破,都没有得到美国《国情咨文》如此重视。这是因为中国高铁的突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概念:高空高速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地面高速,它更环保、更安全,价格更低廉。

什么是“高铁”?高铁就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铁路线,使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速铁路除了列车营运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

在20世纪初,当时火车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国家寥寥无几。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开通,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系统。日本新干线列车由川崎重工建造,行驶在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上,营运时速270公里,最高时速300公里。

随着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高铁、沪宁城际高铁等相继开通运营,中国高铁正在引领世界高铁发展,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高铁梦幻般“陆地飞行”的时速无疑拓宽了人们的生活半径,衣、食、住、行、游也在无形中发生着巨大变化。武广高铁便捷高效,时速350公里,3.5个小时就能从武汉到达广州,当天去当天就能返回武汉。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通车,按照原来理论值计算,苏州到上海,最快的一趟车是18分钟,同城效应非常明显。如今,住在江苏昆山而工作在上海的人们因为沪宁高铁而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沪昆族”的群体。

未来5~10年,高铁不仅带动中国主要中心城市的联动,形成若干一小时、两小时的大都市生活圈,还将带动高铁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可以说,高铁正在并将继续改写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随着高铁的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带动效应将显著增强,其中包括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继长三角、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后,全中国的“一日生活圈”也在悄然兴起。据了解,郑州至西安的高铁在2010年12月初试运行,车程两小时;哈尔滨到大连、北京至石家庄、石家庄至武汉、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杭州、杭州至温州、天津至秦皇岛、上海至杭州等多条高铁的通车日期也都在2011~2012年之间。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总是和信息化、智能化紧密相连,信息技术必将不断对传统制造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业过去长期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带动大量出口而缓慢发展起来。这种模式往往是工业化初期的产物,当前,中国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传统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中国高铁是中国制造业的荣耀,洗刷了中国制造业只能做代工的历史。中国高铁的零部件高达10万个,平均每个零部件按照3~5家生产厂家计算,就将新诞生30万~50万家零部件生产企业。

以总投资2209.4亿元人民币的京沪高铁为例,它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11.4万人因高铁找到工作。对高铁的投资每天达到1.9亿元,每天消耗1万吨钢筋、3.5万吨水泥、11万立方米混凝土,更带动沿线地区与高速铁路建设相配套的多个行业的发展。京沪高铁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连接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国土面积占全中国6.5%,人口占全中国1/4,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中国40%,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中国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表示:“铁路投资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火车头。”2010~2012年中国铁路总投资额将达到2.15万亿元人民币,在11万公里运营里程中超过1.3万公里的是高速铁路。

作为世界上最环保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之一,高铁能耗是汽车的1/6,使用电能,碳排量几乎为零。作为拉动经济的重点产业,在高铁高端技术上每投入1元,就会带动9元的产出。而每天投资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高铁,进一步将中国的巨国效应辐射到国外。高铁将拓展传统的经济圈,传统经济圈得以向腹地延伸。长三角、珠三角边界将向泛长三角、泛珠三角延伸,一批城市将被激活。而高铁还将催生沿线经济带,特别是激活广阔的西部市场。高铁研发采用的新技术,也将带动中国产业技术升级,推动地区产业转移。

中国高铁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11年,一条从中国出发,经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的高铁线路开始建设。中国也已拟定了穿越中亚、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地区的3条高铁建设计划,并已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达成协议,希望能在2025年内完工。中国还与欧美企业合作,2010年12月7日铁道部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联手开发用以满足中国国内及国际市场需要的高铁产品。

100年前,华人曾经第一次参与美国北大西洋铁路建设,但那次我们是以劳工身份参与的;100年后,中国人第一次以技术输出者的角色参与美国高铁建设。对于中国来讲,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2011年1月19日美国当地时间,中国铁道部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高铁动车组技术转让备忘录,双方达成一致,支持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以各控股50%成立合资公司。中国南车联手美国通用,除了可以分享美国铁路建设的巨额市场外,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中国高铁技术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将助力中国高铁企业冲破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技术封锁线,进而实现中国高铁挺进全球之战略。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铁路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约3.5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以上的投资。其中,按照“十二五”将建成16448公里高铁、平均每公里造价1.14亿元计算,高铁的总投资约为1.875万亿元。2011年新开工项目70个,其中高铁和城际铁路项目15个。显然,中国高铁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它是国内产业中为数较少的“以市场换技术”成功的产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高铁。

预计到2012年,中国高速铁路网将初具规模。邻近省会城市将形成1~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北京到全国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将形成8小时以内交通圈,例如,一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两小时能到达郑州、济南、沈阳、太原等城市;3小时能到达南京、合肥、长春、大连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武汉、西安、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实现。

在2012年的基础上,再经过几年奋战,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中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届时,中国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中国何时会成为“世界重心”

中国和印度,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年均9%的增长率,印度自20世纪80年来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保持在6%左右。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样化及战略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期待。我们预判,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势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之源。

以往全球遭遇经济衰退时,都是美国引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走出低迷;而如今,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首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带领西方国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复苏。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加速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而亚洲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经济学家很早就预测日益强大的中国会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其经济影响力迟早要超过美国。如今看来,世界经济领导者之位易主可能来得比预想的要早,尽管美国经济总量目前仍是中国的两倍还多。而这种转变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说,其影响要超出单纯的经济复苏。瑞士银行驻纽约首席经济师尼尔·索斯表示,经济重心的转移已持续一段时间,但此次衰退是一个转折点,正在带动世界应对危机的是亚洲而不是美国,这是史无前例的。

花旗集团欧洲经济研究主管迈克尔·桑德斯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经济低迷和2001~2002年的经济衰退中,美国都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那时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应对经济衰退。不过,近年来,受益于和西方国家的巨额贸易盈余,中国已拥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力地巩固了其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强国的地位。

美欧经济复苏得益于亚洲经济的活跃。2009年上半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主要的贸易伙伴,欧洲制造商也正在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德国出口商协会国际部负责人延斯·纳格尔表示:“我们在对美贸易中失去的东西,可以在中国找到。”

美国经济有望在未来一两年内恢复增长,这得益于中国和亚洲经济活力的提升。此外,中国有可能继续买进美国国债,美国目前急需大量资金投入经济刺激计划。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首席经济师、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西蒙·约翰逊指出:“虽说亚洲的世界地位相对较低,但它反映了世界的变化方向,经济实力正在转化为政治力量。”

我们对世界上700多个城市,使用谷歌软件监测它们在全球的经济活动。30年前经济重心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在美国和西欧,因为基本上是这两大地区主宰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在过去30年里,全球经济重心已东移了2000公里,东移了地球半径的1/3,不再在大西洋的中心了。如果把城市标出来,那么北京、上海在右边,而旧金山、华盛顿、纽约在左边,连起来就是世界经济重心的一个转移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发生什么?就是全球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的转移,随着上海、深圳、北京在全球经济当中越来越重要,这个重心将继续转移。

中国现在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体现了全球经济和金融中心的转移。首先,全球经济重心东移,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时。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及东亚经济的表现都大大超过美国经济,更超过了西欧经济。

随着这个趋势的出现,还有一个新的趋势日益明朗,那就是中国和东亚正在向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重心向这些地方转移,这些地方的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将脱贫,并跻身中产阶层,他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需要更多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消费,要买车,要买电脑,要上网,要享受其他东西,这些需求将推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

世界重心进一步向东方转移,源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中国在风机和太阳能发电的电板方面,已经是世界上主要的产销国。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到中国来学习什么叫做清洁技术、什么是清洁能源。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之美欧经济复苏困难重重,结论便是:全球重心已经向中国转移。

我认为,全球重心向中国转移需要一个过程。从历史上看,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重视。189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高居世界第一,但当时美国才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经过美西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慢慢进入世界强国的“核心圈”,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才真正开始成为世界重心。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3,要成为世界重心,必将经历更加漫长的过程。

当前,在主要国际经济组织中,中国的话语权与经济实力并不相称。例如,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份额仅为3.72%,屈居第六位。而美国一国拥有超过15%以上的份额,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合理的立场主张和利益诉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为美元,特别是持有近9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却向美国等发达国家提供庞大的低息贷款和补贴,这本身就是不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体现。可见,老牌的发达经济体美欧仍然牢牢占据着世界重心的地位。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升是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不可否认。但同时应该看到,西方一些人并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并不愿意让世界重心向中国转移,它们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恐慌并心存戒备。

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稀释”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意义,“人口多、底子薄、内部差距大”的现实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4200美元。按人均购买力计算,美国位列世界前10,日本位列前20,中国则排在第95位。

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尚有1.5亿贫困人口。即使按照中国自己的标准,也仍有4300万贫困人口,接近韩国的总人口。

在社会发展成熟度方面,中国仍处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中期阶段,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仅为0.772,居世界第92位。

中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仍面临发展和完善的艰巨任务,公共福利事业水平整体低下。例如,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40多美元,约为美国的1/64,日本的1/30。

中国在科技创新的国际较量中仍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科技投入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08年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明显低于欧盟各国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在贸易结构方面,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产业和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尚未脱离量大质低、本多利薄的阶段。出口行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20%。

种种事实表明,中国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仍然面临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并不具备成为世界重心的能力和条件。中国未来仍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

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确立全球新坐标和经济新规则

根据2010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以市场汇率计算,尽管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1/3,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超过美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对2010年的估算,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占到25%左右。若以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中国的贡献率会更高。

放眼望去,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多只引擎仍陷入停顿困境之中,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对中国来说,尽管正在遭遇外部冲击和内部失调的影响,中国2010年的经济依然保持了10%以上的高增长。

高增长正让中国重现辉煌。大约300年前,欧洲文艺复兴刚刚结束,远在东方的中国成为西方人梦想的天堂,那时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占到将近1/3。直到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

历史正在重演。过去10年,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中国庞大的外需带来了大规模的全球采购,为全球多个经济体的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在全球产业转移中,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国内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发达经济体提供了巨大的出口市场。

世界钢铁协会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4.14亿吨,创下全球粗钢产量新纪录。其中,中国以6.267亿吨位居全球第一位,占全球钢产量的44.3%。中国黄金协会称,2010年中国黄金产量达到340.876吨,比2009年增加26.896吨,增长8.57%,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中国黄金产量首次超过南非,至2010年已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一大产金国的地位。

中国出口有望在未来4~5年内再翻一番,10年后,中国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部长彼得·范洛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现已成为加拿大的第二大全球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高达2430亿美元,增长近58%,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0年,中国多项排名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购交易额居全球第二;超越英、法、德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股东。这是中国社科院2011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和《国际形势黄皮书》中公布的。

在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尤其是投资者的目光还停留在过去的世界格局上,即美国是最权威的经济强国,欧洲其次,接着是中东的酋长国最富有。许多人还以为美国打个喷嚏,欧洲就得感冒。然而,这个世界早已不是这样。从经济上看,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已成为一个堪与任何欧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经贸伙伴。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中国正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放眼全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角色,正从最大的制造中心和出口国,逐渐演变成一个强大的全球买家,而这才刚刚开始。

过去30多年里,随着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外贸易经历了巨大变化。大胆的经济改革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得以向欧洲和美国出口廉价商品,西方企业通过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来削减成本。另一方面,中国正从全球市场购买更多商品。2010年,中国进口贸易量排名第二,10年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市场。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将淡出全球最大供应者的角色。虽然印度、孟加拉国和越南等低成本市场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竞争,但它们在产品和供应商数量上至少在未来10年内无法与中国匹敌。

中国的供应商进行了重新定位,不再单纯依赖价格取胜,而是扩大了在快速周转、良好基础设施、快速市场反应以及遵从国际标准等几乎各个方面上的优势。对欧美大型企业所作的调查显示,它们中多数没有打算减少中国企业的订单,这突显出它们对中国供应商日益增长的热情和信任,全球消费者也将继续受惠于中国以低廉价格供应种类繁多的商品的能力。同时,海外卖家也受惠于中国日渐增大的胃口。快速浏览一下中国在欧美的订单,就会看到从食品饮料、家庭用品、特殊用品,到工业机械和建筑材料等,应有尽有。

中国的对外投资从2008年的260亿美元、2009年的433亿美元,到2010年的600亿美元,规模越来越大。从非洲、南美的矿产和可耕地,到美国的金融公司和欧洲的技术,随处可见中国的订单。

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份额往往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英国1914年的占有率为45%,美国1967年顶峰时期为67%,而当今中国仅仅为6%,多数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上市公司,但目前大部分仍为非跨国性质,其“买下世界”的成长空间显而易见。

中国的高额储蓄将刺激更多并购交易。中国企业通常现金过剩,银行则存款过剩,这些富余资金目前主要用于购买外国国债。

无独有偶,日本公司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美国收购狂潮曾经引起人们的焦虑。日本当年的经济神话得益于由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银行组成的大型联合体——集团企业,在提高研究和开发预算的基础上,轿车、摩托车等产业飞跃发展,带动海外销售取得成功,随之而来的充裕资金拉动国家经济腾飞。近年,国际上对中国“买下世界”的炒作与当年日本“买下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不仅在国内积累了巨大财富,还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成为左右全球金融的重要力量。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为28473亿美元。曾几何时,中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成为导致国内宏观经济失调的“罪魁祸首”,美国也曾视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一种潜在的威胁。但是现在,这却成了稳定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最大力量。

如今,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七国集团(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世界主要七大工业国,简称G7)的总和。有分析指出,中国外汇储备中有60%~70%是美元资产,这对当下动荡的金融市场中稳定美元资产的价格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中国谋求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基于对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考虑,欧盟首先提出,应把中国纳入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谈话框架;中国也提出,要改革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上的旧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在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获得相应的发言权与地位。

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一跃成为区域龙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正在积极争取全球经济领头羊的地位。当然,中国也需要与之相称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参与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的权利。其中,人民币正在向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迈进。上一轮国际金融秩序大调整以美元代替英镑而告终,本改革,人民币的地位将不断攀升,谋求与中国国力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

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经济分析师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展望

现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必要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等作出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①

趋势1: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元兑换1美元左右,人民币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中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中国利率和汇率改革的进行、资本市场的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的提高。

趋势2: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仍大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中国新车消费市场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可能比想象中要快,这一天将在2015年来临。202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比2009年翻一番。届时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至少1.85亿辆,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汽车出口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2010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

趋势3: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不到美国的1/3,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中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增强。两者将共同推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趋势4:银行将成为“金融百货公司”。

银行杠杆化产品将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积极影响。未来10年,中国商业银行将从传统以“融资中介”为核心向以“财富管理”为核心转变,零售业务将成为未来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目前对银行利润贡献最大的对公业务占比将明显下降。

未来银行将降低对通过客户储蓄来筹集资金的依赖性,金融创新带来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将大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传统银行存贷利差的赢利模式将逐渐让位于中间业务的赢利模式。

趋势5: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

创新将促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未来10年,中国将由纺织工业大国跃变为强国。在纺织服装市场整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家用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市场的扩展将尤为引人注目。就纤维消费总量而言,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三分天下”。

未来10年,纺织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实现21世纪头20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纺织工业产业规模将保持增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升级。预计到2020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将突破4000万吨,占全球总加工量的40%。

趋势6: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

潜力最大的是文化与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深层结合。未来10年,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今后10年将是中国文化消费高度繁荣的10年。传统文化产业在升级的同时,将加速向其他产业渗透。文化和创意将大规模地作用于旅游业、制造业甚至农业等,全面催生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创意经济,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趋势7: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

“物联网”将引领电子消费进入一个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近来“物联网”这三个字开始迅速走红。股市每天一堆所谓的物联概念股票往涨停板上封,想不红也不行。

未来10年,“物联网”这个高科技名词将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掀起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它通过感应器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形成普遍连接的互联网络,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神奇整合。借助物联网,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全新的网络新体验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趋势8: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未来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将对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粮食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到202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4.1亿左右,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10%左右,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10年中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但长远来看,粮食生产受资源、气候、技术、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中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不平衡状态。

趋势9: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

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将提升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份额和地位。未来10年,中国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基本完成从“新兴加转轨”向成熟市场的过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格局。

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将大大拓展,股票、债券、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全面发展,市场层次更为丰富,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展、提升,成为与中国经济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未来10年,上海将跻身于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OtC衍生品、产权交易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创业板主战场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将给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注入生机。

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80万亿~100万亿元人民币,较目前翻两番,上市公司数量有望从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

未来10年,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将不断进入中国市场。两年之内,外国企业很可能有望获准在国内上市融资。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同时更多优秀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趋势10:城市化率将接近六成。

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未来1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8亿,城市化率将接近6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80%的城市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城市化进程将推动中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随着进城务工农民的增加,非农务工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约为40%,预计未来10年将提高到50%。考虑到相当一部分转移劳动力已经实现“完全迁移”,其收入增长将划归城市部分,因此原有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将比统计中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更快。

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2024: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所谓“赶超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后的增长时期,以不平衡的跳跃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超常规增长过程,通过发展相对于本国较高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本国经济增长水平。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带动工业化,迅速积累资本,加速产业升级。

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各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意大利和法国,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用实实在在的数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合当时2225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超过英国,排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之后。2007年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正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赶超日本只是时间问题。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按照年末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兑人民币6.6227元),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094亿美元。日本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5.4万亿~5.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显然,接下来中国赶超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毫无疑问,经济上的赶超不但有象征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因为经济增长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便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当然就更谈不上国富民强。

摩根士丹利早在2004年就预测,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在2006年内,中国将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经济强国。在摩根士丹利预测一年后,2005年,便实现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05年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了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结果,证实了摩根士丹利的预测。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四位,比2004年提升两位。

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德国安联保险公司于2005年1月23日在法兰克福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8~10年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德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报告认为,2010年前,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许多风险,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幅将保持在7%~8%。这一高速增幅将使中国经济在2015年左右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届时不仅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位列世界第三,中国对外贸易额也将大幅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安联保险公司怎么也没有想到,它预测的关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的时间太过保守了,实际上这在2007年就实现了。

200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中国将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美国媲美。从长远来看,中国维持高增长率意味着或许只需10年时间就能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他没有预测出具体时间,但他指出,如果中国经济每年增长率按7%计算,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每20年就要翻两番。如果按美国经济每20年增长50%来计算,中国届时将大大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

人们对中国何时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问题非常感兴趣。最早对此作出预测的是安格斯·麦迪森公司。它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198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23%,到1995年上升为52%,2000年为60.6%,2015年前后将超过美国。

由于预测比较早,安格斯·麦迪森公司是迄今为止对中国赶超美国最乐观的预测机构。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于2003年年终大盘点时发表了惊世骇俗的“岁末大预言”:中国经济有望在2039年赶超美国;未来50年内,世界经济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将成为这一体系中的强大力量,其强度可能要比预言的更大。

高盛的分析师在大预言中指出,中国很可能会在2007年赶超德国,而下一个目标便是在2015年赶超日本;到203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越美国。

以色列央行总裁费舍尔于2006年8月28日表示,中国有望在2031年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尽管它可能不会永远保持当前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费舍尔称,随着中国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允许人民币升值,中国的经济增长步伐将会放缓。费舍尔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二号人物。

渣打银行环球研究团队也于2009年10月发表报告称,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速度之快将超出所有乐观的预期。报告说,到2030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到73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达1/4,世界经济总量将达到308万亿美元。届时,美国将沦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经济总量将达到30万亿美元,而2009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出1万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国际预测在中国赶超美国的时间上有“加速”的意味。斯蒂凡·卡尔森在《中国经济何时将变得比我们强大?》的撰文中指出: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中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如今我比以往更相信这个预测是正确的。每一年,中国似乎将至少树立一个新的里程碑。2008年,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它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国,又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年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显然我们无法确定其发生的确切年份,但我们能够利用基本数学运算来推算何时最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而各种数据表明,认为这种转变直到2040或2050年才会发生的预测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

2009年美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14.26万亿美元,中国是34.05万亿元人民币,按2009年的平均汇率折算为4.9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中国的2.86倍。由于在21世纪的头10年,与中国相比,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低了大约7.5个百分点,假设这一趋势继续下去,且人民币汇率年均升值3%(这是相当合理的),那么只需11年时间,中国经济就会变得比美国强大。这意味着,到2020年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我们假定中美经济的增长差距缩小到只有5%,同时人民币升值幅度每年只有2.5%,那么到2024年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

2010年7月29日,英国智囊组织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可能只需9年时间就可以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这比之前类似的最乐观的预测又提早了一年。这份报告还指出,如果计入货币购买力差异,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该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以平均每年8%的幅度增长,而美国仅为3%。

近几年,国人频频听到中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将超过美国的预测,且超越时间一次比一次提前。

不过,上述预测赶超美国的方法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实力是否合理?国内生产总值只是表现一个国家当年国民收入的一个流量指标,它忽视了影响一国经济实力的其他三个要素:一是经济的存量,它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和国家的动员能力;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它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你可以竭泽而渔取得一个时期甚至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但这将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制造障碍;三是经济活动的制度安排,它也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至关重要。问题是,这三个要素都不像国内生产总值那样容易衡量,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例如,这种计算是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的,任何一个出现误差,都会使预测与事实大相径庭。假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按8%~9%而是7%甚至更低计算,那么,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的时间就会往后推迟16~17年。当然,既然是预测,就必然带有假设和不确定性,但是这些假设必须有科学道理。

关于美国经济增长的假设似乎问题不大,因为3%的经济增长率低于过去100年美国经济平均增长率,特别是20世纪后5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是美国的制度性安排相对稳定,因此其经济增长不至于因制度安排的剧烈变动而受到太大影响。而对中国经济而言,按照8%~9%的速度持续增长的假设还需进一步分析。从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来看,虽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真正增长速度或许并非数据显示的那样精确,但是其高速增长应该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以从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和中国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得到证明。但是,要回答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内能否同样以8%~9%速度持续增长,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是哪些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得以高速增长,然后再来分析这些因素能否在今后继续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

尽管如此,赶超美国仍然是中国未来必须直面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几代人的情结。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将政策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上以来,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按照这样的趋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什么时候会成为现实,至少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完全吸收。可以预测,如果今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完全吸收,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使整体工资水平实质性上涨,进而使汇率上升。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发展,使出口增量从现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贸易条件也会随之改善。三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资源前提。四是如果中国或者世界无法找到一种可取代传统能源的新方式,那么中国经济的出路就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在承载13亿庞大人口的现实下,要赶超美国,谈何容易!当然,未来在赶超进程中,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既可能面临内外部的机遇,又可能受制于这些机遇生发出的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而付出代价。机遇、挑战,以及中国不同的发展战略选择,都将导致发展的不同结果。

这里,我将以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中共“十六大”制定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作为探讨的逻辑前提,在对中国和美国等5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历史资料、经增长因素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和未来情况判断的基础上,试图对中国经济何时赶上并超过美国等5个发达国家的问题,作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预测。

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种种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因素,预测21世纪中国的发展前景只能是我认为可能性较大的一种。

我首先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结构特征给出基准增长情景。基准增长情景是以过去和当前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分析其趋势,并据此推导出来的可能情景。在基准增长情景的基础上,设计另外两种情景:一是协调发展的情景,主要考虑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率的提高来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风险情景,这种情景更多考虑到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

其次,本书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和特点及其趋势,以及结构性特征,对一些外生因素作出假设,模拟中国2010~2030年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各种情景。在各种情景的模拟中,我假设了人口、劳动力增长趋势、城市化进程、政府消费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等。

基准增长情景表明,中国经济将持续过去的发展趋势,劳动力仍将快速转移,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科技进步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规模递增效益,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在金融体制、贸易体制、投融资体制以及国企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将促进要素在不同部门和地区间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将促使2010~2030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继续保持过去30多年的水平,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2%~2.5%。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将快速推进,城市化率将以年均1.1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快速推进,“十一五”末期将达到49%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达到54%,2020年达到60%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技术进步将延续一定的偏向性。居民的储蓄行为在“十一五”期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在2010年以后,储蓄率将因中国政府的内需拉动政策而大幅下降。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的各项关税减让等承诺得以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影响和效应将延续下去。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纲领。由于各项体制改革快速顺利推进,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也将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会取得长足进展。

在基准增长情景基础上,我假设,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服务业体制改革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各种资源(包括能源)的价格得以理顺,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化,企业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因此,我认为,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及中间投入率的变化在基准增长情景基础上更加偏向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基准增长情景基础上,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2010~2020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0~2030年间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0.2~0.5个百分点;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快速转移。

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我还模拟了风险情景。在该情景下,突出强调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挑战和风险,如:第一,在银行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不尽如人意,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将导致21世纪20年代或更长时间里资本收益率低的情况;第二,相对短缺的城市公共品对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体制改革面临的诸多阻力导致其推进缓慢,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第三,人口老龄化以及抚养率的提高导致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第四,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对进出口产生负面影响等。

所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未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综合这些因素,我在风险情景中假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低于过去30多年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长率维持在1.5%~2%;相对基准增长情景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放慢,居民储蓄率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2016~2020年经济快速增长主要的动力仍然来自资本的快速积累,其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3.5%(协调发展情景)、67.4%(基准增长情景)和72.1%(风险情景)。同时,由于城市化、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21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2015~202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比“十二五”期间提高10~15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实现未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关键。

第二,“十二五”期间和2016~2020年,产业结构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而继续调整并优化。“十二五”期间以及2016~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到“十二五”末期,三个产业的比重可能为10.8∶54.2∶35.1。到2020年三个产业的比重将为7.3∶52.5∶40.2。

第三,如果能够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以2020年为例,协调发展情景下的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基准增长情景下要低7%~13%。

第四,中国在未来10~15年仍然存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例如,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负面影响、储蓄率下降和资本积累速度的放慢、体制问题造成的制度成本上升,以及世界性灾变等,都有可能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6%左右。尽管如此,经济高增长情景仍然表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假定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增长3%左右,利用经济发展预测模型推算,“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8.5%左右,“十三五”期间为7.9%左右,“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为7.2%左右。高方案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基准方案高0.5个百分点,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提前3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6%,2020年达到64.8%。2020年之后中国城市化率将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相仿,城市化进程也开始逐渐缓慢下来。

第五,人民币升值如果按每5年5%的速度计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亿元(合60483.7386亿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到“十二五”后期国内生产总值将达59.8429亿元(合90946.7782亿美元),中国也将由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相比较201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6.2424亿元(合161462.7641亿美元)。“十三五”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十三五”后期将达到899832.9734亿元(合136752.7315亿美元)。美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1173003.034014亿元(合178267.9383亿美元),中国仍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美国,但为赶超美国的最后冲刺奠定了坚实基础。

8pu.对2010~2060年中国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第六,加入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因素,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78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为约856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了两番还多,大约合3817美元。由于综合因素的作用,我认为到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10年增长近两倍,为10519美元。这将达到当代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七,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到2030年,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口高峰因为人口老龄化而迅速减少,中国总人口也将从2020年的13亿减少到10亿~11亿。但从2020~2030年,原来的中国人口红利效应也在逐渐消失,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变得相对缓慢,大概在5%~6%。到203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034507.4533亿元(合309195.6616亿美元)。相比较,203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429884.153418亿元(合217307.6221亿美元)。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020年再增加大约一倍,达到281086美元,相当于世界准发达国家水平。再持续发展下去,中国将作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大国,到21世纪中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从上一点,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应该发生在2020~2030年。参阅上图我们得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将发生在2024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在2024年左右赶超美国的可能性更大。中国遂执世界经济之牛耳!

情景预测也对未来20年分阶段情景作出了预测:

2008~2012年: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经济保持较高速发展,限制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在这期间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后的痛苦转型。

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就在10年前,中国经济还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当然,想要超过美国,中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不要忽略了中国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新的“五年计划”当中,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2011年是中国通货膨胀严重的一年。如何在不过度补贴的情况下,防止经济过热是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中国政府该如何安全收紧财政政策。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首次出现,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上述问题,新的“五年计划”已敏感地捕捉到了。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让国内消费与生产总量持平,将原有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更为高端的生产活动。中国还计划并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末期,会有大量新技术输出到美国和欧洲。

到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500美元,但贫富差距会进一步增大,社会矛盾加剧,为缓和矛盾,政府会加强立法,打击腐败,努力建立和谐社会。

这一时期,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速度加快,继续保持军事优势。由于一系列国内军事体制改革和创新以及尖端武器不断问世,中国在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对话中变得越来越有底气。中国隐形4代战机的问世和元级潜艇的显身,进一步显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2013~2016年:2009年开始布局,2010年正式启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效应开始逐渐显现,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周期。经济平稳高速增长,人民币兑换自由。环境与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股市将迎来历史上最大也是最长的一次繁荣。

在这期间,新一届政府领导人上台,为加强党政监督,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新闻舆论自由,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由于国民收入提高及中国几千年文化底蕴的积淀,中国许多大城市成为亚洲潮流的领导者,许多国家的街头广告把使用汉字当时尚,出现“哈中一族”。

中国不仅保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高等教育、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也出现了爆炸性增长,它们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排名不断上升,逐步打破长期以来由西方在大学、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上的独占优势。中国正在加快蜕变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

由于中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日益强大,日本国内在到底是倚重美国还是倚重中国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日本有远见的领导人开始提出和中国建立新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美国发现越来越无法小看中国这个强大对手。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也更有底气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立场!

2017~2020年:经济长周期进入尾声,收缩的声音不断响起。这一期间,中国股市可能出现一次崩盘,紧随而至的是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放缓,通货紧缩,经济下滑同时也滋生了社会矛盾。在此期间,中产阶层有可能首先成为危机的牺牲品。但那时的他们早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的民主意识增强,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百姓参政议政的权利进一步提高,自下而上的体制改革展开,如部分省进行县、乡(镇)的直接选举等。

到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519美元,人民从追求物质享受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这么多年“崇洋媚外”,让国人觉醒,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因经济实力强大而使得中国在国际上许多领域的话语权提高,可以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分庭抗礼的情形已成常态。这加大了中国和西方特别是美国改善关系提供了条件,美国开始放弃“战略包围”的“冷战”策略。中美进入了两国共荣、共享尖端创新技术的合作时代!

2021~2024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美国,并于2024年超过美国。这一时期,政府更注重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更加开放,渐进式民主改革稳步推进,对人类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许多发明创造都在中国问世。中国人逐渐有优越感,不再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亮,美国也不再把中国当成“威胁”,坦然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虽然有些无奈。军事与经济实力的增强使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亚洲稳定由中美共同维护,也到了两岸统一的最佳时机。

2024~203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81086美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中国迎来新世纪的“汉唐盛世”。汉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学习普通话成为全球潮流。“中国托福”和“中国绿卡”成为热门,中国也吸引着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就像当今美国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一样。但西方人发现,到上海、北京落户仍是一件手续繁复而困难的事情。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创造、国民发明之地。第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个中国人登上“火星”……许多在今天不能想象的事届时可能都将在中国出现。

总之,在未来20年左右,正像美国在20世纪初时兴起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一样,中国正在或将要经历的巨变会持续进行,这一进程会影响到中国的每一个层面。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一个全新形态的政治与经济实体,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将变得非常具有竞争力,善于创新,能够稳定大局,成为唯一和美国平起平坐的经济体。

第五章 21世纪中国经济前景预测 21世纪是中国世纪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个频频发生却并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现象——“首次效应”。这是一种遗憾。四大文明古国何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永远闪耀着光辉?凭的是首次效应。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什么永远被人推崇为英雄?凭的是首次效应。英国为什么始终被尊为开拓近代文明最成功的典范?凭的是首次效应。为什么秦始皇流芳百世?为什么孔子、老子成为千古圣人?为什么仅仅存在了两个月的巴黎公社革命几乎能在所有教科书中找到?为什么广东深圳的改革成果大大超出了预期?……所有这一切,凭的都是首次效应。

诺贝尔奖是对人类科研成果首次效应的肯定。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在鼓励人们在一切领域体现首次效应。不懂得首次效应,便不能造就历史伟业。历史伟人都是首次效应的把握者、设计者和驾驭者。当拿破仑以一个中尉的身份,命令军队用大炮轰击英国舰队,实际上就预设了他以后的历程。当列宁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他的名字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横跨太平洋,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他的名字就永远载入了史册。

要想成就伟业,必须追逐首次效应。古罗马帝国对西方世界的征服,成吉思汗马队对欧亚大陆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历史财富的总量,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造就的经济增长之谜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首次效应的典型范例。谁能够及时抓住首次效应顺势而为,谁就能创造奇迹,因为这预示了新时期到来时首次出现的事物所带来的质变。由于首次出现,对整个旧事物就表现出一种尤为坚挺的态势。它一旦转化为动能,就如火山有了喷发口,长期积蓄的能量首次喷发就会显得格外壮观。

首次效应绝对不是人为能控制的,它是一种历史能量和社会能量的显现和转化。在社会领域,它可以借助于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形成一股潮流,从而大大扩展其成果。它带来的最大效益,绝不仅仅是对人们有限投入的一种简单补偿。由于这种投入借助了社会力量,带来了大大超出人们预期的产出,不仅表现为投入转化来的正常的经济利益,还包括各种其他诸如政治利益、政策利益、机遇利益、垄断利益、创新利益以及伴随而来的人们心理上的一种额外所得。

“中国世纪”正是这样一种首次效应的运用和体现。21世纪是中国世纪,是中国战略目标实现的世纪,是新体制转型的世纪,是向富强跃进的世纪,是向第一强国“惊险一跳”的世纪,是向世界经济峰巅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冲击和挑战的世纪!它代表了中国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动乱与安定并存,成功与失败并存,希望与危机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它是一次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新的目标追求、新的理念设计的首次尝试。从孕育到形成,也可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其间还有分娩前的阵痛,然而,正是因为首次效应,将使中华民族在种种两难抉择上义无反顾地作出决定,忍受短暂痛苦,以换取长期的繁荣昌盛。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展示的首次效应,体现了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腾飞。在21世纪,中华民族不仅要奋起直追,缩短甚至消除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工业化,更重要的是,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多少年来的追求,它标志着中国与东方文明的复兴。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展示的首次效应,将展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只有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完全体现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奋斗,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果方面。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展示的首次效应,对振兴民族精神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我们民族传统观念上增强或引进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求新求异观念、开拓进取观念、利益观念等。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需的民族精神,还要求调整人的“理想”设计:它将摈弃向往远古时期田园牧歌的生活,追求超越金钱、权力和肉欲的幸福。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的首次效应从倡导伊始就前瞻性地考虑到快速工业化有可能造成的各种诸如能源、生态环境、人口、安全等危机,对历史、现状乃至未来目标应有清醒的认识,从一系列价值判断的冲突中权衡利弊,使危机得以解决。中华民族在走向中国世纪的进程中,将创造的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

选择中国世纪这样一个主题,是为了从历史的角度透析走向21世纪的中国,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在改革开放中奋力前行的中国,从未来的角度展望在痛苦婵变中走向灿烂明天的中国。这是“一个产生需要的伟大时代,必定也是实现需要的伟大时代”。中国,5000年文明照耀过的河山,近百年耻辱与贫困吞噬过的大地,21世纪必将再现辉煌。

这是因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出的庄严抉择,没有割断5000年的历史脐带,没有从中华民族历史落日的悲壮中沉湎于往昔的荣耀,而是在走向中国世纪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历史的新支点!

这是因为,今天,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一同处在了21世纪历史起跑线上,以决胜千里的勇气,接受着优胜劣汰规律的公正裁决。这里,不存在上帝选民,不存在天之骄子,也不存在神圣甲胄,中国相信的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

这是因为,漫长而曲折的中国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存在于中国人民的共识、认同和实践之中,存在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持久努力之中。中国再度辉煌,正是中华民族不甘沉沦、越挫越勇、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再度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惊人重生的魄力。

21世纪是中国世纪,中国理应也必将执世界经济之牛耳!这是一个梦想,一种企盼,一份光荣。在“美国世纪”还未形成之前就有《美国兴盛与衰落》的作者唐纳德·怀特为“美国世纪”摇旗呐喊,他在书的扉页上是这样写的:“由于过去的国家、民族和帝国都衰落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未来就像过去一样,旧的国家将会退场,新的国家将会崛起,宣告它们的世界角色。崛起的国家会提出新的神话,进行新的创造,有新的发现,在从前的大国留下空缺的地方发力。”

20世纪80年代,当日本产品横行世界、“日本世纪”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话题时,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付传有写下了《日本第一》的论著。

而今,当世界各地都在热烈谈论“Made in a”、“到中国去投资”的话题时,国人却因为害怕招致“中国威胁论”而对中国世纪的话题噤若寒蝉。中国实在需要有为中国世纪摇旗呐喊的勇气,需要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己的世界角色,需要规划中国世纪战略分步赶超西方强国时,舆论更应先行。

第六章 锚定下一轮牛市的价值股 什么是主题投资?

主题投资的最初倡导者是瑞银华宝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爱德华·科什纳。有数据表明,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金融市有11次明显的主题投资热潮,其表现超过市场均值的150%。而在中国,有资料表明,将主题投资明确作为一种策略分析模式提出并受到国内投资机构和投资个人仿效的第一人,是云南信托前总裁蔡明。蔡明在他的股票市场策略研究报告中,将几大因素作为指导股票投资的主题,即消费升级、世界工厂、城市化及进出口、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①在由他主导的一份股市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主题投资理念。他们的研究结论是,投资几大主题的股票,将为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

<h3>主题之一:消费升级</h3>

中国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消费水平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1990~2002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5.1%。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队伍正在迅速形成并扩大,这个人群的人均年收入大概在35000~40000元,家庭购买力达到85000~120000元,他们的消费目标已经从1000~10000元的商品提高到10万~100万元的商品。在一个产品相对同质化的时代,中产阶层的比例达到70%比较恰当。

农民的购买力也正在提高。农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的人数比例从1997年的9.4%上升到2006年的26.8%、2007年的34.1%、2008年的56.3%、2009年的72.9%和2010年的83.6%。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农民工,未来5年间,他们年均收入增长率将达21.3%,这些群体的购买目标将逐步转向中高档消费品。

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在2003~2020年增长了10.8%,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消费结构将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衣食的消费支出比例会大大下降,转而追求健康、舒适、质量和样式。未来10~20年,房子和与住房相关的商品将成为家庭的首要需求,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等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都将成为消费支出中增速较快的项目。

报告指出,消费升级的最大动力就在于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收入增长加速和消费模式的变革。它们所惠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8亿人之巨。从收入分布的人口年龄段来看,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集中在26~40岁,这部分人正处于成家立业的阶段,消费要求也相对较旺盛,成为房产、汽车的主要消费群体。随着这个群体收入的总体提高,对房产、汽车和其他奢侈品的消费仍会持续。

收入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向城市中产阶层和新农村建设的受惠者——广大农民——倾斜。

符合该消费主题的投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投资于那些收入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依次是汽车、数字电视、住房、旅游、医疗保健;二是替代效应明显的行业,如乳制品、红酒、品牌白酒、品牌啤酒、连锁零售行业。

<h3>主题之二:世界工厂</h3>

中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即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业化既是中国工业自身运行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最新趋势,外国对华投资的重点正在向重化工业转移。在重化工业化阶段的投资策略是,中国重化工业将成为国际热钱流入的先导行业。了解中国重化工业所处的阶段和不同行业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可以发现中国走向“世界工厂”的先导行业的选择标准。现阶段应重点关注汽车、汽车配件、工程机械、机床、化工原料,以及大规模消费电子组件等行业。由于重化工业的特点是资本密集、投资比重大,因而在高投资需求的拉动下,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将会非常旺盛,但受到资源和建设周期的限制、钢铁等原材料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这样的状况短期内也很难改变。

<h3>主题之三:城市化</h3>

城市化是保证经济发展不减速的重要条件之一。统计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就业增长,与城市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如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餐饮、保安、服务等)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吸纳劳动力,特别是供给过剩的低技术劳动力的效率,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如汽车、高新技术、金融贸易等),而农村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将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是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

在20世纪50~80年代是中国最有利于实现城市化的时期,但当时并没有把握好而错过了最佳时机。目前,中国正在采取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战略。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估算,从现在开始,中国每年将有1200万农民转为城市人口。据天则经济研究所估算,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还将以每年2000万~4000万的规模增长。据法国百富勤估算,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在2018年超过农村,达到8.18亿,占人口总数的57%。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60%,生活在乡村的人口将减少1.2亿~2.4亿。在正常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两个百分点左右。

但中国的城市化未能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二元结构”以及“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工业化率,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经济增长已经由工业化单引擎推动转变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引擎推动,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也能推动相关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双引擎驱动模式决定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成螺旋增长态势,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将逐步提高,城市化率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城市化主题下,今后城市化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公司壮大的推动力将主要依赖核心城市辐射力。具有核心城市辐射力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三大区域经济圈、环渤海区域和新兴工业城市。

<h3>主题之四:进出口、通货膨胀及人民币升值预期</h3>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流入中国的外资不断增加。为了避免外汇储备增加过快,中国采取了加大进口的策略,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贸易盈余逐步缩减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进出口与人民币升值主题下,相对于生产型企业,机场和港口类公司具有一定的价格刚性,其赢利主要靠规模增长。因此,虽然出口退税率降低可能影响第二年出口额的增长,但出口结构的调整将会给机场和港口企业带来机遇,尤其应该重点关注货运增长较快的机场企业,谨慎关注港口企业。对于大宗原材料依赖进口的企业来说,汇率的小幅调整会给其净利润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应该关注原料、组件等主要依靠进口的行业和公司受到的影响,如钢铁、电子类上市公司,同时应衡量外国产品对国内企业的冲击程度。

以上四个主题是我国主题投资概念与方法的雏形,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投资策略的出现。主题投资之所以被业内看做一种新的分析方式,主要在于其没有按照既定的行业划分股票类别,而是按照主题来划分。行业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主题划分并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究竟什么样的股票属于什么样的主题,这为分析带来了一定难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这一方法挖掘出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主题投资策略的出现,在中国投资市场上让投资者与投资机构耳目一新。

所谓主题投资,就是通过分析实体经济中结构性、周期性及制度性变动趋势,挖掘出对经济变迁具有大范围影响的潜在因素,对受益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按照一般行业划分方法来选择股票,而是将驱动企业长期发展的某个因素作为“主题”来选择地域、行业、板块或个股。

主题投资是自上而下挖掘出可能导致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潜在因素,分析领悟这些根本性变化的内涵和寓意,再形成与这些根本性变化相匹配的投资主题,然后自下而上地选择能够受益于该潜在因素的行业和公司,最后来构建股票投资组合,以进行投资。成功的投资主题最重要的是要对经济中潜在的结构性变化因素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投资主题的发掘一方面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求研究者具有各种经济数据的实时获取能力。提出热点投资主题的往往是既具有信息优势又具有研究实力的证券研究机构或是投资机构。不仅这些研究机构有固定的传播渠道向更多的受众发送有关其投资主题的报告,官方的证券媒体也会随时刊登这些主要研究机构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投资主题具有强附着力。最后,这些热点投资主题往往能与实体经济中的一些现象相契合,比如,2004年的那波股市行情:“装备中国”投资主题就契合了国家随后颁布的产业政策以及机械行业一定的景气回升;“人民币升值”主题契合了币值的不断攀升;“新能源”主题契合了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等,也就是投资主题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宜度。

由此可见,能够成为热点的投资主题具备三个关键要素:具有影响力的散播人、具有强附着力的信念、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宜度。

主题投资并不是投机,与简单的概念炒作不同。主题投资带来的行情持续性好,而题材炒作引爆的所谓“黑马”行情,往往转瞬即逝,其区别就在于“题材”究竟能不能增厚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从长期看,主题投资还具有强市领涨、弱市抗跌的优势。主题投资的最大优势在于,从影响经济根本性因素出发,其投资组合更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且不拘泥于行业和地域,因此更符合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运作的内在规律。它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社会文化、人口结构、科技进步等多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经济发展和企业赢利的关键性因素,从而挖掘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有深刻影响力的投资主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投资更具有指导整个投资方向的意义,换句话说,主题投资是根本的投资策略,而不是停留在阶段性市场热点和偏好层面上的炒作策略。

第六章 锚定下一轮牛市的价值股 下一轮大牛市的主题投资思路

过去一些年里,中国股市的一大批超级大牛股看似纷繁,但实际上已经确立了脉络鲜明的投资主题,即有市场号召力的大牛股无一不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下诞生的,趋势就是牛股的驱动因素。未来的主题投资,就是前瞻性地找到影响经济发展和企业赢利的关键性、趋势性因素,找到可能产生牛股的投资主题,找到主题和企业群之间看似迷乱的内在联系,由此推演出主题企业群,最终挖掘出优秀的企业,这是在结构化增长阶段的市场中获利的有效投资策略。

内需主题就是这种能长期获利的投资主题。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中国经济周期中,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源自政府政策主导的投资需求、国民自发的消费需求,以及农村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加速的巨大推力。未来,内需投资主题的长期获利是大概率事件。

在内需主题的分析中,我们往往很容易忽略对中国经济和投资行为的最大变量——人口结构变化——的研究。你可能被很多东西误导,但是中国独特的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却不会误导你。在我看来,未来,中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我们主题投资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关于这个主题我在第三章已经作了详细分析。

尽管各国人民追求的物质生活水平从发展趋势上看是相通的,但由于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例如,在生活必需品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最大的不同是奢侈品消费。在中国,汽车和舒适的住房在目前来说还属于奢侈品,但在美国早已是生活必需品了。不过,现在不是生活必需品,并不意味着将来不是。目前,在中国城市逐渐盛行的对汽车和住房的消费就是明显的例子。

中国与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住房、汽车、商业和金融等产业,因此,这些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教育将是未来家庭的主要投资项目。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传媒业的发展前景也十分看好。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增加,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将带动这些行业的高速发展。

在医疗保健方面,由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现有老年人口收入偏低,短期内很难想象会有大的发展。但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将激增,医疗保健将成为未来中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城市化是随着人居方式的改变而自然形成的,而工业化又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工业化水平,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低于工业化水平8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巨大,由此产生的相关投资机会无疑也潜力巨大。

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又反过来推动消费需求的扩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在2010年“两会”期间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新思路,城市化新政将成为引爆内需的巨大引擎,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持续的消费需求会拉动经济良性发展。带动美国经济实现繁荣的轮子是汽车、住房以及相关的交通配套设施行业。日本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就是依托了汽车、造船、房地产以及相关的化工和钢铁等行业。同样,我相信,未来,中国在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居民消费需求层次的提高将预示着生产力水平的更大发展,经济结构将转向与居民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一批行业,诸如汽车、住房和高档日用消费品以及相关的钢铁、机械、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还有以金融理财为主的服务业,这些行业将成为高速发展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增加,并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中长期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升级也在全面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投资拉动型经济逐步被消费拉动型经济取代,启动消费拉动型经济成为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家电、汽车制造、商业百货、酒店旅游、酿酒食品等消费升级题材将越来越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下一波荣景中另一重要投资主题。结合未来10年经济周期可能出现的市场环境和各行业的表现,我建议投资者在关注消费升级投资主题以外,重点关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海洋工程和地质勘探等行业。而在这些新兴产业中,10倍股将在集新兴产业、成长性特点于一身的中小盘股中产生。围猎新经济高成长的新10倍股,对于国内A股市场中先知先觉的资金而言,作为一场注重挖掘高成长个股的高端博弈游戏,已经渐成气候并在未来蔚然成势。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18世纪中叶至今,人类社会已经历过三次技术革命。现在则开始了以新能源、生命科学、新兴信息、空间科学等为主导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特征是低碳、节能环保、更人性化和更精细化,推动人类社会更上绿色发展的新台阶。世界经济已经并将继续获得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大力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七大新兴产业增加值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到2%,预计5年后将达8%,10年将达15%,连续翻番的前景十分诱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0~2020年,国内科研经费年投入将超9000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创新型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新经济将引领中国未来数十年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创造条件。

得益于新经济的高成长企业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给投资者带来10倍乃至百倍以上的回报,微软、谷歌、苹果等公司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就国内而言,2007年5月,在中小板诞生3周年前夕,就已涌现了苏宁电器、华兰生物等6家10倍股。中小板综合指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涨幅逾300%。至今,苏宁电器的最高涨幅更增逾40倍,和华兰生物、双鹭药业、新和成、中航精机等近20只个股组成了中小板的10倍股方阵。中小板综指也在5年多时间里涨幅逾600%。

展望未来,我认为,新10倍股一定是高成长性的个股,并且将主要出自中小板和创业板。创业板推出后的一年里,相关企业的成长性始终是市场热炒的一个话题,其中不乏短视的噪音。实际上,一年时间就要求新上市企业有高成长性并不合理,因为成长型企业在上市初期,主要工作是将新募资金投入新项目,不会很快就获得很高的利润,只有在新项目达产超产乃至其增长速度放缓之时,高营收高利润才得以体现,而3~5年是能否成就一个10倍股的关键时间段。研究数据表明,现有近150家创业板企业中,仅有1/10的企业(这是一项比“二八定律”更严酷的比例!)能在今后几年业绩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它们无疑最值得关注。这也警示投资者,有持续高成长性的企业始终是稀缺资源,而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与创业企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兰生物、苏宁电器,它们或会成为上市公司群中的一个平庸者,或在长到天花板后就停止长高,或是被收购兼并,那些滥竽充数者更会因经营失败而退市,消失在股海中。

对创业板和中小板的数十家上市公司调研,试图寻找与把握新经济的投资思路与方向,我发现:第一,新经济是战略性转型与布局的结果,决定了对新经济的投资同样是战略性的。第二,未来,围猎新10倍股,先要明确方向,明确领地,接着是具体搜寻目标对象,最后才可能一击即中。

总之,新一轮牛市正处在萌芽状态,还远没有成熟。未来1~2年,投资者在操作上仍然要保持相对较低的仓位。中央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预示着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

第六章 锚定下一轮牛市的价值股 主题投资下的行业股票池

<h3>消费升级</h3>

尽管目前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和不均衡的。按照党的“十六大”战略部署,今后20年中国要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到建国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

以下试对消费升级相关行业和个股进行分析:

酒店旅游。2009年11月末,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产业地位的提升使旅游业在未来10年的发展将具备更坚实的政策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将带动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升级,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高铁效应”使拥有高铁沿线旅游资源的企业受益。人民币升值推动出境游快速发展,对入境游影响有限。拥有垄断资源的旅游企业抗通货膨胀能力显著。事件驱动是旅游业股价表现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根据预测,中国旅游业总收入2011年增长16.1%;“十二五”期间复合增长14.45%;2020年前复合增长15.32%,未来10年旅游行业将实现加速增长,迎来黄金发展周期。

重点推荐股票池:中国国旅(601888)、峨眉山(000888)、丽江旅游(002033)、锦江股份(600754)、三特索道(002159)、中青旅(600138)、桂林旅游(000978)等。

食品饮料。随着国家“调结构、促消费”政策的加强,可以预见食品饮料行业将保持长期繁荣。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食品饮料行业被认为是成熟的、增速稳健的行业,但在消费快速扩张的发展市场(广度和深度仍有巨大空间),其具备良好防御性特点的同时,部分细分行业的进攻性特点也异常显著。

重点推荐股票池:贵州茅台(600519)、五粮液(000858)、泸州老窖(000568)、金种子酒(600199)、酒鬼酒(000799)、张裕A(000869)、伊利股份(600887)、双汇发展(000895)、金字火腿(002515)。

商业零售。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增加人民收入,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这对中国零售业的未来发展无疑是有利的。此外,中国零售业充满变数,改革、创新仍然是中国零售市场的主旋律。对于零售业中长期的发展,《上海证券报》十分看好,认为在宏观经济重于“调结构”的背景之下,国内消费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零售业在其中承担扩大消费的渠道责任,将随着国内消费的发展而发展。零售业本身兼备稳定性与增长性,明确的增长预期奠定了行业稳定表现的基础。在零售业,百货、超市、家电连锁三个主流子业态的选择上,建议关注区域百货龙头:新华百货(600785)、鄂武商A(000501)、银座股份(600858);估值相对较低、未来增长明确的中部超市龙头:武汉中百(000759);家电零售连锁龙头:苏宁电器(002024);后世博主题:百联股份(600631)、新世界(600628)、豫园商城(600655)。

家电行业。随着出口复苏,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势头逐步回升,消费者信心不断恢复,加上内需政策扶持,家电行业景气在未来将长期维持在高位。在行业内部,黑色家电的估值较高,主要是投资者对彩电销售的期望值较高;白色家电估值低于行业估值,也低于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存在估值回升的可能。重组、LED等概念类股票估值较高。受益于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家电行业增长稳定,尤其是在出口逐步复苏的形势下,行业保持增长是大概率事件。建议关注规模和渠道优势明显的美的电器(000527)和格力电器(000651),并重点关注需求强劲的黑色家电公司,如tCL集团(000100)。

汽车行业。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农业节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2010年3月5日,新能源汽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0年3月底,发改委颁布《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定为国家战略,这将是新能源发展的重大契机。在所有的低碳行业中,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排在前列,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扶持力度可望超越发展太阳能、风能等行业。针对新能源汽车,发改委就已明确提出到2011年要形成50万辆产能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将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景广阔,有望带动电池等相关零部件产业规模的扩大与快速发展,形成中长期的投资机会,但目前整个产业链仍处于起步阶段,尚难以准确判断各企业未来的市场地位。建议投资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最新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公司的投资机会,如:江苏国泰(002091)、中炬高新(600872)、宁波韵升(600366)、万向钱潮(000559)、福田汽车(600166)、中通客车(000957)、长安汽车(000625)、上海汽车(600104)、一汽轿车(000800)等。

寻找高成长的主题投资机会可能是多维度和多视角的,例如“健康”、“美丽”和“快乐”是消费升级的三大重要维度。我建议投资者也可以从以下视角去挖掘系统的投资机会。

首先,由于生活方式和消费阶段的不同,很多提升生活品质、彰显个性和身份的消费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及,而在中国尚处于导入期,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和保有量存在巨大差距。这些消费品和对应公司包括:发制品[瑞贝卡(600439)]、艺术陶瓷[长城集团(300089)]、工艺蜡烛[青岛金王(002094)]、Outlets[友阿股份(002277)]、电影[华谊兄弟(300027)]、网游动漫[拓维信息(002261)]、游艇[太阳鸟(300123)、上海佳豪(300008)]、住宅精装修[金螳螂(002081)、广田股份(002482)]等。

其次,还可关注隐性消费股,代表品种有我反复推荐的日化产品塑料包装龙头,如通产丽星(002243),以及环保涂料如彩虹精化(002256)、专用染料如浙江龙盛(600352)和酒店服务业专用软件如石基信息(002153)等。

第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生活方式下的消费品逐渐被更具健康、环保等符合消费升级理念的产品所替代。此类消费升级股包括,健康调味品中鸡粉对味精以及功能糖对糖的替代[佳隆股份(002495)、保龄宝(002286)、量子高科(300149)]、对缺乏营养人群的膳食添加剂补充[汤臣倍健(300146)]、替代传统碳酸饮料的茶饮料[深深宝(000019,200019]、替代传统白酒的蒸馏葡萄酒[*St中葡(600084)]等。

<h3>产业转型与升级</h3>

未来5年,中国政府将出资10万亿元人民币或1.5万亿美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备受关注。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标志,是一国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未来10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成为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描述为:“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概括起来,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其中高铁及城轨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前景更好,理由是:(1)行业市场容量可观,发展潜力巨大。以高铁为例,中国铁路建设在2010~2012年,总投资将至少维持在8000亿元的水平;(2)产业链较长,相关产品应用广泛,如智能制造业下属的各子行业在上中下游产业中均有涉及;(3)技术优势明显,如中国高铁技术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已开始走向世界;(4)具有较强的板块效应,在政策大力扶持下,相关上市公司已经或正在产生经济效益,容易得到市场认同。

航空装备业。航空装备是一国博弈世界舞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它巨大的高技术发展引擎,不仅推动了世界科技进步,更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被称为“工业之花”。粗略统计,目前业务涉及航空装备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航空动力(600893)、成发科技(600391)、中航动控(000738)、中航重机(600765)、中航光电(002179)、中航精机(002013)、东安黑豹(600760)、西飞国际(000768)、洪都航空(600316)、中信海直(000099)、海特高新(002023)、哈飞股份(600038)、贵航股份(600523)和四创电子(600990)等公司。

卫星制造与应用。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卫星应用从军事领域拓展到了民用领域,其中卫星导航已成为继移动通信、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个增长极。到2009年卫星导航市场已达390亿元的规模,相关数据显示,2003~2009年,中国卫星导航市场复合增长率达58.5%。

据了解,目前业务涉及卫星制造与应用的上市公司还不多,主要有中国卫星(600118)、国腾电子(300101)、合众思壮(002383)、北斗星通(002151)等。

轨道交通装备业。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在拉动投资、税收和就业增长,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还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的成熟。其中,高铁已成为地方政府加码固定资产投资以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首选项目。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潜力巨大,据国务院批复的地铁建设规划,至2015年,全国将新建轨道交通79条,总长达2300公里,总投资约8820亿元。

上市公司中,目前涉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有: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车(601299)、许继电气(000400)、国电南自(600268)、晋西车轴(600495)、时代新材(600458)、特锐德(300001)等。

海洋工程装备。未来全球探明石油可开采量的增长主要来自海洋,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中国南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有关部门初步估计,南沙海域探明石油储量约为351亿吨,天然气约8万亿~10万亿立方米,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的1/3以上。为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将会加大海洋油气田的勘探和开采。而由于海洋工程装备是深海开采石油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间中国必将加快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上市公司中,中国重工(601989)、振华重工(600320)、海油工程(600583)、中海油服(601808)、中集集团(000039)、中国船舶(600150)、广船国际(600685)等为这一行业的代表。

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制造业。数控机床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当今世界数控机床的先进水平和保有量,已成为一国制造业水平、工业现代化程度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世界第一机床消费大国,中国的中高端数控机床产业的自给率严重偏低,机床业在设计研发、材料工艺、零部件等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下游产业的巨大需求为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装备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昆明机床(600806)、沈阳机床(000410)、秦川发展(000837)、汉钟精机(002158)、华东数控(002248)、法因数控(002270)、机器人(300024)、陕鼓动力(601369)等。

<h3>区域经济振兴</h3>

在区域价值发掘中,我们始终将西部放在价值发掘的首位。在各区域产业定位的特点方面,我认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部产业崛起的核心;新疆、西藏是政策扶持、延边开发的重点区域,而广西、云南跨境经济合作将独具风采;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省区。

在西部大开发将成为“十二五”规划重大任务、“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即将出台的预期下,在具体选择方面,西部主题投资标的如下:

新疆——天富热电(600509)、友好集团(600778)、新疆天业(6000075)、北新路桥(002307)、西部建设(002302)、新疆城建(600545)、新农开发(600359)、新中基(000972)、金风科技(002202)。

成渝经济区——重庆路桥(600106)、成发科技(600391)、四川成渝(601107)、太极集团(600129)、桐君阁(000591)、成商集团(600828)、重庆港九(600279)、中国嘉陵(600877)、川大智胜(002253)、渝开发(000514)、高新发展(000628)、四川长虹(600839)。

关中——天水经济区——广电网络(600831)、彩虹股份(600707)、西安旅游(000610)、西安饮食(000721)、易食股份(000796)、秦川发展(000837)、中国西电(601179)、航空动力(600893)、华天科技(002185)。

甘肃——大禹节水(300021)、敦煌种业(600354)、亚盛集团(600108)、独一味(002219)、长城电工(600192)、*St皇台(000995)。

西藏——西藏发展(000752)、西藏旅游(600749)、西藏天路(600326)、西藏药业(600211)、奇正藏药(002287)。

广西——五洲交通(600368)、中恒集团(600252)、北海港(000582)、贵糖股份(000833)、南宁糖业(000911)、柳化股份(600423)、柳工(000528)。

内蒙古、宁夏、青海——西北轴承(000595)、青海华鼎(600243)、青海明胶(000606)、新华百货(600785)、盐湖钾肥(000792)、包钢稀土(600111)、时代科技(000611)、鄂尔多斯(600295)、宁夏恒力(600165)。

云南——云南城投(600239)、丽江旅游(002033)、云内动力(000903)、云南白药(000538)、昆明机床(600806)、昆百大A(000560)、文山电力(600995)、昆明制药(600422)。

贵州——南方汇通(000920)、高鸿股份(000851)、振华科技(000733)、中航重机(600765)、赤天化(600227)。

建议重点关注:天富热电(600509)、成发科技(600391)、友好集团(600778)、新疆天业(6000075)、西安旅游(000610)、彩虹股份(600707)、西安饮食(000721)、易食股份(000796)、太极集团(600129)、西北轴承(000595)、重庆路桥(600106)、中国嘉陵(600877)、航空动力(600893)、航天动力(600343)、西飞国际(000768)、中国西电(601179)、大禹节水(300021)、亚盛集团(600108)。

<h3>军事变革</h3>

人类军事史上出现过5次大的军事变革,第一次是3000多年前的“冷兵器”军事变革,第二次是1000多年前的“热兵器”军事变革,第三次是200多年前出现的机械化变革,第四次是20世纪中期的核军事变革,目前正在进入人类军事史上第五次变革期,这次变革被大部分专家称为“信息化军事变革”。此次信息化军事变革的特点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精准化、无人化、智慧化、非接触远程打击,精确制导成为本次军事变革的核心技术。据预测,21世纪中叶将大体完成这场变革。

目前世界上进行军事变革的40多个国家中,绝大部分把目标定在2015年前后初步实现军队信息化。为实现这个目标,各国不断加大军事投入。美国国防预算在过去的5年间共增加55%,印度的国防开支近5年增长70%,俄罗斯军费预算5年增加28%,英国增加18%,中国增加47%。

此次军事变革将给中国带来严峻挑战。今后20年,是世界军事变革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中国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追求现阶段的军事变革,中国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实施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在缩减军队人员规模的同时适当增加人员待遇和武器装备的投入,对军队兵种结构作了调整,即加强空军、海军及二炮部队的军事力量,适当缩减陆军,武器装备全面升级换装。在1997年裁军50万的基础上,2003年再次裁军20万,军队装备和指挥系统开始全面信息化建设。21世纪初,中国空军批量引进俄国SU-27、SU-30等第三代战斗机,并开始自行设计、生产新型战斗机和新型轻型战车。2008~2015年进入空军武器装备换装的高峰期,另将航天工业作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国防科技将在信息产业、机械制造和化工领域发挥其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科技投资的主题。

具体到上市公司,关注在行业变革过程中受益的公司和军工业务受益于武器装备技术提升、信息化精确化需求的公司。其中,可能受益于行业变革的公司有:中国卫星(600118)、火箭股份(600093)、航空动力(600893)、哈飞股份(600038)、洪都航空(600316)、中兵光电(600435)等。

<h3>战略性新兴产业</h3>

新能源。中国紧跟世界步伐,密集推出鼓励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战略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会出现爆炸式增长。而在清洁能源领域,核电、风电及光伏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在低碳经济中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崛起,“减排”、“节能”等声音始终萦绕其间,传统汽油车的使用面临成本与环保的难题。人们最终发现,汽车行业的前途关键在于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最有“钱景”的新兴产业。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采取了政策指引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政策的发力,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有望引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3~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政策拉动前提下的快速成长期,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增加,将初步形成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国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机会将主要集中在公交领域的混合动力大客车、电动大客车和电动小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镍氢电池及锂电池)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其中,动力电池企业受益最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会胜出。

重点股票池:关注锂电池电解液的龙头企业江苏国泰(002091),占据锂、铂、稀土等上游资源的西藏矿业(000762),锂电池龙头供应商杉杉股份(600884),参与充/换电站建设的奥特迅(002227)等。此外,新能源客车整车制造商如上海汽车(600104)等,也可能在未来占得市场先机。

太阳能。太阳能中,光伏发电是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具经济潜力的领域,而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光伏发电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两者都已大规模商业化。此外,太阳能发电技术还包括聚光光伏发电(CPV)和聚光光热发电(CSP)。

重点股票池:关注天威保变(600550)、拓日新能(002218)等。

风能。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09年,全球风力发电新增31%,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157900兆瓦的新高峰。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中国随着风电设备国产化程度的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显现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风电有望在2015年左右率先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直接同传统能源展开竞争。行业赢利能力也将稳步提升,风电股有望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逐金之地。

从风电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风电整个产业链上,风电场建设、并网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是投资热点,市场前景看好。而海上风电,将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点。不过,它的成本较高。东吴证券数据显示,海上风电的造价在2万元/千瓦左右,是陆上风电的两倍多。但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储量,各国对其仍给予较大支持。从欧洲的情况看,针对海上风电的鼓励措施有多种,但最有效的还是电价政策,允许海上风电的电价大幅高于陆上电价,从而提高海上风电的赢利能力。

风电行业可重点关注的公司有金风科技(002202)、湘电股份等(600416)。

核电。无论是与火电相比,还是与太阳能、风电等其他新能源相比,核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处于较低水平,加上核电的成本远低于光伏和风电,是除水电外最经济的清洁能源。根据德邦证券的预测,2010~2020年,核电设备制造业总的市场容量将达到5000亿元,平均每年500亿元,核电行业在未来10年将面临高速发展的机遇。从核电业务占比以及公司成长性等综合因素来看,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东方电气(600875)、中国一重(601106)。

物联网。物联网实际上是将信息化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实现智能化。具备丰富行业经验与领先技术优势的信息化企业有望得到高速增长。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以及应用迅猛发展的时期。

相比互联网,物联网连接的是现实物理世界,其规模比互联网更大。福瑞斯特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1,物联网一旦实现大规模普及,将发展成一个万亿美元量级的产业。

从网络层次看,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因此,从时间维度看,首先受益的是标签识别和传感器厂商,接着是系统集成商,最后是物联网运营商。传感器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家正在制订相关产业规划。2010年,作为传感器产业的急先锋而率先发展起来的标签识别产业将是投资热点。传感器行业的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汉威电子(300007)、赛维智能(300044)、威创股份(002308)、大华股份(002236)、大立科技(002214)、远望谷(002161)、航天信息(600271)。

在物联网导入期,应用多处于垂直行业应用,对系统集成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标签识别厂商可以兼顾。在物联网成长期,由于涉及技术和界面开始增多,专业的系统集成企业需求会突增。目前,国内覆盖此领域的龙头企业有启明信息(002232)、北斗星通(002151),这些上市公司未来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物联网的应用必将从行业垂直应用向横向扩展,信息通路的基石和脉络作用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在中国新的物联网产业链推动矩阵中,也要明确电信运营商的龙头地位。主要受益公司为中国电信(h00728)、中国联通(600050)、中国移动(h00941)。其中,中国联通已经建立了物联网专用通道,成为物联网应用的急先锋。

此外,网络运营商必须适时提高网络建设水平,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这将对中兴通讯(000063)、烽火通信(600498)、亨通光电(600487)、三维通信(002115)等设备制造商形成直接利好。

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过程中,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相互交叉、网络相互联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并将逐步向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化的服务。

它并不是现有三大网络资源、业务和用户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突破三个行业原有模式的局限,依托现有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在市场方面形成覆盖全社会,服务灵活的信息传播渠道,在产业方面形成融合通信、广播电视、文化娱乐、出版、传媒、教育等行业形态的新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

重点股票池:歌华有线(600037)、中视传媒(600088)、广电网络(600831)、天威视讯(002238)、同洲电子(002052)、中兴通讯(000063)、中天科技(600522)、鑫茂科技(000836)、烽火通信(600498)、电广传媒(000917)、中信国安(000839)、中国联通(600050)、东方明珠(600832)、光迅科技(002281)、奥飞动漫(002292)、北纬通信(002148)、拓维信息(002261)、博瑞传播(600880)、出版传媒(601999)等。

智能化。国家能源局起草了一份关于智能电网发展的战略规划,而国家电网公司的智能电网详细规划也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建设计划,2010年将完成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2011~2015年进入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预计至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用于建设智能电网的总投资累计将达26000亿元。智能电网涉及的主要产业包括新能源发电并网、复合材料、电线电缆、变配电、计量检测、电力系统自动化、储能、电动汽车接入、通信、信息等。

重点股票池包括:智光电气(002169)、中联电气(002323)、亿纬锂能(300014)、北京科锐(002350)、沈阳机床(000410)、海康威视(002415)、大华股份(002236)、大立科技(002214)、威创股份(002308)、宁波GQY(300076)、四维图新(002405)、超图软件(300036)、合众思壮(002383)、华力创通(300045)、广电运通(002152)、恒宝股份(002104)、东信和平(002017)、三泰电子(002312)、中瑞思创(300078)、远望谷(002161)、科大讯飞(002230)、汉威电子(300007)、辉煌科技(002296)、赛为智能(300044)、银江股份(300020)、数字政通(300075)、东华软件(002065)、用友软件(600588)、键桥通讯(002316)、欧比特(300053)、达实智能(002421)、国电南瑞(600406)、国电南自(600268)、思源电气(002028)、荣信股份(002123)、正泰电器(601877)、合康变频(300048)、机器人(300024)、新大陆(000997)等。

计算机运用与软件产业。软件产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扶持软件产业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省市发展软件产业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承接世界软件产业转移,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城市新经济的重要推手。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10年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新的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已经形成草案并向国务院汇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加大工作力度,抓好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做大做强软件产业。

地方上,《上海市振兴工业软件专项行动方案(2010~2012年)》出台,明确而务实地提出发展工业软件的思路、发展目标和服务举措,上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推出专项行动方案发展工业软件的城市。

上海在《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中称,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上海实现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产业规模达到3600亿元,其中软件产业达到1800亿元。

重点股票池:汉王科技(002362)、太极股份(002368)、浙大网新(600797)、石基信息(002153)、海隆软件(002195)、St新太(600728)、信雅达(600571)、东华软件(002065)、远光软件(002063)、科大讯飞(002230)、中国软件(600536)、恒生电子(600570)、宝信软件(600845)、新大陆(000997)、拓维信息(002261)、久其软件(002279)、金证股份(600446)、川大智胜(002253)、用友软件(600588)、三泰电子(002312)、神州泰岳(300002)、金智科技(002090)、金证股份(600446)、浪潮软件(600756)等。

云计算。云计算的出现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也是未来3~5年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同时,It巨头们也把它看做未来的“决战之地”。

已经错过了前三次It革命的中国企业,第一次和国外厂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业界也将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看做中国云计算发展的黄金10年。

云计算概念虽然是由国外的企业提出的,但在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云计算在中国已具一定规模并具有自身特色。而且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国内厂商更加了解国内用户的需求,能提供更多符合国内需求与实际的云计算技术。

重点股票池:歌尔声学(002241)、大华股份(002236)、得润电子(002055)、永鼎股份(600105)、长园集团(600525)、利达光电(002189)、中视传媒(600088)、烽火通信(600498)、同方股份(600100)、远望谷(002161)。

光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的全称是“信息光电子技术”,是由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新技术,涉及光显示、光存储、激光等领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

光电子产业主要包括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消费光电子、军事光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领域。

光电子技术不仅全面兼容电子技术,而且具有微电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以及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光电子产业成为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科学家预言,随着光电子产业潜力被发掘,这一行业将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

美国商务部指出,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光电子产业以比微电子产业快得多的速度发展,谁在光电子产业方面取得主动权,谁就将在21世纪的尖端科技较量中夺魁。日本《呼声》月刊也有类似的评论:21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主导产业,第一是光电子产业,第二是信息通信产业,第三是健康和福利产业……可以断言,光电子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

近几年来,中国光电子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国在光电子领域的多项产品、光通信以及太阳能电池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光通信核心技术、能够提供光网络全面解决方案的国家之一。

重点股票池:德豪润达(002005)、光迅科技(002281)、亨通光电(600487)、大族激光(002008)、佛山照明(000541)、三安光电(600703)、联创光电(600363)、水晶光电(002273)、汉威电子(300007)、旭光股份(600353)、超华科技(002288)、烽火通信(600498)、华工科技(000988)、中航光电(002179)等。

手机支付。手机支付也被称为“移动支付”,简言之,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实际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手机支付是其中一个重要支点。手机支付产业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等。预计移动支付业务将在未来3年内快速普及,从事手机支付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在未来3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将获得很高的收益。因此,手机支付产业链相关个股的投资机会值得重点挖掘。

重点股票池:中国移动,浦发银行(600000)、中国联通(600050);银联支付结算系统:浦发银行;手机支付账户:拓维信息(002261);手机钱包(RF-SIM技术):长电科技(600584)、康强电子(002119),大唐电信(600198),中兴通讯(000063),东信和平(002017),恒宝股份(002104);商业应用:新大陆(000997),证通电子(002197),南天信息(000948),高鸿股份(000851),厦门信达(000701),远望谷(002161),浙大网新(600797)等。

电网。国家电网公司于2010年4月19日发布《绿色发展白皮书》,承诺加快建设智能电网,通过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带动电力系统和全社会在未来10年实现二氧化碳累计减排105亿吨;并预计在2020年基本建成智能电网,发挥其能源配置的绿色平台功能,通过大规模电力输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电动汽车发展等,实现2020年比2005年减排16.5亿吨,这对实现中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目标的贡献率将超过20%。

重点股票池:合康变频(300048)、江特电机(002176)、金风科技(002202)、浙富股份(002266)、哈空调(600202)、龙净环保(600388)、华光股份(600475)、菲达环保(600786)、合加资源(000826)、东方电气(600875)、中国一重(601106)、二重重装(601268)、凯迪电力(000939)、汉钟精机(002158)、思源电气(002028)、智光电气(002169)、泰豪科技(600590)、中国西电(601179)、上海电气(601727)、平高电气(600312)、长园集团(600525)、天威保变(600550)、双良股份(600481)、九州电气(300040)、德豪润达(002005)、烟台冰轮(000811)等。

新材料。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属于新材料。

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针对不同新材料的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水平,开展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新材料子行业的三围是技术、市场、政策。新材料作为创新产品,技术解决存在问题,市场解决生存问题,政策解决速度问题,因此技术相对成熟,能够实现产业化,市场空间巨大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更具有吸引力。建议重点关注新能源材料中的稀土材料、锂电池材料,节能环保材料中的节能材料、净化材料、化工新材料中的高性能纤维等。

重点股票池:鼎泰新材(002352)、伟星新材(002372)、天富热电(600509)、西藏矿业(000762)、中科三环(000970)、北新建材(000786)、方大集团(000055)、包钢稀土(600111)、综艺股份(600770)、永太科技(002326)、宏达新材(002211)、博云新材(002297)、力诺太阳(600885)、国创高新(002377)、路翔股份(002192)、豫金刚石(300064)、亿纬锂能(300014)、新宙邦(300037)、南都电源(300068)、北矿磁材(600980)、宁波韵升(600366)、有研硅股(600206)、横店东磁(002056)、中信国安(000839)、中钢吉炭(000928)、泰豪科技(600590)等。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进行改造加工,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进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产业的内涵包括生物技术产品研制、规模化生产和流通服务等。

生物医药产业以其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特点,成为全球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也是中国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将生物医药振兴纳入“十二五”规划中,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

中国生物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大国。中国生物科技发展的重点是:一是加强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加强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干细胞、生物芯片的研究,不断探索生命科学规律。二是加速推进农林业的绿色革命,利用现代基础培育抗旱、抗盐碱的生物新品种,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支持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新药研制、基因治疗、器官移植等技术,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贡献。四是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发酵、生物催化等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五是加速发展生物质能,以缓解能源短缺的压力。六是加速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七是加强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八是加强生物安全研究,保障生物安全。

重点股票池:信立泰(002294)、长春高新(000661)、万东医疗(600055)、西南合成(000788)、海南海药(000566)、康恩贝(600572)、华东医药(000963)、复星医药(600196)、华邦制药(002004)、华北制药(600812)、海王生物(000078)、天坛生物(600161)、云南白药(000538)、华神集团(000790)、华邦制药(002004)、科华生物(002022)、达安基因(002030)、莱茵生物(002166)、众生药业(002317)、海普瑞(002399)、安科生物(300009)、康芝药业(300086)、北陆药业(300016)、红日药业(300026)、华海药业(600521)、中新药业(600329)第一医药(600833)等。

空间技术应用。航空航天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初,国务院已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意见的报告》,对加快培育包括航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了总体部署:航天产业要大力加强统筹空间资源、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航天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保障卫星应用的业务化需求和航天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全面提升航天产业的创新和产业发展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航天军工产业资产证券化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资产整合空间巨大。以政策推动为特征的军工行业整合正在提速,军工板块持续向好的基础已经具备,作为国资委重点考虑央企布局的七大行业之一,未来资产整合和注入将成为整个行业的主流。可以预期的是,航天军工企业的潜在机会值得投资者重点把握。

重点股票池:洪都航空(600316)、成发科技(600391)、航空动力(600893)、中国卫星(600118)、哈飞股份(600038)、四创电子(600990)、航天电子(600879)、西飞国际(000768)、成飞集成(002190)、航天机电(600151)、中兵光电(600435)、中国重工(601989)、欧比特(300053)、博云新材(002297)、航天动力600343)、中航重机(600765)、海特高新(002023)、航天通信(600677)、中航精机(002013)、凌云股份(600480)、长春一东(600148)等。

海洋工程。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体位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可分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三类。

海洋经济对经济的贡献一直很大,并且越来越大。200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大关,达到3.1964万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按此趋势发展,未来将成为经济的潜在支柱。海洋的发展潜力早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加深对海洋的认识。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多个,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中国海洋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沿海地区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随着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势在必行。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海洋产业的调整、优化、升级和改造,特别是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海洋工程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也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重点股票池:海油工程(600583)、中海油服(601808)、海默科技(300084)、深圳燃气(601139)、宝德股份(300023)、杰瑞股份(002353)、神开股份(002278)、准油股份(002207)、江钻股份(000852)、海峡股份(002320)、獐子岛(002069)、中水渔业(000798)、好当家(600467)、东方海洋(002086)等。

高铁。近年来,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是高速铁路建设。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定义,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路线”,使营运速度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根据铁道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包括新建高速铁路和既有线路提速到时速200~250公里)总计已达8358公里,全国每天开行动车组列车近1200列,还有一大批高速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其中,全长1318公里、列车最高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的京沪高速铁路已完成全线铺轨。

按照铁道部提出的最新规划,到201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根据推算,未来3年高铁建设投资总额将超过9000亿元。到2020年中国高铁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按照每公里综合耗资1亿元计算,中国高铁耗资将超过1.6万亿元,带动的产业链条保守估计将超过2万亿元。

在高景气周期逐渐明朗的背景下,遵循产业传导逻辑,通过对高铁产业链上62家具备竞争优势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了应采取“从上游往下游、由核心向外延、由部件到机车”的投资路径。专家建议,在细分行业的选择顺序上,优选毛利率较高的高铁设备制造,次选铁路基建,后选铁路营运及物流;而在高铁设备制造体系,建议优选零部件及配件,次选机车车辆制造。

鉴于上述,铁路路网建设主要获益的公司有中国中铁(601390)、中国铁建(601186)、中铁二局(600528);桥梁工程类有隧道股份(600820)、天业通联(002456);钢铁类有马钢股份(600808)、包钢股份(600010);建材辅料类有时代新材(600458)、东方雨虹(002271)、新筑股份(002480)、回天胶业(300041)、宝利沥青(300135)、中鼎股份(000887);电力设备类有特锐德(300001)、宝胜股份(600973)、鼎汉技术(300011)。

铁路机车车辆建设获益公司:整车类有中国南车(601766)、中国北车(601299)、北方创业(600967)、北方股份(600262);车轮和车轴类有太原重工(600169)、晋西车轴(600495)、天马股份(002122)、轴研科技(002046)、博深工具(002282);配件类有时代新材(600458)、博深工具(002282)等。

铁路配件获益公司:太原重工(600169)、晋西车轴(600495)、天马股份(002122)、轴研科技(002046)、博深工具(002282)等。

铁路信息化获益公司:通信系统类有辉煌科技(002296)、鼎汉技术(300011)、通鼎光电(002491);运输调度系统类有远望谷(002161)、世纪瑞尔(300150)、辉煌科技(002296);客票系统类有同方股份(600100)、新北洋(002376)、广电运通(002152)。

铁路物流大发展获益公司:铁龙物流(600125)、大秦铁路(601006)和广深铁路(601333)。

第六章 锚定下一轮牛市的价值股 中长期最值得投资的50只股票

选择未来的热点个股,必须从政策面出发,而在未来5年内最主要的就是“十二五”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等。可以说,未来5~10年,将迎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逐步提升,成长速度也非常快。而在此期间,必将涌现出大量表现出色的龙头企业,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丰富的投资机会。目前,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行业、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铁建设等已成为市场看好的板块。在这些板块中,如何先行一步找到那些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或个股则需要费一番工夫。用主题投资自下而上的选股原则,我在众多主题投资概念中遴选出50只价值股,供读者在投资时参考。选择以下50只股,首先是从政策面,从“十二五”规划给予政策倾斜的角度来考量的;其次是它们的成长性;最后是它们的中长期成长前景。

<h3>1.中兴通讯(000063)</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通信设备,3G股。是全球领先的综合性通信制造业上市公司,是近年来全球增长最快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承担了近20项国家“863”重大课题,是通信设备领域承担国家“863”课题最多的企业之一。

投资亮点:充分受益于2011~2014年全球新一轮电信设备投资高峰。

投资策略:业绩增长可期,具有长线投资价值。

<h3>2.航天科技(000901)</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汽车,零配件与设备军工股。主业为航天飞行器和汽车电子产品制造,其他业务包括家用电子、军用电子、航天固体运载火箭、航天微特电机伺服系统、烟气排放连续检测系统、精密机械制造等。公司具有很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投资亮点:航天军工产品继续保持较高赢利能力,民用产品销售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毛利率保持较高水平。

投资策略:中线持有。

<h3>3.禾盛新材(002290)</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金属,非金属新材料。是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家电彩钢板的企业,主要生产VCM覆膜彩色钢板、PCM涂漆彩色钢板、书写板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和日用品等诸多领域。公司成为国内家电用复合材料行业最具研发实力和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服务商之一。

投资亮点:随着合肥生产基地12万吨设计产能的逐步投产,公司在行业中的规模优势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公司有意投资上游关键原材料的制造,有利于公司在行业中竞争优势的上升。

投资策略:基于公司成长性,逢低买入,长线持有。

<h3>4.普利特(002324)</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基础化工,新材料。是国内专注于生产汽车用改性塑料产品的主要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为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专业从事高性能塑料复合材料研究、生产、销售和服务。

投资亮点:新建设的热散液晶聚酯(tLCP)项目赢利能力很强,将长期利好于公司发展。公司股权激励提升公司管理层动力。

投资策略:中长线看好。

<h3>5.富春环保(00247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复合型公用事业,环保。是杭州地区最大的环保公用型垃圾发电热电企业。主要从事垃圾发电、热电联产业务,承担了街道以及企业的供热任务。公司正在进行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

投资亮点: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特优势,公司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全方位的环保循环经济综合服务商”,还将适时进入污水处理行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使循环产业实现三位一体。

投资策略:公司良好的成长性,逢低买入,中长线持有。

<h3>6.机器人(300024)</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工业机械,新能源。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成套装备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物流与仓储自动化成套装备、自动化装配与检测生产线、交通自动化系统等。

投资亮点:工业机器人和工业自动化装备产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需求的大背景相契合,因此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预计今后公司有可能继续获得政府补助。

投资策略:预期业绩高增长,具有中长线机会。

<h3>7.特变电工(60008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电气部件与设备,新能源。是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骨干企业。公司始终专注于“输变电、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的开拓与协同发展,超高压和直流变压器的核心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投资亮点:未来5年中国的特高压电网建设投资加速,预期公司业绩进一步提升。

投资策略:成长前景看好,具有长线投资价值。

<h3>8.时代新材(600458)</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基础化工,新材料。是一家致力于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弹性元件及系统结构技术、新型绝缘材料与特种涂料的研究与推广的上市公司,在减振降噪工程化应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投资亮点:受益于国家轨道交通和风能高速发展,公司减震降噪弹性元件、绝缘材料和制品、特种工程塑料、复合材料制品及风电叶片业务销售收入均实现高速增长。

投资策略:公司发展前景良好,长线关注。

<h3>9.东软集团(600718)</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应用软件,云计算。是一家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解决方案、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在软件与行业应用的结合、软件与数字化产品的结合、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咨询服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

投资亮点:预计未来5年,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将使软件外包业务保持45%的年均增速。

投资策略:受益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值得长期看好。

<h3>10.东方电气(600875)</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重型电气设备,新能源。主要从事水力发电机组、燃煤发电机、燃气发电机、核电汽轮发电机和交直流电机及控制装置的生产及销售。公司发电设备产量已超过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跃居世界第一位。

投资亮点:受益于未来1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巨幅扩容,核电设备将达到5000亿元的市场规模。

投资策略:成长前景长期看好。

<h3>11.航空动力(600893)</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非汽车交运设备,军工。是国内大型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企业,承担过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多项尖端科研试制任务。参与国内多个新型航空发动机的科研、制造任务如“秦岭”发动机和“太行”发动机等。

投资亮点:公司后续看点包括后续的资产注入,通用航空的大发展,大飞机项目以及燃气轮机业务,这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空间。

投资策略:逢低买入,等待整合完成股价上扬,长期看好。

<h3>12.潞安环能(60169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煤炭与消费用燃料,节能。主营业务包括原煤开采、煤炭洗选、煤焦冶炼;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煤层气开发;煤炭的综合利用、地质勘探等。公司所属各矿均为行业特级高产高效矿井,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投资亮点:公司具有一定煤种、技术优势,以及强烈的资产注入预期,并且估值不高。

投资策略:基于公司发展前景,可逢低买入,长线持有。

<h3>13.石基信息(002153)</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软件、计算机,物联网。计算机软件、酒店信息管理服务商,是国内最主要的酒店信息系统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

投资亮点:2010年以来随着酒店行业复苏加快,新建酒店数量也快速增加,其中洲际、万豪、雅高等国际酒店集团新建酒店计划的重心都在亚洲。未来1~2年内国内新建酒店数量有望保持在15%~20%左右的增速,公司酒店信息系统客户也有望保持高端100家左右和中低端400~500家的增速,新建酒店带来的生产管理系统订单有望带动公司收入增速保持20%以上。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14.华测检测(300012)</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检测,珠三角。全国性的独立检测服务机构,主要从事消费品、工业品、生命科学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目前国内有超过30家分支机构组成的业务网络。

投资亮点: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目前在国内拥有近30家分支机构组成的业务网络,拥有化学、生物、物理、机械、电磁等领域的30个实验室,取得了CMA计量认证、AS国家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资格和检查机构认可资格,业务稳定快速增长之中。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15.祁连山(600720)</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水泥,建材、清洁发展机制(CDM)概念。公司是甘青藏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产能规模已经超出1000万吨。

投资亮点:赢利水平较高。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出资6000万元,收购黑河水电持有的张掖巨龙的26%股权,收购成本比较低,水泥行业整合开启。看好公司在甘青区域的整合能力,目前实际控制人已由甘肃国资委变为中材股份,借助于中材股份近几年在西北市场快速并购能力和整合经验,公司未来在甘青市场的并购是最大看点。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16.上海凯宝(30003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医疗保健,医药。主营中成药,主要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投资亮点:主要产品痰热清2011年增速有望超过40%。疗效显著加上较低的市场覆盖率使得痰热清产品未来的需求空间还很大,预计今后两年平均增速可达到40%。升发口服液剂型和增加瓶装容量规格种类等措施将进一步发掘该品种的增长潜力。公司积极开展新药收购,推动主业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17.丽珠集团(000513)</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医疗保健,医药。综合类医药企业,治疗领域的产品如头孢抗生素、消化道药物、抗病毒和生殖助孕药,稳居全国第一。

投资亮点:抗生素、抗病毒等药物在全国销量占前几位。丽珠集团正在加大对公司疫苗研发方面的投入。分析师预期,丽珠集团在研的乙脑疫苗将很快上市;乙肝疫苗和狂犬疫苗预期2012年上市;在研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单抗药物预期2~3年将获得临床批文,产品链将推动业绩提升。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18.科伦药业(002422)</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医疗保健,医药。公司是中国输液行业品种最全、包装形式最完备的制药企业之一。

投资亮点:公司发展前景良好,公司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快速推进中,同时通过外延式并购扩大全国布局。公司具有整合行业内资源的核心优势,上市前陆续收购了湖南科伦、黑龙江科伦等11家企业,上市后又收购了河南大洲90%股权、浙江国境药业85%股权。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19.广汇股份(600256)</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房地产、煤化工,新疆。过去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现向能源公司转型。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场,同时也参与油气开发。

投资亮点:从房地产行业逐步过渡到以液化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公司。业务可望稳步扩张,非常值得期待。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20.国电南瑞(600406)</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电力,新能源、智能电网。国内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领先企业和龙头企业。

投资亮点:公司是2010年智能电网试点阶段的主要建设单位,从2011年开始,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预计配网自动化、充电站、用电自动化、调度自动化都将实现高增长,变电站自动化业务将加速增长,新能源接入业务也将开始贡献业绩。业绩可望继续超预期。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21.烟台氨纶(002254)</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化工,新材料。主要进行高科技特种纤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投资亮点:短期看,芳纶1414投产后,2011年产量有望达到400吨,前期将主要应用于消防、军警等领域,且随着国内高危生产企业安全意识的提高,产业工人对这种高性能纤维的服装需求将加大,给这种产品带来更大的需求空间。长期看,随着产能的进一步扩大,它将逐步打入军工、航空等领域,发展空间很大。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22.山东黄金(60054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金属,黄金。黄金储备丰富,拥有包括多座金矿的黄金主业资产,进行贵金属的勘探和生产。

投资亮点:中长期受益于黄金价格上涨,同时山东黄金有很大的资本注入预期。过去几年,山东黄金集团已持续向上市公司注入了多家矿山,使得公司黄金储量迅速增长。由于山东黄金集团黄金储备丰厚,在集团资源整合下,仍有望继续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金矿。

投资策略:长期持有,并可参与波段操作。

<h3>23.三普药业(60086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医药,智能电网。经过重组后,公司作为国内输电设备市场领导者,在高端、特种线缆行业独占鳌头。

投资亮点: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海工用电缆、船缆、铁道线缆,在享受细分市场高增长的同时,大幅提高赢利能力。以碳纤维复合导线为代表的节能环保导线,受益于“十二五”规划电网全面扩容及输电线路节能减排的要求,未来5年市场需求强烈。作为国内唯一能够量产该特种导线的企业,公司借力该项目实现业绩跨越式发展是大概率事件。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24.英威腾(002334)</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仪电仪表,节能环保。是中低压变频器龙头企业,公司集低中高压变频器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

投资亮点:主要从事中低压变频器的研发、制造和销售,是国内中低压变频器龙头企业,连续两年位居内资企业排名第一。是国内产品线最齐全的内资变频器品牌,在多个细分市场开发出领先产品。未来,节能降耗将进一步推动变频器行业的增长,而进口替代给内资企业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稳定增长值得期待。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25.华侨城(00006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旅游业,消费升级。公司从事旅游及其关联产业的投资经营,投资包括深圳华侨城欢乐谷旅游公司、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公司拥有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主题公园群。

投资亮点:公司整体上市后,管理层的更换及内部资源的理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继欢乐谷完成全国布局之后,运营成熟的东部华侨城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进,目前已布局的包括云南、天津、泰州、青岛、西安等地,欢乐海岸也崭露头角,这三种扩张模式将引领公司持续扩张。作为国内旅游业龙头企业,旅游业务的赢利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公司将逐步摆脱地产股的形象,未来估值有望持续提升。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26.合肥百货(00041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零售业,消费升级。是安徽省目前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好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拥有合肥百货大楼、合肥鼓楼商厦等多家门店,经营网络遍布安徽全省。

投资亮点:在安徽省内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主要基于未来省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目前合肥城区的280万人口,在未来5年会加速增长并形成区域型特大城市,其中心优势有利于公司在安徽二三线城市的渠道下沉。公司未来还能发挥多业态布局和规模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百货、超市、购物中心、家用电器等业务模式,以抵御外来百货对手的冲击。

投资策略:中长期关注。

<h3>27.东阿阿胶(000423)</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医药制造业,消费升级。是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阿胶年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5%和95%以上,掌握全国90%的驴皮资源。阿胶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投资亮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养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同人群对阿胶的需求也在增加,阿胶的消费品属性日益显现。公司正通过提价等方式不断提升阿胶作为补益类中药保健品的高端品牌形象。同时,公司通过基本垄断阿胶重要资源——驴皮,使阿胶产品形成了事实上的独家性,前景可观。

投资策略:长线看好。

<h3>28.泸州老窖(000568)</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酿酒业,消费升级。公司拥有中国建造最早、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老窖池群,主导产品有国窖1573、百年泸州老窖及泸州老窖特曲等。泸州老窖特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公司控股华西证券,持股比例为34.86%。

投资亮点:公司已定下2013年白酒收入(税前)达到130亿元的目标,这将是鞭策管理层努力进取、积极创新的重要动力。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5家柒泉公司,基本覆盖了公司主要的销售市场。柒泉公司将经销商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统一,可以节省销售费用,提高经营效率。公司的两款新产品——9年陈老窖特曲和中国品味,前者定位高档产品,后者定位超高档产品。新产品的推出有利于业绩再创新高。

投资策略:中长期关注。

<h3>29.古井贡酒(000596)</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酿酒业,消费升级。集酒业、酒店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制药业、高科技等产业于一体,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和全国轻工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白酒业是公司的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古井贡酒为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

投资亮点:古井贡酒是安徽省及周边地区唯一老八大名酒,知名度及美誉度都较高。公司从产品的生产原料和生产过程的角度给予年份原浆独特的产品诉求,产品质量过硬。近两年安徽省经济增速不断加快,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安徽省白酒消费量增速也随之提高,消费升级趋势逐步形成,这将推动公司高档白酒古井原浆系列产品的销售,中低档的酒也会有比较好的市场表现。

投资策略:中长期关注。

<h3>30.格力电器(000651)</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家用电器制造业,消费升级。公司是目前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生产企业,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

投资亮点:公司近年来赢利水平的不断提升主要得益于空调市场品牌集中度提升后形成的双寡头市场格局。面对生产资料上涨的压力,公司有能力通过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等手段来稳定利润率。消费升级将带动中国空调市场的需求加速增长,公司有望凭借领先的技术创新优势,在未来的空调市场上获得更多份额。另外,公司自主品牌出口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赢利能力也将逐步增强。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1.双汇发展(000895)</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消费升级。主营业务涵盖肉制品加工上下游的所有环节,是肉制品行业产业链最完整、综合实力最突出的企业。作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在肉制品、冷鲜肉两大产业中居于主导地位。

投资亮点:屠宰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而在关注民生、城市化进程加快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下,大型肉制品加工企业面临较大的发展机遇。公司将受益于行业深加工率提升和产品结构升级,业绩有望超预期增长。在低温肉制品、冷鲜肉业务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未来5年将是公司的高速扩张期。尤其在资产注入后,管理层和流通股股东利益一致,管理团队将更有积极性。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2.东方海洋(002086)</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海洋渔业,消费升级。公司地处山东烟台,是中国重点渔区之一。公司主要从事海水鱼虾贝藻育苗、养殖及海洋水产加工出口业务。公司海水养殖产品全部供应国内市场,加工水产品则主要销往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投资亮点:公司主业转向海参养殖,海参的产量和价格将决定公司未来2~3年的业绩表现。由于海参具有多种营养和药用价值,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近几年海参消费渐趋流行。干海参还符合“低供给弹性、高单位价值、可长期储存”等“硬资产”属性,具备资产泡沫的特征。预计海参价格在未来1~2年将继续上涨,公司业绩也将持续增长,并且很可能实现高增长。

投资策略:中长期关注。

<h3>33.宇通客车(600066)</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汽车制造业,消费升级及抗通货膨胀。作为客车及其配件制造商,公司生产的大、中型客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企业综合实力居国内行业之首。

投资亮点:作为行业龙头,公司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销售网络控制能力强,未来必将受益于大、中型客车行业的新一轮景气周期。部分大城市治堵也将拉动对公交车和团体客车的需求,其中,公司在校车市场耕耘多年,有望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拟配股募资投入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项目,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另外,公司上市以来就一直保持高额现金分红的习惯,派息有利于抵御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4.大厦股份(60032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零售业,消费升级。无锡市商业龙头企业之一,主营业务包括百货零售、超市、汽车销售和服务、餐饮和食品产销等四大类,拥有8家控股子公司。

投资亮点:民营企业上海均瑶集团控股此公司是最大的亮点。公司的百货业务已经具备走出无锡实施积极外延扩张的能力。公司旗下东方汽车和新纪元4S店销售额已占有无锡70%的市场份额,借助高端汽车品牌和对外扩张,仍有提升汽车销量的空间。公司百货扩张和汽车零售拓展双战略的发展前景良好。

投资策略:中长期关注。

<h3>35.小商品城(600415)</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零售业,消费升级。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商之一,以独家经营开发、管理、服务于中国义乌小商品城为主业。

投资亮点:公司在经营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新增、扩建等方法扩大市场份额。在公司市场招商模式创新和招商价格超预期的背景下,公司业绩具有较明确的高增长性。在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下,公司市场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品牌效应继续提高,一定时期内龙头地位难以被取代。公司还不断开发酒店、会展、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有助于未来向国际化综合服务商转型。另外,公司的房地产业务在2011年将进入高峰期。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6.瑞贝卡(60043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发制品业,消费升级。公司是集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发制品专业公司,规模在发制品行业位列全球第一。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工艺发条、化纤发、女装假发、教习头、男装头套等五大系列千余种产品。

投资亮点:作为全球假发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北美市场增长稳定,欧洲市场份额提升,非洲市场即将进入收获期。而国内对发制品的时尚消费已经处于启动增长的拐点,成长空间巨大。未来2~5年,国内市场将成为公司第一大市场。作为这一新兴消费领域的领头羊,公司将是内发制品消费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利润增长的受益者,公司也将由一个传统的出口制造型企业逐步向品牌零售型企业转型。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7.青岛海尔(600690)</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家用电器制造业,消费升级及资产重组。公司主要从事冰箱、空调等家电的生产与经营,是仅次于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的全国第三大空调生产企业,是冰箱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冰箱、冷柜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

投资亮点:公司大股东海尔集团承诺,将公司作为旗下家电业务整合平台,自2011年起,在5年内拟通过资产注入、股权重组等方式支持公司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做大做强。青岛海尔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整体赢利能力有望得到大幅提升。公司还是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最大受益者。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8.王府井(60085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零售业,消费升级。公司前身是享誉中外的新中国第一店——北京市百货大楼,现已成为国内百货业最大的零售集团之一,在华北、华南、西南等区域开设了16家百货门店,初步完成了主业连锁的战略布局。

投资亮点:近两年公司主力拓展消费增速较快的中西部地区,符合行业升级趋势。目前16家成熟门店基本实现赢利。公司在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中,除了新开门店外,还有可能通过并购重组实行对外扩张,因此,未来仍将保持有序扩张的态势。公司大股东已引入战略投资者,中信产业基金、福海国盛投资等金融资本正式进入,有助于股权激励以及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推动公司稳健快速发展。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39.伊利股份(60088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乳制品制造业,消费升级。是我国年销售额过百亿的两家奶制品生产企业之一,生产“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奶粉、酸奶等1000多种产品。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10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伊利超高温灭菌奶连续7年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投资亮点:公司奶牛养殖很早就从传统的散养方式转变成为规模化、专业化的饲养方式,推出了奶源转型升级的四种模式——企业自建牧场、合作牧场、大型牧场园区及奶联社,进而有效地控制了奶源质量。公司与迪士尼公司合作推出全新产品包装,表明了公司的战略规划从国内乳制品行业领导者开始逐步升级为世界一流食品集团。乳制品行业受益于大众消费增长的趋势,作为行业垄断双寡头之一,公司将从中受益。

投资策略:中长期看好。

<h3>40.铁龙物流(600125)</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运输物流,高铁。具有垄断优势,是全国性铁路物流公司,也是铁道部仅有的几家上市公司之一。

投资亮点:公司主业包括铁路特种集装箱业务、铁路货运及临港物流业务、铁路客运业务,也有部分房地产、酒店业务。公司大股东中铁集运是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唯一承运方。公司基本垄断了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行业优势巨大,竞争对手很难进入,行业门槛很高。公司本身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定价,提升赢利能力。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普通铁路的客运压力得以缓解,也充分释放了铁路的货运能力。作为铁路货运的垄断方,公司发展潜力巨大。这是高铁概念中最主要的受益股之一。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41.中国南车(601766)</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制造,新能源、高铁。铁路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在铁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占有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投资亮点:公司拥有完整的轨道交通产品装备组合,在国内市场上与中国北车共同形成垄断局面。2010年末,中国南车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合作竞标美国的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项目。中国南车与美国通用汽车携手进军美国高铁产业,以及中国向泰国、老挝输出高铁项目等事件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由单纯对外输出廉价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化。这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成长提供契机。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42.中铁二局(600528)</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工程建筑,高铁。是一家铁路施工建设企业,主要从事高速铁路铺轨架梁业务。公司旗下还有一部分房地产业务。

投资亮点:高速铁路正驶入快速发展轨道,公司将从中受益。公司收入加速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350.5亿元,同比增长28%,高于全行业铁路建设投资26.3%和公路建设投资17.5%的增速。截至2010年9月,公司新签合同额428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铁路项目达330.8亿元,同比增长100%以上。受益于2011年初以来西部地区铁路建设提速带来的订单快速增加,未来公司基建领域的收入结算速度将明显加快。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43.中国中铁(601390)</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工程建筑,高铁。是亚洲最大的综合建设集团,也是全球第三大工程建筑承包商,主要参与铁路建设。

投资亮点:在全国每条新铁路建设项目中,中国中铁都会参与项目招投标和施工建设。从以往经验来看,中国中铁所占的市场份额能够占到全国铁路建设市场份额的43%~45%左右,剩下的55%~57%都会由其他几家铁路建设施工公司分摊,剩下的份额都不会高于43%。如果高铁的巨大投资没有悬念,那么中铁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波段操作。

<h3>44.晋亿实业(601002)</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高铁。主要从事紧固件生产,也是全国最大的紧固件生产企业,包括高铁扣件和汽车紧固件。

投资亮点:公司连续中标多个高铁项目。和普通紧固件相比,高铁紧固件毛利率更高,使得公司业绩明显攀升。随着高铁的发展,公司将进入长期高速发展,并迎来赢利长期增长期。

投资策略:目前估值不便宜,择机买入,但中长期看好。

<h3>45.郑煤机(60171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高端装备制造。煤炭综采设备“三机一架”中液压支架子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业内有50年的技术发展,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投资亮点:虽然国家在大力进行能源转型,但预计“十二五”期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速仍不低于8%,另一方面小煤矿整合完成后煤矿将进行技术改造,这将加大对煤机的需求,预计未来3年支架市场年均增速不低于20%。煤机行业景气具备上行动力。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46.华东数控(002248)</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新能源。主营数控机床等产品,是同时具有先进的龙门磨床和龙门铣床设计、生产能力的少数企业之一。

投资亮点:智能装备、数控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国内唯一一家具有高铁CRtSII型专用数控磨床生产厂商,在全球也只有德国博格机床厂一个竞争对手。风电和核电建设的高端数控机床厂商。高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家公司,业绩稳步增长。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47.三一重工(600031)</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装备制造。主要产品为大型装备制造,特别是混凝土机械,是行业内最强的混凝土成套设备供应商。

投资亮点:公司起步于混凝土机械,依托集团作为孵化器,逐步拓展至路面机械、履带式起重机、桩工机械、挖掘机、汽车起重机等领域。挖掘机和汽车起重机正迅速成为公司业绩高增长引擎。目前国际化布局正在开启三一重工的新局面。公司不但是国内率先走出去的装备企业,而且在国际化模式方面也不同于同行的并购策略,而是选择海外建厂。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可波段操作。

<h3>48.中联重科(00015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装备制造。公司是大型装备制造业的龙头,公司旗下有13个自主知识产权系列、450多个品种。

投资亮点:中联重科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各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这两年仍然高速增长,2009年净利润率增长为51.17%,201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为76.12%。中联重科的主打业务是混凝土机械成套设备、起重设备、路面机械、水平定向钻孔设备等产品及配套件的开发、生产、销售和租赁。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49.石油济柴(000617)</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高端装备制造。国内石油钻机领域的龙头企业,同时公司正在推进清洁能源动力设备项目。中石油集团对石油济柴的定位是动力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投资亮点:公司目前增收不增利的状况预计未来两年将得到改善,理由是公司的气体(天然气、瓦斯、沼气、秸秆气)发动机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受益于中石油集团“以气代油”(以气体发动机替代柴油发动机)的思路和居民用沼气、秸秆气发电的推广普及,预计公司的气体发动机收入未来2~3年将保持30%的复合增长率。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h3>50.太原重工(600169)</h3>

所属行业,主题概念:机械,高铁。公司生产大型冶金起重机、挖掘机等设备,与高铁相关的产品有高速列车轮轴。

投资亮点:公司公告拟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过16.86亿元,投向高速列车轮轴国产化项目,规划2012年达产,目标新增销售规模20.1亿元,利润3.76亿元,投资回报周期为6~8年。公司目前车轮年产能为20万片,车轴年产能为7万根。募资项目达产后,公司车轮年产能将达到50万片,车轴年产能达到17万根,分别是现有产能的2.5倍和1.7倍。在高铁大发展的今天,高铁列车轮轴国产化是大势所趋。

投资策略:中长期持有。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变熊市思维为牛市思维

第一,将投资思维不失时机地从熊市矫正到“中国投资荣景即将到来”上来。中国证券市场经过2005~2007年底的历史性转折,其长期繁荣才刚刚开始。上一轮大牛市只是因为被突如其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撞了一下腰才停住了脚步。如前文分析的那样,中国经济的前景并没有也不可能因为世界金融危机而有任何改变,即便改变,也只是暂时的。

第二,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美国股市,还是中国股市,幸运的是,金融危机从历史长河来看相对较为短暂。在大多数情况下,世界总是不断进步的,经济增长高潮迭起,股市也总体呈现向上的走势。我们可以发现,K线尽管跌宕起伏,但总体来说是向上的。

就像市场会走上极端一样,个股价格也会走上极端,公司也会不断经历着价值低估与价值高估交替往复的周期。价值型投资者就是在这种不断交替的周期里,利用股市情绪波动创造的投资机会。他们耐心等待着,当股票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进,到市值高于内在价值时再转手卖出。2008年中国A股市场和世界股市一样,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调整和震荡,目前正在迎来在内在价值以下价位购入股票的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

第三,中国未来投资荣景反映的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四大现象:其一是中国经济多重新增长点的最终生成;其二是人民币处在长期升值的通道里;其三是国际国内流动性泛滥,中国将处在流动性大爆炸的旋涡中;其四是中国崛起的价值重估。在下一波增长和投资荣景的长周期中,这四条将逐一兑现的主线条现在尚处在萌芽阶段,正因为其不明朗,才给中国投资市场以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四条主线中只要任何一条得以兑现,都可能在中国股市引发投资冲击波,更遑论四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合力共振。

第四,在“长周期投资荣景”的思维模式下,坚决摒弃因为惧怕短期损失而轻率放弃投资的错误决策,因为以什么样的视野和高度去看待中国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大牛市,甚至可能是你一生中唯一一次长牛市,将决定你今后财富的多少和生活的幸福程度。在大牛市和巨额财富面前,任何裹足不前和优柔寡断,都只会使你错失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机遇。针对大牛市获利机会显著增加的特点,操作策略上要学会“贪”,要敢于追逐五成、翻倍、翻番,甚至翻10倍的获利机会,也就是说要从熊市的只追求一二成甚至更少的获利目标大胆提高到大牛市的五成甚至一倍,乃至数倍的赢利目标。

但可惜的是,中国股市的太多散户以及投资者信赖的那些基金经理们,即便买到好股票,最多也只是赚两三成,甚至赚一成就卖了,入“宝山”仅捡“芝麻”而回。究其原因,关键还是熊市思路作祟:其一,怕亏的思想仍很严重,以至于有一点利润就十分满足,总是患得患失,特别怕纸上利润化为乌有,一有风吹草动就马上抛出,结果往往错失大牛市带来的获利良机。其二就是“想不到”它会涨得这么厉害。想不到,当然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上真正把握机会。基于中国股市在未来将有明显的长牛市特征,我们建议投资者从上证综指2700点起,在操作策略上作出重大改变:以捕捉和长牛市相对应的中长期热点主题作为投资的主要目标,切忌一天到晚想着逃顶。对后市的巨大升幅,一定要有想象力,要敢于超乎想象。熊市最大的特征就是上升时间很短,很快就重归“慢慢熊途”。正因为如此,大凡熊市过来的人时刻想的都是如何逃顶,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忙于止损。殊不知,在长牛市里,股市上升的持续性远远超过熊市。因此,在未来长牛市中,要坚决放弃熊市中的逃顶思维和操作策略,对长牛市的巨大上升空间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要敢于持股。唯有如此,投资者才有可能赚到大牛市带来的丰厚利润。

第五,既然认定下一波增长浪潮带来的必然是大牛市,还是一波长牛市,就要用平常心态来看待长牛市过程中的涨涨跌跌。经过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我们将迎来世界历史上最大也是周期最长的一次经济繁荣。我预期,2011年作为起点,如果没有内外性灾变因素或力量,中国超级大牛市的格局可望延续5~7年时间。由于市场投资机构和投资个人的心理各异,其合力作用有可能因超级大牛市的巨大财富效应不时兑现而造成股市震荡,甚至大震荡,但震荡不但能使市场短期风险得以释放,更重要的是,它是保证长牛市健康有序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类似的震荡和下跌回调将与中国下一波长牛市相伴左右。但不管市场短期如何调整,是小调整还是大调整,从为期5~7年的长牛市趋势看,从现在开始,每一次调整都将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每一次调整都将是逢低买入的极佳机会。通常,市场上的大部分投资者关注的只是某个波段,他们总是静态地看企业价值是否被高估。实际上,投资者应更关注那些能够持续高速成长10年、20年甚至几十年的企业。假如说未来10~1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能达到与美国同等的水平,中国中产阶层人数能达到其现在13亿总人口的30%甚至更大比例,富裕人口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总人口数量旗鼓相当,那么,作为新兴市场,我们就不能仅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股票市场的估值,理应给予中国这个增长潜力巨大的经济体一个较高甚至超高的溢价估值。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无论怎样看好中国下一波长牛市都不为过。

第六,一旦认定中国股市的长牛市格局,就要坚决做一个中国价值投资的守望者,虽然守望是孤独的,有时甚至十分折磨人。用巴菲特的投资眼光和选股原则精选长牛市的蓝筹股。选择蓝筹股,看中的不仅是它们未来的价值增加,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安全边际,然后在价格被相对低估或大调整市里不失时机地买进或增持。从长期来看,优秀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将企业的内在价值反映出来。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低劣企业的敌人。作为市场投资者,他们所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却又必不可少,那就是在不同行业寻找能在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一直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有较高成功确定性的企业。一旦拥有这些企业的部分股权,投资者的财富将会随着这些优秀企业年复一年的高速成长而增加。因此,投资者唯一要做的就是专注于优秀上市公司标的的甄别和精选,用怀疑一切的眼光看待这些企业的报表和公告,在确认成长企业的情况真实可靠后,进一步了解其管理层对该行业的看法以及对企业的规划,了解管理层是否团结,是否正直诚实,是不是可以长期信赖的投资标的。在中国,真正优秀的上市公司需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

(1)每年能增长15%左右甚至更高。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2011~2015年可达8%~9%,2016~2020年可达7%~8%,2021~2030年可达5%~6%,国内很多行业的增长速度可能远远高于这一水平,例如,乳制品行业每年可能增长30%,商业零售业可能增长20%之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幅度可能更加惊人。

(2)除了历史业绩,优秀公司还应有良好的管理层,足够长的成长周期,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管理、品牌、营销以及成本控制等因素),所处行业的需求稳定增长,而不是暴涨暴跌,有良好的业绩和分红记录,估值水平过低。

(3)在中国,具价值投资潜力的公司应该是这样的: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相呼应的,并受益于“十二五”规划的;受益于政策倾斜的;受益于人民币升值,其资本、人力、产品价值都会因此得到提升的;受益于重大题材和实质性资产重组等带来的投资机会的。

收集齐定性资料后,投资者还需要依靠国际通用的价值评估体系计算出企业的内在价值。他们还需要将企业的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加以比较,市场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比如只有内在价值的一半或者更低,会考虑投资,否则投资者不宜轻易作出投资决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一个真正理想的市场价格出现。宁可错失,也绝不冒失。

在资本市场中,“活下来”应当成为投资者永远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珍惜本金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因此,可以说控制风险是一切投资的灵魂。从风险控制这个角度,价值投资者理应喜欢大牛市里的调整,大调整更好,因为只有在低迷、震荡的调整市里,投资者才能从容不迫地享受低价买入的快感,只有足够低的价格才是抵御一切风险的利器。当然,价值投资者也同样会为不断攀升的牛市行情感到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将充分享受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由价值回归带来的丰厚收益,直到价值完全透支为止。

第七,一旦买入,就要长久地照看好集中持有的那几只股票。只要中国经济不发生结构性恶化,坚持持有,直到下一轮大牛市结束。同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始终不被短期股价的波动所左右。这是在中国震荡的股市中需要提倡的一种投资心理,这种心理体现的是一种睿智,一种淡定,一种勇气,一种远见,是一份坚毅的耐心。

在大牛市里,投资者追求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他们不预测价格,不猜测结果,不担惊受怕于各种事件的发生,当然也包括突然而至的市场调整,甚至深度调整,因为他们坚信,一切坏的事情都会结束,大牛市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历史表明,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重大的事件,最终也没有阻遏道琼斯指数上扬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坚信自己遵循的是价值投资理念。正是对价值投资那份始终不渝的坚持,多少年后,投资者回头再看这段历史时,他们一定会发现,正是当年自己坚信中国正处在一轮超级大牛市的心理,使其把握住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投资机遇之一。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充分重视股市投资的时间成本

时间成本管理,在当今世界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军事家都认为,时间因素是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以“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军事行动中的间歇”、“战斗的持续时间”、“决定战斗胜负的时刻”、“进攻的时点”等为题,专辟一章详细而系统地论述了战争时间的问题。

时间成本在财富投资上同样被看成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关比尔·盖茨重视时间成本的故事曾在坊间被传为谈资。他看到100美元的钞票躺在地上,并不会弯腰去捡。许多中国人也许要指责他这样的行为是对财富的炫耀,但在时间经营学里,盖茨弯腰是具备“资本价值”的,因为很可能没有弯腰的瞬间,正是他作出一项伟大商业决策的时刻。

然而,时间成本这一应该受到重视的投资因素,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却被大多数投资者忽略了。其中,牛市里还在反复做短线的投资行为,就是一种严重忽略时间成本的例证。忽略时间成本的现象随处可见。那些短线投资者,整天,整个星期,整月,整年,甚至好多年,就一直端坐在电脑屏幕前,时刻关注着股票K线图。他们的心情也随着股价涨跌而起落:上涨时开心,下跌时不开心;涨停时喜,跌停时悲;大势连番上涨时大喜,大势深度调整下跌时大悲;如果遇到2007年“5·30”那样连续三五个跌停调整,他们可能就会寝食难安。

这些短线投资者在意的是自己投入股市的每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铜板,却从未意识到,他们将大段时间耗在股市里,浪费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因为追涨杀跌的短线操作,他们早已对自己的事业不管不顾,也错失了更多更好更有实质性意义的人生选择,比方说,其他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更有人生价值的工作升迁,更多的人生乐趣,如旅游、听音乐会、交友等,以及由这些人生选择带来的投资。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即便这些短线投资者花上大段时间关注股市,他们的投资回报却没有与所花费的时间成正比。当他们大把大把地从股市赚钱时,他们是否考虑过将消逝的时间也作为成本计入呢?更遑论花费了大量时间却不赚钱,甚至因为操作不当而大量赔钱。如果再将时间作为一项成本计入,岂不等于赔惨了吗?

现在,如果投资者将思维矫正到“长牛市”的轨道上来,那么他们可能更在意长牛市的结果,即价值回归和实现,而不再是频繁短线操作。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良好的投资心态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在即将到来的长牛市,究竟应该遵循种种概念股带来的短线投资机会逻辑,还是坚守价值投资理念?探究巴菲特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成千上万的投资者都热衷于效仿巴菲特,但成功者寥寥,殊不知真正难模仿巴菲特的是坚持的那份心态,而不是简单的投资技巧。许多投资者能够透彻地研究并掌握巴菲特的选股策略,却无法做到拥有巴菲特那份投资心理和收益心态,做不到长期坚定的持有与等待,这就是普通人和投资大师的最大区别。

心理是左右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可是这一观点在效率市场等现代投资理论中却没有占得一席之地。依照效率市场理论,市场效率的产生纯粹是因为投资者在取得所有信息后得以迅速而理性地确定价格。然而事实上,在处理金钱方面,人们往往容易作出情绪化且不合逻辑的决策。因此,将人类的心理因素作为投资的重要变量来考虑就变得特别重要,因为越是在不明确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受到无形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就越大。我发现,许多诱使人们买卖股票的因素,除了从人类包括心理在内的社会行为角度加以解释外,没有其他解释。股市是由无数投资者的买卖意志和行为决定并形成合力的结果,所以我们尽可以推导出,整个股市的上升或下跌,其主要动力来自投资者的心理。

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即便投资者具备了股市投资所需的财务、会计等能力,如果在震荡市里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很难从投资中获利。格雷厄姆最有名的学生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格雷厄姆有三个重要主张:第一,把投资股票当做一桩生意来看待,这样将会使你拥有与其他投资者截然不同的投资观点和投资心态;第二,要有安全利润空间的概念,因为它将带给你竞争优势;第三,要以一个真正投资者的态度面对股票市场。如果你具备了格雷厄姆主张的投资心态,你已经99%领先于其他投资者了,这对你而言是一个绝对优势。”

格雷厄姆认为,投资者若想树立对股市的正确态度,就必须在心理和财务上都做好充分准备,因为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下震荡,投资者不仅在股价上涨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以沉稳的情绪来面对股价下跌,有时甚至是猛烈下跌的局面。若你有那样的心理素质,那么可以说你已具备了99%领先于其他投资者的优势。“真正的投资者从来不会为市场形势所迫而轻易卖出自己看好的股票,也不会关心短期的价格走势。”尤其在将要到来的中国长牛市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坚持持有你在低价位时买进的绩优股更加重要。

为了更通俗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格雷厄姆创造了一个寓言故事角色,并称其为“市场先生”。现在“市场先生”在美国投资界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教育投资者理解股票价格为何及如何偏离合理价格的经典案例。

现在,试想一下你与“市场先生”同是一家私营企业的合伙人,“市场先生”每天都告诉你他愿意买进你的股权或卖出他的股权。虽然你们共同拥有的公司具有持续稳定增长的特征,但“市场先生”给你的报价却总是不稳定的,因为“市场先生”的情绪经常是起伏不定的,有时他很快乐,有时又很沮丧。快乐的时候,他愿意以高价买进你的股权。而在沮丧的时候,他的报价通常非常低。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有个不错的个性,那就是他并不介意被别人指责为变化无常的人。若“市场先生”的报价被你忽视,明天他还会有新的报价。因此格雷厄姆告诫投资者,“市场先生”的有用之处是他的报价记事本,而不是他的智慧。“市场先生”变得愚蠢时,你可以不理会他,甚至占他的便宜,但如果你完全受他影响,肯定有一场浩劫在等着你。

中国股市同样有“市场先生”的身影,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的:“投资者如果因为市场的非理性下滑而决定卖出持有的股票,杀出市场,或开始对未来股市表现得过度焦虑,这恰恰是把自己的优势转换成了劣势。假如投资者所持的股票没有市场价格问题,他就会感觉舒服得多,因为这样可以免去由市场价格震荡带来的无谓的精神紧张。”

格雷厄姆在60多年前就开始撰写有关市场不理性和投资者应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出错的文章。然而,从那时直到现在,投资者的行为却没什么改变,他们在“市场先生”面前仍然不由自主地经常表现出不理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害怕与贪婪。这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而累及整个市场的表现。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特伦斯·奥迪恩发表了题为“投资者买卖为何如此频繁?”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总结了从证券公司抽样选取的10000个账户,并追踪其中的9748个有效账户的股票交易情形,结果发现:这些账户的股票年平均周转率高达78%,也就是说,他们的投资组合中80%的股票卖出后又再买回来。其次,以每4个月、每一年以及两年为时间来观察这些账户的投资组合变化,结果发现两个惊人的现象:第一,投资者买进的股票与当时的市场主流导向是一致的;第二,他们卖出的股票,其股价在事后的表现都跑赢了大盘。研究还表明,从过去一年的股票波动区间来看,在不考虑手续费的情况下,所有后来表现不错的股票,大多在涨幅只有3%的时候就被投资者非理性地卖掉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从事这种毫无效益可言的市场投资和买卖呢?因为无法回到过去,无法考察每一个投资者当时的心理状况,所以也就无法得出确切的理由。我们可能会有一万个理由,但不管这些理由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每当与金钱或投资有关时,人们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遗憾的是,我们能分辨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却很少有人对投资者选择走上这条投资不归路的原因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答案就在心理层面。因此,我给出的建议是:投资者除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会计、财务、数理统计和概率等知识之外,最有必要学习的就是投资心理学,特别是研究误判心理。投资者通常在思考分析时好走捷径,而且不经过任何周详的调查研究就轻易跳到结论部分,接着就贸然进入股市进行操作。正确的做法是,就一个完整的股票投资过程而言,投资者要尽量采用双轨分析法:第一,理性分析所有影响你投资决策的因素;第二,了解本能对你的投资决策的影响。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脑部在潜意识状态下会主动驱使人们去做一些事,这些事有时非常有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则是无用的。因此,投资者在作投资决策前,要学会用双轨分析法,首先考虑理性的预期和赢利概率,然后再小心评估心理因素的作用。良好的投资心态也包括向投资大师学习:

第一,试着以企业资产而不是股票价格的优劣作为投资判断的基础。巴菲特成功的奥秘有两点,一是长期持有,二是忽略市场,这是巴菲特成功致富的关键。据说巴菲特的家里没有股票价格报价器,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值得我们敬佩。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不看盘是一种煎熬,而股价的上下波动又让他们整天心神不宁。究其原因,他们关心的是股价,而不是资产的真正价值。

第二,不追逐市场的短期利益。巴菲特不会因为一个企业的股票在短期内暴涨就跟进,所以,即使他错过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热潮,但他也避免了网络泡沫破裂给无数投资者带来的巨额损失。在一个相对短的时期内,巴菲特也许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没有谁能像巴菲特那样长期获得比市场平均水平要高的利润。从巴菲特的赢利记录中可以发现,他的资产总是平稳增长,很少出现暴涨。从单个年度来看,很多投资者对此也许会不以为然,但没有谁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像巴菲特那样保持良好的收益率,这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为贪婪、浮躁或恐惧等人性弱点所左右,成了一个投机客或短线投资者,而不是像巴菲特那样的长期投资者。

第三,用创业投资的眼光去选择股票,而不是用投机的眼光选择股票。创业投资的眼光可以减少浮躁心理。浮躁心理具有短期性特征和侥幸成分,有“炒一把”的小算盘在背后作怪。而创业投资则倒逼你考虑长期投资的价值。人的一生是由一连串的机会成本组成的,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价值被低估的优秀公司的股票,然后一直持有,即使收益增长慢,从长期来看,也会变快,甚至变成最快的。

第四,奉行在萧条与繁荣中坚持持有的投资策略。7年前,当茅台每瓶30元的时候,假如涨到每瓶40元,一般人会认为它被高估了。今天涨到每平方米5万~8万元的深圳顶级高层豪宅,五六年前是每平方米7000~8000元的市场均价,如果当时叫价每平方米10000元,一般人也会认为它不值这个钱。但一个标的物到底值多少钱,只有未来才能证明。究竟什么样的投资是最好的投资?答案是:坚持就是最好的投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如果有能力,你只需要凭常识买入一个国家中最核心城市最核心地段的楼盘,或者挑选城市中靠海、靠江、靠湖、靠山、靠公园等景致的最贵的房子,不要担心经济危机或萧条,多考虑几代人的事,你就会获得“坚持就是福祉”的优厚回报。就股票投资而言,以长期投资方式坚持持有中国最优秀企业的股票,回报肯定惊人。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也许可以赶上风调雨顺的好时光,但如果让一笔财富穿越各个时代,有些事情就无法避免,唯一要做的就是迎头赶上。在萧条与繁荣的岁月中坚持价值投资,就会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巴菲特“持股长抱”的价值投资法则的精髓。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理性预期投资风险,入市须谨慎

不错,按照我的“长牛市”观点,中国股市正处在长期上升的通道中。但由于市场是无效率的,投资者即便在一派歌舞升平的长牛市里,也需要牢牢紧绷投资忧患意识的弦,除了遵循价值投资法则外,投资者也应坚持风险投资原则。

原则一:对投资的回报和风险要有理性预期。

可以相信,未来随着大牛市“涨”声不断,心态浮躁且梦想通过股市一两年内将自己的财富翻番的投资者大有人在。这种希望通过财富大增来迅速改变人生的想法颇有点理想化,并不现实。在此,我无意贬低中国股票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愿景,也无意打击股民的积极性,我甚至同意,随着股改的逐步完成和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投资者们将从经济高速增长的蛋糕中分享到的收益越来越多,中国股市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但是,目前中国股市尚处在起始阶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还都不能够对股票的预期回报值给出明确而又令人信服的答案,即便可以,突然而至的风险也可能使这种预期化为乌有。

预期风险可能是内生性的,也可能是外生性的。在我的《大财五年:抓住你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机会》里我分析出未来的中国长牛市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的:没有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没有全球性经济或金融危机,中国股市的上升建立在证券制度建设有序推进的基础之上,投资者也是理性的。但未来中国股市是否能满足这些假设呢?从短期看,能满足,但从中长期来看,是否也能满足呢?答案是:不一定,既有可能满足,也有可能无法实现。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谁会精准预测到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在2008年酿成了世界金融海啸呢?中国内生性的经济或股市危机,就更不言而喻了。

至此,我想说的是,那些梦想通过大牛市每隔一两年将自己财富翻番的投资者,绝对有对自己的投资收益和风险预期来一次朝着理性和客观的方向修正的必要。只有有理性预期的投资者,才能以平常心坚持长期投资,从而成为大牛市的真正受益者。

原则二:明确投资目标、期限,客观评价风险承受能力。

除了对股市的回报和风险要有理性预期外,投资者还需要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未来的资金需求期限以及投资回报率、可承受风险的程度来确定用于股票投资的资金比例和方法。

然而,每一次股市的暴涨,总会让一些本来对股市不感兴趣或者根本不适合投资股市的人动心,而其中有不少人下岗了,他们用当年雇主买断自己工龄的补偿金来投资股市。我需要提醒大家,今后,市场无论有多狂热,你们的身边又有多少人在股市里扑腾而赚得盆满钵满,也不管有多少投资机构是出于“做多中国”的公心,还是为了一己之私心,不断劝诱你们投资,你们都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的。所以,准备投身股市,或者正在加大投资力度的投资者,一定要在这个“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混沌世界里,认真仔细地考虑自己的投资目标、期限,客观评估自己的投资风险承受度,以免成为熊市到来时被套牢的人。

原则三: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坚持多样化投资。

理论上,多样化投资要求投资者将资金按市值比例分散在所有股票上,但这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投资者来说是不现实的。对此,特许金融分析师徐春建议个人投资者将股票投资资金分成大小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被称为“核心组合”,主要投资于那些在经济中作用举足轻重的大市值股票以抗拒下跌风险;较小的一部分被称为“外围组合”,主要被用来投资那些可能带来意外惊喜或者超额利润的创业公司或中小型公司的股票以满足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投资方式上,核心组合主要以指数或增强型指数类的被动投资策略为主,而外围组合则主要采用主动投资策略。

我强烈建议,各位投资者一定要坚持风险投资原则:

(1)永远将投资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赢利是其次的。没有了安全,还谈什么赢利?

(2)稳健投资,就要永远布局优质蓝筹股。

(3)将自己在股市中已赢利的部分及时落袋为安,用本金来投资;

(4)永远都不要满仓,至少留下1/3资金在股市大调整时逢低补仓。

(5)毋庸讳言,买基金肯定比投资股市更稳健、更安全,因此为了稳健起见,建议股民拿出一部分资金来买基金以集资为你投资最好的股票,和坚持持有你低价买进的股一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一个长期持有的基民。

此外,投资者要对中国经济的内外生性随时保持警惕,因为中国和世界的宏观经济形势将对未来中国股市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甚至带来冲击。那么,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忧患是什么呢?“十一五”规划对此作出了明确说明: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中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期,势必产生新的社会摩擦和震荡,而中国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突出反映在:一是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二是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三是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对社会转型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四是城乡贫困群体有所扩大,贫困问题有所反弹。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如果公共服务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非政府组织不发达,社会舆情沟通渠道不畅通,社会领域各种常规性的协调机制不健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势必干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主要有:一是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并存的格局将继续存在,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期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二是中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三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后,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例如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四是参与全球化将给中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中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五是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对中国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最后也是笔者最为担心的是,未来10年,因为中国迅速崛起的成本急剧加大,在国际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与舆论上的压力。由于中国崛起,许多新的国家安全问题出现。从长远的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建立起跑赢大盘的投资策略

现代投资学理论认为,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率的,风险来自价格的波动,唯一可以规避风险的方法就是广泛分散投资标的。现代投资学理论的奠基人马科维茨认为,投资组合的风险不在于每一只股票的标准差,而在于该组合中每只股票的标志变异数。如果投资组合中所有股票的走势一致,当经济不景气时,所有股票一起大跌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将风险虽高但走向相反的股票放在同一投资组合中,该组合风险就会大幅下降。因此,投资者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运用分散风险的方法,建立起高效益、低标志变异数的投资组合。

巴菲特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中描述他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理由,他说:“我在1974年以8千万美元的代价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公司,如果你现在随便请100位研究员评估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价值,他们一定表示它大约值4亿美元。但我却以8千万美元的成本买下当时市值仅约4000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公司,按照倍他系数和其他的现代投资学理论,有人认为这样做投资风险太大并且可能使该公司股票价格波动加剧。类似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我实在难以接受。”

收购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举动显示了巴菲特采取了和当时大部分投资专家相当不同的投资策略,同时他也非常了解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主要强调的三大基本主张:风险概念、分散风险的必要性和效率市场的存在。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通常将风险定义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但巴菲特认为,股票价格下跌是赚钱更多的好机会,因此股票价格越是下跌,就越降低了巴菲特认为的投资风险。他认为,如果从投资者就是企业老板的角度看,取得股权的成本当然是越低越好,相对的风险也比较低,因此,他认为学术界对于风险的定义不但失真,而且会导致人们的观念混乱。

巴菲特本人对风险的定义是,投资行为导致轻微损失或重大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在于所投资的标的公司的内部价值是实质性增长还是衰退,它与公司股票价格涨跌无关。他认为,真正的风险在于“因投资行为而产生的税后净利是否超过原始投资金额加上按投资时利率水平计算的利息之和”。投资之所以可能导致轻微或重大损失,主要原因是误判了影响该投资是否获利的四个重要因素,另外可能的原因是受到掌握的和预测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税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等。

影响投资是否获利的四个重要因素是:(1)投资的标的公司未来前景及能见度;(2)投资标的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能见度,包括是否了解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和公司灵活运用现金流的能力;(3)投资标的公司经营者信用的可靠度,包括是否会让公司股东共享公司利益,而不是只利己;(4)投资标的公司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认为,风险的大小也和投资者预计持股时间息息相关。如果你打算今天抢进股票明天就抛出,你就是在从事高风险交易。预测股票价格的短期涨跌,就像扔硬币看落下时哪一面朝上的赌注一样,你起码有一半会输的机会。但是如果你把持股时间拉长到数年之久,只要当初的投资合乎逻辑,投资风险就会大幅降低。巴菲特说:“如果要我衡量今天早上买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然后明天一大早就卖掉的风险有多高,我会认为这是一笔风险很高的投资。但是如果今早买进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了,然后持有10年之久,这样的投资可以算是无风险投资。”

巴菲特分散风险的投资策略是从他的风险概念延伸出来的,但是他对分散风险的看法也和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大不一样。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认为,分散风险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组合内的个股波动性彼此抵消。但是如果你和巴菲特一样,都不在意股票价格短期涨跌,那么你必须从相当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投资组合对于分散风险的意义。巴菲特说:“我的投资组合策略和先前所提到的传统投资者的策略是不同的。有些人也许认为我的投资风险要比传统投资组合风险高得多,但我相信,集中投资少数股票的投资组合实际上反而会降低风险。由于持股种类较少,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被投资公司的内部价值,相对减少投资者担心投资会亏损的次数,也同时降低了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经营本质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简单地说,你越透彻了解标的公司的所有状况,你所承担的投资风险就越小。

巴菲特认为,其实分散风险对多数投资者而言是一种简单的避险手段,他们不希望因为任何利空消息造成股票价格的表现落后于大盘,所以干脆广泛投资,以期与大盘齐涨共跌。许多不懂得如何真正衡量被投资公司价值的投资者很自然就采用了这种投资方式。其实现代投资学理论主要是为那些不懂得真正投资的人提供一些保护自己避免资产缩水的方法,但是这种保护却要付出代价。巴菲特认为,现代投资学不过是教投资者如何运用数学的平均观念,但那是连小学五年级学生都知道的方法,这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现代投资理论学派的效率市场理论能成立,那么几乎没有人的投资回报率能够超越市场。就算有,也只是一种偶然,这种偶然性是无法经常打败市场的。然而,巴菲特在过去30多年卓越的投资成绩却证明的确有人能长期打败市场。许多采取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投资者,其成绩也表明能最终打败市场。

效率市场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投资者不见得都是理性的。根据效率市场理论,投资者运用所有信息作为参考,从而使股票价格维持在合理水平上。但是许多行为心理学研究报告指出,投资者不见得都有理性的预期。

(2)投资者就算获得所有信息,也不见得能够选择其中合适的信息作为参考,他们常常用某些捷径来决定股票价格,而不是通过基本面分析公司的内部价值。

(3)投资者习惯用短期的股票价格作为投资参考,这就是他们的长期成绩无法战胜市场的原因。巴菲特对效率市场理论批评最激烈的一点就是,投资者根本无法通过股市的震荡分析所有股票的信息,更无法发现较有价格上涨空间的股票。“投资者只不过察了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后,就认为股票价格表现永远都是理性的,事实上这两者常常南辕北辙。”

今天处在大牛市前夕的中国投资者,也正处在投资理财的十字路口,向左走可以通往现代投资学理论的大本营,而向右走则通往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这一理论和其他现代投资学理论不同的地方主要可以归纳为下列四点:

(1)投资者是不理性的,他们常常深受股票可能下跌的恐惧和期望股票价格上扬的贪婪所影响。

(2)市场不是有效率的,愿意学习研究的投资者完全有可能打败市场。

(3)风险并非源自价格波动,而是由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决定的。

(4)最好的投资策略是把资金重押在少数获利前景最好的投资组合上,这种策略和那些把资金像撒胡椒面似地平均分散在多数股票上的投资组合截然不同。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做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

老师,我经常看您的文章,感觉到价值投资是对的。我2009年4月份进入股市,市场大调整,我的资金严重缩水,让我产生了退出股市的想法。目前还持有招商银行3000股,国电电力5000股,复星医药4000股,资金都被套牢了,请老师帮我分析一下,后市是坚持价值投资还是换仓呢?

2007年5月前我在印度尼西亚工作,突然遭遇金融危机,为了转移注意力,我开始炒股。我对股票可以说一窍不通,不过我买过基金,于是像买基金一样全仓买了股票,想法就是像放基金一样放着。

2007年5月30日前,我回到北京,买了您的《长捂不放:牛市震荡中的炒股策略》,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证券书。5月30日以后,我的资金一下子缩水不少,那时候我觉得无所谓,反正还不懂操作,让它坐电梯去吧。可是资金越缩越少,觉得不能不管了,于是割肉出来了。

两个月的股市经历让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太有意思了,拿点资金玩玩,既成为生活的调剂,做好了还能挣钱,何乐而不为?

接着我又买了代码为600018的股票和其他几只,看基本面都不错,可是6月以后又缩水了……看着大盘上的红线、绿线因为谁谁的一句话,发疯一样降落、升起,我觉得这是不守信用的游戏。原来以为只要认真地投资经营好的公司的股票,就可以得到回报,现在感到困惑了:在中国股市还找得到信任吗?找不到信任,怎么可以长捂不放?

由于隐私的原因,恕我把他们的名字隐去,引用他们的留言只是为了我下面分析的方便,可以有案例作为参照,也请两位留言者允许。

以上是两个喜欢我博客文章的网友给我的留言,他们的留言暴露了许多所谓的价值投资小股民的共性。但我想要说的是,他们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并没有遵循价值投资法则。我在给第二位留言者的回复中写道:

你想实现价值投资,但你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你投资的非严肃性,比如投资好玩或买入股票的随意性。你常常在股指很高的时候买入了标的公司的股票,而这正是价值投资法则忌讳的事。

在对第一位留言者的回复中我是这样写的:

我以为你不必为被套牢而烦恼。股市一点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你没有真正掌握价值投资法则上。根据价值投资法则:第一,你肯定买高了;第二,被套是暂时的。我的资金是在中国股市最低迷的时候投进去的,几年都没有任何交易,期间已有分红、送股、配股,计算复利都很高;第三,如果你在股市最低迷的时候抛掉股票,就形成了难以弥补的亏损;第四,你的所有股票都很棒,都是未来的大牛股,尤其不要小看复星医药,它好像还没有过像样的行情。结论是:坚持长捂,直到长牛市走完为止。

我知道很多人都自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他们又无法遵循价值投资法则,更可笑的是,他们甚至从来没有看过一本像样的关于价值投资的书,也不了解价值投资法则,难怪在他们亏损的时候,动辄就把价值投资法则数落一遍,把自己亏损原因全推到价值投资法则上。那么,什么是价值投资法则,其精髓又是什么?

价值投资法则其实一点儿也不神秘。投资者不需要通过电脑指令或计量经济模型就能运用自如,也不需要具备工商企业管理学历就能掌握其精髓,这里需要的只是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买进两三只长期获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绩优股,然后耐心地持有5年、10年甚至20年,再去关注它们。20年后,你看到的将是涨幅惊人的获利股。

以下是我整理出来的价值投资的七大原则,以飨想要成为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的读者。你是否是价值投资者,衡量的标准就是这些原则。

<h3>原则一:逢低买入</h3>

逢低买入就如同消费者低价买进商品。在消费观念上,一切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只要价格下降,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商品变得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了。在超市里,只要宣传今天某种(些)商品降价促销,作为顾客的你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去买一些。如果你喜欢吃的方便面降价,或孩子喜欢吃的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有特价品供应,你很可能会临时改变煮米饭的想法,而在超市里买几箱方便面回来以备不时之需,或带着孩子一起去快餐店饱餐一顿。人们喜欢这么做,就是因为有一种渴望价值在起作用。消费者还有一个消费原则是,一旦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自我设定的公平价值,就会购买。比如,人们可能排斥24袋包装、标价为30元的整箱蒙牛牛奶,然而一旦价格大幅降至20元,他们很快会在心中衡量出这一价格已进入自己所认定的价值区间,因而会踊跃购买。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市场抢购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了。

但现实的股市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处有悖消费的基本原则的地方了。在那里,追涨杀跌现象盛行,投资者都相信,股票价格上涨时要跟进,价格下跌时要抛出。媒体和市场分析师则更是给投资者“害怕跟不上”的心态推波助澜,他们要让投资者相信,如果现在不买进股票,价格只会越涨越高,以至于错失了该波段上涨的良机。

价值投资法则是股市中的唯一异类,它倡导的是逢低买进股票。这一投资法则和我们上述讲的消费原则其实并无二致。不论是购买超市里的商品,还是投资资本市场的黄金、外汇、债券和股票,都应该尽可能地低价买进,使每一块钱的投资价值最大化。当然,合理评估消费品的价值是一件困难的事,市场上没有几个顾客能计算出一瓶潘婷洗发水或一辆Polo汽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些商品除了有形的价值外,还有无形的价值。然而,评估一只股票的价值就相对容易多了,因为它的价值是可以准确计算出来的。只要使用的计算工具得当,信息透明,投资者就可以计算出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这就使得投资者在逢低买入时要比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判断的准确性更高。而且股价随时都在变化,投资者有更多低价买入的机会。如果某公司股票的每股价值只有10元,而现在的股价却在15元的高价位上,那就根本不值得投资者理会。除非股价跌至每股5~7元,甚至更低,投资者再开始波段买入。价值投资者深信,股价被市场低估的情形只是暂时的,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市场早晚也会发现这种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从而把股价提高到一个合理的价位。逢低买入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增加潜在利润。未来获利与否,取决于买进股票而不是卖出股票的时机,卖出只是完成整个买卖的过程,并证实你先前的研究以及随后买进股票的决定正确与否。

<h3>原则二:塑造价值概念</h3>

投资者要面对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评估购进资产的时机和价格是否最为恰当。由于大多数股票投资者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估资产的方法,他们也很少会在购买股票之前去评估公司的价值。他们买卖股票的决策完全依赖于K线图和技术指标,有的则是看报纸介绍或听电视财经频道里某位分析师的推荐。还有一些人买股票是由于看到公司股票分红、股利提高或股价在过去一两周内创出新高而冲动购进。更离奇的是,还有不少投资者是有一天走在路上无意间听到两个人在说某只股票要大涨而买进的。令人颇为不解的是,很多投资者花在购物和整理房间上的时间都要比购买股票的决策时间长,殊不知后者的重要性远比前者大得多,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投资者做功课的时间却如此之短。

投资若要成功,就必须先做好功课。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世纪以来所有投资大师没有一个是靠技术图表和凭空臆测来累积财富的。可以说,他们今天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们在投资前的分析研究工作。在持有一家公司股票之前,他们必然会去了解有关这家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包括其经营的环境、公司潜力,再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出是否要买进股票的可行性计划。不这样做就盲目投资,其结果无异于掷骰子。一旦把投机引入整个投资交易过程,尽管买进的股票偶尔也能大赚一笔,但这种获利只能算是运气,而不能称为价值投资的结果。

评估一家公司时,我们的要求可以很严格,也可以很宽松。据说,巴菲特能在20分钟内就判断出他研究的公司是否值得投资。他使用的投资方法相当严格,平均每100家公司中有99家会在短时间内就被汰出局。但一旦瞄准了几个潜在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可能会花上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详细调研,以佐证自己先前的直觉。

现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则已逐渐为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投资者所采用。他们会全面评估一家公司,并在买入前就评估好股票价值。这些伟大的投资者不会盲目投资,也不用心理臆测来贸然处理投资问题。买入前先评估公司,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能使交易保持连贯性、一致性。很少有投资者会在买入股票前就设下严格的门槛,因而他们的交易常常会遭受损失。如果不考虑股票的内在价值而贸然买进,投资者很可能遭遇许多风险,其中之一就是以过高的价格买进股票。

有助于保护自己的投资策略。对投资者而言,清楚买进股票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无法向自己证明有正当买入理由的人,一定是不理性的进场者。他们习惯于提前抛出所持股票,或忽略公司的潜在问题而长期抱着一只股票不放。更糟糕的是,他们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至于在交易时总是重蹈覆辙。

能让投资者事先确定投资回报率的标准。如果事先不能确定预期的获利标准,就不要买进股票。不要因为股票未来几年可能会上涨一点点就买进,而要为未来两年可能上涨50%,5年上涨100%,或15年能涨1000%,再果断作出投资决定。一旦目标设定,就要尽可能坚持到底。如果你确信某只股票的价格被高估了50%,你就不应该期望未来几年能有跑赢大盘的获利,你可能还会出现亏损。

价值投资法则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万无一失的,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可以防止买进价值被高估但潜在投资回报率不高的股票。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牛市的时候,人们在评估证券价值时并不会太严苛……不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投资股票严格一点总是有益的。”

<h3>原则三:利用“安全边际”避免损失</h3>

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无法避免股市处于低谷时带来的亏损,但是价值投资却可以让投资者将亏损降到最低点。只要能使亏损最小化,投资者就能获得跑赢大盘的回报率。事实上,各种研究都证明,在相对于市场水平较低的价位买进股票,假以时日都能有较高的回报率。

但是多低的价位才算便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果你对自己的评估方法有绝对的信心,只要股价低于你所认定的公平价值时就可买进。但为了安全起见,可以给自己设一个缓冲价格,其区间越大越好。格雷厄姆1949年撰文称这种缓冲价格为投资者的“安全边际”。如果公司每股价值15元,投资者绝不应该在价格跌到14元时就迫不及待地买进股票,这种策略唯有在你的评估完全准确时才管用。投资者应该给自己预留足够宽的安全边际,以此来弥补分析研究上可能存在的不足。获利最大化的关键就在于,善加利用股价大幅跌破公平价值后的机会并买进。格雷厄姆指出,在购进的事实发生后,投资者很容易为自己买进价格超出公平价值的股票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但是这些理由通常是很主观的,反映了投资者绝不认错的心态。格雷厄姆说:“或许大多数投资者在试手气时都相信自己会获利,因此他们声称自己在获利上预留了安全边际。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买进股票的时机是非常合理的,或者认为自己的技术总是高于他人的,甚至他所聘用的投资顾问和使用的系统也十分可靠。但是诸如此类的说法却无法令人信服,因为他们依赖的是自身的主观判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证据支持,也缺乏实在的理论根据。如果有人以自己认定的涨跌走势拿钱下注,我就相当怀疑他是否有任何可称得上安全边际的保障。说句实在话,投资者相信安全边际,大多是源于简单、明确及所谓的来自统计资料的算术推论,其实这是十分危险的。”

<h3>原则四:把投资当成做生意</h3>

格雷厄姆曾说,将投资当成做生意,才是最有智慧的。做生意,就要严格遵循健全的市场法则和商业法则,只有这样,投资才是没有激情的。我在担任投资经理人时,采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直建议投资者和客户应把投资当成角色互动的游戏。他们应扮演成企业主的角色,确切地知道公司是否真如报价一样值钱。我认为,过分关注股价上下波动反而会忽略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关注。套用格雷厄姆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华尔街从来没问过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然而,这才是买股票时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如果某商人被要求以1万美元买下某家公司5%的股权,那么他心中应该盘算如果买下整家公司,就需要付出20倍的价钱,也就是20万美元。那么,20万美元,相对于1万美元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你就势必考虑以此价格买进这家公司是否值得。”用此放大效应来评估一家公司,无疑有助于了解这家公司,价值评估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当然,价值评估自然不会以公司股价的单日随机波动作为依据。

<h3>原则五:坚持到底</h3>

100多年来,警告投资者别做短线投资的书很多,这类书中也不乏给投资者买进股票后长期持有的策略建议,教导投资者不要理会每季营收、每日头条新闻,应着眼于大局。20世纪初,在美国,也有许多人告诫投资者不要抢进被高估的银行股票,但无人理会。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投资者把所有的忠告一概抛到脑后,把股价系于公司未来的利好消息上。我曾在股市见过太多的投资者把理智扔在一边,疯狂地买进股票,仅仅是因为此家公司刚刚宣布了要重组的消息,或者是不确切的消息,而不管这种重组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为了拉高出货。我们也见过年迈的投资者从退休金中拿出5万元、10万元甚至更多的钱买进一些连公司名称都念不出来的股票,更不要说对公司内在价值的了解了。更多的散户则只是根据每天成交量的形态来进行股票买卖。有的人还随身带着股票机,生怕自己错失了“良机”。

基金公司或证券公司喜欢推出各种各样的股票组合,新方法、新系统、新预测软件层出不穷,迫使投资者不由自主参与其中。但是这些被耍弄的投资者不知道,股市中唯一被证明有效的就是公司的真实表现。任何新闻事件只会使股价短期内起伏不定,但改变不了股价的长期走势,因为公司的价值增长与否才最终决定股价的走势。研究也一再表明,只要计算出公司真正的价值,并在该价格以下果断买进,投资者才能战胜大盘。

价值投资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在低于公司真实价值的价位买进股票,不论利率高低、经济盛衰、货币地位强弱,不为一时的经济震荡所动摇,坚持自己的信念,必有丰厚的回报。就如同罗杰·巴布森曾经说过的:“许多投资方法都在运用一段时间后相继失效,但只有价值投资法则是唯一值得一再提倡的,因此被看成是最为稳妥可靠的方法。”

<h3>原则六:反向操作</h3>

就在华尔街的投资经理人每天梦想着赚进大笔财富的时候,秉持价值投资法则的投资大师们,如巴菲特、史柯劳斯、嘉伯礼、普赖斯、内夫、坦普尔顿等,却在善加利用价值被低估的资产,他们从别人愚蠢地抛售股票中发现获利的价值,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大笔买进股票。20世纪50年代,巴菲特操作无人问津的股票,且以三四倍本益比的股价大进大出;传奇基金经理人内夫在市场无情地抛售克莱斯勒和花旗银行股票时却大量买进;彼得·林奇则买进所有同行不屑一顾的消费性产品公司的股票,从此使麦哲伦基金成为神话。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不管别人怎么看,都必须坚持自己既定的投资原则,坚守对一家经过自己认真研究的投资标的公司的立场和看法。詹姆斯·戈德史密斯曾说过:“如果你看到花车才想到要去加入游行队伍,那未免太晚了。”如果投资者在1996年的美国最新一波的自酿制啤酒投资狂潮达到巅峰时才想到加入投资者的行列,那么往后3年间他们一定会惨遭巨额亏损。如果投资者听从了分析师在1995年提出的忽略主要零售业股票的建议,那么,将错失1996~1997年该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行情。同样,1995年,数以百万计的投资者在市场上横扫网络股和半导体股,结果却眼睁睁地看着被炒高的该类股票的股价又被打回原形,他们经历的只是一场纸上富贵的美梦。然而反向操作的投资者并不是机械式地逆势而为,为反对而反对比暗流还要危险。股票市场对公司股价走高或走低判断的概率几乎是一样的,因此,投资者唯一能与市场反向操作的状况应为:(1)股票市场对事件的心理反应似乎已到了极度疯狂的程度;(2)对公司财务资料的分析,大家都错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时,千万不要反向操作。

<h3>原则七:忽略市场</h3>

股市中的芸芸众生若不为媒体信息所左右实在难能可贵。而这正是成功投资者的重要特征。这样说并不是说他们不需要关注媒体信息,而是说他们关心的焦点应聚合在公司长期发展潜力上,而不是下个月或下一季度会发生什么事上。给投资者最好的建议是:不要轻易听信经纪人、经济学家、分析师、市场策略师和新闻媒体的话,因为这些所谓的“专家”只会误导你的判断力。而你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当发现市场中有低于实际价值的股票时,要大胆买进,绝不因当前的市场局势而犹豫动摇。投资者应学会分辨信息真伪,而不是将精力徒劳无益地耗费在利率、通货膨胀、市场脉动、最新失业率报告或是什么指数平均线上,这些事件与一家公司是否具备引人注目的高价值毫无关系。决定价值最有力的因素就在于,重视人人都可得到的公司财务报表,以及公司在市场上的长期表现,这些较之经济学家、分析师等能告诉你的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同样,市场行情与公司真正的价值也毫不相干,唯一决定价值的只有公司的获利表现,而不是市场期望给这个表现定价的方法。不论大盘指数上涨或下跌可能带来什么样的震荡,都不应该成为投资者作出买卖决定的依据。股市上有太多的投资者因为总是在寻觅进场时机而迷失了自己。他们也因为所谓的市场专家“不要买进”的建议而错失了买进好公司股票的最佳时机。更糟的是,有些投资者依照每天市场股价的跌幅来决定买卖与否,并设了所谓的止损点,但你又怎么能够知道这只股票跌到何时才为“跌无可跌”,此时的止损点又有什么意义?总之,只要公司的价值仍然比投资者所买进时的价格高,就应该坚决忽略市场中其他投资者的反应。

第七章 下一波投资荣景,你准备好了吗? 大师的投资智慧:快乐快投资

在未来的大牛市里,大部分投资者衡量自己投资成功与否,往往只看具体投入的收益率,却从来没有把心理这个无形的项目也作为成本计入。即你在计算投资股票盈亏的结果中,除了将各项和钱有关的成本计入外,是否还要将心理这个成本也一起算上呢?

“快乐”作为心理成本的一个重要指标,恐怕在现今中国股市很少被人当做一回事。大部分股民把投资股票当做自己生活的全部,当做生活的依靠,从此,除了全身心投入股市征战外,他们几乎和其他充满乐趣的事情绝缘。每天他们睡觉醒来一睁开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股票,9点钟出门去证券交易所营业厅的路上盘算的是股票,然后要花一整天时间坐在股票机前,时刻紧盯着上下波动的股价。于是,上证综指的分时走势图成了投资股民的“心电图”:大盘跳水,心惊肉跳;大盘涨升,又像吃了兴奋剂似的。晚上他们回家来,想到的还是股票这一档子事。股价的上下波动也增加了投资者的心理成本。股市是很会捉弄人的,搅得人心烦意乱,你心态一浮躁,立即就会犯错误,弄得坏了心情又赔了钱。

但在我周围,也有不少朋友的投资心理成本是很低的,他们找到便宜的好股票买进来,然后便忘记它们。他们放心地工作、休息和生活。他们留出大把时间去旅游,去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投资是一项智慧的行为,不是一种心理负担。当然在我周围也有不少朋友,他们为投资股票所累,就算出差,打电话回来的第一件事要问的也是行情如何。

那样辛苦赚钱,已背离了人生的真谛,也和投资初衷相去甚远。投资本来是为了快乐,而现在投资了,却一点儿快乐也没有了。不但没有快乐,连生命健康也搭进去了。据说,每一次股市大震荡中都有人因情绪波动过大而搭上了性命。健康投资恰恰是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赚了很多钱,人没了,钱还有何用?总之,有些投资者为股票活着,活得太累,投资使他们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失去了曾给他们带来无限成就感的工作和事业,也不得休息,当然也没有了幸福。一句话,投资得太没情趣,为了股票这东西,他们成了彻头彻尾的股票奴隶。

“幸福学”理论近年来在西方非常流行,这个理论提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投资是为了获得回报,通俗地讲是为了赚钱;赚了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快乐,这指的就是低心理成本,反之就是高心理成本。要做到投资过程中的低心理成本,投资者就要学会快乐而富有地进行投资。快乐而富有地进行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你就能真正体验并享受到这种快乐投资的人生乐趣。投资者要做到快乐而富有,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强修炼。

投资应举重若轻。投资首先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投资有苦有乐,既要面对熊市期间股价低迷和调整的痛苦,又能在牛市的上涨行情中享受欢愉。关键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坚持长期投资。想在投资过程中享受快乐,就要改变短线冲杀的投资风格,较长时间内持有一家或少数几家有潜力的公司的股票。其实站得离市场远一点,反而能看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离市场太近,整天讲今天涨多少点,明天跌多少点,反而会迷失大方向。我的投资实践表明,正确的长线投资回报比短线操作要高,真正的高赢利是孕育在时间的胚胎中的。

在低风险中等待机会。我是1999年开始进入A股证券市场的,投资时间有10多年了,这些年下来,投资体会还真不少。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一直在总结经验。和我一起投资的朋友,有些人有上千万资产,现在还在继续投资,也有许多因投资失败而永远退出证券市场的。为什么会这样?我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已培养出一种自己的投资风格,那就是不要冒险。市场总会存在机会,总会有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给投资者选择的余地,关键看自己能否在市场起伏中耐心地等待和寻找机会。很多人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刚赚了点钱就立刻开始寻找其他可买的股票。结果可想而知,又把先前赚的钱全赔回去了,甚至还输了老本。自信心会导致骄傲,最终导致狂妄自大。要做到当市场浮躁时,自己能够很清醒地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而在大家都悲观时,能果断出击。

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有把握的时候一定要重仓出击。人生如棋局,关键的几步必须走好。投资生涯中关键的投资机会也就那么几次,哪怕能够抓住其中的一次,也不枉此生了。我多年来的实战经验是:有把握的时候一定要重仓出击。其实市场时时刻刻都有机会,关键是当符合自己投资风格和价值判断的机会来临时,要敢于重仓出击。与其每天追涨杀跌,频繁地短线操作还不如事先研究好,看准投资标的公司,在低价时介入,从而做到财富大幅增加的同时还不用太操心,这就是投资的乐趣。当然,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投资风格,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不要把自己人生的帆撑得太满,撑太满是要破的。意思是说,把目标定得太高,什么时候你都会觉得不知足。当你把目标降低时,你会快乐得多。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赔钱,结果竟然赚得几倍,你能不开心吗?钱是赚不完的。中国也有一句话叫“知足常乐”,赚取财富同样如此。

2007年5月11日,我在自己的搜狐博客上写下了“快乐幸福地投资股市,让心灵去旅游”的系列博文。第二天,我从我的居住地澳大利亚悉尼返回祖国,按计划开始了两个月时间的背囊旅游。在云南背囊自助游的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彻底体验了一次心灵放飞的快乐。往返行程六七千公里,足迹几乎踏遍最主要、最美丽、最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

这些年来,我一直力图做一个巴菲特学派的价值投资者,找到价值低估的好股票买进,然后放心地去周游世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每年都有两个月的时间在外旅游度假,原因很简单,投资是一项智慧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仅就这一点,我相信大多数投资者都无法做到,即便人在旅途,如果听说股市大跌了,恐怕一夜都无法安然入睡,心里老想着明天是否还会大跌。如果行情太糟,甚至可能会提前结束行程赶去应对。可投资的事哪里是他们说操心就能操心得了的。那样赚钱实在太辛苦了!这绝不是理智的投资者的投资方式,他们需要的是快乐投资的境界。我比较欣慰的是,自己已经充分体验并享受到快乐投资的人生乐趣。

炒股不是每天都要看盘的,投资也不是每天都要决策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困难的过去,等待成功的实现,等待机会的来临。作价值投资,你就会有很多时间,生活事业都会很从容。价值投资的操作很简单,即买了股票就忘记它们,当然,前提是投资者能够选中好股票。价值投资最忌讳的就是短线操作。在大牛市中最大的伤痛莫过于中途下车。喜欢做短线的投资者往往只看到一些蝇头小利就中途下车,再想追赶大盘就十分困难了,不但可能成为别人的轿夫,还抬高了自己的持股成本。最坏的情况则是看着大牛股一溜烟地飞奔,而自己再也无法登上那趟快车,只有无尽的懊悔。

最后,我的结论是:在大牛市里,最大的赢家是做长线的,最大的输家是做短线的。你买一只股票,买对了之后,只要坚持持有就可以了,你会有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