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实录 - xp1024.com
《淮海战役实录》


正文 序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80周年,在更加需要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今天,我们不能不追溯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对中国历史命运和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战略性战役。

这几大战役,不仅在当时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而且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对今天的人们无疑仍是不可多得的有益教材,仍具有重大的激励和教育意义。

淮海战役的扼要情况是:1948年底,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共约80余万人,采取所谓“一点两线”部署和“固守一点、四面驰援”的战法,企图守住中原,防御江北,屏障南京和上海。该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华东、中原野战军密切协同,共同发起淮海战役,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敌委员会,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前线的作战行动。当时,人民解放军和地方部队共60余万人。战役分为3个阶段。11月6-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从四面完成对徐州之敌的战略包围,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了黄伯韬之第七兵团。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两个军共2.3万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11月23日-12月15日,为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安徽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增援徐州的黄维之第十二兵团。12月15日-1949年1月10日为战役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将撤出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包围于河南永城陈官庄地区,为配合平津战役,遵照中央部署,对敌围而不打。当平津前线的人民军队完成对傅作义部的分割包围后,华东野战军于1月6日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10日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10个军。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包括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五军和第十八军。至此,长江以北的华北、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这一战略性决战,距今已近60年,人们对其上述概况基本上是了解的,而对那些重要的细节和鲜为人知的实录,或许并不完全清楚,诸如:中共中央为什么要在淮海举行又一个大决战,蒋介石为何不把中原主力撤回江南,毛泽东为什么电令首歼黄伯韬,朱德凭什么预感蒋介石这盘棋又输了,为什么在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最后阶段毛泽东突然叫停,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国民党军为何一败涂地……

这些细节和实录对于人们较详细地了解这次战役的来龙去脉,熟识我军统帅高超的智慧、谋略及指挥艺术,感知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等,也许更有意义。故本书以为名,选择一些人们也许不太熟悉的视点,作全方位细致地描述。

本书侧重交代在这次战役中国共两党的斗争策略、战役决策、遣将用兵,特别是国民党军如何失败、人民解放军如何战胜的某些细节,并非只是描写某些不能公开的内部秘密。

记叙历史必须尊重历史,不能有半点虚假和随意。本书虽然采取的是纪实文学的笔法,但依据的都是有权威的史料,情节和事实都是有根有据的。为此,我们参考了大量相关军史、战史资料和论著。在此,我们谨向这些史料(附后)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正文 第一章 大势

在进行辽沈战役的同时,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就开始了酝酿淮海战役。

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7万人增至300余万人;国民党军则由430万人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优势。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南部战线,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转入战略进攻以后,经过同国民党军1年的激烈较量,至1948年7月,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深刻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有了很大发展。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计15万人;中原军区辖豫西、陕南、豫皖苏、皖西、桐柏、江汉、鄂豫7个军区20余万人;由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计36万人;华东军区辖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5个军区30余万人。

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今滕州)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今临沭)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

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秋粮获得丰收,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得以增强。

在国民党军方面由刘峙任总司令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辖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第七兵团(司令官黄伯韬)、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和第一(扬州)、第三(徐州)、第四(商丘)、第九(海州)、第十一(青岛)、第十二(新乡)“绥靖”区,共60万人。主力集结于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今兰州—连云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为避免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全军覆没的覆辙,确定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第十二兵团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这样,国民党军在徐州、蚌埠地区的兵力达5个兵团、3个“绥靖”区,连同直属部队、特种部队共29个军约70万人。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乘胜进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

<h3>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军的作战计划</h3>

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副司令杜聿明被俘后,曾记述了当时他们拟向中原进攻的作战计划:

1948年春,我向蒋介石提供反人民作战计划的要旨是: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共军攻击某一据点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如果我军已整补完成而对方尚未发动攻势时,即争取主动,发动攻势,寻求共军之一部而歼灭之,以挽回我军连年惨败之颓势。

1948年下半年,蒋介石决定采用这一作战方针。以徐州方面来说,决定仅守郑州、徐州、济南三大战略要点,加强工事,独立固守,徐州附近的其他城市均可以随时放弃,以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力量与解放军决战。又将原郑州指挥所取消,改为“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指挥各机动兵团与解放军作战。

至1948年9月底,国民党军在徐州附近的部队虽已整补完毕,济南守军却已被解放军全部围歼,可以说国民党军的“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这时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1946年的120万人上升到280万至300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60万人左右(实际上空额甚多,老兵不到半数)。

可是这时的我,还未意识到蒋介石统治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已经腐朽透顶,经济基础即将崩溃,还是十分自高自大,认为“要打开国民党军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于是拟了一个“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幻想集中徐州国民党部队的主力,乘解放军二野、三野(当时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也叫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也叫华东野战军,下同)东西分离之际,企图歼灭三野的一部分,以振奋国民党军士气。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情况判断

甲、双方兵力

1、共军方面:三野所属16个纵队,二野所属7个纵队,加上华东、中原军区及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约60余万人。

2、我军方面:经过两年多的作战,总兵力已有极大的消耗,士气低落。在徐州、蚌埠一带,有三个绥靖区的5个军(李延年第九绥靖区之第四十四军,冯治安第三绥靖区之第五十九、七十七军,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之第五十五、六十八军),4个兵团的12个半军(第二兵团邱清泉部3个半军:第五、七十、七十四军和第十二军之于一凡师及米文和师;第七兵团黄伯韬部4个军: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一○○军;第十三兵团李弥部两个军:第八、九军;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3个军:第四十一、四十七、九十九军),牵制二野之第十二兵团黄维部有4个军(第十、十四、十八、八十五军),还有直属部队第七十二军余锦源、第一○七军孙良诚、第一一五军司元恺(由安阳空运徐州后编入第十三兵团),以及交警总队、炮兵、工兵、通讯、辎重、战车等。以上共计24个军约70余万人左右(蚌埠、安徽、苏北第一绥靖区等部队及华中其他部队未列入)。

由以上双方兵力,可以看出共军在数量上少于我军,装备也劣于我军,特别是火炮少,飞机、坦克没有。但共军手榴弹、迫击炮则与我军相等,局部使用上又极机动灵活,往往集中兵力火力消灭我军后即脱离战场,实行整补。如我军争取主动,先发制人,在二野未攻来以前,先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击破三野之一部,即可以振奋士气。

乙、双方态势

1、共军:自1948年7月初豫东攻势结束后,二野主力在豫西整补,三野主力在鲁中及鲁西南兖州、济宁以北地区整补,并于9月24日攻陷济南,此时尚无发动攻势的行动,在共区并无防御阵地及据点工事。但据谍报称:在共区内已有“消灭黄伯韬,再打邱清泉”等口号标语。预料再过20天或1个月之后,共军势将发动攻势。

2、我军:自1948年7月初,区寿年兵团在豫东被吃掉后,我军主力已集结于徐州、商丘、新安镇、海州、台儿庄、枣庄、韩庄间地区,一部在郑州防守,华中之机动兵团集结于遂平、驻马店附近。经过将近3个月的整补,虽然这时济南失陷,而徐州我军并未来得及参加战斗,仍然保有充沛的力量。在徐州附近并设有坚固据点工事,不怕共军少数部队扰乱攻击。

根据以上双方态势、阵地情况及整补情形,我得出了结论:在第二、三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由豫西到徐州附近行程约10日左右)我军可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争取主动,包围“消灭”三野之一部。

丙、双方战略战术

1、共军:根据在豫东战役中获得的共军文件《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得知其战略战术的要点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先打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围点打援,力求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力求避免打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往往在一个局部战役或每一战役的一方面,共军取得了绝对优势。共军又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和运用“人海战术”消灭我军。自济南失守以后,共军已开始对我军重点防御的大城市进行攻击,而且一攻即破,全获胜利。

2、我军:自同共军作战以来,攻击未能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消灭共军,反而形成处处薄弱、处处防御、到处挨打的态势。防御则是全面防御,既不能坚守据点,又以不足之兵力增援,恰恰为共军在野战中所消灭。自本年(1948年)下半年以来,放弃全面防御,变被动为主动,改为“重点防御”,并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以一定的兵力坚守重要的战略要点,吸引共军攻击,待其攻击受挫时,以强大的机动兵团由外线增援,包围共军,配合守备兵团内外夹击,消灭共军。济南的失陷已经证明我军这一战略战术不能成功,在现在的情况下,也不可能与共军决战。

根据以上双方的战略战术和战法,我认为想多守若干战略要点,以攻势防御击破共军的攻势已有问题,势必仍被共军各个击破。而每失一城市被消灭一些队伍,丧师失地,士气日衰,无法挽救战局;相反地,共军则愈战愈强愈大,将使我军无法应战。只有在目前我军已经整补完毕,共军东西分离之际,我军放弃可放弃的据点,如郑州、开封、商丘等城市,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主动攻击,寻求共军之一部击灭后,才可以逐渐改变目前挨打被消灭的情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逐渐恢复士气。实行这种战略战术,必须战略正面要大,使共军摸不清我军两翼;部队间的协同要密切,使共军无隙可乘,无虚可击;迂回包围共军的部队要大胆机动神速,有独断专行完成任务的能力,抓住共军则迅速消灭,状况不利,则迅速撤退;正面攻击部队则应在优势的炮兵、战车掩护下,奋勇突击,协同迂回包围部队一举将共军歼灭。

丁、交通通信运输补给方面

1、共军:交通不便,除靠两条腿走路外,铁路公路皆不能完全利用。通信仅凭无线电,我军可以侦察判断其行动。他们部队中的有线电话也不十分普遍完整,粮食弹药全靠民夫运送及就地补给。特别在其未完成作战准备以前,较为困难。但共军的民众组织极为严密,消息灵通,每一战役都发动群众大力支援,并以游击队截断我军后路。

2、我军:交通便利,有火车、汽车担任运输。通讯有有线电和无线电相辅并用。粮弹补给虽然全靠远在后方的南京,但只要津浦路南段护路安全,可以源源补给。万一津浦路被截断,亦可以利用徐州机场空运接济。只是进入共区后,则群众皆倾向共军,虽有地主及倾向国民党的人可以利用,但为数甚少,而且这些人往往捕风捉影,扩大或谎报情况,使我军上当,这是不利于我军作战的。

从这一方面说,我军向共军主动攻击,利害参半。

综合以上情况判断,我军如主动攻击,有可能抓住共军之一部消灭之;即或不能,亦可收复若干城市,振奋舆论,激励士气。万一态势不利,亦可以主动进退,较之消极困守有利得多。

(二)方针任务及指导要领

甲、方针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东西分离之际,集结主力寻求三野之一部,一举歼灭,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以华中我军主力在豫西方面牵制二野,以徐州我军主力向三野主动攻击。

乙、任务

1、华中我军,以主力多方牵制二野,阻止其东进,但不与其作真正目的作战。

2、徐州我军应以1个绥靖区守备徐州既设工事;以1个绥靖区担任徐、蚌间护路,并不断对铁路两侧进行扫荡,确保津浦路的安全;另以1个绥靖区为总预备队。

3、徐州前线指挥部指挥4个兵团,以迅速奇袭之战法包围三野之一部而歼灭之,进而击破其主力,一举收复泰安、济南,置攻击重点于左侧方(约3个兵团)。

丙、指导要领

1、对华中方面:如二野绕道东进,应适时选择捷径,迎头痛击,将其阻止于平汉路以西地区;如二野已越平汉路东进,威胁徐州,则应日夜尾追之,协同徐州我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而击破之。

2、对徐州方面:如已在兖州、济宁、大汶口间捕捉三野之一部,应迅速包围歼灭,不可旷日持久,与之对峙,坐失良机。如对方避免决战,第一步应将之压迫于东平、大汶口以北及泗水以东地区,不再深入;第二步作战计划即实行“钓鱼”战法(即以一个最坚强的军选择一个最适宜坚守的据点,留足粮弹,独立固守,主力骤然撤退,诱惑三野来攻受挫后,再由外线包围击破之)。如在我军攻击期间二野已东进威胁徐州(判断此种可能较少,但也不是不可能),即以有力之一部依据韩、枣既设阵地及东平湖、南阳湖间的运河沿岸占领阻击阵地,阻止三野南下及西进,以主力回师协同华中我军将二野包围于徐州以西地区歼灭之。如二野企图通过微山湖向济宁、兖州增援,威胁我方攻击军侧背(判断此种可能较大,但也可能向别的方向),攻击军应依据东平湖、南阳湖间之运河沿岸阻击二野并迅速击破三野之一部,再回师击破二野。如二、三野会合东西夹攻徐州,攻击军右翼兵团以内线作战转运于徐州,加强徐州防务,左翼各兵团即协同华中我军击破二野后,再集中主力击破三野。

3、我方攻击军各兵团及各军间连接部应特别注意加强兵力,以免共军乘隙钻入。左右各兵团应特别注意远距离搜索警戒及侧背掩护。

(三)军队区分(从略)

我的这一计划拟定后,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及其参谋长李树正,原则上同意对解放军采取主动攻击,但他们认为我使用的兵力过多,使总部控制部队太少,对冯治安部守徐州不放心,怕徐州出意外。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论,最后刘峙勉强同意,并决定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调出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部队参加攻击。计划决定后,刘峙即令第

顾祝同(1893-1987),1948年5月任国民党陆军参谋总长十三兵团的一部强迫接替冯治安部徐州的防务,立即引起冯部的怀疑和不满。

大概是9月30日,我携计划到南京去,请参谋总长顾祝同核定,顾以蒋未在京,不敢决定,命我到北平请示蒋介石。我于10月2日到北平,当晚蒋介石在东城圆恩寺官邸接见。蒋听了我的报告后,并未马上决定,只说:“待研究以后再说。”

10月3日,蒋再次找我谈话。他说:“徐州的计划,可以照你的计划实施,你回去同顾总长商量着办。”我说:“我已见过顾总长,总长说请委员长批准后才可以实施。”蒋当即批了“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10个大字。

我当日飞往南京,4日见了顾祝同。顾见到蒋的批示后有点踌躇不决,一再问我:“你们发动攻击,有无把握?”我向顾说:“关键在于华中黄维兵团是否能将二野牵制住。如果能牵制住的话,徐州方面打三野各纵队是有胜算把握的。”顾又问:“万一刘伯承窜过来又怎么办呢?”我介绍了计划中的各项指导要领后,又对顾说:“我们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法,即将主力集中,形成一个圆形态势,使敌人钻不了空子,吃不掉部队,一旦抓住敌人一部,即迅速放胆猛攻,将其包围消灭。万一敌人狡猾,主动先打撤退,我军亦不为敌人所迷惑,改变原定计划深入敌区,而是按原定计划实行‘钓鱼’战法,诱敌攻击顿挫时,再行包围消灭敌人。只有将敌人主力击破后,我军才可以继续北进,收复泰安、济南。万一在这期间二野窜到徐州附近,我军即将三野阻止于微山湖以东地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二野后,再看情况击破三野。”顾见我谈的也有道理,尚属稳当(其实也是送死),就说:“这样的稳扎稳打是可以的,等我同白健生(即白崇禧)商量后再同你说。”

第二天(大概是10月5日),顾对我说:“白健生同意这样打,你回去照计划实行好了。”当日我返徐州向刘峙汇报,即决定将郑州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开往柳河附近集结。7日,我召集邱清泉、李弥、黄伯韬等将领开会,商讨各种情况下国民党军的战法。大家对于机动出击及守备徐州的战略战术一致同意,并决定10月15日开始行动。

15日清早,我正上车出发到前方指挥时,忽然蒋介石从南京来电,叫我不要执行这一计划,在飞机场等他一同到东北去,于是这个作战计划由于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打乱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而未实施。

徐州国民党军此后21天(至11月6日)一直停止于原来状态未动。

<h3>粟裕建议毛泽东改“南进”为“歼敌主力于江北”的前后经过</h3>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

这次会议,为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在军事方面提出了一项战略意图,就是计划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派遣华野副司令员粟裕率领3个主力纵队(称为华野一兵团),由宜昌、沙市一带渡长江南下,进入鄂南,然后经湘鄂西、湘赣、闽粤赣,逐步跃进,直抵闽浙赣,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苏区立足,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地带实行新的战略展开,直逼南京、上海,借以调动敌军主力南下,从而为中原创造大量歼敌的战机,进一步改善南线战局。(《在战略决战形势来到的时候》,《决战淮海》第38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当时,中原地区的情况是:

一方面自从三军挺进中原后,歼灭了大量敌人,调动和吸引了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另一方面敌人集结了33个旅的兵力继续“清剿”大别山;而刘邓大军虽然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开辟了新的解放区,但一直经受着无后方作战的极大困难。同时,敌人又在每一个战略要点集中了几个机动兵团,使我军难以将其分割,逐个歼灭。

因此,如何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清剿”,和敌人打大仗,并取得大量歼敌的胜利,确实是中原地区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如果华野一兵团南渡长江,挺进敌后,威胁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腹地带,势必引起敌人的巨大恐慌,敌人可能调动其中原战场主力一部南下,从而可以减轻大别山和中原地区的负担,有利于我军在中原寻找战机,各个歼敌。

1948年1月下旬,中央军委下达了这个战略意图,并要粟裕“熟筹见复”。

粟裕在领受任务后,积极进行准备工作。二三月间,华野一兵团开始到黄河北岸的濮阳地区进行整训和军事训练。等整训完毕,即行渡江。

为了掩护华野一兵团进行渡江准备,刘伯承司令员率领部队转出大别山,并统一指挥华野在中原地区作战的部队,转战于淮河、汉水、陇海路、津浦路之间,寻机歼敌。

这时,全国的军事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我军在各战场的战略攻势取得了新的胜利。在中原地区,军事形势也起了新的变化,南下中原的晋冀鲁豫主力、华野西线兵团及太岳兵团三军密切配合,继续大量歼敌,逐步在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长江以北,潼关——江陵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成片的解放区,敌人的防御体系开始被打乱,我军在中原大量歼敌的可能性增加了。

鉴于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3月20日明确指出:“具有对我特别有利形势的战场是东北、山东、西北、苏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郑汉路以西、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39页)

在这种情况下,华野一兵团要不要迅速渡江?是把敌人主力一部引到江南去有利呢,还是尽量地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好呢?

华野前委在粟裕主持下反复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分析了我军渡江的利弊,最后认为南进方案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

粟裕认为,我军南进跃过敌后,将处于敌人重兵围、追、堵、截之下,物资供应和伤员安置困难,减员很大,估计10万余大军减员不会少于1/2;再从敌人方面来看,我军南渡后,可以调动一部分敌人,但不一定能调动敌人在中原战场的4个主力军,不易达到减轻对中原压力的目的。相反,我们却从中原抽走了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中原战场集中兵力打大仗的力量。

所以,粟裕设想:“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而集中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背靠解放区,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部署三线武装,紧密配合。即以主力留在中原歼敌;以旅为单位组成游击兵团到淮河以南配合主力作战;以1个师的兵力组成许多支五六百人的游击队,深入江南,扰乱敌人后方,破坏敌人支援战争的力量。”4月18日,粟裕正式向中央报告了以上建议。

毛泽东等接到粟裕的建议后极为重视,电请粟裕亲自到党中央汇报。

粟裕给毛泽东的建议,正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从延安转向西柏坡的途中的时间,前后经过非常具有戏剧性。

当时,毛泽东、周恩来正走在黄河边上。两人正指点着黄河中的波涛,谈笑风生。一会儿,随行参谋牵来两匹战马,两人接过马缰绳,正欲上马,作战参谋突然赶来。

“报告!”话刚落音,呈上一份急电。

周恩来接过电报,看了一眼,笑意收敛,浓黑的眉毛紧锁。毛泽东看了看他的面色,问道:“谁来的电报?”

“华野,粟裕。”

“是关于南下的方案吗?”

“是的。粟裕不打算让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他要留在中原。”

毛泽东显然有些不悦:“嗯?有何道理?”

周恩来将电报递了过去,二人翻身上马,轻勒缰绳,任凭马在河岸上缓缓而行,二人的内心很不平静。

统帅和将军在战略意图上出现争议,这在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战争中乃是常有之事,本来是不会叫人感到意外的。可是,眼下是什么形势?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刚刚揭开了序幕,几路大军把蒋介石的劲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但困难也随之而来,特别是刘伯承、邓小平方面承受的压力太大,处境相当困难。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重装备丢了,炮弹打光了,弹药、给养得不到补充。而中原地势平坦,易于蒋军机械化装备的部队作战,在那里和敌重兵团交战尚无把握,因而才决定让粟裕率领华野西线兵团南渡长江,直捣南京、上海一线,逼着蒋介石将中原部队南调,以减轻对刘、邓大军的压力。中央的意图下达已有1个多月了,粟裕却迟迟未复电,现在竟发来这么一份电报,不知他此举的意图何在!

毛泽东并未埋怨粟裕,只是这份电报的分量太重了。华野西线兵团是南渡长江,还是留在中原,这关系着整个战争的布局和成败。那么是中央的计划不周密,粟裕南下有困难?还是粟裕缺乏对全局的认识?

周恩来沉吟了许久,缓缓地说:“主席,我考虑粟裕南下是有困难。能否请他来谈谈,再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毛泽东想了想,觉得也只能如此,便对身后的作战参谋挥了挥手,说:“复电,请粟裕来华北野战军司令部。”

“是!”参谋转身走去。

毛泽东吩咐完毕,夹紧马背,扬起鞭梢,在空中打了个炸雷似的响鞭,“吁嘘……”战马狂奔,踏出一路烟尘,周恩来挥鞭跃马紧紧跟上。

两匹马一前一后疾驰向东,二人到了公路改乘吉普车,继续东进。路过五台山时,遇上了大风雪,直到4月中旬他们才赶到华北阜平城南庄。

毛泽东住下之后,一面和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商讨华北战局,一面等着粟裕的到来,周恩来则率领机关总部的同志先去西柏坡驻扎。

粟裕接到电报后,日夜兼程,待他赶到城南庄时,已是5月初了。

粟裕,40来岁,中等身材,清瘦的面孔,身着和士兵一样的棉军服,戴着护耳棉军帽,如果不是那挺直的腰板和冷峻的眼神在显示着久经沙场的将军风度,谁能认出他就是在苏北以“七战七捷”闻名天下,赫赫有名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

粟裕到了庄子跟前,一颗心禁不住怦怦跳动起来:我能说服毛泽东改变原来的方案吗?他停住了脚,把在心里不知琢磨了多少遍的想法,理了理头绪。就在他抬起头来向庄子里看去时,两驾轰炸机呼啸而来,随即扔下两颗炸弹,轰轰的响声,震得树摇墙颤。粟裕急忙朝庄子里奔去,他在担心主席的安全。

粟裕进了庄,听迎上来的工作人员说毛泽东安然无恙,他紧张的心情才慢慢平静下来,他脑子里又想起了见主席要说的话:华野西线兵团是南渡长江,还是留在中原?千里之外的几十万大军就等着这最后的决定了。他这样想着,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棉衣,踏着重重的脚步向前走去。

毛泽东在驻地接见了粟裕,未等粟裕进屋,他就迎了上去:“粟裕,你好!一路辛劳。”

气氛是融洽的,粟裕想起当初陈毅捎回来的中央指示,上面写着“熟筹见复”,说明还有商量的余地,他心里的担忧也就渐渐消失了。坐定之后,粟裕便扼要地汇报了华野西线兵团的情况,谈话便转入正题:

粟裕道:“主席,接到陈毅转来的中央指示后,我和谭震林等,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考虑,觉得南进方案确有困难……”

毛泽东道:“噢,说具体一些。”

粟裕道:“我们已做了一次实践,派出一支侦察队深入江南腹地去打游击,侦察队行动异常艰苦,很难立足,结果,损失大半……”说着,他的两眼湿润了。

毛泽东关切地问:“你们不愿南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粟裕道:“不,主席,为了全局的胜利,我们是不怕付出局部的牺牲的,关键是如果渡江南下,就要万无一失地达到中央预期的目的。”

毛泽东扬了扬眉梢,点起一支香烟,缓缓地道:“谈谈你们的道理。”

粟裕坦率地道:“主席,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其一,我们3个主力纵队,10余万人南下转战,孤军深入,势必要遭到敌军重兵的围追堵截。打游击我们是有经验的,问题是无后方依靠,物资、弹药、伤员都无法解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南下途中的一些地方留下部分兵力,建立根据地,这一来起码得减员一半以上。这样,我们的作战能力削弱了,很难重创敌人,更难以迫使蒋介石南调。

其二,果真如能调动敌军中原主力兵团南下,我们作出牺牲,从而减轻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便于我军两线作战,那也是划得来的。问题是中原战场,目前敌军有4个主力,其中第五军、第十八军是蒋介石的精锐队伍,全部机械化装备,蒋介石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河网地带的,那里无法发挥他们机械化的优势;而第七军、第四十八军是属于桂系队伍,蒋介石哪能让桂系的这两个军闯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这些情况分析,敌军的4个主力都不可能调到江南去和我们打游击,而我们却要从中原抽走3个主力纵队,削弱了在中原打大仗的力量,这样的决策似乎于我不利啊。”

说着,粟裕刹住话头,停下来想听听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抽着烟,静静地听着,见粟裕停了下来,用鼓励的目光望了望,点了点头:“说下去!你们的设想是……”

粟裕显然受到了鼓舞,况且自己觉得这想法是成熟的,正准备找个机会和盘托出,于是,缓了缓口气,充满信心地说道:“我们的设想是3个主力纵队暂不渡江南下,和中原野战军会同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打它几个胜仗,再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当然,中原地势平坦,便于敌军机械化部队作战,这样干是要冒一定的风险,但是,这样的仗早晚非打不可,不如横下一条心,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粟裕刚说到这儿,就听得“啪”的一声,随着,毛泽东拍案而起,打断粟裕的话,说道:“请停一下。”接着,只见他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地踱着步子。

粟裕微微一怔,心里嘀咕:“主席发火了,看来他并不同意我们的意见。”刚才那鼓励的神色,只不过是为了让我把话说完,他很想走过去解释几句,又不知如何解释才好,只好默默等候在一旁。

毛泽东又踱了一会儿,回转身来,望见粟裕那窘迫的神态,仰脸大笑:“哈哈哈……”接着,他伸出一个手指,高声地道:“君此一言,很有文章。”

我军在1948年春的胜利进军中,毛泽东同志东渡黄河,前往华北解放区

粟裕似坠入云雾之中,疑惑地问:“主席,您的意思是……”

毛泽东没有回话,他走到巨幅地图前,一边看着纵横交错的各色箭头,一边轻轻念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粟裕,你的意见很好嘛!若真能在长江以北开辟几个战场,消灭敌军各主力兵团,我们的解放战争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粟裕这才恍然大悟,毛主席不仅认可了自己的意见,还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粟裕一时激动得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才好。

毛泽东拉着粟裕的手走回桌边,拿起水瓶,为粟裕续上水,轻松地说道:“粟裕,快,坐下,坐下谈。”

粟裕平静了一下,接过茶杯,喝着茶:“主席,关于南下方案我们已作了安排,准备拿出一个师组成若干个游击队,深入江南,扰敌后方,造成错觉,牵制他们增援中原的力量。”

“好啊!”毛泽东喜形于色:“取我之长,补你之短,粟裕,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了。”毛泽东边说边兴奋地望着粟裕。

粟裕这时倒踌躇了:“主席,这南下方案……”

“具体方案,等政治局听完你汇报后再作决定。”

“是!”粟裕立正,敬礼,准备告辞。

毛泽东拉着手挽留着说:“先别走,我们还没把话聊完呢。”这一夜两人促膝而谈,直到鸡鸣报晓。

粟裕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偶然一个思维,经毛泽东进一步的思考,后来“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竟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个指导思想。

5月初,党中央召开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到会听取粟裕的详细汇报。党中央最后决定:华野应继续依托中原、华东两解放区,会同中野作战;同意一兵团在整训结束以后,4至8个月内,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先加入中原作战,以便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为便于统一领导,成立中原军区,由邓小平任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司令员,并调陈毅到军区任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则由代理司令员粟裕指挥作战。此时,两大野战军已合成了一支大军,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这一决定,实际上提出了歼敌主力于长江两个月以后,中央军委向全军提出了解放战争第三年度的作战任务,其中规定了华野在第三年度的歼敌任务,并要求华野于8、9两个月攻克济南,而后南下,打几个大仗,争取冬春之间夺取徐州。

这里规定和要求的,都是在长江以北作战,在长江以北继续歼敌,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歼敌达到什么程度。到了9月,中共中央在9月会议的通知中,根据敌人兵力的70%集中在长江以北的情况,明确指出:“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1993年版,第54页)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方针,此时就正式明确了。

<h3>中共中央九月会议</h3>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度后,形势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原、山东、华北等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攻势,取得了睢杞、襄樊、保北、兖州、晋中等地作战的重大胜利,给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使他们陷于更加被动,为人民解放军发动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随着军事战线的胜利发展,各个解放区都猛烈地扩大了,并且逐步连成一片。

为了更快地夺取全国胜利,党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7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小平、邓颖超、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贺龙等14人;列席会议的有胡耀邦、罗迈、杨尚昆、胡乔木等10人,这是从日本投降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检查了以前的工作,规定了今后的工作任务。

会议首先听取了毛泽东的报告,接着,与会者围绕着“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会议在检查过去一个时期的工作时,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整党、土地改革以及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会议提出了党的战略任务: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5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歼敌正规军共500个旅(师)左右;歼敌正规军、非正规军和特种部队共750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为实现上述战略任务,会议提出了各项具体工作:

(一)必须每年歼敌正规军100个旅(师)左右。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规定了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作战。

(二)要求我党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工作的干部,以便有秩序地管理新解放区。

(三)召集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事宜。

(四)恢复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五)建立全国性的群众团体。

(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扩大党内民主生活。

(七)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纪律性。要用极大的努力克服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这是实现党的战略任务、完成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h3>中央军委规定各野战军歼敌数量</h3>

9月会议前后,中央军委规划全军于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歼敌正规军115个旅左右的作战任务,并具体规定了各野战军和各兵团的作战任务。

其中:要求华野担负歼敌40个旅左右,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

要求中野担负歼敌14个旅左右,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

要求西北野战军担负歼敌12个旅左右。

要求华北徐向前、周士第兵团歼敌阎锡山14个旅左右,并攻占太原。

要求东北野战军配合罗瑞卿、杨成武两兵团担负歼敌卫立煌、傅作义两军35个旅左右,并攻占北宁、平绥、平承、平保各线除北平、天津、沈阳三点以外的一切城市(《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为了完成上述作战任务,各野战军在夏季攻势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又发动了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解放了大片地区,特别是东北辽沈战役和华东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使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在辽沈战役发起不久,9月16日,华野便发起了济南战役。

战至23日,我军占领了大部分外城、迫近内城。

23日晚,我军发起了对内城的总攻,经过激烈的巷战,于24日全歼守敌,俘获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至此,济南战役胜利结束。

中共中央电报贺解放济南

在济南大捷的声威下,菏泽、临沂、烟台的国民党军也先后弃城逃窜,山东全境除青岛及南部边沿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

由徐州北援的敌人,虽经蒋介石再三督促,但因察知我军打援兵团严阵以待,顾虑重重,迟迟不进。24日,其邱清泉兵团方到达成武、曹县地区,其黄伯韬兵团和李弥兵团尚在集结中,此时济南守敌已被全歼,敌人的增援计划遂成泡影。

济南战役中,我军全歼守敌11万人(内有1个军起义)。这一战役的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它严重打击了敌人的“重点防御”计划,动摇了敌人据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

济南战役锻炼和提高了我军攻坚作战的能力,基本解放了山东全境,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使徐州之敌完全暴露在我军夹击范围之内。华东我军由于控制了胶济铁路和津浦北段交通线,接收了山东境内大部分工矿企业,使解放区生产建设和支援战争的力量进一步增强。这一切,都为我军进行淮海战役及争取全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军在全国各战场上发动的秋季攻势,特别是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的伟大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毛泽东说:“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原来预计,从1946年7月起,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

<h3>徐蚌会战(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之称谓)国民党军战斗序列</h3>

徐州“剿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 孙震 刘汝明 冯治安 韩德勤 李延年

参谋长:李树正

前进指挥部 主任:杜聿明(兼),副主任:孙元良 赵家骧(未到职);参谋长:舒适存,副参谋长:文强

第二兵团 司令官:邱清泉,副司令官:舒适存 谭辅烈 王长海 高吉人

第五军 军长:熊笑三

第四十五师 第四十六师 第二○○师

第十二军 军长:舒荣

第一一二师 第二三八师

第七十军 军长:高吉人(兼) 邓军林

第三十二师 第九十六师 第一三九师

第七十二军 军长:余锦源(战役第二阶段归第二兵团建制)

第三十四师 第一二二师(战役中重建) 第二三三师

第七十四军 军长:邱维达

第五十一师 第五十八师 骑兵第一旅 新四十四师(战役中重建)

第六兵团(战役中新建) 司令官:李延年

第三十九军 军长:王伯勋(战役中由葫芦岛调来)

第一○三师 第一四七师

第五十四军 军长:阙汉骞(战役中由葫芦岛调来)

第八师 第一九八师 第二九一师

第九十六军 军长:于兆龙

第一四一师 第二一二师

第九十九军 军长:胡长青

第九十二师 第九十九师

第七兵团 司令官:黄伯韬,副司令官:黄国梁 唐玉山

第二十五军 军长:陈士章

第四十师 第一○八师 第一四八师

第四十四军 军长:王泽璇(原属第九绥区)

第一五○师 第一六二师

第六十三军 军长:林湛 陈章

第一五二师 第一六八师

第六十四军 军长:刘镇湘

第一五六师 第一五九师

第一○○军 军长:周志道

第四十四师 第六十三师

第八兵团(原第四绥靖区) 司令官:刘汝明, 副司令官:田镇南 曹福林 刘汝珍

第五十五军 军长:曹福林(兼)

第二十九师 第七十四师 第一八一师

第六十八军 军长:刘汝珍(兼)

第八十一师 第一一九师 第一四三师

第十三兵团 司令官:李弥,副司令官:赵季平 陈冰 李九思

第八军 军长:李弥(兼)周开成

第四十二师 第一七○师 第二三七师

第九军 军长:黄淑

第三师 第一六六师 第二五三师

第一一五军 军长:司元恺

第三十九师 第一八○师

第十六兵团 司令官:孙元良,副司令官:曾苏元

第四十一军 军长:胡临聪

第一二二师 第一二四师

第四十七军 军长:汪匣锋

第一二五师 第一二七师

第三绥靖区 司令官:冯治安,副司令官:张克侠 何基沣 李文田

第五十九军 军长:刘振三

第三十八师 第一八○师

第七十七军 军长:王长海

第三十七师 第一三二师

第一绥靖区 司令官:周碞, 副司令官:孙良诚

第四军 军长:汪作华

第五十九师 第九十师

第二十一军 军长:王克俊

第一四五师 第一四六师

第五十一军 军长:王炎

第四十一师 第一一三师

第一○七军 军长:孙良诚(兼)

第二六○师 第二六一师

第十二兵团(属国民党国防部指挥) 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 吴绍周

第十军 军长:覃道善

第十八师 第七十五师 第一一四师

第十四军 军长:熊绶春

第十师 第八十五师

第十八军 军长:杨伯涛

第十一师 第四十九师 第一一八师

第八十五军 军长:吴绍周(兼)

第二十三师 第一一○师 第二一六师

第六十六军 军长:罗贤达

第十三师 第一八五师

第二十八军 军长:李浡 刘秉哲

第五十二师 第一九二师

第二十军 军长:杨干才

第一三三师 第一三四师

说明:(1)战役初期国民党军共5个兵团,3个绥靖区(九绥靖区已撤销不含),共29个军,70个师;(2)战役中连同新增加和新组建者在内,共7个兵团,两个绥靖区,34个军,82个师;(3)战役中国民党军出动飞机2957架次。

<h3>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h3>

淮海战役总前委

书记:邓小平

常委: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委员: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一、中原野战军 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 李先念; 政委:邓小平,副政委:邓子恢;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副参谋长:曾希圣;供给部长:刘岱峰

第一纵队 司令员:杨勇,副司令员:尹先炳;政委:苏振华;参谋长:潘焱;政治部主任:王辉球;第一旅——第二旅——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 司令员:陈再道,副司令员:范朝利;政委:王维纲,副政治委员:钟汉华;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许梦侠;第四旅——第六旅

第三纵队 司令员:陈锡联,副司令员:郑国仲 刘昌义;副政治委员:阎红彦;第七旅——第八旅——第九旅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刘有光;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近山,副司令员:韦杰;政委:杜义德;参谋长:姚继鸣;政治部主任:李震;第十六旅——第十七旅——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 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第二十六旅——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第三十一旅——第三十二旅

豫皖苏军区 副司令员:张国华 独立旅和几个地方团

豫西军区 独立旅

陕南军区 第十二旅

二、华东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代司令员:粟裕;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唐亮 ,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后勤部长:刘瑞龙,后勤部副部长:喻缦云

山东兵团 司令员:许世友(因病未参战),副司令员:王建安;政委:谭震林(兼);参谋长:李迎希,副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谢有法

苏北兵团 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副政委:吉洛(姬鹏飞);参谋长:覃健

第一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刘飞;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翼翔;副政治委员:陈时夫;政治部主任:汤光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

第二纵队 司令员:腾海清,副司令员:朱绍清;政委:康志强;政治部主任:邓逸凡;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

第三纵队 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参谋长:来光祖;政治部主任:刘春;第八师——第九师

第四纵队 司令员:陶勇,副司令员:卢胜;政委:郭化若;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 司令员:王必成,副司令员:皮定均;政委:江渭清;参谋长:赵俊;政治部主任:谢胜坤;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

第七纵队 司令员:成钧,副司令员:詹化雨;政委:赵启明,副政治委员:黄火星;参谋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张崇文;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一师

第八纵队 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参谋长:陈宏;政治部主任:李耀文;第二十二师——第二十三师

第九纵队 司令员:聂凤智;政委:刘浩天;政治部主任:仲曦东;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第二十七师

第十纵队 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副政治委员:肖望东;参谋长:吴肃;政治部主任:陈美藻;第二十八师——第二十九师

第十一纵队 司令员:胡炳云,副司令员:段焕竞;政委:张藩;政治部主任:惠浴宇;第三十一师——第三十二师——第三十三师

第十二纵队 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师——第三十六师

第十三纵队 司令员:周志坚;政委:廖海光;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陈华堂;参谋长:黎有章;第三十七师——第三十八师——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 司令员:钱钧,副司令员:万春圃;政委:傅秋涛,副政治委员:张雨帆;政治部主任:张雄;第四十六师——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 司令员:袁也烈,副司令员:张震寰;副政治委员:周贯五;新七师——新十一师

两广纵队 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副政治委员:林铿云;参谋长:姜茂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辖3个团

特种兵纵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锐霆;副政治委员:刘述周;参谋长:钟国楚 韩联生;炮一团——炮二团——炮三团——工兵团——骑兵团——坦克大队

第三十五军 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一○三师——一○四师——一○五师

华北冀鲁豫军区 司令员:赵健民;独一旅——独三旅

江淮军区 副司令员:饶子健;第三十四旅——独立旅

苏北军区部队

鲁中南军区部队

说明:①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有两个野战军,23个纵队,1个军,7个三级军区部队,计65个师(旅);

②战役发起前,华野山东兵团辖第七、九、十三,鲁中南,渤海纵队,苏北兵团辖第二、十一、十二纵队。战役中因战斗需要,兵团所指挥的纵队多有变化,故上述纵队未列入两个兵团指挥线下。

<h3>毛泽东导演了一场现代空城计</h3>

1948年10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统帅部驻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这天上午,在农宅前院的梨树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几位领导围坐在磨盘前,正热烈地讨论着淮海地区的作战方针。

机要参谋急匆匆地走进院子,他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神色有些紧张。

他送来的是中共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发来的电报,电报向党中央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蒋介石、傅作义要偷袭石家庄、西柏坡。

这个消息非常确切。

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是蒋介石和傅作义经过几次商量才最后确定的。

9月上旬,蒋介石征求傅作义对太原作战的意见,傅作义提出:“从整个华北着眼,增兵三四个军,直捣石家庄,打开战局”,其意图是通过进攻石家庄,调围攻太原之华北解放军回师援石,以解太原之危,而更重要的是改善华北战局。

9月12日,傅作义再次向国防部第三厅(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提出“最近即攻石家庄”。

14日,蒋介石听取郭汝瑰的报告后,对增兵华北未置可否,但同意傅作义进攻石家庄的主张。然而,由于这时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蒋介石非但不能增兵华北,还需从华北抽兵增援东北,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只得暂时搁置。

10月中下旬,东北战场形势危殆,先是锦州范汉杰集团悉数被歼,接着是由沈阳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又陷入重围。蒋介石坐镇北平,力图从华北抽兵解救廖耀湘兵团,此时,太原阎锡山集团在华北第一兵团的打击下亦连连告急,傅作义为避免华北的兵力深陷东北战场,便提出以“援晋兵团”的名义,立即实施偷袭石家庄的计划。

那么,蒋、傅的这个偷袭计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计划呢?让我们引用当时参加偷袭行动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军官的话来看一看。

华北“剿总”政工处副处长由竹生曾说:“在冀中十分空虚的情况下,傅作义想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提出了‘援晋兵团’——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如果能乘虚而入,直取石家庄,那将直接威胁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平山县西柏坡的安全,围攻太原的解放军势必挥师援石,这样既可解太原之危,又可借机将华北‘剿总’的部队调到平汉线上,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从而杜绝蒋介石再从华北调兵的企图。”

华北“剿总”政工处处长王克俊:“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共产党的心脏。”

偷袭西柏坡,摧毁人民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是蒋介石很早就有的设想。10月下旬,徐向前的第一兵团在山西、杨成武的第三兵团赴绥远,人民解放军在石家庄地区的兵力比较薄弱,蒋介石认为机会来了。他设想,如果偷袭成功,可以刺激人心,冲淡因东北决战惨败所造成的沮丧情绪,用傅作义的话讲,就是“从危机中找转机”。

10月23日上午,傅作义在华北总部召开了高级将领参加的秘密军事会议,下达了对外佯称为“援晋兵团”,实为进攻石家庄、偷袭西柏坡的作战任务和部队的调动命令。任命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为总指挥,骑兵四师师长刘春方、新二军暂三十二师师长刘化南为副总指挥。

10月24日,参加偷袭的国民党军队在涿县集结,27日在保定会合。

当晚7时左右,总指挥郑挺锋在保定城内新二军军部召开师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下达了攻打石家庄兵力部署的命令。

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得知敌人的偷袭计划后,立即给中央发了绝密电报。

毛泽东看完电报后,递给周恩来、朱德等人传阅。

随后,他们立刻来到毛泽东办公室的华北地图前,一面指画着北平—涿县—保定—石家庄—西柏坡诸点,一面研究对策。

当时,解放军在冀中的兵力很少,从其他地方调兵又远水难解近渴,怎么办?

此时,毛泽东想起了诸葛孔明导演的空城计的故事,他要导演一场现代空城计。

毛泽东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恩来、朱德等,他们都认为是一个破敌良策。

他们立即作出了周密布置,由周恩来亲自指挥部队的行动。

他们作出了几项重要决策:

1、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作必要的疏散,以避免万一情况下的不必要损失。

2、令华北第七、第三纵队等部坚决阻止并歼灭傅作义偷袭部队。

3、急调位于锦西附近的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和三个独立师(后东北野战军确定为第四、第十一两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在程子华指挥下,开至冀东,向通县、北平方向活动,威胁北平,以策应华北部队粉碎傅作义部偷袭石家庄的计划。

面对敌人的重兵进攻,毛泽东临危不惧。由他作总导演的现代空城计就要开场了。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傅作义之间,将展开一场勇气与智谋的较量。

10月25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一则电讯:

蒋傅军妄图突击石家庄

[新华社华北25日电]确息:当我解放军在华北和全国各战场连获巨大胜利之际,在北平的蒋介石和傅作义,妄想以突击石家庄,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据前线消息:蒋傅决定集中九十四军三个师及新二军两个师经保定向石家庄进袭,其中九十四军已在涿县定兴间地区开始出动。消息又称:该部配有汽车,并带炸药,准备进行破坏。但是蒋、傅此种穷极无聊的举动是注定要失败的。华北党政军各首长正在号召人民动员起来,配合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敢于冒险的敌军。

在这则电讯中,毛泽东告诉蒋介石、傅作义,解放区军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阴谋行动,并已准备迎歼,如敢进犯,则将全部消灭之。

蒋军突袭石家庄的副总指挥刘化南,见到这则电讯后,哀叹说:“我们自以为这次的军事行动是极为机密的,但部队尚未出发,人家就知道了,只怕此举是有去无回了。”

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也十分紧张,于27日电告傅作义称:昨收听广播得知彼方对本军此次袭击石门行动似有所警惕,广播谓本军附新二军两个师拟袭石门,彼方既有所感,必定预有准备,袭击恐难收效。

10月27日,新华社又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第二则电讯:

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敌军进扰

[新华社华北27日电]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跑向石家庄一带进扰的蒋、傅军,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命令,限于3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重打骑兵的方法。闻蒋、傅进扰石家庄一带的兵力,除九十四军外,尚有新骑四师及骑十二旅,并附属爆破队及汽车400余辆,企图捣毁我后方机关、仓库、工厂、学校、发电厂、建筑物。据息,该敌准备于27日集中保定,28日开始由保定南进。进扰部队有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新编骑四师师长刘春方,骑十二旅旅长鄂友三(即今春进扰河间之敌)。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有充分的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先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此次务希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之敌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今年5月,阎傅曾有合扰石家庄的计划,保石线及正太线各县曾一度动员对敌,后来阎部一师在孟县被歼,傅部惧歼未动,但保石线人民已有了一次动员的经验,此次因蒋在北平坐督,傅不敢不动。华北军区已向各县指出,不要以为上次未来,此次也不会来,不做准备致受损失。即令敌人惧歼不来,我有此种准备总是有利无害。

在这则电讯中,毛泽东号召解放区军民,要加紧准备迎战犯敌,勿存侥幸心理,同时他再一次警告来犯者,如敢冒险,必被聚歼。

10月28日开始,第九十四军等部在10余架飞机掩护下由保定南犯,在方顺桥、望都和清风店地区,遭到华北解放区军民的节节抗击,至30日仍未能超过唐河,后梯队第三十五军因保定至北河店间铁路、桥梁、公路被破坏,也不能南进。

与此同时,华北第二兵团经3昼夜急行军,先头第三纵队及时出现在完县、唐县地区,增强了解放军的阻援力量。

这时,东北国民党军主力廖耀湘兵团已覆灭,沈阳即将解放,蒋介石输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3支大军后,在北平已无事可做了,满怀凄惨的心情,于30日溜回了南京。

毛泽东撰写的两篇电讯,对傅作义震动很大,但在30日以前由于蒋介石住在北平,所以傅作义仍指挥军队按原计划行动。

10月31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第三篇电讯:

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

[新华社华北31日电]当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崇禧、傅作义似乎还有一点生命力,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再相信他,包括他的“学生”和“干部”在内。在美国指令之下,蒋介石提拔了白崇禧、傅作义。白崇禧现在已是徐州、汉口两个“剿总”的统帅,傅作义则是北线的统帅,美国人和蒋介石现在就是依靠他们挡一挡人民解放军。但是究竟白崇禧、傅作义还有几个月的寿命,连他们的主人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3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已经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没有“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活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人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样一条妙计。蒋介石原先是要傅作义组一支轻兵去偷袭济南的,傅作义不干。偷袭石家庄,傅作义答应了;但要两家出本钱。傅作义出骑兵,蒋介石出步兵,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从北平南下了,真是异常勇敢,一个星期到达了望都地区;指挥官是郑挺锋。从这几天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三十五军,蒋介石派的是十六军,正经涿州南下。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七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这则电讯的评论,给进犯者以极大的震慑,给解放区军民以巨大鼓舞。

傅作义看到这则电讯时,已得到东北野战军一部进入冀中一带活动的情报,这时他想:是撤军的时候了,这时撤军,既能应付蒋介石,又可以安全撤回,不使自己的部队受损,于是,向南京请示蒋介石批准他撤军。

就这样,毛泽东导演一场现代空城计,用3篇短文吓退傅作义10万精兵,使蒋介石、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彻底破产。

蒋、傅本打算通过捣毁人民解放军指挥中枢的办法,来刺激人心,鼓舞士气,解救危机,结果除损失近4000人马及其他物资装备,及给沿途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劫难外,一无所获。不仅如此,傅作义偷袭不成反使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态势。11月初,华北第二兵团进至曲阳、定县、满城地区,对傅作义重兵据守的(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区形成直接威胁;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两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共12万人,进到冀东之蓟县、遵化地区,对平古、平津、津唐各线及平、津两城形成严重威胁。

正文 第二章 战略运筹

1948年初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准备连续打几个大仗,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歼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军队主力部队,并指令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同担负这一战略任务。这时,蒋介石鉴于全国战局吃紧,为了挽救南线危局,着手调整防御部署。他以重兵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路和陇海路的十字架上,妄图阻止我军南下。

如何进行这场有关生死命运的决战?双方都展开了紧张而周密、细致的战略运筹。

<h3>粟裕再一次建言毛泽东:举行淮海战役</h3>

1948年9月24日凌晨,华野已由东、西两面突入内城,济南城计时可克。而在徐州方面,准备增援济南的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才到成武、曹县地区集结,黄伯韬兵团还没有完全集结,李弥兵团则远在固镇附近地区;他们已经察知我军打援部队正严阵以待,顾虑重重,迟迟不敢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援敌一旦知道我军已经完全攻占济南,便可能停止北援而转为加强戒备,以防我军主力南进,那时,我军预定的打援计划便将落空。

因此,华野前委及时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若敌人停止北援,我军下一步如何行动的问题。会议提出了两个作战方向:一是出鲁西南,跨陇海路,会合中野,寻歼敌军于徐州西南;一是由鲁南南下,出苏北、战淮海,然后攻略徐州。

在讨论中,大家分析了这两个作战方向的利弊,认为前者战场辽阔,便于大兵团运动,一仗胜利,便可发展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对敌人是致命的威胁。但是,这个地区东临徐州,南接蚌埠,西近武汉,我军在这地区展开将三面受敌,而且我军脱离了根据地,后方供应困难,也有许多不利因素。

后者可以避免出鲁西南的许多不利,可以改善南线战局,暴露津浦线,迫使敌人退守或加强江边及津浦铁路沿线的防务,以减少其机动兵力,有利于我军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而且交通运输和供应都很方便,可以争取华中人力、物力的供应和支持。这个方向的困难是,由于敌我双方兵力高度集中于鲁南地区,对老解放区的人力、物力消耗较严重,但这些困难比起出鲁西南要小得多。经过热烈的讨论,统一了思想,大家认为后一个作战方向最好。

华野副司令员粟裕,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于24日晨向中央军委报告,提出了在敌人停止北援的情况下,下一步行动的具体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了四个设想:

1948年春天,华东野战军一部于河南濮阳地区整训,朱德亲临视察。这是朱德总司令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等合影

(一)为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这里所说的“淮海”是指淮阴、淮安和海州等地区)。该战役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华野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入休整。

(二)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此案对部队休整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三)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四)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粟裕的这个建议发出后,当天晚上我军即解放了济南,正如我军所料,徐州的敌人没有赴援。

9月25日,刘伯承、陈毅(陈毅当时任华野司令员、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随同中野行动)和李先念表示支持粟裕的建议,同意在济南攻克后,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攻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一部分国民党杂牌部队反正则收效更大。同时表示,中野采取分散歼敌的方针,争取在江汉地区歼敌一部,以吸住西边的敌人,配合华野在东边的作战,中野的这一行动,为后来两大野战军会师淮海,并肩作战,奠定了基础。

同日晚,中央军委批准了华野关于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中央军委指示华野,这个战役要准备进行几个作战:(一)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于新安镇、运河之线为目标;(二)歼灭两淮、高宝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中央军委强调指出:进行这3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可以歼敌十几个旅,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分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我军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中央军委要求华野在10月10日以前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准备工作,并开一次干部会议,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

28日,中央军委又一次指示华野:淮海战役第一个作战,并且是最主要的作战,是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这一战役必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因此,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可开始行动。战役时间包括打黄伯韬兵团,打东海,打两淮在内,须有1个月至1个半月,战后休整1个月,故须准备2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师长以上干部到会的曲阜会议宜推迟数日举行,以便攻济兵团各纵、师能在会议以前稍加整理。为照顾到攻济兵团的休补,淮海战役出动时间,似须推迟至10月20左右。

华野前委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便提出了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并立即得到了中野负责同志的支持和中央军委的批准,这充分说明,中央军委和前线指挥员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即不失时机地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

华野前委提出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只限于华东战场的淮阴、淮安和海州等地区。中央军委在批准这一建议时强调指出,淮海战役的第一个作战应当首先歼灭在新安镇至运河一线的国民党黄伯韬兵团。

中央军委这一指示,确定了淮海战役的初战目标,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央军委当时的着眼点,是要把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因为,当时两淮守敌并不太多,而黄伯韬兵团当时却拥有3个军,我军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可以达到大量歼敌的目的。

从黄伯韬兵团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对我军也有许多有利条件,黄伯韬兵团远离徐州,位置突出,联络线较长,有利于我军进行分割包围。我军在新安镇地区作战,可以依靠鲁南、苏北解放区,随时都可得到后勤物资保障。如果我军第一仗就消灭了黄伯韬兵团,等于砍掉了徐州敌人的右臂,敌我双方在南线的兵力对比会发生迅速的变化。如果黄伯韬兵团被我围歼,徐州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则有可能被我调动,我军还可以继续扩大战果,求歼这两个兵团;也可以乘胜打开南下的通路,进击两淮,威胁南京,从而调动徐州之敌南援,以利我军于运动中歼灭敌人;还可以向西侧击津浦铁路,配合中野,完全孤立徐州。

中央军委关于首歼黄伯韬兵团的指示,对于后来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h3>历时20天的曲阜会议</h3>

华野前委为了贯彻中央9月会议精神,充分做好进行淮海战役的准备工作,根据中央军委要求他们需召开一次干部会议,以统一作战意志、调整内部关系的指示,并决定在10月上旬召开一次扩大会议。

华野司令部在迅速处理了济南战役的善后工作后,于10月3日由济南到达曲阜。10月5日,中国共产党华东野战军前线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曲阜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前委委员和各兵团、各纵队、各师的主要负责干部。

会议传达了中央9月会议的决议,以毛泽东在1948年5月间提出的关于“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指示为主要议题,展开了讨论。

到会人员经过认真讨论,明确地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指示是引导中国革命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唯一正确方针,只有军队向前进,才能更迅速地摧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更有力地鼓舞和援助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反对美蒋的斗争,并使解放区获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可能。只有使生产不断增长,才能改善解放区的人民生活,才能支援军队向前进,加速战争进程。只有开展反对无政府、无纪律倾向的斗争,加强纪律性,才能达到全党全军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的一致,加强团结,以保证革命的胜利。

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华野前委和各兵团、纵队党委的主要负责干部,自觉地进行了自我检查,通过充分发扬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了华野全军解放战争以来在贯彻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各项有关政策、指示及交给的政治、军事等各项任务的成绩和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了原因,明确了方向。

这次会议历时20天。会议通过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关于加强纪律性克服无纪律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决议》。决议表示忠诚拥护中央决议和毛泽东的指示,决心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完成中央交给的作战任务努力奋斗。决议还决定在全军范围内进行加强纪律性的教育,要求广大指战员加强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党的政策的学习,各级党委加强集体领导制度,提高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决议还确定要按照规定,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曲阜会议期间,华野司令部还召开了3次作战会议,学习讨论了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指示,研究制定了战役的作战计划并作了具体部署。

会后,各纵队党委也都相应地作出了加强纪律性的决议,纵队以下各级党委都召开了党委会或干部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传达中央9月会议精神和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决议,进行初步学习和检查,有的单位还作出了决议,各连队支部也普遍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中央指示和华野前委曲阜扩大会议精神,进行总结检查。这样,使中央指示和华野前委曲阜扩大会议精神很快地转化为争取新的胜利的力量,为增强内部团结,牢固树立整体观念,胜利完成作战任务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华野前委曲阜扩大会议,为发起淮海战役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

<h3>淮海战役方针的形成经过</h3>

华野司令部为了贯彻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0月9日在曲阜召开作战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分析了当时的敌我态势,研究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对战役发起后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作了充分估计。

济南解放后,国民党邱清泉兵团集结在商丘、朱集等地区。

李弥兵团的八军接替了徐州防务,九军集结在宿县至固镇一带。

黄伯韬兵团的二十五军在郯城,六十四军在新安镇东南的官庄、高潭沟、高流以及新安镇以北地区,六十三军主力在瓦窑,一部守备赵墩、运河车站。

盘踞临沂的土顽武装、山东伪保安旅王洪九部6000余人已弃城南窜至郯城。

原驻守菏泽的国民党五十五军的一八一师已撤退至商丘。

孙元良兵团已由郑州东调,准备开往蚌埠。

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也由商丘地区东移。

陇海线以北附近地区,从郯城、峄县、枣庄、临城、丰县、鱼台、青崮集、刘口一线,国民党军布置了前哨阵地,主力部队则完全集结在陇海铁路沿线。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首歼黄伯韬兵团的指示,和战场敌军的分布情况,到会同志讨论了两个作战方案:

(一)先以一部攻打新浦、海州、连云港,调动黄伯韬兵团东援,在新浦、新安镇地区于运动中歼灭该敌。

(二)根据黄伯韬兵团现在态势,首先对其进行分割包围而歼灭。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采取第二个方案。

粟裕在会上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首先谈了此战役目的和意义,指出我军歼灭黄伯韬兵团后,直取两淮,夺取新海,直逼长江,威胁南京,假如能在歼灭黄伯韬兵团的同时再歼灭援敌1/3,收复淮海广大地区,就会使敌人的防线退缩到沿江一带,所以此次战役的意义极为重大。接着,他分析了情况发展的五种可能性:

(一)情况无大的变化,很快、很顺利地将黄伯韬兵团解决,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可能东援。首先依运河阻击,给以重大杀伤、消耗,待黄伯韬兵团大部解决后将正面放开,诱敌深入,再南北夹击而歼灭之,而后拿两淮,打新浦,一部南下攻宝应、高邮,威胁沿江一带。

(二)将黄伯韬兵团歼灭后,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东援,而凭运河西岸固守,我们则以一部南攻两淮、宝应、高邮,迫其沿津浦线南进,加强沿江防务;同时,我再攻占新海。

(三)只能歼黄伯韬兵团,敌即转为守势而加强两淮、新海,我不能再扩大战果。

(四)敌发觉我行动意图,在我尚未接近黄伯韬兵团时,敌人即调邱清泉兵团靠拢黄伯韬兵团,先我集中,再从海上由连云港增援,进行收缩,依靠工事据守,不易分割。假如这样,我军则需要另找战机。

(五)在我主力向东去后,西面空虚,我若不能迅速解决战斗,敌以徐州以西的刘汝明、孙元良两兵团向北扰乱我后方,配合行动。

粟裕指出,以上情况判断,以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性较小,我们应当尽一切可能争取;第二种可能性较大,也应当尽一切可能去争取;如第一、第二种都不能争取,则至少争取第三种可能,避免第四种可能,防止并破坏第五种可能。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12日下午,华野将会议情况报告了中央军委。当天夜里,华野便收到了中央军委的指示,这便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中指示:

(一)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敌人1个师的办法,共以6个至7个纵队,分割歼灭敌二十五师、六十三师、六十四师(均指国民党军的整编师,这时已改编为军,编者注)。以5至6个纵队,担任阻援和打援。以1至2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1个旅,并力求占领临韩,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以1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丘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以1至2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壁地区,以牵制李兵团。以上部署,即是说要用一半以上兵力,牵制、阻击和歼敌一部,以对付邱李两兵团,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3个师的目的,这一部署大体如同9月间攻济打援的部署,否则不能达到歼灭黄兵团3个师的目的。第一阶段,力争在战役开始后两星期至三星期内结束。

(二)第二阶段,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估计这时,青岛之五十四师、二十三师很可能由海运至海、新、连地区,该地区连原有1个师将共有3个师,故我须用5个纵队担任攻击,而以其余兵力(主力)担任钳制邱李两兵团,仍然是9月间攻济打援部署的那个原则。此阶段亦须有两个至三个星期。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那时敌将增加1个师左右的兵力(整八师正由烟台南运),故亦须准备以5个纵队左右的兵力去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和钳制。此阶段,大约亦须两个至三个星期。

3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

(四)你们以11、12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1月休整。3至7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以上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93-1294页)

《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对战役的设想,后来,虽然情况发生了变化,战役的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但是,毛泽东在这个方针中提出的作战原则,使用兵力的原则及“攻济打援”的作战方法和首歼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等一系列指导思想都完全获得了成功,而且战役的发展比预计的规模更大,更为顺利,因而战果也就更大。

毛泽东的这个指示,华野在12日24时才收到,这时,华野的作战计划已经向中央军委发出,所以相互交叉过。

华野在接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这个指示后,进行了讨论并在13日将意见报告中央军委,华野在报告中认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这个指示有两个好处:

第一,我军兵力可以全部展开,避免拥挤,给徐州敌人侧背威胁大,可增大敌人顾虑,减轻我军对敌人正面抗击、阻击的压力。

第二,便于粮食供给和后方交通运输。

中央军委接到华野12、13日的报告后,14日电复华野,对华野12日的部署提出了具体指示:

(一)华野12日部署的缺点是将打援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侧面。华野在具体部署时,应以一个强有力的纵队袭占运河车站歼灭守敌,并控制这一带;以3个纵队攻占及控制台儿庄及其以南地区,一部直达铁路;以两个纵队攻占临城、韩庄,得手后留1个纵队于临城、韩庄,直迫徐州东北的贾汪,以1个纵队移至台儿庄及其以西地区。以上共6个纵队,可由三纵、八纵、十纵、十三纵、渤纵及从苏北兵团(华野苏北兵团下辖第二、第十一、第十二等3个纵队。)中抽出1个纵队充任,这一部署是要使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感到威胁,不驱逐我侧面兵力,不攻占台儿庄,即无法越过运河向东增援,又使徐州之敌也感到威胁,不得不留李弥的第八军驻守。

(二)韦国清、吉洛(即姬鹏飞)率1个纵队南下,会合留在路南之十一纵,不要位于宿迁以东,而要位于睢宁地区,控制徐、宿公路,从南面威胁徐州,使邱、李援敌感到如不驱逐这支部队则无法经睢宁、宿迁东援,同时对于徐蚌线亦起威胁作用,使李弥兵团第九军不敢离开该线。

(三)以九纵和两广纵队出鲁西南,会合当地地方部队,位于丰县、鱼台以西,虞城以北,成武以南地区,从西北威胁徐州,使孙元良部只能对付九纵和两广纵队,而不能到徐州接替李弥兵团的第八军守城。

(四)中野主力一纵、三纵、四纵、九纵,不日开始攻击郑州,得手后以一部向东,威逼开封,吸引刘汝明全部、孙元良兵团一部西顾。

(五)以上各项部署,都是为了钳制徐州各部援敌,使其第一个感觉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伯韬兵团。等到我军对黄伯韬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的时间歼灭黄伯韬兵团。

(六)华野以一纵、四纵、六纵、七纵、中野十一纵、鲁中南纵队等6个纵队,再加特纵,担任歼灭黄伯韬兵团3个军,这是全战役的中心目标。

(七)除9纵和两广纵队应从兖州、济宁直出丰县、鱼台、虞城地区外,其余各部,第一步应全部开到临沂、梁丘、白彦、邹县之线的展开位置,并休息几天,而不应先后参差不齐;第二步,各按规定任务由该线同时前进。全军从临沂、邹县一线向南出动的日期,应推迟至11月5日至10日之间为适宜。

(八)后勤工作准备(粮食弹药等)及政治工作准备,力求比较完备周到。

中央军委的上述指示,实际上是对11日指示的补充和具体说明,这就使中央军委关于组织淮海战役的指导思想、战略原则、作战中心及兵力部署等都非常具体化了。

在这些指示中,中央军委明确了淮海战役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从各方面钳制徐州敌人的主力,而集中我军优势兵力首先歼灭国民党黄伯韬兵团,这是全战役的中心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定了两大野战军统一行动,从各方面钳制敌人兵力,使其不能有效地增援黄伯韬兵团,为我军主攻部队争取时间。

在具体部署上,灵活运用了十大军事原则,高度发挥了指挥艺术,为了迷惑敌人,隐蔽我军战役意图,首先造成一个围攻徐州的态势,给敌人造成我军先夺徐州的错觉。

特别是为了有效地阻击敌人援兵,保证我军首歼黄伯韬兵团,运用了“攻济打援”的原则,把打援兵力放在敌人援兵的侧面,并从南北两个方向给徐州可能东援之敌造成威胁,使敌人援兵不敢轻易赴援,为保证我军有充分时间歼灭黄伯韬兵团创造了条件。

因此,这一作战方针的制定,使我军进行的淮海战役一开始就建立在十分稳妥可靠的胜利的基础上,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军取得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

<h3>几经修订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h3>

10月14日,华野司令部召开了第二次作战会议,讨论中央军委当天的指示,研究拟定了淮海战役的具体作战部署。

到会的各纵队负责人都认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集中兵力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同时,展开主力一部从各个方向进迫徐州外围要点,造成围攻徐州的声势,并将敌人的援兵阻击滞留在运河以西和徐州之间地区,用这种钳制手段争取时间,保证主要攻击方向顺利歼灭黄伯韬兵团,这样最为妥慎。经过讨论,会议拟定了一个具体的作战方案,大体内容是:

(一)以5个纵队分割、围歼位于新安镇、郯城、瓦窑等地区的黄伯韬兵团主力,以1个纵队袭歼并控制运河车站及其两侧阵地,沿运河两岸部署夹攻援敌。

(二)以两个纵队从临城南下,迫使冯治安部起义,并袭占韩庄,控制运河桥梁,进逼利国驿、贾汪;以两个纵队攻占台儿庄,并以一部抢占万年闸,向南推进,威胁冯治安部后方。

(三)以1个纵队为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总预备队,控制邳县附近地区。

(四)以两个纵队经宿迁渡运河西进,会同地方部队,相机攻占睢宁,威迫徐州、蚌埠,或控制睢宁以北地区,协同由北向南的4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

(五)以两个纵队并一部分地方部队进击鲁西南,威迫徐州西北地区,并破击徐州至商丘间的铁路线。

(六)以一部分地方部队于战役发起后转战破击徐州至蚌埠间的铁路线。

(七)全军于10月31日前进至临沂、邹县一线集结,11月5日开始攻击。

副司令员粟裕(左三)和参谋长陈士榘(左五)、副参谋长张震(左四),在听取淮海前线情况的汇报

华野将这一方案上报后,17日便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完全同意15日各项部署,望即照此执行。

这时,我军得知徐州之敌有从鲁西南地区北犯的可能性(即国民党的进攻山东计划),中央军委经过分析认为,假如敌人真的北犯,将对我军发起淮海战役以极大的便利,所以决定不变更淮海战役的计划。后来,我军发现敌人没有行动,只是加强了新安镇及徐州以东的防务。

根据这种情况,华野司令部于10月20日召开了第三次作战会议。为了加强运河车站南北两侧的正面阻援兵力,以保证围歼黄伯韬兵团的成功,会议决定对原来计划作了一些调整:

(一)把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兵力,由原来的5个纵队增加到8个纵队。

(二)袭占运河车站及炮车,准备阻援的部队由1个纵队增加到两个纵队。

(三)以3个纵队从韩庄、台儿庄渡运河南下,直插徐州以东的陇海线,吸调徐州敌人援军,策应正面阻击部队作战。

(四)由鲁西南地区威迫徐州的两个纵队和地方武装,组织对鱼台、丰县、砀山、商丘地区之敌的牵制攻击,使敌人不能东调增援,策应主力作战。

(五)为隐蔽主力行动企图,出鲁西南的部队先行南开,提早向商丘、砀山之敌举行佯攻,其余主力于25日以后并行开进。

华野对原来部署的调整,是根据徐州敌人加强新安镇及徐州以东的防务这个情况决定的。这一调整,增加了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兵力和从北面攻击徐州的兵力,以便将我军歼灭黄伯韬兵团的作战,建立在更加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这个调整意见于10月20日上报后,第二天中央军委即批复“完全同意”。

中央军委同时指示华野:进入鲁西南的部队应于10月30日以前进至商丘至砀山一线,距离敌人大约100华里左右,摆成一字形阵线,断绝行人来往,不要向商、砀线攻击,以防敌人早日察觉我军的佯攻部署。应在东面战斗发起时,同时或早一天发动攻击为好,否则,可能不起大的作用。

中央军委的这个指示,主要是为了隐蔽我军的作战意图。因为如果我进入鲁西南的部队过早地向敌人出击,就会使敌人意识到我军是在运用“声东击西”的战法,从而加强徐州以东的防务,或令徐州以东的黄伯韬兵团向徐州靠拢,这样,就会增加我军围歼黄伯韬兵团的困难。如果我进入鲁西南的部队和我徐州以东围歼黄伯韬兵团的部队同时发起攻击,敌人就很难判断我军的主攻方向了。

在华野调整部署积极作战役准备的同时,中野主力正在举行郑州战役,以牵制孙元良兵团的东进,配合华野作战。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及进入鲁西南的部队,要与指挥中野作战的陈毅、邓小平取得密切联系,以利配合。

10月28日,离战役发起日期已经很近,华野领导再一次研究了敌我双方的情况,估计我军发起攻击后,国民党军可能依当时的态势固守,以达到于外围消耗我军、保卫徐州的目的。

其次,敌人也有可能将李弥兵团和黄伯韬兵团集结固守几点,互相声援策应,在发现我军主力出击新海段后,黄伯韬兵团可能以新安镇为核心进行固守,李弥兵团可能以运河、碾庄一线守备,机动甚大。

这些情况,对我军的战役展开都没有大的影响,因为敌人如果依当时的态势固守,正好给我军造成分割敌人、逐个歼灭的机会。

所以,华野决定在作战部署上不作更大的变更。

当晚,华野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战前最后的作战部署,这个作战部署分牵制、阻援、打援和主攻黄伯韬兵团两个方面。

中央军委在接到华野的这一报告后,30日即批准了这一报告,认为华野28日的计划与部署甚好,要华野“照此施行”。

这就是淮海战役具体作战计划制定、修改、确定的过程。

从10月28日起直到战役发起时,计划再没有大的变动,这个具体的作战计划先后酝酿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经过了多次修改,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从制定战役方针到确定具体计划都对华野作了多次的具体指示。

<h3>国民党军的“徐蚌防御体系”</h3>

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蒋介石苦心设计的以徐州、郑州、济南三足鼎立的防御阵势顿时土崩瓦解,徐州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已处于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夹击之中。

自重点进攻战略被人民解放军粉碎后,蒋介石一方面为补充被解放军消灭的军队,下令自1948年9月1日起,恢复军、师番号,取消整编军、师、旅番号,原整编师长恢复为军长,整编旅长恢复为师长,以振士气;另一方面被迫采取收缩战略,把主力部队汇集成沈阳、北平、徐州、武汉和西安五大战略集团。辽沈战役结束后,沈阳卫立煌集团被全歼,在剩下的四大集团中,以徐州刘峙集团的兵力最为庞大,是一个重兵集团。刘峙集团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和淮河、运河两大河流,构成所谓的“徐蚌防御体系”。

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最初判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会联合起来,向陇海路以南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此,蒋介石急忙下令调整部署,决定以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第三、第十二兵团,由确山、遂平一线,向唐河、赊旗镇地区发动进攻,企图破坏豫西解放区,把中原野战军牵制在平汉路以西。同时,蒋介石还下令驻郑州的第十六兵团东调徐州,把郑州防务交给第十二绥靖区负责;以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指挥第二、第七、第十三、第十六兵团与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绥靖区的部队,加强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路东西两侧的防御,阻止华东野战军由鲁西南或鲁南地区南下。后来,当国民党军统帅部发觉华东野战军有出苏北、中原野战军有打郑州的意图时,蒋介石又打算放弃郑州、开封等地,下令刘峙进一步加强陇海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路临城至蚌埠段的防御,企图以“攻势防御”,“巩固徐州而确保之”,并准备在淮海战场同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h3>“徐蚌会战计划”</h3>

1948年10月下旬,东北辽沈决战已近尾声,国民党在东北已经惨败,国民党蒋介石也看出了徐州大战已形成一触即发之势,他们决心加强徐州防御。

10月22日,国民党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做徐蚌会战的准备。会议提出由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并决定黄维十二兵团出周家口,依情况策应徐州“剿总”或华中“剿总”作战。

24日,蒋介石下达《对当前作战之指导》的指令,要求徐州“剿总”取“攻势防御”,“巩固徐州而确保之”;命令黄伯韬七兵团、李弥十三兵团分别控制于阿湖、新安镇、曹八集(今八义集)附近机动,遏阻华东野战军南进,并适时策应邱清泉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命令邱清泉兵团机动控制于砀山附近,负责监视鲁西南华东我军之行动,并依情况与黄维兵团协力夹击东进之中原我军;命令孙元良兵团向宿县、蒙城转移,控制于蚌埠附近机动。蒋介石的指令对徐淮地区其余各部均有要求,冯治安第三绥靖区应以主力控制于运河以西地区台儿庄、枣庄一线,担任守备;刘汝明第四绥靖区应以主力守备商丘,一部掩护陇海路东段商丘至徐州段交通。徐州“剿总”应加强徐州、蚌埠、淮阴等地防御工事,务期固守,以徐州形成机动兵团之核心。

24日后,国民党徐州“剿总”按照蒋介石的指令调整了部署,这一部署是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到蚌埠,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陇海路摆了一个十字架。国民党军以为在这一地区兵力充足,调动灵便,又有坚固工事,可以固守徐州以屏障京(南京)沪,进而伺机进窥中原。

据郭汝瑰回忆,10月29日,国民党参谋总长顾祝同和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等举行会议,研究中原作战问题,与会人员都认识到中原作战是为了保障江南的战略防御,故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主张,但对守淮有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以攻为守,即除留一至两个军坚守徐州外,所有陇海铁路上的城镇一律放弃,集中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形成重点,作战略防御。无论人民解放军由平汉路、津浦路还是取道苏北南下,均集中全力,寻求与人民解放军决战,为了配合徐州的作战,华中“剿总”必须以黄维兵团进出周家口附近。

第二种意见主张退淮河两岸进行河川防御。

研究结果,认为退守淮河南岸,则而后不便于向平汉路或苏北方面机动;且人民解放军打通陇海路后,向东西方向调动兵力,非常灵便,对国民党军队更为不利,于是会议决定采纳第一种主张(《郭汝瑰回忆录》第323页)。

另据杜聿明回忆,11月3日,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副厅长许朗轩送给他的“徐蚌会战计划”,主要内容是(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第8-9页):

(一)方针

蒋军为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击破共军攻势,达成“戡乱建国”之目的,着将徐州“剿总”所属兵团及绥靖区各部队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东西地区(包括临淮关、怀远、风台间地区),占领阵地,以攻势防御击退对方之攻击,相机转为攻势,予以歼灭。

(二)任务及行动

1、以某兵团之一部守备徐州、贾汪,掩护主力转移。

2、各部队行动:(1)新安镇附近之第七兵团经五河、临淮关附近转进。(2)徐州附近之第十三兵团、第三绥靖区经褚兰、固镇向蚌埠转进。(3)徐州以西黄口、虞城附近之第二兵团经涡阳向怀远附近转进。(4)柳河、商丘附近之第十六兵团及第四绥靖区经蒙城向海河街、风台间地区转进。(5)总部及直属部队经津浦路向蚌埠转进。

3、各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应迅速占领阵地构筑工事。

杜聿明回忆的作战计划的内容,明显地是第二方案的内容。

杜聿明此时在东北,对国民党国防部讨论的作战方案有两个是事后才知道的,并且明确说对第一方案的内容全无印象。而郭汝瑰的回忆是采纳第一方案,送给杜聿明的却是第二方案。

可见,所谓徐蚌会战方案至11月3日送至杜聿明手中时尚未确定。

杜聿明还听人说,顾祝同11月4日到徐州,5日主持会议,是根据第一方案的原则安排的,但并未当机立断,及时实施。

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刘峙在徐州坐卧不安,连电向蒋介石告急。蒋介石此时才按第一方案下达正式命令。国民党蒋介石执行第一方案,正如杜聿明所说:“则自徐州到蚌埠间200多公里的铁路两侧,摆了数十万大军,既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而不守(徐州那样庞大纵深的据点工事,只留一两个军,几乎等于不守),又将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态势,据我了解,古今中外的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杜聿明:《淮海战役始末》,《淮海战役亲历记》第10页)

当然,这是杜聿明的事后评价,他在当时是否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蒋介石采纳第一方案,是一种观望的行动,或者说是一种被迫的行动。根据杜聿明作战计划内容的回忆,证明蒋介石并不想采纳第一方案,而是主张集中兵力于蚌埠附近与人民解放军决战。时任总统府少将参军、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匡在回忆中写道:“临时决定在徐州会战是被迫的。”

“济南解放后,在淮海方面,蒋介石决心放弃徐州,坚守淮河。他的着眼是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后方联络线过长,兵员粮弹补充困难(据徐州第一补给区刘永焜司令说徐州粮食储备只有21天);且蒋介石一生唯心迷信,四面楚歌垓下被围的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徐州(古彭城)附近地区,这更使他有所避忌。蒋介石的总企图是:退守淮河确保南京外围,企图在淮河附近地区挫败解放军主力,来争取第二线战略配置的时间。”(李以匡:《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概述》,《淮海战役亲历记》第62页)

“放弃徐州退守淮河,原定在11月上旬转移完毕,但蒋介石在10月下旬来往北平、葫芦岛、南京间,想作多方面挣扎,一面又迟疑,怕徐州之撤影响人心。”(李以匡:《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概述》,《淮海战役亲历记》第63页)

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也在回忆中写道:“陈毅、刘伯承将合攻徐州图一战获胜,直下江南,乃极明显的企图,而我方则有两个对策,撤至淮河之线取攻势防御,或增加兵力与匪于徐州附近决一生死。唯参谋本部对攻守之计迟未确定。”(转引自王道平等着《震撼世界的大决战》第129-130页)

对于徐州是守?是撤?蒋介石虽然举棋未定,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企图拖延我军南下的时间,或者说阻止我军进攻徐州。

时任国民党第二兵团少将参谋长的李汉萍回忆说:“到11月初,原集结在济宁、兖州一带的解放军围攻徐州的动态逐渐明朗化,国民党军统帅部仓皇失措,决定作徐蚌会战准备。

“为了使徐州不受东西夹击并能彻底集中使用兵力起见,蒋介石特用极机密的亲启电,令邱清泉派1个军,伪装解放军,轻装出发,昼夜兼程前进,将鄄城以西之董口黄河堤掘开,造成鲁西泛滥,阻止解放军由鲁西方面包围徐州。”(李汉萍:《邱清泉第二兵团覆灭记》,《淮海战役亲历记》第304页)

时驻黄口的邱清泉兵团距董口相距约300公里,往返至少需1周时间,且途经的鲁西地区已经解放。邱清泉为执行蒋介石的秘密手令,与李汉萍商量后,决定派第七十军去执行任务,并且还找来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具体拟定了完成任务的措施。只是由于11月5日徐州军事会议后情况发生变化,才停止执行这个计划。

<h3>国民党军徐蚌会战总指挥原拟为白崇禧</h3>

谁来担当徐蚌会战总指挥,如同会战计划一样,这让蒋介石也伤透了脑筋,10月22日南京军方的军事会议,提议白崇禧统一指挥国民党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的部队,然而,白崇禧却有意出难题。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1923年任广西讨逆军参谋长,1924年与李宗仁的“定桂军”合并,组成广西“定桂讨贼军”,任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与李宗仁、黄绍竑共同消灭了广西境内其他势力,控制广西,形成新桂系集团。

1926年,新桂系归顺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开始时,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协助蒋介石筹划军事。1927年初,任北伐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部占领杭州及上海附近地区;4月,支持并参与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新编第十三军军长、前敌总指挥,率部参加对奉系张作霖的战争,直抵滦东地区。

1929年蒋桂战争中新桂系失败后避居香港,不久与李宗仁恢复在广西的统治,后多次参加反对蒋介石的战争。

1931年宁粤妥协后,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任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第五路军副总指挥,与李宗仁以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统治广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38年底,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统一指挥长江以南5个战区,后任军训部长、军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主席,参与制造了“皖南事变”。

1946年5月,任南京政府国防部长。

蒋介石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我们从白崇禧的简历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蒋介石历来只重用嫡系,而排挤非嫡系。国民党内勉强可以与蒋介石抗衡的当数桂系李宗仁。1948年4月,伪国大举行所谓大选,蒋介石当选总统,李宗仁冲破蒋介石的重重阻挠当选副总统,在李宗仁的竞选过程中,桂系白崇禧出了大力。于是,蒋介石决心给桂系一点颜色看看,在5月便免去了白崇禧的国防部长职务,任命何应钦为国防部长,调白崇禧为国民党华中“剿总”总司令。

白崇禧对蒋介石的这一手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蒋介石对李宗仁和白崇禧历来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一个在中央,另一个必在地方。李宗仁作为副总统已入朝,白崇禧肯定要调到地方,既然要到地方去,就想多争一点兵权。

于是,在蒋介石向他宣布任命时,他就向蒋介石提出了由他统一指挥中原大军的要求,白崇禧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我只有接受委员长的任命。但健生认为:华中‘剿总’的成立,应以保卫南京这个国府的政治中心为基本任务,而为达到此目的,必须确立‘守江必先守淮’的战略方针。

“总结九江指挥所这几个月来的经验教训,中原大军必须统一指挥,不能分割使用。我建议将华中‘剿总’设在蚌埠,统一指挥中原大军,在徐蚌间江淮山岳地带,运用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蒋介石与白崇禧》第171-172页)

与此同时,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一个战区,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但蒋介石拒不接受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建议,白崇禧在黄绍竑的劝说下才去武汉任职。

蒋介石不信任白崇禧,但当郭汝瑰遵照顾祝同的叮嘱报告蒋介石,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只是暂时的事,蒋介石却坚定地回答:“不要暂时指挥,就叫他统一指挥下去好了。”(《郭汝瑰回忆录》第320页)国民党参谋部根据蒋介石的指令,于10月24日下达了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军事的命令。

10月30日,白崇禧由汉口飞到南京,参加当日下午国防部召开的中原作战会议。会上,白崇禧满口同意以第十二兵团转用于阜阳、上蔡、太和地区,还提议以第三兵团随第十二兵团进出阜阳和太和附近。

但次日,即31日上午再次开会时,白崇禧却变更主张,一是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二是只允许调动十二兵团,并且还提出第二军、十五军在形势和距离上都不便归十二兵团序列,至于自己的嫡系张淦三兵团则更不允许调动了,恐怕事出有因。

10月30日晚上,白崇禧与李宗仁交换了意见。他们估计这很可能是蒋介石设下的圈套,其目的无非是想利用他的军队抵挡人民解放军的进攻,维持蒋介石政权,这与一心想取代蒋介石的李宗仁及白崇禧的夙愿是相违的。

同时,白崇禧还看到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以徐州为中心,像一字形部署在陇海线上,态势极为不利,假若“徐蚌会战”失败,他就得负失败之责,蒋介石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置他。

另外,白崇禧到南京后,还发现京沪一带政治气候有点异常,呼吁和平的声浪正在高涨,他觉得还是在汉口静观风向为好(王道平等着《震撼世界的大决战》第130页)。

白崇禧的这一招,是对蒋介石5月份拒绝白崇禧建议的回敬,使蒋介石无可奈何,当然,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方在考虑国民党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统一指挥的同时,也想加强徐州“剿总”的指挥,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1892-1971)也是二级陆军上将,是蒋介石、何应钦的心腹将领,素有北伐中的“福将”、中原大战中的“常胜将军”、抗战中的“长腿将军”之称。1946年9月,刘峙由于进攻冀鲁豫解放区失败而被撤职,之后虽然不久仍被蒋介石任命为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将委员,但由于无事可作,便带着三姨太回到上海家中闲居,1948年5月,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于是刘峙被任命为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

<h3>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其人</h3>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场,位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4省交界处,属黄淮平原,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北上是济南,直通平津;南下可达长江,直下南京、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辽阔地域内,地形开阔,村落稠密,铁路纵横,公路四通八达,有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如掌控了徐州和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也就控制了长江以北,直接威胁到南京和上海的安全,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刘峙(1892-1971)1948年6月任徐州“剿总”总司令

在如此重要的地区,蒋介石派到徐州坐镇指挥的却是庸碌无能的刘峙。国民党军内部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刘峙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着大门是守不住了。”

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汝瑰曾把这个笑话讲给参谋总长顾祝同听,并借机询问为什么要委任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顾祝同解释说:“徐州‘剿总’的人选,我们考虑过两个人,一个是刘经扶(刘峙),另一个是蒋铭三(蒋鼎文),蒋铭三夜嫖日赌,不理公事,比较起来还是刘经扶好一些。”

刘峙在徐州当了半年的总司令,济南失陷后,徐州地区的形势顿趋紧张。国防部长何应钦和参谋总长顾祝同都觉得让刘峙指挥徐州“剿总”有些不放心,于是他们提出让白崇禧来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与解放军在淮海地区进行一场大会战。郭汝瑰奉命向蒋介石请示报告前,顾祝同特意叮嘱他说:“要报告总统,白健生统一指挥是暂时的,会战结束后,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仍分区负责。”

自内战爆发以来,刘峙这员“福将”屡战屡败,没给蒋介石带来一丝的福气,蒋介石对他也失去了信心,听完郭汝瑰的汇报后,蒋介石当场表态说:“不要暂时指挥,就叫白健生统一指挥好了。”

刘峙听到这一消息后,私下里发牢骚说:“白健生是寡妇改嫁,对老头子可以抗衡论理,不听调动;我好像是童养媳长大,骨头多大,当婆婆的都摸得清,服从是无条件的。”

刘峙手下的一些亲信将领对此也十分不满,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就到处散布说:“这简直是多此一举,他白崇禧又不是三头六臂,他来就一定行吗?”

正当刘峙闷闷不乐之际,又传出消息说,白崇禧拒绝了这一任命。原来,白崇禧为了支持李宗仁与蒋介石争权,有意给蒋介石出难题,拒绝接受徐州地区这个烂摊子,存心要给蒋介石晾台。

刘峙这时对自己也缺乏自信,也知道就凭自己这两下子,要指挥几个大兵团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确实吃力。为既保住自己的职位,又能相对超脱地当官发财,刘峙向国防部建议,遴选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兵团司令官以上职务、资历深而有作战经验、能服众望的将领,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名义兼任国防部前进指挥部主任,具体负责指挥作战。

何应钦认为刘峙的这个建议不错,便向蒋介石推荐宋希濂和杜聿明出任这一职务。宋希濂、杜聿明与刘峙同属于何应钦派系的骨干分子,在人事关系上与刘峙不会产生矛盾,代替刘峙指挥作战很合适。当时宋希濂在华中“剿总”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杜聿明自从离开东北后,一直在上海养病,最后蒋介石决定派杜聿明到徐州,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以辅刘峙之不足。但杜聿明上任没多久,又被蒋介石派到东北去收拾残局,直到淮海战役开始后,他才从东北的葫芦岛回到徐州。

<h3>宋希濂拒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h3>

刘峙指挥能力愚笨,不能担当指挥重任,而原来协助刘峙指挥的杜聿明已调东北,谁来协助刘峙指挥呢?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方在决定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个“剿总”所属部队,同时想到了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宋希濂,决定任命宋希濂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

宋希濂(1907-1993)是黄埔系将领,蒋介石的嫡系,陆军中将。

宋希濂在回忆中说:“我对于这个新任命,感到十分彷徨。当时我对于华东解放军的情形不了解,自然是踌躇的一个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我所最担心的是考虑到指挥上的困难。徐州‘剿总’所辖的部队主要为邱清泉、孙元良、黄伯韬、李弥4个兵团……孙元良为人虚伪狡诈,个人利益看得超乎一切,我是深知道他的;邱清泉骄横跋扈,狂妄自大,向来目空一切,听说在豫东战役,他连蒋介石的亲笔命令都拒不执行。孙、邱这两个人是很难对付的,而邱清泉兵团又是淮海战区中的骨干,这样怎能指挥得心应手呢?”

宋希濂还了解到淮海战区:“前途很不乐观,军事上我军完全处于被动,对于共军行动,几乎是个瞎子,而共军对于我们,则了如指掌。尤其糟糕的是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和军队纪律太坏,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这也是他踌躇的另一个因素。

经过思考,宋希濂觉得与其贻误于将来,不如慎之于事先,因此于10月26日电呈蒋介石,以“到鄂西后情况渐明,正在作种种规划和积极部署以及自己对徐州方面情形不熟悉”为理由,请求收回成命。

10月27日,蒋介石复电宋希濂:“徐蚌为首都门户,党国安危所系,希吾弟毅然负此艰巨,迅即赴徐与刘总司令及各将领妥善部署,勿再延迟为要。”

蒋介石的复电是一个严厉的命令,宋希濂不得不于28日回电同意就职,但明确提出:“惟有一事不能不事先为钧座呈明者,徐州方面以邱清泉兵团为骨干,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如万一将来再发生类似豫东战役的情况,以致贻误戎机,则所关甚大,谁负其咎?”

宋希濂实际上仍是想拒绝任职,在此情况下,蒋介石只好请回远在葫芦岛指挥撤退的杜聿明。11月3日,许朗轩将蒋介石“即请到蚌埠指挥”的亲笔信面交杜聿明,然而杜聿明在复信中也提出:“须待葫芦岛部队撤退完毕后再去蚌埠”。

宋希濂借故拒绝,杜聿明借故拖延,都是怕负失败之责。杜聿明坦然地承认:“以当时的情况来说,也是徐蚌会战的准备工作重于葫芦岛的撤退,我应该马上到蚌埠去,可是我怕背放弃徐州之罪名,受国民党舆论的指责,对于个人不利,所以就想借指挥葫芦岛部队的撤退来推卸放弃徐州之责。预计在葫芦岛国民党军撤退完毕时,徐州附近的国民党军亦可以撤到淮河附近,然后我再到蚌埠去指挥。”

在事关所谓“党国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中居然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挺身而出,为蒋介石分忧,国民党内部高级将领的离心离德可见一斑。

<h3>国民党军徐蚌会战部署</h3>

在徐州战事十万火急的情况下,11月4日,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代替他前往徐州调整部署。

11月5日上午,顾祝同在徐州召集刘峙、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等开会,研究徐蚌会战部署。据刘峙回忆,顾祝同在会上提出了撤守淮河与守徐州两案,征求与会者意见。对撤守淮河,“各兵团司令官以为时机已晚,敌前撤退,最为不利”,主张“不如决一死战”。

顾祝同等人最后“乃决定‘备战退守’,即一面先集结兵力,准备应战,一面撤退物资”。(王道平等着《震撼世界的大决战》第131页)

郭汝瑰回忆说:“会议结果,认为无论华东野战军主力何在,徐州‘剿总’各兵团在陇海路上一字排开,态势不利,必须调整。于是根据‘守江必守淮’的方针,决定放弃次要城市,集中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路两侧地区,作攻势防御(战略守势,战役攻势)。以巩固长江而保京沪;并决定于必要时徐州‘剿总’移蚌埠指挥,徐州以一两个军坚工固守。”顾祝同根据讨论的意见,作出如下决定:

1、徐州守备部队应切实加强工事,坚固守备;

2、第七兵团应确保运河西岸,与第一绥靖区、第三绥靖区密切联系,并在运河以西地区“清剿”;

3、第二兵团以永城、砀山地区为中心集结,并在附近“清剿”;

4、第十三兵团应集结于灵壁、泗水地区机动,并在附近“清剿”;

5、第十六兵团以蒙城为中心,进行“清剿”,掩护津浦路之安全;

6、第四绥靖区移驻临淮关,以原第八绥靖区为该绥区的辖区,原第8绥靖区着即撤销;

7、淮阴守备由第四军担任;

8、海州方面由海上撤退。

顾祝同当晚回到南京,报告给了蒋介石。

6日,蒋介石下达调整的命令(而当天,淮海战役已经打响)。

命令中规定,华东战场方面取战略守势,若人民解放军进攻时,则依各兵团之协力,夹击人民解放军而歼灭之。蒋介石的命令中,驻海州的四十四军改为陆路撤退,受黄伯韬指挥,一同退过运河,第九绥靖区人员到徐州待命。

郭汝瑰在回忆录中是这样评价顾祝同敲定的作战部署的:“顾祝同的如意算盘是企图用少数兵力固守徐州,以使解放军不能有效利用陇海铁路东西调动军队。且主力控制于徐州、蚌埠之间,则当解放军向徐州进攻,沿平汉路或经苏北地区南下时,均可集中5个兵团寻求决战。在解放军未能击破其主力以前,便可保持淮北,因此也守住了江南。但是他改变态势的企图失败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蒋介石国防部及徐州‘剿总’以至兵团司令、军长们,都未意识到战役发生的紧迫性,黄伯韬毫无‘敌前退却’的措施,徐州‘剿总’毫无掩护黄伯韬兵团退却的处置。”

实际上,在淮海战役发起前,国民党军的具体分布是:

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第二兵团),指挥五军、七十军、七十四军、十二军。其中五军在砀山地区,七十军在黄口地区,七十四军在丰县以南地区,十二军在黄口以东地区(该军所属的三二八师在灵壁县)。另外,原属五十五军的一八一师由菏泽地区撤至商丘后归其指挥。

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第七兵团),指挥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六十四军,战役发起前两天,徐州“剿总”将原归第九绥靖区指挥的四十四军以及10月2日增援海州又于4日中途返回的一○○军改归该兵团指挥。二十五军位于阿湖地区,六十三军位于新安镇、红花埠、杨家集、瓦窑、南北劳沟地区,六十四军位于高潭沟、丁集地区,一○○军位于王家集地区。

国民党李弥兵团(第十三兵团),指挥八军、九军,集结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其中八军一部守备徐州、一部在曹八集地区,九军在碾庄、运河车站及官湖地区。

国民党孙元良兵团(第十六兵团),指挥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和九十九军,原来位于郑州一带,10月下旬撤离郑州经开封、商丘、亳州、涡阳向蚌埠转进。

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周碞部,指挥二十一军、一二三军、四军、五十一军,守备淮阴、淮安、江阴、泰兴、泰州地区。

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指挥七十七军、五十九军,守备徐州东北的外围地区峄县、枣庄、临城、台儿庄等地区。

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指挥六十八军、五十五军,10月24日以前守备在开封、兰封、商丘之线,后撤退至蚌埠以北守备淮河,另配属九十六军改编为国民党第八兵团。

国民党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指挥四十四军及非正规军鲁南王洪九部两个保安旅、海州1个挺进支队、连云港两个守备部队,守备海州、连云港及灌云、赣榆等地区,11月中旬,李延年在蚌埠新建第六兵团。

此外,还有徐州“剿总”的直辖部队(预备队):国民党七十二军,集结在徐州以北九里山。国民党一○七军孙良诚部,集结在徐州东南之睢宁、双沟地区。直辖的特种兵、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汽车兵、铁道兵、警卫兵及战车团、化学兵、高射炮兵等部队以及交警总队、特务大队、暂编纵队、地方保安旅等非正规部队。

此时,奉命准备增援徐州的国民党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兵团第十二兵团正在向确山、驻马店等集结中。黄维兵团指挥十军、十四军、十八军、八十五军和第四快速纵队,共约12万人。

正文 第六章 支援前线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中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略决战。这次战役,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巨大,任务之浩繁,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的。

<h3>淮海战役支前机构</h3>

(一)淮海战役支前区域党政机构一览表

中共鲁中南区委员会书记:康生

鲁中南区行政公署主任:李乐平

中共渤海区委员会书记:张晔

渤海区行政公署主任:王卓如

中共胶东区委员会书记:向明

胶东区行政公署代主任:汪道涵

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书记:陈丕显(直接领导苏北区)

华中行政办事处主任:曹荻秋

中共江淮区委员会书记:曹荻秋

中共豫皖苏中央分局书记:宋任穷

豫皖苏区行政公署主任:吴芝圃

中共豫西区委员会书记:张玺

豫西区行政公署主任:李一清

中共冀鲁豫区委员会书记:潘复生

冀鲁豫区行政公署主任:潘复生

(二)淮海战役支前机构一览表

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傅秋涛

政治部 粮食部 人力部 财政部 交通部 人武部 俘管部 第一前方办事处 第二前方办事处 评功复员委员会 民站部:第一民管处——第二民管处——第三民管处——第四民管处 前方办事处:政治部——粮食部——人力部

鲁中南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克亭

政治部 粮食部 民站部 民力部

渤海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卓如

政治部 粮食部 民力部 供应部 运输部

华中支前司令部司令员贺希明政委:曹荻秋

政治部 民力动员部 财粮部 参谋处 前方办事处

豫皖苏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毕占云政治委员:杨一辰

办公室 前方办事处:秘书处——民力部——财粮部——军区兵站部前方分部 后方临时支前委员会

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司令员文建武政治委员:李一清

民工部 供应部 救护部 办公室

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司令员刘致远政治委员:韩哲一

秘书处 供给处 动员部

河北战勤指挥部:秘书处——供给部——动员部

说明:1.苏北、江淮两区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由华中支前司令部直接领导。

2.胶东区淮海战役支前工作未设专门机构,由区党委、行署直接领导。

<h3>中央军委致总前委关于做好支前保障工作的几则电报</h3>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发起淮海战役后勤工作需要有充分准备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电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1948年9月28日)

饶粟谭并告刘陈(指刘伯承、陈毅),华东局:

……这一战役比济南战役规模要大,比睢杞战役(亦称豫东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于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在河南省东部的开封、杞县和睢县地区进行的一次大兵团作战,共歼敌9万余人,俘敌兵团司令官区寿年)的规模也可能要大。因此,你们必须有相当时间使攻济兵团获得休整补充,并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战役时间包括打黄兵团,打东海(即今江苏省的海州),打两淮在内,须有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战后休整1个月,故你们须准备两个月至两个半月的粮秣用品……

军委

(据中央档案馆所存手稿)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力争在徐州附近歼敌主力,华东、华北、中原应用全力保证供给致粟裕、张震电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1948年11月9日)

粟张,并告华东、陈邓(指陈毅、邓小平)、中原局:

齐辰电(指粟裕、张震1948年11月8日给中央军委,陈毅、邓小平的电报)悉。

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军委

(据中央档案馆所存手稿)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吃饭人数将达80万人需统筹解决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

(这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1948年11月16日)

济南黄河口岸的大批粮食即将运往淮海前线

刘陈邓,并粟陈张、告谭王,韦吉(指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

……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3个月至5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将达80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

中央军委 16日18时

(据中央档案馆所存手稿)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速调粮食供应前线致中原局、华北局、华东局电

(这是周恩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1948年11月22日)

中原局、华北局、华东局并告刘陈邓粟陈张(指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

(一)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开展中。我应作最大估计,准备在徐蚌地区作战3个月到5个月,歼灭蒋介石江北机动兵力40个至50个师,以利尔后突破长江防线,向江南进军,彻底摧毁蒋介石的中心统治。现据华东局皓电报告:在这6个月中,前线参战部队和民工近百万人,每月需粮约1亿斤。从11月份起,华东、华中已筹粮2.5亿万斤,但用到前线上的,因距离远,只有2亿斤。今后仍将继续筹粮南运。唯距离6个月需要,相差甚大,需要中原、华北分担这一大量粮食的供应等语。据此,现决定中原局应速令豫皖苏分局立即动手筹集和保证中原野战部队及华野转入豫皖苏地区作战部队的粮食,并应从豫西运粮食去。华北局应速令冀鲁豫区调集1亿斤至1.5亿万斤粮食,供给华野部队需要。两局对此如何布置,统望电告我们及华东局。关于弹药接济,除华东负责补充华野外,华北应分担中原及华野一部分的补充,详数另电告。

(二)东北野战军即将入关,其人数亦近百万,除粮食由冀东、热河及东北筹集主要部分外,华北及华东的渤海,应准备相当一部分的粮食供应。具体数字,待东北后勤计划到后再告。

军委戌养

(据中央档案馆所存手稿)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兵员补充工作致华东局电(这是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

(1948年11月23日)

华东局并告粟、陈、唐、张(指粟裕、陈士榘、唐亮、张震):

戌马电悉。完全同意你们所定的关于淮海战役的兵员补充计划。在你们动员地方基干团、县区武装及新兵工作当中,望注意进行公开的政治动员,加强地方上优待抗属烈属和动员逃兵归队及部队中巩固工作。并由军区政治部发一政治动员的训令,责成三级军区政治部抓紧这一工作,亲自布置、督促和检查,以保证11万人的补充计划的完全实现。

军委戌梗

(据中央档案馆所存手稿)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致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电

(这是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1948年11月23日)

刘陈邓、粟陈张、谭王、韦吉(指粟裕、陈士榘、张震、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并转各纵委,并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华中工委:

中原人民支援我军的架子车队,把弹药送往前线

……必须准备给予全战役以3个月至5个月时间,必须准备以几个作战阶段(你们已完成了第一个作战阶段),去取得全战役的胜利;必须准备全军部队及民夫130万人左右3个月至5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10万至20万伤员的医治;必须争取全军各部队在全战役所需时间中,有1/2以上时间的休息整补,务使士气旺盛,精力饱满,对于兵员,必须实行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方针;对于人民,必须实行耕战互助的方针……

军委戌梗

(据中央档案馆所存毛泽东修改件刊印)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弹药供应致华东局、华北局等电

(这是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1948年12月5日)

华东局、华北局,刘邓陈(指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陈张(指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李(指邓子恢、李达):

据粟陈张江申电告,邱李孙(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三敌(22个师)现为我分别围攻于肖县以西大回村、薛家湖以东地区,此一战斗规模甚大,为保持炽盛火力与连续作战,要求华东军区急运八二迫炮弹30万发,山炮弹5万发,炸药30万斤及七九步弹两个基数(为弹药计量单位)到徐州以东大湖车站附近,我们派仓库接收等语。查华东局、军区在此次大会战的支前后勤工作中,确已尽最大力量,而一部分弹药犹未能及时送到(照粟陈张电所说)者,确因此战规模超过预计,战斗的连续又如此紧迫,兵站线又愈伸愈长,故如此大量的弹药,不可能咄嗟立办,必须前后方密切配合,解决此种困难。前方应根据需要,按类按数,分别先后,早日通知后方,尤重在野战后勤部应随时保持其前线与后方兵站线的密切联络,遇有任何移动必须随时电告后方。后方应集中一切汽车以最快速度,最合理组织,派最得力干部清查沿途兵站,亦按类按数分别先后,押送前线。能如此,弹药运输的次序和时间才可能较为节省,对前方,亦能较应急需。现为保证淮海战役在最大规模中获得最彻底胜利,并按刘陈邓及粟陈张最后一次提出的数目,特将已决定的及此次增加的弹药数目通知如下:

一、七九、六五两类步机枪弹,除在华东兵站线上;尚有七九、六五(步)机枪子弹216万发属华野外,华东已发中野280万发,华北已发中野100万发,兹再规定由华东加发华野步机枪弹320万发。

二、手榴弹,已由华北发中野15万发。

三、八二迫击炮弹,已由华北发中野先后共5万发,华野除在兵站线上尚存有第九至第十二4个基数10万发外,兹再规定华东、华北各加送华野5万发,共10万发。

四、七五山野炮弹,已由华北发中野山炮弹先后共7000发,华东发中野野炮弹2000发,华野除在兵站线上尚存第九至第十二4个基数约1.6万发外,兹再规定华东加发华野四一、九四两种炮弹3.4万发,华北加发中野山炮弹3000发。

五、炸药,已由华北发中野5万斤,华野除在兵站线上尚存第九至第十二4个基数约30万斤外,兹再规定华东加发华野5万斤,华北加发中野5万斤。

六、此外,华北已另发五○弹3万发,12公分重迫炮弹1200发,15公分重迫击炮弹200发。

七、以上各项,均系就华东、华北现存弹药以最大数目发给前方,有几项本年内后方已完全无存,望前方顾及此情况,严守射击纪律,切戒浪费,尤须注意指导运输,掌握分配。在分配上,中野、华野如因缓急不同,得不受此规定约束,由刘陈邓(指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加以统一调剂。运输路线,除第6项系经德州经华东转前线外,华北弹药分送朱集、白坡,华东弹药应照新地址统送大湖车站。弹药前送的次序和路线,分由华野、中野按上述规定及需要电告华东、华北及我们。已在兵站线上者,由华东军区负责检查前运并将结果电告。

军委亥微

(摘自中央档案馆所存手稿)

<h3>华东野战军关于支前工作的几个计划与通知</h3>

华支前办对华野秋季第二战役支前工作计划

(1948年10月13日)

我华野大军自获解放济南全歼守敌的空前胜利后,已使我山东解放区内敌之最后强固据点肃清,全体人民为之兴奋鼓舞,现我大军即将进行新的更伟大的向敌出击战役,其规模之大,连续作战之久,均属空前。而战区之地形群众条件,较前均差。因此,新的战役支前工作任务极为艰巨,我各级党政支前机关,必须以高度对战争负责的精神,紧张动员起来,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此次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的支前任务。兹根据我军的作战要求,初步拟定支前工作计划如下,我全体同志必须坚决执行确实做到,保证作战的需要,争取更伟大的胜利,以后情况任务如有变化,当再作补充的具体布置。

计划共分:

一、粮食方面

二、人力方面

三、供应方面

四、交通方面

具体计划如下:

一、粮食方面

甲、部队开进时过境粮食的布置:

数十万部队之开进,均经过二、四、五地委(指鲁中南各地委(下同))各县,同时因山区粮食缺少,部队前进时,必须每人各自带粮3天。保证前进之饱食,此为我各地党政及支前机关,对此一战役的首要任务,为此应遵照下列具体布置确实做到,万不得有所贻误。

翻身农民踊跃交纳公粮支援前线

(一)四地委各县应做到810万斤加工粮,具体分配如下:(10月18日前完成)。

1.曲阜300万斤:城区65万斤(自备50万斤,吴村运去15万斤),姚村20万斤(准备35万,以15万斤运陵城),颜家村35万斤,陵城40万斤(自备25万斤),南倩40万斤,南驼罗65万斤(自备50万斤,由积沟运去15万斤),积沟20万斤(准备35万,运15万斤去南驼罗),吴村15万斤(准备30万,以15万斤运城区)。

2.泗水70万斤:城区20万斤,北王沟10万斤,苗馆10万斤,卞桥20万斤,历山10万斤。

3.平邑县70万斤:平邑镇20万斤,张里庄10万斤,郑城10万斤;另运送小米10万斤至城前、10万斤至白彦交白彦接收,10万斤至关阳司交费县接收。另接收蒙山运至温水20万斤。

4.滋阳50万斤:陋地20万斤,薛家庙20万斤,高家庙10万斤。

5.邹县140万斤,城区20万斤,大庄10万斤,香城20万斤,东郭20万斤,东滩店10万斤,匡庄10万斤,灰卜10万斤,张庄10万斤,羽山10万斤,田黄20万斤。

6.凫山50万斤,大北宿10万斤,石墙10万斤,唐楼20万斤,韩庄10万斤。

7.膝县70万斤:城头20万斤,桑村20万斤,龙阳店10万斤,东沙河10万斤,木石10万斤。

8.白彦60万斤:城前20万斤,南径10万斤,白彦20万斤,魏庄10万斤(另接收平邑20万斤)。

(二)二地委各县应做到280万斤加工粮,具体分配如下(10月20日前完成):

1.蒙山县160万斤:武台20万斤,柏林20万斤,园故10万斤,铜石20万斤,地方20万斤,上冶10万斤。另运送小米20万斤去费城,20万斤去俫庄铺,交费县接收。另运至温水20万斤交平邑县接收。

2.新泰县70万斤:城区40万斤,汶南30万斤。

3.蒙阴县50万斤:城区10万斤,常路10万斤,常马庄20万斤,桃墟10万斤。

(三)五地委应做到220万斤加工粮,具体分配如下(10月20日前完成):

1.费县140万斤:梁邱30万斤,高桥10万斤,驼阴20万斤,辛庄30万斤,南坡10万斤,俫庄铺10万斤,费城10万斤,朱田10万斤,×庄10万斤。另接收平邑10万斤,蒙山40万斤。

2.麓水县(今山东省滕县)80万斤:庄里20万斤,西集20万斤,东西佛山10万斤,莪山口30万斤。

(四)六地委临沂县应做到60万斤加工粮,计(10月20日完成):

义堂10万斤,武德10万斤,古城10万斤,朱陈20万斤,傅家庄10万斤。

(五)部队自带3天粮的地区分配:

总部(指华野领导机关)、四纵、六纵、八纵(指华野各纵(下同))自曲阜带粮3天,三纵、十纵自邹县带粮3天,一纵自滋阳带粮3天,七纵自滕县带粮3天,东兵团(即山东兵团)部、九纵、十三纵自新太带粮3天,十一纵自泗水带粮3天,快纵自楼德带粮3天。

(六)注意事项:

1.各地加工粮比例:尽量做到1/3面,2/3小米,如确无面则以小米代替,如确无小米,则碾高粱米代替。加工粮一定要干净,根绝沙子,去掉糠。

2.各点应准备1/4马料。粮不要存一庄,可分存数庄,便于领取。

3.沿路各村应准备充足的烧柴、马草及铺草垫子,事先即调剂集中,以免沿路村庄负担过重。

4.交通要道路口村头,应用木牌标明粮站驻地,粮站人员主动找过境部队联系,保证及时供应,才能避免就庄吃粮。

附:过境军粮临时供应站分布图(略):

乙、战地粮食供应布置:

根据部队作战位置,确定在沂河东岸归六地委负责,在沂河西岸归五地委负责,并分别布置如下:

(一)五地委的供应布置:

1.粮食情况:有麦粮(指夏粮,即小麦、大麦等)200万斤,工商粮(指市场销售的民食用粮)300万斤,根据告秋征能征1500万斤,合有粮2000万斤。

2.供应要求:以25万人计,每日需75万斤,每月需2250万斤。20万人过境,5天吃粮计,需300万斤。

以存粮除过境用粮外,尚有1700万斤,支援一月尚缺550万斤,问题极为严重。但我党政民为力争战役胜利,必须坚决克服困难,并确实解决及满足粮食之供应。

3.解决办法从三方面努力:

(1)在正确执行负担政策基础上,力求完成应征的征收任务,查该区现有地亩200万亩,一般地区在扣除各种减免照顾外,每亩平均约可征到12斤,该区部分地区水灾较重,就再少算一些,每亩平均以征10斤计共可征2000万斤。另由田赋每亩征3斤,可征600万斤,除去部分减免最少能征500万斤,村财政每亩约可征3斤6两左右,也可征400余万斤,共合可征3000万斤,最低应征到2500万斤。连现有麦粮200万斤,工商粮300万斤,合共也有3000万斤,能完成此数即可支援1个月作战。因此要求地委、专署,一定要努力完成2500万斤至3000万斤的秋征任务,确实保证1个月的供应。

(2)在部队前进的新收复区,进行适当的征借,就地供应。初步计算:邳县征借150万斤,兰陵征借150万斤,峄县征借100万斤,合可征借400万斤。其办法有三种:第一是由地方组织征粮队,随军行动,到新区后,向群众进行解释动员,根据原有地亩数,向各村派定具体征借数,或集中收粮点,部队向粮站付粮票取粮,或直接交驻村部队用,由征粮队清理手续(收部队粮票给群众收据)。使各村负担不超过应借数,超过者自外村调剂。第二是在地方干部少时,派少数人随军行动,向各村宣布应借数,部队就村取粮交粮票,超过借数者报告政府设法调剂。第三是部队直接向村借粮,交足数粮票,并留下证明信将来由政府清理。力求用第一种办法,避免第三种办法,不得已时用第二种办法。总之要尽量做到负担合理手续不乱。

(3)就近调运:自六地委调运300万斤加工粮到临沂南沂河边,组织沂河运粮指挥所,集中船只〔以〕求达到每日送10万至15万斤加工粮至沟上,以供应陇海路上部队。第二,自四地委调500万斤加工粮至峄枣、郭里集一带,每日送到15万斤并派人建立转运站,负责两个纵的供应任务。

(二)六地委的供应布置:

1粮食情况:全区有麦粮2000余万斤,秋征能征5500余万斤。可拿出麦粮2000万斤,秋粮4000万斤,共6000万斤支前。滨南、临沭、郯城、东海、竹庭(今江苏省赣榆县)4个县存粮计有麦450万斤,秋粮1600万斤,合有2050万斤。其余均在日照、莒县、莒南等地,离战区较远。

2加强南边4个县的征收与征借,连同田赋、村财政粮可征收1000万斤,这样共可有3000万斤。

3莒南、莒县、日照3县于10月底至少调运粮1000万斤至临沭一带,使滨南保证有粮4000万斤支前。其余再陆续向南调运。

(三)运输力:

1调剂五地委小车5000辆,挑子4000副,拟设三处粮食转运站,每处掌握小车1000辆,部队运动时,每纵临时去小车500辆运粮,另两个纵各去2000副挑子挑粮。

2调剂六地委小车8000辆,挑子4000副。

丙、粮食调运:

(一)自二地委调1000万斤到以下各点:朱陈300万斤,武德300万斤,辛庄200万斤,梁邱200万斤。

粮类:600万斤小米,100万斤面,300万斤高粱。规定接收办法:朱陈、武德,由临沂县接收,由前办批拨;辛庄、梁邱由费县接收,由专署批拨,务于11月底运完。

(二)自三地委调粮共500万斤,内小米300万斤,高粮200万斤,到临沂东北之汤头一带,归临沂接收,于11月底完成。

(三)自一地委调粮500万斤到兖、邹。自博山调粮1000万斤到兖、邹,自七地委调粮2000万斤到兖、济两市区(指山东省兖州、济宁两市),以上调运均于12月底运完,接收由四专署负责。其运粮指挥,另组指挥部,专司其事。

(四)四地委拿出1000万斤(调运500万斤去峄枣,其余500万斤随时听调),五地委争取拿出3000万斤,六地委拿出6000万斤,共1亿斤粮食,作为第一线支前。以上共调运5000万斤,合有15亿斤,保证3个月的供应。

丁、两个要求:

(一)各地应有对战争高度负责的精神,按时调运,及时供应,保证部队吃上饭。

(二)各地应以精细深入的工作作风。从运送保管加工各个环节上,对群众与工作干部,进行教育组织工作,并进行有系统的检查,保证军粮干净根绝砂子,去掉糠秕。

二、关于人力配备方面

由于战争的规模的巨大,粮食的调运,担架、民工随军服务以及战场民力的临时服务,故新的任务,极为繁重,使用人力数之浩大,战争之连续,均须我广大民力参加前线和战场之各种勤务,因此我们一方面应以满足军队要求,同时又要掌握节省民力为原则,如此配备各纵队之常备担架、挑子各500副,仍按以补充为原则,特将担架、挑子、小车的配备调拨规定于后:

甲、各纵队常备担架之配备数目:

一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200副(系中原带来300副,因不巩固故折有200副),决定由一民管处补给300副(在费县城交接),共合500副。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二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420副(系苏北带来,从7月起服务半年至8个月),决定由六地委补给担架80副,共500副。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240副(亦系苏北带来,服务期半年至8个月),决定由六地委补给挑子260副,共合500副。

三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350副(由渤海配备),决定由六地委补给担架150副(在梁邱交接),共合500副。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已复员。决定由四地委调给挑子500副(在梁邱交接)。

四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500副,系7分区配备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担架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应有挑子500副,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挑子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六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担架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拨给挑子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七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450副已复员,决定由渤海担架团调给450副,六地委调给担架50副,共500副。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挑子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支前民兵随军开赴淮海前线

八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400副,决定由六地委调给担架100副(在梁邱交接)。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不了解,决定由四地委调给挑子500副,如果有挑子未复员,则不补。

九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450副(胶东配备的),决定由六地委调给担架50副,共500副。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500副(胶东配备的),不另配备。

十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渤海常备担架350副,此担架服务期限尚不了解,另由渤海二线担架拨给100副,共合450副,为保证该纵需要,由一民管处(滨海担架)准备担架450副,如原渤海担架350副已满期即补之,否则就不再补。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拨给挑子500副(在费县城交接)。

冀十一纵队(指中野第十一纵队):因该纵两个师,应有担架400副,原有担架250副(冀鲁豫配备的),决定由一民管处拨给担架150副(在费县城交接)。

应有挑子400副,原有挑子375副,决定由一民管处拨给挑子25副,共400副(在费县城交接)。

十二纵队:因该纵两个师应有担架400副,原有担架250副(该担架是10月底期满,期满后由淮北接管),决定由六地委补给担架150副,共400副。

应有挑子400副,原有挑子254副,小车160辆(拆合挑子320副),共合挑子574副,不另配备。

十三纵队:应有担架500副,原有担架450副(胶东配备的),决定由六地委补给担架50副,共500副。

应有挑子500副,原有挑子500副(胶东配备的),不另配备。

西兵团直属队(包括卫生部,两广纵队,特纵),应有担架1000副已复员800副,尚有担架200副,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担架800副(在费县城交接),共1000副。

豫皖苏民兵担架队缴获的枪炮

应有挑子700副,原有挑子410副已复员,决定由一民管处调给挑子700副(在费县城交接)。

鲁中南军区部队:应有担架400副,原有担架760副,除不配备外,多者调出交一民管处。

应有挑子400副,原有挑子500副,除不配备外,多者调出,交一民管处。

以上各部队共计:

(一)应有担架7200副,原有担架3730副,应配备3470副,现共配备3830副,内鲁中南军区部队原有担架多360副,除将此多数调回外,尚有7200副,每副5人,共计3.6万人。

(二)应有挑子6900副,原有挑子2689副,应配备4211副,现配备4485副,内十二纵多174副,鲁中南军区部队多挑子100副,共多274副,除调回鲁中南军区部队所多挑子100副外,尚有7074副,计7074人。

以上共计4.3074万人。

乙、转运担架及运粮小车挑子的配备:

(一)担架:配备2000副交五地委支前机关掌握,配备3000副交六地委支前机关掌握,配备2500副由前办直接掌握,共7500副,每副5人共3.75万人。

(二)挑子,调4000副交五地委掌握,调4000副交六地委掌握,调1000副交前办直接掌握,共9000副,9000人。

(三)小车:调给五地委小车5000辆,调给六地委小车8000辆,调给华东军区后勤部小车2000辆,共1.5万辆。每辆2人,共3万人。

以上共计7.65万人。

丙、担架、挑子、小车的调拨:

(一)担架:

1.根据以上共需担架1.47万副。

2.现存担架7480副:存第一民管处(驻平邑镇)1200副,存第二民管处(驻马站)2500副,存第三民管处〔驻淄博)800副,六地委掌握1830副(驻长辛桥),程主任掌握的700副,前办直接掌握的450副。

3.部队原有担架3730副。

4.以上共有担架1.121万副,距需数尚缺担架3490副。

5.着调二地委担架2000副,三地委担架2000副,四地委担架1000副,共5000副(因部队现有担架不够巩固,故多动员一部以备补充)。

(二)挑子:

1.以上共需挑子16074副。

2.现存挑子5510副:存二民管处5000副,六地委掌握510副。

3.部队原有挑子2689副。

4.以上共有挑子8199副,距需数尚缺挑子7875副。

5.分调9000副:计调一地委挑子2000副,调二地委挑子2000副,调三地委挑子2000副,调七地委挑子2000副,调四地委挑子1000副,并确定一、三两地委的挑子交六地委接收,二、七两地委的挑子交五地委接收,其余的交前办掌握。

(三)小车:

1.以上共需小车1.5万辆。

2.现在小车2.091万辆,计存一民管处1310辆,二民管处5000辆,三民管处5500辆,三地委在淄博运粮4000辆,六地委掌握4100辆,财粮部运粮1000辆。

3.以上除配备需要数目外尚余5910辆可作机动运粮用。

丁、以上共动用民力(部队原有、我们现存和重新调的均在内):

(一)担架共1.6210万副,每副5人,共计8.105万人。

(二)挑子共1.7199万副,计1.7199万人。

(三)小车共2.091万辆,每辆2人,共4.182万人。

总共1.40069万人。

三、供应方面

甲、油盐:

(一)设油盐站:原则上以纵队为单位,设随军供应站,不足时仍可补助之,或有计划的流动出售,在不出各该分区地区,站要随军行动,但到哪分区,哪分区负责。

(二)每随军供应站视路途远近、供应数量各设一定运输力,由支前机关计划配备,负责商店至油盐站间运输(油盐站到各单位间由各部自行负责)及随部队转移和流动出售等运输,因此必须设足够常备运力,分区支前供应部也必须掌握一部机动运力,负责转运调剂调拨,求得站的运输不至因过远耽误供给。

(三)每随军供应站设干部4人至7人,由各该专区工商分局负责配备,专司油盐买卖及押运之责。

(四)部队在进入指定阵地前行运途中油盐由沿途商店负责,现分3条线设临时站,每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至5000斤,部队过完后即撤销。

1.兖州站准备油盐各5000斤,邹县站准备油盐各5000斤,界河站准各油盐各3000斤,东郭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嗓村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

2.曲阜站准备油盐各5000斤,泗水站准备油盐各4000斤,卞桥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平邑站准备油盐各4000斤,地方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费县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

3.田黄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城前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白彦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梁邱站准备油盐各5000斤,辛庄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

4.新太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蒙阴站准备油盐各3000斤。

(五)油盐价格,一律低于当时当地市价10%售予部队,如有亏损短秤转回原发货商店,注明“供应亏损”报销之。

(六)战区油盐数量调剂:5、6分区每月各需供给油盐各30万斤,先各准备1个月的供应,随后再计划2个月的。6分区存油盐较多不成问题。5分区也能保证供给。油现存4万斤由蒙山调7万斤,再于当地收买不足之数时详细了解情况再作调剂的具体布置。

乙、菜:依靠部队自行采购,各级政府群众团体动员群众保证以公平价格售于部队,各工商分局可掌握一部干菜以备战时缺菜时售于部队,但要易于保存经起运输的菜(如花生米等),而且价廉物美,否则不好吃部队不要,价过高买不起,滨海可买些咸鱼(如小鱼螃蟹虾皮等)。

丙、战场器材由部队所在分区支前机关负责筹借,按上次前办颁发关于器材的紧急指示办理,共中需款购买者报前办批款购买。分区支前机关要主动向部队接洽,认真掌握,以便保证部队需要,同时又不浪费紊乱。

丁、包尸布五、六分区各准备8万市方尺,听候财办命令拨付(不要自行拨付)。

四、交通方面

甲、公路之修筑:

(一)永久性之公路:

1.滋临公路全长364华里。全段护修工程分配:由滋阳至曲阜东金家庄(桥属曲阜)段,由曲阜县负责;金家庄至历山段,由泗水县负责,历山至铜石段,由平邑县负责;铜石至费县段,由蒙山负责,费县至义堂段,由费县负贵;义堂至临沂由临沂县负责。

2.临青(州)路全长380华里。全段修护工程分配:临沂至汤头段,由临沂县负责;汤头经苏村至沂水段,由沂东县负责;沂水经马站至大关段,由沂北负责,大关经蒋峪、临朐至赤涧段,山临朐负责,赤涧至益都段,由益都负责。

3.台潍路(莒县至台儿庄)全长561华里。全段修护工程分配:莒县至临沂段,由莒县负责;临沂至苍山段,由苍山县负责,苍山至兰陵段,由赵镈县(今山东省苍山县)负责,兰陵至台儿庄段由兰陵县负责。

4.临郯新(新安镇)路全长150华里。修护工程:临沂至李家庄段,由临沂县负责,李家庄至郯城段,由临沭县负责;郯城至新安镇段,由郯县负责。

5.临赣(榆)路全长148华里。修护工程分配:临沂至重沟,由临沂县负责,重沟至蛟龙湾段,由临沭县负责:蛟龙湾至赣榆段,由竹庭县负责。

6.临蒙路全长224华里。修护工程分配:临沂至半程段,由临沂县负责,半程至垛庄段,由沂南县负责;垛庄至蒙阴段,由蒙阴负责。

(二)半永久性之公路:

铁路员工和广大群众积极抢修铁路保证运输畅通

1.临梁(邱)路全长125华里。修护工程分配:临沂至唐林段,由临沂县负责,唐林至梁邱段,由费县负责。

2.临涛路全长208华里(因转至坪上)。修护工程:临沂至板泉崖段,由临沭县负责,板泉崖至坪上段,由莒南县负责;坪上至涛雒段,由日照县负责。

3.兰郯路全长107华里。修护工程:兰陵至长城段,由兰陵县负责;长城至码头段,由苍山县负责;码头至郯城段,由郯城县负责。

4.梁(邱)向(城)路全长87华里。修护工程:梁邱至辛庄段,由费县负责,辛庄经香城至卞庄段,由赵镈县负责。

(三)临时性公路:

各地根据战争之发展(特别是接近战场及部队运动之重要道路),以当地实际条件与作战部队之需要作随时抢修准备,并控制修路工人及部分器材,不能徒涉之河流应作临时桥梁之准备,这一工程要及时和保证武装通过之安全。

(四)修护公路工程之要求:

1.永久性之公路,路面要平坦,硬度要在使用一辆十轮车压不下车辙,桥梁要经得住一辆十轮车之通行,宽度要5米(1丈5尺市尺),洼道要增高路面,及增排水工程及涵洞及排水沟等。

2.半永久性之公路,以现阶段保持通车所有桥梁要不发生危险,路面以不致受烂泥河滩淤沙等而使坞车。

3.临时公路,以军事需要实行抢修为主,完成紧急通车,以不失时机又保证通车安全为主要。

乙、有线电话之架设:

(一)干线线路:

1.临沂至兖州线,由四分区负责架修与组织保护。

2.临沂至沂水线,由二分区架修与组织保护。

3.沂水至青州线,由三分区架修与组织保护。

4.临沂经十字路、涛雒至日照线,由六分区架修与组织保护。

5.临沂经郑城至新安镇线,由六分区架修与组织保护。

6.临沂至蒙阴线,由二分区架修与组织保护。

7.临沂至峄县,由五分区架修与组织保护。

8.保线与修线之要求:就所在地区,由军分区司令部根据线路经过之地区,标出电杆数目,交由地方指定专门负责之村,并由村中群众指定专门负责之人,保证任何时候能随坏随修,不使长时间中断。

9.各分区除指定之线立即计划材料及速造预算呈报军区外,并准备战场急需之架设器材和电线杆等,对电话掌握之单机、总机工作人员,应进行政治教育,严明奖惩纪律,培养模范工作者。

丙、河运及船只:

运粮船破冰前进

(一)地段区分:由黄河口至济宁,由七地委负责,济宁至韩庄,由四地委负责,韩庄至运河车站,由五地委负责;临沂至章桥,由六地委负责,并准备向南延伸至窑湾。

以上地区由指定之各地委负责管制沿河所有可以载运之船只,并先行进行统计船只数目,载运能力,航行速度,以及水手之调查登记,进行初步组织及可能的短时间政治教育。

(二)布置航行线之渡口及航线上之水上保安工作,并作发生意外情况之一切处置之准备工作(如救生防空防匪等)。

(三)关于使用船只及水手之待遇问题,希先调查提出意见,力求统一。

以上公路、电话、船只之要求,如有与当地情况不符,希提出修正意见,以便更正。总之交通任务关系至巨,各级党政民必须列入日常工作日程,认真督促检查、保证畅通,方不误时机。

(摘自南京军区档案馆所存原稿)

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关于执行新颁支前经费供给标准会计系统及供给

办法的通知(标题系编者所加)(1948年10月26日)

为适应战争任务需要,解决支前供应中的实际困难,特将有关支前经费供给标准、支前经费会计系统与供给办法等项问题,重新分别决定,以前个别规定与本规定不合者,概依本标准执行。(本标准除民工粮食于本月16日开始执行外,其余一律从11月1日开始执行。)

华东支援前线委员会 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

附件一:支前机关与民工供给标准

甲、民工供给标准

(一)伙食:

1.凡支前民工按供给制供给者,其供给标准每人每日秋粮市秤3斤,烧草3斤半,菜金按野战军标准减半发给(以上标准于10月16日开始执行)。

2.在部队服务之随军担运团,不论服务期限长短,均按辎重兵之粮草菜金标准,由部队供给。

3.凡住休养所之支前民工病员,一律按原菜金标准加倍发给。随队病员之菜金同上,但须经医生检查,由该队负责人证明才准报销。重病或负伤者立即送医院,其医药伙食均归医院报销,在未送医院前,其菜金可照医院标准发给。

4.常备民工菜金价格,由华东支委会根据前线平均物价统一规定,如物价变动很大,半月更动一次。各分区临时民工之菜金价格,由各分区支前司令部按该分区平均物价规定之。

5.民工吃粮一律吃秋粮。

(二)黄烟费:3个月以上之常备民工,每月发黄烟4两,由各民管处按当地物价,折发代金。

(三)常备民工办公费:

1中队(以120人计算)每月光连纸3张、灯油7斤。

2大队部每月光连纸5张、灯油3斤。

3支队部每月光连纸8张、灯油3斤。

(以上灯油包括夜行军之灯油在内)

(四)杂支费:

1.修理费——民工所带之运输工具(小车、担架),因公损坏者得报销修理费。小车每月每辆最多报销车耳1副、车轴1根,在此范围内由民管处掌握实报实销,担架修理之报销手续亦同。大车每月每辆不得超过秋粮45斤之价格,大车及小车之用包运制者不得另报销修理费。

2.小车车油——每辆每日车油1钱(包工制者不发)。

3.擦枪费——常备民工带长短枪者,每枝每月油2钱、土布1寸。

4.理发费——常备民工每中队发给剃头刀1把由其自理,其价格由各民管处根据当地价格发给(包工制不发)。

(五)宣教费:书报教材由华东支委会政治部统一发给。常备民工休整时之文化娱乐费(如演剧等费用),由各民管处根据需要与节约原则,在已批准之预算范围内实报实销。

(六)被服装具:常备民工服务两月以上者,发给布鞋一双,棉衣棉被由民工自备。

(七)医药费:凡常备民工之医药费,按普通人员标准减半发给,由华东支委会卫生处统一掌握。运粮民工医药费按普通人员1/10标准发给,由各分区支前司令部统一掌握,分发使用。随军担运团之医药费由部队负责供给。

(八)负伤费:凡支前民工因公受伤致不能服务者,均发给负伤费,住院者由医院发给,不住院者由民管处或县支前指挥部发给。其标准,重伤猪肉8斤,轻伤不能服务者猪肉6斤,由发放机关按当地市价折发代金。

(九)埋葬费:凡支前民工在服务期内牺牲者,得购买棺材一口,经各民管处或县支前指挥部批准后动支。

(十)赔偿费:凡民工因公损坏群众物品者,每人每月不超过半斤秋粮价格内,由各支前司令部或各民管处统一掌握,分发民工大队或民站事后处理之,并要加强管理与爱民教育。

(十一)民工铺草:每人每月按铺草1斤计算。由于民工流动性大,该草由分区支前司令部与各民管处统一预算与掌握,并根据各民站与村公所实际蚀耗程度,适当分发之。

(十二)带领民工队之干部供给:非脱离生产者,其待遇与常备民工同;脱离生产者,其一切供给仍按其原来待遇与标准发给。

乙、支前机关供给标准

(一)县以上支前机关经费,按同级政府机关标准发给,如与政府合并办公者,不另报销公杂费用,必要时可报销一部分印刷费。

(二)民管处之办公纸,干部每人每月光连纸4张,其余与政府机关标准同。

(三)参加支前工作干部,两月以上经常出发工作者,另补发鞋子1双。

(四)烤火费:县团级以上之干部及伤员(住休养所之民工同),每人每日草4斤,县团级以下干部每人每日草2斤,战杂人员每人每日草1斤,发放时间临时通知。

(五)铺草:各级支前机关、干杂人员与警卫武装,每人5斤,一次发给不再补充。

(六)粮站与民站办公费:

1.收发粮点(随军粮站同),墨水两瓶、光连纸5张、长夜灯4盏、洋火2盒。

2.中心粮站,墨水1瓶、光连纸5张、长夜灯2盏、洋火1盒。

3.运粮总站,按地方县政府标准执行(运粮介绍信,由分区支前司令部粮食部统一印发)。

4.民站,墨水1瓶、光连纸5张、长夜灯2盏、洋火1盒。

5.茶水站,长夜灯1盏、洋火1盒、茶水草每日100斤(为招待过往少数民主,凡中队以上之民工队,应先与茶水站接洽,以草票换茶水或领草自行烧水)。

(以上长夜灯包括门灯在内,每盏长夜灯油4两,并在规定标准内实报实销。墨水包括会计人员记帐所用。)

(七)在民站粮站服务之临时脱离生产人员,在其服务期内供给伙食(顶干部使用者,按地方干部标准,通信员按勤杂人员标准)及黄烟费(每人每月4两),服务两个月以上者,每人发给布鞋1双。

(八)在茶水站服务之临时脱离生产人员,在其服务期内仅供给伙食(按地方勤杂人员标准),其余不发。

华东支前委员会关于颁发各类民工编制表的通知(标题系编者所加)

(1948年11月19日)

根据目前了解民工编制,各地均不统一。有的领导机关庞大重叠,浪费人力物力;有的则太简单,无人掌握和教育,民工不易巩固;有的装备简陋,工具破烂不堪使用。类此现象均对支前任务影响极大。现我大军胜利前进,逐渐深入新区,民工应负任务更为严重。因此,本会为节省人力,又能完成任务和便于调动使用起见,按民工类别与任务之不同制定编制表,希各区切实遵照执行!

其要点如下:

一、一般以大队为统一领导、按受任务、调动使用单位,中队〔为〕接受上级命令、帮助下级具体执行任务之单位,分队为生活管理、实施教育、具体执行任务之单位。每专区如出工在2个大队以上者,应成一个支队部,在干部配备上应照顾这一点。

二、应尽量照顾地区性,原则上以乡(联防)为分队,区为中队,县为大队,专署区为支队。更为便于领导,支队部由各大队之上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组成,大队部由各中队之上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组成,中队部由各分队之上一级党委与政府负责组成。

三、每批民工出发前,均须按级负责,切实检查其干部配备、民工组织是否健全(干部不强者、民工老弱者调换);装备工具是否齐全坚固;衣服、鞋袜、炊具、食具等是否足用(不全者补充),不得丝毫疏忽,以免到前方贻误任务。

以上各项,务希注意执行为要!

此致

附发 编制表

第一:随军常备民工大队编制

一、每大队辖担架500副,挑子500副。担架500副分为5个中队,每中队100副,辖4个分队,每分队25副,辖5个小队,每小队5副,各外设小队长1人,每副5人,其中选小组长1人。挑子500副为一个中队,辖5个分队,每分队100副,辖两个小队,每小队50副,各外设小队长1人,每副1人。

二、大队部编制:

职别 大队长 大队副 政委 副政委 参谋 文书 粮秣员 会计 医生 通信员 挑夫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1 1 4 2 1 16

三、中队部编制:

职别 中队长 中队副 教导员 参谋 粮秣员 会计兼文书 文化教员 卫生员 通信员 挑夫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1 3 1 1 13

四、分队部编制:

职别 分队长 分队副 政指 司务长 司务员 通信员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2 9 16

第二:二线转运常备民工大队编制

一、民工支队部编制表:

职别 支队长 政委 军事参谋 供给参谋 通信员 炊事员 挑夫 合计

名额 1 1 1 1 4 1 1 10

二、担架大队:

甲、编制:每大队辖担架500副,分为5个中队,每中队100副,辖4个分队,每分队25副,辖5个小队,各设小队长1人,每副担架民工5人,其中选小组长1人。

乙、各级队部编制表:

(一)大队部编制表:

职别 大队长 大队副 政委 文书 粮秣员 会计 医生 通信员 挑夫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4 1 1 13

(二)中队部编制表:

职别 中队长 中队副 教导员 粮秣员 会计 文化教员 卫生员 通信员 挑夫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2 1 1 11

(三)分队部编制表

职别 分队长 分队副 指导员 司务长 司务员 通信员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7 13

三、小车大队与挑子大队:

甲、编制:

(一)小车每大队500辆,分为两个中队,每中队250辆,每中队辖5个分队,每分队小车子50辆;每分队辖5个小队,每小队小车子10辆,各设小队1人,每辆民工2人。

(二)挑子每大队1000副,分为两个中队,每中队500副,每中队辖4个分队,每分队125副:每分队辖5个小队,每小队25副,各外设小队长1人,分为5个班,每班5副,其中选班长1人,每副挑子民工1人。

乙、各级队部编制表:

(一)大队部编制表:

职别 大队长 大队副 政委 文书 粮秣员 会计 医生 通信员 挑夫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4 1 1 13

(二)中队部编制表:

职别 中队长 中队副 教导员 粮秣员 会计 文化教员 卫生员 通信员 挑夫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2 1 1 11

(三)分队部编制表:

职别 分队长 分队副 指导员 司务长 司务员 通信员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7 13

四、马车大队:

甲、编制:每大队马车250辆,分为5个分队,每分队辖50辆;每分队5个小队,各外设小队长1人;每小队10辆,分为两个班,其中各选班长1人,每辆民工2人,牲畜2头。

乙、各级队部编制表:

(一)大队部编制表:

职别 大队长 大队副 政委 参谋 粮秣员 会计 医生 卫生员 兽医 通信员 掌铁工 木工 炊事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1 16

(二)分队部编制表:

职别 分队长 分队副 教导员 司务长 司务员 会计 炊事员 通信员 合计

名额 1 1 1 1 1 1 5 2 13

第三:附注

一、为减少供给手续,马车、小车、挑子,大队可直接供给到分队,担架可按具体情况办理。

二、挑夫挑药品、粮票、菜金及重要干部之行李。

(摘自山东省档案馆所存原稿)

高克亭、李乐平关于鲁中南地区动员民工情况向华东局的报告(标题系编者所加)

(1949年1月10日)

淮海战役以来(11月全部12月部分材料)

1.常备民力

担架队转送伤员

1专区:担架1600副,挑子2000副,小车2000辆。

2专区:担架4018副,挑子1997副,小车1350辆,民兵4365人。

3专区:担架2578副,挑子1983副,小车3965辆,民兵2783人。

4专区:担架2100副,挑子7500副,小车4600辆。

5专区:担架4261副,挑子7394副,小车5262辆。

6专区:担架5200副,小车1.25万辆,民兵1万人,担架兵1600人。

7专区:挑子2000副。

全区常备民力共计:担架19757万副,挑子22874万副,小车29677万辆,民力17148万人,担架兵1600人。

2.临时民力

1专区:担架1286副,挑子315副,小车4670辆,修桥〔筑〕路运枕木运粮共用77.4224万个工。

2专区:担架299副,挑子5423副,小车3.1532万辆,石木匠1100人,修公路66.508万个工。

3专区:运粮、枕木、碾米、做鞋袜、修公路1646063个工。

4专区:大车100辆,小车100辆,打扫战场民工1万人。

5专区:运粮83.4431万个工,运油盐24154个工,修桥路580233个工,其他用工21.6321万个工,共用工165.5139万个工。

6专区:担架526副,挑子2318副,小车1.9393万辆,大车3235辆,骡子1259头,民船280只,修桥路21.5844万个工。

7专区:主要的运粮2000万斤,运枕木7万根,使用民力未报。

淄博特区:小车1000辆。

全区临时民力共计:担架2111副,挑子8056副,小车5.6695万辆,大车3335辆,骡子1259头,民船280只,修路、运枕木、运粮及后勤用495635万个工。石木匠1100人,其他1000人。

3.全面的包括12月份全部的统计数字,待各专区材料到齐后另报。

4.亥月底调集服务半年64个常备大队未统计在内。

(摘自山东省档案馆所存原稿)

<h3>华中支前总动员</h3>

华中支前总动员令

(1948年11月13日)

一切为前线,党政军民总动员起来争取解放全华中的伟大胜利!

华东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淮海战役攻势已经开始,这一空前伟大的战役,也是解放全华中的开始,华中全体党政军民必须紧张地动员起来,争取这个伟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华中而奋战!

常胜的人民解放军,自秋季攻势以来,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先后收复济南、锦州、长春、郑州、开封、包头、沈阳、南阳,歼灭国民党军60余万,现在东北9省已完全解放。华北的国民党军也只剩下了平、津、保等几个摇摇欲坠的孤立据点。在整个伟大的胜利形势下,前方的指战员士气更旺,后方的各级机关人员工作更紧张,在解放区的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掀起了支前生产的热潮。反观国民党军队:则士气低落,一触即溃,上下沮丧,充满了失败情绪,在其统治下的人民,到处爆发了反压迫、反饥饿的求生斗争,日夜盼望我军去解放他们。

现在蒋介石为了挽救垂危的命运,还妄图在华中作最后的挣扎,正在收缩兵力集结徐州,以图保卫国民党首都南京,然而华东人民解放军以疾风迅雷之势,向徐州外围进攻的时间,国民党军队望风披靡,截至目前为止,起义和被歼灭者已有3万余人,先后收复东海、新浦、连云港;河南的商丘、砀山;山东的临城、郯城等城镇。三十几万的国民党军队挤在一团,恐慌万状,蒋介石虽仓皇亲飞徐州布置,但由于以上的各种因素,就决定了这一个战役,我们一定取得伟大的胜利,而国民党军则一定要遭到惨重的失败。国民党军的一切努力,都将被人民解放军的铁拳所粉碎。

华中地区,自本年全面转入攻势后,在国民党军蹂躏下,人民遭受到奸淫掳掠,烧杀摧残的痛苦,由于党中央对下级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党政军民艰苦奋斗,顽强坚持,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并进行了土地改革,粉碎了敌人千百次的“扫荡”、“清剿”,收复了叶挺(今江苏省盐城市)、阜宁、涟水、泗阳、宿迁、东台等城市,解放广大土地,大量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团队。这说明了只要解放区的军民,团结一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于天下,任何强大的敌人,最后终必失败。现在,解放全华中战役已经开始了,胜利在期待着我们,它要求华中全体党政军民都紧张的投入这一伟大的战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拿出所有的力量,坚决的全部完成自己这次战役中所担负的光荣任务。因此我们号召:

一切参战的地方兵团,人民武装及后方地方部队同志们,你们过去打了无数次胜仗,你们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在这次战役中,你们必须更加积极的配合主力作战!在战区的地方武装,则应协同主力,坚决执行阻击、管制、袭扰、爆破、侦察、警戒等任务,加强战区后方的治安工作,严防特务阴谋捣乱!在国民党军队溃散时,捕捉逃兵散匪。在非战区的地方武装,则加强发动攻势,勇猛的出击,不失时机地追击以至拔除敌人的据点,在战争胜利的进展到你们的所在地时,则应以英雄的姿态,来直接配合主力作战,打击与杀伤敌人,并且要认真的执行各种政策,这是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希望你们在这次战役中,能涌现出无数的模范人物。

各支前机关,支前组织,各人民团体及工农青妇全体同胞们,华中过去所获得的胜利,都是由于你们在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而达到的。你们热烈的支前,紧张的生产,保证了前方的运输与供给。现在,到了全华中要更加解放的时候了,你们要更加紧张起来,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凡是可以动员的人力、车力、牲口、船只,都要为前线服务,保证在服务期间不开小差,勇敢的抢救伤员,迅速的转运伤员,及时的供应粮草,满足前线的一切需要。另外,凡是留在乡里的,不管是全劳动力半劳动力,不管是妇女儿童,都应该解决出发民工的家属困难,加紧副业生产,全部完全[成]秋耕秋种,而且还要磨面舂米,运送前方。妇女们要为伤员洗衣煮饭,儿童们要做到站岗放哨。军队过境时,要热烈的欢迎慰问。总之,你们可以做的工作,就要不分前方后方,不分男女老幼,大家一起动手,彻底做好!各级群众团体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来领导支前,要做到公平合理,干部带头,要把后方的革命秩序维持好,把生产工作搞好,保证战争的连续与持久,以争取最后胜利。

一切后方机关的全体同志们,在以往,我后方机关人员,大都能积极工作,现在更要一个人做几个人的事,坚决克服怕苦畏难的落后思想,勇于到前方去,完成支前任务!医工部门要提高技术,做到伤员一到,立即治疗,并保证伤员能迅速出院归队!军工部门,更要加紧生产军火,多造枪炮弹,提高质量,源源运送前线,好使前方部队更有效的杀敌!财经部门,在采购与调剂物资,运送与保护粮草方面,要更有计划,提高效率,源源不断的供应满足前线的需要!文教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都了解这次战争的意义,鼓舞群众踊跃支前。供应、运输、联络、通讯部门,必须不畏艰苦,不避困难,迅速准备,保证在落后的农村中能进行现代化的战争!俘管工作人员,则应以模范守纪的精神,加强对战俘的管理教育,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改造,以争取大批俘虏,掉转枪口,与解放军并肩作战,打倒蒋介石!

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全体同志们!目前你们的工作中心,就是支前工作,你们要把主要的力量,用到支前工作方面来,你们要精密计划,科学分工,深入群众,具体解决群众困难,反对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一切其它工作应环绕这一中心工作来做,必须抽调出大批干部,来完成这一连续的伟大的支前工作任务!

解放全华中的战幕揭开了,我们必须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是没有困难的;但我们坚决相信在全华中党政军民的巨大力量面前,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因之,这一次的支前工作一定能做好,这是全华中党政军民的伟大任务,也是全华中党政军民的无上光荣!

全体党政军民总动员起来,争取解放全华中的伟大胜利!

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

无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华中人民解放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朱总司令万岁!

中共华中工委

苏北军区

华中行政办事处

(摘自淮海战役纪念馆所存原稿)

<h3>华中支前的指示、报告等</h3>

华中支前的批示、报告等

华中工委关于华中粮食供应情况向华东局的报告

(1948年11月27日)

华东局敬电奉悉,此间粮食供应情况如下:

一、淮海今年夏收共征粮7280万斤,从第五专区运入1900万斤,地方支出及苏北兵团拨支5200万斤,余3980万斤,此次起运加工粮2000万斤(运粮2500万斤)供应江淮作战部队,加运费1000万斤,另加后线伤员、民工12月份吃粮840万斤,则所有粮食还差360万斤,差数就地筹借解决。

二、江淮夏秋共征1.05亿万斤,地方支出迄12月止计需2200万斤,存余8300万斤,目前无法调度者为淮南及淮北计4200万斤,现能供应前方调度者仅淮北第二、三专区计4100万斤,此次调运3500万斤加工粮(折粮4400万斤)供应前线部队,加运费1050万斤,共有5450万斤,计差1350万斤,差额就地筹借解决。

三、照目前江淮及淮海存粮加临时筹借部分,担负南线部队及民工之食粮每日以80万至100万斤加工粮计算,仅可维持至12月底,正月1日起部队地方均无粮食,今秋江淮、淮海部分遭水灾,民间存粮无多,估计最高限度可再借1500万斤。

四、若两淮能在12月中旬拿下,还可能调度者计有淮南2700万斤,淮北1500万斤,盐卑及苏中9000万斤,共计1.32亿万斤(包括地方吃粮在内),去运费4800万斤,能送前方者为8400万斤,如两淮仍在敌手或遇河水封冻即无法转运。

五、根据以上粮食供应情况,江淮战役(即淮海战役)如持续3个月至5个月则粮食供应实为一极严重问题,目前供应情况相当混乱,原华野决定北线(徐州东南)归山东供应,南线归华中供应,但山东粮食未接济上,北线各部仍纷纷向南线拨粮,南线每日运粮最高100万斤,才勉强能维持南线,今同时供应南北两线我们已无法支持,清华支迅速运粮北线。为统一供应确保前线食粮作通盘打算,我们建议傅秋涛同志即来华野总部与刘部长(指刘瑞龙)与我们会商解决,同时筹划民工统一供应问题。

(摘自南京军区档案馆所存原稿)

苏北行署民政处关于淮海战役苏北支前工作简略情况

(1948年12月18日)



民工拉车运送弹药

淮海战役是从去年(1948年)11月6日打响,而苏北地区对于这一次战役的支前任务却远在9月分即开始做准备工作。当时因靠近战场的北部,华中第五、六专区原来就是连年灾荒(主要是六专区),存粮很少,加之苏北兵团从6月份开始即在这一地区连续作战,达3个多月之久,财力物力异常枯竭。故为了准备南下大军的供应,于9月上旬即开始于南部一、二、九专区等存粮地区部署运粮任务。组织了3个运粮办事处及大批船只、车辆,在敌人严密封锁与分割的局面下,从江边一专区运到二专区,从二专区运到五专区,再从五专区运到淮海(六专区)。南北距离450余里,分成水陆三节转运,到战争打响以前,除去运费消耗,运到淮海的有2300多万斤,保证了作战初期的粮食供应。同在这时候,一方面为了当时运粮任务的需要,另方面也为了保证南下大军的军事交通,故在五、六专区,均曾动员了大批人力物力着手抢修公路、车路、桥梁,并有重点的安置电话。到10月上旬,战役的发动愈加迫近,且华东局也作了更具体的部署与指示。因而当时华中工委及华中办事处均门召开紧急会议,从上而下的成立与充实各级组织,提山“全力以赴,一切服从支前”的总方针。要求各地提早完成秋耕秋种工作,以便全力转入支前。而对运粮及修建交通等任务,除检查了前一阶段完成情况,并又根据需要提出新的任务与要求,另对第二期常备民工,亦布置提早完成。

从战争打响后到元月初旬开始复员为止,前后两个多月中,由于战争发展太快,北部地区交通非常不便,运输工具仅有小车、牛车、驮驴等而无水路交通,从起运地点到达前方供应,近的有三四百里,远的有七八百里,且因供应需要,数字过大,为了保证前方供应,一方面既要连续不断的动员与组织运力,不分雨雪晴明,翻山越岭,随战争向前发展向西追赶,一方面又要连续进行借粮、筹粮,同时更有第一线随军民工的动员与组织任务,亦非常紧迫的需要完成。故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战争的发展是分了几个阶段,而在苏北这些地区(主要是五、六专区)的支前任务上,却一直是保持着连续与非常紧张的状态。

至元月上旬,全部战役结束以后,因有许多善后工作需要完成,主要的如伤员转运,前方余粮的分散,发放工资等,故对整个支前人员及民工的复员工作直到年关前后(2月初)才大体办理完毕,接着就开始了驻军供应与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



从9月份南部开始运粮转运时起,到整个任务结束为止,苏北地区共动员与完成各种人力物力的统计数字是:

(一)民力动员:

1.第一线随军民工计有10.5万人(包括常备民工1.3万人),平均每人服务60天,合计为630万工。

2.第二线长途转运民工(包括船工及牛车驮驴等人工),计有52万人,平均每人服务30天,合计约为1560万工。

3.参加后方短途运面送粮及修路造桥等民力,计有45万人,平均每人服务10天,合计为450万工。

大车运输队赶运粮食上前线

综上,全地区前后参加淮海战役服务的共计有107.5万人,合2640万工(后方磨粮等未计)。其中,除有6.8万人为南部一、二、九专区动员外,其余均是由五、六专区负担。在五、六专区所负担数字中,约占当时这两个专区总人口600万人的16%。在六专区的绝大多数地区及五专区靠近西部的涟东、滨海、阜东、阜宁等地区,当时供应任务最紧张的一个时期,完全是全民动员,所有全劳动力均是绝大多数或全部的参加了前方长途服务,后方生产磨面、短途送面则多是组织老弱妇女负责的。而在六专区,则因为男劳动力不够需要,便动员了8950个妇女参加长途运粮,551个妇女参加担架队,有60万妇女参加磨面,五专区亦有不少妇女参加了前方服务。

(二)前后动员到前方与二线服务的牲畜及船只等各种主要工具(内中车辆工具本来就少,各地均是采取歇人不歇工具轮换使用的),计有牛7500头,驮驴、驮马1.076万头,牛车2500辆,小车约8万辆,担架15万副,船3400只以上,数字均不包括短途运输及磨面牲畜统计。其中,船只动员绝大部分是南部地区组织运粮之用,五、六专区动员船只合计仅有800余条,多系用作搭架船桥,少数的参加短途粮运。其他牲畜车辆则绝大部分为五、六专区动员。

(三)粮食供应:运到前方实有的粮食数字计有3763万斤(内六专区运3313万斤,五专区运450万斤)。就地筹粮供给的计有6521万斤(筹粮供应上要是在江淮地区,内中一部分是在六专区)。在所运的粮食中,因为路线太长,内中大部分是包括长江边节节转运的。从长江边到战场近千里路,又无现代交通工具,全靠土车、牛车,故在运费的消耗上数字是很大,前后计消耗粮2010万斤,占实运数字平均是53%强,最高的竟有达到150%。连同运费算粮在内,则苏北地区在淮海战役中消耗粮食是5773万斤(六专区就地供应粮不在内)。

(四)交通建设(五、六分区):计有公路18条,1890里,牛车路11条,676里,桥201座,740孔。

(摘自江苏省档案馆所存原稿)

曹荻秋关于江淮区支前工作向华中工委及华东局的综合报告

(1948年12月)

11、12两月的综合报告支前工作

(一)自淮海战役开始至12月20日为止,以40天计算江淮二、三分区所动员之民工,除修路、架桥、磨面、筑工事及其他零星动员之民工不计算外,根据初步统计:仅担架运粮两项已动员民力共310万个工,每日经常保持约8万人在服务战勤(一分区为江淮两个旅所动员之民工,因无统计尚未计算在内),二、三分区40天内共已支出粮食4500万斤并决定继续支付3500万斤。

(二)此一战役,江淮对支前工作的准备极不充分。主观上未曾估计到战场迅速转移到运河以西,待战场开始转向运河以西时我们才进行全力动员,而战争又是在新区进行的,新区的干部少、工作无基础所产生的问题也多;老区因仓促应付工作,完全陷入被动。这时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粮食供应问题,苏北的粮食,因战场西移供应不上,江淮二分区的粮食,因被运输力所限制,所运数量不大,不能解决前线的供应,结果主要是采取就地筹借办法解决了部队的食粮问题。三分区因秋粮未征起,大军既涌进,加之新区扩大,若采按步就班去征粮已不能应部队之急需,于是定了一临时征借办法。兹规定,好地除基地半亩、孬地除基地一亩不征粮外,对贫农征借之粮食不超过其收入8%,中农不超过15%,地富则按15%以上征借。在刚收复的新区,这些办法是通过旧保甲长去执行,包庇亲友及地富的现象则普遍发生,对中农、贫农的征粮较多,负担极不公平。以后部队需要急迫,此办法行之亦不及时,又改变为按区、按乡摊派一定数量的办法。为避免贫、中攻的负担过重

后方人民热情照料伤员,则采用先由大户负担,以后则由中农、贫农负担少数或小部分,但负担不公平不合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留待支前工作以后发动群众时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民力动员问题。这产生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区的民力动员,不少地方产生了以金钱或粮食雇用民工的现象。这种雇用来的民工极不巩固,逃亡甚大,就是不逃亡,服务期间一长雇用者也无力再雇。第二种是老区的民工,虽然基本是动员的,但组织性差。一般存在着一趟头思想,加上防空常识缺乏,一遇飞机扫射则大批逃亡,在服务期间较长时,亦大批开小差。在战役初期所动员之民工为数是极大的,但实际使用上的不及半数。后经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反复动员,普遍在群众中进行淮海战役的重大意义教育,强调干部的带头与模范作用,强调战役不结束不复员并号召干部与群众在此一战役中立功。经过反复动员以后,民工的组织是更有计划了,民工的逃亡现象也大为减少,但尚未能根本克服逃亡现象。第三个问题,是领导思想问题。在战场刚转到江淮时,地委与不少县区领导同志,强调自己是新区是游击区,无法负担大后勤。因而对支前工作没有采取主动的态度去布置,结果大军压境被迫接收任务,已多少影响了战役初期的支前工作。后经指出及时转变,基本上完成了最紧要时期的支前任务,在歼灭黄伯韬兵团阶段中的支前工作,以3分区的出力为最大。在战役的初期,各级领导干部另一思想问题,是对支前工作全力以赴的思想是不明确或不完全的。一部分同志顾虑粮食吃光了今后怎样办;有的则怕老百姓的负担过重,对支前则强调许多困难,有的领导干部把经常工作与支前工作平列看待或强调生产或强调整顿地方武装,对支前工作不派主要干部来领导与掌握,县书、县长、区书、区长则在后方不去前线,带领民工的是些部门干部,因此就影响了民工的提高与巩固。面在领导思想上最普遍存在的是对支前缺乏长期打算。以上这些思想顾虑和障碍,经多次指出和纠正以后,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三)在支前工作中联系进行了两个工作:一个是继续抢耕湖地,一个是在支前工作中大胆提拔了一批干部并发展了一批党员。据二分区泗宿县一个县的初步统计,提拔了乡村干部200人,区干33人,发展了新党员百余。某些县并专门改造了基层组织。至于对未耕种完的湖地,二分区采取了先动员岗沙地的人力畜力,后再动员湖地人力,采用这个办法的结果,湖地已争取时间基本上播耕播种完善。

新区工作

(一)淮海战役发起以后,江淮新解放的人口共约289万,面积35.3359万平方华里,县城5座。这些新解放区的人力物力是极丰富的,只要我们充分运用,对支前将起莫大作用。但我们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干部去动员与组织这批力量。为着能使用这些力量,我们大胆的使用了旧保甲人员并从老区抽凋了一批干部,做到每区每乡至少有一地下两名干部去维持工作。如此做的结果,相当发挥了新区的支前作用,如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就在江淮三分区的新区进行的粮食供应民力动员,一个时候主要靠三分区的新区。目前新区的政权架子已搭起,唯干部太少,对新区的人力物力尚不能充分运用。

(二)新区刚解放后,散兵游勇土顽零星的不断发生骚扰和抢掠,对支前发生了一些阻碍。而地方武装,一部调去维持交通线,一部调去看管俘虏;一部调去补充江淮两个旅,对肃清残敌则无力顾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靠政治上的争取与瓦解。目前这一问题在三分区的部分地区已大体得到解决,江淮的一分区一地区三分区的部分山地,这个问题尚严重,今后必须集中一部分地方武装决之。

(三)新解放的城市另有报告并不赘。

(摘自安徽省档案馆所存原稿)

<h3>刘瑞龙等关于淮海战役支前的回忆片断</h3>

1948年秋,我在中共豫皖苏中央分局担任财经办事处主任。

10月29日,我到了华野指挥机关所在地山东曲阜。粟裕代司令员向我传达了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刚结束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精神,张震副参谋长介绍了军委派后勤部长杨立三来曲阜研究淮海战役后勤和支前工作的准备情况,我和喻缦云分别担任华野后勤部部长、副部长。

1948年12月26日,中央军委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同日,总前委在徐州召开了由华东、华中、中原、华北冀鲁豫四方面代表参加的联合会议。

民兵押送俘虏途经徐州

粮草等物资供应是件大事。战前,华中一、二、九专区即向战区调粮2300万斤。华东支前委员会由山东向战区调运粮食1.5亿万斤,在苏北、江淮、豫皖苏的新解放区,实行了就地筹借粮草的政策,以解决部队到达新区作战的急需。同时组织各地广大群众夜以继日碾米、磨面、赶做军鞋、军衣,以满足前线供应。冀鲁豫五专区人民,突击9昼夜,碾小米1000万斤。豫西被服三厂工人,7天赶做军棉衣1万套。胶东掖县妇女半个月赶做军鞋22万双。

这次战役,弹药补给量巨大,由中央军委统一调拨,部队后勤部门统一分发,按一、二、三线屯集点储备了弹药,通过兵站网及时运往前线。为了保证供应,解放区军工厂日夜突击生产。早在1947年,华东局派朱毅等同志到大连组织建新公司,生产弹药武器。到淮海战役时,已生产七五炮弹23万发,掷弹筒炮弹引信228万只,迫击炮900门,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军后勤部门和各地支前领导机关加强了兵站网,选定了十余条水陆交通运输干线,根据战役的需要和发展,设立了兵站、粮站、民站、油盐供应站、伤员转运站、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运输供应网,负责战役中的粮弹供应、伤员转运。其中关键是运输问题,在部队后勤机构与地方支前机构之间,部队前方与后方之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一切弹药物资由中原、华东军区后勤部门组织民力从第三线运到距战地五六十公里的第二线屯集点,由各野战军后勤部门、支前机关组织二线转运民工,从第二线屯集点运到距战地10至15公里的第一线屯集点和前方补给站;再由各纵队组织随军常备民工接运列部队。这样在收、发、管、运各个环节,环环紧扣,既节省了民力,又满足了战役的需要。

为保障前后方的文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畅通无阻,发动人民突击抢修公路、铁路、桥梁,架设电话线路。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把公路、铁路修复到哪里。战役前,山东、苏北人民已将后方通往前方的公路、桥梁、电话线路修复。随着战役的发展,江推、豫皖苏、豫西、冀鲁豫地区从后方到前方的道路、桥梁也迅速修竣,从四面八方延伸到前方。铁路员工突击抢修轨道、机车和通信设施,使津浦、陇海、平汉、胶济铁路逐段相继提前通车。

大规模的群众性支前运动,在鲁、苏、豫、皖,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西地区,北自山东渤海,南达长江北岸(主要是苏北地区)的纵横两三千公里,90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一地区包括当时中原的豫西、豫皖苏,华东的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江淮,华北的冀鲁豫共8个行政区,和济南、潍坊、郑州、开封、洛阳,以及在战役中解放的徐州、商丘、连云港等城市。在这约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后方到前方,从乡村到城镇,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前方需要什么,后方就支援什么,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成了千百万人民的自觉行动。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劳模带头支前,父子、兄弟争上前线,许多青年自动推迟婚期,丈夫奋勇去支前,妻子积极忙生产,保证支前、生产两不误,各地的模范人物及事迹层出不穷。人人都在为争取这次决战的胜利,努力多做贡献,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宏伟图景。

黄伯韬兵团被全歼后,由豫南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在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陷入我中原野战军的包围之中。

由于中原、华东野战军迅速转移集中于一个地区连续作战,前方有150万人吃粮,支前任务空前繁重,急需大批军需物资,每天仅粮食就需500万斤,运输工作极度紧张。前线部队连日激战,弹药供应也很紧张,前线缺粮、缺衣、缺弹药,伤员不能及时后运。

火车满载军需物资通过抢修后的徐州北茅村铁桥

针对这些情况,中央军委及时决定从豫皖苏、豫西、冀鲁豫、渤海解放区调运粮食;自华北、华东调运弹药。中原局邓子恢、李达立即令有关方面赶送中州币2亿元给华野,自郑汴搜集现粮65万斤,车运砀山,令豫西调粮1000万斤赶运前线;豫皖苏分局也及时调拨粮食、柴草、油盐、服装等物资和经费,以满足战役发展的需要;我军后勤部门组织济南、徐州等地赶制了大批军帽、军衣,赶运前方。同时,为了赶运物资,后送伤员,我们调整了供应部署,赶修了交通干线,延伸了运输路线,组织了火车、汽车运输,调整、增设了兵站、粮站、民站、医院和转运站。各方面采取了这一系列紧急措施,确保了我军在双堆集、陈官庄、蚌西北3个战场的作战。

数十万民工从四面八方汇集战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穿着不同服装,说着不同口音的话,但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支援解放军全歼敌人,争取战役的全胜。由于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主要靠人背、肩挑、担架抬、小车推、牛车拉、骡马驮、车船载来解决运输问题。民工们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日夜奋战在运输线上。陈毅所写《记淮海前线见闻》一词,再现了当年人民支援前线的壮丽情景:

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骏马高车送粮食,

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担架队,几夜不曾睡,

稳步轻行间伤病:

同志带花最高贵,

疼痛可减退?

部队连续作战,急需兵员补充。解放区人民响应党提出的“到前线去,到主力去”的号召。鲁中南、渤海、胶东调了14个地方武装装干团和2.5万名新兵开赴前线,及时补充了主力。广大群众掀起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参军运动。劳动英雄郑信送子参军;贫农刘树铎、刘树厚兄弟二人相争入伍;区妇联主任钱秀清写信动员未婚夫上前线杀敌;尉氏县荣庄、南席两区400名青年自愿参军;豫西6000青壮年光荣入伍;胶东万余子弟兵待命出征;渤海1.6万青壮年源源开赴淮海前线。淮海战役前后,仅山东省就动员了16.8万名青壮年参军。从而,保证了我军大兵团连续作战的兵员补充。

时任鲁中南支前委员会主任的高克亭说:淮海战役开始后,当我军围歼黄伯韬兵团时,其他兄弟地区的民工正在陆续赶到,粮食、弹药的运输,伤员的转运任务很重。这时,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和各地委抽调了300多名干部,组织起支前的挑子队、小车连、担架团,率领浩浩荡荡的民工队伍奔赴前线。

还派区党委党校教育长周星夫带领200多名学员干部奔赴淮海前线参加支前工作。沂东县战役前就已组织常备担架1130副,5859人,编成45个担架连,小车3067辆,6034人,民兵10个连,1860人;另外还组织了临时民工5682人。全县共组织起担负各种支前任务的民工1.9万多人。

这些民工在歼灭黄伯韬兵团时,干部身先士卒,党员模范带头,抢运伤员,赶送军用物资,胜利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奖励。临朐县南流区支前运粮,出动299辆小车,在往返640里的路途上,10天完成了9.6万多斤军粮的调运任务。

在整个战役期间,鲁中南区共调用随军常备和2线转运民工34万多人,临时民工达140多万人。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鲁中南各级党组织,重视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政治工作干部,深入进行形势教育,开展诉苦运动,制定了《支前奖惩条例》,启发民工的阶级觉悟,大大鼓舞了广大民工争取立功受奖,为解放全中国做贡献的革命热情。久负盛名的莒南担架团,全团2797人,就有1428人在支前中立了功。其中有128人荣获“钢铁担架员”称号。平邑小车团全部民工1379人,人人立功受奖。沂山担架团民工孙永海荣立特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民工的模范事迹至今仍广为流传。

时任胶东区行政公署代主任的汪道涵回忆说:行署的支前命令就迅速传达到千家万户,出现了争相报名去支前的动人场面和许多感人的事迹。例如:栖霞县温泉区口子村,只有4名支前民工任务,而报名要求支前的达20多人,松山村只有5名支前民工任务,由于共产党员张福海带头报名,群众纷纷响应,报名支前的多达37人。莱西县孙受村已经复员的二等荣军吴导毅,不顾身有残疾,也坚决要求去支前。莱阳、莱东、莱西等县还有200多名妇女坚决要求上前线照顾伤员。据统计,这时胶东各区仅青壮年主动报名支前的就有近10万人。有不少家庭荣获一门三“状元”、二“状元”,有不少村荣获“支前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时任鲁中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张劲夫曾回忆说:淮海战役之所以支前工作搞得好,主要是:首先因为这时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各地战场上捷报频传,连续取得胜利,人民群众已经看到了全国胜利的曙光,支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其次是山东解放区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支援淮海战役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再就是这时山东已有了丰富的支前经验。从1946年开始,先后在山东境内进行了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莱阳、周张、潍县、兖州、济南等诸大战役,各级支前组织比较健全,并在实践中也已摸索总结出支援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在民工的动员体制上,根据民工性质任务不同,分编为随军常备组织,二线转运组织和后方临时3种民工组织;在民工队的组织管理上,按照军事编制配备一定比例的干部、党员、积极分子,集合后普遍轮训进行教育,还以民工连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在执行任务中开展了立功运动、民爱民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在运送粮草时,实行接力运输,减少了人力的浪费,并在运输线上设立民站,保证民工的食宿、医疗;在政策上,注意支前与生产结合,实行了合理负担,工具顶工,统一调拨全省的民力。

<h3>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h3>

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中原、华东、华北等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前线,保障了战役的胜利进行。他们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在胜利形势的鼓舞下,积极行动起来,支援前线,巩固后方,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无法逃脱其灭顶之灾。正是在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我军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彻底胜利。所以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遵照华东局的部署,淮海战役发起前的一个月里,从黄海之滨到微山湖畔,从渤海平原到泰沂山区,在纵横1000公里的土地上,山东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紧张地行动起来,做着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地妇女夜以继日地为部队加工军粮,滨海区数十万妇女1个月内加工3批粮食,共2000余万斤。做到米中无糠无壳,里面无砂无麸。

渤海区有28个县,用1.8万盘碾子,为前方碾米2077万余斤。济南宝丰面粉厂的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抢修机器,迅速恢复生产,两个月时间就为前方生产1200万斤面粉。

各地妇女不仅负担起磨面、碾米的任务,还日夜不停地为部队缝制棉衣、棉被和鞋袜等。仅渤海区妇女就为部队缝制了60万双军袜、20万床棉被;胶东掖县妇女半月就赶做了22万双军鞋;鲁中南区妇女做了100万双军鞋。

为保证战役期间交通运输畅通,各解放区人民迅速抢修铁路和公路。在修复济南至兖州的铁路时。18万民工、3.5万工人参加抢修,修好铁路桥31座,铁路128公里。在抢修陇海路东段时,滨海地区出动民工8万,鲁中南四分区不仅男女老少齐动手,修路基,扒石子,铺道木,添土方,还献出了17万根道木。鲁中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从10月20日至11月20日,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在陇海路北的大片新解放区内修通了临沂到滋阳、台儿庄、潍县等长达1300公里的31条公路,及大路95里,开辟附路转道99处,修建桥梁380座,使鲁中南地区东至黄海、西至运河、南至陇海路、北至胶济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全部畅通无阻。

淮海战役发起后,我军参战兵力和随军民工达100多万人,支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是人民群众生活本来就很贫寒,筹粮工作比较困难,但是“一听说支援淮海战役打老蒋,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他们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节省下的粮食一袋袋、一车车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中原人民慰问团到前线慰问

郯城县接到筹粮500万斤的任务,县府粮库只能拿出100万斤,还有400万斤要靠人民群众筹集,按县人口计算,则平均每人需集10斤以上。郯城县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勒紧腰带,不仅完成了县里的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100多万斤。

渤海区接受1亿余斤的粮食征送任务后,各级领导迅速组织,全区人民群众紧急行动,从12月9日至25日,仅用16天,就出动大车7.096万辆、小车1.5582万辆、木船1250只,投入民工17.006万名,不仅完成了1亿余斤粮食的征集任务,而且完成了运送任务。

当年参加组织支前工作的张劲夫回忆说:“山东人民不仅节衣缩食、无私地献出大量粮食,而且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在支前工作中表现了高度的牺牲精神,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运粮途中,有的民工遇到风雪,就把自己带的蓑衣,或把自己的棉衣盖在粮食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不便推车,就卸下粮食,改用肩扛;粮袋破了,就从自己穿的衣服上撕块布把粮袋补好。”

临朐南流区300辆小车,每车载粮320斤,日行60余里,10天完成了全程640里的运输任务。莒沂县400辆小车,运送11万斤白面上前线,他们从山东出发,经江苏、安徽,长途跋涉1000余里,自带的口粮吃光了,还没有追上部队,当随队干部劝他们吃车上的白面时,民工们一致拒绝,忍着饥饿追赶部队,将白面如数送到前线。

民工们将粮食运送到前线,将前线伤员运送到后方。特别是一线随军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鲁中南沂中担架团在转运伤员时,往返80里,有时一昼夜往返两趟,在13天内,每个担架队员平均跑路1690里,脚累肿了,穿不上鞋子,便穿着袜子赶路。

莒南县担架1团,从11月11日至28日,连续执行伤员转运任务,其中有7昼夜没有休息,在寒冷的天气里,全团1200人没有穿上棉裤,半数民工缺少鞋穿,他们忍饥耐寒,赤脚抬担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渤海一分区担架团李省三主动组织民工到火线抢救伤员。当接近敌人时,一面抢救伤员,一面向敌人射击,一夜就连续3次上火线。当敌人的炮火封锁了道路时,李省三就趴在地上,让其他民工把伤员架在他背上,顺着地堰慢慢向前爬行,终于冲出敌火力网。李省三被评为特等功臣。胶东北海民工团有4个民工在转运伤亡时,遇上敌机轰炸扫射,隐蔽来不及,他们都扑到伤员身上,用身体掩护伤员。

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在一次往前线的途中,遭到敌机轰炸,7名民工牺牲,7副担架被毁。但他们并没有被吓倒,从地上爬起来,掩埋了战友的尸体,又向前线出发了,担架少了,自己赶制。就这样,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忍饥耐寒,舍生忘死地出入炮火之中,共抢运伤员50次,计999名,其中从火线上抢救下来的达483名。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厅里,阵列着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小竹竿的主人叫潘和恩,潘和恩从家乡出发参加支前时,带了一根小竹竿,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到支前工作结束时,上面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潘和恩计算了一下路程,有3200多里。诚如潘和恩所说:“其实,哪止这点路,往回返的路还没算在内哩!我想,这不光是我潘和恩一个人所走过的路程,这是我们支前民工共同走过的艰苦里程。一路上,留下了我们民工的爱国之心,洒下了我们民工的血和汗。”这根小竹竿,足以证明支前民工对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贡献,它是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历史见证!

淮海战役是大兵团作战,我军伤亡大,华东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把参军当做自己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职责和光荣的义务,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

胶东高密县仅5个区,有885人参军;

威海俚口区动员后,3天内就有400多人参军;

莱东县仅6个区,一次就有970人参军;

山东解放区从1948年10月至1949年3月,就有16.818万人报名参军,其中8万人补充到主力部队。

除此之外,还抽调了22万名学生组成17个子弟兵团开赴前线,担负押解战俘、警备铁路、保护交通、看守仓库、捕捉散兵、打扫战场等战勤任务,积极配合和支援部队作战。

张劲夫在回忆中谈到:“在参军运动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的动人事迹。有不少村庄荣获‘武状元村’、‘扩军模范村’、‘动参模范村’等光荣称号。”

在淮海战役进程中,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5省人民群众,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如豫皖苏解放区筹粮3亿余斤,柴草65亿斤,食油100万斤,食盐74万多斤;组织支前民工100多万人,担架10多万副;还赶制了大量的军服、军被和军鞋;抢修铁路350多里,公路2200多里,修桥座,架设电话线2300余里。

冀鲁豫解放区出动民工30余万人,前后方支援战争的人次达3400多万个,畜工次1200多个,组织担架1万余副,大小车10万多辆,运送小米9000余万斤。

特别是山东解放区,它不仅养育了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期间也为支前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出动支前民工183万余人,担架5.8224万副,大小车40.981万辆,挑子4.1575万副,牲畜17.5755万头,船只3250艘,汽车257辆,粮食2.302亿斤,柴草41000多万斤,食油72.6551万斤,食盐83.9207万斤,猪肉86.3万斤。

请看下列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前的这组数字(见刘统著《华东解放战争纪实》第599页):

民工:543万人

担架:20万副

大小车:88万辆

挑子:30万副

牲畜:76万头

船只:13630艘

粮食:9.6亿斤(前方实际用粮4.34亿斤)

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

还有无法统计的其他军需物资,如棉被、棉衣、军衣、军鞋、军袜、食油、食盐、柴草……

上述这组数字仅是淮海战役期间的数字,并且是不完全的统计,不过这组数字也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巨大贡献。

正文 第七章 结局

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65天,全部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22个军,56个师,共55.5万人,缴获坦克215辆,火炮4000多门,飞机6架,汽车1700余辆,以及大批的枪支弹药,彻底粉碎了敌人“力争华北,坚守中原,经营华南”的防御计划,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使蒋介石反动集团的老巢——南京,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部队面前。蒋家王朝的末日已经来临,南京城一片混乱。

<h3>当蒋介石收到杜聿明集团全军覆灭的消息后</h3>

当蒋介石收到杜聿明集团全军覆灭的消息后,痛苦不已。他撕心裂肺般地吼道:“完了!一切全完了!半壁江山完了!”说完又咯了几口血。这一来可把宋美龄吓坏了,她抚摩着仰卧在沙发上的丈夫说:“Darling(亲爱的),不要太难过,这样会搞坏身体的,只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没柴烧!”

这些日子的确是够蒋介石焦心的。东北丢了,50多万大军被歼灭了,如今淮海一战,60万大军又全部报销了。京沪完全暴露在共军面前,这怎能不使他心急如焚呢?3年前,他发动全面战争的那种趾高气扬、自命不凡、得意洋洋的神气,如今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尤其使他不安的是,国民党反动集团内部,离心倾向进一步发展,蒋介石的“权威”不灵了,桂系在向他挑战,美国“友邦”也在对他施加压力,一向忠实他的侍从奴仆也感到前途无望,离他而去,简直到了树倒猢狲散的地步了。

徐蚌会战惨败,在国民党集团内部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官兵感到前途无望,无心再战,就连被俘和阵亡将领的家属,也纷纷找来哭闹。

蒋介石好不容易刚打发走黄伯韬和邱清泉的家属,忽报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又前来求见。蒋一听就对喻济时说:“你去接见她,就说我不在。你告诉她,杜聿明被俘,我已知道。你就说是我的批示:对杜聿明家属给予厚慰。”

喻济时奉命在总统府接见了曹秀清,并把蒋的批示告诉了她。

不提蒋批示还好,一说蒋批示,杜夫人告状似的哭诉道:“我丈夫身体有病,还要他率部突围,他走不动,突什么围呀!这不是明明要他的命吗?”

这一哭闹,轰动了总统府许多人,有的私下议论说:“杜聿明为蒋家天下死战了20多年,这次突围走不动被俘,老头子连家属也不见,未免太不近情理!”有的说:“辽西战役大败,卫立煌逃出来,老头子命令撤职查办。看来,替蒋家干事只有死了才合适。”

就在曹秀清在总统府大哭大闹的时候,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在丧失了60万军队之后回到了南京。蒋介石听说刘峙回来,勃然大怒,对喻济时说:“刘经扶专为个人打主意,无耻至极。这次徐蚌会战,刘无德无能,贻误大局,实在可恨。”蒋说罢,乃下令撤销徐州“剿总”总司令部,成立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由汤恩伯任总司令,布置江防守备,刘峙听候审查处理。

……

<h3>刘峙谈其失败</h3>

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战役前夕,蒋介石决定让杜聿明回徐州,时任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欣喜万分,急向蒋介石建议,把“剿总”设在距南京较近的蚌埠,而把徐州的前敌指挥任务交给杜聿明,获得蒋介石批准,刘峙如释重负,逃离徐州。

1949年初,刘峙所部黄维兵团、杜聿明兵团先后被歼,淮海战役结束。刘峙自蚌埠逃往南京,被蒋介石解除职务。蒋介石逃往台湾时,刘峙无颜随行,携三姨太,手提金银细软,逃往九龙,被土匪洗劫一空,竟至流落街头,后来,日子过得很不顺心。经何应钦从中说情,蒋介石才同意他来台湾,度过余生。

那么,对于淮海这场决战,刘峙是怎样看的呢?他说:

“此次作战,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

失策与失误的要点是:“对进退大计,迟疑不定,结果是临时应战,而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会战,致形成我方兵力及态势上的劣势”;

“战区间协同不良,兵力转用欠灵活,致使黄维兵团未能及早兼程东进,参加作战,失去战机”;

“杜聿明放弃徐州根据地,而作旋回运动,本属冒险,竟不能发挥勇敢果决的精神,以迅速的行动击破‘匪军’,致陷全军于危殆”;

“各部队长官个人相互间,平时在精神上有隔阂,战时在支援上复不易协同,致虽有大军,亦难发挥最大统合战力。”

国民党军统帅部:

“失败之主要原因,首为战略错误,其次为战术仍缺乏改进,难以支持战略。其他如持续战力保持,战力统合发挥及反情报等,均有重大错失。”

<h3>“五大主力”的下场</h3>

国民党整七十四师、新一军、新六军、十八军(即整十一师)、新五军,都是国民党头等精锐的美械化部队。

整七十四师,号称国民党的“模范军”。是国民党反动派敢于制造内战的老本。是蒋匪的“御林军”,又称为国民党军队的“金钢钻”,曾受美军训练,全部美械装备。前年5月15日在孟良崮,被干净彻底歼灭,该师师长——美帝的爱徒、蒋介石的心腹——张灵甫也同时被击毙,蒋贼闻听,痛哭失声。

新一军,号称“天下第一军”,与新六军同为蒋匪嫡系的美械部队,由被俘之第六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于去年10月辽西大虎山战役全军覆没。新一军副军长文小山,新六军军长李涛均被生俘。

十八军为原整十一师,为胡琏兵团之主力,与邱清泉之第五军为南线蒋匪之精锐骨干。原驻平汉路之信阳一带。此次淮海战役,由黄维率领自武汉增援徐州,于浍河、淝河间被歼灭。

第五军(即整五师),为蒋匪军队之“王牌”军。此次淮海战役,被围于肖县、永城间。至本月(1月10日),被完全歼灭,前该军军长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亦被击毙。

至此,国民党所谓的“模范军”、“天下第一军”、“王牌军”、“主力的主力”等已经成为历史名词,而一去不复返了。七十四师被歼时,蒋介石痛哭流涕;新一军、新六军被歼并丢了东北时,蒋介石大发神经病,枪击屋顶,击毙爱犬。今天连所剩的两个最后的“硬胡桃”也被砸得粉碎。淮海会战失败后,勿怪蒋匪又假惺惺地叫嚣“和平”,大势已去的蒋匪王朝,再找不出也组织不成能阻挡住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军队和防线了。

<h3>淮海战役胜利大盘点</h3>

(一)淮海战役国民党军被歼番号(包括起义、投诚)统计表

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

第二兵团:

第五军——第四十五师 第四十六师 第二○○师

第十二军——第一一二师 第二三八师

第七十军——第三十二师 第九十六师 第一三九师

第七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第二三三师第一二二师

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 第五十八师

骑兵第一旅 新四十四师

第七兵团:

第二十五军——第四十师 第一○八师 第一四八师

第四十四军——第一五○师 第一六二师(投诚)

第六十三军——第一五二师 第一八六师

第六十四军——第一五六师 第一五九师

第一○○军——第四十四师 第六十三师

第十二兵团:

第十军——第十八师 第一一四师 第七十五师

第十四军——第十师 第八十五师

第十八军——第十一师 第一一八师 第四十九师

第八十五军——第二十三师 第一一○师 第二一六师(第110师投诚.216师起义)

第十三兵团:

第八军——第四十二师 第一七○师 第二三七师

第九军——第三师 第一六六师 第二五三师

第一一五军——第三十九师 第一八○师

第十六兵团:

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 第一二四师

第四十七军——第一二五师 第一二七师

第三绥靖区:

第五十九军——第三十八师 第一八○师 (军部及第38、180师全部起义)

第七十七军——第三十七师 第一三二师 (111团全部和109团1个营起义)

“剿总”直属:

第一○七军——第二六○师 第二六一师(军部投诚)(投诚)

第四绥靖区所属 第一八一师

合计: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整师(旅)。

(二)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绩统计表

建制(个):“剿总”前进指挥部1,整兵团5,整军22,整师56,绥靖区1

人数(人):俘虏320355,击毙171151,投诚35093,起义28500,小计555099

高级军官(少将以上):俘虏124,击毙6,投诚22,起义8,小计160

主要缴获:各种炮4215门,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枪弹2015.1万发,炮弹120128发

1.第三级段战绩包括11月30日至12月15日追击和围攻杜聿明集团毙伤俘数。

2.消灭国民党军人粗线条中未包括其溃散和逃亡数。

<h3>人民解放军的伤亡与损耗</h3>

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损耗统计

伤亡(中野、华野):阵亡(6910、19044)25954,负伤(21985、76833)98818,失踪(2532、9220)11752,小计(31427、105097)136524

损耗(中野、华野):山炮、野炮、榴弹炮(13、21)34门,迫击六○炮(47、172)219门,轻重机枪(592、1292)1884挺,长短枪(4187、10401)14588支,各种炮弹(109173、570770)679943发,各种枪弹(4547007、15602626)20149633发,炸药(400、96625)97025斤,火箭筒7支,掷弹筒26支,发射筒51具。

①中野弹药损耗数中包含华野第三、七十三纵队在双堆集作战消耗数802件

②双堆集战场无消耗炸药数量统计

国民党军与人民解放军兵力损失对比为4.1∶1

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牺牲团以上干部英名录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入伍时间 入党时间 部别 职务 英模称号 牺牲时间 牺牲地点 备注

王钖山 男 30 河南省新乡市 1938.2 1938.6 中野 第一纵队二团副团长 1948.12 马庄

晋士林 男 35 山东省聊城县 1937.9 1937.9 中野 第一纵队四团团长 1948.11.19 黄家

郑鲁 男 30 河北省新城县 1937.12 1937.7 中野 第一纵队二旅政治部副主任 1948.11.19 黄家 兼四团政委

刘杰 男 28 山东省 1938.8 1938.7 中野 第二纵队十二团副团长 1948.12 宋庄

申文俊 男 29 河北省丘县 1938.3 1938.8 中野 第二纵队十六团参谋长 1948.12

范治平 男 党员 中野 第二纵队炮兵营营长(团级)

何谓信 男 32 湖南省汝城县 1932 1932 中野 第四纵队通信科政委 1948.12

张芝武 男 34 四川省南部县 1933.9 1936.11 中野 第四纵队三十八团副团长 旅战斗英雄 优秀指导员 1948.12 沈庄

张铎 男 34 辽宁省盘山县 1938.8 1948.7 中野 第四纵队六十六团参谋长 1948.12.15 杨文学

铁克 男 30 陕西省西安市 1938 1938 中野 第六纵队十七旅训练科副科长 1948.12.13 许老庄

杨寿山 男 29 山西省闻喜县 1941.2 1938.11 中野 第六纵队五十一团团长 多次立功 1948.12 小刘庄

陈洪汉 男 29 山西省夏县 1938 1938.10 中野 第九纵队七十八团参谋长 人民功臣 1948.12 张围庄

赖峰 男 31 广东省 1938 1938 华野 第四纵队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 1948.12 魏楼

贺新奎 男 33 河南省 1938 1938 华野 第四纵队三十三团副参谋长 1948.11.20 宿羊山

朱允弼 男 31 安徽省五河县 1938 1939.10 华野 第六纵队四十七团副团长 优秀参谋工作者 1948.11 彭庄

陈绍痕 男 31 福建省惠安县 1937.8 1938.5 华野 第六纵队四十八团参谋长 1948.12 叶家湖

周敦 男 31 安徽省无为县 1940 1938.7 华野 第七纵队五十五团政治处主任 1948.12.6 小周庄

戚琏瑚 男 28 江苏省泰兴县 1938.7 1939.4 华野 第七纵队五十七团副政委 1948.11.25 灵壁县歧村北

张坚 男 24 上海市 1939.6 1940.8 华野 第七纵队二十师作战科副科长 师授特等工作模范、战斗英雄、兖州英雄连长、纵队授兖州模范连长、一等功、特等功臣 1948.12 大王庄

周连三 男 40 安徽省六安县 1938.7 1938.9 华野 第七纵队五十九团参谋长 1948.12.10 大王庄

赵益三 男 华野 第八纵队六十四团参谋长 1948.11

李树桐 男 29 山东省寿光县 1938.3 1938.9 华野 第八纵队六十六团政委 1948.12 鲁楼

杨志英 男 31 山东省莱芜县 1938 1939.5 华野 第八纵队六十七团参谋长 1948.12.8 刘集

王浩军 男 25 山东省文登县 1938.10 1940.1 华野 第九纵队二十六师作战科科长 1948.11.14 碾庄

车汉卿 男 27 山东省荣城县 1938.5 1939.12 华野 第九纵队八十团副团长 1948.11.13 孤山集

马佩珠 男 30 山东省寿光县 1937.10 1938.10 华野 第十纵队特务团副团长 战斗模范 1948.11 徐东阻击战

陈彬 男 39 江苏省丹阳县 1940.2 1941.2 华野 第十一纵队九十四团副参谋长 1948

常建德 男 31 山西省芮城县 1938.8 1939 华野 第十三纵队一一四团副团长 1948.12 阎庙子

朱宝承 男 29 山东省济阳县 1938 1942 华野 渤海纵队第十八团团长 1948.1 王花园

郭文祥 男 28 山东省淄川县 华野 鲁中南纵队保卫科科长 1948.11 铜山县

胡凤诰 男 32 山东省潍县 1938.8 1939 华野 鲁中南纵队第一四一团参谋长 岱固英雄 1948.11 郯城

韩联生 男 47 湖南省湘潭县 1930 1924 华野 特种兵纵队参谋长 学习模范 1948.12.11 楼德镇

刘金山 男 39 江西省宁都县 1928 1929 华野 特种兵纵队工兵团副团长 1948.12.11 楼德镇

陈品 男 江苏省铜山县 1937 冀鲁豫军区 第二团团长 1948.12 后柳园

马开旗 男 31 山西省平定县 1939 1940 冀鲁豫军区 第十五团政治处主任 1948.12.15 吕庄

王萍 男 29 山西省汾阳县 冀鲁豫军区 第十五团参谋长 1948.12.15 吕庄

李光前 男 27 安徽省金寨县 1933.10 1937 中野 第十一纵队九十一团团长 1948.11 张围子

何炳确 男 36 四川省剑阁县 1935 1935.7 中野 第十一纵队九十二团副团长 1948.12 张围子

刘志显 男 25 山东省 1933 1945 中野 第十一纵队九十八团副政委 1948.11

杨侠生 男 27 河南省杞县 1938.11 1938.12 豫皖苏军区 第三十五团参谋长 模范共产党员 1948.12 夹沟

李登印 男 38 河北省南宫县 1927.5 陕南军区 第十二旅五十一团参谋长 1948.11.26 小刘庄

兰阿嫩 男 31 福建省霞浦县 1933.9 1936.2 华野 第一纵队一团副团长 1948.11

佘锜义 男 32 四川省苍溪县 1933 1934 华野 第二纵队 十四团团长 1948.11

马山 牺牲前被任命为五师参谋长未到职

王克己 男 38 河南省博爱县 1937.3 1941.4 华野 第三纵队二十四团副参谋长 1949.1.8 陈楼

李吉 男 25 江苏省泰兴县 1944.8 1945 华野 第四纵队十师管理科科长 1948.11.15 吴庄

胡常胜 男 29 湖南省 1938 1938 华野 第四纵队二十八团参谋长 1949.1.6 吴楼

郑克 男 29 广东省饶平县 1937.12 1937.5 华野 第四纵队二十九团政委 模范政治工作者 1949.1 吴楼

马党胜 男 29 湖南省长沙市 1938 1938 华野 第四纵队二十九团参谋长 1948.11

朱涛 男 34 河南省新阳县 1938 1932 华野 第四纵队三十一团副团长 1948.11.20 宿羊山

<h3>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h3>

为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1959年4月4日,江苏省徐州市在城南的凤凰山东麓青山翠绿之中兴建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并于1965年11月6日落成开放。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矗立在5500平方米的平台之上,塔身下面镶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塔围廊镶装着刻有31006万名烈士名录的石碑和名为《决战》的大型陶瓷壁画。

淮海战役纪念馆陈列文物2000余件,其中包括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电报手稿,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作战用的电台,支前英雄唐和恩用过的小竹竿等珍贵文物。淮海战役纪念馆是淮海战役的缩影,是历史的见证。

纪念碑的碑文是:

公元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胜利展开之际发动的。国民党反革命军队南线主力猬集徐、海、蚌地区,妄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屏障反动统治巢穴南京,疯狂挣扎,挽救其垂死命运。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会师淮海,决战中原,以气吞山河之势,首歼海州西撤敌军劲旅于碾庄圩,继歼豫南来援重兵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敌军主力于永城地区。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面前,敌军4个半师先后起义。这次战役,人民解放军浴血苦战65昼夜,共歼灭敌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计55.5万余人。至此,蒋匪南线精锐部队被歼净尽,江、淮、河、汉广大地区遂告解放。这一战役,连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帝国主义扶植下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伟大军事思想的光辉体现,是人民解放军和广大人民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结果。战役中,参战部队全体指战员敢于打大仗、打硬仗,不怕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毒气,冒风雪,涉冰河,架人桥,闯火阵,逐村逐屋激战,一沟一堡争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表现了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被解放的蒋军士兵,立即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罪行,调转枪口,杀敌立功。华东、中原、华北地方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全力支援,要人有人,要粮有粮,200万民兵、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淮海战役中,许多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烈士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奋勇前进!

英雄们的伟大业绩与日月争辉!

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正文 主要参考参资料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二、三卷·军事科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金冲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李丰祝·毛泽东指挥大决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覃章明·毛泽东·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许农合·八一进行曲·长征出版社·1999

解力夫·解放战争实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张福兴·兵败大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袁德金·军事家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黄峥·刘少奇一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张明金等·将军在歧路·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朱少军·决定中国命运之战·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余玮·魅力陈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何仲山等·毛泽东与蒋介石·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齐人等·毛泽东挥师渡江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黄颇·毛泽东用兵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刘济昆(香港)·毛泽东兵法·巴蜀书庄·1992

锣钟馨·用兵如神的毛泽东·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宣传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历史道路·1984

叶永烈·国共风云·广州出版社·1997

王幸生·元勋奇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刘汉等·罗荣桓元帅·解放军出版社·1987

曹剑浪·国民党军简史·解放军出版社·2004

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长城出版社·2002

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70年图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庆山等·国民党治军档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江深等·淮海之战·解放军出版社·1989

中共党史资料征集委·淮海战役一、二、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黄玉章·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淮海战役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88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政治部·决战淮海·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陈亦兵等·淮海大决战·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

侯鲁梁·铁血绝唱·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李建国·淮海战役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资料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

全书结束!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