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意大利 - xp1024.com
《放大意大利》


正文 序——放大生活

---------------

序(1)

---------------

序——放大生活

一向尊崇视作启蒙导师的意大利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于1966年完成的经典电影《BlowUp》,来到中文世界有三个译名——

一是直译作《放大》,另两个分别是《春光乍现》和《春光乍泄》,又现又泄,像加了盐,又再下醋。

把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放大再放大,竟是春光无限。

电影中男主角是个摄影师,无聊而又好事的他在阳光明媚的公园中遇到一对神色异常的男女。出于好奇,摄影师偷拍了这对男女的一些亲热照片,想不到却引来那位女子找上门来百般纠缠,甚至不惜献身以索回菲林。由此生疑的摄影师马上把这照片放大数倍,终于被他发现照片里树丛中竟躺着一具男尸,而不远的树旁更有一个持枪男人。

当天晚上摄影师独自来到公园,静寂当中果然在树丛深处发现了那具男尸,又惊又怕的他急急离开现场,第二天再回去的时候,男尸却又不见了。

影评人会说,这是一部探讨现实与塑造现实之间关系的电影,也挑战了照片(以及一切记录)的真实性。我们试图用种种方法对美丽的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用文字,用图像,用活动的光影,以便把握这个物质世界,但往往也就只是把表象当做现实,而现实常常也只是暂时的局部的。

因为好奇,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发现这样好玩那样不寻常。开始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跟踪追寻,以为有能力追根究底,但走不了多远就发觉太复杂太麻烦,结果不了了之。我们面前的生活中有如此招摇吸引人的一项“实物”叫意大利,一直在散发一种比官方旅游广告小册还要精彩万倍的魅力。无论是我们向意大利走过去,还是意大利向我们走过来,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意大利,太厉害。

是她的地道美食她的经典电影她的历史建筑她的前卫家具设计,她的华丽歌剧她的优雅时装她的实验文学她的传统绘画与雕塑,还有她的醉人风景她的最值得谈恋爱的男人女人,只要有了意大利这个标签,一切都变得有了身份有了地位,好像都得另眼相看。

也就是因为意大利这三个字名气太大分量太重,叫我们这些经过的观赏的消费的不禁会问,我面前这一盘carpaccioparmigiano生牛肉薄片配帕马基诺乳酪真的是地道的意大利口味吗?这一套DOLCE&GABBANA贴身薄绒黑西装穿起来会像意大利西西里男人吗?这一座由Aciglioni于1962年设计的、由灯饰厂商FLOS生产的Arco地灯,又是如何为我这个在台北在香港在北京上海的家,营造出一点意大利氛围?还有的是,每天反复百次听的Pavarotti的《我的太阳》(osolemio),会有机会学懂意大利文变成拉丁情人吗?托斯卡尼(tosa)的艳阳下,费里尼会不会跟帕索里尼在午餐?邻桌坐的会是自斟自饮的卡尔维诺吗?远渡重洋来到我们面前展出的圣堂教父乔托(Giotto)的国宝级壁画,跟在意大利北部名镇Padova的Scrovegni教堂看到的原作有何不同?

为了亲近意大利,我们隆重地穿上她,亲昵地咬她一口,温柔地坐进去,仔细地阅读,用心地聆听,来回反复地重播……我们比一向爱国的意大利人更爱意大利,为这地中海里的一只长靴倾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我们眼中的耳边的口里的想像中的意大利,究竟是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意大利?究竟有多真实?

就像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放大》里的摄影师,我在这里尝试把我所热爱的我所触摸感受得到的意大利放大,再放大。

我很清楚知道我没有在意大利住上十年八载,我只是十三年来每年到意大利一趟或两趟,每次逗留不到两个星期。我得承认我曾经两次学意大利文,两次都以这个那个时间或者工作的借口而喊停,到如今依然要用手点菜。我知道我除了有一衣柜的意大利服装之外,衣橱暗处暂时没有位置多藏一个意大利情人(那个勉强有个意大利姓氏的,也是在美国出生的,对意大利比我还陌生的),而意大利众多的美丽山川景物,至今于我还只是一张一张犹如在梦中的明信片。但我还是满怀期待把这一切来自意大利的事物,用心地放大再放大,企图看出一个更真确更实在更仔细的意大利。

当然,越是想靠近真实,却发觉这放大了的意大利就像那张反复放大了的照片,实质已变为光斑与彩点的结合,由具体物件变异为抽象意识:意大利不再是一碟意大利面一张意大利椅子一袭意大利裙子,意大利是颜色是光影是形体是味道是声音,或隐或现,若即若离——不断地追寻也许是一种先天的悲剧,因此经历了更多的模糊和不安定,最终发现的是生活的混沌和神秘,“任何的解释都不及神秘本身有趣”,“在我们内心当中,事物都以雾或影子为背景的光点出现。我们具体的真实世界有鬼魅般抽象的本质”,安东尼奥尼曾经这样说过。

即使如此,我依然愿意继续这不一定有目的地的旅途,依然兴高采烈地把捡拾到的这些意大利生活碎片拼贴出属于我的意大利,更乐于和大家分享这寻寻觅觅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当你阅读我的意大利,你看到的只是别人的意大利,如果要认识这真正的意大利,接近这原来神秘的事物核心,还是得亲自上路,展开你的挖掘。

正文 序(2)

---------------

序(2)

---------------

在这个太多伪造和太多谎言的世界里,我只希望能够用一种直觉的简单的方法,把我所感兴趣的事,把滋养我长大的人和物,把这好玩的有趣的,都一一地告诉你,从意大利开始,到意大利结束——我们最终可能认识到的意大利,不是远方的异国,而是一个不断追求澄彻的自己。

缩小往往令事情太纤巧太锐利太紧张,放大,再放大,是我真正喜欢的模糊、暧昧和从容。

至于“BlowUp”的另外一个更直接的意思,就是爆炸。电光火石,地动天摇,爆炸当中种种暴力种种能量种种冲突,又是另一个值得放大的有趣话题。

应霁2004年1月

正文 还我颜色

---------------

还我颜色

---------------

从前爱过的,还会重新爱一次吗?

那一袭送给她的有如一张又厚又重的织绒飞毡的红色厚绒大衣,其实她从没有在公开场合穿过,倒是有一次借出去给时装设计师朋友讲解教学,示众展览过。下定决心要买的那一天我们也许疯了,因为这袭已经减成原价三分之一的大衣,是我十年前月薪的四分之一,也要港币九千九百六十元。

这是一袭意大利时装设计师RomeoGigli的大衣,左披右搭的,实在没有一个惟一的正确穿法——一朵过重的大红花,试穿到最后我只能这样对她说。

因为迷恋因为热爱,连人带物接近疯狂程度,所以买、买、买。

再翻翻衣橱里好久都没有碰的那一些角落,我们实际拥有过的GIGLI倒真的不少:男装的女装的,各种厚的薄的棉的绒的混纺的宽阔长大衣不下十件,衬衫四五件,长裤三条,女装上衣数款,连袖手套一款,香水两瓶,眼镜一副……一下子盘算,那早熟的中产青年的仓促岁月忽然跑回来。

念书时候上的色彩课着实很沉闷,一天到晚在做颜色明度亮度纯度的练习也没法开窍,倒是毕业几年后把这顿悟的功劳都归于GIGLI。在他米兰的CorsoVenezia11号的两层专门店里,我像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颜色,种种都在面前活泼舞动:土黄、橘橙、藏青、茄紫、孔雀蓝、玫瑰红、草莓红、水绿、橄榄绿、炭灰、紫金、铁银……既是女色也是男色。还有那些诱人伸手触摸的亮丽物料,那些精巧编织的纹样图案,至于那层层叠叠披搭缠绕包裹着身体的造型,夏季的轻柔皱薄冬季的浓重华美,典型的GIGLI风格,替我开了一道通往彩色世界的大门。恰巧有一次他真的在店内打点,我还毕恭毕敬声音颤颤地跟人家打招呼,说了一声谢谢。

当年身边的一群男女好友,很少有不掉进GIGLI这个彩色漩涡里的。加上当年也真的感情丰富,可以从头到脚都来认真地玩一下。饱满的颜色诱发出一种成熟自信。一种打破地域界限的时装世界观,GIGLI本人太清楚这一切颜色的来龙去脉,说他生性含蓄害臊嘛,他其实是个热情好客的导游,一旦上了这班车,下一站管它是天国还是地狱。

出身于意大利书商世家的RomeoGigli,家里经营绝版古籍买卖,自幼在翻掀那些羊皮纸描金重彩的大部头古老典籍之际,竟又给他翻出不一样的彩色新世界。高中毕业之后念过两年建筑,他就迫不及待地离家游荡了。不同一般贪图逸乐的世家子,1960年代末期他动身上路,更以印度、中东阿拉伯为目的地,风尘扑面,路上的辛苦是可以想像的。

也就是这前后长达十年的实在有点奢侈的全球漫游(对不起,是返抵威尼斯双腿一软几乎跌坐在地的马可?波罗吗?)GIGLI在路上寻觅所得的,就是足够他享用几辈子的属于他方异地的厉害颜色。说不清在往后这些日子里,是他好好掌控运用着这些流动的颜色,还是他着魔中咒地被这些神奇的颜色所控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颜色能量惊人,方圆百里,人仰马翻。被惊吓的被感动的被缠身的,不计其数。

恐怕我得赶忙把那近十年没有穿的GIGLI锈绿色裤子拿出来,看看这久违了的爱,还在不在。

要回忆当年那一度热烈的爱如何冷却下来,实情是有点吊诡的。GIGLI年轻时候闯荡过的印度和中东地区,自然对我也散发出诱人魅力,一旦踏足,你就知道往后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来。也就是在这些异乡国度里,近距离首次跟这些一再出现在GIGLI服饰中的颜色,坦率原始地相处。然后倒真觉得,无论哪个高手如何刻意演绎,其震撼其感染力都不及原来的真原来的美。也许我还是感激GIGLI作为启蒙导引所起过的作用,但也渐渐跟这些华美优雅的再创造保持相当距离。既然不能不切实际地穿上一件真正原产于印度有着传统款式和布料的长袍或者阿拉伯的连帽长大衣走在我日常的路上,当然也不必死忠GIGLI那隆重得天天像节日的意大利版本异国情调。热情的瞬间退却是始料不及的,但也只有懂得放开手,才能再进一步。

因为种种经营架构的重组,RomeoGigli的品牌在1990年代中也一度易手他人。然而作为一位认定了自己创作方向和风格的设计师,倒没有那么容易败下阵来。1999年秋季,GIGLI再度出掌RomeoGigli品牌的艺术总监,接下来的千禧年更重振名声地在米兰viaFumagalli有了由旧玩具大型厂房改建的陈列展览馆,再一次验证了创作这一条漫漫长路上,花火璀璨也只是一时,到最后较量的还是耐力与韧性。

近年在台港两地的服饰名店中,倒不怎样看得见RomeoGigli季度新作的出现,也许这些隔岸的消费者都是贪新善忘的,时装买手就更是趋炎附势,把这曾经一度尽领风骚的名字给打进冷宫。还是有心的该跑到米兰的旗舰店去,或是浏览一下那实在做得不错的网页,平心而论,未有太意外惊喜,但也总算是风采依然——

那一度退减了的缤纷炽热蠢蠢欲动,仿佛重回1991年在佛罗伦萨viaSanNicolo大宅门外那个温暖晚上,那是GIGLI新作首度发表会,近两百名年轻男女穿着同样多彩的中性服饰,轻松愉快地在大宅四周的石子路上赤足走过,然后更骑着单车在大家面前水一般地流过——

夜渐深,模特儿们也不再是模特儿,渐次与围观的群众重新融为一体,身处其中你会忽然发觉,原来你我都是颜色的一部分,是创作的一部分,是过去未来个人集体回忆的一部分。

正文 三色四性(1)

---------------

三色四性(1)

---------------

当男人们糊里糊涂地被推到前方或狩猎或打仗,流血流汗之后被簇拥册封成为父权第一性;当一群昔日妇解先锋当今女性主义姐妹策略性地以第二性自居;当生活在你我周围的男女同志,易服扮装者、变性者、双性恋者在种种误解歧视和迫害之后挣扎成长,讨回一个也不知是否平等公道的第三性的标签,第四性就来了。

第四性,并非乘幽浮降世的外太空来者与慕名投怀送抱的地球人一起干了好事之后的结晶宝宝。第四性,是我们身边的未成年未定性少男少女,他们在我们成年人一手造成的残酷世界里面,以无比的忍耐、勇气和创意在生活着,在有限的鼓励和支援下,承受着比成年人更大的压力、更多的不公平不合理。但因为青春,所以可以更放肆更不规矩,可以更自闭更失落,可以更进取更有理想,可以更有弹性和空间地选择自己的性向——挑战天生属性,鼓励后天转性不定性,这是第四性的定义中与“性”有关也超越“性”的有趣的一点。

“tEXtREMES”是2003年初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时装双年展的主题。从1996年开始,以时装文化生活为策展方向的双年展联系动员起国际一线时装设计师,探讨时装如何作为集体消费文化中的领航角色,以及时装与其他创作媒介包括电影、音乐、文学、建筑甚至饮食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身为创作人,时装设计师不仅要与时并进,更必须争先走在群众前面,而这个能够先行的灵感和能力如何获取,也是一个令观众好奇注目的好题材。

几届时装双年展下来,不同的策展组合分别举办过意大利时装前辈EmilioPucci的首届回顾展,也专题探讨过时装与电影的关系。2003年新鲜热辣的这个把“边缘”青少年称作第四性的展览,就是察觉到青少年既是时装潮流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也同时以自发的行为习性装扮,直接影响着比他们年纪大上十年二十年的时装设计师,直接影响着时装大潮流。这回作为策展人之一的比利时设计师RafSimons,也就是以街童穿着配搭为设计精神著称、被时装评论者喻为成功挑战并改变了传统男装风貌的主将。

被邀作第四性策展人,RafSimons实在当之无愧。从来都不喜欢把自家设计的衣服穿在专业模特身上的他,每季走秀时都在街头找来一大群未成年的瘦瘦削削的青少年,穿上那些本来就像他们自家的宽宽长长的有点不称身的t恤长裤和外套,当中从纹样质料到剪裁,都常常很有军服和救生衣的感觉——这也就是第四性的处境吧——在一场不知何日会结束的青涩的彷徨无助的不知谁胜谁负的战争中,青春是最大的本钱最厉害的武器,但分明青春会过去,那个未来是大家真正想要的吗?一旦成为叫人作呕的成年人的其中一员,第四性的光环冠冕会就此消失吗?

来自比利时时装重镇安特卫普近郊的一个小村镇,RafSimons自言不是那些家庭破碎缺乏父爱母爱然后离家出走嗜酒吸毒的少年人,他的青少年时代很幸福很正常,因此也很沉闷,一种富裕的沉闷。直至年长直至世界慢慢广阔,也就发觉不能这样无聊下去。为边缘而边缘、为反叛而反叛固然不是解决方法,但换个角度去重新看这个世界,多一点质疑追问,多一点积极建议,能够保持赤子之心也就是因为有预留一些犯错的空间边缘的空隙给自己,因为当中有无限的好奇。

正如从来就离经叛道的美国摇滚乐手MarilynManson在一次对谈中,被问及他对受他影响至深的第四性青少年有什么忠告,他第一时间的回答是,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过来人,给他们一大堆生活百科宝鉴,重要的是要用心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由他们自己发声说话,给他们自由和空间。这完全是一矢中的的深入体会和透彻看法,也正因如此,才有资格和青少年在思想行为上接轨,在未来的世界里有机会跟他们了解沟通。

一群早已长大成人但看来还像不羁少年的国际级创作人,兴高采烈地参与这次双年展的展览部分,当中有长期拍摄街头青少年成长纪录的美国导演LarryClark,他的赤裸的纪实影像从不避讳青少年与性的直接关系;英国雕塑装置艺术家JakeandDinosC出道早期的一辑拍摄SkinLang的名牌世界来一个反名牌的演绎,探讨质疑这个成人的时装世界究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正反面影响。当然还有从来反叛的德国摄影师olgangtillmans、英国女将CorrineDay,连大姐大川久保玲也不甘后人,可见得真正有心与青少年同声同气的老人家还是很积极踊跃。

尝试找十个就在你身边的8岁到16岁的少年男女,问他们以下的问题:什么会令你快乐?你心目中的英雄偶像是谁?你最喜爱的音乐?你最喜爱的书本?你觉得你的父母最好和最差的地方?你如何能够令世界变得好一点?当你21岁的时候,世界会变成怎样?

正文 三色四性(2)

---------------

三色四性(2)

---------------

听听他们如何回答吧!千万不要扮演裁判或者监护人。无论你同不同意这个第四性的论点,也许第五性和第六性也快要出现,能够有幸接近其实不应陌生的社会新势力新动能,你实在不必稀罕一个迂腐的长辈身份。

正文 灯与光(1)

---------------

灯与光(1)

---------------

过了很久很久之后,他才告诉我,其实你不怎么懂得光。

他大概是指我那没有什么灯的房子吧。每当夜晚来临,偌大的房子里有好些角落的确是没法都一一被照明到,尤其是那盏有着裙摆一样的灯罩的RosyAngelis地灯退休之后,后继缺缺,四分之一房间就陷入幽暗。这恐怕是我不懂得灯的安排和运用吧,我只好向他承认,至于光——

懂不懂得光,怎么说呢,比较幸运的是家里四壁有三面都是大大小小的窗,光线从来充足,无保留地包围拥抱。日间留在家里的机会多,不用怎样开灯,就像在太阳底下工作,然后黄昏然后黑夜,工作了一整天,晚上也不怎样做正经事,更鲜有熬夜,所以对灯的实在功能的要求倒真的没那么在意,也许是白天心满意足地拥有了光,到了夜里就该肆意地留在黑暗里吧。

留在黑暗里,这样说恐怕又韬了港产警匪片诸如《PtU》或者《无间道》的光。身为香港人,不得不投入支持本地创作,甚至多少代入角色:纵使我没有资格投考警察(因为近视),更没有资格当黑帮(因为怕血),但倒承认香港人在入黑之后仿佛更立体,轮廓更分明,性格更突出;因为有了阴暗面,一切更戏剧也更现实,香港更出色,香港人更有趣。

既然在暗地里可以快乐,也就更轻松地去处理光去认识灯。功能不功能,不是最要紧的计算。一个半天吊而且有点摇晃的灯泡可以发挥它的孤单寒微的魅力,一束三四十个灯泡缠在一起也有它刻意铺张的表现力。自问挑一盏灯首先考虑的不是它够不够光,倒是它长得好不好看。

好看的灯不亮着,仿佛也有光。这么多年来,隔年一度的意大利米兰国际灯饰大展,与家具展同时同场举行,每趟都叫人看得很有趣味。因为要让灯更亮,会场都是暗暗的,无论你是否走得累了,窝在沙发里很容易就舒服得迷糊起来,面前的灯就更好看了。

当年爱迪生先生把碳棒揉成细丝,在众多实验者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光发亮的首富。从一个赤裸裸的灯泡开始,百多年间走过不慌不忙,由简入繁,又自繁转简,电灯照明科技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但说到一般家用的照明灯饰,倒还是风格造型上的潮流兴替,不太沾得上革命的边,灯泡坏了就简单地换一个,光管换一条。再来也就是开关接触光线方向调节的灵活方便与否,实在变化多端的是众多设计师们的借题发挥,各自给予光一种演绎一个定义。

光是轻的还是重的?光是硬的还是软的?光是冷的还是暖的?问我都答不上来,答案恐怕都是。家里书桌上的沙发侧的床头的台灯地灯,各自光亮,都是意大利品牌——是一种信心一种保证吧,也真的都在身边十年或以上,就像我们其实对光有所依赖。光代表稳妥、安全,甚至是兴盛和繁华。光,这么抽象又这么实在,又如此直接的与家的意象并存。夜里回家,开灯,家就在你面前展开,是收拾整齐的样品屋是混乱堆积的猪狗窝,没关系,反正都是你自己安排的选择的,也许心满意足也许有待改善,灯光到处,看得见有期待,灯光覆盖范围以外看不见的,也就算了。家,是如此包容的一个地方。

看过这许多许多的灯饰,未推陈就出新,古老的玻璃新研的塑料厚薄的金属叠折的布料,轮流剪裁拼贴,作太阳放射状成飞碟飞船型,作阴柔月亮状成花草精灵样,还有作救世十字状的成绝世独立柱体的,想得出做得到,成功的接近精练的诗,失败的像结不了尾的散文,也有野心如气势磅礴的电影剧本,只要不直望光源,找个舒服位置适当角度把你家里好像熟悉不过的灯望上十分钟,你会重新认识它,再次决定热爱是否有增无减,或者明天就请它退休。

一直有如身边守护神的这三盏家里的灯,除了裙摆脏了破了不好意思见客所以退下来的地灯RosyAngelis,是胖子Parck的设计由FLOS厂商生产;另外两盏好好伴着我的,是工业性格钢臂钢线外露的tolomeo,MicEMIDE的长年热卖;一是LUCEPLAN的经典stanza,由PaoloRizzatto设计,用一块塑胶片和一管铝条连接底座DIY构成,轻巧简约至极,仿佛告诉世人,我就是灯,我就是光。

走访过众多身边好友,暗暗做过一个小统计,发觉大多数的家里用的灯饰都是意大利好牌子,而且一谈起灯说起光,都兴致勃勃。在学校里当老师的他会仔细地告诉我关于意大利灯饰龙头老大ARtEMIDE创业四十多年来的历史,对大部分产品名称长相如数家珍,好像比推销员还要熟悉其创办人EroGismondioMazza怎样从一点到一线到一片光的照顾了千家万户。近年的ARtEMIDE更以“t”为设计行销方向,紧扣人文关怀日常行为动作,难怪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的他也会被深深感动。至于经常飞来飞去做时装名牌买手的她,却钟情另一个灯饰牌子FOSI。因为FOSI的设计刻意采用时尚流行的颜色和物料,打着“fasing”的旗号,设计师们都是行内当红新锐如MarcSadler、ParticiaUrquiola、KarimRasiglioni的众多经典如钢臂Arco、钢头SplugenBrau、灯泡团队tarazacum、通透圆锥组合Fucsia、飞碟Frisbi、超大灯泡Lampadina……都是FLOS的出品;加上Parck一系列浪漫又搞怪的三脚裙摆RosyAngelis,半透玻璃RomeoMoon、RomeoSoft,牛角尖Ara,不要忘了有JasperMorrison的半空汤圆Glo-Ball,AntonioCitterio的线路板吊灯Lastra,以及Marewson那个沉甸甸的全铝超酷手电筒,都是诗意盎然带引你我漫游遐想的灯与光。

正文 灯与光(2)

---------------

灯与光(2)

---------------

从来由衷地羡慕我的意大利朋友也是绝对有理由的:一个如此重视家、家居生活和家人关系的民族,理所当然地培养出国际一流的家具设计师和灯饰设计师,打造出最讲究最有个人风格的家居室内空间。

如果不小心在意大利谈起恋爱来,他或者她很可能在你耳边温柔地昵称你是Lucedegliocchimiei,我眼中的光——

在被意大利情人迷倒之前,你不妨也跟一向爱祖国用国货的他或者她说,我爱你,也更爱你家里的意大利灯和光。

正文 全球化的夜(1)

---------------

全球化的夜(1)

---------------

忽然都在谈全球化,也忽然都讨论起本土在地。

有人赶忙公正持平地呼吁大家要看钱币的正反面,也一再明示暗示了这确实是“钱”币——为什么没有人用番薯的两头来做比喻?马铃薯不知可不可以?

去问她吧,她是MiucciaPrada,一个曾经迷上滑稽喜剧的舞台演员,一个上街派发传单的年轻政治学博士及意大利共产党员,一个继承了家族皮革业,并将之风乘火势发扬光大,成为跨国赫显时尚名牌,专门店全球遍布,身家以保守数十亿计的巨富。去问她怎样评价每趟经济高峰会会场内政要商贾的保守衣着,以及会场外示威游行群众的嘉年华打扮;问她怎样把自家衣橱里其实十分意大利米兰本土十分土著的衣饰,巧妙地变成疯魔全球自命有识时尚人士的PRADA、MIUMIU、PRADASPORt等各条生产线上的衣裤鞋袜皮箱手袋背包;(当然也顺便一问为什么盛传已久要面世的PRADA家具系列从来只闻楼梯响?)问她为何有兴趣赞助四海纵横的帆船杯赛;问她一掷不止千金经营的美术馆的下一档展品眉目;问她如何跟建筑设计界最受争议的叫人头痛不已的RemKoolre;更有新鲜热辣的在东京南青山落成的全幢菱形玻璃屋旗舰店,建筑师是当今最红最火的正在建造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的瑞士建筑设计组合herzoganddeMeuron,问她为何这样出手阔绰地投下了八千万美元的建筑设计费?

去问她吧,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她如此地喜欢意大利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电影,特别是1961年的那一部由马斯楚安尼、珍摩露和蒙尼卡维蒂主演的(LaNotte)?

如果不嫌打扰,也该冒昧问一下因病隐退已久的老导演,因为在他叫人反复回味的经典作品中,从早期的《某种爱的纪录》、《流浪者》,到三部曲《迷情》、、《情隔万重山》,以至《赤色沙漠》、《春光乍泄》,还有《无限春光在险峰》,都一再揭示了现代男女情欲纠缠挣扎的背后真相,是消费社会物质主义泛滥造成的人际疏离、阶级分野、贫富悬殊。爱,毫不抽象也再不可能纯洁自然,橱窗里陈列的都是明码实价(或许为了某种美学上的坚持索性连价钱牌也拿掉了,反正不会便宜)。一切关系都是计算好的利益关系,这样说来,无论全球化还是本土化,都变成是生意经营上的讨价还价。人,是男是女,(是男装是女装?!)在这个全球最大最大的商场中都更显得轻浮无依,贱如泥尘。

夜,一个在全球每一个角落都如细菌病毒扩散蔓延的后资本主义的夜。

因为实在受不了米兰viaSant,AndreaPRADA总店老铺内的全天候拥挤,以及那些身穿清一色海军深蓝制服的女售货员看似很有礼貌但其实有点不屑的嘴脸,加上永远把我认作日本游客跟我用日语问好,我是从来也没有买过那些用空军降落伞尼龙布做的风行整个1990年代的黑色背包或者钱包,大抵还是怕那个其实已经很节制很优雅的三角PRADA银底黑字商标。倒得招供的是买过一件蓝黑色的及膝尼龙雨衣,收过一条短得不能再短的米色蓝线格子短裤为生日礼,它们分别乖乖地躺在衣橱里,不知为什么好久好久都没有穿过——PRADA还是那么的流行,又其实它从来都不以“流行”为招徕,倒像是某一种古著经典,你好像已经拥有过这样的一件西装上衣一袭连身裙子,那么的属于你,但其实你并没有,也继续很期待。我不是为了更加富有才设计生产衣服,MiucciaPrada曾经说过,我赚钱是为了赚得更大的自由去开发和探究衣服和物料,这是我现在最大最大的兴趣。因为我是MiucciaPrada,所以现在能够一开口就有一百个物料样版放在面前给我挑选,这是有钱的好处。

她太清楚自己的优势,正如她也太了解自己的遗憾。她长在这个唤作PRADA的皮革世家,外祖父Mario于1913年白手兴家,母亲Luisa艰苦经营,及至1978年Miuccia与丈夫PatrizioBartelli接手濒临破产边缘的家族企业,她以敏锐的、偏锋的、十分个人十分中性的生活触觉,跳出了皮革精品的范围,更冒险更大胆地涉足全方位的服饰领域。在简约成为流行招徕之前已经先走一步,正中那好一批在1980年代浮华奢逸面前不知所措的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的下怀,也出乎意料地由小圈子着迷突破为市场狂热,一发不可收拾。

正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人为的落差与缺失,经历了从安东尼奥尼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黑白彩色光影画面以至今日的数码影像中的感情的飘泊流离,我们都隐隐然知道浮华亮丽的虚枉,却又抛不开对这一切物质实体及其象征意义符号的需要,因此我们还是心甘情愿地穿上,这酷似马斯楚安尼、珍摩露和蒙尼卡维蒂在那一夜里分别穿的贴身白衬衫黑西装、黑白碎花裙、黑色雪纺小吊带裙,这都是PRADA在每一季度的服装秀中都必然出现的造型和剪裁。

我们选择回到那其实也很复杂、也可以是很无助的过去,不是因为我们对当今现在已经放弃。积极一点地说,是给我们自己一点时空游走的弹性,知道早已有前辈同道在探索,在千方百计破解一个也许并不能解的人性症结。也期望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吸收一些智慧补充一点能量,衣服不只是用来保暖的,如果你相信它还有一点其他作用的话。

正文 全球化的夜(2)

---------------

全球化的夜(2)

---------------

当我一再看安东尼奥尼的,身边陪我坐在沙发里的伴不止一次地说,这是一部很叫人感伤的戏。生病、死亡、派对、做爱、婴儿啼哭、骤雨、警号……还有这一季复一季、不断演化又不断重复的还是很值得欣赏和喜爱的成熟一点的PRADA和活泼一点的MIUMIU,都带那么一点感动,俊秀的模特儿走在天桥上,走出来,走回去,又再走出来,换了的脱掉的,换不了脱不掉的,大家都知道。

安东尼奥尼引用过一句他最喜爱的罗马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的话:“在一个凡事都不安定的世界里,没有一件事与它的外貌吻合。惟一能确定的是一股秘密的暴力存在,使得凡事都不确切。”MiucciaPrada在某一期VOGUE杂志的专访中被要求与自己的设计团队一起合照,她选择了一幅望入镜子里的自己的单人照(同期她的生意劲敌tomFord选的是与男友和狗三者合照),望进镜里的Miuccia自信同时忧郁——镜里出现的也许不只是她自己,也许还有那一群在街上举旗呐喊反全球化示威游行,跟20年前Miuccia做着同一个动作的年轻人,有那一袭又一袭在她的米兰巨宅衣橱里的充满年轻/年老花样回忆的裙子,有安东尼奥尼所有电影片段的挥之不去的忽明忽暗,有PRADA五个发光大字的无限重量……她看进镜里,从白天一直到入夜。

正文 男人不见了

---------------

男人不见了

---------------

看见,其实什么都好像看见了。

看见那贴身的、闪亮有如蛇皮彩鳞的不知名新物料t恤裹住那扭动的身体,大低V领露出两团努力练就的胸肌当中的乳沟放得下一包香烟——

看见那超级低腰剪裁的牛仔裤,那故意不穿内裤的男模特儿一脸爱理不理的让你看他也不怎么扣上的裤裆外露的一大丛黑黑耻毛好嚣张,转身过去上半个屁股也清清楚楚——

然后,老中青三代男模特前后左右,躺着的,坐着的,站着的,在斑驳的土墙前,在幽暗中,从穿着整齐笔挺西装领带打得紧紧到衬衫敞开纽扣只扣上最低一颗露出光滑胸膛挂着黄金十字架,从军装制服长大衣配上马裤变种礼服到极粗绳编织的松身毛衣配棉麻宽裤如中世纪农民打扮,这一群男的,叫人好奇他们之前之后在干吗?

还有那分明是在剧烈的床上运动中眼闭唇张的高潮近距离特写,Rush,香水的名字,男人专用。

至于那草原外景,女的穿得极少趴倒在地,男的半裸雄伟地站着,熨帖的西裤料子实在太好太薄,兴奋中的器官形状清晰可见。还有那女的男的一身和服式样的绸缎披搭,事前事后情迷意乱——

三十多年前时装历史学者JamesLaver说过,男性服装功能在于显示阶层、地位与财富,到了今天,这一切设定都似乎崩毁,现今的男服形象及其宣传推广的惟一目的,都在反复述说一个事实:管它什么阶层地位口袋里有多少钱,男人好色,无论是男色或者女色。

好色没有什么不对,我还得承认这老实是生活的原动力,可是在这翻开种种报章杂志都看得见的铺天盖地的好色行动中,男人不见了。

很想跟身边那一群精力充沛创意十足而且大情大性的时装设计师同志们说一声,是你们把你们朝思暮想的完美男人给弄得左右为难面目模糊,然后一个一个的,不见了。

就这样把矛头指向同性恋男同志?其实矛头乱飞说不定早也丢了。看在眼里不甘心,从国际显赫名牌如GUCCI,如DOLCE&GABBANA,如DIOR,如JPG,如DSQUARE,以至本地的不见经传的后起新秀,公开的不公开的男同志设计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明修栈道或者暗渡陈仓,把一切对男体的欲望情结投射到其每季的衣式设计中,薄薄一层棉的丝的尼龙混纺的裹不住暴涨的肌肉,换过皮的毛的皱的褶的又有另外一种原始粗犷,剪裁技巧用心地显彰表现身体各个部位,种种饰物香氛配搭一呼百应,广告宣传里千方百计万中挑一的模特儿无论是肌肉型作纤丽状是骚包夜鬼还是邻家男孩,都计算得异常准确挑逗可供选择的各种情欲需要。

这等毫不含蓄毫不保留的强销,一方面主攻同志消费群,亦指向人口众多的异性恋男人,分明地设定了所谓时尚男人的标准,即使是不同品牌也都口径一致,性感为上暴露为要,孔雀长时间开屏器官无休止勃起,充血过久也就感觉麻木。

固然你可以读到实在千篇一律报道长篇大论tomFord如何把意大利经典品牌GUCCI从家族恩怨情仇的八卦和生意濒临破产中“拯救”出来,行性感用美色,将摩登简约贪婪淫欲巧妙结合,兴风作浪颠倒浮华众生,如何与头脑精明的GUCCI总裁DomenicoDeSole共同缔造潮流神话,以至近期在种种传闻流散中经GUCCI总部官方证实两人终于要离巢独闯,又成为不只茶余饭后的有点市场行销个案研究的话题。好事的又或者可以比较一下其对手(?),一直由设计师/创办人全资拥有生意股权的另一个意大利品牌DOLCE&GABBANA两位公开同志情侣DomenicoDolce和StefanoGabbana,如何在一起工作一起睡觉,如何精明地把西西里岛的阳光空气和专属的南方情色挑逗转化发展为他们的服饰风格,尽管两人一再强调他们的创作缪斯是安娜?玛娜尼、索菲亚?罗兰和麦当娜这些性感女强人,他们爱女人的身体并为她们设计最性感的衣饰。但实际上,除了1986年的第一季以西西里岛黑寡妇为主题女装最忠实原创最触动内心,之后的浓郁华丽感官至上的女服也越见媚俗讨好,倒是他们为真真正正所爱的男人设计的男装有情有义屡有佳作,几乎达致性感与感性的平衡。

时装设计师中十之八九是男同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自己为族群尽力露一手亮一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这个性感促销的大潮流底下,一切看来都迫不得已自甘堕落的浮夸肤浅起来。好端端的男人无论是同志非同志,都走进一个越来越局促狭小的选择空间,人云亦云地相信身体是最后的本钱,衣装是必要的武器,也更困惑地审视自己那非模特儿身体,怅惘与妒忌的同时全天候地努力拼命打造一个被公众认同的性感男人形象,可惜的是,各自高矮肥瘦的真我不见了,叫人珍惜的更深沉实在的更变化多元的男人质感也不见了。

依然觉得衣橱里一年穿不到两次的全套黑色GUCCI西服是剪裁体贴的(在自己的身形未有太大改变之前),依然记得不止一次的被陌生人问我冬天常穿的那一件宽松的D&G的羊毛大衣是什么牌子在哪里买,只不过那已经是许多许多年前购买的心爱,近年只看不买,原因很简单,怎样的男人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性感?容许我跟这些同志大师们理念不同,穿不进去。

正文 床上的温柔

---------------

床上的温柔

---------------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用照相机在拍摄自己睡过的床。

念心理学的朋友可能马上学术起来,直觉地嗅嗅当中潜在的象征的性爱意味。老实告诉大家,我只是在上路前把菲林用尽,随手拍拍而已,如果真的要想起什么,一是累,二是死。

我算是那种很有纪律的,知道今天早上要什么时候起床(通常是起个极早),就不用闹钟也会准时在闹钟乱响之前三两秒就睁开眼醒过来的,好像很有效率地开始新的一天,马上运动呀看书呀写稿呀之类,完成这一切之后,身旁的人可能还在睡。可是这样一直撑下来,习惯了,其实有一种累积的累,不以为意,只是偶尔生病的时候中医会语重心长地恐吓我:如果你再不好好休息——

那一刻马上就觉得好累好累,面前就出现了一直以来在各地拍的上百张不同的床铺。还未好好睡够过,就得为今天的明天的后天的目标理想抱负醒过来,看来还是精神爽利意气风发的,其实潜意识还是一直在依恋那一铺暖暖的床。

然后是想到死。

先要声明的是,我是太爱太爱这世界的一切的好与坏,外头真的阳光灿烂,也管不了其实臭氧层惨遭破坏紫外线读数经常过高,反正要积极开心活着活着,绝对不会自寻死路。死,倒是一种玩笑一次意外,是漫画故事的一个开场而不是结局——今天早上他死了,这是他死前睡的最后一张床。这可会是阿拉伯大漠中绿洲宫殿酒店的一张四柱雕花大木床?床单被褥枕头竟然都是意大利百年名牌FREttE的经典全丝系列,湖水纹宝石蓝色。这又或许是东方快车头等舱内稳厚的大床,躺卧在床上可以看到车窗外不断流过的异国风物颜色,而床上伸手触及的柔滑细软,当然也是FREttE的纯棉设计,淡绿调子,四周织有枝叶缠绕的纹样。还有还有,这是巴黎GeeV或者Ritz酒店贵宾房间的超级大床。是伦敦Claridge以及Savoy酒店,威尼斯Cipriani酒店,罗马Grandel以及纽约MayfairRegent的大小高矮宽窄软硬各异的睡床,惟一相同的,床上用的都尽是FREttE的棉、麻、丝质床单被褥枕头,大都是纯白的,顶多绣有含蓄暗花的式样——为什么他都选择在这么高贵的酒店房间这么温柔的床上这么出其不意的死去?(好像不止死一次?!)为什么都是FREttE?为什么他可以对自己这么好?

舒服死了,我只能这样说。

也再要声明的是,我从来没有拥有过一床的FREttE,以我目前的以及将来的经济能力,大概也负担不起那接近五仟港元一张的极品麻棉混纺的米白色床单,真不明白也只能嫉妒好友S早就拥有这做梦也想着的皱皱的经典,而且一买就是两张,他还眯着眼阴阴笑说,床单,总得频繁地替换嘛!

就是因为未曾拥有,竟也生出一种奇怪的渴望与思念。许多年前头一回到米兰,跟着识途老马逛街,除了走遍大小家具陈列室努力恶补进修之外,副修的是购物学。身边的P先生刁钻挑剔,大概家里什么都有了,不买PRADA衣裤不买GUCCI皮鞋,带着我径自闯进FREttE。FREttE?懵懂的我还是头一回得知这个始创自1860年的织物名牌。有点惊讶P先生跟店内的穿着古老款式白围裙的女售货员竟是如此熟稔,又或者根本是售货员会练就高超专业技术,记得每一位客人上一回买过什么系列什么纹样的产品。P先生买的是用来替换的枕头套,纯棉小方格纹样。方格?不会睡醒过来一脸都是方格吗?我悄悄地问他。他有好气没好气地瞄我一眼,你自己摸摸看——看得到的方格手摸过去竟然柔滑如无间,售货员仔细地告诉我布料织造的密度是多少针多少行,我记不住,只是不住点头伸舌,厉害厉害。

自此上床有了一种标准,我说的是舒服的标准。即使东南西北飞来飞去,真正可以睡一床FREttE的机会不多,但这种理想的亲密的无保留的肌肤接触,还的确是会叫人怦然心动的私体验。夜了,累了,一个人,可能在等另一个人,可能在离家千里之外,可触可感可拥可吻的,对不起,极可能就是你的枕头和床单。

即使是季末清货大减价,FREttE也不会贱价卖得很便宜,所以我告诉自己,还是安分守己地在家里继续用那些不知名的还算可以的床上用品牌子好了。侥幸绝少失眠,累了倒头便睡,做着千奇百怪的梦,所以不会干瞪着眼痛苦地思前想后,为什么不是FREttE?偶尔在E-bay上看到经典的FREttE产品有在竞标拍卖的,杀得天价,总是有点好奇不知谁爱上谁躺过睡过的旧床单,这也许可以勾引出另一桩比较惹人遐想的情色故事吧。

还是到处爱逛FREttE的专门店,也高兴这个百年老牌终于在Fin.Part集团的接管经营之下,传奇得以延续。创办人Edmoe于1860年在法国Grenoble创业,5年后迁回意大利Monza。米兰的专门店开业于1878年,为当时的皇室贵族提供最上等的标榜意大利原产和精细手工的家用织物,Marga女皇、torlonians、Vistis等家族以及梵蒂冈教廷教宗都是忠实顾客,FREttE的大名不胫而走。除了在名门府第寝室餐桌上出现,FREttE也被全球不少尊贵五星级酒店甚至东方快车用作标榜待客优质服务的明证。

近年FREttE积极开拓产品系列,除了一向口碑极佳的床上用物,更发展出高级家用便服,香氛蜡烛以至扬帆出海的贴身装备系列。出现在各大时尚消费杂志上的FREttE宣传广告由著名摄影师DanielAron操刀,一系列暖调的照片拍出高贵卧房中的柔和闲逸,床上没有刻意的过分整理,就让一切床枕衣物的皱褶都自然呈现——毕竟FREttE的好质材再皱也还是柔滑的,那些近乎完美的起伏与弧度,一如叫人心动的身体和呼吸,这跟我拍下的过百张有点仓促有点混乱的床景很不一样——床上确实是有风景的,此时彼时,上一回和下一回,不尽一样。

正文 美味革命(1)

---------------

美味革命(1)

---------------

为了吃,我从来耳聪目明——

老同学的女友的表妹的前男友推荐(这些讯息一条也不能掉以轻心!)到了威尼斯,一定要找这家叫鳗鱼的家庭式小餐厅,一定要吃什么什么……

把几天的日程排了又排改了又改,所谓正经地看双年展看建筑听演奏的事都变作点缀,最重要的还是早午晚三餐在哪里吃?吃什么?哪一家要先预约?哪一家要早点去排队?还有哪一家可以厚着脸皮只吃甜点……用心用力,为了吃,因为在意大利,所以值得。

在意大利吃吃吃,从关心自己餐桌上有什么好菜好酒身旁有谁作伴,慢慢发展到“享受”邻桌提供的整体进餐气氛。平常怕吵,但是绝不抗拒大小餐厅里觥筹交错人声鼎沸,那是大家最放松最尽兴的痛快时刻,是填饱肚子以外的进一步。

挑的是周日中午,餐厅在12点45分开门,早到了的我们在店外徘徊。午餐时候比较清醒,比较不容易被酒精提着走,有时间有闲心去留意旁边一桌又一桌的意大利人扶老携幼的家庭聚餐。贪婪地看人家点到菜单上没有的更地道的菜式,以及那连珠炮似的高低抑扬的花腔意大利对白,听不懂,却是猜得更有趣。家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在吃喝当中尽露无遗。特别留意的是那些10岁以下的小男生小女生,万千宠爱,在家庭餐桌上跟长辈们往来对答,“吸收”到的肯定比在一般课堂上还要多。馋嘴爱吃的训练,对传统美味的执著,自小培养终身受用,真叫人羡慕。

今天我跳过了前菜,准备点的是蟹肉酱汁面疙瘩Gnocchi以及炭烤新鲜小墨鱼,喝的是稍微有气的白酒。一口漂亮英语人长得胖胖的老板微笑着跟我说,最近马铃薯长得不好,做不出最好的面疙瘩,还是试试自家手工做的Fedeli圆细面吧。我一听打个怔,昨天在别家餐厅不是吃过面疙瘩吗?我这样的外地人当然吃不出“最好”跟“不是最好”的细致差别,也难得这家老板这么坚持,叫人感动。趁未上菜的时候我到店堂另一边打了个转,有个专柜在陈列贩卖威尼斯邻近地区的手工干面,也有印刷精美的小单张在介绍附近几个岛上十来家强调坚持用地道食材做出传统口味的餐厅,还组成协会什么的,我们有缘身处的鳗鱼餐厅当然是其中一家。

这绝对满意的一顿午餐,有多好吃该卖个关子引诱你,可这一切倒叫我马上想起源自意大利的“慢食运动”(SLOFOOD)。

慢食,不是因为忙得不可开交的服务生没办法照顾你处理你,让你干啃那冷冷的硬面包,不知等到何时才可以点菜吃点热的。慢食,也不是一群无所事事的老饕一天到晚把风花雪月都慢慢地慢慢地吃光吃掉。慢食,是意义深远,情怀浩荡的一场美味革命!

慢食运动初次在国际媒体上曝光并且引起广泛注视,已经是1986年春天的事。其时跨国快餐集团麦当劳正部署好步步进占意大利餐饮市场,打算在罗马的著名观光景点西班牙阶梯PiazzadiSpagna旁边开设一间大杀风景的麦当劳。开幕当天遇上的除了趋之若鹜的美国游客(!)好奇的意大利年轻顾客,还有以意大利美食专栏作家和社会运动家CarloPetrini为首的一群示威游行的群众。他们手捧一盘又一盘意大利通心粉,以传统美食现身警惕日趋习惯美式快餐模式的市民大众——好端端的有妈妈口味的正点,为什么会转投麦当劳的怀抱?

早在这趟示威游行之前,CarloPetrini已经是一个名为Arcigola的矢志保留传统美食的组织负责人。来自北部Bra市Langa酒区的Carlo,早年一直关注家乡的传统食材特产如何在剧变的经济结构下能够持续经营以至发扬光大,后来更走遍全国深入调查研究,有计划的与有志同道的参与者把组织与活动规模壮大,慢食运动在1989年正式正名,针对抗衡的也不只是泛泛的快餐(FastFood),而是整个速食文化(FastLife)。

吃什么?怎么吃?在哪里吃?对于CarloPetrini和他的慢食同志,都是事关重大的原则态度。慢食运动不只是强调个人饮食健康慢慢一口一口地吃,提出的是territory在地的概念。一个当地人,与当地食材、食谱,与当地文化传统习惯,与当地的文化精神之间,关系千丝万缕。代代相传的古早味,传送的是有根有源的色与香,人因此得以安身安心,又岂是那仓促粗糙的快餐可以替代?

Carlo用调查用事实戳破了麦当劳反驳的百分之八十食材都是意大利产品的宣称,发现从做汉堡馅的牛肉到做面包的小麦到炸(又鸟)块到色拉蔬菜到马铃薯到橄榄油,都是用工厂规模强行催生,谈不上食物的天然口味与质感,难怪路经全球的麦当劳门口都有那不变的扑面的饱滞油腥以及那同时赠送的厕所清洁剂的化学芬芳。至于这些快餐连锁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致力百变的店面环境,赠送换领的小礼物,以至服务员的礼貌与笑脸,都遮掩不了其最最关键的弱点,食物根本不行,甚至有损健康!

与这些快餐集团龙头大哥作对,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蠢事傻事。但也正因为怀抱对本土饮食文化的深沉爱意,Carlo和他的同志们默默耕耘慢慢培养,在意大利各地组织当地农产业者,针对酿酒、乳酪、松露橄榄等等食材,举行了无数品酒、试吃会,发表了无数调查报告,促成了不少农会的革新联盟宣言,更因此引起全球的相关进出口业者,特别是无处不在的老饕们的热情关注和支持,慢食运动从一个几百人的地区小众参与,十多年来发展为一个全球分会无数(当中竟以美国分会的人口最庞大!)活动频繁的一个不再“地下”的不只“饮食”的组织。

正文 美味革命(2)

---------------

美味革命(2)

---------------

早就在2004年的记事日程中预留时间要参与由SLOFOOD支持者主办的两年一度的美食博览SalonedelGusto,期待他们公布的又一批致力拯救成功的世界各地传统食材。(为此有Presidia计划的努力执行!)组织也公开表扬全球各地为当地食材生态环境有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单位,亦设立大学课程模式去培训有志参与SLOFOOD推广筹划的有心人,特别着重年轻会员的培养。作为慢食运动这场美味革命的灵魂人物,CarloPetrini风尘仆仆地出席各项会议和活动,我当然相信他的确是老饕,依然深爱家乡的美酒美食,但出乎意料的在看过他的照片才发觉他一点也不胖,果然如毛泽东所说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

正文 因咖啡之名(1)

---------------

因咖啡之名(1)

---------------

来吧,找个地方喝咖啡去,他说。

嗯,我条件反射的一脸难色,又要装着很轻松,对不起,我不喝咖啡,闻闻咖啡的味道,我倒是蛮喜欢的——这还算有礼貌,没有拒他于千里之外吧。

记忆中,曾几何时我倒是喝过一阵子咖啡的。那是跟发现自己爱上吃苦瓜就以为终于长大成人的原理一样,摒弃小孩都爱的牛奶和汽水,更从喝奶茶转为喝苦苦的咖啡,逼自己闯进青春期,冒着长出一脸豆豆的险,初尝人生甘苦滋味。

当年当然不知有所谓浅尝辄止,早上也喝中午也喝睡前也喝,而且是很便宜的即冲即溶烂牌子。也不知为何要通宵达旦,不知为何弄出十二指肠溃疡,不知吃了什么特效药然后慢慢的病好了,也就不知就里地把一切账都算在咖啡身上,从此点滴不沾——有一回放肆闯闯关,喝了半口已经心跳卜卜响,而且冒汗——从此更多了一个理由,远离咖啡。

不喝,还是可以闻闻香。那是像环境音乐一样叫周围马上有了气氛和感觉的一种属于咖啡的专利。你喝咖啡我就喝茶吧,还庆幸我们可以有权选择,还容许对方有一点享受的自由。

日子如此这般过去,不喝咖啡却没有妨碍我泡咖啡馆。那个年代香港还没有像样的独立咖啡文化,咖啡馆都依附着四五星大酒店,其实也就是一个又吃又喝的综艺部门,他们家的咖啡好不好喝我当然不知道,但英式下午茶的高架银盘上的小点心诸如司空烘饼小黄瓜三明治,好吃与否我倒是蛮在意的。糊里糊涂地和一群比我年长三至五岁的文化前辈泡在那些咖啡馆,纯吃茶也培养出一种自以为是的文化理想与感性。后来有机会在咖啡馆早已开得成行成市的台北,好友带路从这一间混到那一间,更不用说在巴黎在伦敦在纽约甚至在东京,只能闻闻咖啡香的我尽情呼吸这些有丰厚咖啡文化历史的都会空气,或积极或懒惰地在咖啡馆里看与被看或者不看,都是短暂勾留在那些城市的日子里的肆意日常。尤其那是一个还没有星巴克的咖啡年代——

差点忘了意大利,怎能忘了那一小杯叫我心跳得厉害的早上八点的Espresso,每年到米兰都住同一家小旅馆,十多年来掌柜都是那位精瘦的伯伯叫东尼。小旅馆有一个小吧台,每个早上的半自助式早餐就在那里解决。我嘴馋,早就买了一大堆从不同市场“搜集”回来的不同软硬的乳酪、酸奶、新鲜水果,有一回连(又鸟)蛋也忍不住买了一打,风干火腿也切了一叠,早餐几乎是人家的午餐。东尼伯伯负责的是给我弄个热饮,第一回合我就是一口喝了那杯小小的又浓又黑的Espresso,心跳不已的同时认得那个白色小咖啡杯上印着illy的红底反白小标志,IllY是什么?起初还不很清楚。

然后开始留意,走进城里每个角落大大小小咖啡馆,都会碰上ILLY这个名字——从弄咖啡的机器到袋装的各种烘焙口味咖啡豆咖啡粉,还有那个经典的白色小杯以及杯面年年定时限量换新图案的惊喜,ILLY原来是一个有70年历史的意大利家喻户晓的咖啡品牌。

第一代的FrancescoIlly老先生赤手空拳打天下,1935年就发明了第一部以蒸气代替压缩空气的自动Espresso机器,同时还引进了有利保存咖啡品质的压力包装法。第二代的EroIlly与太太Anna在战后正式接棒,致力于设立各种生产研究部门,分别在咖啡豆的原产地巴西、中美洲、印度以及非洲都建立生产线,以教育和培训的合作计划去提高产品质量。及至第三代Riccardo、Andrea和Anna兄妹都学成加入家族经营,1999年初更在那波里开设了咖啡大学,以独立经营运作的模式去推广意式咖啡文化,培养新一代的咖啡馆经营者和从业员。千禧年间更进一步,在ILLY总部所在地trieste设立了一个咖啡实验室caffeILLY,由以简约风格著称的建筑师ClaudioSilvestrin设计了供实习式营业用的酷毙咖啡馆,让有志把咖啡当成不止一盘生意的热心人,可以设身处地一试身手。我手头买来的一本打算送给身边咖啡迷的千禧年版《全意最佳咖啡指南》(GuidaaiMigliroiBard,Italia),原来也是Illy赞助的出版物。

常常想,单单只是为了搞好一盘合格像样的生意,很多人还是会得过且过敷衍了事,ILLY这个家族经营的咖啡事业,都是承继了意大利企业传统中那种优秀品质,热切热情不在话下,更注重的是企业内任何可以跟文化艺术挂钩的可能性——在这爱美而且懂得美尊重美的国度,这绝不是矫揉造作的姿态,却是真正从心出发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承传抱负。

全力赞助1997年度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把年轻意大利艺术家推介到纽约P.S.1现代艺术中心作交流观摩,赞助伦敦tralSt.Martin的产品设计系学生设计不必拘泥现实的未来幻想型的Espresso咖啡机。连续二十年以上找来国际一级艺术创作人如导演费里尼、科波拉、大卫林奇,艺术家如南准柏、RobertRausdGeroges,时装设计师如Joteothun,推出赤裸裸的ILLYnude版本,白瓷质料改为水晶,杯底更微微上凸有了放大镜的效果,晶莹通透,具体而微,ILLY的红白商标也大胆的不必附印杯身了,因为信心满满的知道ILLY早已深入民心,早已是咖啡的代号。

正文 因咖啡之名(2)

---------------

因咖啡之名(2)

---------------

不止在意大利本土,ILLY在全球超过四万间咖啡馆和餐厅酒店都有连线,每天冲制超过五百万杯Espresso,喝杯咖啡醒醒神,充满创意的一天就开始了。以咖啡之名,欣赏人家可以推陈出新痛快发挥,虽然我喝的是白开水,闻闻咖啡香,也很满足。

正文 附录一(1)

---------------

附录一(1)

---------------

意大利不是一天设计成的

二十四小时的设计史剪贴习作

罗马,啊,他们说,不是一天建成的。

就算到罗马游玩,也绝不可能在一天内看完万神殿、圆形竞技场、巴拉丁山丘的古罗马广场,还有拉卡拉大浴场、君士坦丁凯旋门和维克多?艾曼妞纪念堂,以至西班牙阶梯和特拉维喷泉等等等等。更不要说那从来为人诟病却一直都没有改善过的市内交通,如果要顺道参观梵蒂冈,亲自感受圣彼得大教堂的慑人雄伟,细看西斯廷教堂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最后审判》,那可又再得花上另外两三天。急,是急不来的,尤其是在意大利。

要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得在米兰感恩圣母院前排上至少一小时;帕玛基诺乳酪完全熟成需时大约十四个月;最好的acetobalsamicotradizionaledimodena陈醋可得酿它三十至五十年;这里从容不迫有的是时间,发生的一切当然并不因此而井然有序,却倒是慢慢的混乱着,也乱出一番美好景象。

为了要为大家勾勒出意大利设计百年来从无到有的一页历史(对不起,真的不只是一页历史),我从书柜里从资料档案架中搬出了堆叠起来比几个人还高的书本杂志和剪报,一不小心还把一整幢巨厦推倒倾塌,真正明白了挑战历史而终被历史埋葬的恐惧。面前有从前上设计史课仔细读过的“正史”,有后来好奇剪剪贴贴来的关于这个设计师那件产品的小道八卦,还有多年来搜集收藏的意大利家具灯饰产品目录和宣传品。那好一批内地出版的仔细详尽的阐述意大利工业化、现代化以及20世纪文化艺术的研究专书,那些每月每季都有所期待的图文并茂的DOMUS,ARBItARE,CASAVOGUE期刊不定期刊……黑白彩色精装平装,单是平面的呈现已经庞大惊人,更不要说占据我的小小房间各个角落的意大利家具、灯饰、厨具、餐具、衣橱里的衣服配件、床枕被褥……意大利设计史不是书中的一页干巴巴的资料,她活泼跳脱就在眼前,一同呼吸。

编的不是教科书,也没有专业资格和能力像老师一样眉目清楚地把这么厉害的意大利设计前因后果一一讲得明白。这个球还是注定要踢给大家的,有兴趣的赶快下场来玩。只是也在想,如果只给我一天,24小时内该如何再翻阅再消化面前这一叠有趣的材料,然后剪贴出一个依然可供参考的入门认路的大概?由于篇幅与版权的问题,本该图文并茂的也只能以文本示众,余下的就是大家要去努力地补充练习。

在以编年顺序整理出意大利设计发展的一个脉络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种种致使意大利设计可以性格鲜明地在国际间尽领风骚的背景原因——

是设计是艺术,都是生活

常常说意大利人有艺术细胞,细胞?这该留给生物学家破壁来研究。众所周知,意大利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长期以来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知热爱和承传重视。从建筑到绘画到雕塑到音乐到文学以至电影,从古罗马帝国年代到文艺复兴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的未来主义艺术风潮,到50年代向国际现代主义运动的呼应,在动荡多变的政治状态和经济环境里,社会整体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还是一直延续。

艺术也不是什么纯粹的抽象的概念,也早就融合于日常的宗教生活与休闲生活当中。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全方位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就是把建筑、雕塑、绘画、机械发明,甚至医药等等知识修养融汇进生活的顶尖代表。重视传统又企图突破传统的20世纪艺术家和设计师,即使依然热衷纠缠讨论纯艺术与商业设计的关系与分野,但对两者皆从生活中来且必须回到生活中去,倒是早有共识。

意大利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居生活环境和个人生活质素的高度重视,是意大利设计得以积极发展的一个“内部”需求。

设计发展背后的经济结构

每个设计项目,到了开发、生产和行销的层面,就不只是某某设计师三更半夜灵光一闪的纯“创作”。意大利设计工业得以立足本土进军国际,直接与意大利战后经济结构和经济策略的变化特色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紧紧相扣。

战后意大利之所以能够迅速复原实现工业化,创出经济奇迹,重要原因是国家的大力干预。政府于1948年决定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获得31亿多美元的援助。并于194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一个目的清楚方向准确的国策,旨在改变法西斯统治时期闭关锁国的遗害,积极开放以吸收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

其实早于战前,意大利的铁路及邮政部门已经由国家经营,1930年代世界性经济衰退当中,更有国家控股公司的诞生。战后再加强的国家干预,目的在改变国内因资本原始积累不足、私人资本匮乏薄弱造成的劣势。所以从1933年成立的IRI(工业复兴公司)到1953年创立的ENI(国家碳化氧公司),都是国家参与的庞大而复杂的企业集团,为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诸如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惠价格,保证能源供应、通讯设施等等,亦因此调节了经济发展速度,协助私人企业整顿改造,补贴危机企业,开发国内落后地区,缩小南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这种种宏观调节与干预,最大的好处是支持了私人资本的发展,使国内企业可参与国际竞争,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位置,也树立了意大利品牌在国际上的地位。

正文 附录一(2)

---------------

附录一(2)

---------------

当然,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意大利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的还是私人企业,尤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诸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首饰、食品等等,而且更逐渐发展成某些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一地区的特点。

意大利家族中小企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是因为国家长期分裂,难以开展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企业兼并的条件及机会不多,垄断意识也不强烈,及至战后有国家引进外国资本,有不少也直接投资在私人的中小企业中,没有刺激催生大型企业形态。近数十年,随着各种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结构越见复杂细分,中小企业承包某些组件的生产过程,也不需要太大规模的设备。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以知识为基础、以无形资本为主体的新行业(设计创意服务就是其中一项),亦以其小规模的灵活弹性得以在市场上立足取胜。这些独立经营的企业单位,一般都没有工会组织,更容易在危机面前协调劳资关系,容易达成“家庭式”同舟共济的共识。更重要的,工业越发达,人们却越留恋传统的手工业产品,从服装到皮革到金银首饰到家具家用品,大家都相信中小企业生产的“手工”品质,而意大利设计产品中所有品牌,除了汽车工业中某些大牌如FlAt以外,几乎全部以中小企业的模式营运。

随着欧元推出,世界经济全球化等等结构性的改变趋势,意大利的国家公有企业也在近年进行大规模的减肥瘦身,开始出售股份,走向私有化,以崭新面貌参与愈见激烈的国际竞争。作为中小企业一分子的设计团队,也在新一波的变化中,积极重整资源和计划部署,以争取继续保持国际设计舞台上的主角地位。

设计专业的独立性和实验性

意大利作为一个设计“大国”,长久以来却居然没有一家国立的设计学院,著名的DOMUSACADEMY也只是由DOMUS杂志延伸发展出来的私营的设计研究中心。大多数现今在国际设计坛举足轻重的意大利设计老将新秀,在学时期接受的都是建筑专业的训练。这些准建筑师们在这个认定建筑是艺术之首的理念下,毕业后投身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灯饰设计以至时装设计,从Castiglioni兄弟到AntonioCiterrio到FabioNovembre,从MassimolosaGhini到RomeoGigli到GiafrancoFerre,都是专业建筑师出身,都能够全方位地考虑设计品在日常生活时空异变中的身份和位置。

有别于德国设计训练和操作中的高度准确、统一控制以至引来疏离冰冷非人格化的非议,意大利设计从来强调的是个人化艺术化的表现:热情、感性、诗意,不以教条理论指引,却诉诸敏感直觉。也因为这种创作特性,设计师多以独立创作的身份成立自家工作室,替各大生产厂商作设计顾问,在协商合作的关系下与厂商负责的技术支援和行销部门沟通,争取和保持了最大的创作自由度和灵活性。大半个世纪以来,成就了一批既是实力派也是偶像派的意大利设计巨星,发展出相互扶持承先启后的一个积极乐观的设计传统。

即使是以个人为基本创作单位,但这群受过建筑专业训练亦有通识人文素养的设计师,经常以全才的文艺复兴人自居,在不同年代都自发组织起前卫的实验性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团体,以挑战抗衡因循保守停滞不前的主流社会生活美学价值标准。从1930年代的Gruppo7七人组;六七十年代的Arcudio和StudioAlctoreSottsass、AndreaBranzi、GaetanoPesce等等更是身体力行的实战派,以其前卫先行的创作丰富和提升了意大利设计的先锋榜样地位。

扎根本土面向国际

从整体贸易关系来看,由于意大利所需能源的80%以及工业的原材料都依赖从国外进口,迫使国内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换取大量外汇,而在这些出口创汇的品牌中,时装和纺织品是第二大部门,皮革制造业是第三大部门,首饰珠宝、玻璃器具、家具灯饰以至汽车设计,都各占一个重要的位置。能够在市场上与其他国际品牌竞争取胜的一个主因,就是标榜其傲人的意大利设计。

赖以生存的需要结合独特创意的发挥,意大利设计团队中一方面有本土训练的优秀的设计师,从祖师级的GioPonti到新秀FabioNovembre几代人才济济,但同时也吸引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精英,诸如日籍的喜多敏行(tosa)、苍松四郎(Sa),来自德国的RiciciaUrquiola,来自法国的NatelieduPasquier,都长期以米兰为工作据点,为意大利设计注入了国际质感,加上为众多意大利设计品牌所捧红的国际级设计巨星如ParDixon、JasperMorrison、Marewson等等,都一直与意大利设计圈保持紧密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一谈到意大利设计就等于展示了世界顶级设计成果,尽领风骚。

除了每年定期在意大利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无数时装秀、家具展灯饰展、珠宝首饰展、汽车展以至家用品展,向海外买家展示意大利设计的最新动向,更有学术意义的米兰设计三年展(triennalesdiMilano)、威尼斯双年展的国际建筑大展(BiennalediVenezia)、佛罗伦萨时装双年展(BiennalediFirenze)……都是有心有力的设计文化的盛会。加上意大利最大百货业者Rie举办的“金圆规设计大奖”(Campassod,Oro)以表彰每年杰出的设计产品,意大利政府亦积极在国外举办推广意大利设计的大型展览和巡回宣传,致使意大利设计文化一直高姿态地影响着国际设计潮流。

正文 附录一(3)

---------------

附录一(3)

---------------

简要地列举分析过意大利设计成功之背后要因,这里也尝试勾勒一下一百多年来意大利设计中从无到有的一个发展历程,粗略笼统地分作五个时期只是方便入门问路,仔细探究下去其实有无数精彩的创意原则态度,都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绝对需要大家亲身亲近。

(一)从统一走向现代

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长期受外族统治,城市国家工商业极度衰落,工业化迟迟未能开展推进……意大利在1871年统一之前,可算是个烂摊子。

国家统一初期,全国60%的人还是农民,只有小规模的手工业作坊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纺织、陶瓷、玻璃和家具家用品的创作都保留了优良手工艺传统,这种坚持甚至跨越20世纪,一直成为意大利设计的当代特色。

随着邻近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民生质素不断提升,意大利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快基建步伐以求在与别国竞争的同时也能扭转国家弱势。国家投资参与了电力、汽车工业、铁路和船舶工业的经营,工业机械的普及也直接服务于传统的手工业产业,刺激了生产速度和生产规模。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这一个时期,制造商开始发觉可以利用设计来为国内新的中产阶级市场开发产品,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打响名声及确立形象,从1881年米兰举办的“米兰国家展览会”到1902年的“都灵国际展览会”,从国家到国际,从展示巴洛克和洛可可的传统装饰风格到展示自家的新艺术风格(ArtNouveau),意大利的现代设计进入了萌芽期。

(二)战火中的现代传统

电气化的普及,钢铁工业的发展,迅速影响一切交通工具的设计生产,从火车、船舶、汽车、自行车、摩托车到飞机,都既实在又象征性地代表了前进的“速度”。其他家居生活用品和办公室设备,诸如咖啡机、打字机及金属家具的生产模式和成品质素,都直接受惠于钢铁工业技术的开发。

在意大利设计发展史上占有经典位置的几家重要生产商都在此时期创立,当中包括由一群前装甲兵军官在1899年在turin创办的汽车生产商FlAt,1905年创立的汽车生产商LANCIA,由CamilloOlivetti于1908年创办的打字机公司OLIVEttI以及在1990年创立的高档汽车生产商ALFAROMEO。

无论是OLIVEttI的领导人CamilloOlivetti还是FIAt的总裁GiovanniAgnelli,都明显地从当年美国的产品设计造型手法和生产模式中吸取大量灵感和经验。OLIVEttI在1911年生产的造型简单摒弃装饰的全黑MI型号打字机,被认为是类似美国福特车厂的“t”型车式的产品,而FIAt在1915年开发推出的面向中产市场的Zero经济实用型车,也是公司总裁在美国取经回来后的构思成品。至于LANCIA在1933年推出的由著名汽车设计师PininFarina设计的Aprilia轿车,分明就是其时风行美国的流线型设计的一个娇小而高贵的版本。

在家具和灯饰设计方面,响应国际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意大利有自家的称作“Rationalism”的理性主义。以钢管结构为灵感来源的设计作品比比皆是,从PieroBottoni的极似工业竖琴的钢管扶手椅Liva到LuiBaldessari的俨如抽象雕塑的Luminator钢柱地灯,都是对工业新时代理性主义的有力呼应。加上艺坛上的未来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强调现代动力学的先锋派的表达方式,都直接反映到设计语言当中。

德高望重、被奉为意大利建筑设计旗手的GioPionti,在这个时期除了参与了大量的建筑、家具灯饰和生活器物的设计制作,还于1928年创立了著名的DOMUS杂志,推崇清新简练的设计语言风格,鼓励设计从业者要发展出有意大利特色的既继承传统又结合当代的设计手法。杂志一出刊便备受注目,也迅速发展成有领导潮流地位的专业期刊。

当然20世纪初也是战乱频仍的年代,两次大战当中,意大利的国内政局风起云涌,特别是从1922年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上台,表现出极端的民族主义及极权主义,妄图建立“大意大利帝国”,同时为了使国民经济服从于对外扩张侵略的需要,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压缩外贸、限制外国投资,直接破坏了正在稳定发展的意大利设计产业。墨索里尼在执政最初一度推崇理性主义的建筑风格,建筑师Giuseppeterragni在o的法西斯党部大楼(CasadelFascio)是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精彩杰作,但发展下来,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当中体现出的民主思想与法西斯观念有基本冲突,执政的法西斯主义者亦转向了纪念碑式的新古典主义。

(三)重生的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意大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几乎一切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一向热爱生活的意大利人能否在战后迅速站起来,是全世界关注焦点。

战后重建马上展开,首先带来的是建筑及家具工业的蓬勃,“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是其时有理想抱负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努力目标。在解决了基本的居住条件设备供应之后,一种中产的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和消费品味逐渐形成。美国现代家具设计师如Coia等人的现代家具作品,鼓励着意大利同行在设计材料和造型上的革新。合板、金属以及塑料开始被大量利用,除了GioPonti、FieroFori等人游走于古典趣味和超现实想像的身体力行之外,来自turin的建筑师ollino设计有带着性感情色趣味的有着柔美女体线条的桌椅;OsvaldoBorsani替生产商teo设计有可调整成床的多功能沙发组合P40;Ginobini也为成立不久的专门研发塑料生产技术的Kartell,设计了一系列精美的塑料厨房用品;律师出身的PaoloVenini也广邀建筑师和艺术家为其玻璃作坊Venini设计高档新颖玻璃器皿用具;还有Maruso设计的造型科幻的手提缝纫机Mirella;加上那透过电影《罗马假日》在全球造成疯魔热潮的、由直升机设计工程师Corradinod,Asio为Piaggio摩托车厂设计的Vespa小绵羊;甚至Olivetti打字机的色彩鲜明斑斓的平面广告……都一一构成了意大利在这个经济起飞奇迹再临的年代的设计面貌,所谓的“意大利线条”开始出现在国际设计消费市场当中。

正文 附录一(4)

---------------

附录一(4)

---------------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米兰百货业巨子、LARIE百货公司的拥有者RomualdoBorlette在1954年设立了金圆规奖,以奖励每年有创意有技术突破的产品设计,成为一个设计界最高荣誉指标。

随着FIAt的500Nuova型小汽车在1957年投入生产并广受消费大众欢迎,OLIVEttI的Lettera22第一台手提式打字机的出现,马上成为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收藏,意大利设计工业已经发展进入一个成熟的状态。

(四)反叛中成长

战后意大利经济奇迹成果,现在除了可以在博物馆专题展览厅内一睹当时大量生产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以至汽车,也可以在导演费里尼的《甜美生活》(LaDolceVita)中感受一下。

比起其他发达的工业国家如德国、美国,意大利的生产技术并非一流,但也因此更强调了高超的设计水平,产品继续在国际市场上稳占重要位置,代替了北欧设计的温暖纯朴的家庭文化,却以亮丽的高档的艺术品位超前领先。就以当时研发得最蓬勃最成功的塑料为例,新的化工技术导致新的美学观点出现,意大利设计师们在充分利用了塑料“能屈能伸”的特性的同时,也成功地避开了它平庸低廉的感觉,以奇特多变的造型和丰富的颜色,利落地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从厂商tECELL设计的model4860叠椅,还有EttoreSottsass为OLIVEttI设计的红色塑料外壳的Valentine打字机,都是又叫好又叫座的划时代塑料设计。

塑料设计产品大出风头之际,由RicS502折叠方体收音机到超酷黑盒电视Black201,都再一次证实了“意大利线条”(ltalianLine)的优越过人。

随着1960年代中期意大利国内开始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失业情况日见严重,自1968年始,国际上一波又一波的学生和工人的游行示威也引起意大利境内学生的响应。各大城市的建筑系学生在示威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活跃,他们不满付了昂贵学费却在毕业后苦无工作,亦同时挑战同行前辈们为了设计在国际市场上吃得开的“好品位”,而丧失了早期的先锋精神。加上其时由安迪沃荷倡导的POP艺术观念开始在国外流行并影响到建筑和设计领域,一向反应敏锐的意大利设计师们也以创作回应。

1966年在佛罗伦萨成立的两个激进建筑师组织“SuperStudio”和“Arcecture”的宣言式展览,描绘了一个希望通过建筑改变世界的乌托邦理想生活方式,以“反设计”(antidesign)的精神,挑战日渐因循的主流好品位。

从Castiglioni兄弟富有达达主义意味的旧物再用的设计——Mezzadro拖拉机单椅、Allunaggio登月车单椅到Lomazzi、D,Urbino&DePas为ZANOttA设计的超大baseball手套皮沙发和经典充气透明塑胶椅Bloti、Paolini&teodoro的豆袋躺椅Sacco,GaetanoPesce的压缩塑料拆封后还原作丰满女体沙发的Up系列,一一都是当年激进的反设计的先锋。

(五)当激进成为主流

80年代序幕一开,以EttoreSottsass为首的Memphis设计团队打响第一炮,轰轰烈烈地掀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潮。

在1981年9月Memphis团队的首次展览会中,那些分别由创始团员设计的色彩愉快亮丽、造型奇特、物料意想不到的充满嬉戏童心家具和日用品,叫参观者欣喜若狂。毕竟被多年的高贵好品位闷久了,大家都由衷地拥抱这一种出轨。

MemptoreSottsass等人在怀疑那些大量生产的好品位的同时,也不满足于只设计孤高的为展览会而制作的单项。他们都在探索让这些概念性的文化作品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作为家具家用品打开市场。在经历了种种理念的争辩交流后,Sottsass离开了AlcteothalieduPasquier等,连同理论老将AndreaBranzi,组织起Memphis团队,继续离经叛道,同时仔细计算。

意大利的整体设计氛围,已经成熟地可以吸收容纳各种声音,所以紧接着MempanoPesce的拼合式沙发,DRIADE出品的由AntoniaAstori设计的Aforismi储物组合,AldoRossi有如微型建筑的adell,EIba衣橱,以至广为消费者熟悉的ALESSI餐具厨具、ARtIMIDE灯饰,都是前卫实验设计精神结合主流消费生产模式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尝试。

经历了1980年代异常蓬勃的“设计先行”的现实,1990年代及至跨越21世纪这十多年间,设计已是全球消费生活中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没有一项生活产品不强调它经过“设计”,这个附加值的群众反应及经济回报也一再受到考验。1990年代中,意大利设计生产商更积极吸纳国际设计人才。CAPPELLINI、DRIADE、MAGIS、KARtELL等等品牌捧红了一代又一代的来自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日本的设计新秀,为设计界的“全球化”制造新鲜话题。面向风云突变的国际政治气候,更多元更开放,同时竞争更激烈的全球化经济现状,意大利设计也必须不断地重新调节定位,在稳固其领导地位的同时,继续能够提出原创的前瞻性的理念和创作,再一次向世界宣告,意大利不是一天设计成的。

正文 附录一(5)

---------------

附录一(5)

---------------

百年历史前因后果,短短二十四小时剪辑拼贴为薄薄几页,无论说得如何认真严肃也会叫人带几分疑惑。也正因为过去跟未来竟然一样可疑一样不可知,现在就更必须好好地感受好好地用心生活了。从意大利的设计发展经验中得到的任何启发,都应该成为你我创作生活中的一些参考一些激励,交流互动,也就有了意义。

正文 后语

---------------

后语

---------------

后语——就是aldente

端上来的意大利面如果不是aldente,宁可不吃。

要饱要饿,是自己的事,不会影响别人——当然我还是会建议你,如果不是aldente,不要吃。

aldente,就是面条咬下去的那种咬劲和口感,绝对不能软塌塌的,以一根7号的意大利面为例,外身熟了软了,折开来面心中间最后一点还该有点生,才吃得出优质durum硬粒小麦粉那一种独有的清香。个人的偏好是宁硬免软,烹煮面条的时候需要很熟练很准确,锅中放多少水,下多少盐,时间该如何掌握,然后才能达致aldente,这是意大利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饮食/生活/做人的原则和态度。

当你已经爱上这种咬劲,当你已经远离我们曾经习惯的几乎煮得糊作一团、软得不像样的一堆,你已经比较接近真实的意大利。

意大利菜太好吃,真的很难很难坚守半饱——又贪吃又怕胖的我,自然乐意把面前一盘又一盘的美味,努力分给与我同桌的摄影师小包、设计制作阿德、海峡两岸管家团队以及M。饱与半饱之间,还喝了点ci葡萄红酒,微微醉,大家高兴。

一路吃下来,吃出了一点方向感和责任感,也更觉得要把这好吃的跟大家分享,停不了,就是这样。

应霁2004年1月38

正文 最会玩儿的:忙的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

最会玩儿的欧阳应霁:忙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

谈新书:我把书当成自己的小孩

新京报:这次三本新书和去年的《设计私生活》一样,都先在台湾地区出版,后来才被引进内地,繁体版本和简体版有什么不同吗?

(以下简称欧阳):基本一样的,我也像很多人一样把自己写的书当成自己的小孩一样,想要完整显现自己的想法,所以和台湾版基本一样。去年我有三本书在内地出版,和我在台湾出版的版本有一点改变,这次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改动。其中算是改动比较多的,文章都是重新整合,加了新的文章和图片。

我的书都是自己已经有很完整的想法,出一个提案给出版公司。他们在排版上会有一些意见,但是设计、概念基本是我定下来的。完全自己做的,自己去,有时候也有摄影的时候。也是从我在香港报纸的饮食专栏发展出来的,但是报纸和书上的内容还是有些差别,包括时间和照片的问题,报纸不同时候会给我派不同的摄影师,我出书的时候要重新找摄影师,文字和图片要重新整理。

新京报:内地很多人都把你的文章和中产、小资联系起来,认为很符合现在年轻中产家庭家居生活的要求,不过看到你那一头刺眼的白头发就觉得你不是单纯要满足读者的那种人,这是有意强调一种游离———不如反抗那么激烈———的姿态吗?

欧阳:不是染的,是真的白的。看来下次我一定要在序里或简介里声明一下。我喜欢尽量自然的状态,如果是黑的就不会染成白的,是白的也不会染黑。可是我的确和主流的想法有保留,往往唱对台戏。虽然我写很多品牌,但是我认为是不是品牌一点也不重要。认识一个东西,经历过,然后才会摒弃,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说过“中产”、“小资”这样的定位,但我觉得区分明确其实是限制这个事物的发展,很多事本来是活泼的,顺其自然就行了。

新京报:你的文章常常把自己生活中的小事、阅读和设计知识结合,而性别、空间这些话题难免涉及一些理论、哲学的话语,你平常是怎么看哲学书?攻读过哪些哲学家啊?

欧阳:我不是很理论的人,所以对读得通那些哲学书的朋友很佩服,他们把很闷的东西也能消化。但是我也不抗拒,喜欢大概了解一下那些理论。我写的东西也是针对一般读者的,如果搬出一堆很复杂的概念会吓跑读者的。所以写的时候更生活,更有趣味,只能看到小地方,而大道理没有。

新京报:看到配合你文字的图片中有很多都是书,你订阅很多杂志吗?还是更喜欢随手翻阅?

欧阳:我每个月大概要看四十到五十本杂志,无论是人家送的还是自己买的,从时事到经济、艺术、八卦,整个系列我都看。报纸主要看本地的两份报纸《明报》和《信报》,还有零星其他一些报纸。

新京报:那现在你主要通过什么媒体获取信息,网络?报纸还是图书?或者自己去看?

欧阳:对我来说亲身经验最重要,比如今晚我就坐飞机去法国看漫画展和家具用品展。

网络并没有太影响我,我其实是个老派的人,还是喜欢看杂志和书,网络只是补充参考。反而是网络的精神方面对我影响很大,就是怎样建立信息处理系统,把信息传达出去。网络那样扩散性的传播方式在概念上对我有影响。其实我觉得现在很多朋友谈的“跨界”也是网络延伸出来的。

谈设计:对设计的热情是一辈子的

新京报:你计划出版设计和生活结合起来的“家”(home)书系,目前你对这个系列整体是怎样把握的?

欧阳:“家”是在形成当中的,“家”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大了,现在看已经上了轨道了,在台湾、香港我有经验,但在内地怎么做还在尝试,看看各个方面朋友有什么反响。其实作者也是蛮孤独的,希望能和很多朋友交流。我现在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最近做一个有关香港食物的书,这也是这样的“吃”的延伸。像《回家真好》那样,我想以后开发的话就不光自己去采访了,我也在台湾地区、日本等地开了几个工作坊,可以让其他朋友去做,而且可以做不同年龄、性别的版本,比如更年轻的人的家,女孩的房间这样的,以后还可以扩散,比如做工作场所的系列。

新京报:近年内地才有越来越多杂志关注设计这样的话题。而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为内地读者所知,你觉得内地杂志以及读者的兴趣和香港、台湾的有什么不同?内地和香港在经济、资讯上还有什么差距吗?

欧阳:内地读者和港台刚开始有一点差距,这是指三年前、四年前,香港、台湾对于一些品牌已经熟悉,和国际上流行的几乎就是零差距,除了我推荐的一些在本地还没有出现的厂牌,其他我介绍的一些设计基本上都有了解。

但是这几年,一方面是国外品牌很重视内地市场,很多已经把店开到北京、上海,而且国内很多人出国读书、旅游,接触的品牌多起来,所以现在国内读者和港台读者的距离越来越小。我发现内地读者对于设计的追求和热切程度比港台更强烈。

至于杂志我几年来观察也是和读者状况一样,内地的设计、生活杂志的文字素养没话说,比很多港台杂志要深,做得也很好玩。我感觉做杂志和用功程度有关吧,一些更专业的杂志,港台可能在经济、视角、视野方面有积累,还在不断努力,因此各有特点。

新京报:从可以看出你对意大利设计的钟爱,最早怎么对意大利设计有兴趣的?

欧阳:可能要从一套沙发说起,AntonioCitterio设计的FLEXFORM沙发,一个很经典的设计,十多年前,我看了觉得是我理想中最好的沙发。老实说这以前我也看过其他意大利设计,也看过书,虽然当时蛮喜欢,对当时的我来说价钱也是蛮贵的,我花了自己一个月的薪水买到,已经用了十年了,现在还在我的客厅里。我想好的沙发是一辈子的,我对设计的热情也是一辈子的。

新京报:感觉你的一些风格似乎更靠近日本,比如村上春树、都筑响一、安藤忠雄……很多日本作家、艺术家像你一样关注卫生间、灶台、床垫、口杯、t恤、闹钟、不锈钢茶匙之类的琐碎物品。

欧阳:日本的生活形态当然对我有影响,许多电视剧、漫画、电影从日本传到香港,可能最早是电视剧,然后是电影。其实同时存在好几个不同文化的冲击,如果比较的话也许能分出大小来,但是很多都是互动的。

新京报:意大利、日本的经典的现代设计都讲究“精细”,而内地特别是北方有些方面可能重视“粗”,对于这种差异是有所体会吗?

欧阳:是这样的,可是不一定是现代设计才是好的。“粗”到一定程度,有自己的感觉,有生命力的话也很好。粗细无所谓,就像北方的青花碗,给人很大气、淳朴的感觉,我是从心里喜欢,这也是一种设计,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设计的设计美。

谈工作与休闲:你以为我很休闲吗?

新京报:你说过自己很多年来都像候鸟一样飞往米兰,那你记得自己第一次飞往米兰的情景吗?那时和最近一次去米兰有什么不同吗?

欧阳:1989年第一次去米兰看家具展,老实说,还是第一次去的感觉最棒,就好象突然打开了一扇窗,大开眼界。以后每年都去,看了十几年了当然感觉变化就不太大了,现在想从不同角度去看就困难,有一些会很好玩,也有所谓潮流炒作,有些市场策略其实很无聊的。不过看看他们操作潮流的方面也很有意思。我想自己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

反倒是去内地很兴奋,每次到北京、上海,发现内地人都很兴奋,出来很多有创意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乱”是好的,如果太有规则了就没有活力了。

新京报:现在你出门旅行的时候都会带哪些装备呢?一台手提电脑?两个数码相机?

欧阳:我不带电脑,因为我出门估计自己大概可以OK,带电脑上路太重。但是相机一定带,可是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数码相机,所以现在拍摄还是用拍反转片的传统相机。

新京报:画漫画,做设计,也做策划,也写文章,也摄影,这样不同方面你是怎样划分的?在兴趣和市场之间怎么平衡?现在每次出去旅行会不会考虑“经济效益”?

欧阳:有时不太在意这个区分,不会用有些字眼定位自己。主要还是自己的心态,不把这个看成工作,要写多少字。我想市场上总有人会喜欢的,有人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如果太把市场当市场,太把有一个主打对象这样的市场规则当真,就不好玩了。我不太考虑自己在市场中占一个什么位置。

新京报:1997年到1999年间你曾经在香港商业电台工作,现在又经常给报章杂志撰文,觉得媒体对你有什么影响?

欧阳:媒体人的身份也是我其中的一个身份。但是在一定限度内我一定要参与真正的设计工作,比如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或者充当设计顾问的角色。我觉得不能光评论而没有真正设计,我想在写作和设计中间有平衡,在行业内有一定经验才可能写出很认真的个案,介绍给读者。

新京报:从书上看你的生活似乎很闲散,没有任何压力一样,实际上呢?听说你经营过家具店,现在也有公司,是否也有很具体的工作压力?你每天生活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呢?

欧阳:你以为我很休闲吗?不是的,其实我很忙,但也不是忙得乱七八糟那种。我觉得节奏很重要,有时候感觉自己过着和军队一样的生活。每年要挑几个没有受城市影响的地方,保留自己本来面目的地方旅行,比如印度。可是老实说,现在地球上除了南极北极,真正没有受外来影响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但是也不是为了“反思”

这样严肃,不是每次都有目的的,主要就是为了好吃的,找有趣的人,有时是纯享乐的。这个时候可以完全不管自己的工作,也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其实主要还是看自己心态了,换个角度看问题。虽然忙,但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

新京报:你说自己兴趣很杂,可是却绝对不看武侠小说,为什么?因为它们不够城市吗?

欧阳:我不是讨厌武侠小说,只是缘分没有到。说来好笑我最近看的一本不知道算不算武侠小说,是,读下来发现也有一些小过瘾,搞不好我以后也会看武侠的。最近我对“江湖”这两个字感兴趣,觉得有意思。

新京报:看到自己喜欢的设计就想买吗?目前最想得到的一件东西是什么呢?

欧阳:其实我不怎么买东西,看到的很多东西是好,但是真的需要才会考虑买不买。再说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的设计,不可能全部买来,最多是收集一些资料,或者拍照,知道背后的故事过过瘾就OK.至于最喜欢的,已经买了!最近有一个动画片《超人特攻队》知道吗?我买了那个超人的公仔模型,很大的那种,我蛮喜欢的,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当然,已经是2046年那样的生日了,买东西总要找个借口的。(周文翰)

混”进去,就只有嘴馋这惟一的理由。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