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下的传统 - xp1024.com
《独白下的传统》


正文 快看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棗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鬼子棗别再误解中国。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为什么?中国太难了解了。中国是一个庞然大物,在世界古国中,它是唯一香火不断的金身。巴比伦古国、埃及古国,早就亡于波斯;印度古国,早就亡于回回。只有中国寿比南山,没有间断。没有间断,就有累积。有累积,就愈累积愈多,就愈难了解。

从地下挖出的“北京人”起算,已远在五十万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山顶洞人”起算,已远在两万五千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彩陶文化起算,已远在四千五百年以前;从地下挖出的黑陶文化起算,已远在三千五百年以前。这时候,已经跟地下挖出的商朝文化接龙,史实开始明确;从纪元前八四一年(周朝共和元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年都查得出来的记录;从纪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来的记录。中国人有排排坐的文字历史,已长达两千八百多年。 在长达两千一百多年的时候,一位殉道者文天祥,被带到抓殉道者的元朝博罗丞相面前,他告诉博罗:“自古有兴有废,帝王将相,挨杀的多了,请你早点杀我算了。”博罗说:“你说有兴有废,请问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今天,有几帝儿王?我弄不清楚,你给我说说看。”文天祥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三百多年过去了,十七史变成了二十一史,一位不同黑暗统治者合作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回忆说:“我十九、二十岁的时候看二十一史,每天清早看一本,看了两年。可是我很策,常常一篇还没看完,已经搞不清那些人名了。”

三百多年又过去了,二十一史变成了二十五史。书更多了,人更忙了,历史更长了。一部二十五史,从何处说起?

何况,中国历史又不只二十五史。二十五史只是史部书中的正史。正史以外,还有其他十四类历史书。最有名的(资治通鉴),就是一个例子。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参考正史以外,参考了三百二十二种其他的历史书,写成两百九十四卷,前后花了十九年。大功告成以后,他回忆,只有他一个朋友王胜之看了一遍,别的人看了一页,就爱困了。 一部中国史,从何处说起?

何况,中国书又不只历史书,历史书只是经史子集四库分类中的一部分,清朝的史学家主张“六经皆史”,这下子经书又变成了历史书。其实凡书皆史才对,中国人面对的,已不是历史书的问题,而是古书的问题。

古书有多少呢?

古书多得吓人。

古书不只什么、(唐诗三百首),它们只不过占两种;古书不只什么四书五经,它们只不过占九种;古书不只什么二十五史,它们只不过占二十五种。古书远超过这些,超过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也超过两千倍,而是三千倍,古书有棗十万种! 吓人吧?

这还是客气的。本来有二十五万种呢!幸亏历代战乱,把五分之三的古书给弄丢了,不然的话,更给中国人好看!

又何况,还不止于古书呢!还有古物和古迹,有书本以外的大量残碑断简、大量手泽宗卷、大量玉器石鼓、大量故垒孤坟,和陆续不断的大量考古出土……要了解中国,更难上加难了。

又何况,一个人想一辈子献身从事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也不见得有好成绩。多少学究花一辈子时间去在古书里打滚,写出来的,不过是“断烂朝报”;了解的,不过是“瞎子摸象”。中国太难了解了。 古人实在不能了解中国,因为他们缺乏方法认D练,笨头笨脑的。明未清初第一流的大学者顾炎武,他翻破了古书,找了一百六十二条证据来证明“服”字古音念“逼”,但他空忙了一场,他始终没弄清“逼”字到底怎么念,也不知道问问吃狗肉的老广怎么念。顾炎武如此误入歧途,劳而无功,而他却还算是第一流的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又如清朝第一流的大学者俞正燮,他研究了中国文化好多年竟下结论中国人肺有六叶,洋鬼子四叶;中国人心有七窍,洋鬼子四奔;中国人肝在心左边,洋鬼子肝在右边;中国人睾九有两个,洋鬼子睾九有四个……并且,中国人信天主教的,是他内脏数目不全的缘故!俞正燮如此误入歧途,劳而无功,而他却还算是第一流的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

二十世纪以后,中国第一流的知识分子,在了解中国方面,有没有新的进度与境界呢?有。他们的方法比较讲究了。头脑比较新派了,他们从象鼻子、象腿、象尾巴开始朝上摸了。最后写出来的成绩如何呢?很糟。除了极少数的例外,他们只是一群新学究。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其实天知道他们通了多少西学,天知道他们看了多少中学。他们是群居动物,很会垄断学术、专卖学术和拙劣宣传他们定义下的学术。于是,在他们多年的乌烟瘴气下,中国的真面目,还是土脸与灰头。

中国这个庞然大物,还在雾里。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想了解中国,简直没有合适的书看。古代的知识分子没有留下合适的,现代的知识分子不能写出合适的。中国人要想了解中国,只有标准本教科书,只有《薛仁责征东》、《薛丁山征西》、《呼延庆征南》、《罗通扫北》,只有大戏考中的《一捧雪》、《二进宫》、《三击掌》、《四进士》、《五人义》、《六月雪》、《七擒孟获》、《八大槌》、《九江口》、《十老安刘》……这太可悲了。

中国的真相不在这里,中国的真相不是这样的,中国的真相既没有这样简单,也没有这样《春秋配》。

中国没能被了解棗全盘的了解。中国被误解了。中国是庞然大物,中国被瞎子摸象。

就说被摸的象吧。中国人一直以为象是“南越大兽”,以为是南方泰国、缅甸、印度的产物。中国人喜欢这个和气的大家伙,酒杯上用它,叫“象尊”;御车上用它,叫“象辇”;游戏里用它,叫“象棋”;最有缘的,在文字里用它,代表了六书中的第一种棗“象形”。象形就是根据象而画出来的形,人一看到就知道是象,又大又好画,大家都喜欢画它,愈画愈像,所以这个“像”的字,就从这个动物演变出来。现在我们写“为者常成”的“为”字,古字中象形写法见上图:左边的象形是手,右边的象形是象,“为”字的原始意思就是“用手牵象”。牵象干什么?打仗、做工,都是最起码的。中国人在用牛用马以前,早就用到了象。象不是外国货,最早在黄河流域,就有这种庞然大物。后来,黄河流域气温变凉了,象开始南下,出国了。在古人写古书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它了。所以《韩非子》里说:

人希见生系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当象再回国的时候,中国人不认识它了,以为它是外国货,把它当成“南越大兽”了,象以珍禽异兽姿态出现,让中国人瞎摸了。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有什么。

中国人对中国无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败。中国人“希见生象”,又不能“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所以只是瞎摸、瞎摸。瞎摸到生象,还算是“摸象”;瞎摸到死象,就完全是“摸骨”了。中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还是龙海山人关西摸骨的水准,中国人真可怜!

问题出在中国知识分子。

中国知识分子是中国最可耻的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夹在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上下其手。他们之中不是没有特立独行的好货,可是只占干万分之一,其他都是“小人儒”。庸德之行,庸言之谨,读书不化,守旧而顽固。中国知识分子坚守他们在统治者和老百姓中间的夹层地位,误尽苍生。当特立独行的王安石搞变法,想直接受惠于老百姓的时候,文彦博站出来向皇帝说话了,他说:“陛下是同士大夫治天下,不是同老百姓治天下。”王安石想越过这批拦路虎,可是他碰到了绊脚石。

中国知识分子失败了。有两大方面的失败:一方面是品格上的,一方面是思想上的。思想上失败的特色是:他们很混、很糊涂、很笨。他们以知识为专业,结果却头脑不清,文章不行。这种特色不但使他们品格诺善莫做,并且扶同为恶而不自知;在思想上,也不能深入群众,影响普遍的中国人。他们写的东西,只能自我陶醉,或者给互相捧场的同流货色一起陶醉,实际上,实在不成东西。对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作品,我看来看去,只是可怜的“小脚作品”。它们的集体悲剧,乃是在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它们所遭遇的共同命运,都是“被层层桂桔”的命运。不论它们的呈现方式是“散文”。“骄文”、“时文”、“八股文”、“语体文”,是“论辨”、“序跋”、“志传”、“奏议”、“哀祭”、“书牍”、“诏令”、“论文”,是“诗”、“词”。“歌”、“赋”、“颂赞”、“箴铭”、“弹词”、“小说”,是“气”、“骨”。“神”、“势”、“实”、“虚”、“韵”、“逸”、“用典”、“白描”,是“简洁”、“蔓衍”、“谈理”、“抒情”、“刚健”、“优柔”、‘呼朴”、“绚丽”,或是“革新”、“守旧”、“创新”、“追摹”、“独造”……不论从哪一路的进退冲守,都是“小脚如来”的“掌心行者”,都不能逃开共同被传统“桂格”、“修理”的命运。在这共同命运之下,“文体”的争论也好、“诗体”的争论也罢,乃至什么“雅”“俗”之分、“刚”“柔”之异、“古”“今”之别、“朝”“派”之变、“文”“白”之争……从如来掌心以外来看,它们所能表示的,至多只是被“修理”的轻重深浅而已。换句话说,它们统统都多少被传统的水平观念缠住、被传统的社会背景缠住、被传统的意识形态缠住、被传统的粗糙肤浅缠住……这样的一缠再缠,中国的作品便一直在“裹脚布”中行走,不论十个脚趾如何伸缩动静,都无助于它在一出世后就被扭折了的骨头。

这样子的悲剧命运,使千年的庞大文字遗产,只表露了庞大的繁琐与悲哀。中国千年的文字障中,没有大气魄的诗、没有大气魄的剧、没有大气魄的小说,也没有大气魄的作品。没有好的表达法、没有像样的结构、没有不贫乏的新境界,也没有震撼世界的文艺思潮。表达的方式,至多只在一首小诗、一阙小词、一段小令、一篇小品、一个小故事里打滚,足以自豪的 任何作品,在新世界的文学尺度下,都要打回票。中国知识分 子的表达力,至多只是表达一点粗浅的浮情,忧国也好、非战 也好、田园也好、香直也好、铁板高唱也好、儿女私情也好…… 除了在最低浅的层面上,吟咏低唱一阵或乘兴挥毫一笔外,便 不能再深入,或因深入而浅出。中国知识分子是集体失败的,集体铸造了历史的纵线失败。我常常想:一部的部分好题材,在任何二流三流的西方文人手里,都不曾有吴敬样那样糟糕的处理、那样可怕的结构,而吴敬棒已算得上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特级文豪。中国摇笔杆的真失败! 在这种纵线的失败中,中国人了解中国,已经很难从知识分子的文字障中得到满足,知识分子败北之日,就是愚夫愚妇“罗通扫北”之时。当愚夫愚妇装了满脑袋的孟姜女、包龙图。木兰从军、三娘教子、游龙戏凤、九命奇冤的时候,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就真够瞧的了!

中国知识分子文章不行的背景是他们读书不化、头脑不清。在知识分子中很难找到明白人。偶尔也有清光一闪,留下一句,可是你刚要鼓掌,下面一句就冒出混话,立刻把你的兴致扫光。 因为读书不化头脑不清,常常发现他们争不该争的,又不争该争的。以宋朝的一场闹剧为例。八百年前,宋朝六宗没有儿子,绝了后,新皇帝宋英宗做了皇上。英宗是仁宗堂兄淮王的儿子,他接了仁宗的香火,对他亲生爸爸该怎么叫,竟引起天下大乱。首先,骑墙派知识分子王连不敢发表意见,右派知识分子司马光表示,根据传统文化,该叫亲生爸爸做伯父,原因是,英宗由宗法制度的老二一支,入继老大一支,必须不叫亲生爸爸做爸爸,而该叫法定爸爸即仁宗做爸爸。这种见解,左派知识分子欧阳修反对,他也根据传统文化,认为没有消灭父母之名的道理,所以,六宗不是爸爸,而准王(原来的爸爸)才是爸爸。于是展开混战,从皇帝妈妈以下,全部引用传统文化,大打起来。严重到司马光派的知识分子贾黯留下遗嘱,要求皇上一定得叫原来的爸爸做伯父,不然他死不瞑目。另一个知识分子蔡伉,也向皇上大声疾呼,声泪俱下的表示,天下兴亡,就在这~叫。后来司马光派请求皇上杀欧阳修派,皇上不肯杀,并且违反了司马光派的传统文化,仍叫原来的爸爸做爸爸。司马光派吵着,并且宣布“理难并立”、“家居待罪”。最后闹得双方都赌气要求皇上贬自己,满朝乌烟瘴气。 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不把精神用来解决小人、解救小民、解放小脚,却用来争所不该争的,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混、糊涂。笨。

别以为上面举的叫爸爸例子,只是一时一地的现象,才不呢!明朝世宗时候的“大礼议”、神宗时候的“挺击案”、光宗时候的“红九案”、贵宗时候的“移宫案”,以至汉学宋学之争、今文古文之争、孔庙配享之争、保教尊孔之争……没有一件不是认错目标浪费口舌的小题大做,没有一件不是暴殇文字的丧心病狂。

在这些无聊的纠缠以外,中国知识分子把多余的精神用来逃避现实,他们美其名曰研究学术,其实只是另一种玩物丧志。十六八世纪的大思想家李恭,早就为这种现象做了归纳和预言:

(知识分子)于扶危定倾,大经大法,则拱手张目投其柄于武人俗士,当明李世,朝届无一可倚之人,(知识分子)坐大司马堂,批点左传。敌兵临城,赋诗进讲。……日夜喘息著书,曰:“此传世业也!”卒至天下鱼烂河决,生民涂炭。

这种现象的结果是,思想上的失败,导致了他们品格上的失败,他们一方面诸善莫做,一方面扶同为恶而不自知。于是,“天下鱼烂河决,生民涂炭”的时候,再做什么,都太晚了!

中国知识分子缺乏一种重要的品质,就是“特立独行”。缺乏特立独行,自然就生出知识分子的两大方面的失败。结果变得甲跟己没有什么不同,丙和丁没有什么两样,大家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狗屁、拍一样的马屁。甲乙丙丁之间,至多只在面目上有点小异,在全没个性与特性上,却根本大同。 表面上看,司马光型和欧阳修型不同,其实从基本模式上看,两个小老头完全~样。他们争的,都是传统文化的解释权,看谁解释得好,使孔夫于和当今圣上高兴。打开《司马文正集》和做阳文忠集》,一对照,就看出他们竟那么像,像得你可以叫司马“修”,叫欧阳“光”,他们都是在传统板眼里一板一眼的顺民,他们两眼必恭必敬地向上看,一点也不敢荒腔走板。 中国传统最不允许荒腔走板。中国社会虽然没效率,但对收拾板眼不合的天才与志士,却奇效如神,很会封杀。这种封杀,先天就致特立独行的人于死命。这种人,绝大多数都要早天;侥幸不早夭的,最后也难逃浩劫。伟大的明朝先知李卓吾(赘),七十六岁还要死在牢里,就是最杀气腾腾的例证棗 他们走的路,都是到烈士之路。

所以,理论上,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很难存在,存 在也很难长大,长大也很难茁壮,茁壮也很难持久,持久也很难善终。那么,这些人怎么办呢?这些人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隐居。中国第一部正史(史记)作者司马迁,这个特立独行的人,在牢里有一段悲惨生涯棗被割掉生殖器;中国第二部正史(汉书徘者班固,这个特立独行的人,曾两次入狱,第一次靠他弟弟班超的面子脱罪,第二次以涉嫌叛乱死在牢里;中国 第三部正史(后汉书徘业范晔,这个特立独行的人,也以叛乱罪下狱,同他一个弟弟四个儿子,一起横尸法场。范晔看出来特立独行的下场,在他的书里,他特别为特立独行的人,列了专传,就是(后汉书)里的“独行传”和“逸民传”。这种传记,变成传统,到《晋书)中变成“隐逸传”,《齐书》中变成“高途传”,(梁书)中变成“处士传”,《魏书)中变成“逸士传”,《南史》以后都叫“隐逸传”。但这种形式的特立独行者,他们只是山林人物、只是不合作主义者,至多只能在品格上特立独行,在思想上还大有问题。换句话说,他们可惜都很笨。他们可能是特立独行的愚者、特立独行的贤者、特立独行的行者、特立独行的勇者、特立独行的作怪者,但很少是特立独行的智者。这些人在中国传统里比例极少,可说只有千万分之一。中国正史里为他们立专传,并不表示他们人多势众,只表示对他们致敬。当然,他们是消极的,消极的高蹈、消极的洁身自好、消极的不能做示众的烈士,只能做示范的隐士。但是,在乱世里,他们能自苦如此,能视富贵如浮云,能坚持信仰、坚持不同流合污,也就天大的不容易了!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有了剧变,群体的趋向愈来愈明显,效率也愈来愈“科学”,古代人至多“天网恢恢”,现代人却会“法网恢恢”。古代人要表现特立独行,归去来兮以后,回家有将芜之田园,有欢迎之童仆,有寄傲之南窗,有盈搏之酒;现代人呢?什么都没有,只有管区警察。

但现代入中有一个例外,有一个“今之古人”,就那是李敖。很多伪善的读者吃不消李敖喜欢捧李敖,所以李敖谦虚一次,用一次海外学人捧场的话,来描写这个例外。(大学杂志)登过这么一段棗

至于攻击传统文化的智识之士当中,倒有不少来自中国内地,足迹从未到过“西洋”,对于中国文史典章之通晓远在他们那;戈.久“西学”之上。主张“打倒孔家店”的四川吴虞便是一个典型。台北的李敖,主张“全盘西化”,那么坚决、那么彻底,然而他也从未出过洋,他对西方任何一国的语文未必娴熟流利,而他的中文已经卓然成家。更基本的,他那种指责当道(包括学术界的当道),横睨一世的精神,完全不是“西方式”的,完全出自一种高贵的中国“书生传统”。近代愤激的中国智识之士以及若干受他们影响的外国学者,爱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与思想箝制,命忽视了中国传统书生另有一种孤傲决绝的精神,在 《时与潮》发表的那篇李敌之文,便表现了这股精神。

这是很教人赶快鼓掌的话。鼓掌以后,再看一遍,再鼓一次掌。

海外学人捧我有“一种高贵的中国‘书生传统”’,他说对了。我是喜欢搬弄传统的。从十四年前出版开始,到十四年后出版这本,就证明我对传统有传统。为什么要这么传统呢?因为要了解中国,就不能不弄清传统。

美国人向法国人开玩笑,说你们法国人老是自豪,可是,一数到你们爸爸的爸爸,就数不下去了,为什么?法国人私生子太多,一溯源,就找不到老爸爸了;法国人也向美国人回敬,说你们美国人也老是自豪,可是一数到你们爸爸的爸爸,也数不下去了,为什么?美国人历史太短,一溯源,也找不到老爸爸了。这个笑话,说明了解历史太短的国家,就不必受传统的罪,直接了解,就可一览无余。了解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美国,固然要了解英国;但了解英国,只要精通北欧海盗史,就可以完工,绝不像了解中国这么麻烦。 精神分析学家看病的时候,必须使病人回忆过去;思想家、批评家、哲学家、历史家面对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也必须如此。中国是一个充满了万年、干年、百年、几十年和十几年大量传统的民族,春比南山。南山本是传统细壤所积,不了解钙层土(pedocals)和淋余土(pedalfers)的人,不了解土壤;不了解中国“钙层传统”和“淋余传统”的人,又怎么了解中国?

中国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了解的中国只是“中国口号”;非中国人不了解中国,非中国人了解的中国只是“中国杂碎”。他们都没工夫了解中国,也没有了解中国的功夫。在这种情形下,一个有着“高贵的中国‘书生传统”’的人,以“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情,写下这本中国入门书,它的意义棗不论是说出来的还是没说出来的棗自然就非比寻常。

这是真正的“中国功夫”,这是李敖的“中国功夫”。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不喜欢知识分子,他的方法是“溺儒冠”棗一把将知识分子的帽子抓下来,当众朝帽子里撒尿;明朝的孤臣孽子郑成功,不要做知识分子,他的方法是“焚儒巾”棗跑到孔庙向孔夫子说:“各行其是!”当众把书生装烧了。这一溺一焚之间,真有学问。《旧唐书)里有“救焚拯溺”的话,借用来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惶恐心情,倒也好玩。中国知识分子最缺乏“溺儒冠”、“焚儒巾”的气魄,读书不化、头脑不清,到处叫爸爸。这本(独白下的传统),是一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奇书,它像溺儒冠焚儒巾一样的唾儒面。有了这样的奇书,中国受苦受难的人才气象万千、才光芒万丈。

这不是写给睑上有口水的人看的书。它的写法,打破了所有的格局与成例。我希望,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能看得懂又不看得困;我希望,他们通过这本书,来了解中国,也通过这本书,来了解自己。不论是贩夫走卒、不论是孤儿神女、不论是白日苦工或黑狱亡魂,他们都是受苦受难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生命,他们是真的中国。

一九七九年经年累月足不出户之日在台湾写

正文 直笔——“乱臣贼子惧”

孔夫子活的时候,天下大乱了,其实天下永远是大乱的。

孔夫子听说,有的做儿子的,居然杀了父亲!

孔夫子又听说,有的做臣子的,居然杀了皇上!

孔夫子气了!

孔夫子瞪了眼睛,吹了胡子。

孔夫子拿起了一支钢笔,噢,不对,那时候没有钢笔;拿起了一支毛笔,懊,也不对,那时候也没有毛笔;孔夫子拿起了的是棗一把刀!

呀!孔夫子怎么会拿刀?孔夫子斯斯文文的圣人,拿刀干什么?杀他父亲吗?不是!杀他皇上吗?当然也不是!杀那杀父弑君的凶手吗?好像有点是了。 其实孔夫子不是拿刀主杀任何人,孔夫子太老了,孔夫子

杀不死任何人;孔夫子是儒者,孔夫子不会杀人。

但是有人不是说吗?孔夫子当鲁国的司寇(司法行政部长兼警备司令),大权在握,第三天就杀了他的政敌“少正卯”,孔夫子不是杀人吗?

但有人说这事是假的。即使是真的,孔夫子也不必亲自操刀,因为有刽子手老爷和刽子手老爷的鬼头刀。

那么,孔夫子拿刀干什么?

孔夫子拿刀并不是要杀人,而是吓唬人。

孔夫子拿起刀来,朝一块竹片刻去,刻了一片又一片,刻了许多字。最后,刻满了一大堆的竹片。 这些竹片,就是孔子时代的书。

孔子时代没有笔和纸,只有刀子和竹片,刀子刻在新砍下来的青竹片上,一刻上去,竹片直冒水,像是流“汗”一样,所以叫做“汗青”。

所以,古人一提到“汗青”,就象征着书籍,也象征着历史。古人的诗说:“留取丹心照汗青”、“独留青史见遗文”,就是这个缘故。

孔夫子“汗青”九个月,完成了一部“青史”。

这部“青史”,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历史书,它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一共有一万六千五百七十二个字,每八个字,刻在一块竹片上,你说刻了多少片?

孔夫子写《春秋》的目的,并不是要杀乱臣贼予,而是要乱臣贼子害怕。 什么是乱臣贼子?凡是不守臣子的本分的,都是乱臣贼子。

什么是臣子的本分?巨子的本分是要乖乖的听话,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小心翼翼的做事,不要做一点分外的事。不该你做的事,你不该管闲事。管闲事就是“越阻代瘤”。

孔夫子写情秋》,目的就是要大家个个都在自己岗位上做事,该做什么的,就做什么,不要不守本分!

可是,怪事就出在这儿,写这本《春秋》劝人守本分的人,自己就不守本分!

因为孔夫子的本分,不是“写历史的官”棗史官,他没有资格写历史,《春秋》不该是他写的,就好像耗子虽讨厌,狗却不可抓耗子。 可是,孔夫子老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还是写了。

他不但写,还不许别人参加意见,他的学生“子夏”站在旁边,两眼瞪着,一个屁也不敢放,只能帮忙搬竹片、磨刀。

孔夫子太伟大了,伟大得使学生“不能赞一辞”!

孔夫子把《春秋》写好了,双手一拍,向学生说:他知道他不该写这部书,可是希望大家原谅他。看了这部书,了解他的人,可以根据这部书了解他;骂他的人,根据这部书,也有足够的理由骂他。他自问凭良心写,管不了那么多、管不了那么多、管不了那么多。

但是,糟糕的是,孔夫子自己却没完全凭良心棗孔夫子在《春秋》里,竟做了好多好多的手脚。 孔夫子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中,鲁国的皇帝,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这样六件重大的事,孔夫子竟在《春秋》里,一个字也不提。这哪里是写真相呢?这不是有意说谎吗?

正因为孔夫子在有意说谎,所以,他的学生们也就跟着造

谣,竟说:“鲁之君臣,未尝相弑!”意思是说:“我们鲁国呀,没有家丑。皇帝和臣子之间,没有凶杀案!”

像这一类有意说谎的例子,还多着呢!

如狄国灭了卫国,孔夫子为了替齐桓公遮盖,竟把这样一件大事一笔带过,写也不写。 又如晋国诸侯竟传见周朝的皇帝,这是很不成体统的事,孔夫子为替晋文公遮盖,他意改变一种写法,与事实的真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孔夫子为什么要做这些有意说谎的行为呢?研究他的原因,乃是由于孔夫子主张棗

为尊者讳

为亲者讳

为贤者讳

换成白话,是棗

为所尊敬的人瞒瞒瞒

为亲人瞒瞒瞒

为贤者瞒瞒瞒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所以,孔夫子呀,宁愿说谎。这种在历史上说谎,有一个专名词,叫做“曲笔”。“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歪曲了来说。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正直的笔。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孔夫子主张写“直笔”的意思,并不是他发明的,在孔夫子以前,中国早就有了这种传统。中国字历史的“史”字,最早的写法是 上面是“中”字,下面是“又”字,就是“手”字。用“手”把持住“中”字,是什么意思,你就不难明白。

这个“史”字,一开始的意思不是指“历史书”,而是指“史官”。“史官”在上古时候,是地位很重要的一种官,他掌管天人之间的许许多多的事,像天时、历法、预言等等,做史官的,都脱不了分。后来史官的权力渐渐缩小,缩小到只记录国家大事。史官的名目很多,像“大史”、“小史”、“内史”、“讲史”。“左史”、“右史”,记录的范围从日月星辰变化,直到内政外交,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官的刀尖。(不是笔头)。 现在举一个“皇帝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史官的刀尖”的

例子:周朝成王小时候,曾跟他的弟弟叔虞一块玩,成王用树叶刻了一块“硅’(“硅”是刻图章用的一种玉,皇帝给别人官做,要给印,就是“硅”),然后随手把这片树叶送给他弟弟,说:“拿这个封你!”这时候史官在旁边,一听就记下来了。后来史官请成王真正去封他弟弟,成王奇怪了,问为什么?史官说某月某日,你拿树叶刻图章给你弟弟,不是说要封他吗?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这样一来,成王只好封他弟弟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千年前,成王的弟弟被封后,成立了一个新国家,就是晋国。

现在流行的口号是“司法独立”,“教育独立”,古代若有流行的口号,该是“历史独立”。在古代的史官,他们的地位可说是相当独立的;不但独立,还可以照史官的意思,来写他判断的事实。最有名的例子是文天祥《正气歌》中所说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公元前六百零七年,晋国的灵公,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了。晋国的史官叫董狐,他竟在史书上写道:

赵盾弑其君。

赵盾跑过来,质问董狐说:“董先生,你写错了吧?明明是我弟弟赵穿杀了皇帝,你怎么写我呢?”董狐说:“你是朝廷大员,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躲在外面,可是没出国门;你回来了,又不追究凶手。你还脱得了干系吗?杀皇帝的不是你,又是谁呢?”于是赵盾心虚了,只好让董狐这样写,没法子。(当时赵盾真可以杀董狐一刀或一百刀,开始他太“笨”,没想起来干涉历史,所以就背着恶名,一背两千五百多年!) 董狐的例子,就是上面所说的史官“不但独立,还可以照史官的意思,来写他判断的事实”。

孔夫子就称赞过董狐,说他“书法不隐”,就是直笔写历史,不隐瞒什么。只可借孔夫子自己,却是个“书法每隐”的家伙! 董狐这件事情过后五十九年,齐国又发生了皇帝被杀书件。凶手是大臣崔抒。于是史官又来了,史官叫太史,他写道:

崔纾弑庄公。

崔纾可没有赵盾那种好脾气,他光火了,立刻把史官杀掉!可是,事情却没完。史官的弟弟来了,还是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崔纾又气了,又杀了一个。

可是,事情还没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又来了,又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崔纾更气了,又杀了史官的弟弟的弟弟。

可是,事情还没完。史官的弟弟的弟弟的弟弟又来了,又这样写:

崔纾弑庄公。

于是,崔纾不气了,泄气了,他只好认输,不杀了,让史官随便写吧!(史官到底兄弟多,所以他们赢了!这样看来,兄弟少的,最好别干这一行。) 如果崔纾不泄气,硬是要把史官的兄弟都杀光,那可怎么办?别忙,史官还是有办法,齐太史只是“北史氏”,当时还有“南史氏”。南史氏听说崔纾杀史官,立刻跑去,也要歪着脖子,接着写直笔。后来看到齐太史家的老四成功了,南史氏才打道回府。

由此可见,史官的“人海战术”也满可怕,它教你来个杀不杀由你、写不写由我,看你拿武土刀的,把我这拿刻竹刀的怎么办!

又由此可见,史官不但是独立的,并且还是家族企业的,父亲传儿子的。 历史上为直笔而使脑袋搬家的,并不少见。前赵昭武皇帝(匈奴人)时候,公师或就因写国史被杀;北魏道武皇帝(鲜卑人)时候,崔浩也因为写国史被杀。但尽管有这一类干涉历史的例子,究竟木能算是“正宗”。在正宗上,皇帝还是要尊重史官的。公元六世纪的一个皇帝,就向一个著名的史官魏收说:“我后代声名,在于卿手。”又一个皇帝,也向魏收说:“好直笔,勿畏惧!我终不做魏太武(北魏道武皇帝)诛史官。”这些都是皇帝尊重史官的说话。

本来,在制度上,史官的独立,使皇帝都不能看他写的历史(历史是要留给后人看的)。凡是尊重制度的皇帝,没有不守这道行规的。甚至汉朝最凶狠的皇帝汉武帝,也不着史官司马迁写的《史记》,所以《史记》中才能批评他。到了后汉时候,王允就埋怨“武帝不杀司马迁,使谤书(指《史记》流于后世”。其实王允不知道:光就这一点,说明了汉武帝的尊重史官、遵守制度。 这种制度,到唐朝以后,开始动摇。唐朝的一些皇帝,总忍不住要看史官写些什么。(看看骂老子没有?)这么一来,慢慢的,史官就不敢直笔了。

在史官的历史发生问题以后,在民间,有一些“野史”出来,表现直笔。当朝的皇帝虽一再警告、查禁,可是总不能斩革除根。“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统治者做了坏事,要瞒,是瞒不了的;要烧,是烧不光的。“流芳”呢?还是“遗臭”?历史总不会放过他。 提倡写“直笔”的孔夫子,当他竟也骗人,写了“曲笔”的时候,历史上,也留下他的纪录。历史是不讲感情的,讲感情便不是真历史。历史只讲求真相,由求真的人,不断的、千方百计的记载它的真相。古往今来,许多坏蛋们想逃过历史、改变历史,可是他们全部失败了。历史是一个话匣子,坏蛋们怕人说话,可是历史却说个没完。坏蛋们真没法子。

正文 避讳——“非常不敢说”

五代时候,有一个号称“长乐老”的大臣,叫做冯道,他又 字“可道”。这个人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别人着急,他却自自在在。他很俭朴,一点也没有大官的架子,他跟仆人们一起吃饭,吃同样的东西。有的凶狠的将军们,抢来漂亮女人,送给他,他表面上收下,骨子里却把漂亮女人送还她自己的家里去。在五代的纷乱局面里,他跟过四个姓的朝代,在十个皇帝手下做过大臣。他的人生观是“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他永远是乐观而机智的。当契丹灭了后晋这个朝代,冯道也跟着跑到契丹的朝廷里,契丹的皇帝驾冯道说:“你跑来干嘛?”冯道说:“我们没有城,也没有兵,打不过你们,怎么敢不来?”契丹的皇帝是野蛮人,要把中国人一城一城的杀光,可是自从冯道投降后,契丹的皇帝便放弃了这种野蛮的手法,因为他接受了冯道的巧妙劝说,冯道的智慧太高7,外国头脑简单的皇帝,不得不听他的。

冯道虽然使中国老百姓免于被屠杀,可是历史上,他却背上“汉奸”的罪名。历史家说他不应该伺候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皇帝,可是冯道说:“管你什么人做皇帝呀!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少杀一点老百姓,我都干!” 冯道活了很久,活到七十三岁,跟孔夫子同年。

冯道是个快乐的聪明人,有一些关于他的笑话。据说有一天,他的学生读《老子)这部书,一开头是:

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道”是冯道的名,“可道”是冯道的字,他的学生不敢直接叫老师的名字,所以碰到“道”和“可道”,就念成“不敢说”,而把这两句老子,念成了:

“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是一个历史上的笑话,可是却有许多深远的意思。为什么做学生的,竟不敢叫老师的名字呢?老师不是明明叫那个名字吗?叫那个名字而又不敢说,到底是怎么回于事呢?

要知道这是怎么回子事,得先飞象过河,知道另外一门大学问,这门学问叫做“避讳学”。

“讳”是什么?讳就是“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呢?有的因为顾忌的缘故,有的因为隐匿的缘故,把一个名字或一件事实,知道了却不说,反倒说成别的,这就叫做“讳”。

为什么一个名字、一件事实,知道了要不说呢?照中国传统的高见,是因为说了就是不吉祥或不恭敬或大逆不道,所以才“不敢说”。“不敢说”的意思,用文言文的说法,是“讳言”。是“讳莫如深”,这一类的说法,还有很多。

对一件事实的“讳”,大部分是指隐匿一种真相。比如说,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可是古人却忌讳提到它,认为不吉祥。所以古人说一个长辈快死了,用的表达法是“倘有不讳”。“倘有不讳”的意思翻成白话是:“假若有隐瞒不住的时候”,就是“倘若死的时候”。除了认为不吉祥的意思外,还有一种是指对某种事实的隐瞒。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在他的(上林赋)里就有“鄙人固陋,不知忌讳”的话,这里的讳,就是指对事实的隐瞒。《后汉书》刘陶的传里,有“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的纪录,就是说;他敢在大家都隐瞒不说的朝廷里说真话。照古代思想家兼政治家晏子的认定,一个国家大家敢说真话,“民无讳言”,才是政治清明的表示。反过来说,若人人都“讳莫如深”,就是政治黑暗的证明。 对~个人名字的避讳,在中国有好长久好长久的历史。这种讳的风俗,起于周朝,盛行于唐朝宋朝。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一、改字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二、空字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三、缺笔棗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写~笔就恭敬了。

四、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讳”字代替。避讳的例子,在历史上可多着啦!

汉朝第一个皇帝,是流氓出身的汉高祖,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邦”字的讳,很多书都把“邦”字改成“国”字。例如,把(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改成“何必去父母之国”,把孔夫子的话都改了。 汉朝又有一个皇帝,叫汉明帝,名字叫“刘庄”。为了避他的讳,一个有名的人叫做“庄光”的,硬给改名叫“严光”了。任光是明帝父亲光武帝的好朋友,光武做了皇帝,可是庄光却不拍他马屁,仍旧在乡下钓他的鱼。光武帝特别把他拉到皇宫里去,要他住在一起,他也不肯。光武帝因此怪他“咄咄逼人”棗因为每个人都要买皇帝的帐的,可是庄光却不买,弄得皇帝心里有被欺负的感觉。庄光万万没想到,他的名字,竟限后来的皇帝“冲突”起来,并且不得他的同意,把姓都给改了,他要是知道,真会很生气。好在“庄严”、“庄严”,“庄”字和“严”字也差不了好多,严光就严光吧! 汉朝的皇帝不但要避讳,皇后也要避讳。例如汉高祖的太太目后,是一个最残忍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吕雉”。“雉”是一种叫“野鸡”的动物。因为皇后用了这个“雉”字,就不许“野鸡”再用了,从此以后,“野鸡”就叫“野鸡”,再也不叫“雉”了。

唐朝时候,为避第二个皇帝叫“李世民”的讳,许多当时的人的名字,都给硬改了:如“王世充”,硬改为“王充”;如“李世责”,硬改为“李责”。你说被改名的人倒霉不倒霉?他们的名字,好好的拦腰被抽去了一块,真好像亚当被抽去肋骨一般。 唐朝的花样还多着呢!唐朝还有一种避讳的花样是:如果你要做官,而这官的名称,有一个字跟你老子或老子的老子一样,你就没希望了,你就不能干了。例如说:你爷爷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安”字,那么陕西长安县的县长,你就不能做了;

又如你爸爸的名字里若有一个“军”字,那么你这一辈子就不能做将军。如果你实在想做官,同时心里想:你们怎么知道我爸爸、我爷爷叫什么名字,干脆不告诉你们,我先把县长将军做了再说。如果你这样,可以,可是千万不能让别人查出来。若有一天被查出来,那你不但要从县长或将军宝座上被赶下来,还要捉到法院,判一年徒刑,教你知道厉害! 唐朝又有一个人叫贾曾,他被派当了“中书舍人”一种官,他的父亲正好叫“贾忠”,他怕“忠”字踉“中”字一样,犯了忌讳,若徒刑一年,怎吃得消?所以他请求不做这个官算了。后来,经专家审定的结果,认为“忠”、“中”可不算是一个字,这个官可以做,于是贾曾才放心了。

唐朝又有一个人,是短命的诗人李贺,他的爸爸叫“李晋肃”。当时就有老夫子们指出,李贺这个小子,一辈子都不可考“进土”,因为“晋”、“进”同一个声音,李贺该避他父亲的讳! 有一个古人叫田登,他做一个州官。他大概是一个老夫子,看到皇帝们的讳来讳去,怪过瘾的,因此他也想找个对象讳地一讳。正好正月十五号灯节到了,灯节时候习惯,是准点灯三天。可是田登认为“灯”字触犯了他的名字“登”,于是贴布告,只说“放火三日”而不说“点灯三日”。后来老百姓讽刺他,造7一句话,叫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清朝初年,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将军吴三桂,他在中国西南称王,为了避讳,特地把西南的“桂林”,改为“建林”。又因为他那被李自成杀掉的父亲叫“吴襄”,所以也得找个地方来做避讳的对象。找来找去,找到个湖北的襄阳,于是就飞缀直奔襄阳,改名叫汉南府。

清朝因为是满洲人统治中国,满洲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所谓“夷”、“狄”、“胡虏”,这些称呼,都有轻视的意思的。到了满洲人做皇帝,这种轻视,自然不能再来了,所以古书的字,都一一改了。像“夷”字改成了“彝”字,“狄”字改成了“敌”字,“虏”字改成了“卤”字,都是避讳的例子。

此外,还有一些避讳的例子,也很有趣:、孔夫子是中国人最尊敬的大偶像,所以关于他的避讳,也就更精采。孔夫子的名字叫“孔丘”,宋朝时候,政府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不准念成“丘”字,该念成“某”字,才算尊敬,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所以你看书的时候,要带一支红笔,才不违法)。又在清朝的时候,由政府会议决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还有些避讳的原因,是因为家族的缘故。例如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史记》一书的作者司马迁,他因为他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他写的《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都不得同意,一律改了个名儿。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跟他学,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郭太”了;叫“郑秦”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

又如“宋朝”的老苏家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转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今天一本书中,在序的地方有人用“序”字,有人用“小引”、“引言”或“叙”字,就是由于被老苏家的家讳暗摆一道的缘故。

避讳有的也不全是为了尊敬,有的因为厌恶或怀恨,这是例外的讳,也构成了避一避的理由。例如唐朝的肃宗最恨叛变的将军安禄山,所以,凡是郡县中有“安”字的,他都给改了,比如“安定”改变“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安静”改为“保静”,都是由于同一个理由。

明朝的世宗最恨“夷狄”,竟恨到不愿意看“夷狄”这两个字的程度,你说恨得多厉害!所以凡是写到“夷狄”这两个字的时候,都要写得特别小,愈小愈好,因为写得小了,皇帝才高兴。

清朝时候一个人叫“王国钧”,考试成绩很好,正要被派个官儿做,可是被西太后见到了他的名字,不见到不要紧,一见到太后就气起来,太后说:“王国钧”三个字的音,正好是“亡国君”,是指亡国的皇帝,这种人,这种名字,还能要他做官吗?于是,可怜的“王国钧”,由于他爸爸没把他的名字起好,竟闹得断送了前程。

这些都是因为厌恶或怀恨的缘故,造成的心理忌讳。

避讳这套想起来实在没有什么道理的习惯,在世界上,可说是中国独有的坏习惯,自找麻烦的坏习惯。我们再反看外国,外国正好和中国相反,洋鬼子们觉得,尊敬一个人,最好的尊敬法子,不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偏偏要提他。

洋鬼子尊敬华盛顿,特别把美国国都叫做“华盛顿”,大家你叫我叫老头子叫小孩子叫,丝毫没有觉得该“避”什么“讳”,同时觉得,这是对华盛顿最大的恭敬和纪念。

洋鬼子尊敬一个人,常常把自己儿子的名字,起名跟他所尊敬的人一样,在中国人看起来,这简直大逆不道!例如你姓张,你尊敬孔夫子、孔丘,而把自己的儿子叫“张丘”,你这样做,若在中国古代,不挨揍才怪;不但挨揍,并且还要坐牢呢!那时候的“张丘”,不但不能叫“张丘”,恐怕得叫“张囚”了,不,不对,也不能叫“张囚”,因为“囚”与“丘”同一个声音,要避讳!

中国在走入二十世纪以后,慢慢的,也学会了用一个尊敬的人的名字了,也慢慢知道这并不是不可以的事了。“中山县”、“立煌县”、“罗斯福路”、“麦克阿瑟公路”等等,都是这种转变的证明。时代毕竟是进步的,中国也不知不觉的在进步。在进步过程中,一切落伍的;日习惯,都必须被抛弃。在没有忌讳的新时代里,一切;日的忌讳,都将是历史的陈迹。让我们了解它,可是不要再复兴它。

正文 谏诤——“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中国古代的政府是专制政府,专制政府的代表人是皇帝。

皇帝是被尊为“天子”的人,“天子”是上天的、老天爷的儿子,来头极大,大家都怕他。

皇帝的权力很大,大到有时候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有多大。因为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所以,他常常要试试看,看自己的权力到底有多大。所以,他要做很多事,要对付很多人,甚至要代表老百姓,跟“鬼神”和“自然”打交道。关于最后一项,皇帝的权力就显得很小很小,因为“鬼神”和“自然”并不买他的帐。比如说,天不下雨了,皇帝的表现就是向“鬼神”和“自然”求雨,求呀求的,碰到他运气好,雨来了,于是老百姓就说皇帝很行;若碰到运气不好,任凭你怎么求,雨还是不来,皇帝也无所谓,他还是照样做他的皇帝——绝不让你做。

所以,在历史上,很多人做了皇帝,很多人想做皇帝。因为做皇帝太过痛了,做皇帝权力很大。

皇帝由于权力很大,当他做一件对的事的时候,他会把一件事做得很好很好;当他做一件错的事的时候,他会把一件事做得很坏很坏。一般傻头傻脑的小百姓都以为:皇帝的身分,既是上天的儿子,一定有一种“天纵之圣”,有一种天才与聪明,可以把一切事都做得很对。 对这种情形,不但傻头傻脑的小百姓以为如此,就是一些皇帝自己,也以为如此。他们真的以为他们是天才的化身,他们不会做错市。于是,做呀做的,结果许多错节竟做出来了!于是,为了使皇帝少做一点错事,一种制度便慢慢冒出来了,这种制度,叫做“谏官’制度。 -“谏”,是一种劝告,“谏官”,是一种专门管劝告皇帝的官。这种官劝告皇帝不要做错事,劝告皇帝在做一件节前多想想,再想想。他们整天跟在皇帝身边,到处找皇帝的错。找到错以后,便提醒皇帝。

这种谏宫,有许多种。有的叫“拾遗”,意思是把皇帝“遗”忘的东西“拾”起来,免得因遗忘而做错了事。

唐朝有一个大诗人,叫杜甫,他就做过这种“拾遗”的小官。

“拾遗”真是小官。为什么要把拾遗设计成小官呢?因为拾遗要给青年人做,青年人有火气,比较不老油条,看不惯的,就要说出来。一说出来,“谏官”的目的就达到了。因为谏官一类的职务,本来就是有话就要说的官,本来就是张开嘴巴哇哇说话的官。为了使谏官肯说话、敢说话,不怕一切后果和损失,所以给他们的职位,便愈小愈好,一个人做了小官,便不在乎得失,大不了不干,不干就不干,一点也不会有恋栈惋惜的心情。官愈小,便愈敢说话,所以谏官都是小官。

除了“拾遗”以外,还有一种小官叫“补阙”,表示要替皇帝弥补过失;还有一种小官叫“司谏”,表示专门管谏净的事;还有一种小官叫“正言”,表示向皇帝说正确的话。总之,这~类的小官们,名目很多。不管什么名目,他们的使命,统统都是向皇帝进忠告;他们的做法,统统都是挑皇帝的错。

当然,古代傻瓜们挑皇帝的错,并不止于“谏官”、“拾遗”。“补网”、“司谏”、“正言”这一类小官,一般大臣们,他们也可以劝皇帝。劝得成功,大家都高兴;劝得不成功,他一个人倒霉。

就人之常情而论,没有人喜欢在他做一件事的时候,旁边插了个多嘴的人来捣蛋,何况这个多嘴的人还是要你给他薪水的。做皇帝的也不例外。做皇帝的有大权力,他本可以把向他多嘴的人杀掉或赶跑,或者按在地上打屁股,但他要忍耐着不这样做,这种忍耐,的确需要一点功夫。

古代皇帝中愈有忍耐功夫的,愈会被人称赞,他们接受臣子们劝告,或者虽不接受,但有耐心听听,就会被称为是好皇帝。他们这种作风,就被称为“纳谏”,翻成白话,是接“纳”“谏”言;如果皇帝不接受臣子们的劝告,也有~个名词,叫做“拒谏”,翻成白话,是“拒”绝“谏”言。谏言拒绝多了,或者因为谏言而发脾气、赶人、打人、杀人,这种皇帝,历史上就叫做“昏君”,是坏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拒谏”传说,是殷朝的比干的故事,比干因为劝皇帝,皇帝气起来了,下命令挖掉他的心,当时的皇帝叫商纣,所以以后一提到“拒谏”的坏皇帝,大家就说商纣考第一(有一次,汉朝的高祖被大臣周昌骂做商纣,可是他没生气,他没生气,就表示他不是商纣)。 中国最有名的“纳谏”例子,是皇帝唐太宗和谏官魏征。魏征在唐太宗生气的时候,也不怕,也要劝他,在这种“紧要关头”(紧要关头是指有的皇帝就要因忍耐不住而赶人、打人、杀人的关头),唐太宗却常常把气按住,不生了。 唐太宗和魏征之间,常常有一些有味儿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要到南山去,都准备好了,刚要出发,魏征来了,唐太宗立刻装做没事的样子,因为他知道魏征是反对他去南山的。但是魏征很直爽,他问:“听说皇上要去南山,怎么没走呢?”唐太宗说:“本来是要走的,因为怕你生气,所以决定不走了。”

又有一次,唐太宗正在玩一只鸟,正好魏征进来了,唐太宗怕给魏征看到他在玩,不好意思,赶忙把鸟藏在胸前的衣服里。魏征说了一大堆话才走,唐太宗赶紧把衣服解开,可是鸟已经闷死了。

关于魏征的故事,后代的人都很向往。有一天,元朝的英宗踉大臣拜住说:“我们这个时代,可还有像唐朝魏征那样敢说话的人吗?”拜住回答说:“什么样的皇帝,才有什么样的大臣。一个圆的盘子,水放进去,是圆的;一个方的杯子,水放进去,是方的。因为唐太宗有度量肯‘纳谏’,所以魏征才敢说真话、才肯说真话。”元英宗听了,报以为然。 所以,还是皇帝重要,碰到一个坏皇帝,你乱多嘴,脖子不挨刀,那才怪!

有一部古书,它是中国的(十三经)之一,叫机记),里面有一段话,是告诉做臣子该如何动皇帝的。(礼记)说:

对皇帝,你要劝他;他不听,再劝他,再劝不听,第三次劝他。第三次劝他他还不听,你就逃掉算了;但是对你的爸爸妈妈,你的态度就要不同了。对父母,你要劝他;他不听,再劝他;再劝不听,第三次劝他。第三次劝他他还不听,你不能逃掉,你要哭哭啼啼的跟着他,到他听了你的话为止。

《礼记》这一段指示,其实许多古人都没听它。古人中有的劝皇帝,劝一次皇帝不听,就吓得不敢再劝了;有的劝三次不听,他还是要劝,甚至要哭哭啼啼起来。

宋朝光宗的时候,他忽然不想上朝了。可是大臣们去请他,请得没法,他只好出来,走到门口,忽然皇后把他拦住,说:“天好冷啊!我们喝酒去嘛!”皇帝一听,就又不朝前走了。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传良的,立刻跑上前去,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让他回去喝酒。皇后气起来了,大骂说:“你是不是要找死?”传良听了,立刻哭哭啼啼的说:“君臣如同父子,儿子劝父亲不听,一定要哭哭啼啼的跟着他!”

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代劝皇帝的人,并没有一定的中央标准局劝法,并不如机记晰要求的,劝三次不听,就逃掉。

有些古代的巨子们,他们劝皇帝,常常采取激烈的法子。有的拉皇帝衣服;有的拉皇帝的马;有的要表演自杀;有的拚命磕头,磕得满脸是血。有的皇帝对劝他的人很讨厌,为了怕人劝他做某件事,干脆在做某件事之前,先来个声明,声明的文字常常是——

有谏即死,无赦!(翻成白话是“不要劝我呀!谁劝我我就宰谁,绝不饶他!”)

敢有谏者,斩!(翻成白话是:“谁敢劝我,我砍谁的脑袋!”)

做皇帝的,本以为这样“有言在先”,应该不再有人多嘴了,应该把那些长舌头的男士们吓唬住了,这样一来,应该少去不少麻烦了。可是呀,没用,还是没用,还是有一些敢死队前来冲锋,来把脖子朝皇帝的刀下塞。例如楚国的庄王,说了谁谏就杀谁的,可是苏纵还是要去劝他;又如晋国的灵公,也说了谁谏就杀谁的,可是孙息还是要去劝他。做皇帝的,简直气得没法。

有些大臣看到皇帝做错事,劝他不听,常常要用无赖的方法去阻止。汉朝光武帝本来要出去玩玩的,刚上车,大臣申屠刚劝他不要去,申屠刚的理由是:天下还没平定,你皇帝大人怎么好去玩?光武帝不听,下令开车,申屠刚见皇帝不听,立刻趴在地上,把头塞在车轮子里,意思是说:“你要不听我的,我就不要活了!你干脆用车把我压死算了!你压呀!你压呀!”这么一来,光武皇帝服了,只好不去玩了。

宋朝徽宗的时候,有一次大臣陈禾向皇帝说话,皇帝听得不耐烦,气得站起来了,陈未立刻跑过去,拉住皇帝的衣服,说;“请听我讲完。”皇帝不听,硬是要走,陈示非要他听,硬是拉住不放,结果裂帛一声,皇帝的衣服被撕破了,皇帝大骂:“你看,你把我衣服弄破了!”陈木说:“你为了不听我的话,不在乎衣服;我为了使你听我的话,也不在乎脑袋!”

像这类当作纪念品,当作一种鼓励和象征的事,宋徽宗是有根据的。汉朝成帝的时候,一个叫朱云的,本是陕西地方的一个小官,但他要求见皇帝。在大庭广众之间,皇帝接见了他。朱云说:“现在朝廷的大臣,都是站着职位吃白饭、不管事的,都不能帮皇帝的忙,我请求皇帝给我一把剑,杀个坏大臣,好给这些人一点警告。”皇帝一听,气起来了,说:“这个小官,居然在朝廷上侮辱大臣,杀掉他!”于是左右的人跑来抓朱云,朱云用手攀住宫殿的栏杆,死不肯放,别人用力一拉,结果连坚固的栏杆都给弄断了。朱云大叫说:“我这回可跟比干等忠臣一起到地下去云游了,只不知道你们可怎么办!”这时候,将军叫辛庆忌的,立刻跑到皇帝前面,磕起头来,他说:“这个小官太直爽了,如果他的话说得对,不该杀他;如果说得不对,我们应该包容他。我愿意以一条老命,来为朱云争取他的命!”话说完了,辛庆忌就梆梆梆梆磕起头来,磕个没完,磕得满头是血。于是,皇帝气消了,说算了。后来木匠要来换栏杆,皇帝说:“不要换了,补一补就好了!就让它那个样子,作为一种鼓励、一种象征。”

还有一种情形,表面上,皇帝准许巨子可以有话直说,原因却不是由于皇帝度量大,而是伯外国人知道了,不好看。明朝仁宗时候,大臣戈谦劝他不听,旁边有人拍皇帝马屁,知道皇帝讨厌戈谦,特进马屁要求把戈谦赶走,皇帝同意了。这时候,一名叫杨士奇的,立刻劝皇帝说:“现在外国人来朝见皇帝的很多,这件事著传到外国去,洋鬼子们就要说我们没有度量、没有自由了,这是不好的。”于是皇帝就算了。

另外一种情形,皇帝宽大是为了怕历史,怕历史家记他的不好。宋朝的太祖赵匡风,喜欢打鸟(那时候没有猎枪,用的是弹引。有一天,玩得高兴,左右报告说,有大臣为了急事来求见,皇帝叫人把这个大臣叫进来听报告,听了半天,只是普通的事情。宋太祖气了,他问:“为什么这种普通的事现在来报告?”那大臣答说:“我认为这种事并不普通,至少比打鸟还重要!”’皇帝更气了,立刻拿家伙打这大臣的嘴,结果门牙两颗,打掉在地下。那个大臣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弯下腰来,把门牙捡起,往口袋里一放。皇帝奇怪了,问他说:“你检门牙,是不是要到法院告我?”那大臣说:“我怎么敢告皇帝?这件事,自然会有历史家去写!”皇帝一听,笑起来了,下令送这大臣许多钱,表示抱歉。

历史上关于臣子劝皇帝的故事,很多很多。为劝皇帝而挨刀流血的,也很多很多。可是一些不要命的臣子们,还是要一个接一个,劝个没完。宋朝一位做过谏官的,叫做范仲淹,他曾有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他还做过一篇《灵乌赋》,高叫作为知识分子的人,要——

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

表示一个人只有为“鸣”不计一切,才算是一个人。一个人要宁肯为“鸣”而死,也不要因沉默而活。在中国历史上,向皇帝谏净的人,理由并不见得正确,目标也不见得远大,但是他们的基本精神则是一致的,那基本精神就是:

看到坏的,我要说;

不让我说,不可以!

(附记)有人拿谏诤事实与制度,来比拟言论自由的事实与制度,这是比拟不伦的。谏诤与言论自由是两回事。甚至谏诤的精神,和争取言论自由的精神比起来,也不相类。言论自由的本质是:我有权利说我高兴说的,说的内容也许是骂你、也许是挖苦你、也许是寻你开心、也许是劝你,随我高兴,我的地位是和你平等的;谏诤就不一样,谏诤是我低一级,低好几级,以这种不平等的身分,小心翼翼地劝你。

正文 传今——全国大跑马

古代皇帝常常向四方诸侯发命令,命令很多、很怪。

有时候,皇帝向四方堵侯要钱;有时候,叫四方诸侯挑选漂亮的女孩子;有时候,皇帝得了盲肠炎,躺在“龙床”上,哼呀哼的,叫四方诸侯从四面八方赶到京城来,来看他病,听他哼呀哼。

但是,四方诸侯有的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皇帝叫他,他听不到,皇帝没有麦克风,有也不行,太远了。他照样可以耍赖皮、装聋、装孙子。

当然皇帝也没有电报、电话、电视,不但没有,皇帝甚至不能想像这些玩艺是怎么一回事。 当时有些聪明人,整天把枕头垫得高高的,躺在床上想,想来想去,想他们的白日梦。

他们居然想出一种“千里眼”,可以看到一千里外,他的丈母娘;他们又想出一种“顺风耳”,可以听到一千里外,他的丈母娘在骂他。

可是这些只是“想”、只是“梦”,压根儿没实现过。

我们的老祖宗很容易满足,他们只想想就算了,他们懒得 花脑筋。他们不会用脑筋去发明望远镜或电视机,也不会发 明麦克风和电话,他们只会用脑筋去“神游四海”,用脑筋去歌颂“精神文明”、歌颂“形而上”的“道”。

可是聪明人这样做可以,皇帝这样做却不可以。 皇帝要统治全国,皇帝要发脾气,皇帝要教人知道他在发脾气,皇帝要得盲肠炎。

于是皇帝叫道:‘来人哪!你们各地的诸侯派代表来,站在我身边,替我传话给你们!”

于是,各地的诸侯都派了代表。

皇帝高兴了,他为代表们盖了官邪,整天朝他们下命令。

代表们一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刻忙得头昏眼花,大家赶忙把命令转出去,转给四方诸侯,这种来自京师官邪内含命令的报告,称做《邸报》。

这种《邸报》,就是四方诸侯专用的消息,很像是今天政府的“官报”。当时这种官报,读者非常有限,小百姓根本没得看,他们至多看看墙上的政府告示,或是听听传说和谣言,他们对政治没兴趣,他们的口号是——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种人生观,翻成白话,就是——

天亮就工作,

天黑就上床,

纳税又完粮,

皇帝管他娘!

可是,小百姓可以不管皇帝,四方诸侯却不能不管,因为他们有了专用的“官报”看,不能再装聋了。所以,“官报”一到,四方诸侯的眉毛就皱起来,皱得像老太婆的脸,非用熨斗来熨平不可。

唯一的好处是,四方诸侯虽不能装聋,却可以偷懒。因为“官报”来得很慢,一般情形,“官报”每天只能走三百里。往往一条命令,十天半月才能到四方诸侯手里,那时候,皇帝可能气消了,盲肠炎也好了。

所以,四方诸侯可以“拖死狗”,事情一来,就先给它一拖,不肯讲也不必讲办事效率,拖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所以,历史中国官场中的一个大特色,就是不讲办事效率,不育讲也不必讲办事效率,办事总是馒腾腾的,好像没睡醒一样。

但有的时候是例外——那就是大家抢官做的时候。大家都想做官,做大官,再升官。

可是官太少了,人太多了,你做了这个官,我就做不成了,所以我要揭你的蛋。

汉昭帝时,一天诸侯燕王忽然派人来,向皇帝上书告了大臣霍光一状,说他检阅羽林军准备造反。霍光吓得躲在家里,不敢见皇帝。皇帝那时候才十四岁,可是很聪明,他把霍光找来说:“你不要怕,我知道你是冤枉的,你检阅羽林军的事还不到八天,燕王怎么会知道呢?可证明有人从中搞鬼。”于是霍光便无罪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时没有电报电话飞机火车,所以消息传得非常慢。

当时传送消息的工具是“驿”和“马”。“驿”就是今天的车站,站里养了很多“马”,一有消息,就骑马跑。跑了三十里有一个“驿”,于是连人带马都可以休息,或者换人换马再继续跑。这样跑,一天可跑十个驿(三百里)。不过遇到紧急和机密的公算,为了保密起见,往往把公事封在“邮差”背后,盖上大印,非到目的地,任何人不准碰,于是快马加鞭,限时专送,一天跑五百里。这时候,这个邮差就苦了,一驿一驿地跑过去,换马不换人,跑到后来,邮差支持不住了,于是驿站的人(邮政局长)干脆把他(邮差)绑在马背上,反正那条路马跑熟了,识途老马可以不由人操纵,而把昏倒的或死掉的邮差带到目的地。所以那时候,谁都怕做绿衣人,绝不像现在这样抢破头。

这些苦命的绿衣人,和今天的绿衣使者一样,不但送信,还可以送包裹。唐朝玄宗(明皇)的小心肝杨贵妃,住在京城(陕西长安)里,娇滴滴的,整天朝唐明皇要东西吃。可是她要的东西都在京城附近买不到,她喜欢吃荔枝,荔枝产在广东佛山,当时为了满足杨贵妃的口福,只好动用大量的快马与骑士,接力赛跑式的,日夜不停传送新鲜荔枝。一看远处的快马来了,尘土飞起来了,杨贵妃就笑了,所以荔枝又叫“妃子笑”,这个典故,起源在唐朝诗人杜牧的两句诗——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不错,没有人知道快马运来的是荔枝,但是没有人不知道人和马的血汗与辛酸。那时候的邮差,真他妈的太苦了!

上面说到古代的车站叫做“驿”,这是指一般的情形说的。这一类的名目,还有一些别的。例如有一种叫做“亭”的,是秦朝、汉朝最流行的“车站”。每个“亭”都有个“亭长”,亭长除了是邮政局局长以外,还是旅馆老板、警察局长、调查站站长。亭长有时候会因执行职务而杀人,有时候会利用职务而谋财害命,有时候也做好事,帮助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汉朝最有名的将军韩信,在年轻时候,就靠着南昌亭长吃过饭,后来亭长的老婆不给他饭吃了,他才跑掉。

汉朝的亭大概近三万个,和亭配合设立的,有一种叫做“邮”,“亭”是十里一个,“邮”是五里一个,当时习惯也连在一起,叫做“邮亭”。这“邮亭”两个字,直传到今天还在用,可是意思已经不同了。

“驿”在唐朝,有一千六百多个,有的驿很小,只有八匹马;有的驿就很大,有七十五匹马,多得可以开一家跑马厅。唐朝法律对驿的规定很多很多,多得很好玩,例如说:

一、从驿中骑马的,要凭“符券”才成,这等于现在的“先买票、后上车”。没票骑马的,处一年徒刑。

二、有“符券”了,还得在一定时间内骑马,过时不候。好像今天买票,“限当日有效”。

三、只用一匹马就行的,若多用了一匹,处一年徒刑。

四、多跑了路,跑了冤枉路的,多跑一里,多打一百下屁股。

五、该换马的时候不换马,打八十下屁股。这叫做“虐待动物”。

六、不该带的东西多带了,叫做“超载”,也是“虐待动物”,多带一斤,打六十下屁股。

七、犯上面各种错误,毛病都出在骑的是马;若骑的不是马而是驴,那么罪就轻一点,被处罚的时候,可打八折。

为什么要有这些严格的规定呢?这是由于古代的驿,本是为了行政上和军事上的原因而设的,有关国家大事,所以不能马马虎虎。谁要马虎,就打谁屁股,或者就把谁关起来。

宋朝时候,驿的情形有四种:

一、步递——用人走路来送消息。

二、马递——用马。

三、急脚递——用快马。

四、金字牌急脚递——用快马加木牌。

最后两种,要加以说明。所谓“急脚递”,是用快马来跑,每天可以跑四百里,本来已经很快了。可是,为了行政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有时候,还嫌“急脚递”不够快,因为“急脚递”常常在路上碰到一些挡路的,由于“交通拥挤”,难免耽误时间。这时候,就有人发明一种花样:用一块木牌,上面漆上金字,放在马背上,由于反光的缘故,老远便可以看到金光闪闪,这时候,路上的其他人员车辆就得赶快让开,因为人人都知道“金字牌急脚递”来了,还是赶快让开为妙。

现代的警察车、救火车、救护车,走在路上当当乱响或哇哇怪叫,就好像古人的“金字牌急脚递”,大家一听到一见到,就会让开。

现代的国宾护卫仪队,在马路左右两旁由摩托车呜呜开道,不许你先走而要你让他先走,也好像是古人的“金字牌急脚递”。大家一听到一见到,也就赶快自认倒霉,干脆让开。

历史上最有名的“金字牌急脚递”的故事,就是”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宋朝的将军岳飞,本来在北方正和金人打仗,后来朝廷方面主张跟金人讲和,所以要用最迅速的方式,赶忙把岳飞弄回来。那时候用的最快的方法,就是挂着金牌的急脚递。当时宋朝政府一连用了“十二道金牌”来催岳飞,急得简直用快马跑成了一条线。于是,岳飞只好回来了。

用快马去跑,当然是一个很笨的法子,可是中国的古人们实在没有更好的法子,他们没有电报、电话、电视,也没有飞机和火车,也没有汽车和摩托车,他们若要办急事、急办事或事急办,只有倚靠快马加鞭。

像岳飞这种将军,现代处理起来就方便多了……(略——编者)科学真是了不起,也真可怕,它可以增加统治的效率,使命令传达得快快快……(略——编者)

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驿站的情形更大规模的发展起来,一直发展到清朝后期,接受了近代科学的通讯设备为止,才慢慢淘汰了古老的驿站。

对增加传达命令的速度,中国古人曾有过美丽的幻想。旧小说(水讲传》中,曾说有一个叫戴宗的人,外号叫“神行太保”。因为他有一种秘密的魔术:他有一种叫做“甲马”的小东西,当把两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的法术,一天便能走五百里路;若把四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来,一天便能走八百里路。至于说把八个“甲马”绑在腿上是不是能走一千六百里路,(水讲传)中没有交代清楚,我们就不好乱猜了。就算是一天能走一千六百里路,又如何呢?在现代科学的高速进步下,一天一千六百里,已经是一个可笑的小数字了;但对我们善于幻想的古人说来,却已是一个不能想像的伟大速度。在制造速度一方面,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个落伍的纪录,在清朝末年的一件事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清朝的大臣、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俄国去,他的报告由电报打到上海,时间只花了一天;可是这个报告再由上海朝北京转,就要花十天的工夫,因为上海北京之间,没有电报,只有船和马。这件事,使当时大臣李鸿章起了大念头,他立刻要求政府赶快设立电报局。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国家,才开始多了的的答答的电报声,少了答答答答的马蹄声。那个时候,已是公元一八七九年,距离发明电报的日子,已经晚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是一个多么教人落伍的日子呵!

正文 新闻——报纸像杂志

现代人早上一起来,就看报,一看报,就知道日本皇帝怎么了;下午一睡醒,又看报,一看报,就知道日本皇帝的老婆(学名皇后)又怎么了。现代人所要知道的事,从报纸上,一看就知道了。昨天地球上北极发生的事,今天地球南极的人就知道了;早上美洲发生的事,下午亚洲就知道了。消息的传达快极了。

古代人就不这样了。

古代人愈古愈没有报纸看,消息传得慢极了,慢得像老牛,甚至比老牛还慢。

古代人要知道消息,大都是用布告和嘴巴。布告和嘴巴太慢了,所以一件“新闻”传来传去,传到最后听到的,已经变成“历史”了。保”。因为他有一种秘密的魔术:他有一种叫做“甲马”的小东西,当把两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的法术,一天便能走五百里路;若把四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做起“神行法”来,一天便能走八百里路。至于说把八个“甲马”绑在腿上是不是能走一千六百里路,(水浒传》中没有交代清楚,我们就不好乱猜了。就算是一天能走一千六百里路,又如何呢?在现代科学的高速进步下,一天一千六百里,已经是一个可笑的小数字了;但对我们善于幻想的古人说来,却已是一个不能想像的伟大速度。在制造速度一方面,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个落伍的纪录,在清朝末年的一件事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当清朝的大臣、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俄国去,他的报告由电报打到上海,时间只花了一天;可是这个报告再由上海朝北京转,就要花十天的工夫,因为上海北京之间,没有电报,只有船和马。这件事,使当时大臣李鸿章起了大念头,他立刻要求政府赶快设立电报局。从那个时候起,我们的国家,才开始多了的的答答的电报声,少了答答答答的马蹄声。那个时候,已是公元一八七九年,距离发明电报的日子,已经晚了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是一个多么教人落伍的日子呵!

古代人最早有报纸一点模样的记载,是唐朝,当时的报纸,叫做《邸报》。

“邸”是什么呢?和现在一般常用的“官邸”字眼一样,就是“官邸”。不过这个官哪是专指四方诸侯在京城的办事处。四方诸侯进京来的时候,就住在这种官邪里;等到离京回去,官哪仍有人代为联络、传达,联络、传达的文件,都是朝廷里最新的消息,所以这种文件就叫做《邸报》。

这种《邸报》,产生的时间,大概在一干两百年前,在唐朝玄宗的时候。

除了《邸报》以外,还有一类名称像“杂报”、“报状”、“事状”、“朝报”等,也都可说是报纸的雏形。 到了宋朝以后,《邸报》愈来愈流行了。宋朝时候邪里办公的小职员们,整天打听政治行情,一打听到些捕风捉影,就赶忙写在一张小纸上。比如说张三被皇帝打了一个耳光、李四被皇帝踢了一脚、王五脑袋瓜子上挨了皇帝飞来的一个茶杯……总之,都是半真半假的马路新闻,这些小纸当时叫做小报,非常受人欢迎。小报一来,大家齐声欢呼,你抢我抢,就好像现在人们抢买“号外”一样。因为这种小报的新闻不是官方发布的,也不是新闻局长告诉记者的,所以难免不合当局的胃口,而要被查禁。

到了元朝,《邸报》中所记的范围渐渐宽了。王家着小了等社会新闻也出现了。再到明朝的时候,由于宦官汪直等的当政,为了怕他们的丑事外扬,曾经检查其中内容,禁止《邸报》的流传,这可说是邮电检查和新闻封锁的老祖宗了! 到了明朝崇侦皇帝十一年,一件重大的改变发生了,《邸报》不再用手写了,《邸报》进了排字房,开始用活字板排印了。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改变,这一年是一六三八年,距离今天,报纸进排字房,足足有三百四十年了。

清朝初年,有一家纸店叫“荣禄堂”,店里的老板跟政府的要员有点关系,通过要员,把传出来的消息印成(京报)。这些京报在京城里,并不觉得稀奇,可是一带到西北各省去,销路就非常好。因为有利可图,于是,所谓“报房”纷纷成立了,就是今天的报馆或报社。当时的报纸不是一张或几张大纸,而是一本像杂志一样的书。长九英寸、宽三英寸半,封面黄色,最多有十九页,最少也有五六页,用的是竹纸或毛太纸,木刻活体字排印,很不清楚。 (京报)的内容,可分三大部分:

一、“宫门钞”——抄皇宫里头的消息。

二、“上谕”——皇帝的命令和告示。

三、“奏折”——大臣向皇帝说的话、报的告。

这些材料,一到报纸编辑的手里,就按照次序,一条条排将起来。报纸的编排很单调,没有标题,你一定得全部看完,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想偷懒是不行的。 出报的时间是每天黄昏或晚上,所以等于是晚报。这种晚报在京师当天虽可以看到,但是外省就麻烦了,比如说浙江,可能三四个月后才能转到,那时候,“新闻”可能早已变成“旧闻”了。;在清朝文宗咸丰元年(一八五一),一个有心人名叫张带的,看到(京报)内容既简陋,流传得又馒,卖得不但贵而且不容易买。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政府来办报,结果被皇帝狠狠的骂了一顿,说这种意见“可笑之至”!

现在看来,真正“可笑之至”的,不是张带,而是西太后的丈夫。

可是,我们不能怪咸丰皇帝,因为他压根儿没有这种观念。 过了八年(一八五九),又一个有心人出来了,他的名字叫洪仁歼,他是太平天国的军师。他向天王洪秀全献了一部(资政新篇》,其中有一部分劝天王设立“新闻馆”,并在各省任命品行好的人做“新闻官”,职务要独立,别的官儿不能管他。他这个建议,很有眼光,他所以有这种眼光,乃是因为在他家里有几个洋鬼子传教士替他打派司。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很觉得没面子,连小日本都打不过。大家研究打不过的原因是:中国太落伍了,在新世界中完全跟不上时代。要跟得上时代的法子,一定要宣传新思想,工具就是办报。在当时,北京维新派官绅像文廷式等,办了一家“强学会书局”,出版了一种《中外纪闻》的报纸,也叫做《中外公报)。这份报纸的最早赞助人,就是后来中华民国第一任想当皇帝的大总统袁世凯,他捐了五百块钱做基金。五百块钱在那时候,没有能力买印刷机,所以报纸是用木板刻的,每天出一张,内容以社论为主,新闻反倒次要。主持这个报纸的实际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 这个报,可说是有史以来,中国民间的第一份像样的报。

当时的中国人,根本没有订报的观念。所以这份仲外纪闻》,也不敢公开发行。它印了三千份,拜托并且买通送惊报》的报憧,每天随着(京报》,“分送诸官宅”。可是,当时大家弄不清这份报是怎么一回子事,老是疑心有什么阴谋送上门来。所以,即使白送,有人也不敢收。弄得根憧们也害怕了,觉得这个报一定不是什么好报,为了怕连累,最后也拒绝代送了。 (中外纪闻)发行了半年,正巧当时御史老爷杨崇伊攻击这个报,说它“诽议朝政”,请下令封它。于是皇帝就下令查封,并且把文廷式赶回家乡去,还说永远不再用他当官了。

(中外纪闻》被封门后,维新派的书局也被没收、改组,变成了“官书局”,由孙家鼐主持,正式出版一种官报,这可说是中国最正式的官报,大名叫(官书局报)。用黄土纸做封面,长九英寸,宽五英寸,内容除了也有“上谕”和“奏折”一类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世界新知识的翻译。这个报纸为了怕当政者不满意,特别声明凡是批评政治的和人物的文章,都不能登。虽然这个报如此委曲求全,可是到了“戊戌政变”发生,西太后还是把它看做传播新知识的眼中钉,还是停刊了。 西太后虽然不许别人办报,可是她却不得不承认:报纸这件东西也有它的好处。所以,在八国联军以后,她也想办报了。(甲午战争那一次,被日本一个国家打破,中国人气得想办报;这回八国联军,一次被八个国家打破,中国人当然更气得想办报了!)

西太后办的报叫《政治官报)(后来改名叫《内阁官报),这个报,还是杂志的形式,不过里面的花样多了:“上谕”、“奏折”、“电报”、“法制章程”、“条约合同”、“外事”、“广告”等,都是基本内容。它的宗旨是:“凡私家论说及风闻不实之事,一概不录。”显然是针对以前(中外纪闻狸“社论”而发的。这个《政治官报》只是要报道政治,并不是要谈政治,所以要议论的,免啦!

专制政府不欢迎办报,可是爱好自由的人却要办。他们办报,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就是租界。租界是专制政府管不到的地方,是大城里面一些由洋鬼子管辖的地区。专制政府欺负自己人很拿手,可是欺负老外却不行,手反被拿,只好同意洋鬼子在中国大城里划分势力范围,割据称雄。洋鬼子有新闻自由的传统,欢迎办报,中国知识分子就在租界大办特办起来,其中最有名的,是《苏报》。 《苏报》是章炳磷(太炎)、蔡元培、邹容这些老少革命党办的报,他们在上海租界里攻击专制政府,骂清廷皇帝是“小丑”等等,愈骂愈高兴。骂得专制政府吃不消了,秘电这个地区的封疆大吏说:

沪上各报内,苏报近更狂吠,愈无忌惮,着即拿办。转饬密派干役,将单开各要犯分别严拿,各获禀办,毋稍泄漏疏虞,致被克脱。

专制政府虽然大喊拿人,可是不得洋鬼子同意,拿不进去。专制政府于是跟洋鬼子打商量,洋鬼子也买几分帐,但一看专制政府的严刑峻法,却不能赞同。原来专制政府“宽大”得没有“出版法”,只有“造妖书妖言”、“大逆不道”等的罪名,要用这些法律办人,就如意算盘如下: 章炳麟作垃书并革命军序,又有驳康有为之一书,污蔑朝廷,形同悼逆;邹容作革命军一书,谋为不轨,更为大逆不道。彼椚苏撸裣嗉茫首镂ň滴竟煞ㄋ蝗荩辔鞴ㄋ凰 2槁稍兀翰焕诠蔽I琊⑽矗焕诰蔽W诿砦竽妫还材闭撸环质状樱粤杞λ馈S致稍兀耗北潮竟贝铀眩还材闭撸环质状樱孕隆S致稍兀和夹把浴⑹樾凑盘⑸炕笕诵模渍咝铝⒕觯诱呓始嗪颉H缱奕荨⒄卤跽章芍巫铮缘贝觥=穹晖蚴倏疲悴蓟嗜剩漳饧酰ㄎ涝都嘟远怕颐榷溉诵摹Y伦饨缫蝗翰怀阎剑瑁桓椅耍型庑疑酢?/P>

这下子把老外给吓坏了,老外没想到“礼义之邦”的法律竟这样野蛮。照专制政府的法律,要“凌迟处死”,就是一刀一刀剐死,幸亏统治者过生日,优待,改为“永远监禁”,就是无期徒刑。这样重的刑,洋鬼子是看不过去的。所以,洋鬼子只肯抓人,要办人、要审人、要关人,都行,可是都得由他们代办,拒绝引渡。私下里,他们还通知章炳磷等人:“赶快跑!”

章炳麟是书呆子,不肯跑,被抓去了;邹容跑了,可是忍不住吴敬恒(稚晖)挖苦他的风凉话,自行投案,也关到牢里。小型文字狱判下来,章炳磷三年,邹容两年。邹容年纪轻,黑狱亡鬼,受不住气,结果死在牢里,鸣呼二十岁,时间是一九0三。

专制政府开始有“出版法”,包括《大清印刷物专律)(一九O六)、(报章应守规则)(一九O六)、《大清报律》(一九O七)。这些出版法除了采取“预审制”以外,其他倒也宽大。例如要想办报,不论张三李四,只要

一、年满20岁以上之本国人。

二、无精神病患者。

三、未经处监禁以上之刑者。

就可以在发行二十天以前,向衙门一呈报,缴点保证金,开始言论。绝不会借口报纸太多了,不许你登记。专制政府许你办了,他来封;绝不会根本就不许你办。

中华民国成立,内务部(内政部)的大官人忽发雅兴,拟订了(暂行报律)三条。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立刻发布(令内政部取消暂行报律文》,予以痛斥:

昨据上海报界俱进会及各报馆电称:接内务部电,详定暂行报律三章,报界全体万难承认,请转饬部知照等语。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古人以为常师,自非专制淫威,从无过事推抑者。该部所布,暂行报律,虽出补偏救弊之苦心,实昧先后缓急之要序。使议者疑满清籍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甚无谓也!

这是一篇划时代的文献,它告诉中国人,现在是自由民主的时代了,“满清籍制舆论之恶政”,已经不会也不该“复见于今”了。这~天是中华民国元年三月九号,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每一个孙中山的信徒,都该想到在这日子里的这个启示。

这篇文献发布后两年零二十四天,袁世凯公布了(报纸条例),取消了“预审制”。从此,中国的报纸在不断的各种法律夹道赋喝中活下去,它们历经了袁世凯(出版法)(一九一四)、(管理新闻营业条例)(一九二五)、(出版条例原则)(一九二九)、(出版法)(一九三O)……虽然任重道远,可是总还混得活。直到“报阀”出来,天下一统为止。

回忆中国的报纸史,真教人发思古之幽情,令人怀念那些脱法而出或逍遥法外的“老祖宗报”。

前面谈的中国报纸,不外是两类,一类是老百姓办的,一类是做官的办的。在这两类之外,还有一种报纸(就是杂志),是外国人为中国人办的,也很重要。最早的有一八一五年(中华民国前九十七年)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一个怪名字。其实它的英文名字的意思,就是“中国每月杂志”。这个报每月出版一次,内容有宗教、科学、历史、地理、商业等等。五花八门,名堂很多。这个报是洋鬼子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梁发等人办的,梁发可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正式厕身报界的第一人。这个报,一直办了六年半,到一八二一年才停止。

现在我们所看的报纸,都是前面这些“老祖宗报”以后的产品,所以只是一些“小孙子报”。这些“小孙子报”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版面变大了,大得像一张报,而不再像一本杂志。现在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老祖宗报”的时候,你绝对不会以为那原来是一份报,你一定以为那是一本杂志,其实那才是报——道道地地原原本本的报,你可别认错了。

正文 征兆——来头可不小

中国人几千年来有一个大传说,人人都信。

这个传说就是:凡是有点名儿的人物,他妈妈生他的时候,都不简单。

所谓不简单,是他妈妈生他的时候,他的家人总要碰到些怪事,或是看到些怪光、或是听到些怪声怪调、或是做些怪梦…… 总之非常那个。

所以大人物,生起来皆吓人倒怪。

可是,中国人并不说这些事情怪,他们说这是“祥瑞”,祥瑞就是“可喜可贺的征兆”。

每个大人物生时都有“可喜可贺的征兆”,这叫“生有异禀”。

所以,按照这种说法,一个人到世界上来,若来得稀松平常,那就前生注定没发展。

所以,你看到这里,应该赶紧把这本书放下,快到厨房去,问问你妈,你生下来的时候,她跟你老子有没有碰到些怪事?看到些怪光?听到些怪声怪调?或是做了些怪梦?

如果她说没有,你千万拜托她仔细想想看,如果实在一点也没有印象,那你就糟啦!

你这辈子,休想成大人物啦!

你若不服气,请看下面的一些传说:

老子——传说他老先生生的时候,是骑着一头白色的鹿到妈妈肚里的。

孟夫子——他妈妈生他,梦神人攀龙凤,自泰山来。邻居看到五色云,罩住孟家。

萧何——他妈妈生他,是“感员星之精”。

张良——他妈妈生他,是“感弧星之精”。

樊啥——他妈妈生他,是“感狼星之精”。

程成——他妈妈生他以前,梦到“白头公”拿药给他吃,并且说:“服此当生贵子。”于是她吃了,就有了孕。

刘元海——他妈妈生他以前,梦到两条大鱼,后来鱼变成人,给她一包东西,说吃了以后,可以生贵子。于是她吃了,怀胎十三个月,才生刘元海。

徐陵——他妈妈生他以前,梦到有五个颜色的云彩,化成风,站在她左边肩膀上,于是就有了孕。

梁防——他妈妈生他以前,梦到五个颜色的彩旗子,旗子四角挂了铃,一个铃掉在她怀里,于是就有了孕。

李白——他妈妈梦到“长庚星”跑到怀里来。

刘济——刚生下来,老妈子看到一条“黑气勃勃”的大蛇,

后来就变成他。

杨大年——他妈妈梦到是仙人托生,结果生下一条小鹤,再变成他。

刘法——他妈妈生他时候,蚊帐掉下来了,出现一条大蛇,他出生后,再找大蛇,只剩下蛇皮了。

岳飞——他生的时候,屋里飞来一只大鹏鸟,所以他的名,就叫“岳飞”;他的字,就叫“鹏举”。

文天祥——他生的时候,他的爸爸(这回不是妈)梦到文天祥乘着紫云而下,所以他的名字,就叫“云孙”。

张居正——他妈妈梦到青衣童子绕床,因而怀孕。

郑成功——他生的时候,他妈妈梦到在岸上看大鱼,一船冲上来,冲到肚子里。

曾国藩——他生的时候,他的曾祖父(这回不是爸)梦到一条“神虬”从天空下来,全身发金光。

上面随便举的例子,都是踉历史上的大人物有关的“征兆”,你看了,一定觉得很奇怪了。可是,更妙的还在后头。历史上,比上面这些大人物更显赫的人物,是皇帝,关于皇帝的征兆,也就更多。据说所谓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天子”。既然所谓天子,来头应该更大,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天子的来头吧:

夏朝第一个皇帝时候,郊外有青龙。

商朝祖先的妈妈在野外洗澡时候,正巧有一只鸟下蛋,她捡来吃了,就有了孕。

周朝祖先的妈妈在野外玩(好像他们的妈妈都喜欢在野外玩),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她在脚印上踩了一下,就觉得有孕了。后来生了儿子,她认为不吉祥,就把儿子丢在路上。可是,路上马走过来、牛走过来,都躲开这个儿子,不敢碰到他,于是这个妈妈又把儿子带到树林里,放在一条结了冰的河上,可是这时候,有鸟飞过来,用翅膀遮盖这个儿子。天意已明,这个妈妈感到她的儿子不简单了,就把他抱回家里来。

周朝的武王建国的时候,有白颜色的鱼,跳到武王的船里面;又有红颜色的乌鸦,表示“祥瑞”。

秦朝祖先的妈妈在织布的时候,有鸟下了蛋,她捡来吃了,就有了孕。

汉朝高祖刘邦的妈妈,常常在野外的大湖边睡觉,梦到神仙。一天,她的丈夫去看她,却看到有龙趴在她上面,她就有了孕,生出汉高祖来。汉高祖长大后,喝酒后睡觉,有人看到他上面有龙(龙是“天子”的象征)。

后汉光武帝刘秀生的时候,有满屋子红光。那一年县界长出嘉禾,一茎九穗。所以起名“秀”。

三国魏文帝曹丕(曹操的)L子)生的时候,有云气青色;同如车盖,整天罩在他头上。

晋朝元帝生的时候,“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生的时候,有神光照亮房子,甘露下降。 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他妈妈梦到抱住太阳,不久就怀孕生他。他一出生,右手就有个“武”字。

南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他妈妈生他时,梦到太阳从屋里出来;生的当天晚上,天上发亮光。

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他妈妈怀他的时候,每天晚上有红光照进屋里来。

南北朝北周文帝宇文泰,他妈妈怀他的时候,梦到抱他升

天,可是没升完,就醒了。醒后把梦告诉了老公,老公高兴说:“虽不至天,贵亦极矣!”生的时候,有黑气如盖,下覆其身。他背上有黑子,黑子且成图案,像条幡龙。他脸上又有紫光,教人看了心里发毛。 隋朝文帝杨坚,他妈妈生他的时候,一屋子紫气。来了个尼姑,说这小家伙不简单,帮忙照顾。他妈妈抱他,忽然看见他头上生出角来,浑身长出鳞片,吓得把他掉在地上,尼姑跑进来,说,小朋友给吓到了,将来他得天下要晚一点了(他得天下时,已四十八岁)。他手上有个“王’字,但不知道在哪一手。

唐朝太宗李世民生的时候,有两条龙在房门外玩,连玩三天。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个书生说会看相,看了李世民,说有天子相。唐高祖怕泄漏,要杀这书生,可是书生忽然不见了。

五代后梁太祖朱全忠,他生的那天晚上,家里有红气上升,邻居跑来叫说:你们朱家着火了。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妈妈带他住在老刘家。刘家老太太告诉家人说:“朱三那小孩子不是常人,你们可要对他好啊!”人家问凭什么?老太太说:“我看过他的睡相,睡的是一条红色的蛇。” 五代后唐武宗李克用,他妈妈怀胎十三个月,生的时候难产。大家跑去买药,碰到一位“神臾”。这位神老头说:“巫医帮不上忙的。赶快回家,大家要全副武装,骑马敲鼓,环绕李家三圈才成。”于是照办,果然生产不难了,“红光烛室,白气充庭,井水暴溢”的情形下,李克用出世。后来李克用搂着妓女睡大觉,有人要行刺他,走到床前,看到床上一团烈火,吓跑了。李克用的第二代,后唐庄宗李存励,也来路不凡。他妈妈怀他的时候,“常梦神人黑衣拥扇夹侍左右。”生的那天,有紫 气从窗户冒出来。

五代后晋高祖“儿皇帝”石敬增,他妈妈生他的时候,“有 白气充庭”。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他妈妈生他的时候,“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

宋朝太祖赵匡凤,也照有红光不误,他妈妈生他的时候,“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元朝祖先的妈妈守寡的时候,梦到一道白光,从天而降,化为金色神人,走到床前,立刻有孕生子。

元朝太祖铁木真生下来的时候,手握一把血块,像红色的石头。 明朝太祖朱元漳,他妈妈怀他的时候,梦到神送一药丸,放在掌中有光,吃下去,醒了,口里有香气。生的那天,红光满室,夜里光露出来,邻居以为着火了,跑来救。

清朝祖先的妈妈,说是天女下凡,吞了朱果,不夫而孕,生了先祖。先祖生下来就会说话。

以上这些历朝各代的来头不小的神话,都麦示了一个幻想的事实,就是“凡是有点名儿的人物,他妈妈生他的时候,都不简单”,都有“祥瑞”。

祥瑞是表示这个人的来头可不小,背后有鬼神撑腰。古人都疑神疑鬼的敬鬼神而不远(孔夫子劝人“敬鬼神而远之”,其实没人敢远),所以一个人一出生,就跟鬼神搭上关系,自然就得天独厚,不由你不另眼看待,不由你不服。

祥瑞外一章是身体上的特征,所谓“圣人皆有异表”。什么“伏羲人身蛇首,神农人身牛首”、什么“黄帝龙颜”、什么“帝曾骄齿”、什么“尧眉八彩”、什么“舜目重瞳”、什么“禹耳三漏”什么“汤臂三肘”、什么“文王四乳”、什么“武王望羊”、什么汉高祖“左股七十二黑子”、什么三国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什么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什么晋元帝“白毫生于日角之左”、什么南北朝陈武帝“日角龙颜,垂手过膝”、什么唐高祖“体有三乳”等等等等,鬼话连篇,翻翻古书,就不难碰到。身体上的特征,在古人看来,虽是祥瑞的一种,但一经科学检定,就毫无道理。即以“舜目重瞳’为例,古代名流,重瞳的,帝王级有虞舜、项羽、王莽、吕光、李煌;臣子级有额回、沈约、鱼俱罗、朱友孜等人。但重瞳是什么?只不过是白内障而已!如果重瞳算是伟人,那么眼科医生整天要被伟人烦死了。 在所有来头可不小的鬼话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孔夫子的征兆。孔夫子的妈妈到野外玩,玩累了,就在野地里睡起来。做了梦,梦到黑帝和她性交。醒来就有孕,生下孔夫子。孔夫子生有全套异象:双龙绕室,五老降庭,长得海口、牛唇。虎掌、龟脊、头像尼丘山,名字就叫孔丘。胸前有“制作定,世符运”六个字。照古史说法,孔夫子是商汤的后人,五帝轮流做,本来该轮到商汤的后人的,可惜孔夫子被早生贵子,生在周朝,水火相冲,时不当令,所以只能为未来的汉朝制作法典——六经,自己不能做皇上,反倒帮了别人做了皇上。孔夫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与中国人相见恨早,结果功亏一资。

中国帝王从汉朝以后捧孔夫子,大家只注意到捧孔夫子的儒家哲学跟统治者结合,却忽略了孔夫子的神性背景跟统治者的串通,而不知道捧“作之师”的孔夫子本人,无异就等于捧“作之君”的统治者自己。巩固孔夫子的地位,就等于巩固统治者自己的地位。 征兆是中国人五千年来的只此一家大传统,当然也是五千年来只此一家的大骗局。它的历史太深了、太远了。深远得变成了一个坚固的骗人公式,大家一提到某某名人,就会公然用公式套他一下,明知是鬼话,可是谁也不敢说破,只要有利,谁也乐得相信,或者教别人相信。你别以为这些是历史了,才不呢,就是这套大哲学,使中华民国袁大总统世凯先生抛弃了总统,想改行当皇帝,为了他相信他自己曾以“五爪大金龙”的正身,睡在过床上。“真龙转世”的大哲学,在上为帝王将相,在下为王元龙李小龙,以至看相摸骨的龙海山人,人人都多少反射到。你老兄一定也有这种传统的荒谬反射,不然的话,你为什么老是在浴室镜子里,偷偷看你“主贵”的那颗德?

正文 吃人——动物吃人,人也吃人

你一定看过中国的一部小说《水游传》,《水游传》第二十六回是——

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

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这回里的“母夜叉”是指孙二娘,她开了一家黑店,“……盖些草屋,卖酒维生。实是只等客商过住,有那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切馅子包馒头。”

在第二十六回里,你又可以看到宋江被强盗抓住后,强盗王矮虎大叫说:“孩儿们,快动手取下这牛子(指宋江)的心肝来,造三份醒酒酸辣汤来!” 在第四十二回里,你又可看到“黑旋风”李逵在杀掉“假黑旋风”李鬼以后,“三升米饭早熟了,只没菜蔬下饭。李逵盛饭来,吃了一口,看着自笑道:‘好痴汉!放着好肉在面前,却不会吃!’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

这个吃人肉的李逵,早在(水济传)第四十回里,就吃了人肉了:“只见黑旋风李逵跳起身来,说道:‘我与哥哥动手割这厮!我看他肥胖了,倒好烧吃!’晁盖道:‘说得是。’教——‘取把尖刀来,就讨盆炭火来,细细地割这厮,烧来下酒,与我贤弟消这怨气。’李逵拿起尖刀,看着黄文炳,笑道:‘你这厮在蔡九知府后堂且会说黄道黑,拨置害人,无中生有,掇撺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惨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另一种等于吃人肉的,是用人肉来祭死人。如(水讲传》第二十五回,武松对他哥哥武大郎,“将两颗人头供养在灵前”;第六十七回“将史文恭剖腹剜心,享祭晁盖”等,都属这一类。

上面这些吃人肉的故事,有的原因是经济的(像卖人肉的孙二娘)、有的是饥饿的(像吃李鬼的李逵)、有的是嗜好的(像要吃宋江肉的王矮虎)、有的是仇恨的(像以人头祭死人)。吃人肉的原因,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人不但吃动物的肉,还要吃人的肉;不但动物吃人,人也吃人。 吃人肉的事,经济的和饥饿的两种原因,本来很接近。以汉朝为例,单就(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里,我们就可看到这些吓人的纪录:

一、汉高祖二年(纪元前二0五)——“人相食,死者过半。”

二、汉高祖二年(纪元前二0五)六月——“关中大饥,……人相食"

三、汉武帝建元三年(纪元前一三八)——“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 四、汉武帝建元六年(纪元前一三五)——河南……父子相食。”

五、汉武帝鼎元三年(纪元前—一四)——“关东郡国十份,饥,,人相食。”

六、汉元帝初元元年(纪元前四八)——“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相食。”

七、汉元帝初元二年(纪元前四七)——-“琅邢郡人相食。”

八、汉成帝永始二年(纪元前一五)——“梁国平原郡人相食"

九、汉王莽天凤元年(纪元一四)——“缘边大饥,人相食。”

十、汉王莽地皇三年(纪元二二)——“关东,人相食。”

十一、汉王莽时——“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

十二、汉光武帝建武元年(纪元二五)——“民饥饿,相食。”

十三、汉光武帝建武二年(纪元二六)——“三辅大饥,人相食。”

十四、汉安帝永初二年(纪元一0八)——“州郡大饥,……人相食。”

十五、汉安帝永初三年(纪元一0九)三月——“京师大饥,民相食。”

十六、汉安帝永初三年(纪元一0九)十二月——“并凉二州大饥,人相食。”

十七、汉桓帝元嘉元年(纪元一五一)——“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十八、汉桓帝永寿元年(纪元一五五)——“司隶冀州饥,人相食。”

十九、汉灵帝建宁三年(纪元一七0)——“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二十、汉献帝兴平元年(纪元一九四)——“人相食吹。”

二十一、汉献帝建安二年(纪元一九七)——“江淮间民相食。”上面随手所举的例子,都是中国人吃人的历史。这些残忍现象的发生,主要的原因是荒年。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战争。

唐朝“安史之乱”,张巡、许远的部队,被安禄山的军队包围在雅阳。后来因为被包围得太久了,东西都吃光了,战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于是大家互相换小孩子来吃(不忍吃自己的,所以互换)。小孩子吃光了,张巡竟把他的姨太太杀掉,他对守城的军人说:“你们为国家拚命,好久没东西吃,可是你们仍旧忠贞。我自己的身体不能给你们吃,岂能可惜一个女人吗?”于是,从吃张巡的姨太太开始,大家又拚命吃女人。女人吃光了,又吃男人。全雅阳城一共有六万人,最后被安禄山攻破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了。(张巡这种杀亲人吃 亲人的做法,当然很有问题,因为守城的目的是抵抗“没人性的”叛军。但是自己竟连老婆都吃掉,所谓人性,又在哪里?)

又如唐朝信宗的时候(纪元—八六),杨行密围住广陵城 (现在的扬州),一围就是半年。城里的人都饿得吃不消了。军队公开抓人来卖,捆起来,像杀猪一样的杀人吃肉。这又是一个残忍的例子。

像这一类的例子,还多着呢! 唐朝昭宗天复二年(纪元九0二),凤翔城被朱全忠所围,城里公开卖起人肉来。人肉的价钱不如狗肉,狗肉每斤五百钱,人肉每斤只一百钱。

宋朝高宗绍兴三年(纪元—一三三),杭州也有吃人肉的场面,同时还有了称呼:瘦的男女叫“饶把火”;女孩子叫“下羹羊”,小朋友叫“和骨烂”,这些被吃的人,统一被称做“两脚羊”。

清朝六宗嘉庆六年(纪元一八0一)。四川人罗思举的部队缺粮,于是开始吃俘虏,一共吃了三千五百多人!

上面最后一个例子是指吃敌人的肉。在历史上,这种情形也很多。春秋、战国时候,早就有这类事实。战国时候,中山君对于私通外国的臣子,就要吃他的肉,还要一个人独吞,不分给别人。 汉朝王莽被杀,几十个人抢着吃他。

梁朝侯景死了,身体也被老百姓分吃。侯景的参谋王伟,也被公开烹掉,再被老百姓分着吃了。

隋朝场帝把叛臣制斯政烹死,把肉分给百官吃。

冶朝关西地方的薛仁泉,恨庾立不肯投降,把质立放在火上割掉,肉分给军人吃(度立是文学家庾信的儿子)。

隋朝的张金称本在河北作乱,被官兵抓住,把他绑在架子上,由他的仇人吃掉。唐朝武则天时候,一个凶狠的官吏来俊臣被斩,他的仇人争着吃光他的肉。

唐朝玄宗时候,宰相杨国忠(娇滴滴的杨贵妃的哥哥)被军人杀掉,因为大家恨他,所以给吃掉了。 后晋时候,张彦泽被处死,老百姓抢着喝他的脑髓,又把他的肉吃光。

元朝世祖时候,一个叫阿合马的讨厌鬼被杀,当地军民高兴极了,大家分地的肉,全部吃光。

明朝武宗时候的太监刘理(京剧中的主角),被杀的时候,老百姓恨他已极,竟花钱买他的肉来吃。

这些都是因仇恨而吃人肉的例子。

还有一种是嗜好性的,这些都是极残忍的坏蛋。例如唐朝的大盗朱案,就是个吃人精。他专门烹吃小孩子,也吃女人。他竟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他的感觉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人的肉! 还有一个吃人精,是五代时候的赵思倌。他最喜欢人肝,还喜欢用酒吞人胆。他迷信吃人胆可以使自己胆子大,他说:“吞此干枚,则胆无敌矣!”

这一类的吃人精,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最残忍的是元朝时候的“淮右军”。这种军队最喜欢吃人。他们的吃法是把人拥在铁架子上生烤,有的用开水来烫熟。残忍的程度,真没法写出来。

除了上面各种吃人肉的情形外,另有一种特殊的例子,就是为了治病的理由。原来在中国的传统里,有一种迷信,叫做“割股救亲”,就是认为在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若想病好,非得吃病人自己亲人的肉不可。这种认为人肉可以治病的迷信,是唐朝开始的。唐朝有一个叫陈藏器的,写了一本医书叫《本草拾遗》,里头指出人肉可以治病。此后慢慢流传的结果,一般傻懂懂的小百姓也就真的相信起来。在爸爸妈妈公公婆婆生病的时候,就会有孝子孝媳们出来,用刀“割股”(割大腿上的肉),妄想用自己身上的肉,可以对亲人的病有一点儿帮助。他们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却是蠢的。 历史上关于割股治病的故事,举不胜举。宋朝就有朱云孙的太太刘氏,他的婆婆第一次生病的时候,由她的丈夫割股;第二次生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割股了。在《宋史》里头,她是“孝妇”。

接着在元朝,也有这一类的例子。阮史》就记载着河南的秦氏姐妹,为了替爸爸治病,姐姐竟凿出自己的脑浆,妹妹也割下大腿的肉。脑浆是用来熬药,大腿肉是用来煮粥,你说这种行为蠢不蠢?

元朝还有割肋肉来为亲人治病的例子。割肋肉的人名叫胡伴侣,为了治爸爸的病,才这样做的。这种行为,还特别得到政府的奖励,你说这种政府蠢不蠢?(当时政府的奖励,除了荣誉奖以外,还给绢五匹,羊两头,田一项。)

割股的行为,虽然动机是“孝”,但是踉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比起来,却是冲突的。中国传统的“孝”的观念是:一个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爸爸妈妈传给他的,他不能也不敢毁了它们。这种行为的最有名代表人是曾参(曾子)。曾子临死以前,还战战兢兢地把自己全身检查了一番,发现没短少什么、没毁坏什么,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才放心的死去。还有一个例子是三国时候的一个将军,传说他在作战时候,眼睛被一支箭射中了,他赶快一拔,眼珠子都被拔了出来。他当时大叫说:“身体是爸爸妈妈给的,不能丢掉,所以这颗眼珠子,我把它吃到肚里去!”说着,就吃下去了。 既然传统的“孝”的标准是不敢毁伤身体,“割股”的行为,当然是和这标准冲突的,所以这种行为,一方面可说是“孝”,一方面又可说是“不孝”。于是政府的处境便感到很困难。纪元一二七O年,元朝政府想出了一条法律,决定“今后遇有割股之人,虽不在禁限,亦不须旌赏”。这意思很明白,政府是决定既不阻止,也不奖励了。

到了明朝、清朝,也沿着元朝,订了很类似的法律,但是实行得并不彻底。政府有时候,还是要对这些愚蠢的孝子们“加思准其族表”——政府还是忍不住要鼓励!

上面这种割股的例子,有的不仅限于为亲人治病,有的竟还有政治作用在内,因而间接影响了历史。春秋时候,晋文公在外面逃亡,他的大臣介之推,就割遇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另一个最富有政治作用的例子,是清朝的西太后。西太后就是慈禧太后,她虽是咸丰皇帝的老婆,但不是大老婆,大老婆是慈安太后。传说咸丰皇帝临死前,怕慈安被慈禧欺负,特别给慈安一个密令,内容说如果慈禧欺负人,就可以把她宰掉。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对慈安非常尊敬,目的就是要骗慈安,使慈安毁掉那个密令。有一天慈安病了,慈禧竟在胳膊上割下一块肉来熬药,送给慈安吃、慈安很感动,认为慈禧简直是她的亲姊妹,对亲姊妹还要密令干嘛?决定把密令烧掉。谁想到慈安把密令一烧,慈禧再也不买她的帐了,再也不听话了。后来传说慈安的暴毙,还是被慈禧下毒的。说来说去,这一切,都是当时吃人肉惹来的麻烦。

总之,吃人肉,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一件荒唐的事情,真没想到这种荒唐的事情,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那么多的血淋淋的纪录。现在人唱(满江红),唱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竟然洋洋自得,大概是传统老毛病的发作吧?不然的话,怎么这样莫名其妙?

正文 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

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主编(四库全书)的大文人纪昀(晓岚),是一个大幽默家。他长得很怪:大秃头、大鼻子、大耳朵。一对三角眼睛、两行细眉毛——好像隔壁那少奶奶一样。有一次,一个大富翁造了一幢大房子,听说纪购很有名气,特地请他为这幢大房子起个名字。纪购打听出来这个大富翁本是铁匠出身,后来发了财,十足一个暴发户,暴发户附庸风雅,他认为是可笑的。于是,他提起毛笔,为这幢房子起了一个名儿“酉斋”。

大富翁欢天喜地的,把这两个字捧回家去,见人就说:“这是纪大学土给我写的!”可是,一当别人问起“酉”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大富翁就愣住了,他怎么猜也猜不出什么意思;他偷偷查(康熙字典),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他问别人,别人也直摇头,人入都纳闷,大富翁更纳闷,他不知道纪大学士搞什么鬼。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他望着这个“酉”字发呆,最后一狠心一跺脚,决定去找纪大学士。

纪大学土一看大富翁来,笑起来了。等到大富翁开口,问起这个“酉”字,他笑得更厉害了。他说:“这个‘酉’字,有两个意义,都是字典里查不出来的:

第一个意义要直着看——酉——这好像是打‘铁’用的铁砧;

第二个意义要横着看——酉——这好像是打‘铁’用的风箱。这两个意义都符合你是铁匠出身,所以这个‘酉’字,正好用来叫你这幢房子!”

这个故事主要建筑在一个“酉”字上面,这个酉字在古字里写做——本来的意义是酿酒的器具,下面是个缸,缸里有原料,缸外头有个盖和搅动器,这就是今天的“酉”字,也就是“酒”字在没进“文字美容院”以前的老模样。

但是,酒这个东西,跟许多可爱的老公公一样,愈老愈有味道,所谓“陈年老酒”,愈喝愈香。陈年老酒从酒窖里搬出来,上面一层灰,所以在小篆里,把陈年老酒写做——就是今天的“酉”字。后来这字慢慢抽象化,慢慢把管酒的官(字酒公卖局局长)也叫做“酋”(“大酋”)!

慢慢的,这个“酉”字又开始变,因为人人都爱喝酒,三杯下肚,酒意方浓,一看瓶里,酒没有了,于是着急了,于是开始找酒。你也找,我也找,最后找到一个能够拿酒给大家过瘾的人,于是你高兴了,我也高兴了,大家都说这个人好,这个人可爱,在我们需要酒的时候他够意思,能够帮我们,我们欢迎他,干脆拥护他做“总统”——不对,那时候没有总统;拥护他做“皇帝”,也不对,那时候没有“皇帝”;拥护他做“领袖”,更不对,那时候还没有领袖这个词儿,他们拥护他做的是——“酋”长!

拥护这个人要举双手赞成,所以要——

这个字,表示两个手在推举“酋”。可是举呀举的,左面的手举累了,所以放了下来,变成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尊”字。我们平常说“尊长”、“尊师”,事实上,“尊”的并不是那个“长”、那个“师”,而是那个“尊”字上头的酒坛子。

所以,如果有人说他“尊”敬你,为了保险起见,你最好问问他妈妈,他是不是爱喝酒,如果他不爱喝酒,那他才真是值得你“尊”敬的;当然啦,在你“尊”敬他以前,他也该问问你妈妈,你是不是酒鬼。

因为“酉”这个字这么可爱,所以很多高贵的词儿,都跟它扯上了裙带关系,例如: 至尊——皇帝。

祭酒——大学校长、教育部长。

这两个词儿比起来,“祭酒”比“至尊”事实上还来得神气。在宋朝的时候,“祭酒”(大学校长)可以跟皇帝面对面的瞪着’眼睛,一点都没有马屁相。

在民国初年,“祭酒”(教育总长)蔡元培,当“皇帝”袁大总统世凯去看他的时候,他只在会客室接见袁大胖子,不许他乱“巡视”;聊天完了,大胖子要走了,他只送大胖子到会客室门口,绝不肯多走一步,更不会在大门口送往迎来拍马屈了。

所以,“祭酒”比“至尊”来得神气。换句话说,如果有一个“祭酒”,居然对“至尊”或“大官”干送往迎来拍马底的丑态,他就没有上一代人有骨头。 “酒”字的历史既然这么久,喝酒的人既然这么多,所以,在历史上,酒所占的重要地位、所发生的微妙影响,自然也就多得不得了。

酒在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作用,是它一开始就弄亡了两个朝代。中国夏朝最后的皇帝叫姆莱(她是他的姓,莱是他的名)据说他后来造了一个大池子,全装满了酒,叫做“酒池”,整天喝呀喝的,结果把国家喝丢了;还有一个商朝的,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叫子受(子是他的姓,受是他的名,他又叫纣,一般人叫他商纣),据说后来他也造了一个大池子,全装满了酒,也叫做“酒地”,也整天喝呀喝的,结果也把国家喝丢了。 夏架和商纣的故事,本来不必轻于相信,因为很可能是他们的敌人编造的。但是故事的一种作用,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喝酒过度的害处。

夏朝的第一个皇帝是传说中治水的夏禹。夏禹有一次喝了仪狄做的好酒,非常喜欢喝,可是他忍住了。不但忍住不再喝,并把仅狄赶跑了(因为仅狄在,他又要做好酒。)夏禹戒酒以后,很感慨地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但他绝没想到,他自己的后世就是一个个的酒鬼。夏朝的第三任皇帝叫太康,就因为“甘酒嗜音”(喜欢酒和披头音乐),惹了大祸,最后到了夏架,就闹出传说中的“酒池肉林”来,因而亡国。 由于一开始,酒就在中国历史上闯了大祸,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警告喝酒的文献。文献中最有名的就是“酒诰”,就是动人戒酒的文章。

尽管劝来劝去,古代人还是喜欢喝酒,喝酒如故。

古代人喜欢喝酒,所以喝酒的名堂也最多,喝酒的家伙比现代人还丰富。以商朝而论,当时光是酒杯和装酒的,就有许许多多花样。要说,也说不清楚,你还是看看图吧,或者到博物院去看看真家伙。

这张图里,“尊”是装酒的容器,“禁”是放酒的柜,“勺”是盛酒的大匙子,“爵”、“角”、“*”、“*”是把酒弄热的工具。你看古人这些喝酒的道具多多!

在历史上,喝酒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也是一种社交和礼节,这种风气,一直演变到今天。但是在喝法上面,许多地方已经不相同了。古人喝酒,很讲究礼节,不能乱喝或乱不喝。该喝的时候,不喝也不行;不该喝的时候,要喝也不行,像汉朝高祖刚当皇帝的时候,他的大臣们以为大家打天下有功,拚命在朝廷上喝酒、争功。结果,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出来,劝汉高祖制订一套规矩,不准大家乱喝酒。最后规矩订了出来,大家就不敢乱来了。后来汉高祖死了,皇后有了权,皇后姓吕,吕家的人都挤到朝廷里来。在历史上,这叫“外戚当权”卜}戚是外面的亲戚,是吕后那一边女家的亲戚)。当时大臣许多都反对外戚,总想找机会干掉他们,正巧有一天,吕后请客,派一个叫刘章的做“酒史”(就是主持喝酒的人)。刘章就是反对外戚的大将,他乘机说:“我是军人,我为了维持秩序,请求皇后准许我用军法来对付不守酒礼的人。”吕后答应了。于是大家喝酒。喝到一半,一个外戚喝醉了,发起酒疯来,跑出去了,刘章真的军法从事,立刻拔出宝剑,把这外戚杀了。从这件节开始,一套铲除外戚的计划立刻行动了,最后刘家的天下保全了,吕家的外戚都吃不开了。 这个故事,不但证明了古代人爱喝酒,并且非常考究“酒礼”。喝酒失礼,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严重得要引发一次政变。

三国时候,有一次吴国的孙权请客,大家拚命喝喝喝。最后孙权亲自来敬酒,到了虞翻面前,虞翻翻在地上,装得醉得不能再喝了。等孙权走过去,虞翻又翻起来,表示没醉。孙权~回头,看到了,气起来,拔剑就要杀他。这时,一个叫刘基的,赶忙跑过来,一把抱住孙权,说:“大家都喝了这么多酒,即使虞翻有罪,你也不能杀他。你杀了他,你怎么对外面解释?何况天下都说你度量大、能容人,你这么一杀,什么都完了!”于是,孙权才算了,虞翻才算为了喝酒失礼,保住颗脑袋。 像这种因为喝酒而出的麻烦,历史上还多着呢!

晋朝时候,有一天,王导王敦兄弟到王悄家里去吃饭。王悄是一个有名的凶煞神。他的习惯是拚命叫漂亮女人劝你喝酒,你喝不光,他就怪那个陪酒的女人,就要把她杀掉。当时王导怕陪酒的女人被杀,只有拚命喝酒;可是王敦却不买帐,你要杀女人,就让你去杀好了!

像这种残忍的“酒”的故事,正说明了我们老祖宗们,正有一些根本不知道人权是什么的暴徒,他们的残忍行为,也正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在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又一次显示了古人对喝酒时“不喝也不行”的心理,你看他们多爱酒! 有的古人爱酒,甚至为酒闹出了战争。楚国在古代是大国,有一次,向各国要酒。赵国为了不给酒,竟闹得自己的京城被围。这种小题大作的例子,虽然可笑,也反证了古人多爱酒。

最有名的酒鬼,该是晋朝的刘伶。刘伶是晋朝的大名士,整天喝酒,然后光着屁股乱跑。有一天,他的太太把酒杯藏起来,要他戒酒。他说好,不过为了表示郑重,我要在神前发誓,你可置五斗酒来敬神。他的太太信以为真,把酒买来了,不料刘伶却在神像面前,叫着说:

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

一饮一石.

五斗解醒。

妇人之言,

慎莫可听!于是把敬神的五斗酒也喝光了! 刘传还有~个杰作,就是一边喝酒一边骑马,后面叫一个人背着锄头跟着他。他的说法是:“死便埋我。”他宁要醉着死,也不要醒着活。

这有一个醉死派是唐朝的傅奕。傅奕向他的医生说:我死了以后,我的墓志铭要这样写——

傅奕,

青山白云人也。

以醉死。

呜呼!

还有一个三国时代的郑泉(孙权的吴国人),临死以前,要求把他尸体埋在做陶器的工厂旁边。他说:“以后我的尸体真成了土,土又可被陶器工厂做成酒壶,那样我多过瘾呵!”

这是中国人爱酒的故事,也是中国人的幽默。

喝酒一件事,本来是一种享受,但是中国人却把它过度礼节化。弄得反倒不自然,反倒逼出些纵酒吐酒的酒鬼。一个攻击瞩礼的故事,很有意思:钟硫和钟会兄弟小时候,以为爸爸睡觉了,一起偷酒喝。其实爸爸没睡,正在偷看他们的偷酒表情:钟毓喝酒的时候,“拜而后饮”;钟会呢,却“饮而不拜”。爸爸奇怪了,便起来问理由。钟疏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可是钟会却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人喝酒的手续多麻烦。它不要你 先享受,而是要你先磕头!

这个故事的另一说法是,两个小鬼不姓钟,而是孔融的儿 子。孔融为直言无隐贡献了生命,在他被杀以前,是思想家兼 酒鬼。统治者禁酒的时候,他反对,理由是:

酒之为德,久矣!

天垂酒星之曜;

地列酒泉之郡;

人着旨酒之德:

尧不干钟,无以见太平;

孔非百银,无以堪上圣;

高祖非醉斩白蛇,无以畅其灵;

景帝非醉幸唐姬,无以开中兴。描写酒的伟大,这篇要考第一。孔融让梨,但若不是梨而是酒,你看他会不会让?

历史上,用酒来办事、来避祸的例子也很多。曹参为了怕官吏打扰老百姓,整天喝酒示范,表示我们做官的,只要喝酒就好了,别去找老百姓麻烦;陈平也为了对政事不表示意见,整天喝酒装糊涂。很多人很多人,他们在酒中得到了真理与存在。历史上禁酒的工作都没有成功,也永远不会成功,因为酒——如果喝得好、喝得少、喝得巧,到底是一个不会出卖价的朋友。

正文 音乐——华夷交响乐

你高兴的时候,除了吃牛肉干以外,是不是还会哼呀哼的,哼个不停?

你不高兴的时候,除了也吃牛肉干以外,是不是也还会哼时哼的,哼个没完?你这样,你的老祖宗们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吃的,不是牛肉干,而是一块干牛肉。

四只猫,会瞄瞄叫;四只狗,会汪汪叫;四个人,会瞄瞄叫也会汪汪叫,可是他们不甘心学猫叫狗叫,他们觉得那样叫太单调。并且,他们发现,他们的喉咙(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声带”)和嘴巴,出声的本领实在很奇妙,它会发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声音,高高低低一串一串的出来。那时候,他们一点也不晓得,这些稀奇古怪的声音,会被后来人类叫做“原始音乐”。他们如果晓得,四人一组,一定毫不需要准备的,就成立 四千个“披头歌唱团”!

古代的披头们,他们本来高兴的时候就哼呀哼,不高兴的 时候也哼呀哼或呀哼哼的,本来哼得好好的,大家又跳又唱, 十分快乐。不料就在这时候,有一些老夫子们出现了,老夫子 们听了他们的歌声,皱起眉毛,翘起胡子,表示不满意了。老 夫子们给这些自自然然的音乐家戴了一顶可怕的大帽子,叫 做“亡国之音”。什么是“亡国之音”呢?“亡国之音”是当时老 夫子们眼中的活泼泼的音乐,比如说山歌啦、情歌啦、民间的 轻快歌曲啦、令人兴奋的小调啦,都是一般群众喜欢而为老夫 子们所反对的。

老夫子们赞成什么呢?老夫子们赞成的歌儿叫做“雅乐”——所谓高“雅’哟音“乐”。这种“雅乐”,听起来是死板板的,唱起来是要立正站着的,奏起来是要恭恭敬敬的,听这些所谓“雅乐”,你会静、静、静、静得像井里的水、像睡大觉。老夫子们认为,只有这种严肃的音乐才是音乐,轻轻快快蹦蹦跳跳的音乐不是音乐;只有这种严肃的音乐才是“德育”——所谓有道“德”的声“音”;轻轻快快蹦蹦跳跳的音乐是“溺音”——所谓不道德的声音。当然,你只要有一点思考能力,你就会奇怪,声音怎么会有“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就好像说:电灯光怎么会发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一杯白开水怎么会发生“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分别呢?)可是老夫子们不管这些,他们也不许年轻人们怀疑这些,反正他们总是不断的抬出“雅乐”、“雅乐”、“雅——乐”!

老夫子们喜欢“雅乐”,还能从“雅乐”里听出味道,是很玄的事。古代“雅乐”中有一种叫“大韶”的,是大音乐家蔓作的。田和虞舜是“乐教”的开山祖师爷,大大的有名。韶乐传到春秋时代,传到齐国,被孔夫子听到了,孔夫子听得着了迷,迷得竟只有听觉,失掉了味觉,使他“三月不知肉味”。他赞美“不因为乐之至于斯也”!他大叫“尽美矣!又尽善也!”为什么尽善尽美?书上说,因为这种音乐能够上面感动神仙,下面感动鸟兽的缘故!

可是,孔夫子对“雅乐”的起劲,无论如何也影响不了别人。他在鲁国当政,大力从事全国的音乐改革,从事所谓“正乐”的工作,所谓“正乐”,翻成白话,就是使音乐立正的工作。但是,使音乐立正,谈何容易?事实上,立正了半天,一旦齐国将美女加流行歌曲外销到鲁国的时候,鲁国君臣上下,就大有“三月愿知肉味”的香艳感觉了。孔夫子一气,就走了,所有的正乐都“稍息”了。 ~还有一种比孔夫子更彻底的一派,就是道家和墨家。他们的代表人是老子、庄子和墨子。他们对音乐,根本上就不太领教,“雅乐”也好、俗乐也罢,他们都觉得多此一举,一切声音还是自然最好。自然的声音叫“天籁”。人造的音乐是多余的,甚至是奢侈品,都该滚它的蛋。

另有一种比孔夫子更雄心勃勃的一派,就是梁武帝萧衍的一派。梁武帝萧衍年轻时候是个大军阀,篡了别人的王位。后来忽然迷上佛教,变成婆婆心肠了,他三次舍身到同泰寺,每次都被大臣们给赎出来。他到处盖庙,花了无数的钱,搞得艰后以八十六岁的高年,饿死在南京玄武湖。他迷上佛教的 伪佞,也来过一番。正乐。的工作,不过他使音乐立正的目的, 泪眼孔夫子不一样,他的雄心是用音乐来讲述佛法、弘扬佛 法、至于音乐怎么能够讲述到佛法、弘扬到佛法,那真是玄之又玄,大概只有释迦牟尼晓得了。

总之,老夫子们从他们成为老夫子的时候起,就立大志将 音乐五花大绑,加上大道理,成为“乐理”。他们抬出“雅乐”, 他们不但自己抬,还要说动皇帝,要皇帝下命令一起抬。所 以,历代许多皇帝都拚命的在提倡“雅乐”、“雅乐”、“雅—— 乐”,虽然皇帝本人却关在后宫,大听其“雅乐”以外的音乐。(像这种皇帝多得很,先举两个有名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他曾有过美人JL杨贵妃的故事,他最喜欢“雅乐”以外的音乐,并且在宫里左面开一个讲习班,右面开一个讲习班,自 己聘自己是班主任,亲自来教流行歌曲。当时,有老夫子们看不过去了,特别指摘他,可是唐玄宗不听,但为了表示容夫子之言,不但不生气,反倒给指摘他的老夫子们一些奖品;又一个大名鼎鼎的喜欢“俗乐”的皇帝是清朝的乾隆帝,他曾有过美人)L香妃的故事,他一方面对老夫子们说:“好,你们要恢复古代的‘先王乏乐’,我赞成,我支持你们去做!”可是另一方面呢?他自己却跟着小百姓喜欢起民间的“昆曲”来,于是他也像唐玄宗一样的,设了小衙门,叫做“升平署”,“升平”是“歌舞升平”的意思,表示有我做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唱唱歌吧!)

古代皇帝们提倡“雅乐”,并不是真的喜欢“雅乐”,而是因为老夫子们说要提倡,不提倡,表示不敬老、不尊古,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提倡、提倡、提倡。在大叫提倡、提倡、提倡以后,皇帝忽然转过头来,偷偷的问老夫子,到底提倡什么东西呢?老夫子白了白眼睛,轻轻地说:“我们要提倡古代的音乐,那叫做‘先王之乐’!”于是皇帝就说好,我们提倡“先王之乐”,于是你提倡,我也提倡,可是谁也闹不清“先王之乐”到底是一副什么模样的音乐。隋朝的皇帝们提倡了六次,可是还是弄不出。套“雅乐”;宋朝的皇帝们改了六次,可是还是弄不出一套“雅乐”,最后到了清朝的康熙帝,他气起来了,他气得大叫,各朝各代都提倡“雅乐”、“雅乐”、“雅乐”,可是都“各雅其所雅,而非先王所谓雅也”!他认为过去的皇帝都搞错了,只有他才能搞得对,于是他动员一大批人,花了两年的时间,编了一部大书,叫做(律吕正义)。书编好后,他要天下照着吹吹打打,可是还是没有效果,最后连他自己的子孙都喜欢起“昆曲”来,你说悲哀不悲哀?

为什么“雅乐”会闹到这一个下场呢?

我们来研究研究原因。

音乐这个东西,本来是一种用声音表达基本感情的玩艺儿,它本是~种自自然然的流露,再根据自自然然的流露,加以各种规则什匕如高低、长短、强弱,以及一定的起、承、转、合等等)。因为音乐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它最能感动人心烟为它能感动人心,所以就有老夫子们想出怪主意,要利用音乐来达成伦理的、政治的目的,于是毛病就出来了。。老夫子们相建造一个他们眼中的安定社会,但他们不知道,要想社会安定,需要有很多很多疏导的因素才行。不知道如何疏导,只会一味加以硬性规定,是达不到他们的目的的。可是老夫子们不知道,或者说,他们不愿知道。于是,本来活泼设的音乐,竟被老夫子们用来做冷冰冰的教育工具了。例如弹琴,弹琴本是快快乐乐的事,可是老夫子们却来了一番大道理,说什么“琴者,禁也!禁邪念也!”这么一规定、一解释, 把活生生的音乐立刻弄得阴森森起来;把本来轻松的感情立刻吓得紧张起来。古代的教育理想是“六艺”的教育,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古人是重视音乐教 育的,不像现代只把音乐当作“副”科,当做升学考试考都不要 考的一科。但是,古人重视“乐”教的目的,却想从音乐训练出一批感情收敛、喜怒不形于色、严肃而又严肃的小国民,要用 音乐来灌输大量的体制、道德和迷信。于是,官方的音乐教育 最后失败了;真正的音乐还是在民间,在民间自自然然地唱 着、活活泼泼地流传着。

中国一些固有的乐器,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古董,有的在古庙(像台南的孔庙)或博物院(像士林的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这里提供一点说明,使你在看到那些古董的时候,多少有一点帮助。

中国的乐器,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八类:

一、金属做的,像“钟”。有的“钟”只是一个挂在那儿,叫“特钟”;有的成群结队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每个不同,有高低变化。

二、石头做的,像“馨”。也和钟一样,有“特”字号的,和“编”字号的。台南的孔庙就可以看到。

三、丝做的,像“琴”。最代表中国人的乐器,它象征着君子和隐士。古人有的一个人弹(像诸葛亮),有的一个人弹一个人听(像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弹山,钟子期知道他在弹山;弹水,钟子期知道他在弹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断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这个故事传下来,成为一个典故:我们把好朋友叫做“知音”。要弹琴,就要弹给知音听,不然,就是“对牛弹琴”)。

四、竹做的,像“萧”。又叫“尺八管”,因为它有一尺八寸长。古代用竹做的乐器很多,横着吹的叫“笛”,直着吹的叫“会萧”、叫“管”、叫“笛”。后来吹得开的,淘汰成两类:直着吹的“萧”和横着吹的“笛”。笛在唐朝以前就叫“横吹”,吹起来可以怪声怪调,所谓“短笛无腔信口吹”。笛本来只有六个孔,没有膜。到隋唐以后,外来的乐器传进来,在风口和音孔中间,另开了一孔,贴上苇膜,这一膜之有无,决定了络小姐的身价。这个岛上复兴固有文化的人提倡国乐,可是他们造不出一支像样的笛。造出来的每支标准音(Pitc)来,立刻出尽了洋相。

五、匏做的,像“竿”。齐宣王的时候,吹“竿”的人有三百个,其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只是挤在中间凑数。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漫王做了皇帝,他要听吹竿的人一个个单独表演,吓得南郭先生逃掉了。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一句成语,叫做“滥竿充数”。

六、土做的,像“击”。击本是用来装酒的土器,敲打起来,闪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混池地方喝酒,秦王贝赵王敲,赵王敲了;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国的大臣商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拚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用一下。其实“击伍”的声音难听死了,大家却要敲来敲去,真想不开。 七、革做的,像“鼓”。“鼓”的种类很多,有一种叫“腰鼓”。三国时候自由文人弥衡曾打着“腰鼓”指摘曹操,后来变为一用京剧,叫做(击鼓骂曹)。理八、木做的,像“祝”形状像个方斗,上面宽,下面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相放进去。台南孔庙可以看到。贫古代乐器虽然很简陋,就连这些,许多都来自外国(那时俟,叫做“胡人”。有些从名称上,就可看得出来。“胡茄”、“胡琴”、“洋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有人感到外来的这么多,太设面子,所以硬要说“胡琴”不是胡人的琴,而是“胡胡响”的琴。当然说这种神话的人,中国民族精神考一百分,中国民族史吃鸭蛋。在古代,常常有外国的一些小乐器,进到中国,然后风行一时。例如战国到汉朝时候,有一种乐器叫“筑”,很得当时人喜欢。这种乐器有十三根弦,演奏时候以左手拨,右手用竹尺来敲。秦始皇就很喜欢这种玩艺,结果荆坷的朋友高渐离利用秦始皇这一嗜好,竟用“筑’来接近他、行刺他,结果没有成功。后来汉朝的高祖得了天下,回到家乡去玩,一边唱他的《大风歌》,一边敲打的,就是这种“筑”。可见当时外国乐器流行的程度。 回顾中国的音乐史,使我们得到的最大教训;是:旧式中国的音乐和乐器,在二十世纪的新世界里,已经落伍了、落伍了!落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老夫子们想利用它,结果没利用成,反倒扼死了它,使它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无法精益求精的进步,无法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例如乐器,中国人只会拉拉共鸣箱小得不能再小的胡琴,就发明不出来庞大的钢琴;又如歌谱,中国人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和声学”、“曲式学”或是什么“对位法”。所以,在全世界都走向现代音乐的步伐里,我们实在没办法抱残守缺,妄想像历代皇帝一般的,恢复固有音乐。目前残余的“国乐”,只是不伦不类的用来做“观光表演”和“国乐伴舞”罢了,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真的国乐。靠恢复国粹食色性也的人,在表演《昭君出塞》的时候,硬给王昭君塞了一具她根本不曾用过的乐器——“琵琶”,好可怜的王昭君啊!她也被盲目的用来“发扬国乐”了!王昭君死而有知,一定手抱琵琶全遮面,暗中叫苦。因为“琵琶”、“琵琶”,正是道道地地的外国货呀!

[附记]埃及有一种弹弦乐器,叫“诺夫尔”(nofre),是琵琶的老祖宗。诺夫尔传到阿拉伯,传到波斯、大夏,再传到中国。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传来了用琵琶弹的“西洋流行歌曲”,演变到中国出了许多琵琶专家。有姓曾的一家,“父祖子孙兄妹皆称琵琶名手”。唐朝人最迷琵琶,武则天送给东洋鬼子的琵琶,现在还保存在日本,可见当时的流行程度。流行到和尚都不守清规,在庙里大弹特弹;至于《琵琶行》中的怨女,琴瑟不调,琵琶别抱,自然更不在话下了。

正文 家族——人愈多愈好

一个男人,只是一个男人,造不出来什么。

一个女人,只是一个女人,也造不出来什么。

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两人一块儿活,造出来的玩艺可就多了,他们可以造出许多小男人和小女人,也造出来所谓的“家。

从古代到今天,全世界许多国度,都有许多男人和许多女人造了许多家,中国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的家,和别人比起来,却实在有点特别——只此一家。中国的家的特别之点,让我们看看:

第一个特点是“爸爸系统”。“爸爸系统”意思就是只算爸爸那一支,算爸爸的爸爸,算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算个没完;至于妈妈那一支,算了一两代,就不算了。所以,在中国的家中,爸爸的祖宗愈算愈长,愈长愈好;而妈妈的祖宗,大概只算到外公,外公以外的公,都“见外”了。正因为是“爸爸系统”,做妈妈的,都好像得了“健忘症”,并且在家里的地位,也不能挂头牌,因为“一家之主”是爸爸,或是爸爸的爸爸。.中国的家的第二个特点是“爸爸权力”。“爸爸权力”是爸爸是有权。爸爸在家里的地位是“家长”,他的权力是最大的。最多的,也是绝对的。历史上做爸爸的权力表现,有好多例子: 一、爸爸有杀人权——如古代皇帝虞舜的爸爸,老是想杀丛舜,可是没有成功;有一个叫易牙的,就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且把儿子的肉做成了羹。爸爸杀儿子,不但爸爸认为没什么,被儿子的,竟也认为是当然。秦始皇叫他的儿子死,他的儿子奉命自杀,认为“父赐子死,尚安复清?”一点也不讨价还价,就自杀了。二、爸爸有打人权——人都可以杀,打打当然更不在话下。爸爸打儿子的故事,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和他爸爸。曾子有一天种瓜,不小心把瓜的根子弄断了,他的爸爸生气了,他的爸爸拿起了大棒子,他的爸爸使劲打他,把他打昏了。很炎以后,曾子才醒过来。这件事被曾子的老师孔夫子知道了,不但不怪曾子的爸爸,反倒把曾子骂了一顿。孔夫子说:“你爸爸拿了小号棒子的时候,你该让他打,教他出气;但他拿了爱号棒子的时候,你就该逃掉,否则他真的赌气,把你打死了,你教他怎么下台?”三、爸爸有卖人权——中国古书中有“粥妻子”等记载,就是爸爸可以卖妈妈和子女的证据。元朝的法律中还特别禁止把妻妾子女典押给人家,可以看到当时这种风气的盛行。爸爸不但在活的时候,有卖子女的;甚至死了,为了埋葬他,他的子女都要被妈妈卖掉。孔夫子在卫国的时候,就碰到过这种情形。 四、爸爸有财产权——爸爸做家长,所有的财产都是他的,儿女不可以有私人的财产,更不能把家里的东西随便决定怎么处理。这种规矩,在中国古书中,像十三经中的《礼记》。像宋朝司马光的《涑水家仪》,都有记载。 五、爸爸有主婚权——孔夫子时代,他老先生认为公冶长是一个好人,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了给他;他老先生又认为南容也是一个好人,就把自己的侄女嫁了给他。孔夫子这样做,根本不需要得到自己女儿或侄女的同意,这就是古代爸爸的特权。不但子女活的时候,婚事要爸爸做主,就便是死了,爸爸也有权给他们来一次“讨鬼婆”。曹操的儿子曹冲,是一个能知道如何称象重量的聪明小孩,不幸年轻轻的就死了,正好那原的女儿也年轻轻的就死了,曹操希望这一对少年男女能够在死后结婚,于是向邴原征求同意,不料邴原却反对,认为不合礼法,这门亲事并没弄成功。 六、爸爸有离婚权——爸爸对妈妈有主动的离婚权。例如妈妈嫉妒,爸爸就可以跟她离婚;妈妈话太多,爸爸也可以跟她离婚;妈妈偷东西,爸爸也可以跟她离婚。爸爸不但可以跟自己的太太离婚,还可以叫儿子跟儿子的太太离婚。儿子自己喜欢的太太,没有用,要爸爸喜欢才行,爸爸不喜欢,就得赶出家门。

中国的家的第三个特点是“大哥权力”。中国的家,除了爸爸的权力以外,就算大哥最有权,大哥是男孩子中最大的,他比所有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都吃得开。大哥若生在皇宫里,他是皇帝的当然继承人;大哥若生在诸侯家里,他是诸侯的当然继承人;大哥若生在普通人家里,他也是爸爸死后的一家之主。“兄权”代替、‘父权”,“兄权”就等于是“父权”。 中国的家的第四个特点是“男人权力”。爸爸是全家第一男,他最有权;大哥也是男人,他是第二男,也有权,但他的权就比较受限制,因为,有个妈妈。在“孝顺”的传统底下,大哥要听妈妈的;在“男尊女卑”的传统底下,妈妈又得听大哥的。中国传统中的女人要“三从”,所谓“三从”,是一个女人 在家从父(父死从兄)——第一从。

出嫁从夫——第二从。

夫死从子——第三从。在这个标准下,妈妈在爸爸死后,也得听大哥的。但是因为妈妈毕竟是妈妈,所以大哥对妈妈的威风,还是得收起一大邪分来。爸爸死后,妈妈可说是家中唯—一位能够跟家中男士抗衡的女性,姊妹们是没有地位的,权力都被大哥以下的兄弟们占住,家里的财产也不会分给她们,只在出嫁的时候,送一点嫁当而已。女人在中国家中的地位,是非常可怜的。

中国的家的第五个特点——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大家庭的结构”。所谓大家庭,就是家中不只父母子女两代几个人的小家庭,而是要所有有亲属关系的人住在一块儿,大家谁都不要跑。“大家庭”的理想形态是“五代同堂”,堂是家里的大庭,大庭中要有五代的亲属,才算过瘾。至于五代如何同堂,是什么人,实际情形,你快看下面: 第一代——家长前二世代

祖父

祖母

外祖母(在外祖父死了以后)第二代——家长前一世代





伯父

婶母

伯母

舅母第三代——家长自己一世代

家长自己



兄弟

姐妹

嫂嫂及弟媳妇

姐妹文

堂兄弟

家长童养媳(童养媳是未来的儿媳妇,先进家门来做J)

兄弟童养媳第四代——家长后一世代

已婚子

未婚子



媳妇

女婿



外甥

姨侄

侄女

侄媳“外甥女

童养媳()L子的)

童养使媳一第五代——家长后二世代



外孙

孙女

孙媳妇

侄孙

侄孙女

童养孙媳

童养侄孙媳

这就是所谓“五代同堂”的大结构——实际的结构。中国人对这种大家庭,最着迷不过,他们对“五代同堂”的希望是“五世其昌”——五个世代代代代代代都繁荣而有福气。当然,搞不好,也可能五世其“娼”。“五代同堂。”只不过是一个标准形态,当然还有“四代同堂、“六代同堂。等等。反正代愈多,愈证明了老公公老婆婆们的长寿,和小孙子小孙女们的早婚。中国最有名的大家庭是唐朝的陈崇一家。这家一连十三代,都没分开。前后累积的家人,有七百多。唐朝皇帝特别给 他们奖励。

唐朝另一个有名的大家庭是张公艺一家。这家的特色是“九世同居”,南北朝时代、隋朝时代,到唐朝时代,都受过当时皇帝的奖励。有一次唐朝的高宗皇帝到他们家里去,问张公艺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秘决是什么,张公艺最后把秘决公布了,那是一百个同样的字——一百个“忍”字。维持大家庭的秘决,是忍耐。

“大家庭”在事实上,有它不能存在的困难,时代的推演,一定使大家庭慢慢解体,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本已发生。在“纪元五世纪的时候,就有大臣指出当时有父母还没死、兄弟就分家了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竟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在纪元十世纪的时候,皇帝还特别下令不得在祖父母、父母没死以前分家,要分家,就不孝,甚至可判死刑!(甚至劝别人分家的人都有罪!)

但是,任何不合人情的规定,都抵挡不住时代的推演,“大家庭”的美梦仍旧在继续解体中。先是在大家庭中,有小家庭各个独立,各自为政,“同居异*,一门数灶”,大家分开吃饭,然后就分开住了。父母大都跟着大哥,算是一家“三代同堂”,其他便只有两代。自此以后,“三代同堂”的,便已算是大家庭了。 由于中国人以大家庭为一个理想,所以,因家而生亲属关系,也就特别累赘,这点就跟西方国家大不相同。在西方国家,对上一辈只有一种称呼的,在中国,却可分化为伯父、叔父、堂伯父、堂叔父、族伯父、族叔父、表伯、表叔、姑丈、母舅、姨丈等等十一个称呼;在同辈方面,也是一样,在西方国家只有一种称呼的,中国人却可分化为堂兄、堂弟、再从兄、再从弟、三从兄、三从弟、表兄、表弟、姨表兄、姨表弟、堂表兄、堂表弟、堂姐、堂妹、再从姐、再从妹、表姐、表妹、姨表姐、姨表妹。童表姐、堂表妹等等二十二个称呼。由此可见,中国的亲属关系多复杂! 中国人喜欢称道的亲属关系是“九族”,九族的关系是:

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并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他的家族;他不代表他自己,代表的也是他的家族。所以,当一个人犯了罪,惩罚的对象并不止于这个“罪人”自己,而要连累他的家。秦始皇帝时代就有“诛三族”的法律,要杀一个“罪人”的时候,他的父母一族、他自己和太太一族、他的儿女一族,都要杀得光光光。这种残忍而不人道的法律,一直流传着,甚至还变本加厉。隋朝时候,杨玄感造反失败,所受的惩罚,就是“诛九族”。明朝方孝孺为了反对明成祖篡位,大骂成祖。成祖向他说:“你难道不怕杀九族吗?”方孝孺说:“就杀我十族,又怎么样!”成祖说:“就杀你十族!”于是,除了方孝孺的九族外,连他的学生,也当做一族被杀光了! _这就是由中国畸形的家族关系,演变出来的畸形法律和残忍事实。

由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太强,它的流弊也就多得不得了,变成了中国进步的障碍。综合它的大缺点是:

一、年轻一代没有自由。

二、年轻一代容易养成倚赖心,缺少开创精神。

三、男女不平等。

四、婚姻不自由。

五、容易伤感情,把八十岁到十八岁的女人,挤在一起,自然“妇姑(姑是婆婆)勃峪”、“妯娌不睦”、“姑嫂口角”、“兄弟阅墙”了。

六、太重“家法”,忽视法律。

七、太重自己家族的利益,缺乏公益和爱国观念。

中国家族的流弊,可真不少。家族观念走火入魔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开词堂,执家法”,包括依“族规”第几条第几款,应该打多少大板或别的。更超越前进的,是以族姓为单位,统统有奖。张献忠到四川,杀得兴起,“百家姓”中个个遭殃,但对“张亚子庙”、“张桓侯(张飞)庙”,因为同宗,一律优待;张献忠的老前辈黄巢更宽大,他在湖北,不但不杀姓黄的,甚至连带黄字的地方都一律放生,所以能留下许多“黄冈”人“黄陂”人给我们领教、给我们消受,这真所谓“盗亦有道”、“盗亦友盗”了!

正文 女性——牌坊要大,金莲要小

在古代,有一件怪事:男人离木开女人,可是男人又看不起女人;更怪的是,不但男人看不起女人,连女人也看不起她们自己。

男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放在床上;女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放在地下。或者放在水里,干脆淹死。这是因为养不起,又没有“安无妊”或“乐普”,只好即时生杀了事。这种风俗叫做“溺女。

淹死。这是因为养不起,又没有“安无妊”或“乐普”,只好即时生杀了事。这种风俗叫做“溺女。 男孩子生下来的时候,穿漂亮的衣裳;女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只穿背心式的内衣。

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璋是好的玉石,使男孩玩玉石,据说可增进他的德行;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瓦不是瓦片,是纺车上的零件,使女孩子玩纺车上的零件,据说可使她将来勤于家事。

子叫“弄瓦之喜”,瓦不是瓦片,是纺车上的零件,使女孩子玩纺车上的零件,据说可使她将来勤于家事。

为了奖励生男孩,汉朝章帝发明了“胎养令”,对生儿子的有优待,生女儿的就不行,除非生杨贵妃,生杨贵妃可以“不重生男重生女”。但举世滔滔,哪有那么多杨贵妃好生?何况万一生不好,生出了黄承彦家的丑丫头,除了嫁给诸葛亮,也没人要。但举世滔滔,哪有那么多的诸葛亮? 非生杨贵妃,生杨贵妃可以“不重生男重生女”。但举世滔滔,哪有那么多杨贵妃好生?何况万一生不好,生出了黄承彦家的丑丫头,除了嫁给诸葛亮,也没人要。但举世滔滔,哪有那么多的诸葛亮?

有的人笑,在笑脸里面充满了慈祥;有的人笑,好像是在哭;有的人笑,笑里好像有把刀。唐朝有个宰相叫李林甫,他的笑脸里面好像有把刀——“笑里藏刀”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唐朝有个宰相叫李林甫,他的笑脸里面好像有把刀——“笑里藏刀”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他没死以前,杨贵妃的干儿子兼老相好安禄山不敢造反,因为安禄山一见他,就吓得浑身冷汗直冒,安禄山知道李林甫不是好惹的,因为他笑里藏刀,那把刀,随时可能扎到安禄山的胖肚皮上。

冷汗直冒,安禄山知道李林甫不是好惹的,因为他笑里藏刀,那把刀,随时可能扎到安禄山的胖肚皮上。

有一天,李林甫的一个亲戚生了一个小男孩,李林甫提起毛笔,写了“弄障之喜”四个字,送到亲戚家,大家一看,都笑起来了,因为他写了一个大别字,把“璋”误写做“獐”(獐是一种鹿,头很尖,有种人头尖眼睛小,就容易被人骂做“獐头鼠目”,这个成语也出在唐朝。你要特别注意,随便一个中国的成语,都有它的传统。你弄不清,便会闹李林甫的笑话)。 送到亲戚家,大家一看,都笑起来了,因为他写了一个大别字,把“璋”误写做“獐”(獐是一种鹿,头很尖,有种人头尖眼睛小,就容易被人骂做“獐头鼠目”,这个成语也出在唐朝。你要特别注意,随便一个中国的成语,都有它的传统。你弄不清,便会闹李林甫的笑话)。

古代中国女人,在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嫁做妈妈。她们在没出嫁以前,整天关在家里,绝不会出来念书或出来跳舞,或出来做女秘书、女护士,是没有这些的。

绝不会出来念书或出来跳舞,或出来做女秘书、女护士,是没有这些的。

她们没有上学的权利

口号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会念书反倒是美德!

她们没有职业

蹲在家里,就是她们的职业。

她们没有继承权

财产都分给兄弟们了。”他们没有人格权

人格权已经被爸爸、丈夫、儿子所吸收。

她们没有自由意志

不需要她们有意志,坏事不让做,好事也轮不到她们做。

她们被“圣人”看不起

孔夫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她们很容易就被丈夫赶走

有七个理由,丈夫可以赶走她,其中一个理由是“不生儿子”。不生儿子不怪丈夫,要怪她! 她!

她们还很容易就被连带杀头

要是她的爸爸、丈夫、儿子犯了大罪,她就跟着倒霉,

她自己若想犯个大罪,教别人也倒霉,不行,没机会!

她们很难再婚

不论离婚后或丈夫死后,总之,她们想结第二次婚,

很难很难;并且很多人根本也不想,她们宁愿糟蹋了青春。清朝有一个“高节妇”,十七岁起守寡,守到九十六 、岁,共守了七十九年,是“守寡大王”。

岁起守寡,守到九十六 、岁,共守了七十九年,是“守寡大王”。

他们几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汉朝开始才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你一看到什么什么“氏”,比如说陈氏”、“王氏”,你就知道“是个姓陈的女人”、“是个姓王的女人”,这就“够”了卜‘氏”字是一个表示“是女人”的通用说法,其他同类的字还有“姬”、“姜”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古代有个女人叫“孟姜”,传说中为了找丈夫,曾哭倒长城,后来人们不知道“孟姜”的意思就是“是个姓孟的女人”,以为“姜”是她的名字,于是硬把她叫做“孟姜女”,这是不通的,“姜”就是“女”,这么一叫,孟姜“女”岂不成了“孟女女”了吗? 么什么“氏”,比如说陈氏”、“王氏”,你就知道“是个姓陈的女人”、“是个姓王的女人”,这就“够”了卜‘氏”字是一个表示“是女人”的通用说法,其他同类的字还有“姬”、“姜”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古代有个女人叫“孟姜”,传说中为了找丈夫,曾哭倒长城,后来人们不知道“孟姜”的意思就是“是个姓孟的女人”,以为“姜”是她的名字,于是硬把她叫做“孟姜女”,这是不通的,“姜”就是“女”,这么一叫,孟姜“女”岂不成了“孟女女”了吗? 从上面一些现象里,你一定感到中国古代女人的处境实在很特殊,要了解这些现象,你必须再进一步,多了解一点。

须再进一步,多了解一点。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女人叫班昭,她的丈夫姓曹,所以她又被叫做“曹大家”(“家”在这里念做“姑”),她有两个有名的哥哥:一个是写《汉书》的班固;一个是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这位妹妹,实在是个莫名其妙的女入,她若不莫名其妙,她不会写一部叫做《女诫》的书,这部书,是女人写来教人如何压迫女人的,你说莫名其妙不莫名其妙? 在这里念做“姑”),她有两个有名的哥哥:一个是写《汉书》的班固;一个是出使西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这位妹妹,实在是个莫名其妙的女入,她若不莫名其妙,她不会写一部叫做《女诫》的书,这部书,是女人写来教人如何压迫女人的,你说莫名其妙不莫名其妙? 《女诫》这部书,其实也不算是一部书,因为从出版大家萧孟能、沈登恩眼光看来,它的字太少了,它只有一千六百个字。但这一千六百个字,却集了压迫女人思想的大成,并且变为以后两千年女人的修身教科书,它的势力可真大!

字太少了,它只有一千六百个字。但这一千六百个字,却集了压迫女人思想的大成,并且变为以后两千年女人的修身教科书,它的势力可真大!

在《女诫》里,有很多“奇妙”的理论:

比如说,它主张女人要卑下、要软弱,女孩子生下来第三天,就该把她放在床下面,来表示她的卑弱; 示她的卑弱;

比如说,它主张女人要无条件的服从丈夫,丈夫就是“天”,因为“天”是不可以违背的,所以丈夫也不可以违背。对丈夫要像忠臣对皇帝、孝子对爸爸一样;_

所以丈夫也不可以违背。对丈夫要像忠臣对皇帝、孝子对爸爸一样;_

比如说,它主张丈夫可以再娶,可是太太不能再嫁;

比如说,它主张做太太的方法,是在使丈夫不打她、不骂她;

比如说,它主张丈夫对太太,是一种“恩”情——这部书的作者,根本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

情!

从班昭这部书以后,也有一些书跟着冒出来,大谈女人该如何如何,像魏晋时代张华写的《女史箴)、唐朝太宗长孙皇后写的《女则》、陈逸太太郑氏写的《女孝经》、宋若华写的《女论语》、明朝成祖仁孝文皇后写的《内训)、吕坤写的(闺范)、清朝篮鼎元的(女学)等等,和班昭那本《女诫》一样,也有很多很多的“奇妙”理论出现。现以《女论语》为例,在《女论语》中,宋若华主张女人 《女史箴)、唐朝太宗长孙皇后写的《女则》、陈逸太太郑氏写的《女孝经》、宋若华写的《女论语》、明朝成祖仁孝文皇后写的《内训)、吕坤写的(闺范)、清朝篮鼎元的(女学)等等,和班昭那本《女诫》一样,也有很多很多的“奇妙”理论出现。现以《女论语》为例,在《女论语》中,宋若华主张女人 走路的时候,不要回头;

说话的时候,不要掀嘴唇;

坐的时候,膝盖不要动;

站的时候,裙子不能摆;高兴的时候,不能有大声;不能跟男人在一起;不要朝墙外面看;不能走出家里的大庭。只能待在家里,看李敖的文章。除了上面所说的.中国女人所处的地位以外.还有两个早大的特色,就是“贞节”与“小脚”。“贞节”观念是所谓“忠臣不事二君‘列女不嫁二夫,这本是古代中国人认为的美妙理想,到了一千年前的宋朝,才开始大行特行起来。大行特行的原因,是由于宋朝的“哲学家”程额的一段话:有人问程颢,如果一个女人死了丈夫,若不改嫁就无法生活,就得饿死的时候,那可怎么办?谁想到程颖老夫子的不近人情的答复是:“饿死就饿死算啦!饿死是小事情,可是失掉贞节却是大事情!” 不能走出家里的大庭。只能待在家里,看李敖的文章。除了上面所说的.中国女人所处的地位以外.还有两个早大的特色,就是“贞节”与“小脚”。“贞节”观念是所谓“忠臣不事二君‘列女不嫁二夫,这本是古代中国人认为的美妙理想,到了一千年前的宋朝,才开始大行特行起来。大行特行的原因,是由于宋朝的“哲学家”程额的一段话:有人问程颢,如果一个女人死了丈夫,若不改嫁就无法生活,就得饿死的时候,那可怎么办?谁想到程颖老夫子的不近人情的答复是:“饿死就饿死算啦!饿死是小事情,可是失掉贞节却是大事情!” 程颢有一个大徒弟叫朱熹,就是后来被人称为“朱子”的,在程颢以后,大力宣传他老师的这种错误说法,从此以后,中国人便中了他们的毒,着迷起来,中国的女人便在盲目的宣传下,不断的做着不近人情的维护贞节运动:有的甚至被男人拉了一下胳膊,就气得自己把胳膊砍下来,认为那只胳膊已被那男人弄脏了;有的甚至要和未婚而死的丈夫——死人——结婚,抱着死人的灵牌举行婚礼……提倡贞节提倡到这个样子,你说荒唐不荒唐? 的这种错误说法,从此以后,中国人便中了他们的毒,着迷起来,中国的女人便在盲目的宣传下,不断的做着不近人情的维护贞节运动:有的甚至被男人拉了一下胳膊,就气得自己把胳膊砍下来,认为那只胳膊已被那男人弄脏了;有的甚至要和未婚而死的丈夫——死人——结婚,抱着死人的灵牌举行婚礼……提倡贞节提倡到这个样子,你说荒唐不荒唐?

政府方面,为了奖励贞节,有所谓“贞节牌坊”,是用石头架起来的牌坊,鼓励那些守寡守得最久的女人,或是那些为了维持贞节而死的女人。

守得最久的女人,或是那些为了维持贞节而死的女人。 立“贞节牌坊”,表面上很简单,骨子里大不简单,并不因为你守寡或殉情做得好,就可以立的,还是要看“关系”。比如说:这个寡妇的儿子有钱或者做大官,他妈妈的“贞节牌坊”就自然而然立了起来,所以这种奖励,内幕重重,实际是“众寡悬殊”的。

以立的,还是要看“关系”。比如说:这个寡妇的儿子有钱或者做大官,他妈妈的“贞节牌坊”就自然而然立了起来,所以这种奖励,内幕重重,实际是“众寡悬殊”的。

因为“众寡悬殊”,传说里有人死了也不服气。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妇人举止异常,行不甚速,而常在御舟之前”。找来问她是不是有冤?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戚家寡妇也。”就忽然不见了,原来是女鬼。乾隆皇帝说:“此必节烈妇人,来求族表者也!”于是如其所愿。 异常,行不甚速,而常在御舟之前”。找来问她是不是有冤?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戚家寡妇也。”就忽然不见了,原来是女鬼。乾隆皇帝说:“此必节烈妇人,来求族表者也!”于是如其所愿。

要想看“贞节牌坊”是副什么模样,台南、金门都有,台北新公园有两个残余的牌坊,一个是“贞节牌坊”,一个是“孝子牌坊”。

个是“贞节牌坊”,一个是“孝子牌坊”。

孝子牌坊大都是给“殉母”的孝子立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川。说里,就记有这种孝子,原来不是什么“以身殉母”,而是因纵欲过度死在妓院里的“火山孝子”。这小说中的孝子,确有其人,名叫岑德固,是请求西太后让他“做一看家恶犬”的大官岑春渲的儿子。他被旌表成孝子,是官官相护的大官张之洞、端方等联名请求的,硅表以后,他的事迹宣付国史馆,当然不包括命丧青楼在内。 子,原来不是什么“以身殉母”,而是因纵欲过度死在妓院里的“火山孝子”。这小说中的孝子,确有其人,名叫岑德固,是请求西太后让他“做一看家恶犬”的大官岑春渲的儿子。他被旌表成孝子,是官官相护的大官张之洞、端方等联名请求的,硅表以后,他的事迹宣付国史馆,当然不包括命丧青楼在内。 “贞节”以外的另一个特色,是“小脚”。

小脚是把小女孩的两只脚,用布带用力裹起来,裹到骨头也断了、肉也烂了,可是不管断不断、烂不烂,还是要裹下去,直裹到一个畸形的新脚长出来,才算完事,这时候,这个女孩子再也不会活活泼泼的蹦蹦跳跳了,她走路都走不好了,更谈不到跑来跑去了。

不断、烂不烂,还是要裹下去,直裹到一个畸形的新脚长出来,才算完事,这时候,这个女孩子再也不会活活泼泼的蹦蹦跳跳了,她走路都走不好了,更谈不到跑来跑去了。 原来中国古人竟认为:女人被这样裹了两脚,就“老买”了。还有的中国古人竟认为:女人被这样裹了两脚,就“美”了。审美的眼光可真他妈的怪!正确的说法,这不是审美,是审丑。

人被这样裹了两脚,就“美”了。审美的眼光可真他妈的怪!正确的说法,这不是审美,是审丑。

中国人骂人写文章又臭又长、讲演又臭又长,说是“王母娘娘裹脚布”。王母娘娘传说是黄帝的老相好,那个时代,还没流行小脚,太早了;宋朝人的笔记里,说小脚起于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后主,可能又太晚了。因为它无法解释一千图百年前“双行缠”、“履头皆锐”、“底平趾敛”、“弹弦维足”等现象。小脚的形成是慢慢演变的,但在中国,起码已缠了一千年! 缠小脚,除了道德上的和审美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性的,就是“足恋”。古代罗马、中古西班牙,都有足恋的现象,汉朝成帝对“可怜飞燕”的妹妹赵合德,曾有过这种喜爱。中国性变态的文人,很多都喜爱小脚——尤其是臭的小脚,难怪他们作品臭不可闻。中国文人为了喜爱小脚,要写(香莲品藻)这种书,对小脚大做科学分类,分为五类十八品,整天向往“凤鞋半折小弓弓,莺语一声娇滴滴”;至于性变态的武人,就没这么风雅,他们要把小脚砍下来吃,“足下”害人,一至于此! 有些乡下女人,居然成了漏网之鱼,有了天足或解放脚,这种人最怕成名,因为一成名,人人就注目足下,害得老太无法交代。明太祖朱元库的马后,有对全国闻名的大脚,明太祖为了维护这对大脚,不知砍了多少人的脑袋;李鸿章的妈妈也有大脚,外号叫“大脚夫人”。西太后五十大庆时,母以于贵,要召见李太太。李老太坐轿子到北京,满朝文武拍李鸿章马屁,都去欢迎。李老太从轿子里无心伸出一脚,李鸿章怕她着凉,请她缩一下。李老太勃然大怒,大叫:“你老子都不嫌我脚大,你倒嫌我脚大!”一气宣布不下轿了。经过好说歹说,指天画地,多方疏通,李老太才回心转意,最后见到小脚的西太后,出尽风光。使全国观感为之一变;全国大脚为之一新。西洋婆子要靠鼻子高低影响历史,中国李老太单凭这双大花脚,就踏破铁鞋。今天中国以大脚丫子露面色相的脚色,都要感谢李老太,因为有了李老太,足下才能满足。 附带要说的是,中国人小脚哲学如日中天的时候,竟发展到连男人的脚也以小为贵。所假“君子大头,小人大脚”。要想做君子,脚大是不行的。所以男人也有以白布包脚的习俗,先包好,再穿袜,因此鞋前面比较尖。中国书呆子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固有文化,却没看到中国人的小脚哲学,非但有眼不识泰山,也有眼不识泰水的脚了!

正文 光绪朝对节妇贞女的旌表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春在堂全书本)记乔氏一条,很可代表晚清对贞节观念的立论:

松江邹生,娶妻乔氏,生一子名阿九,甫周岁而邹死。乔守志抚弧,家尚小康,颇足自存。而是时粤贼已据苏杭,松江亦陷于贼。乔虑不免[失们,思一死以自全;而顾此孤弧者,又非母不活,意未能决。其夜忽梦夫谓之曰:“吾家三世单传,今止此一块肉,吾已请于先亡诸尊长吴,汝宁失节,毋弃孤儿。”乔辖而思之,夫言虽有理,然妇人以节重,终不可失,意仍未决。其夜又梦夫偕二老人至,一翁一温,曰:“吾乃汝舅始也。汝意大佳。然为汝一身计,则以守节为重;为吾一家计,则以存孤为重。愿汝为吾一家计,勿徒为一身计。”妇辖,乃设祭拜其舅姑与夫日:“吾闻命吴!”——后母子皆为贼所得,从贼至苏州。

乔有绝色,为贼所屡。而乔抱阿九,无一日离。语贼曰:“若爱妄者,愿兼爱儿。此儿死妾亦死吴!”贼恋其色,竟不夺阿九。久之,以乔为“贞人”,以阿九为公子。——贞人者,贼妇中之有名号者也。

一日,乔氏“抱阿九登张秃子舟以遁”:

张〔秃子〕夫妇意乔居贼中久,必有所青。侦之,无有,颇失望。乃载之扬州,鬻乔于娼家,乔不知也。

娼家率多人篡之去,乔仍抱阿九不释,语娼家日:“汝家买我者,以我为钱树子耳!此儿死,我亦死,汝家人财两失矣!若听我抚养此儿,则我故失行之妇,岂当复论名节卜’娼家然之。乔居娼家数年,阿九亦长成。乔自以缠头资为柬修,傅阿九从塾师读。

俄而赋平,乔自蓄钱偿娼家赎身,享阿九归松江,从其兄弟以居。阿九长,为娶妇。乃复设祭拜舅姑与夫日: “囊奉命存孤,幸不辱命。然妇人究以节为重。我一妇人,始为贼贞人,继为娼,尚何面目复生人世乎?”继而死。

俞曲园曰:“此妇人以不死存孤,而仍以一死明节,不失为完人。程子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然饿死失节,皆以一身言耳。若所失者,一身一名节,而所存者,祖父。之血食,则又似祖父之血食重,而一身之名节轻矣!” 可见在旧礼教的桎梏下,被强奸,是为不贞;与非法定人有性行为(不论自动被动),是为不贞;

被强奸,而不死,是为失节;改嫁,是为失节。

对这种毫不近人情的陈腐观念,在光绪朝时,曾有过激烈的抗议,宋恕在他的(六斋卑议)(页二九,敬卿楼业书本)里,他曾托古以驳流行的贞节说:

赵宋以前,大家妇女不禁再适。名臣名儒,如范文正,其媳亦再适;程正叔虽创饿死事小苛刻不情之说,徒快一时口舌耳!其胞侄女仍由正叔主持再适。自洛闽余党,献媚元明,假君权以行私说,于是士族妇女始禁再适。而乱伦兽行,其风日炽;逼死报烈,惨事日闻。夫再适再娶,均为名正言顺之举。古圣所言,不为失节。失节古谊,专指淫乱。今严禁古圣所许之再适,而阴纵古圣所恶之淫乱,洛党私说,流殃至此!

光绪三十年(一九0四),严复译孟德斯鸠的催意》,在案语中,他写道:

己则不义,而专责事己者以贞。己之滕妾,列屋闲居;而女子其夫虽亡,虽不足恋,贫不足存,而其身犹不可再嫁。夫日事夫不可以二,团也。而幽居不答,终风且暴,又岂理之平哉?夫妇之际,以他人之制,为终身之偿。稍一违之,罪大恶极。乌乎!是亦可谓束于礼而失其和矣! 但是,这些开明的立论,毕竟是空谷中的足音,史乘中的残酷纪录稍一披览,一件件极不入道的故事,立刻出现在眼前。同治七年(一八六八)的(旌表事实姓氏录)(采访局印行),洋洋八册,只不过是江苏九个县的贞节名册,就足以使我们震骇了!光绪以后,虽然没出过这类巨性,但从笔记和“实录”中,还可以看到不少的鸿爪遗痕。

在《清会典》风教门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对贞女节妇族表的典范;在台南赤茨楼的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贞烈坊的样本。从这些典章和实物上,我们知道,光绪朝的一切旌表事实,都是“师承有自”的,都是有所本的,在观念上有了这种背景,我们就可以正式探讨本题了: 李慈铭(桃花圣解盒日记)(丙集二页一九)光绪元年(一八七五)记道:

近来妇女之以到股旌者,累日有书,倭指难尽。盖格今之外,请必见从。闺阅之中,事无左证。职彤管者,疲于铅柴也!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略窥当时节妇之多!

下面从(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里,酌辑此类史料,排比如下:

一、卷三百三十五,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二月:

放在骂贼捐躯烈妇安徽涡阳县袁旭占妻邓氏:过门守制贞女直隶清苑县监生李均聘妻钱氏;节妇大城县民李柏龄妻陈氏。(页一六) 二、卷三百三十九,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四月:

程表过门守贞安徽桐城县张宗翰未婚妻章氏。(页六)

三。卷三百四十四,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秋七月:

以贼至投井,施表新疆阜康县济木萨烈妇郭韩氏,及二女,如例。(页一)

四、卷三百五十三,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十一月:

施表仰药殉夫烈妇山东荣城县候选通判于建基妻梁氏。(页八)

五、卷三百五十七,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甲午十二月: 程表未婚完乞江苏江阴县候选巡检夏话植聘妻陆氏。(页三)

六、卷三百六十,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乙未正月:

以捐设义学并建桥梁,于贵州思南府节妇杨周氏建坊。(页三一四)

七、卷三百七十,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乙未六月:

以捐助学田经费,予四川罗江县文生何自兴为其父母;暨雅安县缩妇余氏,各建坊。(页一七)

八、卷三百七十四,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乙末八月:

以捐宅作节孝词,并筹祭费,予四川郸县节妇彭郑氏为其故翁士古建坊。(页五)

九、卷三百七十五,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乙末八月:

追予各省阵亡殉难官绅署安徽寿春营外委傅沛霖等,士民湖北汉阳团长哈清源等,妇女陕西白水县文童吴凌云妻节妇马氏等,共一千一百二十一员名口,分别施恤,并建词建坊如例。(页五a)

十、卷三百八十二,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乙未十二月:

予临阵伤亡陕西副将唐焕文优恤;妻符氏恸夫殉节,并予旌表。(页一四)

十一、卷同上:

追予各省阵亡殉难官绅妇女等一千一百二十二员名口,分别旌恤如例。(页一六)

十二、卷同上:

以临难抗节,予奉天复州文童王圣德;暨民人徐广升妻王氏,旌表。(页一八b)

十三、卷同上:

追予陕西阵亡殉难官绅妇女等一百六十二员名口,分别施恤士如例。(页二一b)

这些纪录,没有一条不是“投世而名不彰”的纪录,望门寡也好、殉节也罢,这些可怜女子们的一片痴心,只能“彰”了一下她们丈夫或未婚夫的名字,而她们自己那些“芳名”,却和她们的痴心一样一起掷诸虚化了!

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五日夜十一时半动手写

七小时写毕,在碧潭山楼

参考文献及实物:

一、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春在重全书本)。

二、宋恕:(六斋卑议)(敬师楼丛书本)。

三、严复泽人法意)(严译名著丛刊本)。

四、(硅表事实姓氏录)(同治七年十二月采访局印行)。 五、(清会典)。

六、台南赤茨楼藏蔡偕娘贞烈坊(乾隆十一年十一月奉旨社在故处士张金生妻蔡氏,丙寅季秋谷旦立)。

七、李慈铭:(桃花圣解孟日记)(丙集)。

八、(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大满洲帝国国务院发行)。

正文 从高玉树为儿子“冥婚”看中国两面文化

五月二十九号中午,台北市长高玉树先生的大少爷高成器,在山仔后别墅,突然踉吴家大小姐吴纯纯双双服毒,从容自杀。出事以后,高玉树先生和女方家长们“悲喜交集”——在丧事中加办了一椿喜事,为这两位青年人补办一场婚礼。消息传出,大家只注意这个事件的新闻意义,但它的历史意义,却看不见有谁提出来。

“冥婚”有历史意义吗?有的,不但有,并且有得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冥婚”事件,是在纪元二0八年——一千七百六十年前的曹冲冥婚。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是个神童。当时孙权送来一头大象,曹操要知道有多重,谁也没办法,亏得曹冲想出了刻舟求“重”的主意,才算把问题解决。曹冲的主意,其实与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Archmedes)称皇冠方法同出一辙,他若早生四百多年,并且生在希腊,一定前途大有可为。可惜他生在一个权力起伏的世家里。他死的时候,他的哥哥曹丕(后来的魏文帝)劝他爸爸不要难过,曹操讽刺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原来曹操太爱这个小神童,曾打算叫他代他哥哥接棒。

曹冲死的时候只有十三岁,曹操难过极了,认为这小孩连婚都没结就死了,太说不过去了,因此打主意替他来一次“冥婚”。正好邴原有一个女儿早死了,曹操找到很重义气的邴原,要把两个孩子“合葬”,不料邴原却不买帐,邴原说: 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几庸也!明公焉以为哉?

你不能不佩服曹操是很有度量的人,他碰了手下人的钉子,并不生气,可是也不泄气,他还是要给儿子讨媳妇,他并不要守什么训典而不易,他终于找到了一位甄家的女孩儿,跟他心爱的曹冲,来了一次合葬。

故事说完了,让我们来看看理论。

邴原为什么拒绝曹操呢?他的理论根据冥婚合葬不合于训典”,他所指的“训典”,显然是指《周礼》这部经书而言。在《周礼》的“地官”媒氏一节,有这样的话: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再按注解,“迁葬”是指“生时非夫妇,死而迁葬之,使相从”;“嫁殇”是指“十九以下未嫁而死者”,“谓嫁死人也”。两者统而言之,都是冥婚合葬。而这种冥婚合葬,不管死者成年没成年,按请传统经典,都是违背的,在中国“正宗”思想中,对这些是完完全全明明白白禁止的。 从反面角度推测,中国经典中对冥婚的禁止,正暴露了冥婚的流行。(周礼)这部书,专家结论是战国的作品,所以,书中禁止冥婚的话,足以反证当时这一现象的普遍。前面所引《三国志)中曹操的例子,显然曹操是有所本的,只不过他本的,是民俗中的传统文化,而不是经典中的传统文化。 曹冲的冥婚是中国史中第一件最有名的冥婚,在曹冲以后,历朝各代都不乏显例,换句话说,历朝各代都不乏有违背经典的人出来,主持仪式,大结其鬼婚。例如在(大隋左武卫大将军吴公李氏女墓志)碑中,就有这样的话:

女郎姓尉字富娘,河南洛阳人。……以大业十一年(纪元六一五)五月十三日,终于京师京宅,春秋以十有八。……母氏痛盛年之无匹,悲处女之未异,虽在幽媾,婚归于李氏,共字元支,同穴在斯。这是曹冲死后四百多年的例子。到了唐朝,冥婚仍旧流行,甚至流行到皇家。(旧唐书)戴德太子传: 中宗即位,追赠太子,说曰懿德,陪葬乾陵。仍为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 这是前面那位尉富娘小姐死了出嫁后九十年的事。

在唐朝,有冥婚不稀奇,稀奇的是还有冥婚后的离婚。唐一朝的韦后为她弟弟与萧至忠的女儿结了冥婚,合葬以后——及韦氏败,至忠发墓,持其女框归。 台泰山做了盗墓人,你说怪不怪?

唐朝冥婚流行的程度,不但见之于实事,并且载之于小 说。戴君半《广异记》中,就有这种“倩女幽魂”式的故事,可见 这类思想早已深入民间。 在宋朝文献中,更可看到冥婚的细节。康誉之《昨梦录》一书里,这方面记载最多。元朝以后的冥婚,从(马可波罗行“记》,直到清朝孙椿的《余墨偶谈》、凌扬藻的《蒜勺论》等,都有 不少材料,我不再多举了。民国以来,冥婚的风俗也相沿不衰。我举民国十二年《中 回民事习惯大全》第四编“冥婚之习惯”里的两段,以见一斑: “娶鬼妻”(河南河北等处习惯),豫西河北等处,凡子 未婚而故,往往择别姓字而殇之女,结为冥婚。俗谓之 “娶足妻”,又日“配骨”,以结婚后往往合葬也。

“冥配”(浙江平湖县习惯),平湖县,上中下三等社会,凡子弟未婚夭亡,类多择一门户相当,年龄相若之亡女,为之定婚,迎接木主过门,礼节如生人嫁娶,名曰“冥配”。盖以不如是,则灵魂将无所依归,不能入词祭把,且不能立后,一经冥配,即取得被继承人之资格,得为之立后屯。 至于台湾,真婚的风俗,也和大陆各地一样,除流行死人与死人结婚外,还有活人跟死人结婚的风俗。最有名的前例,是丘念台先生的父亲丘逢甲先生跟林家小姐的冥婚(详情见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二号(新生报)丘秀孟的“我的家族中,有关人鬼联姻的故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林瑞芳的(台湾冥婚制与记事)最为生动,这篇文章,收在娄子匡编的(婚姻大事》一书里。 高市长为他儿子的“冥婚”,轰动了整个台湾。很多人为之长吁短叹,却很少有人为之左思有想——想这件事在历史上的意义。因此,我“引经据典”的讨论它一番。“冥婚”虽然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巨流”,可是它却一直“藐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部分,于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个面。这两个面谁是谁非,就留给大家去争个面红耳赤吧!

一九六八年六月十三日

正文 欢喜佛

欢喜佛“欢喜”一个词,最早见于《战国策》。《战国策》秦策记载武安君的话,说:“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翻译佛经的人,把这个本国语借来用做佛语,例如《法华经》譬喻品中,就有“欢喜踊跃”的话;并且,还把释迎的弟子阿难阳尊为欢喜。此外有“欢喜海”、“欢喜贤”、“欢喜九”、“欢喜日’等种种词汇,欢喜两个字,佛味很浓。“欢喜佛”是性交的佛像,性交姿式以立姿为主。为什么有欢喜佛呢?欢喜佛的意义在哪儿呢?”欢喜佛出自梵语“欢喜天”(Mandkesvara),就是“难提计湿婆罗”,也叫“大圣欢喜天”、“大圣天”。欢喜佛是乱伦的佛,指(大圣欢喜供养法》,性交的当事人竟是“兄弟夫妇”!、大圣自在天,乌摩女为妇。所生有三千予:其左千五百,毗那夜边王为第一,行诸恶事;右千五百,扇那夜迎持善天为第一,修一切善利。此扇那夜迎王,则观音之化身也。为调和彼毗那夜迎恶行,同生一类,成兄弟夫妇,示现相抱同体之形,其本因缘,具在大明咒贼经。为了调和一千五百个做恶事的,才以一千五百个做善事的来配成“兄弟夫妇”,这一千五百个调和派,又是“观音之化身”,由观音出面,以性交的方法来软化恶行。这种设计真绝透了。

清朝北京的雍和宫,本来是雍正没当皇帝以前的住所,当时他是雍亲王。他做皇帝后,把这地方赐给活佛章嘉呼土克图,作为西藏喇嘛的庙。欢喜佛像就这样有了租界地。在雍和宫的温度孙殿的楼上,赫然在焉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欢喜佛。佛像铸得——照《故都文物略》说法——“穷极丑怪”。我小学时候,亲眼看过,只记得要另外给喇嘛钱,他才带给你看。上楼走的是阴暗的木梯,佛像不大。据我一惊华游览记》的描写:

殿有欢喜佛十余,玻璃为龛,垂以绸幕,揭视之,秘戏杂陈,殆所谓事事无碍者软!有妇人裸卧,与一巨牛交,更数人伏于牛身者;有男女裸抱,而项间腰际,悬人头累累者。壁间悬图,幕以黄绸,去幕审视,亦复士。是;且多人与兽合,不知何说?游客欲观此,必更纳资,又必先局户而后出以相示,寺僧殆奇货居之也。 “穷极丑怪”的佛像、“项间腰际,悬人头累累”,正是“其左千五 百,毗那迎王为第一,行诸恶事”的象征,不了解“大圣欢喜供养法”这些佛经,自然就有“不知何说”的疑问了。

这是欢喜佛的第一层意义——软化恶行。由调和派出面,大家欢天喜地,敦伦出善事。 ,。这是佛书上的说法。

根据佛书以外的说法,欢喜佛的意义,还有别的。《清稗类钞)宗教类“欢喜佛”一条,明指欢喜佛的意义在鼓励生育:

欢喜佛,作人兽交猜状,种类甚多。有男与雌兽交。者,有女与雄兽交者。相传出自蒙古。某喇嘛因佛教盛行,人多持独身主义,而不欲结婚。于是人种日衰,一部落仅有数人,见而大悲,恐人类之灭绝也,遂幻其说,谓交姑本佛所有事,制为各种雌雄交借状,名之日“欢喜佛”,<独身之俗渐消。后盛行于满洲,而流弊所及,遂至淫风大小甚,男女无别。大内交泰殿,即供奉欢喜佛之所也。这是欢喜佛的第二层意义——鼓励生育。告诉人:独身是不对的,“交清本佛所有事”,连佛都性交,你人还清高什么?、这是一种很动听的解说。惠(清稗类钞)说欢喜佛“相传出自蒙古”,是不清楚来龙去脉的话。欢喜佛实在是印度货,是印度传到西藏的佛像。它伯动物模特儿是象、是牛,都是印度传统中有神性的动物。《西藏新志》载: 四月十五日,龙王塘大会,庙在水中,周匝水环,须以舟渡,而正殿旁特塑一大秘戏像,即俗所谓“欢喜佛”。喇嘛云:“是佛公佛母”。

印度思想中,动物在地位上,并不低于人类,甚至有高的一面。这种观点,不但印度有,从埃及古人到加拿大色里利(Salisial-ty),并不认为是可耻和犯罪(对“兽交”的严刑峻法,是中古以后的事)。甚至印度还把它拟神化,这就是欢喜佛。据(大圣欢喜形象品仪轨》:

夫妇二天,令相抱立,二天俱象头人身,白肉色,着赤色裙,各以二手互抱腰上。正写出“观音之化身”是表现在“象头人身”的造形上。前面引的文献中。所谓“与一巨牛交”、所谓“数人伏于牛身”J厅谓“多 人与兽合”、所谓“作人兽交媾状”、所谓“有男与雌兽交者”、所 谓“有女与雄兽交者”,都是对“兽交”的一种拟神化。

这是欢喜佛的第三层意义——对“兽交”的拟神化。

值得注意的是,神很多,为什么要选中观音菩萨出场,化身成人兽同体甚至雌雄同体的怪相?照上引(大圣欢喜供养法)的描写,观音该是女性或雌方。但观音的性别,一般稍通 佛理的人、却和一般善男信女看法不同。一般善男信女,都以为观音是女的,但一般稍通佛理的人,却说观音不是女的,只不过看起来像女入而已,观音实际“男人女身”,根本是男的。

这个观音是男是女的糊涂帐,所以发生,是由于一般人不看书的缘故。观音是男是女,早在《琅缳记》里有了精巧的解释:

一人问应元回:“观音大士女子平?”答曰:“女子也。”又一人曰:“经云观音菩萨,男猛丈夫,何也?”答曰:“男子也。”又一人曰:“观音一人,而子一男之一女之者,非矛盾乎?”答曰:“非也。观世音无形,故普门品述现众身为人说法,既能现众身,则飞走之物以至线檬酸鸡,皆可耳,岂直男女乎? 由此可见,高明的解释是观音不男不女,亦男亦女,可男可女。不但可男可女,并且可以“现众身”,上自飞禽,下至走兽,无一不可。因为观世音本身是“无形”的,佛门弟子却妄费心机为观音造像、画像,当然是可笑的。

说不定发明欢喜佛的人,是一个佛法高深的顽童,他故意用恶形恶相的欢喜佛来移俗、来讽世。这个顽童也许不是别人,就是观音自己。我大胆地认为,这是欢喜佛的第四层意反。 在《元史》卜鲁罕皇后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京师创建万宁寺,中塑秘密佛像,其形丑怪,后以手帕蒙覆其面,寻传旨毁之。

这显然指的是欢喜佛。这表示了,十三、四世纪的时候,欢喜佛已经流传到中国的新庙里,虽然皇族对它还不习惯。到明朝,情形就不同了,明朝时候,欢喜佛已经直奔皇宫。世宗嘉峪十五年(一五三六),有大臣要求除去皇宫中的欢喜佛像,《通俗编》记录如下:

留青日札:禁中自来有佛堂释殿,嘉靖时议除去。大学士李时、礼部尚书夏言人看“大喜殿”,内有金银铸男女淫亵状者,名曰“欢喜佛”,传闻,欲以教太子,虑其长于深宫,不知人事也。十五年五月,夏言题请毁灭。 明世宗信道教入迷,所以“佛堂释殿”吃不开了,欢喜佛沦为教太子房事的模型,最后还被“题请毁灭”。这样看来,清朝的欢喜佛像,大概是一批新贵,不是早来的那一批。

这段纪录告诉我们,欢喜佛出现的第五层意义,是教长在深宫的皇太子知道“人事”。到7清朝以后,照《清秽类钞》说法,已达到“淫风大甚”的效果。这么一来,欢喜佛的哲学意义、宗教意义、历史意义、民俗意义、讽世意义等等,都给“垂以绸幕”了——欢喜佛弗欢喜了。

欢喜佛在造形上,虽是外国货,但在思路上,中外是心同此理的。一千八百年前,东汉桓帝时候的武梁词石刻(词在山东嘉祥),刻的就是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交尾图像。这种图像表示了多种意义:血族相好、人兽同体、天人交感、“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何尝不跟欢喜佛的意义相像?欢喜佛离开了印度,窝藏在中国,构成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怪例,使人好奇、使人责备、使人皆大欢喜。

一九七九年一月三十日以两个小时初稿

五月十日以四个小时修订

正文 中国民族“性”

世界上,任何专家都犯一个毛病,就是自己这一行最重要,人类没有他这一行,就完了。事实上,他这一行虽非不重要,但没重要到他所说的那种程度、那种比例。但专家绝对不肯这样想,他只肯吹牛,不知道他在牛角尖里。历史家也是专家,也自不例外。但历史这一行纵面横面比较宽,见识多一点。所以,历史家吹牛的时候,位置从牛角尖朝下移,在牛角里。中国历史家的专家作品很可怜,他们穷毕生之力,写的东西,竟大都是“相圻书”、是“帝王家谱”、是“统治者起居注”,却不是民族的活动史。换句话说,这种专家的毛病,横批八字可尽——眼有牛角,目无全牛。历史本是全牛,专家既无法看这么全,只好视而不见,只看他们牛角里的。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他们只会唯来唯会,“唯物史观”也、“唯心史观”也、“唯帝王将相史观”也……唯个没完。一不唯,他们就泄了气。但一唯,就会过分扩大了他唯的,缩小或根本抹杀了他不唯的,结果牛是吹了,历史真相却还坐牛车。 我愿举一个没有被唯的例子,一段根本被抹杀了的历史。

在《易经)的“序卦”传里,有这样一段话: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演绎,从“条件述辞”(ditional state-ment)中,我们可以知道,“男女”一项,在我们老祖宗的眼睛里,究竟占着怎样重要的地位——它是“天地”、“万物”以下,最被我们老祖宗重视的一环。它的地位,不但远在“父子”、“君臣”、“上下”、“礼义”之上,甚至还是产生这些抽象名词的必要条件。

在同一部《易经)的“系辞”下传里,又有一段看来跟上段有点矛盾的文字,简直把“男女”的地位,超过“万物”以上去 了。原文是:

天地姻愠,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又明明是说,“男女”的“构精”,构成了“万物”的“化生”。跃地”虽像麻缕(细)棉絮(组)般的附着在一起,可是“万物”在这种附着的状态下,只是醇醇重重的而已,并不能化而为一种生命体。只有在“男女构精”的条件下,才能把“万物”赋予生命。~这种对“男女”关系的热烈颂赞,是我们两千多年前,老祖宗的真知灼见,也是见诸文书记载的最早史料。

除了这种文书的记载以外,还有更早的,那是实物的遗留。这种实物,最足以表示我们老祖宗的早期性观念是一个价么样子,在陈仁涛的检匾论古初集》(页六,图初一、①九)里,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们什么什么崇拜(phallicism)的图片,那在河南安阳侯家庄发现的“五男根”——一条上面刻着三角绳纹鏊餐的、青铜文化风格的石做男人生殖器。看过以后,我们可以恍然大悟:我们这个“礼义之邦”的民族,和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民族~样,也不例外的崇拜过这个玩艺儿,甚至崇拜得别有天地呢!少文书的记载和实物的证据,都证明了老祖宗们对“男女”问题早有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从某些角度看来,甚至比今天的某些人还来得开明正确。至少老祖宗们没有把“男女”之事看做卑恶不洁。相反的,他们要把“男女”捧在“父子”、“君臣”之上,敬重膜拜,顶礼有加!古史中,最能代表性观念开通的例子,莫过于做国策》韩策中,秦国宣太后的一段话。宣太后对韩国来求救的使臣尚靳说:

妄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位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这段对外国大臣现身说法,公开描写性交姿式的文字,不了解当时性观念的开通程度,自然看了要大惊小怪。无怪乎清朝的王士侦,在他的《池北偶谈》卷二十一“谈异”里,在“秦宣太后晏子语”条下,要叹气说:

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其实,若了解当时性观念开通的程度,这是毫不足奇的。

又如《左传》宣公九年(纪元前六百年)这段记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皆衷其相服,以戏于朝(按:此处在《谷梁传》中记为“或农其衣,或衷其儒”,以相戏于朝)。泄冶谏日:“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日:“吾能改吴!”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这种不分君臣,一块儿把大家共有的情妇的内衣,在庙堂上相互炫耀、大开玩笑的做法,不但呈露了“礼义之邦”、“守礼谨严”的真相,并且十是反证了当时性观念开通的程度。

性观念的开通,原本是一种动物性的自然现象的流变,我 们的老祖宗本来是“洒脱”得很的。他们当时缺乏下列这一套 观念:

一、他们缺乏性的嫉妒的观念。

二、他们缺乏贞操观念。

三、他们缺乏羞耻观念。

四、他们缺乏亲父子的观念。

五、他们缺乏“罗曼蒂克恋爱”(romantic love)观念。

这五项重要的特征,我们在古代的文书和实物里,可以找 到许多证据。这些证据,可以为我们描绘出一种景象——一 种性开放的景象。 。在这种性开放的景象里,我们可以看到老祖宗们如何在 生殖器崇拜、如何重视阴阳的理论、如何公然宣淫、如何“男女 杂游、不媒不娉”、如何血族相好、如何私通野合、如何同性恋 和鸡好、如何性变态、如何写《素女经》、《洞玄子》如何因“性” 的因素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一环,并且影响到部分中国民族 的历史。 ’仔细研究中国民族的历史,会令人惊讶的发现,由于性的.因素,直接影响了历史、改写了历史的,例证又多,又层出不 穷。夏桀是以“荧惑女宠”妹喜亡了国的,商纣是以“荧惑女 庞”姐己亡了国的,性的原因使人亡国,不能说不重要。赵婴.的私通,引出赵氏孤儿;齐庄公的私通,引出臣斌其君,性的原 因造成政变,不能说不重要。吕不韦的奇货可居,祸延秦皇显 榜;吕后的人彘奇妒,祸延刘家命脉;唐高宗的倒扒一及,祸延,武后临朝;杨贵妃的顺水人情,祸延安史之乱,性的原因闹出 君权争夺,不能说不重要。白登的美女图片,可以使匈奴不打 汉家;汉家的美女自卑,可以使汉家要打匈奴;昭君出塞,香妃入关,—一都牵动战争和平大计,性的原因,不能说不重要。齐襄公乱伦,出来了母忘在营;陈后主好色,出来了井底游魂;慕容熙的跳步送亡妻,出来了回不去;花蕊夫人的被劫入宫,出来了送子张仙;咸丰的天地一家春,出来了祸国殃民四十七年的西太后……

这样随手写来,好像大可“唯性史观”一下了。其实我并不这样想。做为一个“非唯主义者”,我不承认“唯性史观”可用来解释所有的历史现象,如同我不承认“唯物史观”或“唯心史观”或“唯什么什么史观”可用来解释所有的历史现象一样。因此,我看这类事,也只是就中国历史现象中,可从“性”的观点来观察的为限。有均衡感的人,当然该知道,除了这种性的观点与对象的历史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性以外的”丢人历史和光辉历史。

在中国许多“肯定‘性’的”(pro-sexual)历史现象以外,另有一种“反对‘性’的”(anti-sexual)历史现象,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对“性”的规律、约束,乃至压抑。它的发生,约有四种原因:

一、对“性”生神秘与恐俱:老祖宗们缺乏生产知识,他们对异性相交而产生的结果,感到神秘,也感到恐惧。

二对“性”的疲乏:“性的疲乏”(Sexual fatigue)是由性满足后或过度后而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一种反动——对性感到憎恶或厌倦,走向节欲或弃世绝欲的信仰。

三、嫉妒心和占有心:在古代,女人只是男人财产的一部 分。由于对产业的占有心,引发嫉妒心,再配合家庭、子女等 观念,慢慢建构出许许多多规律、约束,乃至压抑“性”的理论。 四、精神因素:由于有人不能满足现状,要寻求精神上的 慰藉来弥补尘世上的空虚,因而有“禁欲主义”(asceticism)或 类似禁欲主义的思想产生。于是,不得不宣扬“性”的罪状,夸 大或栽诬有关“性”的一切。

上面四种原因,构成了“反对‘性”’的条件,因而老祖宗们 开始说明什么是“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扈”了,什么是“防隔 内外,禁止淫佚”了,什么是“妇道”、“女诫”了,什么是“男女不 通衣裳”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了,什么是“坐怀不乱”、“秉 烛通宵”了,什么“去势”、“幽闭”了,什么是“绝房事”的好处了

这些“反对‘性’的”历史现象,跟前面所说的“肯定‘性的”历史现象一样,同样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一环,并且也影 响到中华民族的历史。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上,“反对‘性’的”现象,至少 在表面上占了上风,所以规律、约束,乃至压抑“性”的理论与 事实,总是层不出穷。而经典、政府、理学、教条、迷信、教育。 舆论等所层层使出来的劲儿,大都是在“解淫剂”(antiaphro- disiacs)上面下功夫,在这种层层“解淫”之下,善于掩耳盗铃 的人们,总以为“没有‘性’的问题”“中国是礼义之邦”!流风 所及,一涉到“性”的问题,大家就立刻摆下面孔,道貌岸然的扶口不言,或声色俱厉的发出道德的谴责。因此,“性”的问题,终于沦为一个“地下的”问题。这样重大的问题,居然千百 年不见天日,怎么能不发霉呢?;正因为“性”的问题,被不合理的规律、约束,乃至压抑。劫以,我们的中华民族,才有了数不尽的“性”的“发霉”现象:从娈童到“御女车”,从“萤幸”到“蝶幸”,从“肉台盘”到“肉屏风“、“肉双六”、“肉吐壶”,从人狗交到奸尸案,从缠小脚到丐恋。从老年癫狂到性戾换,从贞节牌坊到“冒耻求种”,从花旋风到壮阳药,从自阉到阔人……试问哪一件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试问有哪一件我们敢说:“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干的事?”

我们的历史书,传统写法总是一派忠贞、英烈、圣贤、豪杰的历史,搭配上贰臣、叛逆、奸佞、巧宦的活动,交织成历来的众生相。但是,受过现代方法训练的人,他们不能承认这种“春秋之笔”、“忠奸之判”能够解释整个历史现象,也不承认单靠一些相杀相砍的政治史、耀武扬威的军事史、仁义道德的思想史、四通八达的交通史等等就能了解过去。有现代方法认训练的人,他们尝试用新的方向和角度、新的辅助科学(像性心理学、行为病理学、记号学、行为科学、团体动力学、统计学等等)来解释历史现象,来从夹缝中透视历史。在这种新的方法的光照之下,以前所视为神奇的,如今可能化为朽腐了;过去所看做朽腐的,现在可能又化为神奇了;过去当做不重要的或忽视的,现在我们要“无隐之不搜”了;过去当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现在我们不再“见笑于大方之家”了。

有了上面所说的种种认识,我们必然发现:“性”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何等被有意忽略的大题目!我们必然关切:我们老祖宗们的“性”生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们的“性”行为,怎样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环?我们必然提出:“性”的因素,对中华民族的部分历史,究竟影响到什么程度?

能够满足这些声音的,很显然的,起码是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责任。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始终在“回避”(?)这个重大的研究主题,我们不能在这个主题上做一次“科际整合”的示范,也不能在乌烟瘴气的“性”的暗流里做一次学理的澄清,为小百姓和大官人做点指示迷津的依据……这些因‘旧避”而生的缺憾,十足证明了我们在真理面前的萎缩,证明了我们在寻求真理上面的无能和胆怯。这篇文字的用意,是尝试用现代的方法,提出一些确定的解释和“解释草案”(explanatioch),求出历史上中国 “性”生活的真相和可能的真相,至少我提供的,是一种可供讨 论的合理怀疑,也许值得专家和学者的评判。

在现代方法的妙用下,历史万象虽多,其实不乏理路可 寻。例如真的专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易经)中的“威卦”等卦是描写性交姿式的;“寨裳”里说的“且”字是男人生一殖器八周礼)中“地官”里“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话是一种“交配季”(mating season)、一种“节期杂交”(feast promlscu-ity);(老子)中的“元扎”是女人生殖器;《论语)中孔夫子骂女 人的缘故是因为他离过婚;伶玄《赵飞燕外传》中的汉成帝有“足恋”;常遽《华阳国志》中的关云长背离曹操是因为他吃醋;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中“女子男饰”里的六朝女子娄逞是性戾 换;柳宗元《柳河东集)中“河间传”是写唐朝一个女人的花旋 风;徐士鸾的《宋艳)中“残暴”里记宋朝的王继勋是一种虐恋 (虐待狂);陶宗仪《辍耕录)中“奇遇”一篇是写元朝人性爱的 白日梦;明朝张岱《琅环文集》中“鲁云谷传”是描写洁癖;清朝 薛福成《唐*笔记)中“入相奇缘”里写和坤“对影谈笑”是一种影恋……所有的大量历史文化,都禁不得真正专家的一双法 网,用这种法眼来“复兴中华文化”,才够资格,否则只是口号。 关于这类性质的写作,在西方很多。性质近的像泰勒(G.Rattray talor)的“Sex in ory”(一九五三伦敦 thames & hudson版)就是一例。西方过去,在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笼罩下,对性的禁忌,跟历史上的中国,真可说是老兄老弟。可是他们在近几十年的努力之下,终于摆脱了传统上对性的不合理的规律、约束与压抑,终于使他们逐步走上一个开放的社会,建立一种“约定俗成”的性道德。培养了风俗、修正了法律,使他们的青年男女,又恢复了在“伊甸园”里没吃苹果前的歌唱。

反观我们中国,相对起来,我们不得不惭愧我们还是一个老大的闭锁社会。对“性”的不合理的规律、约束与压抑,还是这个闭锁社会的主要闭锁项目之一。从电影检查到出版管制,从教条宣扬到性教育的空白,从警察的冲动到道德家阳屡以后的阴谋,已经把我们的“性”空气搅得极不清洁。在这些不清洁的空气里,我们呼吸到的,是禁忌、是妈妈跟在屁股后面的恋爱、是买卖式的婚姻、是手铐式的离婚、是情杀与毁容。是通好的残忍惩罚、是电影接吻的禁止、是情书的火葬与公布、是春药广告、是春牛横行、是廉价的初夜权、是文坛的新鸳鸯蝴蝶派、是姨太太第一号第二号、是婚姻法律的莫名其妙。是灵肉分裂、是衣服暴露的管制、是政府纵容的公娼、是私娼的七折优待、是节育的反对、是李敖这类先知式专题讨论的完全缺乏…… 所谓“礼义之邦”的“国情不同”,以及所谓“有伤风化”的管制法令等等,都不足作为上述这些“性空气不清洁”的护符,一切的护符,都更会增助我们耻辱的标记——那跟西方文明社会比起来,“性水准低落”的耻辱标记。

漫无心肝的中国知识分子,漫无心肝的日子太久了,实在应该认清自己,振作一下,洗洗这些耻辱的标记。

正文 人能感动蝙蝠论

研究中国人想什么,怎么想,一定得注意中国人的怎样想什么。中国人有时候会发伟大的奇想,这种伟大的奇想,想入非非,使人怎么也想不透人为什么要这样想、能这样想,这样想又何苦来。

中国人怎样想什么,七想八想,其中妙的很多。最妙的一则是,中国人相信人事感天,相信自然现象有时是受了人的感动而生,感动到火候十足的时候,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可以天雨票、乌白头,可以天地含悲、风云动色。

别以为这是中国民间愚夫愚妇的迷信、别以为这是我开玩笑,中国的第一流知识分子,的的确确把这种怎样想什么,郑重其事的认真处理。我举一代大儒顾炎武为例。顾炎武在(田知录》中有一篇人事感天,就公然胡扯如下: 易传言先天后天。考之史书所载,人事勤于下,而天象变于上,有验于顷刻之间,而不容迟者。宋武帝欲受晋样,乃集朝臣宴饮。日晚坐散,中书今傅亮叩扉人见,话还都谋祥代之事。及出,已夜,见长星竞天。'树辟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隋文帝立晋王广为皇太子,其夜烈风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坏,压死者百余口。唐玄宗为临淄王,将诛韦氏,与刘幽求等微服入苑中。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日:天道如此,时不可失。文宗以右军中尉王守澄之言召郑注,对于浴堂门。是夜管出东方,长三尺。然则荆何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而白虹贯日;卫先生为秦阳画长平之事,而太白食昂。固理之所有。孟子言气壹则动态,其此之谓与?这就是第一流知识分子满纸荒唐言的第一号证据。

其实不怪顾炎武,顾炎武只不过师承前代那些大儒和大理论。前代那些大儒和大理论认为人事感人,所谓天,从广义解释,上自老天爷,下至一条猪,都无一不可以感动、无一不受人的掌风。

最早的感动文献是。里中军卦说:

豚鱼吉

意思是说,人类的诚信所及,哪怕像猪那样蠢的、像鱼那样冷血的,都可以-一感化,这种感化,有专门成语,叫信及豚鱼。

既然猪也可以、鱼也可以,理论上,什么动物都应有同感。于是,感动的范围就扩大到无所不包。于是,就出来鼎鼎大名的祭鳄鱼文。 唐朝的韩愈到潮州,看到鳄鱼为患,他居然写了一篇《祭鳄鱼文》,给鳄鱼一只羊一只猪,要鳄鱼搬家,其率尔丑类,南徙于海!如果冥顽不灵,人类就要把你们杀光,你们不要后悔啊!据说鳄鱼看了他的文章,就都搬走了。这篇千古妙文,(古文观止》就有,实在值得一读再读:

维年月日,潮个!刺史韩愈,使军事行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 有天下,烈山泽,罔绳搞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掩,扬州之近地,刺史县分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礼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上,治此民;而鳄鱼焊然不安豁潭,据处食民畜。熊、象、鹿、漳,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刺史虽写弱,亦安有为鳄鱼低首下心,似仙眺跳,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之命而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颁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大家读了,以为韩愈的神通只在写这篇文章,就错了。韩愈还有别的神通呢!别的神通,一看张读写的(宣室志》便知。张读《宣室志》里记泉州南面有山潭,中有歧搞,尝为人患。有一天,山崩了,山石填塞潭水,水流出来,其中有蚊馆的血。而石壁之上,有凿成文字一十九言,字势甚古,郡中士庶无能知者。后来这十九个字给韩愈看到了,他认出是诏赤黑视之鲤鱼天公卑杀牛入王癸神书急急,字体是哦料篆书,详究其义,似上帝责蚊蝇之词令,戮其害也。这个故事,表示了不但韩愈能够同鳄鱼说话、谈判、写文章,甚至老天爷也和他同感,不但对鳄鱼的水友蚊蝇说话、谈判、发命令,还让韩愈夹在其中,做了翻译官。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题目应该是人能感动鳄鱼论,可是我害怕,不敢这样写。因为前一阵子,刚发生了诽韩案,韩愈的后人(?)到法庭控告写文章批评韩愈的人,而妙不可言的法官大人,居然判了被告的罪。这是典型的一场文字狱。我李敖刚坐完了叛乱罪的大牢,黑狱亡魂,浩动余生,实在不敢惹韩愈(和他的鳄鱼)只好另想题目。

幸亏我学富五车,居然被我找到好题目,叫做人能感动骗幅论。为什么又来了编蛹呢?请看明朝柳应聘的大文便知。

柳应聘在(先师庙驱幅记)大作里说,一座孔庙里,因为有容乃大,结果容来了许多编蛹丑类实繁,无虑千百,岁月滋久,势不可驱。大家威为积愤,而无如之何也!于是有学政詹先生来,十天斋戒,又遣投幅以食,而誓之一似昌黎(韩愈)谕鳄之旨。于是,偏幅飞走了。还有个学正黄先生,也在这类庙中学韩愈方法,以文谕之,煽幅看了他的文章,也统统飞走了。

柳应聘这篇驱幅记中,封这种行为,提出人能感动动物论。他拿骗幅飞走事件,跟'脱鳄之功比较:

虽显微巨细,事有不伦,然精诚所通,有感斯应。则旷百世而同符也!所谓诚能动物,而信及豚鱼者,非耶?他认为这种现象,一点也不是偶然的,他说: 夫气盛者化神而绩异者传永,盖自古,包之矣!故鲁公作宰,而蝗避;刘昆出牧,而虎渡;韩退之在酒籍,而鳄徙,虽时异事殊,而精诚之极,感通无间,其致一也。则其所以实著当时,而声流后世者,岂偶然之故哉!

看了这种妙论,再回头核对旷百世而同符的《祭鳄鱼文》,那篇文章,一再声声呼唤鳄鱼的芳名,同它交谈,一次与它约定,三次要它听话。全篇又讲理、又讲情、又哄、又劝、又贿赂、又骂、又挖苦、又威协。韩愈费了那么大的劲儿,前提当然是基于鳄鱼有知,可以看懂他的大文章,可以晓以大义。这种由于动物有知,与人文相通,人的精诚,自然可以和它们感通无间,可以有感斯应,最后自然构成了人能感动动物论。 在韩愈小的时候,一个人能感动动物论的先进冯希乐,一天,去拜访县太爷。县太爷请他吃饭,酒席上,冯希乐柏县太爷马屁,说你太伟大了,你仁风听感,虎狼出境!县太爷听了,很高兴。正在这时候,有小的跑来报告,说不得了了,昨天晚上有老虎吃了人了!县太爷一急,转过头来质问冯希乐:你不说'仁风所感,虎狼出境'了吗?冯希乐不慌不忙,回县太爷的话,他说:我们县里虎狼是出境了。这头老虎,一定是别的县里过路的!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四日三小时写成

正文 人能感动老虎老论

校对《人能感动蝙蝠论》的时候,意犹未尽,再写一篇。

中国书中,关于这类纪录极多。大体上说,这都是一种动物泛灵信仰(Zoological animism)的流变。鳄鱼问题并不是韩愈以后就完了,照《欧阳文忠集》的说法,好像鳄鱼又回国了。欧阳修《陈文惠神道碑》说:

潮州恶帮,鳄鱼食人不可近。公命捕得,伐鼓于市,以文告而修之,鳄患屏息。潮人叹曰:昔韩公论之而听,Z分公戮之而惧。所为虽异,其能动异物丑类,革化而利人,一也。

足证韩老一死,鳄老又率其丑类,北归中国了。欧阳修笔下的陈文惠就是陈尧佐,他在潮州,也写过大作《谬鳄鱼文》:

已亥岁,予于潮州,作昌黎先生调堂,作招韩词,载鳄鱼事以旅之。明年夏,郡之境上,地日万江,村日硫黄,张氏之子,年甫十六,与其母准与于江佳,为鳄鱼尾去。其母号之勿能,被乎中流,则食之无余。予闻而伤之,命郡邑李公,将邵吏往捕之。前后力之者,几百夫,曳之而出,缄其吻,械其足,槛以巨舟,)顺流而至。

从内容看,全篇一律动武,我奇怪为什么欧阳修硬要说以文告而谬之?大概鳄鱼留学方归,不好不意思一下。

还是手里有刀的人比较聪明,《清史稿》列传第一0八曹孝先传里,记有乾隆皇帝一段话说:

蝗害稼,唯实力捕治,此人事所可尽。若假文词以期感格,如韩愈祭鳄鱼,鳄鱼远徙与否,究办无稽。

真比文人天纵英明得多了!

我写了半天人能感动鳄鱼论、人能感动蝙蝠论,却忘了写人能感动老虎论,现在补写如下:

后汉书》童恢传,记循吏童恢做地方官的时候——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口: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死;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伏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上。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送个放蜂。更人为之歌颂。这次比较简单,没写文章,只是对老虎用嘴巴晓以大义而己,结果一虎不能马虎过关,一虎竟得人口余生,公正廉明,一样不少,真好! 这种人虎恩仇记,主角只是重恢和两只老虎吗?才不呢,多得很呢!

一、《后汉书》宋均传:虎相与东渡江。

二、《南史》杜慧度传:猛兽伏,不敢起。

三、《南史》孙谦传:先是郡多猛兽为暴,谦至,绝迹。

四、《南史》傅昭传:郡多猛兽,常设陷阶,昭命去陷阶,猛兽竟不为害。

五、《南史》萧晔传:旧多猛兽为暴。晔为政六年,此暴遂息。

六、《南史》萧象传:旧多猛兽为暴,及象任忡!日,四猛兽死于郭对',自是宁息。

七、《唐书》李绅传: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讲,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八。《明史》胡伊传:县有虎伤人,伊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九、《明史》张吴传:有寡妇止一人,为虎所噬,诉于吴。篙于妇期五日,及斋戒告城隍神。及期,二虎伏廷下。吴叱日:'孰伤吾民?于法当死。无罪者去。'一虎起,敛尾去;一虎伏不动,吴射杀之。

十、《明史》谢子夏传:都有虎患,岁又早蝗,祷于神,大雨二日,蝗尽死,虎亦遍去。

够了,够了。

以上所写,都限于一般人(文人、循吏等)对动物的感动,其中我有意做了一个重大的遗漏——不含孝子在内。为什么?因为一扯上孝子,这种文章再也做不完了。中国历史上,孝子和动物的关系,极为错综复杂,从虞舜孝感动天,使象为之耕,乌为之耘起,涌泉跃鲤也、负上成填也、虎即避去也、猛兽下道也、豺狼绝迹也、群雁俱集也、慈乌衔主也、双鹤来下也、鸟亦悲呜也、犬乳邻猫也、祷河得维也、水獭献鱼也……怎么写也写不完。换言之,每个孝子都可以开个动物园,他所感动的,又岂是蝙蝠、老虎而已!所以,我声明在先,不含孝子在内。孝子一来,只有写书,不能写文章了。

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一个小时完。



免责:该文章采集于网络,相关权利归相关人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更多文章: 1024社区 xp1024.com