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陀赏花去 - xp1024.com
《和佛陀赏花去》


正文 《》目录

01. 因为爱别离,所以婴儿的眼泪流成海

02. 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与散失

03. 挥别心中杨柳愁绪

04. 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

05. 苦的真谛,山苦瓜知道

06.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

07. 我的“我见”,在树兰身上一览无遗

08. 无明,就像那盆不知因果的紫背草

09. 别让瞋怒之火,烧了芬芳的桉树林

10. 满天繁星里,可还有赤马天人的光亮?

11. 蒜香藤问:“你停止了吗?”

12. “执取”比鬼针草还黏人!

13. 美丽而有毒的是曼陀罗,也是欲望

14.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无常

15. 无谓的坚持,像易散的芒花般脆弱不堪

16. 看!烦恼正如火焰花熊熊燃烧着!

17. 随境流转的我,似风中的昭和草

18. 在珠串般的飞扬草上,看见“相续”

19. 深深我执,恋恋水仙

20. 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

21. 把握当下吧!否则你将错过今天的蓝星花

22. 像芦莉花一般,随缘尽份开自己的花

23. 野牡丹告诉我,要追求修行的宽广天地

24. 在迷迭香的叶尖,忆念佛陀

25. “胜解”就如椰子站稳脚跟,坚定不移

26. 留在树上的木莲花提醒我:以“法”供养十方

27. 对治热恼的“左手香”在哪里?

28. 皈依佛门的我,应该落地生根了吧?

29. 木棉树下,我明白什么是“英雄之心”

30. 寒冬山茶──纪念一位故人

31. 一颗龙眼,一段往事

32. 明了众生的根机,像知道茉莉花的特性般重要

33. 慈悲,是知道螃蟹兰需要什么

34. 忍辱最有力量,忍住酷阳与砾土的熏依草最美!

35. 与月见草一起等待静谧的月夜

36. 善用其心,日日皆春

37. 美丽的扶桑篱笆来自于作意编织,修行也需作意

38. 油菜花说:日日都是好日

39. 从观照一朵山芙蓉开始

40. 度众生要像苹果树,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

41. 蝴蝶与冇骨消相应,我的心要与什么相应?

42. 燃烧的愿力,燃烧的凤凰花

43. 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44. 来年,山樱还开否?

45. 走出烦恼火宅,体会竹林清凉

46.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咖啡花

47. 天地无常,尽在粉扑花开谢之间

48. 叶片落尽,梅花绽放;烦恼叶落,涅槃花开

49. 何处追寻逝去的野姜花?

50. 看樟树繁华落尽,想人生平凡最幸福

51. 桃花不知何处去

52. 无常如幻,长生不老的仙桃岂能长存?

53. 柿子红了,生命的成熟又是什么呢?

54. 从黑眼花的注视中,学习慈悲的凝视

55. 遇见高山野花般的修行者

56. 桃花心木──以自己为舟航

57. 你听见桂花落下的声音吗?

58. 永远不要放弃“花落莲成”的梦想!

59. 人能“无我”,如空气菠萝远离大地吗?

60. 觉悟者之歌──菩提树下的永恒故事

正文 因为爱别离,所以婴儿的眼泪流成海(01)

在我的花园中,最茂盛的该是窗前那两吊盆的“婴儿的眼泪”。一片片圆形小叶片的清泪,宛如断线珍珠般滴落……

佛陀说:“我们过去生中与所爱的人分离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年少的我,并未际遇过人生的狂风暴雨,当时只觉得佛陀太夸张,哪有这么多眼泪可流?

直到经历出家的过程,看到父母亲万般不舍的眼泪与呼唤,出家后生活中面对真实自己的挣扎,以及接触许多居士家庭、工作的无奈……年龄增长,这才体会到,人因内心的执著不舍所流的眼泪,真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那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像,更无法实际斗量的。

人生在世确实有许多的莫可奈何。其中“与所爱的人分离”的“爱别离”之苦,足以让人泪流成海。

“别离”只是一刹那,真正烦恼我们的是“爱”,那记忆中的“爱”,跟随我们天涯海角,沉甸甸地搁在心中,无计可除。然而,一旦脑海中的想像变成真实,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尽管心仿佛还停留在过去,无常的因缘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彻底改变。当现实的鸿沟产生时,就已不是“爱不爱”的问题了。

是事实太残酷?还是我们从未看清事实呢?

一个真正勘破“爱别离”的人,心境又是如何?民国初年,高僧弘一大师在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一个前半生繁花似锦、灿烂如霞,后半生繁华落尽、回归朴素的人,一个才子、一位苦行僧,离开人世前的感觉竟是“悲欣交集”,这是他一生的注脚吗?

相对于另一位诗僧苏曼殊的“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炽热如火的心情,我喜欢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欣赏这种云淡风清的感觉。

正如同大师给好友夏尊信中所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走过纷扰的人世,热恼消融,只剩一种平等、平静的舍心,告别对“自我”与“我所有”的执爱,如同天上明月,是何等清朗!

这时若有泪,已不再是“爱别离”的泪,而是“悲欣交集”之泪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28_1.jpg" />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28_2.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婴儿的眼泪:学名玲珑冷水花,又名婴儿的泪珠,原产南美洲波多黎各,其叶色碧绿青翠、小巧玲珑,圆润倒卵状的叶片,其形如婴儿眼泪般惹人爱怜。</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爱别离:“又被有情,生死别离,亦如海水。”(《佛说解忧经》)</span>

正文 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与散失(02)

弟弟搬了新家,就在新店的五峰山脚下。有时说去看弟弟,其实更想去五峰山。五月的五峰山,远望点点星白。啊,那是油桐呢!拾级而上,洁白的油桐花似雪飘落,又如天女散花,纷纷从衣襟滑下,一伸手,好雪片片,就在掌心。

六月初,约了妹妹一同赏花。谁知前一夜里,一夜风雨。我想起山上的油桐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果然,隔天黄昏上山,只见山径上残花朵朵,所有的油桐一夜之间全谢了。

我几分失落,又不甘心地低头寻花,却见山顶的小平台上满地小黄花瓣,一阵幽香随风飘过。一抬头,何时相思树已开满了球形的花团!

满树的嫩黄,是如此神采奕奕,令人忘了那不见的白色油桐花。我蹲下来拾起相思花碎的花瓣,数不清的小花聚合成一个个小球状,数不清的小球状花团聚集成一片花海,我想起了佛所说的“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佛认为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大类元素所积聚而成的,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受蕴是指面对境界时内心的感受;想蕴是指心面对外境所安立的概念;行蕴是指心思审虑、决断,而做出动身、发语等行为;识蕴是意识,指明了识别的作用。众生即是五蕴所组成。

人的生、老、病、死便在五蕴的自然变化之中,一点也无法自主。其中,便有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说不完的人间故事。

“五蕴炽盛苦”是八苦之一,色、受、想、行、识任何一蕴过度膨胀,都会使身心躁动不安。而追根究底,有情众生所有的苦迫,根源即在五蕴聚合的众生本身。

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便是要我们看清五蕴和合而成的“我”,本质是空性的。五蕴聚集则生,反之则灭。若能如实照见五蕴皆空,就能放下执著,终能度尽一切苦厄。

同样的六月,我们去狮头山,远山近黛间尽是相思花云朵朵。山,已分不清是绿的还是黄的了。相思花开在树顶时,无数小花球聚成花海;一旦萎谢,所有的小花散落一地,哪来的花球与花海呢?

这积聚与散失,不正如五蕴的生灭吗?何时聚,何时散?只有风知道!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29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相思花:四、五月间,当金黄色的球形小花盛开,油绿的相思树总被染成一片金黄,也仿佛在宣告夏天就要来临。</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五蕴:“云何五盛阴苦?谓气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中阿含经》)</span>

正文 挥别心中杨柳愁绪(03)

在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园内,也种着杨柳。每天经过公园,只见池畔杨柳青青。长日午后,参差绿柳随风飞舞;薄暮时分,昏黄街灯映垂柳。

从荒郊古道到城市公园,杨柳岸总是晓风残月。就像人生的聚散,古今皆然。

杨柳与离别的关系,从“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可得知。据说古老的便已记录“昔我住矣,杨柳依依。”中国人真是个懂得以景抒情的浪漫民族,不仅借柳伤别──“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几年同在此,今日各驱弛。”在离别时刻,更折柳相送,一方面代表“挽留” (柳字谐音为“留”),同是更祝福离去的人,能似离枝的柳条随地而生般,在异乡随遇而安。

我看着烟雾迷离的杨柳树,想着自古以来,千丝缕的恼人离愁,可不是吗?悲欢离合的故事,从未在人间消失,多少离恨就在烟柳断肠处。年龄愈长,愈感觉人生实有太多的无奈,其中最无奈的便是“爱别离苦”。偏偏天下无不散筵席,聚散匆匆,让人迷茫错愕。尤其是在陌生的街头,偶遇久违故人,短暂的相会交谈,转眼又各自消失在苍茫人海中。

想起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李益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中所写的,是人生多么真实的境遇与心情啊!浮生若梦,聚散怎由人呢?重逢,不知何年何月!烟水凄迷中,只有满怀祝福,折柳赠别了。

行经公园内观音菩萨雕像前,小径上总有虔诚祈求的身影。路旁年年柳色新,菩萨就在万丈尘嚣中,慈眼望着相聚又别离的人们……

我突然明白:生命有许多苦难与无奈,只有观世音菩萨,才能度一切苦厄啊!尽管无常飞逝、世理茫茫,但若能时时提醒自己,如实活在当下、不驻足于过去、不停留于伤感,适时挥别心中的愁绪,“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超越一些生命的困境。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0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杨柳:又称为垂柳,盛柳产于中国南方,适应力强,根系发达,常种于堤岸旁,护岸固堤;而柳条体态轻盈,随风摇摆,反显得柔弱无依。</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爱别离:“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中阿含经》)</span>

正文 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04)

那天下山有些晚了,夕阳迅速在山后隐去,明月已东升,淡淡的月光洒在谷中的村落,也照在我们回寺的路上。古人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就是这等风光吧!

眺望远山,黑夜与白昼竟如此不同,白天里争奇斗艳的野花已不见倩影,而月光下墨绿的山色,透露着几许的神秘。

就着微亮的月光,我看清楚了身旁的藤蔓。月色里的蔓泽兰,那无尽延伸的千万只手臂,如恶魔般张牙舞爪。听说,蔓泽兰繁衍力强,种子随风播散、落土即发,所到之处,植物 便窒息枯死。就算以火焚烧,仍会重生,是恐怖的“绿癌”。

“蔓泽兰像什么?” 同行者中有人提起疑问,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习气”。习气无穷无尽,难以断除,生生世世如影随形。即使成就了阿罗汉果,习气仍在,渗透力超过想象。

习气又称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由于我们充满烦恼的念头与行为常常生起,久而久之,熏习于心中,形成一种反射动作式的反应行为,那就是习气。

就像茶喝完了,杯中无茶,却余茶香一样。“烦恼易断,习气难除。”只有修行圆满的佛陀,才能断除烦恼与习气。而习气的发动,常常来得又快又急,刹那之间,习惯性语言与动作就发生了,往往伤害到自己和他人而不自知。

要如何才能断除这种不善的习惯呢?德籍斯里卡高僧向智尊者说:“能保持不动而单纯地专注于其上,或暂停而作明智的反思,常常会使贪欲的最先诱惑、愤怒的最初浪潮与愚痴的首阵迷雾消失,不会造成严重的缠缚。”因此,当习气冲而出时,训练自心停止与放缓,将使烦恼局限于最初的范围,而不致无限扩展。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习气也有好的。《华严经》便勉励佛子要培养菩提心、善根等十种习气,培养“善的自发性回应”,是对治不善习气的一种法门!

相对地,若任由烦恼的习气不断蔓延,如林中蔓泽兰般,善根得不到佛法阳光的照耀,只有逐渐枯萎的下场了。

如今,在台湾山林中,蔓泽兰正以无可比拟的速度繁衍,何时才能清除殆尽呢?恐怕就像人去除习气般困难吧?我想。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1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蔓泽兰:外来蔓藤植物,被称为“绿癌”,目前台湾中低海拨山区到处可见,林木一旦被包覆,很快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习气:“由于习气,我们的心不得平静。因为过去的行为,我们继承了这些,使它们如影随形地困绕我们。”(《阿姜查的禅修世界》)</span>

正文 苦的真谛,山苦瓜知道(05)

我怕吃苦瓜。听说山苦瓜不苦的,一次,我半信半疑地吃了一口,哇!真是苦得不行。有了这次被“骗”的经验,每当行经山路,尽管鲜绿、艳黄的累累山苦瓜在草丛里向我招手,我还是快快通过,再也不理会同行者“生吃山苦瓜”的提议。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当苦瓜不苦时──只是当它被煮得不那么苦时,那苦好像也可以接受了。苦瓜当然还是苦的,就算它浸泡过恒河的圣水,本质并未改变。

人生也是如此,佛陀说世间一切是“苦、空、无常”。何苦之有?这是因为人们在“苦中之乐”中忘却了“人生是苦”的本质。

但我们如果深思一下, 回想自己的人生经验, 却不得不承认人生的确是“苦”的。人生在世,谁没有烦恼、痛苦的时候?只要内心有些微不平静,那便是一种苦迫!

而不论是哪种“快乐”,随着无常的变化,我们注定要忍受“喜欢的东西变坏”以及“与喜欢的人分开”的痛苦。包括自己的身体,也必须看着它从年轻俊美到逐渐衰老;从分健康强壮乃至病痛缠身。苦,就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苦,无所不在,未曾稍停,但是自己未曾清楚察觉罢了。佛陀揭示“人生是苦”的真谛,是告诉我们“苦”是人生实相,并不是要我们耽溺于痛苦中一蹶不振,或“今朝有酒今朝沉醉”地及时行乐;而是为找出烦恼的根源,勾勒出生命究竟的清凉白开境界,并遵循正确的方法实践。

说“苦”是为了离苦!佛陀不是说过吗:“苦乐参半”的人生正好修行。

从山径拾级而上,一眼又看见草丛里的山苦瓜。这回,我弯下身子摘了几个。“苦”真是人生的良师,可使“知苦入道”,也可启发人“离苦得乐”。我把山苦瓜放入口袋里,一路上感觉“苦”重量,准备回去把它风干,好观照“苦”。

谁知,回到寺里,山苦瓜竟然不见了。啊!苦,也是无常的,我们观照它,但也不要执著不放啊!

最重要的是,对于“苦”,如这观照,从心远离,让心保持平静、中道,过着不苦不乐的平衡生活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2_1.jpg" />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2_2.jpg" />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山苦瓜:分布于野外的山苦瓜,成熟时澄红的颜色,引人注目,民间常拿来浸泡米酒或成为桌上佳肴,口感别具风味。</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增一阿含经》)</span>

正文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06)

刚开始,我并没有发现苦楝花。

小路依旧迤逦至天边,远方霞光灿烂,桃花心木红叶缤纷,谁会注意那淡到几乎看不见的紫花已缀满了苦楝树呢?春天远去了吗?为何满地紫花飘砌?蓦然回首,我看见了伫立在小路转角的小树紫花,哎!“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开”呀!

我在暮色里遥望苦楝树,一抹斜阳映照,只见粉紫花朵与嫩绿新叶交织成一片迷离幻境,在天际渲染出层层的紫云,如梦似幻。

据说“苦楝”在古代寓意“苦恋”,而在台湾则与闽南语的“可怜”发音相近,人们因此不愿栽种于自家庭院。如同许多薄命的红颜,苦楝在美丽外表下,似乎有着坎柯的命运。

晚风吹送,苦楝树旋转起一身紫色薄纱舞衣,甩着朵朵紫色流苏,与春天翩然共舞。难道她不知道春光乍现转眼又远扬吗?为何还“苦苦留恋”呢?或许她正想与春天共老吧!然而,春天何曾为谁驻足呢?

生命中许多片段,就如苦楝树模糊的花影,在人生逐渐逝去的春光里,氤氲成一幅朦胧的画;就像定格的老照片般,在记忆深处散发幽光。一旦面临似曾相识的情景,开启了记忆的黑盒子,所有回忆又像浪潮般拍打心海,发黄的细节或许不复追忆,但感觉留存下来,或悔恨遗憾、或愤慨衰伤、或无奈不平,呼应着现前情境,心中再次惊涛拍岸。

生命是多么无常。对于渴望永恒的人们来说,无常带来苦迫──外境不断生、住、异、灭,刹那变化,而我们的心则念念迁流不息,或追忆过去或幻想未来,未曾稍停。这种因时光流逝与念头奔腾所带来的深沉不安,佛陀称之为“行苦”,是人生的“三苦”之一。无怪乎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安!

然而,要让自己心安真的如此困难吗?慧海禅师说,用功之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只是我们常常“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啊!”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把心专注,只管当下,学学寒山子“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的潇洒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3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苦楝花:落叶乔木,二至四月开花,花有特殊香味,淡紫色花星呈圆锥花序。每年苦楝花开时,就知道春天来了。</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行苦:是变苦和知苦的根本,是由业和烦恼带来无自在的痛苦。(《佛遗教经》)</span>

正文 我的“我见”,在树兰身上一览无遗(07)

可能是我对七里香的记忆太深吧!从小到大读过的学校,校园里都是一排排的七里香。年少的我,从七里香围篱走过,总是为赋新词强作愁……而席慕容的那首《七里香》,更是我与朋友常常吟咏的。

因此,当我第一眼看见寺里图书馆外那“绿树白花的篱前”,虽没有白花,只有围绕篱笆的绿树,就一心认定那是七里香。

我一直等待七里香开花,可是始终没有看见熟悉的小白花。直到那天和高雄来的居士又去造访香光寺对面的溪谷,一走近小木屋,她便指着屋前的绿篱说:“这树兰开得好漂亮!”

“树兰?这不是七里香吗?”我直觉地反应。

“这明明是树兰啊!”她肯定地说。

“这不是和香光寺一样都是七里香吗?”至此,我实在有点错愕。

“师父,香光寺和这里的都是树兰啊!”她再次点点头。

经过查证,果然都是树兰。都怪我总觉得它的花苞那么多,却都不开花,原来那压根就不是七里香的花苞,根本就是树兰的花朵。对于七里香的不曾存在,我并不失望,倒是被自己一厢情愿的认定吓了一跳!

人的“我见”是如此根深蒂固!佛陀教导我们除了要放下“欲诤”之外,还要放下“见诤”,因为这两者是造成世间不平静的重要原因。

欲诤是指因欲爱而有斗争,如国际、种族、商场、人际上种种的斗争;见诤则是指见解上的争论,因“我见”使然,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而否定别人的一切,尤其当见解与利害相结合时,所发生的冲突更是屡见不鲜!而人的烦恼也往往来自于这种错误的见解。

放下我见,并不代表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而是多留一些空间给自己他人。毕竟我们所不知或不能、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事实的因缘,错综复杂,且无常变化。当我们执持某一点时,因缘可能已经改变,所有的因缘条件又重新组合了,又该依凭着哪一点来坚持呢?就算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我们以局限、狭隘的眼光看待时,又真能理解其背后深刻的意涵吗?或许只是鹦鹉学话或喊喊口号而已。

树兰,一直都是树兰,只是我不认识它罢了。它可没有假扮七里香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4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树兰:又称作米兰、鱼子兰、碎米兰、珠兰,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约二至三公尺,成串的圆锥花序由叶腋抽出,黄色小花细圆如粟,清稚芳香。</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我见:“你只相信自己和自己的修行,无论别人如何说,你都坚持已见,这便称为‘误以我(见)为实相’。”(《阿姜查的禅修世界》)</span>

正文 无明,就像那盆不知因果的紫背草(08)

朋友出国游学前,寄放了一盆植物。

“这是什么?”我不解地望着寸草不生的盆土。

“你以后就会知道了!”他神秘地说。

朋友坚不吐实,我只好细心照料它。再加几分好奇,我对这株不知名的植物,可是:“一日看三回,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无奈的是,它连芽也不冒一片!

我每天看着窗前的那盆土,有时小鸟飞来了,歪着头瞧了瞧;有时蚂蚁爬来了,绕了几圈又走了……我和它们一样,想知道泥土之下到底埋藏着什么种子,会长出什么样的叶子,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奈何我一点儿也无法猜测。

这种“不知因,不知果”的困顿,我联想到佛经所说的“无明”。“无明”不就是不明因果吗?通常我们会以为无明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事实上,无明不是指缺乏一般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缺乏对真理的体解──不知因果、不知业报、不知四谛。就好像人于黑暗中奔走,蚕作茧自缚一般。

佛说众生因无明而轮回世间。

许多学佛者只要一提到众生的种种苦迫,包括自己的烦恼,就说都是无明惹的祸---“我就是无明啦!所以才会如何如何!”把所有的责任推给“无明”,谁叫“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相呢?而往往忽略去观察这烦恼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烦恼,该如何对治……像这般不知烦恼的现象、原因,灭除的境界、对治的方法等等,才是真正的“无明”。

德籍斯里兰卡高僧向智尊者说:“借由全然专注整顿心的成员,看清躲藏在心里幽暗角落的烦恼,并正确叫出烦恼的名字,知道它的特质,并注意它的刹那生灭,如此才能达到心灵的净化。”

如何才能走出无明黑暗,破无明之茧而出?首先必须观察自己的心,看清烦恼的生起与消失,知道是什么烦恼。找出适切的方法对治,要比以一句“无明”带过,来得实际、有效些。

不知过了多久,那盆植物终于长出来了!

哦!原来是“紫背草”,他摇头否认,问他到底到是什么植物?他说忘了!

看来我不仅被无明所蒙蔽,也被紫背草蒙骗了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5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紫背草:叶的下表面及茎的背光部位呈紫红色,开花由淡紫红色的筒状小花组成,远远望去,点点红花煞是好看,所以又叫“一点红”。</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何所不知?谓色无常。色无常不知……”(《杂阿含经》)</span>

正文 别让嗔怒之火,烧了芬芳的桉树林(09)

对于一个喜欢散步的人来说,整座散发着芳香的桉树林,是多么迷人!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是一个天然的香气林,沐浴着清香的芬芳。尽管树干笔直,缺乏优雅动人的姿态;叶片微黄,称不上翠绿晶莹,无法折射阳光,但那与众不同的香味,却令人惊艳!

尤其夕阳西下时刻,稍纵即逝的金光与徘徊林间的香气,让我流连忘返。每每直至倦鸟归巢才踏上归程。

那整片树林的清香,久久萦绕心间,想起曾经闻过的有加利叶精油的香气,相较之下,真是沧海一粟啊!

谁知,一场大火,夺去了桉树林与它的香气!火灾后几天,再到桉树林,眼前的景象,让我惊骇极了!焦黑半残的树干,触目皆是,整座山坡如历经浩动劫的炼狱;空气中弥漫的刺鼻臭气,更让人作呕……何时,那里已经成了野狗盘踞的废墟。

桉树林如晨露又似晚风般的淡淡清香,就这样在人间蒸发了。回望焦黑发臭的林间,蓦然想起佛经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提醒修行人,不论平常持戒的功夫多么好,一旦愤怒生起,一把无明火,瞬间能将平日累积的功德烧个精光!

盛怒之下,人极可能做出脱轨失序的行动,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哪还有功德可言?!的确,人心难以控制,世间无常、社会快速变迁,遭遇更是福祸难料。忧郁症与躁郁症,正悄悄地袭击着现代人,近年来,社会上即不时出现父子、夫妻相残或父母杀害幼儿的事件……而对巨大的情绪变化时,我们能怎么办呢?首先要学会观照,平常就要练习时时观照自己的身心状态:愤怒或忧伤来临时,不要让自己愈陷愈深。要能懂得:“抽离”与“停止”。人之所以被情绪俘虏,其实是因为自己不断扩大事件范围,不断加深伤害程度,以偏执来解读,不见得符合事实真相。更何况,再大的情绪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已圆寂的广钦老和尚曾说过“石头狗”的譬喻,说人就如狗一样,常常尽心力追逐一块别人丢过来的无用“石头”──那“石头”可能是一个眼神、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看看自己,正在追哪一块石头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6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桉树:俗称“有加利树”,有清洁空气的功能,原产澳洲,十九世纪末来到中国,最常见有大叶桉和柠檬桉两种。</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嗔心:“一嗔能摧毁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一切诸善行。”(《入菩萨行》)</span>

正文 满天繁星,可还有赤马天人的光亮?(10)

长夏已尽,秋雨频仍,花园里的繁星花,竟开得热闹缤纷!仔细看它的每一朵小花,就似一颗小星星,聚集一起像极了满天繁星。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这种不需要费心照顾便能繁花似锦的花草,最容易栽种。就在于像不论在何处,天上始终常在的满天星光一样。

噍!今夜星光多灿烂!漆黑的夜空,点点繁星闪烁,仿佛有无数双天神的眼睛在俯视我一般。从古至今,浩瀚星空下,曾有多少仰望星星的人?他们看到的又是怎么的星空呢?李白所见的是“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杜甫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还有凡高的“星空”高挂着闪人发光的蓝色星星……繁星满天也好,月明星稀也罢,那些星空下的风流人物,如今何在?千载光阴,倏忽而过,物换星移,人生又是几度秋凉!

世间无常,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经的旅程。古往今来,谁能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我想起《杂阿含经》里赤马天人的故事:一位容貌庄严,身躯放光的天人,如星光坠地般来到佛陀面前。

他说道:“究竟有谁能走到世界边际,并抵达不生、不老、不死之境?”

佛陀说:“靠走,是走不到的。”

天人说:“我过去生曾是外道仙人,名叫赤马。我运用神足通,去究探世界的边际,因此无时无刻不在奔走中。即使如此,我狂走百年直到老死,也未能见到世界有边际!”

佛陀告诉赤马:“我们的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就是世界,由于贪爱而形成世间;贪爱断除,世间便散灭。而要抵达世界边际,必须修行八正道 :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就能度过贪爱,极尽苦边,行过世界,抵达不生、不老、不死之境。”

听完佛陀开示,满怀欣喜的赤马天人,身躯一闪,一点流光霎时消失在黑夜里。

要到达不生、不老、不死之境,必须断除内心的贪爱而非向外追逐,因为我们的身心即是世界,要抵达世界边际,端看如何超越烦恼──这是佛陀告诉赤马天人的。这教导犹如暗夜星光,照亮修行的前路。

夜凉如水,满天繁星里,可还有赤马的光亮?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7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繁星花:又称星形花,花形奇特有趣,小花的花冠呈现五裂状,就像天上的星星。南方适宜栽培,花期持久,到处可见。</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世界的边际:“世间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非非有边,非非无边。”(《杂阿含经》)</span>

正文 蒜香藤说:“你停止了吗?”(11)

直到现在,父亲还是喜欢种植爬满屋顶的攀植物。记忆中,童年的蒜香藤、紫花藤蔓沿着墙壁攀沿而上,绿阴遮盖的大片风景,如今已被软枝黄蝉与软枝红蝉交错的艳红、鹅黄所取代。

时光飞逝,花开花落,我庆幸家中仍保留着美好的一景。

好多年了,在异乡的小镇街头,又看到那朵朵紫色风铃般的花朵缠绕成串串花环,垂挂在人家车库屋或门前木头围篱上,是蒜香藤!花叶特殊的蒜香藤香气依旧,远山迷蒙、秋光烂漫,岁月却悄悄溜走了,一晃眼,我已不再是穿梭在紫花藤蔓下的小女孩。

今天的我,看着那串串紫色花环,不知怎么的,脑海里浮现了佛经中一个戏剧化人物──央掘摩罗。他曾经是挂着人指花环的杀人魔,因为遇见佛陀,而蜕变成一个觉悟的圣者。

央掘魔罗的老师,要求他收集一千根人手指。他埋伏在高崖下,当行人接近时,便杀死他们,割下其手指,并将指骨串成花环挂在胸前。已经九百九十根手指了,他寻找着最后一个目标,没想到前方走来的是他的母亲。正当他准备行动时,佛陀出现了。他心想:“既然还有别人,我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母亲来取手指呢?”央掘摩罗拿起武器,紧随佛陀身后。但无论他走得多快,都赶不到以正常步伐行走的佛陀。他停下来大叫:“停止,沙门!”

佛陀说:“我已停止,你也应该停止。”

央掘摩罗说:“你在走却叫我停;而我已停,你却说我未停。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回答:“我已停止对众生造恶业,你却未停止。”

央掘摩罗一听,豁然大悟,顿时抛下武器,发愿洗心革面。他明白真正的“停止”是永远断恶,于是他请求跟随佛陀出家修行,后来证得圣果。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想想人一生忧悲烦恼从未间断,因而造下多少恶业啊!被烦恼纠缠的当下,仿佛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事了,甚至伤害了自己或别人也不足惜。

但若把眼光放远来看,这烦恼真的如此重要,不可解决吗?或许并不尽然。真正停不下来的,是自己那颗追逐烦恼的心吧!眼前串串紫色花环,无言地问着:“你停止了吗?”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8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蒜香藤:叶片深绿富光泽,花形大而优美,初绽放时为粉红紫色带淡红,授粉后,色泽渐褪为淡紫。花、叶在搓揉后,有很浓的大蒜味。</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烦恼不断:“若缺乏禅修,心就会在烦恼不断的攻击下,渐渐变得狭隘且僵硬。”(《就在此生》)</span>

正文 “执取”比鬼针草还黏人!(12)

走在山径或乡间小路,最讨厌的就是鬼针草了。在你不经意走过时,总沾满裤管与衣袖。它来无影、去无踪,让人恨得牙痒痒!

一次,到溪谷的小木屋看莲花,一路上我察觉自己已被鬼针草盯上,走走停停地与它奋战了好几回合。

到了小木屋前,举目望去,满池莲叶已残,只剩一朵残荷犹自在晚风中颤粟,直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走绿波间”,那一片片如向上之手的翠绿莲掌,一朵朵莲掌遮面下的嫩红荷颜、花香、蜂鸣、蝶影,都已是“仲夏夜之梦”了。

人在无边秋景里,只觉秋意上心头。蓦然,脚下一阵刺痛,我弯下腰抓出了几根“鬼针”,心里有些生恼。

鬼针草的“阴魂不散”,岂不像人的执取般强烈?一黏着就很难除下!

执取是如何产生的呢?佛陀以“十二因缘”,解释众生生死流转的现象与原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从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可知,“取”是以爱为缘而产生的,因为六根接触到六境,产生种种感受,从感觉又生起执爱,因执爱而想抓取,生命便因而存在、延续。这和鬼针草将种子黏附在动物身上,以传播到更远,繁衍新的生命,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我开始猜想,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生命流转的真相时,周围的土地上是否就长着鬼针草?!在鬼针草身上,因“取”而“有”的流转过程如实展现无遗。

如何断除“后有”不再轮回呢? 从灭除‘执取’着手是我们可以努力的,“爱灭故取灭”。在六根触境的当下,观照自己的感觉,看清自己对某个对象的渴爱,其实是来自于深不可拨的执著,所以才会不择手段或不顾一切地抓取,而这渴爱往往是一种自私的爱。

观照这后,逐渐放下患得患失的心,不再让冲动的执取,伤害自己与他人,造成悔不当初的结果。

行经满布鬼针草的山路上,恼人的鬼针草还是向我说法了,即使被它黏满衣襟,也应心存感恩啊!我低头取下最后一根刺,将它丢向草丛里,心这么想着。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9_1.jpg"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39_2.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鬼针草:顶端长着具倒钩刺的黑褐色蒴果(鬼针),这小小的果实总能附着到人或动物的身上,随其所到之处继续繁衍。</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执取:“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的戒禁。”(《佛法概念》印顺异师)</span>

正文 美丽而有毒的是曼陀罗,也是欲望(13)

美丽而有毒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曼陀罗”。

初见曼陀罗,你会讶异于它的美丽,像一支支长长的喇叭,硕大而洁白的化朵,实在令人惊艳!而粉红的曼陀罗更高贵无比,简直就是深山中的贵妇。

不同于其它野花造型的朴拙,或攀爬山壁、跻身在你脚边的谦卑,曼陀罗可是大刺刺地开在山路旁,不仅身材高大,连容貌都华丽动人!叫人不想看到也难。

眼前那大朵、大朵的山花,难道就是佛经中的“曼陀罗花”?《法华经》中,佛陀将说此经而入于三味时,从天降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四种花,曼陀罗花雨从天空飘落,那景象一定美得不得了!

然而这花却有毒,千万不可因为它美丽而采下,每次爬山看到路旁的曼陀罗时,我总这般提醒自己。尽管多么想采几朵放在瓶中,置于案前。

美丽而有毒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欲望”。

对于学佛者来说,一提到“欲望”,总看成是可诅咒的、应厌离的,而勉励自己或劝导别人要“离欲”。因此,许多人就觉得佛法多么消极、悲观──一学佛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任何的享受都要断绝了,青灯古佛、粗茶淡饭、粗布灰衣……

我想,人不可能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在众缘和合的世间,必须有生存资具,也一定有共同生活过的眷属,如何完全断绝?既然如此,那么就不看、不听、不闻吧?

佛陀曾对认为“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就是在六根中修”的外道郁多罗说:“盲人看不见,聋人听不见,他们也是在修根吗?”切断六根与外界的接触,并不能真正离欲。

真正的离欲,是远离心中的烦恼。这并不代<kbd>?99lib.</kbd>表我们要过纵欲或婪欲的生活,而是在感官与外境接触的当下,当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情绪生起时,能有一份清明的觉照,深入地观照自己,进而有所超越。

就像看到路旁的曼陀罗时,能不被其美丽迷惑,冲动地上前摘取,而能停下步伐,思考此言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是什么?这时,你的决择便有更多的可能。

只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踏稳上山的步伐,沿途的曼陀罗,何妨让它自开自谢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0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曼陀罗:外观似百合花,又名洋金花。一般有白色,红色或浅黄色,蒴果呈圆球形。全株(包括根、茎、叶、花、种子)皆有毒。</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欲望:“欲生诸烦恼,欲为诸苦本。”(《增一阿含经》)</span>

正文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无常(14)

山径旁,几朵紫色硕大的牵牛花恣意地开放着,阳光照耀下,充满盎然的朝气。我踏过布满落叶的山径,一面凝视着牵牛花,即使走远了仍忍不住回头遥望,感觉心湖上也映照了这片绿野中的艳紫。

过了两天,行径同样的地方,牵牛花却凭空消失了似的,连落花也无影无踪。这才想起来,牵牛花原本就是朝开暮谢的,又称为“朝颜”,我怎么忘了呢?

日本和歌集写道:“人的生命最无常,宛如牵牛花上的露珠。”看来,不只牵牛花上的露珠刹那生灭,连牵牛花的生命也是如此短暂。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然。佛经说:“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且不可知,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所有人的归宿都是死亡。”

死亡是多么真实的事实,就像日夜会过去、花开会凋谢,生命终有尽头。死亡象征了生命最终的孤独,当离开世界的那一刻,曾经所拥有的一切顿时化为幻影,人终究又回到孤独。问题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死神何时出现,却又时时面临着死神的袭击,死神夺走了我们所有的家人、朋友,最后也将自己带走,告诉我们一切终归尘土。

我常想,那曾在过往岁月里陪伴我的人,死神把他们带到哪里去了呢?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虽然“死神并不能永久把我们隔开,不过像墙头的花爬到墙的那一边开出花来,看不见可是依然存在……”但墙里,墙外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何况生死之遥,又岂只是一墙之隔?“故人孤帆远影去,两岸烟水茫茫,空留无限惆怅。”

或许正因为生命短暂,人才会去思考如何活得深刻、有意义,并学习珍惜当下的因缘,不浪掷生命,善待自己与他人。

佛陀教导我们要致力于:“在身体毁灭以前,就已摆脱贪爱,不执著于过去与现在,也不忧虑于未来”,如此面对现实人生的无常风暴,便能安然度过;死亡来临时,心已安住于寂静,而无所畏惧。

秋天将尽的时候,我走过山径,感到秋日已远扬,挥别的不只是近去的光阴,还有那几朵骤然掉落的牵牛花,以及点滴流逝的生命。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1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牵牛花:多年生蔓性草本,花冠漏斗形,四季开花,可当作荫棚植物。通常在清晨四五点间就会开花,到了中午,花便凋谢了。</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死亡:“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天最第一。”(《增一阿含经》)</span>

正文 无谓的坚持,像易散的芒花般脆弱不堪(15)

黄昏,经过河畔,芒花白了两侧,夕阳却将四野氤氲成一片金黄。晚风吹送,金光辉映着迎风摇曳的五节芒,倒映在河水中,真是美极了!对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景致有 多么熟悉和亲切。

每到秋天,具有强韧生命力、别称“菅芒花”的五节芒总开遍河岸,只要外出远行,随着芒花所开之处,一路上秋都跟随着。每年从九月、十月开始,五节芒会抽出紫红色的花穗,成熟后便转为黄褐或灰色,台湾的秋天 也因此凭添了几许萧瑟。

我伫立桥头,看着秋阳下的处处秋芒,从河畔迤逦至天涯……同样的中秋时分,那年因出差的因缘,我随着芒花的足迹来到中部山区。

那里的芒花一样如白浪翻腾在秋山。我与同伴骑车,常常穿过河边两旁比人还高的芒花小径回到往处。一天,我忍不住停下车,想把秋天带回去。于是,我们赤手空拳地摘起芒花来,谁知那看似脆弱的茎干,竟然如此坚韧,不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采下。

就在懊恼又不甘放弃之时,一位路过的欧巴桑递来一把镰刀,这才欢喜采得芒化归。

翌日清晨,我走近芒花身边,想把它插入花瓶,一阵微风从窗外吹入,所有的花穗霎时竟片片随风飘落……转瞬间,几枝芒花只剩下光秃秃的茎干!而那参差不齐的刀口,似乎在嘲笑我的徒劳无功。

这早逝的秋光,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看到秋风里舞动的五节芒时,我总想起那束采下的芒花。芒花原本也就会随风吹散的,只是那坚韧强硬、不易摘取的茎干与危脆不堪、转眼即散的花穗的对比,是多么强烈啊!我想起许多:自己当下执持不放、坚持不改的原则,或不能接受的人、事,其实隔一段时日再回头检视,似乎也没那么严重。就如过去在工作中,偶因看到人性的弱点,嫉恶如仇的我是怎么也不肯妥协的。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还是太不圆融了。

对我来说,决裂的态度代表忠于自己内心的感觉,但不也代表自己的智慧不足、悲心不够,无法以“双赢”的方式来处理,让一切能更圆满吗?

此刻,我凝视着暮霭余晖里的河畔秋芒,心中有了另一种体会。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2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芒花:多年生长在平原及低海拨丘区,萧飒的秋冬来临,满山遍红、黄、白的芒花随风舞动,带着苍茫的味道。</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执著自己的见解(我见):“我们被自己的见解所形成的囚牢给逮捕了,除了自己的见解外,我们无法听从任何人,这真是一座最恐怖的囚牢!”(《生命之囚》佛使尊者)</span>

正文 看!烦恼正如火焰花熊熊烧着!(16)

南方初冬的长空下,火焰木鲜红的花朵,炽然如火地燃烧着。

窗外的两棵火焰木,风一吹过,几朵硕大如莲的红化,忽远忽近地扑向我,仿佛伸手可及。摇曳眼前、正燃烧着的火焰花,与掉落于地的沉寂落花,相映成趣。

我想起巴利文典常把“心”的作用比喻为“火”──对于尚未彻悟真理,以及灭除烦恼的心,就像熊熊烈火;而已经彻悟真理并灭除烦恼的心,则像熄灭的火。所以,“智者,他们就像这把火一般地熄灭了”;但是,世上无数尚未解脱的众生,却正在燃烧着……

在《一切燃烧经》中,时间回到两千多年前,佛陀刚刚度化了上千名拜火的外道归向佛法,加入僧团;再加上当时印度农民刀耕火种,在热带山林常引起野火焚烧,于是佛陀在伽耶山对比丘说:“山间一切都在燃烧,贪、嗔、痴之火,不曾在世间远去,也不曾于众生身心中止息,小至个人情绪挣扎,大至种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燃烧。

佛陀说,一切都在燃烧,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触到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制造出各种执著苦恼,生命因而陷入永无止尽的生死轮回之中。

烦恼之火蔓延的结果,世间便犹如火宅,炽热不安,无处可清凉。 所以,佛陀便叮咛比丘:“小火尚可抑制,当人心生起苦或乐的感受时,要善加看护,看清楚博爱的无常性,别执持不放,而使火苗蔓延成灾。”

风起了,火焰花仍在窗前亮晃晃地摇曳着,宛如风中熊熊燃烧的烈焰。而只要人的烦恼不断,世间便到处都在燃烧啊!

如何才能化火焰为红莲,创造净土呢?除了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让星星之火发展出燎原大火之外,当贪、嗔、痴之火于内心生起时,还要积极地以正念熄灭贪火,以慈悲熄灭嗔火,以智慧熄灭痴火。

若人人能逐渐减少自己的烦恼火势,并时时以善念、善行为人间注入甘露,火宅就能转化成清凉地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3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火焰花:秋叶未冬初,花自枝条顶端结蕾,花苞萼片向内弯曲聚生,呈圆盘形,小花自圆形的花苞周围逐渐绽开,像火焰一般。</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不安:“何必喜,何必欢,世间时常燃烧着啊!你们蒙在黑暗里,为何不求光明呢?”(《法句经》)</span>

正文 随境流转的我,似风中的昭和草(17)

你看过昭和草的花雨吗?

这条山路两旁都是昭和草,不管什么季节去,昭和草都开着砖红的小花,果实成熟便翻出一团雪白冠毛,风一吹,两旁的昭和草随风飞扬,从东边飘向西边,再从西边飘向东边,那随风飘摇的昭和草,将飘到哪里去呢?我常望着在风中打转的花絮,看它们消失在天际……

昭和草,据说于日本昭和年间传入台湾。这带有浓厚日本味道的名字,令人想起昭和年间,台湾人民历经太平洋战争、台湾光复、国民政府退守台湾等等紊乱政局,那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而今,战争的梦魇已经远离,人的心却仍常在风雨中飘摇,无法自主,是多么脆弱!即使发心修行,或立志完成什么目标,原本的坚持,一遇到境界的考验很容易随境流转,不知所终。

这使我感到几分无奈,总觉得很多的坚持难以抵挡得了外境的变化,到头来,空留遗憾。我常常带着几许惆怅,走过昭和草的花雨,感觉自己的心宛如“风中之心”。

没想到,真正的“风中之心”,给了我另一个启发。那年我在奥地利湖区买了几条“风中之心”──那是个圆形网状的圈圈,中间有颗蓝色珠珠,下面缀以鸟的羽毛。据说这是印地安人挂的东西,又叫“捕梦网”,把梦想网往,代表一种祝福。

那几条“风中之心”,除了送给朋友外,剩下的这条便一直挂窗前。每当风起时,“风中之心”随风飞舞,梦想紧密交织着的中心,蓝色珠珠闪闪发光!似乎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能捕住任何迎风而来的梦想……

身处境界风中,面对变化万千又错综复杂的因缘,难免感到茫然,但有梦想的人生,还是幸福的;有方向的生活,还是较踏实的。

唐朝鉴真和尚曾说:“不要阻挡风,愿将此身化为风;不要阻挡雨,愿将此身化为雨。”风来时,以平常心看着境界风舞动吧!就只是静静地看着无常因缘的生与灭,守住心中的梦想,静待风静雨停。别让梦想给吹落了!

走过“昭和草之路”,我已学会停下来把黏在身上的花絮一一取下,尽管下一刻仍可能陷入昭和草的花雨中,但保持此刻的清明还是最要紧的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4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昭和草:四季皆开花,每个化序有成千上万的小花,白色的冠毛随风飘杨,如蒲公英般满天飞舞,繁衍后代的方式充满诗意。</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随境流转:“凡夫为境牵,智者心无垢,当乐修正行,于戒能守护。”(《诸法集要经》)</span>

正文 在珠串般的飞扬草上,看见“相续”(18)

注意到飞扬草,是晴蜓满山飞舞的季节。

溪边、田野、林梢到处都是飞翔的蜻蜓,它们也不知在忙什么,飞得很快、很急!我边走边抬头看蜻蜓,深恐被其中一只撞个正着。就在留意头上蜻蜓的同时,才发现脚下踩的就是不起眼的飞扬草。

飞扬草又称为乳仔草,数十朵小花聚生为伞花序,分布在每上个茎叶的节上,远看就像串缀着颗颗珍珠的项链一般。它的果实为紫红色蒴果,叶形就像是一对对的翅膀,随风展翅飞翔般,所以称为“飞扬草”。

飞扬草如珠串般的特殊姿态,让我联想到佛法所说的“相续”。

我们常常说无常,却忽略了世间是相续的,就像从天而降的雨水,看似串,实则滴滴分明。一切都是相续的存在,相续之中无常变化,从相续和合中观察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佛陀教对世间完整的观察。

我们的身、心也在无常相续之中。小时候的我与现在的我,身体成长、老化了,但还是同一个我,由于相续的缘故,人们觉得这就是我。

然而,我一直都是相同的我吗?显然不是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从天真孩提到青春年少,再到成熟壮年,最后迟暮死亡。每个阶段都是我,但也都不是我──因为无常相续。心念何尝不是无常相续呢?《成唯识论》说:“恒转如暴流,以刹那生灭,后一刹那即非前一刹那故。”我们以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太大的改变,实际上早已百转千回,刹那刹那生灭。

正因如此,“一时不存二念”,当正念生起时,烦恼就无所立足。念念相续的心中,一时只有一念,正念正是最好的抉择!

蜻蜓又飞来了。数不清的蜻蜓于天际间盘旋,在初秋黄昏里穿梭着山雨欲来的味道。而草地上的飞扬草,在秋天里宣告着花期即将结束。这两者伴随我漫步,从公路旁到果园小径,从山路到河堤,一路行至天涯……

大地里的飞扬草,从某个角度看,像极了停在叶尖的蜻蜓;而天空中的蜻蜓,则仿佛是凌空飞扬的飞扬草。一时之间,叫人分不清、辩不出。我凝望飞扬草与蜻蜓,仔细玩味着:“无常、不断、不一、不异……”

这是秋日的我,秋日的蜻蜓,秋日的飞扬草。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5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飞扬草:又称为乳仔草,生长在四野、路边、墙角、水泥裂缝等开阔向阳之地,细小的大戟花序密集排列,叶形如对对展翅的翅膀,飞入天际,好不自在!</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相续:“相续与蕴聚,假名如军鬓,本无受苦者,谁复除彼苦。”(《入菩萨行》)</span>

正文 深深我执,恋恋水仙(19)

过年时,朋友送我一盆水仙。那洁白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亭亭玉立,高雅无比。而水仙花也一如传说,低垂向下,望着盆中的清水。

在西方传说中,水仙是一个凝望自己水中倒影而死的自恋少年所化成的。十六岁的纳西瑟斯,来到深山一潭清澈的泉水边,正低下头想喝水时,水里竟出现一个美丽的少年!从此,他疯狂地爱上他,日夜望着水里的影子,自言自语,最后终于在水边消瘦而死。就在他生前坐过的草地上,一朵白色的花瓣中,长出一朵黄色小花,那花老是向着潭里低垂………

我们每个人都是凝望着自己倒影的水仙花──时时刻刻以自我为中心。佛说:人最爱的是自己,由于爱自己所以执取认为属于我所有的一切。我们口口声声说“我爱你”,爱的也不是那个魂牵梦萦的人,而是自己!

有位法师的祖母往生了,她哀痛逾恒。在伤痛中,她蓦然发现,感恩祖母的心其实十分微弱,最强烈的想法竟是,祖母离开了,好像也带走了这一切她曾拥有过的疼爱……

她觉悟到,真正的伤痛不是祖母往生了,而是从此以后,世上少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原来所有的衰伤是来自一场“自我”的爱恋!

“爱自已”有什么不对呢?问题是我们以为一个永恒不变,常一主宰的自我存在,而在其中生起深深的执著,导致烦恼重要。

佛陀曾在《蛇经》里勉励比丘,破除我慢、渴爱、贪欲等烦恼,舍断今生与来世,如蛇蜕去旧皮一般。当我们逐渐抖落对“自我”概念的错误认知,正如旧皮不再附着蛇身,自在清凉而圆满的生命境界,便不再遥不可及。

水仙花,也让我想起两位已经往生的法师。其中一位法师,每逢过年,她总把弘化堂的水仙花扎上红纸,妆点得十分喜气,以迎接来山信众。在他们短短的三四十年中,全心全意地投入佛门,践行佛法,度化众生,也指引了许多找到生命的明灯。

这不也是另一种“无我”的实践?当她们经菩萨的愿力奉献自己,种植可以让众生乘凉的大树,这时自己的烦恼小草也就无处生长,“我执”便在无形中一点一滴消融了。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6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水仙:分西洋水仙和中国水仙两类,西洋水仙以地中海沿岸为分布中心,中国水仙原产于江南。过年前一两星期买鳞茎来种,过年就能开满水仙花。</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我执:“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入菩萨行》)</span>

正文 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20)

听说一盆枝叶遥曳、随风舞动的常春藤,要种许久。

我种的那小株常春藤,已经好了几个月了,依然如两撇八字胡般,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它长发翩翩。对于这种生长速度比蜗牛爬行还慢的植物,我简直失去耐心。有一天,我忍不住去买了盆飘逸优雅的“长”春藤。我把它挂在窗边欣赏,只见每片叶子翠绿饱满,迎接着斜入屋内的阳光。

风起时,那长长的腰肢摆动如跳水舞般;风停时,那静止的绿色藤蔓,则如飞瀑般泻流而下,煞是好看!最妙的是,每条枝干尾端向上卷起的叶片,既像少女微翘的发梢,更似瀑布飞溅的水花,我称它为“绿瀑”。

不料,几次外出远行,托人照顾的结果,“绿瀑”竟逐渐减少了风采,终彻底干枯。随着它长长的枝叶一根根枯萎,忍痛摘除、无力补救之下,我的耐心也几近枯萎。

也许我乐于见到植物生气盎然、欣欣向荣的一面,而无法接受萧瑟凄凉、颓败衰亡的一面吧!对于这两者,我并未维持等距的关怀;就如同看待修行,并未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平等精进的长远心。

记得刚出家时,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割爱辞亲踏入佛门,年轻气盛的我,对于出家修行有着无限憧憬。一旦实际投入时,却处处与自己的习气抵触,往往弄得伤痕累累。最懊恼的是,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一次,我把烦恼告诉师父,师父问:“你觉得自己哪里没有进步呢?”我叨叨絮絮地诉说着,师父听了回答:“修行是要细水长流的,不要想一口饮尽西江水。”

可不是吗?佛经说修行须“三大阿僧祗劫”,换算成现代的算法,简直长得难以算计。在漫长的修道旅途中,长远心是何等重要!所谓的“修行”岂是一朝一夕可成?“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古来修行者不知凡几,真正有所成就者,又有几人?不就是因为漫漫菩萨道上,忘失了长远心吗?

我期勉自己:在一饮一啄间,咀嚼着修行深长的意味;在举手投足间,汇聚着福德智慧的资粮。追寻“万古长空”,也不能遗忘“一朝风月”,在每个流过的当下用心。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7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常春藤:蔓性植物,可在室内外栽培,生长速成缓慢,却给予人生命力旺盛的希望。</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长远心:“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劝发菩萨提心文》省庵大师)</span>

正文 把握当下吧!否则你将错过今天的蓝星花(21)

今天,蓝星花又送来了一朵新的花到我眼前。

蓝星花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清新的蓝色花朵外,就是每天都开新的花。花朵的寿命只有一天,因此,每日所见的花都不同于昨日。

我窗前的那盆蓝星花恣意地伸展着四肢,像躺在草原般自在,其中有一支枝干更如象鼻子般,从花盆中平行地伸到屋内,鼻尖就是一朵新鲜的蓝星花!

蓝星花是不等待人的,说好每天开新的花,每天送来的都是今日之花,有时一天没看,明天就看不见了!

朝开暮谢的蓝星花,丝毫没有令人感伤的意味,因为明天又有新的花会绽放,只要你懂得把握。“把握当下”的确是人生很重要的课题。人生数十载,如白驹过隙,蓦然回首,早已走过了千山万水,历经了无数沧桑。却顾所来径,感叹光明荏苒,自己却一事无成。而日日步履匆匆,难得驻足看看今天的风景,总以为明天还看得到;总有那么一次,明天就看不到了,空留遗憾。

为什么活在当下如此困难呢?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常常不是幻想未来、就是追忆过去,而不能如实地正视当下的因缘。

禅宗说:“今日脱下鞋和袜,明朝不知穿不穿?”生命是变化无常的,没有人知道明天将会如何?如果把每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或许比较容易提起正念,把握当下。

而所谓的“把握当下”,也不是叫我们紧张兮兮、过度要求完美,使得自己与他人身心俱疲;而是要我们保持中道的平常心,如弹琴人不松不紧,如行路人不疾不缓,才能旋律优美、步伐平整。我喜欢经典中的一段记载,佛陀的回答十分耐人寻味:

“世尊,你如何渡过(轮回的)暴流呢?”

“朋友,不滞留也不挣扎,我便渡过暴流。”

“但是世尊,你如何办到的呢?”

“当滞留的时候,朋友!会下沉;而当挣扎时,则会被水卷走。因此,朋友!我是因为不滞留也不挣扎,而渡过暴流的。”

由此可知,佛陀是以中道的态度面对轮回的暴流,而我们若能时时在自己的心念与行为上谨慎,观察因缘以智慧抉择,那便是以中道之心活在当下了。虽不见得能渡过轮回的暴流,至少也会到达干净凉爽的清凉地!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8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蓝星花:花冠蓝色,中心白星形,盛开时伞状的朵朵蓝花缀在枝叶中,格外清新脱俗。花朵只有一天的寿命。</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把握当下:“于过去诸行不顾念,未来诸行不生快乐,于观在诸行不生染著。”(《杂阿含经》)</span>

正文 像芦莉花一般,随缘尽份地开自己的花(22)

这是一个秋天的清晨。廊前栏杆上的野雁风车,迎着秋风转呀转的,带着几许流浪的味道,空气里流散着说不出的凉意。

昨夜风狂雨骤,此刻除了鸟鸣,四野却寂然无声。窗外,芭蕉在夜雨的滋润下,又更抽长、翠绿了。那几盆初插的芦苇花呢?今天还开不开?

我的眼光搜寻着芦苇花的身影,这才想起昨夜已经把它们移到屋檐下了!瞧!风雨乍歇,紫蓝色的小喇叭花竟开着呢!

那是前几天从台北回来时,邻居给的。这里到处可见这种紫色小花,不是种在生锈的奶粉罐里,便是插在任意捡拾的宝丽龙盒内,再不然就是屋角、墙边、路旁,一整片自由地怒放着。邻居说只要剪下插在土里,就会活了,于是我带回一整把剪下的芦莉花茎干,依言简单地插在木盆内。谁知,才刚种好,一夜秋风秋雨愁煞人……

听说这也是一种朝开暮谢的花,虽然如此,但生命力极强,花期极长,从春天到秋天,日日开花,从不间断。说的正是这几盆芦莉花呢!

已经秋季了,应该是花季的尾声了,何况才刚种下,又逢风雨,阳光的日子早已睽违许久,谁能怪它不开呢?没想到,芦莉花这几天都尽责地开花,即使身子有些倾倒,容颜稍嫌苍白,依旧努力绽放紫蓝色的花朵,不曾放弃。

这种名不见经传,乡下人连名字也叫不太出来的花,竟然如此随遇而安、认真尽份,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回想起人们常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就忘了自己的初衷及要完成的目标,倒不如一朵小小的芦莉花了。

台湾有名的肉身菩萨慈航法师曾说:“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年少时的我,刚接触佛法,读到这句遗偈,心中万分感动。如今转眼出家匆匆十几寒暑,更深觉佛法之道无他,安心而已,能将自己烦恼重重的心摆平,在任何时、空,面对任何情境,都能心安自在、随缘尽份,做好自己应做的事,修行就已在其中了。

看完芦莉花,我枕着芭蕉夜雨,安心地睡了。风雨总会过去,黑暗中的芦莉花正等待着明朝的阳光,而尽管太阳不见得在明天升起,芦莉花仍会自在地开着它应该开的花。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49_1.jpg" />

(本图片由网上收集)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翠芦莉:茎略呈方形、红褐色。花冠蓝紫色;花期长,日日可见,花姿优美,适合盆栽;生性强健,易于栽培。</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随缘尽份:“不论多少世,我们都持续以一颗自在的心,不疾不徐地修行。”(《阿姜查的禅修世界》)</span>

正文 野牡丹告诉我,要追求修行的宽广天地(23)

从花店买回一盆有数十朵花苞的野牡丹,我问卖花的小姐:“它的花是什么颜色?”她想了半天,形容说是“茄子般的紫色”。

这应该是被“驯化”的野花吧!不似山里的野牡丹那样枝干高大、叶片粗壮。虽然小巧,浓密的绿叶与即将绽放的花苞,充满生命力,我期待紫色野牡丹“万花齐发”的场面……

果然不负我的期望,野牡丹开出了一朵紫绒布般的花朵;那深紫的花瓣,慢慢舒展,散发着幽光,与山里“正宗野牡丹”的粉红花朵相比,更显高贵。

我知道野牡丹是从山里来的,所以把它放在阳光最强的角落,给它充足的清水,还有标榜最天然的肥料,深信对这种成为“家花”的野花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

仿佛患了相思病似的,开完第一朵紫花后,野牡丹就开始茶饭不思、日渐消瘦,茎干转为黑色,叶子大量脱落,只要稍一碰,就泪(叶)如雨下,尤其起风的日子,那弱不禁风的模样,就好像要随风而逝一般。

被关在笼里的鸟儿,向往飞向蓝天;搁浅在沙滩的鱼儿,渴望重返大海──我的野牡丹也想念山上吗?我把花盆四处搬移,寻找合适的位置,不断调整水与肥料的用量,仍唤不回它的回眸一笑。在“蒲公英”台风来临前,野牡丹终于香消玉殒了。

是我杀死了野牡丹吗?我慢慢回想着它短暂的一生终于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可以提供许多物质,却不能复制一座山林给它!山里流动的风、穿过树梢的阳光、流经山壁的泉水、大地丰沛的养分,都不是一盆少许的泥土与阳台的空气、人工的肥料所能比的。

记得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笼鸡有食鼎镬近,野鹤无粮天地宽”,用来劝勉修行人,切莫贪图一时的安逸,而丧失了修行的天空与心地的自由。野牡丹是以死明志,还是它对我作“死谏”?我不知道。

笼鸡与野鹤,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笼鸡得到食物,丧失自由;野鹤虽缺乏食物,却得到自由,还拥有了整片的天空,比起那些终日啄食眼前米、随时有杀身之祸的笼中鸡,不是更自在多了?

我常常想起野牡丹,或许它是一只野鹤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0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野牡丹:为常见灌木,花形华美,呈现玫瑰红色,在绿叶陪衬下更显华丽,令人惊艳,而有“野花之王”的称誉。</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不忘修行:“对于修行也应该如此──永远不会忘记,即使在做其它事,我们的心思仍未离开过修行。”(《阿姜查的禅修世界》)</span>

正文 在迷迭香的叶尖,忆念佛陀(24)

我种了好几盆迷迭香,整个夏天都在它浓郁的香气中度过。据说,迷迭香又称为“海中之露”、“神圣之草”、“玛莉亚的玫瑰”等。这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香草植物,如今飘洋过海来到南台湾山中,依旧芳香无比,仿佛仍记忆着地中海的阳光,散发着阳光下的清香。

在中世纪的传说中,迷迭香原本开着白色的小花,圣母玛莉亚带着圣婴逃亡埃及途中,蓝色罩袍掉落,勾住了迷迭香的树枝,迷迭香的花朵瞬间由纯白转变成澄蓝,难怪被称为:rosemary ── 玛莉亚的玫瑰。

迷迭香还代表“思念”、“忠诚”、“回忆”。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迷迭香,是为了帮助回忆。亲爱的,请您牢记在心。”而我的迷迭香,记忆着它应有的香味,忠诚地陪伴着我度过夏夜。反倒是我,常常在花香中沉沉睡去──

迷迭香是记忆的香味,对于学佛者而言,最常忆念的就是佛菩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写道:“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开心,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然而,“念佛”并不等于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论修习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忆佛、念佛。真正的念佛,应该是忆念佛陀的身教与言教。从常人而至成佛的佛陀,其一生觉悟成佛、教化众生的种种事迹,是佛弟子须常常忆念,以提醒、勉励自己的目标;而佛陀所教导的“法”,更是时时可用来遵循的行为准则,不应只是名号的称诵而已。

夏夜里,夜凉如水,迷迭香更香了!我抚摸着它细长而尖的叶片,满手都是香气。对我来说,迷迭香的叶尖,我大概看不到圣母玛莉亚所遗落的蓝色圣衣;倒是忆念起佛陀的殷殷教导,仿佛看到他赤足奔波于恒河两岸的身影……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曰香光庄严。”就让自己做个永远的“染香人”吧!我这么祈愿着。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1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迷迭香:叶呈十字对生,叶片带墨绿色的狭长线条,开蓝紫色小花。全株带有淡雅清凉的薄荷香气,香味强烈,略带苦味与甜味。</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忆念:“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势至圆疏钞菁华》净空法帅)</span>

正文 “胜解”就如椰子树站稳脚跟,坚定不移(25)

“爸!这片椰林种多久了?”我问。

“就是你出家那年我开始种的,你出家多久,这椰子树的历史就有多久。”父亲站在椰子树前对我说。

这片田,在小学任教的父亲从来都是无条件借给邻居耕种的,并不曾收回,为什么会在我出家那年种满椰子树呢?是纪念彼此生命中的一个重大改变?还是满腔的不舍,只有把自己投入一片椰林中呢?

我没有问。但我知道这是父亲的一个决定。

椰子树已经成荫,结实累累了。每年父亲到寺里看我,都会带着椰子汁;我回家时,他也会高兴地立刻到椰子树下摘取,要我喝下,那滋味总是点滴在心头,因为这是父亲的另一种守候。就像我出家的决定一样,父亲也做了一个决定──用另一种坚持来守护我。

每次回去,我一定去看看那些和我出家年资一样的椰子树。椰子已经很高了,树干更是粗壮,稳稳地立在土地上,很难撼动似的。世上的确有很多东西难以撼动,其中一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微风吹过,椰子树沙沙作响,父亲就在这里度过多少个我不在家的日子啊!是一份坚定的爱,让他对子女永远无悔地付出。这样不求回报的爱,除了父母对子女,就只有菩萨对众生的大悲,才能做到。

坚固不移的决定,可以为亲情,也可以为佛法。南传佛教最重要的一部论书《清净道论》,曾提到修行人对佛法的信心,应如因陀罗(古印度的暴风雨神)石柱,稳固地屹立于大地一般,也就是对佛法深信不犹豫、决定受持,称为:“胜解”。

眼前一棵棵稳立于大地的椰子树,仿佛诉说着父亲的决定,也仿佛在问我:是否对佛法“胜解”了呢?

《清净道论》说:“胜解”具有“把心放开,让它进入目标”的意涵。对于自己所抉择的事情,把心放开,全力投入,才是真正的“胜解”。因此,不论做了什么决定,除了有强烈的信心与决心,还必须付诸实践,持之以恒地坚持。

家乡的椰子树,果树成林,纪念了父亲和我的决定。只是自己在出家的岁月里,真的努力了吗?我不知道,只有勉励自己再接再厉,不要辜负当初的决定。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2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椰子树:棕榈科,乔木粗壮,宛若一位德高望重,令人尊敬的长者,所以古人称之为“爷”。“椰”是取“爷”的意思。</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胜解:“胜解等于信解,有确信的特相,有不犹豫的作用,以决定为相状,以确之于法为近因。”(《清净道论》)</span>

正文 留在树上的木莲花提醒我,以“法”供养十方(26)

那年我才刚出家,负责“香灯”的工作。

每当寺里的玉兰、桅子等香花开了,便有人采来放在浅浅的红盘子里,置于佛前,供养佛陀。一连几天,我在花香萦绕中整理大殿,分外起劲。

一天,大殿石阶前的木莲开花了,那花开在笔直高挺的树上,好大、好白、好香!当时,我并不知道白木莲在台湾是非常罕见的,只是被这美丽的大白花深深吸引,“把它采来供佛多好!”我这般盘算着。

一位法师经过,看见我在树下发呆,问我在想什么。我指了指树上的大白花,得意地告诉她我的想法。没想到,她微笑着说:“把美丽的花朵留在树上,供养十方佛,不是更好吗?”

白花就这样留在树上。蓝天为莲塘,云朵为莲叶,宛如天上盛开的白莲花般,以纯白无瑕、出尘艳美的姿态,供养十方佛。

后来花何时萎谢、坠落,我不曾留意,或许那高树上的圣洁白花,就这样被空虚之中的十方诸佛接了过去吧!站在木莲树下的我,不得不感受到佛学的奥妙之处──把有限化为无限,把具体变成无形……

如何才能成为一朵清净的白木莲,供养十方呢?

《华严经》说: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将有形的物质供养,帮助需要的人,固然可以转化自己内心的悭吝,培养福德;修行佛道、践履佛法,让佛法确实落实于身心之中,利益自己与他人,以“法”供养,才是更为深刻的供养。

诸佛菩萨不也如此修行吗?往昔释迦牟尼佛以修菩萨行,来供养十方诸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其中之一是“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我想,以“法”来庄严自己,去除染污烦恼,清净身、语、意,就是对诸佛菩萨最好的供养吧!

那朵留在树上的木莲花,一直在我的回忆里绽放,不曾于光阴中褪色,反而益发洁白芬芳。它提醒我:打开心量,广修供养的对象与时空扩大,“见诸如来,以广大心,亲近供养,心无疲厌”,除了大殿中的佛陀,还有十方诸佛,以及那些就在我四周的“未来佛”──无量无边的众生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3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木莲;又称为辛夷、木笔、木兰。树高数丈,花落无子,初夏开出硕大、花形似莲的花朵。香气如幽兰吐芳,花朵含苞时如笔尖,朝向天际,仿佛笔林一般。</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供养:“世尊往集菩提行,供养十方无量佛。”(《华严经》)</span>

正文 对治热恼的“左手香”在哪里?(27)

刚出家那年的夏天,左手内侧突然长了颗疔疮。一位居士知道后,连夜将“左手香”送上出来。没想到,那充满浓郁香味、清凉无比的药草植物“左手香”,就这样神奇地治愈了我的疔疮,这才知道左手香具有消炎的作用。

前年秋天,额头上肿了个大包,好几天都无法消肿,想起左手香的效用,我问药草常识丰富的老菩萨,哪里有左手香?老菩萨听了带着我在寺里绕了一圈,竟然没有左手香!

老菩萨喃喃说着:“以前菜园里种了好几棵呢!”我说:“到外头看看吧!”最后看见附近的邻居庭院里种了几株,便向他们要了一些。左手香依然又香又凉,敷了之后灼热的疼痛感消除不少。

我想,伤口的灼热之所以能够纾解,是因为明白左手香这种药草的功能,并确实敷在伤口上;要对治热恼,又要去何处找寻解热的“左手香”呢?

记得《增一阿含经》有个故事,有位比丘不愿意为残暴的优填王说法,佛陀便告诉他:“肮脏破旧的衣服,必须清洗才会干净。炽盛的欲望要观不净之想,嗔恚之心要以慈心去除之;愚痴之暗要用十二因缘才能除尽。你应当向优填王说法使他欢喜,就好像极盛的大火,尚有灭除的时候。”接着,佛陀又开示这位比丘,应以“慈、悲、喜、护”四种心对待众生。

对于任何根器的众生,佛陀是何等的慈悲,用智慧教导他用何种法门来对治烦恼。对于因优填王残暴而不肯说法的比丘,佛陀不也为他示开了&quot;慈、悲、喜、护&quot;四无量心?

佛门中的许多法门,皆是为对治众生的烦恼;众生的烦恼无边,对治的法门更是无量。只要能导向烦恼的止息与菩萨心的开展,每种法门都值得学习。

相对于迷迭香、熏衣草这些充满西方色彩的香草植物,产于马来西亚与印度的左手香,更具中国风味。在中国的草药店或自家的菜园里,也都可看到它的身影。

那肥厚多汁的叶片涂抹在身上那种凉凉的感觉,给人一种平凡的亲切与安心,就像是一种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且有所受用的修行法门一样。像这样的植物,我想我应该会在窗台种一棵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4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左手香:又叫倒手香、霍香,中国南方乡间常见的厚叶植物,属多年生草本,叶子有特殊的芳香,揉之有香气,汁液可用作伤口止血。</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法门:“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分别诸法无量门,随众生性化导之。”(《华严经》)</span>

正文 皈依佛门的我,应该落地生根了吧!(28)

那天,因为感冒到市区看病,谁知在回寺途中大雨滂沱,淋得全身都湿透了。原本已经微恙的身体,这下更惨了!风雨之中,我想到诗人路寒袖的《雨中鸟》:“漫天纷飞的雨箭,射伤我急回的羽翼,只知一身的湿寒,从天涯冷冷到海角。”

此刻的我,不正像雨中之鸟吗?雨打在身上直有如万箭穿身刺痛,一心只想赶快回到寺里。一进中庭,看到大殿内佛菩萨座前的花灯,透着温暖明亮的光芒,心头霎时温热了起来。

想起平时自己冲进冲出的,常常偷懒没和佛菩萨告销假,有时一赶时间,甚至点个头、弯个腰,道声“再见”就出门了。此刻才发现,佛菩萨一直端坐在那儿等我,等着雨中归来的我。

小学时,曾看同学把落地生根钝齿羽状的叶片夹在书中,过一阵子每个钝齿之间会产生新的须根,这时拿到土里栽种,就能长出许多株新的幼苗。

记忆中我并不曾这样种过落地生根,大概是不喜欢让它的根孤零零地夹在课本中吧!那微干叶片上略皱的几条须根,是多么渴望土地啊!让它自由地落地、自在地成长,不是很好吗?

如今,我应该是“落地生根”了!长大后的我,皈依了佛门。就像落地生根的叶片,落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而这决定经过一番长长的思考:“什么是我人生的依怙呢?”

佛陀一生觉悟成佛的过程,深深震撼着我,而佛法更有如智慧明灯,照破我心中的幽暗。我愿追随佛陀,探索生命究竟的真理。

十几年的光阴转眼过去,对于佛陀所说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尽管佛陀仍守护着众生,但如果我们不能思考、实践佛陀所教导的法义,又如何与佛相应呢?

而修行的道场,其实就在自己的身心中,佛陀说:“就在这具有心识的六尺之躯,揭示了宇宙的生起、寂灭,以及走向寂灭之道。”

出家修行不只是终生吃素、做早晚课、口称佛号而已,更须在身心对境之处,观照内心烦恼的生灭,真正以“法”为师。这才是佛陀入灭前殷殷叮咛:“自依止,法依止,莫异止”的深意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5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落地生根:又有灯笼花、吊钟花等名称,叶为钝齿羽状,每一钝齿间可以产生新的根系,在合适的土壤环境之下,立刻就会发育出一棵新的植株,是民间常用的药用植物。</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皈依:“我从今日,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杂阿含经》)</span>

正文 木棉树下,我明白什么是“英雄之心”(29)

春寒料峭,罗斯福路上的木棉又开花了,远远望去,木棉的叶子都落尽了,笔直高大的黝黑树干,朝向天际。

“几树半天红似火”,燃烧整条街道。一朵朵澄红色的木棉花,就如一只只硕大的胸杯,带着万丈豪气,正等待与天共饮似的。难怪木棉树又称为“英雄树”,浑身散发着一种阳刚且笃定的美,驱走了早春乍暖还寒的犹豫。

就在这条木棉道上,有十年的时间,我如候鸟般,来到台北,出版着每一期的季刊,年年看着木棉花在枝头怒放,又匆匆在它花谢之前,回到南方的寺院。

今年,我离开候鸟的飞行轨道,在木棉花落时节来到台北,却意外见到火红的木棉以流星般的姿态,从枝头坠落,掷地有声!一地澄红的画面,有着英雄般慷慨就义的气势。

木棉花落,代表暖和的夏天即将来临了,不是吗?只是人生的境遇难料,谁能永远是“英雄”?始终坚持理想的又有几人呢?

木棉花落后,椭圆形的蒴果结满枝头,待蒴果成熟,果荚便裂开,无数白色棉絮随风飘散在喧嚣的街头。诗人说:“每团木棉都是睛空上折翼的云”,我恰起一颗破裂的蒴果,看看能不能握住“折翼的云”。

只见里面那些尚未飘散的棉絮,好轻、好柔啊!就在我仔细端详的刹那,一阵风吹来。迅速吹散了我手中的白色棉絮……

蓦然想起《经集》里的一段经文:“正如用水扑灭燃烧的房子,一位坚定、聪明、通达的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

这是两千多年的佛陀对弟子们的开示,在这部古老经典中,竟有着如此生活化的比喻。对照人生的处境,佛陀告诉世人,当心中的悲伤生起时,要如风驱散棉絮般迅速驱离它,而这需要时刻警觉的观照功夫吧!只有这样,才不致使心陷于愁忧、苦恼的境地而无法自拨。

说:“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我想真正的勇者应该也是真正的智者、仁者,只有拥有平静安稳的心,才能面对人生的得失而不担忧、不惧怕,且不迷惑;以智慧超越,并以慈悲对待自已与他人。

从木棉道走过,我明白,要成为真正的“英雄”,要从管理好自己的心开始。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6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木棉花:树形高大挺拨,有英雄的气概与坚强的性格,而有“英雄树”之称。初春之际,可见叶片落尽的枝干上开满澄红的花朵。</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英雄之道:佛陀说:“心解脱者我称之为大丈夫;心未解脱者我不称之为大丈夫。”巴利文经典(《相应部》)</span>

正文 寒冬山茶──纪念一位故人(30)

听说山茶花凋谢时,是整朵辞枝坠落的;以一种不悔姿态,完整地离开曾绽放的枝头。

入冬以后,众花寂寂,惟有山茶花经霜耐寒、持久不调,“雪里开花到春晚”,“独能深月占春风”,终年亮绿的叶片加上优美的树形,自古以来,便极负盛名。

在台北建国花市,我惊艳于山茶花幽静而又炽热的绝美神态:白的韵致独特、冰清玉洁;红的花繁艳红、灿如晚霞。难怪有人说山茶花:“傲骨可比寒梅,艳丽凌驾牡丹”。

在我记忆里,屹立着一株盛开在寒风中的山茶,那就是见沐法师。她原是位药剂师,也是池流坊的花艺教授,在香光寺出家后,担任弘化堂主,负责弘化工作。她慈悲热诚、合宜得体的接待,使来山信众有如回到“佛陀的家”般法喜。此外,她更竭尽心力守护寺院门户安全,好让僧众都能安心修行。不幸后来她罹患重病,病榻中仍念念不忘自已的职责。

记得有段时间,她拖着孱弱的病体教居士插花。未出家时,见沐法师喜欢到佛寺插花、修供养;出家后,借由教授插花的因缘传递佛法,则是她深切的愿望。而为使大殿香花庄严,即使身染重病,她仍以仅存的力气,教导插花供佛。

每次将花插好、供上佛桌后,她一定站在大殿中央,再三端详,务必使花呈现最美的姿态。每每看到她步履蹒跚的背影,我总有许多敬佩与不忍。

为了指导如何实地取材,一个冬日午后,她坚持亲自到庭院一趟。两位居士小心地扶着她,亦步亦趋地走着,短短一程,只见她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她就这样站立在群花怒放的山茶树前良久,说着花,谈着佛法,寒风里充满了修行的喜悦。

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她,仿佛是苍劲枝干上全然绽放的山茶花,完整地奉献了自己,然后不悔地落下。

即使见沐法师已往生多年,她在山茶花前的身影,却深深刻画在我的心版上。

苏东坡《邵伯梵行寺山茶》写着:“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又到了山茶花盛开的季节,我不禁想起了故人,在修行的路上,自己也要“细雨独来,雪中盛开”这般坚持下去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7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山茶花:冬春之际开花,花朵大而艳丽。其花凋谢时,整朵从枝头落下,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全然地奉献:“生死炽热,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众生毕竟大乐。”(《八大入觉经》)</span>

正文 一颗龙眼,一段往事(31)

至今看到龙眼,依然有着万分复杂又百感交集的心情,尤其初夏来临,满山龙眼花开,龙眼结果的时候──因为一颗小小的龙眼,曾经几乎夺去我的生命,也使母亲有眼见孩子即将断气、而背水一战抢救的惊险历程。

约莫四五岁时吧!一天,一位挑着龙眼、沿街叫卖的小贩经过家门,看见年幼的我,兜售之余,便拿了串龙眼给我。我高兴地剥开一颗龙眼,一骨碌住嘴里送。谁知,龙眼卡在喉咙中,一口气也上不来,脸色瞬间转成靛青,就这样昏死过去。

年轻的母亲面临如此剧变,在求救无门的情况下,她一面哭泣着,一面把已经昏死的我,从门口拖进屋内。哀伤又焦急的她,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决定自己救自己的孩子。

母亲用手伸进我咽喉里,拼命把龙眼掏角出!血从嘴角汩汩流出来,突然间,我醒转了过来,哇哇哭个不停,恢复了生机。

“妈,您又不知道怎么急救,怎敢这样掏呢?”我曾这般问母亲。

“那时年轻不懂事,旁边又没有人,只想到我的孩子快死了!”回忆起这段往事,母亲依然激动不已。我的命就这样由鬼门关救回来。

母亲不只赐予我生命,也是我的救命恩人。自己今天能平安长大,都是妈妈的舍身护佑啊!母亲就像菩萨一样,毫无怨言地付出一切。只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常让母亲担忧烦恼,长大后又毅然出家,再次让母亲伤痛欲绝,面临失去子女的惊恐、绝望……

每当想起母亲,总愧疚于自己过去的无知、不孝,未能报答于万分;尽管出家是“大孝”,但我又真的利益了父母几分呢?相反地,自己今日投入弘传佛法的行例,倘若有一点一滴、一沙一尘可以利乐众生,那都是母亲抚我、护我、育我的呀!

今夏,离开后山有着龙眼树的寺院,生日那天,买了串龙眼庆生,追忆这段“重生”的故事。

人生旅途中,年年都会过生日,日日也都是新生。而每当吃龙眼时,仍然会有卡住喉咙的危险,尽管慈悲的菩萨会像妈妈一样替我取出,济拨众生的苦难。但最重要的是,我该学会吃龙眼吐子的道理与方法,自己解决自己生命的困踬问题。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8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龙眼:别称桂圆、圆眼,夏季水果,在中药里是补血安神良品。深秋转凉,最适合喝杯热热甜甜的龙眼茶。</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念母恩:“佛陀从时空的无限中,体认得一切众生平等义,以一切众生为己母,即是此一伦理观(念恩、报恩)的扩大、圆满。”(《学佛三要》印顺导师)</span>

正文 明了众生的根机,像知道茉莉花的特性般重要(32)

我很喜欢茉莉花的清香。儿时乡下的住家,每回去上厕所,尤其是晚上,总害怕那漆黑的夜色与不可知的角落。所幸父亲在厕所外头的土地上种满了茉莉花,每次进出厕所,总能闻到淡淡却清晰的香味,那幽暗里传来的阵阵清香让我感到心安,我知道茉莉花在那里。

初夏,我种了三棵茉莉,并用木头围篱围了起来,是想寻回童年的味道吧!当我把开满复瓣与单瓣花蕾的茉莉带回来的那夜,那久违的香气整夜萦绕、飘散,好像又回到故乡的童年,那些茉莉花陪伴的夏夜。

没几天,随着茉莉花香的逐渐变淡,我的欢喜也转为失望与疑惑:“我是这么细心地在照顾它们啊!哪里出了问题吗?”除了花香消失,花蕾也早早地凋谢了,一朵朵苍白的小花,无声无息地落在地上,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茉莉花要“大肥、大湿、大热”的环境,除了需要较多的肥料与水分之外,更需要阳光的照耀!而我的窗台对它来说,显得日照不足,是我不了解茉莉花的特性。花香消失、花蕾早谢等现象正告诉我,它渴望阳光!于是我把三棵茉莉花移到阳光较为充足的走廊,等待茉莉绽放花朵、飘送花香。

知道每个生命的特性,是何其重要!而我们常把自以为是的价值加在对方身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之所以“错爱”,不就在于不明白对方的“根机”(特性)吗?!不能针对其特质,施以善巧方便,空有善意与热诚,也只能是徒劳无功了。此外,知道自己的根机也同样重要,才能勾勒蓝图,自我指引。当我们明了他人的根机后,切不可划地自限,或以先入为主的成见预先设定他人。一切都是无常法,都有变化的可能,只要愿意向上、向善,净化、提升自己,就能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让生命逐渐圆满起来。

移到走廊的茉莉花,会不会开花,我并没有把握。我已针对它“大肥、大湿、大热”的特性提供适合的因缘,至于何时开花就只好随缘了。

不过,我更明白,童年的茉莉花早已走远,是再也回不来了。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59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茉莉花:原产于印度,汉朝时传入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花卉。夏秋间开放,花朵清雅洁白,香味清芬郁烈,被誉为“人间第一香”。</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根机:“佛法为了适应某一代、某一区域的根机,佛法就有时代性了”(《佛在人间》印顺导师)</span>

正文 慈悲是知道螃蟹兰需要什么(33)

父亲曾种过一株螃蟹兰,那蛇木就挂在地下水井旁微暗的墙上。我自作聪明地把螃蟹兰移到大太阳底下,好让花开得更美丽。几天后,父亲发现螃蟹兰竟枯萎了,找了半天,终于查到凶手。

我并没有像砍了樱桃树的华盛顿一样,坦承自己的过错,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植物本来就需要照阳光的嘛!”父亲听了微笑地说:“孩子,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需要相同的阳光,你要视它的需要而给予啊!”

往后在成长的过程里,我一直记得年幼时的这段故事,乃至学佛后,更觉得“视众生的需要而给予”,才是真正的慈悲。这是父亲为我上的一课。

母亲则告诉了我另一种“慈悲”。

我有一条长裤破了个大洞,一直不舍得丢棹,因为上头有母亲亲手补过的痕迹。那是我出家后第一次回家过夜,当晚沐浴后,看见母亲就着微暗的灯光低头补衣,“你的长裤破了,我帮你补好了,你看这样可以吗?”我接过长裤,看到母亲一针一线缝的绵密针脚,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尽管出家之时让母亲伤痛欲绝,如今还是接纳了我,这一针一线缝补的痕迹,代表着母亲对一个出家女儿的接纳。只是对她而言,我永远是游子了。

妈妈的心是菩萨的心,难怪佛说修习菩萨心要从“知母、念母恩”开始,因为母亲对子女是无分别的包容,永远不离不弃,不论子女如何对待她,母亲依旧张开她那温暖的双臂等待子女。

一位日本佛学者说:“慈悲是‘空’的道德层面的展现”,因为“空”包含了一切的众生──“慈”是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拨除众生的苦恼。没有无边的心量,如何予乐、拨苦呢?所以,“慈、悲、喜、舍”又称为“四无量心”,这样的慈悲是平等无分别的,且“不被选择性的偏见与偏爱所障碍”,而能遍及一切众生。

我想,真正的慈悲,必须能观察到对方需要什么?自已能给予什么?在两者间达到平衡,让别人心安,也让自己心安。

而智慧是一种抉择,能够观察因缘作出正确合理的抉择,才能真正福泽自己与他人。我期许自己拥有内含智慧的慈悲。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0_1.jpg" />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螃蟹兰:非兰料植物,而是属于多肉植物,又称“蟹爪仙人掌”或“蟹爪兰”,是仙人掌家族中的一员,适合室内种植。</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慈悲:“我是众生的亲友,众生的伴侣,是一切众生的同情者。修慈悲之心,而常以无害为乐。”(《长老偈》)</span>

正文 忍辱最有力量,忍住酷阳与砾土的熏依草最美!(34)

从法国旅行回来,就对熏衣草有份特别的感情。是它紫色的串串花朵、芬芳的香气吸引我吗?还是普罗旺斯满街各式各样的熏衣草成品印象太深刻呢?我想都是吧!

除了美丽的紫色花海,伴随着熏衣草田的酷阳与砾土,更令人震撼!

很难想像吧!熏衣草是长在干燥无比的土壤上,且盛开在酷暑之中。空旷的山顶,毫无屏障,头顶炽热的阳光与脚下滚烫的土地,置身其间,只觉得片刻难耐。

远方,天空蔚蓝、大地褐黄,天与地的交接处一大片艳紫浮动,如水中光波、树下月影!由紫色花海所溢满、流泻出来的香气,则弥漫了四野……

这是那七月我在凡杜山边看到的熏衣草田。

到达塞农克修道院时,熏衣草已经采收,我们没看到这世界最有名的熏衣草田,只见到那朴素无华、石灰岩板所建的教堂石屋。徘徊在空廊中,仿佛还看到修士们苦修的身影,听到他们虔敬的唱祷。要过这样的生活需要很大的毅力吧!身为佛门僧侣的我,也不由得为他们肃然起敬。

熏衣草长于酷阳、砾土,与修士们甘于清贫的修道生活,同样透露了“忍辱”的意义。

“忍辱”,是菩萨修行的六度之一。对于修行者而言,要忍的东西很多:自然界的风雨寒热带来的种种痛苦,以及生理上的饥渴、衰老、病变等苦恼,或他人的恭维、赞叹或误解、辱骂等顺逆之境,学佛上的种种障碍、困顿等都必须要“忍”。

《四十二章经》有段记载:“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当我们观察万事万物依缘而起、本性空寂,便能不被外境所转,保持平等不的心,并从中观察烦恼生灭而逐渐灭除烦恼,自是最光明且有力量的。

修行忍辱不仅是我慢的降服,也是定力的考验。要拗得过自己的习气,耐得下来,说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要忍辱什么?什么该忍?如何忍?何时忍?在在都是学问。当“忍”过境界的淬炼后,佛法的意义将在彼端向你开启。

离开塞农克修道院时,我买了几个修士们亲手做的香包,那里面的熏衣草香气芬芳隽永、持久不散,有着一种坚持与忍耐的味道……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1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熏衣草:紫蓝色小花如小麦穗状,开在细长的茎干未梢,风吹起时,一整片的熏衣草田,宛如深紫色的波浪上下起伏。</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忍辱:“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法华经》)</span>

正文 与月见草一起等待静谧的月夜(35)

有些花朝开暮谢,迎着阳光开落;有些花却只有一夜的寿命,傍晚太阳下山后才绽放。就像月见草,它只等待月亮,所以又称为“待宵草”。月见草像是不眠的灰姑娘,鹅黄的花朵散发着淡淡清香,在月色下闪动光泽,许多夜行飞蛾围绕着它,一起与长夜共舞。到了晨曦乍现,它也随之凋谢。

听说月见草常常现身于海边的沙土上,而我附近的草地上竟也看到了月见草。夕阳刚刚隐没,暮色逐渐笼罩,月见草就已准备迎接月亮了,不知今晚它是否能等到月亮呢?我也曾经寻月亮不遇,却在不期然下,与它相遇。

那是几年前,在澎湖的望安离岛。夜里,我想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景致,可惜只有满天星斗闪烁夜空。深夜,散步在渺无人烟的路上,转头竟见一轮昏黄的月儿,沿着几近地平线的屋顶缓缓升起!

那么深沉的夜里,那么低垂的月亮,那么静谧的岛屿,一时间竟不知身在何处!除了远方隐约传来的海潮声外,只有与明月静静相对……那一刻,平日烦心的尘嚣都消失无踪了,只有当下的呼吸与洒落大地的月光……我感受到生命纯净的状态,一种不曾在万丈红尘里体会的感觉。月光之下,果然有一种神奇的特质啊!

夜晚绽放的月见草,避开了白日喧嚣的百花,在另一个寂静的时空,展现生命的风华。它不追逐灿烂的阳光,而选择了静谧的夜月。没有众人欣赏的眼光,除了自己,只有放慢脚步的夜间独行者,才会发现它沉默的美丽花影啊!

对于修行者来说,除了白天努力修行外,目光消逝之际,也是一个修行的关键时刻。天主教认为:“夜幕降临,寺院亮起灯烛,这是心中和平、宁静之辰。”修士们在晚祷歌声中返回寂静,结束白日,然后一身洁净进入夜晚与睡眠。

佛门僧侣则在晚中唱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以提起警觉之心,提醒自己切莫蹉跎光阴。这两者皆是警策修行者,面对内心的黑暗、烦恼,迎向皎洁月亮般的恬静心地。

秋天的夜里,我想陪月见草等月亮。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2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裂叶月见草:傍晚时悄悄绽放鲜黄的花朵,散发淡淡清香,窥视着月娘与满夜星辰,展现了别致的风貌。</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修行的时机:“无论我们处于何时何地,都是开始和继续修行的时机。”(《当代南传佛教大师》杰克-康菲尔德)</span>

正文 善用其心,日日皆春(36)

行径乡间小路,我常忍不住望向生长于野地或墙角的日日春一眼。

这种又称为“长春化”、“日日新”的粉红小花,貌不惊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缺席。如此平凡的花,却让人生起一份感动。

哪有一种花能不论睛雨寒暑,天天绽放?哪一种修行能不论顺逆悲喜,日日坚持呢?

最近重读《寂静之声》,这是一本我很喜欢的小书,书中叙述着天主教僧侣如何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回应外界的变化,升华内心。

生命无常,光阴疾驰,当一般人悠忽度日之际,僧侣们于自然能的光影挪移、时序迁移中,透过祈祷,引导心归向永恒的爱与寂静。每次阅读,总有不同的体会。

与《寂静之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佛门《华严经·净行品》。经典中文殊菩萨教导修行者“用心”的方法:从早晨起床开始,走路、穿衣、吃饭、如厕、外出、上楼、沐浴、就寝等,每个当下都要发一个美好的善愿──当愿众生能远离烦恼,走向光明。

当我们回首自心,对众生献上诚挚的祝福时,心因而慈悲柔软,且产生觉醒的智慧。

这样的修行,看似平常,却有着一种滴水石穿的渗透力量,使得高远的宗教理想,落实为生活的一部分。修行,不再是在特定时空下才有的特定行为,而是一种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现在进行式。就像角落里的日日春,四季花开不断。

《寂寞之声》的尾声这么写着:“时辰所代表的意义,乃是要我们跟随每日的‘真正’节奏生活:活得积极、有自觉,专心致志,从内心知道我们的生活,而不是被时钟的要求、外在的程序,或随波逐流的反应所牵动。活在真正的韵律中,我们才变得更真实。”若我们希望修行能“日日皆春”,那么,必须从每天的生活里,找到修行的韵律,并在其中与真理相遇。

夜深了。屋外黑板木、火焰树上,白天喧嚣的鸟儿,此刻都沉默无语;只有芭蕉映着昏暗的灯光,迎着夜风舞动。

合上《华严经》,准备就寝,我默念着:“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但愿每个众生都能平静、安详。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3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日日春:生命力强韧,一点点土壤就能生长,耐干早、耐贫瘠,全年可开花。足迹遍布花园、马路、郊野。</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善用其心:“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华严经》)</span>

正文 美丽的扶桑篱笆来自于作意编织,修行也需作意(37)

会发现那排美丽的蓠芭,说来也是个意外。

那天黄昏,我们照例走向白杞村的林荫小径,一路上说着“是车前草还是马前草”的笑话,身后接连呼啸而来的砂石车,尘土飞扬,染污了原本干净的空气,我们只好走向另一条下坡的小路,这是一条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这路似乎没有尽头似的,转过必间隐在树丛中的小屋,穿过几片果树林,又绕过一片青草地。

路,不知通往何处?但我们心里一点也不慌张,因为晚风吹得身上凉凉的,鸟儿也在枝头欢唱,偶尔有农人亲切的招呼。

走着走着,水声益发清晰,是来到溪边吗?就在我们四处寻望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小小的庭院中,这是一户农家,也是这条路的尽头。

男主人与从城中归来的儿子正要送水果去交货,女主人则刚从梅山采茶归来,一家子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女主人更自屋前荔枝树随手采了艳红的荔枝,塞进我们手中,那滋味真是鲜美无比!

最令我们惊叹的是庭前的字型篱笆,那篱笆是由一棵扶桑的茎干编织而成的,每一段木片篱笆上井然有序地交织着扶桑的绿叶,简直是个艺术品!

我们问这是如何编成的?男主人说,每年长出新干时就循序编着,如此而已!

那是我看过最美丽的篱笆之一,没想到走了另一条从没走过的路,会看到如此美景!

回来后,我在寺院里的围墙内也发现一株扶桑,但这棵未被“编织”的扶桑,长长的枝干向四方发射,有的伸出围墙外,有的垂到地上,充分说明了它的桀骜不驯。

两棵扶桑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编织,所展现的风貌却截然不同。修行又何尝不是需要“作意”──警觉将心投注于某处,才能有所成就?

善法的坚持与烦恼的断除,都必须“作意”,若随着烦恼流转,将不知何去何从。我想还是要时时训练自己的心与善法相应,并作意观察、扭转自己不善的心念与行为。悠忽度日的结果,修行便在原地踏步,就像那棵没有被编织过的扶桑一样,不可能出现美丽的篱笆。

我们去的时候,篱笆上的扶桑并未开花,我很想看看篱笆上的扶桑花。下次,我还是会选择那条人烟稀少的小路。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4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扶桑:别称为朱槿,花色繁艳,朝开夕落,插枝即活,是植成篱垣的最佳观赏植物。</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作意:“无闻凡夫,不知道应作意与不应作意的事物……多闻的弟子,则知道何者应作意,何者不应作意,并如法地实践。”(《法见》向智尊者)</span>

正文 油菜花说,日日都是好日(38)

冬未初春的嘉南平原,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大地。

火车疾驰着,从车窗上极目眺望,只见满眼的鹅黄、嫩绿,如画布般延伸至天边,给人的感觉如似欧洲;而随风摇曳的片片橙黄,映着远方的烟树、小屋,这景象又似南方的中国……

此刻,油菜花正开满台湾的农田。听说秋收之后,农人就在田里播种子,两个月后开出朵朵黄色小花。油菜花除了茎叶可食用外,种子还可榨油或当饲料,剩余残渣可做堆肥。待春耕时分,再将整田油菜犁入田中,化作春泥,提供大地另一种养分。资源循环利用的结果,自然造就一个零污染的环境。

这么说来,油菜花应是四季运转中大地文章之间的逗点,并非主要的角色,那么,它怎可开得这般令人惊艳?难道它不知道这是农田冬季休耕期间吗?

然而,油菜花似乎不理会这一切,眼前料峭春寒中的金黄花田,那迎风舒展的自在姿态、艳丽夺目的大块色彩,仿佛把逗号变成了大地的惊叹号!

“人应如何自我耕耘?”我看着车窗外不时映入眼帘的油菜花田,这么想着。此时的我正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佛学杂志的编辑工作,也暂时远离了出家十几年的寺院。那是我熟悉的工作与地方,但是在因缘的推动下,自己似乎也不得不做抉择,这就是人生吧!

即使出家修行,仍必须面对不断变动的人生。不论是蓄势待发、往前冲刺,还是急流勇退、休息后再出发,只要用心耕耘,每一个阶段,都能成为生命的资粮。就像油菜花,尽管如此平凡,但它花开时节,灿烂如荼;花谢之际,春泥护土。在休耕期间,使大地依然精彩。

一个冬阳和煦的午后,我走入一片鲜黄灿亮的油菜花田。和风中,阵阵花香朴鼻,粉蝶与蜜蜂萦绕身边……想起宋朝无门慧开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当我们不被外境所局限,而能从中提炼出透视生命、身心自在的智慧,那么,日日可以是好时节,心田也能零污染!

我告诉自己:要努力找回一颗自由无执的心,一颗坦然面对人生、永不放弃希望、随缘尽分的心!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5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油菜花:盛开时,一片金黄花海,闪亮在阳光下,微风拂过,花浪起伏,将大地装饰得灿烂亮丽,可说是“十里春潮菜花香”。</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虚堂和尚语录》)</span>

正文 从观照一朵山芙蓉开始(39)

前几年秋天,到南投的出中住了几个月。

那是个山芙蓉盛开的季节,三合院的围墙外伫立着几棵清丽的山芙蓉。从清晨而至薄暮,只见花朵由白转红,计算着一天之中光阴的刻度,好像时光之神的脚步在花瓣上轻巧地挪移,留下纯白、粉红、深红的足迹。

每天,我们总要与山芙蓉照面好几次:清晨的山芙蓉,洁白无暇的容颜,宛如清新的少女;正午的山芙蓉,艳红的模样,充满成熟的韵味;晚昏的山芙蓉,则褐红的皱纹满面,即将迈向死亡了。从花开至花谢,每一朵山芙蓉的一生,尽在眼底。

山芙蓉树下经常围绕着好奇“为何这花有红有白”的人群,大人们抬头望着,伸手比了又比;孩子们则在树下骑脚踏车、溜滑板……从古老的木头窗望去,红白相映的山芙蓉树下,连人影也变得美丽起来。

“这山芙蓉,又叫做一日花,一天之内花朵由白转红,你看到这些褐色的花朵是未掉落的昨日之花。”我说。对于这么特别的花,众人都格外有兴趣。

山芙蓉真的一定会由白转红吗?我趁着出门之时摘下一朵芙蓉放在车上,一路上观察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离开支头的山芙蓉仍坚持地随着阳光与时间的变化,在中午时变成红色,一如在树梢上的颜色一般。山芙蓉离枝头为何还能变成红色,无法得知;只知道这样的改变是不断变化而来,而非立即形成的。

人生许多事情,不正如山芙蓉般不断地转变吗?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只是我们不常观照它的生起、维持、变异、坏灭等现象,对于无常也就无法了然于心。

因此,我们很容易执著于某个阶段的印象与感觉,如“不是本来好好的,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以前怎样,为什么现在都变了?”而难以接受当下的真实情境。

面对现象的变化、因缘的流转,我们只有观照、再观照,而至通达无常、无我。如果人事繁杂,变化太迅速,再加上情感使然,很难客观超越去观照的话;那么,不妨从观照一朵花开始吧!

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会是最好的老师。那年,那山中的山芙蓉如是告诉我。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6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山芙蓉:是秋冬时节最醒目的野花,因花色多变,早晨是白或淡粉色,至傍晚转成桃红色,又名“三醉芙蓉”。</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观照:“世间无尽的流转,若我们要完全的理解它,只会被它带入混乱。但若清楚地观照世间,真实的智慧就会升起。”(《阿姜查的禅修世间》)</span>

正文 度众生要像苹婆树,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40)

那天,带着远方归来的法师们去爬山。一路上山,不久,几朵乌云徘徊天际,雨,转眼就要来了。

我们加快脚步,就在竹林过后,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就在快被雨淋湿之际,我们赶紧躲入路旁那棵高大的苹婆树下,几个人围成个圈圈,挤在树荫之下,看着雨水沿着苹婆树手掌般大的油亮绿叶滴落,而我们的身上竟然是干的。

这种梧桐科的落叶乔木,真是神奇!

大雨过后,苔湿路滑,山路更难行了!抬头却看到山岚从谷中缓缓飘出,从远而近,穿过我们的身边。山涧的水声哗哗作响,雨,也使得山更湿润了。

走着,走着,雨珠又飘下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的这阙《定风波》,真是此时的最佳写照!

从佛宝寺礼佛后下山,山雨断断续续地,斜风细雨之中,身上都湿了!走了好远的路才到达唯一的一户人家,借了把伞。

不一会儿,倾盆大雨犹如千军万马又奔腾而来,我急忙打伞,一眼望见那棵苹婆树就在眼前,这回我们打了伞躲在树下,伞虽然小,苹婆树浓密的树荫却是最好的大伞。

下山时,我们感激地回望苹婆树,是它适时地给予我们帮助,就像一艘渡人的船,把我们从山脚下渡到山上,再从山上渡到山下。

我能像苹婆树一样,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引渡他们从此岸到彼岸吗?

我想,“度众生”是将自己所理解与体验的佛法与众生分享,其实也是自己生命风格的呈现,无法一蹴而就,也强求不来。只要每天朝“转染成净”努力,常常自我勉励,打开心量,将佛法分享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真正的平静与快乐。等到因缘成熟,自己的福、德、慧也慢慢增长之时,自然能够渡众无疑。

空山新雨后,空气格外清新。踏着轻盈的步伐下山,“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发心度众之时,要提醒自己保有一份迎风而行的潇洒,毕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啊!

一切都是随因缘而展现的“空华佛事”、当下努力便是了。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7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苹婆树:春天来临,暗红小花与新叶同时开放。红色果实形状如木鱼般,成熟时开裂,称做“苹婆”,又名“凤眼果,味道有如粟子般美味。”</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度众生:“菩萨欲住如来功德力量,当住度脱一切众生。”(《维摩诘所说经》)</span>

正文 蝴蝶与冇骨消相应,我的心要与会什么相应?(41)

爬山的途中,蝴蝶有如大地的惊叹号般,带给我们美丽的惊讶。不管是黄蝶、粉蝶,或身披彩衣的凤蝶一飞过,总目不转眼地盯着,深恐一个不小心,惊忧了正在花丛里飞舞的仙子们。然而,往往才靠近,蝶儿们轻盈地转了几个圈,一会儿就消失在茂密的林中,留下既错愕又懊恼的我们。

后来,我们发现有种植物能吸引蝴蝶的注意,色彩斑的凤蝶最喜欢停留在白色团状的小花上!数只蝶儿忽上忽下地舞动着,团团围绕住花朵,不论人们如何接近,它们的脚就像沾了蜜似的,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是什么植物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原来是蜜源植物──冇骨消!大型的聚伞花序中夹杂着小黄杯,里头盛满了蜜,难怪蝴蝶那么喜欢它!只要有冇骨消的地,就有蝴蝶!

故人说:“人各所有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蝴蝶便是逐冇骨消的蜜而往,两者是如此相应。修行路上,我的心要与什么相应呢?要与真理、善法相应,还是要与烦恼、习气相应?

与烦恼、习气相应是常人立即的反应:遇到美好的情绪,立刻与“贪”向应,产生种种依恋;遇到不如意的情绪,立刻与“嗔”相应,种种骄慢;遇到不如意的情绪,立刻与“痴”相应,产生种种无明。烦恼的乌云一生起,智慧之光就被遮蔽了。

不妨常思考无常、苦、空、无我等真理吧!若我们彻知事物无常,就不易产生贪欲的执著;若明了诸法是苦,就不易生起更加痛切的嗔恚之苦;若体解诸法空、性空,就不易再陷入愚痴的迷惑。此外,“安住柔和忍辱法,常乐慈悲喜舍中”,便可多一份平静与自在,并打开心量关怀周遭。

台湾的山中蝴蝶愈来愈少了,好像只有在冇骨消生长的地方,才能看到较多的蝶影,我突发奇想若带一棵冇骨消回寺栽种,这样蝴蝶就会飞起来了……

可是继之一想,一棵冇骨消就能把山里的蝴蝶都吸引来吗?恐怕蝴蝶还没来,蚂蚁已经来了。何况假日纷至沓来的人踪,只怕会带给蝴蝶更多惊扰。所以,还是把冇骨消和蝴蝶留在山中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8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冇骨消:别称七叶莲、七珊瑚花。花上的密腺对各种昆虫(尤其是蝴蝶)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只要有它,便有蝶恋花的美景!</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相应:“佛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大乘起信论》)</span>

正文 燃烧的愿力,燃烧的凤凰花(42)

我一直很喜欢开在树上的花,总觉得有种刚柔并济的美──花可以不是娇羞、柔弱的,而是挺拨和、坚毅的。凤凰花,就是我认识的第一种开在树上的花。

小时候,家门前小河的桥边,有棵凤凰木,我常和邻居的小朋友,在它伟岸高挺的树干下玩耍。有时风一吹过,凤凰花如雨般飘落,不一会儿,地上满是花瓣。我们忙不迭地捡拾凤凰花瓣,然后做成红红的蝴蝶,夹在书本中。每次打开书,那红蝴蝶就像燃烧的火凤凰,即将腾空而去一般……

上小学第一天,不适应团体生活的我,竟然逃学回家,连接好几天,我都自动提早放学。几天后,当我一路踱着步伐回家时,发现凤凰树下站了一个人影,那是挺着肚子,正怀着小妹妹的母亲!手上还拿着一支竹棍!我挨了一顿打,自然不敢再逃学了。印象中,那是母亲唯一打我的一次。

童年的凤凰木有母亲对我的期许;香光寺后山的凤凰木,则有一群僧人对出家的自我期许。

前几天到大殿后的回廊,木然发现后山一片绿树林中,竟有一簇簇火红,我想起来了!那是我种的凤凰木呢!那竟年,我们几人曾到后山山顶上种下一排凤凰木,希望以后来山的人,一踏入山中,就能看到满山绿荫中一片焰火花海。

当年挥汗种树的画面浮现眼前,依稀还记得当时回荡在山间的笑声……如今,山上的凤凰木真的开花了!

熊熊火焰般的红花,燃烧在山顶。而当时一起种树的法师们,有的已经离开,住持一方;有的远赴异国,专注禅修;也有的人,往更深的佛学领域研究……而我继续从事着我的“文字弘法”工作。虽然故友星散,但大家都还是在菩提道上精进,是那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不失的缘故吧!

的确,只要踏上修行之路,每个人都是“孤僧”──一钵千家饭,走万里的长路,无时不面对内心的烦恼与外境的考验,且慈悲一切众生,是多么不容易!所凭借的就是高度的自我期许与不变的愿力!清楚自己的愿力何在?不忘本愿,是行者永远的坚持──“有愿则有缘”、“愿有多大,路有多长”。

燃烧的凤凰花,代表着燃烧的愿力。你的愿力是什么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69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凤凰花:每年初夏,凤凰木即绽放火红的花朵,有如只只展翅天空中的火凤凰。而它的羽状复叶,布满了几千片小叶。</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愿力:“如来往昔修诸行,清静大愿深如海。”(《华严经》)</span>

正文 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43)

在我隐居的小屋前,有几株芭蕉。

长夏,芭蕉叶大成荫,绿满窗前,风檐展书读,备感心旷神怡。雨夜,淅零细雨洒芭蕉,隔窗听雨声,别有一番滋味。

别称“绿天”的芭蕉,是很有意思的植物。古人说:“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芭蕉必须等一叶新生,老叶才落。它是多年生的大型草本植物,从外形看来,像树干的假茎是由叶鞘相互重迭而成,所以并无树干的年轮,不若树木的实心。

佛经中常以芭蕉的空心──“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来形容世间虚妄不实,如《杂阿含经》说:“色、受、想、行、识亦如聚沫、尘埃、芭蕉”;《大智度论》说:“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当知法无实。”

而我们却活在“芭蕉叶”中──兰屿雅美族人有首歌谣,歌颂着:“祖母绿的芭蕉叶,就是台湾岛,芭蕉叶甩了一颗大露珠,便是兰屿。”台湾岛的形状恰似一片芭蕉叶,悬挂在太平洋上,我们生活于叶中的某个角落,有着共同的命运与未来。

虽说世间无常、虚妄,但活着的每一刻却如此真实,充满了无可避免的挑战。谁不是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交错的世间呢?我们无法掌握明天,也无法改变过去,唯一能做的便是珍惜当下,努力眼前,直到告别人间。

记得宋朝宏智禅师临终时,曾写下一偈:“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然后掷笔而逝。这是何等苍茫、寂静的生命境界,又是何等辽阔、洒脱的心地风光啊!这般挥别人生的最后一幕,美极了。

在无常虚妄的世间,我们认真地活过了;到离开世间时,如白鸟展翅,飞过如烟秋水,那般澹然、安详。多少爱恨情仇,回首,也只是梦幻空花。

只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却是“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般,总活在悔恨与抱怨里,不知道其实“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自己无法承担罢了。

最近芭蕉成熟了,味道十分香甜。原本的老株逐渐老去周围又长出几株新苗。不多久,或许芭蕉成林,绿荫如云,也算是“绿天蕉影”吧!

这般生生死死、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0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芭蕉:多年生草本,但却“扶疏似树,质坚非木,高舒垂荫”。唐朝僧人怀素因贫穷无法买纸,便以蕉叶代纸练字,而成为有名的书法家。</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世间虚幻:“观色如聚沐,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舅幻。”(《杂阿含经》)</span>

正文 来年,山樱还开否?(44)

我桌前的墙上,贴了一幅李可染的《春花灿如霞》,画中牛背上坐着一个牧童,正凝视着灿烂如霞的春花。每当写稿累了,我就抬头看看牧童与他正在看的春花。

那种“我在看画中人在看花”的趣味,常让我感到兴味盎然。

我也曾看过这般灿烂如霞的花,那是在新竹清泉的冬之山樱。粉红娇艳的花朵,映着山岚氤氲的青山,直如春花般灿烂。

几年前,与朋友冬日出游,目的地是观雾,从台中出发,夜宿清泉。我们穿过薄雾轻笼的山路,一路看着层层迭翠的山峦忽隐忽现,还有伫立于冷风细雨中的绯樱,在每个转弯处,绽放笑靥。

抵达清泉时,林内正在选举村长,原住民部落里,流荡着欢欣鼓舞的气氛。不久,鞭炮声在寂静的山林间响起,白色烟雾伴着山岚,缓缓飘向暮色中的点点绯樱。

我们踏过几条吊桥,寻访三毛隐居的小屋,以及张学良遭软禁的地方。虽未找到,但置身于群山环绕的溪谷桥上,回望错落于山间红墙白瓦的屋舍,以及竖着十字架的教堂,不禁想起有着相近风光的德国帕绍,也是这般出尘动人。

是夜,我们住在天主教堂,山里的夜冷冽无比,清晨只见远出苍茫……此时得知同行友伴的父亲意外往生,我们只好匆匆离开清泉。心想,这趟未竟的旅程,他日有缘再续。

不料二零零四年九月的艾利台风,大量土石流冲向清泉,美丽山河尽毁,伤亡惨重。清泉之行,成了我的未竟之梦。三毛与张学良的遗迹,也随着土石流,永远流浪到远方,真正走入了历史。风中绽放的山樱花呢?恐怕也已长埋大地。

这不正印证了佛经所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吗?

世间原本就是“成、住、坏、空”,大自然终有败坏的一天,人类除了更爱惜它、延长其寿命,别无他法。而这简单的道理,却不易实行。如果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远超过我们的想像时,才会真正珍惜它吧!

“绯樱飘零过后,冬尽春临,”冬天会过去,春天将来临,只是我们可否让这片土地的山樱花年年盛开?让后人也能在寒风中,看着山樱花,等待春天的消息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1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山樱花:别名绯寒樱,台湾原生种植物,冬季落叶,约一至四月开花,丛生或伞状花序,花色有绯红、粉红等色。</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入觉经》)</span>

正文 走出烦恼火宅,体会竹林清凉(45)

不知怎么地,竹林中吹来的风好像格外凉爽。

每次爬山,不管天气多么炎热、身上汗流夹背,一走近竹林,全身的热恼,立刻化为清凉。在满山竹林的大坑山,那新鲜无比、沁凉冷冽的空气,总让人忘记一路的汗水。

这时坐在竹子搭建的小凉亭中,伸手汲取从竹管中流出的山泉,那透心凉的感觉,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每每置身于台北的热浪中,我分外想念大坑山的竹林。清凉的滋味,无物堪伦比,叫我如何说?

在大坑山上,我喜欢从竹林中仰望天空,看碧绿的竹叶圈绕着白云朵朵,也喜欢看阳光从竹林中穿过的光景,更喜欢伸手摸摸竹子。啊!一根根高耸直立的林子,一节节分明的竹节,好冰啊!有时从竹林中下来,两手必须抓着竹子才能一路下山,这才发现竹子不仅冰凉,而且非常干净。再也没有一处的竹林像这里的竹林,这般干净与清凉,或许是有山顶上凌云岩的观世音菩萨在守护吧!

竹林通体清凉,让人想起佛经以“露地而坐”来形容涅槃的滋味──从烦恼的火宅中走出,享受到大自然的清凉,这就是“涅槃”。

佛陀告诉比丘:“譬如恒河流向东方、倾向东方、垂向东方。如是比丘修习、多修习五力,则流向涅槃、倾向涅槃、垂向涅槃。”

究竟解脱的涅槃,来自于勤修佛法,彻底清净身、语、意烦恼。只要朝此方向努力,犹如恒河日夜流向东方,何须担忧涅槃遥遥无期呢?终有一天定能体证“露地而坐”的清凉。

不久,山上传来人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刚刚遇到的登山客吗?我们放开喉咙回应:“我们在这里!”

就在此时,脚下险些不稳,啊!是清晨的露珠露湿了台阶。我们伸开双臂迎向林中洒下的阳光,让身体自由舒展,和山溶为一体,心里无比舒畅!

到了“观音洞”前,我们在群山包围的山巅,静坐于大石上,倾听风声与鸟鸣。寂静无人的深山,那份空寂清凉,实在无法言喻!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如果能时时如此清凉,那该多好!前提还是先清除心中的秽垢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2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竹子:挺拔秀直、昂强屹立的竹子,自古即为高风亮节的象征,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因茎干中空有节,被视为谦虚、美德的化身。</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涅槃:“心的解脱,宛如灯火熄灭(涅槃)。”巴利文经典(《长部》)</span>

正文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咖啡花(46)

穿过艳紫荆林,阳光从碧绿的叶片折射而下,洒落在高低起伏的小路上,叶叶心心透着光亮与暖意。兰潭就在林外静静流淌着,有如神的眼泪一般,晶莹而清澈。水气与光影笼罩着初春林中漫步的我。

转进一条僻静的小径,一路林荫深深,鸟鸣如故。就在林荫尽头,阵阵未曾闻过的浓郁幽香,迎面袭来,这才发现已置身于一排七里香围篱外,这香气不属于七里香,我直觉地判断。

“啊!我找到了!是它!”同伴兴奋地指着眼前一棵陌生的植物,只见它每枝茎干成发射状,垂生的绿叶缀着成串的白花,花朵洁白,气味芬芳。阳光下飘散的馥郁香气、天光透照的婆娑树影、林外波光潋艳的粼粼水波,视觉、触觉、嗅觉交织成一片奇幻迷离的景致。

直到走出林子,白花的幽香依旧停驻鼻端,真是“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啊!久久萦绕心间的香气,促使我一探它身世。

而我怎么也料想不到,那竟是咖啡树!芳香的白花,就是“咖啡花”!融合了茉莉、香橙的咖啡花香,对照咖啡煮好后的苦味,两者相去云泥。

几天后我又来拜访咖啡花,迫不及待地穿过七里香小径,直奔咖啡树下。谁知,思念的幽香早已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欲觅无踪。

一朵朵白花,蜕变成一颗颗小巧可爱的绿色果实,不久它们将转成红色,之后采收下来烘焙,便成为人们所熟知的褐色咖啡豆了。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洁白的咖啡花。前者是“果”,后者是“因”,无“因”哪来的“果”呢?世上一切现象都是一种因缘关系、因果关系的存在,没有事物或现象可以独立生起,必须有因缘相互依存,才能产生结果。

不论我们相信与否,因果皆如实存在,这样的法则一直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的祸福果报,也是由自己所种的善因、恶因而来,又岂能心存侥幸或怨天尤人呢?在咖啡树下,我再次感动于佛陀所揭示的因果法则的真理。

离去前,回首寻望湖边林间咖啡花的前世今生,我会记住这难忘的幽香,明年开花时,我一定重来旧地,因为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3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咖啡花:每逢初春,乳白花朵布满树枝,经向地垂生的绿叶衬托,更显娇美。咖啡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别有一番风情,但花期相当短暂。</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因果:“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观无量寿经》)</span>

正文 天地无常,尽在粉扑花开谢之间(47)

粉扑花开在山顶。

每次看到它都感到几分震撼──不是枝头怒放,几株红晕微露,美得使人屏息;就是残花萎谢,风尘之中独自凋零,老得让人心惊……那种乍看美人展颜,转眼又见她迟暮的感觉,我总有一种不忍。自古英雄不许见白头、美人不许见迟暮,可是“独留青冢向黄昏”却是英雄、美人共同的句点。

粉扑,正向天地诉说无常吧!

无常微细难知,等到警觉时,往往已是人生的剧变。 就好像 “静止的流水”,表面上看来平静无波,其实正慢慢流动。

老,是一种无常,虽说“人从一出生便开始走向坟墓”,但平常很少人能清楚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老化,等到疾病缠身、体力大不如前,这才惊觉年化已逝、青春不再。

每天在一起的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意见不合,那痛苦好像天长地久般,谁会想到或许“我俩没有明天”?日日在工作中冲锋陷阵,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的人,又怎会想到自己可能来日无多?处在习以为常的情境里,很少人能察觉到因缘“生、住、异、灭”的变化,等到发现已经悔不当初了。

唐朝文益禅师曾写过一首诗:“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遂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在朝露、晚风之中,花儿已悄然变化。无常无时不在,花落是无常,花开也是无常,任何一个变化都是无常。

时间的步伐不曾为谁停留,无常也就如影随形了。而我们往往在无常中不知所措,或悔恨懊恼、或怨天尤人。

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学着观照自己与外境的变化,在每次执著、烦恼生起之时,学着一点一滴地放下,如此,面临人生的变故时,就能以较平稳的心看待。人生即是无常,我们赶不走它,只能让自己珍惜每一刻,学着不被它伤害并从中把握因缘有所增上。

仲夏季节,午后总是阵阵雷雨,只见远方一片氤氲。山中的粉扑花,此刻正承受着风雨的侵袭吧?

在南投山里,我们曾在粉扑花下,与朋友谈论佛法;佛宝寺山上,“山友”们也曾一起伫足、流连花下。而今,转眼又成回忆。

无常真是无时不在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4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粉扑花:五到七月间,开出球形红花,色泽鲜明耀眼,雄花蕊丝又多又长,远观像极了女孩化妆用的粉扑。</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无常:“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杂阿含经》)</span>

正文 叶片落尽,梅花绽放;烦恼叶落,涅槃花开(48)

往阿里山的路上,梅花如天上的繁星般,在山径两旁闪烁。

大伙儿下车看花,抬头寻望,点点寒梅,繁花似锦,低头只见梅瓣飘落,如残雪片片。想起古人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宝岛的初春,梅、雪怎可能争春,也无法踏雪寻梅,倒不妨“踏梅寻雪”吧!

只有叶片落尽,梅花才会绽放。

苍劲的枝干疏影横斜,洁白的梅花暗香浮动,少了热闹的绿叶衬托,人的视觉接触到的是树干与花朵,而黑与白的对比、刚毅的枝干与柔美的花儿,更是一种奇妙的协调。

梅花的身影,总让我想起涅槃。

涅槃之花,不就是来自烦恼之叶的掉落吗?涅槃,到底是什么境界呢?其实它一点也不神秘。而往往我们都把涅槃看作至高无上的神秘境界,可幻化各种飞天遁地的神通本领,或者认为一定要肉体死亡才能得到涅槃……

涅槃,就是一种寂灭,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正说明“贪、嗔、痴”烦恼的止息,即是苦的究竟息灭。因此,如果有人说他已涅槃,却仍烦恼重重、苦迫不断,这样的“涅槃”是痴人说梦。

佛陀告诉我们涅槃并不在遥远的地方、来世,而在现前当下即可证得──在每一次观察身心的变化,从中舍离烦恼、放下执著,即能体证到涅槃的清凉与自在。这样的体证,不假外求,也并非他人能替代或给予,而是“自知、自觉、自作证”。

“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升进”,只要念兹在兹,一点一滴地观照身心相续的生灭,以中道的态度如实地生活,便能有所进步。

就如泰国高僧佛使比丘所说:“肉体不必死,但我执必定要消除,这称为涅槃。”要达到“涅槃”,必先去除我执。当执取“我”、“我所有”的烦恼逐渐断除了,涅槃也就不远了。

清明之前,到附近山上的默林转了转。梅树的枝干上已长满了绿叶、结满了果实,此际又是一番风貌。

禅宗曾有公案说明开悟之后绝非枯木死灰,那么,证得涅槃之后又是何等风光?满园生机盎然的梅树,似乎提供了我另一个思索的方向。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5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梅花:品种极多,花色多以红、白为多。花期冬至早春,先花后叶,在寒风刺骨中,落尽叶片的苍劲枝干上布满清香的小花。</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像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的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智去得来。”(《学佛三要》印顺导师)</span>

正文 何处追寻逝去的野姜花?(49)

或许是因为秋天的关系,我格外想念嘉义大坑山的野姜花。这时候,山上的野姜花应该都开了吧?

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到白蝴蝶般的野姜花,在秋山里翩翩飞舞,空气里还有浓烈馥郁的香气,只是通往凌云岩朝拜观音菩萨的石阶上,已少了个秋日登高的我。

常见的野姜花是开在水涧、山沟、溪畔,那片野姜花田,却是位于四五百公尺的半山腰,那是我们要登上两千六百个石阶的起点。每当机车从平地爬升,穿过云雾缭绕的山间小路,到达如群星错落山腰的几户人家,踏进小屋后的登山步道,一颗兴奋的心还在雀跃时,披着蝉翼般薄翅的野姜花精灵,已在步道旁迎风招手。

每登高一步,花香更浓似一层。不知不觉中,路,已走上大半,离观音菩萨又近了一步。回首,满山野姜花,片片绿叶似扬帆待发的小舟,正载着白蝴蝶般的沌洁梦想送我们一路上山。

那段美好的登山时光,如蝴蝶般飞远了。离开山居岁月后,我渴望找寻另一座山上的野姜花,无奈除了大坑山,野姜花似乎只长在水边。

直到我看见附近黄土丘上的一小片野姜花田……一样的秋天,一样的绿叶白花,一样的扑鼻香气,感觉却少了些什么。啊!生命里的许多经历不再重来,故人也同样一去不返。秋日山坡上的野姜花,只有在记忆里追寻了。

每一个流过的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稍纵即逝,若不察觉、珍惜,就在你眼前悄悄地溜过。而尽管你再怎么把握,它也会成为过去。难怪《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找的是哪个心呢?或许我真正怀念的不是山上的野姜花,而是花香萦绕中,秋日朝山的心情吧!只是这两者同样都是无常幻灭的。

“我观十方诸世界,仿若清晨之微星,又如水上之聚沫,夏日云雷电光火,闪烁不定风中烛,如梦如幻非真实。”佛陀曾以这般优美的偈诵描述无常的本质,告诉我们一切都在变动之中,没有不变的永恒可言。

如果能时时铭记这个教导,心就能不被感觉、情绪所迷惘,而能减少一些感慨与追逐──例如逝去的野姜花与不再的光明。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6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野姜花:双称为蝴蝶姜、穗花山奈。地下茎块状而具芳香,叶长椭圆状披针形,像白蝴蝶的芳香花朵,其实是“瓣化雌蕊”。</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无常:“诸法无常,故无住时”(《大智度论》)</span>

正文 看樟树繁华落尽,想人生平凡最幸福(50)

风和日丽的早晨,带着便当上山。

紫色的香泽兰爬满山径两旁,数不清的小紫花,飘着微微的香气,从眼前迤逦至天际。点点紫花引邻着我来到坐落于樟树林间的凉亭,这座古朴美丽的木造八角亭,居高临下,与倒映着白云、青山的湖水遥遥相对,是我最喜爱的午餐地点。

每当吃完了香喷喷的便当,我喜欢和衣倒卧在凉亭里,看着“涧水如蓝碧,山化似火红”。初冬南方的暖阳晒在身上,浑身舒坦无比!山风轻拂,远处,老鹰伸开双翅飞过湖面到对岸,久久不归,真是“归去来兮归去来,烟霞深处和衣倒”啊!

此刻,山风吹来阵阵沁人的清香,是樟树独特的香气,使人神清气爽!我用力地吸了口,感觉胸腔内满是芳香。初冬的季节,樟树依然苍翠,据说这种常绿乔木,是待春天新叶长成后,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因而四季呈现常绿。等待初春一到,整棵樟树便开始绽放细碎的黄绿色小花,那时就更香了。

趁着冬阳高挂,我启程穿越这片枝叶扶疏、新植的“小”樟树林,怀想台湾山区曾樟树蔚然成林,枝叶参天,各种樟树制品曾是台湾重要的输出品,产量之丰,居世界之冠,超过半个世纪,台湾号称“樟树王国”。这种与台湾人生活息息相关、曾扮演着重要经济作物角色的樟树,如今随着时代变迁,有的成了行道树,有的则像成了陪伴登山客的“休闲树”。樟树若有知,该如何看待自己角色的转变呢?

对樟树而言,尽管世间繁华落尽,四季更迭,它依然常绿芬芳,不是吗?那么,又一定得站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可吗?同样地,人生因缘时起时落,有时在红尘浪里,有时在孤峰顶上,总是变化难测。

亭外,青山悠悠,紫花嫣然,野鸟一声迭过一声鸣叫着翻过山去。我想起一首《寒山诗》:“登陟寒山道,寒山道不穷。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此刻,寂静无人的山上,只有我独坐亭中、独对青山、独看紫花,是多么的惬意啊!对我来说,安住于当下的平谈、平凡、平静,才是一种真正且深刻的幸福。相信樟树也一定有同感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7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樟树:常绿乔木,叶椭圆或卵形,表面亮绿,灰褐深沉的老干上,有着一道道似裂纹的深沟,全株散发特殊的香气。</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安住:“安住正见地,诸佛功德树,常雨面觉华,愿示我菩提。……普持一切刹,令众住定地,安我殊胜乘,安住如大地”。(《华严经》)</span>

正文 桃花不知何处去(51)

那片桃花林,就在群山围绕的小小山谷中。

记得第一次走入林中,像是误入桃花源般惊喜──桃花恣意怒放,山鸟婉转啼唱。独坐桃花林里,眼前青山映桃花,一树树烟霞灿烂。仿佛思念在水一方的佳人似的,我想念着在山之颠的桃花仙子。过了几天,忍不住上山去。一路上,我兴奋地向同伴诉说着桃花出尘的美。谁知一到桃花林,迎接我们的,只有枝头的绿叶,桃花竟已飘然远去。我惊讶极了:“怎么会这样呢?前两天明明都开得好好的啊?怎么才两天的光景,就谢了呢?”

“真的有桃花吗?”同伴问。满山桃花曾在此与春光共舞,如今只留下几朵残红,以及与桃花擦身而过的我们。

想起唐朝的崔护曾经重游旧地,故人无处寻觅,只有昔日桃花依旧,因而写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而我却是“桃花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

啊!我困顿地在桃花林中徘徊,不时抬头寻望。青山仍在,鸟鸣如故,是谁一夜之间将桃花仙子召回天上?

该怎么诉说桃花真的开过呢?就像桃花开落一样,很多事情曾经如实地发生、存在过,但转眼消失,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能否认它曾存在过的事实吗?

就连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也是最自然不过的现象,只是倏忽千年,而人生暂如蜉蝣般仓促奔忙的一生,无法看到其“成、住、坏、空”的生灭变化,就误以为它是永恒不变的。其实世间大至山河大地,小至红尘琐事,乃至个人身心,哪里有不变的神话?

这就是所谓的“空”吧!曾经存在,但非永恒不变,一切都在无常生灭之中。

很多人认为:“佛所说的‘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既然万物皆空,所以万事皆休,努力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其实“空”并非指“虚无”,也不是否定存在,而是要我们看清楚因缘生灭,在变化中能适时调整,活得更自在。

走出桃花林,我想起朱自清的句子:“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的,来年春天时,它会再开,满山粉红的笑容,会让我们忘记它曾有的凋零。

桃花开与谢的生灭之间,不正说明了“空”的意涵吗?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8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桃花:花朵娇艳多姿、缤纷掩映,常是文人吟咏的题材。有些品种在盛开时,新叶尚未萌发,只见一树繁花舞春风。</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论》)</span>

正文 无常如幻,长生不老的仙桃岂能长存?(52)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出生的地方去看看呢?”多年前同乡的一位法师曾感叹地这般谈及。一时间,我们都陷入了沉默。

我们虽同为美浓人,但她出生在其父任教的三民乡;而我则诞生于父亲任教的杉林乡。对于离家出家,又四海为家的我们而言,除了家乡美浓之外,对于出生的地方,也有着一种远古的乡愁。杉林乡不仅是我出生之地,同时也是奶奶的故乡,在我记忆里珍藏着最模糊的童年片段──包括一间小木屋、一片仙桃树果园,还有爷爷的身影。

三十年前的事了,依稀还记得那天爷爷带我去找表伯,表伯家就在一片林荫深深的果园中。一路上,爷爷牵着我的手,穿过林间的小路,不时回头告诉我:“等会儿见到表伯,他会给你一种你没吃过的水果哦!”

“爷爷,是什么水果?”我仰头看着高大的爷爷,不解地问。

“就是仙桃啊!”爷爷说着,边爬上一个陡坡,同时把我的手牵得更紧了。

“爷爷骗人!仙桃是神仙吃的,这里怎么有?”我嘟着嘴怎么也不信。

在木屋阁楼里,我好奇地上下玩耍着。不一会儿,表伯拿来几颗黄澄澄的“桃子”,“这就是仙桃,爷爷没骗你吧?”爷爷剥开仙桃的外皮,递给我,那甜甜的滋味十分美味,我一骨碌地吃了大半个。

“吃了仙桃,你就会像神仙一样聪明。”爷爷摸着我的头,慈祥地说。

十几年后,在出家的寺院──嘉义香光寺,我又看到结满黄澄澄果实的仙桃,表伯的那片仙桃林以及爷爷慈蔼的笑容,就在记忆深处鲜活起来了。

如今爷爷已往生十年了,表伯也在数年前往生了。光阴疾弛,仙桃林还在吗?一次,我问父亲:“表伯的果园在哪儿?”父亲说:“就在东平村东边的山上。”

我多想重回旧地,寻找记忆中的仙桃啊!只恐怕人非、物也非了。“还是别去吧!那里已经没人了!”父亲感慨地说。

人都去哪里了呢?看着也已日渐衰老的父亲,我无言以对。神话里象征长生不老的仙桃,在现实人生中,却是无常的明证。

佛陀说:“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除了“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更无他法了。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79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仙桃:又名蛋黄果、蛋果、狮头果,原产南美北部,为热带果树,成熟时果实外皮为澄黄色,果肉橘黄色,柔软而缺乏水分,像煮熟的蛋黄。富含淀粉,质地似蛋黄且有香气。果实除生食外,可制果酱、冰奶油、饮料或果酒。</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无常:“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杂阿含经》)</span>

正文 柿子红了,生命的成熟又是什么呢?(53)

初出家,进入编辑室工作,座位临窗对着后山。每当北风萧飒,山坡一株柿子树,绿叶落尽,三两只透红果实,孤零零地悬挂在枯槁的枝桠上。一种寂然孤绝的氛围,就在喧腾的夏天、丰收的秋天辗转离去之际,逐渐蔓延到我窗前。

里,天寒地雪间,贾宝玉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毡的斗篷,来到船头,倒身拜下,向船上的父亲贾政辞别……眼前后山冷冽林间、枯木槁灰中的数点澄红,不就似银白大地里,飘然远去、告别俗尘的一抹猩红身影吗?的确是“好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啊!

说:“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毅然远离红尘,初入佛门的我,每每凝视着山上的红柿,总觉自己也有这般苍茫的心境。

后来,搬到新的编辑室,柿子树不再映入眼帘。在僧团生活的陶冶下,我慢慢找到出世与入世的平衡点。同时意外发现,居住了多年的寺院,正紧邻有名的柿子之乡,处处遍栽柿子树。

对面名为“柿子脚”的溪谷,溪边的柿子树,春季开满了清香的白花,盛夏挂满了累累青果,深秋则满树澄柿争红严冬柿叶掉落,静待来年再发。柿子树四季风景如此多变、丰富!又岂只是后山的冷清景致?

对我而言,世间无常的实相是益发看清了,内心也摆脱“飞鸟各投林”的衰戚悲情,以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美感──我明了所谓“修行”,是在寻常日用的每个当下,开发智慧与慈悲,也体会在任重道远的修道生活中,细水长流地过身心平衡的生活,是多么重要。

今年柿子又红了!澄红的柿子象征的应该是“成熟”。而“成熟”是什么呢?我喜欢余秋雨说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真正的成熟不是冷漠的疏离,而是超越偏激与对立的中道,在面对生命的各种情况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合宜的行动,展现完美的平衡。不是吗?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0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柿子:盛产于每年的九到十一月,有甜柿、涩柿两种,与柚子同为秋天最具代表性的水果。</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生命的圆满成熟:“人格的完成者,体认生死的根源,如清凉的湖水,归于寂静。”(《诸经要集》)</span>

正文 从黑眼花的注视中,学习慈悲的凝视(54)

就在一潭静谧的湖水旁,一条小路通往&quot;云山寺&quot;。那出尘的寺名深深吸引了我,仿佛在白云掩映的青山之巅,有一座静寂的古寺,等待我前去。

顶着深秋的暖阳,沿着陡峭的山坡,逐步登高,我想拜访云山寺。无数的澄黄花朵爬满山壁,仔细一瞧,黄花的花心呈现紫黑色,这不就是黑眼花吗?山风吹过,每一朵黄花里深邃漆黑的眼眸,微微轻颤,正好奇地打量着我。

我在黑眼花的注视下,一路上山。葛藤沿路伸展着,挂满了一串串紫色花穗,香气弥漫,蜂蝶来回穿梭。整条山径,空无一人,只有风声间杂着蝉鸣。

到了云山寺,这里更幽静了。庭前的扶桑自开自落,桂花兀自飘送清香,一棵高大的柚子树,柚子掉落满地,无人闻问……这景象像极了《寒山诗》所写的:“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时间仿佛在这里停止了,尘嚣消失无踪,烦恼也终止奔逐,我踏过火焰树下残红片片,只恐惊扰了落花。

大殿里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观音的慈蔼的容颜,散发着一股宁静且慈悲的力量。

我虔诚顶礼,如游子投向慈母的怀抱般,祈求护佑。我知道,即使深山荒野,菩萨始终相伴,未曾远离。

站在殿前极目远眺,群山氤氲,云雾迷离,那潭湖水静静流淌着,就像是观音滴落的眼泪一般。

我想起西藏有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观音菩萨慈眼观看娑婆世界,看到众生仍在贪欲、嗔恚、愚痴的业网中轮回,受尽苦楚,霎时,两行晶莹的眼泪如莲花般从观音的眼睛滴落,化现为“度母”──左眼的泪珠幻化成温柔的白度母,右眼的则幻化成凶猛的绿度母。

从此,度母帮助观音广度众生,她们是藏传佛学里最美丽、慈悲的女神,是观音悲心的化现。

下山时,山壁上的大片黑眼花依旧怒放,注视着每个上山、下山的人,就像云山寺的观音菩萨,慈眼凝望着世间的一切苦难,以及苦难中的众生。在这深深的凝视里,蕴藏深深的悲悯。

其实每个人也都有一双慈悲之眼,如果我们能以慈悲之眼注视彼此,世上就能少许多苦迫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1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黑眼花:枝条纤细呈蔓性,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生长,叶为箭形,花冠五裂,有黄、橙、红、白等花,花期从夏至秋,花心黑褐色如眼睛。</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慈悲:“要以慈悲心普及世界, 即使对自己的敌人也要慈悲, 这就是所有觉者的教诫。”(《弥兰王问经》)</span>

正文 遇见高山野花般的修行者(55)

有一种人,他们活得像高山上的野花一般自在,像玉山石竹也像阿里山龙胆,在稀疏的松林下,或干燥裸露的岩屑地上、碎石缝里,开枝散叶,绽放花朵。山谷、旷野、树木、溪畔,就是他修行的道场。

就如佛陀时代,乃至近代泰国的头陀僧,选择人烟罕至的僻静处修行,或终其一生在森林云游。大自然永远有种奇妙的魔力,吸引着许多致力于追求心灵更高层次的人,远离人群,在其中体验生命、寻求真理。这些以大自然为家的修行者,呈现了另一种超脱尘世的生命风格。

在物欲横流、诡谲多变的二十一世纪,我很幸运地偶遇这样的修行者。他是一座山寺的住持,寺里僧众人数不多,来自十方,他任由他们挂单、用功,来来去去,如天上白云卷舒、庭前花开花谢。他自己呢?山上每个角落,就是他的天地,有时他在河边禅修,洪水来了,冲走了打坐的石头,他就换另一个地方,好像这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

那天,他心血来潮说要带我们去他用功的地方。

我们好奇地随着他穿过悬崖与峭壁间的羊肠山径,拨开比人还高的浓密草丛,来到河谷一方小小的天地。

只见上有绿树遮荫、下有乱石垒垒,其中一块大石上放着诵经架,他在树下的塑料袋里,取出经典、笔记本等,又从石缝中拿出矿泉水来,得意地说他“藏”了这些东西。整日他都在此处诵经、打坐,并观察自然的无常变化,直到傍晚才在夕阳余晖里漫步回寺。

看他怡然自得地在大自然里专注修行,是如此满足、喜悦,我不禁深深羡慕起来。

“要不要在石头上打坐看看?”他问。于是我们爬上冰凉的大石,结跏趺坐。微风徐徐,流水潺潺,此刻山下红尘滚滚,山上却一片祥和宁静。

“山色沉沉,松烟幕幕,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结跏横膝,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这首中国禅诗形容的,多么像这位高山野花般的修行者啊!

毕竟佛法的意义并不能从斗室的研究获得,而是来自于心的训练。那么,不妨启程回到大自然,开始阅读自己的心,与佛陀对话吧!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2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高山野花:在高山严酷的生长环境中,夏季是野花盛开的季节。只见五彩缤纷、耀眼亮丽的野花,轮番恣意开放,将此时的高山,妆点得有如众神的花园一般。</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自然中的修行:“在凉意沁人的山坡,在开遍花朵的森林,享受解脱的快乐。”(《长老偈》)</span>

正文 桃花心木──以自己为舟航(56)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舞步与节奏,这是我在这片桃花心木林所体会到的。

可不是吗?当新春起始,所有的树木都抽芽、滋长之际,只有桃花心木叶片逐渐转红、飘落,红叶渲染了山色。或燃烧枝头,照亮长空荡荡;或如雨坠落,布满山径。整片树林宛如秋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满山的桃花心木的红叶,胜于二月春花,也媲美枫林的秋叶。

三月,桃花心木的果实成熟了,除了落叶满山之外,硕大的卵形蒴果不时掉落地面,发出“叩!叩”的声响。当风起时,还可看到自树上爆裂的蒴果,飞散出数十片长着翅膀的种子,如漫天飞舞的竹蜻蜓般随风旋转……

当相思树开完朵朵黄云后的五月,桃花心木开始冒出嫩绿新芽。不多久,极小的黄色小花,悄悄地绽放在绿叶掩映的树梢,散发着蜂蜜般甜甜的香味。

在这片桃花心木林里,也有许多生命舞动属于自己的节奏。

一次,我如往常般到林中散步,一阵引人的歌声从山丘另一头传来,是一个沧桑的男声,唱着带有浓厚日本味道的台语歌,仿佛在回忆、追想过往的人生。寂静的林子里,是谁对着苍茫的空山高歌?同伴问我有没有兴趣知道。我微笑转身,往相反的方向行去,我无意打扰他,只想让风里的歌声继续……

还有一次,在林中听到了笛声,那笛声婉转飞扬、悦耳动听,伴随我们轻快地穿梭于曲折的山路,直到夕阳西下,依旧在晚风里吹送……我想这两者的心境是如何隔着千山万水啊!

盛夏来临,桃花心木林绿荫深深,许多蝉蜕就这样留在树干上,虽然无人留意,蝉儿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着羽化的过程。

生命是如此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又是如此逝者如斯,往前奔腾。看着大自然万物变化,不禁留意起足下的步伐来,我找到了自己的生命节奏与舞步了吗?

想起佛陀入涅槃前,曾说:“以自己为岛屿、为舟航、为明灯,”是多么肯定“自皈依”的力量,如果我们不能回到自身中,认识、接纳自己,肯定、提升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道及安心的法则,哪里又有真正的皈依处呢?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3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桃花心木:“树干挺拨高大,初春落叶后迅即萌换新叶,叶片翠绿昂然,蒴果卵形,裂开后,带着翅膀的种子随风飞散。</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自皈依:“你要作自己的良岛,因为你没有其它可依之处。”(《诸经要集》)</span>

正文 你听见桂花落下的声音吗?(57)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从书局出来,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起来,或许是方才阅读的几本传记在内心低回,此刻,一种历史的伤感将我层层包围,耳边仿佛回响起过往人物的叹息……

台北的夜,华灯初上,又是万家灯火。转进巷内,几棵高大的树荫伸出了人家的围墙,也遮住了些许夜空。就在这时,一般熟悉的清香迎面袭来,是桂花香!

我寻望香气的彼端,就着昏暗的路灯,在一户寻常人家门前,我看到了那株繁叶茂的桂树,风姿优雅地伫立着。枝头缀着密若群星的浅黄花朵,有的花瓣不知何时轻谢了一地……

天际一轮明月高挂,夜风轻拂,秋高月明之夜,只有桂花静静开落。

一千多年前,王维听到“桂花落,鸟鸣涧”的那一夜春山,是怎么的幽静啊!万籁俱寂的夜晚,整座山林寂寥无声,只有桂花谢落着,直至皎洁的月光乍现,惊动栖息的鸟儿,一声迭过一声鸣叫着飞过山涧,回荡在春天的山谷中……若无一颗清明澄净的心,怎能体会到这般宁静的美?

我驻足倾听良久,怎么没有桂花飘落的声音呢?站在台北巷弄里的桂花树下,回忆起十多年前,南方山上寺院的深夜。

当时我才刚出家,就住在紧邻后山的寮房。春天的夜里,在猫头鹰底沉的叫声悄悄响起后,我常被林间巨大的声响惊醒,那声音在静夜的春山里,格外清晰,我常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后来才知道那是槟榔叶掉落于地上的声音。

是槟榔叶体积庞大、掷地有声,因此我才能在睡眠中听见。而桂花绵密细碎,以至于委地无声,所以此际清醒时都听不到?抑或是城市的夜太过喧嚣?

我想是自己脚步太匆忙而内心过于纷乱吧!何时自己已经失去了那份悠闲的心了呢?

古人说:“如何三万六千日,不放心身静片时?”只有保持心灵平静,才能以慈悲、开放的心,面对生活的挑战,并以从容、宽广的态度,看待所生存的世界。那秋夜里悄然落下的桂花,提醒我,是该放缓步伐,静静聆听自己心海消息的时候了。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4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桂花:桂树终年常绿,秋季开花,盛开时如点点繁星,清芬四溢,令人心旷神怡。花晒干可泡茶、作香料。</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寂静:“我喜欢这种无上的寂静。体解了这种寂静,就能平静地云游,超越世上的执著。”(《诸经要散集》)</span>

正文 永远不要放弃“花落莲成”的梦想!(58)

我端详着手中的莲花,想起“大明湖”的那段:“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得船嗤嗤作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地蹦到船窗里面来。”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舫穿藕花”,被荷花莲、叶包围的美景,画舫穿藕花的悠然自得,是多么令人神往!

夏天时散步到对面的溪谷,有间小木屋旁种了一池莲花,倒映着蔚蓝的天空、青翠的远山,自有一派浑然天成的朴拙野趣。木屋的主人是一对热情的老夫妇,带着我们走到莲池旁,一池的碧莲正亭亭。

只见一株株比人还高的莲叶配着一朵朵的莲花。在暮色里摇曳。

“这可是我为观音菩萨准备的宝座哦!菩萨弘法累了,就可以有个地方休息。”欧吉桑说。我们听了不觉莞尔。

一路上,我们一人一支,举着欧吉桑给的莲蓬,穿过果园中的小径,顶着微雨回寺。晚上做了个梦,梦里是一片莲田,我正撑船划过莲蓬之间……

有次去,正好欧吉桑、欧巴桑在剥莲子,我们坐了下来一起剥莲子。莲子就躲在一枝枝的莲蓬之中,我们拿起莲蓬,小心地剔出莲子,再剥皮、去心,艰难想像莲子是这么辛苦取得的。

拗不过欧吉桑的好意,我们提了一袋莲蓬回寺。晚上灯下剥莲子,隔日做成冰镇莲子汤,清甜沁凉的滋味,喝了通体清凉、暑气全消。莲蓬内的莲子正说明了“花落莲成”,不仅“留得枯荷听雨声”,从花开到花落,莲花的每个价段都是功不唐捐。

犹如莲花开时尽情绽放,莲花谢时莲子已成。成佛是修行的圆满,自觉、觉他的圆满,是学佛者生生世世努力的目标。

化开莲现,花落莲成,正是一段不断奋斗的过程。这过程必须面对真实的自己,向自我的烦恼、习气挑战;这过程必须依止于“法”,时时以“法”为依归。

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只能说点滴在心头,虽不知何时会到达,甚至有迷路的危险,但心中却不能失去蓝图与梦想。

我把干燥的莲蓬放在米白色的布袋中,挂在墙上。提醒自己,永远不要放弃那个“花落莲成”的梦想。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5_1.jpg" />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莲蓬:莲花的花托呈倒圆锥形,又称莲台,花托上十多个心皮内各有一个小坚果,直到莲花凋谢后,花托就变成莲蓬。</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修行最终目标:“无所执著,不沉溺爱欲,他的确已渡过这烦恼之河。到达彼岸,没有障碍,没有疑惑,他已超越生和老。”(《诸经要集》)</span>

正文 人能“无我”,如空气菠萝远离大地吗?(59)

据说空气菠萝是一种附生植物,在电线杆上、空中电线、岩石、树木等,均有它们的踪迹。

植物不管在哪里,不论何种品种,都同样需要土壤。

记得初次看到空气菠萝,着实吓了一跳!

什么样的植物竟有不需要土壤就能生存的?空气菠萝!

我常常不可置信地看着那根铁丝下的绿色须叶。有时我真怀疑它是不是假的?最后,我不得不承认,它不是“失根的兰花”,也不是“压不扁的玫瑰”,它就是空气菠萝,一种只需要空气、水分的植物。

看到空气菠萝,我不禁肃然起敬,一般植物不能超越对土地的附着,而它竟然可以做到!或许是它先天的特质使然。但在我眼里,空气菠萝代表了一种“无我”的精神。

“无我”的论点,对于习惯自我存在的人来说,简直石破天惊!

如果“我”不存在,那么轮回的又是谁?于是衍生出各种派别及解释,有的甚至与佛陀所说的本意相距甚远。而在后代各种派别及各地区域的性佛学之中,“无我”的教法甚至被略而不提。

其实,“无我”不是否定有个会说话、走路的相对性的“我”存在,而是否定有个永恒不变、常一主宰的绝对性的我。

佛陀提出“无我”,是因为洞见到世人皆因执著“我”、“我所有”,而产生种种苦迫。两千多年前佛陀成道时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放下我执,体证无我,是学佛者永远追寻的目标。

佛陀曾在只陀林中捡起枯叶,问比丘们:“这些树叶是属于你们自己的,还是属于你们的财产?”

比丘回答:“这些树叶当然不是我们,也不属于我们”。

佛陀于是说:“所以,比丘们!舍弃不属于你们的东西!舍弃一切对色、受、想、行、识的执取。在这世界上,什么东西真正属于‘我’呢?不妨好好参一参。”

如果把空气菠萝种在土壤中,如何?

答案是它必定无法存活!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公案。

佛陀一再告诉弟子“无我”的真理,但如果修行者一味地执著有‘我’,不肯放下,是否就如种在土壤中的空气菠萝一样,法身、慧命终究无法滋长?我抬头看看悬空的空气菠萝,这么想着。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6_1.jpg" />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空气菠萝:气生植物,根部的作用在于附着,银灰色的绒毛叶面才是摄取空气中的养分、水分的吸收器官。</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无我:“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圣者通达无我,所以处处无碍,一切自在。”(《学佛三要》印顺导师)</span>

正文 觉悟之者之歌──菩提树下的永恒故事(60)

菩萨树,在我的人生中有两极化的意义──代表少年时代的懵懂与烦恼,也象征听闻佛法后找到生命真谛的肯定。

“同样是人,为什么却有如此多差别?”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年少的我,常常望着教室外一排高大的菩提树,这样问着。菩提树的枝条如垂柳迎风摇曳,显得无力与烦乱。

直到今天,依旧记得当年风吹过菩提树沙沙作响的声音,以及那个少不更事、仰望窗外的自己。只是,当时我并不明白世间包罗万象的一切,其实是有规则可循的。

学佛后,我发现佛学并不是迷信的宗教,佛法所说的真理──缘起法则,不仅可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现象,更可以看清楚自己的心念,引导纷乱的心走向平静……那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好像找到了生命之路的出口一般。

当我知道佛陀是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的,心中无比惊讶!一种伴随我烦恼的树,竟是庇护佛陀成道的树!十几年的出家生涯里,我常想起菩提树下的佛陀。

佛陀是在烦恼之中觉悟的。决定出家修道时的佛陀,不也因为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而苦恼?最后佛陀成为完全的觉悟者,从“不觉”、“不悟”的状态突破,而达到觉悟的状态──烦恼的生灭是无常、苦、空、无我的,因而断除根本的我执,生命不再无谓的追逐与执取……难怪经典说:“烦恼即菩萨”,如果我们一味地逃避烦恼,丧失在烦恼里修行的机会,又如何能有所觉悟呢?

黄昏时刻,散步到停车场的菩提树旁,蓦然发现菩提树的树身与枝干是如此粗壮、刚毅,那叶片比我摊开的双手还巨大!

原来菩提树并非无力如垂柳,为何年少的我看到的菩提树是如此呢?我哑然失笑,是境由心生吧?

此刻,我站在菩提树下,晚风中树叶婆娑起舞,叶叶心心仿佛在风里传唱着一个觉悟者的故事。我会一直记住菩提树下的佛陀,以及菩提树下的自己。

佛陀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不是吗?我摘下一片“巨叶”,在灯光下细细检视它细致的纹路,这样的叶片曾飘落在静坐的佛陀身上,也随落在我的心坎上……

<img src="p:///book/plate.pic/plate_26587_1.jpg" />

(全文完)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1】菩提树:桑科落叶性的大树,被学佛人视为圣树,树干光滑。叶子有长柄,先端呈尾状针形,有白色的乳汁,果实为隐花果。</span>

<span style="color:Purple">【注解2】觉悟:“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十善业道经》)</span>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